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8篇

时间:2023-06-25 09:21: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

篇1

【关键词】电工基础;课程标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

一、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意义

1.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基础。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课程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电工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基准点,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要素之一。对于丰富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是保证教学实施的需要。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教学指导性文件。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把课程标准的目标直接引向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对于制订电工基础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围绕学生就业岗位(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以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力求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是执行电气、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二、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

1.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构建要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提高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教学方式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以职业素养、岗位技能需求为主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总体框架及教学目标的确定。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由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方法等构成。评价服务课程,课程服务专业,专业服务就业。

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对相关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分析后续专业课教学中所需的电工基础知识,结合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对电工基础理论与技能的要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就业岗位,突出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强调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其专业能力、方法与社会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处理生产与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为获得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用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标准的原则

1.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相协调的原则。通过对相关岗位群的充分调研和分析,结合后续专业课程及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鉴定的需求,以易学易懂、必需够用为出发点,科学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其理论深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加强基本概念的阐述,弱化复杂的理论推导、计算。

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提升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为出发点,结合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鉴定的相关内容以及后续专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培养。

在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纪律,工程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作为课程标准设计的重要内容,并切实落实到课程教学实施之中。

2.以多媒体为载体,以案例教学为主导的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学校即有教学设备状况、学生的基本情况,课程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动画等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与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以案例教学为主导,贴近专业讲理论,贴近生活讲理论,消除学生对电工技术的神秘感;通过实验使学生逐步积累电工知识和实践经验,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及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

【关键词】 专业教学 渗透 职业道德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政治课,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很难使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很难达到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系统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会起到关键作用。下面,笔者以机电专业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1 加强专业教学与德育教学间的整合

每一个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管是有意或者是无意都会影响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每个专业课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各个课程的特点,有机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根据培养目标的行业特点,突出不同的职业要求,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反过来,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又会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动力支持。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可以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2 专业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1 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

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适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从而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起到引领教学、服务于教学的作用。

例如:我曾任教的机电2011级5班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有强烈的表现欲,争强好胜,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将本次实训的德育目标确定为“团结协作、荣辱与共”,让学生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实训过程中,我将全班同学分成12组,3人一组,首先让学生明确德育目标,告诉学生哪一组做得最快、做的最好即为优秀,评出两组“最佳协作奖”。最终,学生在这次实训中,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任务达成率高,而且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学生的操作热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

在《电力拖动》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教学任务,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养成爱护工具和设备、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并引进企业的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把6S管理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2.3 使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

我们的德育教育往往是空洞的说教,而我们的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听者,真正能听进去的不多,收效甚微。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在《生活德育简论》一文中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恶,在生活中体验职业道德的内涵。

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销电子产品。在活动中,我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产品特点制定推销计划,设计推销方案,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童叟无欺,并教会学生一些推销的基本技巧,要求学生在销售过程中,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可见,社会实践会给学生一个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现才华的舞台,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来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时时刻刻洞悉学生的心灵,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把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发挥专业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爱岗敬业、责任心重、创新进取、德艺双馨的优秀“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教师认真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亲情和爱心来关心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文明的行为举止、科学规范的职业操守去影响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环境的构建上,要将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要将道德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终身职业能力发展,将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展板、标语、制度、规定、标准、职责等不同形式不同途径地展现出来,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2创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高职教育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因此创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保证在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促使学生在职业道德修养上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企业准员工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为例来进行阐述。

2.1依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由专任教师、企业实践专家、职业道德专家、德育教师、辅导员等人员组成的“职业道德研究会”,在对大型、中型、小型不同规格各层次各性质众多企业进行广泛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及智力特点,参照与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鉴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细化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行提取优化,进一步明确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与研究。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专业的任职岗位群主要为机械设备装配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机械设备操作工、安装调试工以及设备管理与销售人员。对制造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等进行大量的调研,依据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国家职业鉴定标准中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确定了该专业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基本素养;具备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

2.2突出教育的实效性,系统化设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

以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为要求,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将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渗透到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中,充分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不断线。开设《形势政策教育》《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大类基础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通过课堂学习、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和环境熏陶等多条渠道,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提供必要前提。针对专业课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升和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实事求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创新创业、安全规范、团队合作等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加入项目教学,使之成为项目课程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践时,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熟悉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工作要求,按照真实企业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重依托学院素质发展平台,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活动、道德讲堂、道德名人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专题讲足、爱心互助、以职业道德为主题演讲比赛、希望工程、专业技能比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英雄模范电影展播等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第二课程活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2.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拓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途径

根据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职业活动相联系,体现创新、合作、敬业等职业道德修养和品格要求,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任务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合作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理论教学与人文讲座、职业道德讲座、名师讲堂、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小组、创业工作组、社会实践等密切结合,文理交融,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进行项目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设计、方案制定、任务实施、项目评价等途径,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细化到各个教学流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重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处理、心理调适、创新思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通过规范作业、文明生产、强调纪律,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能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2.4通过职业实践活动,促进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

充分利用《金工实习》《机械设备装调》《维修电工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及答辩》等实践课程的实训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整个的实践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体现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管理到位,要做好统筹规划、分工明确、精心设计、实施认真,对于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实习实训,通常采用“双师”授课形式,企业兼职教师多为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和实践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企业背景和职业成长的轨迹从专业角度深入解析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从业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顶岗实习,作为一个准员工,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要求,在车间师傅的指导下在企业任职岗位上进行生产作业,使企业职业道德文化的氛围感染顶岗实习学生,由企业职业道德的标准评价和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领悟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3结束语

篇4

学生在学校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是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学习,以争取毕业时达到“德技双修”“德能并举”。

教学环境的设局可以仿照生产环境布置。高职院校依托院校内各种实验实训室,根据生产流程来布局,为学生提供切实提高其就业素质和技能的专业环境。例如,不少学校都开设有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那么实训场所可以借鉴电子厂商里的生产线建造。一人一座,座位旁边贴有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等,让每一个实训就像在一个小型的生产车间里,充满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实训前制订出标准计划指示图表并且在学生当中选出技能好的担当质检员,组织能力好的担当线长。质检员负责检查工艺水平、质量。线长负责到考勤、布置任务和总结。每一道都有特定的学生来完成,每个人做一个特定的工作,操作前佩带好规定防护用品。这样的教育环境同工作环境统一,使得学生在学校时就已经接触到可能会遇到的生产环境,感同身受,即使将来到了真正的生产线上也不会觉得生疏,也能够尽快适应。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渗透职业素养。首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或经营性作业的业务流程,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按照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与高职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内容来源于生产现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项目、案例分析、工作过程、情景模拟、工作任务分析、管理实践等教学环节,大家团队协作一起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归纳,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执行能力。再次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提倡规范化管理,强调纪律性和管理性,按照企业的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企业要求准时上下班,严格按要求出勤,那么在学校时也要注重纪律、讲究操作规范。只在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重要的场所,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素养教育质量的理想途径。研究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dultFurtherEducation,即成人技术继续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等的共同点是采取校企合作办学的方法。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途径有:共同创办专业订单培养、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共同创办专业建设理事分会等。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人才才能实现无缝对接。学生的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甚至实践课堂都可以放到生产一线,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教学和培训。企业与学校配合联合培养不仅使学生有利于掌握实际生产设备操作和维护等相关技能,还能了解到相关工作岗位、感受到企业文化,提高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让学生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我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之一是创办“润建班”,这是与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一起联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公司实行军事化管理,使得参加的学生能在短暂的培训中迅速实现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一名公司准新员工的角色的转变,并从中深刻体会到团队精神和公司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专业理事会是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学校联系到的理事企业单位都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明星企业。通过专业理事会,学校与各理事企业单位紧密联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理事企业单位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为学校各专业的理论教学、学生顶岗实习、调研、社会实践等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将学生成培养行业、地方及理事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机制,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共赢、共同发展。

以赛促学,各种丰富多样的技能大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技术比武的平台。一方面,技能竞赛往往与企业的结合,参加比赛就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资源和设备。另一方面,通过比赛和交流,学生可以寻找差距,明确了岗位成才的方向。而且在短短的竞赛时间里完成技能大赛要求的任务相当不容易,对所有的选手的体力、技能和意志力是非常大的挑战,参加一场有强度、有难度的比赛,学生大大促进了自身技能和素质的发展。不少学校参加技能竞赛大赛比赛都是以老带新的方式,让一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长一起参加。新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也提高对技能工作、不同职业的认识。除了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考证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好形式之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全面提高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考取电工上岗证、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中级)、国家工程职称系列电子技术员、维修电工(中级/高级)、Protel绘图员(中级),也可以根据兴趣考一些相关的证书:AutoCAD绘图员(中级/高级)、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工(中级)和ISO9000内部审核员。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篇5

【关键词】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高职院校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人才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

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实际需求制订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节约了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为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有一定基础理论、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一、分析企业需求

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增进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基础。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经研究发现辽河油田缺乏大量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掌握较高操作技能的电气工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供配电系统运行与检修、自动化生产线维修与管理等工作领域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此,学院为满足辽河油田生产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办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二、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需求分析,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有一定电气理论基础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电气自动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电气控制和电器维修领域第一线,从事石油工业电气设备自动控制、企业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工作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上,主要包括:(1)维修电工(2)电工(3)变电所值班员(4)电气安装工(5)变电所检修工。

三、明确学生能力和要求

围绕培养目标,学院确定了学生所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工作能力,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操作与维修,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根据这些能力,学院对学生提出了任务要求:了解电气防爆防火的基本知识,理解工厂供电与高压设备操作得基本内容,掌握电工仪表正确使用与安装,掌握电控机械零件安装与调试维修,掌握供配电设备的安装维护与保养。从而培养出了适合辽河油田需求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四、实施人才培养

(一)进行课程开发,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课程开发是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实施手段。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引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化职业素质养成,注重应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1、职业岗位分析

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群工作情况,依靠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明确就业岗位方向。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工作中的要素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形成岗位群分析表。在分析岗位群的基础上,确定核心工作岗位:(1)维修电工(2)电工(3)变电所值班员(4)电气安装工(5)变电所检修工。

2、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为,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典型工作任务有触电急救、操作票填写、电气防爆防火操作、电气图识读及测绘、机械零件识图、电工典型计算、基本测量、电工材料识别、电工仪表正确使用与安装、电子产品维修、电控机械零件安装调试、电动机维修、电机控制电路安装调试、电力电子电路安装、变频器装调试、PLC编程设计与安装、供配电设备的安装维修与保养、高压设备操作、保护整定、工厂供电设计、线路铺设、外线作业、组态技术应用、触摸屏技术等。

3、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参照石油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共同培养人才

由于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为辽河油田公司的二级单位,本身为企业办学,这就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保证。学院为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为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双赢关系。学校和企业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实习场地,全方位、深层次地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2007年由辽河油田投资兴建了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购置新的实训设备,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有了自己的实训教室:电工、电子技术、PLC技术、单片机、电机变压器实训教室等,变电运行、电力拖动、传感器实训教室在建。学院充分利用一体化专业教室,模拟岗位场景。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院与曙光采油厂、电力集团达成协议,建立自动化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顶岗实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的职业能力,缩短了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差距,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企业反馈信息看,他们的知识、技能都得到了企业的肯定。通过与企业座谈和毕业学生追踪调查,毕业生多数分布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服务与生产管理等工作。他们以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用的技术技能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深受企业的好评。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的骨干,并在校企结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引入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有机结合,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引入企业文化,能引导学生尝试对不同文化和多元化价值观的认识、理解和认同,逐步培养高职学生求生存、谋发展的职业意识,团队协作、科学高效的职业能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将使高职学生在职场中立于不败、终身受益。实现企业与学生双赢。

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把辽河油田“继承、融合、创新”的现代企业文化融入办学思想中,立足辽河油区,着眼石油行业,深入实施以用市场链接学院、用知识经营学院、用机制管理学院、用改革发展学院、用创新完善学院的办学理念,在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增强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素养 培育

笔者认为职业素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层面的职业情感,如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另一个是技术层面的职业技能,如职业技术、职业行为习惯。

这两块内容就其在现代社会就业中的重要性而言,职业情感素养的重要性远大于职业技能素养。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教育,对精神层面的职业素养相对薄弱,造成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较差。主要有以下表现:爱岗敬业精神不够,缺乏主人翁精神;遵章守纪方面有待提高,迟到早退现象比较多;对企业忠诚度不足,很多学生会经常跳槽;工作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尊重体谅他人;安全意识不够。

一、造成学生职业素养低下的原因

1.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途径单一、缺乏活力

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政治思想课来实现。《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德育课程关于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内容,可比较全面、系统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的规定和要求,对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课程脱离真实的职业情境,没有与真实的职业技能教学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需要的是身边的事例,最好看得见、听到过,需求和现实的落差,导致学生上课的课堂效果不理想。因而培养职业素养的最好环境应该是专业课堂。二是通过班会课实现。但班会课的教育往往是就事论事,不成系统,职业性不高,而且有许多班主任老师多是文化课教师,对专业了解不够,在职业素养教育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思想建设、法治建设并没有同步跟进,这些都导致了社会思想、价值观的多元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迷茫,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就不能认清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片面夸大消极作用,扭曲价值观,造成理想信念的空虚。学生往往先于教育者接受到社会各界良莠不齐的信息,所以容易形成在校生职业素养教育滞后的局面。

3.学生自身的素质良莠不齐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是义务教育中偏下的学生,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相对较差,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思进取。另外在义务段教育中并没有涉及职业启蒙教育,造成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较差,许多学生在填写入学志愿时,对职业一无所知,对所谓的职业规划更是无从说起,造成部分学生的职业兴趣差。另外现在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如何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

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落脚点就应该是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

1.提倡大专业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

现在的学生在高一入学之前,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所谓志愿完全是听从家长意见,或者是随其他同学的想法,对专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有大专业意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教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个大专业,上课首先要从大专业的角度出发,努力营造专业氛围,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例如数控专业学生在一年级时首先接触的专业课是机械制图,但作为一个机械制图老师,不能局限于机械制图专业课,而应从整个机械数控专业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并结合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明确本专业在校期间需要完成的课程以及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在职业学校学习,能充分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都能清晰勾画自己的职业蓝图。

2.适当引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把学生定位在一个农民工,而是一个技术工人,所以必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通过了解企业让学生树立职业信心。企业文化是一个很热的词。但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平时要注意了解相应的企业情况,尤其是本行业知名企业以及当地的知名企业情况,平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企业文化知识,如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的用工情况、企业职业的工资水平、企业的管理模式等等。虽然这些知识不能完全称之为企业文化,但比现在所谓的企业文化进校园,贴几句标语、挂几张企业的照片或者几幢冠有企业名称的教学楼,要丰满许多。这些实实在在的企业相关的知识不仅让学生了解企业,从而了解自己的职业,还能了解自己的定位。例如目前所有的中职学校实训室管理都开始运用7S管理模式,但是并没有多少老师真正向学生说明7S管理模式的历史以及它真正的作用,只是把它当做大扫除,笔者曾经在自己的课堂上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来向学生阐述日本丰田公司以及它的7S管理。另外笔者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讲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知识,让中职学校的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农民工的区别。

3.创造职业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说简单点,就是从职业的角度去考虑做任何一件事情。有一个故事:一个屠夫无论看到什么动物,总是盯着它的脖子,朋友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在想从哪里下刀最好。这就是一个职业意识。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职业意识主要有质量意识、顾客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以及交货期意识等等。

专业课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职业情境和职业场景,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例如机械专业车工老师在实训操作课,通常都是单人单件,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工件,这在流水线作业中行不通。因此教师要换位思考,模拟企业生产,让一个小组做一批工件,每人做一道工序,最后对整个小组进行评价,以此增加学生的成本意识、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服务专业的学生更是要通过情境教学加强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的训练。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某旅游景点,然后在把景点做成PPT,让学生模拟导游工作,一个学生做导游,一批学生做游客,通过模拟导游训练,培养导游的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比如在导游课,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评价做导游的学生,更要评价做游客的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真正一个游客会有怎样的想法,怎样的要求,以此训练学生如何从顾客角度考虑做好服务工作。

4.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笔者曾在课堂上看到一个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拧一个螺母时,拧不动就把脚踩到扳手上用力蹬,也曾看到过机械专业的学生,把卡盘钥匙插在卡盘上就离开机床。这些行为都是不良的职业行为习惯,这些行为细节会让我们的学生显得不够专业,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形象。专业课教师上课时,要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如电工专业教师就该明确学生在剥线时的保留长度,电工工具摆放位置,工作台整理规范,服务专业学生托盘手势应该怎样、餐具距离是多少、餐具摆放的秩序是怎样的,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只有长期的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5.加强契约精神教育,促进职业道德生成

契约精神即为反映契约关系及其内在原则的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是一种重视规则和尊重规则的意识。契约精神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职业道德的思想文化基础。契约精神其实是对契约的一种敬畏,其作用甚至是远远地超出了道德对于人们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但不得不承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中确实缺少契约精神。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要注意正面教育学生契约精神的形成,注意收集一些正面的故事,并想方设法把这种契约精神融入到专业课堂中,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生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

总而言之,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说教就能完成的,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难想象,一个不尊重职业、没有职业道德、没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缺乏职业意识和职业信仰的老师能教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落实“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及人格魅力。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正确的职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德友.建设职业化实训室文化环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2]叶振忠.ISO9000思想在电子工艺实习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0(12).

[3]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篇7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实行五年制高职教育模式改革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可以秉承“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和“争取多证书”这三项原则,只有这样五年制高职教学改革才会取得应有的效能。下面以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进行简要探析。

一、专业的培养和就业的方向

(一)培养目标

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热爱国家,拥护党的路线,具备该专业的水平文化和良好道德,拥有实际的动手能力,了解相关的管理制度,能够快速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并且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型技术人才。电工电子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主要在于态度、技术和知识。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相关的电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看懂电气图样,同时掌握安全用电的知识以及触电急救和电器故障处理的能力。

2.对于常用的电器材料能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很好地对电子材料、元件质量以及电机进行选择。

3.掌握好电器测量常用仪器的知识基础,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测量的工具,能够熟练掌握电器的控制技术,并且能够根据图表对电器设备进行安装。

4.会保养和维护电器设备,掌握电工维修或者高级无线电操作方面的技能,并且拥有高级工技能等级的证书。

5.了解电器的最新技术,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对企业质量管理和控制有一定的了解。

6.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交际的能力。

7.能够独自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有效地处理信息,并且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目标,适应职场的变化。

(二)就业的方向

该专业毕业之后可以从事企业电器产品的生产、低电气的维修、电子产品生产一线的管理以及经过企业培训后从事电气产品的设计和营销工作。

二、课程结构设置

(一)公共基础课程

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应包括德育课程和文化课程,选修课程应包括任选课程和限选课程等。德育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文化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任选课程由各学校自行选择而定,限选课程包含心理健康、职业健康与安全、就业与创业,历史、地理。为了凸显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为专业教学服务的功能,因此这一部分既需要满足“必要”又要考虑“够用”,在内容的规划上需要进行精简,并且可以运用报告或者调研的方式完成教学的目标。

(二)专业技能课程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应包括方向课程和平台课程。专业技能必修课程一定要凸显实用的特点,要紧贴专业特点,凝聚目标主要内容要求,有机地结合次要内容要求,将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教学体系。将电工电子专业、电子技术知识、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PLC应用技术、电器设备维修和企业供电系统与安全用电技术的理论和实际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由学校自行选择。(1)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新闻、名著、职业生涯、应用写作、心理教育和普通话口语交际等。(2)知识拓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CAD软件应用、计算机工业、现代物流、管理心理学、多媒体与图像处理等。

三、课程内容的调整

在确定好课程以后,就需要开始进行筛选内容的工作,这是确保新课程体系顺利执行的关键所在。一般课程内容需要具有四种特性:针对性———课程的内容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它严格地在职业岗位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分析和筛选,这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实用性———课程专业与实训课程中的流程、特点以及情形需要进行高度的整合,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原则和理念,展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联系,能够让学生快速适应职场;综合性———在进行课程的开发时,需要将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其中的精髓,通过压缩的方式,使得理论内容精简,高新技术得到扩充,使得职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时代性———课程内容一定要与时代相结合,能够跟随社会技术的脚步,体现出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水平,不能十年如一日地设置课程,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的更新,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新需求研究出新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的需求,使得我国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能够得到健康、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学群.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展实训教学:谈五年制高职制冷专业电工电子实训应注意的问题[J].辽宁高职学报,2009(1):55-56.

篇8

学风成绩分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以下三部分内容中其中一项不符合规定者学风成绩为不合格,具体评定方法如下:学生出勤《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学生出勤认定如下:上课后10分钟内到是作为迟到,10分钟后到或不到视作为旷课;提早10分钟内退场视作为早退,10分钟以上为旷课;三次迟到、早退视作为一次旷课。旷课学时数超过本门课程总学时数的30%直接认定学生学风不合格,未超过本门课程总学时数的30%认定为学风合格。作业完成《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学生作业应根据教师布置情况按要求完成,未完成应写情况说明让教师认可,未得到认可视作未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次数超过70%和以上者视作为学风合格,30%以上作业未完成者视作为学风不合格。上课纪律《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上课期间应按教师要求完成教学内容,凡属上课期间不服从教师管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者,均视作为学风不合格处理。

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学科成绩的具体评定方法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学科成绩以满分100分制。总评成绩60分以下者视作为学科成绩不及格,需要重修。具体分值评定如下:

1.理论部分

理论部分占学科成绩满分100分的20%,即20分。其中理论试卷考核部分占理论部分的75%,即15分;课堂提问回答部分占理论部分的25%,即5分。(1)试卷考核:教师根据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编制成不同类型的题目,制作出《电工技术基础》课程试题库。理论试卷考试前,随机抽取试题库中任一套理论试卷,让学生通过做试卷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试卷考核。试卷中各项目题目所占分值分布如下:简单直流电路设计与安装占20%,简单交流电路设计与安装占25%,简单综合电路设计与安装占30%,复杂交流电路设计与安装占25%。(2)课堂提问部分:教师通过平时上课提问的方式,随机抽取学生解答所提问题。教师所提问题应是每个项目内容里涉及到的知识点,是提出要学生查询的相关内容,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每个项目咨询栏中的问题。学生答错问题不扣分,答对作加分处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给出此部分成绩。本部分教师应注意抽取学生次数的均衡。

2.实验部分

实验部分占学科成绩满分100分的30%,即30分。其中实验平时成绩占实验部分的30%,即9分;实验考试成绩占实验部分的70%,即21分。(1)实验平时成绩,根据平时课堂实验过程中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提交的实验报告等情况进行评定,每个实验任务一个成绩。本成绩由每个实验验证内容后的附表中的填写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及数据的正确性来决定。实验附表、实验报告、数据填写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材上均有,直接填写统计即可。(2)实验考试成绩,根据在规定进行的实验项目中随机抽查的方式完成。学生随机抽取曾经完成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附表、实验报告、数据填写。指导、评分教师记录学生实验操作中各项要求达到的水平,然后根据各项要求进行评分所得。实验考核工作单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学材中有附录。实验考核评分设计分值分布如下:1)线路连接正确性占实验考核分30%2)根据测量正确性占实验考核分25%3)数据分析处理正确性占实验考核分20%4)是否符合安全操作规范占实验考核分15%5)报告内容处理是否完整占实验考核分10%。

3.实训部分

实训部分占学科成绩满分100分的30%,即30分。主要依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对电路的识别、电工工具的正确使用、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实训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检测等多个方面是否达到实训项目目标来考核。每个实训项目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学材中有工作任务单,根据不同的实训项目工作任务单的填写,评出每个单项的分值,将各个项目成绩总和即是实训部分分值。各项目所占比重为:简单直流电路设计与安装占15%。简单交流电路设计与安装占25%,简单综合电路设计与安装占30%,复杂交流电路设计与安装占30%。

4.职业素养及其它部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