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6: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慧交通系统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大数据平台;智慧教育;电力系统灾变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泛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迅速普及,极大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创新改革,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上升到国家策略的高度。目前高校存在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翻转课堂等[1~3]。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借助信息化教育环境,探索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学更加智慧。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互联网中的一分子,互联网时代正在迈向泛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技术让各种数据和社交信息的存储变得简单,大数据系统在物联网和因特网的贯通中诞生,为现实课题实现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智慧教育在信息化技术在校园课堂中高度利用的必然产物,它赋予了比传统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教学手段[4]。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不仅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形式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这无疑促进教育改革。与传统教育知识灌输教育理论不同,智慧教育以数字资源为核心载体,更加注重学习者参与教育过程的师生互动。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也是问题的主动发现者和解决方法的探索者。由于智慧教学模式尤其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智慧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基于大数据平台云教育的优势
云教育将现代云计算技术有机的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大规模、扩展性、可靠性、虚拟性等特征。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高校数据资源库,通过云计算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智能分类,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云教育大数据平台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大数据平台可以利用计算能力根据学习者学习习惯智能匹配教学资源,帮助学习者制订学习计划等。二是云教育大数据平台通过与互联网的连接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课堂学习环境;与其他现实学习环境相比,该平台具有软件多、资源丰富、互动频繁等优势。三是学习成果可以互相充分利用、平等共享,现在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学习者可以利用平台及时上传自己的Word、PPT、音频等学习资源,达到和学习伙伴深度互动的目的。
2大数据平台对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平台对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电力系统灾害认知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何种极端气象灾害环境会对电力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以及电力系统是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去解决各种复杂极端气象条件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学生对电力系统灾害情况的理解都来自老师的简单口头描述,因此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的印象不会很深刻。采用大数据分析平台直观为学生演示各种气象灾害条件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例如风机大面积脱网、电网潮流影响等。之后加上老师介绍在极端气象条件下电力系统灾害机理,学生不仅能直观的了解到不同气象条件会对电力系统产生什么样的故障,同时也能深刻理解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本质原因。老师和学生也可以上传各种关于电力系统灾害的学习资料至大数据平台,学生可以从大数据平台上获取学习资料,同时通过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电力系统灾害的理解。
3电力系统灾害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构建
端云协同大数据平台是采用大数据平台架构搭建的智慧教学平台,它由数据集成系统、数据治理系统、平台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数据集成系统通过与监测区域内风机、储能电池、光伏逆变器等各种设备信息建立通讯,采集监测区域内各种设备的运行数据并上传至云端。数据治理系统基于分布式存储系统,根据不同数据处理阶段的数据特点分别存储于Hadoop平台、MPP分布式数据库、关系数据库集群,通过配置数据流入和流出规则,控制数据进出大数据平台过程,平台管理子系统通过可视化建模提供多层级结构可视化呈现能力和3D动画实时展示极端灾害下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情况。
3.1数据集成子系统
数据集成子系统作为端云协同大数据平台的基础层,它为大数据平台提供可靠的海量电力数据,该层包括等可控负荷、风力发电机、储能储热设备、光伏发电等一些具有边缘计算能力的终端设备。在万物互联和数据爆炸的环境下,通过分布式边缘终端设备协作完成边缘计算任务,对边缘环境中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高效分配,以实现任务及数据的动态部署,这种分布式数据处理架构相比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处理架构能显著提高平台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
3.2数据处理子系统
数据处理子系统以关系型数据库MySQL承担对结构化的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建立数据仓库来实现对用于结构化数据和元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利用大数据应用框架Hadoop平台的数据仓库作为传统数据仓库的补充,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并对来自搜索引擎的海量数据查询提供支撑。通过定义数据质量清晰规则,系统执行数据质量规则保障大数据平台数据质量,数据获取过程需将原始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合并和装载等操作后生成新数据集提供数据分析使用。同时系统考虑未来的扩展性,为了便于与第三方系统快速对接,构建了数据共享平台体系。平台还兼容基于matlab、python、R语言开发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系统能直接对接学生开发的各种算法模型,便于学生进行仿真试验。
3.3平台管理子系统
平台管理子系统采用最新的窗口显示技术,提供的显示应具有诸如多窗口显示、滚动画面显示、图像缩放显示。提供区域板块可视化呈现能力,构建了从湖南省(湖南500kV网架结构)-湖南省六大区域-特定地点(邵阳地区电网结构),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的多空间尺度,以及包括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多时间尺度展示的集成地图电力GIS极端气象下(覆冰、暴风、暴雨等)分析展示系统,提供多层级结构可视化呈现能力,包括电力设备(源-网-荷)设施信息、电网运行状态信息、电力市场信息与交通、电网相关公路街道,以及气象等自然环境信息集中于平台展示。通过3D动画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在一种或几种极端气象条件下电力系统运行的变换情况,提升学生对电力系统应对极端灾害的措施和方案的理解。
4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电力系统灾害实践教学模式
4.1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
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目前已和校内多个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数据交互以及资源共享。课程组老师通过该平台为同学实际演示电力系统在各种极端气象灾害下的不同情况以及多种极端条件同时作用下电力系统的变化情况。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登陆平台进行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提升自己对电力系统灾害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平台还可以接入学生基于matlab、python、R语言等编写的优化算法模型,利用大数据平台分布式计算的特点快速验证模型的正确与否。学生只要在连接互联网的情况下都能够访问平台进行算法程序开发学习,因此在这种独特的优势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程序开发时间不再局限于老师的上课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连接平台进行开发完成项目。同时学生们的实践地点也不再局限于实验教学室,同学们可以在图书馆、教室等任何地方完成实践项目进行算法程序开发设计学习。这样学生们的学习进程不会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学们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时间和地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实践项目。这种教学模式想对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规划能力更有提升的效果,传统模式下学生都是跟着老师的时间规划下完成课题,老师会在指定时间节点完成哪部分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指导。
4.2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利用大数据平台与市面上现有的免费开放在线教育平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通。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自由注册和选课、免费学习,通过平台上课程相关考试还能获得考试合格证书。依托大数据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包括以下过程,首先是课程制作,在每个课程中教师需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深入分析,提炼每个问题的知识要点,拍摄录制成教学视频,连同其它教学资料一并上传到平台;然后,注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观看视频、完成考核、获得证书;然后,教师利用大数据平台了解学生学习进度,针对学生普遍困惑的难题,集中重点讲解;最后:分析学生提出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完成课堂练习,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测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翻转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侧重于解决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探索最佳解决方案,教师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帮助者和合作伙伴,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让学生全心投入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只用少量时间集中解答问题,这种模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基于任务驱动的团队教学模式
在此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擅长的模块个性化选择自己的实践题目,同时该课程还设置小组团队课题,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课题,学生之间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负责该项课题的一部分,因此学生都能够选择到自己感兴趣和自己擅长的模块,这就能有效激学生学习和参与项目开发的积极性。学生选择的题目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所出的题库,也不会出现全班同学完成同一个项目的情况,这就有效避免了学生之间出现互相抄袭的情况,确保了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这门课程中来,使同学们能够从这门课中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71-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到迈入科学化轨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得到空前丰富和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现代表征。特别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就此进行回顾与省思,并对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与发展进行思考,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现状概观
从中国期刊网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德育系统”为题名索引数据分析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文献计量概观存在一个最直观的特征:关于系统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系统科学、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论文等研究成果较多,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而相对于德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料则较少。总体看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田曼琦、白凯(1989)主要围绕思想教育系统、思想教育主体系统、思想教育客体系统、思想教育环境系统、思想教育内容系统、思想教育原则系统、思想教育方法系统、思想教育信息系统、思想教育决策系统、思想教育评价系统展开论述。[1]鲁勇(1989)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进行论述。[2]潘树章(2001)从德育大系统的角度,提出高校德育系统分为主体、目标、理论、方法、激励、辅助、信息反馈、评价及惩戒等八个子系统。[3]陈中建(2008)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对德育系统进行结构梳理和内容剖析,将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内容系统、环境系统作为研究框架,对高校德育系统中的队伍建设、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德育环境和德育评价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4]上述研究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工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或德育系统进行研究,为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启示,特别是系统工程研究方法中对结构和运行的剖析值得借鉴,但仍然停留在系统工程学范式框架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吴倬(2001)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的思想,认为德育领导小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渠道作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起重要补充,理工类课程教学是重要环节,以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主要承担者的课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课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5]韩小香(2006)等认为,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确定一个指导思想、两条教育线路、三大教育理念,以“隐性教育”为辅,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以自我教育为主体,构建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6]陈坚良(2006)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科学控管系统、组织实施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激励系统、保障系统等构成。[7]孙其昂(2007)认为高校理论教育是系统存在,该系统大体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高校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8]可以看出,上述观点主要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和工作实务层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探讨,已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践层次进行的反思和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总体性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实证检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宣仕钱(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存于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实践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的群体需求相协调,与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9]戴锐(200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分为宏观圈层(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等)与微观圈层(组织内部生态)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意识圈层由心理、观念、意见和学术成果等构成,制度圈层由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等构成,物质圈层由设备设施、场地场所、经费支持等构成。[10]邱柏生(2008)认为,从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11]卢岚(2010)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特征及结构创新三个方面,提出通过将以政府、学校、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农村为主阵地的草根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达到结构创新,功能升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提升。[12]可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关注已开始由“环境”向“生态”范式跃迁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展开研究,虽然并未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但作为一种从事实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生态进行的基础性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意义。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陈秉公(2006)认为,在学科基本理论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学科理论研究规范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学术研究主体对整个学科基本理论进行的系统整合,是学术研究主体自觉的学科理论整体建构行为。[1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张耀灿(2007)认为,学科理论体系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学科和基本研究与应用的分支学科。[14]孙其昂(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时又是社会学术共同体,也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特征,要正确处理要素把握与系统把握、自然阶段与自觉阶段、历史传统与现展的关系,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发展。[1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系统存在的认识也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虽然尚未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二者作出区分,但已为二者的关系分析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5.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系统研究
孙其昂(2001)运用社会学原理从宏观视角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讨,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是运用系统性观点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是与其他系统相联系的系统,并对社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等,从社会学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分析。[16]另外,孙其昂(2007,2009)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等主题做了持续的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17-18]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特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逐渐得到学界关注,已注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开始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剖析,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在不断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结论,构建了一个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场域,呈现出鲜明特点:
1.系统性研究进入研究者视野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即一方面主要是在经验工作总结范式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论述,另一方面主要是从理论建构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建构与反思,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生态系统论、学科系统论、社会系统论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多维度、点线面的立体结构来剖析,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2.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显著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活动,如果仅凭运用单一的视角、片面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考察解释,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能让人信服,也不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可喜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开始关注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多层次性和交叉性,并有不少成果出现,如从系统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初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初露端倪。
3.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特征
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来看,从经验总结范式中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展开的研究较多,如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高校理论教育系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等;从理论建构范式角度来看,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研究的主题也呈多元化发展,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主题多样多元,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4.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并存发展
综观现在研究成果主要是在经典教育学范式语境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存在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两个维度。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经验总结性研究占了很大比重,但学术话语和学科意识虽有所增强,并逐步呈现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并存的态势,经验总结和学术话语同在,且逐渐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建构层次,特别是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系统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如生态系统范式研究和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呈现出系统性、体系化关注,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呈现多样多元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一些新范式和新趋势。但从总体上关照,已然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多方面,但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维还比较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把握和认知还处于经验、零散的把握阶段,没有真正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存在“致命内伤”和研究不足:一方面,不管是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研究中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什么”这个前提性追问尚未作出回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动力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系统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启示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涉及的广泛领域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探索与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缺乏时代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割裂开来,因而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何在一个社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如何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进一步全方位认识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如何构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机制及评价?如何进一步实现其科学化发展等等问题亟需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面临新的发展要求,除了上述亟需突破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
运用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是探寻与揭示系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历史发展演变与内在结构的应然逻辑,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放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视野中,注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运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去审视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又要注重逻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运行中的广泛运用并发挥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好地实现。
2.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分殊与研究角度相异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间的鸿沟凸显,经验总结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而具有活力,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但缺乏理论思辨性和长效性,而理论建构范式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和说服力,但由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容易与现实脱离开来,缺乏应用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研究中不能在强调系统思维展开研究的同时,自身研究中却犯了如此错误。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中,既要具有自主意识和本土关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要具有问题意识和世界视野,处理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把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结合起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系统研究的时代性。
3.多学科与多范式研究共用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资源,各学科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但要注意避免简单移植和经验总结,正如有学者敏锐且不乏远见地提出:“借鉴型成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型成果已经走到了尽头,政策型成果显得理论‘底气’不足,比较型成果缺乏系统研究和应用,功能泛化型成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19],因此,要“通过现有范式融合、经由交叉学科的范式创新、经由研究方法变革的范式改良路径”[20],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多学科聚焦和多学科方法交融。一方面,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成果,“提倡批判性借鉴,明确研究目标,把握立足点,注重学科借鉴的自主创新,把借鉴与自创有机结合”[21];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更需要有自主的学科意识,应对“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吸纳与运用,应当走出简单的‘概念移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等误区,进入新的层面和新的境界,不断地运用多学科思维方法和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展开”[22],并且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拓展,利用多学科知识的关联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
4.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行动的系统思维方式同行
运用系统论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系统性思维方式的框架性转换”[23],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内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范式,促进和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等主题的探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旨归。一方面要运用系统研究范式,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特征等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深化与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输入与输出、系统发展动力和系统优化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学术系统研究范式指导下,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指导和外化为全面辩证的行为活动,“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4],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系统思维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总体性”认识和把握,摒弃和反省狭隘、短浅的观念偏差,运用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更全面深入、富有成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曼琦,白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鲁勇.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潘树章.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2-96.
[4]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吴悼.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3-128.
[6]韩小香等.我国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89-191.
[7]陈坚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60-63.
[8]孙其昂.高校理论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3):63-67.
[9]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和[J].求实,2006(5):81-82.
[1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11]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28-44.
[12]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22.
[13]参见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43.
[1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4):11.
[15]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3):21-25.
[16]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6.
[17]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07(8):5-9.
[1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转型与历史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47-49.
[19]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6.
[2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20.
[21]刘五景.学科借鉴之思与学科借鉴之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
[22]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关键词】 3G通信 智能交通 指挥系统
一、智能交通指挥系统
由于以前的交通管理指挥系统的交通指挥方式的局限性,结果导致在整个系统应急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非同步性以及工作效率的低下,例如针对城市交通状况的收集,传动的指挥方式往往依靠“交警采点+采点结果汇报于指挥中心+给出解决措施”的方式来实现,此种解决方法属事后行为,因此对城市交通状况的改观非常不利;针对交通事故的处理,交通事故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往往使事后取证出现较大难度,因此多数交通事故难以被及时处理,那么势必引起更大面积的堵塞。针对此类情况,本文介绍了一种以3G通信技术为基础技术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基于3 G通信技术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具体由若干监控远程、监控中心、3 G数据通信链路组成,另外,以 TCP/ IP协议的3 G通信技术被运用到交通部门,能够直接实现运行,此外前端摄像机的视频信号具体经网络视频服务器实现从网络向分节点的传输,随后经分节点直接传至网络,但若分节点存有矩阵,亦可把矩阵与 DVR连接起来,随后直接传至网络。监控中心要想对多个的设备硬件进行控制,那么需要具体把用户的需要、监控的现场情况进行周密结合。高速云台、数字解码器、画面分割器、远端监控主机、3G数据传输模块等设备是主要的远端监控使用器材;同时监控中心使用频率最高的设备主要包括3G无线路由器以及切换视频矩阵等。此类设备在实际配置过程中,主要是从用户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配置的。3G网络是该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即是该交通指挥系统主要通过3G网络传输交通路口的视频信息与相应的信号控制信息,借此实现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组网新的发展,此外网络管理用户能够实时浏览监控若干监控现场。
以3G通信技术为基础技术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在采集图像信号以及处理图像信号的过程中,往往以DSP高速处理仪为主要手段实现高效精确地处理,想要进性增强或复原图像,那么就应通过预处理的图像模块。而处理之后的图像则是通过颜色标准探测模块、运动目标检测模块等模块完成接收。对于运动的目标而言,主要以模糊跟踪控制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实现动态智能跟踪。想要以网页浏览图像或者回放、查询历史数据,则应通过多媒体科技、Web数据库科技技术;要想实现信号、语音、视频等数据的远程传输,则通过现场总线科技、无线通信科技与压缩图像解码技术,(见图1)。
基于3G通信技术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具有实时性、同步性与分布性是以3G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主要特征与优势,同时,该交通指挥系统在多道路交通实时情况的监测中,还具有级联的监控中心模式(如图2所示)以及多级监控模式等,此外该系统还可实现多级系统组合,最终可以扩大交通视频的监测面积,扩充监控系统的储存量。用户在需要浏览监控时,仅需服务器以及浏览器,就能够对道路交通的相关信息实施监控。
二、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核心技术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道路交通指导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关键技术包括TD- SCDMA3 G移动通信技术(如图3所示)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压缩解码技术、交通流量最佳的计算办法等。本章节着重介绍TD-SCDMA3G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最佳交通流量预测算法。
(1)TD-SCDMA3G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3G的设计最好采用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以便实现简化软件设计,降低软件模块间的耦合及改善软件编写、调试、维护的环境。TD- SCDMA3 G具体包括接口与通信、移动台模拟器、系统模拟器(见图3)三部分。其中,系统模拟器的突出作用在于实现基站仿真,该系统模拟器主要由几大功能模块构成:人机界面,信令程序编译、消息收发以及信令提取、信令解释等。而具有智能天线的TDD模式则是TD-SCDMA3G主要采用的模式,用户以智能天线为载体,进行距离与方位的定位,此时仅需借助接力切换方式,便可使基站与基站控制器结合用户的实际距离与方位信息对移动手机用户的异动情况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保证切换到相对应基站临近区域的及时性,促进接力切换到位,从而使切换过程中对临近区域基站信道资源的占用率得到全面降低,并大幅提升切换成功率。同时,TD-SCDMA系统在传送数据业务的过程中,如传送2Mb/s数据业务的过程中,通过码片速率为1.28Mb/s以及频带宽度为11Mb/s方式便可顺利完成数据业务传送。目前全球频谱资源均呈现出极度紧张的状态,若想找出完全符合要求的对称频段,实属难事。针对D-SCDMA系统,其仅需满足某个载彼的频段便可顺利使用,由此实现对现有频率资源的灵活利用。(2)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在CDMA技术中,CDMA2000是一种关键的技术,它以提供足够高的数据速率来满足 IMT-2000的性能要求为主要目标。此项技术特点如下:无线接口源自 ANSI TIA/ EIA-95、网络结构源自 ANSI TIA/ EIA-41、信道带宽 N* 1.25MHz(N取1、3、6、9、12)、扩频码片速率 N* 1.2288Mbit/s(N取1、3、6、9、12)、双工技术 FDD/ FDD等。功率控制技术以及具有较好的延时性能、选择效率与编码增益高等优势的高效信息编译码技术是CDMA2000中最为核心的技术。由此可见, CDMA2000具有诸多独特性,其一,大容量系统,相同的无线信道可以满足全面的 CDMA客户,所以,如果用户进行经验交流,那么信道内其他用户所受到的干扰势必大幅度降低,所以 CDMA系统对人类语言特点的充分利用能够使相互干扰程度大大降低,同时实际容量能够增大至原来的三倍左右,从理论上分析,模拟网络比 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的系统储存容量小近19倍左右,其实,增大的值比模拟大约9倍左右和较 GSM增大4~5倍左右。二是CDMA系统通信性能更好。对于在硬切换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掉话现象,可通过软切换技术对其解决,同时带宽与频率相同时 CDMA系统工作能够大幅度降低软切换技术的实现难度,从而促进通信质量的全面提升。由此可以看出,CDMA系统在获取声码器速率时,主要是综合运用自适应阀值技术以及误码纠错等多种技术实现的,通过这几种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获取质量更高的数据。三是频带利用率超高。CDMA作为扩频通信技术,虽然占有部分频带带宽,但其允许系统区域内重复使用单一频率,进而使用户共享同一频带的同时,实现频带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此外若按各用户占用的频带进行计算,其结果也会使用户对频带使用效率全面提升。与此同时,CDMA系统能够结合差异的信号速率,并且在信道频道上自动调整为相对应的形式,最终可出现较高的频带的利用效率。(3)最佳交通流量预测算法解析。除上述两种关键技术以外,最佳交通流量预测算法亦属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关键技术。人工神经网络的建模主要经数据的输出与输入来实现,计算模式属于并行,所以,该模型的特点是高速的计算能力、非线性的映射能力、自学能力与自适应的能力。目前人工神经网络呈现出多样性,其中误差逆传播网络的应用范围最广,目前该项技术已占据着前向网络的中心地位。实践证实,BP网络以及以高阶神经网络为代表的误差逆传播网络是许多神经网络模型中最常使用的形式。相较于传统误差逆传播网络而言,高阶神经网络具有其独特性,像智能神经元存在与高阶神经网络,思维能力是智能神经元的主要特点,另外内部的函数转移可以从分析外部的网络来实现自动调整,进而获取更佳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可见,当前的智能交通监测系统是多种先进技术综合应用与结合的成果,例如,3G通信技术、图像数字传输技术等,是保障道路交通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实践证实,基于3G通信技术的智能交通指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到监控区域行人或车辆的流量及交通运行情况,并以所采集的信息数据为依据,方便交通指挥人员高速判断交堵塞情况等,从而做出及时决策,确保道路交流正常有序运行。
参 考 文 献
[1] 李玲,王婷. 基于GPS定位及3G通信客运车辆监控系统设计[J]. 现代电子技术,2011,34(18):18-20
[2] 范泳文. 基于3G网络的智能交通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东华大学,2012
一、系统主要功能
当井下发生透水、着火等突发事件时,系统能够及时通知井下作业人员,并且指挥井下人员科学有序的撤离。(1)当井下发生突发事件时,在地面调度中心(或井下),能够控制井下矿房及巷道里的照明灯有规律的闪烁,以警示现场作业人员迅速撤离作业地点。(2)在巷道及矿房口安装防水扩音喇叭,地面调度中心通过防水扩音喇叭进行广播喊话,指挥井下人员沿指定路线有序撤离或进行现场救援。(3)在主要出入口安装摄像机能看到现场人员撤离情况,及时指引人员进入正确的撤离方向。
二、现场实施方案
根据焦家金矿望儿山矿区现场实际查看情况,设计总体思路涵盖网络建设、数据传输、远程控制等,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调度中心规划:1.在望儿山分矿调度室安装广播服务器1台,预装广播控制软件,以实现井下照明控制、背景音乐播放、音频监听。安装桌面式对讲中心1台,以实现与井下各中段对讲,广播的控制。2.在焦家矿部调度中心安装桌面式对讲中心1台与望儿山分矿调度室实现同等功能。
(二)井下规划
1.通讯平台望儿山分矿井下距项目实施区域最近的局域网接入点在-430斜井卷扬机房内(井下视频传输项目使用),-430至-510放矿站已敷设光纤(井下视频传输项目使用)。新敷设-510放矿站至-510一分巷斜坡道口至-510二分巷斜坡道口至-510三分巷斜坡道口至-470一分巷斜坡道口至-470二分巷斜坡道口至-470三分巷斜坡道口,各节点加装双光口光纤收发器,利用双光口光纤收发器将各节点串联接入井下局域网。
2.照明控制。灯光闪烁预警共设置-470中段、-510中段两个独立区域,可单独控制某一区域所有灯光有规律闪烁或控制两个区域灯光同时闪烁。-470中段共有一分巷、二分巷、三分巷、-470大巷4个平巷,一分巷设有动力配电箱为-470一分巷、-470二分巷、-510三分巷提供电源,-470三分巷电源取自-430一分巷,-470大巷独立供电。为满足照明控制的需要-470三分巷供电改到-470一分巷动力配电箱,撤除-510三分巷供电,-470加装行灯变压器将照明与动力供电分离。在-470一分巷加装壁挂式照明控制分站与原动力配电箱并联,照明控制分站控制信号接入-470一分巷应急指挥分站。-510中段共有一分巷、二分巷、三分巷、-510大巷4个平巷,一分巷设有动力配电箱电源取自-510配电室为-510一分巷、-510二分巷提供电源,-510三分巷电源取自-470一分巷,-510大巷在配电室独立供电。为满足照明控制的需要-510三分巷供电改到-510一分巷动力配电箱, -510配电室加装行灯变压器将-510大巷照明与动力供电分离同时为应急指挥系统所有设备供电。在-510大巷配电室安装装1.6米GGD机柜照明控制分站与原动力配电柜串联,照明控制分站控制信号接入-510一分巷应急指挥分站。
3.广播终端。广播终端共设置6套,可双向对讲,外接功放扩展语音并提供网络接入。-470中段共设计3个终端:-470三分巷斜坡道口、-470二分巷斜坡道口、-470一分巷斜坡道口。-510中段共设计3个终端:-510三分巷斜坡道口、-510二分巷斜坡道口、-510一分巷斜坡道口。
4.防水喇叭设置。每个终端安装2-3个防水喇叭,分别安装在终端附近、分巷口向内100-200米、斜坡道向下100-200米处。-470、-510平巷斜坡道口各安装1个防水喇叭。
5.摄像机。每个终端连接一台防水网络红外一体机,分别安装到分巷口上方,通过网线接入广播终端,监控每个分巷口及斜坡道人员的出入情况。
(三)系统示意图
(四)系统主要组成
通讯部分:双光口收发器、光纤;广播部分:广播服务器、广播中心、广播终端、功放、防水扩音喇叭;灯光报警部分:照明控制装置;
三、结束语
井下数字广播照明指挥系统是信息化技术在矿山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是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重大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矿山应急救援部门的快速应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它不仅可以作为矿山事故应急响应服务的数据源,也可以为矿山的安全管理提供思路和管理数据源,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程卫民;张圣柱;刘祥来;任宝宏;祝琳;矿井胶带巷火灾灾变预警与风流控制系统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5期
对2012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所出版的论文进行全面分析发现,教育公平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城乡差异、教育资源差异、偏远地区受教育机会平等性等几个方面。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1]。”
为了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差异,帮助农村地区克服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政府曾提出顶岗支教计划。该支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西部贫困偏远地区学校师资匮乏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支教活动的深入开展,依靠派遣志愿者进行义务支教的方式出现了很多问题,直接影响着支教效果。顶岗支教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支教的可持续性低,教学质量不高。顶岗支教期间,支教者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的辅助,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营造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但是在支教者离开后,任课教师沿用原来的教学模式,支教者形成的教学模式又慢慢被遗忘,对教学起不到根本的改变作用;二是支教费用高。支教两地来往的交通费、生活费等大多由支教者承担,给支教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义务支教的性质,导致支教学校、被支教学校缺乏对支教者的经济支持,使支教者在支教过程中无条件奉献,严重影响了支教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顶岗支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张静茹、卢宁、史婷等[24]提出利用网络平台或者网站进行网络支教,经过调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城乡差异有所缩小。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网络支教模式,该模式是指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视音频设备与通信网络对学习者进行教学实时授课,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等设备与教师建立实时的反馈联系。其教学过程是:教师本地讲授——网络实时转播——学生集中实时学习——学生通过通信网络设备提问咨询。支教教师在不离开本地教室的情况下,同时对本地学生和异地学生进行上课,使得两个教室的学生犹如在一个教室上课,达到如同面授的效果。
2网络支教模式优势分析
2.1视频会议云存储
视频会议系统 (video conference system)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通过现有的各种电信通讯传输媒体,构造虚拟交流空间,通过图像、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完成的实时、可视的信息交流。教学信息总量的海量增长,使传统的存储方式再无力承担这种负荷,相比之下,云存储将以更高容量、更稳定的存储方式满足教学需求。
视频会议云存储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存储方式的性能瓶颈,使云存储提供者能够联结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形成异常强大的存储能力,成功解决存储难题。教学中有大量的资源需要存储,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试题、教学视频等,视频会议云存储不仅使得大量存储成为可能,更为教学提供了灵活的教学形式,促进了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5]。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完成两端的信息传送,需要传送的信息有很多形式,包括视频、音频、文本、图像等,如何将这些信息有效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亟待解决。由于当前网络带宽的限制,流媒体技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6]。对于支教教师来说,只需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正常授课,对学生进行正常提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等,无需担心由于网络延迟等问题而影响上课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只需跟着教师的步骤正常听课,无需担心因为带宽问题出现听课不流畅、交流不顺利等状况。
2.2双向实时交互
该模式是一个双向交互系统,实现了本地与异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该系统中,学生不仅能看到教师的图像,听到教师的声音,而且教师也能了解异地学生的情况,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控制教学进程,还能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得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等。整个教学过程是基于双向传输网络系统和电子双板开展的。每个异地或本地的教室既负责教学信号的发送,又负责教学信号的接收,实现无延迟信息传输。该模式能够实现师
生的实时交互,相当于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空间上的延伸,因而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网络支教过程中,教师到达现场授课并不意味着异地学生也必须到教师所在的地点上课。整个授课过程是教师借助于通信网络、电子白板和接收设备完成的。这种教学的优点是创设出了一种虚拟的课堂环境,临场感强,教学效果好。
2.3教学方式多样
该模式采用的是双向互动、实时授课、交互式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虚拟的课堂环境能使异地学生听学校教师讲课,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学生的反映,接受并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双方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课堂讨论,提问答疑,通过虚拟环境完成远距离操作和演示训练等。这种模式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模式在空间上的延伸。其优势是能实现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易于控制教学效果。但是在形式上,它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中处于权威的地位,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给什么“装”什么,给多少“装”多少,学习的“自由度”很小[7]。视频会议网络支教模式摆脱了教师主观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教学局面,一方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变成了教学的组织者、督促者、参与者,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当提问者和回答者的角色。这种角色转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往学生的被动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同时,教师授课的实时性和可重复性,使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摆脱了传统教学的限制,学生可重复观看教学录像,直到掌握知识为止。
2.4激励机制健全
海南师范大学赵京波等[8]认为,顶岗支教是一种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对缓解贫困地区教师素质差和数量不足问题、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孟世才教授等[9]提出构建城市优秀教师支教系统,城市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为农村小学教师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视频会议网络支教模式与顶岗支教和实地支教相比较而言,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开展支教活动,支教教师不需要奔赴被支教学校现场进行教学,只需要在本地给异地学生开展同步教学即可,节省了交通费、生活费等开支,整个过程中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网络等费用,降低了支教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了顶岗支教费用高的问题,为支教者减少了经济负担。采用视频会议网络支教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提高支教者的实践教学能力,激发其支教热情,促进支教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提高支教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农村教师接受继续学习提供了机会,有利于他们接受先进的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观和课程观,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3结语
针对顶岗支教过程中出现的可持续性低、支教费用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网络支教模式。视频会议网络支教具有云存储、两地师生双向实时交互、教学方式多样、激励机制健全等优点,弥补了顶岗支教的不足,同时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该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视频会议系统价格昂贵,偏远地区的学校也许无法支付,因而难以大面积普及;网络支教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极高,一旦出现通信堵塞,就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支教教师与被支教学生在空间上的距离,导致教学反馈不及时,不能及时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宣小红.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对201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3(2):2132.
[2]张静茹,苑淑娇.保定市唐县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现状调查[j].保定学院学报,2011(24):124128.
[3]史婷.西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发展透视[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4):6667.
[4]卢宁.网络教育背景下的新型义务支教模式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23125.
[5]视频会议系统[db/ol].http
://baike.baidu.com/link?url=u1l83rijinzl1byx7msvpr0eululdhmrntkkjl7fjo_z1uboco cm0qzyiaq4jdzv,2014.
[6]崔学敬.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d].合肥:安徽大学,2004.
[7]王继新,张屹.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智慧型校园;中职;数字化校园
2012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确定为“数字学习和智慧校园建设”,涵盖了智慧学习的新兴技术、数字化内容的开发、智慧教室设计、电子教材、学习助手、学习分析、教育云服务等研讨专题。
一、智慧型校园概述
2008 年,美国IBM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即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提高实时交互、信息处理能力和诱导反应速度,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随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
1.智慧型校园定义.
南京邮电大学做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应当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2.数字化校园与智慧型校园的比较。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将学校的各个方面,从环境(包括网络、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数字化,逐步形成一个数字空间,从而使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延伸,在现实校园基础上形成一个虚拟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但相对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整合度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升。“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智慧校园”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智慧型校园的优势.
智慧校园更多的是强调按需服务、快速反应、主动应对等,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它相较于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在于进一步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集中存储,实现智能化的推送,促进知识的智慧传播与分享,系统互联互通。
二、我校数字化校园现状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创办于1959年,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培养交通航运和港口管理等专业人才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3000人。
1.学校具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校园网已覆盖办公、教学、实训场所及教职工宿舍等,并通过中国电信的10M光纤接入因特网,教学用计算机总数已达到895台,建有16间计算机实训室,行政办公用计算机数量达97台,专职行政人员全部配备办公用计算机。
2.学校教师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学校90%的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设备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少部分课程已建立了电子教材,试题库、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库,使用率低。
3.学校师生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系统使用经验.
校园网上运行有多个信息化系统,如网上办公系统OA、招生报名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由于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各子系统之间无法兼容,数据无法共享。
三、构建我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设想
现结合我校实际,提出构建未来具有我校特点的智慧型校园的设想。
1.校园网络环境.
我校校园网总体采用星型以太网拓扑结构,骨干层采用三层万兆以太网交换技术,光纤覆盖校区所有骨干节点。校园网依托联通、电信两个ISP 供应商,扩展为100M 出口带宽。通过双链路上联校园网双核心,采用TCP/IP 技术根据目标进行有效负载分流,针对每个子网的应用特点采取相应安全管理措施,高效持续对每个功能子网提供高质量网络服务,是兼具城域网性质的跨校区新型校园网络。
作为园区有线局域网的补充和拓展,利用WLAN无线网络技术,将校园网延伸到移动用户多、不宜部署网线的公共区域。在部署上采用集中控制式的无线网络架构,无线网络控制器是整个无线网络的核心,无线接入点AP分布在具体区域,无线网络管理软件对整个无线网络进行图形化管理。
网络采用流控设备进行出口流量管理,认证计费设备用于内部上网认证和互联网上网计费。
2.数据基础.
(1)基础数据库。智慧校园要为教师、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设各业务应用系统,必须要有基础数据的支撑,如:教师、学生的基本信息,为保证数据同步并及时更新,保持数据一致,因此要建立统一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2)资源与业务数据库。学校提供的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协同办公、一卡通等应用系统运行会产生业务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记录了业务办理的结果,还记录了业务办理的流程即工作日志。学校开发的大量教学案例、精品课程、研究成果等也构成重要的资源数据库。
(3)数据仓库。应用系统长期运行积累大量的历史数据,这些数据中蕴含着规律性的信息,并且由于各应用系统建设时间的不同,数据存储有关系数据库、数据文件、元数据等多种格式。利用ETL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有用信息抽取、格式编码、脏数据清洗等操作,最终将应用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中,为上层的商业智能服务提供数据基础。
3.以服务总线为核心的服务支撑平台
(1)能够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在原有的Internet访问、Web浏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校园教学管理平台、校内BBS、博客、CHAT等师生交互平台,借助ISP服务商设立主页和虚拟空间(或主机托管),并保持更新维护等。
(2)具有以下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功能.
1)访问控制:对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和设备建立访问控制体系,防止非法入侵。
2)网络管理系统:智能化,可以管理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设备,实现网络管理的集成。合理划分子网、虚拟网络,并具有根据需要可灵活调整的功能。
3)防火墙:提升校园网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防止非法用户访问内部网络上的资源和非法向外传递内部信息。
(3)基于一卡通的校务管理信息平台.
以一卡通为基础建立校园网师生身份认证系统和资金结算系统,基本达到校园工作生活的数字化,实现以下功能的网络化应用:
1)教务管理.
学籍管理:包括班级管理、学籍管理、学费管理、奖惩管理、统计查询、报表打印等功能模块;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计划、排课、补课、调课、网上评教、各种统计报表查询打印等;
考试管理:考试安排、补考安排、成绩管理与分析等。
2)行政管理.
在原有校门户网站基础上,增加统一身份认证;增加校外入口,方便校外教师访问校内资源。
办公管理:包括会议管理、单位日程管理、公共信息、政务信息、政策法规查询等;
公文管理:包括公文的起草、批阅、发送、接受、回复,公文的保存和查询,通知的发送与接受功能;
人事管理:管理和维护单位的人事信息等;
财务管理:对于学校的财务工作实现计算机化管理;
招生管理:招生计划、入学报到、学生资助管理、周班级综合素质管理、综合考评等。
3)后勤总务管理.
设备管理:对校公用设备的购置、入账、借用、调度和报废进行管理;
后勤管理:对食堂、宿舍、医疗、绿化、车辆等的管理。
4)其他服务.
实现学生身份认证上网、学生在校常规管理、学生安全信息管理、饭堂销售管理、商店消费管理、教职工考勤管理。
(4)具有电子教学实施系统功能.
网络备课与授课系统:建立以学校教学软件和课件素材等构成的本地化特色资源库,为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备课提供便利条件,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提供网络化平台,让教师能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网络上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系统:包括开发工具和设备,可进行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制作。在学校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积累、优化机制,为学科整合提供平台基础;
建立基于网络的实时、非实时师生交互和答疑平台;建立重点学科试题库和在线考试系统。
(5)基于网络流媒体的应用.
建立无纸化考场、VOD 视频点播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7)远程教学系统
网络广播教学系统、实时远程教育系统、非实时远程教育系统、课件点播系统。
4.存储虚拟化平台.
利用虚拟化手段(VMware vSphere 4)可以将离散的硬件资源统一起来以创建动态的共享平台,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设备,为将来的云计算做好平台基础,这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
(1)服务器与存储设置.
采用两台IBM System x3650 M3作为物理主机服务器,服务器通过SAN交换机与IBM System x3850 X5存储连接,构成光纤存储网络。在x3850 X5上选用RAID5 划分2T 的存储空间给虚拟化使用。这样在ESX server下的所有虚拟机及资源都可以存储在该空间内。
(2)网络实现方式.
本次架构的服务器和虚拟机采用Bridge(桥接)方式连接网络。
在这种方式下,虚拟机就像一个新增加的、与真实主机有着同等地位的一台电脑,是最简易的从真实主机获取资源的方法,虚拟机的网络适配器通过虚拟交换机连接至真实的外部网络,从而实现虚拟机之间以及与外网的连接。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职校园应抓住21世纪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研究和应用数字化平台,建设现代智慧型校园。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 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关键词:惠东县 游泳 选材标准 比较
1、前言
科学选材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客观地测定人体的某些数据和指标,以此预测其未来的竞争能力[1]。科学选材涉及到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统计学和训练学等多种学科理论。随着现代科学的日益发展,训练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由此也使得当今游泳运动产生了一大批优异的运动成绩,而科学选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2]。
现代竞技游泳运动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高质量的选材是多年系统训练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提高优秀选手成材率的重要关口,选好苗子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优秀游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部分是通过训练加以提高的,而另一部分则主要是由遗传获得的,是先天性的。随着训练科学的发展,游泳成绩越提越高,也越来越接近人体的潜在的训练极限。要想使游泳选手的竞技能力达到世界优秀游泳水平,除了对运动员进行长期训练外,初始就选拔先天竞技能力优异选手则是非常必要的。系统训练加上先天发掘突出竞技能力运动员几乎成为创造优异游泳运动成绩的必由之路。科学选材必须强调游泳运动的特殊性,其包括有水性和水感、富有弹性的肌肉、柔韧、协调和形态,形态指标中,身高最重要[3]。例如中国男子游泳运动员孙杨,身高1.98米,这位90后小将主攻中长距离自由泳,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参加多个游泳项目,夺得两金两银。并在1500米自由泳比赛中以14分35秒4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
游泳是竞技项目中的大项,奥运会、全运会奖牌很多。而游泳科学选材的任务就在于选拔最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使其经过长期、系统训练后达到极高的竞技水平。游泳科学选材直接关系到游泳训练的成败,是游泳训练的核心环节之一[4]。因此,对于基层教练来说,做好选材的形态素质指标评定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和比较分析的形式,从基层教练的角度和思维出发,测试惠东县业余体校游泳学生的选材形态素质指标,同时与我国目前游泳运动员选材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惠东县游泳苗子的形态素质状况和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建议。为基层教练员科学选拔苗子提供有效、可靠、实用的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测试了7-10岁的惠东县业余体校66名(男32名、女34名)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按年龄、性别分组,男女共计12组,分两大组为:7-8岁为丙组,9-10岁为乙组。具体样本如表1所示。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著作,了解相关研究现状。
2.2.2实验研究法:测试惠东县业余体校66名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选材指标。身体形态指标有:身高、身高体重指数=身高-100-体重、臂展指数=臂展-身高、手面积指数=手长*手宽、胸围指数=胸围/体重;身体素质选材指标有: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反臂体前屈、踝关节屈、转肩距、十秒十字跳等。
2.2.3数理统计法:对数据除进行必要的人工统计之外,并对数据均通过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数据进行T检验。
2.2.4访谈法:通过与市体校游泳教练和大学游泳老师、教授等的访谈
2.2.5比较研究法: 通过惠东县业余体校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指标与我国目前选材标准进行比较,研究其选材特点和发展趋势。
3、结果与分析
专家一致认为,天赋对于提高运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名优秀运动员应具备的天赋包括良好的水感、身体素质、领悟能力和身体形态[5]。纵观目前的游泳选材,有以下四方面的选材,身体形态选材,身体素质选材,运动技能选材和心理选材[6]。身体形态对游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是有很大影响,目前,游泳科学选材在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上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四肢长度、以及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等,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以及进行特殊专业训练的基本保障;在基本素质方面主要观察选手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7]。
为了方便以下分析表的统计,把2009年和2010年惠东县少年儿童选材身体形态素质指标的平均值简称为HDX,我国目前的选材标准简称为WG,同时把我国选材指标分为三个等级评定标准:优秀、良好和及格[8][9]。这样更好的与惠东县运动员选材指标形成清晰的对比,让教练员更好的了解自己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更适应于运动员向哪个专项特征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依据。
3.1惠东县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丙组选材身体形态、素质分析
为了解惠东县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选材身体形态、素质的差异,对数据进行了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被调查运动员丙组(7岁和8岁)的整体平均形态与我国游泳选材平均标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整体上正处于良好与优秀等级阶段(见表2、表3)。
数据分析认为,惠东县少年儿童男运动员丙组(7岁和8岁)选材身体形态、素质整体平均值正处于优秀与良好等级之间,女运动员的整体平均值也处于优秀与良好等级之间,选材整体指标偏于我国选材标准的良好等级,也向着优秀等级阶段趋势发展。同时也发现最弱势指标,表中男、女运动员的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指标都处于及格与良好之间,偏于及格状态,说明丙组学生的爆发力和腰部力量相对偏弱。
丙组学生是选材的重要年龄阶段。要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运动员必须要有相应的运动训练年限和比赛的经历。因此运动员系统参加训练的年限,也就成为选材和决定开始专项训练年龄的因素。游泳运动员开始专项训练到运动健将的训练年限:男5.3年、女4.5年,选材年龄为6-8岁[10]。因此科学选材必须选好年龄段。
3.2 惠东县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乙组选材身体形态、素质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被调查运动员乙组(9岁和10岁)的整体平均指标与我国游泳选材平均标准存在较显著性差异(P
P10为惠东县10岁运动员平均值与我国选材平均标准之间的P值。
数据分析认为,惠东县少年儿童男运动员乙组(9岁和10岁)选材身体形态、素质整体平均值正处于优秀与良好等级之间,大部分偏于优秀等级;女运动员的整体平均值也处于优秀与良好等级之间,大部分也偏于优秀等级,选材整体指标偏于我国选材标准的优秀等级,也向着优秀等级阶段趋势不断发展。
同时也发现最弱势指标,表中男运动员的反臂体前屈指标都处于及格与良好之间,偏于及格状态,说明男运动员的身体柔韧性相对偏弱;女运动员的仰卧起坐指标都处于及格与良好之间,也偏于及格状态,说明女运动员的腹部力量弱。从身高、臂展指数和手面积指数看,都处于优秀等级上,甚至超过了优秀等级指标,说明了运动员的身体修长,有利于游泳的划幅和划速提高,有着向更优秀运动员发展的潜力。
4、结论与建议
4.1 2009年和2010年惠东县业余体校选材的整体形态素质指标,通过与我国整体平均指标比较,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的整体形态素质指标处于我国选材标准的良好等级之间。丙组运动员的整体水平最高,处于优秀指标阶段;乙组的整体指标次之,处于良好等级。
4.2 从乙组与丙组运动员的形态素质指标数据分析认为,2009年之前惠东县游泳苗子的选材质量偏弱,而2010年的选材指标质量较高,说明选材指标正在不断提高。
4.3从数据表分析看,高质量游泳苗子的比例较少,需要不断地更新更高质量的体育苗子,输送更多人才。任何一个标准都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本选材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有着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要求,本研究标准和结果在训练实践中不断完善。
4.4 对于基层业余体校的训练目标来说,丙组是选材的重要年龄阶段,乙组是选材后经过培养向上输送的重要阶段。同时正好要求基层教练员多与市、省级以上教练沟通,多参加培训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献武.运动选材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58-63.
[2]董国珍.运动训练与选材[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156-162.
[3]中国游泳协会审定.游泳年龄组教学训练大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87-294
[4]陈燕.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新概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6期,2007.12
[5]许琦.我国竞技游泳运动水平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8,-88
[6]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6-42.
[7]谢燕群.运动员选材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15-22.
[8]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全国少年儿童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49-156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福利多元主义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1-0024-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由我国传统二元结构导致的、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壁垒慢慢松动并逐步瓦解,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新的阶层,而“流动人口”就是这一新阶层的主力军。考察近些年中国城市取得的巨大发展,总会在成就与辉煌背后发现流动人口的身影。流动人口进城后,多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行业的一些脏重累的工作,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城市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中国加快实现城镇化已经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而据有关调查,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要有1000多万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化水平若提高到60%,则需要将约3亿人口转移到城市。可以断言,未来50年,我国的人口流动形势将更为严峻,流动人口的规模将持续扩大。2012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力图淡化户籍功能,促进市民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自由合理流动。在此背景下,“流动儿童”数量的增多及其所引发的教育、医疗等各种社会问题日渐凸显,使之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如果说非常规化社会流动的基本机制是体制改革,那么,常规化社会流动的基本机制则将是教育。[1]虽然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根据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才能推动受教育者健康发展。就目前来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的认真贯彻下,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及学校教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与之相关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却发展迟缓,成为三位一体教育整体中的两块短板。儿童的一些基本生活技能、习惯和情感、价值观等都是在家庭中习得并加以强化的,所以,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流动儿童因为其家庭实际情况及父母身份的特殊性,在接受教育方面具有与其他儿童不太一样的背景,存在一些困难,如父母收入低、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工作时间长,以致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导致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处于缺失或者至少是不完善的状况。
如前所述,教育在改变人的命运、提高受教育者择业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第二代流动人口不再重复其父辈之路,完全融入所在城市,平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必须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构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实现多元参与,提高流动儿童教育福利就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二、构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现实必要性分析
家庭教育作为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存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最初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以及价值取向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彼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三大教育形式中处于基础而又关键的地位。流动儿童因其父母工作不稳定、居住环境不固定以及家庭条件不优越,而使其家庭教育受到很大影响,仅靠父母及亲戚支持已难以为继,必须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支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1.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多元性。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大规模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它关涉第二代农民工的未来发展问题,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公平教育权的完全享有,对于每一位中国公民而言,都是无可厚非的。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保障他们公平的受教育权。目前,正在日益松动的户籍制度使得外来人员子女在迁入地公立学校入学的门槛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的公平享有问题,而且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问题也将最终解决。但是,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因户籍问题带来的入学难等学校教育方面,更突出反映在家庭教育上。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元化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
一是社会分层化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获得机会的不平等。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换句话说,社会分层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过程。社会分层影响和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制约着社会公平。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将中国社会人口分为十个阶层,其中农民中的流动人口属于第九阶层,几近于社会的最底层,这就决定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无法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和资源。[2]这种社会分层结构导致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微薄,家庭支持能力弱化,从而影响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尤其是家庭教育,往往会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使流动儿童无法公平地得到家庭教育机会,享有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二是家居住所流动性大以及学校教育连续性差,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获得质量的不均衡。如前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三种教育形式,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某一方面的滞后与偏差都必将对另外两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导致流动儿童家居住所的流动性很大,这也使得流动儿童不得不经常更换就读学校,以致学校教育的不连续性与不稳定性随之增强。这种流动性与不连续性将对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容易导致流动儿童入学延迟。北京、深圳等9个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要调查的结果表明,流动儿童超龄入学的比例为4.8%。[3]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滑坡,由于目前我国教育地域差异性的存在,各地教育水平、所用教材均不一致,所以频繁流动使学生的成绩下降。无论是入学延迟,还是成绩下降,都必将加大家庭教育的难度,对家庭教育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家长期望水平高与支持能力低的矛盾客观存在,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实际效果的不理想。流动儿童父母因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低导致现有工作地位低、收入不理想,切身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期待子女能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故而普遍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水平存有较高期待。但不容否认,流动人口自身条件的诸多限制使得这一期待的实现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流动人口工作收入较低且不稳定,这就使其难以保证对子女家庭教育持续而稳定的经济支持,无法保障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均衡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时间较长,使其即使想辅导子女学习,也会因自身知识水平限制和时间限制而作罢。所以,流动儿童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较高期待与较低支持能力之间的矛盾,无疑将加大其家庭教育的难度,影响教育效果的实现。
2.社会支持体系的优越性分析。所谓社会支持体系,是指若干关涉社会支持的、相互联系的,为促进受助者发展的一系列社会系统的有机组合,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系统的组合化以及支持维度的多样化。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领域存在的传统做法,偏重强调家庭在其中的突出作用,而忽视其他社会主体的重要作用,排除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家庭教育支持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但是,流动家庭因自身支持能力偏弱,无力独自承担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重任,最终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水平低下。而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多元参与,突出主体的多样化,在支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首先,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保证资金的持续投入,可以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传统的家庭教育投入主体单一,流动儿童教育的所有开支均依赖父母的收入,偶有亲戚朋友的非常态化资助。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吸纳政府、社区、社会企业共同参与: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津贴补贴等形式进行资金支持;社区可通过发挥邻里互助的强大作用实现支持;社会企业则可通过低费或免费提供相关教育服务,如家长培训等实现支持。其次,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保证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投入。流动儿童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存在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特性,使其在工作之余很少有时间关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难以保证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投入。而在社会支持体系下,社区则可通过设立社区咨询中心或社区托管中心对家庭教育实现支持,以弥补传统家庭在时间投入方面之不足。最后,福利多元主义视域下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丰富家庭教育形式,扩充家庭教育内容。当前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多偏重于学习方面,父母将有限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更多地花费在子女学业成绩的提高上,而忽视儿童的全面均衡发展,以致家庭教育形式单一化、内容简单化。在多元社会支持下,这一局面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政府将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形式,支持流动儿童参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及科普活动;社区将通过加强社区文体、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社会企业更是可以发挥其服务提供方面的特长,以多样的特色服务丰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3.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之必要性分析。如前所述,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流动儿童成长中的关键作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受教育者,即流动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就必须构建优于传统单一参与主体的支持模式,鼓励多元参与。首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改善目前家庭教育相对滞后现状的重要推手。当前,我国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由于受流动儿童、儿童父母自身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发展已明显滞后,无法适应流动儿童发展的需要,影响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进而也不利于打破阶层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贫困及低下社会身份在流动人口中的代际传承。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以多元参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社会企业的多元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在资金、政策、时间、人员、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加大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家庭作为单一支持主体的现有模式,强化支持能力,提升支持水平,丰富支持形式,进而提高社会支持的整体水平。其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追求。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思想,两千年前我国的先贤孔子也以“有教无类”来昭示教育公平的伟大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也如影随形,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与不平等获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弱势群体,如流动儿童家庭,因为制度政策、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受到制度排斥、经济排斥和文化排斥,造成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通过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社会企业的制度调节作用、经济扶助作用及社会扶持作用,增强流动儿童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分配。最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提高流动儿童福利的现实保障。社会福利是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内容和必然结果,是个体、群体及社会孜孜追求的理想并为之实践的目标,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4]流动儿童作为社会一员,对社会福利拥有无可辩驳的完全享有的权利,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社会中,弱势群体相关福利的实现程度更能代表社会的文明程度与社会发展水平,而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的流动儿童显然具有这种指标性意义。教育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受教育者获取更高社会地位、实现常规社会流动的能力。通过多元支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增强流动儿童未来的就业能力及择业竞争力,将极大地促进其社会福利的实现。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总体设计:以福利多元主义为指导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是由一系列社会支持系统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复杂的多维体系,一般由支持主体、支持客体以及支持媒介或支持介体几个要素组成。本文认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总体设计可以从支持主体、支持内容以及支持方式这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1.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支持主体维度的考察。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依照参与支持的程度及与支持客体的直接关系,可将其主体分为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两大部分。社会支持的内部系统主要是流动儿童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以及流动人群之间的相互支持,是以流动儿童家庭,从更广意义上来说,是以流动人群这一同质性很高的群体为指标进行的界定。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若要分析其支持主体,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流动儿童所在家庭,家庭成员尤其是流动儿童父母成为家庭教育支持当之无愧的首要主体。除此之外,还包括来自于流动儿童亲戚的支持。除了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家族成员以外,本文将流动人口之间的互相支持也归入内部支持系统,这主要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流动人口家庭之间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流动家庭之间经常发生交互支持行为,就面临的某一共同问题,相互交流经验教训,相互提供物质帮助与精神支持。有鉴于此,本文所指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内部支持系统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流动儿童所在家庭的成员以及一定地域内的流动人口家庭。
社会支持外部系统是相对于家庭内部,或者更广意义上是相对于流动人口群体而言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政府、社区、学校、社会企业。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政府,既包括提供具有普遍性政策的中央政府,也包括提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政策方案的地方政府。流动儿童家庭所在的社区距离支持客体即流动儿童最近,在支持效果的发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将可通过文体中心、娱乐中心等活动设施以及社区图书室等文化设施的供给,实现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作为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的学校教育,在支持方面具有的作用更是无需赘言,将起到促进或阻碍的直接作用。而社会企业则能够通过与家庭教育相关服务的提供,实现支持。
2.政策支持、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支持内容维度的考察。除以支持主体作为设计社会支持体系的考察维度外,各大参与主体的支持内容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就社会支持体系理想化设计而言,针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其所涉及的支持内容将不再限于单一的物质支持,而是要力争实现支持内容的类型化、多样化、丰富化。首先,政策支持是保障。政府提供的公共政策,将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提供指导,直接决定了各大社会阶层或各社会人群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及所能获得的份额,所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对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各大主体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公共政策具有显著的政治性、权威性,这些特征也决定其供给主体只能是政府,政府通过对相关问题做出政策性建议实现支持。政策支持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资源分配、各主体的参与程度及方式以及一些具体的支持措施。所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因其强烈的导向性,成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制度保障。其次,物质支持是基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父母收入过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导致支持水平低下。流动儿童父母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技术能力欠缺,多从事一些收入微薄的工作,这也直接决定了流动儿童家庭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更遑论参加有益于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班、培训班。这种情况下,对流动儿童家庭进行物质支持就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唯有提高流动儿童家庭的收入水平,增加流动儿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才能真正使其具有对流动儿童实施高质量家庭教育的能力。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津补贴发放、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社区通过邻里互助、免费咨询,社会企业通过低费、免费服务供给,都能实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物质支持。最后,精神支持是必要补充。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是一项内容多样、目标多元的复合性工程,不仅包括儿童的身体发育、学业进步,更包括儿童的心理健康,而且在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心理健康教育又更具重要性。流动儿童随父母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往往会因父母职业、经济社会地位以及户籍制度等原因,而受到社会排斥,对其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基于这一现状,各参与主体必须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比重,对其进行精神支持。尤其是流动儿童父母,在关注子女学业的同时,更要多花时间关注子女精神状态,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与子女的交流上,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疏解其遇到的心理问题,促成其心理健康发育。
3.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支持方式维度的考察。无论是内部支持系统,抑或外部支持系统,各大参与主体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政策支持、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都将通过不同的支持方式方能实现,所以,支持方式当然地成为另一考察维度。总体而言,支持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两种。所谓直接支持,就是指通过对流动儿童家庭进行直接的帮助、扶持,显著提高其家庭教育质量的一种支持途径,内部支持系统大多属于这种方式。流动儿童的家庭成员与流动儿童朝夕相处,对流动儿童拥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故能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将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地作用于支持客体,即流动儿童,所以,无论是从支持效果与支持途径来看,都具有相当明显的直接性特征。就支持内容而言,物质支持无疑更具直接性。通过增加流动儿童家庭收入,提高经济支持水平,能够显著增强家庭对流动儿童的支持能力,从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与直接支持不同,间接支持则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对支持客体产生作用,外部支持系统大多属于此类。无论是政府、社区,还是社会企业,其支持作用大多还要通过流动儿童家庭,尤其是其父母,才能最终对流动儿童产生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上述主体也存在一定的直接针对流动儿童实施的支持,但无论是从支持数量、各自所占比重以及实际效果来看,间接支持都是外部支持系统的主要作用方式。若就支持内容而论,政策支持必须通过政策的良好运作、相关机制的配套运行、地方政府的切实执行、优惠措施的完全落实,才能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如果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运行不畅,设计再科学、合理、完美的政策也将违背政策制定初衷、偏离政策目标,难以发挥实际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较于直接的物质支持,政策支持更像一种实施依赖媒介、实际效果有待观察的间接的支持方式。
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地加以考察与推进,若将其构建比作修房子,则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犹如基石,支撑整个体系的构建,没有内外部系统的协调配合作为基础,根本无从谈及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政策支持、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如同建房的石材,它们的现实存在与不同组合使得社会支持体系这座大厦显得更为丰满而结实;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则好比粘合剂,将作为“基石”而存在的内外部系统以及作为“石材”而存在的政策支持、物质支持、精神支持紧紧粘合在一起,使各要素紧密结合而成为系统。总之,在福利多元主义的视域下,流动儿童家庭、政府、社区、社会企业等内外部系统要素应协调配合,以直接或间接支持的方式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政策、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共同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以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福利水平,最终实现社会流动的规范化与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
[3]宋春.社会支持体系:农民工子女教育外部环境的建构[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