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8篇

时间:2023-06-27 15:25: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物理空心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精选习题指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也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的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五节浮力的课后97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四题是这样的:“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煤油中,哪个铁块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

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教参书上认为是甲铁块受到的浮力大。理由是:甲、乙铁块的重力相同,其体积也相同,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水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我认为这道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学生在回答这道题目时,虽然他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我还是给以肯定。很多学生都很不理解。经过我的启发,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这道题目只告诉我们两块铁块的重量相等,而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又与它们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关,还与空心部分的大小有关。这些我们不知道,可能两块铁块都是实心的;可能两块铁块都是空心的;也可能是一空一实等等。这些情况我们都要一个一个的去分析,这是从它们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的多少的角度考虑。若从它们的沉浮情况考虑,就要看它们到底在液体中的什么位置而论。如果它们都处于悬浮状态,可以说两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都等于它们自身的重力,若一个悬浮,一个沉底,那又要看是哪块铁块悬浮?哪块铁块沉底?基于上面的种种情况,回答那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都行,这样又失去了这道题的意义,我们不妨从它们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多少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就会有以下不同的结果:

1.若两块铁块都是实心的,那么它们的体积相等,也就是说它们排开水的体积和排开煤油的体积相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水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2.若两块铁块都是空心的, 又会出现几种情况:

2.1当两块铁块空心部分体积相同时,说它们排开水的体积和排开煤油的体积相等,所以仍是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2.2当甲铁块的空心部分大于乙铁块空心部分时,甲铁块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铁块排开煤油的体积,所以甲铁块受到的浮力大于乙铁块受到的浮力。

篇2

【关键词】 习题教学;思维品质;培养

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人才十分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针对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谈一些浅陋的看法。

一、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思路广阔,考虑问题周到、精细,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能从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关系中去认识物理问题,用多方面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习题教学中要选择典型题目。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近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广阔的范围内寻求解法,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1:一个铁球,它的质量是624g,它的体积是100cm3,试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 要鉴别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可以通过密度、或质量、或体积的比较共三种解法加以鉴别。讲解时让学生充分发言,解出后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其它解法,学生会答出以上三种解法。三种解法都可以鉴别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结果一样。解决具体问题时,可选用最方便的一种解法即可。 例2:有一只小灯泡,它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是8.3Ω,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是2.5V。如果我们只有电压为6V的电源,要使小灯泡正常工作,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这是初中物理第二册课本109页的例题,在解题时,大多数是先求I灯,再求串联电阻的电压Ux,最后用Rx=Ux/I得出Rx=11.7Ω。少数是先求I灯,再求R总,后用Rx=R总—R灯求解。解完后,问:还有别法吗?此时引导学生分析,启发回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使学生思考出:U灯/R灯=Ux/Rx;或由串联电压分配求解U灯/ Ux= R灯/ Rx等解法。 例3:有一个电阻值看不清的电阻器R1,给你一个电池组,一个电流表,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器R2和若干导线,请测出R1的阻值,并说明你的办法及理由。 在初中阶段,此题有很多设计方案,此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设计出两种以上方案。有的学生在课后还把设计的新方案拿来让我看。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即可以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使知识结构的建立更加合理有序、彼此关联,融会贯通,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在一题多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思维的抽象强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即善于用概念、规律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预计事物的发展进程,并能迁移运用。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出思维的概括特点。中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原因之一也就在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概括性强。培根说过,物理学使人深刻。可见物理思维对深刻性具有独特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习题教学中要善于挖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以激起思维火花,进行思维活动,不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因果关系,摒弃问题的非本质特征,使之思考问题深谋远虑,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地理解,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前面提到的例3,变式一:电流表变为电压表后如何测?变式二:电池组电压给出后如何测?变式三:阻值已知的电阻器R2变为最大阻值已知的滑动变阻器或电阻箱又如何测? 例4:盆中漂浮一只铁碗,若把其投入到盆底,则盆中水面将怎样变化? 变式一:盆中漂浮一只盛有米的碗,若把米撒入盆里,则盆中水面如何?变式二:一只铁碗内有一块积木浮在盆中水面上,若将积木放在水中,则水面如何变化?变式三:一只铁碗内有一块纯冰浮在盆中水面上,若将冰块投入水中,当冰完全溶化后,则水面如何变化? 通过对以上两例作微小的改动,使之成为另一道题,即达到检查不同内容的目的,又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体系,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三、在变换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篇3

初中物理有这样一道竞赛题:运输液体货物的槽车,液体上有气泡,如图1所示,当车开动时,气泡相对于容器怎样运动?

网上的解析是:车内的液体和气泡原来都处于静止状态,当车向前开动时,液体和气泡都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即液体和气泡都要相对于车向后运动,但由于液体的质量远大于气泡的质量,因此液体的惯性远大于气泡的惯性,当液体相对于车向后运动时,液体将挤压气泡,使气泡相对于车向前运动.

这样的解释虽然能帮助初中学生做对类似的题目,但在道理上却还是含糊不清的,比如液体为什么会向前挤压气泡?气泡有惯性既然要相对于车向后运动,为什么受液体作用又相对于车向前运动?等到学生升学到高中,再次接触类似惯性现象问题时,一定更渴望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答案.

2 “不听话”的空心塑料球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惯性“反常”,教师可以自制水箱(如图2).

在水箱中分别有体积大小相同的红黄两球,红球内装满了沙子,由轻绳竖直悬挂于水中.黄球则是空心的塑料球,下端由于轻绳拉住而未漂浮.当水箱突然向右边加速,观察两个球的运动状态,现象令人惊讶:红球正如所想象的,相对于水箱向后运动,但黄球却相对向前运动.这是为什么呢?

先从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说起.

3 浮力概念

浸在水中的物体之所以会受到浮力作用,是因为在重力的影响下,物体上下两侧存在液体压强差,如图3所示,在位置h1和h2之间会有一个压强差,大小为ρ水g(h2-h1),即当有高为h2-h1,底面积为S的物块浸没在如图所示位置时,所受的浮力F浮=ρ水g(h2-h1)S=ρ水gV排,方向为重力反方向,竖直向上.

4 类比法建立起非惯性系中的“浮力”概念

现在再来分析以加速度a向右的水箱中水的压强,显然水箱为非惯性系,如图4所示,类比竖直方向由于重力作用导致 [LL]液体压强差,大小为ρ水g(h2-h1);而此时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水受到向左的惯性力作用,也比对应有一个压强差ρ水a(l2-l1),设侧面积为S′,则在水平方向上也必对应有“浮力”F浮=ρ水a(l2-l1)S′=ρ水aV排,方向与水平向左的惯性力方向相反.

这样,再来讨论红色实心沙球和黄色空心塑料球相对于容器非惯性系的运动情况,只需要对其水平方向上受力分析即[JP2]可.对于黄色空心球,既要受到水平向右的

5 “假想法”定性说明

其实,相对于地面参考系,也能做出定性解释:当水箱向右加速时,因为水的惯性,黄色空心球左侧的水会变得“稠密”,而右侧的水变得“稀疏”,因而会对黄球有向右的作用力;同时我们假想一个和黄球处于同一位置且体积相同的“水球”来对比,“水球”受同样大小向右的力作用,且水相对于水箱是相对静止的,即“水球”所获得的加速度和水箱加速度相同,但“水球”的质量大于黄球质量,因而同样的作用力,黄球的加速度大于“水球”的,即相对于水箱向右运动.这种“假想”对比法,也正说明了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能力即惯性大小是取决于质量大小的,即惯性质量.

篇4

  例题.用密度是ρ甲=4╳103kg/m3的材料制成的空心球甲和用密度ρ乙=8╳103kg/m3的材料制成的空心球乙,两球的质量相等,乙球恰好在水中悬浮.

(1)若把甲球置于足够多的水中时,求甲球露出水面的体积和甲球总体积之比.

(2)在甲球的空心处有的适量酒精,使甲球也可在水中悬浮,求酒精的体积和空心部分体积之比(ρ酒精=0.8╳103kg/m3).

分析:基于利用方程组的解题思路,我们先假设甲球的体积为V甲,乙球的体积为V乙,两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均为Vo,水的密度为ρ水=1.0╳103kg/m3,甲球放入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甲球里面酒精的体积为V酒精.

   接下来的思路是如何根据题给条件利用相应的物理原理列方程了:

  (1)根据两球的质量相等的条件有:ρ甲(V甲-Vo)=ρ乙(V乙-Vo)-----(1)   (2)根据乙球恰好在水中悬浮的条件有,由重力等于浮力得:ρ乙(V乙-Vo)g=ρ水V乙g----------(2)

  (3)将甲球放入水中后因它是处于悬浮状态,所以它的重力也等于所受到的浮力, 于是有:

  ρ甲(V甲-Vo)g=ρ水V排g---------(3) 

  (4)甲露出水水面的体积和甲的总体积之比等于:(V甲-V排)/V甲-----------(4)

  由上可见为了解答第一小题,列出了3个方程(第四式是本小题要求的结论),涉及到V甲、Vo、V乙和V排等共四个未知量,解起方程来也是挺复杂的.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是只有这样才符合物理学的思维方法,所谓物理学的思维方法是每一物理现象都符合一定的物理规律,即符合某一物理定律,我们中学里学物理的任务是用学过的物理原理去描述物理现象,将来如果是研究物理的话,就要倒过来:根据你所发现的新的物理现象,去总结规律了.何况进入高中后,解物理题时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如果能在初中就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未来高中学习物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个方面.

   当你把物理题中给出的条件一一用物理公式把它表达出----即把它"翻译"成数学方程时,其实你就基本上完成了出题者交给你的任为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解数学方程的事情了.这样的解题方法,只要题目没有出错,列出未知数再多,都可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一一消去,达到成功的彼岸:

  (1)将甲、乙的密度代入1式,得V乙=(V甲+Vo)/2.

  (2)将乙和水的密度代入2式得:8(V乙-Vo)=V乙从而得:7V乙=8Vo,再把(1)中得到的V乙代入左式,又有:

  7V甲+7Vo=16Vo Vo=7V甲/9

  (3)把Vo=7V甲/9代入方程(3)得V排=4(V甲-7V甲/9)=8V甲/9,这样一来最终结果为:

  (V甲-V排)/V甲=(V甲-8V甲/9)/V甲=1/9

  对于第二小题,只要根据甲球的空心部分加了酒精后能悬浮在水中,甲球和酒精的总重量等于它们所受的浮力就可搞定:

  ρ甲(V甲-Vog)+ρ酒V酒g =ρ水V甲g---------(4)

篇5

1把握好学生兴趣,做好激情导入工作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以培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得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避免过早出现.为了实现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应该把握好兴趣这个出发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践,在物理课堂上,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笔者经常采用创设情景方法,学生情景的创设方面进行精心准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习过程充满好奇和新鲜.比如,在教学《凸透镜》的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正对着太阳光,拿着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小木棒在地面上很快就开始了燃烧.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提升,使得学生的好奇心被快速激发,这是利用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新课的内容能够很好地被激情导入,对于下面的课程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实施快乐教学,结合好肢体语言和教学语言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感受到新奇感,使得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笔者能在教学别注重语气、音量和语调的合理运用,这样能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有效使得学生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得以消除.每个学生的提问或者问题的回答,都应该善意地平等对待,并且进行适当的启发,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不能简单否定学生的错误回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把话讲完,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明白学生的错误所在,另外,还应该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提出的创造性的见解或解答.

口语和肢体语言在教学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应该尽量保持生动的讲解,运用风趣的语言,这样能对那些对知识的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中学生给予很大的鼓励.为了更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通过相应的夸张动作来实现.比如,在对于“静摩擦力”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用非常大的力气去使劲推桌子,但是讲桌却没有任何移动,学生便会自主进行思考,“桌子在老师用力的情况下,为何没有运动?这其中应该存在平衡老师推力的一种力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启发.

3物理学科特点可通过小实验表现

实验教学环节中应该尽量展示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有趣的演示实验或者物理现象中,更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一边进行演示实验,一边对于相关问题进行设置,在相应的实验中,应该保持学生的一种悬念心理,有时应该努力去做好从实验事实得到出人意料的结论的实验;利用学生的分组,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有效增强;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品,进行自我设计的创新型物理实验,比如制作相关的小天平、测力计、潜望镜、放大镜、针孔照相机、杠杆、量筒等教(学)具,在制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加强,另外一方面,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使得其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更加突出.比如,笔者在进行《摩擦力》课程教学时,同桌的两位同学之间,其中一个同学先伸出手,让另外一个同学用更大的力握手,另外一个进行抽手动作,这样可以比较相互的摩擦力哪个比较大.另外,相同的实验还可以在手上擦上肥皂再次进行.通过上述实验,学生能够对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进行初步体验,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角色,还能使得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感觉就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4积极营造充满想象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被充分重视,应该积极努力去为学生营造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其四维空间的想象能力,使得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调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养成一种敢于创新、任意表达、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并且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参与,才能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只有体会到快乐学习,才能主动积极去参与课堂活动.比如,通过《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笔者刚进入实验课,就兴奋地喊道,“同学们,快快做好准备,我们要自己动手来进行灯泡亮起来的活动,把桌上的两个灯泡、开关、电池用导线连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们能够积极把成果展示给大家看.这时,有一个并联小组,正在自豪地对于他们的成果进行宣传,并且说了他们与其他小组的不同,我立马进行问题的追问,“串联和并联的连接特点,哪个小组能说一说?”这下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有的同学说,并联像她家的鞋柜,有的说串联像一条珍珠项链,像糖葫芦.尽管比喻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则是高效课堂构建最为有力的表现.在实验课程结束以后,部分同学还依依不舍,感觉意犹未尽,而不愿意离开实验室.在这样的宽松融洽、充满想象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去敢想、敢做、敢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篇6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密度 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由于密度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所以它在生活、生产、国防、科研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密度知识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鉴别物质;(2)测质量;(3)计算体积;(4)判断物体是否是空心;(5)利用密度,可计算出混合物中所含各物质的质量等。题目类型多,解题思路广。同学们初次接触到物理计算题,它既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又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过程、规范的步骤,还要注意单位换算,运算时单位要统一。因此,具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同学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如何提高解题速度,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下面四类有关密度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一、瓶装液体型

解题技巧:抓住体积不变。在用同一瓶子装满不同液体时(注意条件:装不同液体时,均要装满),根据瓶子的体积不变这一特点,所以解题时必须抓住V1液=V瓶;V2液=V瓶这一关键,得出:V1液=V2液,即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

例1.一个玻璃瓶的质量为0.5千克,装满水时质量为1.7千克,装满某种液体后质量为1.46千克,求该液体的密度。

解析:由题目条件可知:m水=1.7千克-0.5千克=1.2千克;m液=1.46千克-0.5千克=0.96千克.接着求出V水=m水/ρ水=(1.2千克)/(1.0×103千克/米3)=1.2×10-3米3.所以,V液=V瓶=V水=1.2×10-3米3,ρ液=m液/V液=(0.96千克)/(1.2×10-3米3)=0.8×103千克/米3.

例2.杯子里装满水后总质量为200克,浸没一金属块后有一部分水将溢出,溢出水后其总质量为269克,把金属块取出后剩下水和杯子的总质量为190克,问金属块的密度为多少千克/米3?

解析:此类题的常规解题思路是,根据金属块放入前和取出后,水和杯子的总质量相差10克,所以金属块的体积就等于10克水的体积,因为水的密度已知,则金属块的体积可求V金=V水=m水/ρ水=(10克)/(1克/厘米3)=10厘米3。在依据金属块投入后的质量为269克,取出后的质量为190克,则金属块的质量可求m金=269克-190克=79克,再依据ρ=m/V就求出金属块的密度了。

若利用过渡因素,采用“比例法”解答,在此题中过渡因素是“溢出水的体积”与“金属块的体积”是相等的,故可设它们的体积为V时则有:

200克-190克=ρ水V 1

269克-190克=ρ金V 2

用1/2可得:ρ水V/ρ金V=(200克-190克)/(269克-190克)

即ρ金=(79/10)•ρ水=7.9×103千克/米3.

小结:这种“比例法”解题的关键是,找过渡因素,避开烦琐的计算,一般适用于物理过程情景有对称性的类型题。

练习:一容器装满水后,水的质量是1千克.则当装满密度为1.1×103千克/米3的某种液体时,求装入该液体的质量。

二、冰、水转化型

解题技巧:抓住质量不变。在冰化成水或水结成冰的过程中,根据物体质量不随状态而变化的特性。这类题型常常隐含m冰=m水,解题时必须挖出这一隐含条件。

例3.一正方形冰块,边长为4厘米,完全化成水后的体积为57.6厘米3,求冰的密度。

解析:先求出水的质量:m水=ρ水V水=1.0×103千克/米3×57.6×10-6米3=57.6×10-3千克,即m冰=m水=57.6×10-3千克.再算出冰的体积:V冰=a3=(4×10-2米)3=64×10-6米3;最后求解:ρ冰=m冰/V冰=(57.6×10-3千克)/(64×10-6米3)=0.9×103千克/米3.

练习.2千克的水完全结成冰后,它的体积是多少?(ρ水=1.0×103千克/米3,ρ冰=0.9×103千克/米3)

三、混合物质型

解题技巧:抓住公式ρ合=m合/V合,把不同液体或固体混合制成混合液或合金时,一般有m合=m1+m2;V合=V1+V2.当把题中所给条件代入m合或V合,再运用ρ合=m合/V合即可求出未知量。

例4.设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为ρ1、ρ2,则取质量相同的这两种金属制成合金时,合金的密度为多大?

解析:设两种金属的质量均为m,则m合=2m,体积分别为V1、V2,则V合=V1+V2=m/ρ1+m/ρ2,所以ρ合=m合/V合=2m/(m/ρ1+m/ρ2)=2ρ1ρ2/(ρ1+ρ2).

练习1:若上题中条件变为:取相同体积的这两种金属制成合金,合金的密度又为多大呢?

例5.一金、铜合金工艺品,金、铜的比例是按3:2的体积比混合的,求该工艺品的密度。

解析:本题求的不直接是质量或体积,故考虑已知条件,而已知为体积的关系,用质量构建等式。ρ金•V金+ρ铜•V铜=ρ(V金+ V铜),19.3×103千克/米3×3V+8.9×103千克/米3×2V=ρ×5V,解得:ρ=15.14×103千克/米3。

练习2:有甲、乙两块金属,甲的密度是乙的密度的2/5倍,乙的质量是甲的质量的2倍,那么甲的体积是乙的体积的()

(A)0.2倍 (B)0.8倍 (C)1.25倍(D)5倍

四、空心、实心型

解题技巧:运用体积比较法。在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有:(1)密度比较法;(2)质量比较法;(3)体积比较法。这三种方法均能很快判断出结果。但若物体是空心,再求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时,若用前两种方法就是多走弯路,回过头来还得求体积。所以,用体积比较法既可判断是空心还是实心,还可以直接求出空心部分的体积。

例6.一个体积为5.23×10-4米3的钢球,其质量是3.9千克.已知钢的密度ρ=7.8×103千克/米3,试判断该钢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解法一:比较密度法

解析:由钢球的质量m和体积V,求出钢球的密度ρ/,再与钢球的密度ρ比较,若ρ/=ρ,则钢球是实心的;若则ρ/

解:ρ/=m/V=3.9千克/(5.23×10-4米3)=7.5×103千克/米3.

因为ρ/

解法二:比较质量法

解析:由钢球的体积V和钢球的密度ρ,求出与该钢球体积相等的实心钢球的质量m/,若m/=m,则该钢球是实心的,若m/>m则该钢球是空心的.

解:m/=Vρ=5.23×10-4米3×7.8×103千克/米3=40.79千克.

因为m/>m,所以该钢球是空心的.

解法三:比较体积法

解析:由钢球的质量m和钢球的密度ρ,求出与该钢球质量相等的实心钢球体积V/,若V/=V,则该钢球是实心的,若V/

解:V/=m/ρ=3.9千克/(7.8×103千克/米3)=5×10-4米3

因为V/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培养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前进的永动力”。我们物理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切记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1.精心设计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学生作为年轻人,总是对新奇的事物充满着兴趣。如上“大气压强”这节课时,教师先演示了一个课本中没有介绍的实验,即用一支大试管装满水,将一支稍小的试管插入大试管中,而后把大小试管倒过来。结果,小试管不仅没有掉下来,而且还会徐徐往上升。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因而对新课教学兴趣盎然,并产生跃跃欲试、想要亲自动手实验一番的愿望。比如设计“低压沸腾”、“纸盒烧水”、“瓶吃鸡蛋”、“分子间作用力”、“摩擦起电”、“水果电池”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精彩异常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宽松环境,引导学生质疑,启迪创新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问题、新知识与教材有机结合,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敢于批判性地质疑、实践、验证。引导学生去探究新问题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与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课内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在教学中,多用启发式及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在习题课教学中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一质量为5千克、体积是2立方分米的铜块,问此铜块是空心还是实心的?可以分别从质量、体积、密度三方面来讨论铜块是空心还是实心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解题能力,更能促进发散思维的培养。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3.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通过亲身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从而真正领会物理学科的精神与真谛,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笔者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结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②这一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实验现象?③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再比如:在讲光的镜面放射与漫反射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取来平面镜来完成镜面反射。结合生活中雨后迎着月光与背着月光走路时,判断地上水坑的依据,利用亲身体验来教学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迎着月光走路时,笔者让学生讨论看到的明亮的与灰暗的区别。同学们讨论结果明亮的是水,这时笔者告诉同学们,月亮光平行的射到平静的水面上时,它的反射光线也会平行射出,这时,眼睛就会感觉光线特别明亮。这种反射就为镜面反射。月亮光平行的射到凹凸不平,它的反射光线虽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但会变得向各个方向射出,进入眼睛的光线比较少,眼睛就会感觉光线灰暗,这种反射就为漫反射。背着月光走路时,笔者让学生讨论看到的区别。同学们讨论结果黑的是水,这时笔者告诉同学们,月亮光平行的射到平静的水面上时,它的反射光线也会平行射出,几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这时,眼睛就会感觉有水的地方特别黑。月亮光平行的射到凹凸不平,它的反射光线变得向各个方向射出。但有少量光线进入人眼,这时,眼睛就会感觉无水的地方虽然暗但是可以看到。通过这种生动而又直观的亲身体验解解,学生们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二种反射的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亲历与体验,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学生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诱发创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系统工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习情境,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丹.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力素质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

[2]乔际平.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法;运用

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学生由于生活环

境、学习背景、受教育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依据这一现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特点来进行分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科学发展做好准备。

一、教学目标分层,以人为本

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中,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现有基础、个性等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促使学生走进教学过程中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其进行科学分层,在分层过程中对每个层次学生对于教材难度、深度的适应性进行准确把握,促进分层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电压”时,教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现有基础等因素进行分层,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其掌握教学的基础性知识;B层学生要求其对于所学知识能进行一定的运用;C层的学生要求其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把握,并能准确运用,且能自主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为其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了解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会读电压表,会正确连接电压表。对于B层的学生,教师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通过对电灯泡等电器的观察,感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对学生使用电压表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正确阅读电器的说明书,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教学过程分层,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升个性化的教学要求。例如,在教学《电阻》时,教师可以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在进行电阻的实验中,教师通过更换电阻丝,让学生观察电灯的亮度变化,使A组的学生了解不同的电阻对于电流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引导其运用不同的电阻单位进行电阻的表示,并且引导A组的学生尝试使用滑动变阻器,并了解其作用及意义。再者,让学生通过电阻的实验以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讨论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引导B组的学生掌握电阻的属性、影响因素等。对于C组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课后搜集有关电阻在现代科技中运用的资料,加深其对于电阻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价值与意义的了解,提升其情感、态度。

三、作业分层,使学生各尽其能

学生的课堂以及课后作业的练习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作业的布置。例如,在教学“浮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多维目标的习题:已知铜块的密度为8.6g/m3,现在把一块质量为18g的铜球放入玻璃缸中,铜球正好悬浮于水中,请问:(1)这个铜球的体积是多少?(2)这个铜球是实心还是空心。(3)如果是空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才可以使铜球悬浮于水面。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将三个问题与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对应,从而促进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同水平的习题练习,提升其物理能力。此外,教师为学生划分的三个层次不是固定的,而是依据学生的不同发展而进行的流动性的设置,将发展好的学生向上一层次进行调动,而发展不好的学生要依据其水平将其向下一层次调

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四、分层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不断接近自己的“最近l展区”,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虽然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班级里的差距是一直存在的,为了使分层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使学生得到的反馈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且教师要多采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落到实处,对于全班学生的学习与进步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发挥学生的潜力。分层教学对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灵活利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