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1: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心理;音乐教学;关系
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的迅猛变化,心理的发展处于极不稳定的时期,许多方面会呈现出偏激、矛盾的状态。他们的音乐心理也带有多变、不稳定的特征。
1 音乐心理的发展
中学阶段学生的音乐心理正处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相对小学而言,他们有了极大的进步;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不太成熟。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接触音乐的机会更多,内容更丰富,加上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明显增强,这些都是音乐心理进步的潜在条件。但是,中学阶段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因此他们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常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音乐美的认知,他们的衡量标准多于主观的好恶。他们简单的认为好听就是美。什么的歌曲作品是好,许多学生并不清楚。在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冲击下,很多学生对这些歌曲津津乐道,一味赞扬,甚至要求老师在音乐课上只介绍和教唱这些类型的歌曲。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音乐了解、认识的片面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迅猛,认知水平提高,活动领域扩展,成人意识、自我意思增强。这些因素都促使同学们在心理上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明显增多,从而使情感活动也日益丰富而强烈。总的说这个时期他们的情感处于发展、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中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但由于初中阶段进入变声期,很多学生的声音不像童声时期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声线变化大、音高不准,个别学生声带损伤、声音沙哑。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歌声时,就不免产生自卑、焦躁的情绪。在音乐课堂中,他们更多的同学不愿意独唱,宁愿大家一起唱,避免显露自己的“缺陷”。这种心理特征作为音乐老师应该更多的去理解和保护,因为变声期之后,这种情绪就会自然消失。而对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热衷有很多原因,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其寻找满足心理发展需要的方式,他们需要表达情感,他们需要表现自己的成人意识,他们需要与朋友交流,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歌词一般都贴近生活,浅显易懂,表达直白,曲调简单上口,节奏变化频繁,这些都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加上社会上广泛的传播渠道,一首歌曲的流行,很快就能流传开,这也是中学阶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作为老师应该积极的去配合、激发和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2 音乐心理的发展
音乐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性的倾向性,即自我意识、兴趣、动机、世界观等;另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即天赋、能力、气质、性格等。
音乐心理发展的多变和不稳定性,对于音乐来说,中学阶段是建立音乐兴趣的时期,也是转移音乐兴趣的时期。如果音乐教学内容新颖有趣,教师的讲授生动、与时俱进,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努力取得音乐的好成绩,还可以借音乐这个平台展示自己更多方面的才华,得到认可,获得荣誉感,建立自信心,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和成绩。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可能会日渐浓厚。
音乐课上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的学生,无论是演唱、演奏能力,还是对音乐的想象力、理解力,都有明显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个人天赋不同,也有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同等等。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自我意识”,他们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自己的一举一动会产生什么后果,别人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自己,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在音乐课中,小学阶段一般对律动更有兴趣,拍手、动脚、动作时兴致很高,而中学阶段则是不爱动,甚至不屑一做。这种情况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中学生身体的迅速发育与协调能力的发育暂时不平衡,导致这个阶段的孩子动作协调性较差,他们怕做出不好看的动作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不屑一做实际是羞怯心理的作用,并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中学生一方面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全面地衡量自己和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常表现出大胆与羞怯、自尊与自卑、活泼与忧郁同时存在的矛盾心理。那么,作为音乐教育就应该把音乐课堂作为引导学生音乐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3 音乐心理与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的教育过程。通过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培养学生的高尚情趣,完成美的实现,是音乐教学的特点。中学生正是情感丰富的时期,好的教学可以展示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愿望,让学生的性情收到陶冶,从而培养对音乐的情感。
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声乐教学、欣赏教学、基本乐理、器乐教学和视唱练耳教学等方面。这些内容是综合交叉进行的,即使是单一内容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也是相互涉及的。如歌唱教学,学习唱歌和演唱歌曲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就是学习乐理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用音乐来感染、教育自己和他人的过程。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抒感,以此来感染听者,教育听者。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与强调感性的参与,强调感受、体验。他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是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体验音乐作品抒发的情感,享受音乐作品带来的美。所以,感性活动很重要,学生感受的越全面、越深刻,体验的越准确、越享受,教学就是越成功。
音乐教学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有学生的感性参与,并贯穿教学的始终。如声乐教学,教师的范唱,学生通过听觉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获得对声乐作品的直接感受;然后通过学习识谱、视唱、听唱,进一步了解旋律和情感的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肢体动作感受某些特殊的节奏;在曲谱和歌词基本掌握后,对歌曲艺术形象和情感表达分析、体会,最后以齐唱、合唱甚至歌舞的形式把感受体会展现出来。所以,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只有再感性参与的基础上,才能保证音乐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观众,不是听众,而是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评论者。教师是学生参与的引导人,不能代替学生的参与,而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吸引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实现音乐感受。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他的实现需要理性认知的辅助,让感受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从而更加深刻和全面。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果学习的内容和成果能够满足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心理需求,学生感到有收获,有成就,他们就很容易从心理上产生兴趣。因此,教学内容应该选择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如我国优秀的民歌,民间音乐作品,世界名曲,当代作曲家的作品等等。重视各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总之,音乐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更是对学生心理发展正确引导的教育过程。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会更好的把握好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材[M].人民音乐出版社.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职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职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通过对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以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的演唱,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中职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中职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职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 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职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 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 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 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 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 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 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 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 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 ,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一、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所谓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
特长生是指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特殊的兴趣,有比一般人更好的表现的学生。
而此项研究就是基于在普通班级教学中,发现和发展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使其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才能,有效地协调、补充班级学生在音乐领域中的和谐发展。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那些有音乐潜质学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期待,许多学生都身兼特长,他们分布在每个班级中,形成了小的团体,那么怎样把班级教学与发展特长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真正表现创造性的机会,即是此项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中遵循的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依据:在普遍中照顾个性,只有有了个性发展普遍性才有发展。
现代教学论思想:确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提倡教学民主,既研究教法也研究学法,既全面培养又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等等一系列观点。
学科教学论:现代音乐教学改革和创新中重要的问题就是,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及审美教育的高度,提出一切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三、研究的策略及方法
为使研究有充足的实践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以科研课题为引领,建立总课题并产生子课题的分支实验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为切入点,分别在四所中学确立实验课题《音乐欣赏教学长生与班级教学互补性研究》、《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差异教学的探究》及《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实验教师分别在唱歌、欣赏、器乐等不同的教学领域,做了具体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实验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如:课后反思、读书笔记、教学案例、小论文以及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等等。而学生的课后日记更是为此课题增添了一抹色彩,从学生的文字中,我们感悟到了他们徜徉在音乐中的快乐。这也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所在。
四、研究的成果
1、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使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研究者的信念,在课题实践过程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验教师都在为每一堂课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努力,每节课中都有亮点,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出来。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并迅速成长,经过三年多的磨砺,他们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不仅是开发新的教学思路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特色和风格,更重要的是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了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
本文从音乐与相关文化入手,着重探讨音乐与美术的内在联系,结合自己在实习中的一些实践、体会,阐述教育中音乐与美术的整合有利于小学音乐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相关文化; 音乐与美术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15-02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以音乐为本的教育(以音乐为核心,以人文为主题,以学生为本位)。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音乐与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不断地求新求异得到发展。
1 从音乐的创造与美术的构图的联系来看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它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辞海》中,“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的方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音乐的创造就是来安排旋律走向、节奏的快慢、处理的快慢、音符的分配等等而这就相当于是美术上的构图。我发现在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创作课的课堂上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在教学生们如何进行创作时可以用美术上的构图方法来引导: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很丰富。而因为美术是静态的、直观的,因此也较容易把握。我对班上的学生做过的一次小测试的结果得来的,在一节班队活动课上我让同学在十分钟之内简单的画一幅有关春天的画,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做到,但是在我要求他们在十分钟之内想一至两句表达春天画面的简单的乐句时(只需要用到do、er、mi、so四个音符来创作),这样也就只有三四个学生能够写上一点。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就说不知道要怎么下手,脑子里只有画面没有旋律。于是,我利用美术的构图法来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让学生们在脑子里先想一想自己在作图画时是先想到什么的先做的什么,就拿“春天的景色”为题,一开始想到春天的景物有哪些?这就相当于是在想我们要要用到哪些音符;然后确定把什么作为主要的,这也就是我们用到的主题句是什么;这样音乐旋律就慢慢地出现了。
2 从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美术线条的联系入手
画面构图的节奏感,主要靠光线照明、物体现象、绘画技巧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节奏感的产生可能需要靠摄影者的具体布置。把相似的物象组织起来,达到和谐统一并产生运动感和表现一定的情绪特征。依照这个可以把音乐的节奏快慢确定下来。音乐还要有节奏,或是舒缓,或是强烈。美术中的形状、色彩、线条同样也可以达到不同的节奏效果,从而激发观众内心的不同感受。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会给人以长短、缓急、起伏等不同印象,和强弱、轻重、刚柔等视觉感受。节奏性强的画面,在构图中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读者的视线会随着节奏流转萦回,这样会使美术画面的瞬间性变为延续性,为作品增强生命力。
美术的线条是具有特定的性质和情感的如同音乐也有着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一样。所以我尝试用美术的线条来表现音乐。当我听到《野蜂飞舞》这样进行曲形式的乐曲时我用了棱角的曲线来表示它的速度快,节奏紧凑以及旋律急速的上下波动;在听到《大海啊故乡》这种比较抒情的缓慢的歌曲时我便想到用柔和的大波浪来表示;垂直线条可以促使视线上下移动,显示高度,造成耸立、高大、向上的印象。用垂直线条可以表现英雄形象和工业建设场景,这样有助于烘托形象高大,雄伟,向上,挺拔的艺术效果,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场景的巍峨气势。所以我试着用它来表现《命运交响曲》这样的曲子;水平线条可以导致视线上下移动,产生开阔、伸延、舒展的效果。用横向联合线可以表现群众活动场面,农业生产和山水风光等内容作品,以强调画面的辽阔,舒展,秀美宁静的气氛,我个人认为用它来表现《牧歌》一类的较平缓的歌曲是适当的;圆形线条:可以造成人们的视线随之旋转,有更强烈的动感,可以用它来描述一些反复较多但每次又有新的突破和表现的曲子如《小星星变奏曲》。不仅仅是一种线条表示一首歌曲,其实大多数的歌曲有着不同的乐段我试着运用这点来帮助学生更快的分辨一首乐曲中不同的乐段。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让学生较快的分辨了一首曲子的不同乐段,同学们也比较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
就在听到音乐时可以运用美术的线条把音乐的旋律走向高低起伏勾勒出来。这样把看不见的音乐用可见的线条来表示,学生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音乐带给大家的情绪的起伏,这也是记录自己听到音乐的第一感受的记录,人的记忆是有时间效应的,听过一遍的音乐可能在听完后面的乐曲是前面的已经不记得了。这样做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 音乐的音色、和声与美术的色彩的联系
音乐表达情绪是通过音乐的旋律线、音阶、节奏、和声等音乐法则展开,而美术作品也可以通过形状与色彩去构筑、演绎不同的“乐章”,美术与音乐都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心灵的感染,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绘画中的色彩有浓淡、明暗之分就像是音乐中的音色、和声的效果是相同的。在听到和声效果比较厚实的音乐时就会想到浓重的色彩,反之则是清淡的;在听到音色较亮的音乐时会想到明亮的,反之便是灰暗的;在听到比较热烈的音乐时就会想到要用暖色来表示,如:在听民族乐《喜洋洋》时,我想到的是红色。因为它给人的感觉就是热烈的、欢快的;听到安静的音乐时便会用冷色来表示。如:听《月亮颂》时我就想用湖蓝色来表现,它静静的、淡淡的、悠悠的。
小学音乐教学是优化人才素质、向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达到完善素质教育、美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是每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势在必行的责任。纷繁万事,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现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音乐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
把建构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近年来我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获得,也必须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参与”把学生从单纯被动听讲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使学生的想象思维更加活跃了;把教师从单纯教课的位置上也解放出来,使教法变得更加灵活自如了。音乐参与教学的形式很多,如听、唱、奏、念、打、舞、写、画、议、游戏、创作等等。在“参与”中,教师们的主导作用在于: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精心设计“参与”的内容和要求。要讲究参与的“质”和“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考虑大面积的参与而不是个别人参与,特别是对那些较差的学生,更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适当降低他们参与的难度,要让每位学生能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
如:欣赏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时,我先请学生回忆过春节时各种欢乐的场面,并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不同的感受,通过对春节美好的回忆,激发了对表现人们过节时欢心热烈情景的音乐作品的兴趣。
然后请学生哼唱旋律,请学生为旋律编出适当的身体动作,请学生指挥,进行各种打击乐器的即兴表现,有舞蹈特长的学生随着音乐跳起欢乐的绸子舞、扇子舞……我还根据班上学生好动的特征,采用且聚且散的流动课堂教学方式,在孩子们唱歌时,让他们自由组合起来,爱唱的靠近风琴围在教师身边演唱;学跳的学生则可站立着舞蹈;有部分学生则用手指,想象着在乐器上演奏歌曲,以及也还会有一些用脚后跟击地板或拍手以示打节奏的学生……他们是课堂里真正的主体,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向着对音乐艺术的一种更丰富、更完满的爱好和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愉快教学”是音乐课堂的主旋律
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使人愉快的艺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的快乐。”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愉快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欢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
如:在低年级听音训练中,我设计了《海狮顶球》的游戏。用硬纸片做出若干个五颜六色带有唱名的球,排列在黑板上,并在黑板上贴有一只大海狮,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在琴上弹的音,并从五颜六色的球中找出弹音的唱名,然后贴在海狮的上面,表示海狮顶到了一个球,并让其他小朋友用掌声表示鼓励。这样教学较好地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使小朋友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大大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使小朋友掌握各种节奏型,我采用了《拍电报》的游戏。即使是识谱,也不能用逻辑性甚强的说理方式,而是通过聆听具体的乐曲或乐曲片断,或通过有趣味的视唱、视奏,在感受到美的过程中,在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分析中,而懂得节拍、音高、节奏、时值、音区等等概念。多声部的训练,可用坚笛或口琴等简单学具来帮助做到各声部的合作,降低了多声部演唱的难度。在唱歌时,可请一名学生指挥,分为领唱、小组唱、齐唱、对唱等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很快进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新颖变化的“愉快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得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课堂应重视音乐欣赏
我们知道,音乐教学的宗旨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乐感。人们常说,同样是一首歌曲,为什么有的人唱出来有强有弱、声情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人唱出来却枯燥无味甚至还跑调呢?这就是音乐感的具体表露。因此,音乐感觉的好与差就直接关系到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以至创造表现的能力。音乐教学的宗旨也就自然而然地要对学生进行感受能力的培养了,继而发展到对音乐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几乎是国外先进音乐教学的共识,即音乐教学贵在培养学生的乐感。
培养学生乐感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音乐欣赏,要多聆听欣赏各类优秀音乐作品,通过艺术品本身的美,来进行感受或在美的气氛中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美的感知中健康全面地成长。实际上,多听之后,对音准、节拍、节奏、音色等知识,会在无形之中获得了,它的获得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也即是说,在聆听中自然会得到音乐诸因素的感知能力。所以只有欣赏水平的提高,方才有音乐上表现能力及创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相关文化
一、对音乐教学改革的探讨
如今,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问题:教学模式比较老旧,现在很多音乐教学还采用着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有着自身的优点和功能,但随着我国现在的基础学生人数的增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满足音乐教学的现实需要了,学生所接受的方式都是直线性的,因此,音乐教学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比较单一和缺乏新颖。在音乐教学中,往往缺少有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造成学生缺乏了积极性,由于教学模式依然是靠教师教学生的方法,使音乐教学的效率不断下降。因此,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进行有效的创新模式,是我们必须要探索的重要课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1) 更新以往的音乐教育理念,要以树立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弘扬民族音乐的文化为基本观念,要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在其中,从而来灵活运用。
(2) 培养教师们具有足够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比如去聘请有关的专家或学者到学校开展相关讲座,组织教师们一同学习;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们走出校门,来的进行系统化学习,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师们多听多看多比较。
(3)在音乐教科书的编写方面也要体现出多元文化,现在有些教材已经有一部分采取收录有关多元文化素材的方式,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编写一些更有特色的音乐素材作为课堂教材,比如欧美类型的,这些素材也可以是多元文化的表现题材。
总之,多元文化是珀来品,进入我国以及适应我国的国情还是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的。树立和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自身价值,这才是我们的根本所在,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和需要的。
二、教学方法
音乐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和艺术美,辨识不同音乐表达的信息,体会音乐里的民族文化和特征,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领悟音乐传达的情感,达到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课程改革的指引下,音乐教学需要灵活的运用多种形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以感受体验音乐为目的,通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感受到音乐之美,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以摆正审美教育的地位及核心为意义,正确的处理好各个教育的关系。
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渗透
音乐与相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音乐这门人文学科中,音乐与其相关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不一样的文化。进而去了解另一种文化;相反,通过文化,我们才可以真正地去体验音乐,整体地去了解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来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对如何在音乐课中渗透其他相关文化有很大意义。一个民族的音乐内涵精神和情感,往往是它的思想、灵魂、智慧的出发点。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可以反应当地当时的独特文化和思想,都有着不同的民族乐器、不同的音乐风格;各地区也是不同的,北方人的性格豪爽大方,南方的民歌小调较多,婉转悠扬。对一个民族来说,音乐是其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脉。音乐还记载了人类的各种情感,所以说音乐能表现出人的生活观与价值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态度和人们的美好理想与美好梦幻。在学会音乐的同时在音乐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学生也会提升自己文化素质。因此,音乐与文化这两个概念只有在相互联系的辩证过程中,才能够对它们各自来进行较为完整的界说。
实际上,人们在提起音乐和文化这两个有关联概念的时候,也总会把它们并提,把它们合称为“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是在一个音乐学文论里出现最为普遍关联性的复合概念词,但是对于“音乐文化”是什么这一概念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好像还没有人对它采取过认真的界定。尽管许多人对于“音乐文化”的具体意思可能都会有自己不成文的心理所想,但是,对于这样如此复杂的关系这一存在的概念,只有不确定的心理认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对它进行定义性的、学术性的解释,它仍然将会成为一对因所指不明、意义不一而容易造成理论混乱性的模糊概念。
所以,为了澄清这一关联性概念的模糊性,我们也可以先从基本的字面意义来分析入手,去解释到底应该怎样理解才能更接近“音乐文化”的正确意思,才能更清楚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如何适度地渗透音乐课中的相关文化
在渗透相关文化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到适度,不能喧宾夺主。笔者认为在音乐课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应该以音乐为主,渗透音乐文化不能喧宾夺主。音乐教师担任了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首领,我们必须坚守以音乐为本体的心态,其他所有的综合都是从音乐出发,再最终回归到音乐中去的原则。所以在教学里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这一标题,它的相关文化应该是以音乐为主题中心的文化,渗透这些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音乐和感悟音乐,而在这个过程里所了解到的其他文化都是为了服务这一目。但音乐是个直接经验的,具有着不确定性,它并不是其他文化都可以替换的,它只是与一些相关文化有着相通之处。因此,音乐一定要适度的拓展文化性,在渗透相关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要派生出与其主题音乐无关的内容。
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音乐也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音乐还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一些音乐具有民族的特色,这些特色也就是文化,这可以对外宣传和表现。所以音乐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将音乐置于人类历史文化脉络中,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是当今学术领域坚持的基本立场。
参考文献:
[1]王瑶,刘纪秋.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音乐教学中的执教原则[J].大众文艺,2010,(01).
[2]吴跃跃.“音乐教学论”课程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10,(02).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Modern Educ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usic education on children's comprehensive cultural quality training,music education is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sychological pressure regulation, the students good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the students perfect personality. How to do pre-school children's music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modern pre-school music staff face.the research on preschool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exploration are briefly discussed in order to obtainmore experience for pre-school music education.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探索
Key words:preschool;children; music education;research;explore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121-01
1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目的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知识与专业技巧为主,学生家长与教师都在向着培养学生音乐的一技之长努力,忽略了儿童年龄特点以及其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现代音乐教学研究与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应以儿童乐观的性格、完善的人格、发现美与表达美、丰富孩子的认知、形成多方面感知为主要目的开展音乐教学。针对这样的目的使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为学生日后的兴趣爱好奠定基础,为学生向着音乐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而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过早定向委培使得学生不能再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迫使学生失去了音乐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学龄前儿童家长与教师必须认识音乐教育的目的,以科学的音乐教育目的为指导,开展音乐教学工作,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2.1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分析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内容是针对其教学目的而进行科学设置的,其包括外显内容与隐性内容两方面。外线内容是唱歌、音乐游戏、乐器演奏、音乐欣赏、韵律活动以及简单的乐理知识。隐性内容是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包括身体、语言、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内容。通过娱乐性教学使学生在节能型外显内容学习的同时,加强与小伙伴的交往与交流、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思考与意见的发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在进行音乐教学中,通过团体教学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协作性、纪律性。另外音乐教学过程中身体的活动也能够极大的锻炼儿童肌肉、骨骼、韧带,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对基础乐理、乐器的教学以及乐谱的记忆有效的促进学生右脑的开发,呼应了现代全脑开发教育的实施。通过科学设置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内容,使儿童的语言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误区――影响儿童音乐兴趣培养的关键由于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目的的错误使儿童音乐教学过早定向,造成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们的意识形成的社会导向比较功利,为了孩子能够在音乐领域有所发展,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按照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方式,过早的对孩子进行专业培养。此种方式造成儿童失去了该年龄段所应具有的乐趣,孩子不愿意学,家长就采用棍棒式教育逼迫儿童进行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导致孩子学的不好,家长更加严厉的管教,导致恶性循环。单纯的棍棒教育如果可行,那么世界上优秀的音乐家的培养也太过简单了。
2.3 以兴趣培养与娱乐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能力针对目前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误区,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儿童家长必须认识到学龄前音乐教育的目的,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开展娱乐式教学,以此达到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学龄前儿童家长以现代音乐教学理念与目的为指导,修正自身音乐教育的观点后,音乐教育才能向着其应有的方向健康发展。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应注重娱乐教学方式的运用,以游戏性教学等方式提高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促进音乐教学目的的实现。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要积极借鉴和引入娱乐性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儿童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
3如何开展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
针对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现状与目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运用多种方式达到娱乐式儿童音乐教学的目的,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音乐美感为基础、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探索,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玻璃杯中装入不同体积的水对声音音调的影响”,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探索,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体验式教学是学龄前儿童娱乐性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儿童在音乐教学中的互动、体验等方式,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动画、音乐的结合,达到儿童视听感觉双重运用,促进儿童音乐教学的开展。在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中,使儿童跟随着多媒体视屏中可爱的动物造型、人物造型以及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音乐进行舞蹈能够有效引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促进教学的开展。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家长意愿导向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得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儿童定向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儿童年龄特点,导致儿童在音乐学习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舆论导向应加强学龄前儿童音乐学习的正确指引,同时音乐教师也应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娱乐式音乐教学中使儿童掌握其家长所期望的音乐技巧,避免传统棍棒式音乐教学的不断。通过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达到儿童乐观的性格、完善的人格、发现美与表达美、丰富孩子的认知、形成多方面感知的培养,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彤彤.现代幼儿音乐教学理念分析[J].婴幼儿教育,2009,4.
[2]刘静娴.学龄前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与教学方式[J].中国音乐教育,2008,6.
[3]李丽红.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特点与优势分析[J].幼儿早教资讯,2009,5.
[4]杨佳莹.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理念与价值[N].艺术教育导报,2008-12.
【关键词】初中音乐 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25-01
初中生处于性格养成阶段,情感波动较大,相对脆弱且矛盾,在对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与热情的同时,也很容易因遭受挫折而自卑绝望,所以对初中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应得到学校重视。本文从分析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重要性与必要性出发,进而探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 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对初中生情感发展、个性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音乐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具备丰富的情感性、艺术性,其蕴藏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初中音乐老师应该抓住音乐教材特点,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体会其中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
初中生处于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当下信息时代的到来,初中生接触到的各类信息较多,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消极思想,是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确保初中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顺应社会需求。
音乐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贯彻情感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以往人们对音乐理解也不够深入,忽略了当中情感理解与感受,情感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的领悟与音乐感受,提高音乐学习能力,养成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习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二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1.提高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意识
以往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鉴赏能力等音乐素养进行教学、培养,但是对音乐教学内容蕴涵的情感并没有进行分析、教育。对此,学校应该提高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意识,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备课开始,注重加入音乐情感的教学。对情感教育进行宣传,让学生与音乐老师意识到音乐教学、学习过程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效率。
2.通过提高初中生音乐欣赏能力来进行情感体验
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来传输情感的,所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加强学生对音乐教学内容中蕴涵情感理解能力的关键。音乐欣赏能力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解当中富含的情感,并充分理解,才能了解音乐的美。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理解、欣赏,将音乐内容按照情感进行分类,再进行分别鉴赏,分析不同情感的音乐特点,并引导学生感知当中的音乐、情感内容,充分体验不同音乐中的情感,并进行正确情感引导,消除负面情感。
3.构建音乐情感教育情境
当下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较为幸福美满,他们对很多情感缺乏体会,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很难理解一些音乐作品中的感情。
由于自身缺乏阅历,在音乐情感教育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理解偏差问题。针对这种现象,音乐老师应该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通过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境体会中去感受音乐作品中的真情实意,从而加深对这些情感的理解,最终弥补学生情感经验不足的问题,通过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情感,来加强他们对教育内容的情感理解,将他们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帮助。
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以往音乐教学主要是由老师占据教学主导地位,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这影响着情感教育效果。老师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课堂上的情感教育。多媒体是当今初中学校逐渐普及的教学手段,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影音播放,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两方面来体验情感,更为直观;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来进行音乐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理解更为深刻,老师也能够同时体会到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进而作出相应调整;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不断进行知识以及情感交流,可以创造和谐的情感教育环境,加强学生、老师之间的情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为情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5.注重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往往与其他文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应该只注重本科目的教学内容,还应该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课程,从而引用相关内容来为学生讲解音乐中的情感基调,熟悉的情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也加强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了初中各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三 结束语
情感教育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相当重要,不仅关系到他们当下的生活、学习状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着重要影响。音乐教学中有大量的情感,是初中情感教学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