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养老金融概念8篇

时间:2023-06-29 09:31: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养老金融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养老金融概念

篇1

各地养老金结余额,预留一定支付费用后,确定具体投资额度,委托给国务院授权的机构进行投资运营,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包括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基金。截至2014年年底,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0626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845亿元,仅此两项累计结余就接近3.5万亿元。

以此计算,按照养老金30%的比例投资股市,将带动万亿长期资金入市。分析人士表示,养老金入市既有利于养老金保值增值,同时给市场带来巨量资金,利好股市。

总量3.5万亿元的养老金,按照30%的比例投资股市,有望带动万亿资金入市;长线资金的入市,从历史时期可以看都表明此位置是市场的阶段性底部;巨量资金的入市,将利好大金融等蓝筹股。――华泰证券分析师罗毅

养老金入市利于养老金保值增值,也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属于资本市场的重大政策,利于稳定市场预期。――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

投资者可优先布局三大板块

在A股市场迟迟未能企稳之际,养老金入市被市场各方寄予厚望。选择在此时公布方案,将对市场的维稳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养老金对资金安全性考量的特质,使得其极有可能和社保基金一样,将质地优良、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作为首选标的。除此以外,那些现金流充裕、高成长、高分红的个股或许也将成为未来养老金的主要投资标的。

银行板块

与社保基金类似,养老金对于资金安全性的要求极高,这使得其在未来的资产配置中势必加入那些质地优良、低估值的大盘蓝筹品种。

而在当前的A股市场中,论起低估值,恐怕谁也不能和银行股叫板。尽管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银行经营也处在转型过程中,但是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金融业改革和行业面变化、经济结构调整,这些因素都有助于银行股估值进一步抬升。近期银行股东和高管增持不断,同时也在主动释放利好。监管层正在酝酿实行分类持牌制度,银行或将实现跨界经营,再加上银行股的估值优势,银行股的投资价值逐步显现。

中信建投最新研报显示,下半年看好银行股主要有三大理由:信贷资金低成本流向实体经济、降息周期的结束以及风险溢价降低。这些原因若成立将带来银行板块系统性机会。另外,下半年银行获得A股券商牌照,或者高估业务的进一步分拆,将带来银行股阶段性行情。关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

高派现个股

分析指出,一些具有低估值特征的价值股年报派现将有望超过银行定存利息。在这一背景下,那些现金流充沛,高分红、估值合理、公司治理较好的品种,更可能成为长线资金关注的方向。此前,口味趋同的社保基金曾重仓介入中国平安、农业银行、中信证券等金融股,以及大秦铁路、招商轮船、芜湖港、南方航空等交通运输类股,这些都是高派现品种。而从板块分类来看,电力行业相对现金分红派现力度最大。

养老概念

篇2

老龄社会压力重重

我国自2000年前后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目前接近14%,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超过17%。而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30%,步入超老龄化社会,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使得养老成为全社会日益关切的话题,也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提到养老,便离不开养老金。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截至2014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40974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为31800亿元。这意味着,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所有结余资金都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也仍然会有接近1万亿的空账。

为了缓解老龄社会劳动力不足以及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延迟退休”在近年被频繁提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3月9日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延迟退休方案今年会按照相关程序批准后推出,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完善后再正式推出。制定延迟退休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三是提前公示、预先预告。

而对于与养老金直接相关的养老保险,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的保费费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分析认为,现在各种缴费中,养老保险中单位缴费为20%,医疗8%,失业保险按缴费职工基数为2%,工伤和生育保险完全由用人单位缴纳,个人不需要缴纳,还有住房公积金,总计是40%左右。因此医疗、失业、工伤三种保险费率下降的幅度不大,养老保险降低费率的空间比较大。

“我国的社保费率设计存在缺陷。目前的办法是以一年为基数,我国每年工资水平都会增长,使得缴费基数并不准确。养老保险由于空账和低收益率化的个人账户,不利于延长缴费。” 姚余栋提到,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初衷是统筹体现共担风险,个人账户体现劳动差别和激励,但它的积累功能没有得到体现,降低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作用,很多人缴满15年便不缴了,光等着享受以后的养老待遇。他同时提到,高费率没有带来更好的保障水平。有些用人企业不给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很大程度是因为费率高。

老龄社会带来的重重压力,让人们过早地考虑未来,也让养老成为我国社会一直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从理论上讲,通过金融的力量能够实现老有所养。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养老金融业务总体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金融部门对于养老服务业的认识和投入也刚刚开始,针对居民养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单一,养老资产管理的理念和机制比较滞后,养老金融业的服务模式还处于粗放阶段,养老金融市场也欠发达,与居民养老和养老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养老金入市箭在弦上

“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多层次养老服务市场传统的养老机构,包括不同层次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临终关怀、养老园区等等,都需要得到养老金融的支持。”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表示,应该建立多层次养老金融服务市场,关注社会各阶层对养老金融的需求。

养老金融是一个颇为庞杂的体系,它包括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各种金融活动,可以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这三大体系。其中“养老金金融”这个概念由英国学者大卫・布莱尔首次提出,可将养老基金投资于金融资产、衍生工具和另类投资,目标是通过制度安排积累养老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入市已然箭在弦上,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同时,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养老基金可以进行股权投资。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这一办法的出台,为加快基本养老保险的市场化投资运营全面铺平了道路。有消息称,人社部正会同财政部制定资金归集和划拨的具体办法,确保养老金投资运营可以在2016年正式启动。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养老基金累计结余3.56万亿元。此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曾表示,以养老基金累计结余为基数进行推算,将可以动用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股票市场。

尽管目前尚未公布今年养老金入市的具体时间,但这一预期已经给A股市场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此外,根据深交所《2015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证券市场投资者去年对各项改革举措的期待程度较高,其中最受投资者期待的是“养老金入市”,占比77.5%。

“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起点在于首先确认准备承担多大的风险,也就是说需要确定一下可以接受的最高风险水平。收益和风险就是同方向变化的,风险较大,预期收益率也会较高。”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规划研究部副主任熊军提到,国际上的一些养老储备基金年报里通常开篇就会写到“我们是养老储备基金,投资期限很长,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所以在资产配置中准备配60%的股票加20%的债券。

但国内通常是资金安全第一,对于养老基金的收益构成,他表示,第一部分是存在风险的回报,属于战略资产配置的回报,第二部分是通过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得到的超额回报,第三部分是投资管理人得到的超额回报,投资管理人实际回报减去委托基准的回报。熊军说:“这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最重要,第二和第三部分非常珍贵,是努力的方向。

养老金融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据了解,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制订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中国的养老金融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也没有引起业内足够的重视。近年来伴随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以及社会对养老金融认识的不断深入,在金融业如何支持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上,一些金融机构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对此他谈到,未来应发挥金融跨期资源的配制功能,提升养老的消费能力。在做跨期资源配置方面,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开始为养老做准备,或者让子女为父母购买养老服务。结合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提供养老金融服务的综合方案。

“从国际经验看,专业化,规模化的养老金融体系是重要发展的方向。” 潘功胜认为更多的金融机构应从战略层面,重视养老金融的发展,通过优化整合内部资源,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设立养老服务部门,推进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专业化的养老投资基金,信托等主体,探索引入社会资本的有效模式,为养老产业发展开拓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据了解,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11月,首家专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成立。

篇3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金融化;表现;启示

一、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养老金制度

养老金制度是以国家立法的方式建立的,向因年老退休离开劳动力队伍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养老金制度包括公共养老金制度(国家养老金或国民养老金)和私人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

(二)金融化

金融化是指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精英们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过程。金融化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改变着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

二、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表现

养老金作为社保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庞大稳定资金来源的养老金在日益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世界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表现日趋明显:

(一)社会保险机构职能发生了演变、组成结构发生了变革

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趋势使社会保险机构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一个简单的履行筹资、偿付功能的行业,演变为既有补偿职能又具有重要融资职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部门成为社会保险机构的核心部门。

社会保险金融化的另一个标志是,发达国家的养老金管理机构向银行、证券部门渗透,银行向社会保险业渗透,两者由原先的各自平行发展,转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欧盟国家中,银行和养老金融通已有相当大的发展,银行广泛涉足养老保险的收支业务已取得巨大成功。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也广泛涉足银行业务(如存贷款业务)。银行资本与社会保险资本的融合,无论是对社会保险机构还是对银行都带来了巨大收益:银行与社会保险机构各自的服务质量和范围都得到了拓宽,彼此利用对方的技术、经验、客户基础和渠道产生协同效应,使二者优势互补,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世界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还表现在营运方式的创新

社会保险机构的基本经营技能就是如何降低风险。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只是将资金存入银行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将投资风险转嫁给银行。而金融化的现代养老保险基金,可以借助于证券投资组合的方式将风险证券化,由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直接承担部分投资风险,这就要求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必须有雄厚的资本实力。

(三)养老产品创新品种多

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增加了金融机构之间在养老金投融资方面的竞争,促进了养老产品的不断创新。比如倒按揭的养老方式,倒按揭允许退休人员在不出售或不离开他们房子的前提下使用他们的房产并获得退休收入保证。借款人或配偶全部死亡或者是永久性的迁离时,房子将会被卖掉。在补偿完抵押和利息之后,剩余的财产将会还给借款人或他的继承人。如果他们愿意,也可以偿还贷款以保持对房子的所有权。不难看出,倒按揭是人寿保险业和其他从事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联合进行的个人养老产品的金融创新。

(四)养老金风险增加

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时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收入的再分配以缩小贫富差距,消减贫困,增进社会福利,来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但随着世界社会保险制度的金融化,尤其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由于市场不稳定性因素的增加,投资风险的增强,养老金收益的不确定性问题更加突出,这就导致作为保证老年人老年收益的养老金稳定性下降,并且其对于贫困老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于富裕老人的影响。

三、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严峻的局面需要养老金制度金融化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比较低,属于未富先老。在经济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应对老龄化将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所以通过建立健全社保金融体系,加快养老金制度的金融化进程,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福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养老保险业发展的实践提示我们,养老金制度金融化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客观条件,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策略,以适应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化的潮流和趋势。

1 调整资本市场政策,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并逐步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范围。

从总体上看,就是要重点发展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养老保险基金机构投资者,这样既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入、缓解股市供需矛盾,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又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其他金融领域开辟道路。

以往中国养老金的主要投资对象为国债和金融债券等利率产品,如果利率一旦反向调整,养老金资产的缩水就将使社会保险基金面临巨大的运营风险。同时国债市场容量的降低和流动性的不足,也使得养老金资产面临流动性下降的风险。拓展养老金投资领域是摆脱养老金投资收益困境的途径。从目前中国商业保险公司的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实践来看,获得了很好的投资收益。目前,国家已允许保险公司参与上市证券投资基金的买卖,待条件成熟时,可允许养老金由新设立的具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特色的专业投资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允许养老金投向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允许养老金参与国家安居工程投资等。

2 完善养老金的投资监管制度

随着中国养老金投资渠道的放宽,养老保险监管部门要重点加强各类监管指标体系的建设,尽快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系统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养老保险监管部门应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及在资本市场中运用的比例结构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及时审查各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情况,确保养老金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规范而高效的运作。

3 完善养老金制度方面的法制建设

欧盟各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发展比较成熟,一方面是源于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善的法制来强制推行。过去,英国、爱尔兰在养老基金投资方面的法制滞后,所以都发生过养老基金诈骗或经营破产的案子。在英国,法律还强制养老金经营者对投资进行谨慎的选择。如果在经营中违反原则,政府将取消税收优惠,并处以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经营者在取得基金投资执照之前要经过有关部门的论证,要核实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家,是否有经营类似资本的经历,是否具有足够的管理资金,对不符合条件者拒绝发放执照。

4 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

由于世界养老金制度金融活动的不断加强,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加。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应该将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以及国际金融关系的协调作为养老金制度金融化进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积极创新推出各种避险工具,以有利于企业年金和私营养老金基金规避投资风险,进一步增强这些保障计划的吸引力。

篇4

据悉,xx是广州市稳步扩大社会保险人群覆盖面和提升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的重要时期,社会保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州市社会保险五险参保人由20xx年的2272.67万人次增加至20xx年的3554.3万人次,目前更是达到3799.5万人次,其中养老保险1244.8万人、医疗保险1094.2万人、失业保险502.5万人、工伤保险481.3万人、生育保险476.7万人。

xx期间,广州社保待遇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20xx年的月均2413元提高到20xx年的月均3200元,目前达到月均3316元,处于国内副省级城市前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由20xx年的390元/月增加到20xx年的608元/月,目前达到624元/月;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总体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4%和75%;失业保险金由20xx年的1040元/月增加到20xx年的1516元/月;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含丧葬费补助金)由20xx年的38.2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57.69万元,目前达到62.39万元;生育保险人均待遇水平由20xx年的1.73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2.3万元。

在社会救助服务方面,截至20xx年,广州市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从20xx年467元、377元提高到20xx年的650元,完成了广州市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进程;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标准和福利机构供养人员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1065元提高到1177元;孤儿养育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547元,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按当地低保标准的1.2倍提高到1.5倍;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20xx年的平均543元提高到目前的1608元。新建和筹集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筑面积1112万平方米,16.68万套。

广州可刷脸认证领养老金资格日前从广州市人社局获悉:4月1日起,退休人员只要拿起手机,用镜头对着自己轻轻一点,即可完成年度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手续。广州市简化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办理基本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手续,不再需要到街镇退管部门前台办理,这将惠及82.21万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

此举应用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技术,以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平台为基础,通过活体人像采集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个人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前期,已在广州南沙区试点运行,为退休人员年度领取养老金资格审核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广州养老金、失业金可通过社保卡发放广州市退休养老金可发放至社保卡的金融账户了。10月5日小编从广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获悉,该中心增加社保卡发放社保待遇(例如退休养老金、失业金等)。正在领取待遇的参保人,可以选择将原来领取待遇的账户变更为社保卡金融账户,未申请变更的仍通过原途径支付。

根据《广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关于增加社会保障卡发放社保待遇的通知》,第二代社保卡(又称市民卡)具有金融功能,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均可通过已激活金融功能的社保卡进行发放。同时,市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也可通过已激活金融功能的社保卡进行扣缴社保费。

篇5

关键词:退休费;养老金;社会保险;差额

退休费与养老金均是我国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而推出的惠民政策,但是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的差额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找到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形成原因,并逐渐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对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退休费与养老金的概念

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环境的变动,我国社会已经逐渐走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在这种大背景下,完善我国的养老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对促进社会的稳定、推动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退休费与养老金这两个十分类似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所谓退休费就是指未能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退休员工,在退休后所享有的资金待遇。而养老金则是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人员在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情况下,于退休之后按月领取的养老费用。二者的资金来源不同,计算方式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别,导致退休费与养老金出现了差距。了解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产生的原因,能够帮助退休人员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相关制度,明确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同时也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形成原因

(一)资金支出的渠道不同

通常情况下,退休费的资金均是由国家以及地方财政直接拨款支出,而养老金则是由社会保险体系支出。也就是说,养老金的支付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保险的表现形式之一,和退休费的资金来源有着本质的差别。资金渠道的不同决定了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别,因此在计算方法与发放形式上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退休费的发放对象是未能参加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人员,如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因此领取退休费的人员并不存在按时缴纳养老保险的义务。相比之下,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缴纳足额的养老保险金,否则便会影响到退休后养老金的发放。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实施中必然会存在有缺陷和不足,因此,将退休费与养老金进行对比,势必会发现其中的差异。但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的差额并非是固定不断不可逆转的,即便在资金支出的渠道上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障我国退休居民的生活,只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就能够逐渐缩小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的金额差距,二者共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养老保险体系过于单一

当前,在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了社保改革之前基本养老保险平均替代率大幅偏高的现象。在完成社会保障改革之后,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政策的出台,对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进行了合理的调节。然而在养老保险制度落实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会受到市场波动和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因此无法保证替代率的稳定,增加了养老保险金积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对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产生影响,导致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产生。

(三)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在日趋完善,但是依然存在有决策分散与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对养老保险进行统一管理之前,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内部的养老保险部门来承担。在养老保险改革制度推行之后,虽然养老保险的管理逐渐向着统一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但想要彻底的完成责任交接的全过程中,必然会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会呈现出决策分散的现象,给养老金的管理与发放带来负面的影响,进一步拉大了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的差距。

三、缩小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措施

(一)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存在的差距,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的统一管理与统一发放,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制定出相应的养老保险金评价标准和科学规范的计算方法,将退休费与养老金相合并,简化养老金管理和发放的难度,彻底解决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问题。

(二)逐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依然不够完善,各个地方在进行养老保险管理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个人账户中“空账”问题依然存在。为了改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中存在的漏洞,我国应该加强对养老保险体制的重视力度,不断完善养老保险体系,通过国家与地方政府相配合的方式,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充分发挥养老保险金的金融功能,将我国关系养老保险的科学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缩小退休费与养老金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维护我国退休人员的利益,确保我国退休人员老有所养,使我国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全面维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总结

根据退休费与养老金性质之间的差异,找出导致二者之间存在差额的原因,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尽快提出缩小退休费与养老金金额差距的有效措施,从而达到缩小退休费与养老金差额的目的,对保障我国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国栋.企业养老金与机关事业退休费差距问题分析与思考[J].山东劳动保障,2007(1).

2.付林.浅谈当前养老金待遇存在的三大差别[J].才智,2009(7).

篇6

关键词:数学模型;养老金入市;风险管控;股票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48

1引言

我国养老金入市,在经过了数年的讨论与评估之后,终于进入了实施阶段。养老保障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金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养老金的保值和收益增加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对养老金的投资与利用,是解决养老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养老金入市在提高养老金的收益率、促进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数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代表,具有良好的风险管控作用。有效利用数学模型,评估养老金入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是促进我国养老金实现合理增值的重要保证。

2数学建模的应用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的符号和表述,通过运算来解释实际问题,由此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并接受实践的检测的过程。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需要从一个定量出发去研究实际问题,这时人们通常在深入展开调查、广泛收集数据、观察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近年来,社会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数学在经济、医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发面发挥了广泛的作用,成为高新技术的代表,并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产生了密切的结合,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数学建模是数学发展过程中,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在应用数学技术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环节。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需要对相关事物的特征、规律等数据进行详细的收集,再经过抽象、简化,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数学结构。数学建模的应用范围十分之广泛,由于它是建构一个模型来对现实问题进行运算得出相应的结构,具有预测的作用,因而在风险管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股票投资中的风险管控:基于数学建模的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促进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人们纷纷购买期货和股票,期待获得较高的收益。在股票市场中,高风险与高收益是并存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性的金融市场已经建立,中国的股票市场受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及程度进一步加深,股票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也进一步加重。在残酷的资本市场中,风险管控是投资者必须要重视的工作。做好风险管控工作,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投资素养,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以外,还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对股票市场中的风险做相对精确的预测和判断,帮助投资者理性投资,规避风险。

应用数学建模,可以优化股票投资的结构,提高投资者对股票市场走向的判断,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做相应的评估,从而合理安排投资规模和结构。目前我国股票投资中的数学模型已经日益成熟与完善,对于完善股票投资市场、帮助投资者有效规避风险、促进金融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4我国养老金入市中数学建模的应用

4.1养老金入市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养老保障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有效就业人口的增多,我国养老保障基金额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国家对养老金的管控政策一直非常严格,规定除了支付养老保险外,其余部分只能用来购买国债或存入专门账户中。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养老金都处于禁止流通状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这种做法有效确保了养老金的稳定,保证了养老金支付的安全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完善,禁止养老金流入金融市场的做法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稳定固然是好事,但是通货膨胀的风险一直存在,因而养老金的潜在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养老金入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养老金入市,意在实现养老金的稳定增值。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养老金入市经验不多,还在摸索着前进。以美国为例,美国的“401K”养老金管理计划,将资金的60%投向了股票,不但有效地促进了股票市场的长期繁荣,也推动了自身市值的有效增加。我国在对养老金的管控上,进行适当的放开,让养老金实现合理增值,才是养老金入市的真正目的所在。

4.2对养老金入市的风险管控:数学模型的应用

积极地利用养老金入市,有效地提高养老金的市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股市具有风险,盲目投资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本节将从风险管控的角度阐述四个常见的数学模型,对其在养老金入市上的应用进行阐述。

4.2.1Black-Letterman模型

Black-Letterman模型于1992年被首次提出,是对均值-方差模型的一种发展和优化,它将投资者的对资产投资比例的观点与回报进行结合,得出对回报的预测,从而帮助投资者优化投资结构,合理分配资金在各项资产中的配比。贝叶斯分析框架在Black-Letterman模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者可以在模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得出自己所需要的分析结果。连续的均值-方差的数据可以让投资者对各个股票的收益情况有大致的把握,为自己的主观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4.2.2VaR模型

VaR模型用来评估在一定时间内投资某一项理财产品或者产品组合时,所可能发生的最大的损失。该模型可以预算出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规模以及发生的概率,更加全面地指出了投资中的风险,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风险大小与概率。这种模型具有操作简单、上手快、便于理解等特点,在风险评估方面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4.2.3波动性模型

该模型是基于数学统计学方法建立起来的,用于测算投资中的收益的波动以及潜在的风险。该模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标准差与方差。当得知投资的波动性,则可以计算出该收益的波动与风险。比如,养老金的投资市值在1亿元,标准差为3%,则其可能损失的金额在300万。由此不难看出,该模型只是对投资风险进行了一个平均的估算。但对于具体某一个投资品种,还需要结合其他模型进行综合评判。

4.2.4灵敏度模型

灵敏度模式,就是通过对投资市场中的敏感性因子进行估算,得出投资资产的风险的模型。该模型中的参数因子包括股票指数、汇率、大宗商品价格、利率以及战争等。针对具体不同的投资方向,灵敏度模型的类型也不同。以养老金入市为例,常见的灵敏度类型为贝塔系数,该模型是建立在投资对象与大盘指数的研究上,其绝对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收益幅度与大盘的波动性差异。如果是负值,则表示大盘涨,投资对象的市值却往下跌;大盘指数往下跌,它却往上涨。由此不难看出,通过这个绝对值比以及正负性,可以有效地降低养老金在投资对象上的风险。

4.3数学建模在养老金入市风险管控中的作用

数学模型的应用,为我国养老金入市提供了科学判断依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3.1优化资产配置

股票市场的股票类型复杂,数据量非常之大,要在如此庞杂的股票市场中选择有升值空间的潜力股,合理地分配养老金,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国养老金的规模处于缓慢的增长之中,合理地分配养老金,优化资产配置,需要科学的理论依据做支撑。数学模型对股票的分析,能够帮助投资者判断当前的股票市场,并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分析自己有意向的几支股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处理养老金。

4.3.2科学评估风险

高回报、高风险一直是股票市场的两大主要特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股票市场中,对风险的评估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风险管控的过程就是评估风险、认识风险,再到规避风险、防范风险,提高应对能力。数学模型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评估风险。例如VaR模型,就是以科学可靠的风险评估能力而著称。

4.3.3提高决策能力

养老金入市,在获得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的基础之上,必然要面对比原先大得多的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变幻莫测,投资者的决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收益与是否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不同的数学模型能够得出不同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去解读股票市场背后所隐藏的信息,科学合理的评估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的决策能力一步步得到提升,其所作出的每一决策都是经过了海量的数据收集以及充分的信息论证,大大降低了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养老金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其资金安全必须得到可靠的保证。在资本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养老金入市是提高资金投资回报率的必然趋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我国养老金入市,不是为了抢占股票市场,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社会保障事业服务。做好养老金入市的风险管控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模型在股票投资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为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优化资产配置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相信在依托数学建模技术的基础之上,我国养老金入市之路将越来越畅通,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章.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入市风险预警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

[2]余佳子.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风险管理与绩效测度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3]王海琳.Black-Litterman模型在中国养老金入市投资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03,(9):119120.

[4]吴奇.养老金入市的风险控制VAR模型的修正[J].上海管理科学,2014,36(2):2934.

篇7

关键词:养老金替代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工资收入水平;人口结构

一、养老金替代率的概念及其合理水平

养老金替代率(R),是衡量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从社会角度来讲,养老保险金替代率是指一定地区当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平均水平(P)与该地区当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W)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R=P/W。但是,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养老保险保障程度,应当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分母计算因子W进行修正。养老金替代率的分子计算因子P是退休人员每年所得的纯粹收入,既不需要扣除三险(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一金(住房公积金)费用,也不用缴纳所得税,真实地反映了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而其分母计算因子W并不是纯粹性收入,需要缴纳三险一金和一定的工资所得税,并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在职职工的生活水平。因此,本文采用去除三险一金的纯收入工资(W1)来计算个人养老金替代率。经过修正后的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公式为:R=P/W1。

那么合理的养老金替代率应该在什么水平呢?这既可以从社会角度总体分析养老金替代率,也应该根据不同收入群体,以群体或个人角度来分析养老金替代率。从个体角度分析,我们将养老金替代率从家庭结构角度分析,以三口之家为例。如果是双职工带一个小孩,所获工资性纯收入全部用于三人生活,那么可以简单的认为每口人的生活消费比例为家庭总收入的67%。退休后子女已经工作,所以其退休后用于个人生活的收入为在职时的纯收入的67%即可保持原有生活水平,即其养老金替代率应为67%;如果是单职工的三口之家,所获工资性纯收入全部用于三人生活,那么可以简单地认为每口人的生活消费比例为家庭总收入的33.3%。退休后单职工要负担两人的生活,所以要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其养老金替代率仍应为仍为67%。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的养老金替代率

根据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做了相应的改革。具体的计发方式总结如下: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年标准=(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参保人员本人指数化年平均缴费工资)÷2×全部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年标准=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的计发年数

(一)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金替代率

在职职工甲2007年时25岁,其工资为当地平均工资,60岁退休,假设:今后35年当地平均工资名义增长率8%;在职职工个人账户记账年利率4%;按该省平均余命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年计发额。

以上海数据为例,2007年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9310元,平均预期寿命为81岁。通过计算,甲在2041年(退休前一年)年平均工资为675060元,2042年(退休年)的平均工资为729064.8元,个人账户累计金额达1068967元。因此: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参保人员本人指数化年平均缴费工资)÷2×全部缴费年限×1%

=(675060+675060)÷2×35%=236271.17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年数

=1068967÷(81-60)=50903.21元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236271+50903=287174元

去除三险一金的退休年工资(W1)=729064.8×82%=597833元

养老金替代率(R)=P/W1=287174÷597833=48%

甲退休后的个人养老金替代率为48%,和本文前面所讲的能够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的67%的工资替代率还有将近20%的空间。假设在岗职工乙、丙、丁的工资分别为社会平均工资的150%、200%、300%,在其他假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类似的计算可得:乙的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为41%,丙为38%,丁只有35%。可见在职时收入水平越高,退休时从社会养老保险获得的养老金越显不足,因此也可以推出高收入人群对商业养老保险有着更大的需求。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调整制度下的养老金替代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也适时的调整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各省市颁布的基本养老规定中,都强调“基本养老金实行正常调整制度”。下面我们仍以上海的数据为例,分析若干可能的“调整制度”带来的后果。

第一种“调整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由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增值部分用以增发养老金。

同理可知基础养老金部分每年以(1+i)的比例增加。所以第二年领取的基本养老金为:

第一年个人账户养老金×(1+i)+第一年基础养老金×(1+i)

=(第一年个人账户养老金+第一年基础养老金)×(1+i)

=287174×1.04=298661元

由于与甲持相同工资水平的在职职工在甲退休第二年的工资为675060×1.082=787391元,扣除三险一金后为645660元,从而甲退休第二年个人养老金替代率为46%。按照同样的办法,可以计算甲退休第三年、第四年…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并发现它们逐年下降,如果甲能够活到80岁,那时他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23%。

三、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和预期寿命延长下的养老金替代率

目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社会统筹部分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因此可以说,中国当前的养老金体系仍以现收现付制为主。从国际经验看,这种体制的重要条件在于合理的人口结构,也就是说,中国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不能过低,否则将会严重影响这种制度应有的效果。全国1990-2005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人数以及两者之间的比例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我国已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与退休人员之比,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5:1下降到2005年的3:1,而且根据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数据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3-2015年达到峰值,之后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下降。这种比例的下降势必会使基础养老金的支付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进一步使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下降。

四、结束语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通过养老金替代率具体数据看出目前我国的企业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保障程度无论对于高收入人群还是中等收入人群都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国家适时的调整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在未来养老保障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问题。因此政府提出要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商业保险补充进来,与社保共担养老重担。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福灵.养老保险金替代率研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篇8

关键词:个税递延 养老保险 可行性

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理论分析

(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概念

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个人缴纳的保险金在一定金额之内,可以在税前工资中扣除,领取保险金时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缴税额,也就是“延迟纳税”,即现阶段在个人所得税前先支付保费,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补缴个人所得税。这两个阶段的边际税率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对于投保人有非常大的税收优惠。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

截至2009年末,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为16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的比重为8.5%。按照国际化评判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呈现上升趋势。从下图可知老龄化人口急剧上升,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都为社会的养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图:2005-2009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及占总人口比例

其次,老年人几乎没有收入,养老金难以满足。随着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且社会养老保险水平偏低,单纯凭靠基本养老金收入很难满足老年人当前的生活需要。我们经调研发现有64.86%的人认为他们的养老金对于满足生活要求是非常不足的,还有33.17%的人认为勉强可以,只有1.97%认为足够了。由此可以看出养老金的需求非常大。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压力颇大,建立补充型的养老保险制度非常必要。

(三)企业年金养老问题

企业年金对于缓解养老压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我国企业年金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企业年金规模小,在GDP中所占比例很小,发展不平衡。企业年金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垄断性的国有大型企业中,因为其可以帮助企业享受国家税收的优惠政策,这样就导致税收不公平的问题。其次,企业年金在多数企业中并未展开,导致企业年金覆盖面小。通过调研了解到,参加企业年金的人只有5.71%,仅比商业养老保险多一点,相比较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来讲,比例上少之又少,并没有充分起到第二支柱的作用,也没能为基本养老保险承担应负的压力。

(四)个人储蓄性养老问题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虽然发展在不断强化,但存在与第一支柱脱节的现象,要加强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作用,起到促进养老保险事业、缓解养老压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经过我国多年的建设,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形成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以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补充的体制,但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我国的养老保险现状并不乐观。基本养老保险的担子重、责任大,企业年金的规模小、覆盖面小,个人储蓄性年金的发展与社会保险的脱节,这些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在如今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养老保险金不足等状况下是不容乐观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必然要寻求改革之路,由此,我们提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改革方法。

二、 我国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 我国已出台了相关政策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纳入我国的国家决策可见于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金融30条”),该意见提出了“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的议题。国务院于2009年4月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要“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会同上海市研究具体方案,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从国务院意见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上海却迟迟没有实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其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这值得我们去研究。另外在2009年4月1日,深圳市副市长陈应春在深圳金融监管工作联席会上透露,“深圳市政府对养老保险递延纳税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并将积极做好相关沟通和协调工作,希望该项政策能够在深圳先行先试,率先推开”。可见,深圳也在积极筹备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中。

(二) 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

在普遍实行累进税率的条件下,个人适用税率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提高。而个人在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水平通常会比工作时的工资水平低,因此适用的税率也较低,递延纳税给个人带来了低税率低税收的优惠,然而对税务局等政府机构而言,这肯定会减少财政收入。减少的财政收入对相关机构的影响是否严重,将直接关系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能否在我国实施。

2009年底,全国人口13.36亿,GDP达到为33.54万亿,人均GDP为25104.79元,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68477亿元,增长11.7%。中央财政总收入完成35915.71亿元,比08年增加3235.15亿元,增长9.9%,完成预算1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每年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位列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第一。由此,中国的财政收入也是大丰收。07年以前中国的财政总收入每年以二位数增长,2007年更是达到惊人的32.4%。虽然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财政收入有所下降,但是从08到09年增长的形式上来看,中国的财政实力非常强劲。

而从09年来看,我国个税收入约占财政总收入的6.1%。那么,如果政府愿意放弃个税收入的一半来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话,即支出财政总收入的3%,占GDP得比重仅为:1077.47/335400=0.32%,这个比例是中央财政完全能够负担的。

把这笔钱当作对我国养老保险的补贴,相比国外,美国联邦政府在绝大部分人都是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情况下,对退休养老金及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约为总收入的42.8%。瑞典政府一年用于养老金的费用占GDP的20%以上。所以,3%的中央财政收入用于补贴养老保险是可以承受的。何况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而这一补贴比例可以维持几年不变,具有确定性,中央便于安排,不是无底洞。

(三)对企业的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现有的企业年金规模小,覆盖面窄,而且引起了税收不公平的现象,不仅未能消除我国企事业单位之 间日益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还扩大了员工之间的养老保险差距。但据我们此次调研发现有企业年金账户的人只占少数,从407份调研问卷中得到只有5.71%的人有企业年金。这还是在上海地区得到的调研结果,要是从全国范围看应该更低。

很多企业未设有企业年金,且企业间年金账户不通用,若员工跳槽等,原年金就不能得到保证。若建立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账户,任何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均可参加此项养老计划,即均可以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另外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账户可以与企业年金账户挂钩,所有的公司都可以用该账户,职工不再担心跳槽后企业年金得不到保障,这就缓解了在企业年金中存在的社会矛盾,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居民参保意愿及能力分析

A.参保意愿分析

除了有企业年金的城镇职工外,该保险品种可以吸引到许多没有养老保障的人员参保。根据新制度的政策设计,在国家愿意减税的前提下,应该对民众有足够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缴费少。相比目前付养老金时交个税,现在只要缴纳养老金即可。在资金时间价值下,领取养老金时再纳税就相对少很多,使得养老金增多,生活更有保障。

2,体现个人责任。实行储蓄型投保,自缴自用,责任明确。比现有基本养老金及企业年金大部分的缴费进入统筹,个人帐户占少数,具有明显优势。

但是现在我国居民对其他投资渠道有限而风险较高且理财意识不强、技术不高,特别是在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享受不到税收优惠,储蓄是目前我国家庭应对养老问题最主要的手段。许多民众对于个税递延并不了解,由调研得知:只有7.4%的人对该养老保险有所了解,而92.6%的人不了解甚至完全没听说过。

这说明他们没有不愿意去购买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相信他们了解后,是愿意购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

b.居民参保能力分析

    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8%。

根据以上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状况,可以基本测算出各自的参保能力。个税递延养老金制度下,由于国家个税递延的刺激作用,假设农村居民会将收入的5%,城镇居民会将全年收入的10%投入参保,那么各个层次的居民都可以在年老时领取相应的养老金生活。作为健康的储蓄,拿出一部分收入参加保险,从而可以获得一个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是值得的。

三、我国建立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法律

    个税递延与我国现行税法相抵触,要实行该制度必须重新立法。立法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清晰、明确的个税递延型保险制度,既能有效增加养老金的金额,又能让税务局让步,促进我国养老保险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保障养老保险的发展。

(二) 建立养老金信用评级体系

    鼓励各保险机构参与信用等级的观念,保障我国养老金的保值与增值。建立我国保险评级体系,借鉴金融评级机构的先进经验,对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承保、保金的保值和增值以及客户领取养老金情况都进行监督评级。通过信用评级,减少养老金缺失情况,优化保险资产,让消费者更放心购买养老保险。

(三) 成立专门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机构

我国应成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公司。该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由财政部出资组建。公司由国务院直接管理,可以按照央行的模式组建,设置各级分公司, 具体贯彻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政策,办理消费者的养老保险业务。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公司应统一调度资金,独立核算,这样有利于财政部管理递延的个税。

参考文献:

[1]新浪网,让老龄化危机实现软着陆 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

sports.sina.com.cn/s/2010-12-08/00581693572s.shtml,2010-10-20

[2]岳远斌,张庆洪: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华东经济管理总第51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