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量化策略研究8篇

时间:2023-06-28 10:01: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量化策略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量化策略研究

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039

1 量化投资择时选股的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量化投资被西方投资界称为颠覆传统投资哲学的投资革命,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60年里被证明是一种可以对冲市场风险,以概率取胜的高收益投资模式。相较技术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量化投资者凭借其高频交易和不断适应市场的量化投资策略,在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中获得了远超其他策略的收益。詹姆斯·西蒙斯所掌管的大奖章基金从成立开始,年均回报率高达38.5%,运用量化的方法而获得交易的套利。量化投资策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海量历史数据收集和总结后得到的交易策略,主要是通过高频交易对市场存在不合理估值进行纠错,来寻求α收益。

1.2研究意义

从国内现有的采用量化投资方法并且运作一段时间的基金来看,在A股这样的市场应用更加具有前景,通过量化择时策略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达到预测价格的目的。一般来讲,量化择时选股策略可以分为基本面与市场行为两类。其中,基本面选股策略中常用多因子模型,重点运用选定的某些因子指标作为股票遴选的标准,通过结果满足标准作为买进股票的对象,反之不满足的则作为卖出对象。根据投资者的操作理念、投资风格可以大致分为价值型、投机型等类别。无论何种投资者都会或多或少依据一些因子判断股票涨跌。然而,当多数交易者同时采用某一因子指标时,促使该因子具有显著有效性。这些因子和收益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

2 量化择时选股理论的研究

2.1基金择时选股能力的分析模型

基金分析模型的基本思路一般都基于CAPM模型进行拓展衍生,将基金的择时选股能力分离和量化,进而做出评测。应用最为广泛的有:特雷诺和玛泽(Treynor & Mazuy,1966)的T-M模型、Jensen模型(Jensen 1968)、亨里克森和莫顿的H-M模型(Henriksson & Merton,1981)等。

2.2模型设计及研究样本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以单因素T-M 模型为理论基础因子,分析三个时间段(2006年1月1日—2007年9月3日,2007年10月8日—2008年10月8日,2007年12月31日—2011年12月31日)各种类型基金的选股以及择时能力的情况,并分析每个时间段基金经理的能力表现。

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ri-rf=α+β1(rm-rf)+β2(rm-rf)2+εi

其中:α表示选股能力指标,β1表示基金当时面对的市场系统性风险,β2表示择时能力指标,εi为残差项,其他变量表示的含义与Jenson模型相同。

假如β2大于零,那么表明基金经理凭借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能够把握市场的机会,做出准确的研判,基金经理具有择时能力;否则就表明基金经理在能力、经验,以及把握机会方面还相对欠缺,择时能力方面较差。参数α表示投资组合收益率差异,在α大于零的情况下,表明基金经理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在选股方面可以独当一面,如果个股选择的能力较高,那么α值越大。需要指出的是,α分离了择时和选股能力。

为比较不同基金的选股择时能力,本文采用Wind资讯数据库中的晨星基金分类标准予以数据筛选,共取得了1443只基金的数据(剔除货币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同时,为了分析各种类型的基金在不同时间段内的选股择时能力,本文将研究区间分成三个时间段,根据模型相关变量及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最终筛选出384 个样本,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以下2表是综合运用T-M 模型对样本基金予以回归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样本基金的F值均处于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说明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良好,同时拟合优度R2处于0.30~0.79,说明拟合较好。

下面,运用T-M 模型对所有样本基金进行回归计算,分别从选股和择时两方面的能力对各种类型基金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统计表现进行分析。

3.1选股能力分析

(1)回归分析

表2中27 只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的基金T-M 模型的检验结果。通过t检验结果表明,其中仅有三只基金没有通过α> 0的显著性检验,而其他的24只基金均通过了α>0的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22只基金的α>0,占样本总数的81%。结果表明样本内基金经理都具有选股能力,但α的数值都相对偏小,这说明我国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尚需提高。

(2)统计分析

通过表3的统计汇总,可以看出,只有债券型基金在2007年12月31日—2011年12月31日期间选股能力系数为负值,而其他基金在每个时间段均具有正向的选股能力,这表明样本内基金经理都符合考察目的。不过,能力数值普遍偏低。

通过表4、表5和表6分析,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选股能力都高于债券型基金,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等指标也差别不大。绝大多数基金经理具有一定选股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突出。

3.2择时能力分析

(1)回归分析

表 2 给出了针对不同类型的27 只基金在不同时段内T-M 模型的检验结果。从 t 检验来看,只有两只基金能够通过α的显著性检验。通过T-M模型的回归分析,其中9只基金α>0,多数基金表现为负向的择时能力。

(2)统计分析

从表7 可以看出,只有债券型基金在2007年10月8日到2008年10月8日和2007年12月31日到2011年12月31日两个时间段内的择时能力系数大于零,其他的基金在每个时段的择时能力系数均小于零。

综合分析,在择时能力方面,只有债券型基金的表现较好,样本内基金总体呈现负向状态。说明我国基金经理的对于未来经济及股市整体趋势的研判和分析不够透彻。

4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选股能力方面,除债券型基金外,所有类型的基金在三个时间段都表现出一定的选股能力,不过能力表现并不显著。而且,所有表示基金选股能力的标准差相对较小,表明基金经理之间对投资配置、组合的能力差异很小。

(2)择时能力方面,样本内基金经理择时能力不太理想,当市场出现多头行情,基金经理难以把握机会,以寻求稳定超额收益率;当市场出现空头行情,基金经理也无法规避系统性风险,及时空仓止损。此外,所有类型基金择时能力标准差都较大,不同基金经理的表现水平波动较大。

(3)综合分析,我国大部分基金经理的选股择时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尚需加强,具体表现在择时能力方面,只有少数的基金经理能够具备一定的选股能力。这种结果受到国内证券市场特点、基金公司绩效考核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相信随着我国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基础性制度,以及基金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等措施,基金经理的择时选股水平会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Treynor D.E.,Mazuy K..Can Mutual Funds Outguess the Marke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6(17):38-4.

篇2

【关键词】量化投资 特点 策略 发展

一、引言

量化投资在国外的实践已经有了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量化投资起步较晚,从2004年开始出现量化投资的产品,由于缺乏有效的对冲手段,直到2010年4月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之后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开始涉足量化投资。[1]

2015年的中国股市跌宕起伏,杠杆配资引发了大幅上涨和断崖式下跌,股市出现罕见的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的奇观,众多机构投资者和散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其中少数量化投资基金在大幅波动的市场中却表现相对稳定。量化投资基金和量化对冲策略的稳健,很快引起了全市场的关注,也成为近期银行、券商、信托等机构追捧的新的产品模式。

在此背景下,作者在本文中对于量化投资的概念、特点、策略、理论基础和发展做一个总结,希望为量化投资研究和实践做一些参考。

二、量化投资解读

(一)量化投资的定义

量化投资在学术界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对于量化投资的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本文对于量化投资的定义为:

量化投资是指将投资者的投资思想或理念转化为数学模型,或者利用模型对于真实世界的情况进行模拟进而判断市场行为或趋势,并交由计算机进行具体的投资决策和实施的过程。

(二)量化投资的特点

1.投资决策中能够客观理性,克服人类心理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传统投资的分析决策,大多数方面都由人工完成,而人并非能做到完全理性,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很难不受市场情绪的影响。[2]量化投资运用模型对历史和当时市场上的数据进行分析检测,模型一经检验合格投入正式运行后,投资决策将交由计算机处理,一般情况下拒绝人为的干预,这样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受人的情绪化的影响将很小,投资过程可以做到理性客观。

2.能够通过海量信息的大数据处理,提高投资决策效率。我国股票市场上有近3000只股票,与上市公司相关的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包括政策、国内外经济指标、公司公告、研究报告等,投资者靠自己手工的筛选根本就是力不从心。量化投资的出现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量化投资运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对其进行辨别、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并做出投资决策,大大减少了人工的工作量,提高了投资决策效率。

3.能够实现精准投资。传统的投资方法中认为投资是一门艺术,投资决策需要的是投资者的经验和技术,投资者的主观评价起到决定作用。而量化投资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套利策略中,它能做到精准投资。例如在股指期货套利的过程中,现货与股指期货如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时就能进行套利,量化投资策略和交易技术会抓住精确的捕捉机会,进行套利交易来获利。另外,在控制头寸规模方面,传统的投资方法只能凭感觉,并没有具体的测算和界定,而量化投资必须要设定严格精确的标准。[3]

4.能够快速反应和决策,把握市场稍纵即逝的机会。量化投资往往利用高速计算机进行程序化交易,与人脑相比它能够迅速发现市场存在的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具有反应快速、把握市场稍纵即逝的机会的特点。量化投资在速度上最出色的运用就是高频交易,与低频交易相对,高频交易是通过高速计算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并完成交易。[4]

5.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获取较为稳定的收益。与传统投资方式不同的是,量化投资在获得较高超额收益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业绩也更为稳定。相关研究显示,1996年至2005年期间,量化投资基金与以所有传统主动型投资基金和偏重于风险控制的传统主动型投资基金的信息比率对比情况中,量化投资基金的信息比率都是最高,说明量化投资相对于传统投资,能够在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

三、量化投资的策略

一般的量化投资的策略指的是用来实现投资理念或模拟市场行为判断趋势从而获取收益的模型。量化投资需要权衡收益、风险、交易成本、具体的执行等各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这些方面会形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有时候量化投资策略模型也会将风险、成本等方面融合在模型中。

(一)国外量化投资策略的分类

国外习惯上将量化投资的策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阿尔法导向的策略,另一类是贝塔导向的策略。阿尔法策略(alpha strategy)是通过量化择时和调整投资组合中不同资产的头寸大小来获取收益的策略;贝塔策略(beta strategy)是通过量化的手段复制指数或者稍微的超出指数收益的策略。[6]相比而言,量化指数的贝塔策略相对更容易,所以一般情况下所说的量化投资的策略指的是阿尔法策略(alpha strategy)。

阿尔法策略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理论驱动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

理论驱动模型是比较常见的类型,这些策略是运用已经存在的经济、金融学的理论,构建策略模型,进行投资决策。理论驱动模型根据输入的数据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类,主要有基于价格相关数据的策略和基于基本面数据的策略。

数据驱动模型广泛的被运用于股票、期货和外汇市场,因为采用的数学工具更为复杂,相对而言难于理解,目前使用的还不是很多。与理论驱动模型不同,数据驱动模型认为进行投资决策其实是不需要理论的支持,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数据(例如交易所的价格数据)中识别出某种行为模式或市场趋势,进而进行预测或者解释未来的模式,从中获取收益。

(二)我国量化投资策略的分类

国内比较常见的量化投资策略主要有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按投资标的所在市场分类区分的量化投资策略,分为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量化投资策略。现货市场包括股票市场、ETF市场和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包括商品期货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国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和期权与其他衍生品市场,国内运用较多的是投资于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等期货市场。

另一种分类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判断趋势的单边投机策略和判断波动率的套利交易策略。[7]单边投机策略主要包括量化选股和量化择时,套利交易策略主要包括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期权套利、另类套利策略等,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是这种分类方式。

四、量化投资理论的发展

(一)投资理论的发展

量化投资的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Markowitz(1952)[8]第一次把数理工具引入到金融研究领域,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和风险报酬与有效前沿的相关概念,这是量化投资接受的最早的严肃的学术成果。Sharpe(1964)[9]、Litner(1965)[10]、Mossin(1966)[11]在马克维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是如今度量证券风险的基本的量化模型。

20世纪60年代,Samuelson(1965)与Fama(1965)[12]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这为后来在新闻量化交易等方面提供了思路和理论支持。20世纪70年代,金融衍生品不断涌现,对于衍生品的定价成为当时研究的重点。Black和Scholes(1973)[13]将数学方法引入金融定价,他们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B-S模型),为量化投资中对衍生品的定价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该理论之后,Ross(1976)[14]根据无套利原则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PT),该理论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完善和发展,为量化投资中的多因素定价(选股)模型提供了基础,这也是Alpha套利的思想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期权定价理论倒向微分方程求解;“金融工程”概念得以产生,金融工程着力于研究量化投资和量化交易。同期,学者们从有效市场理论的最基本假设着手,放宽了假设条件,形成了金融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分支――行为金融学。

20世纪90年代,金融学家更加注重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产生了诸多的数量化模型,其中最为著名的风险管理数量模型是VaR(Value at Risk)模型,这是量化投资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理论基础。[15]

20世纪末,数理金融对于数学工具的引入更加的迅速,其中最为重大的突破无疑是非线性科学在数理金融上的运用,非线性科学的出现为金融科学量化手段和方法论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工具[16],尤其在混合多种阿尔法模型而建立混合模型时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技术。

(二)量化投资的数学和计算基础

量化投资策略模型的建立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主要有随机过程、人工智能、分形理论、小波分析、支持向量机等。[17]随机过程可以用于金融时序数列的预测,在现实中经常用于预测股市大盘,在投资组合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可以优化投资组合;人工智能的很多技术,例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可以运用于量化投资;分形理论用于时间序列进行预测分析;小波分析主要用于波型的处理,从而预测未来的走势;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运用于数据驱动模型,还可以运用于设置模型的细节;支持向量机可以分析数据,识别模式,用于分类和回归分析。

五、国内外量化投资实践的发展

(一)国外量化投资实践的发展

本文认为量化投资在国外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68年:对冲阶段。该阶段是量化投资的萌芽阶段,该阶段具体的量化投资实践很少,主要是为量化投资提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准备,量化投资脱胎于传统投资,对抗市场波动,通过对冲稳定Alpha收益,但收益率低了。

2.第二阶段从1969年至1974年:杠杆阶段。在该阶段,量化投资从理论走入了实践。在投资思路上,因为原本的Alpha策略收益有限,通过放杠杆扩大第一阶段的稳定收益。实践方面,1969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爱德华・索普(Ed Thorp)开办了第一个量化对冲基金,进行可转债套利,他是最早的量化投资的者使用者。1971年,巴莱克国际投资公司(BGI)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只被动量化基金,标志着量化投资的真正开始。

3.第三阶段从1975年至2000年:多策略阶段。在这一阶段,虽有一定的挫折,但总体上量化投资得到了平稳的发展。在投资思路上,由于上一阶段通过杠杆放大收益的副作用产生,放大以后的波动率又增大,从而转向继续追求策略的稳定收益,具体的手段是采用多策略稳定收益。实践方面,1977年,美国的富国银行指数化跟踪了纽约交易所的1500只股票,成立了一只指数化基金,开启了数量化投资的新纪元。[18]1998年,据统计共有21只量化投资基金管理着80亿美元规模的资产。[19]

4.第四阶段从2000年至今:量化投资阶段。这一阶段,量化投资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投资思路上,运用量化工具,策略模型化,注重风险管理。在实践方面,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前,全球对冲基金的规模由2000年的3350亿美元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上升至危机发生前的1.95万亿美元,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对冲基金规模有较大的回落,直到2008年之后,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对冲基金规模才开始反弹。

(二)我国量化投资的发展

本文认为,到目前为止,我国量化投资的发展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2004年至2010年: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我国没有足够的金融工具,量化投资在我国发展缓慢。2004年8月,光大保德信发行“光大保德信量化股票”,该基金借鉴了外方股东量化投资管理理念,这是我国最早的涉足量化投资的产品。2010年4月16日,准备多年的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在中金所的上市,为许多对冲基金的产品提供了对冲工具,从此改变了以前我证券市场只能单边进行做多的情况。

2.第二阶段从2011年至2013年:成长阶段。2011年,被认为是我国量化对冲基金元年,[21]而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ETF和分级基金的丰富和发展,券商资管、信托、基金专户和有限合伙制的量化对冲产品的发行不断出现,这个阶段的量化投资真正意义上开始发展,促使该阶段发展的直接原因就是股指期货的出现。[20]

3.第三阶段从2014年至今:迅猛发展阶段。2014年被认为是“值得载入我国私募基金史册的一年”,基金业协会推行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产品的登记备案制,推动了私募基金的全面阳光化,加速了私募基金产品的发行,其中包括量化对冲型私募产品。2014年称得上我国量化对冲产品增长最迅速的一年,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各类机构在量化对冲产品上的规模均有很大的发展,部分金融机构全年销售的量化对冲基金规模超过了百亿。

2015年,上证50ETF期权于2月9日正式推出,这对于对我国的量化投资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4月16日,上证50与中证500两只股指期货新品种的上市给量化投资带来更多的策略的运用,金融衍生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量化投资提供更多的丰富对冲手段,也提供了更多的套利机会。

六、总结

量化投资的技术、策略、硬件设施条件都在飞速的发展,与传统的投资方式相比,量化投资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尤其是量化对冲产品,以其长期稳健的收益特征,成为目前“资产荒”下对信托、理财产品和固定收益产品良好的替代产品。未来随着我国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国债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股指期货市场未来逐步恢复正常,量化投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徐莉莉.量化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R].渤海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专题研究报告,2012.

[2]廖佳.揭开量化基金的神秘面纱[J].金融博览(财富),2014,(11):66-68.

[3]王力弘.浅议量化投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投资,2013,(02):202.

[4]Durbin,M. All About High-Frequency Trading: The Easy Way To Get Started[M]. McGraw-Hill Press,2010.

[5]蒋瑛现,杨结,吴天宇,等.海外机构数量化投资的发展[R].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数量化系列研究报告,2008.

[6]Rishi K. Narang. Inside the Black Box: The Simple Truth about Quantitative Trading[M]. Wiley Press,2012.

[7]丁鹏.量化投资――策略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8]Markowitz,H.M.. Portfolio Selec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52,2:77-91.

[9]Sharpe,W.F. 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3):425-442.

[10]Lintner. 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5,47(1):13-37.

[11]Mossin.Equilibrium in a Capital Asset Market[J]. Econometrica,1966,Vol.34(4):768-783.

[12]Fama,Jensen,and Roll. Investor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9,(12)34-36.

[13]Black Fischer,and Myron Scholes,1973.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81(3):637-654.

[14]Ross.The arbitrage theory of capital asset pricing[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6,13(3):341-360.

[15]Jorion,Philippe.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 (3rd ed.)[M]. McGraw-Hill Press,2006.

[16]戴军,葛新元.数量化投资技术综述[R].国信数量化投资技术系列报告,2008.

[17]丁鹏.量化投资与对冲基金入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8]郭喜才.量化投资的发展及其监管[J].江西社会科学,2014,(03):58-62.

[19]Ludwig B.,Chincarini. The Crisis of Crowding: Quant Copycats,Ugly Models,and the New Crash Normal[M]. Wiley Press,2013.

[20]曾业.2014年中国量化对冲私募基金年度报告[R].华宝证券:对冲基金专题报告,2015.

[21]严高剑.对冲基金与对冲策略起源、原理与A股市场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12):81-83.

篇3

关键词: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量化管理

人力资本是企业劳动力的技术、经验和知识的集合,是生产劳动的源泉。近年来,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步及到工作分析量化方法,定额定员标准的确定,工作时间标准的制定,工资等级的制定,福利待遇的确定等等。本文立足实际,探讨了企业人力资源如何实现管理量化。

人力资源度量化要求每项工作都能抓住最核心的指标,并设计可操性强、准确率高的数学分析模型,通过客观的数学分析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下面对如何开展企业人力资源定量研究加以说明。

一、加强员工工作时间利用状况的量化管理

员工对工作时间的利用状况不仅关系到其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影响着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成本,因此加强对员工工作时间利用状况的管理不容忽视,具体实施措施如下:一是做好员工工作时间的核算,以准确掌握员工工作时间资源的总量;二是制定工作时间平衡表,依据该表保证员工的工作时间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以工作时间为单位,确定一定工作时间内所能够创造的效益,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状况。除此之外,为确保员工能够充分利用工作时间,更需要企业明确各员工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依据绩效考核结果给予员工奖励或惩处。

二、加强员工数量、素质和构成状况的量化管理

首先,加强对员工数量的量化管理。即企业应保证人员正常流动,人员流动率是指员工流入量、流出量与平均劳动力资源总量之间的比率。经济学家指出,人员流动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不断更新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一定量的人员流动率,从而为自身生存和发展提供后勤保障;其次,加强对员工素质的量化管理。即员工的综合素质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企业应结合员工的特点和需求对其合理配置,同时,加大对各级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不断增强员工的技能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最后,加强对员工构成状况的量化管理。即员工数量规模取决于企业生产规模和劳动技术装备程度。对于生产规模大、劳动技术装备精良的企业而言,其所需的员工多,而且其员工大都为技术型人才;对于生产规模小,劳动技术装备落后的企业而言,其所需的员工少,而且其员工大都为劳动型人员。

三、加强员工薪酬的量化管理

通过对员工薪酬的量化管理既能够起到加强劳动者管理的作用,又能够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质量,对企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贡献。现阶段,我国各企业常用对工资总额的动态研究、对平均工资动态研究和工资效益分析等方法实现对员工薪酬的量化管理。

1.对工资总额的动态研究。即计算收入与报酬的总量,工资总额的变动与工资水平的变化、员工人数规模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企业应立足于工资水平的变化和员工人数规模的变化之上分析工资总额的变动,以全面挖掘引起工资总额变动的原因。

2.对平均工资动态研究。平均工资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其是反映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收入高低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工资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呈现正相关性,即随着平均工资的增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越高,从而使得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长;反之亦然。

3.工资效益分析。工资效益即为投入工资成本后所取得的价值,工资效益取决于工资水平,即随着员工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将激励着员工更加积极工作,以此使得工资效益显著增加。现阶段,国内企业常用计算工资效益指标和工资效益指标变动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工作效益分析。

四、企业并购业务人力资源量化管理策略

1.实施裁员培训策略。并购后企业给予被辞人员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给予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由并购后企业组织对其人员进行就业技术培训,使其能够获得基础生活保障,以此,充分体现出并购后企业人性化管理,从而,有助于增强被辞人员和核心人员的忠诚度与归属感。

2.自愿辞职策略。并购企业一旦对裁员措施不当,将给并购后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并购企业需实施自愿辞职策略,劝说人员能够主动申请退休,并给予退休金,此做法不仅能够维护并购企业良好的形象,而且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辞员工对并购后企业实施打击报复的风险。

3.减薪策略。并购企业可适当降低绩效差员工的工资及其福利报酬,以此,一方面是降低了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且还能够体现出并购企业的人性化理念,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使其全心全意为并购后企业服务。

五、企业人力培训量化管理

1.开发课程、组织培训与考核的量化管理。企业以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为依据进行分析,并组织了全体的管理人员从管理能力提升、企业战略达成的角度进行了各项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要求的讨论,提出了团队建设、沟通技巧、管理技能、管理概论等管理素质多项能力项目,并且利用企业的网上大学的理论学习、案例研讨、集体讨论与外出考察参观等各种方式,进行不断的组织学习交流和管理培训,同时布置改善管理项目与管理付诸实践,进行管理改进计划的立项与监督跟进,以此评价各级 管理人员的进行参与管理培训之后达到的提升效果,若无法达到培养目标的人员将被从管理岗位上淘汰。

2.增加业绩中对管理量化表现的衡量。业绩管理是企业通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和方式对员工及组织业绩进行管理的活动。业绩管理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关键,同时,通过业绩管理,实现员工业绩的改善和组织业绩的提升,最终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业绩包括两个方面即员工业绩和组织业绩。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业绩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对员工业绩的管理完成对组织业绩管理的过程,通过员工业绩管理实现组织的业绩目标。员工业绩和组织业绩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结果是一样的。正因如此,员工业绩对组织业绩的影响之大显而易见,良好的员工业绩是良好的组织业绩的保证,反之,员工业绩差,组织业绩也不会好。  业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具体实践,与企业的文化息息相关。

业绩管理的手段是考评,业绩管理的核心是激励,业绩管理的目标是改善。

业绩管理系统包括三个系统的建立:即绩效考评系统、员工激励系统和业绩发展系统。

考评系统从管理程序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业绩计划、过程控制、绩效考评、业绩改进。

绩效计划:确立业绩目标,设立考评标准,为保证业绩目标的完成明确应提供和可提供的资源。

过程控制:管理的重点是及时提供帮助和辅导,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同时监督并记录业绩目标的完成情况。

绩效考评:是通过对员工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员工现有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确认成绩,找出差距,并对绩效考评结果加以运用的过程。

业绩发展:重点包括激励系统和绩效改善系统的建立。

一方面,根据绩效考评结果进行绩效工资的兑现,通过薪酬设计与绩效表现的挂钩,真正建立绩效导向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个人及组织效能的提高,最终实现组织业绩的提升。

另一方面,针对绩效考评结果中需要改善与提高的部分,通过绩效面谈,主管和员工对绩效结果达成一致意见,并一起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落实实施,从而改善员工及组织效能,进而确保组织绩效提升和组织战略目标实现。

业绩管理的最终效果是: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立和提高。

六、结论

近年来,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到工作分析量化方法,定额定员标准的确定,工作时间标准的制定,工资等级的制定,福利待遇的确定等等。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称为人事部门),对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钟情,特别是绩效考核方面的量化管理,其效果和运用的异化,已经到了物极必反的程度,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总之,人力资本管理策略是企业管理全体员工的一切行为的总和,它与企业的商业模式或经营战略一样,对企业同等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的量化问题,只有做到客观公正、便于操作,才能作为管理基础去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 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性及其战略[j].当代经济管理.2012(11).

[2]谢延浩 孙剑平 申 瑜:薪酬特征

的个人—组织匹配与薪酬满意关系实证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3]朱正磊 张 霞:浅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岗位轮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36).

[4] 林 丽 肖 莹 吴 东: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06).

篇4

关键词:道德两难;换位思考;中西合璧;小品表演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06-02

所谓道德两难法,也称为“故事两难法”“新苏格拉底法”等,它是由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针对单纯式灌输的德育方法提出来的。其具体方法是教师向学生同时提出两条道德规则,并且两条规则不可兼得,让学生面对这两条规则进行道德选择,并根据他们选择的原因和结果判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当学生出现道德失衡时,教师引导他们了解更深层次的道德判断形式,帮助学生的道德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说得再直白些,“道德两难故事法”就是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指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多角度深层次地看待和理解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一、换位思考,用心沟通是化解道德两难问题之本

在两难问题的呈现过程中,创设两个不可兼容的冲突情境,可引发学生体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让冲突的情境成为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的台阶,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体验效果,促成学生获得最真实、最触动内心的体验。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身临其境,直面冲突,经历了对新旧认知的思考,经历了对认知冲突的处理,发展了道德判断能力,建构起新的道德认知。以品德与社会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例:五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萌发阶段,自我意识正逐步完善,与大人的冲突日益明显。教师设置了一个道德两难问题:小明的成绩一向很稳定,可是有一次由于考试前没有休息好,临场发挥失常,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小明的爸爸是一位脾气十分暴躁的家长,面对这样的成绩,小明该不该实话告诉爸爸?如果你是小明,你也有一位这样的爸爸,你会怎么办?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思辨,正方理由: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应诚实地告诉爸爸,得到他的谅解;反方意见:不告诉可以维持和父亲的表面和谐,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的,争取得到好的成绩来回报他。站在一个青春期的孩子的角度来看待,正方的理由似乎过于“高大上”,反方的想法好像略显幼稚,但是这也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从他们的想法中,教师可发现家庭的开放性和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了一段处理过声音的一位爸爸的录音,在录音中,这位爸爸强烈地表达了想和孩子沟通的想法。孩子们听了,纷纷表示愿意和父母沟通。有着亲子关系的父子俩平时不愿意沟通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沟通方式的不同。根据平时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总结出如下方法:先从小事谈起,讲究策略;理解父母,多一些平等;坦诚相待;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换位思考;注意沟通时的语气委婉些;找准时机。

沟通这种行为,需要彼此先拥有相同的情感基础,站在同一目标上才有可能进行。如果一方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想说的话不假思索地全部说出来,只会让情况更加失控。这样,双方不仅无法顺利沟通,而且极有可能像在吵架似的,使双方都陷于僵局之中。同样的,如果沟通的双方站在同一出发点,奔着同一目标时,敞开心扉,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道德两难法看似是平行的两条线、告诉与不告诉的一对矛盾体,此时却找到了一种兼容的方法,行之有效地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二、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是化解道德两难之法

教育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或建构,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因此,当面对难以抉择的矛盾冲突时,教师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或辩论式的深入对话。在生生对话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进行激烈的碰撞,会在碰撞中不断刺激道德认知结构的改变。并且,学生在对外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中,会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增进自己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实际能力。

以教师听过的一堂录像课――上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石库门的变迁”一课为例:石库门作为上海独有的一种建筑物,在历史的演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课伊始,叶老师埋下伏笔:上海早期的石库门一户人家住一幢楼,十分舒适,而且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较早地接受了西方建筑的特色,一幢一幢的石库门房子连成排成为“联排式布局”,建筑风格可谓是“中西合璧”。可随着当时战争的爆发以及大量人员涌入上海, “一户一栋”的石库门变成了“一门多户”,甚至出现一栋楼房住“七十二家房客”的现象。现在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上海的生活不相匹配的石库门,又该何去何从呢?前期的铺垫一方面让学生们更深地了解石库门的特色以及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而如何看待这些已经老去却富有意义的老建筑,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思辨。生:我也觉得不应该拆,因为有些名人的故居就是石库门建筑。生:我觉得应该拆掉,因为它的生活设施实在是太落后了,家里没有卫生间,白天还行,晚上上厕所还得去公共厕所,现在这样的生活我们难以想象了。生:我也X得不应该拆,虽然它已经很破旧,但是现在的人都喜欢“忆苦思甜”,就好比开惯了小汽车的人偶尔也想去感受下骑骑自行车兜风的感觉,当我们住惯了高楼大厦,也很想去看看以前老上海人的房子。我的奶奶以前住的就是石库门这样的老房子,现在已经被拆掉了,奶奶现在还总是向我们讲述以前她在石库门的生活。从奶奶的话语中,我虽然感受到了石库门生活的艰苦,但邻居间的那份充满温馨的人情味是现在大房子里所缺少的。师:有没有同学考虑过两者兼备的方法呢?生:文人故居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缮。生:实在破败不堪的石库门还是拆掉吧,影响形象的同时也的确无人问津,还是拆掉了让政府重新规划。生:可以对它进行修缮变成旅游景点,让更多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库门。改变一种思维和方法,就可以让本是矛盾的两者更好地融合与兼备。学生们在本是拆与不拆的两个完全不能兼容的矛盾体中,找到了中和的方法,既保留了石库门,又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在大上海的历史长河中继续扮演着它独一无二的角色。

三、小品表演,潜移默化是化解道德两难之形

小品表演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常见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来推动他们认知活动的发展。它利于学生真实地感受人物及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引领,解除学生已有的认知困惑,让学生重认知冲突的化解中及时构建新的道德认知,能促进学生道德思辨能力的提升,健全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使认知冲突成为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楼梯和台阶。以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真正的友谊”一课为例:在一次数学发展题竞赛中,班长小红遇到一道题目不会做,怕得不到奖受到同学的耻笑,就偷看了同桌的答案。这一幕正好被坐在后面的好朋友小雨看见了,小雨陷入了两难境地,不知道该不该告诉老师。通过前期的思辨和小品表演,学生们想到了折中的方法,现截取其中一个片段。小雨(笑嘻嘻):小红,今早上学时听到广播里表扬一位司机,在车主不在的情况下主动留了张纸条给小车司机,承担赔偿责任。我觉得应该给他点个赞,他太有诚信了。小红(低着头):是的。小雨(拉着手):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就应该主动赔偿。一样的,做错了事情就应该主动承认并承担后果,你觉得呢?小红(红着脸):嗯,你说得对,我这就找老师去承认错误。

面对认知冲突,教师没有把教条式灌输式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对话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辨、自己去感悟。在这样的小品表演式的总结和反思中,学生逐渐懂得理性地认知事件,采用合适的方式解决冲突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设计和应用道德两难法,可以提高学生在道德困境中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教师采用换位思考、“中西合璧”、小品表演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不仅能表达自己独特新颖的体验和感悟,彰显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而且能提高自己面对真实问题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论文摘要: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对于复习教学更显重要。因为当今的化学考试已从知识型逐步过渡到知识-能力型,并且越来越向能力测试的方向倾斜。

一、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操作: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考试复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头脑清晰地站在掌握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的高度领会化学科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账,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尺;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整个教学的部署,从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活动的“主角”。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的举措比较有效。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

二、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激励学生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笔者在实践中感到以下的运作比较成功。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开始时,可能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先做适当提示,激励他们挖掘潜能,开辟思路。渐渐地多数人习惯了,发展到后来,一般学生提高了兴趣和信心,面对能力题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局面。学生信心和兴趣的提高,重要的还应归结于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三、把握复习内容,形成“三点”构织网络的化学知识体系

复习伊始,我们就将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这份计划确定了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块”为纲目,统摄各册课本,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它的大块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每章教材复习之初,又将考纲对该章内容规定的考点编织成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使其成为贯穿全章复习始终的脉络。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理解疑难和易混淆之处。考试复习容量大、内容广、时间紧,平均使用力量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我们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舍得在热点里的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以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统摄自如,启动灵活。

四、讲究复习策略

化学教师所要采取的策略较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

1、正确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在复习训练中,如何针对考试题的特点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知能兼顾,互相渗透,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双基知识的落实上。不过,每当要求学生系统地钻研课本时,很注意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每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知识规律时,很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每当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时,又强调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药品、操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2、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化学考试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考试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每个复习阶段,每一知识单元,我们都提出教学目标,从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考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训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头的层次。

篇6

1.1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

当下的市场氛围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形成全面深刻认识,很多情况下,受到利益的诱惑或者驱使,无视产品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针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各方面的创新。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在管理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标准,这样一来就能够通过管理来对产品质量进行管控,使得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的具体要求。最重要的是,还要能够做到先于用户的需要进行创造性生产,以此来刺激用户的需求,这种方式的生产才能够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仅如此,受到体制上的限制,质量检查部门也很难对质量起到管理和控制的作用,很多生产厂家对于质量问题习惯性无视,即使出现质量问题,也不能够做到有效的责任追究,依靠检验根本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这种现状充分证明了对于生产加工,我国还普遍性缺乏现代化的管理。

1.2质量管理无法有效执行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质量管理最终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能够通过管理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还有程序化和制度化,从而使得产品质量能够有所提高,并在优化生产的基础上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能够得到精简,并最终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益能够长久稳定的增长。尽管针对质量进行管理的体系从整体上来讲还能够发挥出一定程度的功效,但是受到人员素质以及管理系统连接不够严密的影响,使得相关的管理标准不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折扣,再加上很多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没有能力对产品质量做出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全体工作人员都应该强化对于质量管理的业务熟练,使得质量管理中的各项标准都能够被充分把握,并具体落实的执行管理的过程中。但是,由于管理动力不足,即使相关管理系统十分的科学和完善,由于难以高效运转,同样难以对质量管理发挥作用。

1.3质量信息无法及时准确传递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机械生产业在我国产业模块中占据比例最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机械生产的整体水准是一个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标志,并同时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综合性经济实力,但是在这中间信息化同时作为衡量工业生产整体水平高低的标志性指标。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同时得到了快速普及,并开始广泛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机械生产也就是其中之一。随着这一技术被应用的更加深入,机械生产中的很多环节都已经被信息技术垄断,并呈现出进一步扩展的势头,信息技术不仅被应用于生产环节中,同时还渗透在了设计以及制造的环节,已经深入到机械化生产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握最前沿的相关信息才能够对整个机械生产产生最高效的管理。但是由于很多生产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限制,很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还不能够与时俱进,这就很难使得生产实现全面信息化,从而对生产管理的进步造成阻碍,使得生产难以得到层次上的提升。

2生产管理的策略

2.1转变管理观念

对生产现场进行有效管理已经作为一项促进生产的有效措施在执行,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生产管理的综合水平。通过对现场管理的观察和分析,能够发现很多方面的问题,并且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个初步性的判断。在我国很多生产企业死在了盲目扩张的道路上,不能够意识到管理进步的重要意义,很难意识到企业发展真正危机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针对管理观念进行革新,使得企业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系统化管理,使得相关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

2.2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件大势所趋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要针对信息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通过相关的基础建设,来有力推动机械生产的信息化,这样一来,技术将更加先进,生产也将更加高效。不仅如此,还将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基础性建设。

3结语

篇7

过去中学教材在介绍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这一内容时,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电化学腐蚀所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如金属腐蚀、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等概念,重点分析析氢腐蚀、吸氧腐蚀、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这些内容及其相应的4张示意图,从未用实验来介绍这些内容。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以下简称为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一书一改过去的做法,第一次在中学教材中增加了两个新颖有趣的实验,一个是铁的吸氧腐蚀实验,另一个是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使人大开眼界,印象深刻。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能在短时间内保证实验成功,其次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因此需要对这两个电化学实验及其使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达到此目的。

1对铁的吸氧腐蚀实验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

在学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内容时,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一书是通过对第85页的实验4~3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这种形式来探究铁的吸氧腐蚀实验的。具体如下:将经过酸洗除锈后的铁钉,用饱和食盐水浸泡一下,放入图4―17(即图1)所示的具支试管中。几分钟后,观察导管中水柱的变化,思考引起变化的原因。

实验后,需要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个实验得出两个重要的实验现象:一是导管中有水柱上升,二是铁钉有生锈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尤其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出经过酸洗除锈的铁钉,用饱和食盐水浸泡一下,放入具支试管中,然后把橡胶塞塞入具支试管口,才把导管放入装有5―6 mL水的试管中,几分钟后,铁钉有生锈的现象(因为这个现象容易被学生分析时所忽视)。铁钉生锈说明铁被腐蚀了,但这里的铁到底发生的是化学腐蚀?还是电化学腐蚀?是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就很值得学生去认真分析和思考。为了达到此目的,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教材第85页的图4―17(即图1)把实验4―3这个实验标明为铁的吸氧腐蚀实验这一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是因为铁钉是铁合金,不是纯金属,有利于发生电化学腐蚀,另外我们知道常温下纯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说明此时的腐蚀现象不是以化学腐蚀为主,而是以电化学腐蚀为主。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导管中有水柱上升的现象,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是由于具支试管内的气体减少造成的,加上食盐水浸泡过的铁钉有生锈的现象,联想到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使学生茅塞顿开,就容易分析得出这是由于铁钉发生了吸氧腐蚀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由于铁钉是铁碳合金,在生锈过程中,铁为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为Fe2+;碳为正极,水膜里的氧气从碳的表面得到铁转移过来的电子而被还原为OH-;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Fe-4e-=2Fe2+,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O2+ 4e-=4OH-;两极生成的Fe2+和OH-结合生成Fe(OH)2,即 Fe2++2OH-=Fe(OH)2;Fe(OH)2 在空气中又很容易被氧化成Fe(OH)3,即 4Fe(OH)2 + O2 + 2H2O =4Fe(OH)3; 而Fe(OH)3 脱去一部水后就会生成铁锈Fe2O3・xH2O。因此本实验因发生铁的吸氧腐蚀,使铁钉生锈,使具支试管内的氧气减少,造成具支试管和导管组成的密闭体系里的压强降低,才会导致导管内的水柱上升一段距离。如果发生的是析氢腐蚀的话,因放出氢气导管内就不会有水柱,并且导管下端和试管下部还应有气泡产生。

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导管中的水柱有明显的上升,在实验操作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时铁钉可放5~6枚,有利于增大铁钉腐蚀时的耗氧量。

(2)当经过酸洗除锈,并用饱和食盐水浸泡的铁钉放入具支试管后,可以用MnO2作催化剂使H2O2分解产生的O2快速通入具支试管中,增大具支试管中O2的浓度,铁的腐蚀速率加快,使水柱上升明显,4~5 min后玻璃导管的水柱可上升5~6 cm,15~30 min后玻璃导管的水柱可上升10~15 cm。

(3)酸洗除锈后的铁钉最好先用清水清洗,然后才用饱和食盐水浸泡一下,以免残留的酸液与铁直接发生反应,使小试管有气泡冒出干扰实验,使学生误认为发生的是析氢腐蚀。

(4)特别要注意一定要先把橡胶塞塞入具支试管口,然后才把导管放入装有5~6 mL水的试管中,此时马上拿起导管,没有水柱,但1~2 min后,就会有0.5~2 cm左右的水柱,并可以提起导管给学生观察,此时水柱不下落。由于在试管液面以下的水柱远处的学生不易观察,所以提取导管学生就很容易看到上升的水柱,有利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如果先把导管放入装有5~6 mL水的试管中,再把橡胶塞塞入具支试管口,马上拿起导管,就会有1~2 cm左右的水柱,这段水柱是由于橡胶塞塞入具支试管口排出的部分空气而引起的。所以对比这两个实验操作后,学生才会真正信服先把橡胶塞塞入具支试管口,再把导管放入装有水的试管中后,导管里的水柱上升的原因是具支试管里的气体因发生化学反应而减少所造成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拿起导管,水柱下落,说明装置漏气,可能是橡胶塞和具支试管口以及橡皮管和玻璃导管之间不配套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对这个实验有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向学生进一步提出怎样判断具支试管内减少的气体就是氧气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进行实验,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判断具支试管内减少的气体就是氧气的实验的具体操作如下:待导管内的水柱不再缓慢上升后,打开具支试管的橡胶塞,点燃一根木条,然后把燃着木条伸入具支试管内,结果可以看到木条熄灭了,这一实验现象可以充分说明具支试管内减少的气体就是氧气,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这个实验中所看到的铁钉生锈的现象确实是因为发生了铁的吸氧腐蚀所导致的结果。

这一实验把钢铁在自然界中普遍发生的缓慢的电化学腐蚀现象,通过铁的吸氧腐蚀实验让学生能在短时间、近距离亲眼看到这个放大的自然现象,能学以致用,能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让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兴奋,有利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金属的吸氧腐蚀原理。

2对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及教学策略

在学习金属的电化学防护的内容时,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一书介绍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这两种方法,并利用第87页的科学探究中图4~21(即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可以看到电压计指针有偏移,说明有电流产生,形成原电池;锌电极不断溶解减少,说明锌电极作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 -2e=Zn2+;铁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说明铁电极作为原电池的正极,由于3%的NaCl溶液是酸化了的溶液,所以铁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但铁电极中的铁有没有与氢离子直接发生置换反应:Fe+2H+=Fe2++H2就值得探索了,因此往铁电极附近滴入2滴K3[Fe(CN)6]溶液时,溶液中无蓝色沉淀生成,即可说明溶液中不存在Fe2+,铁未被腐蚀。为了证明铁电极既未被氧化为Fe2+,也未被氧化为Fe3+,因此需要补做两个实验。第一个需要补做的实验是证明铁电极没有被氧化为Fe3+,所以需要先吸取铁电极附近的清液少量于另一支试管中,再滴入KSCN溶液,看反应后溶液是否呈红色,从而判断铁电极是否被氧化为Fe3+;只有滴入KSCN溶液后,混合溶液不变红色,才能说明铁电极没有被氧化为Fe3+。第二个需要补做的实验是Fe2+和[Fe(CN)6]3-反应的实验,由于中学生从未见过Fe2+和[Fe(CN)6]3-反应的实验现象,所以在检验铁电极是否被氧化为Fe2+之前,需要补做第二个实验;由于Fe2+溶液不易保存,都是临时配制,所以再用一支试管取FeCl3溶液2 mL,往FeCl3溶液中先加入过量的铁粉使Fe3+变成Fe2+,充分振荡静置后,先取少量的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当溶液不变红色时(说明Fe3+已被全部还原为Fe2+),然后才再取一定量的上层清液, 滴加K3[Fe(CN)6]溶液,让学生亲眼看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才能使学生信服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的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往铁电极附近滴入K3[Fe(CN)6]溶液,溶液中无蓝色沉淀生成,即可说明溶液中不存在Fe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实验时要先吸取铁电极附近的清液做第一个补做实验,证明铁电极没有被氧化为Fe3+,以及做完第二个需要补做的实验Fe2+和[Fe(CN)6]3-反应生成蓝色的铁氰化亚铁沉淀,才能做往铁电极附近滴入2滴 K3[Fe(CN)6]溶液, 证明铁电极也没有被氧化为Fe2+,结合这两个实验现象才能说明在Fe、Zn和酸化的3 % NaCl溶液组成的原电池在反应中铁电极未被腐蚀,而是被保护,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较活泼的锌通过原电池反应阻止了铁的析氢腐蚀。

通过对此实验现象的探究所得出的结论让学生亲眼看到作为阴极的铁未发生反应,只有作为阳极的锌发生反应,所以我们把这种类型的金属防护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这种方法从中学生的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何少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4~88

篇8

一、校院两级教务管理简介

校院两级教务管理是管理的一种新模式,是指学校为了实现总体办学目标,通过管理重心的下移、管理权限的下放,对学校的教育资源等重新整合利用,赋予二级学院一定自主权和决定权,使其具有更大的工作自由度。在此基础上,学校、院系教务管理人员分级负责,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各自管理职能,建立校级管理部门宏观调控、院级管理部门实际操控的管理机制,激发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高等学校各类资源按其所服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成校级资源和院级资源两类。校级资源是指面向全校师生服务的资源,主要包括公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校级行政管理办公室、教职工宿舍、餐厅等建筑资源,以及公共课教师、图书馆管理人员、校级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人力资源等。院级资源是各系、各专业独立使用的资源,如专用教室、自用实验室、专业课教师、科研人员等。在校院两级管理的模式下,应将资源合理配置,避免资源浪费。

二、校院两级教务管理的职能界定

校院两级教务管理模式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但实施的最终目标是达成两级教务管理的统一与协调,促进高校的教务管理持续、平稳进行,各项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后,学校立足于宏观调控,成为决策中心,侧重目标管理,学院负责具体工作,成为管理中心,侧重过程管理。

1.校级教务管理职责

(1)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学校教务总体发展方向。

(2)制定学校教务的阶段性计划和发展目标并监督二级学院进行实施。

(3)制定和颁布学校教务的各项宏观教学管理规章,制定教学设施建设规划。

(4)统筹规划全校的教学科研、师资建设等物力、人力资源,对各二级学院进行合理分配。

(5)对各二级学院教学过程和办学效益进行汇总,实施监控与评估。

(6)负责公共课程的开课、选课、排课、考试和成绩。

(7)编制校历。

2.院级教务管理职责

(1)根据学校教务工作的总体要求,组织制定本学院教学计划,落实校级教务管理部门制定的任务。

(2)在校级教务管理的宏观调控下,组建适合本学院的教学科研组织、教师队伍,确定教职工岗位设置,组织实施教学研究,并对员工进行聘任及考核。

(3)在校级教务管理的统筹规划下,完成学术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日常事务性工作。

(4)完成重点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非常规性工作。

(5)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工作,如专业课的开课、选课、排课、考试和成绩。

(6)及时将各项任务执行情况上报校级教务管理部门。

三、校院两级教务管理系统现状

校院两级教务管理系统基于一个共同的数据库,所有数据具有高度共享性,各个子系统需要的数据均由一个数据库中读取,极大减少了重复信息的录入、统计,减轻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因此对数据的准确性有较高要求。这就需要明确不同模块的人员分工,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程序来录入、修改数据。

我校自运行教务管理系统以来,学生的学籍通过此系统进行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教师使用此系统进行成绩的录入,方便学生、教务部门进行查询。学生对教师进行不记名网上教学质量评估,便于教务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但是在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教务管理系统由于服务器、网络技术等问题,导致同一时间能承载的访问量有限,突出表现在期末阶段,所有教师要将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录入,所有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教务管理系统进行选课操作并查询成绩。如此大的访问量导致系统经常不能正常登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工作。

有些教务管理人员或任课教师年龄较大,电脑操作技术欠佳,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日常工作有一定难度。

四、教务管理系统及优化

教务管理系统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B/S(Browser/Server)管理系统模式,以网络为依托,为各个学校教务系统的管理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学校管理教务系统,用一个账号解决学校教务教学管理问题,并且学校可以自由选择学校需要的教务管理系统,灵活地定制符合学校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务系统。

高校的教务管理涉及众多方面,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开课、选课、排课、考试和成绩管理,日常教学质量监控,毕业设计和答辩等各个环节。教务管理系统通常以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为基础,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师信息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信息管理及教学资源管理等日常教务管理的大部分功能,使原本的纯人工管理逐步转入办公自动化阶段,实现了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籍信息维护、网上选课、查询课程和教室安排、查询教师的基本信息、查询成绩、打印成绩单等,提高了教务管理效率。

1.系统工具

教务管理系统把每个访问人员作为一个用户进行管理,通过权限设置赋予不同身份的人员相应的操作功能。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教务管理部门进行各项教学安排的录入,任课教师进行成绩管理,学生进行个人信息的修改确认以及相关数据的查询。

2.学籍管理子系统

新生录取后由校级教务管理部门将学生信息录入学籍管理系统,并对新生进行分班处理,生成学号等。每个学期、学年进行注册登记。日常学习过程中,记录学生奖惩信息,并根据预设值对学生相关资格进行审核,不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处理。

3.教师管理子系统

教师管理子系统就是以教师为管理对象,对教师的基本信息进行录入及维护,对每学期的授课情况如课程名称、计划课时、授课班级及人数等信息进行统计记录。

4.教学计划子系统

当新生入学时,要按专业为学生制 定不同的教学培养计划,分配教学任务,根据总体教学计划制定各学期教学安排,指定各专业教学指导教材、习题册等学习用书,将所开设课程分配给相应教师。根据教师的时间和教室使用情况安排上课时间,按专业班级、任课教师、授课教室等不同分类生成课程安排表。

5.成绩管理子系统

考试成绩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也是授予学历、学位的基本依据。因此,成绩管理是教务管理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准确性、真实性、安全性要求较高。每次考试结束,相应任课教师登录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成绩的录入,其中包括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系统根据各项成绩所占比例计算学生该科目综合成绩。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成绩一经提交不能随意更改。如确需修改,须到校级教务管理部门进行更正。

任课教师可按课程、班级或是学生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成绩录入。成绩汇总后,系统可按课程、专业班级、年级等方式生成排名表,为各项奖项的测评提供清晰的数据。教务管理部门也可通过考试分数、及格率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6.教学质量评估子系统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是用于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师对教师、部门领导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如课堂氛围、授课范围、出勤率等。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系统可通过限制未参与评估学生的操作权限,如不能查询成绩等方式,督促学生参与评估。评估结束后,系统自动进行评价统计,生成各种评价结果。

7.财务信息管理子系统

教务工作人员通过此模块来管理财务信息,如学生的缴费和欠费信息、有无申请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助学金的发放等。

在校院两级教务管理模式下,校级教务管理部门由原来的具体实施者转变为监督者,对教务管理整体工作进行把握和指导。各院级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再只是负责教学信息的上传下达,而是要进行各项教学的安排管理。为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就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定期组织培训,增强信息化意识,不断熟悉教务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并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建设性意见,参与管理系统的优化、更新。

校级教务管理部门作为教学管理的统筹者,要制定奖惩制度,以制度来促进教务工作人员及任课教师提高质量意识,增强责任心,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实现数据的高效共享。同时加强系统管理人员的技能培养,对系统的技术问题进行优化。

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情况下,学生与管理人员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不利于管理人员收取意见和建议,因此,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还应设立反馈平台,如论坛、站内信等,加强信息的沟通交流,使得教务管理部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成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63-66.

[2]张永莉.高校教务分层管理体制的理论研究及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08,(3):46-47.

[3]王鹏.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在教务管理中的运用[J].甘肃科技,2009,25(23):194-196.

[4]高峰.学分制下校院二级教务管理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0,25(6):64-65.

[5]庞建刚.高校二级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基于西南科技大学的案例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6]王保忠,邰玲,张红洲.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二级教务管理模式[J].运城学院学报,2010,28(3):102-112.

[7]中国计量学院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工作条例[Z].2005.

[8]喻翔玮.基于NET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苏州:苏州大学,2007.

[9]杨有玉.基于校园网的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同济大学,20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