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21:17: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商务旅游邀请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会展旅游 产业融合 成都市
一、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
会展业与旅游业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产业。了解和分析产业间的联系是制定产业融合策略的基础。
会展业与其他产业有着广泛的联系,是促进产业信息和物质交流的平台,是社会生产和交换或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其核心产品是为会展需求方提供召开展览及会议所需组织工作、场地等服务;而旅游业则凭借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服务。参展客商和与会者是重要的商务旅游细分市场,因此旅游业也为会展客商和参加各类会议的人提供吃、住、行,以及部分参展者、与会者会后游、购、娱等服务。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游客是指以消遣、商务、朝拜等目的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时间在12个月内的人。参会者的外出旅行其实也属于一种旅游活动,属于商务旅游的一类。这些参展商和观众在会后很有可能转化为观光游客,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可见一般,其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服务对象――参展者、观众、会后旅游者和潜在的游客。在参与会展活动的过程中,参展商、会议买家和观众扮演了会展参与者和游客的双重角色。会展业聚集了很强的人流,为旅游业带来了大量的游客;而旅游业则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接待服务。因此,会展业与旅游业产业的互补性很强,这正是会展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会展业和旅游业的联系,我们可用图1来表示。
会展业与旅游业都是综合性产业,涉及到多个行业的协作,产业构成较为复杂。图1主要考察了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联系。从图中可以发现参展商,会议买家和观众以参展参会为主要目的,通过旅游中介进入到会议、展览的举办地,期间接受旅游业提供的餐饮、住宿等一系列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会展旅游是会展活动为核心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从会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旅游业与会展业通常相互渗透和融合,旅游业介入会展业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会展业的旅游属;二是饭店业从事会议和展览的接待业务、旅行社从事联系会议业务;三是举办本行业的会展;四是组织参展商、与会者以及其他参展(会)人员的会后旅游。
二、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一)构建核心吸引力
通过对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联系我们发现,会展活动是吸引会展旅游者前来的核心吸引力,旅游业只是作为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在发挥作用。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前提在于会展活动能否吸引到大量参展、参会人员。举办展会可通过自办展会和引入展会两种形式。自办展会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引入展会则根据当地软硬件环境,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后,通过申办或合作进行。
因此,吸引参展商和观众是会展旅游的基本活动,也是会展旅游的根本所在。要吸引大量客流前来参展和参观,必须满足参展、参会的需求。对参展商而言,参展与否的最重要权衡因素前四位依次是:主办单位的声誉;通达便利的交通;展会举办地是否辐射公司的目标市场;主办单位的推广力度。
(二)整合产业部门
会展旅游者需求多样。专业的会议组织者、目的地管理公司、旅游企业及支持部门共同为会展旅游者服务,形成一条产业链,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与不同组织和企业进行业务的合作。目前较为有效的办法是构建会展旅游集团,将场馆、目的地管理公司、酒店、旅行社等纳入集团内部管理,会展业与旅游业协作的许多问题在集团内部解决,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
对于会展不发达、中小企业居多的城市,资金条件无法实现集团化的也可选择构建会展旅游战略联盟,企业通过协议建立开放的合作关系。加盟企业通常是优势互补的企业,抓住自身最核心的业务而把非核心的业务转给上下游企业,通过相关企业联合,使链上企业达到同步协调运行,实现技术、信息、组织的集成。
(三)优化管理机制
新型产业的构成和发展,必须解决两个产业的非协同发展状态,构建统一协调的外部管理机制,将会展业和旅游业置于同一管理机制下,可促进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构建合署办公的政府管理机构。由于会展业与旅游业核心职能、任务和经济属性差异较大,构建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合署办公机构、协调产业发展是有效的途径,如美国波士顿会议与旅游局,旧金山会议与旅游局。第二,制定行业政策和产业规划。通过制定会展旅游相关政策,可把好相关市场秩序,政府在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宏观调控的角色。
三、成都会展业与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会展
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成都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较快,成为“中国会展第四城”。成都会展从1984年举办春季首届全国糖酒交易会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全国性大型展览170多个,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电子、机械、汽车、建筑、花卉、食品、医疗设备、家具等。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成都会展业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我国整个西部地区,成都会展业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参展规模都占居领先地位。近几年,成都会展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2007年,成都举办展会86个,涉及机械、化工、能源、汽车、服装、休闲等多个领域,同比增长38.7%。2008年成都市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02008),而且成功引入德国慕尼黑博览集团、德国汉诺威展览集团与成都合作办展。
(二)旅游
成都市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三个最佳旅游城市之一。成都的旅游资源呈以下特点:一是人文景观多。全市现有人文景观172处,类型多、规模大、分布广、价值高。二是自然景观全。成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景、水景俱全。三是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以成都市区为核心,组合不同、风格各异的八个国家级、省市级风景片区。四是旅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2007年成都市接待国内游客425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国内旅游收入395.4亿元,增长22.0%。全年组织出境旅游人数14.0万人次,同比增长145.8%。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78.6万人次,增长35.5%;旅游外汇收入2.6亿美元,增长3 1.%。全市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
改善,全市三星级以上饭店98家,旅行社25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达39家。
四、成都会展旅游融合发展措施
(一)建立统一的会展旅游机构和会展旅游公司
从笔者对成都市会展业与旅游业现状分析来看,成都具有发展会展旅游良好的资源条件。从旅游业来看,成都市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三个最佳旅游城市中之一,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从会展业看来,成都会展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良好,被誉为“中国会展第四城”,是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会展之都。成都市优良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场馆建设、基础设施等为成都市会展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成都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并不理想,会展旅游并没有达到优势产业融合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目前,成都会展业务隶属中国贸易促进会成都分会,而旅游业务属于成都旅游局行业管理;而两大协会(成都旅游协会和成都会展业协会)也各立门户,二者没有构建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未能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旅游业与会展业的整合也有限,成都除了成立了一家大型会展旅游公司成都会展旅游集团外,其他旅游公司与会展公司业务来往很少,未能有效地整合会展和旅游资源。专业的会议组织者、目的地管理公司、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合作较少,会展旅游市场机制不畅,未能发挥产业集约优势。
鉴此,成都会展旅游业要想保持产业竞争优势,就必须建立诸如美国波士顿会议与旅游局那样统一的会展旅游机构,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同时,会展业与旅游业应当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可建立会展旅游集团,将会展场馆、展览公司、旅行社、饭店、目的地管理公司等纳入集团统一管理;或者会展企业与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通过相关企业的联合,使不同的企业在会展旅游产业链上协调运行,实现技术、信息、组织的集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培育品牌展会
培育品牌展会是发展会展旅游的重要举措,需要软硬件环境的多方支持。成都现有展馆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米,居西部首位、全国前五位,其中,世纪城会展中心,展馆总面积11万平方米,单馆面积1.2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国际标准展馆之一。成都处于中国西部的中心位置,有便利的立体交通,宝成、成渝、成昆和成达四条铁路干线和川陕、川滇、成渝等国道交汇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七大航空港之一,基本具备了举办大型会展的条件。过去几年,成都先后举办了全国糖酒会、全国医博会、全国汽配会等大型展会,策划并培育了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成都啤酒节、成都购物节、中国国际软件洽谈会等自办品牌展会。
但是成都会展的数量和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缺乏会展品牌。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成都举办的展会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展览会为西部地区及成都的行业展览会,并且此类展览会的参展商及专业观众的地区性非常明显,影响力有限,成都还没有像“青岛啤酒节”、“广州广交会”、“大连国际服装节”、“深圳高交会”那样响亮的会展城市品牌。因此,成都应注重吸引大型展会,扩大自办展会的规模,并组建专业的会展组织公司和目的地接待企业,加强会场服务,加大招展力度的方式来培育品牌展会。
(三)扩展旅行社及酒店的业务范围
旅行社作为服务中介整和会展举办地各项旅游资源,再打包出售给会展活动参与者,为会展旅游者提供获取吃、住、行等服务的便利。通过旅行社向会展参与者提供服务,可避免会展主办方自行组织接待,由于不熟悉旅游业务可能导致组织不合理的风险。
通过对来川游客的结构分析,在所有人川游客中商务和会议游客共占了36.4%,仅次于观光/度假型游客。参展游客是包含于商务游客统计中的,因此会展旅游是四川旅游的较大市场。从旅行方式来看,在团队游客中,商务和会议游客占9.1%。在散客中,商务和会议游客的比例为52.4%。由此可见,会展游客选择旅行社服务的较少,成都旅行社流失了一大批商务旅游者。
造成这种情况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会展旅游者的消费习惯。目前交通、住宿等环节的预定系统都比较发达,会展旅游者不通过旅行社也能买到满意的旅游产品,只不过是花费精力较多而已。另一方面是成都的旅行社规模偏小,并且没有把会展旅游作为重要的市场来对待,专门针对会展旅游的服务产品较少。目前我国一些旅行社开始介入会展旅游。春秋旅行社、山东国际旅行社、上海锦江、中青旅等已加入了国际会展组织,开展会展、旅游、境外订房、订票等相关服务,而成都旅行社、旅游公司进入会展旅游市场的并不多见。
因此,成都旅游公司,特别是旅行社应当抓住市场机遇,针对商务和会议游客细分市场,与会展主办方合作,利用其强大的供应和促销网络,为会展参与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服务,实现专业分工。有实力的旅行企业还可利用手中资源进行会议组织,以及通过兼并、收购、联合,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来提高竞争优势。
此外,酒店为会展参与者提供的餐饮、住宿等基本服务是开展会展旅游的必要组成部分。大型会展的筹备会议、新闻会、分组交流会都安排在酒店会议厅、多功能厅或客房进行,而规模不大的会展包括展厅在内的所有场地和活动都安排在酒店。酒店还可以根据会展举办单位的要求提供,如发放邀请函、接待、会场布置、车船票预订、市内交通服务、旅游安排等系列服务。可见,酒店为会展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服务便利,而一些酒店也建在旅游景区,或交通便利之处,为会后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成都多数酒店只是提供餐饮、住宿的基本服务,以及小型会务服务。因此,我们建议成都众多五星级以下的酒店根据会议、展览市场的需求积极完善接待服务,通过产业的延伸,直接进行会议、展览的承办,如成立专门的会展接待办,改善会议接待设施,推出大型多功能厅,安排会议期间的餐饮服务、会后的活动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还可通过购买、建造、控股和租赁等方式实现内部化,形成将酒店、会展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
(四)开发有针对性的会展旅游产品
会后的观光旅游可以进一步拉动旅游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但从客观角度讲,因为会展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以旅游为目的的,会展参加者同通常意义上的旅游者有着本质区别,旅游及其他休闲娱乐活动对其而言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并辅之以相关的服务,会展参加者在通常状态下是不会主动去参与旅游活动的,除非是第一次来到会展目的地,而且还有空余的时间。
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我们通过对54届医博会参展参会人员的调查,展后进行观光旅游的参展商比例为86%,说明成都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展会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是组织程度较低,主要以自发的散客旅游为主。根据统计资料,会后旅游选择去游览的景点前四位是: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峨眉山、乐山大佛。这些景点都比较成熟,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根据会展参与者会后停留时间短的特点,成都市可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具有吸引力,旅游时间在两天以内的新旅游产品来吸引会展参与者的会后旅游。例如,考虑到会展活动专业性强的特点,针对于参加工业展览会的会展旅游者可以推出工业旅游活动;针对有投资意愿的参会者可推出投资考察游等专项旅游产品;针对需要会后减轻压力、放松心情的推出乡村休闲旅游;针对希望了解会展旅游城市的推出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二日游等。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文旅产业组工作,尤其是诏彬常委和舒莉副区长亲自担任文旅产业组领导并带头参加招商接待工作,文旅组招商工作稳步推进、开局良好:截止6月下旬,共“请进来”考察洽谈企业71家,“走出去”走访对接企业18家,新注册文旅企业3家,储备在谈重大项目6个,重点项目3个,一般项目8个,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概况
(一)抓基础工作。一是梳理招商载体。今年我们聚焦区内现有资源,进一步梳理了文化产业用地、老旧厂房、公园、空置物业、农业可流转用地等招商载体,分类别、分项目细化指标,形成资源储备库并制作成册以备招商推介。二是明确招商政策。充分利用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区重点产业培育和扶持办法》《**区全域旅游实施意见》等政策进行招商宣传,吸引优质文旅企业落户我区。三是畅通招商渠道。对内加强与四大板块、其他三个产业组、三个驻外招商组,以及有关部门、派等的联系,共享客商信息资源。对外“走出去”主动对接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各地文旅龙头企业、特色平台。今年我们不仅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与三个驻点办汇合洽谈招商工作,还拜访了北京伊诺华电动方程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深圳格兰云天酒店、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等,与老旧厂房联盟等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各种平台扩大招商半径。
(二)抓招商落地。一是热情接待,做好推介。今年由我组牵头正在积极洽谈的有国韵艺术小镇、《铁血铸魂》实景剧、旅投交建、金鳌山乡村振兴等重大项目;同时,会同滨江湾区管委会持续推动ACE亚音集团、北京摩登天空、上海子彧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配合招投局不断跟进五矿地产集团、洲际酒店等项目。二是积极跟进,确保落地。工作组内部建立“首问责任制”和“专人联系制”,随时跟踪项目,及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确保成功落地。如为解决《铁血铸魂》实景剧投资问题,产业组为其与荣盛地产集团投资方牵线搭桥,同时,积极联系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组织中小微企业申请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筹备建立文旅企业融资长效机制,拓宽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三是随时服务,排忧解难。文旅组全员既是招商代表,也是项目推进全流程服务专员,要为企业继续做好保姆式的后续服务。如为解决“爸爸的山坡”项目广告标识牌问题,产业组积极与交委、市政等单位协调。我们还主动落实好已落地企业招商政策性奖励兑现工作,收集好相关资料报财政局审核。同时做好企业营收税收情况统计、规划入统等问题,以便区内相关部门摸底掌握企业情况,更好地提供服务。
(三)抓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业务学习,增“内力”。通过邀请区税务局来产业组授课、自主学习和在工作实践学习等方式增长了财税专业知识,提升了资源推介、项目研判、商务谈判等能力。二是通过专题会议,借“外力”。今年以来,文旅组通过“四套班子”领导联席会议、区政协九届第十四次常委会、**融入现代化都市圈等专题研讨文旅产业发展的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广泛借力推动招商工作。三是完善工作机制,聚“合力。”从三月起产业组进一步明确文旅组日常运行机制、文旅产业联席会机制、文旅组与板块的融合机制、文旅组与驻点办融合机制、文旅组与重点园区的融合机制、文旅组与文化骨干类企业的联席机制、走出去请进来的考察机制等七大工作机制,加强与各方沟通联系,共同解决招商落地中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项目落地较难。土地出让、项目落地需要业主、政府、投资人三方高层人员进行洽谈磋商,绝非仅凭招商人员就可以左右。首先,重大文旅项目落地,必须要有抓手,尤其是土地资源,我区重点文旅项目集中在滨江沿线,但滨江资源大多掌握在市级国资公司手中,区内自己掌握的土地资源较少,导致项目落地困难。今年我们洽谈了很多优质项目,尤其还储备了几个重大项目,但最后都无地可落。其次,由于文旅产业的高风险性,涉文旅重大项目的投资方一般都要对区域文旅资源、市场需求、投资回报途径、持续的商业模式等作充分的梳理和计算,其过程既漫长又曲折,因此,不管是投资者比选还是我区分析研判,“双方合拍”的市场机会均有待时日。
(二)要素资源聚焦较难。一是土地资源聚焦难。我区可以承载大型项目的地块资源却难以利用:滨江湾区处于“两江四岸”暂缓开发红线内;金鳌山因基本农田星罗棋布,开发平衡难度大;工博园开园及周边开发主导权在渝富集团手中。其他的小型文旅项目载体资源,公园、矿坑、厂房、水域、各类地块、闲置物业等大多散落在区内各处,资源整合聚焦难,因而一些重大项目要么只有分散布局,要么只有另选他区。二是文化人才聚焦难。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见效慢、经济效益低的文化文艺工作,加之我区缺乏大学类院校,文旅产业人才较缺乏,一定也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信心,影响了招商工作。
(三)考核目标达成较难。国家为鼓励文旅产业发展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如对文化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对动漫产业、出版业、影视行业等均有较大幅度的税收减免,对科普门票免收增值税等。因此文旅项目多数是看着光鲜、税收贡献却寥寥无几。虽然今年的招商考核办法中对各产业考核指标进行了微调,但在重大重点方面还是将文旅产业与其他三大产业进行统一的税收考核,目标较难完成。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聚焦招商重点,招引重大项目。一是空间上,结合我区资源特点,利用钓鱼嘴半岛、重庆工博园、康体产业城、金鳌山等优质资源进行重点招商,助推义渡古镇、艺度创腾笼换鸟提档升级和项目植入等,分区打造滨江湾区文化休闲旅游区、跳磴都市田园旅游区、伏牛溪康体宜养旅游区、建桥工业体验旅游区、九宫庙都市商务旅游区。二是业态上,突出音乐和影视产业链打造。借力钓鱼嘴音乐半岛的功能定位,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设为目标,谋划一批音乐产业项目;结合已有的优势企业聚集基础,充分利用老旧厂房与影视行业的天然结合优势,探索影视类、剧场类项目,利用钢花电影院,引进精品文旅企业和剧场类项目,加速对接《铁血铸魂》等大型实景剧项目;保持与东方园林等国内一线田园综合体的联系,争取在条件成熟时让金鳌山资源得到最好的释放。同时,积极引进汽车电影院、古镇光影秀等新兴旅游业态,继续瞄准国内知名星级酒店运营商,弥补我区星级酒店空白。
(二)突出特色资源,整合招商载体。我区拥有34公里得天独厚的江岸资源和以重钢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文化资源,江城和钢城是我区文旅资源的特色,要整合利用好这两大特色资源,搭建好载体平台。一是突出滨江土地资源。在梳理好现有滨江文旅产业用地资源基础上,保持与渝富、城投等集团紧密联系,密切关注“两江四岸”开发及滨江土地出让时序,及时为投资方和土地出让方牵线搭桥。二是突出工业遗存类资源。持续推进原重钢及三钢厂、长鹏厂、石棉厂等老旧厂房的利用,引导并协助企业用好闲置资源,落地文旅项目,使老旧厂房焕发新活力。此外,还要主动对接区内大型商业类闲置物业,如钢城印象、融创春晖十里,以及九宫庙商圈的部分闲置物业,打造多张文旅名片,成为具有良好集群效应的“旅游目的地”。三要突出音乐半岛定位。我区打造钓鱼嘴音乐半岛的工作已提上日程,并成立了音乐专班推进此项工作。要通过做亮“音乐半岛”这一品牌,吸引各方人才,尤其要招引音乐艺术类院校落户钓鱼嘴半岛,为我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
(三)利用多种方式,促进招商工作。一是“请进来”招商。通过主动联系国内优质文旅企业、部门公司介绍、外派招商组引进、本地的知名人士回乡创业及其他渠道,主动邀请重要客商来我区参观考察。二是“走出去”招商。走出去不仅可以学习外地招商引资经验,还可以对接优质平台,点对点扣门招商,今年我们走出去拜访的企业有很多后来都到我区进行了考察。三是通过“节会”招商。今年通过深圳文博会、厦门旅博会、重庆西洽会、西旅会等节会进行的项目推介效果显著:文博会向贵州传播动力文化有限公司、云环集团、威斯特钢琴等十家企业发出邀请函、西洽会上洲际酒店等项目与我区签约等、重庆工博园亮相西洽会、西旅会。四是利用网络招商。通过“晒风景,晒文化”活动,宣传了**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旅游资源,为我们招商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利用**、**文旅等平台进行宣传推介,讲好**故事、晒好**风景。五是强调专业招商。做好招商工作不能只靠腿勤态度好,只有拿出专业的招商方案才能让人信服。可以委托专业机构做好招商规划和项目包装策划,形成招商专案、策划书。六是以商引商。通过服务好已在我区安家落户的客商,树立良好口碑,以商引商,吸引更多企业在我区投资落地,打造最具价值的投资洼地。
关键词:会展 旅游 融合发展
会展业与旅游业有着天然的产业关联性,两者融合发展的联动效应正不断加强,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发显著,对会展业与旅游业进行资源整合,促进其融合发展,成为了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主体间共同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构建会展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概念模型,对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两大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借鉴。
一、会展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概念模型
会展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就是在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或者各自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过程。一方面,旅游业依托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齐全的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为会展活动参与者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会展业的蓬勃发展给传统旅游经济带来了潜在和现实旅游客源,增加旅游收入和旅游知名度。在这个过程中,人流、信息流、物流等要素通过会展产业链流入会展举办地;服务流、人流、现金流通过旅游产业链流入旅游目的地。当会展举办地与旅游目的地重叠时,会展业和旅游业融合就发生了。如图1所示。
二、会展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
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产业联系紧密,产业链条相互延伸与渗透,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的内在基础。
(一)产业同源
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有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渊源。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570人的团队搭乘火车去12英里外的拉夫巴罗参加戒酒大会[1]。这个被视为全球近代旅游业产生的标志性事件,从其本质来看,却是一次会展活动。从这个起源事件中可以看到,旅游和会展本身具有对象主体同一性。旅游业的主旨就是招徕吸引外来游客,而会展活动中的会展代表及随会展而流动的受众就是形成游客的主体来源。从行业产生的根源来看,会展和旅游也都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会展是企业信息交流的载体和重要的产品营销手段,是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工业化发展结果[2]。旅游主要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后人们需要追求更好生活质量的结果。从行业发展历程来看,最初广义的旅游业包括休闲旅游、商务差旅和会展业。但是随着会展活动的蓬勃发展,旅游业的传统划分,无法囊括会展业的涵盖范围,会展业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会展业和旅游业同属以资源为依托、以服务为媒介的“第三产业”,在其参与者上的一致性、资源的共通性和相互的融合性,揭示了旅游业与会展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二)资源共享
从依托资源看,会展活动依托会展城市的经济实力、产业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旅游活动依托旅游资源开发、城市品牌和相关基础设施。会展业和旅游业都依赖于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信息、人才等软硬条件,对城市的综合功能要求比较高。旅游业的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都是会展活动必须共享的行业部门。尽管相关企业在接待会展商务客流和旅游客流上有一定分工,如会展活动在选择住宿方面一般选择城市商务酒店、会议性酒店或会议性度假酒店、在选择餐饮场所时一般倾向酒店或地方特色浓郁的高端社会餐馆;观光和休闲游客一般则选用度假性酒店以及经济型酒店等,在餐饮场所选择时一般选择社会餐馆以及与旅行社有业务合作的酒店餐馆等,但是完善的交通设施、发达的信息网络、适宜的住宿环境、特色的餐饮、购物、娱乐等一直都是会展和旅游必须共享的发展资源。
(三)产业链交叉
会展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存在着诸多交叉点。会展产业链是以会展活动为纽带,主要为参展商、参会者和观众提供场馆、组织和现场服务等产品。旅游产业链主要是为参与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会展中的大量人流又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会展活动代替了原旅游产业链上的旅游景区作为吸引物招徕游客[3]。在此过程中,旅游与会展活动相互交错,紧密联系,二者间可以互相借力、互为推动。会展业可视为旅游业的兴奋剂和助推器,旅游业可以视为会展业的保障和延伸。
(四)发展相融
虽然旅游与会展的出发点不同,目的和形式各有差别,但是利用资源的一致性高,只是每个资源在不同的行业中占据不同的地位,如表1。因此,将旅游业与会展业融合发展,既有利于资源整合,也有利于促进两个行业共同发展,形成会展拉动旅游、旅游支撑会展的联动关系,产生1+1>2的融合发展效果[4]。
综上所述,旅游与会展产业链上多点重合、资源共享、属性相似,在同一个平台上融合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三、会展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特点
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以协作和联合为主导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具有会展和旅游双功能的新型产业,直接结果就是形成会展旅游业――一种促进目的地经济发展的高端旅游形式[5]。这种产业融合,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产业新体系,会在产业联动的倍增效应作用下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组团规模大
由于会展本身所具有的行业性、产业性以及组办规模大等特点,势必有大规模的会展参加者需要餐饮、住宿、交通、通讯等服务,同时也将吸引众多的政府、民间组织的会展团、参观团、旅行社组织的观光团队,其规模要比单一组织的旅游观光团队要大。
(二)消费档次高
会展由于会议规格高,参会人员均是有强劲消费能力的商务客人、高文化素质客人,其消费档次、规模均比普通旅游者要高得多。
(三)停留时间长
大中型会展活动举办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天,除去会展期间组织的休闲娱乐和参观考察外,不少人员还会在会展活动结束后安排个人的旅游活动,这样停留时间还会延长。
(四)主题特色性强
会展旅游不同于普通的消遣旅游,每一项会展活动都是有目的、有主题的,会展旅游者出行的目的性强,即便是进入到会展活动完成后的消遣性旅游,会展旅游者依然会有很强的主题选择性。
(五)关联带动性强
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关联、带动及辐射作用。根据国际会展业发展的经验,会展业的投入产出比高达l∶10,不仅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通讯、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树立城市整体形象、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六)安排计划性强
由于会展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参与会展活动的人员的住宿、餐饮、交通、游览、娱乐等需求都必须事先做出切实周密的安排。这对会展旅游目的地做好准备工作、保障服务质量非常有利。
(七)不受淡旺季影响
会展活动的举办时间虽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季节等因素,但相对于观光度假活动而言,它对气候、季节等因素的依赖性要小得多。出于价格、服务质量等因素的考虑,会展活动组织者更倾向于选择在举办城市的旅游淡季或平季举行。这有利于提高当地酒店淡季时的客房出租率,增加经济效益。
四、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方式
一般而言,产业融合有三种方式:产业渗透式的融合、产业延伸交叉式的融合和产业活动重组式的融合。对于会展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来说,由于两个产业的功能具有互补性,发展过程中打破原有产业间的业务和运作边界, 从而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使彼此产业的边界发生交叉融合。目前,会展业和旅游业在客源预测、整体促销、配套服务和场馆后续利用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的融合方式。
(一)品牌形象共享式融合
主要表现为将目的地旅游品牌形象应用于会展宣传和招徕。会展组织者在选择目的地时,会考虑一系列关键因素,诸如城市特色定位、政治经济状况、产业发展和配套水平、城市环境、旅游资源等,而这些信息与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是相关联的。旅游业相对于会展业发展的更早更成熟,在市场推广、营销网络、组织构架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会展业只要利用旅游业的业务网络,结合会展目的地营销的特点作适当的提升和扩充,即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如上海市旅游管理委员会成立了旅游会展推广中心,积极推进政府机关及旅游组织和会展企业加入国际性的会展组织,组团参加国际专业会议和奖励旅游,代表上海到国际会议上宣传上海并在国际会议市场去“争会”。会展与旅游相结合的推广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局限,着眼于城市整体的推广,而这种全局性、高层次的整体推广,是任何单个企业或行业都难以企及的。
(二)企业业务扩展式融合
会展企业和旅游企业之间业务相互扩大至对方产业,出现了大型会展旅游集团。酒店、旅行社除了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等服务外,通过后向一体化的业务扩展,直接进入会展业充当会展组织者。这种融合方式属于产业延伸的融合方式。目前,我国很多旅行社都介入了会展旅游,如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设立了商务、会展及奖励旅游总部,为客户筹办各种年会、研讨会以及奖励旅游等。很多酒店还可根据会展举办单位的要求提供,如发放邀请函、接待、会场布置、车船票预订、市内交通服务、旅游安排等系列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旅游业开拓了新的市场,增加了收入来源,并且将新的服务理念引入会展,有利于会展业整体形象的提升。一些实力强大的会展企业也意识到旅游业在展会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向会展业渗透。通过直接投资、兼并、合作等方式组建新的旅游企业,或将会展业的旅游企业直接纳入到会展企业内部,出现了集会展和旅游为一体的大型会展旅游集团。通过集团化方式,会展业务和旅游业务内部化,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控制力,实现范围经济。
(三)会展产品旅游化式融合
在贸易类展会活动中,旅游业只是会展活动顺利进行的辅助产业。随着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出现了专门以旅游为主题的展会活动。这种类型的展会活动中,会展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紧密,能极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如每年杭州西湖博览会共举办活动项目中以旅游休闲为主题的项目超过三分之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和观光旅游者,仅西湖狂欢节一项就吸引观众60万人次议事。
(四)资源共享利用式融合
旅游业的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都是旅游会展活动典型的共享行业。另外,有影响力的会展场馆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一次著名的会议、展览的举办地,比如三亚博鳌论坛的永久会址、西安欧亚论坛的永久会址、西安世园会主题公园等,这些会展场馆有大范围的影响力,容易激起旅游者的好奇,可开发为城市观光景点,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直接融合。如2008北京奥运场馆对旅游者有极大的吸引力,目前已经成为北京旅游收入新的增长点。仅在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奥林匹克公园就接待100余万游客,“鸟巢”和“水立方”参观游客共计22万人次,实现收入395万元。
(五)一体化经营
大型旅游机构兼并会展公司或直接在内部成立会展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如航空公司、景区/景点、宾馆、会议中心、旅行社、商务旅游公司、会展公司、旅游会展营销中心等,部分大旅游集团直接控股展览场馆。
五、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产业融合日趋加深的背景下,会展业与旅游业实现联动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要实现两者的深度互动,就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
(一)以政府为主导,走市场化运营之路
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联动,是由初级、被动和局部的阶段,逐步提升到高级、主动和全面的阶段[6]。但就目前看, 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大型会展活动和旅游项目开发涉及面太广,需要强势机构和权威部门动用各种资源条件,推动上游、中游、下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产业链条的各节点协调配合。因此,推动会展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必须走“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化运作为辅”的道路。在初级阶段,政府给予积极的支持,能大大减少产业融合的成本和时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走“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服务为辅”的道路,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二)以大型会展旅游活动为载体,走品牌营销之路
必须以大型展览、节庆和会议等活动为龙头,通过联合开发、整体营销会展与旅游市场,带动大规模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形成城市品牌。旅游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参加各类国际会展组织,借助这个平台,与国际会展主办机构进行深入沟通和合作,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参与者。 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应积极为参展商、与会者和观众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并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会议或展览结合起来。会展企业在开展营销推广活动时,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将会议展览活动的宣传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等旅游产品的宣传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营销。旅游企业和会展公司联合行动,将旅游宣传渗透到会展的每一阶段,同时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强化商务客人的旅游意识,最终实现销售会展产品和旅游产品。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走能力提升之路
抓住品牌会展举办的机缘,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跨越式发展,以不断提升举办品牌会展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和完善两业融合发展的软环境。如旅游企业要为会展活动提供各类培训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会展部门要为各类旅游节事活动、旅游交易会等提供场馆设施、会务组织等优质的会展组织服务等等。
(四)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应当鼓励有实力的会展公司或旅游企业以股份合作、品牌联合或委托管理等方式,与国内外一些知名会展品牌和旅游品牌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集团或旅游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升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各级政府应摒弃地方利益保护,鼓励企业在竞争中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强化会展与旅游企业间的协同作用,促使会展与旅游产业的连带效应得到巨大释放,实现双赢的效果。充分挖掘潜力,实施差异化扶持策略,大力培育和扶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化优秀活动品牌。积极招揽国内外品牌展会,组织专门力量外出招商招展,争取更多更好的国内外品牌展会。
参考文献:
[1]周彬著.会展旅游管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主编.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美]桑德拉・L・莫罗,[中]武邦涛等译著.会展艺术――展会管理实务[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O5
[4]吴开军.会展业和旅游业合作动因――基于战略联盟视角的分析[J].旅游学刊,2011,26(4):73―81
[5]刘大可.会展活动给旅游业带来的四大转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82
[6]杨建.会展节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3,(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