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2: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由于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各种原因导致颅腔内容积代偿失调所致。成人颅内压超过200mmH2O,即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喷射状呕吐和视神经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项典型表现。
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需严密观察病情,护理重点在于采用一切措施使颅内高压状态得以部分缓解,同时要防止颅内压骤然增高导致脑疝发生,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观察时间可根据病情每15~60分钟一次,稳定后可适当延长。
1.1观察患者意识状态 意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反映大脑皮层和脑干结构的功能状态。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朦胧、半昏迷和昏迷4种状态,意识障碍的有无、深浅度、时间长短及期演变过程是分析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之一。护理人员要会识别患者的意识模糊(包括嗜睡和朦胧)、半昏迷和昏迷。观察患者的表情与姿势,并通过语言刺激,即定时唤醒患者作出简单对话,如无反应则进一步用疼痛刺激,即压迫眶上神经,或用针刺,或以手捏胸大肌外侧缘等方法。此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如面部表情、肢体活动等),检查有无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有无大、小便失禁及其他神经系统改变等。
记录时应动态分析,判断意识状态是好转或恶化。
1.2瞳孔观察
在自然光下观察两侧瞳孔的大小和瞳孔对光反应,两侧是否对称、等圆,并应连续了解其动态改变。观察瞳孔变化要结合患者状态、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等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判断瞳孔的正常与异常变化,此外还要考虑年龄与药物因素的影响。对判断病情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小脑幕切迹疝非常重要,小脑幕切迹疝时瞳孔性扩大变化,是最应引起关注的。
1.3生命体征变化 一般应于0.5~1小时测量1次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等。在严重颅内压增高出现急性脑受压时,早期表现为脉搏缓慢而有力,每分钟少于60次;呼吸深而慢,血夺升高。颅脑损伤患者多有低热,体温常为38℃左右,而中枢性高热多出现于丘脑下部损伤或手术以后,为间歇性高热,四肢远端部分厥冷,应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当体温恢复正常后又出现升高,应考虑有伤口、颅内、肺部或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性。体温低于正常或不升,表明患者周身衰竭,也为濒危征象。
1.4头痛、呕吐及视力障碍 观察头痛时应不部位、持续的时间、严重的程度,并加以记录。头痛剧烈且伴有频繁呕吐,患者躁动,常为颅内压急剧增高的表现,应警惕颅内血肿及脑疝发生的可能性。颅内血管性疾病出现急剧头痛、呕吐时,应注意血管破裂的可能性,需加强病情观察。
1.5肢体活动和癫痫发作情况 观察患者有无肢体瘫痪或癫癎发作对判断损伤部位与程度具有一定意义。伤后立即出现的一侧上下肢运动障碍,而且相对稳定,多是对侧大脑皮层运动区广泛性原发性损伤所致。脑干损伤常出现上下肢交叉性瘫痪可发生于颅后窝延髓锥体交叉部位的损伤。这类损伤通常都很严重,可合并舌咽、迷走、副神经麻痹。对癫痫发作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抽搐的部位、眼球和头部转动的分析及发作后有无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等,并详细记录,癫痫大发作常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常伴有眼球向上凝视。
如发现上列变化之一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协助抢救。
2 护理
2.1保持安静病人须绝对保持卧床休息,并避免约束病人,以防止因病人挣扎而导致颅内压进一步的增高,如果病人出现躁动不安,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2.2 抬高床头15~30度,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颈部应放置在一直线上,不要压迫和扭转颈静脉。给予持续氧气吸入,改善脑缺氧,高热病人戴冰帽,降低脑耗氧量。
2.3控制液体人量,不能进食者,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2000ml,神志清醒者可给予普食,但应限制钠盐摄入,以免加重脑水肿。高热时及时给予降温处理。稳定病人情绪,切勿因情绪急躁致血压升高,加重头痛。
2.4头痛的护理 耐心倾听病人的感受,并给予同情,分析引起头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以提高痛阈,对不能忍受的头痛,可遵医嘱使用适量镇痛剂以缓解疼痛,但禁用吗啡、哌替啶(度冷丁)等,以免抑制呼吸中枢。避免病也能受凉、感冒。防止剧烈咳嗽、呛咳、低头及用力活动,以免加重头痛。
2.5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颅内压增高患者应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的供给,必要时给予辅助喂养,以达到基本满意的营养需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剧痛、情绪波动、癫痫发作引起颅内压增高。
2.6呕吐的护理 吸痰时,勿刺激病人剧烈咳嗽,以免诱发呕吐;对出现呃逆的病人,采用压眶,呕吐时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头应偏向一侧,遵医嘱肌注药物进行控制;以免频繁呃逆引起呕吐;密切观察呕吐的伴随症状,呕吐物的量、气味,呕吐次数,并准确做好记录;病人呕吐时给予安慰,并随时清除呕吐物,呕吐期间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症状。
2.7肢体活动障碍的护理 保持肢体功能位,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意外损伤。
3 心理护理
加强护患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系统的观察并综合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协助患者提高对身边事物辨识。异常心理状态影响患者情绪、饮食、休息等,会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关心照顾具有恐惧心理的患者,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 微创穿刺引流术;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33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发病急,进展快,治愈难,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1],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并结合术后精心护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8~77岁,平均(62.5±3.6)岁。入院时临床表现:17例头痛,19例呕吐,23例昏迷,7例有高血压病史,6例肢体偏瘫,21例失语。其中一侧瞳孔散大27例,两侧瞳孔散大2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的诊断标准,且经CT检查血肿部位包括:13例基底节区内囊出血,17例外囊出血,5例丘脑出血,4例枕叶皮质下出血,3例额叶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5例小脑半球出血。血肿量为30~110 ml,平均血肿量为53 ml。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9~73岁,平均(59.7±4.1)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8~77岁,平均(63.8.7±3.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实施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患者头部备皮后将眶耳(OM)线和矢状线标出,参照头部CT片确定血肿的最大层面,同时,将穿刺点在头皮上明确标出,其穿刺针的进针深度为该层面血肿正中心矢状线与头皮的垂直交点间的距离。根据进针深度选择相对应的一次性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并将限位器安装好,手枪式可变速充电电钻连接好,且按照常规进行消毒后,自穿刺点经头发向血肿中心点快速钻颅骨,直至有明显性突破方可停止。此时,将限位器取下,将针托部塑料卡环剪断,除去电钻和针芯,并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后将针缓慢刺入血肿中心,再次将圆钝头塑料针芯拔出并将塑料帽盖紧。引流短管连接在侧孔处,选用容量为5 ml的注射器将血肿缓慢吸出,抽吸完毕插入粉碎针,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之后,注入4 ml血肿液化剂(将2万单位的尿激酶与12 500单位的肝素加至生理盐水中),3~4 h的闭管后再进行闭式引流。此后可依据血肿引流量,每天给予2~3次的冲吸和液化剂注入,滞留引流3~5 d后拔针。
1.3 术后护理
1.3.1 意识及瞳孔的观察 若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统一,对光反射迟钝,且伴有意识障碍多为颅内高压、脑疝先兆,说明有再次出血可能,应马上报告医师进行处理。术前已有脑疝者,术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反射灵敏,则说明脑疝消失。
1.3.2 血压的观察 血压过高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80 mm Hg上下,同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但血压下降不能过快,以防发生继续出血。每30~60分钟监测1次,若出现呼吸不规则、脉搏减慢或血压升高等,要及时报告医生。
1.3.3 引流管护理 (1)确定引流管高度:脑室无积血者将引流管自然放置在床头低于血肿水平进行引流;侧脑室引流时,引流高度为侧脑室水平上10~15 cm。(2)保持引流管通畅:如引流管堵塞需及时处理,烦躁不安患者应制动,必要时予以镇静处理。(3)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引流液初为深红色混有血凝块,逐渐变淡直至正常颜色。若引流液突然出血或颜色加深,及时报告医师处理。(4)记录引流量:一般24 h引流量约200~400 ml,引流量反映患者的颅内压,以此指导脱水剂用量和补液量。(5)引流管放置时间:置管时间一般为6~8 d,对采取高位引流的患者,携带引流管复查CT时,应暂时关闭引流管,以防颅内低压。拔管后可取头高卧位,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降低颅内压,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2]。
1.3.4 一般护理 每天采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口腔护理两次,并及时清除口鼻、气管内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坠积性肺炎。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并进行局部按摩和温水擦洗以防止褥疮[3]。昏迷患者吸痰时,注意吸痰方式和时间,避免患者过度刺激引起颅内压升高导致继续出血。(5)饮食护理:由于意识障碍导致24 h不能进食者,要给予高热量、高营养鼻饲饮食,鼻饲前先回抽胃液,如抽出胃液为暗红色,应暂停鼻饲。采用止血药物治疗,直至出血停止,继续给鼻饲饮食。
1.4 疗效标准 参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疗效标准划分为以下5个等级: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8%或增加18%以内;死亡[1]。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7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治愈难,对患者的构成严重的威胁。微创穿刺引流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而术后给予精心护理,对病情发展进行严密细致地观察也是关系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4],本研究发现,对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患者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术后进行精心的护理,其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内科保守治疗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术后进行精心护理,疗效显著,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较高,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施雪英,袁良津,蒋鸣坤,等.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3):314-315.
[2] 黄有能,黄甫沿.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疗效分析[J].微创医学,2007,2(6):572-573.
[3] 赵俊慧.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5):20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252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在立体定向及CT引导下,不断开展微创手术技术,治疗各种类型脑出血,通过对微创手术技术治疗各种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进行观察,疗效较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2006~2008年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38~47岁,平均年龄56岁,均有高血压病史>2年,入院时血压180~230/110~145mmHg。出血部位:小脑出血5例、丘脑出血6例、混合性脑出血3例、基底节出血12例,脑内出血2例、出血并破入脑室8例。出血量20~40ml 14例。治疗结果:治愈好转28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4例。
护理措施
术前准备:用冰生理盐水、尿激酶及肝素溶液通过激光粉碎针高压冲洗血肿部位,直至冲洗流出液颜色变淡变清为止,冲洗过程中要注意进出量平衡,随后用高浓度尿激酶和肝素喷洒在血肿腔表面,夹管4小时,其间若患者意识障碍、烦躁不安,双侧瞳孔忽大忽小以至不等大,血压升高、呼吸缓慢不规则,应立即开放封闭的引流管,同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术前宣教应简单易懂,缓解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评估病情并给予生命支持,判断意识情况,观察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肢体活动情况,根据病情迅速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床边持续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烦躁者用西地兰镇静,昏迷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留置导尿、抽血等完善术前检查。对于手术患者立即禁食。常规皮肤准备,并做好配血,根据CT定位以2%龙蛋紫做头部记录,注意操作要轻柔,不能过频,过度翻身以免出血加重或再出血。
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如嗜睡、昏睡、昏迷和深昏迷,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再隔1小时观察1次,必要时15~30分钟观察1次。特别是血压一般控制在110~150/70~90mmHg,以防血压过低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缺血、脑水肿。如出现两侧瞳孔大小不等或散大,血压、体温骤升或骤降心率过快或过慢,出现脑疝迹象,应立即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通知医生抢救。功能障碍的观察: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与病情轻重有直接关系。如出现继发性偏瘫或偏瘫程度加重提示颅内有继发性出血或引流不畅。做好出入量记录及电解质的监测。因术后甘露醇、速尿的应用,需认真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注意每小时尿量的变化,若发现出入量不平衡或尿量
康复锻炼指导
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应劳逸结合,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指导患者遵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应定期测量血压,情绪要稳定,避免大喜大悲。对患者应多加安慰与鼓励,以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高压氧是一氧化碳中毒、失血性贫血、氰化物中毒、空气栓塞症和减压病等主要治疗方法。
一、一般护理
1.患者的准备
(1)治疗前应使患者及陪护人员了解治疗中的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护理。
(2)首次治疗前或患有鼻咽部炎症的患者治疗前应用1%麻黄碱滴鼻。神志不清的患者必要时可行预防性鼓膜穿刺。
(3)饱餐、饥饿、酒后、严重疲劳或月经期患者应暂停治疗。
(4)所有进舱人员绝对禁止捎带火种(火柴、打火机、电器用具等)及易燃品(汽油、爆竹等)。禁止穿能产生静电的化纤品。禁止携带钢笔、手表等。
(5)一律使用开放式输液装置。各种引流管颈保持通畅。
(6)加压和减压时舱内有温度变化,因此进舱人员应有必要的准备,老幼或体弱患者更应备好添加的被服。
2.治疗中护理
(1)严守操作规程。开始加压时要立即通知舱内患者做好张开咽鼓管动作,操舱员要采取缓慢、匀速加压的方法,升压过程中操舱员要通过对讲机询问舱内患者有无牙痛、头痛或副鼻窦区疼痛情况。
(2)稳压带面罩吸氧时,操舱员不仅要保持舱压稳定,而且供氧压力也要稳定,操舱员要指导患者均匀呼吸,每分钟16~20次。减压时同样缓慢匀速进行。减压时,患者随身所带导尿管、胆汁引流管、胃肠减压管等均应放开管夹,嘱患者勿屏气。减压时患者胃肠道膨胀,肠蠕动加快,容易排气或有便意,或轻微腹痛,操舱员应向患者说明,消除患者疑虑。
3.出舱后护理
(1)出舱后操舱员应询问患者有无耳闷、牙痛、皮肤痒、关节痛、鼻衄、牙龈出血等,如有发生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面罩用洗必太消毒,舱内用紫外线消毒,避免舱内交叉感染。
(3)检查各种仪表指针是否降至零位,氧气压力表、氧气二级减压表、压缩空气减压阀、电开关及其管道上的阀门是否关好。
(4)填写高压氧治疗有关记录。
4.治疗中注意事项
(1)加压时如出现耳部不适或疼痛,应辅导患者做捏鼻鼓气或吞咽动作,亦可少量饮水或嚼食糖果等。
(2)加压和减压时舱温可略升高或降低,必要时应注意增减衣服。
(3)在加压、减压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如加压时血压略上升,心率和呼吸稍变慢,对此不必作特殊处理。
(4)减压时输液管道上的莫菲氏滴管内气体膨胀,应随时调整,以防气体进入静脉。
(5)减压时应密切注意伤口渗血情况。
(6)治疗中可能出现氧中毒,应予警惕。一旦出现氧中毒症状应随时停止治疗。有些药物如类固醇、阿斯匹林、抗坏血酸和血管扩张剂被认为是氧中毒的增效剂,在行高压氧治疗前应停用或减量。此外,高压氧可增强催眠剂、麻醉剂、镇静剂和洋地黄在体内的作用。因此,正在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应用上述药物,必须格外慎重。
二、几种特殊疾病高压氧治疗护理
(一)高压氧治疗脑干损伤的护理
脑干损伤是颅脑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死亡率高。目前的治疗方法除了维持生命体征平稳,降低颅内压,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支持治疗,对症处理,防治并发症外,还有一种新方法即高压氧治疗。
1.治疗原理高压氧治疗能降低颅内压,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弥散量,高压氧还可增加动脉血流量,使脑干部位及网状激活系统氧分压相对增加,刺激上行网状系统的兴奋性,对昏迷患者有促醒作用。
2.治疗指征脑干损伤其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特别是血压平稳,腰穿脑脊液无出血现象,无多发性肋骨骨折及严重的胸腹腔重要脏器损伤,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气管切开患者内套管固定好无渗血,无感染性发热者。
3.治疗方法采用大型加压舱,以压缩空气加压20~30分钟,加至0.2MPa。呼吸平稳的患者戴面罩吸纯氧,注意面罩与面颊紧密接触,以防空气漏入。呼吸微弱或气管切开患者改用急救吸氧口罩。吸氧时间为6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然后以30分钟缓慢匀速减压出舱。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护理
(1)入舱前护理:应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估患者,检查各引流管的固定通畅情况。
(2)加压中的护理:每分钟升压0.03MPa,避免加压过快引起患者不适,对有吞咽功能的患者向其口中滴入饮料,促使其做吞咽动作,以保持鼓膜内外压差平衡,顺利通过加压。患者取平卧位,头抬高15°,有呃逆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颅内压高,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患者,不可屈髋90°,以免增加胸腹腔压力,促使颅内压升高而加重病情。
(3)稳压中的护理:对有癫痫史患者,入舱前给予抗癫痫药物预防性治疗。如在治疗中有癫痫发作,应立即将牙垫塞入患者上下齿间防止舌咬伤,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观察发作时间,抽搐的部位、意识、瞳孔的变化及发作后的情况,停止吸氧并注意鉴别是癫痫局限性发作还是氧中毒。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脑干损伤患者一般经过昏迷—苏醒—躁动—意识恢复的变化过程。对意识不清的躁动患者可用约束带适当限制,切忌强压四肢,以防骨折,躁动严重者入舱前肌注冬眠合剂。对于脑干损伤合并颅底骨折患者不宜过早行高压氧治疗,因在加压或减压阶段,颅内外压力梯度改变,致脑脊液逆流形成颅内逆行性感染或延缓愈合。
(4)减压中的护理:减压时要防止肺水肿、脑水肿的“反跳现象”,遇有病情变化时可延长减压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再缓慢减压出舱,必要时在减压中应用利尿剂和激素。
(二)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
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经抢救脱险在无高压氧禁忌证时,应在出生后24~72小时内及早行高压氧治疗。
1.治疗原理高压氧是通过提高血氧含量及血氧分压,使血管内含氧量和脑组织中的储氧量显著增加,从而改善脑局部缺氧缺血状况,配合临床治疗,促使脑组织病变的修复及脑细胞功能的恢复。能缩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程,是减少后遗症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2.护理
(1)入舱前护理:进舱前半小时喂奶,换上100%棉制品衣服、包被、尿布等物品并保持清洁,患儿取左侧卧位,并做好固定。
高压氧是一氧化碳中毒、失血性贫血、氰化物中毒、空气栓塞症和减压病等主要治疗方法。
一、一般护理
1.患者的准备
(1)治疗前应使患者及陪护人员了解治疗中的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护理。
(2)首次治疗前或患有鼻咽部炎症的患者治疗前应用1%麻黄碱滴鼻。神志不清的患者必要时可行预防性鼓膜穿刺。
(3)饱餐、饥饿、酒后、严重疲劳或月经期患者应暂停治疗。
(4)所有进舱人员绝对禁止捎带火种(火柴、打火机、电器用具等)及易燃品(汽油、爆竹等)。禁止穿能产生静电的化纤品。禁止携带钢笔、手表等。
(5)一律使用开放式输液装置。各种引流管颈保持通畅。
(6)加压和减压时舱内有温度变化,因此进舱人员应有必要的准备,老幼或体弱患者更应备好添加的被服。
2.治疗中护理
(1)严守操作规程。开始加压时要立即通知舱内患者做好张开咽鼓管动作,操舱员要采取缓慢、匀速加压的方法,升压过程中操舱员要通过对讲机询问舱内患者有无牙痛、头痛或副鼻窦区疼痛情况。
(2)稳压带面罩吸氧时,操舱员不仅要保持舱压稳定,而且供氧压力也要稳定,操舱员要指导患者均匀呼吸,每分钟16~20次。减压时同样缓慢匀速进行。减压时,患者随身所带导尿管、胆汁引流管、胃肠减压管等均应放开管夹,嘱患者勿屏气。减压时患者胃肠道膨胀,肠蠕动加快,容易排气或有便意,或轻微腹痛,操舱员应向患者说明,消除患者疑虑。
3.出舱后护理
(1)出舱后操舱员应询问患者有无耳闷、牙痛、皮肤痒、关节痛、鼻衄、牙龈出血等,如有发生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面罩用洗必太消毒,舱内用紫外线消毒,避免舱内交叉感染。
(3)检查各种仪表指针是否降至零位,氧气压力表、氧气二级减压表、压缩空气减压阀、电开关及其管道上的阀门是否关好。
(4)填写高压氧治疗有关记录。
4.治疗中注意事项
(1)加压时如出现耳部不适或疼痛,应辅导患者做捏鼻鼓气或吞咽动作,亦可少量饮水或嚼食糖果等。
(2)加压和减压时舱温可略升高或降低,必要时应注意增减衣服。
(3)在加压、减压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如加压时血压略上升,心率和呼吸稍变慢,对此不必作特殊处理。
(4)减压时输液管道上的莫菲氏滴管内气体膨胀,应随时调整,以防气体进入静脉。
(5)减压时应密切注意伤口渗血情况。
(6)治疗中可能出现氧中毒,应予警惕。一旦出现氧中毒症状应随时停止治疗。有些药物如类固醇、阿斯匹林、抗坏血酸和血管扩张剂被认为是氧中毒的增效剂,在行高压氧治疗前应停用或减量。此外,高压氧可增强催眠剂、麻醉剂、镇静剂和洋地黄在体内的作用。因此,正在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应用上述药物,必须格外慎重。
二、几种特殊疾病高压氧治疗护理
(一)高压氧治疗脑干损伤的护理
脑干损伤是颅脑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死亡率高。目前的治疗方法除了维持生命体征平稳,降低颅内压,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支持治疗,对症处理,防治并发症外,还有一种新方法即高压氧治疗。
1.治疗原理高压氧治疗能降低颅内压,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弥散量,高压氧还可增加动脉血流量,使脑干部位及网状激活系统氧分压相对增加,刺激上行网状系统的兴奋性,对昏迷患者有促醒作用。
2.治疗指征脑干损伤其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特别是血压平稳,腰穿脑脊液无出血现象,无多发性肋骨骨折及严重的胸腹腔重要脏器损伤,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气管切开患者内套管固定好无渗血,无感染性发热者。
3.治疗方法采用大型加压舱,以压缩空气加压20~30分钟,加至0.2MPa。呼吸平稳的患者戴面罩吸纯氧,注意面罩与面颊紧密接触,以防空气漏入。呼吸微弱或气管切开患者改用急救吸氧口罩。吸氧时间为6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然后以30分钟缓慢匀速减压出舱。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护理
(1)入舱前护理:应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估患者,检查各引流管的固定通畅情况。
(2)加压中的护理:每分钟升压0.03MPa,避免加压过快引起患者不适,对有吞咽功能的患者向其口中滴入饮料,促使其做吞咽动作,以保持鼓膜内外压差平衡,顺利通过加压。患者取平卧位,头抬高15°,有呃逆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颅内压高,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患者,不可屈髋90°,以免增加胸腹腔压力,促使颅内压升高而加重病情。
(3)稳压中的护理:对有癫痫史患者,入舱前给予抗癫痫药物预防性治疗。如在治疗中有癫痫发作,应立即将牙垫塞入患者上下齿间防止舌咬伤,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观察发作时间,抽搐的部位、意识、瞳孔的变化及发作后的情况,停止吸氧并注意鉴别是癫痫局限性发作还是氧中毒。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脑干损伤患者一般经过昏迷—苏醒—躁动—意识恢复的变化过程。对意识不清的躁动患者可用约束带适当限制,切忌强压四肢,以防骨折,躁动严重者入舱前肌注冬眠合剂。对于脑干损伤合并颅底骨折患者不宜过早行高压氧治疗,因在加压或减压阶段,颅内外压力梯度改变,致脑脊液逆流形成颅内逆行性感染或延缓愈合。
(4)减压中的护理:减压时要防止肺水肿、脑水肿的“反跳现象”,遇有病情变化时可延长减压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再缓慢减压出舱,必要时在减压中应用利尿剂和激素。
(二)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
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经抢救脱险在无高压氧禁忌证时,应在出生后24~72小时内及早行高压氧治疗。
1.治疗原理高压氧是通过提高血氧含量及血氧分压,使血管内含氧量和脑组织中的储氧量显著增加,从而改善脑局部缺氧缺血状况,配合临床治疗,促使脑组织病变的修复及脑细胞功能的恢复。能缩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程,是减少后遗症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2.护理
(1)入舱前护理:进舱前半小时喂奶,换上100%棉制品衣服、包被、尿布等物品并保持清洁,患儿取左侧卧位,并做好固定。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us meningitis,CM)是隐球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颅内感染,尤其以脑和脑实质的损害较为典型,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几年随着肿瘤患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增多;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等,本病有增加趋势。CM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的表现,而颅内高压造成的脑疝也是CM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1]。 CM的患者由于治疗用药的独特性,在疾病全程需要科学的护理措施。临床护理观察时,预见性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05~2009年我科收住的23例CM患者,在颅高压、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预见性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共收治CM病例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发病年龄19~73岁,平均(42.1±15.1)岁。所有病例均于脑脊液中找到或培养出新型隐球菌而确诊。10例发病前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其中7例长期应用过免疫抑制剂。
1.2 方法 在颅内压检测方面,23例患者因为诊断和复查的需要进行了77次腰穿取脑脊液检查,在腰穿等有创方式获得颅内压数据后,同时进行无创颅内压检测,获得数据。应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应用MICP-1A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闪光眼罩,所产生的光源为蓝色氖光,闪光刺激频率1.0 Hz,闪光脉冲宽度2 ms,被测试者去枕平卧,双眼闭合。将眼罩紧贴于眼眶并固定好,记录电极分别置枕外粗隆旁边各2.cm处,每侧一个电极,分别为O1、O2,另外两个电极置于前额和眉弓中点处,用来作为参考电极。按照说明书操作,计算机控制系统,打印输出系统。颅内压评定标准:正常:5. 33 kPa。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颅内压监测值以(x±s)表示,无创颅内压监测和有创颅内压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两者间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
1.4 无创颅内压监测与有创颅内压监测结果的比较 无创监测的颅内压值(210.87±63.22)mmH2O与有创监测的颅内压值(214.00±62.41)mmH2O经配对t检验,提示无创颅内压检测与有创颅内压检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84),即两者可相互替代。无创颅内压监测值与有创监测值结果呈线性相关(r=0.947,P
2 预见性护理
2.1 保持病房光线偏暗,保持适当。取平卧位或头高10°~15°,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持PaO2>13 kPa,若躁动或刚吸完痰时,应让患者平静下来或酌用镇静药,有利于颅内压力的下降。
2.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每日早晚开窗通风20 min,每日用1∶50含氯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并湿式清洁地面2次。氧气湿化瓶,氧气管道,雾化吸入管等各种管道按规定严格消毒。
2.3 颅内压力的检测 常规的观测颅内压增高时,护士一般观察瞳孔的改变及时发现脑疝的早期表现。有创颅内压的检测风险较大且患者的依从性也较差,无创颅内压检测可以满足临床的需要,且无创和有创颅内压检测两者测量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故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可较准确的反映颅内压力的真实情况。
2.4 重视口腔以及呼吸道护理 新型隐球菌是真菌感染,在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中,免疫力低下,疗程长,复发率高,也容易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新型隐球菌感染或者是其他真菌的感染[3],对患者口腔以及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方法是用于餐前、餐后及临睡前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痰多黏稠者,给予碳酸氢钠溶液、α-糜蛋白酶等雾化吸入, 2~3次/d。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饮水以稀释痰液,并进行有效咳嗽排痰。亦可配合引流,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改善气体交换,纠正缺氧。
2.5 正确使用药物和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CM的患者需要使用甘露醇等降颅压的药物和两性霉素 B、大扶康等抗真菌药物,在使用甘露醇时,注意使用时间的间隔,通常是每4~8 h使用一次,注意甘露醇肾损害的副作用,应及时检查肾功能及电解质等,准确记录24 h尿量。由于两性霉素B的副作用大,我科在临床上常应用两性霉素脂质体以减少不良反应,在应用两性霉素B的时候,要注意用法用量以及其他不良反应[4]:运用两性霉素B应置于4℃~10℃冰箱内保存,准确定量用药。使用时现配现用。先用无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加入5%GS 500 ml中,勿用5%GNS或NS作稀释液,因为两性霉素B宜于pH
2.6 加强营养 CM患者宜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嘱患者缓慢进食,少量多餐,保证足够的饮水量。必要时给予输注血浆、人血白蛋白、氨基酸等支持治疗,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有效控制感染。因患者患者长期卧床,鼻饲牛奶、少纤维的营养液, 肠蠕动减慢,容易造成便秘。便秘可以使颅内压升高,要积极地处理。嘱患者食用高纤维素饮食,加强腹部按摩,必要时通知医生给予通便药物。
2.7 心理调适 CM患者病程长,容易反复,患者精神压力大,心理障碍多,因此给予患者及家属积极的情感支持及人文关怀是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前提。可以增加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3 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5]: 1)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脑脊液涂片连续3次阴性,每隔7 d查1次;2)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脑脊液涂片仍查到隐球菌;3)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脑脊液找到隐球菌。23例患者中有3例死亡(13.0%),4例自动出院(17.5%),余下13例好转(56.5%),3例治愈(13.0%)。其预后好于文献报告所报告的无效率40%左右[6]。
4 小结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特点是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其病情危重的原因是伴随高颅压,甚至是恶性颅高压。如何早期发现颅高压并及时处理时救治CM患者的关键。在护理工作中,在CM病程全程预见性的发现颅高压是护理的要点。通过无创颅内压检测的手段检测颅内压,为临床护理工作给与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熟练掌握监测血液的各项指标和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是护理的重点,耐心做好每一项护理,减少并发症,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是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动态的观察病情变化的整个过程,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掌握专业知识及护理技能,以更好的帮助、指导、服务于患者。
参 考 文 献
[1] 陈明泉,施光峰,秦刚.隐球菌脑膜炎146例临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 23 (4):199-202.
[2] 许先平,吴明灿,陈世洁,等.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监测颅内压的临床研究.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3):31-36.
[3] 翁心华,朱利平.重视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 25(4):193-194.
[4] 章惠如.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15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6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88-01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来势凶,病情急,变化快,往往因高热、抽搐、昏迷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我科曾收治1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经过积极抢救、对症治疗、科学护理,病人治愈出院。
1临床资料
患者,男,19岁,头痛伴发热(体温最高40℃)十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持续头痛(评分3-6分),以前额为主,头痛剧烈时烦躁明显,颈强直,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克氏征阳性,双侧巴氏征阳性。入院后第二天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对答切题,右侧肢体可见抽搐、肌张力升高,医嘱加用抗癫痫,镇静、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效果好,第三天患者出现嗜睡,偶有烦躁,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无咳嗽反应,痰多,不能自行咳出,氧饱和度维持在85-90%左右,予吸痰、气管插管等处理后转入ICU治疗,予以抗病毒、抗感染,利尿脱水降颅压,控制癫痫,营养神经,以及营养能量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高压氧康复等治疗后,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症状消失,病情稳定,呼吸、吞咽、语言功能等逐渐恢复,住院42天,痊愈出院。
2护理体会
2.1解除颅内高压症状患者呕吐、持续头痛,遵医嘱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加压快速静滴,迅速降低颅内高压,防止脑水肿发生,同时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度,有利于颅内血液回流。并进行心电监护、氧饱和度监测,每15-3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对观察的内容详细记录,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加剧、喷射状呕吐等颅内压继续增高的表现,防止脑疝发生。床边备好急救器材及药品,以便随时使用。
2.2高热护理患者因持续高热可促进抽搐的发生,进而有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坏死的危险。观察体温改变,2-4h测体温1次,体温发热者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或多饮水等,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和更换衣裤、床单被套,做好皮肤护理。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按医嘱加用药物降温,同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降温处理后25-30min复测体温,体温降至正常后仍监测3d,同时给予高热、易消化饮食。
2.3抽搐的护理发生惊厥时,病室要保持安静,患者取头侧平卧位,及时吸出咽喉部的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时可用开口器或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垫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及口唇咬伤,要详细记录惊厥发生的情况、时间及次数。
2.4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是病毒性脑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在高热及昏迷期间,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应密切注意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及时发现低氧血症。定时翻身、侧卧、拍打胸背,防止痰液阻塞及意外窒息,备好气管切开包。持续吸氧,保证氧气供给,是防止呼吸衰竭的关键。
2.5注意观察水及电解质平衡状况高热、昏迷、呕吐、抽搐均能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环衰竭。给予补充血容量,保证液体量。神经系统弥漫性病变引起的脑水肿致颅内压升高诱发脑疝,在使用降颅内压药物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致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出入量,以观察可能继发引起的心肾功能异常。
2.6并发症预防卧床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受压部位定时按摩,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骨突出处放置气圈、海绵垫,保持受压部位皮肤卫生,使用气垫床,预防褥疮;加强口腔护理,清醒病人鼓励其自行嗽口和咯痰,预防肺部感染。对昏迷或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鼻饲能全力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鼻饲从少量开始。
2.7心理护理重症病毒性脑炎病情重,病程长,其家属心理紧张、焦虑、悲观,护士应主动与家属交流,稳定情绪,并举例说明病毒性脑炎治愈成功率,使其树立信心,照顾好患者。以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任、配合,在生活上应关心、照顾患者,介绍周围环境,使其尽快熟悉,消除陌生、紧张心理,鼓励患者交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接受治疗。
2.8康复指导恢复期患者语言、智力及肢体功能的锻炼,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树立信心,坚持康复治疗,减少后遗症。从患者熟悉的人、事物、简单的发音或词汇、喜爱的歌开始锻炼其听力、记忆力及话语能力。根据肢体强直情况,予肢体按摩和被动活动,配合理疗、针炙循环渐进,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使其恢复正常功能。留有后遗症患者可行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可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觉醒反应和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观察;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重型颅脑损伤主要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在6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它以其颅脑损伤严重,病情复杂,发展迅速,变化快为特征,是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具有病情急、症状重、变化快的特点,死亡率可达21%-31%[1]。经过多个研究及临床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护理质量可以直接决定病人的转归和预后,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笔者收集自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的3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其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15~6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坠落伤8例,打击伤3例。致伤类型开放性损伤9例,闭合性损伤28例。硬膜下血肿14例,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8例,脑内血肿5例,多发性血肿10例,合并颅骨骨折28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人均表现为意识障碍,均有昏迷史,瞳孔改变31例,脑脊液漏19例,癫痫发作3例,心率快慢不一15例。入院时GCS评分:3~5分10例,6~8分28例。
1.3 治疗效果:根据格拉斯愈合评分(GCS)[2],出院时治愈21例,中残7例,重残3例,死亡6例(16.2%)。
2 临床观察
2.1 意识状态。意识变化是判断原发伤的程度和继发伤的发生、发展最重要的指征之一。要准确分清嗜睡、朦胧、浅昏迷、深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在意识状态的观察过程中,可通过对话、呼唤、给予适当刺激、还可通过对患者的记忆力、计算能力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及精神状态,以便对病情做出正确估计。进行性意识程度下降是病情恶化的重要表现,意识逐渐恢复是病情好转的征象。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则是硬模外血肿的典型表现;若意识障碍同时出现呕吐和瞳孔的改变,则颅内血肿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若出现昏迷加深,常表示病情加重,多由于急性颅内压增高或伴发脑疝所致,应及时报告医生,为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本组有9例患者出现颅高压及脑疝征象,因发现及时,给予脱水及开颅手术,挽救了患者生命。
2.2 四大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血压、脉博、呼吸,如有变化说明脑干的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脑水肿。颅内血肿,可引起颅压增高、脑移位脑疝。头部外伤后,在颅 内血肿形成过程中可有“一高二慢”症状即血压增高、呼吸深慢、脉搏慢。此症状常在颅 内血肿所致脑疝的症状之前出现。一般在小脑幕切迹疝前出现呼吸深慢,枕骨大孔疝则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式停止。在脑疝的中晚期脉搏慢而有力,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但是,在临床观察中这三项指标的变化并非同时出现,往往只有一二项的突出变化。脑疝时体温变化一般不明显,上述情况应结合其它症状体征,全面进行分析。
2.3 观察肢体运动的障碍。在护理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过程中,注意观察肢体活动情况,如发现右则肢体不完全偏瘫,右侧肢体由不太灵活逐渐转为瘫痪,应考虑为左侧颅内血肿。而左侧肢体由不太灵活逐渐转为瘫痪,应考虑为右侧颅内血肿。总之,对重型脑外伤患者,应做到密切观察,仔细分析,为及时抢救病人生命而争取时间。
2.4 脑疝的观察。瞳孔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瞳孔大小及形态变化,对光反射灵敏度改变均能及时反应颅内病变。脑疝是由于颅内压不对称增高而形成结构移位,常见的有小脑幕裂孔疝和枕骨大孔疝。前者一般出现血肿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偏瘫。而后者首先发生的是呼吸停止等脑干功能衰竭[3]。本组有13例并发脑疝,予以快滴20%甘露醇250ml的同时立即报告医生急诊手术,由于观察及时,赢得了手术时机,抢救了患者的生命。13例患者术后有12例恢复较好。
2.5 颅内高压症状的观察。急性颅内高压者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及频繁的恶心,喷射样呕吐,对神志不清者的头痛表现为躁动不安。本组2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此类症状。因此严密观察烦躁程度以及呕吐物的性质、量及色泽等有助于颅内高压症状的判定。
2.6 急性胃黏膜病变的观察。严重的颅脑损伤病人处于脑水肿状态,神经内分泌失调,加上大剂量激素的应用,致使对激素敏感者内脏血管收缩,胃黏膜屏障及胃黏液屏障破坏,出现溃疡而出血。它是病情危重的征兆,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强调早期预防,选用西咪替丁0.4g加入10%GS250ml中静脉滴注,每12h1次;尽早给患者鼻饲,受伤后2~3天,恶心呕吐消失后,可插胃管鼻饲牛奶。牛奶能起到屏障作用,同时稀释了胃液,减轻胃酸对黏膜的刺激,也可防止胆汁反流,从而有效预防溃疡形成。如一旦出现呕血或柏油样稀便;血压下降低于12kPa或中心静脉压
3 临床护理
3.1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颅脑损伤伴有失血性休克时,应及时有效地补充血容量,一旦休克症状纠正后,应适当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循环负荷加大从而加重脑水肿或造成肺功能衰竭等。
颅脑损伤致颅内高压时,应及时给予高渗脱水药物应用,颅内高压患者易出现烦躁不安,喷射状呕吐等症状。应用甘露醇有显著效果,甘露醇一般要求30min内输入。但输入速度不宜过快,因甘露醇输入速度过快,短时内血容量急剧增加,易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预防口腔感染。颅脑损伤病人在意识障碍的状态下易出现舌后坠、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不全而不能及时将血液、痰液咳出,阻塞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因此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并给予氧气吸入,根据病人呼吸困难程度随时调节氧流量。
患者呕吐后及时清除口腔内的胃内容物及血块,在病重期间,每日用朵贝氏液行口腔护理2~3次,对清醒患者进食前后协助漱口,同时注意口腔黏膜的变化[4]。37例中无一例口腔感染。
3.3 留置尿管,监测肾功能。颅脑损伤病人应给予留置尿管,以便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和量,从而了解肾功能及有效循环血量,如24h尿量
3.4 鼻饲营养。入院后禁食,经观察与治疗无手术指征的清醒病人可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昏迷病人伤后3天无手术指征可予插胃管鼻饲,在鼻饲过程中所用物品应严格清洁消毒,以免病人因抵抗力低下引起肠道感染,且鼻饲时宜从小剂量低浓度开始。
3.5 预防褥疮。患者常因病重不易更换而易造成局部受压,汗液浸透,大小便污染,使皮肤血液循环不良形成褥疮。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2h翻身1次,同时对背、臀部及骨突受压部位进行有效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时更换床单,随时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大小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干净,睡气垫床,垫海绵垫。所有病例中均未出现皮肤感染及褥疮。
3.6 注意安全。躁动或昏迷病人要加床栏或适当约束四肢,防止坠床或治疗管道被拔出;昏迷病人使用冰、热水袋要防止冻伤、烫伤,有活动假牙应取下,以防假牙脱落,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参考文献
[1] 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479-480
[2] 王总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