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学教育研究8篇

时间:2023-06-26 10:16: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教育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教育研究

篇1

地理审美教育是进一步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效的地理美育策略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与学生审美能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策略

美育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日渐发达,对人的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记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体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中学地理美育实施策略

(一)欣赏美,用视觉领略独特魅力。美,无处不在。人类最容易感受美的器官就是眼睛,强烈的视觉冲击通常会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样的学科性质为地理美育提供了大量的美育素材。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设备和地理教师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的优美语句,给学生展示自然中或者社会中和艺术上美,引人入胜,使学生直观感受“美”,欣赏“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美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美,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美。由近及远,比如每天早起的晨光,昼夜的交替,天气的无穷变化都是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国内的美景有学生比较熟悉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广袤无垠、碧草连天,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沙满布,江南水乡的柔美温和,东北平原丰收季节的麦浪翻滚和冬季的漫天飞雪,都存在“美”的踪影;扩大到存在于世界中的东非裂谷、冰川地貌、热带雨林、青藏高原、熔岩地貌等,都是少有机会见到的,这些景观的美是壮观的、奇特的、美妙的,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很多“美的奇迹”:巍峨雄伟的长城、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时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达芬奇绘制的《蒙娜丽莎》等。这些人造的“美”与自然美相比范围更广、更加具体、更具有价值。地理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美育素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美,促进个人情感升华。“美”的作用是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并使观者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理解。“美”的仪态有万千种,但是同一种美景在不同的人心中形成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人对于“美”的理解过程是由外向内的,最先是身体感官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大脑中形成基本的印象,然后大脑提取这些美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思考,根据各人的内在审美水平对美景进行理解,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基础教育提倡发展人的素质,地理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美育素材更加深层的含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最终达到心灵美的境界对于三维目标中任一部分的达成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发现美,提高个人鉴赏美的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发现“美”的过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一直接受着审美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的审美教育越来越深刻,审美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美”的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具有主观性和坚定性。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有效途径,人的心中有了衡量美丑的“尺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独立的进行审美活动,用自己的独有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进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鉴赏美的能力。

(四)运用美,指导生活实践、提升自我修养。地理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进行讲解和灌输是比较无力的,审美教育更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眼看、耳闻,切身感受存在于世界中的美,才能积累更多关于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和所见识的风土人情,规划合理的旅游路线;借鉴外地的城市建设给当地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二、美育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有效教学,勿过于强调素材美感,忽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像一剂“催化剂”,将审美教育进行的更加深刻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美育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若片面追求审美教育的形式,过于强调美育素材的美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图片和视频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反而背离了美育本身的意义。如在讲授“太阳活动”一节时,适当放映太阳表层大气的视频,将重点放在讲解太阳大气的分层和太阳活动的知识上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壮观,又不至于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审美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地理审美教育的进行依托于课堂教学,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密不可分,始终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地理美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目标相协调,共同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地理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学生个人道德水平,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总结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美育素材的数量和种类多样,深层挖掘地理美育的审美视点,通过生动的地理美的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感受美进而独立的发现美、运用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掌握地理美誉的主动权,结合德育、智育、体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内在品德修养,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大爱大美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家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常见问题

一、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在衔接上的常见问题

1.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差异过大

中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比小学生长,这就意味着早上更早出门,晚上更晚回家,与爸妈呆的时间就短,有的孩子还不适应这种生活,刚入中学时难免会有想家的念头。中学在让孩子有归属感这方面却非常薄弱,只一味强调学习,既没有抚慰孩子的心灵,还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其次,小学生在午自习期间一般是休息时间,中学生在午自习期间多是被作业包围着,且下午课间休息时间只有5分钟,这就意味着中学生的活动时间较少。

2.学习负担差异严重

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活动为主,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就轻。而中学则比较重视孩子的升学率,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大。为此,很多孩子在作文中写道:外面漆黑一片,万家灯火已熄灭,独我一人与灯火为伴!在这样的学习负担下,学生如何才能健康成长,学习成绩如何有效提升?

3.学习方法的差异

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听、说、读、写,孩子习惯于听从老师指挥。中学在抽象思维的引导和成绩的催促下,学校和老师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以期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4.部分教学内容的缺失

就语文而言,在新型教学的倡导下,为了避免知识的老旧,现在很多小学都忽视了拼音、笔顺笔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部分完成得非常差,分不清声调、前后鼻音,不注重笔顺笔画。在这样的基础背景下,学生还要去补小学阶段的基础部分,无疑是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量。

5.行为习惯重视程度之差

小学阶段,老师和家长都非常注意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都会进行2—3周的入学教育。中学阶段,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行动,没有入学教育,只重视成绩,忽视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致孩子升入中学后突然失去了行为习惯的约束,易滋长恶习,阻碍孩子成长。

二、原因分析

1.小学学习“多元化”,中学学习单一化

小学阶段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和谐个性、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于是就赋予小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多元化”。活动多元6、7岁到12、13岁的学生正处于孩提时代,天真懵懂,活泼可爱,是天性使然。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为此是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时期。同时他们整天精力充沛,学校都会开展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课程设置多元孩子在小学阶段其学习能力比较强,且兴趣广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学方式多元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清楚、深刻持久”。我们知道一节课40分钟,半节课之后学生注意力就会减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经验的教师都会依靠各种教学工具,如彩色卡片吸引学生的兴趣。评价多元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下,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多元,并不仅仅看成绩,更多的是看到孩子的长处。与小学的多元化相比,中学则比较重视孩子的升学率,即成绩,为此学校举行的活动比较少;中学老师由于升学压力,也会拔高学习任务;因为作业量太大,学生每天晚上都会熬夜做作业到很晚;在真实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标准也似乎只有——成绩。

2.小学学习指导性强,中学学习自主性强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依靠教师和父母的监督和指导。而中学则注重孩子学习的自主性,教会孩子方法,鼓舞孩子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

3.小学学习易而简,中学学习难而繁

首先是课程设置,小学以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主科,其他学科仅作为兴趣课程,为此小学生的学习就比较简单、轻松。中学阶段不止语文、数学和英语是主科,还有政治、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课时数增多了,其学习内容就比较繁。其次是教学内容,小学的教材内容具有基础性和趣味性,难度比较小。中学的教材内容则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且概况性强,教学内容随即增多,难度加大。如语文学科在识字与写字板块,小学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中学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临摹名家书法,并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三、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必须靠多方努力,才能帮助孩子平稳渡过关键期,开启崭新的明天。首先,学校是承担着学生学习的场所,为了帮助孩子平稳渡过关键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中学与小学应该多联系,多联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小学生对中学的了解;制定合理的六年级和中学初期的生活作息制度;在中学初期做好小升初的入学准备和教育引导;多鼓励并实行多元评价方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小学高年级老师应该加强与中学一年级老师之间的交流;坚持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接着熟悉并关心孩子,因材施教;同时给予孩子鼓励式教育;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实行多元评价方法。再者,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强的后盾,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经常和老师进行沟通;在家督促孩子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了帮助自己平稳渡过关键期,学生要保持对中学学习殿堂的向往,不断鼓励自己;坚持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时向父母和老师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

作者:陈婷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惠.浅谈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J].成长之路,2008年07期.

[2]李克兴.小学教育的三个特点:“小、活、乐”[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3年11月11日.

篇3

排座次琐谈

《教育实践与研究》“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征文启事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美国“名著运动”探略

关于《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制定原则和策略的调研

核科学知识普及的新机遇——以新闻为线索开发核安全校本课程的思考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着力点的探讨

对农村初中生完成作业情况的思考与对策

从朗读的定义说起——异议“有感情地朗读”

浅议古典诗文的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文教学要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游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初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探究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精心雕琢命题方式切实考查数学能力——2011年特色中考数学试题的分类赏析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初探

着力打造高中教育的“航母”——武安市第一中学

话说“爱弥儿”及其创造者卢梭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

活动——课堂教学的灵魂——活动教学初探

教艺迁移策略

英语教师营造和谐课堂应具备的素养

略谈语文课堂上的有效训练

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探讨

以语文教学帮助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建构

本刊关于作者投稿及稿件处理的重要启事

论高中小说类别及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以200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渲染铺设魅力语文——“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让朗诵辉映你的语文课堂

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初探

英语词汇趣味记忆法浅议

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改进策略

巧解地理名词整合文综知识

《教育实践与研究》公开发行十周年贺词

你们是我开出的花儿——献给我的学生

赏识激励是洒向学生心灵爱的阳光——浅谈赏识激励教学策略的运用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隐性因素探析

论学生消极自卑心理及其矫正策略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河北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教育阶段应多安排户外活动

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注重过程——中学教科研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做好化学实验提高四种能力

“依法治班”——班级管理的必然趋势

浅谈班主任的“严”与“爱”

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存在的几类问题

浅议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会初三学生学会学习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常见错误分析

把情商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学生办报”式作文教学的尝试

篇4

【关键词】 学校体育;中学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9-02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统一体。就目前中学体育教育来说还存在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学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概括出四个基本特征即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与之对照,中学学校体育教育在这四个方面显然有明显差距。首先,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忽略了体育基础、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及能力的差异,进行较为一致的教学活动。再次,缺乏弹性的教学形式。传统体育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在位;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长期以来,体育教学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体系的教学。此体系有三大弊端:一是竞技项目过多,教材难度较大;二是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加之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法,严重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这些弊端影响着体育基础性的更好发挥。

1 转换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

1.1 坚持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观

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单单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重视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从某种意义上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

1.2 终身体育的教学观

体育教学应瞄准学生未来生活。这要求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前起后的重任,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3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主体教育的视角去研究体育教学和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体育要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受教育者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与体育教学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才能提高。

2 充实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结构,与当时的教育环境及社会制度、人文精神有着普遍而深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存机制和发展模式,对当时的人材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的整体变革,这种滞后形势必影响对新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充实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当前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和适应时展的需要。

2.1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正确对待竞技项目

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竞技体育特有的竞争性、审美性为其注入活力,同时校园文化的构建也离不开竞技体育的参与。但学校体育的内在结构和外部条件都不允许他像竞技体育那样来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必须对竞技体育内容进行教材化、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以及文化教育化等改造,以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2.2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快乐体育的特点

这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兴趣要求,注意趣味性、娱乐性,以及反映现代科学的新体育,做到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提高教材的可读性。

2.3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时应适当增加体育文化内容

体育文化教育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增进体育文化素养,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3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现代的学校体育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势在必行。

3.1 发挥主体作用,不忘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能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培养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发展。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起着关键作用:一是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教师可根据客观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正确发挥和不断增长。因而,既要重主体,又要重主导,只有主体与主导有机结合,才会使教育活动卓有成效。

3.2 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愉悦学生的情绪,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教师的教书育人,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育已”来实现,没有学生的自学活动,教师是难以成功地进行教育的。学生的自学活动有赖于学生“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而这种感情只有在和谐的师生交往情景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

3.3 启发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组织教学。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内在学习”,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3.3.1 思维参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首先是思维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潜能、个性就不能得以显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级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围绕教学中心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3.3.2 情感参与。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通过有趣的导入,巧妙的组织,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享受体育的乐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情绪体验,更好地领悟知识、技能所蕴涵的深层意味。

4 建立宽松性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法、学生技术掌握情况,以及运动负荷的大小为准则,而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这些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理念,应该考虑学生进步幅度,注重过程性评价,要体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做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中要考虑学生为今后的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发展奠定了什么基础,评价学生成绩时自学成才注重学生的进步程度,充分体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和“学”。对教师而言,需要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激励自己继续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实践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现代学校教育体育教育思想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会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知识、兴趣、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造就一大批身心健康的现代化建设者。

中学学校教育应当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本着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转变教学目标;充实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建立宽松性的教学评价。充分挖掘体育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的成就感,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M]

[2] 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M]

[3] 茅勇 体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J]

篇5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育;环境教育;渗透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教育就被人们提出来了,并迅速地进入到学校教育中来。联合国也越来越重视环境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第比利斯宣言》中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参与五个方面的内容。我国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确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环境教育的提出到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给予了它不同的定义。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即环境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思想,使得教育者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有关环境的基本知识、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教育者能够正确判断并处理人类内部资源的分配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认识环境、理解环境、保护环境为社会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一种新型教育学科。

首先,环境教育普及了人环境知识、强化了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管理改善环境出谋划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得人们知道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其次,环境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初中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环境大国,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小做起,从教育中学习环境教育。“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环境教育是物理教研改的重要内容,物理知识在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物理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生活,还能够学习科学技术。

我国越来越注重在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新规定物理教学的目的为“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新课改2003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在物理教学中要多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高中物理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到了环保问题,比如:中学物理教材中第三章《声的世界》中的噪声污染、其它章节中的放射性污染、废气污染等都渗透到环境教育中来了,这也为在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做了铺垫作用。

三、如何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渗透并开展环境教育

要想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首先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在此之前,教师要理解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容中环境教育的材料,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废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等,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震动、能量的利用、噪声和能要想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源的开发利用等等。中学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即是以科学的态度教学习者以经过科学验证的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与此同时,还要适时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二是学生主动性原则。教师要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以“主动参与、了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物理知识和环境知识。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单纯的课堂虽然有其优势,但是弊端也是很明显的: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切身接触到大自然,让学生自由动手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两者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得教学方式灵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其求知欲。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环保意识

教师自身的环保意识是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前提,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教育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教学之中,这对于学生环境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老师只是从事单一的物理课堂教学,不关注周围的环境,自身缺乏科学环境知识,那就无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更别提顺应教育发展实行素质教育了。

(二)、寓环境教育于课内物理外教学活动中

就物理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用做环境教育的内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具体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声的世界》这一章节中的“乐音与噪音”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如:《致爱丽丝》、《春江花月夜》,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来,体会音乐的优美,再播放一段噪音,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潜移默化的在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就课外活动而言,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举办一些与物理和环境有关系活动。如:关于淡水资源、臭氧层的重要性等的小型演讲活动,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为主题的环境报以及环境知识竞赛等活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能够更有效的在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三)、物理教育中从日常生活、时事和历史环境事件中取材,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周围环境中取材更有利于环境教育在物理教育中的渗透。比如在学到淡水资源时,学生可以讨论含磷洗衣粉分危害、学习臭氧层时可以讨论无氟冰箱的好处等等。注入核泄漏、核废料的处理等时事以及我国多次出现的赤潮现象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把握好取材的方向。

四、结束语

物理与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又让学生懂得和环境知识,知道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静.高中物理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9.3(19):1-3.

篇6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着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转变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诸多环节,充分挖掘体育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的成就感,为中学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统一体。就目前中学体育教育来说还存在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学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概括出四个基本特征即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与之对照,中学学校体育教育在这四个方面显然有明显差距。首先,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忽略了体育基础、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及能力的差异,进行较为一致的教学活动。再次,缺乏弹性的教学形式。传统体育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在位;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长期以来,体育教学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体系的教学。此体系有三大弊端:一是竞技项目过多,教材难度较大;二是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加之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法,严重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这些弊端影响着体育基础性的更好发挥。 

1 转换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 

1.1 坚持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观 

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单单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重视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从某种意义上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 

1.2 终身体育的教学观 

体育教学应瞄准学生未来生活。这要求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前起后的重任,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3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主体教育的视角去研究体育教学和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体育要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受教育者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与体育教学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才能提高。 

2 充实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结构,与当时的教育环境及社会制度、人文精神有着普遍而深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存机制和发展模式,对当时的人材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的整体变革,这种滞后形势必影响对新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充实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当前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和适应时展的需要。 

2.1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正确对待竞技项目 

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竞技体育特有的竞争性、审美性为其注入活力,同时校园文化的构建也离不开竞技体育的参与。但学校体育的内在结构和外部条件都不允许他像竞技体育那样来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必须对竞技体育内容进行教材化、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以及文化教育化等改造,以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2.2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快乐体育的特点 

这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兴趣要求,注意趣味性、娱乐性,以及反映现代科学的新体育,做到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提高教材的可读性。 

2.3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时应适当增加体育文化内容 

体育文化教育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增进体育文化素养,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 

3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现代的学校体育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势在必行。

3.1 发挥主体作用,不忘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能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培养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发展。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起着关键作用:一是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教师可根据客观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正确发挥和不断增长。因而,既要重主体,又要重主导,只有主体与主导有机结合,才会使教育活动卓有成效。 

    3.2 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愉悦学生的情绪,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教师的教书育人,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育已”来实现,没有学生的自学活动,教师是难以成功地进行教育的。学生的自学活动有赖于学生“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而这种感情只有在和谐的师生交往情景中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 

3.3 启发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组织教学。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学习是一种“内在学习”,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 

3.3.1 思维参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首先是思维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潜能、个性就不能得以显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级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围绕教学中心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3.3.2 情感参与。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通过有趣的导入,巧妙的组织,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享受体育的乐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情绪体验,更好地领悟知识、技能所蕴涵的深层意味。 

4 建立宽松性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法、学生技术掌握情况,以及运动负荷的大小为准则,而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能力这些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理念,应该考虑学生进步幅度,注重过程性评价,要体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做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中要考虑学生为今后的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发展奠定了什么基础,评价学生成绩时自学成才注重学生的进步程度,充分体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和“学”。对教师而言,需要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激励自己继续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实践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现代学校教育体育教育思想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会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知识、兴趣、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造就一大批身心健康的现代化建设者。 

中学学校教育应当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本着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转变教学目标;充实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建立宽松性的教学评价。充分挖掘体育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的成就感,以推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m] 

[2] 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m] 

[3] 茅勇 体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j]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75-02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同时,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这种自身特点,相应形成了很强的可塑性,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针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尤其重要。但在素质教育推行初期,化学教育中的德育仍是薄弱环节,离大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本文总结归纳了个人关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的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繁荣富强的动力所在。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化学方面得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介绍我国某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如兖矿集团为我国的煤炭的生产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内蒙古的稀土矿也使我国在稀土的生产能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其辩证的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让学生感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让学生体会量变到质变是化学变化中的基本规律。如MnO2和Mn2O7两种物质是由种类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其性质差别是相当大的。

让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如坟地中“鬼火”的出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人类与动物身体中含有磷,死后尸体腐烂生成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在空气中自燃,这就是旷野上出现的“鬼火”。教师应在教学中对这种现象给予恰当解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因此,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其辩证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开展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在很大程度上讲,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如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北方地区大面积土地荒漠化,各主要流域水质恶化,煤和石油的危机,温室效应等问题。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因为人们长期缺乏环保意识,长期对环境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三废”问题严重,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如通过《硫、硫酸》一章得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产生、转化、危害及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解“过渡金属元素”性质时,让学生通过“水俣病”了解重金属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化学与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化学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引用身边触目惊心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教书育人的需要。在教学中,教育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和化学学科知识教学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有理、有据,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较强的领悟能力,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兆先,张平.试论化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96-97.

[2]李清林.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9-81.

[3]徐润泽.中学化学教育的德育功能[J].池州师专学报,2007,21(3):132-133.

[4]刘建斌,许民.浅谈高校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江西化工,200,22:105-106.

[5]兰翠玲.化学教学强化德育功能的思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6(6):47-50.

篇8

夏军在《中学教育管理问题探讨》中指出了现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在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存在着“闭门自守”、“固步自封”的思想和做法, 观念陈旧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并且在取得一点小成就的同时产生了“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 工作作风虚浮问题就必然出现,如“软、懒、散”现象,备课、上课不认真,甚至有的教师不备课就上课,早来晚走等现象屡屡出现。并且在管理上,制度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办学思想,难以发挥制度的效益性;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又难以有效地进行全方位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作存在着“无法可依”现象。即使有规则的一些工作,由于管理落实不到位,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

傅金福在《试论中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不够,有些老教师耍老资格,对青年教师的信任不够,不能够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中。严重制约中学适应社会要求的快速发展。中学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群策群力,确定“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科学育人” 的思想,实施三大策略,切实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赵爱娥和刘成壮在《人本理念——对中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中指出中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1、违背个性发展的量化管理手段。升学率、教师工作成效、班级之间的孰优孰劣甚至学生的品德这些都要进行量化管理,这样的制度背离了教育的目标,为达到量化管理的要求,学校之间硬拼升学率,使教育出的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而在升学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却因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而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量化管理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致使很多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符合更高的量化标准,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课内一味满堂灌,课外还有无休止的辅导班和越负荷的作业题,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2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上,制度老化不能适应创新教育思想,难以发挥制度的效益性;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又难以有效地进行全方位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作存在着“无法可依”现象。即使有规则的一些工作由于管理落实不到位,或者实际操作有难度,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存在着制度归制度,行为各干各的“表面制度化”现象。

综上所述,现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鲜明的问题,1、领导阶层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观念守旧,阻碍了中学教育管理的发展。2、教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老教师对新教师不信任,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学校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阻碍学校教育的发展。3、管理手段量化的不合理。升学率、班级之间的优劣等都被列为考核的范围,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4、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管理制度一味的守旧,做不到以人为本,一方面是以生为本,一方面是以师为本,两方面都没做到。

面对中学教育管理中的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以下建议,1、拓展视野,转变教育观念。无论是领导阶层还是教师,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转变过程中遵循科学的方法,做到循序渐进,与时俱进。2、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的建设要全校的师生一起努力,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形成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并对全体成员产生一定约束力和道德力量,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3、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学校要做到以人为本,对教师要以师为本,对学生以生为本。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教育的目的。管理者要听取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建议,做到校务公开,加强学校民主管理,让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夏军.中学教育管理问题探讨[J]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