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1: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科学管理;人本关怀
一、科学管理思想的第一步
《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于1911年,那时期的美国经过南北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可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远远落后于当时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这种情况首先引起了同企业管理有关而又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注意,他们进行各种实验,努力把当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便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使得泰勒着手研究科学管理的契机,是对工人工作动作的研究,其中的理论基础就是劳动分工。在研究中,他发现在一个组织中的工作可以被细致的划分为很多可被不断重复的动作。而管理就是把这些重复的动作通过标准化,以提高组织的效率,从而达到管理的作用。这种理念也是第一次由泰勒总结成为科学管理。泰勒在实践中,把工人聚集在一起,挑选一些一流的工人,把他们的操作动作进行分解,并记录下来。再加上工人一天所需要的休息和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出现的延误时间,制定了一套“合理的日工作量”。这也就是劳动的标准化。
在《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中,泰勒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在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方面,泰勒又提出了专业分工、标准化、最优化、等一些管理思想。在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方面,泰勒对企业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包括对工人的挑选和培训、标准作业条件、明确规定作业量、建立激励性的差别工资报酬制度。在管理科学的方法方面,泰勒提出了定额管理、差别计件工资制、挑选并合理使用第一流工人以及如何进行标准管理的一系列具体的步骤与方法。泰勒在本书中立足于美国当时资源浪费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事实,着眼于企业的基层管理,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他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只能是高的劳动生产率。即每个工人都下定决心每天努力作出尽可能多的工作。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工人却有意识地反其道而行之。泰勒认为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有以下三个原因:
1、工人中普遍流行着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如果他们全速工作,就会使大量工人失业,从而造成对整个行业的巨大伤害。
2、目前通行的管理体制缺陷甚多,以致“怠工”和“磨洋工”成了工人为保护自身最大利益而必须采取的一种防卫手段。
3、凭效率低下的经验法则行事,这是各行各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由于这种做法,浪费了工人的很大一部分努力。
因此,泰勒认为必须采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法则。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他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最高的效率,争取最高的产量,实现最大的利益。这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著名的管理思想家厄威克在其在其著作《管理备要》有这样一段话:泰勒的工作遭到了别人的误解,认为他提出的管理方法是用来压制工人的,这对他对他来说是不公正的。因为他从早年到晚年,几乎勤奋的一生都是献身为工人服务的。”的确,在“经济人”的假设下,提高生产率,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是泰勒著书立作的目的之一,但如果仅仅只是认为泰勒是把当时的工人当做追求经济的“机器”也是有所偏颇的。我认为,在《科学管理原理》中也渗透着人本关怀的思想,如果完全割裂了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管理的联系,草率的认为科学管理就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管理是对经典的一种误读。泰勒虽是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但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同样也孕育着行为科学管理的萌芽。
二、管理目标要双赢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加里・哈默尔说:“20世纪的工业之所以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F・W・泰罗的贡献。即使泰罗被人轻视,但他的理性思想,天赋冲劲将会永存”。关于泰勒的可续管理原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从实行了他的科学管理方法,社会的生产力以每年 3.5%~4%的比率提高,几乎所有的先进国家的生产力都有大约50倍的提高,同时提高的就是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即便是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泰勒的科学管理依旧使得企业和个人在其中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初学管理的时候,常听老师们讲这样一句话: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是一门艺术。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发现这句话的奥秘所在。那就是管理其实是一种双赢,一种科学的艺术,具有科学的严谨,也具有艺术的浪漫,因为管理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判断、认识和对事物的感受。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有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面,过于追求其中的一面,而无法达到有管理效果。尤其是在管理知识性员工时,尤其在对失业的恐惧已经不再是员工主要工作动机的今天。规范化,最优化依然是现代科学管理仍然常用的手段,但如果认为只适用于对物的管理,而此时科学管理原则显得似乎不适用,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管理对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彻底。现代的员工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样子,而是绝大多数都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伴随着工作内容的优化,工作形式的多样性,员工被要求要拥有越来越多的能力,要对组织目标负责,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组织要求员工必须有能力从事规划的工作,而不只是俯首听命。能做的规划的越多,意味着计划和执行的区别渐进模糊,意味着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责任,生产力也会越高。而只有当管理者认识到员工和企业可以共赢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出科学的管理,在会在管理中体现出人本关怀。否则一味地追求企业的效率而忽视了人,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的开篇就写了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确保雇主的财富最大化,与此同时也要确保每一个雇员的财富最大化。而这种财富的最大化,不仅仅是指公司或其股东的高额红利,还包括公司的每一个分支部门的发展都达到其最佳状态,这样的财富才能够长久。而对于雇员的财富最大化也不只是与同阶层的工友相比得到更高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每个人都达到效率最大化的状态,使每个人都能够从事与他自然能力相匹配的最高等级的工作。
从这个管理的目标出发,就能看出泰勒改进管理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使得一切可以产生财富的人或物,都达到可持续的最佳的状态。
泰勒在书中写到“科学管理的基础正是在于建新雇主和雇员两者的真正利益是相同的也是一致的;没有雇员的财富最大化,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就不具有持续性,反之亦然。”企业或组织中,不能一味的强调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考虑员工或组织成员自身的利益,而不仅仅只强调无私贡献是一个企业或组织更好发展的前提。在那个资本家忙着剥削,劳动者急于反抗的时代,泰勒这种管理目标的提出无不体现着平等和人本关怀的理念。
三、激发工人主动性的最佳的管理方法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写道:管理所面临的问题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激发每一个工人最大的积极主动性。他在书中反复重复一个重点:为了激发工人的主动性,管理者必须为其所管理的工人提供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特殊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快速提升或晋升的希望;更高的工资,其形式可以使丰厚的计件工资或者是基于快速有效的工作的额外津贴;工作时间的削减;与普通工人相比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等等。泰勒的动作研究使得生产更具高效标准,但那仅仅是泰勒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要想持续的进行这种高效标准,还需要激励因素的支持。
后来的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中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也指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而这其中的激励因素就是泰勒提出的“激励主动性”的一种发展和完善。
四、培训改变工作效率
泰勒在书中这样写道“当我们不在一群或组的方式管理工人,而要转为研究每一个工人个体的时候,如果工人不能完成他的任务,就需要有一位有能力的老师来教他如何工作才能做得最好,这些老师还要指导、帮助和鼓励他,同时进一步研究它是否适合当一名工人。在这种计划下,每一个工人都被个体化对待,而不是粗暴、严苛地把那些仅有一次没有完成工作的工人解雇,或者扣除他们的工资。我们给工人以所需的时间和帮助,让他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如果他在智力和体力都不适合这份工作的话,我们就把他分配到另外更适合他的工种上去。”这段话就细致的表述了泰勒对于培训的做法和理解,虽不够系统化,但对于培训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培训后效果的反馈都有阐述。可见,泰勒是十分重视对工人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培养正是为了使得工人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虽然需求层次理论是在1943年提出的,晚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但在此书中关于已初见端倪。当然,有的人也会认为,泰勒培训好工人是为了工人能更高效的为资本家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我也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无论目的为何,在这个过程中,泰勒都是秉承着一种科学中立的理念,即便是为了提高效率,工人也在其中获得了应有的报酬,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质量。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体现了泰勒对于人本身的关怀。
反推我们现代管理中的培训,要从泰勒的科学管理中学习培训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确培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需要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而这个结合的过程就需要管理者首先了解企业的需求。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从现有的岗位、规模、技术等方面对培训的需求进行事前的预测,在需求来临前就先培养好人才,做好储备,已面临工作中的出现的挑战。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员工素质欠缺什么就培训什么,与职位特点紧密结合,不搞学而无用的培训。
其次,员工的需求也很重要。在培训的时候要考虑员工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和水平,以及是否可以胜任该岗位。而不是盲目的搞培训。合理安排培训的方法渠道,因人施教,因岗培训。对于员工的工作晋升,自我发展也是培训需要考虑的内容之一。当培训与任职、晋升、奖惩、工资福利相结合时,员工才更有主动性,积极性。这也体现了泰勒在科学管理中的人本关怀理念。最后,培训还要做好定位分析的工作。第一,进行整体判断。就像泰勒对于一个任务进行动作分解一样,管理者需要了解业务重点,发展方向,以目标为导向。第二,对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根据组织在技术和结构上的变化,对组织优劣、员工能力及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确定培训重点。第三,进行工作分析。依据工作说明书和工作标准,明确职位的职责、工作条件及人员素质。
读罢此书,掩卷深思。泰勒的智慧遗产让如今我们依旧受益匪浅。对于科学管理原理的再度解析,重读经典,对于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区别更加明晰。客观地社会条件,是管理思想诞生、管理方法有效运用的土壤。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进步到一定高度,领导者们民主开放的作风,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于管理的目标也是不断地提高,不再局限于物本管理,而是追求人本管理。以人为本,企业才可生存发展,管理才可以高效。当然除了客观因素,也依赖于被管理者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的提升。
纵观我国当前的企事业单位,在管理的过程中,虽然口号上追求“以人为本”,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比如:中国是一个人情的社会,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工作中更重注人际关系而不是工作效率。从事工作更多的是靠着经验或者人情的安排,并没有以岗定人,导致许多规章制度形同摆设,工作绩效也只是追求大家都好的一团和气。单位的管理者对“人本管理”还没有足够认识的前提下,就为了追赶管理时髦,盲目的贴上“人本管理”的标签。这既是对人本管理的曲解,也无益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
《科学管理原理》并不像曾经我在教科书中看到的那么冰冷机械化,而且有很多带有温度的管理理念。以至于后来行为科学管理时期的很多理论都可以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找到影子。《科学管理原理》可以说是“物本管理”的巅峰,“人本管理”的启蒙。
参考文献:
[1] [美]F・W・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美]彼得・W・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09-213
[3] 王昊.论泰罗科学管理的当代意义和历史局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1):56-60
一、名词解释
1、双因素理论
2、管理信息系统
3、非正式组织
4、流程再造
5、创新
二、填空题
1、经人类一再表明,管理的有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___ 、 ___ 、 ___。
2、管理科学是美国谁提出来的___ 。
3、管理部门化有三种主要形式:___ 、 ___ 、 ___。
4、信息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系统调查、___ 、 ___ 、 系统实施、系统维护构成的。
5、控制过程:确立标准、___ 、 ___ 三个过程。
6、集体决策方法:___ 、 ___ 、 ___。
三、简答题
1、简述科学管理学的主要观点
2、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
3、简述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4、简述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1、论述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2、论述你如何做好领导.
市场营销学:
一、单选题(很基础)
二、填空题(涉及到4C 、营销的发展阶段、产品的分类、促销人员的奖励等)
三、名词解释
1、市场营销
2、潜在需求
3、选择注意
4、渗透市场
5、市场
四、简单题
1、简述产品整体概念
2、简述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
3、简述选择目标市场时的战略
4、简述定价的一般方法
5、简述影响促销组合和促销策略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
一、充分运用当代经济学原理,多维度研究分析政府审计成本,为政府审计成本战略抉择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佐证。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恰当理解和认知关于政府审计成本的基础性原理,对于更好地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分析审计成本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的理解,人类一切行为其实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性动机,都拥有尽量小的成本换取尽量大的收益要求。审计在提供公共物品、满足不同偏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中,无论是行政组织构筑、人力资源重组、物力资源占有,还是审计法定职能的履行等方面都有一个成本耗费问题。为此,审计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真实准确计量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管理成本和决策成本,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
多动因理论。成本作为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种代价,是多重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控制之下,控制成本不是控制成本本身,而是控制引起成本发生和变化的原因。识别和分析成本动因有助于认识成本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强化成本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的理论,认为成本在本质上是一种函数,是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自变量)合力驱动的结果。从这一观点出发,应从审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审计自身等方面认真分析审计成本动因,综合分析和协调处理影响审计成本的各类因素,寻找成本控制途径。
bpr的基本思想。bpr即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过程重构之意,是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主张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再思考和激烈再设计,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突破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的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过程流。强调组织应以业务流程而不再是以职能部门为中心,以实现绩效的巨大提高。审计部门运用bpr的基本思想,改良审计体制带来的诟病和破解工作实践中的难题不失为一种上策。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也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并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即对于雇主而言追求事业的发展,对于雇员而言充分发挥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企业和行政管理。当前,对于相对比较清廉的审计部门而言,大力推行科学管理,充分激活干部潜力对于控制审计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而言,我国政府审计与其作为政府序列的监督身份相比较总成本偏低,但个体成本虚高的现象也不无存在。
1、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战略转型期,政府审计成本总量不相匹配,审计能力和工作效率难以有效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跃至世界第四,平均增速9.7%,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处于战略转型期。为了扩大内需、提振经济,中央密集出台了“国十条”、“金融九条”等一系列宏调政策措施。审计作为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政策措施落实是法定义务。政府审计成本投入总量必须与审计在整个社会经济权责结构中的地位相匹配,否则,过低的审计成本总量必定是以牺牲审计能力和工作效率为代价。
2、从我国政府体系构造上来分析,政府审计成本尚不能完全保障法律法规赋予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审计职能被虚置。国内外专家认为,政府体系构造应包括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系统。从审计对象来看,政府机构五级设置,规模大,部门多,全国审计机关仅有8万多人,而面对的审计对象却有百万个之多。据资料载,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每年审计覆盖面为50%左右,二三级单位和中央垂直管理单位审计覆盖面则更小,甚至有的从未审计。从审计总量看,20__年财政总收入为51304.03亿元,增幅达32 .4%,且近几年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6.7%。此外,还要开展企业、政府投资、经济责任和绩效审计等。而现有的政府审计成本投入难以保障审计法定职能的发挥,审计真空必然存在,审计职能在一定范围和时段被虚置。
3、社会对审计需求旺盛与政府审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明显有悖于市场供需规律。供需理论认为,审计发展的关键是审计供给与社会需求关系的协调平衡。审计是一种提供特殊公共服务的活动,其最终“产品”是广义上的审计信息。政府、人大、社会公众以及投资者、债权人等审计信息使用者,从各自对审计信息的价值取向提出审计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委、政府和人大,以及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期待审计在政府绩效、行政问责、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新领域发挥作用。而目前我国80%地市县区审计机关经费不足,人员编制过少,审计手段落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审计有效供给能力偏低,明显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
4、政府审计有效产出不足反衬了审计成本虚高,同时个体成本偏高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衡量审计成本的高低不单是以审计成本的总体发生额为标准,还要与其相应的有效产出相比较。目前,审计有效产出不足,造成了审计成本虚高的假象。一方面,审计产品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很多单位部门没有审计,很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发现,审计整改乏力,审计的广度、深度、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产品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缺乏对现有的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同时,审计产品没有迎合市场需求,服务对象单一,服务层次较低,很多价值没有体现。此外,少数审计机关行政成本和个别项目成本偏高的现象也大量存在。
三、无论是理论预期还是时代背景都一再表明,我国政府审计应全面开展审计成本筹划,持续有序提升审计能力,积极谋求有效控制成本和审计功效最大化的动态平衡。
(一)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扩编增效,保障供给。
需求促生供给,供给必须保障。我国立法机构、党政机构及社会公众等对审计的需求,是政府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目前改革步入“深水区”,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付诸实施,和谐社会的构建,审计需求表现出了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政府审计必须遵循市场供需定律,全面提高审计供给能力,确保有效地提品服务。一是确立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审计供给工作思路。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唯一的和最高的目标,充分认识社会需求是审计生存的基础,以积极的姿态最大限度地、及时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否则,继续生存面临困境,将被经济社会淘汰出局。二是开放审计产品供给市场。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要充分征求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根据需求组织生产,有效供给,否则产品就没有市场,没有价值。三是适度扩编。随着经济总量扩张、社会发展,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因此要适度扩编。20__年,国务院出台各部门“三定”方案时,唯一没有减少编制反而给审计署增加编制300个。各级政府都应适度增加审计编制。同时,审计机关要以继续教育和培训为平台,加速审计干部队伍知识更新、结构优化、素质提升,全面提高审计能力。四是加强审计经费保障。审计经费要全额纳入规范部门预算,积极改善审计工作环境。并且,条件好的地方,还要制定经费奖励政策,充分调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供给能力。
(二)以流程重组为核心,科学管理,全面控制。
审计产品服务是通过具体的审计业务流程完成的,所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审计必须要一个高效的审计业务流程的配合。受审计资源的限制,审计机关要有效控制成本,必须科学整合资源,设计最恰当的业务流程,并对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一是要再造业务流程。打破传统思想,重构整合审计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价值流程、人事流程、信息流程,建立起运转有序、信息通畅、灵活高效、反应迅速的工作体系,为成本最小化提供组织载体。具体讲,可以进行四个层次的改造: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循环改造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人员分工专业化;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合并简化附属机构;整合与利用外部审计资源。二是要科学管理。标准化的概念来源于生产领域,逐渐渗透到执法领域。推行审计标准化管理,从成本定额、成本计量、审计作业、审计成果都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标准并制度化,逐步建立科学的审计成本核算数字化模型,促使审计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三是要全程监控。实行事前控制,科学合理确定审计计划和编制项目成本预算;以预算成本执行为依托,加强审计实施实时监控,高效地完成各项审计任务,提高审计质量;强化反馈控制,开展对比分析,与成本预算、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再度发生。同时,要大力推行干部自主管理,有效发挥干部道德品格在成本控制中的积极作用。
20多年前,日元升值带来产品价格上涨,日本企业竞争力减弱。面对困难,日本企业不断挖潜,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降低造价。“再拧一把毛巾”,这种名叫丰田生产方式的管理方法带给中国企业很多启示。
谈到丰田生产方式,不能忘记大野耐一这个人,他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创造者,倡导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二战之后日本低迷的经济环境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准时性
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彻底杜绝无效劳动和浪费”,也就是说丰田生产方式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要想实现利润,必须降低成本;而要想降低成本,则必须杜绝无效劳动和浪费。这就是丰田生产方式的一个中心,即彻底杜绝无效劳动和浪费,与之相配备的两个基本支柱是准时化和自动化,除此以外,还有实施丰田生产方式的基础:持续改善,这些就构成了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框架。
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是“准时化”和“自动化”,这两大支柱的最初发明者是丰田喜一郎及他的父亲丰田佐吉。
丰田喜一郎曾对丰田英二说过“在汽车制造这种综合性工业中,对汽车装配作业来说,最好是准时地将各种零部件集中在装配线旁”。大野耐一抓住了“准时性”这个关键词,他幻想,是否存在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需要的时间内,按需要的量送到装配线旁,这样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库存。事实上丰田也做到了这一点。
为了彻底杜绝无效劳动和浪费,大野耐一认为有两个方向作为依据,一个是,要想提高效率只有同时降低成本才有意义,必须以更少的资源生产出必要的物品;另一个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为以生产线为中心的整个工厂着想,分别各自地在自己的阶段提高效率,使整个生产体系取得整体性的改进。
不断改善
遇到问题就想引入新的机器设备,最后只会让企业失去自主改善的能力,甚至可能被机器左右。同时,改善不应该是下属等待领导的命令并盲目执行,而是应该随时想“这样调整工序是不是更好”等,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上世纪 80年代,丰田公司出现了自主研发活动:工人们自主研究现场管理的改善方法。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开始渗透到业务的各个环节。于是,全面的丰田生产方式诞生了,标志是活性化原则的产生。
活性化原则的本质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和美国工厂最大的不同是:美国公司给作业标准,工人们按标准做就行了,而丰田公司相信工人们的智慧。在丰田公司,产品进入量产前,有制造准备活动,以前由技术人员进行的改善活动,现在由一线工人提出思路,参与完成。丰田公司会调动大量人力来做量产前的改善,充分发挥一线工人的聪明才智。
在丰田公司工厂中,有醒目的“改善看板”。看板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改善前的状况,另一个是改善后的状况。改善效果产生的经济效益、改善承担者的姓名和奖励都写在看板上公之于众。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例子中看出实行精细化管理到底能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Abstract: Fine management is a modern management idea, is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synthetic management of the hospital. Through elabor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refined management, the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refined management of medical insurance,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n refined management of medical insuran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refined management of medical insurance.
关键词: 医院;医疗保险;精细化管理
Key words: hospital;medical insurance;fin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172-02
0 引言
医院医疗保险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技术、科研、服务水平,甚至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实现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医学科技迅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思想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精确化、数据化,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效率,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效益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①
2 医院医疗保险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2.1 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在不断完善,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医院是医疗保险服务的载体和医保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医院的医保管理模式也应该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由粗放式到精细化、由人治向法治化过渡。加快精细化管理步伐,提高管理水平,不但完善了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更是提高了医院的综合竞争能力,是医院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2.2 精细化管理是获得群众认可的重要措施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最重要的目的是使病人受惠。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到医院医保管理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参保病人的候诊、住院时间,使服务流程简洁明快,服务态度热情周到,服务行为文明规范,服务措施便民利民,服务环境舒适安全,服务信息公开透明,提高病人满意度。
2.3 精细化管理是医院医保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推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向管理要效益的过程。医院医保的精细化管理能有效地避免过度服务,更好的取信于病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它可以规范医院医疗保险制度的运作、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单元、改进管理方式,确保医保管理高效准确到位,提升医院整体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3 医院医疗保险实施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把精细化管理看成是“吹毛求疵”,认为精细化管理与过去的日常管理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给“管理”冠个好听的名字罢了,对精细化管理真正的含义理解不透,认识比较肤浅,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认识上的不到位,必然会带来行动上的迟缓和管理行为的弱化。
3.2 精细化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精细化管理要落到实处,重在执行。但很多时候,一些设计非常精良的精细化管理细则,却难以得到良好的实施,出现“执行陷阱”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精细化管理其操作性设计得不尽合理,难以得到良好的实施;
另一方面执行人怕得罪人,怕麻烦,不愿意认真执行,最后导致精细化管理只能流于形式。
3.3 精细化管理的“度”难以把握 为了追求精细化,往往把一些可以省略的步骤变成不可缺省的。有时候这是好事,但凡事都有两面,有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细化导致效率低下的极端现象,即“效率陷阱”现象,其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者对精细化“度”的把握,这取决于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卓识和能力。
4 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挣值法;偏差标准
1.引言
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它一般包括五大环节,即成本的预测、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而成本控制是五大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对工程项目成本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最终使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获得好的效果[1]。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项目管理开始逐步与世界接轨,项目的目标控制效果有了较大改善。但总体来看,项目成本超支的现象仍十分普遍。与此同时,工程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较而言,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成本管理失控现象更加严重。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的竞争相当激烈,实施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帮助企业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施工企业的迫切需要。本文简要介绍项目管理领域的成本控制原则与方法,并据此为企业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成本控制方法的基本原则
2.1 动态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指:为实现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对工程项目所消耗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控制与纠正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费用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即要想有效控制成本,必须做到成本的动态控制。
为了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必须动态地搜集项目成本的进展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由专人统计工程成本的实际消耗情况,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对比,以更好地了解项目成本的发展情况,便于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2]。成本数据信息既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表示,也可以用图形的形式表示。简易的动态成本跟踪监控图如图1所示:
图1 动态成本跟踪监控图
如图1所示,通过对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监控,能够帮助项目经理更好地发现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对产生成本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纠偏措施,尽量使项目成本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2.2 整合的成本控制(与质量、工期结合起来考虑)
工期、质量和成本是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显然,对一个工程来说,工期、质量、成本三者不可能同时达到最佳状态,只能期望三者之间达到相对的最理想状态。质量是项目的生命,每一个施工企业都必须把质量管控放在首位,本着质量为本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合理安排好工期以及做好项目的成本计划对于项目的成败也非常重要。显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想要较紧的工期,必然会增加一些项目成本。而无限拖长工期,且各种资源管理不善,更会加大开支。因此,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准备工作中进行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经过科学分析确定合理的工期,选择在工期、质量合理的情况下工程成本的相对最低值,以增大经济效益[3]。
2.3 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是贯穿项目全过程的一个行为,不仅在施工阶段,而且在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有成本管理[4]。从项目的投资决策起,便应该建立一套初步的成本控制体系,明确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并采用规范化的成本管理模式确定成本管理的组织结构及相关流程;在设计阶段,应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合理测算出基本建材的需求量,避免浪费;在招投标阶段,应本着成本控制的原则,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从收费方面对多家投标单位进行比对;在施工阶段,更应该做好现场管理,建立一整套成本控制班子,下至基层施工员及施工管理层,上至项目管理的决策层,都应该将成本控制的理念牢记于心,建立各自的财务分析体系,在成本偏差出现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在竣工验收阶段,应该做好项目预决算的比对,并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成本进行分析,找出不必要的成本消耗所在,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经验教训[5]。因此,成本管理也应贯穿于项目成本全过程管理,如图2所示。
图2 全过程成本管理图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招投标阶段方法
项目执行过程中控制的关键是及时准确地分析项目进度状况和成本状况,尽早地发现和预测项目中成本的差异与进度的延误情况,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目前,在项目成本控制领域运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挣值分析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引入一个中间变量“挣值”来帮助项目管理者分析项目成本和进度的变动情况,并给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相关变化的信息,让项目管理者对项目发展趋势做出正确与科学的判断[6]。
3.1 挣值法
挣值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引入一个中间变量“挣值”来帮助项目管理者分析项目成本和进度的变动情况,并给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相关变化的信息,让项目管理者对项目发展趋势做出正确与科学的判断[6]。该方法通过引入已完成工作预算费用BCWP(Budgeted Cost for Work Performed)、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Budgeted Cost for Work Scheduled)、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ACWP(Actual Cost for Work Performed)三个基本参数,并在这三个基本参数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费用偏差CV与进度偏差SV,或费用绩效指数CPI与进度绩效指数SPI来监控项目实施中成本与进度的状态,当CV
图3是运用挣值法管理的具体示意图。在图3中,通过计算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可以得出当时的挣值。
图3 挣值法的图形表示
3.2 基于偏差标准的成本控制法
项目经理通过挣值法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后便可知道项目的成本进展状态,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成本偏差出现之后,项目经理应及时对偏差进行分析,找到引起偏差的原因,并通过分析预测因成本偏差带来的项目超支的严重性,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或采取哪一类型的措施。很显然,偏差的大小不同,对项目顺利实施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对偏差进行量化的分类管理很有必要。为此,本文将偏差分为正常偏差、一般偏差与重大偏差三类。
(1)正常偏差,即较小的偏差,其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小甚至消失,此时可以不用采取任何措施;
(2)一般偏差,即比正常偏差稍大的偏差,该种成本偏差的存在尚未达到影响项目最终顺利完成的程度,只要采取一定措施,项目仍然可以在企业可接受的成本偏差范围内完成。
图4 偏差标准设置方法图示
(3)重大偏差,即较严重的成本偏差,此种偏差的存在说明项目成本已经严重超支,且超支程度已超过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此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关的成本纠偏措施,否则项目将无法在可接受的开支范围内完成。
通过以上对三种偏差的定义可以看出,重大偏差是应该受到项目管理者优先重视的偏差,而一般偏差则是应该受到管理者次级重视的偏差,那么,偏差达到多大可以称作一般偏差,多大是重大偏差的标准则是成本管理中对偏差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而科学地、定量地设定偏差标准成为对偏差管理的关键问题。
为合理地设定偏差标准,可以项目能够承受的成本超支范围为依据。例如,某项目的预算为1000万元,经分析认为,10%以内的项目超支都能够被接受,即项目能够承受的成本超支范围为100万元。借鉴关键链管理中的静态缓冲设置方法[7],可以将可承受成本超支范围中的前33%作为划分一般偏差的标准,前66%作为划分重大偏差的标准(如图4),即,当项目的成本偏差小于等于33万元时,偏差为正常偏差,不用采取任何措施;当成本偏差大于33万元小于等于66万元时,需采取一定的纠偏措施;当成本偏差大于66万元时,说明项目成本已经失控,必须重新进行项目成本的预算,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偏
4.总结
基于目前项目管理领域的理论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并介绍了在项目实施中对成本进行监控与管理的挣值法与基于偏差标准的成本控制法,这些方法为科学管理项目成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校科研2014(38)”
参考文献
[1] 毕星.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 古映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8):145-148.
[3] 徐洪刚,胡鹏飞.工程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集成控制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3):131-133.
[4] 聂顺利.浅谈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建筑与预算,2002(2):9.
[5] 陈孟嫦.浅谈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中国建设信息,2005(10S):40-42.
重视人的作用,将人与天地合称三才的思想是《周易》的基本思想。我国历代学者以人及人与天地的关系为研究中心,提出天人合一论,以此形成古代哲学思想。《周易・泰卦》启发人们要心物一体,阴阳相交,上下同心协力,彼此沟通才有吉亨之象。《周易》中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已被日本学术界所接受,并加以发展,广泛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在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做生产、销售的决策,必须广泛取得一致意见,不仅在高层领导中如此,而且要征求工人们的看法,使全厂上下尽可能达到认识上的统一。这样执行起来,自然有一种齐心合力的效果。日本的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正是与欧美等国的重大区别。
《周易》太极思想也被日本企业界广泛运用。美国出版的《日本工业秘密》中说:“日本工厂是一个家庭。是一个娱乐场所。这一观念,美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的。”用家庭这种方式把员工组织起来,以和为贵,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力,是符合《周易》太极学说的。《周易》认为,只有太极完整,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日本企业界大都采用阴(被管理者)阳(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中道管理的方式,称为“拿中间而照顾两端,”上下和睦,老板放心,经理称心,劳动者热心。这种管理方式也是采用《周易》“致中和”原理,符合《周易・乾卦》的“安人”概念。
在日本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他的成功是他的管理思想的成功,他的管理哲学乃渊源于儒家经典之首的《周易》。他的企业经营理念是把握宇宙的道理和社会的法则, 从管理哲学中发挥了无形资本的作用,他的成功给全世界提供了完整的中国管理哲学思想。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 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 ,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Www.]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 ,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 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 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 1 ]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