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1: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技管理存在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从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中期监督以及结题,直至最终的归档,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研管理工作,重视科研,加强科研管理创新至关重要。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创新;对策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及科研管理水平却与农业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讲,科研管理水平制约了科研的快速发展。因为科研工作是专业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如何开展,科研管理机制如何创新,如何使科研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显得十分重要[1]。当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从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一些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研基础较薄弱,管理意识相对滞后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因为地处基层,科研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理念相对薄弱,往往还意识不到科研管理工作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还停滞在以前的习惯做法,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滞后于时代潮流。对于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1.2管理体制较僵化,经费投入不足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程序较混乱,管理人才素质不高。归根结底在于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比较僵化,没能从根本上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致使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鱼龙混杂,没有能够深入挖掘一些年轻的更有潜力的高素质科研人才,这也是由于科研管理体制不够灵活造成的。
1.3优势专业较少,科研队伍较薄弱
总体来说,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各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力量上单薄且分散,一个专业的科研项目往往只包括了该专业的研究方向,集约化程度较低,缺少交叉优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难以形成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专业群;科研队伍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科研工作缺乏深度的积累和纵深发展;科研范围窄小,科研成果形式单一,大都是发表的论文,而真正能为区域农村经济服务的科研项目较少,能转让、被采用的技术成果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研管理人员的梯队有待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2对策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发掘这些特点是做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一个单位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2.1确立创新观念
2.1.1确立创新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观念的创新是前提。要从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以科技创新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和目标,以科技创新服务未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工作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工作要从制订规划、组织管理、基金资助、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方面,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多出成果多出效益。
2.1.2确立协同攻关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个体的、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有组织的科研,紧贴生产实际,加强科研攻关。要重视数据采集、实证调查、跟踪研究。要确立打造科研特色的观念。打造科研的特色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科研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特色意识,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理区位的特点,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有意识有侧重地进行优势力量的整合,打造本单位的科研特色,形成品牌。
2.2建立健全开放的管理机制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只有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够创新。科研管理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适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从宏观上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活动进行调控,增加协调,强化服务,使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充满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2.1竞争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队伍整合难、资源共享难,科研竞争大多体现在个体之上,导致课题小型化、单干的倾向,个体之间彼此封锁信息,难以开展联合攻关,难以形成创新群体。为此,提倡群体竞争、团队竞争,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竞争机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倡导竞争的同时强调合作,保证科研人员能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其在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合力[3]。
2.2.2激励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激励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政策激励、经济激励、机制激励、情感激励等。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参考这些激励方式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单位发展的激励机制的整体规划,使激励成为促进其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依托,并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兼顾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激励。同时,对科研人员实施激励机制时,还应根据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能力较弱的事实,合理设置激励的“度”。
2.2.3约束机制创新。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对科研行为的规范,无论是纵向课题、横向课题,还是对论文质量衡量上都必须进行约束,否则将给科研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给单位带来很大的损失[4]。如实行科研项目中期汇报制度,然后由科研处汇总向所领导汇报,纵向课题还要向上级有关机构汇报。项目到期如尚未完成研究任务或不符合结题条件的,应及时提交申请延期的书面报告,科研处签署意见后,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且项目延长期不得超过一年。
2.2.4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其对科研工作实际意义和效果的评价。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公平、客观和准确的科研业绩评价体系,必须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应将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既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使科研人员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促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在质与量上达到统一。
2.3建立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
培养一批有才干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应尽快使科研管理队伍知识化、专职化、高效化[5]。
2.3.1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自身观念要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服务形式应表现为2个“强”:服务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效益观念强;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公关能力强。避免常规的思维套路,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树立创新意识。既了解本单位科研工作的目标与现状,又了解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及国家的科技方针与政策,在管理工作中具备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6]。
2.3.2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要到位。科研管理者要彻底改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科研管理,向以“协调、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转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第一线,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要有服务创新意识,为科研人员提供各类科技信息、技术转化途径等方面的服务。
2.3.3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求新意识要超前。科研管理人员需从广阔的外界环境中吸取一切有用的先进经验,改变仅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因素支配的狭隘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全方位、辨证地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2.3.4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竞争意识要强烈。竞争意识既是忧患意识又是进取意识,在科研活动逐步面向市场的过程中,科研管理人员要有紧迫感,把握住市场、企业需求的脉搏,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工作当中,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发挥在一般状况下难以发挥的管理潜能,提供高质量的全程服务,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2.4构建良好科研管理平台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以本单位的发展实际为依托,以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引,清除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政策盲点,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决策咨询研究条件,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2.4.1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领导要躬身下去,走到前面,为培养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理清思路、创建体系、构建机制。单位领导既要搭台,又要唱戏;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只有领导重视科研,带头科研,营造重视科研、尊重科研人员的良好氛围,强化精神激励,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才能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才能把科研上的“单兵”、“散兵”作战组织起来变为“兵团”大战,才能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2.4.2增加经费投入是保证。对科研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必要投入,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重视科研工作的一项指标就是经费的投入;同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的立项,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保证配套经费足额到位,专项使用[7]。科研经费有力保证,不但可以购买供科研用的设备、资料,确保科研信息的获取,为科研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可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激励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为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
2.4.3人性化管理是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落脚点。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以“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界人才”为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科研发展规划,引导全体职员工关注社会的需要,为科技人员提升科研素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4.4管理方法创新是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反映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相关部门应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水平高、适应性强的公共管理软件,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减少低水平、难交互的管理软件的使用,使各类数据资源、信息资源更好地运用于日常工作、项目监控、评估和科学决策中。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也应以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思路来考虑和安排,积极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科研管理人员要大胆突破以往旧的束缚,思想上要超前,行动上要快捷,走出单位,走向市场,贴近社会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并融科研于科技服务、科技产业开发管理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让科研成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
3参考文献
[1] 吴明瑜.科研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358-359.
[2] 林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问题与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7(2):54.
[3] 郑存库.论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建设[J].科技论坛,2003(4):11.
[4] 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模式的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2008(4):125.
[5] 游兆彤,绍建成.新世纪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2004(4):34.
[6] 戴洪娟,白一光,蒋启东.浅谈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J].农业科技管理,2006(4):78.
毕业论文被认为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不够,兴趣不高,并且受大学生就业体制变革的影响,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指导、写作、答辩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时伟在《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指出,本科毕业论文仍然存在着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吴国杰等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制约因素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的科研物质基础不足、毕业论文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与考核监控缺乏等等再比如,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较多,整体较为空洞,缺乏实践意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教师要求不严,部分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等等最为突出的就是学术不端,而且不端行为在升级笔者在与一些外校同行进行交流时,感觉本科生毕业论文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学术不端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也开始苗头渐起,大有泛滥与升级之势;甚至拷贝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或将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压缩、拼凑、肢解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由于本科院校扩招,教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压力也很大例如天津某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共有约1200名毕业生,专业教师约160人,平均每名专业教师要指导7.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其中某两个系每名教师平均要指导12人以上如果再考虑部分教师还要指导二学位毕业论文、二级学院的毕业论文、夜大学的论文、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废与立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集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教育部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并曾经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实际上,本科毕业生要不要撰写毕业论文,是由来已久的一个争论正如人们所言,本科毕业论文已成“鸡肋”,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感到棘手,而且社会舆论指责本科毕业论文太水,与其维持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丁晴雪在2009年10月14曰《光明曰报》撰文“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明确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或不再将论文作为本科毕业的硬性条件丁晴雪指出,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本科毕业论文“掺水”问题严重,而是在于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半左右(现在已经超过这个比一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的“平民教育”相应的,本科教育要培养的并不是精英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正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这种变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才受到怀疑但是,取消毕业论文的做法是不是有些过激或一刀切呢?2009年曾经传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仅仅过了一天,四川大学宣传部就将这个“善意的谎言”戳破了可能是四川大学在各方面承受的压力过于大了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有些难当啊!
三、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若干设想
有鉴于此,本科毕业论文有必要进行改革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其毕业论文改革可以分为近期和中长期两步走。
1.近期设想 近期就是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具体设想有两点:第一,对那些毕业论文不合格、第一次没有通过答辩的同学,即使以后答辩通过,应适当延迟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时间,直至取消笔者所在单位,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出台了一些制度与措施,如开题报告制度、指导教师与学生背对背答辩制度、二次答辩制度,等等但是,措施的实施效果依然难以令人满意不少教师私下反应,现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学生不急、老师急”在学生心目中论文写作答辩只是一个过程,早晚得通过,即使进行了N次答辩通过推迟发放毕业证、学位证来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当然,为了慎重起见,维护和谐校园,而且更具有权威性,不合格毕业论文的确定应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二,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查新现在,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任务一般由指导教师来负责,明显没有权威性;而且也不现实,因为指导教师的资源有限、时间有限只能通过非正规的方式确认,如上下文的行文、直觉、交流谈话等,或者是根据电子版文件中回车符、逗号、分号是不是半角提出质疑建议由教务处、学院和学工部等部门出头,组织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查新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一律延期毕业,甚至更严厉的措施此举即可树立学校严谨的学风又可以起到对学生起保护作用,免得出现“秋后成名算账”事件。
一、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风险评价(1)总体风险情况本文选择了3家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对其计算机场地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场地运行维护管理、电子设备管理、业务网结构与资源管理、网络运维管理、网络设备安全防护管理、重要业务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应急和保密管理九大科技管理业务领域进行了实际调查,共发现了17类风险问题。参照《中国人民银行风险量化评估办法》,按照所发现各类风险及问题的性质、控制措施有效性,将风险划分为四个等级:严重、较严重、一般、轻微风险隐患。在发现的风险中较严重风险9个(占比53%),一般风险6个(占比35%),轻微风险2个(占比12%)。其中,在科技管理的九个业务领域中,风险主要集中在设备设施管理(7个)、计算机场地管理(3个)及场地运维管理(3个)三个领域,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应对风险较为集中的上述三个领域进行重点关注。(2)主要风险列表按照后续监督关注程度由高到低以及风险等级由高到低的原则,将各类风险进行汇总排序,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科技管理主要风险情况见表1。2.主要风险评价(1)计算机场地管理较严重风险:一是机房窗户仅为普通铝合金窗,未安装防盗网等防护设备,防盗性能较差;二是放置UPS房间内出现窗户锁具损坏的情况,不具备防护性能。潜在影响:计算机机房作为支行重要场地,机房内存放保障各业务运行的核心网络设备、UPS等重要设备设施,门窗防护性能较差,易产生失窃风险,造成资产损失。(2)设备设施管理较严重风险:一是未配置烟火探测器;二是未配置火灾自动报警设施;三是机房内未配备视频监控设备,无法对机房内设备设施及操作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四是综合布线不规范,核心网络设备到办公楼各个办公室的网络线路集中在机房进行跳线,到各个办公室的网络线路无相应标识,也无相应的文档对线路进行记录。潜在影响:一是未配置安全防护硬件设备,机房的安全稳定运行得不到保障。若发生火灾、进水等突况,救援人员较难及时获取预警信息,耽误救援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导致业务中断等安全事故。二是综合布线不规范,当进行线路改造或出现线路故障时,因较难确定线路连接情况,造成难以准确开展线路改造及难以及时排除网络故障,给日常维护工作带来较大困难。(3)场地运行维护管理较严重风险:机房无门禁系统。潜在影响:对异常开门请求及长时间开门状态不能进行有效警告,无法与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联动。(4)电子设备管理较严重风险:某支行在采购台式机和笔记本的过程中未及时与电脑公司签订采购合同。潜在影响:一是若出现采购电子设备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等情况,难以有效维权,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对外易产生法律纠纷;二是若出现“人情”采购,集中采购优势不能得到发挥,采购成本将会增加,易造成资金损失,不利于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5)应急和保密管理较严重风险:未制定《计算机场地环境应急预案》。潜在影响:若发生机房失火、进水等事故,难以及时有效开展灭火、防水救援,易造成机房资产损失。
二、成因分析
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如下。1.责任心不强,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一是部分科技管理人员责任心及风险意识不强。如:机房配置的3具灭火器已过有效期近一年时间,科技人员未能发现此风险,导致隐患未及时排除。二是部分科技管理人员未充分重视机房安全管理工作。如:放置UPS的房间窗户锁具损坏,未及时更换。2.工作严谨性不够,制度执行力不强尽管上级行对科技管理工作在制度层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但由于管理不严格,部分人员工作不够严谨、细致,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3.人力资源不充足,科技力量薄弱一是县(市)支行人员不足,一人兼多岗的情况较普遍。人员投入不足使得工作质量受到影响,直接影响了科技管理的效果,易产生较大风险隐患。二是县(市)支行科技兼管员业务技能有待提升,业务知识的缺乏易导致风险隐患的发生。4.机房建设投入不足,硬件配置不到位支行计算机机房多数使用近20年,期间,未对计算机机房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同时,机房硬件设施方面投入较少,造成设备老化、安全防护设备不到位、综合布线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b)-005-02
高校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也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创新的主要基地和技术创新的源泉。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高校的建设工作离不开高校科研工作及科研管理,它直接影响着高校潜力和优势的发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承担着对高校科研方向、任务提出指导性建议的责任,对制定高校科研规划、组织目申报、落实协调科研任务起着直接的作用。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的科研管理必然要紧跟时代步伐,按国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围绕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问题,以求使学校科研管理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做出贡献。
1、目前我国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在指令性计划中完成,即课题经费全部或主要来自国家或上级政府部门的资助。在这种前提下,科研管理人员也就不自觉地形成了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工作热情不高,消极被动地进行管理和服务。管理工作的中心多放在科研目的申报上,以课题立数和资助经费的多少来衡量科研管理和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忽视对立课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结果可想而知,高校科研成果质量不高,长此以往大大地滋生科研人员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思想。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研究质量受到影响。
科研管理部门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把研究成果只局限地认为是发表的论文、专著(译著)等等,对于除此之外的学术成果重视程度不够,更没有申报专利,这必然会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如新技术等科技成果。
院校科研课题立率有明显提高,科研经费增长较快,但是研究领域范围狭窄、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联系机会少,创新能力不强,这些使得科学研究的水平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尤其是目申报中存在低水平的重复,缺少高水平的重大科技计划。
大学下设的负责科研的职能部门都是在各二级学院(系)的办公室,他们平时工作繁忙,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的管理人员,即便是有也仅仅是上情下达、统计上报、填填表格、汇总材料,这些人员流动快,临时性强,很难真正实施和发挥科技管理的职能,严重阻碍了科研工作的发展和学术繁荣。而且科研管理政策、条例和档案建设滞后,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和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需求。
2、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1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树立敬业精神,提升服务质量
服务是管理的职能之一,它也是科研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一个体现,具有良好服务意识的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摒弃原有的等、靠、要的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意识,加强自身的学习,熟练掌握并运用科研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并且要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对各种规范有较好地了解和把握,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把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成果管理的重要性,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从科研政策的贯彻落实,科研目的申报、论证。研究计划的实施。研究成果的评价与保护等各个方面来促进工作的进展,而不是以课题数和资助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科研管理和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尺度。同时要加强课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才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提升学术水平和研究质量,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全面进步。
2.2 重视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没有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有其历史沿革的原因。这种情况的产生使得科研目的最终目标只是获得一纸奖状,没有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功能,促进成果转化。改变科研管理工作中重科研成果鉴定而轻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树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防止科研成果的流失。切实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科技活动各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加快确立以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新的科研成果管理及评价体系。特别是医学科研目对于人口与健康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科研管理部门要努力促进科研与临床、科研与市场的结合,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条件。
2.3 加强梯队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并执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科技政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一方面,要重视科研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大家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重大科研目申报率和立率,取得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优势,依托重点学科,积极促进重大、重点目的立申报工作。争取立的成果。同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支持科研工作者在国内外从事科研活动。培养一定数量的能在国际上往来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科学研究的优秀学者和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学术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人员稳定、竞争力强的学术梯队。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合作空间,加强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学习其先进的科研理念、借助其优质的科研资源、力争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2.4 强化院系科研管理职能
目前,院系科技管理职能薄弱,院系科研干事流动性比较大,而且分担事务比较繁杂,只能起到上传下达、送材料的作用,很难真正实施科技管理职能。要保持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相对稳定性,必须通过科研管理部门,利用召开会议或者座谈会等方式加强组织建设,学习管理办法来解决。校、院系两级对科研目要协调管理。并且进一步强化院系管理职能,实行院系有限目标下的压力传递和管理互动,要多了解科技工作的各方针、政策,有关科技管理的法令和条例,运用高科技手段,把传统的纸质管理逐渐向档案信息建设数字化过度。众所周知,科技档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加以管理、态度上认真对待,将可以规范化的电子档案存入数据库,考虑到安全性,要做好保密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善的校园网络、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科技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为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是一重要的系统工程。科研工作是提升高校水平的有力工具,而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又是提升科研水平的关键。为此要充分调动广大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科研发展的进程,确保学校科研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淑嫒,贯彻创新型大学理念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创新[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4(1):47-48.
[2]李晓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校科研管理新理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10):171.
[3]王静,梁玉军,周群峰,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6(11):120-123.
关键词 :科研项目 项目管理 对策 验收管理
中图分类号:G 331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项目作为推动技术创新及应用创新的重要环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的数量不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扩展,深度与广度也不断提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于制度尚不完善,导致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解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一、科研项目管理的内容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项贯穿整个项目进程的系统性工程,一般来说根据管理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立项审批管理、实施过程管理以及结题验收管理三个内容。
(一)立项审批管理
立项审批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科研项目的立项需要经过不同层次的专家进行评审,并在审批中不断修改完善,直至最终得到上级部门的立项,收到立项批文。立项审批是一个涉及大量材料的繁琐过程,做好这一阶段的管理十分重要。
(二)实施过程管理
实施过程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主体。实施过程管理对科研项目能否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实施过程管理主要分为项目计划、跟踪管理以及中期评估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主要负责对项目预算、项目成本以及项目进展等进行管理。
(三)结题验收管理
结题验收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关键。一个科研项目进行到最后,需要经过结题验收才能圆满完成,结题验收管理是保证项目取得预期成果,达到考核指标的重要环节,需要对项目的科研成果及技术路线等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
二、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一)个性化
个性化是科研项目管理的一大突出特点。不同的科研项目性质不同,周期不同,内容不同,参研的人员也不同,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的项目管理需要,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允许下,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在管理中有所侧重,有所针对。
(二)动态性
科研项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问题和困难,这就使得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动态性,需要与科研项目的进展紧密贴合,在不同阶段由于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同,管理的任务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三)不确定性
科研项目管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科研项目本身就具有不可预见性以及较大的难度,这就使得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科研的方向错误、进展缓慢、成本超支等都是科研项目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随机应变,妥善处理。
(四)以人为本
科研人员作为科研项目的直接参与者,是科研项目中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科研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科研项目的管理应当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造力,保证科研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三、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立项而轻过程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贯穿整个项目的系统性工程,从项目立项开始直至验收结题,都需要严谨高效的管理。而在实际中,由于科研项目所带来的资金和荣誉上的好处,导致在立项时管理人员十分重视,各类材料一遍遍修改一遍遍审核,力求能够拿下项目,而当项目成功立项后,由于缺乏淘汰退出机制,导致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大减,忽视了对项目后续实施过程的管理,而将重心又放到新项目的立项管理中,这就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类文档管理不到位,不仅影响项目的正常进展,甚至可能导致无法成功验收。
(二)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一直是项目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一方面由于项目经费是根据项目进展分批发放的,而科研团队自身一般不具有筹款能力,一旦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长期的规划,将会导致经费空缺现象,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由于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涉及设备购买、人员工资、出差费用等各方面的开支,而报账及采购等环节资金管理机制较不完善,这就导致科研经费的流失,影响正常的科研开支。
(三)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科研项目管理者与科研人员缺乏有效的交流,导致管理者不了解科研人员的实际想法和需求,在管理上常常处于被动,管理效率较低。另外在许多科研机构中,由于科研项目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研人员的收入与科研项目的联系并不强,导致许多科研人员消极怠工,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思想,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
(四)横向合作管理薄弱
科研项目的完成往往不是一个科研团队单打独斗能够实现的,通常需要与其他科研团队、科研机构或者企业开展横向合作,通过技术交流实现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这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横向合作管理较为薄弱,导致合作多方科研资源、科研力量得不到有效的整合,许多低技术水平的科研工作重复性进行,科研资源的价值得不到最大化的利用,科研项目的效率大大降低。
(五)法律意识淡薄
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在涉及采购、合作等环节时,为了保证双方能够按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往往需要签订合同,而由于部分项目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导致部分合同的法律约束力较弱,对违反合同的惩罚措施缺少清晰明确的条款和规定,使得科研过程中缺少有力的保障机制,导致违约现象多发,对科研项目的进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四、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
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要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既要抓立项管理,更要重视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要针对科研项目采取全程跟踪式的管理,密切关注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一方面要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掌握和督促,保证项目能够按期顺利完成;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科研人员存在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扫除项目进行的障碍,为项目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二)完善资金管理机制
充足的资金是支撑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加强科研项目管理要完善项目资金的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做好资金的长期使用规划,合理分配使用项目资金,针对剩余资金可以建立资金池,保证在下一阶段资金未到账时能够支持项目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要做好资金的管控工作,严把资金出口关,在设备采购、签订合作合同以及日常开销中,对相关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避免科研项目资金的流失。
(三)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效的管理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采取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方式。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搭建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一方面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科研项目进展信息的实时共享,便于管理者及时了解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通过平台数据库,实现项目相关资料及财务信息的信息化管理与保存,便于管理人员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与管理。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是项目管理的参与者和主导者,其自身素质及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整个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因此应当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修工作,实行严格的管理人员考评机制,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培养高水平的管理型人才,促进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注重以人为本
科研人员作为科研项目的实际参与者,其智慧与创造力是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应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肯定和重视科研人员的价值和作用,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要营造和谐舒适的科研环境以及严谨有序的科研氛围,充分满足科研人员的工作需要,为科研人员的正常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束语
科研项目管理作为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贯穿于整个科研项目过程的始终,涉及项目中的方方面面,管理事务较为繁琐,具有较大的管理难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项目管理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相信随着科研项目管理相关制度、手段、方法的不断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卜亚清,叶爱英.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措施[J].黑龙江科学,2014,5(06):179
[2] 侯艳萍.科技项目的特点及其管理的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21) :7
[3] 华斌,何丽.科技项目验收评估管理与决策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 (02) :33- 35
[4] 廖淑琼.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0,30(02):246- 247
关键词: 科技档案;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回顾“十一”五时期档案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作出的新的重要贡献体现出8个“前所未有”,取得巨大的成就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看到不足。展望“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档案主要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转变观念,以全面建设为基本落脚点,促进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协调持续发展。 下文分析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科技档案的概念及特点
科技档案是档案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国家社会及个人从事科研、基建、生产、管理活动等产生的对国家社会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的应进行分类和归档的科技文件资料。一个单位的科技档案对其在科技领域的生产、经营、研发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各单位必须重视并加强对科技档案的管理力度。科技档案的特点具体如下:
(1)就科技档案的形式来讲,科技档案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成套性。(2)科技档案通常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发或科技生产项目所产生出的一系列相关技术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3)科技档案涉及的范围很广,并且相互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科技档案应包含相关的科研或项目文件、图纸文件、电子文件等(4)科技档案具有很高的保管和利用价值,其内容涵盖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等,是开展学术建设、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其保管期限较长,一般都是永久、长期保管。(5)。科技档案具有严格的保密性,一些科技档案会涉及到重要的商业机密、保密技术、军工项目等,因此对科技档案的保密工作要求十分严格。
2、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因为建筑行业对技术的支撑要求高,而建筑企业档案管理是建筑行业长久发展的力量之源,其次是因为建筑企业不像其他企业对一项工作的长时间进行,建筑企业是一项工程一项工程的进行,单项工程的起止就会影响到档案的管理工作,因此建筑行业的科技档案管理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科技档案的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发展支持。企业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应在档案中有所体现,档案管理中记录的关于企业生产的各方面内容,比如本阶段企业发展的理念,企业发展的经费,企业生产经营的阶段性成果等,都是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提供经验的,因此企业要特别注重档案的管理。
2.2、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条件。现今整个国家都提倡科学发展,建筑行业就更应该如此,因为建筑行业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住宿的行业,也是给人们提供工作场所的一个行业,如果建筑行业不科学发展,只图利益,那么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在建筑行业中进行科技档案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与整个国际接轨的速度,企业可以借助科技档案对本企业进行有效的科技技术发展,给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企业也可以借助档案管理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决策,科学的监督管理整个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3、科技档案的管理能使企业少走弯路,多创造良好效益。档案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间接的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如遇到一项技术性的难题,那么就可以借助行业科技档案进行有效整改,减少建筑的投资成本。
3、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说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还具有很大的空间,为使得科技档案的管理能够与时俱进,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其与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相适应,就必须弄清我国目前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笔者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发现,一些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利于档案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在向设计人员提供档案的再次利用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下:
. 3.1、基层档案人员对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够强
随着《档案法》的颁布和相关档案管理条令的完善,各级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一些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仍不到位,一部分基层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档案管理意识,难以将自身的兴趣点落实到档案工作中,缺乏工作责任心,各级领导也未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对基层档案从业人员的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严重阻碍了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缺陷。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量较大,且都采用手工操作的形式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技术含量较低,且基层档案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创新精神,这些都使得一些单位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甚至停滞不前。
3.2 重收集,轻归档
对于建筑设计类企业而言,科技档案资源的价值不但包括了其凭证作用,而且还有着不能忽视的再次利用价值。在传统管理中,档案的凭证作用得到了充分重视,管理者出于归档要求的考虑,丢弃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源。例如,由于只收集归档材料的原件,导致一些重要的技术文件流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
3.3 重管理,轻建设
库存的科技档案是建筑设计企业的主要信息库,其潜在的开发和应用价值是巨大的。只有保障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及系统性,才能为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便利。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部分档案工作人员由于不具备较强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或档案管理理念,导致难以保障归档资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尤其是一些体现了设计项目来龙去脉的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档案,由于技术类文件的不齐备容易造成该科技档案难以从全局反映该项目的技术过程。不能更好地发挥再次利用的作用。
3.4 重保存,轻选择
由于建筑设计企业行业的特殊性,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并无机会亲身参与建筑项目的实际管理,其职责仅为对接收的档案资源进行管理。而当一个项目结束之后,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对该项目没有整体观念,无法选择应该入库保存的档案资源及归档成果的最终性。从而容易导致一部分重要科技档案没能及时移交档案室,造成一些应该归档保存的技术资料未能及时入库,有的甚至出现丢失。或者同一阶段的成果出现多个版本,不能保障再档案利用的准确性。
4、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4.1 提升科技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
建筑设计部门项目档案的产生是与一个具体项目的执行流程息息相关的,随着一个项目的进行,在不同的阶段会生成不同的文件,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只有通过跟踪该项目的全部过程,才能够把项目从立项到验收过程中获得研究活动的情况收集完整。建筑设计部门的项目档案是设计的软成果,在项目竣工之后,项目档案是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所以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应该将项目档案作为整个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设置专门的专职管理岗位、配备专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以提升其科学文化水平。应该将项目档案的管理视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在管理中引入科学而高效的方法,结合实际积极创新,才能最终保证项目整体的综合效益。
4.2 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要实现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才能够适应科技档案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档案管理的领导者应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一方面,积极建立学习型团队,结合实际通过各类培训方式提升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适应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组织科技档案人员不定期到外面参加本专业的技术学习、多与同行企业就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工作进行技术交流,开阔他们的视野,鼓励他们把培训与自学的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4.3 完善项目档案管理机制
为使档案管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就必须通过完善项目档案管理机制来持续提升档案的管理质量水平。客观地讲,当前不少部门的档案管理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还远远没有构建起来,难以形成对档案管理者的严格约束,容易导致科学化管理水平下降,因此必须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对档案管理机制进行合理调节。首先应抓住人的要素,通过构建档案管理责任制,使档案管理部门所有人员的岗位责任得到明确。其次应制定科学的档案管理流程,并组织监督其实施。为了尽可能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构建完整的管理机制对档案形成和开发利用的全周期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保证其有效使用率。
4.4 加强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
科技档案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是科技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所以,科技档案管理者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具体项目和发展方向,通过开发及引入合适的存储数据库与检索方法,来发掘现有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由档案资源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向主动服务模式。档案工作者应定期与设计者进行交流,获取设计者对技术信息的实际
需求,通过整合现有档案资源与实际项目的关系,发掘其开发价值与使用效益,从而最大化地挖掘档案资源的使效益值。在此基础上,对一些使用频率高的科技档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分类归档,构建综合的目录检索,通过使用数据库查询系统,协助设计者快速查询其所需资源。以笔者目前的工作为例,我院设计的建筑设备图纸都具有成套性,大部分图纸均可以相互套用,因此档案室对
这些图纸的收集与管理就尤为重要,既要保持每套设计图纸的完整,又要将库存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样即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又能缩短设计周期,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另外,档案室管理人员还可以根据设计人员提供的图纸目录,配制成完整的设计成品图作为产品转让给所需要的用户,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利用库存档案,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5.结语
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建筑设计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及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档案管理做好了,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该企业的科技资源,并将它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升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逐步构建具有较强科技实力的技术文档与数据资源; 此外,通过开发利用建筑设计企业的档案信息资源,还能够促进和发挥该企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使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与开发利用程度均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晓静.关于建筑企业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河南大学院报,2010(04)
1.1管理制度不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之前,创建一套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在大部分医院中,科研档案的管理具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在大多数科研档案的管理之中,分类置放、系统科研项目档案的追踪管理以及体系化存放等方面都有所欠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医院管理经费上的分配问题。在许多医院中,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管理经费的划拨上具有一定的偏向。医院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往往只关注与病人档案的管理与维护,因为这是最基本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医院科研档案的管理。对医院科研档案的管理经费的划拨不足,管理工作难以维持。第二,医院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足,这一点主要是受科研管理经费的划拨的影响。在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中,任务虽然没有病人档案管理的多,但是也是比较繁重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不足,自然就降低了其管理的效率,同时也造成了管理制度的不规范。
1.2管理人员队伍良莠不齐
在我国现有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队伍中,许多档案管理人员都是非专业性、非专职的,主要由其他科管人员兼任,或是没有达到专业要求的人员进行科研档案的管理。这样就造成了医院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了我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对于兼职人员而言,他们更加重视自己原本的工作,而往往忽视了对科研档案的兼职管理工作。另外,由于兼职人员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时间上、精力上的分配不均,以及工作不具连续性,导致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往往会出现错误。对于非专业性人员而言,他们对科研档案的管理不具备一定的专业化要求,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不理解或是无法准确判断的地方,这些都会导致非专业性人才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差错与纰漏,为医院科研档案的管理造成麻烦,甚至带来损失。
1.3医院科研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较低
在我国医院科研人员的队伍中,大部分人员对于科研成果进行档案管理具有十分淡薄的意识。许多科研人员认为对科研成果进行档案管理是无所谓的,没有多大意义的。有的科研人员则认为科研成果是自己的应该自己进行保管。同时,科研人员也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那就是对医院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不信任心理,不确定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交由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是否具有安全保障。对于相关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在对其进行科研档案催交的情况,科研人员持有不配合、不理睬的态度,加大了医院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因此在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类情况,科研档案归档不完整或者是有些可科研项目的档案缺失。
2我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对策
2.1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化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这一条例具有比较全面的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办法。对我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具有积极地意义。依据这一条例,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办法的统一规范,促进科研档案的统一管理,明确档案部门的监管职责,实现档案管理在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借阅、保密等一系列流程制度上的完善,使档案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并实现档案管理与课题管理办法的相互促进,结合医院的科研政策,实现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的统一性和延续性。
2.2强化科研人员档案管理意识
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科研人员缺乏档案管理意识以及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保证的担忧。医院应首先提高科研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然后在强化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保证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安全的前提下,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档案滚利相关知识与优势的普及,树立科研人员对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的信心。促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
2.3强调医院对科研管理工作专业化的重视
由于科研资料的学术性以及专业性较强,在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使,准确的对档案进行分类、归档十分重要。并且,由于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对医院的科研成果进行保存与管理方便日后的查找以及参考,对医学科研成果进行维护,推动医学科研工作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于归档的科研档案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标准,通常在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中,高质量的优质科研成果具有优先归档权。另外,除了保证档案整理、归类的专业性与准确性,还要保证研究阶段对相关科研档案的调研、查询上的简单、方便与迅速。
3结语
关键词: 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186-02
0 引言
激励机制,也可以说是激励制度,广义的说法是相关单位管理者或负责人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部门工作价值取向和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多种的理性化管理制度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或工作表现给予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激发和鼓励被管理者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激励机制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其作用正在日益被人们重视。但是在使用这一激励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值得管理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高校当前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目前激励机制存在的弊端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建议,为完善高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思路。
1 当前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部分高校开始关注科研奖励在高校科研工作殊的激励作用,更有力度的激励使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采取比较多层次的科学管理积极措施,在合理科学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工作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以下是几点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大多数高校激励机制存在的弊端:
1.1 激励措施比较盲目,没有很好的结合被管理者心理需求 对于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他们自身对于激励措施是有不同态度的。对于他们这个群体,一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工作生活都比较体面满意。这就要求在给予他们激励时要考虑其个体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的心理需求,结合被管理者个人的自身特点,激励措施要做到有的放矢。高校教师科研激励机制必须保持管理制度与被管理者之间协调。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当前众多高校在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都比较盲目,激励措施都比较一般化,主要是考虑了管理者校方的自身需求,大多以学校的相关规则指标,考核体系作为依据,而缺乏针对教师的个性需求考虑,忽视了科研工作者个体自身的差异,缺乏一定的公平性。
1.2 高校的激励方式比较单调,层次也不高,往往忽视精神激励 在众多的激励措施当中,激励手段看似不少,但多是以物质层面的激励为主,往往只是大量的物质奖励而很少给予精神层面的奖励。高校教师一般经济条件都不错,仅仅物质层面的奖励对他们已不是那么重要。他们是有着丰富知识,良好精神文化和注重生活品质的高素质人才,相较于一般的企业劳动者,高校科研工作者对精神层面的奖励需求有着更高的要求。
1.3 奖励力度不足 高校教育科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富有创新性的脑力劳动,耗时比较长,花费的精力很大。为了鼓励人才冒尖,多出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高校应该提高奖励标准,加大对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
1.4 激励政策连续性不强,不够稳定 激励机制应该是比较完善的鼓励保障措施。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合理的稳定性,保证激励措施的连续实施。激励政策不能频繁更改变动,如果政策朝令夕改则整体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总览全局,高瞻远瞩,平衡把握,制定适合一定时期的连续稳定激励政策。
1.5 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 高校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方面的文件、管理条例、制度等还不完善,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评价之上,而目前高校的科研评价方法存在许多问题。科研激励机制建立在量化的考核评估体系上,以教师完成的科研成果产出量为考核标准,对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赋值,每一个分值赋以一定的奖金数额,以此确定教师的科研成果奖励。一些非常深刻乃至突破性的研究结果是绝对不能仅凭量化来评价的。现行的评价指标无法充分体现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
1.6 考核评价周期不合理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绩效考核多数是一年一次,而事实上,不同的绩效指标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评价周期的不合理,使得部分高校教师忙于应付各类评估、考核,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更没有决心做一些大的学问,不愿意花上数年的时间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只能促使教师疲于应付急功近利,消弱了他们的创造力。
2 完善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激励机制制度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源于科技人才的辛勤努力科技攻关。人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对于高校科研来说,没有什么比留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更重要了。以人为本,坚持人本主义,全面考虑人的价值,重视人才,重视个体的价值,在激励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逐渐推进激励机制的制度化,在制度化中纳入人文关怀。
2.2 构建公平合理的考核体系 科研教师的考核体系一定要科学合理公平,公平的体现每个人的科研价值是考核的重中之重,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激励。
2.3 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模式 教师激励应克服激励内容设计不丰富、激励措施单一的弊病,努力构建丰富完备的激励措施体系。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时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作用更大、更稳定、更持久。采取的精神奖励方法有授予年度科研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优先选拔晋升职称/职务等,还要在校级甚至规格更高的新闻媒介加以宣传,使其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激励他们的荣誉感。
2.4 建立科研数据公布制度,构建竞争激励机制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要注重建立科学研究统计数据公布制度,每年定期公布全校科学研究的有关数据,及时向全体科教人员通报有关科研工作发展动态,使大家认识当前的形势和面临的竞争压力。没有竞争,就不会有突破,就不能有创新,高校应运用竞争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促进科研管理目标的优化实现。高校只有努力营造科学研究氛围,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2.5 完善横向科研激励机制 横向科研激励机制对于促进科研人员扩大研究范围有着很好的作用。在高校科研和社会、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高校加强对科研的横向激励有助于把高校科研成果与社会、市场需求结合。提高产学研的效率,共享科技资源。提高科研人才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3 小结
科研激励是一项比较繁琐的任务,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主管部门、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在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差异的基础上,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样化激励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激发教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能力,确保科研质量,进而提高单位的科研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彭怡婷.高校教师科研激励机制的构建[J].中国基础科学·管理论坛,47-51.
[2]刘洁.浅谈高校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J].学习月刊,2012,504(4):95-96.
[3]雷三容.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探讨[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