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0:16: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音乐教育课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学习的特性彰显隐性课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来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审美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还说“移风易俗,莫过于善”,音乐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数百年来,德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丰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如今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时空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想象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能开发儿童的大脑,使头脑聪慧,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学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观。人类社会是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我们应培养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建立起国际文化交流的良好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们思想和谐向上成长。
三、音乐素质教育中隐形课程开发的条件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其融合,进而形成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尤其需要关注音乐素质教育。如何从大学教育中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
关键词:隐性课程 大学阶段 音乐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学习的特性彰显隐性课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来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审美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还说“移风易俗,莫过于善”,音乐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数百年来,德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丰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如今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时空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想象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能开发儿童的大脑,使头脑聪慧,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学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观。人类社会是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我们应培养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建立起国际文化交流的良好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们思想和谐向上成长。
三、音乐素质教育中隐形课程开发的条件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其融合,进而形成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尤其需要关注音乐素质教育。如何从大学教育中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
(一)校方应当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硬件主要是修建美术室、舞蹈室、钢琴室、音乐室等公共设施,为学生提供开展活动的场所;软件主要是建立良好的音乐氛围,鼓励学生们创新和开展活动。
(二)鼓励学生发展音乐社团活动。如创办吉他协会、合唱团、大学生管弦乐队、音乐小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活泼的性格,带着舒畅的心情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三)定期举办艺术节及大型节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节,尤其是自发排演节目。充分利用大型节日或纪念日,通过义演、大型舞蹈助兴等方式把人文的理念和爱国热忱融入进去,加强道德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举办音乐文化讲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音乐素质文化讲座,尤其是名家的讲座。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与众多人文社科专家面对面的机会,聆听名家的声音,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感受学校浓厚而独特的“大学”气息。
(五)多渠道提供知识途径。包括:1.丰富的图书馆资料。面对新时代渴求知识和全面发展的校园学子, 图书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资料的中心,在现代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音乐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要。因此,图书馆应该保证音乐资料的相对充足。2.校园网上资源。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校园网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保证学生能查到所需的知识是校园知识系统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隐性课程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定义,学术界对此也有很多的歧义,根源主要是隐性课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计划性。沃伦斯将隐性课程的研究归纳为三个层次:1.师生互动、教师结构、教育制度的组织模式等学校教育的结构;2.价值的学习、社会化、阶级结构的维持等作用于学校的进程;3.从课程实施的偶然的、无意识的副产品到包含在教育里的历史的社会的功能中的各种结果的种种“意图性”或“隐蔽性”。这意味着隐性课程的研究从潜移默化变为强调有意图的安排。因此,在实际教学实施中,要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大方向衔接起来,进而组成协调的课程体系。
(注:本文为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金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隐性课程的国际研究及其教育社会学意义[J].上海教育,2001(22).
[2]靳玉乐.教学论丛书――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隐性课程 大学阶段 音乐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学习的特性彰显隐性课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来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审美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还说“移风易俗,莫过于善”,音乐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数百年来,德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丰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如今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时空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想象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能开发儿童的大脑,使头脑聪慧,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学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观。人类社会是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我们应培养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建立起国际文化交流的良好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们思想和谐向上成长。
三、音乐素质教育中隐形课程开发的条件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其融合,进而形成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尤其需要关注音乐素质教育。如何从大学教育中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
[关键词]三年制 学前教育大专 音乐课程 改革
随着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部分中等师范和职业幼师相继被升格为高职高专学校,使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提升。长沙师范专科学校从2003年被升格为大专学校后,2006年首次招收三年制高中毕业起点的大专学生,生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招初中毕业起点的学生,变为招初中和高中毕业起点的学生,学制有五年制与三年制之分,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学制较长,音乐课程学习的时间为四年,总课时达到544课时,设有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类课程,音乐理论课有音乐基础理论、儿歌创编、音乐欣赏三门,音乐技能课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幼儿歌曲弹唱和幼儿歌曲配弹五门,音乐基础和音乐技能的学习比较专业和系统。而三年制大专的学生学制较短,音乐课程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多,总课时只有265课时,总课时为五年制的一半,面对课时大量的减少,怎样最大化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根据学前教育特点,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推进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的相互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习效益提高。确保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学生在学制短,课时少的情况下音乐素质与音乐技能不下滑,培养出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一、 确定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大多是近几年升格的,招收三年制高中起点的学生的时间不长,在应用型与研究性相结合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尚处于学习和试验阶段,通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确定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要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统一,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统一, 与专业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坚持人才培养标准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坚持层次定位与职业定位相结合,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我校在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学前教育理论素养、较强学前教育实践技能和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能力,在幼儿园领域教学方面突出特长,能胜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幼儿园一线教师。”使三年制大专在学前教育理论与研究能力上比五年制大专的学生更具优势,形成这一层次学生的特点。
二、 优化音乐课程体系与结构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倡导 “能力本位” 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是核心。
2006年我校首次招收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基本沿袭三年制中专的课程设置,2008年率先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行了大的修改,对音乐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调整,提出以音乐理论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主线的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将原有的八门音乐必修课程合理地进行整合,将《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基础》,整合为两门综合课程,必修课由八门减少到两门,解决了音乐课程门类繁多,相互之间孤立及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的问题。增强音乐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与灵活性,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音乐课程改革,加强了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的内在联系,使音乐理论服务于技能训练,提高了音乐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幼儿题材作品,提高学生幼儿歌曲演唱、配弹与弹唱的能力,实现课程内容的幼教化;通过增加音乐方向课与选修课,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素质;通过加强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表现能力。
三、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教材改革在更深的层次上决定着教学整体改革的效果,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技能的目的,使我们的毕业生好用,适用。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根据三年制大专学制特点和学生特点,2010年研究与编写一套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综合》、《钢琴综合》校本教材,从内容上,《声乐综合》包涵声乐基础理论、发声练习、歌曲、歌曲赏析、幼儿歌曲演唱与视唱练耳。《钢琴综合》包涵钢琴弹奏基理础知识、练习曲、乐曲、乐曲赏析、幼儿歌曲配弹与音乐基础理论。保留了一些经典曲目,加入了近几年创作的优秀曲目和儿童题材的曲目,以适应当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教学及专业的需要。2012年由我校组织编写一套全国高、中专学前教师教育教材,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发行,其中包括三年制大专《声乐基础》、《钢琴基础》教材。
教学内容改革通过教学方法的更新得以落实,教学方法直接关系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更新教学方法是音乐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1、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由于课程门类与课时的减少及强化技能的指导思想,教学中削弱了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音乐基础知识的缺乏,又直接影响音乐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后劲不足,技能教学一直被音准节奏所困扰,学生感到苦恼,老师教的艰难。要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音乐素质为主线,,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又可以增加信息量,达到课堂教学的最大化。同时,充分发挥高招学生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强的优势,多布置一些课后自学内容,增加课后练习,加强课后辅导,适当增加音乐理论方面的选修课,如《幼儿歌曲赏析与创编》、《中国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艺术》、《奥尔夫节奏音乐活动》等,从多方面入手来弥补课时不足,学生基础差,学习不扎实的缺陷,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提倡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认识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的音乐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学生的学和练大都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之下进行,这种学习方式严重影响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基于这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成为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对此我校在教学中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倡导以弘扬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音乐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习上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在教学上,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3、重视实践性教学,丰富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学科是一门既注重理论与技巧训练,同时又强调感性认识和实践运用的学科,艺术实践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学内容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将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演唱、演奏技巧灵活运用的能力。音乐课程实践性教学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创新的必经阶段。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后辅导、课外活动、音乐技能汇报与不同的音乐赛事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将音乐技能较好地运用于演唱、演奏及表演的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演唱、演奏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舞台实践经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达到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每学期增加了两次阶段性技能汇报,每学年增加年级教学汇报,鼓励学生参加每年的社会声乐、钢琴考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类音乐技能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几年来,为了提高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技巧,坚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在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五年制的学生相比,声乐技能水平基本持平,钢琴技能水平稍弱一些,但差距不大,音乐理论方面薄弱一些,学习的能力强一些,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还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需要逐步完善,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音乐课程结构和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以达到教学改革目的。
参考文献
[1]段白羽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教书育人》2009年第18期;
[2]张会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3]崔万秋等 《开设综合艺术课程,培养艺术综合教育创新人才》《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第8期;
[4]闫昱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12月25日;
关键词:视唱练耳课程 音乐教育专业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业务能力
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院校表演专业在教学性质上有所区别,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应注重实用性,突出师范性特征,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以提高其教学质量,保证合理的教学进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充实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不断提高和健全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要求。
一、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视唱练耳课程是学习音乐最基础的工具性和服务性课程,这种全新意义的课程定位角度,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课程定位,对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内容进行“扬弃”式的教学改革。
视唱练耳是最为重要、最基础的工具性课程,说明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音乐专业课和理论课的教学,并能从根本上决定学生在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视唱练耳是最基础的服务性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视唱练耳与专业课和专业理论课之间知识的交叉与相融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能对所学知识做系统整合,达到1+1>2的效果。如和声学、合唱、指挥、钢琴等课程内容均在本节课教学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教学改革上的创新
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乃至教学内容等方面,通常都表现得比较“正统”。如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注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合理运用,导致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较为单一;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唯视唱练耳教学而教学,缺少主动的“服务意识”等表现,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目前,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以“精才型”为主的培养模式,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家级专业音乐学院;二是以“通才型”为主的培养模式,如各类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艺术系,或地方师范大学中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艺术系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以培养“通才型”为主的音乐院校,往往盲目地照搬“精才型”院校的办学模式,忽视了具体的办学实际,客观上造成了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鉴于课程建设角度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我们从更新教学理念入手,突出视唱练耳是最为重要、最基础的工具性课程和服务性课程的特征,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做法是:
1.教学内容服务于专业课和专业理论课。体现了音乐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交叉与相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采用双向交流、讨论式、启发式、直观性和赏识教育等综合性教学方法。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和谐、愉快中形成良性互动。
3.对学生考核形式的改革。实行定期的单元专业汇报,把考试变成汇报,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汇报作为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并在教师指导下,参照大赛的组织形式,由学生自己组织并担任评委。角色的换位带来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4.科学地规范平时成绩管理。把学生的出席、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单元汇报成绩等做具体的分数量化。增强考核的透明度,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这些办法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改革,也是对学生课堂评价的改革。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三、个性化的教学特点
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富有激情,教学业务娴熟,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方式、手段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教学中应着力提倡以下几个方面:
1.讲台好似舞台,教师既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表演者,也是一个高超的导演。作为“演员和导演”,教师应当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的教学风格,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魅力。
2.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切实提高管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
3.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青年教师应当有紧迫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和业务钻研上,在“学问”上狠下功夫。树立终身学习观,努力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以德服人,切实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从根本上处理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
因此,教学中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紧紧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充实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突出师范音乐教育特点,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将会大大促进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涉及许多相关学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诸如范唱能力,钢琴演奏与伴奏能力,乐理、和声、曲式等相关学科的分析能力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手段和娴熟灵活的授课方式,唯此,才可能谈得上组织良好的教学。在“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活动中,希望每一位教师继续用无比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来鼓舞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事业中,出色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笔者认为,多元文化就是集中人类一切精神财富,囊括一切民族特征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可以说是多种意识形态交融的混合体。也许,这种归纳法虽然全面,然而仍未能对多元文化的定义提供一个更为精确的解释。我们对多元文化内涵认识上的模糊,原因在于我国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起步比较晚,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不到二十年,更由于多元文化涉及的研究领域甚广,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学科都涉及到多元文化的介入和移植,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很难根据一种思维方法去理解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它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提出的目的是要研究当时盛行的族群运动,多元文化教育是渴望通过政府、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不同文化团体、族群的发展历史及社会贡献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能了解、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尊重欣赏他人的文化,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并帮助其树立团体意识,尊重意识,对不同民族文化采取积极包容的态度,从而帮助弱势学生走向进步,建立自信,使优势学生更加完美,最终培养他们的社会行动力以服务人类。显然,多元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整个人类服务,而不是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民族。这也就决定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
(一) 多元性
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文化一直伴随着民族共同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多元文化自问世以来不及百年,然而却形成了当下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流行文化与网络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同时并存的现象。目前,多元文化的最大特质就是文化呈现了多元的态势,不再是一种文化独领,而是百花齐放,各领千秋。
(二) 互补性
多元文化之间是一种平等竞争、自由发展同时又能互相借鉴、相互协调的关系,不同文化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各民族人民用劳动、智慧、胆略和勇气不断创造和更新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文学、艺术、风俗、哲学、饮食与宗教,这些文化相互协调,更加丰富。在互补的作用下形成了文化内部的创新,显然,这是多元文化的又一特色。
(三) 包容性
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包容,是先进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而尊重差异并不是倡导文化相对主义,是意味着将更多有进步意义的文明成果应用到人类社会当中,包容是形成飞跃,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须手段。只有不同民族间的异质文化不断地争鸣和交锋才能刺激一种文化固有的顽强生命力,才能诱发人们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创新,使冲突的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落后文化将被先进文化同化,先进文化也能从落后文化中吸取借鉴和营养。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世界音乐大背景为教学基础
如前文所述,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也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最终不同的文化又会衍生出价值平等的、种类繁多的多元音乐文化体系。顾名思义,世界音乐表现出的是无价值的差距,而仅存于种类的差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授课当中,教学内容应涵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音乐曲风。时下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民族音乐才能反映世界,也只有站在世界大背景下从事创作,才能真正创作出好听的音乐来。近年来,我国的很多影视剧都和日本一些作曲家合作,创作出了人文内涵非常雄厚的音乐作品,比如电影《画皮》,主题曲《画心》就是日本著名作曲家藤原育郎的作品,为此,很多不明理的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选用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而要选用一个外国人的作品。这正是说明了目前还有很多人不懂得音乐人类学的内涵:音乐是人类的财富,是世界的财富,而世界没有国界,也只有站在世界大背景下,才能创作出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这是音乐人类学最根本的要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很多武侠电视剧都以日本著名作曲家横山菁儿作品《英雄的黎明》作为插曲,众所周知,横山菁儿是日本音乐界的元老级人物,音乐底蕴极深,他的作品风格跌宕大气,往往能给人酣畅淋漓之感。采用他的音乐作背景往往情景交融,达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以文化内涵作为理解音乐的一把锁
音乐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概念、价值、功能和意义,只有将它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并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去理解,才能真正领悟音乐的真谛。鉴赏一种音乐,如鉴赏者若没有对其音乐作品或音乐风格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是很难走近认识它和接纳它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观认为:文化内涵是理解一种音乐的前提,这是对音乐审美的一种超越,对音乐人类学的一种认知和深化。比如,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一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正是因为这首歌符合了那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或者说,听到这首歌能唤醒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和思念,所以它成为了红色经典。余秋雨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经典就是要反映时代,并要超越时代。”如果没有对当时文化特征的理解,就无法理解《南泥湾》这首歌的内涵,我们有很多红色歌曲,军旅歌曲都是因为反映时代文化特征而成为了经典,成为了人们念念不忘的回忆,这就是文化对于音乐的意义。
(三)用心感受多元文化带给音乐的魅力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用多元的方式去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魅力,而要实现这种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感受鉴赏的教学方式。简单地说,这种教学方式以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为标志,它既不是一种以演唱演奏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不是一种以音乐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而是建立在一种以音乐文化的感受与鉴赏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联系与之相关的民族信仰、价值观、行为等来聆听音乐的音响,从而达到认识音乐的体裁与形式,最终了解具体可感的音乐文化生活,理解其存在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实现发展学生对不同文化中音乐的判断能力与鉴赏能力的目的。
三、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在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音乐文化发展历史,早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音乐文化的描述,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史学都离不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词作为一种文体,出现在晚唐时期,而事实上,它最开始出现就是以音乐的形式。汉乐府作为最早的音乐机构,后来成为了中国最原始的文学体裁。这都能体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学由于受西方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等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念体系。甚至影响了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感情,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实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重燃国人情感,培养本土音乐感情。
(二) 领会世界音乐文化
音乐是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财富之一。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种音乐文化,就有多少种民族文化,每一种类型的音乐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它们平等地共同存着。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在充分立足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秉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尊重世界其它民族的音乐文化价值观,通过鉴赏和接纳世界音乐,来认识其它不同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与之进行对话与交流。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和领会世界民族音乐,体现了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观最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 建立多元文化音乐理念
音乐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美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可是就当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前景不容乐观。本文就目前我省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展开分析,并提出其相应对策,以求抛砖引玉,与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切磋。
一、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
1.高职高专未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
目前,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开展的规范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有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受领导重视,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有些学校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的影响,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音乐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部分高职高专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却并未真正实施,在公共音乐类课程设置上及教学条件上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有些规模上万人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无一架教学用的钢琴。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2.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定位模糊,造成其地位的边缘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教育部对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的明确指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高专对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当前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公共音乐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政治课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高专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学时、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音乐教育课程成了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无条件的弃儿。
3.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趋向
目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类的课程设置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普遍存在公共音乐课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而就是这一门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公共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有些学生想选修音乐类课程,但考虑到学分有限怕完成不了学校要求修满的学分只好放弃,而去选自己不喜欢但学分多的实用性课程。
4.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目前各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局面存在凌乱、深浅不一和各自为政、不尽如意的现实状况。有的学校公共音乐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教学实力突出,编写的教材也相对好一些或者至少是有教材的,有的学校音乐教师教学实力相对薄弱,教材的编写也跟不上来,或者随机性的使用选购教材,致使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材系统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二、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困难的对策思考
1.高职高专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仅可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而且它还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而音乐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则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像音乐一样,才可以直达人们的灵魂。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恰恰是培养形象思维最好的途径之一。所以各高职高专应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公共音乐教育各个方面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确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针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定位模糊的现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公共音乐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建议把公共音乐艺术鉴赏课规定设置为必修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建议各高职高专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成立公共音乐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讨论公共音乐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育中心,并归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以利于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建议加大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场地、设备、设施这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物质保证,建议各高校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公共音乐教育经费,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经费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和规定。
3.加强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合理设置其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主多辅。一主是指开设一门综合性的音乐基础知识及鉴赏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这种综合性的必修课在内容上具有渐进性、复合性,可以在欣赏古今中外高雅音乐作品中循序渐进的结合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保证了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培养的渐进性、复合性,符合艺术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使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有较系统的了解。多辅,即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条件,开设各类选修课和个别辅导限选课。选修课可以面广一些,科目多一些。
[关键词]幼师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 课堂教学模式 差异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70-02
由于过去长期对幼儿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后,幼儿音乐教师队伍的缺口急剧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因而成为热门专业。在此情形下,作为学前教育主干课程的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缺乏专门的理论研究,就产生了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之间的诸多矛盾。本文试通过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幼师音乐教育的教育质量,对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师资有所裨益。
一、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差异
(一)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异
1.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有较大差异。幼师音乐教育比较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价值,重视审美体验,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要求完善的人格培养和美化的人生理想等。而幼儿音乐教育则只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强调音乐教育对德育的作用,往往把音乐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形式,忽视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价值,忽视对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及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得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艺术性出现缺失。
2.对音乐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差异。幼师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化倾向严重,强调培养专业人才,而忽视了幼儿音乐教育教师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幼儿音乐教育脱离其自身的规律,强调音乐教育内容的全面、系统、高难度,而忽视幼儿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失去对音乐教育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师对自己所受的幼师音乐教育产生怀疑。
3.对音乐教育与外部环境的依存性认识有差异。幼师音乐教育十分注重自身的内部环境建设,强调模仿国外音乐教育理论;而忽视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忽视幼师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联系。幼儿音乐教育则十分依赖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认为幼儿的音乐教育可以由它们来替代,所以经常忽视和取消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或把音乐教师挪做他用,或以其他教师替代音乐教师。
(二)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幼师音乐教育是指师范院校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学习活动,其培养的目标就是为幼儿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这也是幼儿学生和学校的要求。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幼师音乐教育却以是否培养了拥有专业技能、技巧的演员为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当然音乐教育需要技术,技术是音乐教育需要具备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幼师音乐教育出来的高才生却很难适应幼儿音乐教育的要求,究其原因就是幼师音乐教育没有明确自己活动的目标,或者是没有认真研究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和实质,忽视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更忽视了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育人。
(三)课程设置存在差异
正是幼师音乐教育对自己目标的盲目性,使得幼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艺术院校基本相同,强调专业课的多、细、精,忽视幼儿教师应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聚人和气能力、决策能力、业务传带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课程开设,忽视了幼师音乐教育学习者的感受力与鉴赏力的培养,更忽视了幼师音乐教育学习者的情感形成。而正是幼师音乐教育忽视的课程设置,往往就是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的能力要求。在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就是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来分类,强调对幼儿学习者的音乐兴趣、音乐感知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要求。
(四)课堂教学方式存在差异
幼师音乐教育的教师多为专业人才,只担任几个有基础和良好素质的学习者教学,幼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没有压力和竞争,教育者可以不讲究教学的方式,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自学能力完成学业。而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活动要面对的是全体学习者,且没有基础,对音乐有形式爱好而无实质认识,更形成了诸多错误观念,同时还受到教学条件严重不足等因素影响,这就使得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独立在幼师音乐教育教学方式之外。幼师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从事他们的实际工作时,可以说是要从头开始,甚至是养成了错误的教学方式。
(五)对教师业务素养要求存在差异
长期以来,幼师音乐教育一直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和专、精、深,以把幼师音乐教育的学习者培养成为专业性音乐人才为目的,过多地强调专业学习,而忽视文化课学习。这就使得幼师音乐教育的学习者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识和准备,更不知道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性。幼师音乐教育对教师业务素养的要求是精、尖、深、专,有一技之长;而幼儿音乐教育对教师业务素养的要求是博、大、新、泛,拥通才之能,要能够完成幼儿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评价标准存在差异
幼师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是统一的“科学审美”标准,以每位教师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知识为尺度来选择优秀与合格,忽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重视专业知识的要求,而忽视专业知识如何运用的技能和技巧。而幼儿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一是看教师能否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教育的特点;二是看教师如何处理音乐教育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是看教师是否贯彻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结合;四是看教师是否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幼儿音乐教育的这些要求就强调教师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注意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经历,需要的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如何激发学习者学习音乐积极性的方法和技巧。
二、对策分析
针对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应进行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主动适应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实现教、学、做合一,促进幼儿音乐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改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变革过程。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社会对幼儿音乐教育教师集体发展要求与个体发展需要的关系。幼师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服务机构,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也要考虑个体发展的需要,必须立足于每个人的发展,遵循个体发展规律。尤其是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发展,更应该在强调个性心理、情感和意志发展的同时,考虑幼儿音乐教育教师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社会公民。
2.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创性与继承性的关系。幼师音乐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有相当发展历史的专业体系,在对其进行构建时,必须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其精华,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更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开创性地建立新的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3.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专业的关系。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保证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这是建构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但教育教学知识是把幼师音乐教育的学习者转变成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专业需要。因此,幼师音乐教育应有别于音乐教育专业,在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时,应加强传带的规律性研究。
(二)做好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
任何教育模式的建构都离不开教育内容的改革。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也是一样,必须做好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这是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核心问题。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理念。其要求:一是增强幼师音乐教育课程意识,认真研究课程计划,努力把幼师音乐教育课程计划落实到实处,摆正专业科与文化课的关系。二是明确幼师音乐教育课程概念,形成对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正确认识,注意显性课程,更要强调隐性课程(即幼师音乐教育教师本身素养)。三是深化对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功能的认识,挖掘幼师音乐教育课程中的素质教育素材,真正提高幼师音乐教育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2.注意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知识具有广博性。笔者在对幼儿音乐教师和幼师音乐教育毕业的音乐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发现,幼儿学生更喜欢中师毕业的音乐教师。因此必须加强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科际联系,确定科际知识的联系点。尤其要强化教育类课程。增加教育实践理论课的比率。如幼儿教材研究、电化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艺术等基础课程。
3.选择合理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模式有三分模式(即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性课程)、三三二模式(即三学期公共课、三学期专业课、二学期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四分模式(即把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分成四个系列:专业学科课程系列、教育学科课程系列、思想教育课程系列和科学文化课程系列)、五分模式(即把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分成普通教育课程、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系列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笔者相对倾向于选择三分模式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素质,而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关键是抓好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拥有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和综合教育教学的通识素质,使其对自己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应增强教育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能力,使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在变化中形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