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8篇

时间:2023-06-29 09:32: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农村高中体育 选项教学地方特色体育

我国农村的体育教学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体育教学认识不全面,例如: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玩,还不如多上文化课,将来考个好大学;体育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活动,锻炼身体,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发展等等;这种片面性的认识将会大大制约我国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重视农村体育教学是各界学者比较关注的事情。新课改要求课程的设置要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高,因此,在农村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选项教学势在必行。农村高中体育的选项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更有助于地方体育特色的形成。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育与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

一、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在观念上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严重,经过对家长和学生的走访调查,得出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依然保持“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走出农村,过上好日子”的陈旧观念。虽然高考中设置有专门的体育考试,但对农村的高中生来说,只要在高考前一个月,抽出下午活动课的时间到操场上练习体育达标测试那几项即可,平时的体育课对学生来说就是奢望。教师和家长都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不要紧,多花点时间在文化课上,争取将来考个好大学,光宗耀祖,改写人生。农村高中生以及家长,甚至包括学校领导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是影响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观念单一。新课改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农村高中体育教学只注重教学的内容,在乎教学计划是否完成,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喜欢哪项体育运动等等;这些都导致农村高中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艰难进行。

(二)教学资金短缺

农村大多数都是公办学校,高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因此学校收取的学费和书本费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勉强能够维持学校的正常开销。而体育课程不仅需要特定的场地还需要更多的体育设施,而农村的高中无力承担高额的设施费用。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某所农村高中在给学生上排球课时,全校只有一个排球,每次上课学生都要分成八组,每组八人,轮流进行训练。没有轮到上场的同学就自由活动。这种条件严重影响了农村高中体育的教学质量。

(三)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在农村师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相对于其他文化课的教师,体育教师的不足尤为严重,经常是一个年级四五百的学生只有一个体育教师。而专业的体育教师更少,大多数都是由其他课程老师兼职体育教师。某所农村高中的体育教师由学校挑选有一定运动“天赋”的男教师替代,一些通常的篮球、跑步等基本项目还可以应付,其他的例如:铅球、排球、健美操等具有专业性质的体育项目就直接取消,不在体育课程设置范围内。综上所述,目前亟待寻找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提高农村高中体育教学质量。

二、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是针对学校和学生两者所创造的,是新课改下的产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学校而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设施条件、学生的多寡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需求等多种条件来设置体育课程的训练项目。对学生而言,学生自己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来选择体育项目,这样的形式不仅打破常规教学中一刀砍的教学现象,使学生的发展更加的多样化,并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对农村的高中体育教育来说,既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不需要大量购买各种体育设施,根据学生的选择置办即可;又能够更好的培养具有体育“天分”的学生成才,来改变农村地区对高中体育教学片面的认识和落后的观念。

三、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有助于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运动都是适应环境的开始,体育活动也是如此。因此,不同的地区将会形成不同的体育项目,例如:山区的人们喜欢攀岩、平原的人们喜欢跑步、草原上的人们擅长骑射等等,因此,农村高中的体育选项教育将有助于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

(一)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为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纵观古今可以看出,地方体育特色是永恒的存在。各种体育项目都会有文化的烙印和地域的色彩。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名人”效应比较明显,在某高中曾经有位女学生因为酷爱打篮球最终成为当地第一位被大学录取的特长生,毕业后在当地一所不错的高校任教,在她之后,当地的高中就逐渐重视篮球的培养,随之组建自己的篮球队到各地比赛,慢慢的演变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色体育文化。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是基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并有学校的配合和支持更有助于其成长和成才,为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为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培养人才

篇2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研究法

本研究于2003年2月28日至2003年7月30日开展实验。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石家庄市师大附中、第40中学、第9中学3所中学初二、高二年级145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5.73±3.42)岁。

1.1.1 主要运动处方及教学方法 教育干预前,研究者在多次征求教育理论专家及中学高级体育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实验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学校教学情况、实验课教师的特长及学生的兴趣,选取体操(含健美操)、武术、球类(篮排球为主,结合各种小球的选修)为主体课程资源,结合素质练习和各种体育游戏,设计Ⅰ型健身(身体素质)系列运动处方和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运动处方,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1.2 实施方略 根据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凯尔曼的“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在体育课上学习新知(技),发展能力;在俱乐部中巩固技能,提高素质。使两个学段的体育活动相衔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内化,兴趣逐渐养成。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不同处方的教育目的以及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将不同内容的体育课程资源按比例分配到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

(1)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质测试。采用身体素质测评法,对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4项素质进行测试,并按体质标准分和学生性别,将试验班学生分成6组,即男/女体质优组、男/女体质中等组和男/女体质弱组,每组10~12人。由学生选出组长并进行同伴教育。教师按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质状况安排每一锻炼单元练习的强度和密度。

(2)实验中,各实验班按每周2次课、2次俱乐部活动、每月1~2次讲座的进度进行教学,并安排因地制宜的实践活动。对照组学生与本年级其他班学生一样,仍按照原体育教学计划上课。

(3)教学内容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在教育干预过程中,把课程分为3个阶段,每阶段6~8周;其中穿插理论和知识介绍的室内课6次,开展全校性健康讲座6次。理论课教案全部制成PowerPoint、Flash或Action课件的形式,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

(4)探索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调查和健康传播。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干预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未来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产生良好的后续效应,所以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认识的程度、掌握强健身心的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开展小范围社会调查、健康知识技能传播等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活动,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内化程度。

(5)与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横向的综合教育。本研究开展学科联合教育,以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对试验组学生进行多角度综合教育。主要包括与班主任配合,组织以体育与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开展校际《体育与健康》作文竞赛和学生漫画展;与生物教师一起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在校报上设立“体质与健康论坛”,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和方法等。

1.2 调查法

(1)本研究中所用测量工具见表1。干预前、后、回3次测量的有效问卷数共1250组。有效率分别为85.46%、86.37%、86.26%,平均有效率分别为86.03%。本研究用于定量分析的资料符合测量学统计要求。

表1 各量表(问卷)基本信息一览表量表名称

研制者

项数  同质性信度

相关报道

效度

测量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MHI-60)

王极盛1997

60

0.65~0.84

0.72~0.91  0.79

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

北师大辅仁应用心  15

0.72~0.85

0.73~0.85  0.84

评定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整体发展水平

理发展中心

体育锻炼感觉量表

Gauvin Rejeski1993  12

0.72~0.85

0.76~0.82  0.82

测量体育锻炼心理效应及锻炼后心理

(EFI)

感觉

体育与健康KAP问

自编

78

0.65~0.79

0.65~0.79  0.89

评价目标人群体育与健康的知、信、行

状况

(2)目标人群访谈与调查。在干预教育前、中及回测时分别对学生、教师、家长3大目标群体进行座谈和访谈,同时采用电话、电子邮件、信件等多种形式与重点目标人群保持联系,了解干预进程及效果。

(3)专家访谈。干预教育前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研究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专家和部分中学体育高级教师,就中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现状、方法、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走向、运动处方的设计和实验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和求教。

(4)数理统计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F检验的两两比较,One-way ANOVA、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体质干预效果的评定

2.1.1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由表2可见,干预后试验组学生身体素质优秀率由实验前的10.03%提高到18.73%,良好率由26.99%提高到45.13%,不及格率由16.96%下降到8.11%。对照组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没有试验组大,实验后两组的测试结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回测时,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一定的下降,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仍然显著。从后测和回测的身体素质分级情况来看,试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表现为由干预前在“及格”水平聚集上升为在“良好”水平聚集的现象,而对照组学生的3次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均表现为在“及格”水平聚集的现象。这也说明干预教育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效应,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使身体素质水平得以提高和保持。

表2 干预后、回测时中学生身体素质分级比较

干预后

回测

内容

等级

试验组

对照组

P

试验组

对照组

P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A优秀

59

8.70

41

7.17

52

7.67

37

6.47

50m

B良好

326

48.08  162

28.32 *  315

46.46  154

26.92 *

C及格

232

34.22  305

53.32

246

36.28  314

54.90

D不及格

58

8.55

64

11.19

65

9.59

67

11.71

A优秀

56

8.26

28

4.90

49

7.23

26

4.55

1000/800m

B良好

360

53.10  135

23.60 *  356

52.51  135

23.60 *

C及格

190

28.02  310

54.20

200

29.50  311

54.37

D不及格

72

10.62  100

17.48

74

10.91  101

17.66

A优秀

147

21.68

95

16.61

140

20.65

91

15.91

立定

B良好

308

45.43  192

33.57 *  303

44.69  184

32.17 *

跳远

C及格

177

26.11  241

42.13

186

27.43  254

44.41

D不及格

4

6.78

43

7.52

48

7.08

44

7.69

A优秀

247

36.43

93

16.26

241

35.55

85

14.86

引体向上/

B良好

232

34.22  156

27.27 *  221

32.60  154

26.92  **

仰卧起坐

C及格

156

23.01  214

37.41

171

25.22  224

39.16

D不及格

44

6.49  108

18.88

44

6.49

108

18.88

A优秀

127

18.73

64

11.19

120

17.70

59

10.31

合计

B良好

306

45.13  161

28.15 *  299

44.10  156

27.27  *

(平均)

C及格

189

27.88  267

46.68

202

29.79  276

48.25

D不及格

55

8.11

79

13.81

57

8.41

81

14.16

(注:*:P<0.05;**:P<0.01)

干预后的锻炼感觉测试表明(见表3),试验组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同时安静感均值下降而疲劳感上升,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学生积极的锻炼感觉表明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心理状态,也是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 干预后、回测时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变化比较

后测(M±SD)

回测(M±SD)

维度

P

P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精神振作感 8.36±2.80  5.34±2.67 *  7.81±3.09 5.32±2.64 *

安静感

5.40±2.47  5.47±2.47  4.71±2.32 4.60±2.57

疲劳感

5.75±2.84  5.14±2.94  5.35±3.02 4.91±2.75

积极参与感 7.88±3.53  6.60±2.71 *  7.72±3.50 5.94±2.59 *

(注:*:P<0.05;*P:<0.05)

2.1.2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影响 表4表明,实验组学生干预后知识得分增长最为显著。与前测得分相比,干预后知识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7.15%提高到84.19%;信念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7.98%提高到92.03%;健康行为的参与率由干预前的35.97%提高到88.17%。

表4 干预后中学生KAP问卷知晓率比较

测试内容

实验组(M±SD)

对照组(M±SD)

知晓率%

知晓率%  率检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健康观

5.59±1.36  5.50±1.45  92.33

2.11±.65

2.25±1.24

36.33

**

生理

7.40±1.43  7.74±1.72  84.11

2.83±.36

2.91±1.72

31.89

**

知识 身体素质

5.49±1.57  5.80±1.88  80.71

2.42±1.34

2.28±1.34

33.57

**

奥运

4.82±1.68  4.74±1.90  95.60

1.98±1.59

1.77±1.58

37.60

**

一般运动常识

4.68±1.55  4.86±1.14  95.40

3.24±1.07

3.06±1.27

63.00

*

体育与学习

5.52±0.50  5.89±0.21  83.00

4.65±1.38

5.50±0.62

82.50

*

信念 体育锻炼误区

7.65±1.87  7.73±1.33  82.89

6.58±1.39

6.72±1.37

84.22

*

体育与心理健康

1302±1.94  13.23±2.36 87.47

6.57±2.23

6.43±2.47

42.53

***

锻炼态度与兴趣

8.52±1.78  8.82±2.02  96.33

5.86±2.18

5.99±2.12

64.56

**

运动频度

6.02±1.74  5.92±1.93  85.29

5.85±1.99

5.30±2.17

79.43

*

行为 运动处方

6.02±1.43  6.79±1.01  91.43

2.97±1.00

2.64±1.04

39.86

**

运动参与

13.02±1.85 13.09±2.35 87.00

4.68±2.41

4.90±2.42

31.87

**

K

知识总分

27.98±4.36 28.68±4.75 84.19

12.58±7.00  12.27±7.14

38.84

***

A

信念总分

35.02±4.36 36.76±4.01 92.03

24.66±7.18  24.74±6.57

60.85

***

P

行为总分

26.02±4.35 25.12±4.05 88.17

13.50±5.40  12.83±5.63

45.31

**

KAP  总分

89.02±.736 90.52±8.52 89.77

50.74±19.58 49.84±19.34  50.29

***

2.1.3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把“自然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表5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无论与自身前测结果相比还是与同时段对照组学生相比都有显著增长(P<0.05),处于“较好”等级学生的比例由干预前的37.8%上升到73.59%;“较差”等级学生的比例下降了8.06%。

表5 干预后及回测时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分级比较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合计  对照合计

时段  等级

初中

高中

初中

高中

P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较好 248  70.48  251 74.70  108 37.01  108 38.57  499 73.59 216  37.79  *

后测  中等  68  20.00

60 17.97  134 45.89

12 47.28  128 18.99 266  46.59  *

较差  26

7.52

25  7.33

50 17.10

40 14.16

51  7.43  90  15.63  *

较好 245

71.3  247 73.43  104 35.66  106 37.77  492 72.53 210  36.72  *

回测  中等  69  20.22

64 18.99  135 46.21  134 47.69  133 19.61 269  46.95  *

较差  28

8.15

25  7.58

53 18.13

41 14.54

53  7.87  94  16.34  *

回测时,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处于“较好”等级学生的比例保持在72.53%;“较差”等级学生的比例保持在7.87%。且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结果与自身后测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学生相比,优势仍然明显(P<0.05)。

体育教育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群体活动。几乎所有的练习过程都是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交往中,师生、学生之间身心的接触频繁发生,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习效率,也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奠定基础。

(2)心理健康。由图1可见,干预后试验组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有明显改观(P<0.05),尤以初中学生干预效果较为显著(P<0.01)。试验组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由6.93%下降到6.19%。而对照组学生在后测时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人数有上升趋势(7.19%8.22%)。

人际

学习  适应  情绪 心理不

强迫  偏执  敌对

抑郁  焦虑

心理

敏感

压力  不良  波动  平衡

前测 34.37 16.96 11.95  13.57

7.08  14.45  29.79  8.26  13.86 15.63  6.93

后测  20.5  9.73  6.19  10.77

5.46  12.68  23.01  7.52

6.61 11.21  6.19

回测 23.01  9.59  6.93  10.18

6.93  14.75  24.34  9.14  10.18  8.41  7.08

本研究中接受干预教育的试验组学生在干预后除焦虑和学习压力感两个维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八个维度差异均比较显著。按各维度中无问题学生干预后增长比例进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强迫、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偏执、学习压力。按各维度中中度及以上问题学生干预后减少比例进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强迫、学习压力、偏执、情绪波动、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敌对、适应不良、抑郁。

从回测时各维度保持情况来看,中度及以上问题学生比例继续下降的依次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敌对、心理不平衡、抑郁;而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出现反弹的依次是学习压力(-5.31%)、适应不良(-2.95%)、情绪波动(-2.48%)、焦虑(-0.59%)、强迫(-0.45%)、偏执(-0.15%);整体心理健康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也由干预后的6.19%上升到7.08%。说明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在干预教育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学到实用的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体育活动排解心理压力,也认为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学校里缓解心理紧张、增加与同学交流机会的最适当的场所(89.44%)。

2.2 对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教育干预过程的评价

本研究对试验组进行了5个月教育干预,在干预过程中和结束后,研究者、任课教师和实验组学生对实验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师授课能力和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有83.2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可以接受,89.32%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上这门课,通过学习,共有94.7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收获,其中分别有52.19%、23.71%和18.84%的学生表示有“很多”、“较多”和“一些”收获。

2.2.1 专家教师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 干预过程中,聘请实验学校中三位高级教师(教育巡视员)对实验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具体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状态、课上紧急或特殊情况处理能力、课后小结情况等进行评分。在“评价标准”一栏中,每项满分为5分,合计100分。从实验结束后的综合得分情况来看,实验教师总平均分88.85分,且得分情况表现为由前到后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很好地胜任干预教学工作。

2.2.2 学生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 实验结束后,由试验组学生填写《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评价表》,对实验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情况进行评分。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基本素养、教学即时效果5项。二级指标每项总分为10分,合计100分。实验教师平均得分为87.42分。 2.2.3 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关系 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表》中,按百分制,让学生对自己在体育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收获进行了自我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收获很大。结果表明,试验班学生得分均值最高分为87.52分,最低分为79.34分,平均得分为84.62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检验不同授课教师对不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收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4个方面的评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8个试验班在4个方面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实验教师水平相当,教师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

分析学生的收获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的关系,以学生的收获为因变量(Y),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分(X[,1])、对教学方式的评分(X[,2])、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分(X[,3])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选用后退法剔除变量,剔除标准为F>0.10,结果显示,各变量间的相关较为密切,除X[,1]:Y外,相关系数均大于0.5(见表6)。三个自变量均被选入方程。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857,决定系数为0.841。回归方程为:Y=1.547+0.464X[,1]+0.955X[,2]+0.781X[,3]。以上方程说明三者对教学效果均有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得分越高,学生的收获越大。其中教学方式和教师授课能力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较大。

表6 多元回归分析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Y

X[,1]  X[,2]  X[,3]

Y

0.000

X[,1]

0.489

1.000

X[,2]

0.611

0.517

1.000

X[,3]

0.555

0.835

0.520

1.000

3 结论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法对中学生体质进行综合干预研究,并就教育效果进行了探索性的综合评价。结论如下:

(1)经5个月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长显著,试验组学生优秀率提高了8.70%,不及格率下降了8.85%;学生体育知识、信念、行为的综合得分大幅度提高,知晓率分别提高了37.05%、24.05%、32.2%;采用健身运动处方能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锻炼感觉。实验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锻炼感觉具有密切的依存关系,良好的锻炼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养成健身习惯。

(2)干预教育后,试验组学生心理健康无问题的人数较干预前上升12.72%,有中度以上问题的学生下降0.74%,社会适应能力与前测相比提高8.65%;与对照组相比,改善幅度显著。结合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是有效的。

(3)中学生对健身运动处方的内容是有选择的,组织者必须结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精心选择锻炼内容,科学组合。

(4)采用多种器械和运动组合,结合实用健身技能和时尚健身方式的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建议大力推广。

(5)在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应用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锻炼技能,提高体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2]邢文华,季成叶,廖文科.中国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动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2):77-80.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4]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周登嵩.我国优秀体育教师的成才之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0,(2):19-20.

[6]田继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2.

[7]黄玉山.中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J].体育学刊,2003,(6):90-93.

[8]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张民选.对“行动研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1):34-37.

[10]Marcus B H.Exercise behavior and strategies for intervention[J].Res Q Exerc Sport, 1995, 66(4): 319-323.

[11]Andrew S, Butter N.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J].Lancet, 1996, (3): 178.

篇3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识字教学方面的问题

《课标》充分强调了识字教学的重要地位,然而识字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周一贯在《识字教学:从突围到进入新常态》一文中指出,识字教学比较突出地存在“三化”现象:一是“粗放化”,二是“扁平化”,三是“模式化”。如何让识字教学从日渐式微的误区中突围,而且成为一种新常态?文章提出如下四个方面的建议:1.掌握三套识字工具,变被动识字为自学识字。2.联系儿童实际生活,变课内识字为全方位识字。3.传承汉字文化,变狭义识字为广义识字。4.充分开拓学情资源,变授予识字为互动识字。

2.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

谈永康在《让阅读教学回归“阅读”本意》一文中指出,当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完整、深刻地理解阅读教学的“阅读”本意。文章提出,阅读教学要教阅读。教会学生阅读,发展其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回归“阅读”本意,小学阅读课堂应着力做好三件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保证人人都能充分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二是以教师为主导,有效提升阅读实践质量;三是以课文为依据,发挥“教文育人”的综合效应。

3.写作教学方面的问题

《课标》对小学习作文体的要求,表述为能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很明显,《课标》作这样的表述是为改变以记叙为重点的作文教学倾向。然而,长期形成的以记叙文为重点的教学习惯并没有改变,它仍然牢牢地把持着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在《基于课程层面的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仔细分析了现行语文教材提供的作文题目,发现记叙文体的写作占了绝大多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和作文课上指导的基本上还是叙文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指标,仍聚焦在主题的深刻、选材的新颖、描写的具体、语言的生动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与记叙文最接近的文学作品的评价倾向。文章认为,当下小学习作教学的正确做法是遵循《课标》的要求,改变以记叙文为重点的习作教学取向。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的困难,最好的途径是从改变写回忆性的记叙文开始。

4.口语交际教学方面的问题

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很大程度上陷入了一种“你听我说”的局面,忽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性与交互性。针对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廖芳在《强化交际互动 细化目标落实――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编排亮点与教学建议》一文中提出以下建议:①增强目标意识,把握训练重点。②拓宽交际场所,打破教室局限。③利用学科整合,丰富训练途径。④通过社会实践,提高综合能力。⑤捕捉生活情境,抓住交流机会。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学实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这种发展理念。周一贯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认为“我们强调语文教育五大发展,会更符合作为母语教育的人文特征,究其根本是关乎学生的发展、精神家园的建设”。如何建立当下课堂教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体系,无疑是我们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实践的重大命题。

2.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仍然是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旋律

小语专委会理事长陈先云在第八届理事会上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到心里有目标,眼里有学生,根据学生已知情况和差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防止过度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新颖;三是不要被新概念新说法所迷惑,防止造成教学思想新的混乱,给教学带来不应该有的负面影响。”

在语文教育向全新思维转变的道路上,研究者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类型、教学流程、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语文课程重建思路。汪潮在《小学阅读教学的发展新趋势》一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阅读教学目标从单一到多维,阅读教学类型从单文到多文,阅读教学流程从统一到“主题性”,阅读教学方式从导学到多样,阅读教学策略从经验到学理,阅读教学关系从对立到辩证。

新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不是课程内容技术层面的简单调整,而是全方位的范式转换,为此更需要提倡理性思维,发扬科学精神。

3.坚守课堂教学“整体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坚守课堂教学“整体观”,警惕“碎片化”学习的消极影响,促进语文教育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

当下,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单向度的实践研究,仍缺乏整体观念。有专家指出,现在语文教学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是细节精彩,整体欠缺,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以系统论的整体观念来研究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是语文教学要着力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4.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成为语文教学变革的基本走向

“互联网+教育”已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一方面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带来变革的机遇和创新的空间。周一贯在《“互联网+”思维镜像中的语文教学变革》一文中,剖析了“文本+文本”的群文阅读、“课文+单元整体”的单元教学、“阅读+学习实践活动”的开放语文、“阅读+习作”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习作+自媒体影响”的自由表达、“全课型+微课型”的生活化语文等语文教学实践形式,在由“课改”到“改课”的有效探究中,揭示着“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学变革的基本走向。

5.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是关注的热点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教学事业中的重要体系,学校加强教育的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阶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管理是人们的一N社会行为活动,其中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学校,主要的人员组成是领导、教师和学生,而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学生,而学生是其余成员的服务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所以,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是改革传统的、固有的师生管理模式,激发他们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的热情。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建立合理的、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促进教育模式的全面转轨,培养并增强教育事业的整体活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劳资之间分配不均。当前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实施的是工资制、课时制度,教师的工资与讲课的课时是有关系的,这对提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升。但是仅仅将授课数量与教师工资结合在一起,是非常不科学的,将教师的工作简单的规划为自己完成多少工作,将教师的工作简单化,没有结合教师教书育人的特点,教师逐渐失去了对教学的态度,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品德得不到发展,并且利益心、物质心、功利主义越来越严重,教师的资源并不会得到有效的利用,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影响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

2.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领导体制的变革,当前中小学教育中主要的领导体制就是校长负责制。这种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校长手中没有实权的现象。根据当前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特点,校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办学方案、目标、管理策略、管理方式等等,身上承担的责任比较大。校长负责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但是也有其不科学性,校长自身负责,校长权力过大,没有权利监督机制,校长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没有办法制约权力的欲望。校长绝对的权力没有办法产生民主的管理气氛,没有办法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加强对校长负责制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3.人事制度改革需要进行创新。我们国家教师的聘任制度一直实施到今天,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教师终身制、能进不能出等传统的人事制度依然实施到今天,这将制约教师聘任制的进步与发展,发展教师的聘任制度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需要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必须加强对其的改革,实现管理作用、教育效率的统一。

三、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1.做到以人为本,实施自主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要将人作为管理的根本与核心。“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等,这些人对学校管理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体系中,学校要坚持学生为第一的原则,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理念,教师需要关心每个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道德、品质等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全面发展,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更好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建设学校教育的网络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发展方向、教育政策、师资建设、教学设施等等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长久以来,学校是人们接受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网上的学校与教学活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环境已经大大的改善了学习的环境与学习条件,让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加强网络教育,优化学生的学习条件,拓展学校教育的内容,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升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性。

3.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的监督机制。教育教学是基础活动,制度是保证教育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举措,监督是保证制度有效实施的手段。在教育教学领域,必须要拒绝腐败现象。在教育管理体制中,惩罚可以增强制度实施的说服力,制度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监督可以彻底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要建立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与监督机制,拥有监督队伍,明确监督制度的责任,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效进行下去。

4.加强学校的日常管理。在当前校长负责制下,学校管理需要有一个好的校长,因此需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现代化的学校管理理念认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要从教育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让学校教育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惠娟.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

篇5

关键词:体育课;放松活动;教学效果;研究

一、前言

在《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第四条中明确提出: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放松整理活动是消除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运动状态”,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的积极性方法。调查发现,在现行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基本部分的教学,往往忽视了放松整理活动,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体育教师不理解放松活动的科学道理及重要性,导致不重视放松活动;(2)体育教师基本功不强,课堂组织不严密,放松时间被基本部分教学内容占用;(3)由于教材中没有规定其内容,又缺乏教学经验,组织放松活动的办法不多。这样做的结果,一是长期如此容易造成学生肌肉僵硬,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不利于学生养成运动后整理放松的好习惯;三是学生在身体和心理还处于“运动状态”,就进入了紧张的文化课学习,影响了其学习效果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本市部分小学和初中体育教师和七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本文参阅了国内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和有关研究放松活动方面的论文,并对此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和研究。

(2)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题目是“你在体育实践课上重视放松活动吗”。共发放问卷985份,其中,教师85份,学生900份。收回答卷981份,去除无效答卷11份,取得有效答卷970份,其中,教师84份,学生886份。统计结果如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体育教师还是比较重视体育课的放松活动的,“很重视”和“较重视”的人数分别有46人和19人,各占54.8%和22.6%;但还有19%和3.6%的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运动后的放松活动。学生中,“很重视”的人数有429人,占48.4%;“一般”和“无所谓”的人数分别有145人和208人,各占16.4%和23.5%。从该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重视放松活动的人数比例很高,这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3)教育实验法

从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在本校七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采用对比实验法,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均按材内容进行学习,实验班营造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对照班则按照原来的模式上体育课。首先对两个班的体质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表2。

从统计结果上看,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质测试成绩无明显差异。进一步对体育实践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摸底统计和观察,结果表明两班的基础基本相同,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和结果采用IBM-PC微机和deli-DL-1122计算器进行了统计处理。

(5)逻辑推理法

对调查研究的数据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运用相关理论按演绎与归纳推理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验班学生的体质水平全面提高

在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不存在明显差异,起点基本相同。在实验后,实验班的各项体质测试指标均超过了对照班,身高、体重指标和坐位体前屈指标尤为显著,这说明重视体育运动后的合理的放松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学生的柔韧性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体质水平。

2.实验班学生对放松活动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

观察发现,实验班的学生无论是上体育课还是参加课外锻炼,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放松练习。

3.实验班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求知欲显著增强

实验班的学生普遍渴望学习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有不少学生开始主动查找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而对照班的学生普遍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只能被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失去了锻炼的主动性和热情。

4.实验班学生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不仅增强了自己的体质,而且学会了与他人交往。

四、结论与建议

1.根据不同的活动选择不同的放松练习

一般说来,从事径赛、球类等项目练习,主要是引起下肢肌肉疲劳;从事体操运动的单杠、双杠、倒立及投掷练习时,主要是引起上肢肌肉疲劳。因此,在体育课中,可针对不同情况选用一些缓和性身体放松练习,这样可避免在运动后因肌肉突然停止活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肌肉和关节的牵拉、屈伸就是很好的方法,可根据参与活动的肌肉疲劳感做不同的练习。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要考虑到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放松肌肉。

2.心理放松也是体育锻炼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教师在组织整理放松时,要根据学生学习动机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干扰的特点,多采用正面引导、鼓舞性的语言,主动关心、帮助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提高其自信心,消除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讲笑话、猜谜语和做滑稽动作等,使学生在情不自禁的笑声中调节和放松恐惧的心理,从而转移他们的肌肉疲劳感,达到消除心理疲劳的目的。

3.积极的自我暗示、呼吸调节、听音乐和放松性游戏等也是体育锻炼中放松的重要手段

自我暗示应以学生内心默认、心领神会为基础,如果没有内部条件为前提,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例如,在长跑测验前,为了克服学生的紧张心理,可以让学生闭上眼,配合有节奏的缓慢的深呼吸,暗示自己在森林中漫步,迎着风,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学生的紧张情绪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音乐是“调味剂”,它能调剂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习生活趋于和谐。放松活动时配上优美舒缓的音乐,更能达到有效的放松目的。

4.放松整理活动在课后也应有延续,如合理的生活习惯、合理营养、物理疗法等

生命的存在、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各种生理活动及体力活动的进行,都有赖于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体内进行的物质代谢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一定数量的新物质,主要是从食物中获取。恢复体力的食物不仅仅是针对运动后的,平时锻炼完后也同等重要。青少年学生应该及时补充每天所消耗的肝糖、水分和钾等营养素。在平时的饮食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食谱,尽量做到营养的全面均衡,从而保证正常的学习、锻炼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5.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素质教育,即“育体”和“育心”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我们要为青少年学生在学生时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负责,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尽贤,毛振明.明确课程性质 把握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解读《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J].中国学校体育,2007(1).

[2]季浏.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7.

[3]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1.

篇6

一、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化归”的实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基于旧知识和已有经验的认知建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基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受“化归”的实质,激活学生的思维,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引导学生数学化思考,领会“化归”的实质,建立模型

数学思想的感悟不仅仅依赖教师的讲授,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的数学活动和独立思考。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尽量多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进行数学化的思考,从而建立基本的数学模型。

下面是在探索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的教学片段: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这个梨的体积?

生:可以用一个量杯装一些水,然后把梨放进量杯,看看水上升了多少,这个梨的体积就是多少。

教师拿出一个圆柱形状的量杯师生共同实验。

师:你是怎样知道梨的体积的?

生:我们只要用加了梨以后量杯上的刻度减去开始时量杯的刻度就知道了。

师:梨的体积相当于哪一部分的体积?

师:如果我们只有一个这样的容器(一个透明的不带刻度的长方体塑料容器),还能测量出梨的体积吗?

生1:能。只要把它先装上水,在上面作个记号,再把梨放进去,看水面上升了多少,就可以算出梨的体积。

师:也就是说梨的体积相当于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师: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不管是用圆柱形的量杯,还是用长方体的容器,梨的体积总是等于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师:那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与容器之间有什么联系?你是怎么算出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的?

生:只要用这个容器里面的底面积乘水上升的高度就可以求出这个梨的体积。

师:那我们可以用一个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教师随即板书:V物体=V水(上升)

师:除了把梨浸没在水中,求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梨的体积?

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通过师生的对话得出:

V物体=V水(下降)________V物体=V水(溢出)

师:我们不管用什么方法测量梨的体积,其实都是把梨的体积转化成与它等体积的水的体积。

师:那我们把不规则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从而求出它的体积,还有我们用排水法求出梨的体积,这两种策略种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是的,两种策略都用了转化的方法。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橡皮泥和捏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相等的,梨的体积转化成与它体积相同的水的体积。这是转化的关键。

在化归思想指导下,运用化归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就是把待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最终解决问题。

篇7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215221)

以课堂观察为主要研究方式,既有翔实的数据呈现和生动的情境描述,又有行为案例的诊断与深入有据的思考——这,不失为改进教学行为的一种理想方式。我们的研究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背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以下是我校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观察日记,观察主题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上周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下周一开一节课,开课目的不详。心中总惦记着这次“空降式”的开课任务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这“谜团”总算是“拨开云雾见月明”——原来是进行一次关于有效提问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上完后,我先回了办公室。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了,孙老师终于完成了相关统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

如果没有这么多数据表的统计,打死我也不相信:这节课共提了63个问题?!我的备课本上明明只有13个问题呀!怎么会这么多?

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可这回倒是越讨论越迷糊了。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更能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

教学现象之假设1: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推断论证1: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那么,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教学现象之假设2: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教师便耐心地引导。终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有了深刻的感悟,作出了精彩的回答。

推断论证2:在教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提问的数量就变多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这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就存在问题呢?——这种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课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

这位教师的困惑,得到了同事们的“呼应”。当时,我们语文教研组分工合作,以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记录下这位执教教师课堂中的每一个提问,课后大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统计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这40分钟的一堂课,教师居然提了63个问题,也就是说,这堂课平均每分钟提问1.6个。这个数字太让人震惊了!课堂提问频率如此之高,这是为什么?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课堂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什么还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但这一组“硬碰硬”的数据,是摆在面前的“铁的事实”,无声地显示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的差距。

二、对比:引进“他者”,寻找症因

怎么解决遇到的问题呢?我们不断地摸索着。

“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当处于同一水平的研究团体——教研组内部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提倡‘法外的思想’的法国著名思想家列维纳斯,在人们普遍把‘我’当作重要的东西时,反其道而行之,在‘主体’和‘自我’之间引入了‘他者’的概念,即在现象学的‘在场’概念中提出了‘不在场的在场’,从而形成了独创性的思想”,由此类推,从外部寻找一个或多个“他者”引入我们这个团队,即所谓“专家引领”的方式,是解决教研组内部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于是,我们选择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堂语文课开展对比观察,找到了症结所在:

第一,教师没有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玛丽·巴蒂·罗,美国的一位大学科学教师,她在倾听了数百例课堂教学录音后,发现了教师课堂上“等待时间”的重要性。她把课堂上周期性的、简短的沉默称为“等待时间”,她发现教师的“等待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1秒,而她以及她的后续者经过反复研究,证明了“将‘等待时间’延长到3~5秒的教师对他们的学生和自己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效果”。反观上述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提问频率过高,导致学生忙于应付而无暇思考,回答的问题停留于浅层次,学生的思维也就无法向纵深递进;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不停地增加,结果必然是——不停的问与频繁的答串联了课堂。

第二,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课堂提问虽然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占鳌头,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朗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默想等。

第三,教材解读不到位,教学点拨之功有待磨练。

在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而执教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没有收到相应成效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无奈之下,教师只能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期化解这一尴尬局面,导致问题越问越多。其实,其中的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由于教师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使有效问题变得无效甚至负效了。

第四,“优质提问”太少,提问技巧有待提高。

执教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问题是13个,然而遇到具体的课堂情境却突变演化成了63个,可见,很多问题都属于“临时性”问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加里·D.鲍里奇教授等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而这些“半路”衍生出来的“临时性”问题,缺少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内容,大多属于简单的回忆性问题、事实性问题、验证性问题和知识性问题等,处于浅层次、低认知水平的状态,缺少思维的纵深度与逻辑关系,质量明显不高——课堂上的“优质提问”太少,必然影响到其实效性。

所谓“优质提问”,应具有如下5个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清晰的内容关注点。(3)能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4)面向“群体”而非“固定团体”。(5)非偶然性的。

三、跟踪:聚焦于教学行为的改进

一年之后,我们又对这位执教教师进行了一次跟踪观察,两次观察数据汇总如下:

第一次,教师共提问63个,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的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的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

第二次,教师共提问36个,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1个,占86.1%,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的问题4个,占11.1%,主要集中在过易问题上。无效问题1个,占2.78%。两次课堂的提问数量及其对比统计折线图、有效率柱形图分别如表1、图1、图2所示。

从这些统计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两次课堂提问的变化情况:第二次的提问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即第二次的提问数量呈低位运行状态;两次课堂的提问有效性明显呈上升趋势,即第二次的提问有效性高于第一次。这个观察结果可归纳为简单的一句话:第二次课堂,单位时间内(一堂课40分钟)的提问数量明显减少,提问质量却有明显提高。

这组数据也表明,课堂观察,促使这位执教教师深入反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着的种种问题,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上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这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中,教师的专业素养逐渐提升,具体到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1)注重解读教材,提高了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决定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执教教师除了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还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保证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2)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执教教师运用倾听与等待的艺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提问质疑的机会,这从提问数量统计图中就可以看出。(3)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第二次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如小组讨论、写话训练、班内辩论等。(4)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比如课堂的第7时段(是提问数量最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细小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自由读书、品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才给以点拨性提醒,通过这种具有暗示性的点拨“旁敲侧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单亲家庭问题孩子;教育方法与途径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的地带,这一特殊地区单亲家庭孩子数量不断上升。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家庭变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由于父母的忽略,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正确的培养,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其中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就有九个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了解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探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话题是沉重的,单亲家庭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单亲家长很少能像家庭健全时那样关心子女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能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时予以纠正。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则是自顾不暇。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并参阅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大合群,性情孤僻。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家庭不健全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别人瞧不起他、嘲笑他。所以,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得性情孤僻,冷漠。

2.意志薄弱,消沉厌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再没有了温馨的家庭,原先惬意舒适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父母面前甜蜜地撒娇,幸福的生活没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这种消沉低迷的情绪使他们变得迷惘和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厌学、逃学,毫无朝气,暮气沉沉。

3.叛逆不羁,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的破裂,导致他们心中几乎没有了亲情、没有了信任。他们不接受批评,有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为所欲为,以此来发泄愤恨不平的心情。如骆同学,他是一个很典型的单亲孩子,上课时故意发出怪叫声扰乱课堂纪律,常常睡觉,作业不做,撕烂教科书。不做值日,乱丢垃圾。学校段考时骗家长说放几天假,自己赶集去了。还常常拿同学的钱,有一次还偷窃小卖部二十包鸡腿……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感化、挽救他们的艰巨的任务。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对策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其成长的足迹。当学生一步入初中学校的大门,学校应及时调查了解单亲学生的人数,建立其成长档案袋。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用耐心、爱心、恒心教育他们,使其初中阶段健康地成长。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处理的就及时疏导处理,不能一下子解决的事情,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再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孩子的心理矫正和学习辅导。

2.双管齐下,极力争取家长与学校的配合。本地由于政府开发新城区,征收了学校周围村庄大量的田地,一些家庭日子宽裕起来,不大重视孩子的教育。再就是本地是旅游胜地,很多家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对孩子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部分人的观念是孩子在学校读书,不指望他学得多好,反正将来找碗饭吃也不难。家里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这些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纪律可想而知。所以学校必须与家长沟通好,孩子在学校读书,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学习。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都不能缺席,必须履行好教育的职责,不能扔给学校不管或父母间互相推诿。

3.爱心抚慰,严格教育。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若发现其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4.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每位教师必须抱着对教育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应认真全面地掌握这些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走出青春的阴影,接受社会的阳光和雨露。

5.激励孩子树立起信心。单家庭的孩子,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励志故事,如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高位截瘫仍然笔耕不辍;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一出生就遭遇不幸,却不懈努力,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的事迹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

6、对单亲问题孩子,只表扬鼓励,不随便批评,不讥笑讽刺,教师或班主任经常注意寻找单亲家庭问题孩子的闪光点大加赞扬和鼓励,使他(她)知道老师看得起自己而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实话给老师。老师就可以针对性的教育。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