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8篇

时间:2023-06-26 10:16: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篇1

双语教学是近十年来在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的一项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实践。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 年)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 年)中明确提出高校应开展双语教学的意见。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有 97.8%的高校开设了双语课程,其中,省属地方院校开设的双语课程占全国双语课程总数的近 35%,而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双语课程的开设在全国的双语学科门类中占一定的比例,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双语教学在地方院校相关学科领域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双语教学推广为学生提供了外语学习的环境和国际交际的机会,同时也是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2地方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双语教学,顾名思义,绝非仅仅注重外语或专业知识,而是将外语学习贯穿于专业知识培养的过程之中。严格来说它是将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主要是英语)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并使该语言与学科知识被学习者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反过来说,不具备学科和专业教学特性的双语教学活动不应视为双语教学。纵观地方院校相关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发现如下两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2.1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材选用不当。

鉴于地方院校本科专业的学生生源质量,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双语教学师资欠缺,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大班授课,无法实现英语课堂的因材施教和师生的互动。其英语水平有限性导致他们无法跟上双语教学的节奏,使其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加上学生本身认为双语教学与各自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没有直接联系,英语水平的高低并不会影响职业工薪标准,因而不重视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此外,地方院校因自身定位不准,倾向于采用更具权威性的原版外语教材,单向认为原版教材中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科知识建设的系统性,但实际情况却是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对原版教材上出现大量较难的单词和句子,难以理解,无法读懂书上的专业知识的情况比比皆是。

2.2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双语教学对师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地方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他们或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但英语水平有限,或者英语基本功扎实但专业知识欠缺。再者,学校方面并没有及时地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双语教学的发展,导致大多数双语教学教师热情度不高。对于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会基于英语基础薄弱的现状,倾向于采取用中文来进行讲解,适当穿插几句英文形式的渗透型的教学模式,这种跟英语翻译课相差无几的授课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全无甚至厌烦。

3地方院校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及相关建议

双语课程的开设是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战略途径之一。总体来说,地方院校双语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发展状况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更是有着很大的差距。为提升地方院校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以下将从引进合适的双语教材、加大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构建双语课程学教结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等四个建议开展分析,具体如下:

3.1合适双语教材的引进及采用 。

教材的质量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同时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针对目前我国地方院校本科学生的英语水平的现状,能够完全脱离中文帮助而流畅阅读英语原版著作的学生还是少数,再加之原版的外文学术著作本身,尤其是案例的讲解方面还涉及到中西方社会文化和思考方式的巨大差异,部分学生即使能克服语言障碍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专业材料的学术内涵。教材的枯燥和低趣味性,往往会迫使学生因为专业英语词汇的深奥难懂而中途放弃继续研读。因此,适宜的双语教材是开展双语课程的基本前提,尤为重要。

鉴于此,地方院校应重视双语教材的引进和采用。地方院校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切忌跟风,按全国整齐规划的标准统一订购双语教材。如果硬要坚持选用国外原版教材,那么教师一方面应考虑满足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完整性及学术领先性的要求,改编外文讲义,制作适合自己学生学习水平的双语课件,转换原先固有的思维模式,使教学语言尽量浅显生动;另一方面要坚持适用性原则,使选取的外文教材既符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划和要求,与双语课程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对双语专业课程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效率,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双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式并及时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知识。

3.2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加强和扩大。

双语教师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地方院校的双语师资建设应结合现有教师的状况、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综合实力等因素,采取校际人才交流共享“请进来、送出去”的激励项目措施,逐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英语语言能力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此外,大力培养高校本土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具体表现为:挑选本校专业能力强、对该课程在国外的发展和研究情况较了解、外语发音准确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相关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培训来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双语教学能力和外语表达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籍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来所属大学讲学、座谈等方式加强对双语课程的交流和研究。

在实际的双语教学中,对英语基础条件不同的教师可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外语功底深厚的教师,可要求他们完全用外语授课。对外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在强调用外语教学的同时,可分程度地允许他们用汉语维持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对外语水平一般的教师,则要求他们在用汉语教学的同时,学会用英语表达有关专业名词、术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除了对本校教师展开双语培训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聘请外籍教师或组织在本校工作的外国专家,采用听课、座谈、示范等方式,使外国专家对学校己经开设的英汉双语课程进行一些具体指导,利用外籍教师资源传授英语文化信息,取其精华、洋为中用,这必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3.3采取学与教相结合的双语评价体系。

双语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需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及特殊性。以评助教,以教带动学,构建学与教结合的双语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外语知识与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学生的学习步调来弹性定制双语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达到以学定教。提倡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即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及他人评价三部分。首先,就学生而言,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在双语课堂上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发言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就教师而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量规表,并根据实际情况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其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至于双语课评价范围,地方院校应把课前、课中及课后评价结合起来。其中,课前评价需要双语教师对双语课程从总体上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学生参考书目等等。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的同时习得专业知识。而双语课中的评价是整个双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它是针对课程教学全过程而言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多借鉴国外大学较为成熟的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在双语课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同时,督促学生阅读国外专业文献材料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外语环境下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4分层教学方法的开展。

鉴于双语课程对专业功底和外语水平的较高要求,双语教学需抓好外语学习的落实,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采取分层教学方法,按照英语水平将对学生分层教学,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切实选择适合自己的双语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分级教学不仅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而且还能够极大地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地尊重教学对象的个性和差异,才能达到双语教学本应有的良好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分别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汉英配合比例,合理安排授课方式,打破以往按专业自然班划分的标准,采取个人意愿与统一考核相结合、实际水平与分级考试结构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展现。在采用分层授课的双语课程中,学生应当以学习主体者的身份,主动确定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也要作为他们学习促进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一方面引导学生做到自主学习,自觉阅读教材、搜索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学习自主,着重培养其合作学习精神。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 拓展课程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96-01

随着我国对大学英语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发展纲要》),在《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提高我国教育化国际水平”的目标。笔者认为,教育国际化离不开外语教学,大学英语不过关,势必影响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不能适应现代化国家对人才的需求。[1](王初明,2010)基于此,我国只有不断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才能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所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在这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一、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就目前形势看,各高校并不缺少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师,但是对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师却相对匮乏。其本质原因是大部分英语教师只注重专业的教学课程,而忽视了对军事、医疗、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师缺少综合性理论知识,涉猎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教学材料缺乏统一性

教材是教师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学材料的订制极大影响了教师的教课水平。但是,据了解目前许多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普遍存在着教材前后订购不一致的情况。也就是说,几乎每一届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材都不尽相同,并且任课教师没有固定的教学材料,有的甚至用活页材料进行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为跟上教师讲课进度,只知道低头记笔记,忽视了讲课的重点,缺乏思考能力,课堂活跃性差。

(三)教学测评系统不规范

由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设置较为随意,缺乏规范性管理,造成其教学管理松散。同时,有许多学生单纯的只是为了学期的学分,根本不重视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提供的学习机会。这就使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学测评不严谨、不系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教师缺少教学积极性。

二、优化大学英语拓展课堂教学

首先,转变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部分高校还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甚至还停留在语言传授知识的阶段。因此,为改变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我们应加强培养适应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综合性教师人才。一方面,创新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加快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授课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增强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建立网络学习平台,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同时,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优化高校的教学环境,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且保证了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的稳步发展。

其次,提升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师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作为高校英语教育知识的主要传播人,在教学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离不开教师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大学英语的专业知识,还应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知识,拥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并且除了注重知识的储备更新,教师也应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为了备课资源共享,教研室建立公共邮箱和QQ群,不少老师将自己的课件发到公共邮箱,及时将一些宝贵的资料传给大家,[2]这样有利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的实施和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同时,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授语言知识,而是应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开展多种互动教学。例如,影视观赏教学、在线网络课堂等。

第三,设立系统的考核制度。为了适应更高的教学要求和不同阶段学生的自身需求。一方面,各高校应完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平台。建立随堂测试考核模块,及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测评,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身学习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系统地掌握学生此阶段所完成的任务,从而根据其完成的任务对此阶段的教学内容做出具体安排。由此可见,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总之,大学英语拓展课堂的开设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它对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随着我国对大学英语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优化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已经是迫在眉睫。所以,我国各高校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加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学培训,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样有助于我国英语水平的提高,对我国未来对外交往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够明确

在学前教育学教学实践中,一是此门课程的开设缺乏必要的调查和论证过程,造成所学的部分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沿用多年,对学生真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缺乏深入理解,课时安排也不尽合理,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比重远大于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普通,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不懂得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学习效果欠佳,更不利于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学前教育学课程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但是实际教学中,有些章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高职生源质量不均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和认同不足,倾向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轻视理论知识学习,也缺少对学前教育现象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接受有一定困难,不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能力不强。许多任课教师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所教课程的完美性,而很少顾及与其他课程的重叠问题,更很少去考虑学生学习的感受,这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教材面临严峻挑战

学前教育学教材版本较多,估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教材出现,但是目前大多数教材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这些教材一是强调学前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重心在于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框架,而不关注未来的幼儿教师到底应该知道什么,学些什么。二是教材的教条主义倾向严重,基本是沿用普通教育学教科书的编写模式。事实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会关注学前教育学是否应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而是关注学前教育学究竟是什么,它和中小学教育不同之处何在,独特性在哪里。学前教育学应该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视角下的学前教育学。

4教学范式急需改革

独白式教学是目前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主导范式,在独白式教学范式中,师生之间是非民主的对立关系,教师成为传递知识的专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讲、学生听是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关注课程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去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教材、幼儿等建立对话式关系等。独白式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5考核评价标准单一

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并对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把握不足,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的理论性而忽略其实践性,教学评价基本沿用多来年的考核评价标准,任课教师往往是根据学生期末成绩,再加上平时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课程考试以知识点为主,大多数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突击应付,学生只凭记忆就可取得高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已经成为教学的生动写照,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学前教育学相关知识。这种考核方式急需改革,否则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完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1课程开设需经过必要的调研和论证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广泛收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将这些要求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转换成核心技能,再根据核心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明确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所开设的课程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一致,避免所开课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把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要积极从幼儿园实际需要出发开发课程,紧紧围绕“学生毕业后可适应哪些工作岗位”、“幼儿教师需要完成哪些主要工作任务”、“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等重点问题开展调查,以此为据构建课程体,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2关注幼儿园发展动向,更新课程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要推陈出新,任课教师要充分关注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深入到幼儿园一线,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所编写的学前教育学教材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学内容应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反映幼儿园教改新动向,对课程内容和教材进行革新,不拘泥于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跳出原有的课程框架。教师也可以编写补充教材或是以活页补充讲义的形式,把最新的知识充实到课程教学中,特别是丰富的家庭教育学相关内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能再自我陶醉于现有的学前教育学教科书体系,不能再迷恋学科体系的完美光环,而应与时俱进,转换思维方式,超越单一课程逻辑的局限,对传统学前教育学教材进行变革,让课程内容具有鲜活性、情境性、有效性、实用性。将以往教科书的宣言式风格转换成对话式,对教科书和教学计划重新设定,既要考虑教师教的空间,也要考虑学生学的空间。在教材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就要把“主题活动”模式贯穿其中,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真实地接触到幼儿园教学情境。着眼点要放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备的有效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不再局限于自身逻辑的科学化追求,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取向

3变革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引入幼儿园活动模式,改革幼儿园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学生根据分科教学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目前幼儿园以“主题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延长实践教学活动时间,丰富教学实践方式。要按照职业工作岗位所对应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基本的原则,增加学生实践实训课程的内容与比重,让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实践中提升”。一是统一安排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加强对教育实习的管理与指导,通过改革教育实习过程、指导方法、评价指标和考核方式等,提高教育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以完成幼儿教师工作任务为驱动,在课堂内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训活动,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操作练习法、情境体验法、片段模拟练习法、试讲评价法等多种形式(包含教育活动设计、说课、研讨、相关的教育材料制作等内容)。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其“直观感性、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重要功能。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大力推行过程性考核

一是改变学生成绩的评定办法,强化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应适当增加学前教育学课堂考核和课后作业的评价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小组作业、教育实践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讨论以及平时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应作为课程评价指标。二是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节、舞蹈、音乐剧、玩教具制作,开展美工、故事演讲等实践技能比赛,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项目完成的情况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和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要改变教育实习的评价方法。例如,增加评价环节,变目前的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对实践教学的准备、中间过程及结果均进行评价,从而对教育实习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改变评价主体,变过去指导教师的单一主体评价为多主体评价,除高职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评价外,将同学互评和本人自评也纳入评价范围,从而充分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组建由高职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职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幼儿园教师的经验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连接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学观摩、幼儿园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既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机会,又丰富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着力打造一支“名师引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重在建设、形成梯队”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吸纳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指导,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和横向研讨,开发校企合作和行业技术服务,实现校、园互动,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改实践,培养青年骨干,推动课程团队教师的成长。总之,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可以加强高职教师和幼教一线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方形成实践指导合力,不断提高幼教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学前教育专业“三学”受到的挑战与未来改革路径[J],幼儿教育,2011(7).

[2]范小玲.高专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2011(6).

篇4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升学教育”的严重影响,单纯重视阅读与写作,忽视甚至省略口语交际教学。当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越来越强调听者和说者情感与态度的双向互动过程,严重滞后的“让学生站起来大声说一段有文采的书面语”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通过调查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空洞无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总目标设定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教师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程总目标细化为一个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由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内容,27%的教师认为是阅读教学的拓展话题,20%的教师认为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9%的教师认为是朗诵、演讲等富有文采的表达活动。超过50%的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把握不准,一方面表现出教学内容书面化倾向强烈,另一方面未能凸显口语交际的“交际性”特点。

其次,口语交际重在实践和参与,应在交际中学会交际。走进课堂的口语交际应帮助学生解答在生活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技能和素养。针对学生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是选择有效教学内容的前提。例如,针对学生“别人谈话,随意插言”的问题,可以选择“积极主动倾听”的教学内容。

2.教学形式零散无序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强调“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这种指导性教学建议虽然没有将教学内容和训练活动具体化、明确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就可以凭个人喜好随意安排口语交际教学。调查反映的情况显示,大多数语文教师将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这些口语交际活动改变为举办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开讨论会和辩论会,用竞赛的形式取代了教学,以展示的方式代替了训练,在某种程度上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此外,新课标把口语交际训练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训练内容和要求。调查发现,很多小学教师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训练目标和编写课时计划时,根本没有考虑口语交际训练。只是在进行教学时,按照一定的题目进行训练,下一次训练另换一题,两次训练之间没有联系,更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在的发展,只求完成任务。如此下来,口语交际教学既无次序又无质量,何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教学评价简单随意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只是笼统地提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提出要求,而对如何评价只字未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如何有效运用评价手段进行科学评价,显得无能为力。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表现在评价形式单一,课堂上以教师评价为主,突出表现为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对学生的回报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其次,评价内容片面,只关注学生说了什么,怎样说的,而忽视对学生在交往中的情感态度等非语言因素方面的能力评价。

二、改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

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儿童都有表达的欲望,但由于儿童的认知有限,表达的语言大都简短凌乱,类似“电报语言”。一个好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的心灵,为成功的口语交际训练奠定基础。因此,话题的选择要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讲他们自己的故事,说他们周围发生的事,以学生的需要做前提,并且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

2.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循序渐进

形式“灵活多样”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活动,全员参与。努力创设多样化的交际情景,采用听一听、问一问、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等形式,展示生活,演示实物,再现图画,渲染音乐,体会扮演,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交际活动。

口语交际是需要在语文课里“教”的,越是日常的口语交际,越需要反思性的课程内容;越是高年级(已经学会了某种类型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就越需要是反思性的。以“打电话”为例,在大量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案例中,在不同年级都会看到。在日常生活中,打电话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一项人际沟通活动,如果将“打电话”搬进了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就赋予了“打电话”特定的教学内容,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在学生原有水平上教学生学会打电话,而是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在打电话这个交际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不良习惯进行“反思性”的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改正学生平常自己没有注意到的错误。

3.教学评价多元整合多维综合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对能力的评价单凭终结性评价是不全面的。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将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由单一化评价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第一,体现评价的多元整合。“多元整合”可以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也可以是评价方式多元化,打破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学生白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全方位多侧面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出综合性评价;第二,体现评价的多维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应列入评价的范围,立体多维度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陈佳.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09(8)

篇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理解;掌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90-0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890年,马歇尔(1842 —1924)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后经过20世纪中期的扩展,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微观经济学不仅已经成为所有经济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成为大多数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思维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平台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

学习该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要学好《微观经济学》,需要具备《微积分》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把微积分课程学好,这对学习好《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大帮助。而学习好《微积分》课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经管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特别是对于文科生,学好《微积分》非常困难。《微积分》学不好,对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对于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计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求导公式,导致计算出错误的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该课程难度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故《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国外的原版教材,还有把国外的书翻译过来的教材,还有就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前两种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国内学生理解的困难。即便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内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设、案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会让学生感觉比较生疏,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该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难度大。此外,这门课的内容逻辑性强,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好,要学好后面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多,坐标的表示又与数学上所学的相反,这些都增加了这门课学习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该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此时,这些学生刚接触了一两门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刚刚接触。而对学生本身来说,因为这门课是考研课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会下工夫去学;而对于其他学生,特别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职上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有限,就会选择知难而退,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影响教学效果。

2.该课程内容多。《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而这些理论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内容,如市场论又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虽然这门课逻辑严密,学生们依然会觉得内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较困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等,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坐在下边听边记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能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有同学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也很少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的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大多数教师也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讲课的针对性也不强。

三、解决的对策

1.学好微观经济学应多做习题。做练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所提出的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观念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案例兴趣的教法。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本土化的案例开展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把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潜力挖掘出来,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一些章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对比,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大都一一对应。又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预算收入为约束条件,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一定的成本为约束条件;在几何图形的分析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与生产者的等成本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费者消费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生产的均衡条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场理论部分,不同类型市场的含义及长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过程,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对比不同类型市场的异同,就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对图形的讲解。在《微观经济学》里,有大量的图形。学生如果对这些图形不理解,想死记硬背就太困难了,也会漏洞百出。而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图形,会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加强对图形的讲解,讲清它的推导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某个图形是什么样的,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还要注重图形和理论的结合,让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作到通过图形来理解和阐述相关理论。比如在讲解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图示法来说明。图表可以清晰地说明了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又比如,在讲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把概念和画图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讲解斯威齐模型时,通过它的假设条件可以画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图,结合图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导出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此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要注意的问题。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有英文缩写,也要求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缩写,需要教师把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又如,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济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包括经济思想史,一些经典著作,反映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经济学动态》等,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的书籍,还有经济理论应用方面的书籍如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幽默诙谐、板书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之,《微观经济学》教学就像是一门艺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改进,让我们的教学趋向完善,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4.穿插讲解式案例教学。穿插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就是当选择了就学而放弃了就业,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学的机会成本;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学生难以理解,就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别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难受,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通过“囚徒困境”和“田忌赛马”等案例讲授简单的博弈论等等。此外,还可以引人国内外有关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真正在心理上“乐”起来。通过所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感到了微观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学习的兴趣高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但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这要求教师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穿插式讲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识点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

[3] 张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经济市场,2009,(8).

篇6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建筑信息模型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of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ZHENG Xiao-fen

(Department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s of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have pro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will undoubtedly provid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ocial public security.Enhancing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of seismic desig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urther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Simultaneously,this paper suggests introducing th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course.

【Key words】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Teaching reform;Quality of teaching;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0 前言

由于地震的难以预测性,为减轻地震灾害,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举措。因此,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极为重要的一环。国际上主要抗震国家对建筑抗震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建筑抗震设计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使学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抗震设计步骤和方法[1-3]。面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争创“双一流”的新形势,工程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大和深化,致力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出创新人才的要求,因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建筑抗震设计教学现状

总体上,长期以来,建筑抗震教学模式基本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未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兴趣[4];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当前建筑抗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如下。

1.1 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所需的预备课程主要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它将地震工程学、地震学和建筑结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专业知识。无论从授课还是学习的角度来说,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均有较大的难度[5]。而且,该课程的学时一般安排在34左右。因此,课程内容多而课时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

1.2 课程实践性强而学生缺乏实践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授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较少,而多是偏重于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的讲解。建筑抗震设计一般是三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抗震概念设计、计算分析、抗震措施。其中,抗震概念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灵魂[6]。学生一般多擅长计算分析,更容易注重强度验算[7]。导致大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难以理解其中的抗震概念设计,特别是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概念设计把握问题的本质,进而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抗震措施。判断能力主要来自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恰恰是学生所欠缺的。如果学生难以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接下的毕业设计和工程实践将举步维艰。

1.3 学生对抗震规范内容难以区分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内容与抗震规范内容紧密结合,抗震规范对各种不同类型建筑都规定了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短时间内,学生难以理解规范中大量的条文;而且容易混淆,用错对象。为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正确使用抗震规范,教师需要解释部分重要条文和规定的背景及相关知识。此外,教师需要实时关注抗震规范修订动态以及修订的背景依据,及时调整抗震教学内容。

1.4 建筑抗震设计的多样性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092-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25

1 . 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量的大小制约着学习者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也是衡量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水平的重要依据。正如Wilkins(1972:36)所言:“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McCarthy(1992:105)曾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他就无法用这门语言同别人交流”;同样,刘润清也认为词汇不够多,交流功能和摄取信息的功能,都会受到限制(转引自苏昌凤,2011:63)。由此可见,词汇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能力的运用和发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不仅增多了词汇量,而且强调词汇教学要注重运用和表达,重视语境和文化(教育部,2003:22),这对词汇教学提出了新挑战。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效。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要求的提高,如何更有效地提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 .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词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虽然许多教师意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但调研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2 . 1 词汇教学孤立进行,忽视语音、语法等知识

许多高中英语教师认为语音、语法知识应该是小学或初中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忽略了语音语法知识的系统讲授。然而,调查发现许多高一学生不懂音标、音节,更不用说单词的拼读、重音等规则(黄晓兰,2011:170)。由于课堂上许多教师孤立地讲解单词,不给学生语音、语法方面的指导,以致于学生难以运用读音语法规律来帮助记忆单词,死记硬背单词读音,枯燥乏味,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负担加重,甚至产生厌学或放弃情绪。

2 . 2 词汇教学方法单一,脱离语境

据调查,目前许多高中英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对照教材词汇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讲解单词用法,学生记忆单词等。然而缺乏语境的词汇教学,前记后忘,费时低效,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张献臣,2007:15)。因为这种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且没能在语境中呈现新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另外,学生只是孤立地记忆单词拼写和表面的中文释义,忽略了词汇的文化背景和语法意义,以及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应用。

2 . 3 词汇教学目标不明,主次不分,重点不清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词汇表部分对单词、词性和词义都作了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教师用书》从听、说、读、写方面对每个单元的教学都有具体要求(王蔷等,2010:16),目的就是让教师明确词汇教学目标,分清主次,分层次分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词汇教学。然而,调查发现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并不研读这些教学参考书,而是课前集中教学各单元所有单词,不分主次、不分重点地让学生掌握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单词。导致学生感到英语词汇学习多、杂、乱、难,从而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 . 4 词汇教学求全求深,重灌输记忆,轻运用表达

部分高中英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应对各种考试,把单词的所有用法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掌握词汇的全部用法,诸多用法混淆模糊在一起,杂乱不清。词汇教学一味地求全求深,往往本末倒置,把核心词汇、拓展词汇与认读词汇混在一起,不分层次地平均分配时间,造成学生该掌握的课标词汇的基本用法都没能掌握,词汇教学效率低下。目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机械记忆词汇的音、形、义,英语词汇练习形式单一且脱离语境,重记忆轻运用,导致学生不会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英语词汇恰当地表达与交际。

2 . 5 词汇教学缺乏学习策略指导,淡记忆规律,轻复习巩固

调研发现,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多是单一地讲解单词的用法,很少涉及指导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巧记词汇。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词汇表。忽视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指导。部分教师不懂科学记忆规律,不知道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个单词大约需要十余次的有意义接触。因为词汇学习重复的次数和词汇学习的效果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牢(乔明文,2004:87)。然而许多学生偏爱机械性、突击性的单词记忆法,词汇的重复出现率低,又缺少定期的复习巩固,所以经常出现前记后忘现象,导致词汇学习费时低效。

3 .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改进对策

词汇作为语言基础知识之一,在语言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针对目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探索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 1 加强语音基础,做到词汇教学音、形、义、用相结合

英语单词都有自己的读音并遵循一定的拼读规则,语音知识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学生词汇的学习和语言的发展。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语音基础,教师应加强语音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国际音标、读音规则、音节划分、重音标注等语音基本知识。词汇教学中穿插发音规律、拼写规律及语音学相关知识,教会学生根据读音规则归类词汇,逐步构建单词体系网。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语音水平,进而减少其词汇学习的负担。例如,在教decorate这个多音节词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音节划分规则分为de―co―rate三个音节,然后讲解重音和读音规则,接着让学生逐个音节拼读,三个音节合在一起拼读,最后再根据读音、词形及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记其意思。逐步使学生词汇学习能基本做到“听其音知其形,见其形知其音,观其形知其义”(刘道义,2009:15)。这样将单词的音、形、义、用相结合进行词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 2 吃透教材教参,做到词汇教学分层、分步进行,因人而异

高中英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教参,透彻领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精神,做到词汇教学分层次、分步骤、因人而异进行(林红,2009:32)。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词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课标词汇,要求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另一类是认读词汇,只需理解会读。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分清主次,区别对待。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模块一第一单元Lifestyles为例(王蔷等,2009:106),本单元共有76个单词和词组,其中有课标词汇66个需要掌握,其余10个为认读词汇,只需会读。

另外,各单元词汇教学应分开进行,不宜集中一下讲完。即把词汇分散到各单元的听、说、读、写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处理,这样有助于分散词汇教学难点,突出重点,减轻学生词汇记忆负担。同时,词汇教学还应因人而异,成绩有差异,要求应不同;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增删各单元词汇以满足学习程度不同的各类学生,从而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3 . 3 创设情景语境,做到词汇教学有意义,有交际性,方法灵活多样

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的关系。英语词汇教学应当有情景、有意义,具有交际性(张献臣,2007:15)。例如:

直观法:为增强词汇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使用图片、简笔画、实物、肢体语言、多媒体等创设情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词汇学习,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实效。

语境法:即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在语篇中进行词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因为离开语境教学词汇,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记忆。例如,高中英语教材各单元的课文部分包含了本单元大部分的词汇,教师可以自己创设适切的语言情景来教学这些新词,也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背景知识、上下文语境、课文线索、词的形式、词语之间的关系、常识经验等来猜测理解新词词义,然后教师根据新词出现的语境再适当举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构词法: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传授英语构词法知识。因为许多英语词汇是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对单词结构分析后记忆,则会增强词汇的记忆效果。教学中要着重分析总结考试大纲里要求掌握的合成、转换、派生这三种基本的英语构词法,并让学生了解拼缀法、逆成法、缩略法等。教学实践证明:英语构词法教学有助于提高词汇记忆效率,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扩大英语词汇量。

3 . 4 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做到词汇教学加强学习策略指导

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要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教育部,2003:6)。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的词汇学习费时低效,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词汇学习的策略指导,学生不懂如何有效地学习、巩固和使用英语词汇。所以,教师应多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探究、归纳总结语言知识,形成自学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使用词汇的音形网、结构网、语义网、语块网等词汇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词汇,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除了课堂上通过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词汇学习外,教师应课内课外并举,显性结合,渗透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根据学生学习记忆特点和遗忘规律,课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归纳总结、检测评价所学词汇,防止遗忘。同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参加英语竞赛活动、网络学习等拓展词汇学用渠道,巩固并扩大词汇习得数量,培养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

【关键词】内容分析;学生分析;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方法

(一)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基于教学内容分析技术

(1)第一次教学:原经验阶段(家常课),个人的独立思考对课题的理解与教学设计,充分地暴露问题.

(2)第二次教学:新理念阶段(尝试课),在“数学本质问题驱动课堂,保持学生高认知要求水平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对研究的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与验证,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并尝试课堂教学、问题解决及研究目的达成与否.

(二)课题组成员运用录像分析技术

课堂教学分析技术对每节课进行实录,并采用观察与诊断、文献学习、调查测试、个别访谈等方式对课题展开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

(一)新设计的形成

1. 教学分析――从学习内容分析入手

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然而,很多时候老师在备课阶段,往往惯性地一下子会想到很多具体的教学细节,那么,教师如何基于教材这一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设计活动呢?

教学前端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在处理教学细节之前从总体上把握一节课的完整思路和理念框架.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应该把学习内容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进而延伸到学习需要分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

“相似变换”在教材中所处位置分析:如下图所示,浙教版(七下)为《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在这一章中学生学到了三角形的全等知识,第二章为《图形与变换》,相似变换编排处于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之后的章节,那么相似变换是不是仅仅又是一种变换而已呢?

各种变换的本质特征: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均为全等变换,是相似变换的一种特例,而相似变换最本质的特征是保角,即在变换中各个角度不变.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把新知识与先前的旧有知识产生联系,而是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整合的知识结构.“……当知识被高度结构化的时候,新的知识就能被连接,并被融合进已有的知识网络中,而不是只产生元素之间的单个连接……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不易被遗忘,它有着多重途径被找回,而孤立的知识片段更难于被记忆.”(宋月庆)其次,知识只有被深刻理解了,才具有迁移与应用的活性,这种迁移能力对个体未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么,“相似变换”如何展开研究?

教材内容角度:学什么――学科本质

学生学习角度:如何学――建构联系

教师教学角度:如何教――问题驱动

2. 形成新思路――用学科本质问题驱动教学

相似变换(图形的缩放)通常被安排在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之后学习,大多数版本的教材也是这个顺序.许多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会把相似变换仅仅定位为本章要学习的“第四种变换”,潜在的想法是相似变换与其他三种变换处于并列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但相似变换真的仅仅是第四种变换吗?我们尝试运用从学习内容分析切入的前端分析法来重新理解和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分析这节课内容在整个学科教材中的地位.通读浙教版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二章《图形与变换》之前学生学习的是关于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的第一章内容;往后看,学生将在九年级学习相似三角形及其判定这一章.这时就会发现,《图形与变换》一章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更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本章前三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均是全等变换――即变换前后的图形是全等的,具有保持边和角不变的特征,而相似变换只保持角不变,边却同等程度地放大或缩小了.站在高等几何的角度,我们马上会意识到,全等变换是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的相似变换,而整个初中阶段平面几何(欧式几何)的本质特征就是保角性.

其次,分析这节课教师期望达到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前面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平面几何的本质特征与知识板块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进一步可以确认:通过学生对相似变换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体验到相似变换与前面三种变换的共性(角保持不变)和区别(边却同等程度地改变),以此为学生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后建立统领性观点做好铺垫――因为九年级学过相似三角形一章后,教师往往会总结“全等是相似的特例”“边决定大小,角决定形状”,而这些思想在这里已经蕴含.

第三,进一步梳理和研究诸多内容目标.考虑到这是相似变换的第一节课,重点目标确定为三个: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知道相似变换的性质(知识目标);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相似变换的图形(技能目标);通过作图和对比辨别,感悟到相似变换与其他几种变换的联系和区别(体验目标).

由此可见,“相似变换”不仅仅是又一种变换.

3. 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起点与需求在哪里

“相似变换”前测的情况分析.

703班前测题:

(1)请你说出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异同.

(2)请在方格纸中将原图形扩大两倍.

(3)把ABC边长扩大以后得到另一个DEF,请你说出这两个三角形哪些改变了,哪些没有改变?

前测试题的设计思路:

①了解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三个变换的掌握情况.这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时应有的准备知识.这节课的一块内容是要学生对相似变换与前三个变换作比较的,因此我设计了这个题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