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风控服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机构主要是利用通信技术进行金融业务服务,主要涉及到许多载体,有信息系统以及移动终端和通信信道等。在金融机构运用业务流程上的创新功能以及运行管理创新的时候,会使得金融服务的安全风险加大许多。对于移动金融服务方面的技术风险,主要在于技术原因方面的问题,从而容易导致金融交易出现各种停滞以及信息方面的泄露问题,出现一些银证转账时的错误和不畅通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对客户来说是巨大的麻烦和损失,使客户对对银行的信任度以及认可度降低许多,最终使金融机构的信誉下降,影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2移动金融服务技术风险原因探讨
首先,在技术系统方面的风险主要由于移动金融服务属于现代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产物,且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联系比较密切,这种服务技术和以往的传统金融服务比较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不仅包括服务流程方面的不同以及模式上的巨大不同,还包括对创新方面的移动技术上的差异。在引进这些新技术的同时,就会导致各种不同的技术风险,使得技术系统方面出新的故障和风险,从而给客户造成许多潜在的风险和麻烦。其次,在金融机构的一些防范措施方面力度不够。这表现在金融机构对移动金融服务技术风险上的认识和理解不足,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同时,也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防范计划,对于风险点防范措施以及有关举措缺乏监督和管理上的科学指导。加上对风险点也没有有效的查找,其防控方面做得不够好,最终导致技术风险发生的时候,不能积极、科学地做出有效反应。再次,由于管理决策方面出现了失误所导致风险加大。这种情况属于金融管理在决策层方面的错误,由于决策层对金融管理实施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决策失误或者不当,对国家的有关安全标准和各种行业规定有一定的出入,对于有关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满足不了移动金融服务的具体要求和条件,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于金融服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最后,针对金融机构内部的员工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从而导致技术风险的出现。这种情况下,对于金融机构员工的原因使得金融风险发生,这种原因也很普遍。如果员工在对客户进行服务的同时,不按照有关操作以及相应的流程来操作,就会出现对客户指引失败,导致一些技术风险发生。这时,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就会使风险进一步加大,从而引发更大的风险和麻烦。
3移动金融服务技术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分析
要准确识别金融服务技术风险,就要对技术风险的各种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运用科学有效的技术风险管控,使得金融业务的技术风险得到妥善的解决。首先,要识别使用客户,由于使用客户属于金融移动支付人,其所处的移动智能终端以及有关安装的软件风险,其支付人所操作规范和所在的环境等因素,都要进行详细的识别和分析。对于通信的网络也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要分析网络在传输系统以及服务器和有关运行中的软件,从而得出有关分析和结果。对于支付的平台和有关服务商家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识别,对支付的平台中,其技术维护人员、网络软件已经对服务器等都会影响到技术风险。其服务商家提供的技术服务、信息设备以及各种系统软件等也会引起各种技术风险,都要对其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分析。其次,在这些的分析中,主要是信息泄露的风险以及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加上在服务系统中的风险等。针对信息泄露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在存储的过程以及信息在传输中出现泄露,这两种的泄露造成的风险非常严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在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在于黑客的攻击以及各种不明原因的恶意行为攻击,使得技术风险增大。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使得客户直接放弃使用移动金融服务,使移动金融服务失去许多客户资源。在服务系统中的风险主要也是黑客和各种攻击人对服务系统进行攻击,使服务系统可能导致瘫痪,并造成服务系统中的信息被篡改等各种情况发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要采取综合性的防范技术,同时改进和优化技术。移动金融服务技术要不断的更新和改善,用最先进的技术来防范各种风险。建立安全性能高的数据库和防火墙,利用数字签名的方式以及可靠的安全接口对其进行防护。同时,要采用科学的应急方案,还要建立有效的客户反馈措施。要建立这种科学应急方案,就要明确各方职责和义务,熟悉相关流程和业务,对移动金融业务受到威胁或者较大风险时,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相关机制、建立有效的客户反馈信息渠道,使客户的处理意见以及服务制度等得到加强和防范。此外,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使安全技术的研究更加完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的广泛应用,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金融企业要善于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和复合型的人才,要打通各个学科的通用型新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和各个研究院和高校的合作,最终对有关技术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4结语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 物流金融 风险控制
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务相关概述
(一)第三方物流概述
第三方物流的内涵。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开始回归主营业务,专注于自身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而将诸如包装、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库存管理等业务外包给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在此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所谓的第三方物流,即企业为了将精力集中于主要业务的经营,将原有的内部物流活动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处理,并运用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便对物流活动进行全程管控。
(二)物流金融服务概述
1.物流金融的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物流金融贯穿于物流供应链活动的整个过程,第三方物流企业运用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有效组织和调节资金流在物流运作过程中的运动,涉及各类存贷款、信托、投资、证券、保险、抵押质押及其他金融服务,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狭义上来说,物流金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处于供应链上游、中游、下游的不同企业提供融资和代客结算等金融服务,以促进资金的高效流转和整个供应链的平稳运行。
2.物流金融的特点。物流金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标准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对出质产品的包装及质量的检查验收、出质债权的规范性、监管内容及流程等都有严格限制和规定标准。二是信息化。第三方物流企业依靠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完成预测市场需求、在出资方和融资方之间进行信息双向沟通、实时有效监控质押物等工作。三是远程化。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覆盖地区很广,即使面对地理距离遥远的融资方,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能通过旗下分支机构为其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并利用计算机实现远程操作和监控。四是广泛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群体很广泛,处于供应链各环节的企业,只要有需求,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可以为其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出质产品或债券的形式也很多样,从动产到不动产、从生产原料到仓单都可以纳入范畴。
物流金融服务的模式
替代采购模式。替代采购是一种比较初级、简单的物流金融服务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首先代替融资企业向生产企业采购产品并垫付货款(不包括物流费用),融资企业交纳保证金后,第三方物流企业再根据保证金的比例向融资企业发放部分或全部产品直至融资企业结清所欠款项。
代客结算模式。代客结算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最早推出的物流金融服务之一。具体又可分为代收货款模式和垫付货款模式。在代收货款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后,根据合同的要求将用户采购的产品送货上门并代供应商收取货款,然后在规定的期限内结清供应商的应收货款。在垫付货款模式中,供应商与用户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分别签订《购销合同》和《物流服务合同》后,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商采购用户所需的产品并垫付部分或全部货款(不包括物流费用),用户收到货物后在一定的期限内结清第三方物流企业事先垫付的款项。
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最早的融资模式,现已发展得非常成熟。具体又可分为静态仓单质押模式和动态仓单质押模式。静态仓单质押模式是该模式的基础。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助银行对融资企业进行贷款资格认证和审核后,三方签订正式协议。融资企业将协议规定的货物量运到指定的仓库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验收入库、现场开立专用仓单,融资企业对仓单做质押背书,第三方物流企业盖章后将仓单送交银行,银行根据质押物的市值向融资企业提供贷款。融资企业每次到仓库提货,必须首先向银行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经银行同意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解押指令及提货通知单后,融资企业方可提货。动态仓单质押模式对静态仓单质押模式进行了改良,由银行设立一个库存警戒线以便进行更好的控制。当仓库中的质押物数量处于库存警戒线上方时,融资企业按原有的流程进行货物自由的出入库。当质押物数量处于库存警戒线之间时,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允许,融资企业方可提货。当质押物数量处于库存警戒线下方时,融资企业必须补充同等差额的货物入库或交纳一定的保证金、经银行同意后才可提货。
保兑仓模式。保兑仓模式涉及的主体较多,包括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和融资企业。四方签订正式协议后,融资企业向银行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银行开具承兑汇票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担保承兑,生产企业收到承兑汇票后,将货物发到银行指定的仓库,货物入库后按仓单质押模式进行接下来的操作,循环往复直到融资企业的保证金账户余额与银行开具的承兑汇票的金额相等,汇票到期后由银行兑付。
融通仓模式。融通仓模式实质是对仓单质押模式的一种简化和延伸。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银行的资格认证和审核后,可获得相应额度的贷款,并以此向融资企业提供灵活便捷的质押贷款服务。银行不再参与对融资企业的审批和过程监管,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控制仓单质押的全过程,融资企业只需经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批准即可提货。
物流保理模式。物流保理模式适用于国内企业进口原材料或商品并以信用证方式结算的情况。在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国内进口企业、国外出口企业四方签订正式协议后,国内进口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申请开具信用证,银行对该企业和国外出口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核评估后,向国外出口企业开具信用证,并在国外出口企业提交质押单据后预先向其支付一定数额的货款。第三方物流企业受银行的委托代为报关、提货、入库质押监管。国内进口企业可一次性或多次还款,在银行审批后经第三方物流企业到仓库提货。
我国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发展物流金融服务,国内较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开展了与仓单质押业务相关的物流金融服务,积极与各大银行合作建立定点融资仓库、提升仓储管理专业水平、完善物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以此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金融涵盖的客户对象持续扩大,提供的产品种类不断创新。
然而,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务的起步较晚,企业自身的规模、资本实力和运营经验远不及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因而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由于我国法律规定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能像国外企业那样通过收购或投资银行从事金融业务,只能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这使得物流金融服务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受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波动性较大。其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中由于规范标准缺乏、技术储备不足,导致流程进展控制不力,业务操作复杂混乱,银行、融资企业、物流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有效监管。此外,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科学手段,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较高的监管成本使企业的收益和利润降低。
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经营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为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提供多种物流金融服务,经营范围扩大,风险相应增加。具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内部经营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组织结构老化落后、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员工综合素质不足、管理层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的。二是市场风险,在质押物的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或是汇率浮动改变变现能力时产生。三是安全风险,质押物品存储在仓库的期间很可能因为仓库本身安全管理措施不足、管理人员的诚信问题或融资企业提单诈骗等原因发生损失。四是客户资信风险,部分融资企业可能不按合同还款甚至恶意骗取贷款,使金融物流服务遭遇信任危机。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主要是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人有时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会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而委托人因为信息不足无法得知,因而蒙受损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金融服务时,既是合作企业的人,又是银行的委托人。第三方物流企业比银行掌握更多合作企业的信息,又有质押物或保证金作担保,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为了保证长远的发展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会与银行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向银行提供合作企业的真实信息,确保了物流金融服务的顺利进行,这些都降低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道德风险。然而,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面向众多的客户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多项委托关系并存的局面及协议、合同中存在的漏洞都使得物流企业无法完全避免道德风险。
(三)法律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时,由于涉及的主体众多,当质押物在各主体间流动时,很可能就其所有权归属问题产生纠纷,这是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涉及物流金融服务的条款还不完善,如对仓单的内容、转让、遗失和法律效力等就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问题发生时物流企业无法可依。此外,我国规定非金融机构不得并购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保证企业拥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针对内部经营管理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物流金融服务运作模式,分别制定标准、量化的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 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并辅之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严格的业务流程操作,实现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针对市场风险和安全风险,应建立灵活迅速的市场产品信息收集及反馈体统,实现实时有效监控;对质押物的选择,尽量以适用范围广、价格涨跌幅度不明显、处置简单、质量稳定的产品为主,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完成对质押物的科学估价,然后确定合适的质押贷款比例。针对客户资信风险,要建立合作企业资信评估指标系统,加强对合作企业的信用管理,与其建立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同时与银行合作实行融资项目的信用及风险评估。
(二)道德风险控制策略
为了有效避免道德风险,物流企业应建立合适的客户评判标准体系,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并按照合作时间的长短划分不同的信任等级。此外,为减少委托对委托人的损害,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服务合同中应重点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促进三方之间的有效合作;二是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负激励督促三方各自履行相应义务。
(三)法律风险控制策略
我国必须加快对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改革和完善法律法规中有关物流金融服务的相关条款规定或制定专门的物流金融服务法,使物流企业在面对所有权纠纷或业务流程中的相关问题时有法可依。物流企业与合作企业、银行签订合同时,要事先研读涉及物流金融服务的相关条款,找出其中的空白、互相矛盾及不明之处,写进合同,防止三方中的任一方有法律漏洞可钻,有效控制法律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物流金融服务需要有效识别和评估风险,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保证物流金融服务的持续进行,实现自身、供应链上各企业及银行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俞特.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物流商论,2012(4)
2.袁光 .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服务的分析与决策[J].企业管理,2011(8)
关键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27
1 前言
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统计局四部委联合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我国的中小企业细化为中型、小型和微型。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对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星,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80%以上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然而,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资信状况不高等原因,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贷款难的困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小微企业的“短命”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旺盛,但通过银行获取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尚不足25%,除了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起步晚、机制不健全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我国小微企业良莠不齐,监管松散等导致整体的风险比较突出,银行在防范和控制方面相对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2 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势头的不断强劲以及相关政策扶植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小微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难的困局,而且也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14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全面扶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银监会也不断督促各大商业银行在信贷服务方面对小微企业给予优待。然而,现实情况却难以尽如人意,在小微企业总体贷款额不断攀升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已超过了3%,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让人担忧,风险不断增大的原因还需要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内部监管相对不力,商业银行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时面临着较为特殊的违约风险。具体而言,其风险的独特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我国的小微企业的“短命”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银行很可能因其破产而难以完全收回发放的信贷资产,而且小微企业的资信情况较差,坏账呆账以及不认账的现象相对突出,这无形当中就增大了银行的贷款管理成本。
其次,信息严重不对称。与一些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信用登记、评估、监管等制度相当不完善,导致银行从权威单位了解其真实的信用状况相对困难,此外,小微企业进行测评的比例也较小,所有这一切都使得银行对其资信状况无法进行精确的评估。
最后,信贷担保要求高。由于上述的金融服务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等特征,银行往往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担保要求较高,然而,有意小微企业自有资金积累紧张,持有的可供抵押的资产较少等原因,往往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这也就增大了其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
2.2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态度消极。长期以来,各大商业银行都以服务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为主,对小微企业的关注程度较低。加之,小微企业的资本相对不足,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原因,往往有意忽视其金融服务的需求。虽然近年来由于政策的扶植,各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运营成本高等原因,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处于银行的业务边缘,银行的在应对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时,态度消极、动力不足。
此外,小微企业管理模式的限制。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监管机构非常不完善,运营模式缺乏统一的调度安排,面临的财务风险较高,融资的额度小且频率高,所有这一切都使其难以符合银行经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标准。
3 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构想
3.1 政府部门加快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中最大的绊脚石,因此为了革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切弊病,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征信行业的管理,争取早日实现每个行业之间都能信息共享。具体而言,可由地方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等牵头,发展个人信用制度,再由政府出面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此外,还有加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在当今时代,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会对风险管理产生重要影响,诸如独立的会计、审计、管理技术咨询公司等等,这些机构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银行获取真实而全面的市场信息,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3.2 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建设
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不仅仅需要在担保、资金使用以及还款的方式和期限等方面加强协调与监管,还要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人才的培养以及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服务的全程管理,从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对每个支行、每个信贷员产生到期未付款的每日报告,并将相关的信息存贮尽企业的资料库,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信用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要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发生信贷交易的频率很高,这就需要银行有庞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满足小微企业的服务需求。风险的管控需要大批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这就需要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最后,要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这种控制模式需要依托小微企业所在的特定的行业、产业链和具体的商圈进行整体的风险控制,这也是各大商业银行进行风险防范和管控的根本。
3.3 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
在小微企业提出贷款的申请时,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单一地只是以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作为决定其贷款额度的依据,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企业自有资金状况、运营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等因素,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通过该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抵御风险的能力、产生利润的大小等来估测其未来的还款能力,保证小微企业的融资总量低于该企业自有资金的数量。
3.4 建立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系统
上文中已经提到要建立国家信用体系,完善个人的诚信档案,作为评估其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小微企业也应仿照此模式,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系统,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力求将区域内的小微企业全部纳入信息系统之中,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符合区域内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客户资料库,当然系统的标准以及资信状态需要银行等专业的金融机构进行审核,具体而言,主要评估该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还款能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如何、是否存在偷漏税等不良记录以及企业产生坏账、呆账甚至是蓄意假破产以逃避偿还贷款的可能性等等。
4 结语
小微企业的发展历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金融服务也在不断地完善。然而由于其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等原因,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等仍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小微企业自身三方联动,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呢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独特的市场环境,共同完善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对于海尔金控人而言,2016年可以说是“金控元年”。在海尔金控董事长谭丽霞看来,海尔金控在这一年“小荷已露尖尖角”,每个团队在所在的领域、所在的行业崭露头角。
2017年,以海尔“美好家庭生活”为愿景,海尔金控着力发展产业金融、共享金融、社群经济,致力于海尔集团实现从智慧家庭到财富、健康、绿色、快乐家庭的延伸。
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实现?
三个问题直面海尔金控进入2.0时代的战略选择。海尔金控要成为一个时代的金融控股集团,承担起海尔平台化转型的使命,成为海尔集团掌门人张瑞敏提出的“诚信生态、共享平台”这一新海尔精神的诠释者。具体而言,海尔金控旗下金融、交易、投资这三个平台,到2020年要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之势。
20年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是产融结合的标杆。而今天的GE却在回归产业,分拆GE MONEY。新的产融结合是什么?海尔金控试图作出回答:海尔诞生于产业,熟悉产业,知晓产业的痛点,海尔可以用金融的工具、用资本智慧去重构产业生态,帮助产业升级、帮助产业成长。 海尔产业金融布局
海尔布局产业金融的使命是创造引领产业的新金融形态。
海尔金控的发展可谓先有“金融”,再有“金控”,逐步搭建起完整的金融产业构架。2015年11月,海尔集团提出“海尔金控”的概念,开始将金融作为独立的业务板块。在此之前,海尔集团的金融版D早已开始谋篇。经过十余年的深耕布局,海尔金控旗下金融、类金融机构已达16家,法人公司31家。
2016年3月,青岛联合信用资产交易中心揭牌,海尔金控再添新军。青岛联合信用资产交易中心是经青岛市金融工作办公室批准,在青岛市财富管理试验区成立的新型互联网信用资产交易平台,经营范围包括信用资产的登记、确权、流转、交易、结算,及企业资产证券化、数据分析、金融产品设计开发等服务。
而在2015年12月,青岛场外市场清算中心正式成立。作为服务于场外市场的独立第三方清算服务平台,青岛场外市场清算中心定位于金融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青岛财富管理中心,与银行和资本市场非银机构合作,为青岛市的各类场外交易市场提供统一登记、资金管理、资金清算等服务。
海尔金控旗下这两家金融市场服务机构应运而生,直接得益于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推进。对于海尔集团而言,两家机构进一步完善了海尔金控的整体架构,为其探索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
海尔金控目前已经涉足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小额贷款、消费金融、金融保理、第三方支付、财富管理平台、清算平台、资产交易平台等金融服务业务,同时拥有专注于股权投资和基金管理的创司,并且控股青岛银行、参股北大方正人寿。
此外,海尔集团还在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拥有青岛海尔(600690.SH)、海尔电器(01169.HK)两个上市公司作为资本运作平台。
以产业金融为突破口,一个横跨众多金融业态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步构筑,海尔金控正在逐步开拓形成资产雄厚、门类齐全的“金融生态”。
借力青岛财富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海尔集团制定了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其核心思路是:集团层面将分散在不同平台的金融资产归并整合至海尔金控旗下,理顺金控的股权架构,深耕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牌照布局。随着新业务的逐步推进,海尔金控的“金融生态”布局有望全面提速。 机构特写产融结合变革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诸多模式都已为人熟知时,海尔金控给出了不一样的解答。不走“放贷收息”的传统融资套路,也非单纯产品导向的“金融售卖”思路,而是以金融为工具,营造产业沃土,盘活整个生态。
产业里最懂金融,金融里最懂产业,这是海尔金控的自我定位,既是优势也是目标。海尔金控董事长谭丽霞认为,“海尔金控走出去的优势就是30年来对产业的理解。”
海尔金控定位于产业生态,共享金融,依托海尔集团的产业生态,致力于打造无边界的共享金融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以期实现“链接、重构、共创、共享”的愿景。在场景、牌照和大数据三大核心因素的驱动下,海尔金控希望从供应链金融出发,发展产业链金融,最终实现生态链金融。
在互联网金融迭代迅速的大背景下,原本相对独立的产业生态圈之间,逐渐产生了关联和交集,进而催生了生态链金融。譬如,海尔的一款智能冰箱“馨厨”,其思路是以冰箱作为入口,连接对水果生鲜的消费场景。这个时候,鸡蛋作为农产品价值链的末端,又成为用户生活场景的开端,一个生态带动了另一个生态,形成了环环相套的链式金融需求。
基于海尔创业创新30多年对产业规律的充分把握和对产业资源的积累整合,海尔金控致力于形成基于产业生态进行金融服务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海尔金控平台聚焦产业金融的服务已为40类产业链15万中小微企业、280万个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并在禽蛋、肉鸡和肉牛等领域的产业重构与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 产业金融虚实
当前,产业集团、产业资本拓展金融业务已然成为潮流。传统金融牌照进一步向民营资本开放,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都为产融结合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实体企业跨界进入金融行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资本的参与方式也呈现加速多元化的趋势。从原有的参股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到组建金融服务集团、金控控股集团。既有海尔、苏宁、恒大这样的传统企业,也有阿里、腾讯、京东这类的互联网新贵。
实体企业与金融业态的融合是一把双刃剑。这些产业集团往往拥有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客户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产业集团掌握大量中小客户资源以及真实贸易、交易数据,可以加以利用,控制信用风险,降低违约损失,而传统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恰恰很难获得这些信用信息。
不过,当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时,单纯的数据分析很难满足风险控制的要求。产业金融的核心是金融,而非产业。产业金融可以通过产业数据来控制部分信用风险,但这些数据仅仅构成信用风险的一部分。金融市场本身的规律仍然是产业金融风险控制的基础。与此同时,产业金融还会面临贸易纠纷与信贷纠纷的串联风险,不可忽视。
如何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风险,避免实体企业在金融布局过程中爆发风险甚至走向“失控”,是这些产业集团共同面临的挑战。
产业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金融风险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金融行业特殊的杠杆作用,往往会成倍放大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产业金融探索的方向在于依托产业,成为数据、服务和技术供应商,而不是盲目跳出产业链。实体企业涉足金融时,往往容易在行业顺周期内过于激进,放松风险控制意识,埋下金融拖垮实体产业的祸根。 构筑“生态链金融”
海尔金控的新理念是实现“生态链金融”的变革。首先,实现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保障企业发展,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其次,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跨界服务融合,通过高效的业照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过去的海尔是制造业的典范。未来,海尔集团将向着社群经济物联网转型。海尔金控要承接的正是这一“去制造化”的战略任务。海尔金控承载着海尔由制造产品向孵化创客转型的使命,成为海尔从智慧家庭到财富、健康、绿色、快乐家庭的品牌延伸。
按照海尔金控的战略规划,产业金融的未来之路将遵循“三链+三网+两圈”模式。
“三链”是指按照时间轴来规划金融平台的走向,从仅拥有海尔上下游客户的供应链金融,到社会化的产业链金融,再到链接产业新生态的生态链金融。
“三网”则是指金控旗下各大板块依托链接资产及投资者的“财富平台”、链接债权及资金方的“交易平台”和链接资本及投资人的“资本平台”。
“两圈”则是围绕“社群经济”,着力打造以盈康护理院为代表的“医疗健康社群”以及以北京轻厨为代表的“美食社群”。
目前,海尔金控资产规模已超千亿元。在海尔金控构建的“金融生态”中,金融服务扮演了一双“无形之手”,将生态圈中的各个要素连接起来。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技术、采用新方式、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各项新活动,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在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共同推动下产生的,内因主要有规避金融管制与追逐利润最大化,外因主要有金融环境变化与竞争加剧。这使金融创新成为客观要求,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金融创新成为可能。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的辩证关系
1.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具有统一的关系。金融创新以转移和分散风险为目的,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提高。同时,风险管控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金融创新产生的负面作用,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为再次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具有对立的关系。金融创新产生了新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将一种金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金融风险,将一种产品风险扩大为整个行业风险,增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削弱了风险管控体系的效用。同时,风险管控体系的规制作用,则可能抑制金融创新的效率。
2.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是动态博弈关系。商业银行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风险管控以维护安全,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在相互依存中,不断扬弃,共同发展。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逃避风险管控的规制,致使原有的风险管控体系不同程度失效,于是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不得不推出新的针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规制。商业银行为了追逐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势必又将从事金融创新,多重博弈后,成功的金融创新将是总体上的金融发展收益加上可控制的风险水平和技术进步条件下的金融创新。
3.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体现了效率与安全的关系。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具有相互补充和相互替代的特点。相互补充一方面体现在金融安全是金融效率的基础。因为没有安全的金融体系,金融效率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体现在金融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强金融安全。有效的金融市场促使信息传导更充分,市场结构更合理,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转移能力更强,金融体系更为安全。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之间的替代性表现为,偏重金融效率的提高,而放松金融风险管控可能会破坏金融安全;偏重金融安全,过度的风险管控可能会降低金融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项目很多,但基本上是对传统业务的组合和改进,真正针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消费特点、风险偏好和融合先进技术的创新产品缺乏。其次,金融创新产品的同质化,一家银行自主研发出来的产品很快被其他银行效仿。再次,金融创新的技术含量不高,受市场环境、人力资源、运作经验等方面的限制,我国金融创新领域缺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业务开发。
2.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能力较弱。我国商业银行大量模仿和引进国外金融创新模式,注重短期规模效应,对金融创新背后的风险定价机制和管理措施分析不够,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缺乏一套针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体系。
3.金融创新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一是金融市场立法不完善。目前,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进行规范的法律仍然是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缺乏对新产品、新工具、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所引发的法律责任界定和对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二是金融管制较为严格。在市场准入、信贷规模、业务范围等各方面都存在严格的金融管制。三是信息技术水平落后,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四是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过分偏重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在金融创新上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眼光,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力,缺乏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
三、几点思考
1.以“三个重视”建立健全金融创新机制。一是要重视组织机构建设,为金融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商业银行要设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金融创新的市场调查、创新建议、可行性分析、创新活动过程监督,负责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二是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金融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的资源投入,培养和吸收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金融创新人才,打造专业的金融创新团队,夯实研发基础,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工作。三是要重视奖惩体系建设,为金融创新创造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制定具体的奖惩办法,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开发目标、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减少和避免金融创新的盲目性,使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
2.以“四个结合”突出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用。一是金融创新与促进国家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活动必须贴进生产需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对国家优势产业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支持其更好更快发展。二是金融创新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相结合。银行业要根据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但成长性高、社会服务性强的特点,创新服务方式,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有高附加值的微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金融创新与推进“三农”经济发展相结合。要针对农村居民分散,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大,金融服务普遍供给不足的特点,借助科技手段,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电子网络、物理网络的创新力度,推进“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四是金融创新与促进居民财富增长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低附加值、窄渠道的金融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迫切要求银行业加快对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乃至金融组织的创新力度,围绕消费者需求创新服务理念、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
三年前从阿里离开、创立同盾科技以来,蒋韬近段时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会――“宏观经济下行,各机构都在加大防控金融风险,各行业对大数据的需求倍增”。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
出身大数据风控和反欺诈的同盾,也由此迎来了高速扩张期。自然,蒋韬加班的时间也在倍增。
截至2017年1月,同盾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已近6000家,主要分布在风险集中区的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合作银行近100家,其风控云系统累计实时处理100亿+场景化数据,俨然成为行业“独角兽”。其跨行业联防联控、建立智能诚信网络的大数据风控理念,或为我国金融系统乃至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那么,金融风险当前,这类大数据公司能为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契机?
“我们会‘三步走’――从反欺诈到信用建设,再到智能数据分析。”蒋韬的布局,是最终成为一个给各行各业提供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基础服务商,包括为信用体系、公共交通、物联网等诸多领域提供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而近三年,会专注大数据防控风险,切实提升企业的风控运营效率。
大数据风控
《财经国家周刊》:大数据概念异常火爆,各领域纷纷试水。你从事大数据产业多年,如何描绘产业发展图谱?
蒋韬:在我国,与大数据相关的机构多达数千家,整个产业链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即基础层,主要是数据源和基础设施。
第二层是赋能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机构。包括从事图像分析、视频分析、数据可视化、文本分析等公司,也包括提供基础算法框架、基础数据库等能力的公司。
再上一层,是数据应用公司,如提供舆情监测、精准营销、金融风控、智慧城市等服务的机构。
同盾就是典型的数据应用公司,以数据分析来为客户量身定做解决方案。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中央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防风险的有效手段。那么,同盾这样的大数据公司如何发挥作用?
蒋韬:同盾这样的大数据公司,能帮助一批新金融机构降低因欺诈、信用违约导致的坏账风险。
防控风险已成为2017年金融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风险主要包含市场类风险如流动性风险,操作类风险和信用类风险。尤其是尚不具备银行风控水平的新金融机构,这几类风险均是致命的。对它们的关注点应该在于两方面:一是关注企业自身经营类风险;二是帮助这些新金融机构识别个人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
这第二点,正是大数据要解决的问题。成立三年多以来,同盾服务了大量新金融机构,帮助其风控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例如,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与同盾合作前后的坏账率,从20%-30%降到了5%-8%。
《财经国家周刊》:不仅是新金融,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同样面临风险难题。大数据公司怎样助力银行风控?
蒋韬:传统金融机构利润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纷纷向零售业、小微企业等“薄利多销”的领域进军。而这些领域,是高风险领域,需要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能力。
一方面,银行要同时面对同业竞争以及第三方支付、网贷等新金融机构的竞争,面临传统银行客群分流、金融脱媒以及产品创新难、获客难、风控难等挑战。
另一方面,金融领域的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风险愈加复杂,已经在全球形成庞大的千亿级地下黑产,欺诈分子已经团伙化、专业化、地域化。 Y韬
同盾作为专业的大数据风控机构,努力打通行业间数据孤岛,通过设备指纹、复杂网络等专业技术、行业化的风控策略和模型、全局跨行业大数据,精准识别欺诈分子和行为,提供行为关联和欺诈分子画像,为银行提供贷前准入的反欺诈服务,同时,同盾也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帮助银行做贷中、贷后监控和管理,以及贷后数据服务。
我们还与电信运营商、航旅等跨行业第三方数据源合作,为银行直销银行、企业信贷、信用卡渠道拓展、个人信贷和消费金融等业务,提供全面风控能力。
很明显感觉到,2016年前后,银行对大数据风控的需求陡增,纷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和个人零售部门、网络金融部门,将传统信贷场景化、细分化、线上化,传统的风控手段已无法满足新业务需要。
从反欺诈到智能数据分析
《财经国家周刊》:同盾创立之初便提出“跨行业联防联控”,目前这一格局搭建得如何?数据获取、分析、管理具备怎样的系统性能力?
蒋韬:同盾覆盖客户近6000家,要通过联防联控建立“智能诚信网络”,通过对人与人、企业与人之间的关联分析,抓出团伙欺诈等各种风险。
例如,我们公司大屏幕上有一面中国地图,能够动态展示近期全国车贷领域的个人欺诈情况。这就能充分展现大数据的感知和预测能力,能给放贷机构提前预警,是传统金融机构在数据分析上的盲区。目前,我们这项预警能力已经覆盖的领域,包括车贷、网贷、消费金融和银行信用卡等。
与大部分同业机构不同,同盾不仅服务金融机构,还为非银行信贷、保险、基金、第三方支付、航旅、电商、O2O、游戏、社交平台等行业服务,甚至能揪出婚托、酒托、网购差评师等一系列“坏人”,构建跨行业联防联控的系统性能力。
上述机构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均可纳入同盾的产品体系,成为智能诚信网络的一部分。当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们期待能够为此尽绵薄之力。
《财经国家周刊》:我国经济下行承压,大数据能带来哪些积极作用?
蒋韬:大数据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在于两方面――防控风险和提升效率。
例如,银行信用卡部门反映,很多信用卡几年后就“沉睡”了,只能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用户的职业、购物习惯等信息,挖掘客户需求来盘活“沉睡卡”,同时为银行网上商城导入流量,实现大面积的消费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再例如,未来可利用机器学习、智能分析的技术帮助保险行业提升效率,不但解决理赔、反欺诈等问题,还能为保险产品做精准定价。
大数据的便利无处不在。这种来自于底层的技术推动力,能够帮助顶层设计克服掉诸多障碍,助力政策落地。
近日,同盾科技“向诚而生”融资新品会在北京金茂万丽酒店隆重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金融界、投资界、媒体,及互联网行业等各界代表逾600人齐集一堂,共同见证了本次盛会的胜利举行。
同盾科技董事长兼CEO蒋韬和与会行业嘉宾和媒体共同探讨大数据如何助力构建诚信社会体系,阐明了实现“诚信生活更美好”这一愿景。
此外,在会当日,智控天下大数据风控联盟也宣布成立,这个拥有超3000家成员的风控联盟将继续实践“跨行业联防联控”的理念,也必将在消除数据孤岛、促进数据共享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联盟的成立,第一份消费金融风控研究报告出炉,这对于今年大热的消费金融行业如何做好风控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展示了同盾在金融领域深耕的技术实力。
同盾诞生于“诚”,发展于“诚”
蒋韬表示,同盾科技创立的初衷是构建中国智能诚信网络,同盾的愿景是让生活诚信、美好。同盾诞生于“诚”,也发展于“诚”。当前发生的社会失信事件,严重妨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的良性运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针对互联网风控现状,同盾率先提出跨行业联防联控的风控理念,坚持信贷风控和反欺诈两条产品线并行。两年多来,同盾科技向诚而生,编织诚信之网,终于初见成效,目前已有超过3000家企业客户选择了同盾的产品和服务,涵盖了非银行信贷、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理财、第三方支付、航旅、电商、O2O、游戏、社交平台等多个行业。随着政府、客户、媒体等各界的广泛认可,同盾业已成长为互联网大数据风控领域的引领者。
两年时间,同盾科技顺利完成四轮融资,这是资本市场对“向诚而生”的肯定。4月份完成的B+轮3200万美元融资,是目前行业内已知的最高融资额。本轮领投方尚A资本投资部董事南萍在大会寄语中表达了对同盾科技“向诚而生”的肯定。她说:“同盾科技是一家富有工匠精神的数据公司。在我的接触中,深深感受到蒋韬带领的团队在不断努力地提升产品、服务于客户。风起于青萍之末。从投资逻辑上看,各类投融资平台(资金端和资产端)的兴起召唤着支撑技术的崛起。同盾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首先提出了跨行业联防联控,我希望在国内的创业土壤中能看到更多的像同盾一样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创业企业,不忘初心,向诚而生。”
蒋韬分别从品牌、产品、人才、社会价值等方面向笔者阐述了同盾科技未来的战略。支撑同盾成为行业引领者的核心优势,一直是其自主研发、改革创新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在随后的产品环节,同盾科技给与会人员带来了更加精彩的新品解读和案例分析。
风控系统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与大数据紧密相连,共同为企业提供风险评估,预防危机,是很多投资者和企业客户制定决策的试金石,而新的风控指标是否能够真的起到帮助投资者的实际作用呢?同盾科技反欺诈和基础产品总监祝伟和同盾科技信贷风控及核心产品总监储月华分别向与会行业客户和媒体详细讲解了大数据反欺诈领域的三大技术升级产品和信贷安全领域的三大升级产品。
大数据反欺诈领域的三大技术升级产品包括:反欺诈情报系统、接口保护2.0、账户保护2.0,以及移动反作弊。上述三大新产品将丰富同盾现有反欺诈领域服务,为客户提供事前预警与更精准的欺诈风险识别。信贷安全领域的三大升级产品包括:1.贷前审核;2.贷后监控;3.复杂网络产品。同盾将紧密契合客户业务流程,提供信贷风控全生命周期保护服务。
同盾科技与行业领先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广东南粤银行、达飞金融平台、富德保险、阳光信保、安心保险、华海保险、长城汽车金融、美利金融、TalkingData等代表与同盾科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作为国内大数据风控的引领者,同盾科技立足数据和技术革新,致力于解决金融机构欺诈风险与信用风险,在银行领域进一步深耕。
结合保险业现状,同盾科技的大数据风控产品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盾科技销售副总裁兼保险事业部总经理孙程越与安心保险、华海保险、富德保险、阳光信保代表签署战略合作,意味着同盾成功开拓保险市场。
与长城汽车金融、美利金融的战略合作,则表明了同盾大数据风控技术在汽车金融、互联网金融两大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可。
现场同盾科技与TalkingData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TalkingData和同盾科技将在移动互联网数据领域紧密合作。Talkingdata在建立移动数据大生态,而同盾科技则是大数据风控领域的领头羊。双方将在互信基础上,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大数据助力智能诚信网络建立
当天圆桌环节围绕“如何让数据价值最大化,构建中国智能诚信网络”展开,现场嘉宾感受到了各行业对大数据的不同理解。对投资人来说,大数据行业经过几年的沉淀,终于迎来了商业化的时代。对使用大数据的企业来说,大数据可以帮助它们重构业务生态。对同盾这类大数据服务公司来说,大数据是一个方法论,需不断探索寻求场景化应用。
2017年年中,玖富集团连续收获了多项行业大奖,其中包括“最佳互联网金融平台”“年度值得托付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等。成立11年来,玖富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国内独树一帜的移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10年积累打造立体产品矩阵
自2006年成立至今,玖富致力于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风控技术为近4000万用户提供简单、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创造优质、便捷的财富增值服务。目前,集团已形成了以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理财、大数据征信、移动海外证券四大业务为核心的综合布局,旗下产品包括悟空理财、玖富钱包、玖富万卡、玖富等。
悟空理财专注为1300多万用户提供多元的投资选择和优质的投资服务,多样化服务计划满足各种资金投资需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个性化组合投资多个账户,最大化满足个性投资需求。
玖富钱包致力于构建开放新金融服务生态圈,构建与用户金融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为700万用户提供各类投资、分期借款等移动金融服务。玖富钱包自上线以来,推出“橙色10:30”,打造用户喜爱的投资特供服务计划。
玖富万卡是玖富推出的个人数字信用账户,为1200万用户提供信用借款、在线购物分期、代还信用卡等业务,实现信用成长体系建设。通过玖富集团独有的“火眼分”风控体系,动态定义用户信用水平,即使是信用小白用户,也可以通过使用分期等服务,逐步演变成信用優质客户。
玖富是玖富证券推出的社区化、智能化的投资理财平台,为用户提供港股、美股投配置服务,帮助用户解决资产全球配置的系列问题,包括开户、交易甚至是智能投顾,让投资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大数据+AI打造智能金融服务
成立11年来,玖富不断在金融科技领域加大技术投入,尤其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在提供流畅的体验服务的同时,为用户的投资安全提供保护措施。
在大数据领域,玖富集团打造了“火眼分”风控系统与“彩虹评级”风控模型,从四大模块、六大维度对用户进行评估分析,提升风控审核效率和效度,初步实现了风控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