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5:25: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效团队的主要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项目团队 绩效管理 绩效提高对策
项目团队已成为企业中一种重要的团队形式,运用项目团队来完成任务已成为企业的普遍现象。有资料表明,财富100强的企业全部都运用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工作是否有效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但很多团队的表现却与有效相差甚远(Blake et al 1987)。有咨询公司的报告表明,财富100 强企业的179个团队中只有13%被认为是有效的((Robertson etal,2002)。而项目团队绩效是企业绩效的基础,因此提高企业项目团队绩效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经济竞争的激烈,今天的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众多学者认为在此环境下成功企业的特点是快速、灵活以及基于知识,而发展这些特点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团队(scott,1999);而另一方面,项目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学者David Cleland称:在应付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项调查表明,平均35%~40%的公司是基于项目运作的。团队在项目运作中非常重要,它被用来以多种知识、技能处理复杂工作,激发创造力和创新,对员工进行授权,并产生其他一些积极的后果(Loo,2003),因此,项目团队已成为企业中一种重要的团队形式,运用项目团队来完成任务已成为企业的普遍现象。
卡曾巴赫(1993) 指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斯蒂芬.罗宾斯(1994)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项目团队是由为数不多的、相互之间技能互补的、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愿意为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而奋斗的一群成员组成的群体;群体成员间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和承担责任,产生群体的协作效应,从而获得比个体成员绩效总和更大的团队绩效。项目团队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时限,往往任务一结束,团队也随之解散。团队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每个团队成员具有独特的技能和知识背景,彼此之间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互补性。每个项目团队都是基于完成某项目而组建的。有时项目成员介入项目往往限于项目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这个阶段结束后,他们又转到另一个项目或回到各自所属的职能部门中去。
项目团队有三个主要特征:是一种临时性的柔性组织,具有明确的生命周期;项目团队的成员是因某项具体的工作而加入团队;项目团队没有冗余成员。项目团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外能快速响应客户与市场的需求,对内能凝聚智慧,通过团队成员的信息交流与知识、经验共享,充分发挥集体思维的创造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通过项目团队解决问题已成为许多组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项目团队绩效及其管理
关于绩效有三种解释(理查德.威廉姆斯,2002),即“绩效为结果”、“绩效为行为”、“绩效为能力”。伯拉丁等认为(Bernardin ,1995) 绩效是对在特定时间内, 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所创造的产出的记录;而施奈德(Schneider,1991) 认为, 绩效是个人或系统的所作所为;McBer咨询公司和Spencer(1993) 提出了绩效为能力的观点,认为绩效是个体的潜在特点。笔者认为,项目团队绩效是项目团队成员在实现团队和企业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对于团队和组织的贡献度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项目团队的绩效是由团队核心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的程度决定的,它凭借的是团队在一定时间内和在一定的费用、预算、资源下,所创造的独特的能满足甚至超过消费者所预期的产品。但是团队的绩效不仅包含团队的工作成果,而且还包含个体层面的工作成果;既包括工作结果的内容;还包括工作过程的内容。因此,团队绩效应包括三部分:团队的工作成果(数量、质量、速度、成本、顾客满意度等);团队成员的工作成果;团队未来工作能力的改进(如团队工作技巧、沟通决策过程的状况等)。团队绩效是企业绩效的基础。
项目团队绩效管理是项目团队及项目团队成员和管理者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管理者与团队及团队成员在沟通的基础上,指导并帮助团队成员制定符合需要的个人发展目标,通过过程的持续沟通,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团队不断实现团队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作为一段时间绩效的总结,管理者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确立团队的绩效等级,找出团队绩效的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绩效改进计划,使团队更好地完成绩效目标。
三、提高企业项目团队绩效的对策
1.建立高绩效的项目团队
高绩效团队是对团队潜力的高度认识,其成员具有极高的责任感,不仅对整个团队的成功负责,而且对成员间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负责,能够产生非常高的绩效成果,经常能够达到组织原以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高绩效团队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明确清晰的目标与共同的价值观是前提。团队成员都清楚地了解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由此给团队和个人带来的益处,他们应能将个人目标与项目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致力于实现项目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进一步发展的职业、人生目标。
(2)清晰的分工与精诚的合作互助是关键。在项目策划阶段,团队应通过责任分配矩阵(LRM),对如何完成任务、由谁去完成、完成任务的期限、所需技术等方面进行清楚地界定。团队成员应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和团队的力量,充分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成员应能够自觉地以双赢思维相互协调、彼此配合,积极主动地向他人提供所需要的指导与支持,分担团队发展和领导的责任。
(3)高度的相互信任及通畅的沟通是保证。项目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每个人对团队内其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确信不疑,承认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成员之间愿意分享知识、经验和信息,互相关心,使团队有一种强烈的凝聚力。团队致力于进行开放性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承认彼此存在差异,鼓励不同的意见,并允许自由地表达出来。
(4)不断的创新性。高绩效的团队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观点和不断改进的做事方法,以及始终保持创新的思想。这样的团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熟练应对新的环境和技术变革的能力。
(5)优秀的团队领导。高效团队的领导往往担任的是教练或后盾的作用,他们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而不是去控制下属。优秀的团队领导必须保证团队是有目标的,他能够帮助自己的团队澄清目标,确保团队成员不偏离目标,并能激励每个成员具有责任感和自制力,对团队忠诚,能促使团队内部的信息畅通,能高效地处理团队与外部人员的关系,从而保证团队工作的效率。
(6)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效的团队鼓励其成员与其他组织部门进行充分交流, 这样就可以使其他部门员工了解本团队, 并对团队提出改进意见,保证相互合作。
2.建立企业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
建立企业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目的是对项目团队绩效进行指导、管理、考核、奖励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发现和解决影响项目团队绩效问题的因素,在提高项目团队绩效水平的基础上,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
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对项目团队的良好运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记录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及合理运用等内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反馈与沟通四个部分,如下图所示。这四部分是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企业在实施团队绩效管理时,对这四个环节不能有所偏颇,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将会影响绩效管理实施的有效性。从图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工作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过程,因此要从全过程来动态考虑绩效管理。
3.有效实施企业项目团队绩效管理
项目团队绩效管理包括三个步骤:团队领导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进行沟通,明确团队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对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估;进行绩效强化与绩效发展。绩效管理的核心是通过提高员工绩效,以达到提高团队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目的,因此将团队绩效管理实施好是非常重要的。
(1)沟通是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的核心。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从目标的制定、实现到绩效的考核与结果的反馈,都离不开沟通。沟通做得好,可以产生许多很好的效果:团队成员能够明确要完成的目标,保持团队绩效目标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一致;变“事后考核”为“过程管理”,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目标的完成;避免成员因得不到领导的任何反馈而缺乏动力;团队成员可以分享为完成任务所需的组织和团队的信息及知识;可以增强组织与团队、团队与成员、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等。
(2)业绩考核与素质评估是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的重点。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团队绩效的测评可以遵循一个固定的流程,即首先要确定对团队层面的绩效评估和对个人层面绩效评估的维度,然后,划分团队和个人绩效所占的权重比例,在此基础上,分解考核的关键要素,最后再考虑如何用具体的考核指标来衡量这些要素。
业绩考核与素质评估要紧密结合。无论对团队或是团队成员,都要既有业绩考核,又有素质评估。业绩考核不仅是指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的业绩结果,还包括工作进展或完成业务情况。素质评估是对团队和成员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理论知识、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素质方面的评价。业绩考核引导团队重实效、重实绩;素质评估则引导员工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团体协作,二者均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团队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应当在业绩和素质之间安排好恰当的比例。为了使考核的价值取向趋于积极,引导员工成为积极有为的开拓者,企业须侧重于业绩考核,因业绩考核较客观、准确且易量化,而素质评估较主观、模糊,因此考核侧重于业绩也有利于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准确性。业绩考核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素质评估只要抓住几个关键指标,不要面面俱到。
(3)绩效强化与绩效发展是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的关键。通过将员工的奖励和员工绩效结合起来,强化绩效管理。绩效强化是绩效管理成功的非常关键阶段,考核结果都需要通过面谈,对员工进行反馈,并提出表扬或改进建议。绩效强化能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能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战略。
绩效发展是侧重与发展团队成员的技能以提高将来的绩效。通过确认长处,发展需求,准备发展计划,员工和经理共同制定计划发展员工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加强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是企业组织绩效提高的重要过程,它能通过提高员工的能力和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以增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玉清:冲突管理: 创建高绩效的项目团队[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4):26-30
[2]徐旭珊黄玉清吴碧英.企业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3,(6):3-5
[3]徐芳:团队绩效测评技术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创业团队;创业团队组建;创业团队发展
团队创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业现象正受到科学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在调查显示,新企业尤其是成长导向型新企业,通常都是由两个或以上创始人组成的创业团队创办的。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创业团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一个好的创业团队需要经过形成、组建、发展等过程,创业团队在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很要。
1 创业团队
创业团队顾名思义就是找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一起去完成一个事。虽然迄今为止创业团队尚无一个权威且统一的界定,但从总体上说,创业团队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方面,创业团队成员必须是创业初期加入,全身心投入新企业创建活动,在新企业核心决策中发挥积极且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否拥有新企业所有权是判断创业团队成员的关键标准,但拥有所有权的比例并不构成判断创业成员的依据。
2 创业团队的形成
创业所要做的是发现与利用机会,创造与分享租金,这需要创业者或团队要具有发现市场机会的能力,要能够从各种要素市场上获得资源,并且要有能力组合与配置资源来开发利用机会。创业团队的产生源于对机会的开发利用。
3 创业团队的组建
3.1 创业团队组建的原则
⑴目标明确合理原则。⑵互补原则。⑶精简高效原则。⑷动态开放原则。⑸统一指挥与分工协作原则。
3.2 创业团队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
创业团队的组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组建过程并进一步影响着团队建成后的运行效率。
⑴创业者。创业者的能力和思想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是否要组建创业团队以及团队组建的时间表以及由哪些人组成团队。⑵商机。不同类型的商机需要创业团队的类型。创业者应根据创业者与商机间的匹配程度,决定是否要组建团队以及何时、如何组建团队。⑶团队目标与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统一的目标是组建创业团队的前提,团队成员若不认可团队目标,就不可能全心全意为此目标的实现而与其他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奋斗。⑷团队成员。团队成员的能力的总和决定了创业团队整体能力和发展潜力。创业团队成员的才能互补是组建创业团队的必要条件。⑸外部环境。创业团队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了制度性环境、基础设施服务、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等多种外部要素的影响。
3.3 创业团队的组建程序
创业团队的组建时一个比较发杂的过程,对于不能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组建创业团队的方法不进一样,创业道理也不完全一样。概括的来说大致组建程序如下:⑴明确创业目标。创业团队的总目标就是要通过完成创业阶段的技术、市场、规划、组织、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企业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成熟。⑵制定出创业计划。在确定了一个个阶段性子目标以及总目标之后,紧接着就要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这就需要制定周密的创业计划。⑶寻求合作伙伴。招募合适的人员也是创业团队组建最关键的一步。关于创业团队成员的招募,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考虑互补性,即考虑其能否与其他成员在能力或技术上形成互补;二是考虑适度规模,适度的团队规模是保证团队高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创业团队的规模控制在2人~12人之间最佳。⑷职权划分。为了保证团队成员执行创业计划、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必须预先在团队内部进行职权的划分。创业团队的职权划分就是根据执行创业计划的需要,具体确定每个团队成员所要担负的职责以及相应所享有的权限。团队成员间职权的划分必须明确,既要避免职权的重叠和交叉,也要避免无人承担造成工作上的疏漏。此外,由于还处于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创业环境又是动态复杂的,不断会出现新的问题,团队成员可能不断出现更换,因此创业团队成员的职权也应根据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⑸构建创业团队制度体系。创业团队制度体系体现了创业团队对成员的控制和激励能力,主要包括了团队的各种约束制度和各种激励制度。一方面,创业团队通过各种约束制度(主要包括纪律条例、组织条例、财务条例、保密条例等)指导其成员避免做出不利于团队发展的行为,实现对其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保证团队的稳定秩序。另一方面,创业团队要实现高效运作要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利益分配方案、奖惩制度、考核标准、激励措施等),使团队成员才能看到随着创业目标的实现,其自身利益将会得到怎样的改变,从而达到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团队成员作用的目的。要实现有效的激励首先就必须把成员的收益模式界定清楚,尤其是关于股权、奖惩等与团队成员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宜。需要注意的是,创业团队的制度体系应以规范化的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混乱。⑹团队的调整融合。完美组合的创业团队并非创业一开始就能建立起来的,很多时候在企业创立一定时间以后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随着团队的运作,团队组建时在人员匹配、制度设计、职权划分等方面的不合理之处会逐渐暴露出来,这时就需要对团队进行调整融合。由于问题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团队调整融合也应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团队:英文:Team。中国文字之“团队” ,有“口”“才”的人和一群“耳”听的“人”组成的组织。 只讲不听的组织是团伙,很冲动“火”的一群人。
“才”:是指团队有才能,有思路,有策略,有方法。
“口”:是指团队的思路,策略,方法的传达。
“耳”:使之团队能与时俱进,海纳百川,吸收汲取先进、优越的思维
“人”:当然指的是团队的执行。任何战绩和成就都是通过人做出来的,对于团队来说重要的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岗位,执行合适的决议。
团队当让不是团伙,团伙的组织,执行,信任,目标,沟通都是远远不能团队相提并论的,同时团伙所能达到的效果也将远远赶不上团队。我们看过很多武侠小说,无论是哪个帮派,还是那个武林高手都不会宣布和朝廷对抗,其中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帮派和武林高手都不可能是朝廷的对手。这就是团伙和个人干不过团队的一个例子。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构成要素有五个:分别为目标、人、定位、权限、计划。团队和群体有着根本性的一些区别,群体可以向团队过渡。一般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和拥有自主权的大小将团队分为三种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
团队形式并不能自动地提高生产率,它也可能会让管理者失望。幸运的是,近年一些研究揭示了与高效团队有关的主要特征:
一、清晰的目标
团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清楚的了解,并坚信这一目标包含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这种目标的重要性还激励着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升华到群体目标中去。在有效的团队中,成员愿意为团队目标作出承诺,清楚地知道希望他们做什么工作,以及他们怎样共同工作最后完成任务。一个一直在而且一直只有执行的团队很容易将员工的梦想和利益排斥到团队的外面,最终伤害的恰恰是团队的执行力。
二、合适的技能
高效的团队是由一群有能力的成员组成的。他们具备实现理想目标所必需的技术和能力,而且相互之间有能够良好合作的个性品质,从而出色完成任务。后者尤其重要,但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有精湛技术能力的人并不一定就有处理群体内关系的高超技巧,高效团队的成员则往往兼而有之。
出色的团对的个体技能可以并不是全面的,但是所在岗位的员工必须具有完成该岗位的最需要的技能。所谓合适的人,而不是最强的人。这是很对管理者都容易走进的误区,认为我需要的人都是最有能力的人,结果并不能总是如愿。从巴西队、阿根廷队和德国队的的球员的个人能力和比赛的结果来说也是可见一斑。巴西,阿根廷球星众多,个人能力极强,每次活动大力神杯都和少数绝世球星有关,而德国队的世界级的球星寥寥无几,却是世界上打进决赛最多的一支球队。
三、信任
成员间相互信任是有效团队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每个成员对其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确信不疑。我们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都能体会到,信任这种东西是相当脆弱的,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而又很容易被破坏。而且,只有信任他人才能换来被他人的信任,不信任只能导致不信任。所以,维持群体内的相互信任,还需要引起管理层足够的重视。
组织文化和管理层的行为对形成相互信任的群体内氛围很有影响。如果组织崇尚开放、诚实、协作的办事原则,同时鼓励员工的参与和自主性,它就比较容易形成信任的环境。提供构建信任的六条建议
1、 沟通,向团队成员和其他下属解释有关决策和政策,使用权他们知晓;能够及时提供反馈;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支持下属,对团队成员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3、尊重下属,真正授权给团队成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
4、公正无偏,恪守信用,在绩效评估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应邓以表扬的尽量表扬。
5、易于预测,处理日常事务应有一贯性,明确承诺并能及时兑现。
6、展示能力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钦佩与尊敬
四、承诺
高效的团队成员对团队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和承诺,为了能使群体获得成功,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情。我们把这种忠诚和奉献称为承诺。
团队成员对他们的群体具有认同感,他们把自己属于该群体的身分看作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承诺一致的特征表现为对群体目标的奉献精神,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调动和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小日本效命天皇使得日本鬼子一度在亚洲各国大行。而为主席效命的中国人也一次次的创造了世界奇迹。原因是每一个执行者都把自己融进了团队,把自己的目标和梦想融进了团队的目标。因此,此时他们承诺的是执行结果和不折不扣的去完成,至死不渝。
五、良好的沟通
群体成员通过畅通的渠道交流信息,包括各种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此外,管理层与团队成员之间健康的信息反馈也是良好沟通的重要特征,它有助于管理者指导团队成员的行动,消除误解。就像—对已经共同生活多年、感情深厚的夫妇那样,高效团队中的成员能迅速而准确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情感。对于外部,这个团队才能更加顺畅的融进自己的生存环境,获得团队生存之地,进而发扬“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古训,赢得市场生存的环境。
六、谈判技能
以个体为基础进行工作设计时,员工的角色由工作说明、工作纪律、工作程序及其他一些正式文件明确规定。但对于高效的团队来说每个成员都在面临和内部,外界沟通的工作,每个人不需具备的谈判的技能。此时团队正如一个人,一个人没有谈判能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生存。同时谈判能力也将决定团体中的各种下一步去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实现目标更多时候必须依靠谈判。
七、恰当的领导
有效的领导者能够让团队跟随自己共同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因为他能为团队指明前途所在。他们向成员阐明变革的可能性,鼓舞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潜力。
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非得指示或控制,高效团队的领导者往往担任的是教练和后盾的角色,他们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但并不试图去控制它。
这不仅适用于自我管理团队,当授权给小组成员时,它也适用于任务小组、交叉职能型的团队。对于那些习惯于传统方式的管理者来说,这种从上司到后盾的角色变换,即从发号施令到为团队服务,实在是一种困难的转变。不过很多管理者已开始发现这种新型的权力共享方式的好处,或通过领导培训逐渐意识到它的益处,但仍然有些脑筋死板、习惯于专制方式的管理者无法接受这种新概念,这些人应当尽快转换自己的老观念。
摘要:高校图书馆科研创新团队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受知识主体、
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减少或避免这些影响因素的干扰,知识转移必须制定科学的对策,如:建立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建立知识转移的信任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评估系统等,以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072-03
高校图书馆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科技创新为目的,围绕共同愿景,由愿意为共同科研目的承担责任的、技能互补的若干科技研发人员组成的团队,具有目标共同性、知识共享性、利益依存性等特征1。高校图书馆科研创新团队的兴起与组建适应了时展的需要,有利于图书馆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1团队概念
乔恩•R•卡曾巴赫(JonR.Kazenbach)在其著作《团队的智慧》(1993)中定义“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2。斯蒂芬•罗宾斯(Robbins,1994)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3。国内学者阎剑平认为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行为上有共同规范的一种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4。
2高校图书馆科研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实现路径
2.1团队知识社会化过程
团队内部通过分享的方式将隐性知识进行社会化,以产生共鸣性的知识,是知识的量变过程。通过相互学习和专家、教授带动中青年实行传帮带这一形式来实现。这一过程可通过讨论、交流、观察与模仿等方式来完成,这通常是知识转移的起点。
2.2团队知识外部化过程
团队知识外部化过程即是团队成员将隐性知识外部化为显性知识。通俗来讲,就是将那些不易察觉却又时刻存在、不易表述却具有重要价值的经验、技巧等深层次的东西清晰表述出来。与上述社会化过程相比较,它其实是知识质变的过程。传统上,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类比、假设、倾听以及深度会谈等方式,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2.3团队知识内部化过程
团队知识内部化过程是知识的又一质变过程。即是团队成员将团队内部显性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真正将团队的规章制度、规则方法等充分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显然,这一过程是知识转移、创新的最大价值所在5。
3高校图书馆科研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3.1知识主体因素
所谓知识主体是指转移知识的双方,即知识的发送者和知识的接收者,他们自身的因素会影响知识的流动和转化。
3.1.1个人学识
即指知识主体个人的研究能力、学科结构、研究领域以及对知识转移这一问题的认识。在高校图书馆科研团队中,同一学科、同一专业或者同一领域做研究的人,具有相似的知识结构,相互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他们对信息的理解较之于跨学科、跨专业或跨领域的人深刻得多,知识转移比较容易顺利进行。
3.1.2个人动机
团队成员必须有强烈的学习、研究动机和明确的创新目标,才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知识转移效果。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主要特征是对活动本身的注意和兴趣,并表现为自我保持。它直接指向自我定义的目标,指向活动的执行。如团队成员对自身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对研究创新内容感兴趣。外部动机的主要特征是关注外在奖励和外在认同。这些动机一旦满足,直接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
田燕:图书馆科研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实现路径
3.1.3个人能力
能力指的是知识主体在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存储和运用方面的能力。在转移知识的过程中,知识转移方对知识的编码能力、对知识接收方反馈信息的把握,都会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知识发送方如何针对不同性质和内容的知识、不同的知识需求主体,选择何种知识传递方式,将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知识接受方能力是指个人、集体和团队评估外部知识的价值、消化吸收并加以应用的能力(如显性化能力、隐性化能力等)。接收方的吸收能力对于知识转移的层次与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知识转移的效果就越好,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弱,知识转移的效果就越差。
3.2环境因素
3.2.1团队目标
团队的存在必须明确具体的团队目标,具体的目标有助于团队成员的知识转移。团队目标定位的合理性决定团队内知识主体能否相互协调实现知识转移。随着科研创新的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团队需要跨越团队以外,吸取接纳图书馆以外的其他部门转移过来的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团队的知识转移由内外部构成,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是关键途径,而跨边界知识转移则是团队良性运作的重要补充形式。内部与外部知识转移对提升团队效能都非常重要。
3.2.2团队成员
团队成员的选拔,要选拔有智能、有学识、有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人。因为个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的绩效。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做铺垫,知识转移双方的互动行为会受到严重阻碍,知识转移也难以进行。同时,事实证明个人能力强的知识转移者往往更愿意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分享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快更好地转移和内化外部的知识。另外,团队成员要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事实证明,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团队知识转移的因素就是团队亲和力和凝聚力,既然谈及的是团队的知识转移,团队的凝聚力就首当其冲。如果团队中的成员都只做自己份内的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合作,更谈不上凝聚力的话,团队目标就只会是一句空口号,任何犹如一盘散沙的团队都不可能做出任何成果。
3.2.3团队关系
科研团队同属于一个图书馆的成员,归属图书馆统一组织领导,或处于同一知识链或网络中的关系可以使知识转移容易发生。这种关系中的团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共享信息和进行相互学习,关系越亲密,交流越容易,知识的转移也就越顺畅。僵硬的关系为知识转移产生了额外的困难,如果团队关系很糟糕,知识的转移将非常困难。另外,团队人际信任也是促进知识有效地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信任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自由交换,提高成员参与知识转移和分享的意愿,追求共同的目标。人际信任使知识转移的成本显著降低,一旦人们产生无条件信任时,会自愿的分享知识和信息。
4提高科研创新团队知识转移效率的对策
4.1建立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
知识转移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通道,这种通道在转移双方之间架构了可以交流的相互关系和路径。高校图书馆科研创新团队可以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作为技术支撑,在团队内或团队间建立一个转移知识的有效体系,形成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加快知识的流动,以使团队成员能方便地利用知识,推动现有知识的有效利用和新知识的开发。通过建立这种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知识获取,内部知识共享是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各种沟通媒介和交流方式来相互转移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共享的活动,包括知识的传递和吸收过程。外部知识获取是团队通过外部学习从学者、研究者、竞争者以及各种合作伙伴等外部关系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知识共享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和吸收对方的新知识提供机会,促进了知识碰撞和新思想的产生,有利于科研创新。在科研创新过程中,仅仅依靠团队知识是有限的,还必须从外部联系中挖掘新的关键知识。
4.2建立促进知识转移的信任体系
信任在隐性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团队中保证知识高效转移的重要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相互之间才愿意敞开心扉与对方交流,知识才可能在团队中快速转移。团队成员间的信任能够减弱它们对知识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愿意为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投入更多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并积极诠释知识以便于其它成员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所以我们认为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文化、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成员的价值观构成了知识转移的信任体系。为此,团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创造机会建立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促进相互信任的和谐体系。
4.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图书馆应该设计有效的团队知识转移激励机制,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实现团队知识转移以及创新的最终目的。
4.3.1外部激励
外部激励是指团队个体参与知识转移活动之后,团队视其创造的成果给与其奖励。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如职称的评聘、职务的提升、奖金的分配或者精神奖励。通过名望的提升等对知识转移活动的参与者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总的说来,团队成员转移出自己的知识,他能否获得由知识接收者或团队提供的较为公平合理的回报也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意愿。外部激励可以积极推动团队个体进行知识转移的效率。
4.3.2内部激励
内部激励可称为自我激励。指的是团队知识转移活动本身给个体带来的满足感,包括知识转移活动给个体带来的兴趣、挑战性、成就感等等,体现了团队个体的知识转移最初意愿。总之,外部激励能够促进知识转移,内部激励往往更能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实践证明,隐性知识的转移难度更大。
4.4建立绩效评估系统
高校图书馆科研创新团队实行绩效评估对于团队知识转移成效的影响十分重大。绩效评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加强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研发团队来说,重点是如何提高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团队协作,以及团队内的关键核心知识的转移。图书馆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基于绩效的激励、绩效的评估和利益分配的制度体系。通过这些制度体系,能够清楚地衡量成员对团队科研的投入和产出,能够有效地监督成员的劳动和控制偷懒。显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过程具有较强的可订约性。但是,隐性知识就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很难清楚地衡量隐性知识的投入和产出,很难观察和证实合作成果中究竟有多少来自个体隐性知识的贡献。换句话说,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过程具有不可订约的特点6。所以,在制定绩效评估系统中,绩效评估方法还应包括:①满意度。即知识的接受体对知识转移过程的满意程度,主要从转移成本,转移进度,转移效果等方面来衡量。②参与度。即个人形成的对知识价值的认知和对知识参与的程度等,主要从知识接受体在运用知识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投入额外努力的意愿程度和创新程度等方面来衡量。③所有权。即知识接受体对于知识的内化程度,主要从知识接受体对于所转移知识的自主程度上考虑。主要体现在接受者对知识的鉴别力、接受者对知识联想的强度、以及接受者在知识中投入的精力、努力和关注的程度等三个方面7。
绩效评估系统的制定和方案的实施,在实践中会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况且,图书馆科研团队情况千差万别,管理者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修正具体的措施,使其逐步完善,趋于科学。
参考文献:
[1]王怡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内涵、特征及类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3): 20-23.
[2]周洪利等.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要素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8(2):61-67.
[3]斯蒂芬•P•罗宾斯,孙健敏等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阎剑平.团队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5]姜苗.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D].江苏:江苏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丛海涛,唐元虎. 隐性知识转移、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7(1):33-37.
关键词:创新 团队 构建 管理
一、概述
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基本的技能、相互的信任、良好的沟通、明智的领导等。团队的个人目标和业绩与团队的目标和业绩是一致的和统一的,即团队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团队不仅需要营造与构建,更需要管理。
而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互补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创新群体。科研团队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目标。第二,成员之间的能力具有互补性。第三,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第四,团队领队人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协调能力和战略眼光,团队能不断产生科技成果。第五,团队注重学习与探索,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加强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科研院所是以科研和科技创新为主的实体,其科技创新的程度决定着科研实体的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新的重大科学研究靠单兵作战和简单合作已很难实现,团队攻关已成为现代科研活动的内在要求。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科研实体创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科研院所现行的主要科研组织结构是以研究室为单位的科研基层实体,其人员相对固定。对于跨学科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科研项目,科研院所也在探索组建科研团队进行重点攻关,但在组织运行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1)人员层次不尽合理。由于是以完成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创新为目的组建的科研团队,因此组建时大多数是高学历人员为主,人员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及年龄层次不明显,很多人都愿意去做关键性的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和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工作,导致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无人愿意去做。
(2)人员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科研团队是由本学科和本机构人员组成,其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科研经历等都相似,专业结构上无法互补,使团队缺乏交叉学科的融合思维,导致横向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3)人员类别不尽合理。在科研创新团队中,同类知识、相同个性的人员较多,善于沟通,具有创新性的复合性人才偏少,直接造成学术氛围沉闷,学术思想僵化,相互学习、沟通少,团队缺乏和谐和亲和力,创新能力不够。
(4)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匮乏。由于实验条件、科研发展基础、人员待遇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才引进制度的滞后,团队带头人的选择范围有限,引进高水平的带头人相对较难,导致带头人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有限。
2.学习、沟通与合作不畅
(1)学习与交流障碍。由于团队内部成员的性格特征、观点不同、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共同学习的意愿不够强和知识共享的实现程度较差。
(2)团队合作障碍。由于团队成员的学历层次较高,所拥有的知识较密集,自主科研的能力较强,各自为战的传统意识较深,加之成员的性格迥异,导致了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的意愿不强。
3.科研团队的管理滞后
(1)管理理念和方式不适应现实要求。目前,许多科研机构对创新团队的管理仍然按照科研院所科研室的管理方式进行,其团队的组成、运行方式都是既定式管理,难以跳出固有的模式,缺乏灵活的符合实际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
(2)团队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由于创新团队组建的背景不同,科研院所针对科研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科研创新团队,由于制度的滞后,会导致科研团队在管理上缺乏科学性,阻碍了团队成员潜能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与管理策略
1.创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关键的因素是团队成员的构成。构建一个人员学历层次结构合理、专业结构、人员类别结构、年龄结构互补和遴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是科研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1)合理的科研人员层次结构。这里所说的层次是指科研人员的学历层次、年龄层次或职称层次。在一个创新型和跨学科的科研项目中,需要各种层次的科研人员。每一个层次的人员都有其自身的优势,高学历的博士、硕士理论基础扎实,本科生基础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强,高职称人员、年长者科研工作经验丰富,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因此,科研创新团队组成中,成员的学历、职称、年龄层次结构要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和团队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要有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高难度的科研工作和基础科研工作都能够很好地协同完成。
(2)互补的科研人员专业结构。来自同一学科的科研人员,在科研上有着相同的研究方法、思维习惯,易沟通和建立信任,但专业技能上无法互补,因此,要吸引跨专业人员进入创新团队,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和互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研究体。同时,不同学科的成员之间的技术背景,可以使成员的认知结构相互影响,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成员的研究方法通过一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互补,进一步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团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3)多样的科研人员类别。科研人员的类别包括成员的性格、特长等。科研人员的性格、特长决定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和谐度和认同度以及亲和力,同时也决定了其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借用英国管理大师汉迪的“三叶草组织”说法,创新团队并非垂直的两片叶子,而是圆形的三片叶子:第一片叶子是目标明确且包容他人的管理者,第二片叶子是极具创新精神的怪才,第三片叶子是极具亲和力的人才。因此在创新团队的组成中,需要引进不同性格和特长的成员。多种类别的人员的组合形成具有亲和力、协调力、创新力的综合的科研创新团队。
(4)遴选和培育优秀的创新团队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知识渊博、思想活跃、品德高尚、客观公正。在科研院所首先应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相关机制,要根据创新团队的特点及目标,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范围内,不拘一格地选拔团队领军人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带头人负责制;同时,给予其一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资源配置权,使责权利相结合,更好地运作创新团队。
2.打造学习进取、沟通合作、和谐高效的创新团队
(1)构建学习交流平台。创建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相互学习的平台对创新科研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习促进知识的融合,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二是建立学习制度,以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的形式定期开展学习与交流。学习要取得成效,需要注重以下三点:一要进行启发式学习,在交流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触发感应,促进成员的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二要进行解决问题式的学习,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获得成长;三要进行超越式学习,学习要打破已有的知识屏障,实现知识的超越与进化,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构建平等的合作攻关平台。集体攻关最重要的是团队成员要进行无障碍合作。一是针对团队成员的性格特征,建立具有亲和力的组织氛围。这种具有亲和力的组织氛围,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性格,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促进不同意见的交流融合,发掘不同性格及不同观念所蕴藏的创造力。二是针对成员知识冲突建立交流机制,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在一起进行团队式科研协作,由于成员之间知识类型、知识结构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冲突导致合作障碍,团队需要梳理成员之间知识差异的程度,构建知识互补的结构体系,利用其适当的知识冲突,建立交流机制,激发各成员的知识兴趣,逐步实现异质性知识的共享与传递,形成知识能量集聚,促进科研合作,产生大量基于知识冲突和知识交叉的创新研究成果。三是营造良好的科研合作的内部环境。科研团队具有协同、挖掘集体知识的优势,要促进团队的交流与合作,需要营造民主的学术氛围、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创造平等沟通的微观环境。
3.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打造高绩效的创新团队
(1)创新团队是基于科研创新取得创新成果而组建的,对其的管理需要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首先,要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对固有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其次,科研院所要加强宏观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部支持,获得所必须的资源、知识和人才。第三,科研团队的内部管理上,要向柔性化、多样化、扁平化方向发展,拓宽管理幅度,建立“平面化”管理模式。
(2)建立和完善创新团队的管理机制。要在科研院所对其科研室的管理机制的大框架下更加灵活和更有针对性。第一,人才引进机制。科研院所要给予科研团队极大的自,而科研团队内部要根据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又动态开放的系统,成员的引进和退出要充分满足团队创新发展的需要。第二,激励机制。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那些能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尤其是高层次需要的因素,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激励机制包括考核评价、奖励等机制。其一,考核机制包括科研院所对创新团队的考核和创新团队的内部成员的考核。科研院所对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核一定时期内团队的创新力、凝聚力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等方面,对团队内部成员的考核评价,在团队考核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团队成员在集体攻关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上来进行评价。其二,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动态的薪酬奖励机制,对科研院所统筹的奖励或团队的科研项目奖励,一方面要考虑整体利益的分享,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成员贡献的差别,对有重大贡献的成员进行特别奖励。其三,科研院所对科研创新团队在岗位津贴的发放,各种奖励、职称晋升、科研环境的改善、科研投入等方面应实行优惠政策。其四,对创新团队成员实行分层次激励。
参考文献
[1]孟梅,邓俊兰.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关键词:轨道交通;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团队建设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chanical-electrical systems of rail transit,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thods of personnel organization in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echanical-electrical system. It proposed the thoughts of promoting the project team personnel ability and the overall capacity of the team, also putted forward to build the learning team concept, and then summarized a set of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team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a good team atmosphere.
Key words: rail transit; project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tea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U21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但迄今为止,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基本特性,业内还没有严密和规范的界定标准,一般而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与通常意义上的项目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1)项目建设、运营规模大;2)项目建设周期长;3)项目参与单位多;4)项目受周围环境的制约大;5)项目社会关注度较高。
对于轨道交通机电系统而言,除了具备以上所述的轨道交通项目的特点以外,还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技术附加值高,设备先进;2)完成系统初步设计后即进行招投标,集成服务和项目管理工作量大。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员组织
人力资源是轨道交通项目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我们需要将技术人员进行分类、尽量作到分工明确;由于同时进行的项目较多,应该保证各个项目能共享公司为数不多的“专家”级资源;在设计和项目组织过程中,要将项目的质量提升到整个实施队伍甚至公司级别,而不仅仅是反映项目组的水平。
(1)传统法。项目人力资源分配的传统法是以项目组为单位,项目组人员基本上从开始到最后相对固定,人员的分工虽然在过程中可能有所调整,但总体稳定。
(2)橄榄法。橄榄法则是在项目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人力资源分配方法,也是一套比较实用的项目实施过程方法。其基本思路是:
1)项目的入口同一起点;2)系统的设计保证质量;3)系统的开发并行实施;4)系统的出口归并统一;5)交付后形成反馈。
项目实施过程橄榄法如下图所示:
图 1项目实施过程橄榄法
传统项目开发方式和橄榄法开发方式的比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传统项目开发方式和橄榄法开发方式比较
三、项目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
在知识经济时代,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对于项目实施团队来说,加强系统的企业培训,建设学习型团队,可以有效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1)明确各人发展目标,做好团队成员职业规划。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和带队人,首先应该了解团队当中每一个成员的特点和各自的工作目标,在适当的时候对团队成员的发展目标进行引导,引导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以及对职业发展未作规划的成员逐步完成这个重要的工作。
(2)发挥各专业团队专家及导师作用,形成以老带新的局面。通常而言,项目团队当中会有两类人员,一类是具有一定的项目实施或相关系统经验的老员工,另一类是刚刚走出学校或者不具备相关经验的新员工。新员工通常活力足、反应敏捷,对于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他们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项目经验,需要接受系统性的培训和引导,因此在我们团队中,需要借助团队中的专家和导师,迅速且有步骤的提升新员工的专业能力。
(3)提升团队理论高度,打造知识型实施团队。轨道交通的项目当中,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技术水平较新。通常来说,知识型员工组成的团队与一般团队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区别:
第一、团队成员的地位相对平等;第二、团队成员价值体系的特殊性;第三、非常强的学习性与成长性;第四、高工作效率与高工作效益。
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明确的团队愿景与目标,形成团队价值观,并逐步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持续不断地提升团队领导的领导力。优秀的团队领导要善于管人、育人、用人,并使团队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团队领导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修炼,不断提高领导水平。这也是建设一支高效团队的重要环节之一。组织的领导靠职权,而项目团队的领导主要靠非权力影响即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是素质、能力、专业技术知识、共同价值观、管理艺术结合形成的。我们的实施团队应该是一个由各个项目团队组成,分立而又相互融合的团体,项目经理是这个团体中的融合剂和联系纽带。
四、加强团队建设,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高效的项目团队具有几个特征:(1)具有很强的核心价值观;(2)能把总的目标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绩效目标;(3)团队成员具有多种技能组织,如技术能力、问题解决与决策能力、人际技能等;(4)团队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建立高效的项目团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提高团队的业务能力。在项目团队组建时,抽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员,必要时可以在团队成员组建后,对团队成员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团队的整体业务能力。
(2)制定良好的规章制度。在项目规模小的时候,项目经理应该既是技术专家,善于解决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又要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进行管理;在项目规模较大的时候,必须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好的规章制度表现为,执行者能感觉到规章制度的存在,但并不觉得规章制度会是一种约束。
对于轨道交通的项目而言,通常规模较大,因此会配备一名技术总负责人。项目经理相对更着重与团队建设以及规章制度建设,以及与项目的其他干系人如业主、设计院、监理以及各外部系统供应商间的沟通和协调。
(3)建立明确的共同目标。在项目中,项目经理直接面向客户,需要按照承诺,实现目标。项目成员可能是打工者心态,一天你要支付我一天的工资,加班要给奖金,当然干项目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就更好。
团队中不同角色由于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项目的目标和期望值会有很大的区别。好的项目经理应该善于捕捉成员间不同的心态,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劲往一处使,使得团队的努力形成合力。
(4)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是维系和发展一个项目团队的内在动力。激励的形式丰富多样,要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并重。比如对团队成员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休息日组织旅游、合理分发奖金、对团队成员提出表扬等等。
在实施激励机制的时候应考虑到团队不同成员的个人爱好和文化背景因素。例如,有些人不喜欢当众被表扬,而有些人喜欢;有些人愿意得到一句真诚的感谢而不是奉承;而有些人不喜欢得到过多的奖励,因为他们认为更多的批评性意见能够帮助他们进步等。
(5)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团队成员之间从生疏到熟悉、从提防到开放、从动荡到稳定、从排斥到接纳、从怀疑到信任,可以在长时期内使人们保持亲密。团队关系越和谐,组织内耗越小,团队效能就越大。
为了营造协作向上的团队氛围,职能领导和项目经理应该做到奖罚分明,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各级主管、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之间民主平等,不搞一言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在生活中,应多关心团队成员,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
参考文献:
[1] 盛振江.基于协同效应的组织团队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11,(1):79-81.
[2] 文精毅.浅析项目管理中的团队建设[J].中国建材,2011,(6):108-111.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制度建设是保证
要建设一个和谐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为保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制度主要分两类,一是保证机构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二是保证审计业务正常开展的业务制度和审计规范。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把高校内审工作引到制度建设的轨道上来,把有利于思想教育、权力制衡、防范监控的办法,都纳入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中,实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保证工作纪律,有利于建立一个公平、高效、廉洁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通过执行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约束个人的不当行为,预防审计人员的职业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制度起到了保护审计人员的作用。审计工作也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大环境里,依法审计、规范审计是执行审计业务时的必然要求。完善的业务制度和规范可以提高审计的业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特别是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可以促使审计人员采取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降低失误带来的审计风险。
制订、完善制度或审计规范的过程也是审计人员学习的过程。每一个制度或规范的建立,反映了审计人员对环境或业务有了新的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制订制度或审计规范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换、交流、沟通,一方面,促进审计人员达成共识,使团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起到了学习、提高的目的,可以增强团队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能够激发团队的创造性。
二、团队文化建设是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核心问题
构建和谐的高校内部审计团队单靠制度建设是不够的,内部审计团队必须具备共同的职业理想、目标和信念,建立属于自己的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和谐的团队文化。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团队文化是高校内都审计人员在长期互相协作、完成任务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工作方式、行为准则的一种集合,也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已经同化为各成员的惯。如果促使这种惯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提高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归根到底要靠建立优秀的团队文化。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亟待加强团队文化建设。首先,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主要为两块,一块为财务审计,另一块为工程审计,两块业务分属不同专业领域,专业互通性弱,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更是不同,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工作风格、工作方法都有较大差异,有的高校这两部分审计人员的利益也有所不同。所以,非常需要通过文化的软力量使这两部分人员保持自然、畅通的沟通途径,使团队在管理目标、工作作风、思想认识上统一起来,创建和谐的职业环境。其次,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来源比较复杂,许多人员是从不同单位调进的,有的甚至是非专业人员,每个人原来的文化背景也不同,因此也需要一种文化将每个成员都熔入团队,塑造团队共同的职业理想、目标、信念,协调统一团队的所有行动,增强凝聚力。
三、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是根本途径
要使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建成为一个和谐的团队,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得以实现。提升素质离不开学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共享、创新,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一个学习型团队和知识型团队。
(一)提高个人修养。内部审计人员是一种平凡的职业,但是平凡的职业不代表不需要良好的职业理想和道德品质。一方面,要保持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从小事做起,认真对待平凡的审计业务,从细微处人手,说实话,做实事,甘于寂寞;另一方面,要遵守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说话要真言、善言、慎言,保守职业秘密,审计业务不仅技术强,而且政策也很强,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要学法知法。
(二)提高沟通能力。审计工作需要接触各类人员,为了能使工作顺利开展,审计人员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和谐相处。在团队内,由于每个人的身份与地位会有所不同,职责与权限必然也会不同,每位审计人员应尽量从自己的岗位或职位出发,对自己作出准确定位,正确认识自己,以利于与人和谐相处。为了达到有效沟通,审计人员应注意沟通的内容与方式,时间与空间。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学习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这同样也为学习兴趣团队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浅谈了计算机环境下构建学习兴趣团队的重要性及组建的情况和学习交流形式,展现了计算机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环境;学习兴趣;团队精神;构建
一、计算机环境下的学习兴趣团队的定义
计算机环境下的学习兴趣团队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组织团队学习,在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下,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的学习型团队。
二、计算机环境下构建学习兴趣团队的重要性
1.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愿不愿意学,是否有积极的学习动力,常常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在计算机环境下,网络知识的丰富性、新颖性以及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环境都能有效地引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信息时代以网络及其“海量”信息的存储与传递为主要特征,但不可避免的是信息良莠不齐。很多人以网上信息过于杂乱为由,反对学生上网,但这并不能阻碍网络本身的发展及其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多方围堵不如因势利导,基于计算机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的构建,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把计算机网络充当为资源库、信息处理平台、交流平台、成果平台等多种角色,通过计算机网络加以更为充分的利用,将这些信息与计算机网络可以充当的各种角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开展自主的探究活动,并与学习伙伴积极协作,解决问题。
3.我们知道21世纪是个合作制胜的时代,单枪匹马的英雄已不复存在,想要达到目的就必须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扶助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赢得成功。在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受到挫折,结成团队并发扬团队精神可以相互鼓励,克服软弱、懒惰,实现共同进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以共同兴趣为核心,以团队精神为支撑,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从信息的“海洋”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从而独立地发现、提出潜在的问题,并把自己所提炼出的精华和团队成员相互交流与共享,从而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学习兴趣团队的构建及协调发展
1.学习兴趣团队学习者:是指承担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承担团队学习任务、实施团队学习活动的主题参与者,是学习兴趣团队学习中知识建构的主题。通过这种人际沟通,学习者能够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和投入学习的动力。比如组建创业兴趣团队:自主创业“万事开头难”,要处理的事情面广、量多,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有效地处理各类情况、而且企业的创办者不可能万事皆通。因此,建立一个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合作班子,对创业风险企业是一个十分必要的。一个平衡的和有能力的班子,应当包括懂管理有技术经验的经理人员和财务、公关、销售、工程以及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其他领域的专家。当然我们还可以组建考研团队、专业实践团队等。
2.学习兴趣团队组织者:是能够组织协调并指导团队学习、安排学习规划,组织在线学习,团队公告,公布学习内容,组织在线学习讨论,协调与解决困惑或人际纠纷等问题的老师或学生。团队精神是团队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学习者安排至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团队的潜能。
3.学习兴趣团队指导老师:是指承担制定学习计划、辅导团队学习等任务的学科专业教师,是计算机环境下团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领航者、团队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者。在团队中扮演学习者的情感倾听者、学习“助推器”等角色。每一个学习兴趣团队都有一个相关方面专业知识很强的老师作为指导者。成员在学习或团队协助中遇到的任何困境时能向指导老师倾诉,以缓解学习压力及其他压力,获得情感支持,并及时得到指导老师给予的学习困境分析、策略建议,并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任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按学生兴趣搭配分组,结成团队。每个团队有自己的名字、口号、奋斗目标、共同志趣,有自己的学习活动计划、交流平台等。学习兴趣团队指导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帮助学生进行团队精神、促使团队成员互助互勉、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另外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兴趣团队,并让学生担任团队组织者。
学习是一项枯燥而又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离开学习者、团队组织者、指导老师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几乎无法得以建成和完成。学习兴趣团队强调了合作、协作、互动以及兴趣的重要性。学习兴趣团队不但强调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更强调团队的组织、分工与协调。注重学习兴趣团队文化、团队理念、团队精神、团队纪律建设,有统一的学习规划、学习分工、学习目标、学习理想,从而可实现团队整体成果的最大化。
四、计算机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学习形式
1.通过网络,学习兴趣团队成员能过进行同步和异步的文字或视频交流,如利用QQ、MSN、Shutter、飞信等软件交流学习体会,进行音频或视频绘画,团队通知的,交换学习资料等。如利用QQ群功能来组织与管理学校兴趣团队。
2.通过计算机,成员可以用U盘、移动硬盘等相互拷贝学习资料、自己搜取的精美视频讲座等,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
五、结束语
综上,学习兴趣团队有利于培养每个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团队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学习成果,对学习者个人身心健康与生存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应该说,组建学习兴趣团队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学习,并将会成为未来计算机环境下学习的主流模式之一。但是计算机在提供学习兴趣团队学习交流便利的同时,如何利用计算机促进学习兴趣团队更好的进行学习交流,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进行兴趣团队学习的有效工具,将会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也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不断研究的主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