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8篇

时间:2023-06-25 09:21: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

篇1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但新课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却成为了影响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

1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不适应

教师反应比较强烈的是认为“内容标准”部分叙述得不够明确。例如:课标中要求“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说明;再就是对“学习目标的水平”中叙述的层次“知道、认识、理解”等提法难以把握,分不清各种提法的层次高低,实验技能要求达到什么程度不甚清楚。

1.2教学条件的制约因素

⑴正值初中入学高峰期,班额大,教师工作负担重,又没有专职的实验员,致使实验活动组织难度大。不少实验只有在教室内进行演示,学生只看不做。有些实验即使做了,由于实验准备不充分,学生参与程度不够,草率应付实验,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

(2)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缺乏,新课程理念要求化学要贴近生活,设置的探究活动的器材与实验室内现有的仪器、药品不配套,并且难以购买,使部分实验无法进行,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酸雨模拟实验几乎许多学校都没有做过。

1.3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

部分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和音像资料,不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用多媒体或播放录像的方式代替实验。学生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1.4对新教学理念的认识存在误区

新课程下的许多实验都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完成的。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怕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讲的面面俱到,剥夺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比如在做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时,实验还没有做老师就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诸如“试管破裂、水槽水变红”等现象以及应注意的事项都告诉了学生,使原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探究实验变得索然寡味,学生的实验不过是验证一下老师讲的是否正确而已。

2 新课改下搞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2.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了解课标对实验的具体要求

新、老教材大纲对实验的要求不一样,新课程标准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新的要求。老师们应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实验基本技能,形成新课标所要求的科学探究能力。

2.2开发教学资源,对新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简单分类,分层次进行实验教学

对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梳理,简单分类,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弥补实验资源紧张的缺失。一般可把教材中的实验分三类:一是家庭可做实验,如“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污水净化装置的实验、鸡蛋壳成分的探究”等;二是家校均可做的实验,如“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实验、分子扩散实验”等;三是必须在实验室做的实验,如“镁带燃烧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等。对于能在课外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代用品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不但解决了实验室紧张的实际困难,缓解了实验课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必须在实验室做的实验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3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验素材,优化实验教学策略

立足教材,注重实验的基础性。由于新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界限,许多实验都是穿叉在每一个课题中,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才能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材中基本实验的教学,对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实验及其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对于很简单常用的操作,可单独练习;对一些稍复杂的操作,可结合具体的实验进行练习;对于抽象的理想实验、难以观察或因易爆、有毒的实验可以用课件或音像资料展示,如:模拟电子的运动、混合气体的爆炸实验等。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建议

初中化学是学生步入初中才开始接触的一门学科,本来学生对于化学就是陌生的,他们不太了解化学的应用和学习目的等等方面,而我们化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化学,学会化学原理,而化学原理的学习就必须要借助实验教学才能完成。每一个化学原理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们都是有着科学的依据的,而这些依据都是通过实验证明的,如果化学教学中缺少了实验教学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学习到化学知识,一切的努力都只是白费而已。只有通过实验,学生才能真的感受到某一个化学反应是怎么产生的,才能清楚看到它的化学反应是什么样子的,这种直观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化学的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可是,目前我国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可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初中化学教师们对于化学的实验教学也是非常头疼,他们也明白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可是现实状况的限制使得他们根本不能放开手脚去进行实验教学,他们也有着各方面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各个方面,比如说:首先大部分学校的化学实验基础设施简陋,根本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实验,即使教师真的让学生实际操作,也不可能达到实验结果的标准程度,更甚至还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其次,有些教师也不太愿意实验教学,他们更愿意上课讲一下实验操作过程就好,并不要求真的实验,他们认为这样既完成了实验教学的教学任务,又节省了更多的教学时间,可是这种没有真的动手过的实验操作也只是空谈而已,学生仍然不能真正体会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正是由于这些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一直停滞不前,学生始终不能真正通过实验来领会化学的反应和原理,可见,如今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二、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

(一)完善化学实验的基础设施

化学实验最不可缺的就是化学实验的仪器等设备,如果没有基础设施,那么化学实验根本不可能进行,这就好像是写字没有笔,吃饭没有筷子一样,任何实验的进行都必须借助于各种实验设施,这些设施就是实验的工具。可是纵观我国目前初中化学的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都正是由于基础设施的匮乏导致了实验教学的滞后。因此,要想成功的进行实验教学,首先就必须要完善初中化学实验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我们的化学实验或现象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也会运用于生活,因此,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说,教师在阐述某一个实验原理时,可以运用生活的例子来说明,并且通过生活实验来证明,例如在研究盐的融化因素时,可以让学生将等量的盐放在等量的两杯水中,不过这两杯水的温度不一样,一杯是100℃的开水,另一杯则是温水,观察两杯水中的盐融化的情况,通过实验证明,可以很直接的发现盐在高温下融化更快,也就是温度影响盐的融化速度。这种实验就是将实验理论原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用学生们都熟悉的盐来做实验,既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演示错误实验过程,让学生找出错误结论

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改变思路,逆向思维,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演示错误的实验过程,在这种错误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时让学生找出错误结论,从错误结论中推导出正确结论,然后再将正确结论演示一遍,给学生加深印象,更加直观的通过对比观察现象。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找出错误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四)对实验结论进行适当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初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并且能够努力对所学知识不断探索,求知,达到更高的学习境界。作为初中化学教师,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实验教学以外,还必须有意识的对实验结论进行适当的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毕竟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化学的学习不能仅凭文字叙述,也不能局限性某一种实验结果,可能一个实验会产生很多种可能,更甚至前人的实验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学习化学,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并且能够不断探究实验结果,在不断的实验中验证和发现新的原理,这种化学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探究学习。

总结:总而言之,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和教师都应该为化学实验教学不断努力。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究各种有效可行的实验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在实验教学的学习中学习化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好的运用化学知识;而作为学生,就需要积极主动的接受实验教学,并且更多的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以求更深层次的化学实验探究,希望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更加顺利和成功。

【参考文献】

篇3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1.客观因素

⑴从课程设置层面分析.在江苏省的绝大多数初中课程设置过程中,通常把化学课开设在初三.在一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新授课的教学,还要完成应对中考的复习工作,任务繁重.但是由于中考科目众多,很多学校一周只开设四节化学课,将化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的非常紧凑,赶教学进度现象严重.实验教学仅仅就局限于教材上,学生对实验的直观感受少之又少,无法体会到观察实验现象的美妙,也就不能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⑵从考核机制层面分析.由于目前各地中考模式仍然是采用笔试,化学试题的改革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于在很多实验题目中,对于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甚至实验方案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只要按着答案书写就能得分,做没做过实验没有得分上的差距.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动脑子思考,死记硬背就能满足考试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不愿意进行课堂实验,“黑板实验”成为了错误的教育趋势.⑶从教学装备层面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不是一次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常采购化学仪器和药品,如今的化学传感器也可以更快速地用于化学实验,这也需要教育部门的相关协调.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验设备和试剂不齐全,即使教师有心开设实验教学,也没有条件满足.这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大的阻碍,逐渐减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所以课堂的效率也大大降低.

2.主观因素

(1)从学生主观能动性上讲.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的考试压力很大,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向理论倾斜.在面对化学实验时,很多学生常常走马观花,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认为只要识记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2)从教师职业素养上讲.很多的初中化学教师,主观上不是不愿意进行实验教学,而是年复一年的毕业班教学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根本没有多余精力放在实验教学上,自身的热情也有所消退.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只能从得分角度去考虑,这给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也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不会说积极主动地找趣味实验或者优化教学的实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这种完全重复教材的行为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延伸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旨.

二、对策与建议

实验教学贯穿于化学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在其中获得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化学实验都有其特定的教学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实验,才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功效.

1.注重规范展示的引领作用

教师的亲身示范和演示是学生直观获得正确化学操作和化学现象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教师提供规范的演示操作,才能利于学生事后的模仿操作.例如:在“粗盐的提纯”操作过程中,教师准确的进行演示:组装仪器、配置粗盐溶液、过滤、蒸发.对于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述重点,对于其中的注意事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看”二“听”.等到学生自己操作时,可以避免操作的误区,三“做”.可见教师的示范性非常重要,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实验装置要搭建精美,实验步骤要与教材一致.当然如果教师要进行创新实验或者趣味实验,要事先对学生进行解释说明.

2.注重实验方法的横向对比

对比实验方法是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理解和实验技能提升的重要抓手,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教师主导性的参与.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个实验,在气体收集上,通常可以有如下两种方法,笔者就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如下比较和分析.排空气集气:将长直角导管长的一端伸到集气瓶底部,用点燃的木条在集气瓶口进验满,“验满”后,就用一玻璃片盖在瓶口,待用.排水法集气:再迅速换1根短弯导管,将其一端浸入水槽中,并在倒置的充满水的集气瓶内通入气体,集满后,用玻璃片盖上,待用.

3.注重实验知识的内化延伸

篇4

一、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或设计一些教材所没有的又易于完成的课堂演示实验,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积极探索。例如:上第一节化学课时,用“白纸显字”的方式自我介绍(即先用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上化学及老师姓名,然后往白纸上喷稀氢氧化钠溶液)。介绍化学的奇妙时,做“魔棒点灯”、“来无影,去无踪”、“烧不坏的手帕”等小魔术,把学生带入一个神秘的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又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根浸满油的棉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少量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这些趣味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充满趣味的实验现象之中。再加上及时的启发引导,可有效地把学生观察到现象的喜悦之情转化为探索未知知识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目的。

二、增强实验的启发性,为学生提供有效引导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和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探究事物的本质,还要加强启发性问题设计,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前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中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并逐一列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木炭和氧气反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得到的二氧化碳不纯,而且反应需要加热、麻烦。煅烧石灰石需要高温,可实验室实现不了,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相比之下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比较方便。接着,让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完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学中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猜想与假设是创新的先导,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假设是进行实验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学生只有独立思考,合理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想象,敢于想、能够想、善于想。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进行讨论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增强实验的创新性,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

在现行的实验中,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被牢牢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感知,准确描述,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大胆质疑,发散思维。如:教学“燃烧的条件”时,可将课本的实验改为分别将少量白磷装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冷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相同质量的60℃左右的温热水,观察现象;再分别对准两支试管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这样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不仅得出“燃烧的条件”的结论,而且使学生明白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就会燃烧。

四、创设必要的实验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地转变,课堂上不再大量灌输权威性的结论,而是作为一个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引导、组织学生“猜想”、“发现”、“创造”,通过亲历实验过程,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创设令学生兴趣盎然、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的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磨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化学课上,我出示了化肥厂生产的碳酸氢铵包装袋,包装袋上写着“避免与碱混合使用”,我让学生观察标签,问:“看了标签,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纷纷举手:“为什么碳酸氢铵不能与碱混合使用?”“难道铵态氮肥能与碱反应吗?”紧接着,让学生根据包装袋上的信息合理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并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切实可行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最后引领学生对探究过程、方法、结果进行及时反思,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丰富并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如:教学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这一性质时,教师提问:“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然后让学生讨论,选择最佳方案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又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归纳出“物质溶解时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的结论。

五、变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真正提高实验技能

教师要对探究的目标、方法、手段、过程做出总体安排,给学生一个实验探究的明确思路。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探究,能极大地提高教学实效。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教材、资料、网络等资源,提出探究的问题。

只有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究的机会,才能更好地促进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强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演示实验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强化学生的探究技能。例如:在验证不同金属活动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给出所需药品和仪器,在教学中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验证不同金属的活动性不同。(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这样的实验,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积极讨论、设计、操作、探究,验证自己的设想,结论的归纳总结水到渠成。

六、用心设计探究性实验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它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例如:在完成“盐”的性质教学之后,我给学生安排这样一道习题:含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的药物都可以用来治疗胃病,对于胃溃疡患者使用含哪一种成分的胃药更合适?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筛选,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虽然两种物质都能与胃酸反应,但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有气体生成,所以治疗胃溃疡不宜使用含碳酸氢钠的药物。

通过实验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更全面地对知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大大开阔了思维境界,不仅培养了敢于探索的毅力和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

七、注重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实验 小组合作 策略研究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议论环节是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主要形式。南通市教育局在2014年深化教育改革时,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方针。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探究过程必然存在小组合作的要求,因此,我重视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探究任务、指导合作技巧等方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过程、掌握合作技巧、享受合作成果。

一、情境创设,建立学生合作的氛围

合作情境是指在合作过程中创设的有利于合作的情境。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及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教师优势,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发掘教材中具有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和动机,营造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我利用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化学史、经典化学实验等,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例如,在“空气的成分”一节教学中,我尝试介绍空气成分测定的历史以及著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带领学生回到那个思维大解放、科学大发展的18世纪。然后解析拉瓦锡实验,模仿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感受伟人的探究精神。接下来,学生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探究实验小组合作中,一直充满着激情,能够主动合作、相互交流,圆满完成了探究任务。

我在教学中发现:合作情境中隐含的问题,往往有多个信息通道或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挖掘和交流。例如,学生在对“干燥剂生石灰变质”问题探究过程中,思路往往局限于对生成物的探究上,而忽视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因此,我设置了相关情境,展示了“石灰池煮鸡蛋”的视频,除了放置药品外还添加了温度计,以此激发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的兴趣。最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合作探究的角度多元化了。

二、合理搭配,构建学生合作的基础

在“自学议论引导”的议论环节中,小组成员以四人为宜,人数太多,易造成责任分散;人数太少,则缺乏互动氛围。同一个小组中最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组内学生都在一个层次上,有可能相互间缺乏合作的动力,相对也不够公平。在学生水平差别较大的小组里,学生有可能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有利于促进彼此间的深入思考、加深知识理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树立前进的目标。另外,还要注意男女生搭配,一般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男生擅长逻辑思维,女生擅长形象思维。男女学生分在一组,在交流中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达到互补的目的。

我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学生为优秀生,乙类学生为合格生,丙类学生称为待合格生。组成甲乙、乙丙这样的组内成员结构,以实现甲带乙、乙带丙的目的。但由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与以上分类依据并不一定相匹配,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优化组合。各组内还可以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实验员、汇报员等,并不定期互换角色,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要求各小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由此使各小组成员间的能力均衡,无明显差异。

三、任务定位,确立学生合作的坐标

合作过程必须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因此,合作任务的设计便成为合作教学的一个关键。从团体任务类型来看,可以分为相加型任务、分离型任务、连接型任务。三种类型任务可以以课外合作调查、课内合作实验、后续完成家庭实验、小组制作模型等形式完成。

我对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合作任务。例如“金属材料”一节,学生在预习后,我向他们提出了以下几项合作任务:(1)查阅资料,联系生活,交流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信息;(2)调查当地金属生产及利用情况,提出有关建议;(3)收集有关金属锈蚀的原因和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利用的可能和价值;(4)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合作完成一系列探究实验,如金属的硬度、熔点比较等;(5)根据一系列信息,各小组汇报各种金属的不同用途。前三个任务是为最后一个任务服务的。如此设计,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具有引导作用,能避免其行动的盲目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教师一定要注意:布置的任务应是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努力能够完成的,否则问题太难,就会使他们失去信心;问题过于简单,如个体能解决的,也就失去合作的意义了。

四、适时指导,点拨学生合作的进程

从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环节来看,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引发学生提出对探究目的的理解、目前的困惑等,通过组内、组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集思广益,让学生进行自我纠错,排除掉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猜想和假设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敢猜敢想,为学生创造适于思索的环境,引导学生结合经验与事实来猜想。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教师要引导并协调学生参与讨论,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问题,探讨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该做什么,而应指导小组成员将总实验方案分割成几个部分,让每名组员根据自己特点来领取一部分任务,或者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来共同完成同一部分。在收集证据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利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地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在解释、检验与评价环节,教师应指导组内成员使用化学用语、表格或线图来处理有关的实验事实和证据,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评。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十分了解,清楚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都应为小组的成功贡献力量。因此,这种责任和贡献应得到确认和评价。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教学中,我安排了“鉴别真假黄金”的探究实验,提供了合金项链,供学生实验。学生在设计实验环节一般都会联系到金属的化学性质,如加酸或加盐的溶液与合金项链反应,而较少会想到灼烧这一方法。我于是提示了一句“真金不怕火炼”,学生便恍然大悟,思路开阔了许多。在学生做合金与酸反应实验时,很难观察到现象,我便把砂纸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将合金表面的涂层去掉,再放入酸中,现象就非常明显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涂层是一种不和酸反应的物质。

总之,我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践行着“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模式,探索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努力为初中生学会探究与合作提供帮助,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常见问题 分析 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因而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实验教学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作出以下几点仅供同行交流与参考的浅显之见。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一)化学实验教学大都为演示性实验

初中化学主要是在九年级进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需要教学的内容繁多,具有较大的强度,加上很多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以及实验现象不明显和实验结果不确定,因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将本应由学生来完成的实验由教师的演示性实验所替代。而因为教师所进行的演示性实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且具有安全和环保以及实验结果准确的特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然而初中学生往往对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以全面理解,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化学实验教学难以摆脱应试的枷锁

当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大都是为应试而服务,实验教学的模式过于呆板,过程严肃,缺乏灵动性,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于学生的质疑表示不赞同,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一味注重按部就班,按照中考大纲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以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违背,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就难以得到适当的发挥和发扬。

(三)重实验操作,轻实验现象

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获取知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在实践训练中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本应结合当代90后学生的特点和时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现实是很多化学实验教学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为应对中考做好全面准备,因而只强调实验操作要求和步骤,因而大多数的学生精力都耗费在实验操作中,导致实验现象被忽视。

二、关于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浅显之见

(一)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为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从传统的演示性实验转化为趣味性、探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予科学的鼓励性的评价。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应尽可能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实验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打开化学的奥秘之门。为方便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可大胆根据实际,将实验的方方面面做到恰到好处的改进,但设计、改进实验是有明确目的的,那就是更好地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为“改”而改,也不是标新立异。因而,设计、改进实验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改进应符合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原则,不能只是为了改进而改进。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化学教师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物质变化的实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在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同时学会用本质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比如在粗盐提纯这一实验过程中,很多时候常因仪器脏、过滤过程中漏斗液面比滤纸边缘高等原因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此时教师就应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症结的所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开展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是化学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该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可以多个单个实验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初中化学中,有许多收集气体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实验安排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气体收集方法的综合、分析、比较等,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结语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化工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助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丽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2011,(12)

篇7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文化 交际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人生观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笔者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着不同含义,在英语中dog(狗),如You are a luck dog .则译为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二、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国家的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可能引起误解,甚至认为你要请吃饭。

三、寒喧

中国人见人很喜欢问“你多大了?”、“结婚了吗?”。但英美国家人们认为年纪、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状况、信仰等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他们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活动为话题。

四、称呼

中国人在称呼别人时经常会加上头衔,比如XX主任、XX经理等。而英美国家的人不管年纪小、职位高低通常都是直呼其名。在称呼老师时很多中国学生喜欢用Teacher XX,但在西方国家老师通常被称为Mr.、Mrs、或Miss。

五、感谢和答谢

在中国一般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时(Would you like some thing to eat/drink?)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还有就是在英美国家人们面对其他人的表扬和赞美时往往会大方的用一句“Thank you”来答复,与之相反中国人面对这种情况就表现的谦虚多了,往往会说“哪里,哪里。”

六、节日

中西方有许多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独特节日。中国和英美国家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上,英美国家有Valentine’s Day (情人节)、April Fool’s (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 (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们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也表现出不同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七、日常习惯

在日常习惯中,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主观因素造成的,如西方神话中天有七重,而东方文化中天有九重。很多翻译家未考虑这一差异,把诗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中的“重霄九”译为“the ninth heaven”。汉英差异更多的是约定俗成的表达法。例如,汉语中说“三思而行”,而英语中为think twice;汉语中说“乱七八糟”,英语中为at sixes and sevens;汉语中说“成千上万”,英语中为tens of thousands或thousands upon thousands;汉语中说“水深火热”,英语中只有in deep water. 最容易忽视的是一些常用词语的语序问题。汉语中说“文艺界”,而英语中为art and literary circle;汉语中说“高新技术”,而英语中为new and high technology;汉语中说“中小学”,而英语中为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汉语中说“田径项目”,而英语中为track and field events.这些例子几乎可以对号入座,只是顺序不同,因此更容易出错。

此外,还有思维习惯的差异。汉语中主动语态使用频繁,而习惯于客体思维的西方人却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为句子的主语,因此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广泛,翻译时,应该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的主语,相应调整句子语态,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 (他们) 结婚六年没有儿子,然而妻子却出人意料地给丈夫生了一对双胞胎。翻译为英文为:After six years of married childlessness, the father was suddenly presented by his wife with a pair of twins.

八、结束语

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语言知识,还要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大背景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交际能力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学习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得到全面提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领会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达到学习地道英语的教学目的。

[1] 邓炎昌. 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9.

篇8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化学概念 教学过程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讲清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讲解概念的方法

1.理解法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表达简明精辟。因此在讲解概念时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催化剂的概念讲解,将催化剂概括为一种物质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反应中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二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将其简明概括成“一变二不变”。学生对催化剂概念就清晰起来了。此时再设计如何证明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之类的练习,强化催化剂的特点,催化剂的本质学生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再如“化合物”强调“不同种元素组成”属“纯净物”;“溶液”抓住特征是“均一、稳定”,类比“混合物”两个特点来理解来判断生活中的溶液;有机物强调“含碳”、“化合物”,等等,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抓住概念的本质,避免只看重其一忽视其他使概念掌握不完整。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是这个概念的关键。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比较法

这是化学教师常用的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化学上许多貌合神离或相互依存的概念切忌分割孤立的理解。只有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准确理解其异同及联系。如最简单的“单质”、“化合物”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通过下表学生便会一目了然,就不会只注意“异”而忽视“同”,即单质和化合物必须属于纯净物,会留下深刻影响,就不迷惑于常见判断题或物质的分类题型。

这样元素这种很抽象的概念可能容易建立一些。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借助文恩图效果比直接讲解可能好些,如常见试题如“缓慢氧化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之类判断,学生很迷惑,明白了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的含义,此类错误就易避免,也省去了教师许多的口舌。

3.知识网络法

众多互有联系的概念,用网络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更易分辨。

倘问氧化物是何种物质,放到这样的网络背景下学生就知道:它首先是物质,而且是纯净物,组成元素不止一种是化合物,是化合物中无机物,组成特点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样内涵、外延和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该概念所在网络中的位置,学生易掌握。网络法要点是说清分类依据,如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学生容易理解。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死记硬背

这一点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实际上总会有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概念,用于强化未尝不可,倘在学生不甚明了含义时,用于补救和加深理解,显然是不足取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体现新课标理念,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传统考“分子”的概念,大多以填空的形式,也许死记可以奏效,但分子究竟是何种微粒,学生未必理解,倘若以“H、2H、H”中何种微粒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稍加变通或用图示分子的形式,学生就很难驾驭了。死记硬背科学概念对学生发展有所滞碍,甚至使学生完全丧失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注意概念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教材编写十分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和可接受性。如氧化反应,初中仅限于得氧的反应,高中是用化合价升降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更接近本质,这就体现了阶段性。元素的概念过去强调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后来实践下来可接受性不好,加以简化,去掉“质子数相同”。“分子”、“原子”、“化合价”定义均有所弱化,使得分化点大大下降,利于面向全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科学性、准确性任意拔高,要理解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尊重学生的实际。

3.适应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强调自主互助学习,以此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概念讲授应尽可能在学生可接受情况下创设情境,设计活动,使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交流、体会,主动探求概念的本质,“发现”概念的含义,这样比灌输要强多。

4.适应中考要求

概念掌握的深广度要兼顾中考要求。按理中考不会有悖于课标要求,但中考有选拔作用难免会有以信息题形式的拔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适当作高深广度拓展,以适应他们中考得高分与后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永胜.浅议初中化学教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