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8篇

时间:2023-06-27 15:24: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篇1

一、皮革皮毛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乌兰察布市的皮革皮毛产业主要布局在集宁、后旗、化德三旗县区,总体上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小企业、大就业”的生产格局,成为区域经济的一项特色产业。其中集宁以皮手套、皮拖鞋小皮件加工为主,皮件加工户3000多户,从业人员2.6万多人,年加工小皮件5000多万件,还有123家经营全国皮衣、皮具的皮件一条街。察右后旗以土牧尔台的梳绒制革加工为主,有一定规模的绒毛制革企业38家,年加工绒毛2055吨,加工皮张(蓝板皮)40万张,同时兼有皮毛绒肉交易市场,年交易毛绒4200万吨,皮张150多万张,交易肉类6000多吨,交易额迭5.1亿元,参与皮毛绒肉交易和加工的从业人员5000多人。化德则是以羊驼绒絮片加工起步,进而发展成为以羊驼绒絮片为填充物生产加工防寒系列服装的大产业,有絮片加工厂家28家,服装生产厂家239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加工羊驼绒絮片5000多吨,生产絮片服装近2000万件,产品有6大系列20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29个省市的100多个大中城市和200多个县市,有的服装还出口俄罗斯、美国、日本、蒙古等国家。

皮革皮毛产业的再次兴起与发展,给当地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据初步统计,集宁、后旗、化德三旗县区皮革皮毛服装加工的产值达19.9亿元,在县城经济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化德的羊绒絮片服装已成为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产值达11亿元,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25%,被自治区评为“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企业示范工程”,雪绒公司生产的“绒雪蹄莲”牌羊驼绒絮片服装则被认定为自治区的名牌产品,察右后旗土牧尔台皮毛绒肉四大产业年产值达到5.1亿元,上交税金1000多万元。

(二)带动了县城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随着皮革皮毛产业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加工户自身积累的提高。分散的小生产已难以满足市场对扩大再生产的需求,迫切呼唤着企业和大户改善条件,扩大生产规模。为此,集宁等三旗县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自2006年以来各自开始筹建设施较为齐全的皮革绒毛服装工业园区,三个园区总规划面积6000多亩,其中一期工程占地1500多亩,政府已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完成了园区的“五通一平”,企业投资自主建厂。目前,除集宁皮件园区正在建设中,后旗和化德的工业园区已竣工投入使用。入住园区企业27家,其它企业也将陆续迁入。工业园区的建成,标志着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跨上了新台阶,也为今后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扩大了劳动就业。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皮革绒毛服装产业的显著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大量的城镇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集宁等三旗县区仅此一项产业。提供了5.1万个就业岗位,其中解决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员3.6万人,吸引周边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从业人员人均月收入500-800元,高的达1500元。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就业已长期定居在城镇。化德县城镇失业人员依托服装产业基本得到安置,吃低保的居民人数在全市各旗县中也是最少的。皮革绒毛服装产业搭起了劳动大就业的舞台,化德计划在今后的5年内,继续结合实施扶贫移民扩镇、生态移民、阳光工程,依托皮革服装产业,移民扩镇(农转非)3万人。由此可见,在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同时,也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二、产业前景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皮革皮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既得益于立足资源优势,政府大力扶持的结果,更是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从我们调查了解的企业看,用户的订单接踵而至,生产供不应求。据企业业主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高档化,皮革制品、毛绒服装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由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也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从乌兰察布市的自身条件看,一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南连内地省市,北依自治区皮张绒毛牧业产区,外靠蒙古大产地,历史上形成的皮革绒毛交易集散地造就了独特的资源优势。二是皮革皮毛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培养了一支产业队伍,积淀着一定的技术底蕴,还有着广泛的市场网络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三是劳动力、能源充足,工人工资仅为外地的一半,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四是各地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皮革皮毛服装工业园区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五是资源产业承接了非资源产业,拓宽了产品开发领域。化德县制作的防寒服装,除用一部分絮片作为服装保暖防潮填充物外,还要大量购进非资源性的尼丝纺、涤丝纺、弹力尼、美达棉等中高档面料,这些非资源的中高档面料及辅料占到服装成本的60%。有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借助现有的设备,还生产相当数量的非絮片服装。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市场要素,乌兰察布市皮革皮毛产业既有发展基础,又有资源优势,既有市场需求前景,又有众多企业参与,只要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大力扶持,皮革皮毛产业将会成为乌兰察布市一道新的经济风景线。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加工经营水平低。家庭作坊式占多数

如集宁的小皮件加工,绝大多数停留在家庭手工作坊的发展阶段,场地拥挤,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大部分皮件加工户是“三无”、“三低”,即无营业执照,无注册商标标识,无行业技术标准,产品低质量、低价格、低效益,处于自发无序发展状态。

(二)龙头骨干企业少。产业链条不配套

除化德、土牧尔台有几家较大的骨干企业外,集宁年加工小皮件20万(双)件以上的仅有10家,只能算得上个体加工大户,且设备技术落后,产品改进不大,难以开拓更大的市场。从产业链条看,制革深加工(成品皮)处于空档,成品皮原料主要靠外地购进,加大了生产成本。集宁小皮件加工主要从四川、浙江、河北购进下脚料。后旗生产的羊绒毯、羊剪绒拖鞋成品皮则从

河北购进,与就地加工相比,每张成品皮增加运输加工费10元左右。

(三)营销市场发育不够,销售价格较低

由于是分散小规模生产,产量少,加之无品牌,多数是订单生产的多,坐等客商的多,大部分利益流失到外地商贩销售环节中。集宁与外地有商标厂家生产的同质量皮毛手套相比,市场价格低3--5倍。

(四)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招商环境有待改善

土牧尔台去年以来先后有19家客商人园建厂,地方承诺的“免三减二”税收优惠政策未能兑现,影响了客商扩大再投资积极性。条管的涉税涉费部门纵向约束多,横向沟通少,缺乏对企业统一协调方便的服务。另外,税务部门为了防止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税票管理苛刻,加大了企业与税务部门的矛盾,致使有的企业领取税票受到限制,甚至出现停产现象。

(五)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贷款难度大,达不到满负荷生产,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三、皮革皮毛产业发展建议

(一)科学规划。强化皮革皮毛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各级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站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社会就业的大局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产业发展作出更好地完整的规划。突出其在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在政策扶持上给予重点倾斜,在生产要素上给予优先配置,切实将其当作一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针对目前全市皮革皮毛产业处于小规模大群体初级发展阶段现状,要坚持“整合资源,培育市场,以小促大,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原则,以建设皮革皮毛加工园区和专业批发市场为载体,以扩张群体规模为基础,以引进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高标准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升皮革皮毛产业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集宁建成北方地区的“大皮都”,把土牧尔台建成全市皮革绒毛加工的“北窗口”(二连浩特的南大门),把化德建成北方重要的羊驼绒絮片服装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

要围绕上述的产业战略定位目标,扎实搞好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这是产业健康发展最基础的工作。要聘请一流的行业规划部门,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经济学者,从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产业链条整合、重点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体系、管理服务体系、行业市场自律、行业标准推广、技术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调查论证做出规划,形成一幅可行的发展蓝图,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抓住薄弱环节,突出发展重点,分年实施,分步推进。

(二)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骨干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骨干+群体”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基本做法和成功模式。龙头骨干企业在设备、工艺、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个体加工户不可比拟的优势,有了龙头骨干企业,不但有利于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扩大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优势的辐射,能够带动整个产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水平。过去集宁皮衣加工群体的发展兴衰史,实际上就是集宁皮件厂发展的兴衰史。化德县引进华鹏服装公司,建成了符合国际标准化的生产线,对化德服装产业广泛使用电动缝纫机、电脑刺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要把培育和引进龙头骨干企业作为扶持皮革皮毛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与海宁、清河、留史等发达地区、国内皮革行业研究机构、同行业企业集团的联系合作,力求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孕育出一批骨干企业。集宁应重点在系列开发箱包、皮具等皮制品产品的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察右后旗一是要重点扶持腾发公司,在目前园区已具备排污治污设施的有利条件下,尽快促成在加工半成品皮(蓝板皮)基础上新上年制革80万张成品皮生产线,填补制革环节上多年来的空白。二是重点扶持双鸿绒毛有限公司新上纺纱200吨、织衫20万件的纺纱和横织生产线,开发绒毛精深加工新产品。要通过培育和引进这些能填补产品空白的、精深加工的、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品牌、扩大知名度,改变目前产品种类少、档次低、半成品多的局面,带动全市皮革皮毛产业上档次上水平。

(三)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企业生产规范化、标准化

工业园区是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需求的产物,也是推动企业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变的重要载体。要完善工业园区功能,力争所建的园区成为集信息服务、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交易流通、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大平台。凡是人园的企业,都要进行登记,确立品牌标识,建立质量标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要引导企业学习化德的做法,组建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则,推广行业技术标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要通过规范化管理促进企业诚实守信的规范化生产,有效扭转目前小而散、杂而乱以及加工户“三无”局面。

结合园区建设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推进,继续完善集宁皮件一条街、土牧尔台皮毛交易市场的管理和服务,促进营销市场的发育,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增加后续利益。

入园企业是皮革皮毛服装行业的先锋队,如果忽视设备的进步更新,忽视先进技术的有序跟进和长期投入。完全有可能再步集宁皮件厂后尘。因此,要引导入园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国内外同行业的展销会、博览会、订货会,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最新科研开况,紧跟市场节拍,及时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永葆企业的生机活力,引领皮革皮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挟持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乌兰察布市属于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低,借助外力,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目标是各级干部的共识。但是能不能更好地借助外力,与其发展环境有着很大关系。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地区之间的竞争还没有真正实现公平公正有序的情况下,衡量该市的政策优惠不优惠,环境宽松不宽松,不能局限在自己跟过去相比较,而要置身于全国的大市场中相比较。如果这里的优惠政策、投资环境比不上别的地区,包括周边邻近地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招商引资也只能因吸引力小而显得力不从心。据客商反映,察右后旗招商优惠政策并未完全兑现,土牧尔台的优惠政策远不如邻近地区。以锡盟西苏旗为例,绒毛加工企业每购进1台梳绒机,财政补贴500元,企业入住园区不收任何费用,而且旗财政担保银行贷款,利息不高于5.76‰,超出部分给予补贴,以上列举的优惠内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里没有占据一项,已落户于土牧尔台的部分绒毛加工客商思想有所波动,准备明年新上的二期深加工项目也持等待观望态度。优惠政策如此悬殊,招商发展谈何容易,更有可能落后于他人。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大对皮革绒毛产业扶持力度上,要考察学习外地的做法,特别要学习借鉴外地涉税涉费部门是如何支持地方扶持企业的做法。要在学习借鉴中完善自己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引资的吸引力,提高招商效果。涉税涉费的部门,不论是条管单位还是地方单位,都应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要善于把执行有关规定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做到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克服教条和死板。在项目审批上,要简化手续,一厅办理,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便捷快速高效的服务。要增强执法收费部门的工作透明度,严厉制止吃拿卡要、违规乱征、以罚代管等一切“三乱”行为,切切实实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投资与发展环境。

篇2

3G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球范围来看,距离第一张3G牌照的发放已经有十个年头,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都已经颁发3G牌照。3G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移动网络平台,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此推动下,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将呈现出向移动互联网演进、媒体化、视频化三大发展趋势。

 移动增值业务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用户规模增长的日趋稳定,用户对移动电话以及移动通讯服务的使用程度逐步提高,话音业务收入增长趋缓,移动增值业务已经成为拉动移动运营商收入的重要动力。同时,增值业务的发展增强了移动运营商的盈利能力,运营商正在与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加强合作,以进一步扩大增值业务收入,提高盈利水平。

 移动互联网服务类型日益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提供WAP服务的网站已经达到10万个。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类型上来看,初步服务格局已经形成。一方面,与传统PC互联网类似的,移动门户、移动搜索、手机游戏、移动IM和手机视频成为目前主要的服务类型,同时,在细分领域当中也呈现出了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从手机作为服务终端的角度上,一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软件也迅速发展起来,例如UCWEB、V8书客、尚邮、瑞图等软件。

 手机操作系统、移动开放系统及移动widget技术竞争是重要的技术和竞争趋势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向3G时代的迈进,智能手机成为应用3G服务越来越重要的终端。而抢占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则成为发展的重点。与互联网对比后可以发现,操作系统的竞争往往是产业竞争中最关键的环节,一旦某个操作系统成为市场的主流,围绕此操作系统所做的应用开发也就会成几何级数的增长,因此,在手机操作系统上出现的Symbian、Windows Mobile、Linux以及Android的竞争是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前的基础和缩影。

中国移动即将推出的开放移动系统(Open Mobile System,即“OMS”)将成为未来几年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对产业格局造成深远的影响。OMS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开源和开放,可以让各种主流的互联网应用在跨平台的领域上实现。Widget最初是由雅虎推出的免费并开放源码的桌面应用程序平台。由于不同的Widget类型都是基于的相同的技术基础,因此不论是在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通过搭建widget平台而形成开发的生态系统成为众多企业的追求。中国移动OMS的推出将较大的推动widget的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加全新的体验。

 手机游戏占据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的最大比重得益于手机上网速度的提高以及上网资费的下降,手机游戏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其收入比重达到29%,其次为移动音乐,占据27%的市场份额;接下来依次为移动IM、手机视频、移动广告、移动搜索以及移动支付。

 3G牌照的颁发及移动上网资费下调有利于移动互联网发展2009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宣布,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同时发放3G牌照。3G牌照发放后,电信运营商开始对上网资费进行了调整。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旗下全球通、动感地带及神州行畅听卡用户GPRS包月资费已经全面下调,除原有套餐内含流量加倍外,超出部分的流量费用由0.03元/KB降为0.01元/KB,下降幅度超过66%。而中国电信更是以免费上网为有引诱来推进新到手的后付费套餐业务。中国联通也推出了类似的措施。类似数据业务资费下调刚起帷幕。可以看出,在中国等待多年的3G牌照发放问题终于尘埃落定后,重组后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将不遗余力的在3G时代开展业务并展开竞争。而伴随3G网络与业务而来的,诸如上网资费下调等因素有利于运营商吸引更多用户积极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与服务,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有利于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目录

主要结论与观点2

研究摘要8

研究定义8

研究方法8

一、全球移动互联网2008年发展概述10

1.1发展现状10

1.1.1产业市场规模10

1.1.2产业结构12

1.2产业特点13

1.2.1 2G-3G让移动互联网面临加速发展的新机遇13

1.2.2 LTE成为全球3G未来演进的共同方向13

1.2.3 HSPA网络快速发展,3G业务运营环境大为改善14

1.2.4在亚太地区之后欧洲成为3G用户和业务增长的新中心14

1.2.5创新3G业务定位不同用户需求15

1.3主要国家与地区15

1.3.1欧洲15

1.3.2韩国16

1.3.3日本16

1.3.4美国17

二、中国移动互联网2008年发展概述18

2.1发展现状182.1.1产业环境18

2.1.2市场规模与增长21

2.1.3市场结构22

2.1.4市场盈利水平23

2.2基本特点24

2.2.1移动增值业务逐渐成为电信运营业主要驱动力24

2.2.2网络升级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更多发展空间25

2.2.3移动互联网服务产业链条逐渐成长成熟25

三、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27

3.1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结构27

3.1.1产业链概况27

3.1.2特征28

3.2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市场发展趋势29

3.2.1产业生命周期分析29

3.2.2产业链价值流动31

四、移动互联网用户结构分析33

4.1性别结构33

4.2年龄结构33

4.3学历结构34

4.4收入结构35

五、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主要细分市场发展状况及其竞争状况分析36

5.1移动门户36

5.1.1发展现状36

5.1.2盈利状况37

5.1.3竞争格局37

5.1.4主力企业评价38

5.2移动视频39

5.2.1发展现状39

5.2.2盈利状况40

5.2.3竞争格局41

5.2.4主力企业评价42

5.3移动即时通讯43

5.3.1发展现状43

5.3.2盈利状况43

5.3.3竞争格局44

5.3.4主力企业评价45

5.4手机游戏46

5.4.1发展现状46

5.4.2盈利状况48

5.4.3竞争格局48

5.4.4主力企业评价51

5.5移动搜索52

5.5.1发展现状52

5.5.2盈利模式分析53

5.5.3竞争格局54

5.5.4主力企业评价54

5.6移动音乐55

5.6.1发展现状55

5.6.2盈利模式分析56

5.6.3竞争格局57

5.6.4主力企业评价57

六、未来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趋势分析59

6.1产品技术趋势59

6.1.1操作系统竞争转向手机战场59

6.1.2移动开放系统将主宰移动互联网市场59

6.1.3移动widget技术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推进因素之一60

6.2应用(业务)创新606.2.1手机游戏领域将借3G加快发展60

6.2.2位置服务空间尚待挖掘60

6.2.3垂直移动搜索仍然是近期主要模式61

6.2.4移动社区全球成功经验为中国互联网指路61

6.3市场演进61

6.4厂商竞争趋势61

七、未来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影响因素及市场发展预测63

7.1影响因素63

7.1.1有利因素63

7.1.2不利因素64

7.2 2009-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预测65

7.3 2009-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预测66

7.3.1用户结构66

7.3.2服务内容结构66

7.3.3收入结构67

八、发展建议69

8.1对运营商的建议69

8.1.1加强移动互联网业务开发69

8.1.2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推动产业链协调发展69

8.2对投资机构的建议69

8.2.1移动门户69

8.2.2移动搜索70

8.2.3手机游戏70

8.2.4移动IM 70

8.2.5手机视频70

表目录

表1 2007-2008年中国手机宽带互联网用户规模20

表2 移动网络升级带来的增值业务提升25

表3 中国移动互联网主要服务类型及代表企业26

表4 新一轮电信重组后三大运营商实力比较28

表5 产业生命周期主要特征列表29

表6 2008年空中网主要竞争策略39

表7 移动视频主要盈利模式分析40

表8 2008年上海文广主要竞争策略42

表9 2008年中国移动主要竞争策略45

表10 手机游戏的分类47

表11 手机游戏的主要盈利模式48

表12 2008年盛大数位红主要竞争策略52

表13 移动搜索分类52

表14 2008年易查主要竞争策略55

表15 2008年12530主要竞争策略58

表16 北京移动GPRS套餐方案64

图目录

图1 2002-2008年全球手机用户数和互联网用户数规模10

图2 2003-2008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11

图3 2004-2008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收入规模11

图4 2008年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12

图5 2002-2008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19

图6 2004-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20

图7 2003-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21

图8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细分市场结构22

图9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经常使用的服务23

图10 2004-2008年中移动、中联通增值业务收入占比24

图11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结构27

图12 中国电信业重组情况28

图13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生命周期31

图14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性别结构33

图15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年龄结构34

图16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学历结构34

图17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收入结构35

图18 2008年中国移动即时通讯市场竞争格局38

图19 2008年中国移动视频市场竞争格局41

图20 2008年中国移动即时通讯市场竞争格局44

图21 中国手机游戏产业链47

图22 2008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竞争格局49

图23 2008年短信手机游戏SP排名及市场份额50

图24 2008年WAP手机游戏SP排名及市场份额50

图25 2008年JAVA手机游戏SP排名及市场份额51

图26 2008年中国移动即时通讯市场竞争格局54

图27 中国移动音乐盈利模式56

图28 2008年中国移动音乐品牌结构57

图29 2009-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收入规模预测65

图30 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年龄结构预测66

篇3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财经类人才;机制创新;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146-02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自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等多个配套产业政策的实施,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我区将优先重点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四大新兴产业,形成“14+4”产业集群,其中一半以上产业及其基地布局在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广西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广西人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验区”“先行区”。通过设立“试验区”,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在政策、网络、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海外人才集散地和集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一体的信息集散港,是广西人才聚焦的最大亮点。地方高校是地方适用人才的“培养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广西区内唯一一所经济管理类专业较为齐全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始终以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为己任,致力于为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素质财经类人才。

二、财经类人才服务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财经类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脱节。学校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缺乏对直接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的功能认识,没有真正树立服务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的思想意识,形成一套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脱节,未能及时依据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和科研项目,致使优势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与当前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尤其在内容模式、发展方向、技术水平与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脱节问题,大多数学校内部未能建立负责与地方政府、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交流与合作的专门机构。

2.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对接不够紧密。从目前区内财经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部分院校间专业设置同质化,不同院校开设相同的专业,部分资源重复建设且利用率低,专业特色不明显;部分院校与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企业之间的对接不够紧密,只有少部分专业与电子信息、生物海洋、能源以及物流等新兴产业对接。同时,课程开设、人才培养方案等也没有能随着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3.人才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仍不够健全。财经类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的互动性意识不够,忽视了政府部门、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与企业之间建立横向联系,尚未形成长期有效的服务机制;人才服务的考核、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没有从机构管理上设置相应的对口部门来统一领导、管理和组织人才的服务工作,没有从教师和部门的业务考核、管理机制上来大力推动为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工作,确保人才服务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形成长效机制。

4.财经类师生创新研究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财经类院校直接针对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创新研究意识比较缺乏,对于激发师生参与创新研究的奖励机制尚未完善。且部分教师主动参与新兴产业企业实践、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意愿不强,导致学校不能依据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及时对教学与科研进行调整,让科研成果快速投入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1.以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应用型财经类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重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产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要求学生系统、准确地掌握财经基本知识和技能,通晓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构建应因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系统化的财经类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形成整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课程设置体系,强化新兴产业专业建设。以“对接产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合作企业强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原则,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财经人才的需求态势及其专业建设的优劣态势,创置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与行业人才变化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研究新兴专业设置问题,强化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建设,优先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选修课,发展边缘交叉学科。

3.整合财经类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立足于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财经类岗位第一线技能和能力的实际需求,整合和改革教学内容,将新兴产业生产领域中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与新方法融到教学中,改进案例教学、开展项目教学及岗位教学等教学形式,扩大多媒体教学的范围、引入模拟情景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掌握企业、行业所需财经知识与技能的精髓及其应用,促进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4.强化实践教学,探索财经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共商、共建综合性教学实习基地、专业教学实验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等,强化创新性实验室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服务提供保障,积极探索校企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培养出学以致用的财经类人才。

5.打造紧跟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的师资团队。根据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打造一支创新型强实践的师资团队,组建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鼓励教师到相应的业务领域、企业挂职、兼职或实习,走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工作之路,打造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学术+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探究财经类人才服务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1.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健全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内容模式、发展方向、技术水平以及思维方式与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的全面融通,加快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实施项目化教学;更新学校内部组织机构设置,组建负责服务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工作专门机构,提高学校为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组织程度;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及考核体系,构建有利于促进学校服务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2.完善与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互动机制。完善财经类院校教育与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长效的互动机制,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要靠政府的主导。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有机组合、双赢互利、稳定持久的联合创新平台,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的优势资源直接投入到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的直接生产与服务中去,将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企业走进校园,创新性实施“订单”式、“学工交替”式教育,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大力推动财经类院校服务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互动、合作机制的升级和完善。

3.建构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对接机制。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坚持“对接产业设专业”理念,建构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对接机制。充分了解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对专业设置的调研与论证,适时增设与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构建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对于财会管理、税务管理等有优势的老专业,可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拓展专业方向。

4.建立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机制。财经类院校应从四个方面直接服务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1)加强创新思维、财经技能操作与管理服务,不断满足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2)认真研究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财政金融、国际贸易、城市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课题,为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提供研究成果与科学依据;(3)组织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师和学生骨干走出校门,开展决策、管理、技术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咨询,为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信息咨询服务;(4)及时了解北部湾经济区新兴产业所及所难,以科研骨干作用解决其紧迫需求。

五、结论

从总体上讲,对财经类人才服务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探究和构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新模式,涉及以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课程设置体系,强化新兴产业专业建设、整合财经类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教学、打造紧跟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的师资团队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财经类人才服务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问题,是解决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篇4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特色产业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利川市凉雾乡七里沟村莼菜基地的调研,从莼菜种植的技术、投入规模、加工技术、市场等全面了解当地居民对种植莼菜的各种需求以及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实际困难,从而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为村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促进当地莼菜产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农民增收;地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13

作者简介:谭昶(1990-),男,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王谊鹃(1979-),女,博士,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

莼菜,又名马蹄菜、湖菜等,多年生宿根水生名贵草本植物,鲜美滑嫩,富含胶质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口感爽滑,甘甜可口,具有减肥消肿、壮肾益智、清热利尿、防癌之功效,是一种营养极为丰富的绿色蔬菜珍品,其经济价值也非常高。

七里沟村位于利川市凉雾乡的西北部,东南与继昌莼菜基地相连,北与福宝山风景区相连,地处山间,水源丰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非常适合莼菜的生长。笔者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方式对该村50余户村民进行调查,从莼菜种植技术、市场、收益、风险等方面了解当地莼菜产业的发展状况。

本次调研是为了了解村镇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农民增收情况,掌握农民对特色产业的看法和意见以及农民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这次社会调查,选择的是利川市七里沟村作为调研对象,调查当地莼菜产业带来的实际收益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村中最早从2002年就开始种植莼菜,一进人七里沟村,就可以看到,现在村民们把很多稻田都已经改种莼菜了。

1 七里沟村莼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在种植莼菜之前,40%的家庭靠外出打工作为收入来源,53.3%的家庭靠务农维持生计,该村的年户均收入为10 265元,最少的家庭只有1 400元(见表1)。

从2008年开始,全村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开始寻找大山里的致富之路,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有少部分家庭种植莼菜,但是,到目前为止,全村的莼菜种植面积已达300余亩,年均亩产莼菜1 500kg,创造年产值约200万元。如表1所示,种植面积达10亩以上的有8户,占16%,其户年均收入为60 900元。不足5亩的户数为23户,占46%,其年均收入为21 280元,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地莼菜产业是具有规模效益的。

吴某庆是本村最早从事莼菜种植的,从2002年就开始种植莼菜,早期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风险,如:种植技术、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交通运输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尽管面临这么多的困难,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2014年其种植面积达20余亩,创造直接收益8万余元。同时,他家中从事收购村民采摘的新鲜莼菜以及莼菜的初级加工,成为全村的莼菜贸易中转站,是本村莼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到如今的加工老板,都是莼菜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收益。

在关于政府对莼菜产业支持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如图1所示,50%的人认为有政府支持但是支持力度不大,43%的人认为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7%的人认为无政府支持或不了解。通过对村民的走访,大部分对政府的支持政策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基层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很多政策经常落不到实处,而且对基层干部的一些做法持不满的态度,例如:村干部私自将本村山上的水库卖给了镇上的居民做饮用水,造成本村很多村民的莼菜基地水源得不到有效的供给。

七里沟村九组村民吴某政,家中有3个子女,在种植莼菜之前靠种植粮食作物维持生计,年收入只有约1万元,根本无法支撑沉重的家庭负担,2012年在村民李某的介绍下,开始从事莼菜种植,把家中的几亩稻田都改种莼菜了,收入也慢慢提高了,从起初的1万余元到现在的5万余元,生活也慢慢的有所改善。但是,据他反映,2014年村干部把后山水库私自卖给了集镇的居民,由于他家住在半山腰,地势相对较高,莼菜水源供给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眼看正是莼菜生根发芽的季节,水源也是他目前最担心的问题。

2 当地莼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调查和走访发现,目前七里沟莼菜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水源问题

莼菜是一种水生蔬菜,种莼菜必须使用水田,对水质要求也很高,而且要确保田水流动,才能减轻叶腐病的发生,田水要保持干净清澈,不然泥沙会污染莼菜茎叶表面的胶质。水源问题是村民反映最多和最直接的问题,自从2014年村干部私自将后山水库卖给集镇居民,该村的莼菜基地水源灌溉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地势较高的莼菜基地更是严重不足,严重损害了村民们的切身利益,村民们一提及此事就很愤怒,水库属于集体财产,个人无权私自买卖,村民们都希望上级政府能够下乡实地考察,为村民们解决实际困难,希望水源问题得到改善。

2.2 种植规模偏小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村的种植面积为300余亩,规模还比较小,而且46%的户数种植面积在5亩以下,其年均收入只有21 280元,经营效益不是很明显,而面积在10亩以上的只占16%,年收入为60 900元,从其年均收入可以看出当地莼菜产业具有规模效益。为了进一步促进当地莼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政府也应在资金投入、种植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能够给予莼菜种植户一定的补贴,鼓励村民参与莼菜种植,从而提高当地莼菜产业的规模。

余某,七里沟村八组村民,从2013年才开始种植莼菜,在此之前,外出打工是家庭的唯一收入来源,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而且家中母亲年事已高,所以他决定在家创业发展,在本地市场带动下,于是开始了莼菜种植,起初他只种植了3亩,第二年就增加到6亩,创造直接收益46 000元左右,据他反映,种植莼菜比种植水稻收益高很多,而且也比外出打工轻松不少,所以他决定今年还要加大投入,扩大种植规模。同时,他还希望政府可以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放宽贷款条件,使他们能够获得一定数额的贷款,从而加大莼菜产业发展的投入。

2.3 缺乏种植技术

种植莼菜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包括:扦插播种、施肥、新叶采摘、复壮,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每一步都必须精细进行。比如:施肥时要用喷雾的方法进行,如果直接将肥料撒入池中,肥料就会落在莼菜的叶子上从而导致叶片腐烂。根据调查和走访发现,村民们根本没有一套成熟的莼菜种植技术,还是一种摸索式的方法,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病态症状都不知道如何处理,比如:有村民反映莼菜的叶子容易腐烂,严重的时候导致全株死亡,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防治。后来笔者找到相关技术人员咨询,这是一种叶腐病,也是莼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时要用波尔多液防治即可,并且要保持水质清净和流通。所以村民们也希望能够参加一些技术培训,掌握一些实用的种植技术,更好地防御病虫害,从而提高产量。

2.4 缺乏深加工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

缺乏深加工技术是目前当地莼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品牌是扩大市场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当地没有正规的莼菜加工厂,只有一个简单的贸易中转站,村民们把所有采摘的新鲜莼菜都集中到这个中转站,中转站进行简单的初级加工处理,然后由重庆的某公司来收购。村民们都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莼菜加工厂,打造自己的莼菜品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这样当地的莼菜就可以就地升值,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2.5 市场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单一

莼菜市场信息不对称、流通体系不健全等造成了“产地卖难、销地买贵”现象的产生。销售渠道单一最有可能造成产品滞销的风险,而且村民们没有价格优势,往往以较低的价格卖出。通过调查发现,全村只有一个莼菜销售点,而且已被外地某莼菜加工公司垄断,加上村民对莼菜的市场情况又不了解,所以在贸易价格上完全没有优势。很多村民都反映这个问题,价格完全由外地公司决定,而且又没有其他的销售点,村民们只能被动接受。

2.6 产业风险

莼菜产业的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干旱、强降水、病虫害都是自然风险。市场的波动,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都造成了市场风险。村民们都把粮食作物改种莼菜了,一旦莼菜产业遭受自然灾害或者市场波动影响,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全村将遭受巨大损失,所以村民要防患于未然。

3 促进当地莼菜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政府管理指导,给予政策支持

七里沟莼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瓶颈。水源问题是村民反映最直接和最多的问题,水库本是集体财产,村干部私自将其卖出已经严重损害村民的利益,政府应该加强实地考察,做好管理指导工作,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水库既然是集体财产,村民自然有享用权,考虑到莼菜属于经济作物,而且用水量也比较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免费或者付费两种方式来对水源进行管理。

同时,给予农民政策上的支持,比如:财政支持政策、补贴政策、奖励政策、保险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政府支持政策。通过种植面积补贴政策和奖励政策去鼓励农民参与莼菜种植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则是农业合作企业实行免税或者低税政策,以此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农民和农村地区服务。农业保险政策是对农民的一种保障制度,任何产业都是有风险的,有了保险政策,农民就可以根据种植面积购买保险,从而降低损失。

3.2 加强技术投入与创新

引进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加强技术的深化与创新,才可能实现规模效益。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科技投入,搞好科技推广示范。农民缺乏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政府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示范田,让他们亲眼目睹示范田的收益,吸引他们照着学、跟着做,从而扩大莼菜种植的规模,使更多新技术尽快尽可能多地应用于莼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另一方面,合作企业也要积极学习和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再转化到种植和生产过程中,提高种植和生产的效率。

3.3 加强金融支持,扩大生产规模

我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得大量的农业资金外流,城乡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所以,农村的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和资金投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根据调查和走访,村民们认为缺乏资金投入是目前莼菜产业规模太小的主要原因,他们希望政府能够放宽贷款条件,让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莼菜产业上,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3.4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品牌

没有品牌就缺乏竞争力,品牌是商业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在品牌为先导的市场模式中,品牌意味着商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据调查发现,在七里沟莼菜基地的周边地区还有几个大型的莼菜基地,如:继昌莼菜基地、仙女洞莼菜基地、陶家沟莼菜基地。所以,这些莼菜基地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利用资源优势,引进外资,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设自己的加工厂,实现产品精加工,开拓营销市场,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利川高山蔬菜的知名品牌。

3.5 把握市场动向,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

渠道本身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有大众需求的产品,并且能保证质量和服务,就会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欢迎,当然也会有很多商家争相来做渠道分销商,渠道就是产品的通路。首先,要确定产品所针对的客户群体,突出产品的优势及企业发展前景,然后再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销售渠道是特色产品市场推广的关键性因素,正确把握市场动向,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应市场的产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比如:利川市蔬菜协会等中介组织、其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电子商务等来建立自己的莼菜销售渠道,形成一个销售网络体系。

3.6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根据调查了解,当地农民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都是小学初中文化,大都是在当地政府或者亲戚邻里的带动下,才开始种植莼菜,没有种植技术,更不用谈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刚开始都是靠模仿性和摸索式进行,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病虫害防护都不懂,造成产量和收益低下。据村民们反映,他们也希望参加一些技能培训,学习一些种植技术。

所以,当地政府和合作企业应该定期对农民开设相应的技能培训班,让他们学习更多的产业技术和相关市场信息,让农民变成智慧农民,对于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波,洪忠明.武隆县鸭江镇2013年特色产业调研报告[J].吉林农业,2013(4)

篇5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业;非首都功能;协同发展

自2000年,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型社会,且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这样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更加突出,但北京的土地、环境、基础设施等制约着养老业发展,而河北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的自然社会资源,有力的政策支持等条件为承接首都养老服务产业功能提供便利。

一、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北京养老问题严重,养老产业亟待发展

北京早在1990年就进入了人口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三化并存的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北京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8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突破30万,占16.2%,失能老人占5.5%,空巢老人占到一半,另外还有失独老人0.7万人,而到202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北京市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增长。与此同时,2012年北京养老机构床位仅为7万多张,到2015年,北京市的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在2万张以上,且处于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价格太高的窘境。北京养老服务业发展任务艰巨。

(二)河北紧邻北京,地理位置优越

河北环首都的13个县市基本都处在北京的“一小时经济固”内,交通便利,与北京联系紧密,既方便老人出行生活,也便于子女探望。同时,河北的涞水、涞源、易县等地有众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可称之为北京的郊区,非常适合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河北具有充足的土地、人力等资源

北京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众所周知,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面积只有河北总面积的8.7%,可谓寸土寸金;且劳动力成本高,增加了养老产业发展成本,阻碍高投入、慢回报的养老产业发展。而河北则具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且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力成本明显低于北京,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引导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强调要努力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等新格局。同时倡议破除阻碍区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这一政策导向为河北承接北京养老产业转移提供依据。同时,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共同签订的《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三地要协同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引导鼓励养老服务业积极向北京之外疏散转移等措施,也表明政府的政策趋向于河北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

二、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北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产业拥有上述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自身仍存很多不足。在硬实力方面,河北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北京,大多数民办养老机硬件设施不足,距养老机构的建筑标准相差太多,且河北省的老龄化程度虽不如北京大,但也相对较严重,养老缺口压力较大,降低其疏解功能。在软实力方面,河北的文娱等活动落后于较发达的北京,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且当前河北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偏向中年女性,受过的相关专业培训较少,综合素质较低,阻碍养老服务的进步。同时,两地的老年人在享受医疗保险方面存在难题,老年人需要经常看病就医,但目前河北和北京没有实现无障碍的异地报销制度,如果不返回参保地,就存在异地就医报销时的不必要麻烦,阻碍河北对北京养老产业的承接。

三、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产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首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河北养老机构的硬件条件,提高居住标准,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达到让其满意的最大效果。同时,增加养老机构点的设立,政策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开展,增强河北承接北京养老产业发展的能力。

其次应加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使其为老年人提供最舒适合理的医护服务;同时应使养老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年轻化,多样化。老年人一般都长时间远离子女独自居住在养老院,其内心孤独脆弱,希望有子孙陪伴,从业人员队伍年轻化可满足老年人思念亲人的内心诉求,多样化可满足老年人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帮助老年人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最后,政府应改善异地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的管理,在河北和北京之间建立一条统筹医疗保险制度的通道,使得在河北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可以实现异地就医、异地报销直接在当地有关部门办理,减轻老年人医疗报销的负担,解决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提高北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的积极性。

篇6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收储中心,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摘 要】随着包头稀土高新区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推进发展第三产业,营造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实施“退二进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退二进三”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阐述以“退二进三”方式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对于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退二进三”;土地利用结构;第三产业

0 引言

日前,中央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说明在新的形势下第三产业的作用已日渐突出,是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推进发展第三产业,营造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随着包头稀土高新区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高新区应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把第三产业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大经济总量的重要抓手。

近年,高新区主城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愈为突出,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业产生的各类负面因素侵蚀城市空气、水源、绿化质量—可谓城市“顽疾”,同时对于工业企业自身而言,因高新区的节能减排标准大大提高,对工业企业排放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主城区工业企业面临着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的巨大压力,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而“退二进三”政策不失为一道除病良药:城区面貌得到实实在在的改观,居民生活品质得到切切实实的提高,一个绿色、安全、和谐的城区即将展现。“退二进三”符合城市服务型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改善了城区面貌和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最终实现“政府得形象,企业得发展,居民得环境”的三赢目标!

本文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阐述了以“退二进三”方式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对于高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1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

包头稀土高新区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随着包头稀土高新区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三产业总量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第三产业拉动社会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金融、保险、租赁和商服,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很缓慢;并且现代服务业基数很小,比重偏低,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层次发展不平衡。

对于产业基础为资源开发、重工业结构特征明显的地区,以知识密集和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业,将成为当前高新区亟待发展又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实现制造业由粗放、低附加值形态向集约、先进性、高附加值形态转型和升级,提高市场占有率,因而发展生产业是必然趋势。

2 第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机遇

近年来,高新区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处于历史最快和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就总体而言,高新区的第三产业还是不够发达。其经济总量、发展层次和活跃程度等方面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总量、规模仍然较小;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优化程度比较低;缺乏第三产业的统一规划;人才缺乏。

目前是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沿黄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联动、互动发展趋势逐渐增强。高新区作为呼包鄂城市群、沿黄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将积极融入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主动承接呼包鄂三市辐射。《内蒙古沿黄沿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高新区在“三位一体化”中的人才培养、技术输出、生产业方面的带动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必将使高新区集聚更多的战略资源和发展要素,为高新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 “退二进三”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用地发展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城市面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区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更好的落实包头市“退二进三”政策,将主城区打造成为集居住、商业金融、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科研设计、星级酒店、现代服务、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新城区、将黄河大街逐步打造成包头市建筑景观一流、绿化环境一流、通行状况一流的标志性大街。

高新区“退二进三”区域内共有企事业单位约170家,这些企事业单位为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单一的用地功能已经无法支撑城市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总体规划通过用地功能的置换,地块的合理整合,完善城市功能,为下一步城市的开发建设增加了可操作性。

“退二进三”土地结构调整将原有的工业用地按照一轴、一带、七区的设计改变为适于第三产业用地的商业、居住类产业用地。一轴:沿黄河大街两侧设计集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科研设计、星级酒店、现代办公、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时展轴;一带:串联设计区域内各功能片区,形成一条龙形休闲步行绿带,联系两头的城市公园和南郊苗圃,为城市提供开发空间;七区:设计区域结合现状大致整合为七个功能片区(商务金融区、企业总部区、科研办公区、区级行政办公区、配套商业区、居住片区、社区文体服务片区),布置不同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区域品位。商务金融区——位于黄河大街两侧,由商务办公、酒店式公寓、星级宾馆、大型商业等多种功能构成。企业总部区——以金融、证券、高档商务办公等知名企业总部构成的金融商务带,它们处于黄河大街南侧的显要位置,将成为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群。居住片区——通过分析原有住宅片区的位置分布,居住片区主要沿黄河大街以北,劳动路两侧布置。

稀土高新区黄河大街“退二进三”整体改造工程,打造商务商业高度发达的精致城区。借以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打造包头高端商贸中心、总部结算中心、金融中心和西部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4 结束语

通过“退二进三”一轴一带七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益,盘活和利用了存量闲置土地,改变低效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腾笼换鸟”的方式优化二产、三产布局,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共同促进二三产业发展。

高新区要以总部经济园区、金融商务园区为配套,发挥制造业基础好、专业市场发达的优势,以稀土产业应用园区、希望循环经济园区、高端装备制造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等现代服务业园区为承载点;以产品研发、工业设计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工业服务,大力发展服务输出;推动工业品牌向服务名牌延伸,建设一个立足高新区、服务包头市、辐射呼包鄂的工业生产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江帆,蓝文研,朱胜勇.第三产业生产服务:概念与趋势分析[J].经济学家,2014,01.

篇7

2012年中国GDP总量已居全球第二位,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不到3%,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中国2012年文化产品出口额仅为217.3亿美元,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只有1%左右,这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而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其GDP的21%,仅好莱坞电影就长期占有全球电影市场70%的份额。日本也达到了18.6%。中国文化产业企业可以说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

正如陈少峰先生所言: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文化企业的发育水平,随着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正在由“政府推动”转化为“企业主导”。如何培育或提升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也是这本研究报告的研究团队一直持续不断专注于文化企业研究的基本动因。这本研究报告带来的还远不只如此:文化产业的政策解读、文化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媒体传播新势力、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和文化产业园区,在这本研究报告里都力图有所展现,这也是这本研究报告的可借鉴之处,不仅在数字上有反应,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正是这种从学术的视角开始,而又不拘泥于学术研究,带给读者的感觉和震撼才与其他报告不同,这也正是这本报告的特色之处。

文化企业是做平台好还是做内容好?做平台会出现文化产业商业帝国,规模经济明显;做内容需要原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对于企业,政府要政策倾斜企业鼓励他们做内容,虽然内容为王是我们的共识,但现实却是平台为王。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到这个阶段,作为企业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不一定很多文化企业一定要做平台,如果一家文化企业原创内容比较多,而又具备研发创意团队和文化基因,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一定是目光远大地做内容,在每一个行业里面都会有隐形冠军,文化产业也不例外。

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是谁?为什么不是传统的传播媒体、电影院线、出版印刷?是CCTV吗?是华谊兄弟吗?不是,是中国移动。中国移动不仅在做平台,而且逐步在向内容扩展。包括百度也是在做平台的基础上向内容延展,这里也告诉诸多的文化企业一个发展路径,但是你适合吗?

《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3》所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日臻成熟,已经不是枯燥的数据和读者的自悟,更多的是思考和启迪,在这里你要找到你想要的,还要找到筚路蓝缕征途中前行的启明之光。这也就是为什么研究团队一再强调这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报告,相信读者读完之后会更加感同身受。

篇8

英文名称:Edible Fungi of Zhejiang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浙江省食用菌协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1188

国内刊号:33-1178/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