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13:45: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服装设计毕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服装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模块 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67-02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本、专科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提高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深入研究、探索得到的感悟与体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其它专业,它直接反映学生从整体策划、设计构思、服装板型设计、工艺设计及管理设计项目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设计内容方面必须围绕设计主题展开,同时根据当前的流行时尚以及市场需求,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主题方向,以多种表现形式,突出实践性、原创性的特点,从而为过渡成为未来的“准服装设计师”作好铺垫。
1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块”的构成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综合训练阶段,也是服装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在多年的教学中,实施“模块式与过程监控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将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其次是按各教学模块的特点,确定学生完成的时间、内容和要求,专业教师将按每个模块的特点要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训练。另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校可根据各个模块要求,分别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完成情况实时监控和考核。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是一套管理有序且实效性强的教学方式。如图1。
2 按服装专业教学模块分阶段教学,指导教师将对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2.1 服装专业毕业调研阶段
毕业调研是学生们收到老师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针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既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了解社会与市场的过程,也是为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素材和寻求论据的过程。一般可以采用采访录音、问卷调查、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毕业调研的地点根据不同选题来确定,例如到沿海城市调研服装市场动态与当前流行趋势,到知名服装企业调研服装设计、生产及企业管理制度,到服装零售市场调研橱窗展示、各类服装饰品的特点与销售及各类销售人员的服装消费观念,到面料市场调研当前的面料、辅料状况为后期制作做好准备等等。此过程中,专业教师一般采用定期集中或通过网络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学生如何现场进行调研,如何将调研的素材进行整归纳,最后形成一份具有充分依据的文字材料。调研结束后由学生上讲台主讲选择调研的过程,收集素材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拟定选题的想法,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建议和意见,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与互动中,专业教师的实践知识同样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2.2 收集服装主题设计相关资料及选择论文选题阶段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是学生自觉参与专业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首先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方向,定位及整体规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亲自参与论题选择实践。此教学环节是在毕业调研过程中穿行,在实施选题方向之前,专业教师可提示出几个选题方向。即:(1)与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主题相吻合的设计主题;(2)与企业合作进行成衣产品开发或流行趋势预测的设计主题;(3)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课题;(4)研究服装展示、品牌、企业形象及服装市场营销的课题;(5)研究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的主题;(6)研究服装流行趋势、传播媒介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的课题;(7)研究服装CAD技术、人体计测与服装造型的课题。要求学生每人至少选一个课题,同时课题研究要求学生需尽可能的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进行选题。针对选题范围通过图书馆、网络及服装期刊等方面收集查找相关资料。毕业调研及收集资料阶段结束后,指导教师将组织学生讲解论文选题的思路,和学生共同分析、筛选适宜的选题,对选题进一步考察、论证,同时要求选题应具有典型性(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最后确定选题;此过程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又利于深化学科知识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2.3 确定服装设计方案阶段
选题确定以后,指导教师将根据选题的已知要求、条件和学生交流,并对学生进行具体分组,初步拟订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内容包括:毕业设计预案(色彩、款式、风格、面料分析)、设计草图、服装效果图(设计一个系列服装5—10套)、服装款式图及工艺设计说明等,同时要求学生对每系列设计方案分别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确定最佳设计方案。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全面、综合考虑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即:服装的面料、服装的款式、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工艺及配饰等整体协调与统一。
围绕专业设置
教学案例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做好写作准备,包括动笔前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或者实际调查以获得真实可靠、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在取得必要的材料后,并不立即动笔,而是将书面资料和调查材料集中起来,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深层次加工制作,把零散、表面、片面的感性材料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反映事物本质的认识,并最终确定论文的论点。当然,毕业论文格式是无论什么专业都需要统一面对的共性问题,讲解时教师需要采用规范化的事例展示。另外,讲解例文时,教材内容倾向于建筑类和经济类,与笔者所在学院开设的专业没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不加区分而一味沿用,势必使课程枯燥,将论文写作指导课置于无的放矢的教学状态,学生也只会简单机械地模仿非专业例文进行写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备课工作,调用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岗位特点贴近的相关论文为范文并配合理论知识讲解,不仅有效增强了写作教学的生动性与实用性,更重要的是,教师以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背景,能与不同专业零距离接触,更加切合实际地为专业课服务。以服装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写作教学为例,笔者在授课前通过互联网找到优秀毕业论文《雅致哥特洛丽塔装的设计与工艺研究》,首先向学生介绍洛丽塔的来源,依循例文的内容安排和脉络图,解读文中作者从介绍雅致哥特洛丽塔装的起源和流行现状开始,通过阐述设计灵感、说明流行趋势和市场价值,深入分析其设计与工艺研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以此引起学生的关注;其次,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向同学们简述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将文学素养知识纳入到写作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面向物流专业的写作范文教学中,笔者首先以物流行业的人才紧缺与学生对物流专业就业前景的不乐观态度这一矛盾为素材,联系电子商务日益磅礴的发展气势,分析了电子商务的成功运营对物流专业的极大促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信心。同时,笔者选择与同学一起熟悉当当网,结合范文《浅析当当网物流配送的模式》,与学生一起解读作者谋篇布局的技法以及论点的论证方法,使看似深奥的论文写作变得通俗易懂,也增强了学生写好论文的信心。
针对专业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专业知识的教与学
专业知识的教学是体现一个学校最有特色的一面: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能力的强弱,都会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专业特色的体现也成了社会评价一个学校教学水平好坏的硅码。“服装设计与制作”的专业知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设计、打版、推板、工艺制作能力,加强学生们对当前市场上的流行时尚、板型设计、专业设备的运用、市场营销、策划能力、车间生产管理方面的学习,所涉及的课程有《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机械原理》、《时装画技法》、《服装美学》、《服装专业英语》、《服装生产管理》、((立体裁剪》、《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服装CAO》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所占的比例占到40%左右,学生实践操作占到60%左右。例如在《服装生产管理》的教学中,可以带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纵深理解,并直接让学生接触到生产现场。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要求教师要掌握先进的专业理念、专业技能,并且要与当前的市场紧密结合。
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指导工作
虽然专科教育不象本科一样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环节,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却不容忽视,该考核项目一般放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让学生实习完毕或在实习的过程中把毕业设计内容和论文完成。作为高职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要求,可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对于绘画基础好的同学,要求先画出设计效果图,然后制版.做成成衣;对于绘画基础差的同学,可借助服装CAO绘制服装效果图,然后输出款式图,再进行打板,制作成衣。如果条件允许,学校组织专场的动态展示会,刻录光盘或出版作品集,让学生在毕业时有资料保存,也可作为毕业留念。“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不同于服装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前者强调和注重的是实用性的成衣设计和制作,后者则侧重于夸张性艺术效果强的设计制作;前者尤其突出的是板型和工艺的要求,后者则更突出的是款式的变化、求异、色彩的和谐以及设计者人文思想的追求。作为“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论文的要求应体现在服装生产管理、工艺制板推板,服装材料的研究等方面,让学生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一些生产企业面临的技术性的难题,激发学生们去探索这些困难的勇气,从而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责任心、使命感。
学以致用,要从基层做起
中国是一个人口数量十分庞大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服装生产国。在最近几年中,我国服装业的发展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提升。当前,我国成衣的制作水平已和国家水平接轨,不过其品牌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很低,竞争力也很弱。所以,服装专业是当下教育界重点关注的一个专业,服装专业是产业课程,主要注重的是对服装知识的运用与实践。为此,以下就来阐述服装设计教学与实际工作项目应用的衔接。
2.服装相关内容概述
服装综合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体现了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以及时代精神等等。不可否认,服装是反应社会的一方镜子。在时代的发展之下,服装产业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而企业的竞争又已经由低成本竞争晋升到品牌竞争。在品牌竞争中,企业服装中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含量将是竞争的核心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上对服装人才的培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相关人员应当针对现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进行改革。这种问题有:教育观念问题、教育形式问题、教育结构问题等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均是实践型的,走的是实用路线。所以,服装设计教学,应当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根据服装企业的需要,培养出符合他们需要的人才。
3.服装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3.1课程方面问题
服装专业是产业课程,其知识主要有实用性、实践性这两个特性。经多年的教育发现,当前的教育俨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在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现象:教学活动只是闭门造车,没有走出课堂,没有走出社会;学生的设计是根据理念进行的,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思维被局限;市场应变能力不强,很多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觉得想要自如的将自身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就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服装设计是产业课程,注重的是实用性和实践性。从当前的情况上看,服装设计教学的设计课程已经脱离社会需求,在教学中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时装画的技法上面,进而使教学实用性和实践性被忽略。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即使参加比赛,并获得奖项,也还搞不定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中无法胜任企业的工作。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学生无法透彻的理解服装设计理念,没有充分掌握好服装设计技能的缘故。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引导学生,使其将知识技能领悟,掌握好。
3.2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问题
艺术设计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既含有绘画艺术的形式也含有美学原则法则。更重要的是,它主要是以绘画艺术思维来传达视觉形式,并让这种形式体现出实用价值的过程。21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的现代建筑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设计的结合”,并创造出包豪斯体系,使得设计艺术多了一个新的领域。为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衣服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在中国,由于设计艺术被引进的较晚,所以,设计艺术一直被绘画艺术牵制着,使得设计观念一直被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中难以脱离。
3.3学生问题
当前,我国关于服装设计的比赛非常多,学生对比赛还是很感兴趣的,这是一种好现象。学生可以趁这个机会,开阔自己的眼界,使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不过,这些比赛大部分只重视理念与艺术的形成,距离商品服装还有很远,进而也丧失了服装本身的实用性。由于这点,学生即使参赛,并获得奖项,却仍然对日常生活的时尚服装束手无策。
4.浅析服装设计教学与实际工作项目应用的衔接
4.1以职业特点作为根据调整专业基础课程
服装设计教学与普通的艺术教学不同,其必须围绕职业特点进行,并对其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务实调整。当前很多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其培养目标是比较突出实务实践,在课程设置中,实践课时的比重也非常大。不过,尽管实践课程很多,但总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其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在服装设计的效果课程中得出,尽管增加了平面款式图中的内容,但由于所占比重太小,所以在企业的设计操作中,款式图会比效果图要多很多。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对这方面往往不很熟悉,不能完全的将服装的比例和结构掌握好。为此,在设置课程这一环节中,学校方面应当增加平面绘画训练的课时,让学生在上课时培养自己良好的比例感和服装尺寸概念。除此之外,在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应当先让学生了解服装的结构,让学生达到“画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4.2学习西方学校经验
加强校企合作西方的职业教学是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体,它注重竞争,也注重社会平等。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企业,而生产实习和培训中心也均设在企业,学生只有小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围绕职业这个理念进行,其专业设置主要职业分析作为基础,以职业活动作为核心,以职业资格作为考试的标准,使得教学充分体现出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与之相比的中国,中国的学校和企业没有合作的意识和意愿,再者,学校的学生将大部分精力全花在了设计实践中,热衷于技法,以及技巧上的训练。不过学生所注重的这些均是虚的,不仅没有针对性,而且还缺少实践的步骤。若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让学校与企业接轨,以便使中间环节得到缩短,使毕业生能尽快的进入角色中。如何让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可以实施以下几个策略:课程共件,产学结合。从学生进入专业可学习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服装的类别来分别它的设计方向,比如可将其分为梭织设计和针织设计等。其岗位要求与职业技能要求,应当由企业提出来。学校则根据这个要求,设置课程,进行分工合作。对于服装设计中的理论课程,可由学校的专职教师来讲授。而像实践性之类的,学校无法完成的,则由企业代劳。在学生毕业之时,企业可以将优秀毕业生挑走;积极承担企业与社会项目。不论是高校中的教师还是学生,学校方面都应当积极的为他们展开与企业的横向课题,做这个的目的主要是由服装设计的职业性质所决定。最好的方法就是由教师带头,让学生加入组成的项目组,在实践过程中,使得两者能共同进步。不仅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讲授的内容更贴近实际,并且学生也更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究竟有多大的距离,自己又该怎样做;学校、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基地,让学生的学习岗位增多。学校与企业应当共同合作建立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假期期间到企业的技术部门去学习,在此过程中,应当尽量使实习的时间增多。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对本专业的现状有一个了解。校内实训是为校外实训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校内实训要模拟校外实训的情况,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要使学校的实训场地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真题真做。毕业设计是实际成品设计中的一个很关键的部分,而这项任务也恰好安排在学生就业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不过毕业生在完成它时,仅将其当做作业做而已,进而很多毕业生拿出来的作品往往中看不中用,没有市场价值。为此,教师应当充分的向毕业生解释,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以便让毕业生设计出有意义的作品。
4.3学生的作业布置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服装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布置多样化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大胆的使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便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使自己对服装设计充满兴趣,能够很好的解决服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布置家庭作业来让学生将服装设计的概念领悟的更加透彻,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服装设计教学的目的应当是引导学生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服装。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将想象变为现实,进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4建立实践工作室积极组织各种比赛
设计的精髓应当是设计思维的创新,在强调拥有实用性的同时,不能将创新忽略掉。在实际过程中“,服装设计师”和传统意义上的“裁缝”是不同的。若想让学生发挥他们自身的创造力,学校方面应当除了给他们开设课程之外,还应当多让他们参加服装设计的竞赛。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还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实践工作室,让学生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之下,参加一些设计比赛。这些比赛要求强调实用与艺术的结合,以便让其更符合市场的要求。例如,中国的国际服装师生设计比赛,比赛要求学生在绘制效果图是,将消费定位和价格定位说清楚,这不仅需要学生注重参赛作品的艺术性,还应当将市场的价值考虑在内。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比赛,不仅使自己的创造潜力得到发挥,还考验了自己的设计水平,使自己在设计之时,就将设计中的各种因素考虑在内。
5.结论
【关键词】学分制 服装设计与营销 课程设置 课程组合
一、学分制与学年制
(一)学分制及其分类
所谓学分制是一种教育模式及管理制度,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习的质和量,以及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实行了“选课制”,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有条件的大学纷纷试行,目前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众多的高校中推广实行。学分制规定了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以此衡量其学习的质量及是否符合毕业标准。学分制大致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两种,后者是其最发达阶段。
(二)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主要区别
学分制规定了学生毕业时应修读的最低总学分,对于学习课程的期限和时间比较有弹性,一般限定在3至6年的弹性区间,它把每一门课程用学分来量化,并实行学分绩点制。但学年制主要将学生每一学年应修读的总学分和课程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在规定学年内修读完规定的课程,一般大学本科教育都是实行四年制的学年制。
二、学分制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实行学分制的优势分析
相对于学年制,学分制是以学生选课为核心的,学生对专业方向所开设的课程有自主选择权,并结合老师的指导对个人发展有一定的学习规划和阶段学习计划。学生根据个人特长与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年限以及选择主讲教师,这样的自主选课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与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人翁”地位。
在许多人眼里大学教师是一份很轻松的职业,承担的课程较为单一且工作量少,对着教科书和一成不变的教案重复着教学工作,事实上在很多高校里确实如此。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顺应时代变化而墨守成规,是得不到学生认可的。学分制的推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促使教师去研究社会需求,研究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不再照本宣科。教师的教学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不选择他,自然会被淘汰出局,这样的优胜劣汰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学生。
实行学分制改革不仅是对教学制度的革新,也是对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一场革命。以教学管理改革为主,涉及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学生思想的种种变化,学校各个行政管理部门都要配合并进行相应配套的改革。此举可改变各学院、各部门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现状,增进部门间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和优化组合,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在学费的收取方面也更加透明化,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克服学校乱收费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年限,在修满规定学分的情况下允许提前毕业,寻找合适的工作,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二)学分制的不足之处
首先,学分制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必修课与选修课各占一半的比例,这就意味着要有足够多的教师开出足够多的选修课,并配备更多硬件设备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同一门课程要由多名教师来开设,让学生有选择教师的自由,然而事实上,这些问题正成为许多院校的困扰。
其次,在教学管理方面学生面对修学计划上的改变和自由,一开始往往会因选课经验不足,没有规划好而错选、漏选,影响了后期的学习,这便需要在选课前后配备专门人员给予指导。在学生管理方面群体性活动的减少,容易导致其缺乏集体荣誉感,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不利。学分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变小,学习过程完全靠自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力,但现状并非如此,选课“凑学分”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更增加了学分制的执行难度。
再次,教师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使得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被打击,课程的减少、教学任务的不达标、课酬的降低都会给教师职业带来影响,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态度,寻求第二职业、更加不专心教学等,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特点
本专业包含两个方向,一个是服装设计,一个是服装营销,主要培养能从事服装设计与策划和营销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备较强的市场设计及把控意识,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能在服装艺术设计与服装市场营销领域从事设计和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服装设计和服装营销这两个方向相辅相成,学生既要懂设计,更要了解市场,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设计创作。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具有各类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及成衣制作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服装设计实践、服装商品展示设计;熟悉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服装生产、经营管理及市场预测初步能力;了解国内外服装设计的发展动态,掌握服装历史、服装美学及社会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时尚审美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沟通、组织、策划、创造、表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发。 (转第页)(接第页)
四、学分制下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优化组合
江汉大学的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属于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中的艺术设计学科,在满足服装设计和服装营销两个方向并行不悖的情况下,同时还需将创造性思维和方法训练注入其中。课程类别主要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课、其他课程(跨学院和跨专业)和集中性实践环节,每个类别所占总学分比例都经过权衡和反复斟酌,以确保学生的“营养均衡”,每门课程都规定了学时、学分、周学时及开课学期,对修读的学期也给出了建议,指导学生选课。
以专业课程为例,经过前期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并强化了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色彩应用、多媒体技术,对相关设计史论知识也有一定的掌握。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模块式”来确定的。针对服装设计与服装营销两个方向,本专业2011级和2012级的专业课程均分为模块Ⅰ—1和Ⅰ—2、模块Ⅱ—1和Ⅱ—2,模块1主要满足服装设计方向人才的培养需求,以服装效果图、服装色彩与图案、服装结构、中外服装史、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工艺、服装立裁等课程作为重点展开教学;模块2主要满足服装营销方向人才的培养需求,以服装画技法、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材料肌理、服装设计、品牌设计与营销、服装商品企划、服装陈列与展示、服装店铺经营管理等课程作为重点展开教学。这两个模块相互交叉又各有偏重,让学生在确定发展方向后自主选择,课程设置顺应市场对服装专业人才不同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择业,最后学生还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课题任务,包括系列服装设计制作、跨专业的终端设计、撰写毕业论文和答辩等,整个过程是考验学生对本专业方向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专业发展的思考,确实也是在挑战学生综合能力的极限。
在合理安排和协调服装设计、服装营销这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基础上,还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跨学院和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满足其兴趣爱好的发展,这也是学分制教育模式特点所在。江汉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的高校,下属的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的教学硬件和教学资源给选课的自主灵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在学习期间“选其所爱”“博览众长”,知识面的开阔更有益于他们的专业发展和人格素质培养。
结语
“没有一次选择可以永恒,停下来便会保守和落后。”高等教育要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推行学分制和向完全学分制过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探索。虽然困难重重、任重道远,但大势所趋,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的发展还需加强研究、打开思路、勇于创新,与国际接轨,提出符合国情和校情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江汉大学教务处.江汉大学2011、2012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服装专业的教学管理与实施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专业的教学得到关注,专业教学管理日益加强,教学质量提升。从1999年普通高等高校扩招开始,美术服装专业的人才在社会的需求的推动下快速向前发展。当下,大学生服装专业招生面临紧缩,服装专业教学薄弱,如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问题、培养人才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逐渐表现与严重。怎样促进服装专业教学的发展,把服装专业显示出特色,克服不利因素是美术设计学院对服装专业教学的计划,也是服装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期望与要求。
在服装的教学中,学生的专业实践没有培养,专业能力缺乏,学生没有展示大学中4年学习服装专业的机会。后来用服装的原创设计作为毕业论文,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有计划的完成毕业服装设计,从设计想法、选择原料、手工创作等全方位得到学习实践的提高。学校也定期进行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原创服装作品展,进行专业文章的编写,建立服装专业的工作室、教室和展示室。建设和改善服装专业原创环境氛围,让学生体会专业服装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升兴趣和加强实践。
二、服装工艺基础课教学效果及教学环境的建设
教学的环境改善同时,专业教学的中心要素――专业教师与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作用,利用优良的教学环境,积极主动的创造与改善教学环境,使其促进服装专业的教学管理与发展。
(一)服装专业课教学氛围建设的内容
建设专业服装教室,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学校服装实训教室相对于今后的就业是一种模拟练习加强服装专业工艺实训教室的建设。但是实际情况下,设施不全,环境恶劣,与服装的专业生产与很大差距。专业服装教室中只有简陋的缝纫和剪裁机器,无法跟上实际生产境与设备。因此,应配合服装专业的教学和时展,引进专业的教学设备,提供与时俱进的专业实践与发展。学生应将学习与实践密切联合起来,学习专业服装知识和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制作的程序与流程,进行专业服装的原创设计与制作。
营造专业服装学习研究与实践制作氛围,服装学习应建立教师间专业课程学习与公开课相互学习与点评,提高专业服装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由专业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检测,学生提问发言,发表在专业服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最后让该院系所有教师评价学生作品,互相交流教学经验。
(二)服装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不同教学环境影响下的效果比较
服装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学生进行原创设计与制作基础的重要必修课程。在服装工艺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教授等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学习服装的基础知识和进行必要的设计实践。在学生对书本上知识了解和熟悉后,教师更应注重专业环境的氛围,例如在PPT上摆放工艺作品、图片,教室中的讲台利用人体模型、衣架杆、作品集对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和感染,与服装专业的相关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疑问,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品质。
(三)服装实践教学应遵循的方法
服装教学中的总体要求服装要表现出面料美、结构美与工艺美。大众服装的作品都表现出美的倾向,倾向由多因素构成。不同学生对服装的理解与制作是不同的,由于个体兴趣与能力不同,在服饰制作的审美性与设计制作能力方面具有较大差别。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别,选择与学生能力接近但有一定挑战性的服饰教学,或经典作品展览应与当前的时代接轨。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高职教育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高职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数量、每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且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高职教育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乘高职教育发展之春风,高职层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得以迅猛发展,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日益呈现出了其不合理性。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让学生学有所成,顺利就业,是摆在所有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毕业设计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性而具有独特的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相当却不同于一般高等学校的毕业论文,它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课题,综合运用本专业有关课程的理论和技术,作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或项目方案,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的实习。通过毕业设计,可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作为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
为总结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高速发展期间取得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经验和成果,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属下的“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之一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课题组成员,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中,挑选了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办学方面在地域上有代表性、办学特色明显的二十余所院校,并针对其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进行调研,调研报告结果如下:
一、毕业设计课程表现形式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最终的表现形式基本为:毕业设计作品和设计项目书(企划案)两大类。学生毕业设计选择哪种最终的表现形式都由学校事先通过教学计划或课程标准等形式在课程开展前统一确定。调研范围内的院校中,按专业分类,以毕业设计作品为最终表现形式的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87℅以上。
目前,毕业设计作品主要分为实物作品和纸质或电子设计作品集这两类,其中,以实物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主要集中在陶艺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等实物造价不高,制作难度相对较少,对设备及场地要求相对不高的专业上。以作品集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等适合用图片、影像等形式表现,实物制作困难且对设计意图表现无太大意义的专业上。
设计项目书或企划案可将表达设计意图的图片和文字及其他相关策划等多种形式的信息都融合在内,目前,以它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主要集中在企业VI设计、会展设计等专业。纸质档绝大多数要求按实际要求印刷和装订,并公开展示,电子档绝大多数要求公开循环播放展示,并将关键信息打印出配合展示。
调研结果表明,设计项目书或企划案为最终的表现形式时,学生易于管理,相关管理和投入相对较少。但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工作量大小的控制和学生创意设计的指导。
毕业设计以实物为最终的表现形式,具有最好的教学效果和展示效果,且最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校和学生的要求也越高。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比较适合以实物为最终毕业设计表现形式的专业为:陶艺设计、服装设计等。学校方面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实物生产或样品制作的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制作提供设备支持。就这点而言,相对更适合这一要求的专业需满足的条件为:专业设备数量多以保证参与实训的每位学生的使用;设备造价和场地要求在学校实训室建设资金承受范围内;设备使用相对简单、安全;设备耐用且耗材价格合适等。教师方面,对学校的师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毕业设计实物制作时,须有相关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及相关管理。课程开展时,不但需要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还需要相关的设备维护管理员、技术实训指导教师等人员的参与。就学生而言,最现实的问题还在于费用投入的加大,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09级学生毕业设计需完成一系列不低于五套服装的实物制作,单主要面料成本费平均为445元,还不包括其它辅料费和材料购买时的路费等相关费用。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式基本为: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生等实际情况给出一定命题、企业提供项目为载体的命题、学生结合实习单位工作选题这三大类。其中,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学生等实际情况给出一定命题所占比例最多,约为78℅。
选题方式与院校所处地是否有相关专业产业环境及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情况有直接关系。院校所处地有相关专业产业环境及专业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好的院校,以企业提供项目为载体的命题和学生结合实习单位工作选题的比率就好,反之则低。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灯具设计专业09级学生毕业设计全部为中山古镇灯饰企业提供项目,家具专业和服装设计专业09级学生毕业设计绝大部分为中山对应镇的相关企业,即沙溪镇的服装企业和大涌镇的家具企业提供的相应设计项目或学生实习时的项目。类似情况的还有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包装艺术设计专业、形象艺术设计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等。
在选题时,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学生等实际情况给出一定命题,容易出现内容大多是专业课内容的重复的现象,即选择某一设计主题后,用以往教学中某一方向课程或几个方向课程的内容进行表现,完成一系列的作品即可。唯一不同为作品的数量比以往多,但形式与以往作品基本相同,这使得毕业设计仅仅成为以前专业教学的一次大复习。此做法虽然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却无太大益处,从而丧失了毕业设计的主要意义。在缺乏产业环境的院校,由于没有或不方便与外界沟通合作,选题的实用性和产学合作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使毕业设计容易陷入象牙塔中的自编自演,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在缺乏当地产业环境的情况下,为发挥毕业设计课程的意义,部分院校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的设计命题尽量贴合实际需要。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主的内地高职院校,所在益阳市的艺术相关产业较薄弱,大面积开展与企业合作的主题设计较困难。其做法为:毕业设计教学除了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实习从企业拿项目外,还将毕业设计题目分为以虚拟企业需要为根本点的创意型作品设计和市场型作品设计两大类。其中,根据专业特点,创意型作品设计主要集中在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这三大专业群,市场型主要集中在服装设计、湘绣艺术设计这两大专业群。通过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情况及毕业设计教学效果情况的综合调研证明,这一改进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力度加大,最终效果也很好。
三、毕业设计教学组织
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不但是一所学校相关教学管理的体现,也与毕业设计最终表现形式及选题方式有巨大关系。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基本为:在校上课式,类似半工半读式,交付企业代管式和放羊式。调研结果显示,在校上课式最多,占62℅以上。其中,在校上课式主要集中在教师命题式内容和不需开展实物制作的专业上,也有部分学校为严格管理,统一实行这一组织形式。半工半读式主要集中在与企业合作项目命题的学生中,由于需要不定期去企业实习,所以形式上和工作地点上相对较宽松,但学生监控和管理及以后的评价难度都加大。交付企业代管式主要用于与实习相结合的情况和大部分工艺制作程序须借助企业完成的情况,管理上需与企业方面特别是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做很好的合作和沟通,这一形式的教学效果两极化严重。放羊式也在部分院校和专业中存在,主要是学校相关教学管理监管不到位,指导教师责任心缺失等原因造成。
调研结果显示,导致毕业设计的教学组织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为:
学校层面上,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视不够,相关教学管理监管不到位,组织不严,放松了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缺乏相关的制度和管理机制。
指导教师层面上,负责毕业设计指导的师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指导教师不能认真负责地进行指导工作,指导不充分,把关不严。特别是完全放羊式和委托企业代工式,部分学校存在教师对学生完全放任自流的状况。
学生层面上,有些学生不能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没有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工作,平时专业学习不到位导致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缺失等。
四、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及评价
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及评价,是该课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及评价基本为:作品动、静态展示,毕业答辩,平时成绩考核,企业考核等。绝大部分学校设置有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和毕业设计作品汇报展。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及评价的最大问题在于两点:其一,考核和评价形式大于内容;第二,教师评价为主,企业和社会参与评价少,孤芳自赏成分大。
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的评判者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所以,社会及用人单位参与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水平评价的根本。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院校在毕业作品评价及毕业设计答辩环节中,除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外,还邀请了企业人员、行业协会人员等多方社会相关专家共同组成考评委员会,让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评价。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的毕业设计则直接将设计推出市场,让市场来对其优劣进行评判。珠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借助成熟的行业协会体系,其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成立了由校外知名专家、企业家、技术能手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而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毕业设计的评价和评奖已成为学校评价的主流。同时,企业家的参与也为学生的设计直接进入市场提供了通道。
社会参与评价的重要方式还有举办毕业设计作品汇报展。调研显示,学校本身范围内的展出为主要方式。但是,这几年由于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和和企业的支持,部分专业拥有了面向社会的更大舞台。一年一度的广东大学生时装周就为广东地区所有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提供了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展示平台。每年全广东省包括高职在内的所有高校皆可参加。这使各高职院校拥有了一个与同行及其他类型高校同台竞技和交流学习的好机会。
五、毕业设计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还会遇到其他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会对毕业设计的开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主要有:
(1)高职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片面着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思路,使许多高职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大量时间都用在外出找工作上,这对毕业设计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2)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与企业的沟通和对学生的指导协调存在一定困难。
(3)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产生相当高昂的成本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
(4)高职学生本身创新能力的挖掘有待加强。
六、结束语
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毕业设计课程,虽有一定改进但改进力度和效果远不尽如人意。因此,加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理论研究,针对不同地域环境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探索适合新时期高职教育特色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广东省高教学会201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项目编号:11GJB125128)阶段性成果之一,及2011年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JYC1104)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非遗 传承探讨 实践
福建漳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根植于深厚肥沃土壤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锦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然而,由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人们审美的转变,漳州锦歌没有得到青年观众的喜欢,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命运一样正面临危机,甚至濒临失传。虽然社会各界一直对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问题进行着广泛的探讨和实践,政府对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着积极的、新的有益尝试,文化馆、中小学、民间艺人等都在进行研究与普及,但真正坚持并研究得深入的人并不多。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紧迫感与使命感,特别是高校传承与发展要有切实行动。为此,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2007年以来,从教育保护、音乐创新和学术研究方面,对高校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实践。
一、教育保护
1.高校音乐专业传承环节的设置
(1)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音乐专业的课程建设里,纳入教育环节中,成为专业的必修课授课环节。学生通过选修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乐器,在乐器的学习实践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音乐形式。其实,音乐的重要表达方式除了人声就是乐器,在必修课里开设漳州锦歌的特色乐器有月琴、洞箫、南琶,还有打击乐四宝、拍板,特别是用喝功夫茶的小茶杯叠在一起,运用特殊的奏法产生奇特的音效,这些传统的奏法及丰富的弹唱技巧,看似简单,却能给学生带来无限乐趣,从而使其了解到本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多彩多姿,体会到本土音乐的韵味、节奏变化、旋律的丰富及即兴表演的高质量,这是传承的突破口之一。
(2)后续课程的设置。传统乐器学习之后的后续课程设置上应多样安排,如,闽台闽南语民歌、闽南歌曲创作、地方戏曲音乐、闽台少数民族音乐、民间音乐采风,特别是学生的论文写作课,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田野考察、录像、录音、摄影、笔录等方式采集本土原汁原味音乐的第一手资料,感受本土音乐风格,发现和搜集闽南民间音乐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风俗、仪式。在学生论文选题上大力提倡研究地方本土音乐和音乐教育活动,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经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采风整理,逐步完成对音乐遗产的存储和整理。学生在“非遗”传统音乐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最终形成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环节。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在6届的276篇毕业论文中,选择对本土音乐研究的共有56篇,占毕业论文总篇数的 20.2%,并逐年增多。
2.音乐类“非遗”引入高校公共选修课
培养观众、普及推广是极为重要的,每个地区都有独具地方色彩的音乐品种。如,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在全校公共选修课《音乐鉴赏》中,不仅讲授音乐知识、音乐欣赏,还专题介绍本土音乐“漳州锦歌”的来历、形成、兴盛、传承及音乐特色,学说闽南方言,观看由方言演唱的锦歌和学生对本土音乐采风拍的DV。当看到年轻人上课时双眼发光,感到他们的享受、喜悦和感动,特别是看到自己学校学生演出的场景更觉亲切。因此,通过这一形式让在校学生在欣赏课上认识乡土音乐“锦歌”,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引导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兴趣,集聚人气,培养观众,扩大影响,也培养了直接和间接的爱好者和追随者,这是活态形式传承之一,也是把锦歌引进高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坚持传统,不是固守老法,因为时代在前进,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从音乐上创新、改进演唱形式、对服装进行大胆的设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1.音乐上的创新
(1)自觉地根植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中。可以说,离开本剧种的音乐母汁,任何音乐形式都将失去其灵魂和价值。在创作时努力将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音乐观念有机融合,尽量发扬锦歌的特点与优势,同时将现代音乐创作技巧,如主题音调贯穿发展、复调、和声、对比、模仿等技法加以综合运用等,只要是有利于锦歌音乐继承和创新的因素,都兼收并蓄,巧妙用之。
(2)传统的创新,创新的传统。许多在锦歌的曲牌基础上通过“创新”的唱腔,保留住了浓郁的“传统风味”,使唱腔有“传统风味”,但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曲牌,就是在创作中将传统音乐思维与现代音乐观念有机融合,赋予其新的活力,保证创新不失法度,促使锦歌在“创新求变”中获得迅速发展。
(3)创作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多样化。用新的形式演绎漳州锦歌,西洋音乐讲究乐器之间的和谐,也讲究音乐个性的张扬,尝试西为中用,将西方的东西用到锦歌音乐中,重视从传统音乐中汲取养分,运用乐器表现性能、音域、音区特色及演奏技巧,将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在乐器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创作及编排的作品锦歌弹唱《寻租》获福建省2009年艺术院校文艺调演二等奖,2010年“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鄞州赛区比赛”节目入围奖。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传统音乐资源,以其主题发展改编,将传统音乐韵律与时代音乐语言相结合,在原有的基调上进行新的音乐设计,创作出具有地方色彩的、广大师生喜爱的新锦歌作品,体现了既继承又创造性地发扬锦歌音乐的优良传统,也顺应了音乐创作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趋势。
2.演唱形式的改进
传统的锦歌演唱形式包括:(1)走唱,是锦歌的最原始形式,演唱者手持月琴,自弹自唱,也可双人齐唱;(2)坐唱,坐唱或对唱,加有伴奏乐器;(3)歌仔阵,边走边唱,除演唱者还外加有锣鼓和笛管,演唱者身挎乐器吊,随队行走,这样的形式为“出阵”;(4)表演唱,是坐唱发展而来,把说唱内容戏剧化处理,由演员上台表演,乐队伴奏。在这些传统演唱形式的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运用坐、走、出阵等形式的基础上,还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活动位置的安排与转换,演员形体动作的过程中构成艺术语汇,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通过形式的创新使舞台语言在视觉形象上有更好的体现。
3.唯美的演出服装设计
服装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体现演出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时尚是当代大学生新的审美追求,追新求异是大学生的天性,为满足年轻一代的审美要求,对服装设计应要求唯美、亮丽,既时尚又有浓郁的传统风格,能帮助演员塑造角色形象和利于表演、符合演出风格。因此,服装设计是需要用心的,演员一出场就应让人眼前一亮,获得美感,舞台上的美感动了观众,自然也能让观众有想要进一步了解设计服装的意念,这就是教学想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三、学术研究的无悔坚持
学术研究是重要的,与教育保护、创新构成一个整体工程。高校教师必须是身体力行,在学术研究上做到无怨无悔地坚持。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全体教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用很大力度打造艺术系的亮点工程,2007年以来,在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B类社科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共9项,还有出版专著一部,专著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漳州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作品获省百花文艺二等奖,获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学会论文奖。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的职责。近年来,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一要做好高校传承;二是坚持传统与创新;三是坚持学术上的研究。继承与创新应是高师音乐教育任重道远的任务,大学人才集中、学科齐全,思想活跃且具有雄厚的理论储备,在传统音乐的更新和创造上有巨大优势,应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总之,作为教育者,我们有义务共同努力做好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青年人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使其更好地保存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