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8篇

时间:2023-06-26 10:16: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R54;R473.5

文 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4_032 4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34

随着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随之增多。在心脏介入术过程 中,术中及术后,可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张 力增高等表现,谓之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应(cardiovascularvagal reactions,CVVRS)。迷 走神经反射发生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后果极为严重。对本科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CVVR S 38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CVVRS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行心脏介入1221例次,年龄18~93(52.1±6.0)岁, 其中男685例,女536例,共发生血管迷走反射38例,发生率3.1%,男性25例,女性13例, 年龄45~77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13例,占1.9%(13/65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21例,占4.3%(21/490),射频消融术(RFCA)4例,占5.9%(4/67)。

2 结果

CVVRS发生于术后拔管时16例,拔管后1小时1例,拔管时16例中股动脉穿刺15例,桡动脉穿 刺1例;发生于术中21例,其中2例为射频消融术中,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上速时出现CVVR S, 余19例均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者。临床表现为:病人先出现打哈欠,继之出现血压明显下降 ,心率减慢(

3 护理

3.1 血管迷走反射原因分析:人体循环系统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它们来自迷走 神经,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的生理调节[1]。CVVRS最快可在30秒内发生[2] 。其原因有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过度压迫、牵拉、血容量不足、尿潴留等。穿刺时CVVRS 多与疼痛和精神紧张有关,引起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加强,刺激左室及颈动脉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3],本组有2例病人在穿刺时发生CVVRS,均为精神较 紧张,疼痛阈值较低者,与应激承受能力较差有关。术中行冠脉照影或植入支架时出现CV VRS,考虑是造影导管或指引导管刺激冠脉所致,亦与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新手操作不熟练 ,导管对血管长时间刺激增加了血管的敏感性。本组单纯冠脉造影患者发生率为1.9%,较行PCI发生率4.3%为低,可能与后者操作时间相对较长有关;术中有2例为射频消融术中, 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上速时出现CVVRS,考虑为异丙肾上腺素诱发血管迷走反射所致。术后 拔 管时发生则多与疼痛和血容量偏低有关,拔管时股动脉收缩,其内皮对鞘管牵拉刺激敏感, 导致迷走反射的发生。

3.2 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及护理:(1)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避免过度精神紧张。(2)维持有 效循环血容量:缩短禁食禁水时间,一般术前禁食3~4h,禁水2h,术后鼓励病人进食、多 饮水;术中及拔管前建立良好静脉通道,积极静脉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对于术中失 血量估计大于150ml~200ml者,及时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3)对于排尿困难者,先以 诱导法,如无效立即给予导尿,一次不超过500ml,以免引起空腔脏器过度回缩,从而导 致CVVRS[4]。(4)导管室护士术中及时与患者沟通,告知手术进展,减少恐惧紧张 心理;(5)术者提高操作技能,操作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导管对大动脉壁的过度牵拉刺激。( 6)穿刺及拔管时均应充分麻醉,减轻疼痛,拔管前向病人进行适当解释,指导其深呼吸、与 患者交谈等,消除患者的恐惧及紧张心理,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对桡动脉穿刺者无论照影 还是PCI均直接拔管,对股动脉穿刺者单纯性冠脉造影等无须留置鞘管,可直接拔管,对行P CI术中应用肝素,术后可能出现急性冠脉闭塞者,一般保留鞘管4~6h,拔管前,应用2%利多 卡因5ml沿股动脉鞘管两侧注入,5min后拔管。(7)正确的拔管与压迫止血:拔管时动作轻 柔,采用正确压迫止血法,以左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于股动脉穿刺点近心端沿股动脉搏 动最强处向下压迫15~20min,不要大面积猛压;观察局部无出血后,采用绷带“8”字加压 包扎,指压及绷带加压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8)术中及拔管前备好阿托品、 多巴胺、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等急救药品和器材。术中及拔管过程中及拔管后30min严密观 察患者心率、血压、面色及精神状态,有无打哈欠及恶心呕吐、胸闷、头晕等不适,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吸氧,嘱病人咳嗽,静推托品阿0.5~1mg,血压下降者加用多巴 胺,同时快速静脉补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经上述处理,大多数患者症状均能缓解。我 们的经验是在出现CVVRS早期,即仅有心率下降而未有血压下降时就静注托品阿0.5mg、多 巴胺3mg,效果比血压下降明显时再用多巴胺好,病人在2~5分钟内即可恢复。

综上所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多因素作用下的临床综合征,护理人员要主动掌握心脏介入 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引起CVVR的相关因素,做好相应的护理及严密的病情观察,特别是在术中 ,导管室护士严密的病情观察,良好的专业素质,迅速的反应及抢救速度是保证介入安全医 疗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此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病人死 亡率。血管介入治疗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不高,但如处理不及时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 至患者有生命危险。因此,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血管迷走反射,并给予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是十分必要的,且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徐丰彦,张镜如.人体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18.

[2]马长生,盖鲁粤.介入心脏病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8.

篇2

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3月在我科行介入治疗的病人251例,发生心血管迷走反射11例,约占1.1%。其中男

7例,女4例,年龄36~70岁,平均48岁。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

2发生时间分布

15例CVVR发生于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其中穿刺时出现1例,冠脉支架植入时1例,冠脉支架术后拔管前1例,拔管时8例,拔管后压迫止血时3例,拔管后1h出现1例。

3临床表现

CVVR可表现为严重的心动过缓,心率减慢至30~45次/min,血压下降,收缩压

4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分析

本组冠脉介入术大部分选择经典的股动脉部位。穿刺时出现2例迷走反射,由于患者过度紧张,有恐惧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加强,刺激左室及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植入支架时出现1例迷走反射。是造影导管或指引导管刺激冠脉所致。支架术后保留动脉鞘时出现1例,考虑为保留鞘管固定不妥善,使鞘管尖头部持续刺激血管壁引起疼痛不适而使迷走神经兴奋或者带鞘侧肢体不适当运动,如曲腿、侧卧等致使动脉留置血管鞘远端触及动脉血管内膜,而发生迷走反射。拔鞘管时和拔鞘管后压迫止血时出现11例迷走反射。原因:(1)拔管时股动脉收缩,其内皮对鞘管牵拉刺激敏感,而血管内皮上分布丰富的迷走神经末梢,继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反射的发生。(2)拔除动脉鞘管后予以局部压迫,由于压力作用,使压迫局部血流阻力增加甚至中断,导致压迫近端动脉张力增高,血管被动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拔管后1h出现1例,考虑患者术中出汗较多,术后惧怕床上排尿,进食饮水不足,加之造影剂的利尿作用,术后局部压迫不当,渗血较多,使血流量相对不足。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反射〔3〕。

5迷走反射的预防

手术时注意术中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分散其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专心与术者配合。要充分局部麻醉,完全阻断刺激冲动的传入,尽量减少导管对血管的刺激。操作应轻柔,严密监护中心环节,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视情况可给予适当补液,一旦出现迷走反射立即给予对症处置。

手术后注意术后回到病房,立即予以床旁心电血压监护,医护人员要多巡视,多看望患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释。有些患者看到自己被仪器束缚,再加上仪器发出的异常声音(如因干扰而发出的报警声音等),心理上可能产生极大的恐惧感。因此,使用各种仪器时,要仔细讲解,使患者了解目的;停止使用仪器时,也要讲解清楚,使患者解除后顾之忧。必要时,陪伴在患者身边一些时间,予以安慰、心理支持。

6拔管时注意

拔管前建立静脉通道,备好阿托品、多巴胺、氧气等抢救药品和器材;向患者讲解拔管后压迫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及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避免增加患者的负面情绪,指导患者排空膀胱。拔管同时与病人交谈,询问有无不适,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和紧张感。拔管动作轻柔,两侧股动脉同时有伤口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压迫时位置要准确,不要大面积猛压,力量要适宜,用力均匀,不要时紧时松。拔除动脉鞘管前,使用2%利多卡因5ml鞘管周围局部浸润麻醉。以食指和中指按压15min,观察局部无出血后,采用绷带“8”字加压包扎。指压及绷带加压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避免包扎过紧压迫股动脉,导致血管牵拉,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若穿

刺部位有出血或剧烈疼痛,应拆除绷带,重新压迫止血包扎,避免出血,解除疼痛。

7拔管后注意

拔管过程中及拔管后1h内、特别是30min内,给予心电、血压监护,严密观察心率、血压、面色、出汗及精神状态等情况,询问患者有无胸闷、恶心、头晕等不适,一旦出现情况,及时给予处理。术侧肢体制动6~8h,嘱病人4~6h内勿用力抬头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引起伤口出血。平卧24h无异常后可下床活动。

8血容量不足的预防

患者术前禁饮禁食时间不宜太长,一般2~4h为宜。术后指导患者及时进食,但进食不可过多或过快,防止胃肠道剧烈扩张引发迷走反射。适当多饮水,饮食应易消化、流质、少量多餐,勿进牛奶、糖等易产气食物。进食少者适当补液,避免血容量不足、低血糖反应。

9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迷走反射的抢救一旦发现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应立即将病人平卧或头低足高位,吸

氧;血压明显下降时,应迅速静脉推注多巴胺10~20mg,继而以250ml生理盐水+多巴胺100mg持续静滴,直至血压稳定,并快速静脉滴注平衡盐、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心率明显减慢时,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阻断迷走神经,1~2min内心率无变化,可再追加0.5~1mg。

参考文献:

[1]李华珍,王红,梁文武.心脏介入术拔鞘管后血管迷走反射15例发生原因与防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8).

篇3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b)-035-0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由于围生期低氧导致脑组织低氧、缺血性损伤,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早期有效治疗可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1]。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而以综合治疗为主。施捷因(GM-1)是一种进口的修复神经病变和神经损伤的药物,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类物质(人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具有保护细胞膜、促进神经生长和恢复神经功能等作用。为观察其疗效,本文中笔者对66例HIE患儿使用施捷因和胞二磷胆碱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儿科诊治并坚持随访的新生儿窒息所致HIE患儿66例,均符合《儿科学》(第6版)新生儿HIE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施捷因治疗,对照组使用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34例中,男19例,女15例;胎龄(38.4±1.3)周;体重(3 465.5±128.50) g;轻度10例,中度18例,重度6例;年龄:出生0.5~21 h,平均7 h。对照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胎龄(38.6±1.0)周;体重(3 452.4±123.50) g;轻度11例,中度16例,重度5例;年龄:出生0.5~23 h,平均6.8 h。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低密度灶。两组患儿病情及病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窒息患儿复苏后出现异常神经症状时即开始治疗,采取支持和对症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治疗组出生24 h后给予施捷因(阿根廷TRB Pharma生产,活性成分是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规格:2 ml∶20 mg),用法:每天1次,每次2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 ml中静脉滴注,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出生24 h后给予胞二磷胆碱125 mg静脉滴注。轻度病例疗程7~10 d,重症病例疗程10~14 d。出生第4~6周,再治疗7~10 d。

1.3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有专人每天检查临床神经症状和记录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患者精神状态、原始神经反射、肌张力,有无惊厥、意识障碍、脑干症状,出院时复查头颅CT,并于3、7、14 d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NBNA根据鲍秀兰等[2]提出的操作方法和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新生儿期临床神经症状比较

临床神经症状恢复时间是指意识状态、原始反射、四肢肌张力恢复时间。两组经不同治疗恢复顺序为意识状态、原始反射、四肢肌张力,其恢复时间:轻度3 d左右,中度7 d左右,重度10 d左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临床神经症状恢复时间比较(x±s,d)

2.2 新生儿NBNA比较

两组HIE患儿在住院期间均进行了3次NBNA评分。轻度3~5 d,中度5~7 d,重度10~14 d。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比较(x±s,分)

2.3 药物副作用比较(表3)

表3 两组药物副作用比较(例)

与治疗组比较,*P

2.4 颅脑CT比较

出生后1个月复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3例脑CT检查异常。

2.5 随访调查

1年后通过电话联系,我院儿科门诊对两组患儿进行随访复查:治疗组无后遗症;对照组1例留有癫痫后遗症,2例遗留脑性瘫痪。

3 讨论

GM-1是唯一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的一种神经节苷脂。GM-1可以通过稳定细胞膜,恢复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直接降低神经细胞内含水量,减轻脑水肿,并抑制Ca2+内流,阻止Ca2+积聚;GM-1可以对抗兴奋性氨基酸(EAA)和自由基的神经毒性作用,通过一系列的药理作用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及再生,加快神经功能恢复的速度,加大恢复的程度。GM-1中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是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类物质,是人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具有保护细胞膜、促进神经修复作用。在新生儿脑病中成功地运用及结合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有效地控制因缺血、低氧所致的脑水肿,抑制EAA神经毒性及神经细胞凋亡,降低因低氧、缺血所致的继发性损害,修复受损神经细胞,恢复神经细胞功能[3-4]。小儿脑组织在生后是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GM-1除了具有急性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外,对神经组织的发育及分化亦有积极作用。因此,对HIE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注射治疗,并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促进HIE患儿早日改善临床症状,加速脑神经细胞损伤后的修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与胞二磷胆碱治疗比较,GM-1治疗同样有效,且患儿发生睡眠障碍、烦躁、抽搐例数少,可能与GM-1无中枢过度兴奋作用有关。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后遗症少,预后好。因此,GM-1治疗新生儿HIE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取得较好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秦选光,朱宏斌,张凤仙.脑肌苷肽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25-27.

[2]鲍秀兰,虞人杰,李着算.应用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神经测定预测窒息儿的预后[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1):8.

[3]谢贵阳,朱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酶及电解质改变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5):20.

[4]李素,杨少芬,黄韬,等.新生儿窒息118例血清心肌酶活性的测定及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9-30.

篇4

【关键词】 心功能;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冠心病

心血管的重要功能是实现全身的血液循环 , 当心因性因素使这种血液循环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 , 称之为心功能不全。本文观察了 60例冠心病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CHF)[1, 2]和 68例冠心病心功能正常者血液中血红蛋白 (Hgb) 和红细胞压积 (Hct)的变化情况 , 并对这种变化与心功能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1年 5月至 2012年 5月 ,经本院心内科治疗已出院的冠心病 (CHD )患者 128例 (诊断符合冠心病标准 )[3, 4],按出院前最后一次超声功能检查左室射血分数 (LEF)值≤ 0.4和 >0.4分为观察组 (60/128)和对照组 (68/128)[5, 6],提取出院前最后一次 Hgb和 Hct作为评价数据。二组间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住院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具可比性 ( P>0.05)。本资料中剔除以下情况:合并另外一种心脏病、贫血、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咯血和其他出血性疾病。

1. 2 方法 二组间基本的治疗方法为异舒吉或消心痛、肠溶阿斯匹林、调血脂药。对照组部分患者使用了倍他乐克。观察组加用了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利尿剂 , 部分患者入院初使用了速尿、洋地黄和 /或多巴酚丁胺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 , 行心脏超声 LEF测定 , 出院前 3 d进行最后一次心脏超声 LEF测定 , 并提取观察值。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 7 d内复查外周血液分析 , 提取其 Hgb和 Hct值 , 所用机型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Beck man Coulter ACT diff。

3 讨论

参考文献

[1]慕容洋洋 , 吴丹 , 付瑶 .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I变化的临床意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7,15(3):130-131.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36 (1):7-9.

[3]江苏宁 , 江山秀 . 血清肌钙蛋白 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6, 34(1):31-33.

[4]陈灏珠. 内科学. 第4 版.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74?276.

[5]王成义 , 荣阳 , 荣根满 , 等 . 高血压 QT离散度与左心室肥大和猝死的关系研究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 2006,3(24):39-40.

[6]朱文玲 .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价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 36 (3):125-126.

[7]龙洋 , 吴丹凤 .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免疫荧光定量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 36(5):371-373.

[8]辽宁省心力衰竭调查组 . 辽宁省 2009, 2010, 2011 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 36 (1):24-25.

[9]陈国伟 . 现代心脏内科学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4: 41-47.

[10] 毛小莲 . 血液生物平衡疗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 . 实用医学杂志 , 2007, 23 (7):297-298.

[11] 戴闺柱 . 我国在心力衰竭研究的主要成就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7,35(4):271-272.

[12] 马云霞. 血液稀释疗法治疗冠心病42 例分析. 宁夏医学杂志 , 2006,28(6):342-343.

[13] 陈莹莹 , 钱忠明 . 心肌铁代谢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8,36(1):60-61.

篇5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的心血管病患者在采用介入相关心理问题的其护理方法体会。方法: 这对这一治疗护理过程我们对 60例心血管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观察比较干预前后这些患者的恐惧情绪变化。结果: 对于所有患者干预后恐惧发生率及程度与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减低患者恐惧情绪,使心血管病在治疗过程中加快康复的速度。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心理护理 对策研究

就目前我国的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其数量在日渐增加,越来越成为临床的常见病,这种疾病的特点表现为发病急、病情恶化严重、患者身体内神经组织异常,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情绪变化也是十分复杂的。就目前国内各大医院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来看,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诊疗法治疗心血管病,可是这一治疗方法很容易使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害,造成的心理上的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在进行治疗时很多患者会有心理问题产生,对这些心理异常反应加以重视导致病情经常反复同时也加重病情造成我们治疗的难度加大。所以,在心血管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适当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想法,并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心血管病治疗的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在近2年的时间内,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60例,都经过CT和临床确诊。患者年龄均大于0岁,病程大于2周,60例患者中,没有明显的失认、失语等表现不能进行常规检查、精神上均无障碍,没有病情严重到不能进行常规检查的患者。

1.2 心血管病治疗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

1.2.1 恐惧:患者由于对介入诊疗的过程在很多时候还存在空白的误区,对相关知识了解不深,过多的担心实施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造成精神上很大的焦虑,担心并发症的产生,所以,患者精神高度紧张且饮食不正常,睡眠不好,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

1.2.2 焦虑: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采用介入诊疗,大部分的患者治疗中所选用的材料也都是进口的产品,费用方面相对较高,为患者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另外,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信心,在治疗前情绪一般都不是很好的状态,甚至怀疑治疗水平导致自身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焦虑异常情况;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长时间卧床不起,四肢不能活动,产生腰酸背痛等临床表现,更加促进了患者的焦虑情绪。

1.2.3 抑郁: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的血管患者都是处于疾病缠身,身体活动不便的状态,这就使得这些患者产生了怀疑药效甚至越发担心会产生突发性心心梗死的问题。患者将疾病治愈完全寄托到手术治疗上,但治疗后的疗效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控制的十全十美,患者情绪极为低落,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因素。

1.3 心血管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1.3.1 我们要想在治疗的过程中使得患者与医护人员关系融洽,一般我们采取的方式都是患者刚刚进入医院给予最大程度上的关心,这主要是患者在最初的时候对周围人与环境不是十分熟悉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帮助他们尽快的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员,使他们减少对新环境的孤独感,让他们感觉到医护人员的关系,使得他们完全信任医护人员,从而是医护人员的关系变得融洽。

1.3.2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增强患者认知 作为我们医护人员,并需做到时时刻刻的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症的治疗方法和在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注意问题,引导患者接受介入诊疗,以影像的方式为患者讲述治疗过程,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达到积极治疗的目的。

1.3.3 治疗过程中的行为干预 在很多时候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用特殊的方法使患者放松,尽可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例如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谈一些轻松的话题,将患者注意力转移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

1.3.4 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干预 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危害性,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深入交谈,运用沟通技巧引导其说出内心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通过介绍手术成功病例进行现身说教,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毅力;

2 结果

2.1 评定标准 针对我院以往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24小时总体情况来看,手术后再次进行心理护理30分钟,随后对患者进行恐惧方面的情绪评定:1级表现为没有恐惧心理或仅仅有较轻的心理不适感,患者有轻度恐惧,并不回避。2级表现为患者有恐惧心理并产生回避心理。3级表现为恐惧感异常强烈,需为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才能将患者情绪保持稳定。

2.2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

2.3 结果入院 24 h ( 心理护理干预前),有10人恐惧情绪为Ⅰ级,18人恐惧情绪为Ⅱ级。12人恐惧情绪为Ⅲ级。术前 0.5 h( 心理护理干预后) 有22人恐惧情绪为Ⅰ级,13人恐惧情绪为Ⅱ级。5人恐惧情绪为Ⅲ级。两组数据比较P < 0.05。

3 体 会

针对心血管病采用介入治疗,通常患者容易产生头昏及心血管、如头痛、消化呼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尤为突出。此外,疾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问题存在个体差异,并且与个人经历、对疾病的认识、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对手术的了解程度、手术实施情况有关,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全程心理护理,使患者顺利接受诊疗,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唐红宇, 迟路湘. 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学术研讨会纪要[J]. 中国心血管病杂志, 2007,(06)

[2] 李翠华. 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相关心理问题及其护理对策[J]. 河北医学, 2007,(02)

[3] 李秋芳, 路丽娜, 薛淑好, 杨霄鹏. 心血管病住院病人心理反应相关因素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01)

篇6

【关键词】临床观察;心血管病;预后;门冬氨酸钾镁

心血管病是指循环系统发生病变,临床中老年人较为常见,常见有高血压、运动猝死、冠心病等病种,进一步发展则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而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1]。据报道,心血管病已成为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国内平均高发年龄为56.6岁,与国外统计的51.9-57.5岁相当[2]。而心血管病患者多因喝酒、缺乏体育锻炼、饮食高脂高糖、抽烟等生活不良方式,疾病易反复发作,预后较差。有研究认为,心血管病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可有效避免该病的高危因素,效果确切[3]。探析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故我院对42例心血管病患者实施门冬氨酸钾镁疗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我院2012年8月-11月84例心血管病患者,入选标准:符合2012年英国心血管临床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4];经胸部CT、MRI、心脏彩超检查确诊为心血管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37例,年龄57-73岁,平均年龄55.9±6.2岁,平均病程3.65±1.79年。所有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各42例,患者入院时的平均年龄、常见病种、疾病严重程度等基线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服用门冬氨酸钾镁片,1支/次,每天3次;或将20ml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加入250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每天一次。

1.2.2对照组实施常规强心扩血管利尿剂疗法。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3个月后对两组分别随访,了解其预后复况。

1.3药物与试剂门冬氨酸钾镁片(商品名:潘南金;批号:H20080496;厂家:匈牙利Gedeon Richter Hungary),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批号:H20054831;厂家:扬州中宝制药)。

1.4判断和评估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复查CT、MRI、心血管彩超无明显异常;有效:症状明显减轻,但复查CT、MRI、心血管彩超有异常;好转:症状略有减轻,复查CT、MRI、心血管彩超有异常;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复查MRI、心血管彩超无改变。

1.5统计学处理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

3讨论

心血管系统病是由于脂类代谢异常,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的心脏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疾病。该病主要源于高脂饮食过多摄入、抽烟、不当运动、喝酒等因素,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存在生活不良生活方式对其预后该病的反复发作占89%以上[4]。突发性情绪的剧烈波动对病情的进展有直接关系,负面情绪可使病情加重,应激行为可引发各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临床上主要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易疲劳、晕厥等症,常见有心律失常、运动猝死、急性心梗、心绞痛等病种。临床上主要通过胸部CT、MRI、血管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目前该病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心导管消融等微创治疗[5]。

本研究对心血管病人实施门冬氨酸钾镁疗法,低镁低钾时Na+-K+-ATP的心肌酶活性锐减,提供的能量会下降而形成心律失常、肺心病、心衰,严重者多脏器的衰竭,而门冬氨酸钾镁增强心肌代谢力,改善心脏的收缩,对低钾镁血症进行纠正,同时L-门冬氨酸亲和细胞,是Mg2+、K+的载体,将腺苷酸心肌环化酶进行激活。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门冬氨酸钾镁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vs.52.38%,P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2):173-174.

[2]贾克刚,刘晓程.循环微小RNA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10):153-155.

[3]赵东,王振国,李培军等.门冬氨酸钾镁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702.

篇7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高血脂;中老年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心血管”是人体的生命之河,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等,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营养也逐渐提升,人们血脂也不断抬高。调查显示,高血脂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由此引发的各种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祸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篇通过分析血脂水平对心血管病并的影响,旨在提高中老年人对高血脂症的防治意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

由于在临床上,单靠血TC、TG、HDL-C来预测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的指标是不全面的,因此笔者选择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联合检测。以收治的中老年患者332人为研究对象,男217人,女115人,年龄55~76岁,取清晨空腹血,做血液流变各项指标检查。

1.2 方法

(1)血脂分析:试剂由北京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提供。仪器:美国―贝克曼700型全自动化分析仪。

(2)血液粘度测定:仪器为FASCO-94全自动血液粘度检测仪。

1.3 诊断标准

高血压: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超过90mmHg,或曾有明确高血压病史。

冠心病:曾有明确冠心病史或本次检查有缺血改变伴心前区不适者。

心血管病:脑供血不足及曾有中风病史者。

1.4 统计方法

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体检人员332名,分别检测21项指际。这里仅以血液粘度、血脂检测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予以讨论。

2.1 结果一

不同血脂水平的高血压、冠心病、心血管病发病率(%)见表1。

2.2 结果二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者血脂异常率(表2所示)

3 讨论

高血脂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巳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通过对332例中老年人的血脂及心血管疾病情况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高脂血症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有重大影响。

3.1 血脂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

血脂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不可缺少。科学家们发现,当人体脂质代谢异常,血脂浓度持续增高时,会发生危害健康的高脂血症。这时胆固醇以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若不能被完全消耗,则沉积于血管壁上与增生的纤维组织形成斑块。主动脉血管产生粥样硬化(AS),发生在心脏则引起冠心病(CHD)。本次研究显示,高血脂对男性和女性,对老年和中年人均为一种危险因素,故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研究显示,胆固醇水平降低10%,可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11.3%;总胆固醇下降9%,LDL胆固醇下降13%,冠心病死亡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减少19%。而HDL胆固醇轻度升高,可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2%。所以心血管病的发生不仅与体内胆固醇浓度高低有关,还与其组成密切相关。值得提出的是较低水平TC、TG、LDL-c、ApoB仍有较高的心血管发病率,因此,必须认识到,心血管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还应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3.2 高血脂症引发的病症

常见高血脂症的病理改变是部分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壁上呈白色颗粒状蓄积,导致动脉血管内壁增厚,弹性降低,血压增高,发生动脉血管硬化,称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及病变继而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它所引起的主要病症包括:①心血管病变。病因:脑部大动脉和中等的动脉硬化,使累及的动脉管腔狭窄或痉摩,在各种诱因(精神紧张、血压升高、用力过猛、血糖过低等)刺激下,造成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供脑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部分脑组织缺血。症状:脑中风、脑血栓、脑梗塞、高血压、偏瘫、半身不遂;②心血管病变。病因:冠状动脉血管中携带的氧气不足,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内壁血栓堵塞。症状: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③下肢血管病变。病因:动脉中供氧不足,血管内壁狭窄,血流不通,造成坏死。症状:足部骨、关节损伤、畸形甚至截肢。

3.3 药物选择

临床医生必须明确: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首选他汀类药物;②高三酰甘油血症LDL-C已达标者首选贝特类药物;③低HDL-C血症患者,主要治疗为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尚待研究。可试用烟酸类或贝特类药,烟酸类药中首选缓释烟酸,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强,能提升HDL-C,疗效也较好;贝特类药中首选非诺贝特,尽量不用吉非罗齐,以免发生肌病;④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治疗,如果以TC升高为主,首选他汀类药物,如果TG>500mg/dl,首选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治疗,因为此时主要考虑因素为急性胰腺炎风险,降低TG为主要治疗目标,如果TG

3.4 调查结果

由于饮食习惯、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高血脂症者近年来大幅度攀升且日趋年轻化。60岁以下检测者患高血脂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比例并不低于其他年龄层。压力大、节奏快的工作方式确实是导致一些疾病提前发作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只会加剧不会减轻,应当寻求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访谈得知,生活习惯不合理是该病发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5 预防高血脂

一是要合理膳食,二是要适当运动。而合理地摄取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份,又是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因素,是构筑人生健康大厦的基石。采用药物、食物及体疗等方法降低人体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粒度,改善血液循环,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

如果采取上述食疗、体疗等治疗半年仍不能使血脂降至理想水平,对于已患有高血脂的人来说,除了注意饮食与运动外,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药物或保健品调节血脂。即应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药物治疗。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降血脂药物停药后大多不能维持疗效,而且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应遵医嘱,按高血脂治疗方案服用合理的降脂药。

参考文献:

[1] 顾复生.血脂异常―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25(3):163~164.

篇8

关键词:心血管病 保健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2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54-01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视。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的发展,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以致人的身体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再加之物质条件的改善也使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所谓的“富裕病”,心血管病也是其中之一。心血管病人若要得到更好的治疗不仅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我保健与护理。以下我将会对一些心血管病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措施做一个综述。

1 心血管病的类型

心血管病是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被称为“富贵病”,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它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等等。它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和重复率也比较频繁。

2 心血管病人自我保健与护理的现状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曾对高血压病人的自我保健与护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其相关期刊《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中显示大多数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的了解并不深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保健与护理知识了解的也不深。尤其是对自己所用药物种类,适应症和副作用的了解甚少。在《现代临床护理》(2005年02期)中也表明冠心病人缺少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医院是冠心病人得到护理的主要场所,日常生活中患者缺少对自我的保健与护理。2010年浙江省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对老年慢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0%的老年病人掌握的疾病知识少,掌握监测和康复训练能力以及自我饮食管理能力还在中等水平。还有64.9%的病人由于经济因素无法支持自身的慢性血脑管病的治疗。

3 心血管病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措施

3.1 注意膳食。在赵法《营养健康新观察》(2003,20期)《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一文中指出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肉食消费大大提高,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营养状况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提高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也针对膳食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编制了《中国食物成分表》,方便控制膳食来帮助心脑血管病人加强对自我的保健。

在《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张玉凤、王怡)中提到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具体膳食指导措施。

(1)降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即多摄入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等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少摄入猪油、奶油、乳脂、肥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脂肪。

(2)适当的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以小于300毫克的胆固醇为宜。但是,对于一些高胆固醇血症者以每天小于200毫克为宜。

(3)控制热量的摄入,使体重维持在理想的范围内。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每餐不能吃的过饱,否则会让降低患者的血管舒张调节功能,引起血压的显著波动。

(4)多摄入瓜果蔬菜和粗粮等一些富含食物纤维,有益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食物,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5)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高血压病人服用单胺氧化酶时,就不适合再进食含有酪胺的酸奶、蘑菇、啤酒、香蕉、葡萄干等食物。因为酪胺会使节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3.2 药物保健。中国医药2012,第10期《动脉硬化的药物治疗措施》中,指出相应的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保健措施。

(1)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降压药使血压降到适当水平。例如,消胆胺、益寿宁、血脂平、阿司匹林等防治血压增高的药物。

(2)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时控制血糖,可以选择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的达美康等降糖药物。

(3)在《医学信息》(2010、第四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中,指出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心功能不全的人可服用高辛利尿剂等药物。对于风湿活动的患者要控制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一般可服用当归,党参等进行中药治疗。

(4)对于冠心病,一般是要扩张冠脉及全身血管、调整血脂,抗心绞痛。通常,可以选择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

3.3 日常护理。

(1)注意监测,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夏季心血管病人的自我护理》就提到过自我检测的重要性。重视血压的监测,可以降低发病的风险。尤其是在夏季,气温的升高很容易使血管扩张,血压升高。在《医学信息》第四期中也提到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自我护理也要重视心率、心律的监测。

(2)遵医嘱,《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6卷第五期提出,对于心血管病人要做好日常自我管理必须遵医嘱服药,定期到医院复诊以及按时服用强心药。同时也要注意各种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和注意事项等等。

3.4 心理护理。《医学信息》第23卷,第4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中提到,心血管病属于慢性疾病,易反复发作。通常,患者会因为反复发作的病痛而对治疗丧失信心,情绪不稳定无法配合治疗反而耽误了治疗。《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第6期第5卷也提到,心血管疾病与情绪、心理以及社会刺激有密切的关系,对患者的健康有重要的相关性。不仅医生要注意解释病情,体贴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患者自身以及家属也要注意对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4 小结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以上一些文献资料都表明医院的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克服病痛,但是更重要的是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自我保健和护理,将治疗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彬彬《医学信息》第23卷,第4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

[2] 施俭,顾兰,杨小芳.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3):247-248

[3] 李小娟.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难点分析及护理对策的探讨.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5):485-486

[4] 张玉凤、王怡,《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

[5] 赵法.《营养健康新观察》(2003,20期)《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

[6] 谭建兰.《现代临床护理》(2005年02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