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数学教学策略分析8篇

时间:2023-06-27 15:25: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学教学策略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篇1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31-02

在教学中进行准确的学情分析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行、兴趣、动机及思维能力等方面对推进教学非常关键。虽然目前很多教师都能意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初中数学学情分析现状

1.分析方法单一

通过样本调查,超过半数的教师通过谈话和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约有20%的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评估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约10%的教师通过现阶段的测验成绩和作业情况进行学情分析和评估,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的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如问卷调查、谈话、前测、后测、练习等,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学习效果。

2.分析内容粗糙

从调查来看,初中数学教师进行学情分析主要围绕以下两点进行:一是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无困难和兴趣,这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二是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班级的整体水平等,这是对学生学习准备的分析。如此的学情分析,没有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展开,内容粗糙,对教学并无实际指导意义。例如,一位初中教师这样进行学情分析:该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有较强的学习欲望。这是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和生理模糊特征的分析,并不是对本班学生具体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分析,这样的学情分析比较空洞抽象,对改进教学帮助不大。

3.分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

学情分析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教师都只是孤立地把学情分析当做备课的环节之一,没有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作业练习来设计适应相应学情的教学环节。例如,在分析“学习需要”时,很多教师在备课环节分析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却没有针对这些可能性设计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具体措施。又如,在分析“学习准备”时,虽然某些教师已经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经验,评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但仍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删减内容。

针对学情分析的现状,笔者认为,要能正确地进行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分析什么,这就要弄懂几个概念——“已知”“未知”“能知”“怎么知”,“已知”指的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能力水平;“未知”包含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已经学习过了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能知”就是指通过教学,学生能掌握什么知识;“怎么知”是如何学习到知识,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二是学情分析应多种方法结合,除了根据经验判断外,还应该综合运用观察、访谈、抽样问卷调查等方法。

二、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

1.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教学应通过分析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来确定教学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这一章节时,先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对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生活中数的应用理解不深。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生产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教学目标不但重视问题解决的结果,而且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等。

2.基于学情分析,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时,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有趣的七巧板”是一节数学教学活动课,通过本节课可以进一步丰富七年级学生对平面图形中平行、垂直和角的有关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创精神。就学情而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几何的初步知识——线段、平行、垂直、角的概念,能够借助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等画线段、平行线、垂线、角。本节课的重点并非简单地制作七巧板,而是让学生从七巧板中认识线段的特殊位置关系,从而利用七巧板设计和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好动、好强、好奇的七年级学生对七巧板的操作实验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为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的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3.基于学情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需要”和“学习准备”都是学情分析的重点内容,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要分析本班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特殊群体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所涉及的定理、性质、公式较多,且所任教班级大部分学生平时上课都不够活跃。教学时笔者鼓励较为积极的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退居倾听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促使上台讲解的同学必须先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台下听讲的同学对这一新颖的方式感到新奇,促使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参与的热情高涨。这一变化不仅激发了讲课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听课的学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锻炼语言表述能力也大有裨益。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教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策略,为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打好基础。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几点探索研究,仅供参考。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教师要展现自身的道德风范,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进师生感情的方式有很多,如一个娴熟而简单的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充满深情的眼神都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自尊心强,都希望证明自己,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所以,教师的鼓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减轻学习带来的压力和负担,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反之,如果教师一味指责学生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僵硬,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而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质疑才能变通和创造,学生如果不会质疑,就很难学好知识。大量的教学研究表明:很多学生成绩差的原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缺乏质疑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创设质疑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矛盾状态,质疑教材知识,并最终获得新知。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内容时,教师可先领着学生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有理数乘法:8×5=8+8+8+8+8,也就是说8×5表示的是5个8相加。同学们觉得正确吗?”学生立刻回答“正确。”然后继续提问:“那么8×(-5)又表示的是什么呢?可以认为是-5个8相加吗?很明显这是不对的,那到底应该怎样表述呢?”提出这个问题后,同学们感觉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怎么进行回答。这时就我们需要加以引导:“同学们可曾记得我们前面学过正数与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另外,我们是通过数轴进行有理数加法学习的。如向东走8米,再向西走3米,相比起点一共向东走了5米,可以用8+(-3)=5米来表示。同样的道理,有理数乘法可不可以也通过数轴来表示呢?如此引导,学生就能很容易弄明白,后面的教学就会更轻松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的高效教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生活,从课堂走向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探索生活中的数学奥秘,只要我们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教学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当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时,就会拥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使自己产生紧迫感。为了加深学生的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提高他们知识应用能力,我们要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实现课内课外的结合,促进教学生活化,进而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内容的时候,结合生活案例进行导入:2个本子+3个本子=5个本子;4支铅笔+1支铅笔=5支铅笔;5个本子+4支铅笔=5个本子+4支铅笔;让学生观察然后猜想2y-3y+1-6y=?2ab+5ab=?接着再引入合并同类项这个数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联系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内容,比如在4y+2b-5a+3b-2y-a+3y这个题目中就包含了乘法分配律、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等之前学习过的知识,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可以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心智技能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思维的灵感,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诱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同的建议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提出别出心裁的想法。同时,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奇妙想法,教师要及时收纳,并巧妙运用,将发生在课堂上的不经意事件改变成为可以活学活用的教学资源。此外,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肯定学生的真知灼见,对学生有宽容和理解,注重触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成为快乐的发现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际上,问题的新颖有趣来自于善于观察的眼睛,因此,数学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的眼睛,能够对隐含条件进行深入挖掘。因此,数学教师要着眼于这一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指导学生总结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让他们提出有效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世虎,石永生主编.新课程学科实用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复明.浅议如何认识新课程意义下的数学教材和教法[J].数学教育学报,2005(1).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新课程

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给高中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渗透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等,这些新元素会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为高中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注意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贴近生活,返璞归真,培养高中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和学习习惯,进而促进高中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学教师缺乏科学指导,课堂教学重拓展、轻基础,对学生的评价不科学,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中数学课堂的顺利进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何改革传统教育的弊端,创新数学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摆在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重任。因此,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结合教学案例,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感知数学的能力

高中生学习数学有自己的习惯和方式,这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长期积累形成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感知力,为他们创设具有开放性和个性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素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而定,切忌脱离实际和华而不实。经常用到的情境方式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每一种教学情境都发挥着不同作用。比如在讲《函数》的时候,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假设学校食堂的水龙头没有拧紧,每秒钟滴一滴水,而且每一滴水的体积是5×10-5升,同时设滴水的时间为x秒,流失掉的水为y升,请同学们思考:(1)试着建立y与x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学校有800名学生,每人节约一滴水,请问一共可以节约多少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刺激了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讨论和探究,同时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鼓励高中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数学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高中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数学的教学价值,选择适应高中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引导初中生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创新精神。我在数学教学中会积极地给高中生创造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比如讲函数奇偶性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知道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在解决函数的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为学习函数的奇偶性奠定基础。我先让学生看书关于函数奇偶性的介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函数奇偶性的特征。经过思考和交流,学生得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y=f(x)是偶函数;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y=f(x)是奇函数。

三、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促进课堂氛围的最优化

近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在高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给教学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为现代化教学做出了表率。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高中师生的喜爱,并且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课堂氛围最优化。在《空间几何体》这一章,高中生普遍觉得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这主要是由于有些学生立体感和空间感不强,思维方式不灵活导致的。这一章节中的用数学语言表达空间几何体的位置关系非常重要,是考试中的易考点和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常用的空间几何体,让高中生仔细观察其中线面与面面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画出直观图。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课堂教学联系日常生活,注重“以人为本”理念

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准确定位数学教师的角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教学中联系日常生活,使数学课堂生活化,日常生活数学化,这样才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统筹兼顾的作用。数学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还要提倡创新和求知,让高中生在不断学习中获得更多收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小到超市购物结账,大到银行汇兑,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贴近生活,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我提出一个练习题:社区计划购买一批品牌电脑,市场价为每台4800元,现有甲、乙两个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七折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八折计价,两家的电脑质量和售后服务相同。假设你是社区负责人,你会选择哪家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练习,高中生掌握了函数知识的运用,提高了数学应用能力。

五、有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升华高中生的数学思维

要想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展示高中生的才华。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枯燥和单一,更好地促进了高中生的成长。比如我让高中生创办数学墙报和数学学习心得等数学刊物,利用计算机绘图和办公软件等工具制作和编辑,并且要求学生要长期坚持,体现学习的持久性。我还会定期组织数学竞赛或者有奖问答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要注重升华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拓宽视野,让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激情和活力。总之,高中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案,不断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佐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3(9).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策略

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在此分享一下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感悟。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学习数学需要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更多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相关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计算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去,具体地感知数学的应用场景,强化学生的应用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知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生成知识,锻炼能力,一切知识都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抽象总结而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必须把相关的知识重新还原,才能让学生感知更加真切。从学习知识的目的来看,学习数学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生活化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利用和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数学。

例如,学习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有关教学内容以后,笔者首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模具,让学生自己体会有关知识,然后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具体实物,并自制量角器,动手操作尝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找到不少三角形的实物,还有不少学生自己利用生活的实物自己制作三角形,并用自己制作的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且选择的实物丰富多彩,自制的量角器的误差也较小,学生热情很高,相互配合,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二、选用生活化实例,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需要更好地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优化教学内容,活用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并根据情况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利用生活化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好地结合学生生活,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拉近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应用数学。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是统一编写的,很多的数学事例不一定合乎当地的学生生活实际,教师需要灵活应用,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及时补充各种生活例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一个平底锅可以一次煎两个饼,每个煎饼正反两面各需一分钟,做成一个熟煎饼需要2分钟,以此来推算如果要做三个煎饼共需要多少时间?如何用最快的时间做好这三个煎饼?很多学生喜欢吃煎饼,自己的母亲也经常给自己摊煎饼,他们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简单计算就说出4分钟。然后再组织学生探讨如何用更少的时间。学生展开讨论,很快他们设计出了一个最佳方案,只需要3分钟。用一分钟时间同时煎两个煎饼,然后取出一个煎饼,将另一个煎饼翻过来再煎一分钟,同时放入第三个煎饼;一分钟后,一个煎饼已经做熟了,剩下两个煎饼只煎了一面,把刚才取出的煎饼放入,再用一分钟就能做好另外两个,这样,三个煎饼只需3三分钟就能做好了。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兴趣很高,不但学习了数学知识,并且把数学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实例来引入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二天,我特意问了一下学生,今天在家吃的什么饭呀,很多学生异口同声说:“煎饼!按照数学课上的设计让妈妈做的。”

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果小学生学习数学仅仅让他们应付考试,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而且让数学教学失去应用的价值和意义。为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感知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在生活中感知数学。比如,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出生到现在共多少天,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现在离父母过生日还有多少天,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

总之,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让数学和生活走得更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数学;机电专业;教学策略;学科渗透

一、引 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机电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课程整合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机电专业作为一门极强的实用性专业,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阶段的课程整合从本质上符合专业设置,也是保证该专业的学生具备实际应用技能的有效途径.其次,学科元素的交叉渗透为机电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譬如高职数学作为基础知识在机电专业中的需求最为广泛,因此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式教学成为现阶段高职数学教育的主要趋势,也是新时期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

二、高职数学在机电专业中的渗透策略

1.创设图形设计模型,增强数学的专业应用性

图形设计是机电专业的基础内容,从设计理念上来说力求产品集科学性与实际应用性于一体,因此在设计领域需要很强的机电专业素养.从本质上讲,机电设计的灵魂元素离不开数学原理的支持,任何科学的设计离不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演绎过程.然而,现实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大多立足于教材设定的理论范畴,很难将机电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实际技能型需求体现在课堂上,该现象成为制约高职数学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将高职数学的应用性特征渗透到机电专业,是现阶段高职数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譬如,机电设计中常用的曲面设计理论,其基本依据是数学理论中微分概念,从本质上分析任何曲面可以近似认为由无限小的单位平面组成,因此可以认为曲面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将该曲面微分化.在该实例中为了通过数学理论寻求具体的方法论,该微分思想可以用导数表示,因为求导本来就是一种微分运算的过程.导数从本质上描述了事物在连续变化过程中的特征,从数学角度讲,某条曲线可导表明该曲线连续,然而该表述的逆命题并非成立,亦即连续的曲线函数并非一定可以求出其导数.导数不为零的特征说明了对自变量求微分以后所导致因变量的变化不为零,因此在机电专业所用到的机械设计基础中对曲面曲率大小的设计可以通过导数是否为零来变相思考.

图1 凸轮设计实例1:实际高职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凸轮外形线的设计过程”的模型来深化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从而增强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性.通常情况下,凸轮外形可以视为由不同半径的圆弧组成,因此将每一小段圆弧视为微分单位变量,该微分变量可以由圆弧对应的圆心角θ表示,如图1所示.整个凸轮外形曲线的变化随着变量θ的变化而变化.然而该设计过程中最主要的是确定整个曲线的边界条件,亦即在凸轮轴的最大处和处于缓冲段与基圆弧衔接处的位置角度θ.根据数学中的导数思想,可以将整个凸轮的外形曲线设想为某函数的曲线,此时凸轮轴的最高点可以视为该函数曲线的拐点.显然,该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对数学导数的深刻理解,此时数学课堂的教师话语已经实现了数学学科与设置专业的有效整合.根据数学导数的本质含义,在凸轮轴的最高点处应该满足对变量θ求二阶导数以后为零,亦即2Hθ2=0,其中H为凸轮外形线对应的半径.然而在缓冲段与基圆弧连接处,为了保证曲面的连续过渡性,必须连续可导,因此可以根据实际凸轮的应用需求可以确定Hθ=M,其中M根据实际设计要求相关.

可见,高职数学课堂创设模型能够有效地将数学元素渗透到机电专业,提升课堂的实际应用性,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奠定了充实的理论基础.

2.数学技巧的渗透为解决专业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本质上相辅相成,专业课的设置是以基本理论课为基础,其中数学课程是多门专业课必不可少的理论元素.譬如,电工技术课程中对电流波形图的研究本质上和数学中正余弦函数密切相通,因此对正弦波电压、电流特性的认识可以通过数学正余弦函数的特征开始.高职数学中正弦型函数是在原有三角函数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究正弦波型曲线,对于高职机电专业来说是学习电工技术的基础,为解决实际电学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高职数学课堂与专业课的有机整合是建立在恰当的课堂素材基础之上,只有科学合理的学科交叉渗透,才能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向着综合化、科技化、多元化发展.数学课堂上引入专业课知识,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观念,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兴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篇6

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体现在内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对其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现阶段,我们之所以要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由于我国初中整体教学现状不佳,特别是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还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也很难真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门课程上都显得十分吃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初中数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相关策略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数学知识点包含着一定的数学道理和思想,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结合想要讲述的数学知识,合理地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和能力提升。

1.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运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讲解,通过这种方式渗透数学思想,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其不断地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相关联系,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研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定期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不断完善数学思想方法

篇7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学科. 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发展不完全,注意力也不易集中,因此,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其能力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任务型教学策略注重的是在一个数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实现信息的加工,并获取一定的知识与经验. 任务型教学策略的实施,强调任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现实意义,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和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参与. 此外,数学方法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让小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并学会运用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利于促进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而任务型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开放性,从而促使其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与途径,从而培养其一定的数学思维.

二、任务型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任务

每一名学生都各自持有不同的经验世界,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特点与能力水平,合理提出“任务”,并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尝试练习,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分析任务,拓展其思维空间,最后探求新知,完成任务.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布置分球、猜球、摸球等游戏任务,并引导学生成立学习三人或五人的学习小组,保持同组内学生基本能力的均衡,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各自的学习任务,实现交流与合作;同时,尽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经历亲自摸球、分析与总结的过程,进而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让每一名学生都明确自己在任务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以任务驱动型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促使其真正领会教学意图,深入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能力与思维水平.

2. 为学生布置手脑结合的数学任务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且感性认知远远大于理性认识. 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就应灵活应用教学策略,为学生布置手脑结合的操作性任务,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动手实践中,产生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并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更好地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圆,其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引导学生亲自量一量,一个圆的直径是6 cm,半径是3 cm,直径是半径的2倍;然后用折叠法对着圆的直径,学生会发现直径就是两条半径相加;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同一个圆里,每一条直径实际上都是由从圆心发出的两条半径而组成,应用移动法将两条半径移到直径上也刚好重合. 这样,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与思考,会更加深入的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2倍的原因.

实践性任务的设定,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合作交流并自主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最终不断提升其学习效率.

3. 把握任务实施的时机

任务型教学策略,不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式或点缀,而应实实在在为教学而服务. 因此,任务型教学策略的实施,应依据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把握任务实施的最佳时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完成任务,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与能力.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教具,如一些彩色铅笔,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从1-6号才抽铅笔,每次拿走铅笔总数■、■、■、■、■、■,在铅笔没有损坏的情况下,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更快;而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适度把握时机,在■和■这两个难点上,适当引导和点拨学生.

这样,教师把握住关键,引导学生完成组内互借铅笔的任务以完成分数的分配. 而学生在自我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也会互相启发,拓展思维空间,从而达到解决任务的能力,帮助其更快地掌握知识,深入领会数学知识的魅力.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学习;教学策略

创新学习指的是让学生打破原有传统、固有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敢于挑战,不迷信“标准”“权威”,积极探索,敢于挑战、发现,并结合课本知识与现实实际,提出自己的新思想、观念。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推动着高中数学教学创新。当前,高中数学越来越重视创新学习,为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教学策略的改进优化,做到与时俱进,以促使高中数学创新学习的实现。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我国早已经实施多年的应试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高中生必须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面对教师的题海战术,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在课堂上要么是做习题,要么是模拟考试,几乎所有时间都用于机械反复地做题练习,根本无法实现创新学习,更别说创新解析习题了。并且,高中数学教师严厉禁止学生质疑“标准答案”,而将其当作衡量对错,甚至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依据,总之,标准答案是绝对不能动摇的权威。

对于学生而言,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思想从上学之初就被深深刻在脑海里,认为标准答案就是证明自己和评定自身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更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此外,由于数学学习本就存在一定难度,极易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考试和沉重学业的重压下,更能激发学生的厌学心理,再加上,大部分高中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因此这样的教学只会增加学生的失落挫败感,根本无法实现创新学习。

二、高中数学创新学习教学策略

1.加强知识冲突创新

数学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认知冲突,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极具促进意义。例如,讲解“曲线方程”知识点,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众所周知,地球是围绕太阳做周期运动的,那么,谁知道地球的运动轨迹?这一运动轨迹又该如何描述呢?以此作为悬念调动学生的探索欲。然后,再利用模板演示地球的具体运行情况,使学生发现其曲线运行轨迹,初次产生认知冲突;紧接着,借助多媒体技术提示学生,曲线轨迹即一个点按一定轨迹运行的结果,故该轨迹内点的内在本质与变化规律间的关系,是x坐标和y坐标间的约束关系。当学生产生兴趣并开始探讨问题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下一步认知冲突:由上述例子可知,曲线轨迹是因点的变化而形成,那么,方程与坐标变化过程是否有关呢?通过该问题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曲线方程”。这种教学形式下,不但能为学生创造认知冲突,调动其探知欲望,更能提高新课导入质量,推动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2.逐层推进,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知识最鲜明的特征即按部就班,其以数学定理公式、基本概念等为基础,使学生触类旁通,并融会贯通。但高中数学相对复杂,这就需要教师掌握高效教学策略,才能不断推进教学,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例如,讲解“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中的“反函数概念”时,新课导入可基于已学的函数知识,实质上函数就包含反函数,并提出问题:若从函数映射中对值域和定义域进行互换,其是否还是函数?然后,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回想函数定义:设A,B为非空数集,若按某种确定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数x,能对应集合B中的唯一确定数y,则f:AB为集合A至集合B的函数,即:f(A)={y|f(x)=y,y∈B}或y=f(x),x∈A。这时再结合具体函数式y=3x来绘制函数图,通过图象可知其关系为一一对应,在横轴x定义域内所有自变量均能找到唯一对应y轴值域内的函数值:13、26……根据此,再引导学生思考:若是互换值域和定义域,还能构成函数吗?以此自然引入新课――反函数,若自变量x,y对应某种对应关系y=f(x),则y=(x)的反函数为y=f-1(x)。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理解反函数的构成与概念,避免了概念定位偏差,还能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复习巩固旧知,实现思维置换式、开启式的学习,进而深入掌握函数与反函数知识,推动教学顺利开展。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针对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师生间缺乏有效交流的现象,合作学习模式被教育学家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可以说,合作学习是相对被动的一种创新学习方式。例如,讲解“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知识点时,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下任务:系统地整理总结既往所学的函数知识,同时找出函数间的相关性,列出自己不熟悉或已掌握的函数知识。然后,正式授课时由小组汇报员,将小组整理结果向教师汇报,再组织班级讨论,引导其展开联系性思考,如区别指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实际应用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且对其未来长远发展的影响非常深刻。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知,当前由于深受高中数学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高中数学尚存在诸多不良问题,其教学效率较为低下,严重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实施数学创新学习教学策略,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参与操作并进行创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质疑知识,积极拓展思维,并根据数学教材特点积极展开教学,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教学,使得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源.浅析高中数学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4(5).

推荐期刊
  • 数学研究
    刊号:35-1177/O1
    级别:省级期刊
  • 数学
    刊号:42-1163/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进展
    刊号:11-2312/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季刊
    刊号:41-1102/O1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