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8篇

时间:2023-06-26 10:16: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本科院校学前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

篇1

最早用到满意度评价的并非教育领域,而是大家熟知的商业服务领域,从上世纪末才开始被运用于教育质量的评价, 并且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3]满意度评价中认为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一种教育服务的过程,所以接受服务的学生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教育过程中的优劣,以此提供相关改进及发展的建议。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为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可能原因及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一 研究概述

本研究参照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的问卷,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了《大学生教育服务质量调查问卷》,问卷共由57个题目构成,包括课程教学、学术支持、非学术支持、学生发展结果等四个维度及评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5”表示“非常满意”,“1”表示非常不满意。调查以某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为总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回收问卷348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有效率98.3%,数据处理与分析均使用SPSS16.0。经T检验表明,除去“对所读专业的课程设置”一题之外,问卷中其余的题项决断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并可用于统计与分析,经过对问卷的内在一致性检验,α=0.927。

二 学前教育培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在总评价,还是在学术支持、非学术支持、课程教学、学生发展结果等四个维度的满意度均比较满意,仅有11.4%的学生在总体评价中表示“不满意”“很不满意”,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得到较多数学生的认可。

在各维度评价上,将四个维度做差异比较,随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经多重比较检验,任何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学生对自我发展结果满意度最高,对课程教学、非学术支持次之,学术支持满意度最低。

表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基本情况

将四个维度与学生总体评价作相关性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不难看出,与总评价的相互影响最显著的是学术支持服务。

表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满意度相关性

三 学术交流和专业实践机会不足

进一步对有关学术支持服务的诸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设施情况”“信息资源与服务”等两个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尤其是对“多媒体教室”“学习或自由讨论的场所”“学习与教学条件”等几个方面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这说明在学术支持服务维度,硬件设施达到了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得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认可。不过,学生对于 “学术交流机会”“专业实践”的满意度很低。

“学术交流机会”维度中,对于“听取学术报告会、讲座等的机会”评价最低。这一问题与学生所在学校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地理位置常常会决定可利用的校外优秀师资和其他资源。同时,该项满意度低也与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很大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类似,未来有许多就业的方向和可能,如果只把视野局限于为未来幼儿教师做准备,必然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比如忽视许多跨专业的学习机会、获取其他学科信息的机会,等等。

“专业实践”维度中,对“专业实习基地”满意度最低,这与学生对专业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不明确有关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各界都十分关注专业实习,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专业实习更像一个假期,他们还未较好的理解专业实习的意义和目的,对于专业实习的任务和要求则是一知半解,因此有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实习基地及其实习任务。

四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结果有待提高

学生发展结果在学生满意度中获得评价较高,即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品质、动机和身心状况等六个方面。从学生满意度评价结果看,学生在品质、社会角色、动机等方面的发展比较满意,这与教育类的专业学习不无关系,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因此较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相较而言,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满意度较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仍旧强调理论的学习,尤其是书本理论的学习,所以学生掌握了很多“古老”的知识,缺乏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更是难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时技能的需要。

此外,在“非学术支持服务”中,学生对学生宿舍及设施的评价最低,而对学业适应咨询与辅导的评价最高,这一结果也符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即学校投入比较多的注意力在学生的学业发展上,而由于地域的原因,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对于宿舍等条件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学管理制度、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满意度都较高,唯独对课程设置评价较低,这一问题与前文中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满意度略低原因相同,学生的需求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致,即均需要有较强的实用性。

五 对策建议

从利益相关人学生的视角来看,目前地方性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重视。

1 开发资源,增加学术交流机会

培养单位有必要广泛聘请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讲学,所选择的主题可以是对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的解读,也可以是介绍从教经验,更可以是成长经历的分享,当然也可以是方法的训练和观念的革新等内容,总之讲座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学前教育。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省内外的各种交流活动,开拓眼界。

2 转变思想,拓展实习实践基地

对于专业实践则需要培养单位拓展地方资源,选取质量合格的园所作为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专业实践机会。作为专业实践基地,可以是符合实践要求的幼儿园,也可以是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早教机构、亲子教育机构,等等,还可以是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其他行业,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更多就业机会与可能。此外,也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走入社会,甚至也可以为培养单位和实践单位搭建一个交往的平台。[4]

3 改变要求,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对于地方院校的学前教育学生而言,升学的是少部分,绝大部分会在毕业后走入社会,而且学前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因此,有必要强调学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因此,培养单位需要改变课程要求,除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丰富课程教学的形式,将幼儿园中的实践需要与课程教学的内容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等。

4 整合资源,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

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培养单位需要整合资源,加强课程之间、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比如,教研室可以组织课程研讨、同课异构等活动,使任课教师深入了解相关课程,实现同类课程之间的联系;教师自己也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借鉴或共享个人经验,使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总之,根据本研究中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学术交流机会、实践机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课程设置等均是影响学生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有效因素。因此,基于这些结果,研究者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另外,限于本研究的方法和样本来源的局限性,本文仍需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55-58.

[2]王晓岚,丁邦平.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方式、特点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49-54.

篇2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G642.3

2011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进指出:学前教育应该摆在教育的中心点,学前教育是一个人开展终生学习的基点,是促进国民教育环境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增多,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低下成为主要问题,很多幼儿教师都是非专业毕业,上岗之前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不了解幼儿的发展特征、兴趣、需要,不会手工制作、弹琴绘画、唱歌跳舞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甚至是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简单的哄孩子,或者是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语文数学知识,从而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趋势较为严重。或者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了幼儿园无法满足岗位需要,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联系。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应当

是指: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熟练地掌握社会生产或者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相对之前的“学术性”、“理论性、“研究型”,则更应突出“应用型”、“技能型”、“职业性”的特点。那么“理论型”和“技能型”该应如何平衡?

(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一是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沿袭传统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育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较多,技能课程所占课时较少,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一样,是学生必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二是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完全参照中职或高职等学前教育

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技能课程,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深度不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缺乏发展性和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的特征是“应用”与“创新”。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实践环节课时不足;二是校内实训室匮乏;三是校外见习、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深刻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主流人才,高校就应该对实用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现如今,我国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往往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而实用型人才的就业率却达到了75%以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就应该及时转换培养思路,注重实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本科教育学业标准的规定,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区分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集中表现在系统化的基础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五个方面。可见,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的培养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是必要的。因此,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具备“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一线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富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立足地方,能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与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本着“宽基础而优专长,厚理论而显技能”的课程设置思路,参阅《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大板块。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将学生的兴趣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组成个性化的选修模块。

(四).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性,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课堂教学中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及时更新、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教育见习应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一周;第六学期进行集中

教育见习,见习时间不少于2周;教育实习集中安排在第七、八学期,时间不少于三十二周;教育调查可安排于假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可与教育实习交叉同步进行。

(五).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前专业教师既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需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应以下方面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培B现有的教师到幼儿园进行挂职锻炼。老师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提高老师的实践技能。

二是聘请幼儿教育机构中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来校任教或指导学生见习、实习。

三是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到学前教育机构参加保育、教育教学、管理等实践工作(如一年)。提高双师型教师地位、待遇,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如在职称评定、选拔人才时给予双师型教师政策倾斜;将双师型教师的工作阅历作为提薪、晋升的重要

条件等。

参考文献:

[1]王晓丽.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2,21:105-106.

[2]薛可.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57-160.

[3]朱陶,范元涛,李艳艳.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7:108-110.

[4]李英姬.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方向的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167-168.

篇3

关键词 实训课程 课程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贯彻落实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训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过程。①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强化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规范。作为职前幼儿教师培养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实训课程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未来幼儿教师的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实施情况如何,值得研究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1 实训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

1.1 实训课程目的的迷失

通过参与“蒙台梭利教育”课程的实训教学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实训课程的目的偏离了其本意原点。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的目的本应落脚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综合素质”,绝非单纯的掌握技能。而教师及参训学生往往按照传统的学术型教育模式出发,浅显的理解为实训课程及技能训练,“蒙台梭利教育”课程的实训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这种重技能,轻实践能力甚至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目的观,直接限制和制约了其实训课程的开展,影响其实训课程实施的质量。

1.2 实训课程内容与方式的单一

“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的内容和实训方式变化相对较少,比较单一。其实训内容以蒙台梭利教具名称的介绍及各领域工作展示为主,其实训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操作练习”传统方式进行。由于传统的课程模式在教师和实训学生中的固有影响,教师和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难以突破传统,对实训课程的内容及实训方式等进行改革与创新,也未能站在高级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深入分析本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实训目标,更未能提炼适合学生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训项目主题及实训方式、步骤等实训方案。沿袭传统的理论课程模式并未带来实训课程实施的方便,反而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 实训课程资源丰富与开发利用的失衡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拥有的实训资源及课程资源很丰富,但却缺乏有效利用。其拥有60平米的校内实训室,137件套的蒙台梭利教具,木质地板、可移动投影及适用于教学的DV,此外还与本地及外地多家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之家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大量的符合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幼儿教育资源,充盈在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中,但实训教学仅将学生限制于校内蒙台梭利实训室经典的88件教具操作,缺乏对校内其他教具、校外实践基地及日常生活中大量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虽然为便于学生课下练习,每个实训班除了课上进行实训外,还安排实训辅导时间,但因为教师和学生没能理解蒙台梭利教育“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精髓,将其教育教学理念与现实生活整合,对教具教学等进行创新与拓展,致使学生对蒙台梭利教具操作失去兴趣,实训辅导时间的安排也形同虚设,产生了实训课程资源的丰富,但其开发与利用欠缺的矛盾。

1.4 实训课程师资短缺

“蒙台梭利教育”是专业行会开设的行业资格培训的课程,随着近年来蒙台梭利教育在国内外幼儿园实践中广泛运用而成为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实训课程之一,因其专业性、实践性、规范性要求较高,所以对承担本实训课程的教师要求也较高,需要参加行业协会的培训,并且具有一定蒙台梭利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经考核合格才能持有不同级别的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证,自2009年开设本课程以来,仅有3名教师持有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证,每学年需承担近150人次的实训任务,每次实训班级人数限制在15~20人,并且除了课上实训教学外,课下需要根据每个实训班级特点每周至少安排1次课下实训辅导。与参训学生及实训教学工作量相比,“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的师资相对短缺,超负荷工作维持实训课程的开设与运转。

2 有效的实训课程实施的对策

2.1 统筹明确实训课程的目的

为了有效的扭转当前“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实施的困境,关键在于任课教师和学生需要在应用型学前教育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挖掘蒙台梭利幼儿教师所需知识、能力及素养等,积极探索和构建适于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的目标。只有在实训课程中融合了情感态度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才能将教书育人落实到位,才能更深层次地还原学生为完整的人,进而实现“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目的的本真回归。

2.2 改革与探索多元实训课程内容与方式

对于当前“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内容与方式较为单一的困境突破,需要对实训项目内容及实训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首先,更新教师和学生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和学生传统的课程教学认识。课程内容和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其次,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蒙台梭利教育”实训目的,提炼“蒙台梭利教育”课程的实训内容体系,即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蒙台梭利各领域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训、蒙台梭利教师素养要求及实训、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对儿童的观察与评价、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家长工作的开展与实训、蒙台梭利班级管理及实训等。第三,勇于创新,创建新实训教学模式。实训课程不是“教”知识、“练”技能,而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模拟的真情境与训练场,让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反思,在体验中与教师交流互动,共同成长。

2.3 健全实训课程的督导与管理

完善的实训课程督导与管理制度及体系,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实训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丰富但开发与利用度不高的矛盾,提升实训课程实施的效果及质量。②第一,完善的实训课程督导及管理制度。涉及实训课程文件与实训课程质量期初、期中、期末等各项教学检查制度,实训室开发与利用督导与管理制度等。第二,健全的实训课程督导与管理机制。明确实训课程督导与管理的学校层面、系层面、教研室层面等各级各类督导机构及职责,充分整合各级部门及人员对实训教学的保障资源等。第三,充分发挥督导与管理对实训教师及学生参与实训教学改革的激励作用,及时解决实训教师和学生在参训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有效促进实训课程的监督与管理。

2.4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

实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实训课程实施效果。为弥补实训课程教师数量的不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首先,从招聘时优先考虑有行业培训或行业实践经历的人员。其次,对在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行业资格的培训,以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第三,外聘本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参与实训课程教学。

L鼙疚南?012年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jg2012033研究成果;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2GJJG207研究成果

注释

篇4

[论文摘要]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非常迅速,教学规模不断壮大。这些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也得到极大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成效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于英语教学工作的影响,并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的使用现状,提出了通过改进其英语教材建设从而推动和提高其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些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英语在社会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英语教学中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该以实用为主,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方向。这就需要改变新建本科院校沿用传统本科英语教材的状况,探索编写和选用比较实用的、注重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教材。

一、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及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缺乏新意和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大规模扩招,教学师资不足,投入不够,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听说能力的训练。大学英语的班级人数普遍达到80人左右,一名专职教师往往负责24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教学观念,以及教学内容上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对“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理解不够,轻视能力培养。

(二)教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出版市场上,群雄逐鹿,有最权威的三家大出版社——外研社、高教社、上外社,也有一些一流大学的出版社,像复旦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等。各自都出版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学英语本科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大多都是根据一流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编写的,不是很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另外,由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材的使用和建设方面缺乏规划,在选择教材时往往比较片面,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不太到位,没有考虑到本校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拟定教材编写规划,或者考虑不够深入周全,导致课程难易度不一、内容重复等问题。

二、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一)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

尽管目前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水平的确比较高,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对于这一点普遍也比较认可,但也有教师认为目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偏难。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材中应适当增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内容、词汇量等应当适中,要适合现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水平。除此之外,在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大都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以及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除使用现成的英语教材以外,往往还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在各种资源中查找有关材料,但有时这些资源中也并不一定有教师所需要的东西。此外,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英语教材选用的素材也越来越新,涉及面非常广泛,但相当多的英语教师原来的专业以语言文学方向为主,对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些都会影响到具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中补充比较充足的、适当的有关资料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

从各个渠道的信息来看,和老的本科院校或者“一本”院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能力要差很多。这些院校的学生普遍单词量较小,语法基础大多也比较薄弱,一般只能进行非常简单的日常会话和交流,对英语国家的有关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也比较低。

但与此同时,学生们对于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非常迫切,希望学到与自己专业关联度大、实用性较强、难易度适中、内容丰富有趣的英语。对于目前使用的教材他们的不满意度较高:听力、口语练习较少;词汇量偏大;课文中的注释不够详尽,有些单词、语言点和内容不甚理解;内容比较陈旧,不太适用,涉及面比较窄等等。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基本上是跟随着传统本科院校的模式。对于英语教学来说,不同的教学条件和基础决定了简单重复传统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没有出路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自己的具体特点和需求,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者编写出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并且有自己特色的英语教材。

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建设的建议

根据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其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在选用和编写适合各校具体要求的大学英语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符合大学英语改革方向及课程教学要求

教材建设要与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同时,必须符合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既要重视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情感因素、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培养。要体现出“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以及“人与计算机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体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二)符合各校的实际情况

因为各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一些差异。选用或者编写的教材难度应当适中,并且必须要有一定的弹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本地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教材建设必须考虑不同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其潜力和个性的发展。要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克服大班教学的不利之处,同时有助于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有系统性及可操作性

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应当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能力。英语各方面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包括听说读写译),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教材中的活动和练习应该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实现任务的目标,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在使用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教材的编排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在设计各种语境的交际任务活动时,要有可操作性。

(五)兼顾趣味性和创新

教材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内容方面,要尽量生动、真实,有可读性;在表现形式方面,力求手段活泼,形式多样,应充分考虑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新意,要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建立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自主学习机制,成为自己进行学习的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将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非常迅速,教学规模不断壮大。这些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也得到极大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成效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于英语教学工作的影响,并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的使用现状,提出了通过改进其英语教材建设从而推动和提高其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些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英语在社会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英语教学中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该以实用为主,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方向。这就需要改变新建本科院校沿用传统本科英语教材的状况,探索编写和选用比较实用的、注重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教材。

一、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及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缺乏新意和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大规模扩招,教学师资不足,投入不够,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听说能力的训练。大学英语的班级人数普遍达到80人左右,一名专职教师往往负责24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教学观念,以及教学内容上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对“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理解不够,轻视能力培养。

(二)教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出版市场上,群雄逐鹿,有最权威的三家大出版社——外研社、高教社、上外社,也有一些一流大学的出版社,像复旦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等。各自都出版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学英语本科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大多都是根据一流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编写的,不是很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另外,由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材的使用和建设方面缺乏规划,在选择教材时往往比较片面,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不太到位,没有考虑到本校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拟定教材编写规划,或者考虑不够深入周全,导致课程难易度不一、内容重复等问题。

二、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一)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

尽管目前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水平的确比较高,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对于这一点普遍也比较认可,但也有教师认为目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偏难。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材中应适当增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内容、词汇量等应当适中,要适合现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水平。除此之外,在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大都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以及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除使用现成的英语教材以外,往往还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在各种资源中查找有关材料,但有时这些资源中也并不一定有教师所需要的东西。此外,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英语教材选用的素材也越来越新,涉及面非常广泛,但相当多的英语教师原来的专业以语言文学方向为主,对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些都会影响到具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中补充比较充足的、适当的有关资料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

从各个渠道的信息来看,和老的本科院校或者“一本”院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能力要差很多。这些院校的学生普遍单词量较小,语法基础大多也比较薄弱,一般只能进行非常简单的日常会话和交流,对英语国家的有关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也比较低。

但与此同时,学生们对于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非常迫切,希望学到与自己专业关联度大、实用性较强、难易度适中、内容丰富有趣的英语。对于目前使用的教材他们的不满意度较高:听力、口语练习较少;词汇量偏大;课文中的注释不够详尽,有些单词、语言点和内容不甚理解;内容比较陈旧,不太适用,涉及面比较窄等等。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基本上是跟随着传统本科院校的模式。对于英语教学来说,不同的教学条件和基础决定了简单重复传统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没有出路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自己的具体特点和需求,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者编写出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并且有自己特色的英语教材。

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建设的建议

根据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其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在选用和编写适合各校具体要求的大学英语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符合大学英语改革方向及课程教学要求

教材建设要与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同时,必须符合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既要重视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情感因素、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培养。要体现出“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以及“人与计算机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体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二)符合各校的实际情况

因为各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一些差异。选用或者编写的教材难度应当适中,并且必须要有一定的弹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本地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教材建设必须考虑不同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其潜力和个性的发展。要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克服大班教学的不利之处,同时有助于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有系统性及可操作性

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应当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能力。英语各方面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包括听说读写译),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教材中的活动和练习应该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实现任务的目标,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在使用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教材的编排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在设计各种语境的交际任务活动时,要有可操作性。

(五)兼顾趣味性和创新

教材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内容方面,要尽量生动、真实,有可读性;在表现形式方面,力求手段活泼,形式多样,应充分考虑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新意,要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建立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自主学习机制,成为自己进行学习的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将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教材是需要不断建设的。在英语教学中,那种认为教材编写出版了,就可以有“本”可依,教学也只是围绕教材的内容而展开,而不注重教材的可持续发展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把教材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教学双方都是主观能动的过程参与者,这样就能使新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主体和主导者、通过教材形式及时地传入课堂,教材建设工作也就会相应地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的教材建设,要能满足本校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以及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要能够促使英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尽量解决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选用或者编写出更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层次学生的优秀教材。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摄取新的资料和经验,与学习者一道赋予教材更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丽华.罗 虹.浅谈高职英语教学教材改革的设想[J].职业圈,2007,(21).

[2]孙新法.赵娟丽.高职英语教材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10,(5).

[3]王.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理想与现实[J].《大学出版》2007,(4).

篇6

【论文摘要】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但不管什么样的创造,不管什么样的个性,都应该是更出色地达到新课程的目标。

生物新课程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

1策略与实践

1.1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1.1.1准确理解生物新课程《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1.2研究生物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书:建议各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至少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1.2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整合利用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我们备课组通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及实际操作如下:

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包括校本教材探究实验的开展)在新课程教材的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1)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备课组成员在生物学科中尝试实施开展了新课程校本教材探究实验——体验制备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比赛并在校园进行展览,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转贴于

(2)把握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对实际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2成效与分析

我们发现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存在一些问题。

2.1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2.1.1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2.1.2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现在各学校教学硬件还不很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各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等,至少为各备课组配齐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

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执行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新课标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制订的。执行这个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管理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教材编写者和课程的教师,都是全新的任务。教学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同一内容的教学,不同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可以说,教学活动也是极富个性化的活动。但不管什么样的创造,不管什么样的个性,都应该是更出色地达到新课程的目标。

2.2对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扬长避短,尽量把该模块开设模式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应把把宣传和计划做在前,整体安排高中新课程两年教学;

(2)对《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应比实施提早,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

(3)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中适当结合老教材知识;

(4)适时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想应的校本练习资源;

篇7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教学档案 优化管理

论文摘要:教学档案服务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档案的主体和重心。分析了教学档案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目前教学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工作,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强和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合并升格,学生人数剧增,档案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何优化教学档案的管理,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笔者就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谈些看法。

一、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档案是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和参考依据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业务部门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档资料,它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直接的原始记录,如教师的业务材料包括学生各科成绩分析、试卷分析、科研课题、教案检查、以及其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声像档案材料,如教学实习录像等,这些以影像为表现形式并辅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具有纪实性、直观性、典型性等特点,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力的辅助手段,在学校档案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知识和信息储存的一种形式,详细、真实地反映了高校的教学历史全貌[1]。通过抽调审阅教学档案如教师教案、实验报告、科研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能很快了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作为教学管理考核的基本参照依据。

(二)教学档案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可以客观地反映学校每个院系的实际教学水平。对历年学生的测试成绩及教师教学检查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否;对历年试题的检查,学生违纪情况分析,能直观地反映出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或下降,从而为今后的教改指明方向。因此,我们应增强教学工作中的档案意识,引起教师和教辅人员的高度重视[2],以此来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学档案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进行,教师业务档案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在个体上,反映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在整体上,体现了学校的师资素质、队伍结构和办学水平。因此,认真搞好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保管和利用工作,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业务档案中客观真实地记载着学历、考核成绩、业务水平,使校领导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有了可信的参考依据,这样就能公正有序地进行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级、人事调整等相关事宜,进而对教师的切身利益进行决策,并有效激励每位教师的事业心、进取心,提高教师群体的稳定性,激发教师队伍的创造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馆虽然已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管理,但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不全、不实,漏洞甚多,即便是档案整理工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档案规章制度滞后,管理体制陈旧

一般高校的档案馆已基本形成自成体系且成熟的档案管理系统,本身已有准确的定位。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学校级别提升了,但档案工作的层次却没有随之提升,人员的配置仅能应付日常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等工作,基本无暇顾及高层次方面工作的开展,有少数新建本科院校甚至还没配置专职的档案人员,仍由文书人员兼任。虽然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制定了教学档案规章制度,但有些规章制度没有及时修改和补充,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同时,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档案室又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需执行本科院校的新规定,档案工作的开展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多缺漏、遗失现象

教学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教学档案的产生、收集、整理、利用等运转过程,应当依据档案法规和标准实施科学化的管理。由于高校教学档案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加之人们的档案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致使相当部分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存在着一定的漏洞,造成大量的档案缺漏、遗失现象。而已有的档案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归档不及时、分类不规范或者收集不完整等,其共性特征表现为:重收存,轻整理;重共性材料,轻个性材料;多头归档,重复设档。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效用的发挥,并给日后档案的鉴定、保管及库房的承载空间带来压力,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三)档案信息化程度偏低,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当今电子化档案信息已日益成为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档案信息化程度偏低将会直接导致教学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教学档案管理由于涉及的专业多、课程杂、范围广、内容繁,各教学部门若缺乏整体规划,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则会给全校在档案管理、数据查找、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造成极大的不便。如果收存的档案不积极地开发利用而束之高阁,就会失去档案自身的价值。同时,教学档案利用的好与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三、如何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十分重大。优化和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建设工作重要的一环。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工作情况的真实具体反映,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由于档案工作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档案部门常处于被公众所忽视的位置,新建本科院校各个部门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在人员和经费上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工作的宣传,把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整体发展规划,使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步前进,使档案机构设置、库房建设、技术人员配备以及档案现代化必需的经费和技术装备等真正落到实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在高校管理中得到重视,达到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服务。

(二)清理补充,作好现有教学档案的分类整理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统计、分析等工作是个连续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其管理的效能直接影响着档案材料的质量[3]。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尽管存在着材料缺失和管理混乱的情况,但仍然储藏着大量的本校教学方面的原始资料,需要我们去挖掘、清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分类和必要的补充。教学档案的分类必须遵循教学档案形成的规律,尽量保持教学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时间分类法,以年代来区分、排列、管理档案,强调档案的时间特征;另一种是性质分类法,即按照材料内容所反映问题的性质来分类。最常用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在体现一定的时间性的基础上按教学档案的性质分类,既展示历史与时序交替的过程,又保持档案资料内在特征的有机联系,使整个案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各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建立一个“完整、准确、系统、安全、有效”的档案体系。

(三)重视培养,加快档案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现阶段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方式陈旧,多处于手工管理阶段,院系档案人员大多由秘书兼任,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工作效率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势必难以适应教育发展和高校教学工作检查的要求,这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因为网络化管理要求档案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管理等基本技能;新的档案载体的出现,需要档案员具有较高的专业保护意识和特殊技术保护水平;档案开放和信息剧增,需要档案员具备较高的鉴别档案、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反馈信息的鉴别能力和编研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馆要通过采取向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组织培训和参观交流相结合等方法来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覆盖面广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以满足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需要。

(四)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档案资源利用率

当今,档案资源信息化、档案信息网络化、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校、院、系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缩微、光盘等先进技术与手段,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将“死档案”变成“活档案”,将文字档案变成电子档案。同时,加强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部门要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努力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档案信息的需求研究,把重要的教学档案信息编制成专题材料,一方面通过档案网页、校园网及其相关网络丰富档案信息量;另一方面扩大信息编研的范围,加大开发档案信息的深度。高校档案部门要积极与其他职能部门协作,合理调配与充分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建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库。比如:科研部门负责科研论著数据库的构建,教务部门承担试题库、电子课件、学籍异动等教学专题库的建设任务。通过档案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作用,扩大档案文献资源交流渠道,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结语

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和手工操作方法已经无法跟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新建本科院校着手组建一套完整的校、院、系电子档案系统已势在必行。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上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优化档案管理,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金莲.关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评估档案质量的思考[J].档案,2006,(4):42-43.

[2]彭群颐.信息化社会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5):189-191.

篇8

关键词:本科 大学英语 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87-0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近年来很多地方专科院校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都升格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能力、身心以及文化业务等各方面的素质,这些也都是当前大学外语教师们所应具备的素质。在升为本科院校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这门在学生中影响面最广的学科尤其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成功的进行素质转型,以适应当前本科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和问题。

1.1 师资匮乏影响教学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这些年扩大招生规模的影响,学生人数激增,而原有师资较弱,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呈现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较少,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的情况,而且师生比例较大,以笔者所在学校来看,大学英语教师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的比例就接近1:120,这给教师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带来很大的负担。

1.2 工作量大影响科研水平

师资匮乏直接导致教师们工作量激增,繁重的教学工作量使一线教师很难有时间和机会进行学术研究、培训充电、参加学术会议等。因此,科研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师各种素质中的短板。而一个不从事专业研究的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会显得枯燥单调,面对各方面素质越来越高、知识面越来越广的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师如果不努力成为本学科的专家,是很难成为一个为学生所欢迎的优秀教师的。

1.3 教学观念老套影响课堂效果

不同的教学观念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虽然在形式上升为本科院校,由于工作量大影响科研和教师自身认识的不足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大多数新升本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迅速改变以适应新的学生群体。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课文中的单词、句型,学生埋头记笔记这种传统单一的教法还是占主导地位,导致学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很难调动起来。

2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转型

综合以上所总结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转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树立全新的本科教学观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用长远的看待教育的质量问题,及时有效的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本科教学意识与责任,体现本学科的特色。一定要遵循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意识,努力推进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建设,切实提高本科英语教育质量,使之真正的适应新的、高于以往学生水平的本科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和标准。

2.2 树立严谨创新的科研观

培养更高的科研能力是大学教师从根本上有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大学英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且一定要认识到:作为本科教育中的一分子,大学英语教师同样应做到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不能顾此失彼,尤其应注意在工作量繁重,课时量大的情况下不能忽视科研。因为只有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 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才能以先进的科研促进教学,让学生获得英语学科中最前沿最有价值的科学理论,从而促进自身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获得学生的认可。

2.3 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学习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管理相关的知识,形成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逐步转变成科研型的教师,从而更好地胜任本科英语教学。要实现以上目标,首先教师应从自身不断寻找差距,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同时还应注意持续提高自身的教学模式与科研水平,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努力建构开放的、不断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使自己具备不断进步的现代教学科研的创新意识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身素质的有效提高,敏锐的把握所教英语学科的大致发展方向,才能使自己始终探索在学科的前沿,逐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3 结语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只有在新形势下树立全新的本科教学观、树立严谨创新的科研观、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做到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才能使教学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进而达到大学英语本科教学的新高度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 J.Bruner.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6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