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关危机管理8篇

时间:2022-02-16 05:26: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关危机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关危机管理

篇1

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是运用传播手段与其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其实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健康体,各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近些年来,新闻造假风愈演愈烈,破坏了媒体的形象,危机不期而至。从而新闻媒体也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但是帮助企业解决危机的重要工具,而且也需要进行公关活动,需要进行危机管理,从而才能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当然媒体在进行公关活动时有其特殊的优势,同时也与一般的企业有所区别。在公关视阈中影响新闻媒体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公众、媒体组织形象、媒体危机事件(主要是假新闻事件)其中公众是决定新闻媒体发展的根本因素。

公众作为新闻媒体信息的接收者,它不单单处于接收信息的被动地位反而对新闻媒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新闻媒体要什么样的信息、新闻媒体自身要进行怎么样的风格定位、如何进行改革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由公众决定的。而媒体组织形象是建立媒体公众信誉度的核心因素。“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其形象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与媒体发生联系的公众,对媒体及其各种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各种印象、感情和认知评价的总和。”①具体而言媒体形象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其权威性高低、导向性强弱、信誉度好与坏和品位度高与低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媒体形象是超越现实资产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品牌。再者媒体虚假新闻是破坏媒体组织形象的关键。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人为内部危机更多地表现为报道失实与报道失误,而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假新闻,此类危机是影响公众对媒体印象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通过人为努力也可以完全避免的。

二、媒体危机事件影响媒体的公共关系目标的实现

公共关系的目标主要包括: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

“认知度,即组织被公众所了解的程度。”“美誉度,它表示公众对组织信任、赞许的程度。美誉度是褒贬倾向性的统计指标,是对媒体道德价值的判断。”②与美誉度一样,和谐度也属于对于媒体道德价值判断的范畴,但却是美誉度在目标公众中的延伸,即“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获得目标公众态度认可、情感亲和、言语宣传、行为合作的程度;是组织从目标公众出发、开展公共关系工作获得回报的指标。”③ 1月18日、19日,国内两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和《青岛早报》分别刊登了题为《深海围“鲨”》《猎“鲨”行动》等有关我国舰艇编队索马里护航情况的稿件。经查实,两家报纸的相关报道都是由同一名社会自由撰稿人编造杜撰,内容严重失实。报道刊出后,又经网络传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此事件中,表面看来会提升这两家媒体的“认识度”,由于消息的刊登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该媒体的受众,使其“认知度”提高,但是具体而言,最终调查结果该新闻媒体提供的是虚假新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那么就算是认知度的提高也是公众的负面认知。除此之外,报道虚假新闻破坏了媒体的形象,而且也得不到公众的赞美与支持,种种的因素都会降低该媒体的美誉度。在一般的情况下“美誉度”与“和谐度”总是相辅相成的,报道虚假新闻,只能使公众改变以往对其的看法,形成不良的印象。由此可能发生的就是公众从此会对该媒体产生偏见,不会与该媒体进行合作。

三、加强新闻媒体的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中国有句古话很有道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在新闻媒体日常的工作中,就缺少关于虚假新闻危机事件的“预”。“防微杜渐”、“防范大于救灾”等生存智慧和管理哲学,对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危机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于防患未然,而非亡羊补牢。在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中就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

建立专业性常设性危机管理组织。一般情况下,现在的媒体内部大都划分为编辑部,广告部以及主管新闻采写的部门,而从来没有设置有关危机管理的专门组织,当危机来临时通常都是临时抱佛脚,没有专门的专业人员来组织解决危机。

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所谓危机预警,是指组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危机的诱因及危机的征兆进行事前检测和评判,并据此作出的危机警示的管理行为。”从整个危机管理体系来看,危机预警属于事前管理的范畴,是组织由常态管理进入危机管理的转折点。在现行的媒体内部管理制度中,很少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危机管理与危机预警的制度存在,危机意识淡薄。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危机管理,人人有责,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要求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具有怀疑的精神,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完善新闻媒体信息体制。媒体在转载一些新闻时并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与核实,只是在时效性或者利益上面来考虑,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转载体制,才使那些虚假的信息迅速扩散,扩大了事件的不良影响。 《深海围“鲨”》《猎“鲨”行动》系列假新闻,报道刊出后,又经网络传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现在的新闻媒体不重视把关的作用,经常不假思索的转载一些新闻,而根本不思考该新闻的真实性,不具有怀疑精神。

相应的危机管理制度。危机发生后,要设置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事件的善后工作。“媒体要建立接待中心,设立监督部门,实行道歉制度。”杜绝虚假新闻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具有舆论的功能,对其他行业的造假行为经常进行批评与曝光;但面对自身造假,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很弱,很多情况下还有抵触行为,不能积极的面对社会的监督,不利于形成“造假可耻”的观念。因此,各个新闻媒体要积极回应社会的监督,接受社会各界对虚假新闻的监督、举报和投诉,形成公开道歉制度。

注释

① ②李道平:《公共关系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57页

篇2

关于危机分类学界从不同维度提出了不同的分类体系,如从动因性质分为自然危机、人为危机;从影响时空范围分为国际危机、国内危机、组织危机;从主要成因及涉及范围分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价值危机;从采取手段分为和平型冲突方式和暴力型冲突方式等。罗森塔尔(Rosenthal)和柯兹敏(Kouzmin)还从危机涉及领域、危机参与者态度两个维度给出了一个危机分类矩阵。

本文则从危机根源是否属于组织自身问题而将危机分为两类:一类危机指因组织本身提供的产品、服务或公共物品存在问题而导致的危机;另一类危机则指引发危机的真实根源并非组织提供的产品、服务或公共物品本身存在问题,而是由恶意人为或公众缺乏必要的产品使用知识、信息所导致的危机。

危机特征

危机的特征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突发性。组织面临突如其来、始料不及的破坏性甚至灾难性事故。缺乏危机演练、没有危机预警方案的组织往往手足无措,陷入混乱,甚至在最初的一刹那就被糊里糊涂击溃。要降低危机的破坏力,最主要的是应把组织做大做强,强化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强化预警方案的预测功能,提高预测机制的敏感性,能及时甄别到危机发生的征兆,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二是灾难性。危机不同于一般的破坏性事故,往往极具恶性攻击能量,就是巨人组织也可能被摧毁。如郑州亚细亚,国内保健品行业中的沈阳飞龙、三株口服液、巨人等,都曾如日中天,但在危机中纷纷轰然倒地,从此一蹶不振。遭遇危机时组织往往显得尤为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埃克森石油公司1989年的漏油事故曾使得企业遭受重创,付出了高昂代价。三是紧迫性。危机往往间不容发,恶化速度极快,需要迅速决策,采取“雄鹰政策”,解危难于倒悬。四是不确定性。危机的随机性很强,组织往往难以预测其何时发生。要成功化解危机,需要组织做强自身,提高组织机体防御风险的免疫力;同时要建立系统完善的危机预警方案,进行不间断的危机化解训练。另外,危机不同于一般性事件的地方在于后续影响大不一样:危机都不同程度地伴随有不良后遗症,一般持续时间为8周,无应变计划的企业比早有预防者还要长2.5倍。

危机处理常见误区

误区一:错将公关问题当作纯技术或纯法律问题去处理。

危机最初发生的诱因往往似乎是产品或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即使确实属于产品质量问题,也不应将其视为纯技术问题去处理。1994年“奔腾芯片事件”即属此类问题:公司将其当作纯技术问题去处理,结果导致4.75亿美元的损失。相反,本田公司在处理“缺陷车事件”时结合技术方法并引入公关手段,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另外,案例显示不少组织还常错将公关问题当作纯法律问题去处理。这些公司最后甚至确实在法庭上赢得了官司,但却失去了消费者。“三株常德事件”等就是鲜明的例证。危机处理应高度关注公众社会心理。启动法律程序有时是必要的,但必须从公关的角度来策划运作。

大量案例深刻启示我们,无论是因技术缺陷还是公众自身所引起的危机问题,均应从公关的角度,采取技术的、法律的、传播的、公关的综合策略组合去处理,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误区二:将组织自身以外原因引发的危机公关问题当作无危机去处理。不少组织一旦判断出危机不是由于消费者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的,经常会降低危机意识,重视程度在无形中被大大减弱,结果导致危机恶化,最终给组织带来重大不良影响。

菲德勒模型在危机公关决策中的修正、应用

菲德勒权变模型(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揭示了领导者、下属互动风格与情境约束的匹配程度对管理效果的影响,并分离出情境约束的三个因子:领导――员工关系(leader-member relations)、任务结构(task structure)、职位权力(position power)。领导员工关系指下属对领导的信任(confidence)、尊敬(respect)程度。任务结构指任务的程序化程度(the degree to which the job assignments are procedurized-that is structured or unstructured)。程序化任务仅需程序化决策,有规章可依、有先例可循。但像大量危机事件等非程序化任务,往往需要管理者作出创造性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显然难度大于程序化决策,这也是危机处理挑战性的一个重要来源。职位权力指领导者对聘用、辞退、晋职、提薪等权力变量的影响程度,由组织正式赋予。这三个变量各有高低强弱,相互组合形成三类八种管理情境:良性的(favorable)、中性的(moderate)、不良型(unfavorable)。管理效率最大化依靠领导者风格与管理情境的匹配程度。

从菲德勒模型出发可以发现:危机并非惯常所谓仅属于不良型(unfavorable)情境大类,它也可能包含在良性的(favorable)和一般型(moderate)两类情境中。具体来讲,危机情境构成包含以下三种情况:1.领导员工关系良好、职位权力高、任务结构化低,属于良性的(favorable)情境;2.领导员工关系良好、职位权力较高、任务结构化低,属于一般型(moderate)情境;3.领导员工关系差、职位权力低、任务结构化低,属于不良型(unfavorable)情境。

如果单纯从菲德勒原模型来看,以上危机分属三大类情境,对领导者管理风格似无特殊要求。但从大量案例实证分析来看,任务导向型领导(task oriented)与危机情境匹配后产生的管理效果明显要高。为什么菲德勒模型在解释危机处理时会产生较大误差呢?经过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出在情境因子的权重上。菲德勒模型原假设中领导员工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这三个情境因子权重相同,但危机的核心特质即任务往往是非结构化的(unstructured),就是说危机事件多属以前未碰到过的,需要作出创造性决策。显然,危机情境中任务结构的权重要远大于其他两个因子,具有决定性意义,从而确定了其只能属于不良型(unfavorable)情境。而不良型(unfavorable)情境当然需要任务导向型领导。

也就是说,运用菲德勒模型分析危机处理时应该对原模型作一修正,将任务结构的权重提高,压倒其他两个因子。这样才能消除误差,作出符合现实的解释。

从图上可以表示为(见下图):

根据修正后的菲德勒模型,危机事件属于不良型(unfavorable)情境。该情境需要领导者拥有任务导向型管理风格。该风格强调领导者的果断、快速反应,独立决策,发号施令,以事为中心,与强调参与型决策和旨在营造良好领导员工关系的关系型(relations oriented)管理风格恰恰相反。从大量案例分析来看,该结论也是基本正确的。危机处理需要任务导向型领导,危机演练应塑造管理者迅捷果断的任务导向型风格。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领导去处理危机,平时的危机演练中应侧重训练管理团队何种能力,都至关重要。这便是菲德勒模型在危机公关管理中的重要结论。

实务中组织将自身以外其他原因引发的危机视为无危机,其实正是对情境作了错误归类,即把应属于不良型情境的危机归为良性或中性情境中去了,从而导致危机意识淡漠,重视度不足,最后致使危机恶化,招来重大损失。

危机公关实证分析与检验

笔者从所收集的危机公关案例库中随机抽样出10个,分别就其决策者对危机归类与危机处理效果的关系作了分析①。从图表菲德勒模型中可以看出,情境三大类八个子类中,情境归类从一到八,级别越高,情境越趋不良型(unfavorable),也就越近似于对危机事件作出正确归类。笔者根据10个案例中决策者对事件的重视度、危机意识强弱度不同,确认出他们各自对危机事件的情境归类;另外根据案例描述和数据给定了这10个组织的危机处理效果。经计算发现,危机事件的情境归类与危机处理效果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Spearmanrank-correlation系数为0.579)②。即按照修正后的菲德勒模型,如果决策者将危机事件归类的等级越高,则危机处理效果越理想。也就是说,即便是对于由组织自身以外的原因所导致的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如果决策者对它们的危机敏感性越强,那么最后危机处理的效果就越好。而实务中恰恰相反,像“三株常德事件”中该公司认为消费者身亡并非产品质量引起,并未将其视为危机事件,结果招致覆亡结局。在这类失败案例中,决策者忘记了即使实际是消费者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事件,经传播以后也会变成危及企业存亡的恶性事件,因为“公众的感觉往往是引发危机的根源”。

注释:

①抽样出的10个危机案例,其危机事件的情境归类(采用菲德勒模型中管理情境八小类分法)与危机处理满意度(从l~5,满意度逐次提高)分别为:泰诺中毒事件8、5,玉环热水器爆炸事故7、5,沙松牌电冰箱爆炸事故8、5,天津AIZI病毒扎针事件3、3,日本爱媛号沉船事故4、2,江西万载爆炸事故7、2,三株常德事件3、l,百事可乐回行针危机8、5,1989年埃克森漏油事故3、2,雀巢风波2、3。

②用Spearman rank-correlation方法作检验,发现危机事件情境归类与危机处理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秩相关关系(Z==2.394>1.96,显著水平a=0.05)。由此可见,危机事件情境归类与危机处理效果之间一致性较高,修正后菲德勒模型对组织处理危机实际效果的预测能力较强。影响危机处理效果的变量很多,如公众利益位次、危机意识强度、反映及时度、透明度、真实性、媒体合作等级、危机处理策略组合等。所以,单独危机事件的情境归类对危机处理效果的解释力不是很强。这就是Spearman rank-correlation系数不太高(0.579)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菲克:《危机管理》,韩应宁译,台北经济与生活事业出版公司,1987年。

3.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3

1.1中国核电发展与能源结构。核电作为新能源清洁无污染,发电效率较高,运行成本较低,将满足我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布局,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缓解火电带来的环境污染,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国际舆论压力;将振兴我国相关装备制造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资源贫乏、结构失衡、需求剧增、缺口很大、能效不高、减排困难,这是当前中国能源的基本状况;中国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总量很大,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以煤为主的消费现状是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上跃居世界首位,这也是一些国家用来诟病和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能源现状和环境危机决定发展核电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1.2公众态度影响核电发展。公众态度对一个国家核能发展的政策、技术、经济性等问题都会产生影响。如果公众对核能存在较大争议,甚至引发冲突,其所造成的巨大社会成本是政府在进行换能决策时不得不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公众反对,一些核能项目会在公众的反对和质疑声中被拖延或中止,同样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公众对核电态度的改变不取决于对核电技术了解,而是受到很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核电的公众接受性是一个涉及社会、技术、心理、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性课题。因此,要改变核电的公众接受性,首先就要加强对核电的科普宣传。由于各国对核电科普宣传的重视程度不同,加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民众对核电接受性也不尽相同。由于核电宣传基础较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发展核电的支持率较高,这几个国家的核电发展预期也较好。

1.3核事故危机公关处理与核电发展。日本福岛核事故无疑给全球核电复苏态势带来巨大打击,一段时期内核电复苏步伐将有所放缓,但不太可能出现上两次核电事故后长达二三十年的萧条期。目前,主要核电国家均宣称要继续保有核电。美国、法国、英国等老牌核电国家表示坚持核能发展立场,并采取措施,全面审视和评估本国核电站安全,尽最大可能保证核能的安全利用。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正是因为这些事故才使得我们的安全性能不断完善,保护措施不断升级,例如在三里岛事故后导致更严格的安全标准的核电站出现。

2、核电科普宣传促进核电发展

2.1国内外核电工作认知度和接受度。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核能接受性不尽相同。核能公众接受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至今仍未走出低谷。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全球18个国家18000人进行的一项大范围的调查显示,62%的被调查者同意现有核电站继续运行,但59%的人反对建设新的核电站,相对而言,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新建核电站的支持率较高。中国的核电处于初级阶段,能否大力发展最终将取决于公众的接受度,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对于核电的发展态度是中性偏接受的,但公众对核电的担心和反对是存在的,公众反对成为中国发展核电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在核电公众宣传方面开展的工作还很不够。

2.2核事故对核电宣传工作的响应。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与日本民众的冷静、淡定不同,由于对核知识科学理解的匮乏,中国各地区的许多群众听信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疯狂抢购食用碘盐。探究“抢盐风波”发生的原因,还是在于老百姓对核电知识本身了解太少,面对核事故的发生不知道应如何进行科学的防护。这件事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在核科普公众宣传方面的缺失与不足。面对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种种谣言,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回应,动员方方面面的科技力量,通过多种形式,正面回应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理解这一热点问题。

2.3公众核电态度与核电产业发展。随着中国新一轮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安全越来越引起国内公众的关注。现在,已经有部分省市的居民向核安全局写信反对在当地建造核电站。可以说,公众不理解、不支持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一道障碍,向公众进行核电科普教育和宣传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核电包括核电产业回归理性发展。我们应在确保核电安全的同时,将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纳入核电发展的重点,这也是此次福岛核事故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一个与公众积极沟通,面向公众开展的核电科普宣传工作新局面正向我们走来。

3、核电安全宣传工作的方向及建议

3.1探索核电宣传工作常规举措。利用学校、社区等场所积极宣传核电,对比核能与其他能源的优势、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将会采用的污染控制措施等等。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消除公众对核电的疑惑和畏惧心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的传播媒介,与公众建立有效沟通,增进公众对核能的了解,并在核能的风险接受性问题上达成一致。通过博客、微博、手机报、移动传媒等新媒体即时宣传核电。

3.2加强核电事故的应急。建立全国性核与辐射事故信息资源库,并向公众主动推送相关信息。资源库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核电及相关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类型等信息,即基础信息子库;二是应对核与辐射事故的常规知识、技能、流程,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等信息,即知识与政策子库;三是世界各国应对核与辐射事故的案例信息,即经典个案子库。

篇4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98-01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十分重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丰。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机制在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消除恐慌、恢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美国、俄罗斯、日本为代表,建立首长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完备的常设机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媒体介入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国民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国内研究现状: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虽然说有不少的文章来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但缺乏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理论,尚未完全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应对危机的综合处理机构,缺乏社会危机信息预警网络,公民缺乏危机训练,缺乏危机意识,应对危机能力较弱,因而学习和研究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就显得十分必要。

公共危机的概念:公共性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应性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我国的公共危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二是发生的迅速性和紧急性。

二、产生公共危机的原因

1.危机意识不到位

我国公共部门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预案质量不高。目前各地政府和各部门大都制订公共危机相关的应急预案。但是这些预案很多都是在原则层面加以规定的,缺少特别专项的、具体的应急方案。同时,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协调性,没有把应急预案从纸上带入市民的现实生活中去。

2.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对公共危机的处理也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但对各部门处理公共危机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各种应急措施,我国目前主要还是在已有法律秩序的框架下应急,人为性、随意性强,没有出台专门法律来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三、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1.提高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足够重视。各地、各部门的高层要重视危机事件,组建熟悉危机管理的高效管理团队,提高危机意识。中央和地方要在应急中实现良性互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协调机制需要细化,从而推动处理危机经验的积累。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加快研究公共危机和紧急状态立法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有了法律和相关预案,就能使各部门在应对危机上的责任关系更加明确和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本文运用系统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以国内学者通过实例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最新的相关领域发展前景,探讨适合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策略。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因而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上缺乏理论性、综合性的指导体系,以至于在解决危机事件时,不论是灾前预警、灾中应急,还是灾后修复都是“一窝蜂”,没有可持续性的一套管理机制。本文首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归纳,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不足乃至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如何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为政府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提供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理论指导,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公共关系 危机处理

1.国有企业公关危机管理现状分析

国有企业要想持续生存并良好发展,必须有科学的对待和处理公关危机[1]。危机就像双刃剑,有利有弊。在较大的杀伤力中往往孕育着转机。表面上,公共危机不具有认识信号,具有很强偶然性,在你不经意间甚至是突然爆发。实际上,国有企业出现公共关系危机,不论是怎么样的原因,主观或者客观,抑或兼有两者,都是企业公共关系疏于警觉的结果。即使是不经意的偶然因素和以外的自然灾害,都有其深刻的内在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把握好危机公关的规律,主动地、有意识地化危机为契机。

2.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处置公关危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公关危机意识空白导致预警机制缺失

大多数国有企业没有认清面临的环境,首先就应该从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危机当做社会常态,及早发现危机,采取措施解决危机。国有企业很少有根据根据危机征兆来预测公关危机发生的预警系统和机制,只是根据某些部门人员的经验来判断、预测,主观意思很强烈,缺少科学性。

2.2危机人才缺失引起体系缺陷

国有企业没有健全的处理公关危机的管理系统,在公关危机爆发的时候,公司董事长亲自披挂上阵,疲于应付,采取鸵鸟政策这种不得已的应对方式。加之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和部门来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人员,国有企业处理公关危机还是依靠摸索经验,基本上没有严格的教育与培训,相反几乎所有的西方跨国企业在这方面都是倾注大量人力财力。导致危机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公关危机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和非专业性[2]。

2.3危机识别能力薄弱

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公关危机识别能力薄弱的“通病”。据零点公司调查显示:仅有18.0%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企业管理者在公关危机识别时还具有短视性,表现在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直接关联的危机敏感度较高,而与企业的经营和效益关联不直接的如并购、诉讼、工作事故、天灾人祸等则较低。

2.4媒体关系处理不力

国有企业在公关危机来临时,采取的措施普遍不力。企业与媒体的关系主要是在常态时建立的较肤浅的表层和谐关系,而一旦企业处于公关危机状态时,应对媒体的报道比较消极被动,对于媒体不利于自己企业的报道采取过激的反应,导致与媒体关系紧张不和谐。如何在危急关头利用好新闻媒体、引导舆论方向,促使突发性事件朝着有利于社会公共安全大局的方向转化关键在于与各类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关系。

3.国有企业突发事件公关策略的建议

网络时代,危机消息传播广泛迅速,既然无法封锁,不如大方公开,为此提出国有企业突发事件公关策略的建议:首要预防、果断处置、一个声音、积极主动、善于化解。

3.1首要预防

防患于未然远胜于处理事情的结果,建立完善的科学的防范机制是成本最低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有了完善的处理机制,遇到再大的事件也能游刃有余,包括突发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信息报告制度、新闻制度、舆情收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以及编制管理流程和媒体应对手册等。公关危机一旦发生,做好舆情信息监测和分析体系,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制度紧随其后,同时有效的预防机制和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管理机制,能够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关危机对企业造成的伤害与不良影响。

3.2果断处置

在公关危机爆发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科学的分析和评估,预测事件的发展变化状态,并利用新闻媒体平台向企业内部和利益相关方传递相关信息,第一时间给媒体一定的标准,出台与媒体沟通的时间、方式、范围与口径。

3.3积极主动

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必须统一口径,对外一个声音,防止在媒体面前表述不一。同时在公关危机出现时,用实际行动去解决突发事件,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刻调查,予以良好的处理与详细的交代,即充分发挥好日常与媒体间的良好公共关系网络,在公关危机出现以后,对于外界的报道,要及时予以回应,对不实报道予以澄清,重视与媒体的力量,主动与媒体沟通,借用媒体的力量进行解决。企业不分国有私营都需要与网络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贮备丰厚的媒体资源,形成稳定的工作渠道,方便新闻宣传和进行媒体公关。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有企业中,对公关危机的处理已经成为其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综合公关实力的检验和体现。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是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让国有企业的能力更娴熟、意识更理性、品性更坚强充实完善的机会,从另一视角看,在困难与挑战面前,公关危机的出现更会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欣然.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企业危机公关[J].现代商业,2011(20)

[2]张荣刚.网络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分析[J].商业研究,2010(08)

篇6

作为一家商业应用软件公司浩瀚科技的创始人,庄浩瀚有理由为自己骄傲:自从创立以来,公司每年的业绩几乎100%的速度增长,在不到4年时间中,浩瀚科技的规模扩张了数倍,迅速成为该行业的明星企业。

庄浩瀚是一名果敢、坚忍不拔的领导者,他的企业运营理念就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他的领导下,浩瀚科技无论是在客户开拓、市场占领还是对手竞争中,都表现出无比的凶猛与强烈的进攻性。只要一有机会,浩瀚科技会毫不犹豫地吞并某些同行的弱小公司,并以更新的技术、更优的价格吞食其他竞争者的客户,这种强烈的进攻性令到所有竞争对手都不得不对这家新生的公司大加警惕。

很快,浩瀚科技就以敏捷的反应速度与新颖的运营理念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客户的数量不断积累,市场业绩一路飘红,成为一家不折不扣的快公司成功典范。

与此同时,媒体对其关注度也不断攀升,各种各样的采访也纷至沓来,媒体都在猜测:在一个竞争高度激烈的行业中,浩瀚科技究竟以什么样的市场策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但是,庄浩瀚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要求,在他的理念中,枪打出头鸟,只有低调的企业才能长治久安。

得不到采访的媒体,只能通过外围的信息对浩瀚公司的运营进行猜测,在各种各样的猜测性报道中,浩瀚公司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创始人背景、资金来源、技术研发、市场拓展都引来外界的好奇,一些不实的谣言慢慢开始流传。

就在浩瀚科技一路高歌凯进之时,另一家实力企业泽珍软件集团正在紧切关注着浩瀚科技的一举一动。作为商业应用软件行业中的领导者,泽珍软件集团多年来一直占据着行业最大的市场份额,并有序地保持着行业的良性竞争,不断地推动着行业稳定地向前发展。但自从浩瀚科技横空而出,以一系列的激烈拓展手段打破了行业竞争的均势之后,泽珍软件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某些手段制衡这条不可一世的“鲶鱼”。更令人吃惊的是,一些竞争对手特别是利益受损的企业也是对浩瀚科技的竞争方式表示不满,暗地里谋划如何进行反攻。

山雨欲来风满楼,危机种子已经在悄然萌芽,只是浩瀚科技对这一切仍然蒙在鼓中。

危机乍现,惊皱一池春水

泽珍软件集团忽然以技术侵权的名义起诉浩瀚科技,同时利用其庞大的媒体网络,在全国的媒体舆论上掀起一场针对浩瀚科技的批评风潮。虽然法院对此案尚未审理,但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媒体负面批评几乎已为浩瀚科技侵权一案定调。

庄浩瀚开始对于泽珍软件的起诉一事不置可否,认为这不过是对手的小把戏,自己完全可以胜诉。但是,他完全没有预料到对手竟然能够掀起全国性的舆论风暴,通过媒体的批评来影响公众的判断。而更为糟糕的是,一些当日采访受拒的媒体,更是借机对浩瀚科技进行大肆批评,有些更是恶意地歪曲事实,为浩瀚科技的快速成长过程添加许多无中生有的“原罪”,公司形象严重受损,一场重大的信任危机就此掀起。

由于以往浩瀚科技一向以低调行事,从不注重媒体关系的维护,也没有构建任何媒体网络,公司所谓的对外关系与传播部门完全形如虚设。更为严重的是, 在创始人庄浩瀚思维中,只要公司业绩能够不断发展,企业就不会出现什么危机,所以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中根本没有任何的危机管理意识,更遑论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

当媒体攻击风暴一轮又一轮地袭来,客户质问的电话此起彼伏地响起时,庄浩瀚这才明白,一场严重的企业危机已经来临,但是公司却没有做好任何的准备。

昔日那些在浩瀚科技强烈进攻下节节败退的对手,现在趁着浩瀚科技深陷危机的旋涡,不断进行反击。他们开始游说浩瀚科技的客户,同时不惜开出更优惠的条件进行诱惑,力图以联合之力狠狠打击浩瀚科技。

虽然浩瀚科技最终赢得了官司的胜诉,但是在媒体铺地盖地的负面批评以及竞争对手的攻击之下,浩瀚科技仍然损失惨重,原有市场份额丢掉60%,快公司的发展进入了停顿的阶段。

庄浩瀚痛定之痛后开始明白:企业运营与危机管理一样重要,忽视了品牌美誉度建设与危机公关意识,发展再快的企业也可能有一日马失前蹄,一蹶不振!

危机管理策略使公司“快”又“稳”

企业危机管理的核心就是解决冲突,而这种冲突包括利益与情感上的冲突。对于快公司而言,由于成长过程的跳跃性,所以企业快速扩张的过程更加容易产生某些冲突:如企业规模VS人员管理、知名度VS美誉度、市场扩张VS竞争均衡等等,如果不能重视并有效解决好这些冲突的根源,那么种种企业危机则可能伴随企业快速发展而到来。

快公司要做好危机防范,逐步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注重三方面的平衡。

危机管理要点一:企业知名度与公众好奇心之间的平衡

企业知名度与公众好奇心之间的落差就是危机生长的土壤。对于许多快公司而言,由于企业快速发展所以往往在业界中暴得大名,但是由于企业发展历史短,所以公众与媒体对其所知有限。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张,这种外界的好奇心会不断增长,如果企业在这过程中不能满足媒体与公众的好奇心,那么媒体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去对企业的背景、发展进行臆测,而这种臆测式报道往往令到企业的形象产生偏离,从而埋下危机的种子。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浩瀚科技,由于一味回避媒体报道,不仅使得各种失实的报道四处传播,损害了企业的形象,而且也错失了建立良好媒体关系的机会,以致在危机爆发之时无法得到核心媒体的支持。

危机管理要点二:企业成长与竞争态势的平衡

商业市场与自然界一样,都存在均衡发展的自然规律。任何打破这种均衡的物种都容易招致其他物种的攻击,甚至被群起而攻之。浩瀚科技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以及强烈进攻性,严重打破了原有的竞争格局,彻底改变了市场态势,令到行业内所有竞争对手寝食不安。所以,对手的强烈反击也是可以预料得到。

竞争对手的恶意阻击已经成为企业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所以对于任何快公司来说,如何保持企业发展速度与竞争态势的均衡是防范危机产生的关键之一。

危机管理要点之三:企业运营与危机管理并重

篇7

【关键词】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 领导 行为模式

尽管人们对世界有着美好的愿景,却难以逃避各种危机事件的侵袭。纵观当今世界,在国际局势愈加复杂,国内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对领导者处理危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国际上,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全球金融危机、海地和智利特大地震以及最近轰动世界的日本大地震等;在中国,“非典”事件、南方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新疆“烧”事件、云南地震等,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以巨大的冲击力影响着整个社会。领导者作为组织的主导角色,在处理公共危机这种非常规性事件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他们做出的决策对整个危机事件的解决来说举足轻重。

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概述

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管理,与战略管理一样,在预案制定、危机处理、信息等所有危机管理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等都要领导者做出抉择。领导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者的危机意识直接影响到危机前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危机意识是防范危机的起点,领导者危机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组织对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领导者在整合组织信息,树立危机意识,确保资源投入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公共组织的领导,对信息的掌控与了解是其他成员无法企及的。这种能力使领导者有义务和责任去分析组织中的情况,预见组织的潜在危险,然后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与评估,从而进行有效的前期控制管理。

(二)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决定危机处理的成败。

在危机发生后,事态的突发性、紧急性和严峻性要求领导者在这种非常态的情境下,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而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决策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任何一点问题都将造成无可预计的后果,领导者对此负有领导责任。如果没有领导权威进行控制与协调,会大大加重该地域的混乱状态。一个拥有强有力控制能力和协同能力的领导者,会将危机处理控制在预定范围内,让危机处理过程紧张有序,避免时间和其他效率的浪费。

(三)领导者的沟通与公关能力会影响组织形象。

与外界的沟通和公关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除了专门的新闻工作者和宣传发言人以外,领导者也是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危机发生后,领导者需要及时通过媒介向公众传达危机的原因、现状、应对措施以及开展公关活动等,这样才可以安定民心、维护组织形象。

二、现实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预警期危机管理行为过程

任何危机虽然具有突发性,但是也并不是无迹可寻,它是各种引发危机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只不过存在着前兆是否明显的区别。在事件爆发之前,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些冲突的迹象。

(二)进展期危机管理行为过程

当危机的过程逐渐展开时,决策者往往看不到任何不同寻常的事情,尽管难以发现的互动已经侵蚀了系统的支柱,一切依然显得很平静,而只有当危机处于活跃阶段并变得很明显时,领导者才能认识到它是什么。

(三)决策期危机管理行为过程

当危机已经发生,这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领导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对形势的确切把握,制定出最佳方案,做出最有效的决策。此时就是显示领导者魄力的时刻了,领导者不仅要立即使危害得到控制,还要做好沟通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大众的情绪,避免制造不必要的恐慌,同时还要做好对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以有效应对危机。

(四)终结和问责期危机管理过程

在领导者对公共危机做出决策后,这时候要看的就是在决策下的危机走势如何了,若是决策正确,则危机时刻很快就会过去,反之,则危机会扩大,引发更大的灾难。从哲学上看,没有事物是永恒的,任何事物都最终走向终结,危机也是如此。在危机终结后,我们就应该处理领导的责任问题了。

三、建立新型危机状态下的公共管理体系

(1)预防为主理念。英国学者迈克尔曾说过“预防是解决突发性事件的最好方法”。这是预警机制内涵的重要体现,领导者应该有危机意识,把危机的监测、预警、预控和预防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中心环节。虽然极易被忽视,但必须把预警期作为重要环节。

(2)真实诚信原则。良好的公共关系是建立在政府与公众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而信任的前提是实事求是、以诚相待,因此真实诚信是领导者处理公共危机的重要原则。危机过程中,人心浮动,谣言盛行,如果领导不在第一时间及时、全面的有关真实情况,则很容易丧失自己对危机的控制和驾驭能力,谣言会取而代之,组织的公信力荡然无存,局面更加难以控制。

(3)以人为本原则。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都必须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理的关键。危机必然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危机处理过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是度过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政府的执政理念。

(4)科学决策理念。领导者要遵循科学决策的基本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危机事件状态,用科学的手段开展进行管理活动。善于吸取专家意见,并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和信息、网络技术,及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才能真正控制和驾驭危机,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小结

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在l生剧烈变动。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无论在生产、交换领域,还是在分配、消费领域都存在着很多矛盾;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利益多元化、表达意见多面化的趋势,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使各种因素互相碰撞,产生矛盾,成为公共危机事件的潜在动因。通过对以往危机的起因、过程等的有关学习,就能正确认识危机的一般规律,把握处理危机的主动权。

篇8

关键词:危机管理;静态;要素;绩效模型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必然会涉及很多方面和很多学科。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所研究的具体内容相当庞杂。甚至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认识出发,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某个侧面或某一具体问题加以研究。虽然涉及的内容庞杂,但归纳起来可以发现。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研究和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静态系统构成要素研究。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与静态要素

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重点作不同的阶段划分,有时被划分得比较细,有时则划分得比较粗,如有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及六阶段等划分方法。无论哪种划分方法,其共同之处是都以时间序列为基础,从前向后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加以分析。以四阶段划分法为例,可将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分为减灾、预备、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实施中的一些具体操作,如预案及计划的制订、危机信息的、应急决策、媒体管理、危机公关、应急场情景管理等内容,实际上都是整个危机管理动态过程中的某个侧面或片段。

公共危机管理动态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以静态系统为基础。所谓“静态系统”是指危机管理系统中相对比较稳定、常设的部分,由各种静态要素构成,如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员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静态系统与动态过程是同等重要的,也是不可分割的,静态系统为动态过程的运行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动态过程则是控制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除不良后果的直接手段。静态系统是为动态过程服务的,动态过程是否能高效率地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静态系统的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用一个可能不很恰当的类比,如果说公共危机管理的静态系统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系统,那么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则相当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从以往的研究情况来看,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大多数研究论著都以公共危机管理的动态过程的时间序列为框架展开,对危机管理的风险评估、预案的制订、危机预警、应急决策、媒体管理等具体操作内容的研究都比较深入。相比之下,对危机管理的静态要素的研究则比较薄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以往国内外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更早,积累的研究成果更多。相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涉及的静态系统的要素要简单得多,因此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对静态系统的关注。而对公共危机管理则不同,相关的静态系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静态系统的建设不科学、不完善,那么再好的动态管理技术也将无济于事。

对公共危机管理系统静态要素加以分析,目的是将各种要素综合起来,概括出一个决定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效果的综合绩效模型。这样一个综合模型是有意义的,因为影响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效果的因素众多,而且各因素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难以全面把握。通过综合绩效模型,可以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尽量全面、直观地显示各因素的作用,这无疑对深入分析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系统有很大帮助。本文尝试运用控制论的分析方法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概括出一个决定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效果的综合绩效模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