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理财金融知识8篇

时间:2023-06-26 10:16: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理财金融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理财金融知识

篇1

【关键词】高中生 金融理财 方法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高中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该如何学习投资理财,要从哪入手,需要注意什么呢?然而我国的金融教育非常少,大部分高中生都缺乏基本的金融概念和理财意识,因此造成了许多高中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这些状况对高中生之后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阻碍,所以,高中生要学会基本的金融知识,学会理财十分重要。

二、高中生要学会理财的原因

(一)节约用钱,让自己不再处于“没钱花”的尴尬处境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父母也让我们处于优越的生活条件之下。现在不少的高中生每个月都手握着数额不菲的生活费,然后却总喊着“钱不够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缺少理财观念。学会理财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分配自己的零花钱,不会让我们总是处于“没钱花”的状态。要想学会节约用钱,做好预算是关键,父母每个月给我们的零花钱我们可以通过记账的方式看下自己花了多少钱,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意料之外的开支,哪些开支可以避免。然后第二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做本月的开支预算了,并且严格按照预算来花钱,之后就会发现,不仅生活费够用,还会有一些结余,可以存起来,然后就再也不会处于尴尬的“没钱花”状态。因此学会理财可以让我们学会节约用钱,不会再让自己乱花钱[1]。

(二)养成理财习惯,合理支配金钱

作为一名高中生,父母给我们的钱除了当作生活费之外,我们还可以会用来学习,比如用来买学习教材之类的学习工具。当然也会用来买吃穿之类的,还有用来娱乐。但是因为高中生的思维还不太健全,许多时候消费行为都是不理智的,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没有节制。我们学习了金融理财知识之后可以让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会合理去支配金钱。说到合理支配金钱首先我们可以用账本去记录我们的消费情况,从而了解自己的消费情况。其次,明确价值观,作为一名高中生,对金融理财方面的知识大都是没有经验的,金融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养成理财习惯,管理好自身的财富,合理的支配金钱,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只有了解自身的每一时期的收入与花销,并清楚地记录好,这样才能让我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并且合理的支配每份支出。

三、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的方法及途径

(一)合理运用互联网、书籍或视频学习理财知识

在当今这个信息发展的数字时代,想要学习金融理财知识是轻而易举之事,并不局限于书本。而我们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繁重,可能无心再去学习与金融理财方面的知识,除非是特别感兴趣的同学。但是据观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中生日常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手机和网络,这就为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提供了必要充分的条件。手机电脑不仅仅是娱乐聊天的工具,更是学习的最佳途径,高中生在用手机电脑看电视电影的时候应多关注一些财经类的新闻、讲座等。也可利用微信推送的或者官方提供的有关金融财经类的公众号,时刻了解到金融界的最新资讯,另外平日里在刷微博或朋友圈,可以随时且轻松地了解国家甚至全球的最新金融政策,掌握到一些有趣的财经类短视频或文章。但是在浏览网页的时候,高中生往往会不自觉的浏览一些与其无关的信息,这时就需要书籍的强有力助攻。虽然财经金融类的相关书籍专业性很强,牵涉许多专业性术语,往往晦涩难懂,让人易生烦躁厌倦的情绪。但是作为一名高中生,无须了解和涉入专业性太强的财经知识,也容易让高中生失去学习财经知识的热情。但是可以适当地阅读一些杂志周刊,例如《经济观擦报》等。先学习一些基础的,再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财知识[2]。

(二)生活中自觉养成理财的习惯

要想将理财知识深入人心,就必须在生活中也养成理财的好习惯。作为高中生,虽然个人资产并不是很多,大多都是依赖于父母给的生活费或零花钱。但是现在学会理财,重视理财,对于日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是具有极大帮助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理财,例如实时记录财务情况,可以分周计算,也可按月记录,做一个账单表,把一些消费情况详细记录下来,或者整合成树状图、饼图、折线图等,以便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近期的消费情况,帮助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切记记录的消费数据一定要准确详细,不然后期工作全都会紊乱。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除了自觉遵守理财习惯,在做出消费举动之前,应先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值得为此商品付出资金,买回来是否真的用的上,意义何在,统筹兼顾,不可冲动行事。另外,在买一件东西的同时应该考虑到自身实际的经济情况,如果自己的经济状况与现实相违背,应该考虑放弃,养成赊账欠账的习惯就很麻烦了,并且我们应对自己平时的支出与支入情况清晰明了,对资金的流向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花在哪儿,又赚了多少。最后,我们应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我们的资金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和预算,未雨I缪,必要时可做一些投资[3]。

(三)向他人学习如何理财

理财虽然看似简单,但实则蕴含着很多学问,不可小觑。而生活处处皆学问,现实生活更能教会我们更多更印象深刻的道理。例如借鉴他人的理财方法和经验,会让我们更深刻理解和学习理财知识。学校可以邀请各大银行、理财专家到学校坐访,进行理财知识的宣讲,分享一些理财经验和方法,或者举办一些关于金融财政方面的知识竞赛、答辩活动,这样更能借他人之言,打造和制定适合自己的一套理财方案,从而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建立健康的理财之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会金融理财可以让我们妥善处理自己的存款。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经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要时刻明白自己肩膀上的重要使命,认真学好金融理财知识,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金融理财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知识,它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在学习金融理财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许许多多不同的困难,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就放弃,在学习的时候会去借鉴相关的书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向身边的经验丰富的同学,或者师长,父母请教,从而增强我们的金融理财知识。

参考文献

[1]邓楚依.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的途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

篇2

陈文

私人银行家俱乐部山东地区负责人

从2007年开始,我组建了青岛首个理财师俱乐部。从最初的理财师(AFP/CFP)到现在的私人银行家(CPB),我的成长是伴随着国内理财市场的发展而同步进行的。我们一起面对国内日新月异的理财市场,在深度的交流中提升业务技能,在实践中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方案。

彭少鹏

粤东道策启行金融理财师俱乐部理事长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金融产品销售成了夕阳岗位,定位于纯销售的理财人员难有前途。一个马云就可以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推高,把所有渠道销售一网打尽,我们必须从服务方式做出改变,从家族财富管理入手,达到更高的层次。

屈立楷

台湾理财促进会理事长,商允企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培训师

CFP是独立理财顾问,每位顾问都有自己的见解,对于CFP的整合,这是一个必须突破的难点。成立一家公司,一时的热情没法让组织持久。公司要有长期明确的商业模式,并对市场的接受状况进行详细的检验;成立一个服务性非营利性组织,则要有明确的宗旨、服务对象及运作模式。

苗原

青岛五月的风理财师俱乐部负责人

虽然现在不做理财业务,但是正是因为做了对公,才能中立地担负起理财师的职责。有很多机会和客户公司高管接触,总能善意、中立地打动客户,帮到客户,也算是尽了理财师的职责。最大的感悟在于用心对待每一个客户,能中立地从客户角度考虑问题才是获得客户信任的终极方法。

罗剑

重庆银行贵阳分行零售银行部主管

我们需要冷静地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甄别收到的信息。不应对媒体的报道结论不加辨别地采信。也应把这个观点传导给客户,用基本的逻辑,证实和判断一则消息。如果理财师总是人云亦云,专业性将无所体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应该引导客户按照“道”的要求去赚钱,理财首先应该理心。

陈彬伟

粤东道策启行金融理财师俱乐部监事长

金融行业有2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管理路线,另一条是专业路线。理财师更主要的是专业路线,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跟上形势,才不会被淘汰。从2007年之前的公募时代,到2008年以后的信托时代,再到2013年的大资管时代,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和宏观环境的变化,财富管理会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

陈文彬

广发银行理财经理

我在银行从事过柜员、个人客户经理、个贷客户经理、公司客户经理、理财客户经理等岗位,这让我能更全面地为客户解决问题。我深知,提供服务或推荐产品都要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为了业绩盲目营销。我的目标是真正站在中立的角度,不为业绩而做违职业道德的事。

傅超

湖北武汉超姐理财沙龙创始人

在银行工作21年,一度感觉很迷茫。在参加过多次商务沙龙活动后,每次都有新的感触。我希望通过沙龙平台普及金融理财知识,和更多的同业一起倡导诚信,共同维护金融行业的良性循环,拒绝为了任务而营销不合适的产品。理财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市场虽不成熟,但互联网将是理财市场的契机。

刘志明

济南洛华保险有限公司创始人

CFP的核心价值是中立,理财师要始终保持利他之心,追随独立精神,秉持专业理念。如今,财富管理市场正成燎原之势,产品渐次丰富,供应主体亦不断增多。独立理财顾问模式可能成为一种创新型的财富管理经营模式。独立理财顾问应当成为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一过程同样值得我们珍惜。

任飞

福务网金融财经事业部副总经理

我先后在保险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和互联网公司(金融)从业。为客户做理财服务、资产配置时,理财师首先要克制贪婪和恐惧这两类心理。不管客户是哪个类别,要保持平常心,不卑不亢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具体工作,努力工作、快乐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积极的态度。

刘孝臣

篇3

关键词:高中生;金融理财知识;学习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以互联网、纸质书籍为媒介,学习理财相关知识

高中生虽然日常学习任务繁重,但也不乏使用手机资讯来愉悦身心。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我们可运用手机来了解天下大事周边新闻。但很多人使用手机无非就是聊天、用各种app知晓娱乐八卦新闻、购物,很少有人能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来关注理财知识、学习理财技能。 我认为我们应该恰当的选择性使用网络,这样技能放松身心缓解学习上的压力又能获得有益的知识拓展才识。如用浏览器浏览新闻可以适当看一些理财方面的新闻,刷微博可以关注理财教育类,手机电脑上观看电影电视剧的同时不乏看一些财经专题类的节目如《财经天下》或名家讲座等,通过这些了解理财相关知识,了解各种不同的理财产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来更好的开启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之路。

理财知识是内容是方方面面及其庞大的,它不仅包括财富管理,也涉及财富投资。财富投资意味着高风险高收益,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不适于参与其中,但学习理财知识,掌握一些理财的基础内容,则是必要的。毕竟我们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难,只知道要学习理财却不知道理财是什么。我认为高中生应该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理财书籍,涉猎其他高深的相关专业知识,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而且太晦涩难懂也很难从中学习到理财。纸质类的书籍,我们可以阅读一些基础性的报刊杂志,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我们也可以从市面上评论上佳的基础理财知识书籍来了解学习。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宝地,在学习基础知识有余,我们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一些专业投资教科书,但这些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铺垫,才能更好的进行更上一层次的学习。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在了解理财知识中,应该一步一步由低到高的阶梯式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掌握这一理财知识。

二、消费过程中合理支配金钱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资金的使用一是学习,如买教材、辅助类练习书籍、学习工具等。二是吃穿,吃饭和买一些生活用品是不可避免的的花费。三是娱乐,这一方面的花费往往数额是及其惊人的,一场旅行、一次ktv、一顿聚餐等;但高中生思虑不够健全,消费习惯往往是不理智、不节制的。对于过节日、生日留下来的红包、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在一些基本的花销后还留有余地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将其存入自己的储蓄卡中,学习一些相关的储蓄知识,更好的学习理财知识,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应大手大脚的使用金钱。当有了一定的储蓄理财知识后,也可以用账户里面的资金规划,一些用于购买资金或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一些用于一般储蓄。如此,我们不能渐渐学会合理使用、储存自己的资金,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理财能力。

三、养成理财习惯

作为高中生,我们应熟知理财方面要养成的六种习惯:

第一,记录财务情况。能够实时记录清楚的,必然能整合成图表分析,了解自身消费状况。准确的、持久的记录对于理财而言至关重要。在正式开始学习理财之前,必然要有详细的记录与分析,才能达到效果。

第二,明确价值观和经济目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理念同时适用于经济,只有了解自身的重要需求,才能统筹兼顾。如果没有详细的价值观认识与经济目标分析,没有方向感便没有预算的合理性与理财计划持续性可言;只有足够的指导目标和约束价值,才能有益于理财计划的实践。

第三,确定净资产。确定净资产的前提与基础是记录与实际情况――这便是大多数理财者计算财富的方式之一。若想了解自己离目标值的远近,只有确定自身拥有的净资产。这也是对未来计划的订立基础。

第四,了解收入及花销。很对人对收入与支出的概念不够明确、清晰,到清算的时候糊里糊涂。了解自己每一部分、时期的收入与花销,并清楚地记录,适当的调整,才有利于我们理财实践的大局

第五,制定预算,并参照实施。资产不仅仅是指收入,还有支出后的净资产。预算虽然是纸上工作,但是落到实处就有实用价值。通过预算分析,我们可以在日常花费的每一笔项目发现自己资金的流向与应用价值,从而得出消费习惯与生活习惯的结论,并加以改进与规划。

第六,削减开销。若是我们在保证学习生活花销的情况下,把每个月多出来的资金当作储蓄,结果是怎么样呢?14岁时开始规划理财与投资,至少拿到10%的年利润,十年之后就有了20,000元人民!。这笔钱可以当作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空白期的准备费用。而且我们开始的投资时间越长,复利的作用就愈明显。储蓄和投资带来的利润随着时间的累积,必然显而易见。

四、学习、借鉴他人的理财知识

作为一名高中生,对于理财知识方面大体都是无经验的。学习金融理财是一项复杂的课程,自己盲目的学习,不如让名家指路更受裨益。现在,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普及到理财教育,很多银行、理财专家都会到各大学校进行理财知识的宣传、教育讲座、活动。我们应该积极的参与其中,依据自身的情况,学习一些理财知识,通过借鉴他人的理财知识经验,制定适合自身的理财计划、理财产品,更好的优化自身的理财能力。高中生理财要切忌求财,我们是为了获取理财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通过接触理财教育,以便积累理财的丰硕智慧,管理好财富,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

五、结语

高中生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一定了解,关注理财知识、通过纸质书籍学习理财知识,并加以询问和实践,我们在学习之余定能掌握基本的理财资讯。合理的支配、使用金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与理财习惯,不耻下问,与有经验的理财者交流,相信我们高中学生定能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学习,掌握理财的相关知识与技巧。

参考文献:

[1]胡广宇.高中生消费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06).

[2]刘益琴.高中生消费价值观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17).

篇4

欠佳的生态环境:理财市场配套法制设施不完善。目前中国理财市场制度不配套,阻碍着理财业的发展。中国当前的理财业务基本上都是以信托制度为法律基础的,而信托关系涉及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没有一个行业可以与之相比,然而已经存在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信托相关配套设施作出相应的规定,给理财业务的开展带来困难。主要存在信托财产登记过户问题以及税收制度问题。

理财市场的法制覆盖面太窄。当前中国理财市场上的有些领域法律并没有涉及,比如公司型基金和私募基金都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没有得到规范。

首先是公司型基金法律地位没有明确规定。公司型基金是指依公司法或公司法理成立,通过发行基金股份募集资金而组建的投资基金。在组织形式上与股份有限公司类似,基金持有人是基金公司的股东。公司型基金与契约型基金在成立的法律依据、资产运用依据、基金凭证法律关系、融资渠道、经营机制和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同。但中国目前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只规范公募契约型基金,而对于实际中存在的公司型基金未予规定,使得在实践中公司型基金无所适从。

其次是私募基金法律地位没有明确规定。私募基金指不是面向所有的投资者,而是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一般以投资意向书(非公开的招股说明书)等形式募集基金。由于私募基金容易发生不规范行为,所以,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确限定私募基金证券的最高认购人数,超过最高认购人数就必须采用公募发行。中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合法性问题,其法律地位还没完全明确确立。另外,中国“证券”概念的范围太窄,也导致一些业务无法可依等。

理财产品法律关系不明确。金融产品推出时不明确法律关系和风险责任,将会引起法律纠纷。由于不同金融产品风险承担的主体不同,因此在产品推出时一定要明确产品的法律关系和风险责任。中国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虽然都具有信托性质,但是在实践中除了信托公司的理财产品以外,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并没有得到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信托性质的明文确定,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出了问题后,产生大量的纠纷,许多金融合约无法确认其性质,从而无法确定损失的最终承担者,导致了许多上访及诉讼,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按法律关系明确某类产品的风险责任,制定业务规范,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应是按法律关系实施分类监管。

在此基础上的产品创新是金融机构法人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的事情,只要符合业务规范,揭示了产品风险,监管机构就可以不必一一审批或审核。这样才有利于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当前,除信托公司明确受《信托法》约束、直接受银监会非银部监管之外,其他各机构均刻意回避或模糊其属于信托范畴的实质,进而导致法律依据模糊不清、监管标准参差不齐、监管主体政出多门、市场竞争混乱无序的格局。首先是对于理财产品是理财业务还是负债业务的区分。其次是对于契约型基金的法律关系没有明确规定。

分立与交叉: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监管

中国理财市场缺乏统一的监管。在金融实践中,各类金融机构的委托理财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由于信托业.务、委托业务以及种类逐渐繁多的资产委托理财业务实际难以区别。监管标准的不统一,造成各类金融机构竞争条件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状况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监管的分散,不统一。目前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的理财业务均由银监会监管,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由证监会监管,保险公司的理财业务由保监会监管,各出各的法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资金门槛、收益率、业务限制等多个方面比比皆是。

理财业务的混业性质与金融机构分业监管存在矛盾。目前各种金融产品的创新异常活跃,各种理财产品在满足了客户的投资需求的同时,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打通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隔离。在这种趋势下,即使监管机构基于惯例确认各自的监管权力范围,奋勇而出的跨市场理财产品又会迅速模糊这种边界。由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引发的监管标准冲突,实际涉及中国现行的以机构分业为基础的金融监管体制。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是建立在不同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基础上的,前提是不同金融机构的功能完全可分,并且不存在交叉重叠。但就理财业务而言,这一前提实际已被打破,这就对现行的分业经营协调体制构成了直接挑战。中国目前分业监管与理财产品混业性质的矛盾,源于没有按照金融市场中理财业务活动的内在要求来设置恰当的管理模式。

自律机制的缺失。一是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中国当前整个理财行业的行业自律体系和组织建设滞后,没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不能起到辅助监管的作用。这些年来,由于缺乏行业自律,中国的理财市场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损失,而且理财机构为争夺市场还出现了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给理财行业造成信用危机,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理财机构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理财行业是一个以信用为基础的行业,理财机构代人理财,管理着众多理财资产,因而面对的风险比其他金融机构和业务要更加多样和复杂,其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问题至关重要。内部控制作为理财机构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可以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和企业经营战略有效实施等重要作用,是否有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衡量理财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中国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不少还缺乏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控制制度。

人之间风险承担的问题。中国理财产品一般不得承诺固定收益,监管部门应该从制度上和实践中都杜绝“预期收益”转变为承诺收益的现象。

二是资产独立性的问题。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中,集合信托产品、集合理财计划和基金产品的资产独立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而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理财产品却在制度上没有得到保障,资产独立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

中国理财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是管理费用的确定问题。当前中国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在管理费用的确定上没有统一的规定。

四是资产管理业务和理财咨询业务没有明确区分的问题。根据从事业务的不同,理财业务可以分为理财咨询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理财咨询服务与资产管理服务在概念上没有明确划分,会导致咨询服务与产品营销的混淆。

五是机构之间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理财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理财产品应该是一种个性化鲜明的产品,而当前中国金融机构过于注重产品的营销,忽视了产品本身的创新,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

经营中存在的个性问题。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定位不明确;盈利模式欠缺稳定性;风险揭示和披露不够充分。基金市场目前的发展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低风险产品偏少,产品结构与潜在需求错位。券商理财产品市场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的门槛过高,推广手段有限,市场影响力不够;产品的管理费偏低,产品进出不收取费用;风险较大等。保险理财产品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营销人员存在误导现象:产品设计本末倒置,重投资轻保障等。

中国理财市场外部环境的限制

中国证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

第一,缺乏做空机制。美国、日本、香港等比较成熟的证券市场都建立了做空机制,然而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做空机制,只能在行情上涨时赚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理财业务的投资运作。

第二,中国证券市场目前只有现货交易,而缺乏金融期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股指期货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股指期货市场的证券市场是不完善的市场,不引进现代金融工具,中国证券市场将难于与国际市场接轨。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只有主板,没有二板;只有场内交易,没有场外交易;企业股票融资市场为主,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国有企业融资途径多,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少等。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时间比较短,在制度、股市文化上存在一些缺陷,跟发达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比起来,机制建设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避险、资源配置等功能,投资渠道有限,不能满足各个层次投资者的需求,这些都影响着中国理财市场的发展。

理财市场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的理财培训有待加强。从整体上看,目前理财市场的这些人才储备还较欠缺。目前中国理财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制约着理财市场的发展,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但与其他金融业务相比,仍然差距较大,数量不足,理财专家的专业素质尚有欠缺,集合资产的管理和处置能力受到制约。目前理财机构普遍感到人才问题突出,人才大量置换,人才整合力度太大。没有人才,怎么去进行专家理财?怎么去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应该说,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理财业发展的“瓶颈”。所以,提高理财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势在必行。

篇5

关键词:财政压力;金融抑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长期依靠资本、劳动等要素投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的弊端日益显现,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15年5月27日主席在浙江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首次阐述了“十三五”规划总体框架。提出了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的“十大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都经历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相似路径。各国政府在转型过程中都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改革等,而金融在其中的作用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逐渐成为经济转型的焦点所在。然而,由于与发达国家体制存在根本不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注定要有所区别。总体看来,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体系和金融体系,而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使得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自身业绩而形成区域间竞争。竞争优势主要通过金融体系对经济的贡献程度来体现。而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往往会采取金融抑制的政策,因为金融抑制可以为政府提供隐性的财政收人,通过抑制本地区弱势行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将金融资源更多地分配给具有传统发展优势的行业,以实现完成经济业绩的目的,从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就是金融抑制不断降低、金融扭曲不断减少的过程,而分析其背后的财政原因,并将财政压力和金融抑制相结合来考察,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McKinnon指出,具体的金融抑制措施表现为政府对金融活动进行过多的强制干A,人为控制金融资产价格,控制利率和汇率等。McKinnon随后又提出,发展中国家政府大多通过制定和实施压抑金融发展的政策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这些政策会给金融深化及金融发展形成阻碍,从而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也有同样的发展经历,俞静文的研究发现,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金融抑制仍活跃于经济发展中,这直接限制了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张Z和沈坤荣指出,这种负面影响尤其给经济结构转型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为什么在了解金融抑制带来的不利影响之后,政府仍要采取金融抑制政策呢?国外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Honohan和stigutz的公共利益观点。由于市场失灵会对金融的稳定带来威胁。适当的金融抑制可以便于对货币进行管理,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使经济免受来自外部的冲击。从而实现收入及财富的合理分配。二是Battilossi的财政观点。政府可以通过金融抑制建立自己的金融特权,以此减轻预算压力,为规避市场约束创造条件。这样的结果是,金融市场用以反映经济基本面情况及为财政收支状况发送信号的能力将由于金融抑制而遭受损害,经济发展及收入分配状况将因此而产生严重扭曲。

针对中国的现状,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一是国有企业补贴观点。刘瑞明指出,政府采取金融抑制措施主要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数量众多,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方式从直接补贴改变为依靠银行信贷。通过对金融进行干预。使得国有企业比其他所有制企业更易从银行获得融资。由于官方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因而这种金融抑制使国有企业变相获得大量的政府补贴。二是政府收益观点。该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金融抑制获得大量隐性收益。李广众研究发现,中国政府通过金融抑制所获得的隐性收益大约占GDP的0.71%,占各项税收总和的6%。三是发展战略观点。陈斌开和林毅夫指出,中国政府所推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金融抑制产生的历史原因。金融抑制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压低了资金使用成本,使优先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得以保障。四是财政分权体制观点。张军洲提出,中国实行的分权让利财政管理体制是从1980年开始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及责任,提高地方政府追求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由于金融抑制可以带来隐性的财政收入。因而政府迫于政绩及财政压力往往会采取金融抑制的政策。可见,财政分权体制说是从中国体制的宏观背景下加以论述的。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的财政体制背景存在着本质不同。袁洁和王业斌研究发现,在财政分权体制的刺激之下,中国地方政府肩负着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公平分配收入和公共物品提供等重大职责。当地方政府财政人不敷出时,就会极力寻找替代品以弥补缺口,而干预金融资源就是其重要选择之一。周立指出,在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化改革后,由于财政分权体制及地方政府业绩考核压力的共同影响。金融发展路径逐渐扭曲为地方政府逐步进入而中央政府逐步退出的过程。Greenwood和Jovanovic认为,地方政府迫于政绩及财政压力,会通过采取金融抑制的政策获取收入,获取的收人越高则金融抑制对金融自由化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张Z和沈坤则认为,地区间竞争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愈加激烈,地方政府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会以大量投入低价格要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地方经济,以实现短期增长的考核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省际全要素生产率,但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投入要素价格含量高而不被采用,从而促使落后地区以更加粗放型的方式加速增长。

尽管上述文献对政府体制、金融体制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了论证并得出了相关结论,但这些研究并没有专门探讨财政分权体制下财政压力是否通过金融抑制影响本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特别是没有用实证方法分析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成因。以及二者对经济结构增长方式产生的影响。本文从财政压力和金融抑制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问题,试图对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难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四)经验分析

本文通过LLC和ADF-Fisher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保数据的平稳性及回归结果的有效性,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集约化水平(gq)、国有银行垄断程度与财政压力交叉项(monopoly×press)、银行资本利用率与财政压力交叉项(capitalxpress)、贸易开放程度(trade)、人口抚养比(age)及资本增长率(gk)指标通过检验得出的P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他指标也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本文分别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式(6)-式(10)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笔者认为更适合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拟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对各变量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地方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各变量存在显著为正的影响。说明地方财政压力越大,地区金融受到的抑制程度也就越高。从控制变量来看。人均GDP对金融抑制各变量具有显著为负的影响,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越多,因而金融受到抑制的程度越低:人口抚养比对金融抑制各变量具有显著为负的影响,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加剧,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会逐渐减少;经济开放程度对经济抑制的影响并不很显著,这与现实状况也较为相符,经济的开发程度越高,要素流动相对自由,同时促进了本地区企业间的竞争,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金融的发展与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对金融抑制不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2)地方财政压力和金融抑制各变量对劳动力增长率存在正向影响。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压力通过对有限的金融资源进行干预,重点利用金融资源支持地方关键行业的l展,以期维持业绩水平及保持就业率稳定,这就会对劳动力增长率有正向的影响;地方财政压力和金融抑制各变量对资本增长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金融抑制通过改变储蓄率、贷款利率等方式造成金融扭曲,使资产重新配置于不同的资本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及资本积累速度;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负向的,说明虽然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及资本积累速度,却阻碍了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会固化地方政府依靠资本积累速度带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抑制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将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从控制变量的影响来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和人口抚养比对上述三个被解释变量均有正向促进作用,说明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开放程度的扩大及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加剧,政府对金融及要素市场的干预与管制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此研究结果与中国现实情况一致,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对金融及要素市场逐渐放宽管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3)从地方财政压力和金融抑制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集约化水平来看,它们之间是存在负向关系的。说明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下。会通过金融抑制提高资本积累速度,使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以持续发展,经济很难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程度和人口抚养比三个控制变量的影响来看,对被解释变量是有正向促进作用的,说明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开放程度的扩大及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加剧,政府逐渐降低了对金融及要素市场的干预与管制,金融抑制程度得到了缓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同中国现实情况也较为一致。

篇6

Abstract: A group of McKinsey consultants coined the phrase "The War for Talent" in the late 1990s makes the term-talent management firstly enter into the academic circle. Talent management principles are applied to a particular knowledge-intensive environment. With the weakness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approach, the KM model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nourish for talent management such as the technological gatekeeper, central connectors, boundary spanner, as well as knowledge brokers. The KM and TM are integrated through providing talent management with a new approach, with the emphasis on identifying knowledge talent, knowledge creation, knowledge sharing and positioning, developing knowledge competencies, and knowledge retention. It indicates the role of the knowledge-based talent in the knowledge flow network, promotes the knowledge-intensive organization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resources, and optimizes the innovative ability.

关键词: 人才管理;KM模式;技术守门人;新进路

Key words: talent management;KM;gatekeeper;the new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11-04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 consultants)杜撰了“人才争夺战”,自此,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简称TM)成为重要的管理活动。[1]人才管理关注于发展战略,确定人才缺口;继任计划;招聘、选拔、教育、激励以及人才挽留。特别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并将其视为用人单位特有的竞争优势。鉴于此,用人单位往往将能力与无形资产视为具有竞争力的资源。从战略意义上讲,知识是最为重要的组织资产,所以用人单位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并在系统内传授知识,才能研发技术前沿的新产品。据此,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被视为人才管理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国内有关KM的系统介绍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站在国际的研究高度,虽然很多文献考察了TM和KM,但却不够系统。由于绝大多数知识是默会的,且嵌入到个人的经验和行为中,加之知识保留等因素,所以造成了知识分享的局限性,并为人才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鉴于此,KM的介入和融合也许是解决此问题的突破口。可喜的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国外学者已经思考了TM和KM之间融合。不过,KM的介入对TM有怎样的意义?在知识密集型组织机构中,如何确定知识型人才?在知识流动网络中形成了怎样新理论?TM和KM的融合对人才管理研究有怎样的贡献?这些无疑是人才管理领域学者迫切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另辟蹊径,尝试探究KM模式介入在人才管理上的方法论意义。

1 人才管理之传统进路及其局限

20世纪90年代末的 “人才争夺战”使得“人才管理”首次进入到了学界的视野。近年来人才管理已成为管理学术语,在组织资源中举足轻重,从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的评价便可窥见端倪,“在欧洲范围内,人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五大严峻的挑战之一。”[2]

此外,人才管理在确保人才资源最大化利用上发挥巨大的优势,尽管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带来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是根据人力资源理论,其占有资源不足以产生竞争优势,使得用人单位必须要适当地利用资源实现竞争优势。

2009年爱尔兰国立大学著名学者Collings等认为,人才管理的传统进路确定了人才管理的三大阶段:“①确认关键职位的活动和过程,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②发展资质高和潜力高的人才库。③发展不同的人力资源结构,使职位与能力相符,确保组织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 [3]

遗憾的是,虽然人才管理的三大阶段强调了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但由此造成人才管理概念与知识之间的界限不清,如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人才管理,或仅仅关注人才资源的实践操作上,如招聘、领导力发展、续任计划等。此外,人才管理的传统进路要么强调人才库的发展,关注项目需求和员工需求,协调员工职位的进展;要么关注人才的管理,确认能够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关键职位,使得研究相对比较分散,很难集中,缺乏统一的理论架构,也许KM的介入和融合是走出传统进路困境的一条出路。

2 人才管理之新进路之理论源流

2.1 在TM架构中KM介入的理论基元:“技术守门人”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大量研究验证了前沿的科技知识对研发团队的重要意义,如麻省理工学院Thomas Allen在1977年出版的《技术流动管理(Managing the Flow of Technology)》中发现,前沿的科技需要通过“两步战略”融入研发团队中,并不是所有的研发专家能够直接获悉外部知识。相反,只有少部分人能广泛接触系统外部,成为其他同事获取知识的来源,被称之为“技术守门人(technological gatekeepers)”。[4]

技术守门人的职责仿佛一扇大门,使外部技术知识“汇入”研发团队,其具体涉及两个步骤:一是,技术守门人能够从外部获取技术知识;二是,将知识传授给同事。守门人并非仅仅传播系统外部知识,还要将从杂志以及其他渠道汲取的知识翻译成研发人员所能解读的术语,这主要由于研发团队与外部系统的语言、编码方案之间的差异所致。守门人通过知识流动网络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将企业的触角延伸到系统外部,还利用对企业内部系统的知识网络的熟悉度,内化新兴技术,因此技术守门人理论在知识密集型环境下作用锐不可当。

2.2 KM范式之三大解释因子:中枢连接者、跨越边界者及知识中介者 KM架构下除了守门人理论外,还出现了一些新解释因子,即中枢连接者(Central connectors)、跨越边界者(Boundary spanner)及知识中介者(Knowledge brokers)。

一是,中枢连接者,即将同事联系起来的职员。这类职员与同事关系紧密,为同事提供最有价值信息的渠道,如为客户提供背景信息或提供新技术思想,并应用于既定项目中。[5]

二是,跨越边界者(Boundary spanner),即鼓励与系统外的人员加强联系,开拓团队视野,往往与创新和创业研究有关,因为他们更容易接触系统外部资源及信息。 [6]

三是,知识中介者(Knowledge brokers),即以间接的关系为特征,跟一些单位内部共同体之间的联系不密切。[7]从战略上,他们推动知识在不同层级的共同体之间流动。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中介者,那么整个关系网络便不复存在。知识中介者与跨越边界者作用相似,只是要在各自的社会网络中运作。

可以说,中枢连接者、跨越边界者以及知识中介者是独特的个体,是工作环境中知识流动的关键。只是个体是否能够同时成为中枢连接者和跨越边界者却并不详,而守门人概念则不同,因为守门人职责只能由个体履行。除此之外,守门人理论在知识密集型环境下作用更为显著。

3 人才管理之新进路:KM与TM的融汇

为了弥合传统进路不足,人才管理需要KM模式的介入。虽然组织机构关注的焦点不同,如工作效率、知识共享、团队合作、员工培训等,但对于知识密集型机构来说,要维系组织高绩效,必须要虑及知识型人才的默会知识、保留知识、发挥员工技术专长等。2008年Vance和 Vaiman提出了“睿智的人才管理(smart talent management)”模式,从而将KM和TM交融起来,弥合早先进路的不足。[8]可以说,两者结合能够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现了知识资本和获取、存储、转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实现用人单位的发展目标。

3.1 甄别知识型人才:强化考核管理机制 从战略意义上讲,用人单位需对人才流动加强管理。职工在岗位上需各尽其能,用人单位鼓励不同员工之间的对话,以此填补知识缺漏。由于人才是一种默言的资源,所以需要虑及其中带来的潜在绩效,而非现实的绩效。这样看来,人才决策有赖于KM的方法。对此,Lengnick-Hall等学者的回应是,“用人单位需要甄别能发现问题的人才,且将该问题植入知识数据库中,借助信息加以解决。”[9]此外,从人格化战略看,需要关注员工的批判能力和分析能力,借助社会网络分享知识。

为了确保最适合人才的有效调配,用人单位应特别关注能带来竞争优势的人才,通过招聘方式吸纳人才,尽可能发挥人才优势。鉴于此,首先,要强化人才或绩效管理考核机制,这是因为绩效管理有助于确定高绩效的知识型人才,并提供员工职务及其预期绩效标准的反馈。第二,强化人才招聘,只是招聘过程需复杂化,即从受传统沟通渠道限制的耗时过程演变为受网络技术影响的新过程。可以说,在线筛选和分析工具,如简历分析程序和在线就业前评估等,对筛选企业所需的人才有所裨益。

3.2 知识创造的理论源流: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及其应用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即知识的创造需借助于明言知识和默会知识之间的持续对话。从创造力上,员工之间存在着差异,这需要将员工积累的默会知识扩散和嵌入到工作中。[10]不过,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何强化知识的创造呢?

对此,学者Pei, N.S.的回应是,“用人单位需要为知识型人才提供知识创造的平台。加强知识创造的战略主要涉及领导行为实践,如为创新提供支持;培养组织的学习文化。[11]”不过,对用人单位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创意的知识型人才工作积极性?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笔者试图从知识创造者及知识活动家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培养知识创造者需要虑及多维因素。许多理论试图解释组织机构如何进行创新,且这些理论往往强调用人单位劳动力,但只有少部分的劳动力被视为真正的创造性人才。作为知识创造者,应是无拘束的、个性化的。所以,对于知识创造者来说,他们应该偏好所实现的资源:一是,时间资源。知识创造者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产生想法。二是,空间资源。无论他们通过与内部和外部专家之间互动验证他们的想法或是撰写工作文件,他们需要有编著自身默会知识的空间。第二,培养知识活动家。知识活动家并不是主要的知识创造者,但其技能有助于激发其他员工创造力的发挥,比如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并没有提出iPod,iPhone或iPad的想法,只是激励他人进行创新。因此,用人单位需从知识创造者以及知识活动家角度极力发挥创意型知识人才的积极能动性,以此强化知识的创造力。

3.3 知识分享与定位:ONA分析模型及应用 有关KM文献证实了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和个性化策略的重要性。不过,少数的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知识流动的协调,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12]但问题是,不能够仅仅找到这类人才,更要明白如何面对这类人才。从TM角度看,其往往指涉“人才定位(talent positioning)”,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所遇到合适的人才。[13]在开放式创新的时代,了解这些人才尤为重要,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内外网络,开拓新知识领域。

对此,克洛斯(Rob Cross)及同事研究了组织机构中重要人才的网络活动,揭示了有强大关系网的个体(经纪和外设专家等)更能够确保工作任务的有效执行。他们提出了一种组织网络分析(ONA)模型,研究了人类关系和社会结构相结合的社会科学方法,揭示出人与对象之间的亲和力,吸引和排斥。[14]可以说,ONA认为社会关系是通过视觉和数学加以说明的节点和纽带;很多组织机构倾向利用ONA来定位人才。

从ONA分析模型的应用及其意义看,ONA为员工提供流动契机。员工可以横向地调转到其他组织单位,以此减少合作障碍,如外派人员从海外母公司带来弥足珍贵的专业知识。此外,从网络关系指导意义看,一旦确定了资质高的知识型人才,那么用人单位会指派一名导师,协调与其他重要知识型人才之间的关系。如此以来,拓宽了用人单位的人际网络,学习到他人的技术专长。

3.4 发展知识能力:启动培训与继任计划 团队绩效与员工的能力有关,这些能力包括基础知识、技能和机构所需的员工能力。通常来说,与KM相关的能力涉及与协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信息技能和关系管理。[15]

不过,在能力发展上,用人单位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的是,个人目标和机构束缚之间存在着张力。从能力发展的现有方法看,能力和工作绩效相分离,从而导致评估结果不清,无法与工作情境联系起来。此外,通过学习确定和弥合能力差距需要很长的时间。鉴于此,如何消解个人目标与机构束缚之间的张力呢?

解决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强能力培训以及强调继任计划。一是,基于能力,加强培训。在员工自身能力基础上,培训方案要不断适应不同层级的竞争要求。高质量的培训计划有助于评估员工的技能;明确所需的能力;发展技能、知识和态度以及提高工作绩效。该培训的有效施行需要结合员工的积极参与,并且在培训讲习过程中,强调问题解决方法和操作方法。二是,继任计划涉及运筹组织机构的后续高层团队,所以根据员工的不同技能,发展内部招聘的人才库,确保组织机构在未来具备可利用的技能人才。从KM的角度看,继任计划需要关注用人单位如何保留重要的知识型人才以及如何确保后续人才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3.5 知识的保留:完善表彰与知识转移机制 无论通过竞争对手挖墙角、裁员、还是退休,对用人单位来说,员工离职风险是巨大的。Parise等学者指出,“这种关系资本在知识密集的环境中至关重要。特别是,高端技术离职员工的知识是难以模仿和学习的,所以他们的离职对用人单位来说损失巨大。”[16]员工离职大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心理契约的变化是不言自明的,如新一代员工通常表现出较低的忠诚度和工作变更频繁;二是,员工经常利用工作能力的优势跳槽。为了防止知识流失,一方面需加强奖励和表彰机制。对重要的知识型人才,如缺乏奖惩机制往往会带来离职、缺勤、办公秩序混乱、参与但不作为以及生产力低下等不利局面,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案是,将物质和非物质激励纳入到组织规章中来,提高用人单位的知识累积以及发挥人才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强调知识转移的指导。这种指导有助于将默会知识从一个经验丰富的员工转移到新手,并借助老员工的社会关系网增加新手的社会资本。在此基础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的达成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忠诚度,所以这些机制有助于确保知识通过转移得以保留,并将重要知识型人才因离职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4 结语

近年来,KM唤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特别体现在人才策略管理领域上。从战略意义上,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因为其代表了难以模仿的无形的资产、运行程序以及创造过程。知识资产成为用人单位的竞争优势,使知识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个人的认知、行动以及集体的经验和专长。这种战略价值表明,对于提升组织绩效和竞争力来说,有效地管理知识型人才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深入探讨TM如何解决来自KM的挑战问题。不过,必须要注意的是,将TM整合至知识密集型工作环境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一些员工没有得到赏识会觉得自己在组织机构的作用不大,由此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组织机构的发展,所以在人才管理过程中需要将KM与TM结合,以此甄别重要的知识工作者,协调管理知识型人才,提升知识分享的可能。从未来的研究看,可以扩展守门人理论及其相关理论,把握知识双向流动规律,着眼于从实证角度探索在较大组织机构中TM活动和KM实践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Scullion, H., Collings, D.G. and Caligiuri, P. (2010), "Global talent management", Journal of WorldBusiness, Vol. 45 No. 2, pp. 105-8.

[2]Boston Consulting Group (2007), The Future of HR. Key Challenges Through 2015,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Dusseldorf, pp. 1-7.

[3]Collings, D. and Mellahi, K. (2009), "Strategic talent management: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Vol. 19, pp. 304-13.

[4]Macdonald, S. and Williams, C. (1994),"The survival of the gatekeeper", Research Policy, Vol. 23, pp. 123-32.

[5]Cross, R. and Prusak, L. (2002), "The people that make organizations stop or g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80, pp. 104-12.

[6]Dodgson, M. (1994),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Dodgson, M. and Rothwell, R. (Eds), 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heltenham.

[7]Pawlowski, S.D. and Robey, D. (2004), "Bridging user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brokering and the wor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MIS Quarterly, Vol. 28 No. 4, pp. 645-72.

[8]Vance, C.M. and Vaiman, V. (2008), "Smart talent management: on the powerful amalgamation of talent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Vaiman, V. and Vance, C.M. (Eds), Smart Talent Management-Building Knowledge Asset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Elgar Publishing, Aldershot, pp. 1-18.

[9]Lengnick-Hall, M.L. and Andrade, L.S. (2008), "Talent staffing systems for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Vaiman, V. and Vance, C.M. (Eds), Smart Talent Management-Building Knowledge Asset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Elgar Publishing, Aldershot, pp. 33-65.

[10]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5, pp. 14-37.

[11]Pei, N.S. (2008), "Enhancing knowledge creation in organisations", Communications of the IBIMA, Vol. 3, pp. 1-6.

[12]Whelan, E., Collings, D.G. and Donnellan, B.(2010), "Talent management in knowledge intensive setting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14, pp. 486-504.

[13]Tarique, I. and Schuler, R.S. (2010), "Global talent management: literature review,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 45 No. 2, pp. 122-33.

[14]Moreno, J.L. (1937), "Sociometry in relation to other social sciences", Sociometry, Vol. 1, pp. 206-19.

篇7

【关键词】理财工具 规划 收入 支出

从初中时起,我心中便一直有理财观念,可能跟我家有干会计这一行的传统有关。爸爸数学学得好,我也不错,对数字挺敏感的,对小时候的记忆就是用树枝在地上算账。

一、中学理财

初高中理财我主要是控制一个方向(知识和能力有限),就是经济支出。主要是消费的结构性和合理性。比如,我不会买一些质量次的消费品,因为经过计算买质量好一点的会在长期节省自己的开支。还有,对于一些无所谓的东西不买。另外,不买那种附加价值品,比如本来一种食物,分开卖,一种带肉的和一种不带肉的,后者比前者贵好几块,倒不如直接买肉菜而不是掺着的。另一方面就是扩大自己的经济收入了,作为学生我只是一个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和创造者,消费来源来自父母。我的做法是适当增加收入,我会占学校“便宜”,因为本身我家经济条件不好,我就会申请贫困生等一些资助项目减免一些学费,再加上学校每年会给成绩好的学生一些资金奖励,还有一些竞赛奖金,我就不愁了。

二、大学理财

大学在学金融之前,没有理财意识,还是保持原来的理财状态。大学生的理财要从规划开始,所以我的大学理财也就开始了。

(一)理财规划第一步:清楚自己的资金来源情况

我家有一个传统,上大学后第一步就是要国家贷款,原因是我家大学生多,家里经费不足,要贷款靠自己毕了业还,生活费是尽量靠自己兼职和学校奖学金挣取。

我大一意外地没贷上款,现在有5000块钱隐负债,大二贷了5000。目前收入有:每学期的人民奖学金(一般得二等也就是500元);每月学校餐补60元;助学金2000元左右;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数学竞赛200(不是稳定和长期的收入,一次性);在学期里,每月勤工助学小于等于200元(灵活,看工作时间);偶尔校友基金奖学金(比较少不确定,100元左右);平时偶尔优秀个人或团体奖也是100元左右;学期刚开始,做兼职收入(勉强够一个月伙食费)。高考过后的暑期自己挣了一些钱,预期以后从父母处每月获取300元,没有精确的收入数字。目前银行卡里存有2000元。

(二)理财规划第二步:明白自己资金去向

大学生的生活费开销是一个灵活的可以变动的数字,包括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人之间,低可以至300元高可以上万元。吃饭方面是一个比较好掌控也是比较稳定且不可少的支出,我就尽量综合营养和价钱,秉持着尽量在食堂少去外面的原则,每月大致500元。其他的衣物和生活必需品消费不是每月都要支出,摊销到每月就是200元。意外支出,像聚会请客,修理东西,家乡朋友过来游玩等摊到每月大概50元。所以平均一月费用750。

(三)理财规划第三步:明确理财目标

理财是一个漫长和需要坚持的过程,制定目标才能合理制约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理财具有持续性和有效性。

我有明确的理财目标:我要走出农村学习知识,走出贫困,走向大城市,证明自己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拥有给自己的家人幸福的能力,拥有富余资金以回报社会、帮助弱者的能力。这一切要以资金充足为前提(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最重要的,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经济和金融学界的共识,所以没必要跟它过不去,要善意合理地利用钱)。

(四)理财规划第四步:理财工具和理财方法

(1)低风险理财法。储蓄法,我考虑自身情况,没有太多的闲余资金,想通过这种方法监督约束自己有规律地赞钱,有一定积累后开始考虑其他的投资方式。而且理财有一条常识“在个人的资金建立阶段,对安全的考虑要重于对利息水平的考虑,存放的资金应当能随时支取。”

合理储蓄是个人理财的根基。从理财的角度来说,理财是为了实现人生的重大目标而服务的,而每月的储蓄其实就是投资的来源。因此,合理的储蓄应该先根据理财目标,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为达成目标所需的每月准确的金额;然后是量入为出,在明确的理财目标的指引下,每月都按此金额进行储蓄。关于储蓄有两个公式:“收人一储蓄=支出”与“收人一支出=储蓄”。从数学角度这两个公式一样,但从理财的角度看,两者有天壤之别。如果是后一个等式,那么储蓄就变成可有可无了,有就存,没有就不存,并不是必须项,这也就是很多人存不下钱、理财规划做得不好的原因所在。

投保法,近些年,保险市场的发展还算可以,前景诱人。保险险种丰富,能适合不同群体,满足不同需求,分担风险,其不但能预防风险也能像在银行一样赚取利息。

对于我来说,大学毕业工作后,公司应该有职工养老险什么的,养老险就不用了,刚开始年收入低先给自己买一些保障型的保险比如重疾病和医疗险,给父母买养老保险。这些险种缴费期限短,一次缴费少,而且定期体检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债券法,分为国债和企业债。国债风险低,我打算在事业起步时购买一些国债,而且有些国债可以质押贷款,在急需资金时有的缓冲。

企业债收益高风险也高,暂时不考虑,事业稳定后会买一些。

(2)风险理财法。炒股法,股票市场中品种有两类,一类是套利型的专业品种,一类是低风险的盲点品种。

大四快结束时,自己手里应该也有几千块钱了,可以买一些低风险的盲点品种,在股票市场跟跟高手的风,混一下学一些经验,可能还能套一些钱。

炒汇法,个人外汇买卖,是指依照银行挂牌的价格,不需要用人民币套算,直接将一种外币兑换成另一种外币。参与个人外汇买卖主要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投资收益。

第一,保值增值:可以避开汇率风险,使手中的外币保值增值。

第二,增高利息:将低利率外币换成高利率外币,同时需要考虑升值趋势。

炒股有一定经验后,而且也有一些资金后,可以考虑适当炒汇,但不作为主要的理财投资方法。

基金法,基金是中国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理财方式,只有在熟悉基金背景的情况下才能买。股票型基金是赢得股票市场上涨趋势时的收益,要有判断股票市场走势的能力。货币型基金是赢得稳定的高于银行利息收益的收益,与股票型基金套做。

(3)增值理财法。增值理财法主要包括房产投资法,文物收藏法。第一种主要是房产投资(注意国家的阶段政策导向与楼盘增值潜力)和房产出租(注意地段的出租率与租金水平及能否把民居转变为商业用房)。第二主要是一些古玩字画收藏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低价品收藏,在价格高时卖出能获得不少收益。

篇8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竞争力 对策分析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多元化

柳州市场上开展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业务的商业银行现有三大类,共12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日常经营活动中大量的存贷业务客户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理财产品的自然客户或潜在客户,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其长期经营、品牌效应、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正在大量将自己的这部分存贷客户转化为理财产品客户,因而发行了相应规模的理财产品来满足客户在理财市场方面的需求。

二、柳州金融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力分析

与传统的有形商品市场竞争相同,作为无形商品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在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中同样重视对市场的占有率和盈利能力。不同的是银行理财产品自身所含有的风险,和以货币作为经营对象的特点,需要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长久地生存和稳定发展的综合性能力,以获得市场当中客户的信任。

本文从内部竞争力和外部竞争力两大方面8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内部竞争力是银行理财产品自身的产品特点和结构决定的固有实力,具体表现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理财能力。外部竞争力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能力。

银行理财产品内部竞争力评价。依据行业惯例,银行理财产品内部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发行能力、收益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信息披露规范性四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对银行理财产品内部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

(一)市场发行能力

银行为了实现满足投资者个性化投资需求的目的,其所设计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就应该考虑该产品覆盖各类投资者的范围。因此,考察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发行能力,应该从产品发行数量、产品类型的多样性、投资币种的丰富度及理财期限的多样性四个方面进行。.

据和讯网公布的银行理财产品发售信息,2011年1月至6月柳州市场上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柳州范围内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达1742支。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别以20.84%、22.39%、29.16%,共同占据了该市场的半壁江山,发行规模相当可观。

目前,浦发银行在柳州市场上拥有汇理财稳利计划、债券盈添利计划等品牌,光大银行拥有T计划、理财套餐计划等品牌,招商银行拥有节节高升-安心回报系列、焦点联动系列等品牌,每期都有较大的发行量。

在投资币种方面,人民币和美元是主要的理财币种,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会适当地选择如澳大利亚元、欧元为代表的非传统货币进行投资,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丰富程度。

在投资期限上,1个月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以及1个月至3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是目前市场上的主导。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保证理财产品丰富程度,会保留少量1年及其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

在投资标的方面,低风险、收益稳定的国债、企业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承兑汇票等债券、票据、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必备投资对象。

从柳州市场上的六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指标分布上来看,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表现出在市场发行能力方面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产品收益能力

部分客户容易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上的预期收益率当作实际利率,其实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预期收益率是理财产品的理想收益率,是商业银行根据概率统计设计出来的,因为市场存在着不可预知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之间将会发生偏差。预期收益率仅仅是发行时,商业银行对客户做出的预期承诺。而实际理财收益,则按照理财产品到期时的到期收益率决定。预期收益率不一定等于到期收益率。

(1)预期收益率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能力的表现,消费者可以从预期收益率中可以预知理财产品的未来收益,以此来判断自身的理财收益。

(2)E/I值(到期收益率/同期限理论存款利率)是市场上评价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和讯网提供的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到期收益率数据计算,收益能力排名前三的是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2011年上半年6个月平均E/I值分别为1.18、1.15和1.08。到期产品收益波动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三家商业银行的理财收益能力。

因而在产品收益能力方面,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为客户带来相当不错的收益回报。

(三)风险控制能力

(1)招商银行对其理财产品实行风险评级制度,在产品设计阶段给予产品不同的风险评级,为其销售中客户对于理财产品的选择提供风险控制依据。

(2)兴业银行对其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分为基本无风险级别、低风险级别、较低风险级别、中等风险级别、较高风险级别。

(3)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在其理财产品说明书当中,对风险使用“较高、较低、低”等进行分级,区分度不高,不能对产品起到较好的风险控制作用。

(4)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仅针对理财产品进行常规的风险提示,对于理财产品自身的风险控制以及相关评级无详细资料描述,风险控制能力未知,会影响投资客户对于理财产品风险的认识,增加了客户购买产品的风险性,削弱产品竞争力。

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评估,除了产品说明书对于产品的风险评级外,还应看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实际市场风险,即“零负收益”理财产品的表现情况。

(四)信息披露规范性

笔者仔细研究了柳州市场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银行网站,对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整理,从银行客户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数据需求出发,对产品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产品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及产品说明书的完整性三个方面,对各家银行进行考察。

(1)光大的银行网站,“阳光理财”项目出现在首页靠前位置。项目设置上不仅有相应的信息披露栏目,同时设置了关键字检索、查询、理财工具等特色栏目。对于理财产品的运行、到期情况也都有相应的板块披露,及时更新。唯一的缺憾就是理财产品介绍过于简单,没有完整的可以提供下载或者在线阅读的产品说明书。对于投资者,只有到银行柜台才可以看到产品的全貌。

(2)招行在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上,通过主页的金葵花理财可以快捷的进入理财产品相关界面。在理财产品检索上,设置了专门的筛选界面,从销售状态、产品系列、理财期限、风险等级等几个可以进行检索的项目。并且在查询中,提供了完整的PDF版产品说明书以及相关的风险管理、产品收益计算等信息,可供投资者方便的了解该产品各方面的具体情况。

(3)浦发银行网站在个人网银界面设置了“轻松理财”理财产品项目,投资者可以轻松地进入,进行理财产品信息查询。虽然没有设置检索查询系统,但浦发银行产品系列及具体产品相关特征信息查询便捷,一目了然,并且附有信息披露项目。产品名称点击后,显示出简化版理财产品说明书,客户可以清楚地了解该产品的详细信息。不足之处是信息披露项目下显示信息过于简单,客户不能对产品的运营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4)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理财产品,虽然最终都能查询到理财产品说明书以及信息披露项目,但这三家银行理财产品板块均未设置检索项目,查询相对比较繁琐。同样表现出运营情况描述过于简单和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发行频率加快、发行期限趋短、预期收益率走高”已经成为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关键词。面对金融危机的阴魂不散,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持续萎靡不振,银行理财产品以其投资期限短、投资回报高的特点吸引各方投资者关注和热捧。这一切都在说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之激烈。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从一个方面反应了消费者对于理财的需求在不断提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更好地打理手中的资金,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经过这几年宣传,现在理财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百姓不再局限于存款这一单一的方式。越来越多的百姓通过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