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研能力的评价8篇

时间:2023-06-29 09:31: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研能力的评价,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研能力的评价

篇1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维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64

[中图分类号]F276.3;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2

先进的科技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作为促进经济体高速发展中的一员,科技型小微企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以活跃的经济模式和创新的经济收入方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面对我国有限的科技实力、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小微企业的发展仍面临许许多多不可忽视的阻碍。就目前而言,科技型小微企业最需要重视的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前进、发展的不竭源泉,是提高经济收益和保证企业运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关注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维度,促进经济的发展。下面笔者就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维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1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支持,只有不断地更新和改善,汲取各家所长,取长补短,紧跟时代脚步,超越时代眼界,才能立足于当下。但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1.1 战略思想

在战略方面,要具有创新战略的思想。所谓创新战略,就是一种最具有发展眼光并集创新的可行性思维为一体的目标和前进方向。拥有创新战略,可以以发展的远光看到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努力的方向,从服务到产品、从个体到组织、从基层到指挥都能做到实事求是的布置与计划,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限制因素,做出最切合实际的规划。从创新的目的和内容来看,创新的目的在于公司的长久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则是创新的最根本要求,产品质量以及管理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则是改革和创新的重点,一切创新内容都服务于企业宗旨。创新是一个长久且实际的内容,它涉及策略、文化、组织、管理、模式及财务等方面,是一个明确的行为方式,创新执行意在以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创新执行不仅要实现企业的成长目标,还有在保证基础规定的前提下实现最人性化管理和最高经济效益。从创新所需要的环境的文化和内容上来看,创新执行的实施需要一定环境的保证,以积极地心态和行动推动创新理念的进行,形成最佳的奋进氛围和最有效的前进方式,以企业文化为核心,贯彻创新管理的理念,制定合适的行动流程,以新生命的周期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从创新的成果方向来看,市场、成本和管理则是创新的主要来源,以正确的组织形式促进创新成果的形成,实现从公司到员工的全方位成长。

1.2 技术创新理念

在技术方面,要具有技术创新的理念。技术创新需要方法,不是一味的自我感知。新产品的诞生需要新技术的支持,新技术的发现能激发专业人员的探索积极性,从而以新的视野和思维打造出最适合当下市场的竞争产品。同时,创新的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研发生产,还包括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在管理上,要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在服务方向上,要努力以实现企业发展为前进方向,致力于企业竞争与经济发展,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

1.3 资金的创新使用

在资金方向,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可以使用。资金是保证任何行为进行的基础,没有资金的保证,则难以实现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高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持,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则难以达到要求,技术则跟不上产品制造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落后于其他企业,导致创新理念变为空话,影响公司生存。所以,针对资金有限的问题,企业要学会创新使用,不仅要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还要使资源能够循环使用或者再生,从而保障资金源源不断。

2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成长期和成熟期是小微企业起步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对于初创期和衰退期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同时,成长期和成熟期是初创期的延续,服务于企业的衰退期,帮助企业在衰退期和成长期中不落后于人。为了明确把握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就要加速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中的成长期和成熟期进行简要分析。

2.1 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期创新能力关键因素的评价指标

2.1.1 技术创造性

技术是支持一个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更是一个企业立足于产业发展前茅、获得极大经济效益的基础。拥有创新性技术,就是拥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越好,竞争力越强,核心技术的保密性和难度系数也越高,一段时间内可以不畏惧其他企业的模仿,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顺利发展。

2.1.2 融资能力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在成长期顺利发展、扩张的保障。企业的前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大量用在技术研发、人员聘用和管理等方面,若出现资金匮乏的问题,则会影响企业的成长。因此,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也是考察企业成长期的主要标准。融资的考察方向主要分为数量和来源两方面,融资数量越大、来源越多则融资能力越强,提供企业进行技术创造的可用资金就越多。

2.1.3 管理能力

企业要发展,仅拥有资金和技术还不够,还需要专业的管理,来引导企业保持正确的经营方向。不可否认的是,管理人才的权限直接涉及了企业各个期间的决策和奋斗方向,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人才是影响一个企业竞争实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管理人员能力的评选上,要根据其学历、经验、技术和实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

2.2 科技型小微企业成熟期创新能力关键因素的评价指标

2.2.1 融资支持

融资支持是平息企业内部动荡、解决外部风险的重要因素,不仅可以推动企业生产技术推陈出新,又可以使企业拓展规模、招揽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投资风险大、融资途径少、生产技术差是当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融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企业创新的正常执行,不得不对融资支持进行评价,比如:企业可选择投资风险小、资金来源多、有可靠信誉的融资途径。

2.2.2 营销方式

企业的长期运作都要依靠营销活动的进行,营销是对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进行推广并保证企业产生正常收益的途径,企业创新技术的创造和研发一切都服务于企业利润,而营销正是利润产生的重要途径。当前,市场变化大,竞争力要求高,企业营销也要顺应市场要求,拓宽营销道路,改革营销方式,提高销售额和销售量,从而获得充足的资金来保证企业运作期创新能力的拓展。

2.2.3 行业生命周期

行业的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选取行业的成长期来推行产品和发展企业是行业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时刻。但是运作期又是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主要时间。在运作期,竞争严峻,资金限制,所以,必须同时选择成长期和运作期对企业进行改革,保证资金基础,稳定企业发展,从而促进企业在产业低迷时能正常运作。

3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维度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构建了一个三层级指标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这三个层级主要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驱动、和社会层面的创新驱动。

3.1 评价模型的构建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遵循了科学性原则,即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和描述区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及活动规律,正确揭示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的本质特征。系统性原则,即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子系统综合集成的,各个子系统必须具有相应指标才能反映出来,这就要求建立的评价模型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可操作性原则,即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确保对现有资料的简单加工、整理,评价指标不能过多,要尽可能简化。成长性原则,即不仅要分析过去和现在的创新能力,还要探讨和分析科技型小微企业未来的和潜在的创新能力。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以网络层次分析方法(ANP分析方法)为主,其方法源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复杂结构的决策方法。ANP首先将系统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解决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均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控制因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第二部分为网络层,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元素组成的,其内部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其特点是能够考虑到各因素或相邻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3.2 评价指标解释

3.2.1 科技发展创新驱动指标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所以,科技型小微企业对科技发展的创新驱动是其创新能力评价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其中,专利成果是用来检验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而二级指标专利增长贡献度的设定还要取决于专利成果,我国科技的日渐发达必将促进科研专利的增长,从而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科研力量。二级指标研发投入增长贡献度的设定是由于研发投入也是推动科技繁荣的重要指标之一,研发力度的加大,势必会促进投入的增长,间接促进科研水平提高。

3.2.2 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指标

产业的发展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增加企业的效益,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内生产能力大幅增强。其中,二级指标年产值利润率增长贡献度的设定,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力强大与否,而结果就是年产值利润的变化,年产值利润率的增长体现了企业在生产上的实力,利润的增加会对科技发展创新起推动作用。二级指标年产值增长对GDP贡献度的设定主要在于产出和流动成本的变化,其中,产出越多,流动成本越大,企业可使用资金的增加会促进社会消费,相应的提高人均GDP水平。

3.2.3 社会发展创新驱动指标

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创新,而企业的创新又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繁荣,为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以加速创新资源配置贡献度为二级指标能够强化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社会服务性,保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技术的社会应用性,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继兵,王定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8).

[2]黄鲁成,黄斌.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6).

篇2

摘要: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发展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科学有效地评价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提升高校整体的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高校科技能力的内涵和特点确立高校创新能力评价的原则,从高校科技能力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并选取相应若干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法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高校 科技创新 模糊积分 能力评价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创新系统的主体,通过整合高校内外的一切可用资源,不断促进高校基础理论研究和新兴科学理论发展的综合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衡量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校科技创新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推动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国外的学者主要反映在院校评估与绩效评估中,如Mc Guire等人对科研型高校生产效率与信誉的研究。国内学者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王章豹、徐枞巍等在剖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量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了综合评价的模型与方法;王光平、金浩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的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

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多约束、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复杂结构。而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对我国目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一个客观而科学的评价。因此,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结构评价决策指标,就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整体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稳定性与动态适应性相结合原则,可测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独立性与相关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2.高校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能力包含着诸多构成因素,涉及的问题较多,与诸因素之间有着紧密或疏松、间接或直接的关联性,需要对相关因素与具体定位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做出科学分析。本文尝试应用模糊积分评价法,将主要因素按照相互关联的方式、紧密性以及重要程度给予分层,最终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找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进行较为科学的描述,力求得出一些有利于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结论。我们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目标层-准则层-约束层-指标层”四个层次的框架结构。见表1。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美国控制论专家L.A.Zdahe于1965年首先提出了模糊集合理论(fuzzy set theory),1978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与模糊集合理论相辅相成的可能性理论,随后模糊理论迅速发展,并在数理、经济、人文、工程等方面有了广泛应用。本文根据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使用模糊积分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模糊积分综合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模糊积分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1)人力资源流。人力资源流包括教师流量以及高校科研吸引人才的能力两个方面:高校教师资源流量QM,指高校获得的师资数量;高校科研吸引力FM,指高校吸引人才的能力。

(2)财力资源流。财力资源流包括流入高校的资金总量以及高校对资金的吸引力两个方面:财力资源流量QY。指高校吸引的投资总额;财力资源吸引力FY。指高校吸引资金投资的能力。

(3)物力资源流。物力资源流包括流入高校的设备等物质总量以及高校对物力的吸引力两个方面:物力资源流量QR。指高校吸引各种设备、仪器、图书等投资总量或总额;物力资源吸引力FR。指高校吸引教育教学设备、仪器、图书等物质的能力。

(4)人才培养流。人才培养流包括高校向社会培养输送的各级各类人才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的吸引力两个方面:人才培养流量QP。指高校人才培养总流量;人才培养吸引力FP。指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的吸引力。

(5)科研成果流。科研成果流包括高校输入输出的科研成果总量及其吸引力两个方面:科研成果流量QA。指高校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吸引力FA。指高校科研成果对社会的吸引力。

(6)社会服务流。社会服务流包括高校为社会经济服务所做出的贡献以及由高校的贡献作用所产生的吸引力两个方面:社会服务流量QT。指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推广为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提供的所有服务;社会服务吸引力FT。指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的吸引力。

2.基于模糊积分评价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估算

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存在吸引力和模糊熵流,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法可以估算吸引力参数,然后根据流场理论,根据吸引力与模糊熵流的关系,解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流,最后计算由此产生的负熵流。本文以人力资源流为例进行估算:

(1)高校教师变动的估算。高校教师的变动包括专任教师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反映教师离退休的负增长率)和流入与流出。设 为在一年内从高校外流入系统内的教师数量, 为在一年内从高校内流出系统外的教师数量,πi为高校教师自然增长率,Ti为高校教师总数量。则有高校教师数量的变化为dQMi:

(1)

(2)高校教师资源吸引力参数的估算。设FMij为高校对社会系统人力资源(教师)的吸引力,FMji为社会系统对高校人力资源(教师)的吸引力, 为社会系统对所有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之和。由于吸引力和流量(密度)成线形关系,因此,从高校外流入系统内人力资源(教师)QMij为:

(2)

由于高校教师数量的变化为dQMi是已知的,社会和高校可能提供的人力资源年变化量 、 己知,高校教师总数量Ti已知,剩下的未知数只有吸引力的待定参数,以及与人力资源吸引力相关的模糊熵流 ,然后通过计算机编程模拟对这些参数进行求解。

(3)高校教师负熵流的估算。根据已被广泛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熵变的原理,熵流变化可以通过力与流的乘积表示,可得从高校外流入系统内的人力资源(教师)带来的负熵 :

(3)

根据以上分析,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的财力资源流、物力资源流、人才培养流、科研成果流、社会服务流。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运用模糊积分方法分别估算各自的负熵流及其对应的吸引力。而吸引力参数通常采用学校横截面数据获得。然后,可求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值Hs。

三、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量化、适用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高校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结合模糊积分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模糊积分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认为高校应建立有利于连接主客体的科技创新环境,立足地方科技发展,增强科技创新人财物支持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社会服务能力,并通过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章豹,徐枞巍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2]王光平,金浩.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8-51

篇3

[关键词] 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005-04

“突出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1]。自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以来,我国的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在此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就是该怎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国的科学教育研究者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较为零散,还缺乏较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目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笔者拟对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作一个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近年来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但已有少数研究者开始了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另外还有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 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 绍和述评

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发源于国外,其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成功经验值得引进和借鉴。国内研究者对国外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关注度比较高,尤其是关于美、英两国和三大国际著名的学业评价项目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非常多,主要有对英国的GCE、英国的APU、美国的PADI和国际三大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述评,另外还有一些具体的评价案例介绍等。

1.1 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科学探究能力评 价模式的介绍

赵保刚教授对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分析[2]。英国GCE物理课程考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采用了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笔试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性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操作考试又分两种: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包括实验设计、实施、分析论证和得出结论、评估程序和证据,由教师评分,考试中心复核;另一种是由考试中心组织的统考,它又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就一个给定的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方案。第二部分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中给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实验探究,包括调整实验装置、测量、制作图表、评估与解释探究过程等。

1.2 对英国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述评

钟媚博士对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测评试题的命题模型和思路进行了述评[3]。APU采用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开发了一整套用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量化评价工具和质性评价工具。APU的命题模型要同时考虑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个维度。

钟媚博士还提出了英国的APU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对我国的两点启示:第一,综合表现性评价和纸笔测验的优势,使两者优势互补;第二,应借鉴APU关于探究技能、探究内容、情境三者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开境性试题。

1.3 对美国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

周仕东、王书伟等对美国的PADI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核心要素、原则和结构等进行了介绍[4]。PADI是由美国的罗伯特密斯里教授开发的一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PADI评价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是:与探究有关的知识、技能;关于证据的各种观察;任务的显著特征。PADI评价模式的核心原则就是灵活性原则,如“评价方案可以但不一定与科学探究标准相一致”等就是灵活性原则的体现。PADI评价方案的结构一般包括题目、概要、知识技能、可能的工作成果、显著特征等共20个要素。

1.4 对三种著名国际学业评价项目中科学探究能 力评价模式的介绍和分析

朱行健对三种著名的国际学业评价项目TIMSS、PISA和NAEP中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框架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5]。

这三种评价模式的特点有:(1)从评价目标看,都以相应的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2)从评价的方式看,TIMSS和PISA采用的是纸笔测验,而NAEP既有纸笔测验也有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3)从评价的指导思想看,三者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5 其他的一些介绍或述评性文章

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或述评性文章还有罗国忠研究员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及其启示》[6]、《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7]、《美国密苏里州的科学探究能力另类评价及其启示》[8]、《美国纽约州科学课程学生探究能力评价例析》[9]和杜秀芳教授的《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两种不同视角》[10]等。罗国忠研究员的这4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第三次国际数学、科学学业评价项目(TIMSS)和美国这3个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案例,具体包括对这些案例的评价目标、评价工具、评分标准、实施策略的介绍和分析等,也提出了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而杜秀芳教授的这篇文章归纳了国外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两种不同视角,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看作过程技能的集合,另一种视角是把科学探究能力当作一种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这两种视角下采取的评价方式也不同。杜秀芳教授认为这两种视角都有失偏颇,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两者进行综合。

总之,国内研究者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介绍性文章较多,这些文章对于国内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实践与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国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的描述和介绍多,但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的较少,不太注重与我国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具体实践的结合。

2 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的自主探索

评价方法是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中的核心问题,它关注科学探究能力“怎么评价”的问题。国内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自主探索,具代表性的有温盛伟、邱宝兰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研究和李雪梅、范春玲的“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2.1 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的设计

温盛伟、邱宝兰设计了一种基于科学探究七要素模型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量规[11]。该评价量规分别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7个要素进行设计,每个要素的分值为4个等级。量规中对每一种能力要素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量化,并对该量规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

该评价量规的设计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际,针对性强。但该评价量规还缺乏关于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2.2 “探究日志”评价方法的探索

探究日志是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和思考的记录,其内容一般包括探究计划、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对探究过程的反思等。李雪梅和范春玲研究了运用“探究日志”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12],详细探讨了“探究日志”的结构、评价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并按照新课标中提出的科学探究七要素设计了详细的评分标准。

“探究日志”是一种属于形成性评价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法。它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探究过程中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探究日志”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3 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国内目前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数量还非常少,但已有一些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实证研究有罗国忠研究员关于各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有效性或公平性研究和张军朋、许桂清关于教师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认识、态度研究。

3.1 对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的实证研究

纸笔测验、工作单和现场观察是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常用评价方式。罗国忠研究员对这三种评价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涉及纸笔测验和工作单的有效性研究以及三种评价方式的公平性研究。

1)对纸笔测验有效性的研究。罗国忠研究员对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13]。他以178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分为6个组,对他们先后分别实施工作单评价和纸笔测验。研究结果表明,纸笔测验在整体和各探究要素上都不能替代工作单。因为工作单一般认为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这表明纸笔测验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对三种工作单有效性的研究。工作单按照其结构性的强弱,可以分为开放性工作单、结构性工作单和引导性工作单三种。罗国忠研究员对这三种工作单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14]。 他以60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分成3个组,分别以开放性工作单、结构性工作单和引导性工作单评价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工作单在现场观察的可替代性方面,结构性工作单最强,引导性工作单最弱,开放性工作单居于二者之间。三种工作单都能代替现场观察。这表明三种工作单都能有效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公平性的研究。罗国忠研究员对纸笔测验、工作单、现场观察这三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对不同学生群体(性别、认知风格、物理学业成绩)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15]。

该研究以178名初三学生为实验对象,把学生按照性别、认知风格、物理学业成绩进行分组,然后对他们的科学探究分别实施三种评价方式。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认知风格和物理学业水平的学生群体在三种评价方式中的表现不一致。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不是天然公平的。

以上这些实证研究结论对于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国现在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方式还非常单一,纸笔测验方式还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结论,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是低下的,而单一的评价方式也存在着公平性方面的缺陷,这就启示今后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应改变评价方式单一的局面,在加大工作单评价比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3.2 关于教师对纸笔测验和工作单评价方式认识 的实证研究

为了了解教师对纸笔测验和工作单评价方式的认识及态度,张军朋、许桂清以广东省的203名高中物理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16]。调查的结果表明,对于纸笔测验,5.4%的教师认为“能测出大部分的科学探究能力”,62.2%的教师认为“能测出一部分科学探究能力”,24.3%的教师认为“一般”,8.1%的教师认为“几乎不能测出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工作单评价方式,“约半数的教师认为工作单评价方式能非常有效或比较有效地测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其有效性一般,另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其有效性不高或较差”。

以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工作单和纸笔测验在评价科学探究能力中的有效性上,教师总体上还是偏向于工作单评价方式。这个结果与国际上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形势是相符合的。国际上工作单评价是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主流方式,因为它具有高效而又相对省时、成本低廉等优点。这个调查结果为今后在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中推广工作单评价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 启示及展望

4.1 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

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认知心理机制等,它们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科技哲学和系统论等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研究成果很少。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是进行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前提,只有建立在坚实理论基础上的评价才可能是科学的和有效的。因此,今后应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因为该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在研究中要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的狭窄视野。

4.2 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本土化研究

目前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基本上还处在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引进和介绍阶段,而自主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很少。国外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比较成熟,确实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国外已有评价经验或理论的引进和介绍,而更应该加强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本土化研究。一方面,要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更深入的系统研究,如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该怎样借鉴这些成果为我所用等。另一方面,对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研究不能拘泥于国外的研究视域,研究者也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努力贡献自己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4.3 研究方法上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

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研究中提出的各种理论模型、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等都需要相关的实证研究来支撑,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关于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研究中理论思辨多,而相关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因此,今后在研究方法上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研究者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斋式”研究,而要深入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一线,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各种理论模型、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等,而这些理论模型、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又需要在实证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2]赵保刚.英国GCE物理课程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9):93-96.

[3]钟媚.英国APU科学探究能力测评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1):38-42.

[4]周仕东,王书伟,郑长龙.美国PADI: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模式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7):36-40.

[5]朱行健.国际教育评价中的科学探究能力测评简介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2):89-91.

[6]罗国忠.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及其启示[J].物理教学探讨,2007,25(6):1-2.

[7]罗国忠.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2009,(7):59-61.

[8]罗国忠.美国密苏里州的科学探究能力另类评价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4):33-36.

[9]罗国忠.美国纽约州科学课程学生探究能力评价例析[J].物理教学,2009,(4):64-66.

[10]杜秀芳.国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两种不同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09,(4):73-75.

[11]温盛伟,邱宝兰.科学探究过程评价的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39-40.

[12]李雪梅,范春玲.运用“探究日志”评价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4):5-8.

[13]罗国忠.基于纸笔测验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51-54.

[14]罗国忠.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J].教育科学,2007,23(3):7-10.

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城市;专利分析;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3-0005-04

一、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要素的主要集聚地,而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区域科技资产的核心和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专利的拥有量既能反映出该区域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能力,又能折射出这些成果的市场应用潜能,它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一个城市拥有专利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与水平,是城市综合科技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关于以专利信息为核心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国内学者[2-7]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诸多有益的研究结论。本文拟依据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效量及职务发明创造等指标,对包含青岛市在内的15个全国副省级城市2001-2010年公开的中国专利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预处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对这些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和特点予以概括,并评估其科技创新水平。

二、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一)专利视角下城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城市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活力,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专利评价指标体系文献资料的调研[8-14],以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构成要素为基点,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客观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专利数量、质量和价值层面,“量”与“率”相结合,构建专利视角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见表1)。

(二) 样本数据的选取

选取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样本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所需的相关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年报2001-2010》;人口、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由于专利授权和实施具有滞后性,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度,我们选取2001-2010年的中国专利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预处理得到专利指标数据。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提取的专利视角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样本数据见表2。

(三)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表2的样本数据进行计算,其步骤为:(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2)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R。R表征各指标间的相关状况,即指标间的信息重叠度,相关系数越大表明因子之间相关性较强,因子之间重叠的信息也较多。(3)求R的特征根及其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见表3)。由于前四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达91.148%,信息损失仅为8.852%,所以取前4个特征值建立因子载荷阵。(4)对因子载荷阵施行最大正交旋转并计算因子得分,计算结果见表4。

对因子载荷阵施行Kaiser 标准化的倾斜旋转法,旋转后得正交因子表矩阵。由此有:

由表4可见,每个因子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可据此分类。从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

F1中,专利有效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有效量 、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每亿元GDP发明专利拥有量等9项的载荷量比较大,这9项指标中有8项是专利的各项绝对量,说明 F1是从总体上反映专利的量的状况的综合指标,表征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力、创新实力、创新存活力和创新贡献力。

F2中,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有效量占比、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授权量占比、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量占比等3项的载荷量比较大,说明 F2 是反映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所占比重的指标,表征城市科技创新合力。

F3中,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授权量占比、专利有效率、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量占比重、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有效量占比、专利授权量增长率等7项的载荷量比较大,7项中有3项是关于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所占比重,3项是关于专利年均增长率,说明 F3是反映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所占比重和专利年均增长率的指标,表征城市科技创新合力和创新潜力。

F4中,专利授权率、发明专利授权率等2项的载荷量比较大,说明F4是反应专利授权率的指标,表征城市科技创新实力。

总体上看,F1、F2、F3和F4从专利的绝对量、专利的增长率、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所占比重及专利授权率相结合的角度对原有指标信息做了比较完善的综合,特别是重视与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相关的3项指标。

由F1、F2、F3和F4及其方差贡献率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0.4195F1+ 0.2378F2+0.1870F3+0.0672F4,得到15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值F,依据F1、F2、F3、F4等四个因子的得分,对15个副省级城市采用最近邻元素法进行系统聚类,因子得分排名结果及聚类结果见表5。

(四) 评价值及聚类结果分析

从表5中的综合评价值及排名可以看出,排在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杭州、成都、广州、宁波。其中,在因子F2和F3上,深圳得分最低,排名在最后,表明深圳在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所占比重和专利年均增长率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即其在创新合力、创新潜力上处于相对劣势,但是在F1和F4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却是最高且占有绝对优势,也就是说在专利的绝对量上和专利的授权率方面,深圳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在最后的综合得分上,深圳遥遥领先排第1位。杭州、成都、广州等3个城市在F1、F2、F3上的得分和排名相差不多,因此综合得分也相差无几,综合排名分列2、3、4。宁波在F1上排名第5,在F4上排名第2,表明宁波虽然在专利的绝对量上稍逊色一些,但其专利授权率上有一定优势。南京、武汉、济南、西安、大连、青岛、沈阳等7个城市综合评价得分处于相似水平,其中武汉、济南、青岛3个城市在F4上排名相对靠前,表明这3个城市在创新实力上相对成绩较好。大连、青岛、沈阳、哈尔滨、厦门、长春等6个城市综合评价得分较低,综合排名在后面,但这6个城市在F2和F3这两个因子上得分在前6名,表明这6个城市在创新合力和创新潜力上优于其他城市。

对因子得分进行最近邻元素法聚类,15个城市在专利视角下科技创新力由强到弱可以分为4类。其中,深圳科技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14个城市,排在第Ⅰ类,杭州、成都、广州、宁波列为第Ⅱ类。这两类城市中,南方沿海城市占多数,它们的科技创新活力、创新实力、创新存活力、创新贡献力相对较强。南京、武汉、济南、西安、大连、青岛、沈阳列为第Ⅲ类,哈尔滨、厦门、长春列为第Ⅳ类。这两类城市中,老工业基地城市占多数,其科技创新合力和创新潜力相对强势。

篇5

【关键词】城市 科技创新 专利 因子分析

一、引言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要素的主要集聚地,而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专利的拥有量既能反映出该区域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能力,又能折射出这些成果的市场应用潜能。一个城市拥有专利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与水平,是城市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关于以专利信息为核心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国内学者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诸多有益的研究结论。本文依据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效量等指标,对包含太原市在内的6个中部六省会城市2009~2014年公开的中国专利相关信息进行整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对这些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然后得出提高太原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二、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一)专利视角下城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专利评价指标体系文献资料的调研,以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构成要素为基点,在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专利数量、质量和价值层面,构建专利视角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见表1)。

选取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为样本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统计局、省会城市科技局和知识产权局,具有准确性。

(三)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表2的样本数据进行计算,打开“因子分析”对话框,选择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量增长率、发明专利申请量等全部指标作为分析变量,单击“描述”按钮,选择输出原始分析结果与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单击“抽取”按钮,选择“主成分”提取因子方法,.由于各变量计量单位不同,选择“相关性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输出“未旋转的因子解”和“碎石图”复选框,基于特征值大于1抽取主成分。单击“旋转”按钮,选择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并且输出旋转结果及因子负荷散点图。单击“得分”按钮,选择为“保存为变量”和“显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复选框,方法为“回归法”。单击“确定”按钮,输出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看出,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四个因子,就可以很好地代表17项二级指标。

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有效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亿元GDP发明专利拥有量这7个指标在第一个因子上载荷比较大,可以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科技创新意识因子,即F1代表着科技创新意识因子;

专利申请量增长率、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率、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这4个指标在第二个因子上载荷比较大,可以将第二个因子命名城市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因子,即F2代表着城市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因子;

专利授权率、发明专利授权率、发明专利占比重和发明专利有效率这4个指标在第三个因子上载荷比较大,可以将第三个因子命名为科技创新潜力因子,即F3代表着科技创新潜力因子;

签订技术项目数量和签订技术金额这2个指标在第四个因子上载荷比较大,可以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市场价值因子,即F4代表着市场价值因子。

各个因子计算公式如下:

(四)综合评价分析

综上所述,根据所得结果,然后加上四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得表达式:(45.071*FAC1-1+19.352*FAC2-1+10.835*FAC3-1+ 9.980*FAC4-1)/85.237

就可以得到综合评分,外加上四项因子的得分,见表6。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排名可知,合肥市以总分0.32的得分排在了第一位,这说明合肥市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长沙市、武汉市、郑州市、南昌市、太原市。太原市以总得分为-0.84的排名排在了第六位,这说明太原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是最差的,这主要跟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系。

(一)科技创新意识

F1是反映城市科技创新意识的因子,F1由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有效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亿元GDP发明专利拥有量这7个指标组成。科技创新意识排名由强到弱依次为武汉市、长沙、郑州、合肥市、太原市、南昌市。其中太原市专利申请量在37626件,而科技创新意识排名第一的武汉市近六年专利申请总量为129111件,是太原市的3倍多,这间接说明太原市的科技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科技创新发展速度

专利申请量增长率、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率、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反映的是城市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因子,?太原市在这一项上排名第六,说明太原市的专利发展速度较慢,进而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速度。近六年太原市专利申请增长率为7.11%,这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发展最慢的,因此,太原市要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专利申请量增长率等指标。

(三)科技创新潜力

专利授权率、发明专利授权率、发明专利占比重和发明专利有效率这4个指标反映的是科技创新潜力因子。太原市排名第六,专利授权率和发明专利授权率为41.23%和27.43%,排名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挺靠后,这说明太原市科技创新潜力不足,需要加强。

(四)市场价值

签订技术项目数量和签订技术金额这2个指标反映着市场价值,代表着专利成果转化价值,而太原市的这项排名排在了中部六省份的最后一名,可见太原市专利转化成果还需要加强。

通过以上结论可以就如何提高太原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1.太原市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太原市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高新企业进行专利申请工作的重视,还要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专利的申请,进而提高专利的申请意识;2.政府应该通过设立奖金的方式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得更多的专利技术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创造社会价值,进而促进太原市的科技创新能力;3.政府应该鼓励发展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并搭建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对专利技术项目给予信贷支持,这样就更能促进太原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自斌.科学技术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J].学海,2005(2).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杨华峰,邱丹,余艳.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6).

[5]金吾伦,李敬德,颜振军.北京如何率先成为创新型城市[J].前线,2006,(2).

[6]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7]王仁祥,邓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8(1).

[8]石忆邵,卡海燕.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9]惠宁,谢攀,霍丽.创新型城市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9(2).l

[10]吴二娇,刘Z.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15-217.

[11]徐小钦,黄馨,梁彭勇.基于DEA与Malmquist指数法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6):974-985.

[12]于成学.中国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与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1-63.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评价 物元模型 可拓评价 改进

科技研发人员作为科技创新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核心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能起到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内外关于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综合评价法[1]、模糊评价法[2]、层次分析法、多层次灰色理论法[3]等,但由于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涉及很多不确定因素和不相容的情况,大多数评价方法存在对定性指标的定量转化处理不够理想的问题,部分评价方法主要依靠专家打分,主观性较强,不能客观反映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本文首先针对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特点,综合考虑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储备、技术创新能力、计划执行能力等各项指标的敏感性和阈值,构建科学全面的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多级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建立多级物元模型,并进行多级指标赋权;在此基础上先对评价对象的各个二级指标子对象进行可拓评价,然后对一级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可以得到评价对象的评价等级,而且子对象评价也得到了评价对象各个子指标的评价等级,便于综合全面评价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

1 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提到的科技研发人员是针对某些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或具体的实用目标,主要从事开发适合市场需要或能引领市场的新系统、新产品、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流程、新材料等研究活动的一类人才。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如表1所示,其中:第一部分是知识储备水平的评价,包括学历水平、知识宽度、以及职称水平等三个方面;第二部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包括再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预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是计划执行能力的评价,包括团队沟通能力、风险判断能力、以及计划执行能力等三个方面。

表1 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 知识储备水平 学历水平

知识宽度

职称水平

2 技术创新能力 再学习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预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计划执行能力 团队沟通能力

风险判断能力

计划执行能力

2 改进的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多级可拓评价

2.1物元模型

可拓学[4]是蔡文等创立的新学科,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以解决矛盾问题。物元可拓法[5]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元可拓分析理论,将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通过评价级别和实测数据,得到经典域、节域和关联度,从而建立定量综合评价方法。

物元是以事物N、特征C 以及事物关于该特征的量值V组成的三元组,记做R=(N,C,V)。给定一个评价对象――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R,有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则R=( , , );子对象 有 个二级评价指标,则 =( , ,…, ), =( , ,…, ),其中 是第i个子指标 的第 个二级评价指标, 表示二级指标 的量值。

根据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建立形式化的多级物元模型:

R= =

经典域是表示评价对象各个指标特征对于不同优劣等级的数据范围,用 表示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第i个一级指标 处于技术创新能力第n级的经典域关系, ≤ , >表示二级指标 属于第n等级时的量值范围,则 经典域矩阵为:

= =

节域是指评价对象的各个指标可取的最大数值范围。用 表示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第i个一级指标 的节域关系, ≤ , >表示二级指标 取值的允许范围, ? 。则 经典域矩阵为:

= =

对于待评价的科技人员,用 表示企业第i个一级指标 的技术创新能力 的物元关系, 是科技人员关于评价因子 的实际评价值,则子评价对象 的物元矩阵为:

=

2.2关联函数

由于科技人员创新能力评价中,所选取的各个指标都是正向型指标,即定性得分或定量数值越大越好,因此,本文依据侧距的概念建立最优点在等级区间右侧端点的初等关联函数,即指标值等于某等级区间的最大值时,该项指标对该等级的关联度最大。

当点位于第n等级区间 右侧端点时,即 时,点 与区间 关于区间右侧端点 的右侧距为:

p( )=

建立最优点在区间右侧端点 = 处达到的关联函数为:

=

改进后,当某指标属于某一优度等级区间时,指标评价值越大,求得关联度就越大,具有该等级区间的程度就越大,从而不仅可以得到等级分类信息,而且具有实际解释意义。

同时对于多个对象的可拓评价,属于同一优度等级时,指标评价值越大,综合关联度就越大,可根据该递增性对多个对象直接进行排序。

2.3多级可拓评价

依据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多级物元模型,对第m个研究人员 进行各一级指标子评价对象的可拓优度评价,然后对 评价总体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水平,以便发掘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主导因素和制约因素。

2.3.1一级评价指标可拓评价

根据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多级物元模型,以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为子对象,进行可拓评价。第m个研究人员 的第j个一级评价指标子对象 关于创新能力的优度等级n的综合关联度函数为:

=

令 =max{ },则待评价科技人员 的一级子指标 所处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度等级为 。

2.3.2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由R所有一级指标关于各个等级的关联度,计算待评价总体R对于各个优度等级的综合关联度:

=

令 =max{ },则待评价科技研发人员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所处的等级为 。

根据改进后的关联函数,对于不同的待评对象,可以根据所处的等级进行分类,对于同一优度等级的多个对象, 越大,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可据此进行多个待评对象的排序。

3 多级可拓评价在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随机抽取重庆某科学院5名科技研发人员进行创新能力测评,并建立物元模型,进行综合等级评价。根据这5名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测评数据,结合“重庆市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指标体系(送审稿)[6]”,分别从知识储备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计划执行能力等3个方面选取9个二评价指标,并将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的优度等级分为较弱、一般、较强等三类。

(1)样本值的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9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科技研究人员创新能力越好,因此,设 为第m个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二级评价指标 标准化后的值; 为第m个待评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二级评价指标 的原始值;W――被评价的样本数。根据标准化公式, 为:

=

(2)多级物元模型应用实例。根据前述确认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的优度等级分为三类:较弱、一般、较强。结合样本数据的分布规律确定各指标关于三个等级的经验域区间构成节域区间。

(3)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关联函数应用。根据前述经典域、节域矩阵和关联函数公式,以一级评价指标 知识储备水平的下级二级评价指标学历水平 为例,其对于第一等级“较弱”的关联函数为:

=

(4)评价指标赋权。首先,对于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一级评价指标知识储备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计划执行能力等,运用成对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本研究结合四名该领域专家的意见,得到每两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对比表,具体如下:

知识储备水平

技术创新能力

计划执行能力

知识储备水平

1 2

技术创新能力

1

计划执行能力

1

以该表构造成对比矩阵,求得最大特征值为3.01,根据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经过归一化处理后所得一级评价指标确定权重。针对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为对象,运用AHP和上述方法通过主客观赋权确定其所属二级指标的重要性。

(5)多级可拓评价。首先分别针对待评对象的以及评价指标子对象进行评价,以待评对象 为例,根据其经典域、节域矩阵和关联度计算公式确定其一级评价指标 知识储备水平的下属二级评价指标 对第一等级较弱的关联度。

4 结语

(1)物元可拓法既考虑了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中的主观性太强的不利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评价数据定性定量转化中存在的不足。

(2)普通的物元可拓法无法解决待评物元体中的元素超出节域的情况,其在科技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评价应用中通常评价指标值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采取侧距的概念建立最优点在等级区间右侧端点的初等关联函数可以克服普通物元可拓法的不足。

篇7

关键词:科学实验;评价;实效性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重视观察和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在目前使用的教材中,仅学生分组实验就将近50个,其他各类实验有200多个,还有许多制作和研究性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形成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然而,怎样更有效地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评价,怎样让实验能力评价更加具有信度,更加公平,更具有可操作性,一直都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目前,对实验能力的评价主要可采用的方法有三种:现场观察、实验报告单和纸笔测试。但是这三种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具有明显的优缺点。本文主要针对上述的三种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一、现场观察

所谓现场观察就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评分者进行观察,即时评分。它采用两个教师观察一个学生,或一个教师观察两个学生的方法,利用各考查要点中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过程进行评价。评价时制定明确的观察指标和评分标准,设计良好的现场观察,评分者就能有效、可靠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

这种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完整地观察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特别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具体的观察指标针对性强,减少了评价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以至评分的信度、概化系数都很高。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首先,人力和时间成本很高,大规模应用受到局限,评价只能小规模进行。其次,即使有统一的评分标准,评分者的主观意识会影响评价结果,特别当成绩有一定的利害关系时,认可度将降低。

二、实验报告单

所谓实验报告单就是让学生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然后教师根据评分标准,像评试卷一样对报告单进行延时评价。下面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报告单评价进行举例:

1.实验过程(3分)。(学生用文字表述。)

2.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6分)。

(1)温度为 时,水中开始出现小气泡。小气泡是从水中的 开始的。小气泡出现后所发生的变化是: 。(2)温度为 时,水中出现大量的气泡。大量气泡是从水中的 开始的。大量气泡出现后所发生的变化是: 。(3)从水的温度90℃开始,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直到水沸腾后3分钟为止。

3.总结自己的发现(至少写2点,每点1分,共2分)。(文字表述。)

在具体实施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和观察、实验的结果以文字或图表形式记录在报告单上,评价者根据评分标准对报告单进行评分。

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是:实验报告单的运行成本低于现场观察方式,一个教师可以监考一个班级的学生,实验报告单可以被大量运用。

缺点是:(1)报告单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实验计划的制订需要较强的整体规划能力,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文字描述能力,一些学生可能会操作,但可能难以描述。(2)报告单难以“看到”学生的操作细节,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无法准确进行评分,从而对一些理论测试能力强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更有利,缺失公平性。

三、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就是通常所说的考试。目前它仍然是评价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是目前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一种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它信度高,也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表现,测验的成绩仍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在各地的学业评价中出现许多基于实验的试题。这些试题往往都来源于实验,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

纸笔测试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纸笔测试的成本低,试题可以大量地开发、使用。信度和认可度是三种方法中最高的(特别是当评价有较大利害关系时,如升学考试)。

缺点:很难真正评价学生的整体实验能力,一道题只能考查一方面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无法有效评价,有可能出现“看实验”“背实验”效果和真正的“做实验”效果一样,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三种评价方法各有明显的优缺点。在目前的状况下,对实验能力的评价只能以纸笔测试为主,实验报告单为辅,尝试使用现场观察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法的建议:(1)学业考试中更加注重基于实验的考查,这里不仅仅指初中毕业的学业考试,也包括每学期的学业考试,甚至是平时的单元测试,建议分值占总分25%~30%。(2)以实验报告单评价方式组织实验能力考查,在学生初中毕业时要进行一次有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统一评价的考查,并将成绩计入科学成绩中。同时,各学校在每学期或每学年组织一次以报告单形式评价的实验考查,成绩同样计入科学成绩中。(3)为了让各学校注重实验教学,要定期开展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参与面更广泛的利用现场观察评价的实验操作竞赛。

综上所述,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评价,从事科学教育的工作都者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科技创新能力 灰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Evalu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Grey System Theory

WU Zejiu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School of Scienc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Following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principles, we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evaluation and conduc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using the grey model. And we find the key factors which control ability promo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when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grey system theory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人才的“储备库”, 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如何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指标体系,利用灰色理论模型,对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以找出制约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供高校管理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作一定参考。

1 高校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多因素、多指标的综合反映。充分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结合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原则,对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进行分解,咨询十多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筛选与整合,最终构建了由 5个评价模块(一级指标)、14个评价指标(二级指标)构成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高校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 高校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评价模型

2.1 确定参评数据序列和标准数据序列

对于高校硕士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本文选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组成,每所高校所对应的1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数据形成一个参评数据序列。设有所学校,则参评数据序列描述为:

= {(1), (2),…, (), ()}

其中()表示第所学校的第个指标。以参评序列中的最优值作为标准数据,构成一个标准数据序列,记为:

= {(1), (2),…, (), ()}

2.2 初始化处理

评价过程中,由于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数据在数量上差异性很大,无法进行关联评价计算,需对各指标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模型为:①

()= , = 1, …, , = 1, …,

2.3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定义标准数据序列中的任一指标数据()与参评数据序列中对应的指标数据()的灰色关联程度,即灰色关联系数()为:②

其中为分辨系数,为提高灰色关联系数间的差异显著性而人为给定,取值范围为0.1~1.0,一般取0.5。

2.4 计算灰色关联度

因为关联系数()数目较多,信息不集中,不能够进行单元比较,为此将对其取平均值,定义此平均值为与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即 = ()。

3 高校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3.1 建立原始数据表

笔者选取南昌市5所高校A,B,C,D,E,并邀请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在校硕士生进行打分和测评,所得数据取平均值,见表2。

表2 高校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其数据

3.2 对定性指标量化处理及初始化处理

采用以下赋值将定性数据转换为定量数据,由于主要讨论的是各评价学校的相对创新能力,因此转换不会改变评价结果。其中转换公式为:

对相关指标进行定量转换及初始化,可得到新参评的序列数据,见表3。

表3 新参评的序列数据

表4 相关序列数据结果

3.3 确定标准数据序列并计算极差数据

以参评序列中的最优值做作为标准数据,计算出一个标准数据序列为:

= {1,0.75,0,75,1,1,0.75,1,1,1,1,1,1,1,1}

利用标准数据,及公式()= ()(),分别计算(),()(),()()()(),()(),计算结果见表4。

3.4 计算关联系数

利用表4,得到关联系数,见表5。

表5 关联系数

3.5 计算关联度及排序结果

根据公式 = (),得 = 0.646, = 0.805, = 0.855, = 0.593, = 0.575,关联度排序为>>>>。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力最好的是C学校,其次是B学校,A学校一般,D学校较差,E学校最差。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2JYW01、12YJW01);江西省高等学校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XJG-12-5-6)

注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