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0:01: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医工融合
20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字X线摄影、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超声等先进医学影像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学科内涵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更新,软硬件不断升级,诸多新业务、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推动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乃至整个医疗行业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决定了合格的影像技术人才必须具备操作各种影像设备的能力,掌握医学图像的后处理技术(如各种图像重建技术、手术引导技术等)、信息技术(如PACS、远程放射学等)、综合图像技术(如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CT与MRI、超声与X线影像的融合)等;学生必须具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综合背景知识;具有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和独立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在本学科探索与创新,独立从事科研、教学或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善于处理与患者及家属与临床其他学科人员关系;具有不断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技术要求的能力。结合学校特色及地方卫生事业需求,部分院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徐州医科大学提出了“走理工医结合之路,培养复合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办学理念[1],泰山医学院推行了“三型”人才培养体系[2],吉林医药学院强调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天津医科大学构建了“三全”人才培养实施体系[4]。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在医学技术类下增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代码:101003)。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09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飞速发展同样带来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医工交叉融合度不够、课程体系特色性不够彰显、教学形式单一、实验条件不足。
1.1医工交叉融合度不够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基于现代医学对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应用、管理及维护人才上的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分支学科。在“精准医疗”“大数据”“影像导航”等逐步取代传统医学影像概念的今天,专业要培养的是“懂原理、精应用、有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而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忽视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理学学位的现状,临床医学与理学学时配比不合理,医工结合教育出现漏洞,医学与理工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充分协调[5]。
1.2课程体系特色性不够彰显
课程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途径。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基本要求、办学标准、办学条件有了明确的规定。由于许多院校创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时间较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或基于原有医学影像学专业基础、或基于国家专业标准,应用型、特色性不够明显。
1.3教学形式单一
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中,大部分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教学模式。从临床医学、解剖学、断层解剖,到医学影像技术和设备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导致教学效率降低。1.4实验条件不足医学影像技术实践载体是价格昂贵的大型影像设备,这些给普通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配置带来很大的困难。全国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院校,通常先集中理论教学、校内仿真模拟,最后借助附属医院开展实践教学,理实分离、校内实践学时少往往是大部分院校的办学现象。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对高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为培养“懂原理、精应用、有发展”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解决“医工融合、理实融合、校企医融合”等难题,探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人文素养并举的“三位一体、四早引领、五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医工结合校企医合作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三位一体”指校、企、医三方融合,共同设计具有时代前沿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打造实践平台、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四早引领”指医学影像技术职业生涯早规划、角色早体验、能力早实践、素养早培育,将职业理想浸润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五方贯通”指:理实融合贯通、解剖与影像贯通、学业与行业标准贯通、医工融合贯通、人文与专业技术贯通。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条件,完成理实贯通及解剖与影像的贯通融合;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完成学业与行业标准贯通及医工融合贯通;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实现能力递进及人文与专业技术融合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
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1构建医工融合课程体系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培养的重要保障。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实践与人文”并重为课程体系的主要价值取向,以“行业需求”为课程设计的基本准则,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重构“医工融合”课程体系。随着影像设备在医学活动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上升,像质量控制管理的研究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相关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6]。但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针对设备质控能力的培养的重视度还不够,影像设备技术人员对高端影像设备的应用能力亟待加强。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对接专业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传统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外,为打造专业特色,结合高端影像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以典型医学影像技术设备(CT、MRI、超声、核医学)为载体,进行核心课程的系统化整合,从课程设置、教材、实践等方面强调质量控制与检测的能力培养。具体内容主要有:(1)增加电子基础类学时,增加AI技术的医学应用、智能医学影像等课程的设置。(2)强调医工知识的融合,将影像设备原理与技术应用课程“复合”,开设“医学影像技术及设备”系列课程。(3)加大特色能力培养,建设“质量控制与检测”课程体系,建立实践课程资源,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的设置见表1。
3.2推进三结合教学模式
大学作为国家的核心社会机构,人才培养强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社会的深入推进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使命,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7]。近年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成为了各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热点。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以病例为基础的(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方法、基于团队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和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earning)的TBL教学法、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model,FCM)、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BL)、微课、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和方法推陈出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被认可。顺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建设目标和要求,推进信息化教学,特别是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建立“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和现实相结合、自主学习和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知识-情境-交互-体验-反思”的深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识”以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为一体,线上构建课程平台,线下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情境”以医学影像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科室场景为要点,构建设备、环境、防护要求、文化等沉浸式实训环境,使学生感知影像技师的真实工作场景;“交互”以线上虚拟实训中心及线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人体解剖虚拟平台、断层成像虚拟平台、医学影像诊断虚拟平台、影像设备原理虚拟平台)为载体,借助信息化技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体验”以真实的医学影像设备为对象,借助现有的医学影像设备,着重强调学生操作规范及设备质量控制与检测能力;“反思”以改革考核方式与评奖,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技能大赛和课程设计等为验证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3.3打造医教产教研教赛教四结合平台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极高的专业。应用型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排在首位。与传统的“学徒式”动手能力培养不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要能融入行业、精通标准、善于应用、熟悉研发,搭建集教学、科研、竞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尤为重要。上海健康医学院借助上海市一流本科引领计划项目,开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平台的整体设计,搭建医教、产教、研教、赛教四结合平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医院(企业)岗位工作情境、操作指南、职业标准,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医学影像虚拟实训中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虚拟软件和实体设备为载体,形成沉浸式教学环境,完成实践技能的初步培养;建成由附属医院和知名三甲医院的同质化校外实践基地,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实施,完成实践技能的提升;全国影像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与,与医院、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对接行业发展现状的“医教联合体”,提升专业教学的时代特征性、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完成实践技能提升成效的检验;借助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科研与教研的常态化开展,完成实践技能的创新与再现,提升实践教学的效度与信度。
4结论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医学教育领域创办时间短、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需要在专业定位、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明确,以满足社会的高端复合型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阚仁建,刘.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0):24-26.
[2]宋莉,王晓艳,车琳琳,等.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9-10.
[3]刘国浩,杨娜,刘虎,等.应用型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7,46(7):992-994.
[4]潘玉梅,张雪君,于春水,等.立德树人背景下医技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本科生培养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0,6(1):24-27.
[5]耿左军,闫乐卡,秦瑞平,等.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与实践———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132-135.
[6]陈自谦.大型医学影像设备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疗设备,2018,33(10):1-6.
近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各种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和信息化技术的大量应用,医学影像在医疗实践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医学影像科正在发展壮大,包罗万象,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科室”。内涵是医学影像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学科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如果缺乏内涵,就会缺少外延,失去生命力,抓内涵建设最终能促进科室的良性发展,有效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医学影像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仅就如何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提出几点想法。
1 学科内涵建设,人才是根本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的最根本因素,也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头戏[1]。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更新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层次,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科室管理工作中,应正确处理专业工作中“专”与“广”的关系。本着“人本”思想,在安排工作人员掌握所有的检查手段及诊断知识的前提下,要根据专业有所侧重,这样才能融合各种技术和知识,成为具有横向知识结构的专门人才,成为一名真正的医学影像科医生[2]。同时鼓励在职人员通过自学考试等方式来提高学历,充分发挥老同志和中、高级职称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尽可能地缩短年轻同志的培训时间,促使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早日成才,不断地提升科室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从而有力支持和促进医院各临床专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医学影像为临床、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影像学科在医院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
2 学科内涵建设,素质是保证
科室专业技术人员文化和业务素质是搞好科室内涵建设的保证。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先进设备也无法发挥作用[1]。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医学影像科也不例外。要使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爱岗敬业精神,推行“人本管理”是有效地办法。要通过各种具有人情味的措施和“以科为荣,爱科如家”的实践,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水平,让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自已的长处,克服自身不足,以各种知识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找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最终使个人的目标和科室的目标达到和谐一致,使他们能在岗位上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工作,从而使科室管理轻松自如。加强业务素质,首先要坚持以职责制度规章化、常规操作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为基础。要求年轻人全面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对中、高级职称的人员相对固定在他本人有较强能力的某一岗位上,发挥其核心骨干作用。坚持通过评片制度、诊断报告审签制度,通过加强横向联系,坚持随访制度等多种渠道,提高医学影像科的整体诊断水平。
3 学科内涵建设,质量是基础
医院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的事业,医疗过程中稍有偏差,就会对生命造成危害[3]。因此对于医疗工作来说,质量就是生命。医学影像科作为医技科室,处在临床二线,医学影像科的基本职责是得到清晰的医学图象、准确合理地提出诊断报告并有效地将报告交给患者本人、家属或指定的人员。医学影像科的服务对象既要面向临床科室又要面向病人,既要面向医院又要面向社会,工作质量影响范围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是提高工作质量最基本的措施,要使医学影像科每个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规章制度是我们行医的规矩,它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一个个血的教训换来的,只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才能保证医疗质量。医技人员应认清各自的职责,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防止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责任事故发生。工作中做到在登记编号预约时查,检查时查,发报告时查,要对姓名、对性别、对年龄、对临床症状体征与申请检查部位是否相符、对造影病人是否有造影剂过敏试验阴性记录,对申请部位与实际检查部位是否相符,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协调解决。坚持集体阅片制度,加强对影像资料及其它医疗文书的管理。同时要不断提高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漏诊、误诊,打牢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更要在业务建设中坚持以职责制度规章化、常规操作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为基础,才能全面提高诊疗质量。
4 学科内涵建设,服务是核心
在医学影像科进行的所有检查和治疗,直至检查报告送到患者手中,医技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少。有同志认为优质服务在医学影像科可有可无,只要把片子照好就行。服务是医疗行业固有的基本性质之一,科学内涵建设强调的质量,对于社会来讲主要是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是学科内涵建设不可忽视的业务职能要素,服务精心对于医疗服务整体质量的影响与医术精湛的影响同样巨大,直接影响患者对学科的形象以及对医院整体质量的感受和判断[4]。医学影像科的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服务理念:一是以优质技术服务于临床患者,二是以优质技术服务于临床科室。医学影像科集中了医院大部分高价值医疗设备,工作上虽然不象临床一线直接治疗病人,但我们是医院的一个窗口,任务就是为临床提供合格的影像资料和有价值的诊断报告,工作的目的就是让临床满意、患者放心。工作中要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突破口,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努力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保障水平。在“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服务宗旨指导下,想尽千方百计提高影像检查的及时性,准确性,尽力为患者、为临床提供方便。
总之,通过加强在医学影像科的内涵建设,促进科室全面建设工作的开展,就是要让医学影像科的不均衡的工作任务、众多的大型设备、相对较多的亚专业等诸多因素达到合理调配。紧跟国内外先进技术,重视内涵建设在科室建设中的作用,创建学习型科室,建立科室特色,促进医学影像科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惠毅,谈 笑.论检验学科的内涵建设与发展[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特刊):118-119.
[2] 徐 伟,冯代群,易继权.加强“人本管理”,促进放射科工作的全面进步[J].现代医药卫生,2008,23(4):610-611.
[关键词] 医学; 影像技术; 规范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89-02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首先必须使规范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这样只要出现问题就可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处理。
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国家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
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1]。
3 加强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如本系统无合适人选,宁可从国内外公开招聘,千万不可迁就某个人或局部利益,否则定会阻碍学科发展,甚至对学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2]。当然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不断探索和拓展医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实现医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
4 合理使用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5 明确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6 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7 加强规范化防护
首先应健全防护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防护档案,在劳保、休假上给予照顾,落实责任、常抓不懈[3]。要熟悉设备的性能,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防护知识,坚持使用最优化的原则[4],购置铅围脖、铅围裙,添置铅帽、铅眼镜及各种必备的防护用品,对于工作间无铅门的及时给予安装,各检查门前增加电离辐射标志,各机房门外增添有文字注释的工作指示灯,并和设备联动。尽量减少患者和自己不必要地照射。对每一患者的治疗总剂量、治疗次数和重要器官的剂量进行监控;摄片时,对受照部位的面积应严格控制在仅大于胶片(或电子暗盒)面积的10%范围内,并使用滤板[5]。对同位素室核医学科放射源实行严格进货,严格保管,严格登记,对放射废弃物严格按规定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8 讨论
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及临床工作的开展都是举足重轻的,重视其建设与发展,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本着“以患者为本”的原则,重视各个环节的工作,尽快把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使医院的资源合理利用、接近并达到国际标准,必将对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为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创造条件,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戴建平,祁吉. 医院管理学(医学影像管理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7-108.
[2] 刘玉清,医学影像学发展方向和学科探讨[J]. 医学文选,2002,2(1):2-3.
[3] 段闵江,张寿清,王咨士. 加强医院放射卫生防护规范化管理的做法[J]. 预防医学杂志,2006,2(24):53.
[4] 张太生. X线使用最优化问题[J]. 实用医技杂志,1996,3(1):34.
1、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提高组织和领导能力
科室主任除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外,还应该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及领导艺术。注重管理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管理学书籍,从中找到可资借鉴和参照的领导经验、工作方法和管理技巧,积极创建与患者的和谐、与领导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科室同事的和谐。重视科室团结,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配合,识大体、顾大局,改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出击,形成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加强科室规范化管理
2.1分组管理将科室不同业务技术分成3组,即普放诊断组、普放技术组、CT组,每组设组长一名,明确职责,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并带领本组人员认真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在保证各组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实行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轮转学习,以利于专业技术的全面掌握和人才培养,达到影像医学“一专能”的目标。根据科室需要,增设放射科网络管理及对外联络小组,负责科室对外宣传联络及仪器设备、电脑网络、影像诊断工作站的一般性维护以及技术性问题的解决,包括影像资料存盘等日常工作。
2.2认真贯彻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文件精神
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明确职责,建立各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放射科质量管理》、《放射科岗位职责及各类人员职责》、《放射科管理制度》、《放射科机器操作规程及技术操作规程》、《放射科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机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制定《放射科机器设备维护及清洁卫生责任明细》,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2.3影像资料数字化管理
(1)将放射科采用我科计算机系统将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刻录成一级光盘进行归档,作为原始资料保存,供临床医生及出现各种医疗纠纷事件时的查阅,将阳性病例资料按照不同系统分类出来,对于有手术病理证实的阳性资料分别刻录成二级光盘,作为科研和院内外会诊之用,显著提高了影像资料存档的管理水平。
(2)放射科所有诊断报告书写均在影像工作站和激光打印机上完成,影像诊断报告更规范、更清晰,精心设计制作报告系统中的模块功能,使诊断医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分析影像而不是书写报告上。同时,每一份诊断报告必须通过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的审签,方可正式发出。(3)放射科影像资料数字化,真正实现了无胶片化管理,极大地降低了放射科传统管理模式所需的成本,图像可以永久存储和直接调用,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4)合理的数字化放射科资料管理,有利于提高医疗诊断质量,促进医院科研教学水平及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实行科内绩效,全面提高科室人员
积极性积极支持配合医院绩效分配改革工作,大胆进行科内绩效再分配,全科五个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科室内部分配实行“多劳多得,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向医疗风险责任大、科技含量高、工作量大倾斜,并与职务、职称挂钩,绩效分配更趋合理。科主任在分配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制定出稳定的分配细则,每一位科室人员都有相对应的绩效分配系数,适度拉开档次,保证科室的团结和稳定,充分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配标准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再更改,严禁分配上的任何随意行为。
4、诊疗质量管理诊断
人员通晓影像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细心阅片,严格按照《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规范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书写,内容必须客观地反映其变化,符合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包括一般资料、检查名称、检查技术和方法、医学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诊断、书写报告医师签名及科主任(副主任)审核,五个项目缺一不可。每天早晨8∶00~9∶00由科主任或诊断组组长组织读片,值班医师准备读片内容,挑选一天中一些疑难的、典型的或具有教学意义的病例,收集些病例的病史资料及各种影像检查的信息,读片时值班医师汇报病史、分析影像,得出初步结论,上级医师进一步分析病例,综合影像信息,相互印证,做出最终结论。定期进行诊断符合率统计和查对,定期组织疑难病例和手术病例诊断对照讨论会,并记录疑难病例讨论结果。技术人员不断改进投照技术,确保CR片质量,每日统计重照、补照人次或部位及废片数量,按实际发生额与工作量的比率计算百分比。每月进行技术读片考评,优质片率、废片率应符合质控规定,并定期组织废片分析讨论会,总结经验,落实改进措施。基层医院放射科人才培养对于影像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应常抓不懈,主要措施有:
(1)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2)相对固定,定期到普放、CT、胃肠室及特殊造影室轮转,力争掌握本学科范畴内的所有知识,同时,根据科室人员特长,选派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带动科室的业务发展。
(3)重视科内读片会,鼓励要求年轻的同志参加再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和学习新的知识。
5、诊疗服务质量
患者的接诊登记是窗口科室给病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这一环节做好了,病人就诊的整个过程就会轻松愉快,对医生的满意度因此也提高很多。一方面,服务态度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与临床医生的检查要求,弄清楚所检查项目、部位、方法及病情的轻重缓急,尽快安排危急重患者检查,再补办手续,赢取救治时间,随时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理解患者的心情,体谅患者的焦虑和不安,注意维护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掌握沟通的技巧,有针对性地给予解释及做出影像诊断。平诊病人不超过1h、急诊30min内出具诊断报告;对于必须讨论会诊的疑难病例,向患者说明,推迟取结果,最迟不超过24h,以最大限度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影像诊断科室;医疗质量;质量管理
1影像诊断科室的特点
一提供服务的双重性:影像诊断科室既需向临床医护人员,又需向病人提供双重服务。他们须视临床和病人的需要而决定实施检查的种类、部位、复查周期及工作量,通过影像检查结果,从不同角度上指导临床展开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二是工作结果的双重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科室的工作结果的各种影像学资料不仅对于确定临床诊断、解决诊断及治疗上的实际问题越来越具有指导意义。
而且还是影像诊断科室工作结果最直接、最客观的评判指标,成为影响影像诊断科室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三是人才系列的双重性:影像诊断科室具有诊断、技术两大人才系列,他们在实际医疗工作中相互依存,紧密配合,共同促使影像诊断科室的工作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这两大人才系列有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即:技术系列的作用日趋重要,但高层次的专业及管理人才缺乏;诊断系列高层次专业人才相对密集,但缺乏指导技术系列人才的能力,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是经济投入与收入的双重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突出了大型仪器设备在影像诊断科室工作中所占的比重;一方面,这些仪器的引进和正常运转,需要医院较大的经济上的投入;另一方面,这些仪器的高效性和先进性又可使医院获取较大的经济收入。这种状态也为影像诊断科室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即如何控制仪器设备的性能状态对影像诊断科室工作质量的影响。
五是发展趋势上的双重性:其一是专业技术发展快,仪器设备更新周期的快速性。其二是部分影像诊断科室的临床性:随着技术范围的不断拓展,影像诊断科室已从一单纯提供某种诊断方法的非临床科室演变为可兼做某些特殊的甚至临床力所不及的治疗,向病人提供更直接的治疗方面,且有着广阔的前景。
2医学影像诊断科室的工作质量保证
(1)基础质量保证:这是实施影像诊断:科室全面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条件,常受多种因素制约。
(2) 进一步提高医技人员的自身素质:人的因素是各行各业最根本的质量管理及控制要素。具体到影像诊断科室,其内涵扩展到医德医风、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质量意识等诸多方面。目前,受过高层次教育的年轻技术人员相对缺乏,部分高年资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等需要更新。
3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严谨、规范、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是保证医院工作质量的前提,是完成各项日常医疗工作的必备条件。根据近年来医学影像诊断科室设备购置和业务开展的情况除着力修定原有的普通X线检查、造影检查、同位素检查等有关规章制度外,还重点修定或制定了CT、MRI、DSA检查等规章制度,并以多种方式督促落实,为提高影像诊断科室的工作质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制定和落实专业工作质量标准
由于医学影像诊断科室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发展快等特点,长期以来,缺乏统一衡量、检查尺度,无法对其工作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与监测,是其质量管理及控制中的难点。为解决此问题,我们下气力制定医技科室工作质量标准,为使标准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现已基本完成的工作质量标准:①图像质量标准,如放射诊断科图像质量标准按各检查室(CT室、MRI室、DSA室等)特点分别界定图像分级标准及对甲级片和废片率要求,并明确了对图像质量的检查方法。②报告单质量标准。③附加监控标准等,附加监控包括大型仪器检查阳性率、申请单合格率、仪器设备维修使用情况等。
5环节质量保证
我们将影像诊断科室工作质量分解为:检查(治疗)前与临床联络的环节;实施检查(治疗)的环节;出具检查结果的环节。为了确保三个环节质量,一是抓三个环节质量保障措施的落实,二是充分发挥职能科室的作用。
(1)狠抓三个环节质量保障措施的落实
实施检查前的环节管理:①要求临床医生出具项目齐全,描述清晰准确,检查、治疗要求明确的合格规范的检查申请单;②规定病房卫生员及时准确地递交申请单;③检查(治疗)科室坚持预约登记制度及有创检查的同意签字制度,视病情及顺序安排检查治疗等。
检查(治疗)过程的环节控制:采取的方法是:上级医(技)师坚持在岗检查监督、指导各项检查(治疗)的实施。如放射科各特殊检查(CT、MRI、DSA、特殊造影)室均有高年资医(技)师复核投照前准备及介入治疗实施过程。所有维修人员坚持检查(治疗)前对仪器设备的检查、检查(治疗)过程中对仪器设备进行监控、检查(治疗)后进行维修,保证检查(治疗)过程正常进行。
加强对检查结果的重点控制:对该环节的控制,我们采用的主要方法为:①上岗人员均须接受培训及较严格的考核:本院住院医师须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并在日常工作中接受考核后方能上岗;进修医师上岗前接受专门培训及考核,合格后由本院医师监督指导上岗。②坚持实行诊断报告的三级检诊制度:多年来我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放射科诊断组坚持集体重点阅片、住院医师首签报告、主治医师复检并主签报告、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审核并重点抽签报告;直接操作的住院医师出具报告,主治医师复检审核,副高技术职称人员重点把关。事实证明,此方法的实施,不仅可防止诊断报告的质量偏差,而且有得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6终末质量保证
终末质量保证是对科室工作结果的终末控制。影像诊断科室的工作结果并非医院工作的终末结果,而是整体医疗工作的中间环节,所以其终末工作质量的保证不仅可以确保本身工作质量不出偏差,而且有助于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效果,从而间接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影像诊断科室的终末质量保证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图(像)片质量控制:①每日技术组集体阅片、评片;②诊断组每日重点阅片时参与评片;科室质量检查组每月随机抽查验片。根据检查结果总结、判断投照方法是否得当角度是否合适仪器性能及状态是否良好等等,以指导下一步工作。
回顾性抽查及审核报告单质量:科室主管领导及质量检查组成员每月随机抽查当月发出报告100份以上,对照原始影像学资料进行复检,从报告单的格式、清晰度、描述的准确性、诊断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存档;机关职能部门定期、非定期地抽查报告单质量,并以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建立和坚持病例随访制度:跟踪随访重点病例,是不断提高影像诊断质量及水平的一项极重要的措施。长期以来,我院所属的各影像诊断科室建立并坚持了这一制度。其中放射科各检查室每周派专人下临床跟踪随访,每两周全体人员对重点随访病例进行讨论。
总之,我们要着眼于基础质量,以统筹影像诊断科室工作质量的全局;具体抓环节质量,以落实各项措施,对质量实施管理;以终末质量进行反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影像诊断科室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谈高,姜兆侯. 影像诊断与医生的思维素质[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2, (03) .
[2] 林春华,郭惠尧. 影像诊断思维在实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1994, (03) .
[3] 张进才,杨文铎. 论科学观察与逻辑思维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J]. 医学与哲学, 2000, (06) .
[4] 王玉. 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中的哲学思维与人文思考[J]. 医学与哲学, 2004, (01) .
[5] 姜兆侯. 影像学的历史功绩与辉煌现实的忧虑──纪念伦琴发现X线100周年[J]. 医学与哲学, 1995, (11) .
[6] 姜兆侯,姜立. 少见疑难病的临床思维特点[J]. 医学与哲学, 1997, (06) .
[7] 王红光,李顺宗,胡树芳,赵俊京,李智岗. 立体-平面-立体思维方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教育, 2002,(02)
[8] 姜兆侯,姜立. 疑难病及其诊断思维[J]. 疑难病杂志, 2003, (02) .
[关键词] 乳腺钼靶X线摄影;技术人员;图像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4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c)-0041-02
乳腺癌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国内各大城市中乳腺癌发病率已占恶性肿瘤的首位[1]。X线检查是术前诊断乳腺疾病准确率最高的影像学方法[2]。这种成像技术的效果取决于高质量的照片,乳腺X线成像中,掌握和控制X线摄影乳腺投照位置、压迫技术是提高照片质量的关键。本研究分析乳腺照片的质量,评价不同的摄影特点及影响乳腺照片质量的因素,以提高乳腺摄片质量,为乳腺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乳腺钼靶X线摄影照片200份,患者年龄24~68岁,标准为头尾位(CC)、内外侧斜位(MLO),少数侧位及夸大头尾位等。使用美国LORDA高频钼靶机、爱克发IP板、爱克发CR、爱克发激光打印机、PACS系统。
1.2 阅片方法
根据美国放射学院(ACR)乳腺报影质量保证委员会制定的《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规》(MQST)标准,《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3],由质控小组对乳腺片进行质量评价、等级划分、分析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符合诊断标准的乳腺图像标准
图像清晰、层次丰富、锐利度好,及相邻胸壁清晰可见,处于切线位平行于摄影台,符合诊断要求。甲级片标准:①适当的影像密度;②对比度、清晰度良好;③摄影正确;④无技术操作缺陷。其中一项不符合为乙级片,两项不符合为丙级片,由于技术不良造成照片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者为废片。
1.4 观察项目
根据评价标准,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价、分析、统计,如摄影是否标准,标记是否明确整齐,对比度、清晰度是否良好,是否有伪影,有无明显污渍或划痕,图像能否清晰显示的皮肤、皮下脂肪层、、乳晕、腺体、导管、脂肪、纤维组织、淋巴和血管、部分胸大肌、各淋巴结和腋前组织等。
2 结果
200例患者检出阳性病例168例,阳性率为84%。其中甲级片173份,乙级片23份,丙级片3份,废片1份;影响照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摆位不标准、皱褶伪影、污渍等(表1)。
3 讨论
3.1机器、片盒的日常准备
视察机器系统的运行情况,定期为机器进行调试管理、较准;定期清洁乳腺机,尤其是乳腺探测器表面、压迫板等,避免灰尘颗粒、皮屑、污渍、擦刮痕等。注重乳腺专用IP板的日常维护,定期清洁IP板,避免伪影的产生,并合理、均匀地使用每一块IP板,检查IP板是否有刮痕,有物理损伤不能修复的IP板或使用超过限度的IP板应及时更换。
3.2 检查前与患者沟通及准备
技术人员在检查前应认真阅读临床医生开出的申请单,根据医生的摄影申请单和受检者的主诉对异常部位进行确认[5]。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确认是否有检查或手术史,是否有隆胸、假体等,严格按标准进行设计,必要时进行选择性补充摄片。
乳腺X线检查是一种特殊的检查技术,检查部位又是比较敏感的私密部位,患都难免会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所以检查医生应该向受检者说明检查过程和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比如摄影时进行压迫时可能会引起不适,应向受检查者解释压迫操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消除受检者的紧张心理,取得受检者的积极配合。
检查前要询问年轻女性受检者的月经时间及月经情况,告知乳腺钼靶检查的最佳时间应为月经后1周左右[6],必要时可以预约最佳的乳腺检查时间。嘱受检者脱去上衣,充分暴露双乳并进行触诊,将资料记录在申请单上[7]。去除及其周围项链、药膏等,必要时在检查前进行清洁。
3.3 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摄影
认真做好标识,根据临床需求选择。标准摄影是MLO及CC位,标准摄影是基本的摄影方法,不是把病变部位作为重点的的摄影方法。病变部位与乳腺组织重叠不能充分显示或位置较特殊时需追加摄影。
标准CC位:被检者面对乳腺机站立,技术人员位于受检对侧,被检者头转向对侧,技师轻轻将乳腺组织牵拉远离胸壁,使乳腺组织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将放在暗盒托盘中心,调节压迫器,从上往下压迫直到乳腺外侧有紧绷感[8]。CC位的影像合格标准:左右照片对称;必须显示内侧乳腺组织,应尽可能包括外侧乳腺;胸壁的深处要尽量包括进去(到胸大肌出来的程度);乳腺无皱褶;的轮廓可见。
标准MLO位:被检者面对乳腺机站立,身体转离受检侧,足部与片盒胸壁近侧缘成约45°角;将乳腺机暗盒托盘与水平面成45°~75°角,使暗盒与胸大肌平行,被检侧上臂抬高抓住把手、肩部前旋,使乳腺和胸大肌尽可能靠近暗盒托盘中心,腋窝凹陷处置于暗盒托盘的拐角,将胸大肌轻轻向前推,同时向上向外牵拉乳腺,调节压迫器,直到有足够压力,使被检乳腺充分展开再向下牵拉腹部组织,以打开乳腺下皮肤皱褶。X线中心经乳腺内上方到达外下方射入胶片中心,嘱屏气后曝光。MLO位的影像合格标准:左右照片对称;的轮廓可见;胸大肌要延伸到基线附近;乳腺后方的脂肪组织被很好地显示出来(特别是乳腺内下角不能被切掉);胸壁组织被包进来,乳腺下部折叠处的组织伸展;乳腺无皱褶。
3.4 图像的后处理
X线摄片具有很高的线性度、宽容度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对乳腺影像进行谐调、空间频率等处理,提高空间频率及宽容度,使乳腺皮肤及深部脂肪密度呈线性变化,均可清晰显示[9]。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设备条件有限,但照片的质量可以有效控制。做好合理维护和日常保养可以保证设备性能稳定并延长使用寿命;钼靶摄影的规范化操作、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可提高乳腺图像质量,使每张乳钼靶片都符合影像诊断要求,减少漏诊和误诊,为各类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 师文福.乳腺钼靶摄影技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4,11(11):860-865.
[2] 胡永升.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2):134-138.
[4] 王青宏,朱健,王晓强,等.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规范花操作与质量控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3):186-188.
[5] 秦维昌.译.乳腺摄影质量控制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5.
[6] 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 曾亚琴,徐恒昀.优质乳腺钼靶片的标准化摄影技术[J].中外医疗,2009,28(4):152.
[8] 郭良栋,娄从辉,孙进城,等.低剂量乳腺钼靶X线摄影技术的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1):43-46.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6)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关键词】医院数字化;网络;影像科;影像工作站
The RIS Construction of The Grass-roots Hospital Study
GAO Jing-guo,ZHANG Mei-ling
【Abstract】 Grass-roots hospital because the funds equipments waits various reason,the numeral turns to was subjected to limit with information-based development,the grass-roots hospital should carry on the numeral to turn the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oneself,this text introduces our thus grass-roots hospital to turn the reformation through the numeral of the old equipments,and new equipments the set sets up the basic system project of RIS
【Key words】The hospital numeral turn;Network;Image section;Image work station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院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影像科,设备数字化几乎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大中型医院组建了完整的RIS和HIS系统,以实现医疗技术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但在我们这样的基层医院,由于各种原因使影像科设备的数字化程度,各种设备的影像所遵从的标准不完全共同,给影像科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的共享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影响到了医院数字化和信息共享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和实现影像科信息共享,我们对我院影像科有关设备设备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组建了基本的RIS。经过几年的应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下面就我们的改造经验做以简介。
1 设备情况简介和设备改造
1.1 设备介绍 包括放射科东芝胃肠机(DGW-20A),CR(AGFA),导管室DSA(西门子 POWER-MOBILE),CT室CT(GE PROSPEEND AI),这些设备输出的图像所遵从的标准很不相同,东芝DGW-20A胃肠机和导管室的DSA输出的图像为模拟视频图像,CR和CT图像为DICOM.3标准医学图像。不仅设备技术状况不一样,而且各个设备的分部位置不集中。
1.2 设备改造 根据我们院影像科设备的情况,我们对非数字化和不符合DICOM.3医学影像标准的设备进行改造。东芝胃肠机造改造方案:先将原设备的三十万像素的CCD摄像头更换为一百万像素的CCD摄像头,以提高图像质量;然后把视频图像送往为东芝胃肠机改造而配备的工作站,在工作站内把视频信号转化为符合DICOM.3标准医学图像,DSA也需配备一工作站,把图像转化为符合DICOM.3标准的医学图像。胃肠机和DSA对作站的要求:能够实时采集实时显示,而且可以把采集到的视频信号转化为标准DICOM.3标准的图像。胃肠机和DSA我们都采用了北京思创贯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PACS医学影像工作站ST-CDMedical V3.1作为他们的工作站。该工作站的通过次级获
取的方式(数字化图像或帧接收方式截取图像)将从胃肠机和DSA获取图像转化为符合DICOM.3标准的医学图像。
2 网络的组建
2.1 技术模块的划分 影像科分为不同的技术部门,根据影像科各技术部门不同的特点,把影象科划分为DSA,胃肠,CR,CT几个技术模块。应选择一种适当的网络组建方案把各个部分联起来,我们选取了对等星型网络结构组建网络;各个技术模块先各自组成局域网,然后再通过一个中心节点相互联起来,这样组建网络一方面简单,由CT,CR原来各自的工作站和服务器等组成的局域网可以保持不变,一方面各个部分的功能互不影响,一旦哪部分不正常只需断开该部分与网络中心节点的连接就可以,可以方便得进行维护和维修不影响其部门它工作。另外通过中间节点还可以进行扩展,方便将来新的技术模块连入,也为将来连接医院的HIS做好准备。中心节点网络连接设备我们选用10M.100M自适应交换机。
2.2 中心工作站(服务器) 根据我们院影像科各个技术部门位置比较分散和各部门工作量大小不同以及各部门技术特点的不同的情况,我们设置一中心工作站对影像科所有技术部门的各种影像进行处理,;并储存和管理患者有关文字资料(患者基本信息资料,诊断报告,其他病理资料等),进行质量控制等,这样一方面处理影像时不影响各技术部门的工作,一方面方便各科室科大夫会诊。该工作站应该满足以下条件:①能储存,接收,传送符合DICOM.3标准的图像;②能方便被个部门工作站或服务器访问;③能执行照片打印任务;④具备刻录功能。(包括可以刻录符合DICOM标准的图像),ST-CDMedical V3.1医学影像工作站不仅可以实时显示图像,而且具有图像采集,存档,远程诊断,DICOM3.0打印,ACC手术监测,辅助诊断,三维成像分析报告,和质量控制等功能,完全可以满足中心工作站的要求,因此我们同样选取该工作站为中心工作站。为了便于网络布线和影像科各技术部门的影像完整传送,而不至因传送距离过远产生影像丢失的现象,中心工作站放在距离各技术部门相对均等的位置。中心工作站直接接入中心节点。
2.3 联网 我们医院目前没有完的HIS系统,影像科这些分散分布在各处的各种影像设备无法借助HIS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但全院财务系统各科室已经全部联网,我们借助医院的财务网络把影像科各技部门块连接起来。为了和财务互部门互不影响,我们把影像科各部门的工作站或服务器等的IP地址进行了与财务网不一样的网段分配,(影像科各技术部门的工作站或服务器的IP地址分在同一网段内)。
2.4 联网共享 我们采用了操作相对简单WEB方式来实现技术部门间的互访,联网后的影像科各技术部门之间可以进信息共享,各技术部门间可以方便的相互访问,除此之外硬件设备资源之间也可以共享,CR的激光相机与CT室激光相机为整个RIS系统所共享,保证了整个系统胶片打印全天候正常工作。
3 患者影像资和文档资料的管理和储存
医院影像科的不同设备的的影像具有不同的特点,CR照片一般为单幅或几幅,胃肠和DSA的影像一般为连续视频,CT为系列图像,对不同情况的患者的的影像采取不同的储存和管理模式。鉴于我们院影像科的工作量情况,我们主要采用了刻录光盘的形式来储存图像。对于患者要求携带图像资料的情况,可以通过激光相机打印照片或者刻光盘交给患者;ST-CDMedical V3.1录像及电影采集回放功能,和支持JPEG图像的有损或无损采集格式以及DICOM保存格式的功能,可以轻易的把患者的胃肠和DSA影像资料存储在光盘上,方便患者携带;在中心工作站上建立特殊病例资料库,以储存特殊病例影像资料。患者的文档资料,诊断报告单可以随患者影像资料一起打印,患者其他文字资料储存在中心工作站,以便日后查找。
4 运行结果
我们把老设备经过简单改造和新设备一起组成的RIS系统,3年来运行一直正常。证明这种方案稳定可靠,能够满足基本的医学图像的传输和存档要求。该方案也为将来影像科增加新的设备预留了网络接口,方便网络扩展。同时为将来影像科RIS加入医院HIS系统打下基础。
5 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化通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医疗信息的数字化的发展和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医疗档案,远程会诊,医疗信息共享等,成为当今医疗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医院因资金 设备等多种原因,数字化进程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基层医院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数字化,既要购置新设备,也应兼顾未到淘汰年限的数量众多的老设备,该设计一套可行的方案,充分把这些设备利用起来,参与到医疗信息化中来,这样既可以加快医院数字化建设,又可弥补资金不足。
参考文献
[1] 陈立新,赵伟江,金琼英,等.小型医学影像储存和传输系统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272-275.
[2] 张殷雷,张金宁,张壮志,等.PACS和RIS建设探讨.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4:274-275.
[3] 陈金雄,余轮,刘雄飞,等.基于PACS和HIS的远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研究.医疗卫生装备,2005,11:39-44.
[4] 罗敏,王小林 罗松,等.医学影像与传输系统的综合布线和网络系统的设计.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6:493-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