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1: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德育的构成要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显性的学习目标
传统体育课时计划中的目标设置,其实是一种教学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在计划中,教师将采用“学习目标”的形式,如“学会”、“懂得”等,这些明确地表达了行为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提高了什么,体验了什么。这种学习目标显性化的做法,使得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让学习目标直接面对学生,学生在上课时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如在跳远练习中,我向学生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踏板起跳成腾空步。随后我做了两次示范,并强调不是看谁跳得远。并在沙坑上方支起一根橡皮筋。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他们就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练习腾空步,而不是跳得远。
二、选择性的学习内容
设计与制订体育新课程课时计划时,首先可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确立学习目标,设计许多可能达成这一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下选择不同的内容来达成学习目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来达成学习目标。如五年级有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发展灵活性”和“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我把这个目标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一堂课来体现这个目标。立刻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没想到内容还真不少。有“肩肘倒立、小篮球”;“后滚翻、通过障碍”等。最后大家统一意见决定上课的内容是“前滚翻、贴膏药”。也许是他们自己制定的吧,一个个小脸练得红朴朴的。大部分同学都能标准地完成前滚翻了。做游戏时违反规则的现象也少了。
三、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体育新课程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小学低年级的“模仿动物走”一课中,我先介绍了鸭子、大象、蛇等动物的走路姿势,并且给小朋友做了几次示范。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索、构思,来发现不同动物走路的不同特征。小朋友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鸭子走路是一摆一摆的”、“大象走路显得很笨重”。“那你们能模仿它们的姿势吗?”“能!”同学们都争着回答。一个个都学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走起来。
四、融洽的师生互动
在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表现出互动的特征,即双向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时是引导者、启发者,有时要通过观察、分析,掌握信息反馈,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这时,教师的职能可能就是帮助者和服务者。如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入学,什么都不会。我不厌其烦地给他们介绍游戏的方法和规则。然而仅有这点还是不够的,一定要加入到他们的游戏当中去。因为有的“小鸡”不会躲闪,有的“老鹰”不会拍打。这时就要停止游戏,给他们示范不同角色应该怎么做。而且我还变换不同角色,有时做“母鸡”,有时做“小鸡”,有时做“老鹰”。给学生做榜样,他们觉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关键词:特色;体育课程;构成要素
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肌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同时,体育也是一门促进学生身心良好发展的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特色体育课程的开设越来越收到广大几层学校的重视。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成为当前讨论的热门话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特色体育课程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有关探索。
一、特色体育可遵循的策略
要探究特色体育的构成要素,我们先来明确特色体育遵循的策略,在策略的范围内来探讨特色体育的构成要素。
(一)完善机制,规范学校体育工作
加强组织建设,确保常规工作的开展。转换观念,加强队伍建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校体育工作。笔者认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材,是学校工作的最终目标,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和世纪人才的素质。所以必须站在未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体育工作,深入理解“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坚决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抓好体育工作。特色体育的开展,还需进一步完善学校机制,对体育教学进行规范。
(二)训练特色师资,更新观念,抓好体育教学工作
特色体育,需要对以前的体育教师进行特色特训,同时更新他们的观念,抓好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依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转变取代旧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满足心理、身体的情感体验,扭转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主动学习中去创新,开创体育教学新局面,使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新课标把学生课堂自主、自练、自创摆在重要位置上。
(三)点面结合,促进健康竞技水平的提高
群众性体育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体育也可以“全面铺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特色活动。“以竞赛促活动,以活动促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了田径队、篮球队、跳绳队、排球队、足球队等各类训练小组。通过一系列竞赛,充分地调动了师生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不断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特色体育还可以点面结合,共同开展,这样来共同促进整个学校的体育水平的提高。
二、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构成
笔者认为,特色体育包括特色体育师资、特色体育项目、特色体育教学、特色体育科研构成。
(一)特色体育师资
培养出具有特长的优秀体育师资是特色体育课程开始的关键。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特长师资的培养和使用。第一,对于传统特色学校的师资,要加强培养,使之能够严格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校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每位教职工都能够溶入特色建设的学习和实践中。第二,学校要内引外联,提高各训练队的质量和水平,全力提高训练队辅导员的师资水平。如果训练队用了庸师,只能贻误学生,扼杀其兴趣,当然也就谈不上培养出特长学生,更难以形成特色学校了。在训练队的设立上一定要谨慎,必须把当地最高水平的教练员吸纳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否则宁可不设,以免贻误学生,降低训练队的声誉。
(二)特色体育项目
体育项目有很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笔者认为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可以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进行创新,比如武术项目中可以开发武术操、功夫扇等作为特色项目,健美操项目中可以开发校园集体舞、啦啦操、广场舞、街舞作为特色运动项目;篮球、排球、足球可以分别设计出一套属于它们自己的球操为特色项目;也可以开发已有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引入中学体育教学体育项目或者新形成的体育项目作为体育特色课程教材,比如广场舞、健身球、瑜伽、轮滑等。
(三)特色体育教学
特色体育的教学需要特色的体育师资。教学特色的形成又是体育教师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个性特征、综合能力等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反映。我们要有敢破敢立的创新意识,对自身形成的体育教学思想不断进行验证、充实和完善,真正达到教无定法,炉火纯青的地步。教出自己的风格,构建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特色,是一个特色体育教师教学的至高境界,需要我们去积累、沉淀、提升。
(四)特色体育科研
目前,我国关于特色体育科研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有关于特色体育项目的相关研究、有关于特色体育课程的研究、有特色体育项目的研究;有特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总体来说,这些研究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来开展特色体育。但是也有一个缺点,特色体育科研研究出来,很多都被埋没了,没有得到推广。所以,特色体育科研,应该源于实践,回归实践,这样才能发挥科研的本来价值。
三、结束语
特色体育课程的开设,要采用一定的策略,一步一步的推行。在策略的推动下,逐步完善特色体育的各个方面。特色体育由特色体育师资、特色体育项目、特色体育教学、特色体育科研构成,做好特色体育的各个要素、环节,是特色体育发展的需要。相信在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体育事业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什么?人们对于“能力”的解释众说纷纭。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力(ability)通常指个人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潜力,是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的领域知识或技能。能力是以人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能表现出来的能动力量。从与“能力”相关的文献和定义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能力常常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或强调能力的内在特性,或着重能力的外部表征,也有学者从能力的工具性特点方面进行了论述。综合各方观点,本文认为:能力可以看成是指个体或组织为完成与之职责相对应的领域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以及满足未来发展的潜在学习能力。
2.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对其专业能力的要求与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同,它不仅要求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关的教育教学技能。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则集中在教学技能的提升上。如美国的“能力本位师范教育”、“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都是强调教师教育中发展教师教学技能和能力的产物。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主要有:美国弗罗里达州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一项教师能力的研究提出教师的1276项能力表现;上海师范大学卢家媚等人的调查表明中学优秀教师普遍具有的七种能力;王立国把教师素质结构确定为基本素质、专业发展素质、职业发展素质三个方面;邵瑞珍将教师的能力结构分为:思维条理性与逻辑性、口头表达能力与组织教学能力三个方面;曾庆捷将教师的能力分为:信息组织与转化能力、信息的传递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宁虹将教师专业意识作为建立教师能力理论模型的出发点,认为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是精神形态的心智能力,主要包括:教的理论、教的意识、教的行为和教的经验。[2]显然,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质性内涵是什么的问题仅仅通过外延的罗列并不能使其得到明确的呈现。在信息化教育时代,对于教师尤其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来说,应立足于“帮促者”的角色。“提供帮助”成为教师角色功能的实质,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帮促者”这一角色来定位自身的功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职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也就是说,无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承担怎样的角色,“都应规定在提供帮助这个阀限内,没达到阀限即是失职,超过这个阀限就是僭越”。[3]显然,失职和僭越都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阻碍甚至抑制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发挥。
根据美国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TheNationalBoardforProfessionalteachingStandards)的界定,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应达到四个方面的标准,具体如下表:相对于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强调教学技能,关于大学教师专业能力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的渊博和科研的能力,而对教学技能似乎不那么重视。虽然大学教师的天职之一是“教学”,但多数大学教师却认为:“掌握了学科专业知识就等于学会了教学。”[4]在大学中,尤其是名牌重点高校中,很少有教师将“教学”看成是一项专业的“技术”,并愿意对“教学”本身进行研究。在大学中,学术的内涵不仅仅指科学研究。美国教育专家博耶认为,大学学术应包括“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传播知识的学术(教学学术)”,“学术不仅意味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而且意味着传播知识,我们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之为‘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5]博耶教学学术理论的提出对于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学术理论一方面为大学重新认识教学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它又拓展了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视域,不再局限于专业的科学研究。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学专业”的发展,而“教学专业发展”的关键则在于:牢固确立“教学学术”的观念,认真处理好“教学学术”与专业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自觉加强关于大学教学本身的研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这一原则是无可置疑的。诚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其专业发展计划应表现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但从教师这一角色本身的功能定位来看,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亦应定位于“教学学术”的发展,以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职能的更好展现。因此,在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中,我们必须将教学技能放在应有的地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强调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正是这一精神的最好注解。
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要素
1.国内外的研究
相对于传统面授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来说,关于远程教育教师的能力研究文献较少。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中,师生之间的分离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时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传递教学内容、开展交互,从而实现教与学的重构,这就决定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较之传统的面授教师有诸多区别,最突出的要求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远程教师必须能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具备开展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远程开放大学教师从传统校园面授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教导者角色转变成了“助学者”,主要承担教学设计、学习辅导的职能。随着远程开放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师生关系的变化,远程开放大学教师面临着与传统面授教师几乎完全不同的角色定位。与传统教师相比,远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除了教育信息处理能力、远程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外,还应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的管理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对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主要有:王正东结合胜任力的应用研究及资深远程教育教师访谈,提出远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认为远程教师胜任力应包括三部分:专业知识技能、远程教学技能和支持服务技能。[6]李力根据“N维能力结构空间”概说,认为网络环境下远程教师应包括三种核心能力,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信息能力。[7]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hach和Murphy研究梳理了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必备的能力包括:人际交流、计划、协作、写作、组织、反馈能力,以及精通英语、掌握一定的远程教育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等。从远程教育的帮促者角色定位来看,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辅导助学功能是其主要职责,远程教师应该能够积极地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导学、助学等支持服务,因此,需要具备运用不同媒体尤其是网络工具与学生交互,及时进行学习评价反馈等技能,具备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系列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Mishra的研究表明,辅导教师应扮演“咨询者、评估者、教练和辅导员的角色。”[8]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对远程教师的专业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角色、职责及能力分析上,主要强调远程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区别于传统校园面授教师的角色转化。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职能更加强调对学习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国内关于远程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主要基于研究者实践经验的反思,缺乏实证研究和验证,所定义的能力较为笼统,不够清晰和明确,应用困难。”[9]国外的研究中早期被引用较多的是Cyrs提出的关于远程教师的四类能力,即:课程计划和组织的能力;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能力;协作团队;提问的策略。[10]
2.远程开放教育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在远程高等教育中,由于教学分离,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对于远程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通常存在两种误区。第一种误区:有人认为,远程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更强调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不必太多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相对于普通高校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要求,对远程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可以低一个档次,绝大部分远程院校的教师的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是一种辅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的整体质量相对来说要求不高。另一种误区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普通高校的教师也开始强调和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逐步提高。而对于远程教育院校来说,目前开展的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第三代远程教育,教师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这一点来看远程教师似乎与传统院校的教师没有差异。然而,传统大学的教师可以凭借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良好的个人魅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及高超的教学技巧等来获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板书、提问、活动设计、交互及教学表演等常常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但在远程教学过程中,因为师生分离,教学异步,教育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媒体工具等因素,导致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不可能像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即时展现和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其特殊的要求。相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要素,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是远程教育的特质,因此,利用媒体通讯工具与学生交互、传递教育信息,进行教与学行为的重构成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所必备的特殊专业能力。此外,相关的人格特征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要素。如在网络教育领域颇具影响的远程教育专家柯瑟林认为,教师能否胜任网络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再培训问题,而是需要特定的人格特征。如乐于每天在计算机旁花上两个小时来阅读和回答学生的问题、喜欢与学生们进行一对一的交互、用键盘书写等。围绕开放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我们同样也能从中解构出关于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的相关要求。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举办的“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专家和教师关于“开放大学,我们如何当教师”的主题发言中,专家们认为,未来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的角色应该定位在“e-facilitator”,即在线学习的促进者。在远程开放大学中,教师的“教”这一角色将进一步弱化,教师的主要职能将转向为学生提供导学、助学、促学和督学等支持服务,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线学习,顺利地完成学业。在远程教育传播过程的四大核心要素中,学生、媒体和资源都发生了变化,要求远程教学服务必须与之相应地改变,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要适应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的需求。而且远程开放大学的学员来源广泛,个体差异大,学习需求也各不相同。然而,对远程教师最根本的要求并不会出现太多变化,远程教师要做的还是必须把要教的知识内容吃透,这样才有可能有好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深入浅出,才有可能把课讲好讲活。结合对电大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访谈,本文认为,远程开放大学教师的角色应将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学科课程专家,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学习进程督导者、学习成果的评价者等。当然,远程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远程教育实践的发展,教学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在发生变化,函授等以往传统远程教育模式中的教师角色定位已经不足以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远程教师的使命和职责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地方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框架
当前,开放大学教师的主体依然是电大教师,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国家和地方的开放大学都必须依托原来的电大系统来建设,要充分利用电大系统的人、财、物资源。在构建的过程中,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来形成全新的系统管理运行模式,重新构建系统中不同层级的责、权、利的关系。因此,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下,开放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电大教师队伍为基础进行,虽然也包括逐步引进的急需人才,但局限于人事编制等制约,主体还是原来电大的教师队伍。按照我国远程教育从业人员的角色分工以及电大系统的教师的分类,从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教师包括:主讲教师、主持教师、辅导教师等几大类。我国远程开放大学是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各地方开放大学构成的一个分级管理,协作办学的庞大系统。按照国家开放大学的分工定位及所承担的功能,在地方开放大学,从事开放教育教学的主要为辅导教师,而非主讲教师和主持教师。对辅导教师来说,在地方开放大学有不同的称谓,如省级机构多称责任教师、在地市机构则称辅导员等。总体来说,地方开放大学的辅导教师们承担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方面的工作,主要任务是辅助远程教师给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方面的支持,建立学生和教师的联系,向有关人员反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出版的《远程学习的辅导:教师手册》一书中,詹妮弗•奥罗克将辅导教师的能力定义为管理、支持服务、导学、促学等四类能力。在电大系统中,对辅导教师的角色也进行了明确规定:辅导教师是指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各学习中心承担制定实施性教学文件、组织实施各教学环节、为学习者提供各项导学、助学服务等工作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根据远程开放大学中辅导教师所承担的职责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影响学生对远程学习满意度以及远程学习质量的关键角色。在地方开放大学,通常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要具备多方面的技能,专业知识方面强调“博”,但不一定要掌握得很深,能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辅导,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及部分较浅层次的专业性问题。远程开放教育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应用,能指导学生开展远程学习,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电视等媒体工具进行远程学习。但无论怎么设计教学,远程教师必须把握一点,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从主体论的视角,教育者有必要为对方策划学习机会,而这种学习机会正是以那些存在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为参照来激励他们走上学习之旅的。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办好开放大学历史使命,对远程开放大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本研究对20名开放教育英语专业的远程教师调查访谈,我们认为远程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为:能够熟练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和交互活动,能够设计制作或组合利用多种媒体的教育资源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够组织、协调和指导学生开展线上或线下的小组协作学习等。从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来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专业学科素质,即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素养。在早期的电大教学中,电大教师常常不需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就去上非自己本专业的课程。随着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和内容的更新,这种情况已经不能适应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不经专门培训已经无法胜任教学的要求,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教育理论素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特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和理解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技能。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科专业教师,由于缺乏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在担任远程开放教师后通常是根据传统面授的实践经验来组织教学,难以适应远程教育中师生准分离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工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只能重复昨天的失误。三是信息技术素质。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必须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交互。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管理以及教学督导和评价等都需要运用媒体技术,需要远程教师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新的网络交互工具层出不穷,远程开放教育中对新技术的接纳与运用越来越深入,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四是教学管理素质。在远程开放大学的基层教学点,教师们大都直接面对学员提供各类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大多数教师都是围绕远程教学过程进行相关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因此,远程开放教师除了要掌握远程教学技能外,还须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五是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性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发展专业技能。教师的职业是一门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远程开放大学的教师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当然,教师的学习不应同于普通社会成员的休闲式学习,其学习在大多时间必须融入专业性,强调目的性,应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和发展的需求。六是专业精神素质。教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既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褒扬,同时也是对教师所需要具备奉献精神的一种激励。古往今来,教师一直在为点亮他人,燃烧自己尽情地展示着这一职业的崇高精神境界。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远程教育因为教学分离,使得学生有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媒体交互时具有更多的耐心,需要教师在提供导学助学过程中的更多的付出,这对远程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也是一种挑战。此外,地方远程开放大学的教师专业素质还应包括:科学研究能力、资源设计制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从以上远程开放大学教师专业素质构成要素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教学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精神。本文据此提出一个地方开放大学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能力素质框架,具体如表二: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框架是一个动态的结构体系,显然,这一体系的完善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但教师素质标准受时空动态的影响,难以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框定,教师专业能力要素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动态的、模糊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教师素质,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任何对教师素质的认识以及教师素质标准的衡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等为前提和背景的。而且标准本身是一种历史的尺度,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文化背景,离不开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社会需要。因此,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体系的制订,应坚持“科学规范、适度超前、简明扼要、综合效用”的原则,具体为:第一,标准体系应符合教师的普适性要求,即《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第二,标准体系要作为一个可操作性的体系和工具性的体系,具有可作性;第三,标准体系还应着眼于现代科学技术和时展对素质的要求,应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是让更多的教师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标准;第四,标准体系的制订应考虑到教师教育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具体需要,应对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都能起促进、规范和引导作用。
内容摘要:把商业信誉”作为一种“超额利润”来计量,这就与垄断利润产生了混淆,因认识上的错误导致在会计计量方法上的差异,就目前来看,是一些企业因合并商誉过高而冲减会计利润,影响上市交易,它不利于资产重组、评估计价及会计计价。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另辟蹊径,创造出一种商誉的计量方法―商誉存在因素分析法,即对影响商誉存在的因素逐一计量分析,最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并计算出商誉的真实价值,使商誉变成了可计量的资产。
关键词:商誉 计量 计量模型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商业信誉具有这样的性质,也可作为一项资产来看待。那么,商业信誉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民间流传的好的口碑。
商誉的内涵
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或信誉卓著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是由于生产经营效率高,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而获得的超额获利能力。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单独出售;这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无法单独计价,它们的价值只有把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确定。
商誉的因素
(一)商誉的存在因素
一个企业想要创建自己的商业信誉,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使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并使该企业的商品与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相融合,是受两个因素的制约,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具体包括: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水平,职业准则;员工的素质,生产态度,积极努力程度及劳动效率;管理者的心态与决策;质量及合格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产品的功能,技术先进程度。
外在因素。具体包括:特殊的自然资源;国家政策的倾斜度;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产品的宣传力。
(二)商誉存在的内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企业产品与消费偏好相融合。企业的产品是否能与消费者相融合,首先,最主要的是产品的质量,只有产品的质量过硬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其次,是产品的包装和产品的营销手段,只有企业产品的包装既符合本产品的实际特征,又给消费者一种好的视觉感觉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才能吻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最后,企业的延伸产品售后服务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企业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做得到位,消费者就会认同该企业的产品及良好的售后服务,与此同时就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当企业的实质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同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时,企业的产品就真正地与消费者的偏好相融合。
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融合。企业的商誉也创立于社会文化之中。因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渊远流传的历史古国。所以说在我国商誉的产生就是我国企业的文化与传统社会文化的融合,其融合的部分就是消费者对企业的赞誉,是该企业在消费者中流传的好的口碑。企业只要赢得了这样的口碑,就说明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出高尚的企业文化并且使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真正地融合到一起,这种融合就是商誉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商誉的计量
商誉一直以来都无法准确地进行计量,其实对于商誉的计量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商誉影响因素分析计量法。这种方法是指对影响商誉产生的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给予一定的量化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计算出商誉的真实价值。
(一)商誉计量的理论研究
就影响商誉的因素来说似乎很难,但是经过仔细分析许多因素是可以查证的,首先是产品的质量,而质量的衡量指标我们可以从产品的合格率等来衡量。
(二)商誉的计量模型
1.计量因素。
超额销售率=(该产品销售量-同行业该产品平均销售量)/该产品销售总量
超额销售利润率=超额销售利润÷该产品销售总利润
产品的合格率=(产品的总产量-产品的返厂量-产品在运输途中的自然损耗数量)÷产品的总产量
服务的质量的满意程度=对一种产品售后服务满意的消费者数量÷接受一种产品售后服务的消费者数量
产品的功能,技术先进程度=同种产品确认功能÷(同种产品原有功能+同种产品新增功能)
对顾客承诺的实现程度=所兑现承诺的数量÷所做出承诺的数量
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产品历史各年市场占有率÷产品的现时占有率
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消费者消费某种产品的数量÷该地区同种产品的市场占有数量
产品的宣传力度=某一地区对某种产品认可的消费者数量÷某一地区总人口数量
某地区特殊资源利用率=某地区利用某种特殊资源取得的收入÷该地区总的收入
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产品的完工率)=产品的实际完成数量÷产品的标准完工数(在产品的合格率一定的情况下)
商誉的价值=主营业务商誉+非主营业务商誉+特殊收益商誉
主营业务商誉=(产品合格率+产品的功能+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主营业务利润×超额利润率
非主营业务商誉=(服务的满意程度+承诺的实现程度+消费者偏好)×非主营业务利润×超额利润率
特殊收益商誉=(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产品的宣传力度+特殊资源的利用率)×特殊资源净收益×超额利润率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设: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Q1;非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Q2;特殊收益商誉估计价值―Q3;企业经营时间(单位:年)―n;产品的合格率―A;产品的功能―B;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C;服务的满意度―X;承诺的实现程度―Y;消费者偏好―Z;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α;产品的宣传力度―β;特殊资源利用率―γ;主营业务商誉真实价值―Q*1;非主营业务商誉真实价值―Q*2 ;特殊收益真实商誉价值―Q*3。
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非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特殊收益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例如:某经营5年的生产型工业企业生产持续经营情况(见表1和表2)。
其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为:
把相关因素代入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中,可得:
解得:b0=-558,b1=631.25,b2=
239.375,b3=163.75。代入Q*1=b0+b1∑A
+b2∑B+b3∑C 中,求得:Q*1.1=53.5,Q*1.2=
61.6,Q*1.3=87.93,Q*1.4=133.7,Q*1.5=
153.18。
此外,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终时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所以商誉就结合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具体方法在此不再陈述。
参考文献:
1.肖爱萍.商誉的概念探微.财会通讯,2002
2.汤湘希.论组合无形资产―商誉价值的确认与分割.财务与会计,2006
【关键词】基本构成要素 职业技术 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24-01
一、研究意义
基本理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成长的基点。职业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较晚,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职业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置于普通教育学学科之下。职业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但其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条件、目标、方式方法上均与普通教育学学科存在很大差异,将职业教育列入普通教育学学科之下的做法显然不科学。职业教育“这一与职业相关的学科的总框架”所蕴涵的内容和涉及的学科领域之丰富与广博已具备了作为一个与普通教育学同等地位的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在这一点上,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基于此,职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问题,已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存在着研究滞后、模仿普通教育等问题,缺乏独立的基本理论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迫切需要符合自身规定性的基本理论体系,而职业教育基本构成要素的研究分析就属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范畴,对它的深入研究,为职业教育的独立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对职业教育其他基本理论研究及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职业教育基本构成要素理论争议及界定
(一)理论争议
目前,学者对于职业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研究大多是以普通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参照,只是将普通教育的构成要素位移到职业教育上来,所以,普通教育基本构成要素理论存在的争议在职业教育基本构成要素理论中同样存在。目前,教育界对于普通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王道俊认为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内容和手段)三个基本要素;②陈桂生认为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资料(材料、设备、媒介、活动场地、手段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三个基本要素;③郑金洲认为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目的、内容、手段、方法、组织形式)三个基本要素;④南京师大版《教育学》认为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影响物、活动方式方法)三个基本要素。另外有学者认为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情境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应地,学者对于职业教育基本构成要素的认识也主要为以上几种。另外,李春明将职业教育构成要素分为核心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基础要素(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和制约要素(教育情境、教育资源、教育评价和教育反馈)。
(二)基本构成要素界定
“要素”是指事物必须具有的实质或本质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因素”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一种是指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显然以上定义中“因素”的含义是第一种,所以,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基本构成要素就是指构成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本质的成分。因此,职业教育构成要素应符合以下要点:①主导性,即在众多、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因素中,必须是起到主导作用的成分才可能成为职业教育要素;②构成性,即构成要素必须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成分;③根本性,即构成要素必须是代表了职业教育内部规定性的成分。
在职业教育这一庞大的系统内,含有众多的小系统,每个小系统又可以进一步被划分成众多小系统,反之,每一个小系统又是构成上一级系统的成分。根据以上对于成分要件的分析,不难发现要满足主导性、构成性、根本性三个必要要件的成分首先必须是职业教育整体系统下的次系统,不能是次系统下的子系统,否则难以满足主导性要件的要求。基于此,目前学者提出的次系统成分主要有:职业教育教育者、职业教育受教育者、职业教育措施(内容和手段)、职业教育资料、职业教育中介、职业教育影响、职业教育内容七项, 而能符合构成性和根本性要件的只有职业教育教育者、职业教育受教育者两项。职业教育措施、资料、中介、影响不能满足主导性要件的要求。学者将教育内容纳入教育措施的范畴之内的做法却值得商榷,再者教育手段、资料、中介、影响都属于职业教育者开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属于职业教育整体系统下的次系统的子系统,所以不是职业教育构成要素。职业教育内容符合了主导性和构成性要件,但却不能表现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定性。从职业教育的教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职业知识、技术、技艺实践教学和职业知识、技术、技艺知识的研究教学,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且以技术实践为主导,这与普通教育语境下的“教育内容”有本质的区别。基于此,我们认为职业技术能够满足以上三个构成要件,与职业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一起构成了职业教育基本构成要素。
三、基本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李春明在《浅谈职业教育要素的构成及其意义》一文中对职业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也做出了界定和分析,并将构成要素分为核心要素、基础要素、制约要素三类,对于三者间的关系也没有做详细论述。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的明显差异,三个基本要素间的具体关系仍有研究的必要。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教育者在三个要素中处于指导作用。职业教育只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以向社会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以指导为原则。与此相对,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处于被指导的地位。基于认识的无限性原理,我们认为,职业技术相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均属于学习研究的主要对象。
参考文献:
[1]曾向昌:《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要素组态及其教学模式》,载《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3期,第42页。
一、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一元价值”
“一元价值”即以师生为本的价值,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灵魂。教育的根本是成就人发展的问题,学校教育是为了师生成长的终身幸福奠基,其改革的原点由人的发展需要开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此为原点,对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力、潜质、素养和文化进行全方位、可持续的培养。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灵魂所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灵魂所在,也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的灵魂所在。
学校是教师成长、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职业幸福的乐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幸福成功的主渠道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践行、实施、完善和提升,而课程体系践行、实施、完善、提升的过程,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学术态度、专业素养、业务综合实力及职业幸福,促使教师专业化不断向新的高度、深度与厚度推进,进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及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根本的保障。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
突显办学的“三元特色”
“三元特色”指学校的民族化特色、现代化特色和国际化特色。这种特色需要通过学校的文化内涵、课程体系、师生的综合素养及学校的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来彰显,并形成学校文化内涵的品质,以学校文化内涵的品质涵养学校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构建,切实完成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
一是民族化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关注民族文化的承传和弘扬,而且要关注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成长,用多元发展的理念,突显中国“和”文化的价值,让师生能够守根固本,用民族文化的灵魂成就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担当起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把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理念等,通过学校的课程体系融入到学生的命脉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现代化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在突显现代化特色中形成现代化特质,突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支撑学校文化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的多元发展。数字化应用促进特色校园多元文化融合;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国际课程的深度融合。数字化应用对学校发展、课程构建、人的发展所起到的支撑与融合,将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突破的契机和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国际化特色。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使教育资源在民族化基础上,突显国际化品质,使教育的诸要素加速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互为孕育,在公平竞争、激荡包容中,促进各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既满足了民族文化根脉的传承,又不断适应国际教育间的互补。三、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中的“五整合"策略
一是学科内整合。学科内整合是对单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有效整合,不拘于一个单元、一个年级、一个学段,放眼于教育的全过程。
学科内整合体现在单一学科的整体统筹规划和中小衔接中,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在适当时机,进行主题式、系列化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及科学合理地引入新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学科教育功能的最优化,促进学科综合素养的实践、探究和创新。
二是学科间整合。一方面,以单一学科为本位,以相关内容为纽带,将相关学科资源整合。形成主题式、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以主题牵动全学科系列化整合,将全学科的相关内容以主题引领,有机有效融合,形成新的课程文本。学科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科教育资源的融合、整理、统筹,可以有效实现课程教育功能的“三维目标”。同时,学科间课程的主题化、系列化的整合构建与实施,将不断深入挖掘文化与课程中的育人价值,以实现不同学科间课程的品质提升和内涵发展。
三是三级课程整合。课程改革启动伊始,提出了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既体现国家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留有空间。
这种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两翼”的基本框架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发展需要的不断变化,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应当更大胆、更有效地将三级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排列、有机整合,充分拓展课程资源,使课程的构建更加立体化。
四是三级课程与国际三大主流课程整合。课程国际化特色的核心是用国际化的视野、标准、格局,来把握和建构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当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国际化特质的时候,就要在充分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促成三级课程与国际课程的相应理念、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目标体系在世界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三维目标体系的提出,简约、清晰,在此基础上与世界三大主流课程的优质资源有机整合,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使三级课程与国际三大主流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体系能够在世界课程体系平台上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并且加以分享。
五是课程与人、社会、自然不断发展的新信息资源整合。教育改革和发展受诸多客观元素影响。而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其信息的阶段性固化特质不足以超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课程整合要关注人、社会、自然不断发展中产生的新的信息资源,并将其融入到课程体系构建中。
[关键词]谈话;策划;选题
(一)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
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这是由谈话节目的形态特点决定的。谈话节目的重要魅力所在就是即兴交流。当然,即兴谈话是无法事先写好脚本的,这就带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即使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做好充足的准备,仍然可能遇到在录制现场突发的意外情况。这时,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就显的至关重要了,节目的整体结构也都由主持人来把握。因此,主持人的反应能力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 在今天,谈话类节目的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相同形式的节目,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高收视率,而有些却不能呢?一会主要原因是节目形式可以模仿,但节目中主持人独特的风格是难以复制的。
谈话节目的录制过程主要是由主持人来掌握现场的节奏,话题的开始、切入和转损是由主持人来控制和调度的。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灵魂,主持人的风格与水准决定着节目的风格与水准,主持人的成败直接导致节目的成败,所以说一个好的谈话节目对于主持人也是有高要求的。
1.主持人要参与节目前期策划过程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作为现场谈话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事先必须对谈话的内容和参与谈话的人有一定的了解,对谈话的范围、层次、脉络做到胸有成竹,这样现场录制时才能应付自如。
2.主持人要机制灵活,现场反应要迅速
谈话节目的即兴性 、不可预知性是对主持人最大的考验。 当然主持人的机智灵活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是后天的文化修养、经验积累、人生阅历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知识储备充分了,主持人的头脑才可能快速运转。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外,主持人还一定要有丰富的阅历,这样才能在情况突转时做到处变不惊。
3.主持人要有亲和力和幽默感
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应时刻保持亲和力和幽默感。所谓亲和力,就是尽可能的将自己平民化,拉近与嘉宾和观众的距离,使节目整体达到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畅所欲言的谈话氛围。所谓幽默感,就是使陌生的心灵变得亲近,以最敏捷、最风趣的方式沟通感情,融洽气氛,以轻松的形式化解矛盾和尴尬。
(二)参与谈话节目的嘉宾与现场观众
1.嘉宾
嘉宾在谈话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现场谈话。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嘉宾可以自由的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与主持人或观众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目前谈话节目最受欢迎的嘉宾类型是专家和明星,从功能上讲,专家是深度的象征,明星是眼球的保障。
专家嘉宾的选择标准——较为出色的叙事力。叙事力,并不特指讲故事的能力,而是指一个人能够协调运用自己的语言和“体语”,达到吸引听众的能力。
明星嘉宾的选择标准——人性魅力为第一要义。在明星嘉宾的选择过程中,不能仅因其名气而入围,需要更多地注重对其开展人文因素的挖掘,在节目流程中设置相应的展现人性魅力的环节。
平民嘉宾的选择标准——不扮演,不夸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访谈节目应广纳平民类型,尤其应该注意吸纳城市白领。这个群体,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表达无障碍,不扮演,不夸张,也较少在镜头前失态,是特别能反映一档谈话节目水准的嘉宾群。
在确定了所需嘉宾的条件后,节目制作者就要开始寻找合适的人选了。找到合适的嘉宾后,制作者还应当准备一分详细的嘉宾资料,让主持人能够充分的了解他们的性格、经历、谈话方式等等,以备现场谈话之用。
2.现场观众
现场观众不仅能够有效的营造和烘托现场的气氛,而且作为场外观众的代表,现场观众起到了沟通场内外的积极作用。观众越多,现场谈话的气氛就越活跃,各种观点的交锋也就越激烈。对于谈话节目而言,最好的境界就是现场观众完全投入到谈话中,愿意即兴发言、参与讨论,这就需要编导在寻找现场观众上下足功夫。像《超级访谈》这一类的以明星为访谈对象的访谈节目,它的现场观众多数可能是这些明星的粉丝,这样的现场观众甚至可能比主持人更了解访谈对象的背景、故事及经历,他们是出于真情实感来参加节目的录制,现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情的流露。有了这样的观众,相信现场的交流一定不夸张、不做作、精彩十足。所以,在选择现场观众这方面投入的越多,节目的效果也就越好,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
三、谈话节目的选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话题是谈话节目的根本。无论什么样的谈话节目。都要有一个谈论的话题。对于一个节目而言,选择话题的好坏就意味着节目收视的高低,也就是节目的谈话内容对于受众是否具有吸引力。所以说,选择合适的谈论话题,是策划一期谈话类节目的基础。
1.判断选题的价值。既然谈话的参与者来自于社会,谈话的目的仍将是回馈于社会,那么谈话类节目中的话题也应该来源于社会。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给节目带来收益,同样也会给受众的心理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观众心中一成不变的话题或者已经盖棺定论的问题便没有必要在节目中讨论。切记,谈话类节目必须具有争议性,就是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才能吸引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同样,具有特殊性的和难登大雅之堂的话题也不适合在谈话节目中谈论,因为谈话节目的话题通常会在整个社会引起共鸣,所以应该避免在谈话中引起不必要的干扰。
2.了解选题的出发点。选题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谈话节目的受众无非是社会大众,也就是说,只要了解到老百姓最近都在关注什么、谈论什么、思考什么,就不难从中找到适合在谈话类节目中谈论的话题了。一般来说,能够吸引民众目光,激发民众兴趣的,有这么几种事情。
第一,重大突发的事件。社会民众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偶然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定会引起这一时段的议论,这也就是谈话的切入点。
第二,新奇有趣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猎奇的心理,一旦发现了平日里没有的、有趣的事情,人们都非常乐意主动参与到谈话中来。
关键词:信息熵 冗余度 冗余信息
冗余信息这一概念最早见香农和韦弗于1949年发表的题为《传播的数学理论》的著名论文。该论文提出了信息及其一系列概念,使之成为信息论的奠基之作。香农的信息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个定义舍弃了信息中的具体内容,而把信息仅仅看做是一个“抽象的量”。正是在此基础上,香农提出了一般传播系统简图以及熵、噪音、“冗余信息”等一系列相关概念。
香农信息论的最初目的在于解决信息的测量问题,以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从香农的一般传播系统简图可以看出,影响消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传播渠道的容量,另一个是噪音。为了抵消传播渠道中的噪音,达到有效的传播,就必须在传播过程中加进“冗余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越多,就需要越多的“冗余信息”。所以,“冗余信息”是传播者有意加进的“已知”或“可预计”的内容。
本文对电视广告中冗余信息的界定是:在电视广告中,和广告产品不直接相关的信息。这里的信息包括视昕及文本语言信息,也包括广告的播放方式等非语言信息。例如“恒源祥”的广告,其广告语言言简意赅,人们对它的品牌也耳熟能详,为了加强人们的记忆,在播放的时候特意重复播放。这就是形式上的冗余,这种形式冗余也属于本文所界定的冗余信息。
冗余信息和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是息息相关的。冗余信息在信息整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冗余度”,如果广告信息的冗余度过低,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从而不能将广告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如果冗余度过高,有效信息所占的比例过小,则有可能混淆受众视听,影响传播效果。
电视广告中冗余信息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语言元素
电视广告中的纯语言形式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形式和书面语言形式,主要是指电视广告中的解说词。广告解说词是电视广告中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是电视广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广告解说词一般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简洁明快,目的是为了使受众直接无误地接受信息,又能方便地记住广告信息。例如脑白金广告中的“送礼就送脑白金”,李宁广告中的“李宁,一切皆有可能”,盖中盖广告中的“高钙片儿,水果味儿……效果不错还实惠”等,都是优秀广告解说词的典型代表。
电视广告中的纯语言信息是广告主要信息的浓缩,风格简洁、凝练,一般为简短词句,琅琅上口,简洁方便,更容易为受众记忆。例如:
①选品质,选雀巢!(雀巢)
②有创意,才够味。(统一100)
③小身材,大味道。(Kisses巧克力)
④爱生活,爱拉芳。(拉芳护理洗发露)
⑤我选择,我喜欢。(安踏)
⑥酸酸甜甜就是我。(蒙牛酸酸乳)
这些纯语言信息都是以有效的广告信息为主要构成,冗余信息含量低。信息熵值较高,冗余度低。因此,电视广告纯语言中的冗余信息对电视广告影响力非常有限。
图像元素
图像是各类广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是电视广告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以造型的形式将产品的性能、质地、使用说明等信息直观地传递给受众。俗话说“耳昕为虚,眼见为实”,由于电视广告中纯语言信息的冗余度低,说服性不强,很难调动受众关注广告的积极性,更难以说服受众进行购买行为。在文字中穿插图像,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广告主题,能够使广告的表现形式多样并富有动感,同时实现了“眼见为实”,在美化广告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广告的信任感,从而达到了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效果。并有利于增强受众对广告商品的记忆。
图像是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记录,广告商品不能独立于环境元素而存在。因此在记录和制作广告图像时,往往会同时记录下广告商品所处的环境背景,例如服装广告总在豪华商场的环境里,食品广告总免不了出现超市货架的画面。此外,为了增强广告的表现力和吸引性,广告制作者往往在图像中添加许多主题之外的元素,比如影视特技,色彩变幻等,譬如百事可乐蓝色风暴――拯救的广告里,身着绚丽蓝色的服装道具,头顶蓝色飘逸的发型,恣意地飞翔在沸腾的古罗马竞技场中。另外,有的广告主体过于抽象,主题表述难度较大,电视广告制作者会构思特殊的故事情节,从侧面间接地反映或暗示广告主题。这些和主题相关性不大的元素的添加,大大地增加了广告图像信息的冗余度。比如上文提到过的T-mobile广告案例,其故事情节夸张惊险,又不失幽默,但是观众不看最后T-mobile的商标,根本无法从诸多图像中得到丝毫和T-mobile相关联的信息。
图像元素越丰富,就越能降低电视广告信息的熵值,提高电视广告的冗余度,增强电视广告的生动性、感染性、暗示性,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求。如百事可乐蓝色风暴――突破梦幻中的画面:
除了出现百事可乐的画面外,其他画面都是由和百事可乐毫无关系的内容构成的。滑板、赛车、劲爆的音乐聚会等,这些元素和百事可乐这样一个饮料产品的关联性着实不大,完全是冗余信息,但正是这些蓝色调的充满了生命张力和生命活力的画面内容,赋予了百事可乐“年轻人的饮品”这一颇具吸引力的诉求点,这也是百事可乐公司一贯的宣传理念。画面冗余信息不仅大大地降低了整个广告信息的信息熵,而且丰富了广告内容,使广告更具可视性,同时暗示出了百事的广告诉求。
因此可以说,电视广告中的图像元素,是冗余信息发挥其影响力的重要平台,电视广告中的冗余信息主要就集中在罔像信息中。如果说电视广告是对广告商品的包装,那么冗余的图像信息就可以算作是对电视广告的包装。
音乐元素
音乐是现代广告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尤其是在电视广告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能够产生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而广告正是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来引导人们的消费活动的,因此,音乐对电视广告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
电视广告中的音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背景音乐,如同电视广告中的北京色彩一样,它把握着电视广告的感情基调,但是和广告的主题几乎无关,只是加强广告宣传效果的辅助手段,所以背景音乐属于冗余信息。另一种就是和主题有关联的主题歌,或称为广告歌,通过歌曲这一表现形式来打动目标受众,实现购买行为。例如“娃哈哈”果奶的电视广告就采用了儿歌的形式来传递广告信息,“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天天喝,真快乐,娃哈哈果奶”,使目标受众――儿童在优美的旋律中愉快地接受了“娃哈哈”产品。
音乐是一种有节奏的旋律,背景音乐也正是以旋律为主。人可以不看广告的画面,但是很难拒绝飘然而至的广告音乐,正是这种特殊性质,使得音乐成为电视广告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电视广告中,背景音乐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音乐有助于广告受众记忆广告内容:第二,音乐能够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变化,补充和扩展广告语言的表现内容;第三,音乐能够烘托气氛,突出主题。不同内容的广告配上不同风格情调的音乐可以突出广告商品的特定,增强广告感染力的诉求效果。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内容虽然不可视,不可触,但在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和表现其精神意志方面,却更加细微,更加传神,更具有艺术的纯粹性。
播送方式
除了纯语言和非语言的影响力要素之外,电视广告的播送方式也是冗余信息重要的影响力要素之一。比较显著的属于冗余信息的播送方式就是重复播放,包括同一时段内的重复播放如“恒源祥”的广告,和相邻时段内的重复播放,如在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中间插播的广告。传播学有关理论认为,某一时段内,同一内容的信息不断重复会起到形成信息传递强势、强化人们记忆程度、提高信息传播效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