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01:50: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安检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体验式;民航英语;英语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12-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航业在增进中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其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单位在用工招聘时,也将英语应用能力作为录用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对口培养民航服务人员的高职院校来说,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民航英语专业知识,更要训练和提升他们利用英语服务日常工作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客观来讲,目前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已不能满足民航业的用人需求,这就需要英语老师紧跟时展脉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体验式教学理念与高职民航英语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改变其陈旧的学习方法,让英语学习由照本宣科的过程变成运用体验的过程,通过真实或者模拟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语言体验,并引导学生讨论总结,使学生能够领会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从而提升能力素质,达到和超越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体验式教学综述
体验式教学是由体验式学习发展而来的,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来源比较广泛,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主要有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理论,瑞士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取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出新知识的过程。人的学习是基于体验的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具体体验,即实际的经历以及体验。二是观察和反思,即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实际体验的活动和经历。三是抽象概念和归纳的形成,即通过思考和分析,抽象出合乎事实逻辑的概念和理论。四是应用实践,即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概念。
在20世纪90年代,体验式教学开始引进我国,并得到发展和应用。从库伯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中,笔者得到很大的启发,通过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高职民航英语的教学中,具体过程如下:一是体验,主要形式有实地参观、亲身体验、观看演示等;二是讨论,通过小组活动、集体讨论等方法实现;三是小结,通过分享和传递相关内容来实现;四是实践,主要通过实训室模拟、机场实习应用来完成。
二、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为了更加具体、详细和直观地描述体验式教学在高职民航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下面以民航英语教材中机场安全检查单元课程为例,来进行系统说明。
(一)体验
体验主要分两个环节,即现场参观和录像演示。
1.现场参观
带领学生到机场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熟悉机场安检人员的工作程序、规范用语,了解机场关于禁止随身携带物品等有关规定。使学生对整个机场安全检查的工作环境、检查程序、业务职责等形成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学习机场安检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录像演示
因受条件限制,参观地点只能选择国内机场,且国内机场绝大多数用中文交流,所以到机场参观只能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和专业知识,但如何在安全检查中用英语与旅客沟通交流,学生则无法体验。组织观看机场安检工作英语录像的目的,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机场安检过程的理解,更能使学生熟悉如何用英语开展安检工作,为下一步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二)讨论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议题,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从而明确机场安检章节的学习重点。需要讨论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安全检查业务知识,主要包括安全检查的程序、方式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二是安全检查中常用的英语表达法,主要包括服务用语、专业术语;三是安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特殊情况及处理方法。
(三)小结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而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在安全检查这一章节中,首先,学生汇报出人身检查的服务程序:打招呼――安检门检查――手提探测器检查――处理相关物品――告别;然后,学生汇报出人身检查的常用语句:Please go through the gate one by one. /Please stand here, on the platform. /I need your passport to write the receipt. /Please sign your name here. /Please put your lighter, mobile phone, calculator and key here. / I’m sorry to tell you that flammable items cannot be taken with you into the aircraft. /Put your baggage on the belt please. / If you can’t come back within a month, we won’t keep it for you./ Now the inspection of your luggage is over.等等。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人身检查的常用英语服务层序:打招呼(Good morning./ Hello.)――安检门检查(Please go through the gate one by one.)――手提探测器检查(Please stand here, on the platform./ I will check it with hand detector./ Please?raise?your?arms.)――处理相关物品(These items are not permitted on board. /We can keep them for you within one month or you can abandon them./ You should pay 50 yuan.)――告别(Checking is done,thank you for your corporation./ Goodbye.Don’t forget your hand baggage. /Have a nice trip!)其他项目,如证件检查、随身携带行李检查等,依次类推。
(四)实践
1.情景模拟表演
情景模拟表演,是学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根据规定的情景设置进行表演。首先,由教师设置表演情景,要求学生完成证件检查、人身检查和随身携带行李的检查。然后,学生按规定情景进行后台准备,自行分工表演角色,准备完毕进行表演。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意见。通过课上的情景模拟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英语表达法、熟悉服务程序、了解服务礼仪。
2.实训室即兴演练
实训室即兴演练,由教师事先设置若干演练场景,学生随机抽取演练题目,在没有准备时间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现场表演。即兴表演与情景模拟相比,训练难度有所提升,重点考察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在机场安检这一章节内容中,教师可以设置证件检查(没有登机牌)、人身检查(携带打火机)、随身携带行李检查(携带仿真手枪)等情景,学生抽取题目后,教师随机指定表演角色(旅客或工作人员),让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即兴发挥,教师视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机场实习
通过学校的实习安排,组织学生到机场进行实习。机场实习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体验目标的设定
在进行体验式教学设计时,体验目标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如果体验目标过高,则会挫伤学生体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对今后的体验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体验目标过低,则不能对学生的能力形成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会有乏味的感觉,使体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当发现两者差距过大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做出调整,以便保持学生的体验热情。
(二)体验内容的设定
在设定体验内容前,教师应进行深入的调查,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后,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使体验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三)实践情景的设计
在实践环节中,情景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职业特点,符合岗位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的学习中对职业岗位有清楚的认识。此外,情景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在民航英语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扩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这一模式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需要一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英语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V.Kohonen.Experiential language lean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s cooperative learner education. In D. Nunan (ed.),Collabo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关键词: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培养实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科技、教育、经济三者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和关键之一,则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学生竞争力、体现高职教育目标和特色的关键。
由于学校教育与企业活动在性质上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上的脱节,这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都有着严重影响。民航高职教育的发展又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我国民航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发展报告说明,民航企业面临着高技能人才数量培养不足的局面,为了尽早实现“民航强国”战略,应对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民航事业的有利契机,必须加快对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并加大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一、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内涵解析
通过对机场、火车站、大型活动安检等企业、机构的调查研究,听取企业的“声音”,了解其发展需要,结合对国内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对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的个案分析,总结提炼出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含义和范畴。
基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特征,高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构成应包含三个基本层次:专业能力、素质能力和社会能力。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合格学生应当具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匹配的专业能力、素质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在整个能力培养目标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劳动者胜任工作、赖以生存的本领;素质能力是一种发展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以及在社会中生活所必需的行为能力。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可以被细化为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服务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养成的习惯性的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力量,如气质、言谈、修养等;职业技能突出能力本位,是指具体针对岗位的工作能力,如操作技能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等。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服务技能、礼仪与修养、聆听与沟通能力、外语技能、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学和自我提升能力等。
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职业能力培养要走出一个误区,既职业能力培养仅停留在岗位操作技能培养上,仅仅是通过训练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调研过程中,用人单位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学校不如企业专业,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可以放到企业去做。而企业欠缺的是员工综合素养提升的师资,以及综合素养提升所需的时间。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授课内容上,势必要将改革的重点聚焦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上。
(一)通过课程“项目教学”打造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平台
项目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也被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学习要求基于课程标准,并且以学生为中心对某个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职业能力培养实践中,引入“项目教学”课程的开发和方法的运用,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
首先,项目课程以职业能力养成作为课程目标,它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使课程可以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其次,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会完成任务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职业素质养成过程。第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由教师主导学生配合设计“学习情境”,形成小组或团队学习的组织形态,使学生间的“过程评价”成为可能。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没有完成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从“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的转变,无法完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这种对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在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设计上,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民航安检基础知识》和《安检业务实务》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作为项目化教学的试点,将“项目教学”课程开发和运用与学生职业能力综合培养提升较好地进行结合。这两门教改课程突出“项目教学”过程的实战性和效果的应用性,教师对于教学情境和项目活动的设计立足对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的体验,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实际锻炼,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一举多得。
(二)形成“实战式”学习理念,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知行合一,教、学、用一体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改革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观念、方法和模式,拓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并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立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并且在此前提下,探索学生社会服务能力与专业实践技能的结合点,进一步提高高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各大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知名度稳步提升,承办的国内外大型会议、体育、文艺、展览活动,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显著提升。并且随着国际国内安全意识的增强,大型活动的安检服务保障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抓住这个发展契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积极推行与职业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强调校内外实训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把专业课程实训、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紧密衔接,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多次参与到像2014年北京APEC峰会、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常州国际花博会等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世界级大型会议、活动的安检服务保障志愿服务工作。这些实践锻炼既是学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实现了教学与实训、实习与就业环环相扣的职业能力培养特色。
(三)注重体现行业色彩,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民航或大型活动安检服务保障是服务行业和窗口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敬业、爱岗、服务大众的职业精神。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坚持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格的合格公民的基础上,提炼出“我们是绅士淑女,我们服务绅士淑女”的核心办学理念。学院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形成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与品牌文化五大系统彼此呼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在这样深厚广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逐渐养成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启示与思考
总结提炼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其中的启示和创新之处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知行合一,工学一体,校企合一”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学校和企业不仅共同培养学生,而且共同培养企业的员工”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双赢”的职业能力合作培养体系。
第二,立足学院特色,坚持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注重宽厚知识、构建集群模块,力求学生能力全面协调的发展,避免一般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急功近利。
第三,在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上,既保证了“质量”,又突出了“特色”。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立足市场,依托与行业内的企业、机构的合作,以行业企业标准为依据,这是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确立和培养过程中校企要充分合作,构建“双赢”的职业能力合作培养体系,实现校企双方育人资源的最大化共享,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在学校教育方面,要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从“质量”和“特色”两个角度做好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婷婷. 构建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为例,新校园,2014.
【关键词】航空服务;职业素质;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航空服务是服务行业的一个特殊门类,是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航空服务尤其是空中服务和地勤服务往往代表了一家航空公司的营运水平。所以,各家航空公司都十分注重员工的职业素质,尤其是服务素质,分别力争树立起带有自身特点的服务理念。世界知名的航空公司,首先引起大家共鸣的是他们的优质服务口碑,如新加坡航空公司就是世界公认的服务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空乘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对于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着这家航空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院校很多,有些取得了成功,但整个行业的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旅)自开办航空服务专业以来,就致力于建立整套行之有效的、贯穿航空服务教学体系的模式,围绕着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教学,以满足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适应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市场目标。所以,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诠释如何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观点。
一、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一)以航空服务职业能力需求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航空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强、分工明细的高端服务,涵盖航空售票、候机楼服务、客舱服务等多个具体的专业方向。随着全球航空业的蓬勃发展和激烈竞争,各航空公司无不从提升服务入手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一方面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航空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对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数量的要求,更是质量的要求。基于对这种市场需求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山旅对传统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建立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减少理论课教学,以实践课带动理论教学,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把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项能力,按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内容,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来完善专业体系。这样做的效果是使课程内容及各个教学环节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建立起更直接、更清晰的对应关系,突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技能性和针对性特征,突破了传统教学过度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实践课,忽略能力培养的弊病。
(二)优化课程设置的要点
1.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落实技能本位。即培养方向就是在航空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淡化知识的理论性,而是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的教学形式来获得,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是通过实践教学在环节上的系统性、完整性、渐进性来实现。突出了人才培养注重专业能力开发的特点,以适应航空服务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2.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把专业教学需要和岗位知识需求结合起来,强化对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理论基础课的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理论知识和基础性课程在职业活动中的应用性特征,弱化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强化理论课程的职业指导性价值。在满足专业课学科理论需要的前提下,克服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倾向,强化专业教学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3.在专业课教学上,立足岗位能力培养,注重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建立“一专多能”的航空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不仅具备航空服务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从事其它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一)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法,注重引进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利用山旅先进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航空实训中心等),引进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得知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需求,引进模块化教学。如引进企业案例教学模块。通过知名航空企业成功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诚守信、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素养;引进职业心理学知识模块,使学生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多种非智力素质方面得以提升,更好的追求职业发展;引进管理学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力素质和创新思维,以贴合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
三、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通过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近年参加各大航空公司招聘面试的经验,总结提炼出企业面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内容,聘请业内专家讲授面试技巧课程。该课程的核心是通过相关技巧培训,能够顺利赢得面试官的好感。“面试技巧”由航空公司资深乘务长授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信心和面试心态,并通过技巧运用把自身职业素养和优点展示出来,达到最好的面试效果。其中模拟面试环节,通过营造真实的面试氛围,使学生在多次反复训练中掌握面试技巧。通过围绕面试技巧的教学和培训,引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最新用人标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一)企业需要爱岗敬业的员工
航空公司面试官往往会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到航空公司工作?”应聘者的回答可能是类似“待遇好”、“体面”、“有发展前途”等等。这些可能都不是企业想要的回答,因为企业在选择员工时,除了看上员工的能力是否胜任外,更希望其是因为喜欢热爱这个工作而选择它,这样员工才会真正理解这个工作的辛苦、风险,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热情服务、爱岗敬业。空乘服务人员在人们的眼中是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国际航线因时差的不同,国内航线因旅客的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 所以,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对于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个人修养的培训,就应该成为重要的一环。
(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服务意识的员工
对于航空公司的面试官而言,良好的仪表不过是增加了印象分,并不是最重要的。毋庸讳言中国的航空公司在招聘时还是比较青睐外表,而我们看到的空乘人员也是如次。但是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招聘规则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服务的竞争。当然具备良好的仪表仪态,又兼具服务意识的应聘者是最受欢迎的[1]。很多时候,那些长相最好的应聘者不一定被录取,而外表稍差但表现出很强服务意识的应聘者却往往如愿以偿。这体现在教学方面,就是要把服务意识培养提高到核心的位置。
(三)员工的礼仪修养、细微服务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航空服务是一种高端服务,其表现形式包括外在的举止行为和内在的服务细节。首先,空乘人员彬彬有礼、优雅大方的举止,甜美亲切、热情友好的微笑就是航空服务最佳态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航空企业对客人的尊重,同时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而细微服务表现在服务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服务态度的亲和力,主要表现在服务环节上既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又动作娴熟热情周到。在航空公司面试时,面试官往往要设定一个服务场景,来考察应聘者的服务素养和礼仪修养。
(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航空服务的必备能力
航空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会通过一些现场环节来测试应聘者的这几项能力。如设定场景,要求应聘者通过语言表达来解决问题,根据其普通话或外语是否标准、流利,是否善于沟通,是否善于解决问题等来打分[2]。在课程设置上,将沟通技巧作为必备能力,根据乘客服务要求,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如对特殊旅客的沟通技巧、对发脾气旅客的沟通技巧、对重要旅客的沟通技巧、对第一次乘飞机的旅客的沟通技巧、对航班不正常起飞时服务的沟通技巧等都要求掌握。外语主要针对空乘人员的职业特点,侧重于听和说的能力,加大口语课的分量,并由外国专家任教。同时还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还经常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将普通话和外语训练结合到机舱内紧急情况、乘客与空乘人员之间发生的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上来,由教师给出机舱里的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和情况,如换座、和生气的乘客进行沟通、对机场发生的紧急情况给予合理解释等情景,让学生进行操练。
(五)空乘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知识修养
作为一名空乘人员,尽管不要求掌握高深的学问,但知识面必须宽广。比如,在飞往美国的航班上,如果空乘人员能掌握美国的国家概况、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情况,如果能掌握途中飞越的国家、城市概况、河流、山脉以及名胜古迹等,在为乘客服务时就能游刃有余。空乘人员还要掌握飞机的设备、紧急情况的处置、飞行中的服务工作程序以及服务技巧等等。可以说,空乘服务人员上要懂天文地理、下要掌握各种服务技巧和服务理念,不但要有漂亮的外在美,也要有丰富的内在美。这就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融入大量的相关知识讲座,也要求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习积累和个人涵养的提高。
四、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航空服务的根本目标是为民航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适应航空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加强实践教学,一是要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抓好模拟操作、实训等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环境中加以应用。二是要走出去。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到航空服务行业一线去实地考察、实际操练,在真实环境中学习操作本领。三是要请进来。在教学过程中,把民航业的专家请到学校,传授职业知识、开办专业讲座、进行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四是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已经和航空公司联合成立了教学基地。学生在教学基地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提高了岗位实践技能,学生就业后立即就能顶岗,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校企结合”办学模式是山旅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成功的保障
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教学要与行业发展同步,师资素养要与时俱进。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一直坚持走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路子,一直坚持引进行业人士参与教学,坚持师资以各种形式走进企业充电并反馈教学的模式,保证了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同步,人才培养能充分反映市场需求。
(一)与金通航空服务公司的合作模式
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在2003年创立前,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调研,由此发现山东省的航空业虽然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时机正确恰当。到2006年,山旅每年专业招生人数为60名左右,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并积累了办学经验。航空服务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对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时仅仅依靠学院自身的力量已很难做到专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形势要求山旅必须寻找更好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经过多次交流和洽谈,山旅与金通航空服务公司建立了联系,通过大量前期工作和务实协商,最终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从此以后,双方的校企合作之路就越走越好。借助企业在市场宣传、专业培训、实习就业和雄厚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专业建设迅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山旅先后与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扩大了航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伴随着就业渠道的拓宽,专业吸引力越来越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资金投入的加大,专业教学硬件设施条件也逐渐提高,新建的航空实训楼及其内部设施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随着合作的发展,专业实训渠道和实训岗位不断得到拓展。双方的合作还体现在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上,始终贴合市场需求,随时调整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始终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获得了长足发展。合作办学的第一年,招生人数就扩大到172名,2008年又增加到200名,目前有航空服务专业(空乘方向)在校生500多名。山旅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渠道也拓展到国航、南航、东航、山航、深航、厦航、大韩航空等各大航空公司,以及民航管理局、北京首都机场、济南国际机场、深圳机场等。
(二)与济南国际机场的合作模式
在校企合作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取得显著成效后,山旅更坚定了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的方针。2008年,山旅与济南机场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即每年为济南机场定向招生航空服务(安检专业)一个班,教材使用和课程设置均为量身定做,专业课程由机场安检部门派出专业人士讲授,学生实习和就业由机场以订单的方式全部承担。这种合作模式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崭新的实践和研究领域。根据航空服务专业几年来合作办学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是指导山旅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发展的正确道路。山旅与济南机场的合作最大的亮点是引入专家教学机制和相关安检设施的引入。一方面,利用企业投资引进的设备,使课堂教学可以做到实景化,提高了实践课的现场感,同时机场安检的主管和一线员工定期亲临授课;另一方面,学生有机会到机场进行短期实训,亲身体验机场安检的真实过程,进行职业岗位的体验。2009年9月第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举行,济南空港迎来空前的运力高峰。在此期间,山旅航空服务安检方向的学生有机会到济南机场安检部门的一线岗位参加实训工作,从安检员助手做起,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工作,并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实习安检员。学生的收获颇多,他们的实践技能、服务理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优异表现也得到机场方面的高度赞扬[3]。
六、结束语
中国航空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数量和质量的双重需求,这就向专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的高素质航空服务人才的要求,以满足航空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育中转变思路,改革教学,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影、钟小东.关于空乘专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6(6).
承包管理有创新
学院成立了一体化工作领导机构,组建了专业教师团队,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领导层带领全校领会一体化教学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和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而学院创新的承包制度,就是学科带头人牵头作为承包责任人,聘任班主任管理班级,聘任相关教师任课,完成相关专业班级的全部教学、管理任务,直至毕业。由承包人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制定各学期教学计划、课程表、教学进程表等教学文件,报教研室和教务科备案。每学期末,学校按承包责任制管理办法考核承包结果,承包人负责按照工作量核发费用到任课教师和班主任。
循序渐进见实效
开始课改后的第一个学期,学院首先对钳加工和普通车床加工试行一体化教学。在一片质疑声中,打破原有教学体系,对多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做了调整,灵活确定讲授的章节内容与进度。在讲授一定量专业基础课后,开始钳工实习和车工实习。但是由于部分专业教师对一体化认识不足,导致第一学期的实训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为此,学院在学期末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了一体化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六个步骤,学会运用综合职业能力评价表、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能力考核表、岗位工作能力考核表等内容。
在学习和实施这些表格时,学院又发现,表格的确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分项考核学生,但是填写表格工作量大,学生不会客观评价自己,且试点班班型过大,没有平行对比参照组。于是,学院通过增加人手,为班级管理专门配备考核员。同时为和岗位对接,将学生分组。结合设备工位情况,每小组分设组长、安检员、质检员、材料员。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有了飞跃式的进步;班集体树立了强烈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
第二个学期,课改工作进入探索学习阶段。教学团队成员反复研读相关资料,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制定了车工和数控车工的中级考核方案。通过执行,不断总结经验,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六个环节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这一阶段,开发了两个有特点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在数控编程教学环节,为让学生了解G00、G01编程格式特点和应用范围,采用图形源于网络流行元素“”(见下图)。
通过第二学期的探索学习,学院同样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经验和思考。一是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工作量大,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二是学院的基础设施还需加大投入,力争配备一体化工作站;三是急需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一体化课程开发的能力。而这些工作需要学校多部门的合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和组织力度。
因此,学院在第三、四学期总结经验,进入学干结合阶段,逐步完善一体化教学的各项管理工作。在这一阶段,学院成立了教研教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一体化教学资源配置方案、教研教改实施方案、一体化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一体化教学改革岗位责任制、一体化工作总体规划等,从管理与制度层面切实保证一体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一体化课改的逐步推进,试点班学生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不仅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上有了很大提升,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及专业能力也大大提高。
一、寒假前的准备工作
(一)召开寒假安全工作专题会议,安排布置寒假期间部门值班安排及重点工作。要求值班人员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保持高度的责任心,确保校园安全无虞。
(二)部门对两校区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有:学生公寓、餐饮中心、锅炉房、行政楼、实验实训楼、实训工区等,并对假期不使用的教室及实验室张贴封条。在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处理。如: 2019年1月11号早上,安保处对高新校区进行了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如下:
教学楼:
1.计算机房东侧门未锁。
2.教室546、536、538、534、528、524、520、516、518、512、306、302、220、214、202、204、214、232、238、240门未锁。
学生公寓:
3号学生公寓有3人住宿,准备当天离校。
(三)结合实际,对全校师生进行寒假安全温馨提示,通过广讯通、网站、通知等多种途径提醒广大师生注意多个方面的安全,开开心心回家,高高兴兴过年。
二、寒假期间的工作
(一)寒假期间部门所有保安正常上班,学校正式职工根据值班安排正常值班。值班人员严格履行工作职责,认真做好每天的值班工作记录,并做好校园资产防护及施工安全保障工作。
(二)寒假期间也始终坚持周一晨会制度,同时加强两校区门卫管理,白天、晚上不间断在校园巡逻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本部门或有关部门处理,确保假期校园安全。
(三)1月23日,保安对校门口进行卫生大扫除,营造干净、整洁的周边环境,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此次活动部门高度重视,部门领导亲自进行了活动部署安排,充分动员了部门力量,形成了良好的劳动氛围。
(四)1月19日,保安在校园各主要建筑入口、出口张贴封条。保安公司负责人亲自带队,带领保安检查各校园建筑入口、出口的安全情况等,然后逐一张贴了安全封条。
(五)1月23日,部门人员参加了站北路秦牛社区消防培训课。主讲人认真地向大家介绍了各主要消防器具的使用方法,并强调了春节期间若干消防注意事项。
(六)1月25日,给多层和高层张贴渭南市消防支队宣传页。本次宣传页主题是关于电动车消防的,警示在校师生员工及家属不要在家中、楼道和出入口停放电动车或者充电,楼道停放电动车夺命只需100秒。
(七)1月25日,部门全体党员进行学习强国APP下载、学习。根据陕西省教育工委《关于推广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通知》(陕教工宣〔2019〕4号)精神,全体党员师生和广大教职工要用好“学习强国”平台,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
(八)1月27日,开展部门APP使用情况排查,结果报送院办。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排查职业院校使用 APP 情况的紧急通知》的文件要求,加强使用 APP 的规范管理,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九)2月5日春节前夕,部门领导带队再一次对两校区开展安全大检查,有:学生公寓、餐饮中心、锅炉房、行政楼、实验实训楼、实训工区等,再次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采取措施保障春节期间校园平安、和谐。
(十)2月4日除夕,部门精心准备了花生、瓜子、方便面、可乐等,给保安发放了节日慰问品,并带去了学院领导的亲切问候,增加了安保人员在学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十一)2月10日,应对渭南今冬第一场雪带来的交通影响,保安积极除雪作业,为大家安全出行服务。
随着“天空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目前正处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伟大转变过程中,国家已经把航空产业作为我国最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按照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100:1,我国民航业人机比200:1来计算,未来20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48万人。可见,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缺口巨大,这些都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一、航空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敬业精神
空乘服务工作具有高收入、高风险、高付出、高规范、高封闭的特点,工作时间不固定,突发事件较多,服务对象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服务人员面对任何对象,都能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坚守自己的岗位。
2.较强的服务意识
现今的航空公司竞争早已演变为了服务竞争,员工的服务意识是要逐步培养的,它不仅仅是一句机械化的“您好”,“再见”,而是存在于对客服务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高质量的服务并非是用僵硬的条款规定出来的,应该是融入到员工的身体里,形成一种本能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航天人。
3.沟通技巧
旅客与航空公司之间频发冲突,究其原因常被解释为互不理解,其实也就是沟通不畅的问题。沟通不单指语言,也要求服务人员通过肢体、倾听等相关技巧,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学知识,达到对不同群体,如老年旅客、初次乘机旅客、重要旅客等特殊旅客的有效交流。
4.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强调成员的共同贡献。航空服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成员不可能单独完成所有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协同配合,创造性的解决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让乘客满意的服务。
(二)航空公司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行动能力是从岗位能力要求中提取归纳的,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集合,是便于进行教学实施的内容归纳。普通教育以学科体系为特点,注重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承接关系,注重概念。而职业教育是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文化基础教育、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以协调性的操作技能,程式化的服务技能,规范化的管理技能为培养目的。
1.民航客运员
主要工作任务为订座、客票销售及异常问题的处理,要求员工能够处理各类订座业务及客票销售,并妥善处理退票、遗失、变更等相关业务。
2.民航货运员
主要工作任务为收运、运送、交付货物,要求员工能够进行检查、称重、清点、填单、计算运价、理货、表价、装卸等工作,同时能熟练交付货物,进行费用处理及异常问题的处理。
3.民航地勤服务员
主要从事值机、行李、安检等服务工作,应熟练掌握客票查验、座位安排、问询、引导、特殊旅客服务、民航客运、货运安检等技能。
4.空中乘务员
主要进行客舱安全、问询、播音、餐饮服务及紧急事件的处理工作,要求员工熟练掌握各项服务流程、紧急安全救护及设施设备的使用,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处理各项突发的异常问题。
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构建
(一)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现状
当前,我国专门培养空中乘务乘务人才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已有百余家,在航空服务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各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依托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建设走势;其二,依托不同办学环境和地域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此蓬勃发展的格局下,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航空服务专业在学科建设上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学生接受的理论教学比实践教学课时量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在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在职业素质上的需求等严重问题。
以武汉商学院为例,我院航空服务专业按照民航客运、货运、地勤、客舱服务等工作要求,开设了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民航地勤服务、民航计算机订票操作、民航职业素质修炼、民航乘务英语、民航旅客心理学、空乘服务礼仪、公共关系学、形体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从总体上看,实训课程的开设与推进在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结合其在整个专业设置中所占的分量,仍然是有所欠缺的。
(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实训课程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实训教学都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教师常常在讲述大量理论后,通过极为简短的演练作为实训教学环节,根本无法达到深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由于实训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更为随意,实训教学环节考核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实训课程的学习,在分组训练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造成实训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较慢的现象。
2.实训操作方法单一
空乘服务的工作特点是现场的服务与沟通交流,这需要员工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随机应变、善于临场发挥。如今,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一年已超过2亿人次,仅今年夏季因航班延误而产生的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恶性冲突就有数起,除了制度原因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实不尽相同。在实训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择某一情境作为当天实训的基础,由教师进行现场示范或讲解,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练习。但单一的情境会导致各小组模拟操作过程基本相同,在一两个小组演练结束后,其他的学生就会产生倦怠心理,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如何在同一情境下设置多种可能性成为大多数教师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3.实训设备投入欠缺
作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空乘专业,需要大量的实习教学条件,如模拟客舱、模拟飞行环境、水上救生设备、各种应急设备甚至各种机型的飞机等。但是购买这些设备,不仅要求学校有能力承担,还要求学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如果学生数量规模较小,投入显然是不划算的。因此,当前很多开办该专业的院校并不具备必要的师资和办学设备,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实践教学训练,有的甚至连飞机都没有上过,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市场的需要。我院航空服务专业已投入大量资金建有航空模拟舱,能满足40人同时进行模拟实训,同时建有形象设计室,礼仪实训室,并配备具有特色的航空公司制服若干套、化妆品等,营造职业氛围,满足相关课程的需要,力争塑造符合航空标准的职业形象。然而,这些设备依然无法满足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民航计算机订票操作课程,由于所需的正版计算机订票软件价格昂贵,购置计划一再搁置,使得学生的实训操作不能良好进行。
4.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行业需求及专业发展的限制,目前国内少有航空服务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因而,现阶段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由旅游管理或其他一些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相关的行业背景,他们经过短暂的培训或者自学就上岗任教,有些甚至连客舱设备都没有接触过,更谈不上实践操作经验了,从事实训教学便显得力不从心。而一些外聘的行业人员,由于空乘服务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通常只能进行短时间集训或讲座,不能长期按课程安排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这些都成为实训教学发展的瓶颈。
三、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思路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的培养,对学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
根据专业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核心技能,确定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并列出专业核心学习领域的教学情境,整合如职业素质修炼、形体训练、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程,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民航客票销售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客舱技能综合实训、航空保健与急救等专业拓展课程,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从而应改变过去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二)确立科学的实训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是否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做到“学”与“用”的无缝对接,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其中理论与实践能否在工作过程中得以高度结合,实训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训课程除了可以在专业课程内部进行横向融合外,也可与其他基础课程进行纵向的整合。以《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课程为例(如图1所示):
这样,一方面将空乘服务播音技巧与普通话相整合,避免了课程讲授过程中对语言基础发音的重复练习;另一方面与民航交际英语相结合,能更好的针对空乘服务过程当中容易遇到的各种沟通场景,进一步突出工作实用性,从而减少重复教学带给学生的厌倦感,提高学习质量及效率。在中英文语言基础之上,再对学生进行播音训练、用语技巧训练及特殊情况的沟通训练,则能更系统的根据不同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市场链条上航空公司这一重要环节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等有利条件,征询行业专业人士的要求与建议,依据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及时对实训课程设计作出调整,甚至聘请专业人才为实训课程进行合理的设定,让校内实训能真正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让学生离开校园就能真正成为符合行业要求的合格员工。
(三)建立新的实训考核体系
目前的实训课程考核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在课程完成之后进行一次总结性的考核,这种方式教师往往只看到了学生最后一次的课堂表现,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在各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情况;其二是按不同的技能单元,当日学完当日考核,这种方式注重了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但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态度,到期末结束时已把前期所学的知识遗忘了。因此,新的实训考核体系不仅应对每次的实训课程设有明确的量化达标标准,同时还要在课程完成后进行综合考核。这种全程参与的实训考核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在成绩评定时兼顾到考核的公平性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实训教学的开展。
(四)完善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144-03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有少数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先进性存在局限
一些院校由于资金的限制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训设备的台位数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院投入重金购置的实训设备,符合当时的技术水平,但由于工业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设备逐步落伍,学院难以同步更换设备。
2.实训时间受到限制
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足够的训练时间。尽管目前多数课程可以在一体化实训场所实现教学练合一,但这仅局限在课堂。由于设备台位的限制及实训场所管理模式的问题,学生其他时间的训练很难得到保证,因为此时设备正被其他学生上课所用,或是实训场所不能连续开放。因此,不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可能无法进行操作训练。
3.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
尽管各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上做了较大的努力,采用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新型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大量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训内容是教师统一决定,使学生无法自主选择和创新。可能有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方面的技能,而需要其他技能的提高,却不能在这宝贵且有效的时间内进行练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工科专业的操作训练,危险性通常都比较高,若操作疏忽,不但容易损坏设备,更重要的是易对操作者产生伤害。另一方面,作为高职教育,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熟练工,而是能分析应用和操作检修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能面对问题,大胆地提出新见解,自行设计方案并实施。这也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但这种方式对设备操作所隐含的危险性也必然较大。
5.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师的新老更替,多数学校都引进了不少年轻教师。尽管引进的年轻教师学历较高,但由于这部分年轻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因此,他们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在专业教学中,仍存在理论与实践割裂,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观念,优先安排理论课教学,而实践教学往往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加之受职称、绩效津贴、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专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
6.实训教材缺乏创新,滞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实训教材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内容简单、实训教学特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极不适应,影响了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甚至存在沿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教材的现象,内容较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
7.实践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不科学
目前,大多实践性课程的考核评价依然沿用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忽视了实践过程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性考核,考核主体单一,考核指标侧重于知识的掌握,而没有涉及学生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考核。考核方式多以书面笔试为主,单一固定,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上述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
1.加大实训条件建设力度
实训条件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既要重视校内实训条件建设,又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1)加强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按照“源于现场,虚实结合,学练一体,校企共建”的原则,进行校内实训条件建设,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要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共建等方式,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实训室、虚拟工厂,使学生通过虚拟平台真实地了解掌握各种技术,保证实训的开放性、针对性,使学生训练不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对已掌握的技能,学生不必再浪费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自行选题,同时也可以和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实现新技术的资源共享。(2)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质量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采取“请进、走出”等方式,选择装备水平高、技术岗位多、新技术应用广泛、管理规范的周边大、中型先进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为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学校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并聘请企方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与便利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并与学校共同承担实训教学任务,校企紧密合作对高技能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一是学校要求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教师到企业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践锻炼,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教师参加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来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双师素质。三是聘请企业单位的专家、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有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四是改变传统的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3.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高职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职业岗位(群)的技能需求,参照职业标准,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1)完善与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应突出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交融并进,提出课程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工作对象、工具、工作要求以及评价标准等。(2)教学
内容面向生产实际。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确定,应结合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以项目、案例、任务的形式进行设计,体现出完整的生产过程。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就可以掌握一个完整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同时感受职业岗位的工作氛围和职业要求,以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既要满足近期就业“必须够用”,还应考虑到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迁移可用”,同时还要不断引入现场所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相关内容,使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跟上专业的发展。(3)加大“双证书”制度的落实力度。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参照职业标准,并且单独设置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引导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应设置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处理复杂故障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突出综合职业技能的训练。
4.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引导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四阶段、现场教学等不同形式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日后工作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在教学场所的选择上,应尽可能利用“校中厂”或“厂中校”。紧贴合作企业,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实现双赢。可打破传统的学期、学年、假期的观念,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定教学安排,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工与学的矛盾。如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即三年教学进程共分为8个学期,其中将第4学期设在寒假春运期间,在车站顶岗作业的过程中完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课程的教学;第6学期设在暑假暑运期间,在车站完成“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现场教师的指导下直接顶岗独立工作,包括售票引导、售票、进站组织、检票、安检、站场广播、候车室服务、站台引导、出站服务、长途列车乘务等岗位工作。实现了教学与生产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的教学组织,既完成了课程教学,又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
5.转变实践教学形式
.
(1)模拟型向实用型转变。改变传统的模拟性实训项目,把实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从现实应用中提取素材,直接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接轨。(2)指定型向自主型转变。过去的实训多由指导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根据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其创造力和自主精神受到很大制约。应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由教师提出实训任务,按照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法”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力。(3)验证型向创造型转变。验证型实践的目的在于求证“已知”,创造型实践的目的在于探求“未知”,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应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强调创造型的实践教学。(4)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工作适应能力。
6.加强实习实训教材建设
实习实训教材的建设,应突出其综合性和职业性,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贯彻“依照职业标准,突出工学结合,体现校企合作”的建设理念,校企共同分析专业岗位群主要岗位工种的工作过程,依照相关职业标准,总结归纳各工种必备的操作技能,明确学习任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营造职业氛围,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开发出教材应具备既满足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需要,又体现职业岗位标准、作业标准及操作规范的特色。
7.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形式,加强过程考核力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的养成。制定并完善多元参与、多种形式、多个指标的全方位考核办法,即:(1)考核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专兼职教师评价。(2)考核指标多维度。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强调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考核。(3)考核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可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类型的考核方式。
特别是顶岗实习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建立校内教师、企业教师、学生自我三元评价机制,强化过程考核。在实习工作结束时,学生、企业、学校均应填写《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作为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根据实习期间的表现和收获作出自我评价;企业指导教师重点关注实习过程考核,按照学生对相关岗位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职业素养的高低给定评价成绩;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及实习日志和实结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定评价成绩。在此基础上由系(部)顶岗实习工作指导小组依据三方评定结果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给予综合评定,考核合格以上者获得学分,并颁发“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
8.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 智能建筑 设计与维护 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 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 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4) 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 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 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 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 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 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3) 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 2008年
[2] 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 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 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