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6: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分析诗词的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区域经济;主导产业;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196-02
按照产业对经济的重要程度,可将产业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一般产业、辅助产业、主导产业。其中,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中处于支配地位,并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和产业群。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合理的递阶层次结构,也就是将问题所含的因素进行分组,并建立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是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如对最高层(A层)而言, 中间层(B层)中各有关元素相对重要性状况,可以构造矩阵,根据判断矩阵,通过运算,计算出各层因素相对权重,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以及层次总排序。
二、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首先对城市依照波士顿矩阵法确定若干个优势行业,然后参照主导产业的选择条件,对这些行业的三类八个基准指标进行计算并求出其相应的计分。
1.莜原基准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式中:Si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如果 Si>1,则表明该产业需求收入弹性大,说明其可以创造出较大的市场需求。
2)生产率上升率:
公式 3-1、3-2 即筱原二基准。
2.产业关联度
1)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指标可用投入产出表来测算:
感应度系数指标用投入产出表之逆矩阵来测算:
式中:ej ―第 j 产业的影响力系数;ei― i 产业感应度系数;n―产业数目;C i j ―列昂节夫投入产出矩阵逆矩阵(I-A)-1中的元素(i, j=1,2,3,…,n)。
如果ei>1,则表明i产业对其他产业感应度较高。
2)产业链长度
所谓产业链的长度、就是某一产业对它的上游产业的需求量(A1)和对下游产业的供给量(A2)及其本身产出量(A0)之和,即某产业的产业链长度为:
A=A0+A1+A2 = P i +P iL F ( i ) + L B ( j )(3-5)
式中:P i ― i产业工业总产值;L F ( i ) ―前向关联系数;
L B ( j )―后向关联系数。
产业链的长度表示了以某一产业为中心的上、下游产业的总产值的大小,A 越大,某产业的产业链和产业容量就越大。
3.比较优势
1)比较劳动生产率
2)产业贡献率
式中:W i j ― i产业在 j区域中的产业贡献率;P i j ― i产业在 j地区的产值;Pj― j区域总产值;W i j值越大,说明i产业对j区域经济的贡献越大,被作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区位熵
区位熵是反映不同区域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
式中:q i j ― j区域i产业的区位熵;e i j ― j区域i产业工业产值;e n j ― j区域n个(所有)产业工业产值;f i n ―全国或全省产业工业总产值; f n n ―全国或全省全部产业工业产值;q i j越大,说明i产业的区位优势越明显。
(二)选择指标权重确定
1.决策目标树的建立
将该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定义为目标层A,将各主要选择基准定义为准则层Bi,各基准的具体指标定义为方案层Ci,据此作出决策层次目标树:
A:工业主导产业选择。
B1:筱原基准B2:产业关联度B3:比较优势。
C1:需求收入弹性C2:生产率上升率C3:影响力系数C4:感应度系数C5:产业关联度C6:比较劳动生产率C7:产业贡献率C8:区位熵。
2.准则层子目标权重
(1)根据该市有关经济管理、工业经济领域一些专家判定的同一层次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构建出下表中的判断矩阵。
(2)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一行元素的积Mi
(3)求Mi的n次方根
(4)将向量(W1,W2,W3)T做归一化处理,即求得各指标矢向量Wi
若实际数据满足条件:W1+W2+W3=1,则(W1,W2,W3)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即W1,W2,W3为准则层子目标权重B1,B2,B3。
(5)一次性检验
3.方案层权重
用同样的方法,对第二子目标层Ci进行比较打分,可获得莜原基准(B1)与产业关联基准(B2)以及比较优势基准(B3)的分项判断矩阵,根据准则层权重的计算方法,可计算得各分层指标权重C1,C2,…,C8。
4.组合权数
经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到方案层中各分项对于决策目标层的权重B i C j ,其中i = 1,2,3; j = 1,2,…8。
三、结论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在对主导产业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为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焕臣.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 王建鸣.中小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及选择指标体系[J].经济师,2004,(12).
关键词:陶瓷材料;成分;化学分析;仪器检测;方法
1 前言
在陶瓷生产中,会用到多种矿物原料和化工添加剂,不同的原料配方和工艺处理过程,使得产品的物理性能(如:强度)、化学性能(如:耐腐蚀性)等有所不同,其主要是由原料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所引起的。对这些特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性能。但是由于检测材料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成本较高,研究人员采用了相关的化学成分分析和颗粒度测定进行替代。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原料供应商和生产车间的技术人员通过原料的化学成分判定原料的品质和用途。事实上,通过一些经验系数,控制原料的化学成分成了生产中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控制配方的化学成分应从监控原料的化学成分着手。研究和控制原料的微量成分,甚至是痕量成分,将对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研究都是通过化学分析来实现的。
目前最常用的陶瓷原料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是国家标准GB/T4734《陶瓷材料及制品化学分析方法》,该法属于湿法检测,样品被熔融和消解处理成液体,再经过络合滴定法、比色法或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原料中的氧化物成分。陶瓷原料一般分为普通原料和化工原料(单纯的化工料或经过混合加工的混合料),在GB/T4734标准中有规定,其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和灼减等9项成分的检测为常规分析。因此把以这些成分含量总数超过99.50%的、没有添加其他化工原料的陶瓷原料默认为普通原料。
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更多采用X射线荧光法,此法属于干法检测,是当今比较先进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之一。检测时,粉末样品经过压片或熔融冷却成玻璃样片,由计算机完成检测。检测效率很高,但成本也相对较高。
除此外,陶瓷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还有很多套标准可供选择,表1列出较常用的部分标准。
由表1可知,不同材料、不同成分、相同成分的不同含量范围,各有相对适合的方法。在检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策划和调整,选择合适的方法能使结果更准确。配合不同的样品,有时同一个样品需用几种方法进行检测,有时即便是差异很大的样品也能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关键是要了解每一种方法可能引入偏差的原因,在检测过程中需特别注意。
现代生产对原料的要求日渐提高,一些含量非常低的元素也会引起产品明显的差异。所以涉及原料化学成分方面,对化学分析结果的精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化学成分分析带来更多由计算机辅助完成的新型设备。比如先进的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原子荧光光谱仪(AFS)、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EDXRF)、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等。这些仪器能够同时检测多种元素成分,但价格比较昂贵。还有一些小型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离子计等,可对某类特定成分进行测定。这些仪器都能比较高效而精准地检测出陶瓷材料的化学成分。所有仪器对成分的测定都是以标准物质的标准含量为参照物,选择合适的标准物质也是结果准确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普通实验室常用的测定陶瓷原料化学成分的不同方法对结果的影响,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便使结果更准确,对产品的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帮助。
2 陶瓷原料成分的检测方法
(1) 滴定法
湿法化学分析测定陶瓷原料的化学成分,滴定法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表1中多个标准方法都使用滴定法。滴定分析法的原理是,滴定试剂与被测组分在适当的酸碱pH值下反应,通过指示剂在反应达到终点时颜色突变所使用的滴定试剂的多少来计算被测物的含量。陶瓷成分测定中,三氧化二铝、氧化镁>5%、氧化钙、三氧化二铁、氟化钙、较高含量的二氧化钛,还有熔块釉料中常见的二氧化锆、氧化锌、三氧化二硼等。由滴定法测定某组陶瓷原料化学成分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滴定法测定低含量成分时,相对偏差较大。如果低含量结果的精度要求高时不适用。
(2)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分析原理是,将光源辐射出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通过样品的蒸汽时,被蒸汽中的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发射光谱被减弱的程度,进而求得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由于原子吸收检测的灵敏度很强,因此在测定较低含量的元素时比较显优势。就目前运用的检测手段而言,原子吸收是最准确的方法之一,其元素检出限可低至0.0001%。由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元素的含量见表3。
由表3可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高含量成分时,绝对偏差较大。如果高含量结果的准确度要求很高时不适用。
(3) X射线荧光法
X射线荧光法的分析原理是用X射线照射试样时,试样会被激发出荧光X射线,不同元素被激发出的荧光X射线的波长(或能量)不同,且射线强度与元素含量成正比。把混合的荧光X射线按波长(或能量)分开,分别测量不同波长(或能量)的数值和射线的强度,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仪有两种基本类型:波长色散型和能量色散型。
作为干法化学分析方法的典型代表,越来越多的陶瓷材料检测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法进行测定材料的化学成分,主要在于这种方法的快速、准确及操作简捷。波长色散法的检测结果非常稳定,无论成分含量的高或低,准确性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检出限低至0.001%。能量色散法能在同一时间分析出所有元素,具有准确、快速的优点,定量分析稍逊于波长色散法。但在特定范围内的材料也能获得满意的结果,特定元素检出限可达0.01%。由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法测定某陶瓷原料化学成分的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测定成分时,重复性较好。无论是主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其结果都比较满意。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测定成分时,重复性也较好。但是所检测的样品范围比较窄,如石英、钾长石、钠长石、高岭土样品能迅速测定,结果较满意。混合样品的检测偏差比较大。
(4) 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介于原子发射光谱(AES)和原子吸收光谱(AAS)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该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目前已有20多种元素的检出限优于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其主要用于金属元素的测定,在环境科学、高纯物质、矿物、水质监控、生物制品和医学分析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测定汞、砷、铬、铅等有毒成分。
(5) 其他检测法
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离子计分别在测定某些元素和离子含量时,有较强的优势。比如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低含量的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铁、二氧化硅等,检测结果非常准确。火焰光度计测氧化钾、氧化钠操作比较方便,结果也能符合生产要求。离子计测氟离子是最准确的方法。
以上所提及的方法都是陶瓷原料化学成分分析常用的方法,不同方法对不同含量的元素成分各有优势。
3 检测偏差分析
(1) 滴定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的检测偏差主要来自标准溶液的浓度是否准确、检测过程溶液的酸碱值是否符合反应的要求、滴定管是否标准、滴定速度是否合适、滴定温度能否保持等等。由于检测步骤较多,需要注意的环节也多,容易引起偏差。含量较低的成分更加必须小心。
(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检测偏差主要来自标准溶液的浓度是否准确、稀释溶液倍数越高,检测偏离风险越大。
(3) X射线荧光光谱法
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检测偏差来自样品本身。在压片制样的测定过程中存在颗粒效应、基质效应、矿物效应等影响。即粉末样品的颗粒细度不一致、所含元素不一致、所含矿物不一致,对检测结果会带来偏差。通过熔融法将待测样品熔融成玻璃片进行测定,可以消除这些效应,但是熔制样片时降低了试样的被检浓度,而加入的熔剂也会引入新的成分,检测时要避开这些因素。
(4) 干、湿法检测
无论湿法还是干法的检测,都要使用化学试剂,在检测过程中,化学试剂和被检样品交融在一起。因此化学试剂的纯净度不够会引起偏差,检测时必须进行空白对照实验,即不加入样品,与检测同步使用所有化学试剂和设备,测定相关含量。同时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同样的检测,以便监控检测的有效性。
(5) 标准曲线定位
仪器检测都涉及标准曲线,标准曲线的取点很重要,检测点尽量设置在标准曲线的中间段,检测点离标准曲线中位越远,越容易引起偏差。
(6) 波长色散X荧光法
仪器检测时,含量接近或超出检出限的检测结果偏差较大;设备的检测边缘元素的测定偏差也比较大,如波长色散X荧光仪的检测为硼(B)至铀(U)的范围,测硼时的偏差会比较大、能量色散X荧光仪测钠时也是如此。
4 结论
(1)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法测定普通原料是最佳的方法,检测数据完全能满足普通陶瓷生产的需要,并且检测速度快。因为干法检测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小。但是设备成本较高。
(2) 普通的陶瓷原料也可以采用湿法进行测定,原料中含量较高的成分用滴定法、重量法测定。原料中的微量和痕量元素可以由原子吸收和分光光度计等设备完成。虽耗时长,但是准确性高、成本较低。
(3) 化工料或混合料成分相对复杂,某些成分在检测过程中还会互相影响,准确测定结果有时需要多种设备与多种方法相配合,如一般的熔块的测定: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二氧化锆、三氧化二硼用滴定法;三氧化二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锌、氧化锂、氧化铅等用原子吸收法;氧化钡、硫、灼减量等用重量法;二氧化钛、五氧化二磷用比色法;含氟离子的样品还需要用离子计测定氟离子的含量。
对于加入了较多量钴、镨、铬、铁、钛、钒等显色成分调配的色料原料,检测过程更需使用多种方法和设备。
化工料或混合料,也可以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法进行测定,需要建立相近含量成分的标准曲线,检测结果较好。但是当样品中含硼或氟成分,由于熔剂本身含硼,又由于高温制样会使部分氟挥发,所以结果不理想。
(4) 一般陶瓷企业对生产原料化学成分的稳定性的监控,采用滴定法、火焰光度计法、分光光度计法和重量法,基本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如果需要更精确的监控,从性价比考虑,可以把样品送到设备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实验室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1] 陶光仪,卓尚军,罗立强.X射线荧光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 章诒学,何华焜,陈江韩.原子吸收光谱仪[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
关键词 知识链 共词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 研究热点
分类号 G350
Hotspot of Knowledge Chain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words Analysis
Shen Tongping, Yang Songtao, Chu Jiewa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keywords in the researches of knowledge chain field published in CNKI full-text databases, then uses software SATI 3.1 to get the word frequency of these keywords. The top 32 highly cited keywords are identified. It constructs the co-word matrixes, correlation matrixes and discriminative matrixes. On the basis of this classification, it tries to conduct co-word analysis of different matrix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ree multivariate statistic methods-factorial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At last, it explor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hotspot of knowledge chain theory.
Keywords Knowledge chain. Co-words analysis.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Research hotspot.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赖以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正如野中郁次郎所言:在一个只有不确定才是确定的经济中,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资源是知识[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提高知识的效益,于是就产生了知识管理这门学科。知识管理,顾名思义,是对知识的管理,是一门对企业现有知识的一种增值管理。其中,知识链就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链,又称为知识链条(Knowledge Chain),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知识流动过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挖掘、知识流动、知识溢出、知识创新等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以知识流为导向,促进企业资金流和物流的不断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建立知识链正日益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
本文以CNKI近十年来发表的知识链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关键词为研究载体,以共词分析方法为研究基础,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方法为手段,结合可视化软件Ucinet,绘制近十年来知识链研究图谱,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国内近十年知识链研究领域的学科热点问题。
1 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方法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法国文献计量学家提出的,其思想来源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耦合与共被引概念。其中,共被引指当两篇文献同时被后来的其他文献引用时,则这两篇文献被称作共被引,表明它们在研究主题的概念、理论或方法上是相关的。两篇文献共被引的次数越多,它们的关系就越密切,由此揭示文献之间的亲疏关系。共词分析以此为原理,对文献的标识特征之一的关键词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界定,把握学科研究热点领域,并在高频关键词的基础上,构建共词矩阵,并利用社会学统计方法和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多维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以图形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出来。最后,对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归纳,分析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1.2 研究文献来源
为了确保检索的文献符合笔者的分析需求,笔者检索条件设置为:数据来源为CNKI,检索时间为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以“知识链”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期刊、硕、博士论文等235篇,通过对每篇文章的浏览,确定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有208篇。通过文献计量工具软件SATI 3.2对原始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在检索的208篇文献中,共有关键词有381个,选择词频不低于3的关键词有32个,得到32 个高频关键词列表,详见表1。
表1 高频关键词(部分)
通过对32个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共词检索,统计他们在208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的频率,形成32×32的共词矩阵,见表2。
表2 高频关键词32×32共词频次矩阵(部分截图)
1.3 构造相关矩
通过对共词矩阵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共词矩阵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为了能够用更多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需要利用Ochiia系数对共词矩阵进行转换,构造相关矩阵和相似矩阵。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似矩阵,如表3所示。但是相似矩阵中的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误差,为了方便进一步处理,用1与全部相关矩阵上的数据相减,得到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数据详见表4[5]。
表3 相似矩阵(部分)
在相似矩阵中,数值的大小表明了两个关键词之间距离的远近,数值越大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关程度越大;数值越小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关程度越小。
表4 相异矩阵(部分)
在相异矩阵中,数值越小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关程度越大;数值越大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关程度越小。
2 多维量度分析
2.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相关分析技术,希望在一大群具有相关性的数据中,通过降低变量的数目,转换为彼此独立的新的因素。本文利用SPSS 19.0中文版软件进行关键词共词频次矩阵的因子分析,得到因子分析结果表5。
在进行因子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本文设定因子数为10个比较合适,结果表明共有10个公共因子被提取,这10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43.193%。将32个关键词分为10个类别,可以解释知识链研究领域43.193%的信息。
表5 因子分析结果(部分)
通过对转轴的因子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按照因子负载超过0.35的因子才被接受提取关键词的原则,确定国内知识链研究热点分布。
从表5中可以发现,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了企业-学校、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业务流程、知识链模型;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了图书馆、业务流程、知识创新;第3个因子主要解释了企业-学校、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知识链模型、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第4个因子主要解释供应链、模式、知识创新;第5个因子主要解释社会资本、相互信任、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第6个因子主要解释模式、知识链、价值链;第7个因子主要解释社会资本、相互信任;第8个因子主要解释组织学习;第9个因子主要解释知识流动;第10个因子主要解释企业核心竞争力、框架、知识管理系统。
2.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只要是辨别事物在某些特性上的相似或相异处,并按照这些特性将事物划分为几个类别。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更加明确的反映该研究课题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领域。本文利用SPSS 19.0中文版软件对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状结果,可知关键词集聚分为5个类别。第1类,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企业-学校;第2类,层次分析法、图书馆、业务流程、知识链管理;第3类,社会资本、相互信任、供应链、模式、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价值链、知识管理、知识链模型、知识链、企业核心竞争力;第4类,知识流动、知识评价、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优势、组织学习、企业、知识流动;第5类,合作创新、组织之间合作、学科建设、模型、领域本体、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2.3 多维量表分析
多维量表分析(MDS)是将一组个体间的相异性数据经过MDS转换成空间的构形,且尽可能保留原始数据的相对关系[6]。在SPSS 19中文版中,选择“分析――度量――多维尺度(ALSCAL)”,得到空间二维结果。
从结果可以看出,关键词可以分为5类。第1类,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相互信任;第2类,知识管理系统、企业、模型、领域本体、企业-学校、层次分析法、学科建设、框架、知识溢出;第3类,社会资本、组织之间合作、合作创新、知识流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图书馆、绩效评价、业务流程;第4类,知识链、知识链管理、核心竞争力、知识创造、知识管理;第5类,知识优势、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组织学习、模式、供应链、价值链、知识链模型。
3 国内知识链研究热点透视
从上面的多维变量分析中,我们知道国内针对知识链研究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有对知识链概念、模型的研究,也有学者通过知识链的研究来提高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等。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知识链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国内知识链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3.1 知识链概念与模型研究
知识链概念和模型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知识链概念研究: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知识链的提出,就是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目前对知识链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学者有的从企业主体发出,认为知识链是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之间的转移和扩散,从而实现知识的集成和创新的网链结构。有的学者从系统的知识管理观点出发,认为企业的知识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供应链的层次上,它应该是一个抽象化的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对知识链的概念的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热点之一。(2)知识链模型研究:知识链模型作为知识链概念的形象化事物,为理解知识链的运行机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由于知识链没有确定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众多基于自身学识的模型,它们在研究视角、特性等方面不大相同。因此,知识链模型研究主要包括知识链模型的构建、知识链模型的比较分析,知识链模型的现状研究等[7]。表征这一热点的关键词有“模型”、“领域本体”、“框架”、“知识链”、“知识链模型”等。
3.2 知识链流程研究
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通过知识链流程研究,提高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国内学者研究的一大热点。具体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1)知识优势(关键词:知识流动、知识优势):知识优势强调的是由知识形成的竞争优势。促进知识优势的形成,是知识链研究的一大重点。构建知识链知识优势理论模型,实现由知识资源――知识优势――竞争优势的转化。
(2)知识共享(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组织的层面。这样在组织内部,员工可以通过查询组织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反过来,员工好的方法和工具通过反馈系统可以扩散到组织知识里,让更多的员工来使用,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知识共享成为当前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推动知识共享的主要手段。知识共享既有针对网络化组织、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模型的研究,又有基于博弈论的知识共享演化博弈模型,还有针对知识共享风险的防范措施。
(3)知识创新(关键词: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管理,组织的知识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意义在于帮助组织在创新群体内创造一种共识,以构造可以用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新知识。国内学者针对知识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创新模型的比较、知识创新模式的选择和知识创新实现方法。
(4)知识流动(关键词:知识流动):知识流动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知识在有一定需求的主体之间(包括个人、组织和区域),从知识存量高者流向知识存量低者的过程。发送的知识是知识接受者现有知识能匹配和需要的知识。只有知识流动起来,整个知识链才能循环起来,从而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增值的目的。国内学者研究究了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分析了知识流动障碍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流动模型,提出了促进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流动建议[8]。
3.3 知识链应用研究
知识链应用研究比较宽泛,如在图书馆、生产服务性行业、政府知识管理、企业集群与创新、合作伙伴选择、组织学习、组织绩效评价等方面都有知识链的应用。这一方面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知识链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知识链对企业知识共享的影响,不同组织之间知识链共享研究,基于知识链的成员利益分配研究,以及图书馆知识链应用研究等。表征这一热点的关键词有“知识管理系统”“组织之间合作”“图书馆”“业务流程”“绩效评价”“核心竞争力”“组织学习”“模式”“供应链”等。
4 结语
国内知识链研究的时间不长,研究论文数量不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知识链的概念、模型、应用等角度。通过共词分析法来展现国内知识链研究热点问题,这类文献基本没有。笔者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篇研究论文,清晰地发现近十年来知识链研究领域过去的关注点、现在的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有点不足。在介绍知识链研究热点问题,因限于篇幅,很多相关热点没有一一展示;学科领域的研究应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由于定性研究较难统计,本文只采取了定量研究,对研究结果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高频关键词的设定、树形聚类图的划分、因子分析等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问题是笔者下一步需要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 1 ] 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
vard Business Review,1991(11):94-104.
[ 2 ] Callon M,Law J,RIP A1.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ology of Science in the Real World[M].London:Macumillan,1986:14-18.
[ 3 ] Law J,Bauin S,Courtial J P,et al.Policy and the mapping of scientific change: a co-word analysis of research into environmental acidification[J].Scientometrics,1988,14(3/4):251-264.
[ 4 ] Turner W A, Rojouan F. Evaluating Input/output Relationships in a Regional Research Network Us-
ing Co-word Analysis[J].Scientometrics,1991,22(1):
139-154.
[ 5 ] Wettler M. Reinhard Rapp Computation of Word Associations 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s of Words in Large Corpora[EB/OL].[2005-10-09].http://acl.ldc.upenn.edu/W/W93/W93-0310.pdf,2013-05-10.
[ 6 ] 林震岩.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33.
[ 7 ] 李后卿,黄玉丽,莫文生.知识链模型及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8(7):57-59.
[ 8 ] 赵力焓,石娟,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知识流动的过程研究[J],情报杂志,2010(7):70-73.
沈同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助教。安徽合肥,230036。
杨松涛 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安徽合肥,230036。
[关键词]施工投标;承包方;层次矩阵分析法
[DOI]10.13939/ki.zgsc.2016.38.153
1 引 言
工程投标是指具有合法资格和能力的投标人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提出实施方案和报价,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标书,并参加开标,中标后与招标人签订承包协议的经济活动。工程招标、投标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招标人通过招标活动从投标人中选定报价合理、工期较短、信誉良好的承包商来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而投标人则通过有选择地投标,竞争承接资信可靠的业主的建设工程项目,以取得较高的利润。在目前我国投标的过程中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分析的方法,笔者通过建立层次矩阵评标模型来分析风险的大小,从而达到规避投标风险的目的。
2 项目施工投标中规避承包商风险的层次矩阵分析法
2.1 投标层次矩阵分析法的理论与步骤
投标层次矩阵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评价目标,再明确方案评价准则,然后把目标、评价准则和行动方案一起构造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目标、评价准则和行动方案处于不同的层次,彼此之间有无关系用线表示。我们将投标过程中的评价目标、准则、行动方案和风险因素用层次矩阵分析法来分析和规避承包商的风险,建立了层次矩阵投标模型,用层次矩阵评标模型来分析风险的大小,从而达到规避投标风险的目的。
层次矩阵分析法的信息基础是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利用排序方法,可以得到各个风险因素重要性的排序。层次总排序即在单准则排序的基础上,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称为层次的合成权数。这一过程是自上往下进行的。
层次矩阵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定义问题,确定要完成的目标。
第二步:从最高层(管理目标),通过中间层(判断准则)到最低层(方案)构成一个层次结构模型。
第三步:构造一系列下层各因素对上一层准则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第四步:在第3步里建立判断矩阵所需要的n(n-1)/2个判断。
第五步:完成所有的两两比较,输入数据,计算最大正特征值,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
第六步:对各层次完成第3,第4,第5步的计算。
第七步:各层次合成计算。
第八步:如整个层次综合一致性不通过,要对某些判断作适当的改善,例如修改做成对比较判断时所提的问题。如一定要修改问题的结构,则即要回到第2步,不过只要对层次结构中有问题的部分作相应修改则可。
层次矩阵分析法的基本计算问题是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与此对应的特征向量。
2.2 层次矩阵分析法在项目施工投标中规避承包商风险的应用
2.2.1 建立判断矩阵
通过进行专家咨询,统计综合后可得到下一层因素相对与上一层因素的判断矩阵,在此给出建设工程项目承包商风险评估的层次判断矩阵。
2.2.2 进行层次矩阵单排序
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或权重)W,并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以表1 A承包商风险评估比较矩阵为例计算方法如下:
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远小于0.01,表明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模型是可靠的。对于向量Wb中的五个数从评价目标“风险评估”的角度,其大小顺序即代表了它产生风险的大小,由此可判断产生风险的各因素的顺序。
同理可计算表2承包商自身方面的原因B1判断矩阵各指标的权值,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2.2.3 进行层次矩阵总排序
层次矩阵总排序就是用上一层的排序数值对下一层各有关因素单排序权值进行加权,得到下一层对上一层的总排序权值,对于最高层的主层次,其层次单排序也就是层次总排序。
各项指标对总目标的权值计算结果为:
承包商的风险评估:
对于向量 Wc中的 n 个数从评价目标“风险评估”的角度,其大小顺序即代表了它产生风险的大小,由此可判断产生风险的各因素的顺序。
2.3 承包商风险评定等级和标准
具体见表9。
3 结 论
承包方首先可分析各种风险因素的来源,然后通过投标层次矩阵分析法来确定各种风险的大小,从而可以作出正确的决择,达到规避投标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PMI Standard Committee.PMI Annual Report 2002.PMI,PA,USA,20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heating modes of high-rise buildings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selection of factors, the most reasonable heating method is selected b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select the heating mod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aving cost, protecting environment and meeting the use function.
关键词: 高层建筑;采暖方式 ;绿色环保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heating mode;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038-02
0 引言
建筑采暖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且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程,当采用煤炭作为燃料时更加如此,不但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在我国集中供暖依旧是比较主要的供暖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节省一些资源,但是热量流失也比较严重。[1]随着人民的收入的增长和生活状态的改善,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采暖工程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在选择采暖方式的时候会有许多要考虑的要素,包括建筑面积、供暖可靠性、投资大小等等,所以一般的定性与定量的的评测方法无法做到科学准确的对其评估。然而层次分析法把复杂问题给简化,通过建立递阶结构对重要的要素进行对比,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旨在引用这种方法,对建筑采暖方式进行选瘢从而提高建筑设计质量。
1 常见供暖方式简介
1.1 集中供暖
在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在市场还不是很开放的年代,煤炭资源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国集中暖的主要资源,集中供暖方式又恰恰可以相对高效地释放煤炭的能量,且供热持久,所以一直以来这种供暖方式被大量采用。[2]但是使用煤炭的集中供暖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各种温室气体会被排放到大气中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这种“伙供“方式导致业主不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开关暖气,临时不住也需要缴纳暖气费。[3]
1.2 分户供暖
1.2.1 燃气分户供暖
燃气分户供暖采用液化气作为取暖原料,通过对液化气的燃烧提供温度,其燃烧空间密闭,利用效率高,不会带来空气污染,也可以起到解决“伙供”问题,并且装有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装置,温度可以自己调控,开关暖气时间也可以自己调节,减少了人不在也需要开暖气的这种浪费,而且天然气更加环保,所以在今后燃气供暖方式将会占据主要市场。然而燃气供暖方式现在并不成熟,有些技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所以说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4]
1.2.2 电热采暖
分户电热采暖使用低温电缆或者电热膜作为传热媒介取暖,其优点是占用面积小,便于安装,且住户能自主调节室温,不会让人感觉干燥。但是其缺点也比较明显,用电高峰期的时候会导致热量不足,而且设备造价较高。[5]
2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供暖方式进行选择
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是运筹学家T.L.萨迪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其根本原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许多组成因素,再把这些因素按内部关系组成递阶层次结构,再把这些因素两两比较,排列相对重要性,然后根据重要性排序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2.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①分析各要素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②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的准则重要性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进行检验;③计算相对权重;④计算总权重,排序。
2.3 应用实例
某高层建筑供暖系统设计时,设计师不仅要参考设计规范及图纸,还要与专家和业主交流意见,综合各方的意愿,对各种供暖方式充分评估,选择出最适合的供暖方式,依据层次分析法评估,步骤如下:
2.3.1 建立方案的递阶结构
根据设计的目标和涉及的要素,做出方案的递阶结构。考虑为主要素:供暖是否可靠,购买设备资金多少,舒适及方便程度。在分析层次中,A为目标层,选择供暖方式;准则层B,涉及选择的要素;C为方案层,为供暖方案的选项。
建立模型如图1所示。
2.3.2 建立各阶层的判断矩阵
建立判断矩阵是为了计算权重,根据专家及业主的意见得出相对权重,为了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1-9比率法构造,1、3、5、7、9等标度表示两元素相比的重要程度,2、4、6、8等表示上诉中间值。为了保持关于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引入一致性指标
综表1-表5可知,该选择煤炭集中供暖方式。
3 结语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煤炭集中供暖方式综合权重最大,是最优供暖方式。通过计算,可以为工程选择供暖方式提供帮助,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涛,郝治铭,刘星.现代高层建筑中采暖方式的浅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9):166.
[2]韩东.高层建筑中采暖方式的分析选择[J].民营科技,2007,(11):147.
[3]高薇.高层建筑中采暖方式的选择[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30.
关键词:火灾风险评估;食堂;模糊极值统计法;层次分析软件;改进措施
0绪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人们消费和娱乐的人员密集场所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对繁荣社会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负面的影响——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恶性灾害事故频繁发生。这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影响、给社会造成了较大损失,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关注。
食堂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在发挥提供就餐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如2007年发生在武汉一所高校食堂的火灾,再如2009年发生在川大锦城学院的火灾,虽然这两起火灾并无人员伤亡,但却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校食堂这类特殊的人员密集场所的广泛关注。火灾风险评估对于认识火灾隐患,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提高消防可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1食堂消防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本章深入分析食堂火灾危险性,建立食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评分法确立评价指标的取值范围,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建筑火灾危险评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指标体系是其中关键的一步。食堂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中,但人们对于其的关注度却很少。下面就根据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建立食堂的火灾危险性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1.1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
(1)人口密度大,人员疏散困难
(2)火灾荷载大,发生火灾时产烟量大,烟气造成的危害较严重
(3)内部线路复杂,存在线路老化、修复不及时的问题。
(4)消防设施完好率得不到保证。
(5)人员接受消防知识培训或消防意识程度不统一,参差不齐。
1.2食堂火灾危险性分析
任何一个建筑的火灾从根源上来讲都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从建筑自身消防安全、灭火救援力量、当地防火监督状况和社会消防安全状况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2.1食堂自身消防安全
(1)建筑物自身情况
建筑物的墙体、构件、内部装修的燃烧物质性质、室内火灾载荷等,对其控火能力都有重要影响。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以及建筑物周围的环境都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大小。
(2)防火设施与设备
合理的防火结构与布局,防火或防排烟分区等被动防火设施,能够在火灾发生的初期阶段截断其蔓延,将火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旦初期火灾未得到有效控制,马上就会发展成熊熊大火,很难扑救。所以,首先必须防止火灾发生,即使发生,也要控制在初期阶段。特别是对食堂这样的人员密集场所,要充分利用自动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火灾灭火系统这些主动防火设施将火灾控制在初期阶段,直至扑灭。
(3)火源的控制
由于食堂的用电设备少,出现用电不慎造成的火灾可能性较小。但是操作间线路较为复杂,在供应伙食前期耗电量较大,可能出现短时的短路现象。因此其着火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电器设备、吸烟,电线电缆。
(4)消防应急疏散
每年世界各地都会有踩踏事故造成很多人丧生,其直接原因是人员不能快速安全离开事故发生地。由此可以看出消防应急疏散的重要性,很多事实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食堂的应急疏散设施包括安全出口、火警广播系统、人群的密度、疏散标志与应急照明等等,是发生事故后进行人员、物质疏散的必要设施,它的情况好坏对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有直接的影响。
(5)消防安全管理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火灾疏散方案、设置专门人员值班、定期对各种设备进行检修,是提前发现问题的最好手段,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燃”。与此同时,人们的安全意识水平以及食堂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水平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2食堂灭火救援力量
食堂一旦发生火灾,当地的消防队装备、消防队训练水平和实战水平、消防队数量、消防通讯、道路交通状况和消防水源等等密切的关系。
1.2.3当地防火监督状况
防火监督检查也就是指消防监督检查,其责任主体在于当地的支(大)队,只要当地主管消防机构定期做好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并及时要求整改和专项治理,有助于减少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
1.2.4社会消防安全状况
当地的社会消防安全状况也影响食堂发生重特大火灾危险的大小,尤其是社会消防安全、领导的重视等等。
1.3食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对食堂火灾危险性分析,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的特点,现建立以食堂自身消防安全、灭火救援力量、当地防火监督状况和社会消防安全状况4个子系统的评价体系。并确定了各子系统的影响因子,见表2.1。
1.4评价指标体系各个因素的风险值
本文采用专家评分法,就把在评定问题中或决策问题中所要考虑的各因素,由调查人事先测定出表格,然后根据研究问题的具体内容,在本专业内聘请阅历高、专业知识丰富并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按照对安全有利的情况(越有利得分越高)进行打分。最后,由调查人汇总,计算出因素的分值,根据风险程度表进行评估。此方法易于掌握,能广泛用于火灾安全评价。
1.4.1专家打分
根据表2.1制订因素重要程度调查表。调查时,综合考虑聘请10位专家组成专家调查组,主要是消防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家。在打分时,要求每个专家独立完成,不能互相讨论或交换意见。
其中打分依据相关的风险等级,具体等级划分如下表2.2:
1.5确定特征值
以专家打分为依据,根据公式(2.1)确定评估指标的特征值
(2.1)
其中bij为评估分值上限,aij为评估分值下限。
指标特征值如表2.3
1.6小结
本章完成了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专家打分并根据专家打分计算出了三级指标特征值,为后续的计算建筑物的总的风险值并判定风险级别奠定了基础。
2 yaahp层次分析软件的应用
2.1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根据指标体系绘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3.1
2.2绘制判断矩阵
对多目标、多层次进行两两对比,运用九标度法,构筑判断矩阵。九标度赋值法的重要性判断值如下表3.1
3.3各级指标的权重的确定
利用层次分析软件yaahp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仅截取部分图,如下
Yaahp层次分析软件的Wi即为三级指标的权重,即二级指标所包含的因子权重。
对二级指标所包含的因子,各权重求和,既为二级指标权重。同理,一级指标的权重的确定也是如此。在这里不一一罗列。
根据权重指标及各因素的特征值并利用公式(3.1)从而确定各因素对上级指标的影响。将各指标所包含因子的影响值利用公式(3.2),既为指标的风险值。
(3.1)
式中:——建筑某级指标火灾风险
——基层指标的权重
——基层指标的评估得分
其中当某级指标只包含一个风险因素时,i=1
(3.2)
式中R——上级指标得分
因此总得分:82.27,属于高风险。
虽然食堂的风险较大,但是可以通过可以一定措施进行补救。现依据特征值及风险量化标准列出对整个风险评估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几个方面。分别为室内火灾荷载、吸烟、火警广播系统、人群密度、疏散标志与应急照明、消防通信和接出警,道路交通,隐患整改落实,专项治理、社会消防宣传、各级领导重视情况这些因素对于引起火灾具有极大的可能性或者后果极其严重。如果在这些方面妥善落实,则消防安全相对可以保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文概述了消防安全评估中术语与常用的评估方法,阐述了国内外建筑消防安全评估研究现状。概述了模糊评价理论与方法。对食堂火灾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食堂建筑自身安全、灭火救援力量、当地防火监督状况和社会消防安全状况为因素子集的食堂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子集的评价因子。采用yaahp层次分析软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结论如下:
(1)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筑消防安全评估的基础。
(2)对食堂进行消防安全评估的目的,是减少火灾发生以及火灾发生以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考虑建筑自身状况,还应该考虑灭火救援力量、当地防火监督状况和社会消防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更完整。
3.2建议
从存在较多极高风险的因素方面可以看出食堂的安全性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食堂自身的疏散方面上是较差的,消防基础设施和公共消防安全状况以及当地防火监督情况也不尽人宜。因此作者对食堂的安全管理提几点建议:
(1)食堂要实行消防安全统一管理。
1) 疏散设施要统一管理,确保完好有效。
2)消防设备要定期检修,统一管理。
3)食堂用火用电要统一管理。不能私自拉扯电线、违规擅自动火。
(2)提高防火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可以利用本学院的特点,定期开展相关的消防教育与宣传,真正做到人人知消防,人人懂消防。
(3)食堂要建立消防安全组织机构和严格的消防安全制度
(4)尽快改善现有的消防通讯状况。
消防通信是现代化消防的标志,是提高灭火救援效率的重要保障。
(5)努力提高消防技术装备的科技含量
车辆装备器材配备要按照国家建设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的《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要求,结合当地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实际,使消防部门执勤车辆、灭火器材、抢险救援器材和消防人员防护器材配备在近期内达到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GB50016-2006,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杜兰萍.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73
[3]田玉敏,刘茂.高层建筑火灾风险的概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5):100 - 101.
[4] Shields J, Silcock G. An applica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approach fire safety[J]. Fire Safety Journal,1986,11:235 - 242.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风险;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5502
1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概述
1.1房地产投资风险
房地产投资风险就是从事房地产投资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大小,这种损失包括所投入资本的损失与预期收益未达到的损失。
1.2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影响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将房地产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划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对市场内所有投资项目产生影响,投资者无法避免或消除的风险称为系统风险,也称不可避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供求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变现性风险、周期性风险、政治风险和政策性风险;而只对个别项目产生影响,可以由投资者设法避免或消除的风险统称为非系统风险,也称个别风险。主要包括:经营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其它个别风险(自然风险、近邻地区环境变化风险等都属于个别风险)。
2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体系
2.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组成科学的、完整的总体。对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可测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可行性、系统性、完备性和简明性。
2.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房地产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评价指标层次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结合众多学者在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以房地产投资风险影响因素为主要依据,建立房地产投资风险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3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
3.1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的萨迪生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是一种用于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建立在专家咨询之上的优化方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需要达到的目标,能把复杂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形成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把多层次多指标的权重赋值简化为各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弥补了人的大脑难以在两维以上空间进行全方位扫描的弱点,便于各层次、各指标进行客观的赋值,得到方案层相对于总目标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重值,以此作为评价和方案选择的依据。AHP 法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和客观判断数学化,简化了工作量计算,进行房地产投资风险综合评价的关键就是要确定后通过其权数将不同质的多个指标合成一个能够反映房地产投资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决策原则的一致性,利用此法分析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可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对图1层次结构的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反映各风险影响因素在房地产投资风险综合评价中相对重要性的权数,然后综合评价。运用AHP,依此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评价过程可以用图2简单表示:
B =A*R
3.2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房地产投资系统风险分析时, 最重要的一步是进行投资风险辨识,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层次结构模型。
3. 3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如下:(1)因素集的建立:以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程中的客观系统风险为评价目标,将目标的要求逐级分解到具体指标,根据指标因素内涵大小和指标间相关程度,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级;(2)评语集的建立:从各种风险因素对整个项目影响程度的大小考虑,最终将评语集确定为V = {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3)指标集的建立:需建立的有:主因素(即准则层)指标集及相应的权重集。子因素(即子准则层)指标集及相应的权重集;(4)确定权重集:评价指标的权重可以表征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大小,权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5)确定评判隶属矩阵;(6)计算评判矩阵;(7)评价结果:项目投资风险的最终评分分值越高,说明项目在所有评价指标上的综合表现越佳,从而项目总的投资风险越高,反之亦然。
4实例研究
深圳某公司由于规模扩大,大量招收新成员,宿舍供不应求。因此,公司决定拟开发一中高档住宅小区作为宿舍,占地约十二万平方米,拟投资11000万元。项目在进行房地产风险分析时, 邀请了有关专家数十名, 根据具体情况从投资风险角度确定其是否应该进行开发投资。经房地产投资专家确定,该项目的投资风险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利率风险、变现性风险、周期性风险、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下面就本文中介绍到的方法对该项房地产投资的风险进行层次分析。
(1)确定评语集。
评语集为X=(x1,x2,x3,x4,x5) =(高风险, 较高风险, 一般风险, 较低风险, 低风险)= (100, 90, 70, 50, 30)。
(2)确定因素集。
主因素为U = ( u1,u2); U =(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 (u1,u2); 子因素集为:Uk= (uk1,uk2…,uki) 。
(3)确定权重集。
由层次分析法计算得A=(0.7,0.3);A1= (a11,a12,…,a17)=(0.2,0.2,0.2,0.1,0.1,0.1,0.1);A2=(a21,a22)= (0.8,0.2)。
(4)确定评判隶属矩阵。
采用专家调查法,选取相关专家进行评价打分,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及归一化处理,可以得到专家评价表2。
(6)评价结果。
规定评语集X中各元素的量化值为x1=100,x2=90,x3=70,x4= 50,x5=30,则最终评判结果V的值介于30和100之间越接近100投资风险越高,越接近30投资风险越低。实例中V = B*XT =(0.186,0.265,0.277,0.168,0.104)*( 100, 90,70, 50, 30)T= 73.36,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开发项目投资风险的最终评分为73.36,介于“一般”和“较高”所对应分数区间70~90,更接近于一般风险。因此,该投资项目风险属于中等,可以选择进行投资。
5结论
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其风险性越来越多地得到普遍的关注。利用层次分析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及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对投资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避免了现有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所得的评价结果与常规分析的结果基本上相符,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美)威廉 F.夏普.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简德三,王洪位.房地产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赵世强.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5]刘正山. 房地产投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2002,(1).
[关键词]腋臭;抽吸术;微创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1-0018-03
Repeat liposuction-curettage for failed bromhidrosis surgery
ZHENG Ze,GUO Yong-gang,SUN Zhi,LI Wen-zhi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Beijing Anzhen Hospital of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efficacy and side-effects of a second Liposuction-curettage(LC) in patients with insufficient prior surgery for bromhidrosis.Methods32 nonresponders to pri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21 female and 11 male) underwent a second LC. Side-effects, patient satisfaction, the surgeons' intraoperative evaluation after surgery were documented,to compared with 382 patients of first LC(253 female and 129 male). 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rapeutic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In second LC,91% of all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postoperative results(vs 93% in first LC,P>0.05). No severe side-effects were observed. Five patients (16%) slightly increased difficulties during dissection of dermis from subcutaneous fat in second LC.ConclusionLC is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insufficient response to pri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with less side-effects, deserved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bromhidrosis; liposuction-curettage; minimally invasive
腋臭普遍认为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由大汗腺分泌的无臭味的乳状液,排出后被腋窝部位的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等细菌分解而产生短链脂肪酸而发出的特异性臭味[1]。目前手术治疗是根治腋臭的唯一方法,其中整形美容外科采用微创负压吸引手术方法获得了好的疗效[2],但临床上仍有一部分手术后效果不佳的患者来就诊。对于这些术后复发的腋臭患者,笔者再次选择负压抽吸术来治疗。再次负压吸引方法治疗腋臭手术失败的患者是否安全有效,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笔者采用与同期进行首次抽吸术的腋臭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再次抽吸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1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2002~2008年期间有32例患者(女性21例,男性11例)因腋臭手术治疗后疗效不满意于我院就诊,其中22例为肿胀负压抽吸术后(5例为我院手术后复发病人,其余为外院术后病人),10例为外院行微创切口汗腺修剪术后。在其第一次手术后间隔3~6月后,笔者实施再次微创负压抽吸术治疗(表1)。
同期首次实施微创负压抽吸术的腋臭患者有382例(女性253例,男性129例),之前没有进行任何外科手术治疗。
为避免心理因素影响,所有患者经过确诊:患者活动出汗后,距腋窝0.5m处闻及臭味诊断为腋臭。所有患者知情同意,配合调查研究,在手术前二周内未行其他任何治疗,戒烟、禁服阿斯匹林类药物,女性避开月经期。
1.2 手术方法:患者平卧,肩外展,双手抱头,充分暴露腋区,常规碘伏消毒,铺无菌单。以美蓝标记腋毛区,采用局部肿胀麻醉(在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2%利多卡因20ml+0.1%肾上腺素1ml+5%碳酸氢钠6mL配成肿胀麻醉液),每侧注射量60~100ml,麻醉范围应超出标记范围的1cm。切口长约0.2~0.4cm,位于上臂内侧、腋毛区边缘下2cm处。抽吸针采用喙状针头,用20ml注射器空针管形成负压连接抽吸针头。抽吸针管位于真皮下脂肪浅层,刮除、抽吸皮下浅层脂肪和腺体组织致皮肤成轻度青紫色,或皮面卷缩、真皮和脂肪层分离为度。用庆大盐水冲洗创腔,排尽皮下积液,以3-0丝线缝合切口,丝线固定纱布包堆于术区防止血肿,但压力不可过大以免影响皮肤血供。外置敷料、棉垫,绷带“8”字包扎,术后3天可拆除加压包扎,10天拆线。
1.3 患者满意度和医生评估:患者满意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术后6月进行评估,分1-4级(1-完全满意,2-基本满意,3-不完全满意,4-完全不满意)。再次手术组中,医生评估再次手术相对首次手术的困难度(1-困难很多,2-略微困难,3-没有差别,4-更容易)。
2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再次手术病例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4.8±7.2)岁,首次手术组为(25.1±8.1)岁(P>0.05)。再次手术组病人间隔第一次手术时间为(10.3±5.2)月,再发腋臭时间平均为3.1月(0~7月),其中22例(68%)诉腋臭恢复到术前状况,10例(32%)有所减轻,没有出现病情恶化者,7例(22%)可触及皮下结节或条索状粘连,没有瘢痕增生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2.2 术后反应和并发症:两组均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各种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SPSS 16.0统计软件,χ2检验)。再次手术组中,84%的患者(首次手术组为80%)术后出现轻度的皮肤淤青,能自行吸收;31%的患者(首次手术组为29%)出现皮肤局部破溃和感觉异常,但只是轻度的、临时性的;1例(3%)患者(首次手术组为2%)出现血清肿,注射器抽出液体后愈合;78%的患者(首次手术组为72%)诉腋窝区毛发变稀疏(表2)。3~6 个月后皮肤颜色、柔软度及弹性可基本恢复正常。
2.3 患者满意度和医生评估:再次手术组中27例(84%)患者评为完全满意,2例(6%)不完全满意,只有1例(3%)表示完全不满意, 总满意率为91%;首次手术组中344例(90%)完全满意,有8例(3%)表示完全不满意,总满意率93%(表3)。医生评估有27例(84%)行二次负压抽吸手术难度与头次手术相当,有5例(16%)因真皮和皮下脂肪瘢痕粘连导致操作难度较头次手术略为增加,但这并没有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和并发症。
3讨论
近年来,微创手术正趋于替代传统的腋臭手术方法。其中负压抽吸术治疗腋臭的原理是抽吸和破坏皮下大部分汗腺和脂肪,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副作用少、美容效果好、操作简便的手术方法[3]。负压抽吸术和其他微创类手术的术后复发率为0% 到26%不等[4],其主要原因是首次手术清除的不干净,手术比较保守从而导致残留的汗腺较多,也可能是剩余汗腺代偿的分泌过多导致复发[5]。
关于腋臭手术术后复发的患者该选择何种治疗方式进行再次治疗,目前尚且不能定论。如果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无疑会增加手术创面瘢痕和粘粘,甚至影响功能,或者增加皮片坏死的风险。仍然采用微创的负压抽吸术治疗能否取得好的疗效,其安全性又如何,近来尚缺少大量的临床对照研究。
笔者通过术后患者满意度调查,并将其与同期首次进行负压抽吸术的患者进行对比,从而来评价再次行抽吸术的疗效。再次手术组的总满意率达到91%,相对于首次手术组93%略低,但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再次负压吸引术同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不完全满意的2例,未进行进一步治疗;完全不满意的仅1例,笔者对此患者仍然采用负压吸引术治疗,术后痊愈。
腋臭手术失败的患者往往伴有创面瘢痕粘连的情况,因此笔者实施再次手术一般要求在上次手术后的3~6月后,待瘢痕软化从而降低手术的难度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在进行再次负压吸引手术后,笔者通过术者对手术难度的评估来评价瘢痕创面对再次负压吸引术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只有16%的患者手术操作难度要高于首次手术,手术的时间要略长一些,然而没有因为手术难度增加而影响到手术的成功。
在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方面,再次手术组发生皮肤瘀青、感觉异常、毛发稀疏以及血清肿的发生率均略高于首次手术组,但两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再次负压吸引术治疗术后复发的腋臭患者没有明显增加手术的风险,仍然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在提高有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笔者的经验是选择抽吸管和正确的抽吸方法。抽吸管最好选择喙状针头[6],以便更好的刮除汗腺组织,提高手术成功率。手术能否成功还要取决于是否刮除到真皮和皮下交界处,应清除真皮深层大汗腺仅留下皮片,而清除范围则要超出腋毛区1~1.5cm[7]。对于瘢痕创面,其操作不当也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过度抽吸或层次过浅可导致皮肤溃破、坏死,抽吸层次过深则有可能破坏血管形成血肿。此外,术后包扎和固定也很重要,笔者采用类似植皮术后包堆固定的方法有效地预防了术后血肿的发生。在拆除包堆固定的时间问题上,笔者认为没有必要按照植皮术后那样严格,因为负压抽吸手术并没有严重破坏皮片血运,包堆及加压固定只是预防出现术后血肿,为减轻患者负担,一般2~3天之后即可去除。
本研究证实对于腋臭术后复发者,再次采取负压抽吸术是一种正确的选择。除了少数病人会增加操作的困难度外,并没有增加术后不良反应,没有发生皮片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且手术效果良好,术后恢复快。同首次手术一样,为避免发生血清肿等并发症,术后一定要有确实的止血、压迫和制动措施。对术后复发性腋臭再次采用负压抽吸术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简便又美观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航.腋臭的皮肤外科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6):864-866.
[2]孟凡军,孙毅,张学成,等.全层脂肪抽吸治疗腋臭800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9):1290-1291.
[3]Lee D,Cho SH,Kim YC,et al. Tumescent liposuction with dermal curettage for treatment of axillary osmidrosis and hyperhidrosis[J]. Dermatol Surg,2006,32:505-511.
[4]Perng CK,Yeh FL,Ma H,et al. Is the treatment of axillary osmidrosis with liposuction better than open surgery[J]? Plast Reconstr Surg,2004,114:93-97.
[5]Field LM. Tumescent axillary liposuction and curettage with axillary scarring: not an important sequela[J]. Dermatol Surg,2003,29:317.
[6]Bechara FG,Sand M,Sand D,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axillary hyperhidrosis: a study comparing liposuction cannulas with a suction-curettage cannula[J]. Ann Plast Surg,2006,56:65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