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1: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力技术创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创新;电力;发展;技术;创新
电力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技术化程度比较高,操作也相对复杂,对电力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的也比较高。因此如何使电力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打造一支过硬的电力技术队伍,以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现阶段电力行业中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对电力技术发展的情况的论述,以及提出的相关建议,能够促进我国电力技术的发展。
1 国内电力技术发展存在问题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力技术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电力技术的创新程度还远远的不够。电网运行虽然实现了自动化,但运行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对环境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没有完全地排除。我国国内电力技术发展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1.1 煤电中平均能源的利用率不高
从对我国一些较大的电力公司所作的调查中能够看出,我国煤电的平均利用率不高,在2000年左右还不到30%,而当时世界先进国家这一比率已经达到了40%以上。尤其在2007年芬兰国家所使用的四百兆的火电机组使平均能源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随着对电力相关技术的研究力度逐渐加大,芬兰等国准备朝着60%利用率这一目标推进。在中国,现阶段所使用的火电机组设备大多都是旧设备,许多设备由于多年的运行自身产生了不少隐患,落后的设备严重影响了火电机组的能源利用率。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各大企业的火电机组平均能源的利用率低于40%,这与发达国家的能源的利用率相比是落后的。
1.2 对环保不够重视
电力企业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使周围环境受到破坏。现在煤电是我国进行电力发电的主要能源,约占总能源的3/4左右,每年国内所消耗煤的数量都有数亿吨,并且这一数值还在持续地增长。煤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一些废气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另外,电力企业生产时所产生的废渣也会破坏环境,为避免环境受到破坏,需做好环保方面的工作。尽管目前对火电机组的脱硫等方面都在规范上做出了严格的技术规定,但是只有为数不多的机组装上了脱硫的装置,大多数的机组并没有使用这一装置。总之,各大电力企业尽管在环保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没有达到标准环保的要求,
1.3 水轮发电机组中所用设备的制造水平低
改革以来,我国水电建设相关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水电大坝的建设方面以具有了很高的技术能力,但一些主要设备的制造水平却不高。例如国内首座抽水蓄能式的电站――广州的抽水蓄能电站,其主要设备是由国外购买的。而长江三峡水电站的主要应用设备也是由国外购买的。葛洲坝水电站是由国内的专家所设计的,但其直流换流站中的主要设备都是由国外购买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国在水电设备制造方面的水平是不高的。
2 国内电力技术发展落后的原因
国内电力技术发展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既有人才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还有资金方面的原因,其具体情况如下:
2.1 电力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较少
根据我国针对国内大型电力企业制定的要求,我国大型电力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数量须达到总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即不低于总销售额的6%。但是实际上各电力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都没有达到这一比例,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达到1%。本应用在技术创新上的资金,大部分被生产、教育、销售等方面占用了,资金被分散使用于多个业务的不同部门中,从而影响了电力技术创新的进行。
2.2 创新型人才数量少
由于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许多学生习惯了在学校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以致在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后,容易满足于现有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低,不能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这样一来使得我国创新型的人才数量减少。从事电力行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更少,使我国的电力行业中技术创新工作不能深入开展,落后与世界发达的国家。
2.3 技术创新的管理不集中
由于国内各个不同电力企业中项目的设计以及调试管理等都是由国家的相关部门各自管理的。这样的管理模式使电力技术创新的管理工作缺乏一个总的部署,每个电力企业都各行其是,在技术创新上势必会出现步调不一致的情况。此外,没有一个总的电力技术创新指导部门,会使我国电力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利于电力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由于对各个电力企业没有实行集中管理,在一些领导不重视技术创新的电力企业,虽然有雄厚的实力,也不愿意为技术创新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
3 对我国的电力技术创新的建议
3.1 完善电力技术创新的有关制度
电力技术的创新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热能、核能等多个方面,其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统一领导电力行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完善电力行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有关制度,将目前我国电力技术创新方面管理混乱的局面改善,提高电力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
3.2 加大对电力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
为增加对电力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一方面国家应从财政收入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来支持电力行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国家还应采取鼓励措施来吸引社会上有实力的集团进行电力技术创新投资,此举可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让社会资金成为整个电力技术创新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可成立电力技术创新的基金,从而在金融领域吸纳电力技术创新的资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电力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电力事业的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与领导重视不够,投入少有一定的关系。只有加强对电力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为其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使我国的电力行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刘海涛,赵志成,周小芳.智能电网在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07).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确保电力发展满足社会的正常需求,并适应我国能源分布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电力事业得到平衡、稳步发展。加强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探索电力发展新途径,将更多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电网建中去,不断研究创新,使其适应当前电网运行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2)开创电网发展新局面
将电网建设的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不断改革完善安全工作体系,致力于解决电网安全问题。在加速电网建设的同时,加强创新安全管理理念,不断规范管理制度,严格监督管理,推进应急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安全供电。在一些事故频发区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保持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确保电网安全稳定。
(3)创新管理技术
遵循电网运行的一般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发展为主线,全面提高整体调度能力,完善管理,从而使电网建设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此外,还要加强核心调度能力,保持技术规范与技术支持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电网建设的一体化。
(4)积极推进技术的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开发安全可靠的电力无线通信网络。全景分布式的一体化调度支持系统是未来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采用多防线、多层次的安全防御系统,实现电网的最优化,全面促进我国电力通信事业的发展。
(5)积极推进调度建设
首先,准确把握调度中心功能定位,正确认识国家电力通信事业,加强部署,统一决策,全面提高思想认识。第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将国家电网安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改善服务质量,结合实际调度情况,加强整顿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模范作用。
(6)结束语
关键词: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0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未来能源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逐渐突显,并且成为了新兴产业。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对已有能源生产方式与消费方法的一种创新,保证相关技术得到有效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全球能源电力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创新其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概述
基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要求以技术问题为出发点,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型能源发电技术要与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利用的需求相适应。全球能源互联网中,风能发电、海洋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是十分关键的源端电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尽量减少新能源发电的成本,突破大容量储能技术,并为新能源基地的规模化开发以及创造奠定坚实基础[1]。第二,全面发展大容量输电技术与特大型电网安全控制技术,保障新能源基地外送与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新时期背景下,互联大电网的建设速度逐步加快,海上区域与极地区域的新能源基地开发也将实现大容量与高等级的发展。第三,信息通信技术全面融合,电网逐渐实现智能化发展。要想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相适应,必须积极应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
2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研究
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主要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等。
2.1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与装备
要确保互联网与偏远区域新能源基地电力成功外送,必须保证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容量更大、电压等级更高。同时,要求输电距离超过3000km,且输送容量不低于1×107kW。如此一来,优化配置能力将会大大加强[2]。现阶段,特高压直流输电断路器与换流器等诸多高端装备始终无法与高电压等级输电技术性能相适应。所以,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发展±1000kV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技术,并且研发高端装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全面建设±1100kV电压等级需求的电网工程,以满足极端条件。
2.2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
要想确保城市供电、分布式能源成功开展以及实现新能源并网目标,必须高度重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需要注意的是,高压直流电网有效升级了柔性直流输电,确保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灵活性,使电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3]。未来,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技术将和特高压电网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相融合,全面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确保与新能源基地电力大规模送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目前,国内高压柔性直流控制保护技术与绝缘材料等相关技术尚未成熟,特别是电压等级与输电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为此,应将架空线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作为重要基础,综合考虑直流电网规划和网架构建理论等方面,保证成功研发高压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尤其是直流电网潮流控制器与高压直流断路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直流电压的等级会超过±800kV,且实际容量大于5×106kW。在此基础上,将成功建成若干直流电网。
3大电网安全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全面发展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建模和仿真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基于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加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大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控制将面临极大挑战[4]。其中,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正常运行,能够确保电网的特性随之改变。在交流、直流和受端的互相影响下,交直流故障的连锁反应将过于复杂。所以,大容量集中馈入与特高压多直流馈入都会导致电压不稳定,不利于频率的稳定性。现阶段,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采用的仿真理论、控制技术,都难以与电网发展需求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需求相适应。所以,必须掌握特大型电网的发展规律,成功研制出能够与超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系统相适应的新技术,确保电网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4新能源发电与并网调控技术研究
4.1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发电技术
合理运用太阳能,不断提高实际转化效率,可节省发电成本,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未来发展过程中,光伏发电技术与光热发电技术将会实现进一步突破,有效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充分发挥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的作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晶硅与薄膜电池的光能转换率提高30%或25%。此外,钙钛矿型与叠层等太阳能的电池效率将大于50%。较之于从前,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的下降速度也将大于50%。伴随光热发电技术的成熟化发展与应用,塔式系统将成为光热电站的主流开发技术,而且平均度电成本会降低40%左右。
4.2海洋能发电技术
因为全球海洋能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建过程中,海洋能资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源端能源。海洋能发电技术过程中,温差发电、波浪能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都是最常见的海洋能发电技术。特别是潮汐能,它的开发与利用时间较长,技术相对成熟[5]。然而,实践中,它却容易受到装机规模的影响。因此,分布式利用模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波浪能与洋流能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且有大量技术已经开始实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海洋能发电技术可能与海上风电基地实现联合性建设与发展,进而构建大规模且集中性的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4.3新能源并网调控技术
新能源并网调控保障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稳定。为此,后期发展中需要发展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和新能源互补协调调度等技术,并且系统化研究、分析大规模电场和太阳能电站集群控制等技术。
5现代化储能技术研究
创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过程中,储能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储能技术将成为新能源发电必不可少的主力能源,为新能源基地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电力供应。储能技术研究方面,电储能是重点、难点。一般情况下,电储能主要包含化学储能与物理储能。其中,物理储能体现在飞轮储能、物理储能与化学储能等方面。化学储能则体现在液流电池与铅酸电池等方面。目前,抽水蓄能是最成熟的储能技术,而前沿的电储能技术则包括超导磁储能与新型储能电池等。
5.1化学储能
与物理储能技术相比,化学储能的安装环境、能量密度以及地址选择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现阶段,储能电池处于研发与示范应用状态的种类多于30种。但是,储能电池的成本相对较高,除电动汽车电池之外,储能电池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目的。所以,在储能电池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应将重点放在联合运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安全性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
5.2氢储能
所谓氢储能,是指借助多样化技术,将多种形式能量转化为氢气进行贮存。目前,大规模新能源的发展为新能源制氢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新能源制氢可以有效消纳过剩的新能源电力,所以使得电网负荷更加平衡,电力供需的调节效果也更加明显。因此,新能源制氢在未来的发展中前景广阔。新能源制氢过程中,对于源端而言,可以借助制氢的过程,将弃光电量与弃风电量合成天然气,并且输送至输气管道,进一步转化、储存过剩的新能源电力,从而推动电网和气网的充分融合发展。而在受端,可合理运用低谷新能源达到制氢的目标,为终端电能的有效替代提供全新发展机遇。
【文章摘要】
传统的电力电子课程把理论和实践分开来讲,并且按照章节进行授课,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通常没有整体化和系统化,极个别的学生能把一个实际的应用所涉及到的各个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大多数同学都是一头雾水。这和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经过近10年一线教学的经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总结出电力电子课程一定要与时俱进,设置合适的教学体系,进行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以 “情境式教学法”为前提,“引导型自主学习法”为主线,其它教学法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出“合力”的最大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关键词】
电力电子;教学改革;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件标识码:A
1 使用“情境式教学法”,建立新的电力电子教学体系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此教学方法要科学的进行,必须设计好电力电子切实可行的情境方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找到掌握这门课程的方法。因此要以电力电子课程做为一个整体,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在具体的情境里,前后照应,避免先难后易、内容重复及脱节等现象。但目前电力电子理论和实践联系不紧密,各自孤立。因此,需要改革电力电子教学体系,修改和完善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
2 确定电力电子主体教学方法―“引导型自主学习法”
陶行知教育家曾提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该方法根本点就是以启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传统演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同时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科、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3 改进考核方法,建立新的考核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核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制定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考核模式存在着弊端:一是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应用;二是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方法片面;三是缺乏考试的反馈机制。考核要做到全面、具体、科学,不能单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卷面成绩为主,而是要兼顾学生课堂考勤、课堂表现、理论考试、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这五大方面的综合素质。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主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1)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考核过程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以职业能力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标准。(2)过程化考核的原则。课程考核采用教学情境单独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过程评价方式,以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为单元,从理论知识书面考核、实验能力考核和社会能力考核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小组成员间互评,再结合老师评价,最终确定学生的评定成绩。(3)遵循考核规律的原则。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保证均衡,使学生的学业考核成绩呈现“正态”现象,反映学生对知识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掌握情况,并能反应个别学生的能力差异。具体见下表1所示。
4 总结
以上三方面是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实践表明,采用这些方法能优化课程结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构建了完整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明丽.基于卓越计划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4(2):104.
[2]姜伟.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1):44-46.
[3]韩素军.高职院校考核方式改革初探.教育与职业.2011,10(11).
?B门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共有108人。如何将它组成一支创新能力强,创新成果推广好的电力职工队伍,不断提高创新工作在员工中的影响力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在局人资部的引领下,该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从基层电力实际工作出发,制定了四条行之有效的创新及成果推广激励措施。一是加快执行“卓越之星”员工发展工程落地,提升一线新员工和班组长素质能力;二是积极创建部门“创新工作室”,激活班组创新创效;三是鼓励积极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四是汇聚集体智慧力量,引领班组创新创效
一、加快执行“卓越之星”员工发展工程落地,提升一线新员工和班组长素质能力
一是承办厦门市继电保护工劳动竞赛,人力资源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人力资源管理者将进行专业面试和笔试,好中选优选拔出优秀选手参赛,在培训教练、训练场地、后勤保障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力争选手在比赛中创佳绩;二是继续深化执行“员工三年技能提升工程”,分阶段进行考核,以考促学。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进行一年两次的考核,通过笔试和面试计算综合成绩,并进行排名,从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技术理论及实践培训,促使新员工尽快成才,丰富部门人才储蓄资源;三是在全部门推广“五.四”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办法的应用,每月在班组层面根据全月综合“五.四”考评结果评选“卓越之星”,鼓励优秀员工,推进全员素质提升,助力职工队伍建设。
二、积极创建部门“创新工作室”,开放“智慧众筹微平台”,激活班组创新创效
继续发挥“创新+实训工作室”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做到“低成本、高效率”,部门利用一、二次实训工作室等专业资源,在部门成立创新工作室,将各专业日常积累经验编辑收录成册,形成具有班组专业特色的“智慧库”,可将其作为培训青年员工的实用教材。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发挥基层班组的专业综合优势,围绕电力设备维护、安全生产等重点、技术革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活动。人力资源管理者每季度安排一定数量的攻关课题,开展“智慧众筹”,鼓励基层电力职工争当“微创客”,在广大会员中集思广益,引导职工互动,主动揭榜立项攻关,敢于创新创造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攻坚克难中提升个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三、积极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者大力营造会员职工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氛围,扩大活动效果,提升建议含金量,一是注重开展合理化建议的无形收获,提高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会员职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对企业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也是电网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扩大合理化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效果。二是立足本质岗位,培育合理化建议成果转变的土壤。践行“立足于本职岗位的合理化建议更容易转化为成果”的理念,鼓励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可以改进的环节。提出更加合理的工作方法、更加科学的技术措施,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四、汇聚集体智慧力量,引领班组创新创效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technology, power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develop with innov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sever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and describ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details of relay,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progress.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创新
Key words: power system;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198-01
1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史
随着电力系统的出现,继电保护技术就相伴而生。以数字式计算机为基础而构成的继电保护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
从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上看,到21世纪20年代末普遍应用的继电保护原理基本上都已建立,迄今在保护原理方面没有出现突破性发展。从实现保护装置的硬件看,从1901年出现的感应型继电器至今大体上经历了机电式、整流式、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微型计算机式等发展阶段。纵观继电保护将近100年的技术发展史可以看出,虽然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早已提出,但它总是根据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从相关的科学技术中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发展和完善自身。
2继电保护技术创新
2.1 机电技术网络化创新在计算机领域,发展速度最快的当属计算机硬件,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上的集成度每隔18~24个月翻一番。其结果是不仅计算机硬件的性能成倍增加,价格也在迅速降低。微处理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单片化及相关功能的极大增强,片内硬件资源得到很大扩充,单片机DSP芯片二者技术上的融合,运算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嵌入式网络通信芯片的出现及应用等方面。这些发展使硬件设计更加方便,高性价比使冗余设计成为可能,为实现灵活化、高可靠性和模块化的通用软硬件平台创造了条件。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微机保护对技术升级的开放性有了迫切要求。网络特别是现场总线的发展及其在实时控制系统中的成功应用充分说明,网络是模块化分布式系统中相互联系和通信的理想方式。如基于网络技术的集中式微机保护,大量的传统导线将被光纤取代,传统的繁琐调试维护工作将转变为检查网络通信是否正常,这是继电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微机保护设计网络化,将为继电保护的设计和发展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创新,它会大大简化硬件设计、增强硬件的可靠性,使装置真正具有了局部或整体升级的可能。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
2.2 机电技术智能化创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电力系统保护领域内的一些研究工作也转向人工智能的研究。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模糊控制理论逐步应用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人工神经网络(ANN)具有分布式存储信息、并行处理、自组织、自学习等特点,其应用研究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和非线性优化等问题。近年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内出现了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来实现故障类型的判别、故障距离的测定、方向保护、主设备保护等。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2.3 继电保护中自适应控制技术创新自适应继电保护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可定义为能根据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变化而实时改变保护性能、特性或定值的新型继电保护。自适应继电保护的基本思想是使保护能尽可能地适应电力系统的各种变化,进一步改善保护的性能。这种新型保护原理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是微机保护具有生命力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自适应继电保护具有改善系统的响应、增强可靠性和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在输电线路的距离保护、变压器保护、发电机保护、自动重合闸等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电力系统频率变化的影响、单相接地短路时过渡电阻的影响、电力系统振荡的影响以及故障发展问题,采用自适应控制技术,从而提高保护的性能。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过很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2.4 继电保护中自动化技术创新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改变变电站目前监视、控制、保护和计量装置及系统分割的状态提供了优化组合和系统集成的技术基础。高压、超高压变电站正面临着一场技术创新。实现继电保护和综合自动化的紧密结合,它表现在集成与资源共享、远方控制与信息共享。以远方终端单元(RTU)、微机保护装置为核心,将变电所的控制、信号、测量、计费等回路纳入计算机系统,取代传统的控制保护屏,能够降低变电所的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提高二次系统的可靠性。综合自动化技术相对于常规变电所二次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设备、操作、监视微机化;②通信局域网络化、光缆化;③运行管理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杨奇逊.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08.
[2]张宇辉.电力系统微型计算机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3]葛耀中.自适应继电保护及其前景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21(9):42-46.
[4]吴斌,刘沛,陈德树.继电保护中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4).
[5]杨晓敏.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关键词: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应急管理;制度创新;技术优化
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用电量越来越大,这就对电力系统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化电力应急管理工作,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优化,能够更好的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可以有效降低电力系统故障对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经济建设的影响,对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特点及分类
1.1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特点
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进行分析,可以得知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具有灾害源头众多、涉及环节众多、造成损失较大等特点。电力系统的运行会受到自然环境、人为因素、设备性能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引发电力系统突发灾害,遇到自然灾害、技术人员操作失误或者非法分子故意破坏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存在质量缺陷或者性能老化,都会引起突发性灾害。电力系统的运行包括发电、配电、输电、用电等工作环节,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一旦发生突发灾害将会涉及到每一个运行环节,对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1.2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分类
因为造成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因素多种多样,所以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种类。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叫做自然灾害,比如天气、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往往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技术人员操作不当或者工作不认真出现失误,以及非法破坏行为也会引发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气设备性能失效,无法发挥正常作用,将会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引发突发性灾害。
2.电力应急管理的介绍及现状
2.1电力应急管理的概念
电力应急管理是为了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能够使电力尽快恢复至正常状态,对降低电力系统突发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危害性,所以便需要针对其中出现突发灾害的运行环节进行识别,做好应急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通过日常模拟、演练,保证突发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出快速反应,降低影响、减小损失,并尽快修复电力系统,使其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
2.2电力应急管理的环节
根据电力应急管理具体工作,可以将其分为预防与预警、预警响应、应急响应以及恢复与重建四个环节。预防与预警是指识别出存在的危险因素,然后制定出针对性的应急方案;预警响应就是提前准备,是根据可能发生的灾害事先做好应对措施,对可能造成的损失做好弥补措施,除此之外还包括日常演练、模拟;应急响应是发生灾害后启动应急方案,对事故进行妥善处理,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恢复与重建是指灾难发生后对损坏的线路或者设备进行维修,使其能够正常工作,提供用户所需用电。
2.3电力应急管理现状
从当前的电力应急管理情况来看,电力应急管理应急处置能力较低,特别是在协调配合方面与电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应急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电力应急知识尚未普及 ,各级人员对电力应急管理的概念模糊 ,对应急管理的内涵和原则认识不清晰 ,对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在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此外,社会普遍对电网大面积停电缺乏危机意识,不少用户没有应对大面积停电的相关措施。一些用户电力应急管理方案过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和可行性,不能有效解决突发灾害;电力应急管理工作重心偏重于事后处理,而忽视了事前预防的重要性,无法从根本上降低突发灾害的发生概率。应急救援设备比较落后,缺乏应急预案的联合演练,电力突发事件往往是社会性事件 ,演练需要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公众参与,不同部门之间缺乏科学的协调,救援效率较低。这些都是当前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的不足,必须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优化,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力度,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3.电力应急管理办法的制度创新与技术优化措施
3.1做好突发灾害的检查和预防
对于电力应急管理工作来说,其工作重点不是灾害发生后的救援,而是灾害发生前的检查和预防,只有做好突发性灾害的检查和预防,才能有效降低灾害的发生概率。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灾害信息的作用,加强与电力企业、用户之间的联系,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及时各项自然灾害信息,为做好灾前准备工作预留更多时间。电力企业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电力系统进行巡视,加大隐患排查治理的力度,利用计算机技术时刻掌握电力系统的动态情况,当发现异常现象时及时启动报警机制,同时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电力应急管理组织、指挥工作。
3.2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
针对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和规范参考。明确电力应急管理工作核心,提高思想认识和重视力度,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应急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方案,提高应急方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做好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 ,提高基层单位和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应急管理中,及时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为救援准备提供了更加全面、精确的资料,提高了救援效率;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全面推动并协助地方各级政府开展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加强资源、信息管理,将管理责任明确划分到不同部门,方便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常规的通信通道都是在电能的支持下才能传输信息,当电力系统发生突发灾害时将会影响信息的正常传输,影响了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所以必须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利用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无线数字通信的多项通信技术,可以在电力系统出现突发灾害时保证信息的正常传输,能够完成应急信息的收集工作,以图片或者视频形式将现场信息反馈到应急指挥中心,为救援指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能够对现场救援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指挥和组织,保证救援工作更加有序的进行。
3.4加大应急方案的研究开发力度
因为电力系统突发灾害不可预测性较强,很难实现对突发在灾害发生时间、地点以及范围的准确预测,模拟实验的精准度有待提高,难以实现对突发灾害发生时以及所造成影响的精确模拟,导致电力应急管理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大应急方案的研究开发力度,提高模拟方案的精准性,对电力系统实际故障和破坏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和估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信息,实现更加理想的应急管理效果。
结束语:
电力应急管理是解决电力系统运行故障、保证电力系统运行正常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当前电力应急管理中的不足,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通过做好突发灾害的检查和预防,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加大应急方案的研究开发力度,能够有效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对减小电力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电力能源;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03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018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能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火力发电是当前我国电力能源的主要供应方式,随着煤炭资源价格持续上升,火力发电成本的迅速增加,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对于提高火电厂的运行管理效率,提升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降低火电厂发电的成本,因此火电厂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必须重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1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必要性及基本作用
传统的火力发电厂中主要通过集散控制系统(DCS)对机、炉系统进行控制,DCS系统只能实现简单控制,电气系统的自动励磁调节装置(AVR)、厂用电源切换装置(ATS)等保护及安全装置与DCS系统之间很少进行信息的互访及交换,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基本上处于相互独立运行的状态,电气系统的操作人员很少能够通过DCS系统得到电气设备的相关参数信息,这对于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十分不便,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发生故障之后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反馈及解决。火电厂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改变以往电气系统电缆、变送器等装置的安装情况,转变电气信号的采集形式,将智能设备与现场总线相结合,建立一个电气系统通信网络,深入地挖掘电气系统相关的数据信息,促进火电厂电气系统的自动化,提高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运行水平及管理效率,为火力发电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火力发电厂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监测控制发电厂的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数据信息,从而及时发现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动作异常事件,发出告警信号,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对故障进行检查、处理,消除安全隐患,此外,电气自动化系统还能够提供许多高级功能,比如定值的远方修改在线自动效核、电动机状态检修、故障诊断、电量统计等。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这也为火力发电厂中的数据采集、信息通信等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就目前来说,火力发电厂的自动化系统已经能够通过自身的监控装置对交流采样工作进行测量、保护以及监控,在新型计算机监控及保护功能基础之上,工业以太网络及现场总线技术得以形成。控制层、通信层以及间隔层共同组成了电气自动化系统,三个层级之间相互独立,在实际的运行中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实现对系统的监控,控制层是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核心,能够完成数据信息的监控、采集及整理工作,通信层是整个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系统间隔层与各站点之间的信息交流、转换、逻辑监视等功能都需要依靠通信层来完成,间隔层主要由智能设备以及保护监控装置组成,间隔层与系统上层功能的数据沟通及互访主要通过接口及网络实现。
3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创新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于火力发电厂的发展十分重要,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火力发电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必须不断的深入研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提升火电机组的运行效率,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为火力发电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下文从电气系统的控制保护手段、通用网络结构的构建、电气全通信控制等方面就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3.1 控制保护手段
以往的火力发电过程中,主要通过连锁及报警的手段实现系统控制及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火力发电厂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控制保护技术检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运营状态,诊断系统出现的各种故障,从而有效地消除系统的安全隐患,通过系统冗余等主动保护及控制方法自动控制系统故障的影响范围,确保系统无故障部位能够继续运行,为电网的安全奠定基础。此外,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之后,系统设备的运行维护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不再局限于以往被动的预防维护或者事后检修,能够将预防维护与设备维修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
3.2 构建通用网络结构
想要实现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顺利运行,必须要重视通用网络结构的构建,基于此,火力发电厂必须要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选择网络通信产品时必须保证通信系统在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范围内都能够正常通信,确保电厂管理层能够实时监督电厂的现场控制设备,保证计算机监督系统、电厂控制设备等相关组织结构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及畅通性,为全集成自动化的实现奠定良好的通信基础。
3.3 统一单元炉机组
以往的火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只能够实现机电控制一体化,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火力发电厂的自动化系统的监控方式必然会转化为机、炉、电一体的单元制运行监控模式,电厂的DCS系统能够以单元制的运行方式汇总及分析整个火电机组的相关运行参数及状态信息,能够充分发挥系统的控制功能,信息的收集、处理更加高效,能够实现电网的统一管理及运行,使火电机组的运行效率达到最高。此外,火电厂的监控系统会明显被简化,控制室的占地面积也会减少,系统的建设成本会降低,对于火电厂而言十分有利。同时统一单元炉机组的应用,为发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工作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火电网统一管理及运行的实现,能够有效提高电网的工作效率,提高火电机组的自动化水平及监控水平。
3.4 实现电气的全通信控制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火力发电厂的自动化系统(ECS)还无法实现电气全通信控制功能,系统的可靠性及通信速度都还有提高的余地,ECS系统与DCS系统之间留有一部分硬接线,为了能够实现电气的全通信控制,相关研究人员必须重视热工工艺连锁问题,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增加更多的运行监视功能,提高后台系统的应用水平,最终实现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控制水平以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于火力发电厂而言十分重要,有利于提高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运行水平及管理效率,保证电网的安全,火力发电厂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阶段,电气自动化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火电厂之中,有效地提高了火电机组的运行效率、自动化水平及控制水平,降低了电厂的生产成本,对于火力发电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体而言,火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还有进步发展的余地,相关研究人员必须深入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杨,丁宝峰,杜翠女,等.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J].硅谷,2011,(2).
[2] 宋生麒.火力发电厂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
[3] 张斌印,侯泽慧.火力发电厂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展望,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