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实力的体现8篇

时间:2023-06-29 09:32: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实力的体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实力的体现

篇1

关键词:民营资本;能源行业;发展路径

2005年开始,在国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政策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制定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的实施意见,宣告了一些尚处于“灰色”地带的投资领域的正式开放。但是,能源的各个行业一直都是资金、技术高度密集,公共资源和财富高度集中,国家意图高度体现的敏感。因此,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面临更多的政策壁垒和技术难题。

一、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理论基础

能源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分类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其中,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等;新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无论是常规能源还是新能源,都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自然垄断被错误地理解成行政垄断,进而导致部门垄断的投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都是由国有企业投资,但是国有企业产权的所有者缺位和非经济职能决定了国有企业的治理制度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这种控制削弱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国有企业的结构复杂,导致企业人的机会主义以及不作为现象发生得更为频繁。而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民营企业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将所有者、董事会及高级经理人的权利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制衡,能够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保证资本的增值。

从垄断行业的特征来看,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投资需求量大、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等特点,传统理论认为这样的产业需要由少数几家进行垄断经营才符合产业特征,但是垄断容易产生腐败,垄断企业会通过制定高价,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来排挤竞争者,导致市场的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政策的滞后性,管制又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允许较多企业进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才能迫使垄断企业提高效率,但是众多企业竞争又会损失规模经济,进而陷入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两难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就必须综合考虑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程度,要求二者都做出适当“让步”,以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能源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程度,降低了产业的成本,促使价格不断下降,产品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能源产业民营化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麦金森等人对18个国家的61个公司民营化前后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民营经济进入之后,行业销售、利润和投资以及就业都有相应增长。而从民营资本的出路的角度来看,民营资本实现资本增值,势必要不断拓宽其投资领域。截止至2008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62万亿元,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冲动强烈,能源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行业具有投资回报率高,风险大等特征,符合民营资本的逐利性强的特征,符合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同时,放宽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能够有效规避资本向股市、楼市汇集,引发资产泡沫以及通货膨胀。

二、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现实问题

1、传统体制障碍

长期以来,民营资本无法实质性融入垄断行业,已成为严重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障碍。2005年,国务院就下达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领域,加快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度被媒体和民间称为“开启民营资本飞天元年”的这一指导意见却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且不说这36条本身的问题,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多地停留在“口号”形式上,暗地里对民营企业仍然心存“戒心”,甚至出台了自相矛盾的公共政策,比如《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强调在电力、通信、石油等领域内国有经济绝对控股。很明显,面对这两个相互“打架”的红头文件,民营企业要想在垄断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仍然困难重重。《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不仅作为单独的一项提出,而且首次提出了改革过程中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负责,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各级政府也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关规定,如河北立法叫停能源行业垄断福利,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能源等垄断行业。但是,由于我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尚且刚刚开始,我国的电价、油价一直是国家垄断,国有电力、能源企业长期得到政府的价格补偿,这种补偿机制极大地排斥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定只是一份笼统性的意见稿,缺乏明确的实施办法以及惩戒措施,导致民营资本在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2、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

虽然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获得强劲的发展。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粗放,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决策随意化,抗风险能力弱,人才短缺,企业家素质不高,短视现象普遍,技术积累和开发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民营企业参与能源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急于收回投资、尽快获利的投机意识,在经营理念和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造成资源的破坏。以石油资源为例,这些年来,民营资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石油产业的经营,但更多集中于中下游产业,即流通领域的批发、零售企业争取成品油油源,较少进入开采领域,这其中当然有民营资本规避投资风险的原因,同时更多是因为民营企业存在短视问题,即为获取短期利益,采取破坏性、掠夺性开采手段,严重损耗国家的石油资源储量,忽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限度利用,给本来有限的石油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和浪费,同时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忽视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新能源,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新能源能够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但是新能源生产背后引发新环境污染,比如生产太阳能板的多晶硅污染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势必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无形中增加了社会成本。

3、融资难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民营资本壮大的重要因素,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投融资矛盾尤其突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能源行业,意味着中小民营企业也能进入这个行业分一杯羹,对于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考虑到国家能源安全及规模经济,全面开放是不可能的。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最广泛的领域还是新能源行业。但是,银行不原意贷款给规模不大、前景不明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及私募基金对行业的熟悉程度不高,不了解技术成熟度等关键性问题,对投资新能源也抱着谨慎观望的态度,因此,融资难也是限制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发展路径

1、破除行政垄断,为民营资本的全面进入扫除体制障碍

能源行业一直存在着“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距完全竞争还很远,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破除行政垄断,但是这个过程中就会触犯相当一部分的既得利益,因此改革阻力很大。按照美国经验,对于能源行业的管制应该去行政化,因为行政化会由于信息垄断和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寻租行为和行败。其次,加强竞争的培育,竞争的培育要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各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相结合,如果不制定更为详细的实施细则,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只能流于形式。山东省在《关于促进和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每年确定的省级重点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要不少于40%;市级重点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不少于50%。类似这样的规定是对民营资本的极大扶持,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保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尽量做到具体化。其次,长期以来的政府直接定价或监管,导致成品油、天然气和电力之间的价格差别并不是由从生产到消费的成本和能源品质本身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政府与不同能源行业和不同用能终端之间的博弈,各种能源之间存在比价不合理问题。因此,推动能源定价的市场化改革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核心,政府应转变角色,不能直接定价,只能进行价格监管。

2、民企与政府双管齐下,解决资源破坏与污染问题

民营企业在参与能源开发与经营过程中,应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不仅重视生产效率与效益,又要重视发展环境的保护,做到统筹兼顾、持续发展。已提交至国务院法制办进行审批的《能源法》规定在能源领域建立准入制度,因此,对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应设定明确的门槛,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等进行严格限制,严格审查。对于一些污染性严重的项目,应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必须对污染物进行预先无害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才能排放。对于企业新上马项目环评先行,必须在立项前向当地环保局提供生产工艺,做评估报告。无论是什么企业,只要生产就必须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决不能因为是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就忽视对环境的投入,任何企业都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行事。

3、发展多元化的融资形式,破解融资瓶颈

能源行业的特征决定了其进入壁垒高,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开发的前期投入和高额成本,而新能源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强化了银行的“惜贷”。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新能源,作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的领域,在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方面,应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除了争取银行贷款外,还应通过私募或风投基金、政府投资、协会支持等来获取资金支持。银行、风险投资及私募基金对民营能源企业的投资主要考察技术含量、企业规模、市场需求和上市前景,说明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关键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企业应加强与投资机构的沟通,通过翔实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获取银行的信赖。吸引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尚德模式”的成功揭示了政府投资成为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破解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快政府风险投资模式的制度化进程。行业协会在解决融资难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创造新的融资渠道,比如建立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资金。

目前,我国民营资本在能源行业创富,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和石油行业,而长远来看,新能源行业的创富机会更大。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资本全面参与能源行业不仅是个趋势,也将成为事实。可以想象,只要政府不断破除行政垄断,加强监管以及对民营资本的一贯性支持,民营企业凭借着机制等优势,将在能源行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马祥民. 对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开采领域的分析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8(4)

[2]徐英华. 我国民营石油企业发展的契机、难点及对策建议[J].未来与发展,2008(12)

篇2

一、信息获取陷阱

通过提供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是浙江省高考“能力立意”的显著特色。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指考生通过试题提供的文字、图像、数据等资料,利用储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等,形成准确的综合信息系统的思维过程。

例1:(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文字材料提供地理信息,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非常隐蔽。题干中有三个关键词:节能减排、公众、抑制全球变暖。作为文科生,对节能减排的理解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也会非常熟悉。从试题提供的四个选项来看,每一项都具有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但很多考生没有看清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公众可参与。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有多个角色,题目要求从一个“个体”的角度分析说明,自己能做到哪一些?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掉入“陷阱”。选项中有些行动是公众能够做到的:充分利用太阳能,如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采用节水措施、多种水稻、自备购物袋等。但有些是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充分利用风能、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这些措施靠公众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行的。

对策: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首要任务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把握试题的考查意图。回避此类陷阱的重要方法就是正确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高中地理有许多相近的地理概念,平常复习时需要正确地辨析。审题时一定要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正确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

二、思维定势陷阱

思维定势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通过高三的复习和强化训练,很多考生已经对某一类试题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势,加上有些教师通过思路和模板不断强化考生的这种思维定势,导致高考时某些考生不经意间就掉进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例2:(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读图1,完成(1)~(2)题。

(1)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③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2)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解析:本组题主要通过图像提供地理信息,而且是考生非常熟悉的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这种统计图对考生来讲是非常普通的,所以很多考生按照固有的思维定势很轻松就判断出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③为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类型判断出来后,可怎么也找不到正确答案,在这种解题中白白地浪费了不少时间,且可能还拿不到该得的分数。实际上命题者在命制此组题时,暗暗地设置了两个陷阱:一是气温和降水量的图例。考生在平时复习和训练时,遇到的气候类型统计图基本上是用曲线表示气温,用柱状表示降水,而命题者一反常规,把两者的图例颠倒了——用曲线表示降水,用柱状表示气温。二是纵坐标刻度上的差异。平时训练时,同一组题的统计图,纵坐标的刻度一般都是相同的,而此组题的四幅图中无论是降水量还是气温,其标注的数字都有区别。明确了这两点,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可正确判断出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这种定势思维的陷阱在其它年份其它地区的地理试题中也多次出现。

对策:思维定势的作用有积极性和消极性两种表现。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是高考复习时提高考生应考能力的重要手段。既要培养考生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培养考生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不同的地理图像有不同的判读方法和步骤。对于坐标类统计图,判读时一定要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图例、横坐标、纵坐标、变化趋势、极值点等都不能忽视。特别是同一幅图有多个坐标和多条曲线时,一定要分清不同曲线表示的不同地理事物。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图幅之间纵坐标刻度上的差异,千万不要只关注曲线和柱状的高低。越是熟悉的统计图,越是要仔细认真,切勿陷入思维定势的陷阱。

三、知识迁移陷阱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直接影响了解题效果。

例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读表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篇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今年召开的两会和通过的我国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建新型国家体系,特别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要创建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现代企业,这些都已纳入了我国“十一五”规划建设之中,成为新一轮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策。国家要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行业集中,以尽快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政府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引导上,此外,政府还应当负责组织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研究,它对应用类研究有极大的帮助。虽然我国用于研究与开发(R&D)的经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因为欠账太多和基数过低,使得目前我国R&D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仍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至2006年刚超过1%, 而发达国家已超过3%,世界500强企业平均R&D与GDP平均之比已接近10%。由于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的长期缺乏,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展迟缓,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多数大中型现代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在我国大中型现代企业中,引进技术费用至少是消化吸收费用的10倍以上,国有企业的比例更高;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仍有40%的现代企业的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针对我国国情,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量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不够;市场营销和自主品牌不足,为别人作“嫁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沿,大力增强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新路子。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促进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强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要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继承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为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为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提供支撑。必须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组织实施若干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事关现代化全局的科技资源,努力实现突破;要保护和支持发明和创新的专利权,在创造的经济效益中保留一定比例的收益归创新者,并为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转化和推广提供实际支持。

二、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也进一步加快,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我国现代企业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技术创新在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是提升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现代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数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主要是产品技术含量、品牌附加值、质量安全性、绿色环保和成本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战略选择,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新一轮的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跨国公司以强强联合为主要内容的兼并和重组步伐加快,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拓展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对于今日中国而言,无论是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应该以技术创新作为国家的重点和抓手,明确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因此,如果能够大力提升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力正越来越成为国家的竞争力,而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升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的战略重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使得国际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来自国际社会的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反倾销调查等限制,多数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这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遏制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企业,企业需要增强创新主体意识,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培育企业创新文化,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但是,这不意味着各级政府无需承担相关职责,政府的职责在于制度建设和改善环境,以此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提升我国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企业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目前我国跟踪仿制多,重复引进多,继续创新少,自主创新更少。由于经济实力所限,在R&D方面投入长期处于低水平,企业科技体制和科技管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弊端,而热衷于广告投入和重复建设。如果不尽快改变这些不利于自主创新的大环境,就很难改变在科技自主创新竞争中的被动地位。为此,必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引进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规划和协调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现代产业技术通常以技术链的形态存在,单项技术创新很难取得效益,需要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因此,要引导和协调现代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分工协作,建立和发展现代企业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中小企业则可通过参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获得大企业技术扩散的效果,使处于技术链不同环节的现代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推动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我国设立的国家创新体系中,明确提出了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支持现代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关键是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当前,重点应该在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源于市场、归于市场的活动。这种创新主体和活动过程,既要求一个支持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又要求一个支持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环境应该是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高度统一的,应该是理论、认识与时间高度统一的,仅仅停留在孤立的科技领域内或单纯的口头上,都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同时,要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为导向,尽快调整我国的税收政策。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必须着力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市场规律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江山代有人才出的生动局面。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激励创新和人才辈出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技术开发的激励机制,凡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和职工给予重奖,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有机结合,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跨国公司为了加快全面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和加速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纷纷将生产基地和地区总部设在我国,同时,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开始设立研发中心,这标志着国外现代企业已从过去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从整个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技术创新链的各个环节的全面竞争。现代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机制,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协调、应用资源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现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加强和完善自身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将直接提升现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以现代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央关于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决策,明确了建设创新国家的倚重对象,有利于调动经济界的财力、物力资源,使科技发展更加切合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实际需要。纵观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一个国家的强盛,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一批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运用和商业化。重视和发挥现代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对于把握21世纪的战略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15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创新活动中发挥资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转换三个方面的主体作用,这是对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三项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体现主体作用的关键问题。

首先是像筹措发展资金那样用心用力,加大力度,使现代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投入是现代企业创新的物质基础,必需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条件相结合,才能推进科技创新,取得创新成果。越是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投入越大。2005年我国的R&D投入占GDP的1.32%,而历史上最高年份是1960年的2.32%,那时我国财政收入只有572亿元。现在全国财政收入已超过3万亿元。财政收入多了,投入比例反而下降呢。这一方面是认识问题。各级政府对科技研发投入同国家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清,位置摆得不妥当。另一方面也是体制问题。投入主体的单一性和拨款渠道的固定化,致使除了国家投入不足外,多数企业不重视研发投入。据调查,在2005年我国企业500强中,有373家企业研发投入都小于销售收入的1%,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达到3%左右。这种状况完全不符合科技进步的客观实际,不能适应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需要。把现代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这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主体的地位完全一致。深化改革,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应当突出引入企业资金投向技术创新,把“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到“科技立企”。2005年中央直属国有企业销售收入66000亿元、实现利润600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9%,以这样大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承担投入主体是有条件、有实力的。现代企业要像筹措发展资金那样,多方筹措研发资金,技术进步迅速的产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应当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折旧、直接将研发投入摊入成本,以保证研发工作的实际需要。中央企业都是大企业,是国家的经济骨干,它们的投入必将对我国现代企业产生广泛而巨大的带动作用。

其次是扩大内外合作,使现代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资料表明:截止2005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只有约15.8%展开科技活动。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多年,在企业里只落实到这种程度,实在发人深省。现在企业里普遍存在两个大问题,一个是管理放松,一个是技术放松。前者越来越多地暴露当前的问题,如安全事故,能耗、物耗上升,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后者则集中表现为对企业的长期影响,如缺乏创新能力,竞争力减弱,应对市场的能力不断下降等,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现代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表现在企业内部,是积极推进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是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广泛的小改小革和创造发明,鼓励试验,允许失败,把科技活动的氛围搞得浓浓的,以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性。在企业的外部,主要是企业与科研单位和大学之间的关系。我国科研体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科研和生产严重脱节。科研单位有科研成果,企业不知道或者不适用;企业需要的技术和发明,科研单位不了解或者是不能提供。科研机构和大学与市场毕竟隔了一层,而企业跟市场则联系密切,休戚与共,让现代企业在“产学研”里面发挥主体作用,就是抓住了联动链上的启动环节,能激发企业的需求,推动合作各方面向实际,走向市场。

篇4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问题日益突显,成为人们逐渐关注并加以解决的课题,而室内立体绿植景观的出现,作为生态建筑的元素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本文论述了现代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设计的现状与问题,通过论述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的概念、功能以及运用,并指出国内现有立体绿植景观的两种技术工艺,阐明了其艺术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人们对室内立体绿植景观的设计指明了道路找到了依据。

关键词:室内设计;立体绿植;室内景观设计;室内立体绿植景观的运用

一、现代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不正当的开采获取自然资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正向人类袭来,因此绿色空间、低碳建筑也成为热门名词而受人关注,立体绿植花卉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最亲近人,与人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一个设计元素,是人们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室内设计手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把立体绿植景观运用到设计作品中来。而今,人们经常可以在购物中心、高档会所、餐厅等场所接触到立体绿植的运用与设计,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室内设计师来说,立体绿植的工艺做法还不太成熟、成活率低,进而其本身对立体绿植的概念理解就比较模糊,进行室内立体绿植景观的设计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并不清楚如何将室内设计造型元素与立体绿植景观完美结合,如何运用正确的技术和工艺来进行立体绿植景观的设计。

二、现代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的概念

清晰阐述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立体绿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城市立地条件,选择易依附于墙面的植物,在建筑物及其它结构立面进行种植的绿化方式,是改善城市环境,优化自然条件,丰富精神内涵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现如今将立体绿化引入到室内,必将引领室内设计的潮流,原本种植与瓶罐里的植物立于墙面,节省空间的同时让立面的造型色彩随着植物的消长生息发生变化,趣味无穷。现全球各地都十分重视城市立体绿化,将无处发展的资源延伸到城市立面及顶面,让密集紧凑的城市多一份绿色,已成为全世界绿色运动的一部分。

三、现代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的功能

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设计语言,为人们创造更加宜居的室内环境,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立体绿植景观的功能,从功能上为室内立体绿植景观的设计指明方向,使立体绿植景观的设计满足功能的同时也更加合理。室内立体绿植景观的功能包括:观赏装饰、生态功能和绿色营销功能。

1、 观赏装饰:室内立体绿植景观使人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贴近于大自然的生活环境。由于挣脱了植物对土壤的要求限制,立体绿植景观系统非常轻巧,更易于安装在任何材质和造型的墙面,且不破坏原有墙体结构。配合设置人造光源,地下停车场等没有自然光源的全封闭空间也能支持立体绿植景观的种植。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将原本缺乏阳光与生机的封闭空间打造成绿意盎然的自然美景,既吸收了废旧气体又保持了空间相对湿度,其给人带来的好处是其他艺术品所不能替代的。立体绿植景观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将大自然的风景引入密集嘈杂的城市,是室内装饰设计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体。杭州下沙新加坡工业园咖啡厅有一面立体绿植墙,它是由六个画框组成,画框内进行植物种植,其充分考虑所在环境和功能,以自然生长的形态造型来配置植物,且每个画框都有不同的线条造型变化,在大面积绿色的衬托下,植入如彩虹般绚丽色彩的植物,给人以跳动的节奏感,更突显室内立体绿植景观艺术魅力所在!偶得闲适,品茶发呆之间,悠闲享受。

2、生态功能:众所周知植物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增加空气含氧成分,且成本低廉,健康环保。无论是在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还是公寓别墅等家居生活,拥有一片绿色是惬意的享受,仿佛置身森林,感受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交流,给予我们氧气是自然最宝贵的馈赠。在城市生活中四处都会存在着空气质量的不尽人意,雾霾对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设法用科技的手段让室内的空气变得干净,应运而生的新风系统、空气净化机试图通过层层净化筛选出适合人们生存需要的、人造新鲜空气,但无论如何都不是本来的样子,绿植是自然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资源。实验证明,公共场所的室内立体绿植具有降低噪声缓冲的功效,能减少声音震荡次数减小回声,使得公共环境不会那么嘈杂。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压力而言,室内立体绿植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亲近绿色的纽带。它能够柔化我们城市中无形的压力和不和谐因素,在素面、强硬水泥墙的外表穿一件温和的植物外套,能够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3、绿色营销功能:如今,许多公共场所都引入了大量的绿色元素来吸引客户。一面立体绿植墙最显著的特征是:不需要作任何解释的将一个产品或是某种服务与和谐的美好的环境结合了起来。立体绿植也是将绿色元素通过某种手段将其利用到室内空间中来,得以作为室内装饰让购买者直接享用。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市场营销工具。现如今公司的形象墙、门头或是LOGO中都设计带有绿植形象的元素,它可以通过设计反映出你想象的任何一种图形。在商业和住宅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能为你的室内空间增加明显的商业价值。它是充满自然生态的地方,能够满足人们从工作到日常;它是微风拂面引发沙沙声响的室内景观,能够开阔视野,引发无限遐想的地方。这样一个在城市中央回归自然拥抱绿色的场所是不是有非常值得你喜欢的地方呢?

四、 现代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设计空间从广义上来讲包括: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相对于立体绿植景观设计来讲,不同的空间特点有着不同的设计方法。一般来说室内公共空间体量大,空间大,常见的室内公共空间例如商业空间、餐饮空间、办公空间、医疗卫生空间和酒店宾馆空间,而室内私人空间体量空间上则较小,室内私人空间最常见的主要指私人住宅空间、别墅空间等。

1、室内公共空间:由于室内公共空间的这些特点,在进行立体绿植景观设计中应满足其展示的功能,这样来讲就充分利用其空间大等特点进行植物造景,可以使用立体植物墙进行大的空间的划分,在植物的选择上应考虑它是否常绿是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色彩,考虑它叶片的形状及生长速度和形态,考虑是否易于成活等特点,只有把握了植物的规律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有生命力且易于维护的立体绿植墙。

2、室内私人空间:私人空间是相对较小的、具有温馨归属感的避风港湾,在这样私密的空间里立体绿植景观的设计应本着温馨、生活化的特点进行点缀式的规划,应配合硬装统一软装进行有情趣的设计,同时应遵循主人的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进行植物的搭配和选择。立体绿植易放置于沙发背景墙、分割空间的隔断或是足够空间的局部卫生间立面,结合自然质朴的室内设计风格,将会形成浪漫温馨又有趣味性的居家生活空间,不必有太多的照顾,跳跃的绿色元素将会代替甲醛释放出健康的生命活力,每天迎着朝阳与植物的芬芳,充满惬意与能量的一天即将开始。

五、 现代室内设计中立体绿植景观的技术工艺

国内目前立体绿植景观的技术可以分为有骨架、无骨架两种。

1.无骨架铺贴式技术:无骨架铺贴式技术采用柔性材料,无论何种材质的墙面,也无论平面还是立面,都可以轻松的在其上直接铺贴施工,安装灵活快捷,标准垂直绿化系统组合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技术。铺贴式技术的优势是:无骨架、植物种植自然、负重小厚度薄、防水阻根且养护费用低,其中自动滴灌施肥系统、湿度感应系统、叶面给水微喷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在业内已成为中高端绿化的首选。

2.有骨架模块式技术:有骨架模块式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墙面的基础上搭上一层骨架,骨架先紧贴墙面或离开墙面5-10cm搭建平行于墙面的骨架,辅助滴灌或喷灌系统,再将培育好的花盆嵌入骨架格子中。这种技术的技术特点就是更换起来比较方便,更换植物只需要把花盆拿走即可。但是骨架固定在墙体上的固定点处如果不妥善做好防水防锈,将会有漏水、骨架锈蚀造成脱落等隐患,影响系统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屠兰芬《室内绿化与庭院》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篇5

国内大型超市争上生鲜经营,起点、方法各异,苦辣酸甜备尝,但能维持初衷者寥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决策之前对于生鲜区在大型超市中的地位缺乏一种较为客观、清醒的认识。

这四年在实践中的探索换来认识上的提高:首先,生鲜经营是现代大型超市功能配置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生鲜区经营及其效果可以反映出超市业态发展的成熟化程度,这一点已无疑义。

其次,在中国从事生鲜经营,由于生鲜商品种类繁多,又涉及供、产、销等多个环节,损耗极易发生,相应的管理较为复杂,以致生鲜区成为超市经营中管理要求最高的经营项目之一。搞好了可以达到集客和盈利的目的;搞得不好,也很容易成为超市中的亏损项目,更难指望顾客频繁光顾。同时还要看到生鲜经营的前期投入较大,所以在上项决策之前应慎之又慎,量力而行,切忌贪大图全,以致“尾大不掉”。

第三,生鲜经营在中国零售业中仍处于导入阶段,在生鲜区的经营项目、品类、经营规模和方式手法上,都还有一个逐步探索和积累经验的渐进过程。生鲜经营企业对于鲜货管理的难度要有一个充分的估量和心理准备,也不可因一时的困难而轻易改弦更张。生鲜经营的回报是建立在良好的管理基础之上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强化和细化经营管理,取得相应的回报是可以预期的。

对于生鲜经营者来说,充分、客观地认识生鲜区在大型超市中的地位,是高水平经营的基本出发点。 二、把握规模定位的几个基本原则

生鲜经营企业怎样把握和运用企业的自有资源,选择适当的方式来体现经营规模,进而合理地安排生鲜经营的规模定位,对于生鲜经营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前期策划工作。

1、规模化经营与投资规模的经济性

一般来说,生鲜区的经营规模可以从商品数量、经营面积、设备投入和加工能力等几个方面反映出来,最终通过诸多方面的有效组合及其运行来达到规模销售的预期。在一些大型超市,生鲜区的设备投入约占到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谓举足轻重。毫无疑问,生鲜经营需要规模经营,但投资规模并不是表现规模经营的唯一形式,体现规模的各个要素是可以有侧重地加以组合的,因此在争取规模经营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投资规模的经济合理性。

2、规模定位的考虑因素排序

在考虑生鲜区的规模定位时,常见的决策方式是先在大型超市中划定生鲜区的位置和面积,尔后根据资金实力规划和配置相关设备,再对经营区域进行细分,确定经营的品类和商品结构,用各类商品将陈列位填满。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很容易出现经营规模定位和生鲜商品结构之间的脱节,以致部分设备空置,其余部分超出使用负荷。设备投资安排不当,必然造成浪费。

选择生鲜区的经营模式、项目和手法,要以当地的消费环境为依据,确定生鲜经营的方向和商品结构;经营项目和手法定位既经明确,投资量和设备配置等就可以随之确定,项目的框架基本形成;最后才是加工区和销售区的布局及其它工作细节安排。所以,正确的规模定位要素排序应当是:首先设计出经营的生鲜品类和商品结构,并根据未来的业务发展考虑预留;其次按照资金实力合理选配各种规格和档次的设备;最终确定生鲜经营的规模。按照这种设计程序可以提高投资运用的准确性。

实现这样的决策过程有赖于连锁经营生鲜区的经验积累,并拥有经验丰富的生鲜区规划设计人员,否则,在面对选取生鲜品类和商品结构的不确定因素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3、生鲜区规模的常规测算参数

超市的业态形式直接影响到生鲜区的经营规模及其要素(功能、面积、设备、人员和投资等)配比,以下列举有关生鲜区面积规模的一些常规分析参数备考: 超市类型经营面积生鲜区的面积比重食品超市1000-1500平方米30% - 40%大型超市3000-5000平方米25%左右超大型超市8000平方米以上20%左右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生鲜区的经营面积是包括生鲜加工区和销售区面积的总和;二是超大型超市生鲜区面积的上限一般达到2500 - 3000平方米左右,由于受生鲜品项数量和商品结构的限制,生鲜经营面积并不随超市整体经营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三、生鲜经营的制度和组织保障:管理标准和管理体系

超市生鲜区生存和发展的立脚点在于它同传统肉菜市场有根本性的差别:一是生鲜区内在购物环境上的质的改善,如干净、整洁的卖场,空调恒温,良好的服务等;二是融入了超市经营对生鲜区经营管理的要求,包括商品质量保证,无断货现象,明码标价等。不能充分体现出这些根本差别的生鲜区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经营目的的;而要达到和维持较高的生鲜经营水准,就必须以高水平的管理标准和管理体系为基本保障。

1、生鲜区的管理标准

生鲜区的管理标准指每项工作所应达到和保持的基本状态,或者完成这项工作的一定水准。一般的生鲜区运营由于涉及原料供应及储存、生产加工和陈列销售三个主要工作环节,因此管理标准也相应分解为原材料供应储存标准(基本存量标准、储存条件标准、存放及使用标准等)、生产标准(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卫生标准等)和商品销售标准(陈列标准、质量控制标准、有效期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

制定和坚持管理标准关系到企业形象,也影响到超市生鲜区最终能否做得起来。应当强调一点,在以上标准系列中最关键的是生鲜品的质量标准,而在这一点上常见的误区很多:超市生鲜区为了减少损耗,将过期商品重新包装、贴上新出品日期标签后继续售卖;不标明商品出品时间或有效期;生鲜品的陈列保鲜条件达不到规范要求;过期商品不及时下架;商品陈列整理不及时,影响陈列效果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导致生鲜商品对顾客的可信度下降,顾客光顾的频率也会明显下降,经营状况逐步陷入“次品-不景气-更次品-更不景气”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控制损耗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管理水平,而不应当降低生鲜品的质量,否则无异于“饮鸠止渴”。

2、经营管理体系

超市生鲜区的管理标准和经营效果的达成有赖于明确、高效、规范的生鲜区经营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工作常规、工作流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督导机制配套组成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清楚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完成工作的标准是什么,自己的工作责任范围有多大?它是生鲜区管理达标、并步入有序状态的组织保障。

建立起这样一套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体系取决于一批务实而且深入到管理细节的经营管理者,它要经过反复多次地修订、培训、检查、指导才能不断完善,进而加以系统化。这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也是检验企业管理功力之所在。 四、生鲜经营的生命力:多样化和创新经营

人们的饮食消费多种多样,又处于不断变化中,生鲜经营的主力商品和经营方式也要因应消费更替而推陈出新,所以生鲜经营的生命力来源于不断创新,因时因地推出新的适销对路的商品,以维持和引导人们对生鲜消费的吸引力,最终达到集客和赢利的目的。没有个性、缺乏新鲜感的商品只能是陪衬或辅助商品。

每一种商品销售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在确定生鲜的主力商品群和特色商品的基础上,要掌握销售规律和季节变化,特别注意主力商品的投放上市、促销、维护和更新等工作,尽可能延长其销售的生命周期,使其在这个周期中产生最大的销售业绩。

目前,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商业企业都同样面临生鲜产品开发不足的问题,原有主力商品销售渐落,主力商品群老化,特色商品缺乏,适销的新商品开发滞后,每逢销售淡季矛盾尤为突出,这对于整体生鲜经营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生鲜产品创新和更新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未能有效地形成自身的产品开发及其规划指导能力;多数生鲜商品供应商的实力较弱,开发基础和能力有限;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在产品开发上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不够等。为扭转生鲜产品开发乏力的状况,生鲜经营企业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产品开发的核心能力。生鲜经营企业特别是连锁经营企业应在形成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上下功夫,这种能力不仅指企业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也包括对生鲜产品的开发规划和指导能力,用以引导供应商加快品种更新,其中最关键的是主力人才的培养和相对稳定。

2、良好的学习能力。生鲜经营要求经营管理人员不断跟踪和研究居民的消费习惯及其变化,不断地走出去学习其他地区和竞争对手的经验,捕捉和汲取有用的东西,取长补短,优化自身的产品结构。良好的思考和学习能力是提高生鲜区经营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3、提高销售规划的能力。中国各地的传统节日很多,产品开发要把握生鲜商品季节销售的规律和特点,做好年度规划,逐季而动,应景而发,争取最大效益。 五、生鲜经营方式:以自营和租赁经营的优化组合取胜

国内企业在生鲜经营规划初期,出于资金投入、管理人员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考虑,在经营方式上大多选择了租赁经营的方式;而选择自营方式的企业迫于管理困难重重,经营效果不佳,往往转向分区分类租赁经营,虽几经反复,仍感觉不甚理想。可见,在生鲜经营主体和方式的选择上,自营和租赁经营孰优孰劣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对于经营主体和方式的优选问题首先要看到的是,生鲜经营企业无论选择哪一种经营方式,都离不开经营管理能力这个基本条件。在经营管理标准未能确立、管理体系无从建立的条件下,任何一种经营方式都不可能取得满意的业绩和效果。

其次,从一些大型超市比较成功的生鲜租赁经营情况看,它们一般都具有一段时间的自营管理经验和供应商资源积累,其租赁经营部分仅占生鲜区的一定比例。因此在经营方式选择上,初期应以自营为主,待具备一定管理基础和协调能力后,再考虑自营和租赁相结合,逐步扩大租赁经营的效益和供应商资源的利用。

第三,在租赁经营中,注意扶持和发挥供应商的作用,加强互动和合作,营造好生鲜经营的外部环境,并在关键的销售高峰期谋求共同发展。在这方面有几个问题需要很好考虑:

在品类和品种上,如何协调自制产品和供应商产品的搭配组合,以达到提高毛利和丰富生鲜商品品项的目的?

超市在产品开发上是否有能力自主开发,并引导和促进供应商推出新品?

超市能否提高半成品的进货比重,使加工环节有效外移,以减少超市生鲜区加工面积、设备投入和产品生产周期?

在销售旺季,是否可以将部分加工环节转移给周边的供应商,提高商品的有效供应量?

篇6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趋势;途径

一、现代化经济管理现状

在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经济已经实现多年稳步持续的发展,经济管理体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也开始被普及应用,许多企业已经实现了科学化、人性化、自主化的管理模式。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经济的发展受到地域差异、生产力水平、文化差异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制定特色化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需要结合各个制约因素,具体的分配、经营方式来决定,因地制宜才能符合各地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

1.现代经济管理方式的自主、科学、合理等性质。社会生产力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奠定了国家经济飞速稳步发展的主旋律,市场经济体制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很好地规划辅助经济走向。经济水平的提高让社会生产对经济管理方式有了新的高要求,更多地需要自主、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2.组织形式与经济管理理念的现代化。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现代管理理念与传统理念的矛盾冲突,在组织形式上存在众多不符实际情况的分配矛盾,因此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步伐形成了相当大的阻力,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体的管理方式与活动需要与整体的经营目标,经济指标相吻合,需要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更多的借助现代化的方式与工具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二、现代化经济管理特征

1.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非常残酷的经济,要想在市场上获取发展,就要切实地将市场当成是发展的导向,确保当前的管控工作朝着需求发展。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中,经济的主导方由过去的卖家转变为了买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地重视需求模式,人们的需要制约着供应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此时买方的需求在经济中的低位更加的显著,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卖家不断地变化经营方法,将发展的重点转变到生产大众喜爱的物品上面。

2.当前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和谐二字重视的是人的发展,任何活动都是以人为前提的,对于经管工作来讲亦是如此。所谓的人性化管控工作具体地说即管控的措施要以人性为关键点,要结合人的状态来开展管控工作。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激发出人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要经由人力效益的进步,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管控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照人性化的发展思想。在过去的经济管控工作中,人们过分的关注硬件装置等配置,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经济的进步。不过在当前时代,人已经超过了其他的要素成了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人是带动经济进步最为关键的要素,所以在管控的时候要通过多种措施引入优秀的人才,在确保其需要得以维护的前提下尽量的激发出他们的活动热情和主观能动意识,为经济的进步打造优秀的前提。

三、现代化经济管理实现的途径

现代化经济管理需要迎合国家的基本国情以及发展历史,遵循小调小改的原则,借鉴原有的管理实践的宝贵成果与经验,以此作为现代化革新的参考对象,认真实地调查,全面深入的分析,因地制宜地制定,加以现代化的工具与技术,将现代化经济管理稳步推行。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可以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督、提升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等方式。

四、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经济管理体制追求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因此团队协作力变得尤为重要。努力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实现人才知识结构现代化,使企业所有管理人员真正做到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

2.传统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分布,任务分工由上至下,层层传递,权利则层层减弱,这种管理方式一定程度限制了下层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现代化经济管理将朝着人员平等、职责平衡的趋势发展。

3.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带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积极主动性,包括科技研发、高新应用等方方面面,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一直以硬件设施与人工来管理经济,使得这项工作繁重而复杂,充满了不合理性与缺点。在时代进步的大潮流下,科学合理性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被T工谋求,现代经济管理方式强调将软件管理硬件辅助的形式加入到实际应用中,省去了平时耗时耗力的员工工作。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在整个管控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核心理念,这样有利于合理规划,发挥最大的价值效能。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中,信息处理的发展阶段是以处理手段的不同来划分的。当今,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成为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程度反映了管理现代化的程度。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必然会衍生出很多的存在体,比如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出现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和当前的经济发展保持一致,是为了获取更为显著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

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9).

篇7

[关键词]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89-02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而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最关键之举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是未来县域经济的主体。

1 发展民营经济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民营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民营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宽,规模逐渐壮大,占县域经济成分比重逐步增大。从我国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一个县域经济的民营经济成分的多少、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具体表现在:

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民营企业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培育龙头,而很多民营企业起源于农村又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提升县域工业化的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实行了保重点的投融资体制,县域经济的投资主体落到了民众头上,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弱。所以,县域经济要推进工业化必须依靠民营工业,一方面是依靠现有的民营工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依靠民营增量资金,投资于工业,扩大工业的总量。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解决县域城镇化的问题。城镇化首先应该是产业的城市化即要发展城市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有能力进行投资的主体就是民间力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也是民营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和自身的需要,民营企业更加向城镇集中,并形成工业小区,进而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所以,民营经济就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内在活力。

(2)民营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困难两大难题的根本途径。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较为明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县乡财政脱困问题,光靠农业本身不行,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使农民在未脱离土地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县乡财政困难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振兴县乡财政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借此培育县乡财源,做大县乡经济和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增强县乡经济发展后劲。

(3)民营经济是增加县域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而民营企业可以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主要场所。因为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绝大部分属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规模较小,就业成本相对较低。在劳动力素质短期内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便于安排那些城镇下岗职工及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的就业群体,也容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民营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就业渠道就越多。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提高就业率,起到稳定社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只有全方位启动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县域经济民营化,才能不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所以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1)不断改善和优化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县域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要扫除观念障碍,优化舆论环境。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要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消除偏见和歧视。通过舆论倡导、树立典型,促进企业家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树立服务意识,优化执法环境。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弱化管理职能,优化服务质量。在提供方便、协助立足、促进发展三大方向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要坚决整治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乱”现象和不正之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私有产权和发展权,认真查处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一些必要的收费,实行归口管理,统一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切实加强执法监督,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要加强宏观指导,优化政策环境。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要放宽民营经济从业对象、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企业冠名等限制,不断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从而促进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中小民营企业借贷难问题,成为制约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大发展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要构建金融支持体系。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表现为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重构后的县域金融组织架构应该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互补、结构优化、运作有效的完整体系。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

二要加强信用担保体系。民营企业要拿到贷款,必须有担保机构愿意担保,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民营企业自身要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征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定企业信用评级的统一标准,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明确省财政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给予信用支持,鼓励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积极引导和提高县域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水平。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要不断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培训,组织民营企业家到高等院校系统地接受现代管理知识教育或参加短期的管理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经常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外地参观、考察,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要教育和引导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民营企业家。

二要依靠技术创新做优民营经济。当前县域民营企业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优势不强的问题。而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广泛吸引和利用各类科技人才,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形成优势产品,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要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规模是基础,产权多元是核心,人才建设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最终目标是实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产权结构由单一化向股份化转变,企业决策由个人化向民主化转变,企业班子由家族化向专业化转变,员工管理由雇佣化向人性化转变,企业经营由作坊化向规模化转变。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创新管理方式,跳出任人唯亲、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实行“能人战略”。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避免经营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民营企业注重培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搞好诚信建设,强化企业信誉。

参考文献:

[1]陈文伟.突破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41.

篇8

1.改变限定语。

例.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偷梁换柱。

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稳定了统治秩序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混淆史实。

例.《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4.因果倒置。

例.《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5.逆向选择。

例.“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1.排除法。

(1)排“错”法。

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排“正”法。

例.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定位法。

例.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l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