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8篇

时间:2023-06-26 10:16: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篇1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评价听评课反馈

一、引言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有效、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课堂教学内容、过程和效果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对其价值作出基本诊断和评价,以优化和改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由于课堂教学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引进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进行听课、评课,并以此作为选拔、鉴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多从其评价模式、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1]P78-80,很少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过程。

听评课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评价方式,作为一种机制,是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改善教学、实现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效手段。听评课一般是由专家和同行组成评价小组,采用随堂听课、定量打分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一堂课的课堂结束后,根据评价小组的综合意见,对授课教师的整个课堂情况的优缺点根据定量情况进行汇总[2]P8。这种通过专家的评定和同行之间的互相观摩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学习、促进教学的作用,但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方法的缺陷,对教学的推动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

到底这种听评课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有何缺陷,又如何加以改进呢?本文旨在从听课者、评价标准及反馈环节三方面加以探讨,以使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更好地发挥其导向功能,真正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在听评课机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无备而听”

听评课的评价主体一般是专家、同行或者教学督导,评价手段是使用课堂评价量表,评价对象是授课教师及其课堂教学过程。

在整个听课过程中,听课者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实施者,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评价者。每个听课者都有各自的知识背景、价值取向,他们对评价标准的掌握和对课程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而在现实当中听课者常常是“无备而听”,即在听课前对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都缺乏相应的了解,这样就弱化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从评价对象上来看,每个授课老师的知识结构、从教背景、学历、资历、职称等各不相同。听课者如果在评价之前对授课老师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评价的时候就会“一刀切”,把新教师和老教师、从教经验丰富和缺乏经验的教师、有师范教育背景和无师范教育背景的教师放在同一层面进行横向比较,却没有从纵向考虑授课教师的进步和成长,从而使评价结果无法真正有效地促进授课教师的教学进步。

对于评价内容,听课者往往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目的、授课内容、教学进度、课堂计划、教学重点也缺乏相应的了解,导致听课过程中盲目、被动地听课,在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计划”、“课堂容量”等指标的打分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二)评价标准重“教”轻“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采取的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而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侧重于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评价,考核教师是否具备课堂教学的基本功。

听课者一般采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对授课教师及其课堂教学进行定量打分。纵观多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绝大多数集中在教师教得如何上[3]P89。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教师的语言、板书等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课堂教学的评价最后变成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而对于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参与者――学生,却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层次性,缺乏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的考察。

(三)评价过程反馈“无门”

听完课后,评课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过程。传统的听评课常常“重听轻评”,在评课过程中,往往排斥授课老师对评价的介入,授课老师与听课者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致使授课教师与听课者心理上相互对立,信息源单一,也不利于授课老师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从前面介绍的评价过程中,我们看到,评价前(听课前)和评价后(评课时)都没有授课老师的主动参与。这样的评价过程使授课老师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听课前不清楚评价标准或者依据,评课后不知道评价结果,或者只看到一个抽象的分数和几句简单评语。缺乏相应的反馈机制,授课教师即使有心改进也无从入手,从而认为听评课对自己“无所谓”或者“无帮助”。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听评课机制

(一)听课者要做到“有备而听”

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评价者,听课者对听课内容、对象、标准不了解,就会出现“一刀切”、盲目打分等情况。因此,听课者要尽量“介入评价对象的教学生活,收集与评价对象相关的背景资料”[4]P40。

我建议听课者在听课前要做相应的准备,包括:查阅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计划及教案,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其从教年限、教育背景、课堂教学的设想,以及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并先将课前交流的情况作简单记录,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师基本情况、课堂初步设计等。

(二)评价指标要兼顾“教”与“学”

单纯考核教师的教,就仅仅是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评价而不是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的、与学生共同进行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5]P11。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围绕着课堂教学主体的活动进行,既要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又要评价学生学得如何。

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除了考核教师的教的指标外,还应加入对学生的学的情况的考核,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

(三)评价过程要注重交流和反馈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记录教师进步和成长的历程,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活动。

要改变授课教师对待听评课的“茫然”状态,可以在评价前(听课前)和评价后(评课时)加强与听课者的沟通。听课前,给授课老师和听课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在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听课者可以了解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另一方面,听课者也有义务向授课老师说明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

评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反馈,是对授课老师改进教学帮助最大的步骤。反馈要及时,邀请授课教师参与,并且可以由授课教师先自我总结。在反馈的过程中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指出不足,并且共享好的做法。

四、结语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优化和改进教学。完善现有的听评课机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效能,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发思,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付八军,冯晓玲.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78-80.

[2]刘捷,曾绪,田小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索[J].中国外语,2007,(4):8-12.

[3]卢丽虹.英国职业院校听课和评课制度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6):87-89.

[4]兰玉荣.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5):38-40.

[5]高友福.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1-13.

篇2

关键词: 平衡点 导入 案例 有效提问 评价

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撑起整个地球。”可见,只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支点,一切皆有可能。

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也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正确的支点,笔者把它称为“教学天平”的“平衡点”。但实际教学中,我们离“平衡点”有多远?如何解决?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和实践。笔者下面就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发现并抓住的四大“平衡点”,进行分析。

一、巧妙导入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乎每位教师都会对于课堂导入方式深思熟虑,总想探寻一个最巧妙的导入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太过于注重导入的方式,往往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入的内容上了,对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却听得不知所云,这样本末倒置局面的造成,值得我们的每一位教育者反思。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导入方式注重启发性

能够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导入方式注重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方式,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切不可单纯为了一个新颖、精彩、吸引人眼球的导入,而脱离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上去。这样的导入,纯粹是暂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主体部分的衔接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3.导入方式注重科学性

导入作为课堂的第一幕,教师要注重导入语言的科学性,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意捏造,信口开河,而要让每字每句都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激发其对新内容的求知欲。

二、案例选择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思想政治课中,案例教学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普遍认为它能够在枯燥的政治教学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案例教学这种形式,却忽视所举案例是否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是否能说明某一观点或原理,是否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切忌为了举例而举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1.案例选择的恰当性

穿插在教学中的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是教师如果本末倒置,为了吸引学生,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信口开河地随便讲一个案例,这样就不恰当了,起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了。

2.案例选择的渗透性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案例是否与教材内容匹配,是否能够恰当说明教材的某一观点或原理,而且要注重是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觉悟。这个就是渗透性的关键。

3.案例选择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科目,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所以,案例的选择,可以在贴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案例教学就一举两得了。

三、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新课程理论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堂灌”,学生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他们和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实现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但是,课堂提问的层次和水平,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比如说,教师的提问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教师提问多,学生回答少,根本没时间锻炼学生的思维。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抓住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

1.有效提问的相互性

在新课程理论下,提问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设计有效的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并且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师生一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教材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效提问的全面性

有效提问应该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简单的问题问基础薄弱的学生,复杂的问题问基础好的学生,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有效提问的针对性

有效提问,不论数量有多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挖掘教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

4.有效提问的层次性

有效提问不能停留于浅层次,应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浅到深。所以,在有效提问中,追问是必要的,教师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逐层深入,一步步提高问题的梯度,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问题。

四、正确评价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倡导鼓励、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的整体性

整体性指评价的主体是整个班级,班级的每个成员通过各自的努力,使班级整体取得一定的地位,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样可让每个学生的努力都得到承认,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评价方式的合作性

合作性指评价的主体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好小组的分工和合作,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使得这个组得到肯定的评价,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评价方式的个体性

个体性指由于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独特的自我个性,树立学习的信心。

行文至此,但是文章题目提出的“课堂教学”离“平衡点”到底有多远,笔者还是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这本身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笔者探讨的四个“平衡点”也只是单纯在现有的实践中体会、总结的,只能代表一种过去的状态。笔者在以后更长、更深入的教学实践中,将再体会,再修改,再补充,再完善……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研究.

篇3

目前我校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原有基础、认知能力认识不足,造成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更多的是盲目性、随意性,40分钟的教学效能不高。掘课堂效能潜力理应成为教师的共识。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攀登数学的最高峰。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把爱渗透在课堂上,关爱每一个给学生,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如果学生喜欢了数学,那么学生就对数学有了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毫无疑问是有效的。

2.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指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仅仅体现在部分学生身上,而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题可做。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通过合作学习,能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充分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新课程实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措施。变革学生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必需。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教学效率

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可见教师的语言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在发生这些偶然性事情的情况时,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语言,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现就教师较好的教学语言能力的形成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

在教学中要钻研书本和相关资料,研究新的化学课程标准,钻研教学新动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充分备课

备课包括备教案、备实验、备上课、备学生。备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剃度、有坡度的问题,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备实验是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所用试剂、溶液浓度、实验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备上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将上课情景过一遍电影,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其中每一个知识点的过度和连接一定要自然,能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备学生就是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

3.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篇5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发现总有一些学生不会提问。自上学期以来,我对我校(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大都是全市中学的中下等,这些学生在中学、小学长期处在不受重视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六年级60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课后能向老师提问的占15%,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占6%,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讲的错误的不足2%。

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头脑中弄不懂的问题很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质疑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二是不善于提问,只是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四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没有面子,久而久之,不仅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对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敢问、想问、会问、好问。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消除障碍,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中,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有问题不敢提的重要原因。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因为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在老师看来比较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最后,注重教改,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

二、创设情境,提供机会,使学生想问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否则就会被硬拉会来,甚至遭到教师的训斥。从而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惟书本、惟老师、惟教材的心态,不敢也不愿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敢对教材提出异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一定的材料,独立地思考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置学生于“愤”、“悱”状态,即把问题的难度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再利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并通过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提问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精心组织,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敢问、想问,还应该会问。首先,要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将新内容与旧知识相联系比较,经过深入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等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又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其次,要教会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要扶一把,送一程,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认真观察,善比较,有创见。再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提问方法,如:(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3)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等。

四、强化要求,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教学中,学生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学生能主动地将产生的疑问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不但能够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呢?我曾尝试过以下做法,第一,要求学生将课内和课后产生的问题标记在书上或写在本子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逐个辅导解决,而有共性的问题则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第二,要求学生将课内产生而来不及提的问题,下课后能立即向老师提出,老师及时进行讲解,不要把问题积累下来。第三,针对平时问问题较少的同学,我采取“反问”方式定期向其提问来培养其问题意识。同时,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开发创造潜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这是思想政治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现代教学基本技能.

[2]科学出版社.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篇6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特性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效率

一、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很高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他们会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热烈响应教师的每个要求。而且他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来。建立在师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是高效的。

二、情境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如果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计划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面对课堂教学,也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小学生天动、好展示,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些适合学生表演的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课前笔者耐心地制作了课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把声音和图画巧妙地组织起来,通过声音与图像的融合,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在课堂上,他们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完后,笔者提问:“你觉得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实,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只要教师能下功夫在教学中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就能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在课堂上教师依靠教材和黑板,主要在讲台上进行教学,虽然说这样也可以向学生传达尽可能多的知识,是学生投入其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媒体相比,差之甚远。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把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综合运用起来,创设多种感官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图像、逼真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以提高课堂实效。例如,笔者在讲授《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迷惑不解。于是,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把这一情境展示给学生,把有声的图像播放给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学生能够合情合理地进行判断与推测,受伤的大雁悲惨的叫声,听到拉弓后的振翅欲飞以及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他们深切地感受了“惊弓之鸟”处境,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多读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诗名句都为我们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例如,在教室里设一个图书架,方便学生阅读;也可以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积极交流读书感受。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也一定会有显著提高。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

六、促进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水平

篇7

教学现实主义不同于教学现实,前者是一种具有广泛涵盖性的特定课堂教学类型化风格,后者是支撑、启动和充盈课堂教学的丰富材料。任何课堂,无论是注重表现还是注重实在,现实都是它的本真依托,也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客观依据。教师应该在以学生为教学原定的现实世界里寻觅和发现原始材料,至于如何处理或经营这些素材,则决定了其课堂教学的风格类型重点。也就是说,教学现实主义是面对教学现实的实施风格,教学现实则既是教学现实主义又是教学形式主义的实施素材。

教学现实主义突出教学内容相较教学形式或技巧的重要性,强调课堂里人与物的真实“教学影响”,不轻易给出对教学素材的评论或观点,也不人为干涉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力求呈现课堂未加修饰的自然形态,还原教学去除包装后的本来面目,认为任何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注意力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也就是说,现实主义的教师宁可放弃自己“出彩”的机会,或降低自己的受关注度,也要让课堂内的所有人,包括学生和他自己以及可能还有的观课者,实实在在而又简洁明了地关注、把握和感受教学主题与内容的“风采”。教学现实主义不追求方式技艺的完美,坚持简约真实的原则,反而使现实主义的课堂,在不张扬其表现手法的本真状态下彰显其内质蕴含。

首先,教师的专业学识和教育职责必须与他(她)所承担的课程教学实际吻合,细化而言就是教师对课程目标和结构的把握必须准确,在课堂教学上的思路与流程设计必须切合学生的学情,采用的教学方式或其支持材料必须和特定的教学内容相适应,知识观点的表达必须清晰正确,绝无拖泥带水,自身想法的袒露必须诚实真切,绝不遮掩退避。

其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目标、要求、能力、状态等,应该实实在在地让自己和老师心中有数,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就该和实际教学进程相对应,不能因公开课等特殊情况而有被人为拔高或掩饰的非正常现象,学习效果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观点或内心想法,应该大胆真实地予以表达。

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必须是自然真诚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合理,既可以是完全来自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问题,也可以是依托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而情境创设的“人造真实”问题,学生的回答就该是符合常理的或者是自我思考的实际答案,不能为了迎合教师的预期或顺应课堂多数人的“主流”态度而作出言不由衷的回答,或者故意掩盖自己的看法;如果师生的课堂对话未按预设教学思路发展,则应立足即时生成的问题、现象,将其自然推进下去,并由此通过课堂现场真实感带动学生?W习的真实性。

同时,教学形式必须是真实的。这倒不是说教学形式主义所采用的形式就是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现实主义还是教学形式主义,用以表现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本身应该如我们所见都是真实的,就像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实验操作、分组合作学习等手段所展示的那样。教学现实主义强调教学形式的真实主要是指: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以真实的学生需求和课堂环境为出发点,教学方法的运用于教学内容的呈现之间必须具有高匹配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方法越复杂、手段越花哨越好,恰恰相反,简便快捷的形式往往更具实效。运作教学方法的素材、器具和情境,应尽量是生活化、常态化、普适性的元素。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在构思、准备教学手段上,比在解读教学内容和规划教学环节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那么表面精致的教学手段,则可能会带来低“性价比”的教学“产品”,反之,即使教学手段看上去粗糙简陋,也可能会造就高“性价比”的教学“产品”。

2 课堂教学对教学模式转变的张力分析

有时候教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的多媒体或电子白板课件,不一定有临场随堂生成的教学方式亲切和实用。这倒不是否认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它对课堂教学的助力作用有目共睹,而是现实需要与课堂效益之间关系的协调性问题,对教学形式主义而言可能是非要不可,但对教学现实主义而言,需要就是需要,不需要就是不需要,绝不勉强,也就是说还是教学“性价比”问题。教学手段不必经过事先刻意而详尽的准备,完全以特定课堂教学的当时条件状况设置临场教学途径,包括课内和课外的各种可资运用的现实元素。

比如,教师在讲台上和靠得最近的学生之间进行问答式对话,虽然两人间的个人距离为学生带来安定感,但教师居高临下的俯视式对话又造成了两人间心理上的不对等,并且学生背向全班同学,和教师之间处于前景区域,与中远景区域的学生产生疏离感。教师和居中或偏后的学生进行对话,俯视下的心理权威感依然存在,同时由于教师单独占据前景区域,在相隔一大片区域的情况下,使居中或偏后的学生分别处于中景和远景区域,两人间的对话在相隔大片区域的其他学生头顶上来回交接,这对其他人不仅不礼貌而且具有排斥感。另外,学生隔着大片区域向教师的仰视式提问存在的问题是与此相似的。也就是说,无论何哪个学生进行课堂对话,教师始终在前景占据更多空间并主控课堂,相对减少教师的空间占有,从而相对增加学生的空间范围,架构层次合理、分布均匀的动态式课堂区域空间格局。

像这些课堂操作行为是值得进行的:教师在课堂提问和对话时走下讲台,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平等交流,并且师生对话本身也面向全班展示;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主动参与其中,近距离地和学生融入式互动,并在各学习小组间通过正向方位和区域互置,使学生个人的比例空间得以丰厚;教师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共同表现问题的探究过程,或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全班面前展示探讨成果,教师在学生居于课堂前景的同时退至中景乃至远景,和讲台下的全班学生一起与前景之间形成内涵清晰、任务明确的场景梯度,这是相对单位区域空间的平衡。

师生课堂操作行为在教学时间与空间里的运作,可以看做事课堂的“自然运动”,这种“运动”更多的是在教学时间的自然流逝和教学空间的自然支撑中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静态”课堂和“动态”课堂是相对的,它随教师和学生处理教学环节时的“意向运动”的程度和方向而转化。课堂的“意向运动”一般是教师相对学生以及课堂装置之间的距离、区域和关系的动态变化,表面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实际上是思想与思想的互动联系。教师意在通过“行”动牵引“心”动,有时看似不露痕迹的动作行为却渗透着带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目的,就像在教室里不经意的走动路线、学生分组讨论及交流发言的安排、师生话题探讨与对话的位置关系等等,都可以反映、传递出教师个性化、特色化、风格化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期待。

教学模式就是这样既来自实践,又来自借鉴,既?碜源丛欤?又来自推广,既来自程式,又来自个性。最具持久活力的课堂模式,往往是在已建构好规范的教学形式上和教师个人独特的课堂贡献上取得平衡者。当运用一个众所周知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领会并把握其主要特色,然后在类型化传统和个人化创新之间、普通适用性和特定作用力之间、耳熟能详和原创思维之间,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融合创造出厚重的教学张力。

篇8

一、在有效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有效地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量,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如在学习“多边形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用小棒围成封闭的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五角星等图形,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搭成正多边形,也有的搭成任意多边形,人人有成功的作品,甚至有好几个。当心灵手巧的学生展示出美丽的作品――小燕子、美人鱼、圣诞树时,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用小棒围多边形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喜欢的活动中探究保持着乐此不疲的状态。

二、在有效操作中建构数学知识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能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提示学生可以用各自桌上的工具来研究。话音刚落,学生就忙开了,看的看、量的量、比的比、剪的剪,开动脑筋,人人参与实践。有的说:“长方体表面上相对的面是长方形。”有的说:“剪开后能重叠的两个面形状、大小都一样。”还有的说:“我带的这个长方体它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这些发现,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而且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在有效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再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有效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使有效课堂落到了实处。

四、在有效操作中发展抽象思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