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8篇

时间:2023-06-27 15:25: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分析;策略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进而理解历史成为新课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比重在试卷中越来越显著。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它可分为以下三种。(一)原始史料。主要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二)撰述史料。这类史料主要出自各种著作、典籍。(三)文艺史料。此种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图片史料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教材中的图片甚多。有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等。教师对史料的运用既要有所选择,又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二、精心准备,恰当补充,加深理解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六章,说明剧变的因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侵入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以促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演变,但教材中仅是几行文字和一段小字,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这些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补充史料: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馑、贫穷和混乱。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被战争搞的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美国《世界箴言》 (1991年4月)

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有些历史知识光靠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有直观、全面的认识。教师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时地补充史料。如在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知识时,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内容再现于大屏幕上,就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延伸人体感官,突出个性发展,激发思维活跃,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教材中历史地图和插图的运用

图文并茂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除了前面举例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等。这些也是史料,灵活的运用它们,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如在《清朝疆域图》中,我们要注意两个知识点:一是新疆(伊犁将军辖区)首府在伊犁。二是在东北的三个将军辖区是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其中管辖今天黑龙江下游、库页岛一带的是吉林将军。在历史插D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选择;②不能喧宾夺主,仍要以课本的文字部分为主,插图只是辅助资料。

四、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一)认真阅读。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要有耐心。认真阅读史料,除了阅读正文以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素提示我们把这段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有助于我们联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

(二)仔细审题。如果说认真阅读史料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仔细审题则是关键。不少同学不会审题,特别是考试时遇到一些材料长,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较艰深的史料题。一看材料,心里发慌,手脚自然就乱了。还没答题,心里就打了败仗。于是,匆忙地将材料和题目看一下,还没理解清题意,就草率答题。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殊不知,审明题意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答题。

篇2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课程标准;激发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43-01自初中入高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的、渐进的过程。高中生特别是许多高一新生在经过初入高中的短暂兴奋后,会因高中学习内容繁难、庞杂、抽象而感到苦闷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做好初高中教与学的衔接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课题,历史教学在这方面问题非常突出。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就经常听到学生这样问我:我初中历史学的非常好,为什么现在经常不及格?特别是遇到考试,很多学生凭借的还是初中的记忆,高中的学习没有发挥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例如,讲述《》时,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是不是可以避免?讲述时,提出:如果没有,是不是就能拯救中国?

1.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时,联系到我们的姓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让学生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1.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2.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讨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异同,从地形,经济,政治,文明特征等方面做比较,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2.2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可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就是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来进行的。一方面,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

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高一历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要主动听,边听边思考。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例如: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实践表明,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这种自主思考,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准确分析出要衔接的原因,制定出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衔接,全体历史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赖友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2]李峰《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程研究》2012.5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成功老师对一个学生有100种方法,失败老师会用一个方法给100学生。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包括科学的教法和科学的学法。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教学可以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科学规划、充分开发新课程教学资源,保证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创是我们新课改的核心和关键。

一、创建多样的历史教学观

梁启超有云少年强则国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育对青年学生尤为重要。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思想进行了重大变革,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到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在历史教学中也将历史教学方法创新放到了首要位置。新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高中历史教师应极转变观念,着眼于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做起,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有创新观念。在对历史教学的把握上,教师应能够掌握和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基本脉络,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对历史教材进行驾驭,并轻车熟路地运用教材;在教师角色的定位上,能够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向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转变,能够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宽容、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开放积极的课堂环境。其次,历史教师应具备历史学科教研教改能力。高中历史教材经历了数次修改,历史事实的观点也有很大的变化。在历史研究中,“史无定论”,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作为历史教师,应敢于针对历史教材进行质疑,用新的视野来观察、分析、评价历史,带动并调动学参与历史研究,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建兴趣问题式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设计得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学生思维产生积极启发性的作用,有利于使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兴趣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搭建,来促进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发展,最终达到历史学科教学效果。第一步,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兴趣问题教学的开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具体在历史教学学习中,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探研究,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对康乾盛世的评价上,有学生提出“我看康乾盛世期正处于17~1 8世纪这个重要的历史剧变转型时期,统治者却继续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社会进步,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后人对康乾盛世评价太高了”。对于学生这样的评价,我鼓励学生大胆各抒己见,并顺势展开课堂讨论,通过浓厚的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次,历史教师应善于创造历史问题情境。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创造历史提问情景,鼓励激发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方法创新上,建议可以通过引入影视资源,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人性化水平。高中历史中涉及的史实很多,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影视资源、演义等结合起来,势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致。例如,在讲授秦的统一时,建议结合了电视剧《芈月传》和一些野史、小说等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故事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生历史思维方法是首要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学生在学习中一时难以梳理出头绪,许多学生会认为历史太难学了。这里历史教师应重点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历史的规律,理清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历史思维习惯。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行探究式教学。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一、增强历史感,论从史出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它不是真正的历史,只是历史的旁白。教材受篇幅的限制和编写者自身认知的制约,对有些问题没有作深入的阐释,不是有些重点难点没有史料和思考题,就是有些知识点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对于这一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史料来弥补。如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人教版)其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目,教材没有史料说明洋务派的观点,我补充了下列一段史料,“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复陈购买洋船炮折》1861年)有这个史料的支撑,就使教材中关于的目的的表述在学生面前具有信度。

教材“维新变法思想”一目也是只有编者的文字表述,而没有任何的说明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的文字史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我选了下列的史料,“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咨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要求学生思考:材料中包含了康有为怎样的政治思想?学生很好的归纳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思想。这种学习,可以使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学生通过运用史料,逐步形成历史研究的实际经验,初步掌握探究历史的方式,树立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

二、创设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历史不可再现,而教材写得再好也只是今人说史,况且出于篇幅的限制,往往叙事简洁,文字死板。史料则形象生动、准确可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必要的音像史料,可以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积极性;同时,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三、培养探究意识,铸就创新精神

历史教学不仅教会学生历史知识、历史结论,还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新课改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并占相当大的学分,史料教学是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的很好的途径。教师要以现有的史料为基础,鼓励学生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缺陷,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设想新方法,提出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创新精神。如学习《》一课,我提供以下材料,要求学生从材料出发探讨失败的原因。“中国人 …… 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拦,至有以洋人机器为公愤者。”(郭嵩焘);“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善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倭仁);“中国人是一个奇怪的民族,他们对一切变革都很冷漠 。”(英)戈登;“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探究,大家认为中国人思想保守;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扰;维新派没有发动广大群众。有学生说,材料中戈登的话是对中国人的污蔑,又有一位学生说,戈登虽然是个帝国主义分子,但他对当时中国人的评价是有道理的,那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就像鲁迅先生在日本东京看到的那样冷漠的一幕,愤而弃医从文。我觉得这就是创新精神,因为在定向思维中,帝国主义分子都不是好东西。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还有许多例子就不一一例举了。

四、拓展阅读面,培养思维能力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改进

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现代化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实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历史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构建新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的理念。

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因此,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都知道,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那么,要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三、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新课标下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科学的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模块内容;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47-2

高中历史模块教学伴随新课程改革即将十年的历程,面对“一标多版”的教科书及其他教材资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惑,本文试图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教学为例,依据对标准的理解、教科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而后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科学指导教学实践,并愿与一线教师分享交流。

一、教学内容的异同

1.课标版与大纲版教科书的比较

(1)内容组织方式的不同。以往大纲版教科书中,组织历史内容的基本单位是“章”。“章”下设“节”,“节”下设“子目”。章划分历史阶段,节组织历史阶段中的内容,子目展开具体内容。以章作为教学单元,有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课标版教科书与大纲版教科书相比较,最明显的特征是“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高中历史教科书新结构”[1]。大纲版教科书中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具体学习要点基本都有涉及,但是以通史的顺序零碎分布在各个章节中。课标版教科书以专题编排形式取代了通史编排形式。为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在课程标准框架内,教师作一些适当的链接,以便使各个模块和专题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可以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

(2)具体的内容选择和表述的不同。大纲版教科书“一纲一本”,所以其教科书内容的表述也是唯一的。教学大纲对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往往带有过强的约束力,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教师没有发挥的余地。在教学大纲时代,教科书被认为教学的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有所规定和要求。而新课程改革后,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共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四个版本,其中前三个版本使用的范围比较广。

(3)教科书内容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大纲版教科书往往在一章、一节或某一问题之中,写入现成的、所谓权威的结论或观点,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感情培养。后来教科书也做了一些局部调整,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格和图片资料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体现出了“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新教科书在编写中充分继承了旧教科书这一优点,并增加了不少文献资料、图片资料,让生动丰富的史实说话,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的博大精深,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2.课标版不同版本内容比较

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课标版教科书不同版本各有特色。各个版本对本专题内容的处理上有所差异,无论是课文子目的确定、知识点的选择和观点表述,还是选择的角度及其组织方式都是匠心独运,各具特色。

(1)单元结构顺序的差异。从历史模块三的整体结构来看,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三个版本教科书关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内容所处的位置不同。人教版一共是八个单元,以中国史为主线,按照专题将中外历史大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穿插排列。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处于第五单元。人民版模块三也是一共八个单元,顺序是以先中国史,后世界史,两条平行的线索,跟《课程标准》的内容排列顺序完全一致。岳麓版模块三一共是六个单元,以中国史为主线,将专题按中外历史大致时间先后顺序设置,单元设置顺序与《课程标准》差异较大。岳麓版与人教版、人民版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设置为一个单独的单元,而是将其作为“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一个部分。

(2)具体知识点的差异。一是在内容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关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人民版没有提及,人教版设置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子目,简要介绍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和目的、实践和意义。岳麓版的表述最为详细,设置了“体用之争”一目,对顽固派、洋务派的主张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解释和评价。

3.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本专题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发展的思想历程以及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此为学习主题体现出了典型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但在主题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的仍然有些问题值得商榷。

(1)教科书中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早期维新思想是否应该纳入教科书?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下掀起的是对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实践,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加强对这一思想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地主阶级的探索历程。19世纪60年代产生的早期维新思想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后来对康梁维新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民版对于这两部分内容只字未提,使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显得不够完整。

第二,民主共和思潮是否属于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课程标准》将“民主共和思潮”放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专题中,而没有将其作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要求。毋庸置疑,民主共和思潮在20世纪初的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按照《课程标准》的教学安排,势必就会造成学生知识的不完整。而从教科书的安排来看,只有人民版教科书在“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中设置了民主共和作为一个子目。岳麓版在一课中提出“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但是查找教科书学生无从知晓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情况,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困惑。

(2)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一,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无论人教版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还是人民版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还是岳麓版的“师夷长技”,涉及的知识点繁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太多、用一课时的时间难以完成课标任务。如果在课堂实行谈论、探究等教学方式势必造成课时紧张;如果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又势必造成教师语焉不详,学生似懂非懂。这就产生了教学内容容量太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

第二,知识跨度长与学生基础薄弱的矛盾。中学历史课程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成为历史课程。采取专题的方式构建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本意上是使教学内容精练、主题重点突出,但却客观上导致了课程结构跳跃性过大,强调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学科的根本特质被弱化,知识系统破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涉及的历史知识时间跨度较长,由于部分初中的历史教学不够扎实,从而导致部分高中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如果仅仅教授思想史部分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稀里糊涂,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逐渐下降。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不得不额外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容量,导致多数教师感到课时过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应对策略

1.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专题教学目标

为达到管理并控制课程的目的,课程标准就要对学科知识内课程标准确立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应该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专题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的概述部分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是基本的技能、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2.根据专题教学目标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增删处理

在教学目标确定后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各版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内容与专题目标的相关性程度是不同的。如,人民版用整整一课时呈现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同时还列举了无政府主义、西村主义等各种思潮,这些内容对“了解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这一知识点的意义,并不十分重要,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过程中应该删除。

3.有选择地利用不同版本教科书的资源

课标版教科书各版本对本专题学习要点的呈现,从历史内容的选择及其表现形式到蕴涵的史学观点都有很大的差异。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科书观,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灵活地利用教科书,使教科书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以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为母版,广泛涉猎各个版本,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对其他版本教科书资源的选择利用,主要涉及呈现同一历史知识时所采取的不同观点、材料及其表述方法。从史学发展的趋势来看,岳麓版选择学习内容和评价结果的角度比较符合主流观点;从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来看,人教版设计的“学思之窗”和“历史纵横”等辅助课文比较精到,既便于教也便于学。教科书资源的利用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些问题。

篇7

关键词:识记;练习;高中历史;高效方法

以前,经验丰富的历史老师曾经总结:学好高中历史,应当注重“理解分析”。理解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包括重大历史定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及其意义,历史发展线索和特征,从而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等。我也将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实际和学情分析,来谈一下学生学好历史需要把握的几大关键要点,希望能够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些借鉴。

首先,怎样才能高效地识记历史知识。作为学生,必须知道到底需要掌握哪些高中历史知识?而掌握这些知识也是有据可依的。因此,教师必须研读新课标、新教材,明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教材的具体编排去把握主体知识、知识线索和结构、阶段性特征,于头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系统,这样才能帮助自己高效地记忆知识,长效地记忆知识。

其次,怎样才能高效地练习历史知识。教师自己要多做高考真题、各省市模拟题,研读考纲,把握高考趋向和变化动态。教师还要精选做过的题目,编成符合自己学生需求和水平的练习册,把训练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说明了历史材料在历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历史材料,历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选择好的材料是达到历史练习高效的捷径。

最后,怎样才能高效地选用历史材料。这是选择和使用史料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不同的老师给了我们不同的借鉴。例如,教师要学会迁移的能力,把历史教科书本读厚,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研究来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讲解历史事实,也能帮助学生实现对材料的深入解读,形成独到的见解。即使我们运用他人提供的现成的历史材料,也要注意在选择的时候应体现学科主体知识的材料,比对材料和原文,注意准确度,并把引文标明出处,引文的材料难易度和长度也要适中。

总之,要想高效地学习历史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要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史为鉴,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关注史学研究的方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开展探究式学习,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还要注意文史不分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学好文言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否则,学生连历史材料都看不懂,何谈答题的思路和技巧。凌驾于基础知识之上的历史学习都是空架子。

参考文献:

篇8

相较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高效课堂本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为目的,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什么是高效课堂,怎么做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高效??????“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实践,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笔者认为,想要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学科,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想要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首先,物理教师要熟练把握教材,对和教材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练习题都要掌握好。其次,要涉猎一些课外的内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全面提高自身素养。然后,要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最后,要及时发现一些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解决,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氛围必不可少。学生在高中阶段,因为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而且考试科目众多,习题难度比较大,学生们每天坐在教室里疲于学习,学习环境非常压抑,所以教师一定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尽量做到平易近人,经常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第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提出问题,才有思考的可能,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离题的,老师都应该给予学生自我阐述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自主学习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而且有利于课堂结构的优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点,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只有教会了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才能确保学生走出校园后依然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充实自己。而且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比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全部教学、分组谈论和师生互换角色等不同形式,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设良好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充分备课,明确教学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节优质课都是充分备课而来的,老师在备课上面投入精力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明确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重难点,才能根据课时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避免盲目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些老师可能要说高中物理教材都教过很多遍了,已经烂熟于心,不用备课了。但是,笔者想说的是,有些教材可能教过很多遍,却不意味着我们教过的每一遍都是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于教材的把握是循序渐进的,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做好充分备课,就应该明确知识的重难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如何给各个知识点分配时间,如何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并且做好承上启下,为下节课的知识点做好铺垫。通过备课,老师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后,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才能促进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五、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受体,教学模式理应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的,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方法无好坏,只有合不合适之分,而且课堂教学的时间比较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以最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师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面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学生,如果教师仍然按照标准“流水线”似的实施教学,将很难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课堂难以管理。另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优生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那些物理成绩差的学生而言更是重大的打击,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这部分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流失。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所有的学生学有所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