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6: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化学性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基本概念
1.1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见的物理变化:三态变化、机械分割、简单的混合与分离、电灯发光发热、金属导电导热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燃烧、金属锈蚀、食物腐烂、酿酒(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注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上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上看要把握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了改变,构成物质的粒子也没有变化,就属于物理变化,否则就属于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
1.2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可概括为色、味、态、两点、两度、两性)。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注意: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这个特点。
1.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或现象,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物质性质的描述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或不可以”、“能或不能”、“容易或不易(难)”等说法。
1.4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与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对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上看,构成原物质的粒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2. 命题趋势 作为考查概念的主要内容,物质的变化多为选择题,且一般出现在试卷的前几道题;对物质性质的考查,命题形式主要有选择题、简答题、填空题等题型.
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联系典型的科技、新闻热点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其相互联系和区别:根据题给新信息,分析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成为中考命题热点之一.近年来,从宏观、微观角度对题给物质的变化或性质进行描述或做出解释的简答题增多。
3. 典型例题
例1、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玉做床,金做马;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选项A、B、D均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野火烧不尽”有燃烧过程是化学变化。
答案:C
例2、请用下列描述物质的词语填空(每空只填一个选项)。
a.可燃性; b.腐蚀性; c.氧化性; d.还原性; e.吸水性; f.酸碱性
(1)使用浓酸、浓碱等药品时,应防止粘到皮肤或衣服上,因为它们有 。(2)在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因为它们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态氢氧化钠常用作干燥剂,因为它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煤矿矿井中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达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为甲烷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物质的用途等为切入点,考查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又反映物质的性质,只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便会得出答案。
答案:(1)b; (2)d; (3)e ; (4)a
例3、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②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③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铁矿石冶炼成铁;⑤钢铁可能变成铁锈;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请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解本题时只要紧扣“物质变化的描述侧重的是过程,物质性质的描述侧重的是物质的能力”这一解题思路,便会得出答案。
答案:①② ⑤ ③ ④⑥
例4、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关键词:辩证观点;化学教学;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7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28
我们知道: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1]每位教师都应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基地。然而现实生活中笔者看到很多初中化学老师加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动机水平在逐渐降低,能力发展进入高原阶段,教学方法的固化和教学内容的窄化使他们早早进入教育生命的“倦怠期”。
最近观摩了一次化学评优课,课题是《金属的化学性质》。评比中,有位老师表现非常突出,但最终没能拔得头筹,只因为授课过程中他指着铁和稀盐酸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试管中的液体强调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但事实上,由于氯化亚铁容易被氧化,此时试管中液体的颜色已不是浅绿色了。科学性的错误导致了该参赛老师的失利,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我们初中老师关注高中化学,在必修1的专题3的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与应用》中就能找到正解。
此课令笔者感触颇深,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听课中,愈发觉得初中化学老师有必要学习一些高中化学知识,以下与化学同行做点交流。
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专业成长之必要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课本,掌握重难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身为教师,要使学生信服你,你必须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样的教师才能博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如果一位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尽只讲些物质性质,写些化学方程式,然后就是无休止的做练习题,那么学生就会觉得学化学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反之,要是一位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谈笑风生,幽默有趣;课后对学生问的各种问题能快速、准确地回答,那么这个教师肯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喜欢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2]
有些初中化学老师常常自诩选对了专业,认为比起语数外等主课老师,年年都在初三教化学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然这样的老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他会和学生强调明矾的净水原理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吸附杂质,使之沉降,至于这胶状物其实是明矾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电离出的Al3+与水反应生成的Al(OH)3胶体,也许很多初中化学老师并不知晓,因为只要让学生背熟书上的原话,应对中考是没有问题的。诚然,中考是不会考查胶状物,但我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此如何践行?再如,化学教学要使用规范的化学术语,但是一些初中化学老师为了逼迫学生、诱导学生背诵化学式,教学生用读“元素符号”的方式读化合物,碳酸钙称之为“CaCO3”,氢氧化钙称之为“Ca(OH)2”,化学式是背下来了,用化学式来读物质名称也顺嘴了,坏习惯也就养成了。在高中听课的时候,学生也就会对规范的化学用语有一个较长的排斥过程。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课程模块。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化学课程模块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拥有一桶水已是远远不够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无点墨心常怯”。初中化学老师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可以充实自我,而这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教师应当确立自己的成长规划,应该有自身独特的成长个性,自始至终把读书、育人、求索作为自己成长的三大基石。
二、不当蜡烛,学做太阳——教师角色调整之必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把教师比作“蜡烛”,蜡烛总是照亮别人的同时毁灭自己。然而,“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教师理想的高低往往影响着学生的成材高度。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再作“蜡烛”而应该学做太阳,新课改下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自身生命的觉醒者。只有生命澄明,浑然自觉,具有了太阳的光辉,才能以己之美造他人之美。
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于是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45分钟后就是大“句号”,头脑中很少有“问号”,更谈不上思考。
上学期听了这样一堂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第1课时,内容是从酸碱指示剂的实验,简单地反映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并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说明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学生对酸和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执教老师在演示(第48页和49页)[实验10-1]时,“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现象非常明显,但是没有成功地看到“石蕊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变蓝色”的现象,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告诉学生“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这个结论。事实上,类似的“意外”在其他化学老师的课堂上也在发生,他们以种种理由搪塞学生,或干脆就不做这个实验,只告诉学生结论,这种空口说白话的行为,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师们的心病,但鲜有人去思考,去解决。且在教学中发现放置在试管架上的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后红色又褪去了,有些学生也注意到了,但执教老师没有留意这个教学生成。这样的一堂课,且不说其他问题,教学达成度已然是不高的了。而以上两个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初中化学知识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前者我们不妨借鉴江阴市临港新城实验学校的姜跟华老师在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吴星教授的启发下试验成功的五种石蕊溶液的配制方法(详见《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5期)。后者就需要我们的初中老师去学习一些高中知识,从而知道控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是关键。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正认为,思考是“在宁静中找智慧,”他说,一节好课是思考的结晶。由此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思考。以谋生为手段的教书匠,常常不思而教,就像蜡烛,燃尽了就没有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把“思考”作为自己发展的源泉,靠“思考”来激发自己去永恒进取,去成为太阳,不仅给学生以知识,同时成就自己的事业。
三、研读教材,把握课标——教师教学研究之必要
课标版的中学化学教材全套一共十本,其中初中两本、高中八本。初中部分:分为上下二册,共十二个单元。高中部分:分为必修和选修二个板块。必修1、必修2。选修一《化学与生活》、选修二《化学与技术》、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选修六《化学实验》。教师仔细研读教材,进行教学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从行动中总结出经验,将经验升华为思想,可以促进教师思维的发展,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仔细研读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材,可以看到编者以实验为纲领,指导学生来学习化学,让教师演示实验、带领学生实验,让化学教学在实验中进行。高一开始上的化学实验课,涉及的基本操作溶解、蒸发、过滤、沉淀、蒸馏、结晶、萃取等,都需要实验来加以验证。学生对实验的领悟难度很大,比如蒸馏操作的步骤、蒸馏装置的特点,是需要反复强调、提问、讨论、启发才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这之后,必修2专题三的第一单元中再次涉及到蒸馏操作,而在这之前,初三化学的上册第四单元中水的净化方法就已讲到蒸馏,且教材安排了用简易装置制取蒸馏水的实验。有些初中化学老师在教这一内容时由于时间问题,往往以一句“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操作”带过,实验不做,原理也不讲,无形当中加大了初高中衔接的难度。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加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不只是高中化学老师的职责,初中化学教师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初中化学老师熟悉高中化学,特别是必修1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初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处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可以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时可以适当的进一步扩大。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西方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成就与理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而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初中化学教师学习高中化学的必要性还有很多,学习,应当成为老师的一种习惯!
(2课时)
一.教学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二氧化碳)、H2O(水)等。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各占多少?
2.第一节习题第3题。
3.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
[讲解]: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板书]:一.氧气的存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
[结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三态变化
无色无味气体1.429g/L不易溶于水-183℃淡蓝色液体
-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反应现象是什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演示[实验1—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实验]:演示[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2.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结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实验]: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3.磷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浓厚白烟。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实验]:演示[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
[提问]: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为什么?带着问题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4.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实验]:演示[实验1—5]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教师活动]: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
(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
(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
(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
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
[讨论]: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
[板书]:*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A+BAB
[讨论]: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
[板书]:*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
[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小结]: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着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有氧气参加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板书]:四.氧气的用途
[讨论]:课本图1-9氧气的用途,各种用逮分别体现出氧气的什么性质?
[板书]:(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A炼钢g,宇航C.气焊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
(四)总结、扩展
氧气是初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氧气进行了具体辨析。其中,氧气跟碳、硫、磷、铁、石蜡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五个反应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四.布置作业
关键词 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为主渠道。经调查,学生手中的资料名目繁多,如:学习指导、同步导学、精析精练……。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二章第五条之规定: 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八小时。学校或者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感到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探究都必须围绕有效教学而展开,通过发现探究式、自主交往式、过程活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有效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但是根据我们公办学校现有学生的状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寻求有效教学方法。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初中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心。所以,教师要注重上好第一节化学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例如,在第一节试验课时可以先抛开书本,做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然后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要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在绪言部分讲到铜绿时,可以让学生回去找找看家里有没有这种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铜为什么会生成铜绿?什么条件下容易生成铜绿?它与铜是同一种物质吗? 加热它看看有什么现象? 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论语中写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同样“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在讲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节课时我们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使学生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题海战术。“精讲”并不等于少讲,精选的题目要具有代表性,难度适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两头。“精练”就是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使他们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进行情感教育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一个有效的教师要努力做到具有亲和力,表达流畅清晰,思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善于组织协调。教学行为上应该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明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注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勤于动脑,独立思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创新品质。此外,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还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力争做一个热情、期望、值得信任的教师。
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学生是发展的人。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会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得以解决。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者,是一个完整的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舞台。由于学生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具有独特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由于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受、自主观摩、分析和思考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再其次,在课间我们要多和学生接触谈心(特别是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谈心的内容包括: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的生活状况,要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在真正的关心他。
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为教学的有效性打好情感基础。
三.精心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①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②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③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④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
2、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
3、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4、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四.加强现代教学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复习课一般知识密度大,综合性强,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快速展现思维的过程和事物发展的历程。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所有老师要充分利用所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最大限度地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同时还要求老师们注意教学技术与化学教学要自然的结合,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统整,展示应用知识的过程和成果,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有的班级在复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用自制的课件在上课。当然,这是一项极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团结协作。
为使学生掌握必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理解。下面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首先是时间安排,我们计划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按章节进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然后进行第二轮复习,也计划用一个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是着重抓好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复习。其中尤其是有关定义的复习,因为定义就是用简短的文字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其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含义,不能略交换。要把已做过的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与物质知识、概念等密切挂钩。尤其是课本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所占比重大,内容杂,不易掌握,要通过典型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具体现象等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挂钩,且一一对应。
其次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单元知识网络化
学习化学的最大障碍是难以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推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复习使知识“网络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按章编网络,按基本概念、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分别编网络,包括分子式计算网、化学方程式计算网和溶液计算网等,可根据它们来设计解题思路。
2.四类知识复习好
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复习方法:咬文嚼字抓关键、分析比较辨异同、分类归纳成网络。注意对教材中所有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分类掌握。通过分析、对比,把握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
二是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方法:纵向联系法,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保存、鉴别串成知识链;横向比较法,如三种气体(H2O2CO2)、三酸二碱、等,这样可以减少记忆单元,优化记忆内容;综合运用法,重视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归纳出各类反应的一般规律,并将知识综合运用(鉴别转化、除杂、推断)。
三是化学计算的复习方法:立足于化学基本概念。解题思路要清晰,通过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求”之间的关系,再借助于数学工具。注意每一题与这类题型的关系,举一反三;解题要规范化。在化学计算的复习中要引导学生①注重解题的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做文章。②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学会看说明书甚至探究商品说明书上内容的真伪,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四是化学实验的复习方法: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物质的性质为中心,掌握其制备、检验、鉴别、除杂、推断、提纯等;归纳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依据实验的要求和条件,设计物质的制备、成分的推断、组成的测定。
五、注重分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即A、B、C三个组。A组为优等生组,B组为中等生组,C组为困难生组,并向学生说明,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C组的同学可以向B组递进,B组的同学可以向A组递进,互相激励、互相竞争,向上递进、共同进步。教师要做好分组后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因分组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鼓励C组学生,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课外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此外,课堂的高效率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是一个内部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外部环境中,心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最大,安全相容的心理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种环境主要表现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民主才能使师生真正成为“平等者”,和谐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积极相容,交往主动,共同发展的状态。自由安全才能有个性的张扬,个性张扬才有创新。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然而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就会稍纵即逝,造成遗憾。教学反思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记录你了解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2.记录你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3.记录你教学中的亮点。注重学生课堂的动态表现和分析跟踪评价的结果,可促进教学有效改进, 学生成为有效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反思和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会给有效教学注入“催化剂”。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是靠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edu.jl.cninfo.net.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2004-8-9
[3]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版课标;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5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23
由于2011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学一线教师面前的问题。我们在学习、领会并比较后,分析了主要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讨论应对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依据新版课标,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实践、会创造、既能使素质全面发展又能彰显个性的人。而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很多教师会片面强调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而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别将目录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变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也更加突出了情感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要求,制定化学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例如《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且要通过常见的酸与碱的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迁移能力,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同类问题进行模仿、应用、类推的能力,即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要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及生产应用、与自然环境和身体健康联系起来,由此让学生感受或体验酸与碱的有关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实现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在目标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将三维目标单独设立也可以进行整合设置,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体验性学习目标在认知过程中就能够同时得到实现,避免简单的说教,重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运用新课改经验,创设高效的化学课堂
新的形势下,各地的中考方案不断变化也各不相同,部分地区的化学中考分值的降低,也更加导致了初中化学的课堂时间越来越少,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高效的化学课堂,即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高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有志定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教学中只有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创设高效的化学课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上好化学入门课。化学课开设之前,学生对化学的一点认识大多是听来的,因此很多同学对它是怀有神秘感和期待感,此时我们如果能利用好这样的影响,加以适当引导和科学的指导,对于后续的教学和学习都是极为有利的。他们不仅对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理,对授课的教师也想急于了解和认识,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始上课时和同学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想知道什么?调起学生的胃口后并不需急于去讲清楚化学是什么、它研究什么、学习有何作用、怎样学好它等问题,而是通过“清水变牛奶”、“棒生白烟”、“小蝌蚪找妈妈”等有趣而神奇的实验把学生领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这对今后的化学教学工作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其次是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对于刚刚迈进化学之门的初三学生来说,一次简单的实验、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特别的变化都会吸引他们,他们会问:这是什么?这为什么?许多化学老前辈和卓越的化学教师都一致认为,化学实验能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并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为防止学生只对化学实验感兴趣,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将暂时兴趣转为稳定兴趣,将部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式实验,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上好每一次学生实验课,注意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鼓励学生完成可以在校外或家庭中完成的家庭小实验,争取有更多机会让学生动手,以提高兴趣并培养能力。
另外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是否得法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关系极大。化学教师要成为该学科教学的专家,不仅要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化学知识,而且要能通晓教育教学理论,了解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这样才能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一个教学方法好的老师,不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很多同学的终身学习的影响都很大。教学中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而掌握新知识,并能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要创造条件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
总之,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在基本理论部分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改变为“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利用素材创设学习情景;在内容标准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因此在教学中,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在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部分将“初步学习”改变为“模仿操作、初步学习”、将“初步学会”改变为“独立操作、初步学会”,也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联系生活,使学生在体验与学习中养成科学态度并获得科学方法。从模仿到独立操作,要更加注重实验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自主学习的功能。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去完成,能有机会让学生见识的一定要创造机会。例如,在活动课上我们曾经带领同学们测定水质的污染,在上这节活动课以前,我分别从化肥厂、化工厂、深井以及校内河中取了水样,课堂上首先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阐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保护已逐步被全人类所重视,并投影出一些湖泊受污染前后的比较的画面。随后我让同学们先观察各处水质的颜色、浑浊程度;打开瓶塞闻其气味;再用pH试纸分别测定各种水样的pH值,测定以后大家一起来小结各区域水质情况,并让同学们展开讨论,针对污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以全体同学的名义分别向有关部门发出了倡议书,动员人人都来保护环境。这样的活动在学生一年的学习中开展了多次,并将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如自制实验用品制取二氧化碳、会“跳舞的鸡蛋”比赛、熄灭燃着的蜡烛方法PK、生活中的指示剂展示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又能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尝试多渠道,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初中化学教师的角色不同于其它年级的化学教师,更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师,大多数教师从工作的第一天到以后工作的几十年甚至于到退休前,都在教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因此在长期的教学中,可能有许多教师更加重视掌握化学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比较忽视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需求;在教学方式上,更加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统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缺乏对人类社会最起码的关心。杨叔子也曾经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而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新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化学史的阅读、化学家的故事的讲解等方法,科学地发掘、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有个性的人文教育的各种活动,增长学生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从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着眼学生发展,加强初高中衔接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低,教学进度慢,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较多的时间反复讲练,因此学生学习中往往是通过机械模仿、重复练习,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这样的教学和学习远远不能适应学习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的高中学习。现代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内容上了解初高中的相互关联和相对独立之处,把握好知识处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奠定了基础。新版课标给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此,还有待我们共同深入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袁振国.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 [德]希尔伯特·迈尔. 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5] 吴星,沈怡文. 给化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秦波,彭健. 高一化学教学一体化衔接模式初探[J]. 中学化学教与学,201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最低成分%最高成分%
氢气4.174.2
一氧化碳12.574.2
甲烷5.015.0
乙炔2.5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实验3-8】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B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D停止加热;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化学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与资源、环境以及人类健康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习初中化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并借此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以化学的立场深入解决各种问题,并据此启迪学生的思维。学习化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舍本逐末,过分追求学生化学考试成绩的提升,一味地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致使学生对妙趣横生的化学课程失去了兴趣,化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更是每况愈下。鉴于此种窘境,摒弃初中化学无效教学策略,重拾并创新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将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以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据,浅显论述一些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重视预习,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亦然。如果学生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预习,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全面提升。反之,如果学生轻视,甚至无视预习,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会每况愈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引导学生重视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提前预知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性质活泼的氧气”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些预习作业。通过完成这些预习作业,学生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主要用途等。此外,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也锁定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课指明了方向。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学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预习。久而久之,当学生养成重视预习的习惯之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就成为了顺其自然的事情。
二、精讲多练,为有效教学搭建平台
初中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理解水平的影响,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必须要依靠教师的点拨讲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切不可过滥、过泛,即教师的讲解不可过多。教师的讲解过多就会扼杀学生的思维之苗。教师的讲解一定要把握好时和度,即教师要精讲。教师精讲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还能够为学生留足主动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创造了时机。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本着张弛有度、敢于放手、鼓励探究等原则,一直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笔者并不是一味地去讲解、生硬地去灌输,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去自学相关知识,然后组内学生交流,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需要突破时,笔者再进行巧妙的点拨与详细的讲解。教师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精讲使得学生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学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多练使得知识如雨后春笋,节节攀升。由此可见,精讲多练为有效教学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三、勤做笔记,为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学习笔记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前提保障。相比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阶段的学习难度明显增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当堂消化相关知识是存在现实困难的。学生为了牢固掌握并完全内化这些知识必须要在课后利用学习笔记进行“反刍”。再则,由于正常人的记忆都跳不出艾宾豪斯遗忘曲线,所以经常复习巩固是必不可少的,而学习笔记又是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知识不可或缺的助手。鉴于学习笔记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直鼓励并督促学生做好学习笔记。以沪教版第7章“常见的酸的化学性质”为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常见的酸能与碳酸盐反应,能与活泼金属反应,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而此节学习时,笔者应指导学生复习旧知,将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做个整理,并在学习完“常见的碱”后,对酸的化学性质要及时补充“酸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这样完善酸的化学性质的笔记,才能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更好、更快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此外,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学习笔记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由此可见,勤做笔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四、优选作业,为有效教学延伸道路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主要途径之一。显而易见,作业虽然能够巩固学习效果,但并不是说作业的量越大,课堂教学成果就会巩固得越好。为了切实发挥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表现,本着数量精而少、内容广且深的原则潜心优选作业。鉴于作业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都会反复斟酌、优选作业,力争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作业能够切实达到复习巩固之效果。以教学“金属的性质和利用”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作业总结归纳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应用,利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来归纳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还设计了有关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从仪器、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等角度,复习了实验室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也对初中所学习的气体制备做个总结。教师优选的作业不仅紧扣教学内容,还符合学生的学情。因此,学生通过一丝不苟、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作业,真正达到了复习巩固之效果。由此可见,优选作业能够为有效教学延伸道路。综上所述,为了全面提升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高效预习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可以通过坚持精讲多练为有效教学搭建平台,可以通过勤做笔记为有效教学提供保障,可以通过优选作业为有效教学延伸道路等。毋庸置疑,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诸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常做实验为有效教学播种兴趣,还可以通过巧妙借助多媒体为有效教学拓宽渠道等。总而言之,教师要立足初中化学教材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持续不断地优化自身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富有成效地提升课堂效率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童劲松.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教育,2017(2):18.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学生兴趣 教学质量 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可塑性较强的时期;作为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段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一、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
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粉末完全变为红色物质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一灯—灯一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例如学习了着火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坚持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就是讲解、释疑,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和学生都可讲。学生讲,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既可以反映出学生不解和误解之处,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综述能力,对学生思维、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好处。教师讲,要精讲,既要讲清重点、难点,又要讲得透彻、精辟;既要帮助学生解疑纠错,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又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探索方法、培养能力。
练:就是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巩固知识和发展智能的途径。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应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形成性练习,如口答练习、笔答练习、实验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消化和活用所学知识的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审题能力、思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练可以反馈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练,对教师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吸收学生中的创见、做到教学相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熟练规范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避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学生按照“反应前一反应中一反应后”的顺序有步骤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观察,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例如:在讲氧气的检验时,我没有先讲检验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检验氧气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
转化成对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增加自主实验内容。把课堂上的一些实验让学生动手时,学生的兴趣浓厚,实验结束时,往往意犹未尽,必要时教师可顺着学生的热情,补充一些自主实验,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注重因材施教
首先,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学习方法、努力程度也不一样,导致学习成绩有优有劣。比如,当学生学到元素、化学方程式计算、溶解度计算等分化点时,一部分学生就会掉队,这时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他们学习不感到吃力;其次,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要求要适当,要让学生感到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这样学起来才有兴趣;再次,要因材施教、实行个别正当差异,对共同性的问题集体辅导,对不爱动脑的学生连续设问、引导思考,对贪玩的学生定期检查作业,对启而不发者耐心讲解等等。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对此学科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才会热爱化学学习,才会勤学好练、刻苦钻研,才会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也才会真正地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林宇翔,化学微型实验及教学研究 [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