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产量调查8篇

时间:2023-06-26 10:16: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产量调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产量调查

篇1

农业部昨日今年粮食生产的调查结果,通过对粮、畜、菜三大类产供销的调研发现,农民在产业链中风险最大,但是利润最小,农民播种一斤粮食获利仅0.055元。

农资上涨均超10%

春播以来,化肥、柴油等农资大涨。目前各地农资价格同比涨幅均超10%,有的还达50%以上。快速上涨的成本挤压了农民利润。

农业部的调查表明,粮食产销各环节每斤总成本1.20元中,生产环节占73.9%,其他环节占26.1%;在总利润0.208元中,生产环节占26.45%,其他环节占73.55%。对于农民来说,投入和收益刚好相反,投入7成成本,最后只能拿到3成利润。

从畜产品和蔬菜调查看,同样反映了农民在这个产业链中的弱势,而且应该被重视的是,相比播种蔬菜等经济作物,粮食的生产周期更长,反而利润要小得多。农业部最后的调研结果显示,这次农产品涨价主要来自成本推动和产后各环节加价。

针对农民利润低的情况,今年国家决定从新粮上市起,再次提高XX年生产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国家粮食局研究员丁声俊昨日提醒,对大宗粮食品种提高最低收购价的同时,一定要有效控制生产资料的价格,使得价格上涨的好处能更多地惠及农民。

经销环节利润明显

今年二三月间,农业部在北京、山东、河北等省市,对粮食、畜产品、蔬菜三大类9品种,按照生产收购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对产品流和价值流进行全程跟踪。

以当前最被关注的粮食为例,调研发现,玉米、稻谷和小麦平均生产成本每斤0.69元,比上年升0.11元。农民出售价0.74元,提高0.02元。农产品微小提价并不能抵消快速上涨成本,最后农民获利0.055元,比上年少0.105元。

相对农民售一斤粮食只有5分钱的利润,加工经销环节和超市零售环节,均获利明显。经销商平均每斤赚0.09元。超市零售每斤稻谷赚0.05元,每斤挂面赚0.21元。

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对策;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它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到社会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区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质量监控措施,逐步建立健全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1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状

1.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 近年来,区政府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形成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抓、责任单位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将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镇街,形成了区政府牵头抓,有关部门协助抓,镇街、基地、村居层层抓的工作格局。

1.2 广泛进行宣传,增强了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印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电视上看得到,农村、基地、农资市场和超市见得到,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注、生产者和经营者自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学法、懂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1.3 严格市场监管,净化了农业投入品源头 一是加强源头治理,加大农资市场管理力度。在农资经营的关键季节,组织集中开展了种子、化肥和农药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对经营农资的单位和门店进行拉网式检查,将禁止销售的农资彻底清理出市场。二是实行高毒剧毒农药定点经营,推行农药“购销台账”制度。在全区农资经营门店推行农药“购销台账”和“诚信卡”制度,全面抓好农资市场监管工作。

1.4 狠抓标准化生产,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 一是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入手,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二是制订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实施“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项目,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增强了农业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产品质量,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搞好标准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1.5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2003年成立区农业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购置了农产品药残速测仪器等设备;近年来又配备了价值近40万元的检测仪器,使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基本达到了定性定量检测的水平。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公示制度,区农业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每月二至四次对基地和城区超市的蔬菜、水果进行药残检测,检测结果及时公布,确保了供应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目前正在争取申报省级资质认证。

2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认识程度还不够。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齐抓共管,部门之间在有些环节职能重叠或模糊,难以分清主次,影响了相关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三是农产品检测力量薄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区农业质量检测中心未通过资质认证,检测运行经费少,难以维持正常工作的开展;检测设施较少,对基地上市产品和外地流入产品仅限于抽检,难以达到批批检测,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难以保证百分之百不出问题。

3 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下一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突出抓好以下四点:

3.1 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 坚持以法律法规引导人、以科技知识教育人、以典型事例说服人,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多种形式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做到送知识到基层、到市场、到基地、到农户,全面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养成人人关注农产品质量、人人维护农产品质量的行为习惯。

3.2 加大投入,强化扶持,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大对标准化基地的政策、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基地生产质量和档次,力求有更多的基地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基地的标准,逐步实现全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篇3

一、舞阳县基本情况

舞阳县隶属于河南省漯河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和产粮大县。全县土地面积776平方公里,人口60.97万人,其中,耕地面积自2006年以来先降后升,2007年达到最低值;随着近两年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2008年及2009年,舞阳县耕地面积大幅上升。小麦单产有升有降,总体在405千克/亩至425千克/亩之间波动;小麦总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年上升尤为迅速,2009年与2008年的总产量基本持平。

二、对粮食价格、农民收入和相关惠农政策情况的调查

(一)主产区近年来的粮食价格及变动情况

对粮食主产区河南省而言,最有代表性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自2006年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小麦价格比较稳定;玉米属于秋季杂粮,受气候影响,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为便于考察,我们以小麦价格作为重点调查对象,按其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两个价格条线进行分析。

1.近年来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及变动趋势

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与小麦的市场价格是中部主产区粮食收购与交易的两个重要指标。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是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市场供应而实行的最低政策性收购价格,又称托市收购价格。当市场粮食价格过低时,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由国家指定的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挂牌收购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收购到一定数量后,市场价格回升并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以上时停止执行。自2006年以来,国家已连续5年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湖北六省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六省小麦最低收购价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比前几年有所增长,但涨幅不大。各个小麦品种均比上一年增长了0.03元/斤,白麦涨幅为3.33%,红小麦和混麦涨幅为3.61%,等级差为0.02元。各年度中,2009年小麦价格的涨幅最大,与市场价格较为相符;相比而言,2010年粮价的涨幅则较为平缓。

2.近年来小麦市场价格运作情况

小麦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变动较大。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以小麦交易为主,是中国小麦市场价格的“标杆”。因此,本文提到的小麦市场价格是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基准价格进行分析。郑州粮食批发市场2003年以来三等白小麦的年度平均价格变动情况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小麦市场价格大约以年均0.1元左右的递增速度不断上涨,这与收购价格总体趋势一致,但涨幅有所差别。比如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按国家规定比上年每斤上调0.03元,但目前市场价已高出上年同期0.1元左右。

(二)对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

舞阳县农民一般家庭人口数量为3~5人,每户拥有耕地5~6亩,但由于土地流转等原因,户与户之间差别较大,个别农户拥有的耕地数量较为可观。不过,总体来说舞阳县种植业仍以分散的家庭种植模式为主,经营规模小,专业水平低,但种粮利润空间却非常有限。调查发现,舞阳县农村青壮年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原因主要是种粮成本近年来始终居高不下,农资价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粮食价格增长速度,有些农户甚至反映种粮仅刚刚保本。

经过实地采访和数据处理,结合统计部门的相关资料,我们整理出2006~2010年该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2006~2010年舞阳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元)

从上表可看出,舞阳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自从2006年以来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从收入结构分析,占据收入总额第一位的是外出务工收入,其次是种粮收入。这说明,在当地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中,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性收入已经取代传统种植业收入成为新的“龙头老大”。

(三)对相关惠农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

通过发放调查表和向农民询问等形式,我们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补贴政策,以及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现行粮食购销政策和各种补贴政策较为满意,表明这些政策在基层得到了充分的执行。但是,农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实施情况存在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在调查的30个农户中,对国家惠农政策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大多数,占比为87%,不太满意占13%,没有极不满意的情况。

三、粮食价格与农民收入相关关系探究

(一)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与农民种粮收入情况

为便于分析,现以一等白小麦为例,具体分析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见图2)。

图2中直线是线性趋势线。图中数组代表历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与农民种粮收入。经计算,得出一等白小麦收购价格与种粮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4815993,属于高度线性相关。这说明,一等白小麦收购价格对农民种粮收入影响较大,而且这种影响是较为直接和敏感的。

(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与农民总收入情况

仍以一等白小麦为例进行分析,见图3。

图3是一等白小麦自从2006年以来的最低收购价格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相关性图表。图中直线是线性趋势线,数组代表历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经计算,得出一等白小麦收购价格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03489675,属于高度线性相关。这说明:(1)农村居民的种粮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受到白小麦收购价格的影响较大。

同理,可计算出小麦市场价格与农民种粮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656182;小麦市场价格与农民人均总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25110361。

以下是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相关性一览表:

从表3可看出,相关性最高的两组数据是农民人均种粮收入与白小麦的市场价格。在人均总收入与粮价的关系中,小麦市场价格的相关性也是最高的。因而可以判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与小麦的市场价格关系最为密切,农民收入受到小麦市场价格的影响最大。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也很高,其中白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与农民收入关系更为密切。

四、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06年实施以来,对于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也存在着与市场价格相偏离的情况,给市场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从小麦市场价格的走势来看,2006年以来的小麦价格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给相关加工企业和用粮企业造成了一定压力,有可能带动整体物价的上涨,进而影响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议国家在现行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小麦最低价收购政策,使小麦市场价格更有弹性。

(二)对粮食主产区农民来说,种粮收入仍是其重要来源渠道之一。尽管根据调查舞阳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居首位(占比44.3%),但农民种粮收入占比仍达27.8%,位居第二。同时对于无青壮年劳力的农户而言,目前还主要依赖于种粮收入。建议国家继续完善相关支农惠农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资等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降低种粮成本。

篇4

确保10500亿斤以上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上获悉: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是确保总产10500亿斤以上,力争稳定在11000亿斤水平。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表示,这表明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将在2011年“八连增”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并力争稳中求进。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连续第5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连续8年增产。粮食单产再创新高,预计达到344.4公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总产量超过5亿吨。

按照规划,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水平。

今年农垦粮食总产瞄准600亿斤

记者从农业部获悉,2012年,全国农垦系统将进一步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粮棉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2012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农垦生产总值4440亿元,增长9%以上;人均纯收入9610元,增长7%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以上。

为此,今年农垦系统将着力抓好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加强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发挥农垦在先进实用技术试验推广中的示范作用,在先行先试、集成应用上下功夫;三是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促进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在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上下功夫;四是推进科学发展,提升热作产业发展水平,在完善产业政策、抓好重点环节上下功夫;五是加大政策协调力度,加快社保和垦区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在资金争取和项目落实上下功夫;六是继续深化农垦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上下功夫;七是加强农垦文化建设,弘扬农垦精神,在推动构建和谐农垦、文明垦区上下功夫;八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转变机关作风,在深入为垦区服务、为职工服务上下功夫。

统计局称将提高对主要农产品的

直接调查能力

新华网北京2011年12月30日消息,国家统计局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强调,将深化专业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将加大力度直接调查粮棉油糖和生猪等农产品,稳步推进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

根据农作物调查方法改革规划,国家统计局将以江苏省、河南省、辽宁省农作物对地调查试点为起点,结合13个粮食主产省及粮食生产大县监测工作,稳步推进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工作。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建立农产量对地抽样调查体系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产量数据质量,为国家制定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此外,农业部在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透露,将在2012年把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扩大到中国580个重点县,增强面向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服务能力。

2012年水产品合格率

要在98%以上

篇5

一、农村统计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领导干部缺乏统计意识,对农村统计调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农村统计调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乡镇政府有一种说法,叫做“一年四季抓企业,关键时候抓农业”。然而,这个“关键时候抓农业”,仅仅是指抓农业生产。对于农村统计调查工作,乡镇领导很少关心,有的乡镇领导甚至不了解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究竟有哪些项目,有哪些报表,有哪些指标,到年底要上报指标时,才开始安排乡镇统计人员按照领导们的意图或者是年初计划“编报”指标。

对于村社的统计工作,领导们更是漠不关心。一方面,村社统计人员(或者调查员)的待遇偏低,或者完全是尽义务,根本没有报酬可言。另一方面,村社统计人员经常更换,有的乡镇甚至干脆把原来的村社统计人员撤掉,随便找一个村干部来应付。这些村干部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对统计知识更是一知半解,上报统计数据全凭感觉,这无形中加大了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量。

(二)农村统计调查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影响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的准确性

对于农产量调查,特别是对于非农产量抽样调查区县、乡镇,其农产量调查结果基本上通过估计得来,有的在每个村调查15户农户,询问每一季农作物的产量,借以推算全村产量。但是,一方面现在的行政村规模较大,一个村一般有几百上千户农户,仅仅调查15户农户,样本太小,缺乏代表性,推算数据出入较大;另一方面,即使对15户进行调查,也基本上没有对农产量进行认真的、科学的计量,所得数据也不准确。

对于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现行的普遍办法是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签订的合同面积,也就是农村的习惯面积。然而习惯面积和丈量面积有较大的出入。即使是丈量面积,仅凭农民用竹竿丈量也不准确。此外,乡镇在上报耕地面积的变化、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时随意性较大,导致农产量、单位产量等指标基本靠“统计加估计”,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三)农村统计调查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不高,影响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的连续性

随着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统计机构的设立呈现几起几落的态势。虽然2008年重庆多数区县恢复设立了统计管理办公室,但农业统计人员经常被调换工作。往往出现年报刚培训过的统计人员,几天后便被调换至其他工作岗位,新接替的统计人员不懂统计业务,原来的统计人员离开统计岗位后不愿再从事统计工作,对新任统计人员没有发挥“传帮带”作用,造成“会搞统计的人不搞统计、不会搞统计的人乱搞统计”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

对村社而言,统计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特别是农村住户调查的辅助调查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有的调查员年龄甚至高达70多岁。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难以接受统计专业知识。

(四)农村统计调查指标设计复杂、部分指标设计落后,影响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的实用性

现行的农村统计调查制度大体分为农林牧渔业统计制度、农业产值综合报表制度、农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制度、乡村社会经济调查制度等,每一种制度都包括几种报表,几十上百个指标。有的指标完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同时,对反映当前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民生、农民工等方面的指标却又不足。调查得来的数据不能满足各级政府的决策需要。

(五)农村统计调查网点严重老化,样本代表性不强,影响农村统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农村统计调查网点,特别是农村住户调查网点,已经严重老化。一方面,农村住户家中多数都是老年人在家,受文化程度、年龄等限制,记账质量普遍不高,不能真实反映农村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给付的记账补助不高,不能充分调动记账户的积极性,绝大多数农户已经不愿意记账,导致网点维护困难。再次,调查网点的设置只考虑了全市需要,没有考虑区县需要,样本偏小,不能充分代表区县实际情况。

二、农村统计调查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基层领导干部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够

由于现行考核体制的弊端,导致部分领导干部不能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只围绕考核目标做工作。当受自身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时,部分领导便采取“工作不够、数字来凑”的办法,授意、甚至强迫统计人员玩数字游戏。有的领导甚至认为,统计工作完全太简单,只需要按照年初上级下达的任务把报表编好就行。在这种情形下,基层统计人员处于“两难”境地:上报真实数据吧,基层领导要干涉,甚至打击报复;按照领导的意图上报数据吧,又违背了统计职业道德,担心受到处分。

(二)国家统计改革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改革力度不够

统计改革一直在提倡,但是改革的力度却明显不够,显得有些谨小慎微。一方面,现行统计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已经严重干扰了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的职权,严重干扰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呈现越改革越复杂,越改革报表越多、指标越多的趋势。原有的指标舍不得删减,新增指标迅速增加。统计系统内部每年都在清理报表,却是越清理越多,越清理基层任务越重。

(三)统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业务钻研不够

2007年全市规范了公务员津补贴,统计工作人员待遇提高了,但又引发了另一个具体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加上统计工作不容易看见成绩,领导不重视,工作压力大,导致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不愿意长期搞统计工作,不愿意钻研业务。

(四)统计调查对象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配合程度不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利益主体呈多元化变化趋势,人们对统计工作的认识程度也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农村居民,许多人不知道统计工作是怎么回事,大家的小农思想、怕露富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在进行调查时,大多数人不愿意配合。比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人们都有“为什么选我而不选别人”的顾虑。导致农村住户调查户记账过程中,出现千方百计隐瞒自己的收入,不认真记录自己的开支,不真实上报整个家庭的收支情况等现象。

三、改进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统计意识培养,促进“依法统计”

一是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业务知识的培训。让领导们懂统计、会统计,了解统计工作内容和统计工作程序,真正理解统计工作的内涵;二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采取措施加快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不在统计数字上做游戏;三是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不只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考核内容,还应该把老百姓对政府工作、部门工作以及个人敬业状况等的评价作为考核的内容,逐步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四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法律知识的培训。通过县委党校、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法律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统计。

(二)加强农村统计调查手段改革,促进“科学统计”

一是应用遥感、卫星定位系统、电子记账器、计算机网络和先进的通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调查手段;二是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一系列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加强对农村统计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认证;三是建立新的报表收集方法。改革现行“自上而下布置报表,自下而上报数据”的数据收集方法,建立一整套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投入、农村生活环境等抽样调查网络体系,推行以乡镇为总体的抽样调查为主的数据调查方法;四是建立一套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凡是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的统计任务,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农业主管部门,均在这一平台上实现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交换等工作任务,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各方需要。

(三)加强农村统计调查队伍建设,促进“和谐统计”

一是要高度重视统计人员的待遇问题。在政治上要保证统计人员享有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学习深造、交流轮岗等机会;在经济上要保证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不低于同一乡镇、同一级别其他人员的待遇;在工作量上要做到尽量平衡、兼顾重点。二是要尽量保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统计机构应该认真执行《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统计人员的变动,应征得上一级统计主管部门的同意。有利于保护统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三是要加强统计人员的教育培训。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统计职业道德教育,促使统计人员忠于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针对专业开展专业知识、专业统计工作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加强统计人员把握宏观经济、服务政府决策能力的培训,促使其能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统计数据,撰写统计分析,为当地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四是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人文关怀。统计人员工作量大、压力大,工作比较枯燥,长期从事统计工作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各级领导要经常关心统计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地干好统计工作。

(四)加快农村统计调查制度改革,促进“务实统计”

一是改革指标体系。建立一整套既满足收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相关指标需要,又能满足各级党政领导决策需要的指标体系;二是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不论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在同一个指标问题上均应采用同样的统计指标解释、统计口径、调查方法、统计标准等,保证收集的数据的统一性和有效性;三是探索建立农民工调查、农村土地流转、城乡统筹监测等统计调查制度。增强统计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谋和依据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典型调查 统计 应用 问题 探析

一、典型调查的概述

所谓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借以认识同类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及本质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典型调查的初衷并非用于数量推算,但依据典型调查的含义,它既能代表质的方面,也应当能能够代表量的方面。

典型调查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型来说明总体。知识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深化。充分利用对事物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实践,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论的基础原则的。即通过个体了解总体,通过特殊认识一般,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这说明了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典型调查和典型推算,能够根据很少单位,得到预期的结果。相反,如果墨守成规,只把典型调查看成是解剖麻雀,予以僵化,才是违背科学认识论的基础规律的。

二、典型调查的应用分析

毋庸置疑,典型调查,是从研究事物质的方面开始的。但伴随着人们生活实践,当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典型调查来树立榜样,推动总体向前发展的时候,先进典型就成为我们搞典型调查的重点。反之,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通过比、学、赶、帮一起推动事业向前发展就必须以后进典型作为搞典型调查的重点。进而,当人们还需要通过典型推算全面数字的时候,它作为定量的预测职能的作用,特别是在农产品产量调查中,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例如从一个村委会种植稻谷的全部田块中,抽出一个中等产量而又成熟较早的田块实割,得知亩产数乘以种稻总面积,就可预测该村全部稻谷产量。当然,这种方法,只有当选典的田地的亩产恰好等于全部田块的平均产量时,才能准确无误。但是有误差的,这种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误差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只有在全部实割之后才知道。但是,当人们对事物认识由浅入深,由偏到全,由不准到准,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时候,只要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就一定能够逐步得到改进。在我国统计产量调查中,过去曾根据与产量有一定联系的自然条件,将耕地划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三种类型分别选典进行推算。这样,每亩的亩产差异缩小,典型代表性提高,效果就好一些。如果在此基础再将每类分为上、中、下三组,典型的代表性和推算的准确度又提高一步。从典型的数目来说,从原来的单一典型发展为多个典型。再后,我们索性直接按照各个田块的估算排队分组选典进行推算。由于各村委会农民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各自生产经营的田块了如指掌,特别是收割之前,各田块长势一目了然,便能准确地按估计亩产,相当准确地等距分组。例如每组组距都是50公斤或100公斤,再由每组中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实割或预估推算,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推算效果。这种方法有一个特点,就是每组田块亩数互不相等。亩数少的每组一个代表,亩数多的也是每组一个代表。但只要各组选出的田块是真正的典型就不是问题了。因为计算总产量时要用各组的亩数加权。现以通式表达之。

上述方法,如果根据典型田块的实割量推算,就只有选典误差,即典型田块的代表性误差;如果按典型田块的预估单产推算,那就既有选典误差,又有估产误差。这两种误差对经验不足者可能较大,但都可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使推算的准确性不断提高。

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把两者混淆在一起。对此,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即抽样调查侧重的是“随机抽”而典型推算就是“认准选”。虽然抽样调查可以按估产排队分类抽样;典型推算也可以按估产排队划类选典,有时两者是殊途同归。但它们的特点是不可混淆的。即一个是在一定范围内“随机抽”;一个则是在一定范围内“认准选”。抽样调查一般要在每一类中随机抽若干单位;典型推算则可以在每一类中认定一个单位或几个单位。如果说抽样调查的科学性在于随机,在于能够利用大数法则,那么如上所述,当随机性由纯随机发展到分类随机,随机性受到限制时,是否它的科学性也减少了呢?当然不是。在这里科学性并不取决于随机性的大小和利用大数法则的多少。如果抽样调查不计算误差(有的国家也曾经这样做的),那么,大数法则就利用更少,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利用,抽样调查的科学性岂不更加减少?就我国目前农产量调查情况来看,除少数有条件的地方或者在小规模的范围内计算抽样误差外,还姑且不说要在全国普遍进行这种计算会有什么困难,更重要的是,必须首先明确这样做有多大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我国农产量调查因与有关领导政绩挂钩,与农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自然就有人为误差,而谎报虚报者屡见报端。今天我们在研究农产量的调查方法及其各种准确程度时,如果我们不建立一套科学的农业评估体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公仆意识,再好的方法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如果假数真算那就更遗患无穷了。

典型推算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易学、易做”工作量小。抽样调查刚好相反,不易掌握。例如在计算抽样误差和准确确定样本数目等方面上,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是很难胜任的。而在另一方面,有些地方通过实践,又进一步证明了典型推算的成效。如黑龙江某食品公司对生猪存栏数的调查,采用了划类选典进行推算的方法,十几年来,证明准确性相当稳定,误差一般都在5%以内。又如我国有些地方典型推算粮食产量误差可以小于1%。虽然不能就此草率作出什么结论,但是这至少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继续研究的。

在农产量调查中,我们认为,在普遍推广抽样调查之前,最好先行试点,或一面推广一面试点。所谓试点,即在有条件的地方,多选几处,同时采用典型推算及抽样调查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看效果如何,耗用人、财、物的情况如何等,将取得的各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作出判断。一年不够,继续多做几年。既不能否定抽样调查,也不必轻易放弃典型推算。

在这里还应该指出,抽样调查也同样要受总体各单位差异的限制。当总体各单位差异较小时,样本可以较少,而准确度也可以较高;如果总体各单位差异较大,在一定准确度的要求下,样本单位数就必须大大增加或在条件许可时采用分类抽样,才能达到一定准确程度。

典型推算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应用中可否无条件的代替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当客观条件以及对事物认识还不允许进行“认准选”时,甚至根本就不允许进行选择时,这时就不适宜应用典型推算了,只能考虑采用抽样调查。但以农产品产量调查来说,从播种到收获,它的生长周期历历在目,亿万农民参与其间,所以选典是具备充分而且必要条件的。对于一般难于直觉技术性问题,例如人们经常提到的灯泡寿命测定,就不允许选典,而只允许抽样。所以究竟该“选”还是该“抽”,不是取决于人们主观意志,而在于客观事物的性质和条件。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

三、结束语

总上所述,典型调查在实际统计工作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研究从中找到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事物向前发展。当条件适宜时,典型调查也可用于推算总体的全面数字,有时也可以代替或不用随机抽样去推算,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总体指标。因此,研究典型调查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雅漫.新编统计基础[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篇7

修订后的郊区统计报表制度包括:年报16张报表,定报20张报表。同2009年统计年报和2010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比,主要变化有:(1)合并报表;(2)调整上报时间;(3)调整产品分类目录;(4)增加、取消了部分指标。

年报

1.《蔬菜及特种作物生产情况》(A102-1表)调整“蔬菜”分类,增加“白菜类”,取消“食用菌类”,将“食用菌”作为一项单独的分类;调整“特种作物”分类,取消“盆栽类(包括盆景)”,增加“盆栽花”、“盆栽观叶植物”。

本表填报时应注意:第一,花卉(包括鲜切花、食用和香料用花卉、盆载花)和盆栽观叶植物产量的统计,均以出售量或租摆量计算产量。第二,播种面积的统计:(1)多茬作物播种面积种一茬算一次。(2)多年生作物播种面积,不论是否收获,每年只计算一次,在年报中一次统计。再生作物的面积,每年只计算一次播种面积。(3)间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按播种或成熟占地的比例分摊折算。(4)在林地、沟渠等非耕地上种植的面积,也应统计。(5)温室内多层作物的播种面积,有几层算几层。如菌类、盆栽类花卉、观叶植物等。

2.《干鲜果品生产情况》(A102-2表)将“干果产量”调整为“坚果”。

“年末实有零星果树”只指园林水果零星果树数量,不含坚果。

3.《郊区重点小城镇监测表》(A102-5A表)取消“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指标;增加“建成区面积”、“本期实现垃圾分类处理村庄”2个指标;“农民人均劳动所得”调整为“农民人均纯收入”。

请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镇区面积应按规划部门的实际批复,不能随意按历史数据填报。第二,产业园区情况填报时,应注意各对应项的填报完整度,例如:若入区企业、从业人员等指标有数据,园区的企业收入、利润、税金等项就应当有相应的数据。若园区企业注册和经营地不同,存在引税现象,除税金项以外,其余指标可为零。第三,“农房改造面积”和“农房改造户数”,应当计算户均值检验数据。

4.《农产品目录》取消“硬粒小麦”、“软粒小麦”、“混合小麦”、“其他小麦”、“粳稻”、“其他稻谷”、“黄玉米”、“白玉米”、“混合玉米”、“其他玉米”、“细绒棉”、“长绒棉”、“棉籽”、“棉花杆”、“盆栽类(包括盆景)”、“租摆收入”、“猪鬃”17个产品;增加“盆栽花”、“盆景园艺”、“香料原料”3个产品;“蔬菜”统计中不含“食用菌”;将“林产品采集”下的“核桃”、“板栗”、“松子”、“花椒”调至“农业”下的“水果、坚果、茶、饮料和香料”中。

计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时应注意:一是薯类产量按5斤折1斤粮食计算,价格按1斤鲜薯乘以5计算。二是自产自用的种蛋应计算为禽蛋产值,产量按每8个左右的种蛋为500克计算,价格可参考《种业生产情况》表中的种蛋出售价格(收入/产量)。三是出售的菜苗、仔畜(禽)、架子畜、奶牛等非最终产品在本表中不作统计。

5. 区县上报市局、总队时间调整:《畜牧业生产情况》(A102-3表)和《畜禽生产规模户(单位)基本情况》(A102-11表)的上报时间调整为2010年12月30日;《蔬菜及特种作物生产情况》(A102-1表)、《干鲜果品生产情况》(A102-2表)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计算表》(A301-2表)的上报时间调整为2011年1月5日;《农村基本情况及农业生产条件》(A301表)的上报时间调整为2011年1月10日。

定报

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A401-2表)将“蔬菜园艺作物”调整为“蔬菜、食用菌及花卉盆景园艺产品”,取消“其他园艺作物”、“其中:租摆收入”、“其中:盆栽类”3个产品,增加“食用菌”、“盆栽花”、“盆景园艺”3个产品;“水果、坚果”项下增加“园林水果”、“瓜果类”、“坚果”3个产品;“猪的饲养”项下取消“猪的副产品”产品。

注意: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一季度蔬菜、花卉、瓜果类产值数据应与设施农业情况(A202-6表)表中的相关数据对比;夏粮产值在二季度时计算产值,秋粮产值在年报时一次性计算产值。

2.《秋冬播作物播种面积》(A202-1表)和《春(夏)播作物播种面积》(A202-2表)合并为《农作物播种面积情况(春播、全年、秋冬播)》(A202-1表);取消“籽种”、“硬粒小麦”和“软粒小麦”3个品种;上报日期调整为6月15日前、8月5日前和11月15日前。

注意:第一,秋冬播种植的冬小麦、草坪、牧草等越冬作物,应计入第二年的播种面积中(只算一次)。第二,饲料作物:有些地方种植的粮食作物,种植目的是作为青饲料用的应作为饲料作物统计,如该作物收获粮食产品后作为饲料的,仍应列入粮食作物项下,不得列入饲料作物内。第三,春播未能及时上报的,计入夏播;夏播未能及时上报的,计入全年合计,并进行相应说明。

3.《夏收作物占用耕地面积和实际(预计)产量》(A202-3表)和《秋收作物占用耕地面积和实际(预计)产量》(A202-4表)合并为《主要农作物占用耕地面积和预计、实际产量》(A202-2表);取消“硬粒小麦”和“软粒小麦”2个品种;上报日期调整为6月5日前、6月27日前、9月20日前、10月15日前、次年1月10日前。

注意:第一,薯类产量: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产量。第二,棉花产量:按去籽后的皮棉计算。3公斤籽棉折1公斤皮棉。第三,药材产量:只统计人工栽培的各种药材产量,不包括野生药材。

4.《蔬菜、花卉生产情况》(A202-5表)取消“盆栽类”;增加“食用菌产量”、“坚果产量”、“盆栽花”、“盆栽观叶植物”4个指标;“水果产量”调整为“园林水果产量”。

本表中相关指标的累计数应大于等于设施季报相关指标数据。

5.《夏(秋)粮作物实割实测基本情况》表号由S203表调整为A203-1表。

6.《农户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表》(S401表)与《农户秋冬播作物种植安排调查表》(S402表)合并为《农户种植意向调查表》(A202-3);取消“籼稻”、“粳稻”、“糯稻”、“硬粒小麦”、“软粒小麦”、“其中:双低油菜”、“绿肥”、“耕地面积”、“非耕地上的播种面积”9个指标;上报日期调整为2月25日前、5月25日前、9月25日前。

7.《农产量抽样调查实测作物计算机汇总卡片》(S408表)更名为《农产量抽样调查放样实测作物卡片》,表号调整为A203表;取消“地块核实面积”、“地块丈量面积”、“合计”、“非实测作物面积、产量”4个指标。

8.《郊区重点小城镇监测表》(A202-5A表)取消“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其中:工资性收入”2个指标。

9.《设施农业情况》(A202-6表)取消“盆栽类”,增加“食用菌”;将“花卉”调整为“花卉苗木”,项下增加“盆栽花”;“其它”项下增加“盆栽观叶植物”。

注意:第一,“占地面积” 、“播种面积”、“产量”和 “金额”应为累计数据。第二,实际利用播种面积:是指在设施地中实际播种的面积,不包括设施之间的播种面积。

10.《观光休闲农业情况》(A202-8表)由当季数调整为累计数。

注意:第一,生产高峰期从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关系,人均劳动报酬过低或过高时要仔细核对。第二,采摘产量和采摘收入的关系,一般情况采摘的价格要高于出售的价格。

11.《畜牧、水产生产情况》(A202-9表)中“畜禽存栏”项下增加“山羊”、“绵羊”2个品种。

请注意存栏指标为时点数,出栏和产品产量为当季数;水产品产量需与同级水产部门数据核对。

篇8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北京市的农村统计以农业生产统计为主,农业生产统计又是以粮食生产统计为重点,因此粮食生产统计是统计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体制下的统一经营,粮食产量都进行了检斤过秤,国家又对粮食进行统购统销,统计起来还相对比较容易也比较准确。统计过程主要是由生产队统计员根据销售和检斤过秤的数量加总上报,用逐级汇总的方式取得资料。

党的以后,在农村中实行了以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北京市的农村统计对象一下子由原来实行统一经营的3995个生产大队转变为113个联合体、11298个专业户和90多万个分散经营的农户。每个生产经营单位在粮食的种植品种、种植方式和销售渠道上都不一样。因此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准确、及时地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国家统计局于1984年2月正式组建了农村抽样调查总队,同年6月北京市也组建了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前身之一――北京市农村抽样调查队。从统计内容、统计方式到统计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粮食产量统计上采用抽样调查实割实测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方法减少了调查工作量,缩短了调查时间,提高了数据质量,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在抽样调查初期,许多人(包括统计系统的人员)对抽样调查的方法不理解。昌平区有个乡镇统计员,不太相信抽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性,于是,就在当年搞了一个试验,组织对全乡的粮食产量进行检斤过秤,结果采用实割实测调查出来的亩产与检斤过秤的亩产只相差1公斤,从此他成为了抽样调查的倡导者和宣传员。通过几年的实践,抽样调查方法已被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广泛认可,调查数据为各级政府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参谋作用。每年一到6月和9月,1000多名调查员头戴草帽、手拿测框和测绳活跃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有的推着小车,有的测量距离,有的收割样本,有的纪录数据,远远望去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北京市综合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粮食产量调查工作又迎来了一个前从未有的发展机遇。2006年3月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北京市将原农调队、城调队、企调队合并,组建了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同时采取与市统计局融合的模式,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北京一号”小卫星发射成功,为统计部门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调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北京市正在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建设生态城市,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调查提到了统计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在抽样调查工作内部,由于粮食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使粮食收获和播种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也给抽样调查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北京统计人借机构改革的东风,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研究用遥感(RS)测量方法代替抽样调查方法进行粮食产量调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经过三年的实践,获得了成功,并从2009年夏粮产量调查开始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绿色覆盖面积、农业设施面积等调查。通过改革,开拓了调查领域,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现势性、客观性、空间性等优势,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和快速统计;节约了人力和调查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调查的数据质量。同时,调查手段也有了一个大的提高,测量面积用上了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及时监测农业的发展变化,还建立了农业生产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回顾调查总队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笔者有三点体会:

一是调查总队是为改革开放而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前身――市农调队和市城调队组建于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6月,在此之前北京市就开展了农产量抽样调查、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编制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队组建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1989年4月为了适应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将农村、城市抽样调查队更名为农村、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开始编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1998年7月为了加强企业调查工作又新成立了北京市企调队,开始建立工业企业规模以下抽样调查制度和开展大企业大集团调查;2006年3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调查数据质量又将三支调查队合并,成立了北京调查总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查队系统的抽样调查体系。从这些发展的历程看,每一次机构改革都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都是为改革开放服务的。今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北京调查总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调查总队始终把提高数据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回顾20多年来统计调查工作走过的道路,不管是机构改革还是方法制度改革,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普查,每走一步都要把提高数据质量放在第一位,始终把数据质量视为统计调查的生命,因为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如果说原三支调查队的组建是为了提高数据质量,那么调查总队的成立同样也是为了提高数据质量;20年前开展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是想采用科学地方法提高数据质量,如今采用遥感测量方法调查农产量和生态服务价值也是为了提高数据质量;原来实施的城乡住户调查超级汇总是提高数据质量一项重要措施,现在开展中加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研究是要与国际统计接轨,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数据质量;还有住户调查实行电子记账、消费价格调查使用采价器进行采价等等。为了保证调查的数据质量,我们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