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众心理研究8篇

时间:2023-06-25 09:21: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众心理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众心理研究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从众心理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一、从众心理的基本概念

1.从众心理的含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存在的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

2.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的产生受到多种从众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群体因素,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也就越强,从而使得群体的意见一致性较高,便易形成从众行为;二是情境因素,当人们所处的情况,接收到的信息较为模糊或者是受到某些有权威人士的号召和影响,便会产生从众心理。三是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人格特征、性别差异及文化差异等方面不同,致使从众心理和从众的层次及情况也具有差别。就从众的意义看,从众心理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1.就业。现如今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虽然就业渠道及方式多种多样,就业信息方便快捷,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讲却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使得一些较低级的岗位无人愿意承担,而较好的职位却蜂拥而至。在这种大的就业背景下,避免不了跟风现象的产生。例如一些人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考研,那就避免不了会跟风地考研,而在学习过程中又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看到其他人找到工作,心里难免为之所动,又弃研找工作。

有些人觉得大家都选择的应该是没错的,所谓最多的选择也是最好的。一旦存在这样的选择心理,也就是就业从众选择。选择的发展方向并非是因为自己的喜爱或兴趣,甚至与专业都无关,只是选择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选择,有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大部分人则在后来的发展中被重新抛回起跑线,因而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是既有利又有弊的。

2.消费。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消费群体,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城附近发现各种娱乐设施场所,这些场所多数都是提供给高校学生使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虽没有过多的接触社会,但在交际活动上和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并无差别,举办生日Party、舞会、派对、出席团体活动等都有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的消费还表现在“网购”和“韩流”上,在当下淘宝流行的时代里,淘宝商家利用大众的从众消费心理,在“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重要节日里,将商品大打折扣,并且提供各种优惠和红包发放吸引大众消费,这时许多人看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产品终于有了优惠变迅速抢购,还有一些销量较好的产品,可谓是一哄而上,迅速被抢购一空。但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有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发现自己买的产品并无用途,只能闲置下来,造成产品资源的浪费。

“韩流”是从众心理的一个明显表现,韩餐、韩服、韩妆、韩式整容一系列的韩国风暴扑面而来,韩国游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人们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都被卷进韩流中,疯狂地购买韩代购的产品。韩式整容让人变得漂亮,如今不仅明星整容,普通人也为了美貌不惜身体的代价,选择赴韩整容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整成“冰冰脸”,过安检时给工作人员造成极大麻烦,认不出其真实容颜,整容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被电视媒体曝光,从众心理引发的整容风波此起彼伏。

3.恋爱观。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群体的一个代表,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在情感上也正是发展的时期,然而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一方面,在调查问及一些人的时候,为什么会谈恋爱的理由是,因为我的周围人都在谈恋爱,那我也应该谈恋爱,这样的恋爱心理显然是不够成熟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大学生已十八周岁,是独立的个体,对待感情应该有责任和承担的态度,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情感追求,不能盲目地将周围的情况不假思索地复制在自己的身上,这对己对人都是不够负责的表现。另一方面,大学生恋爱时的从众心理还表现在都对万众瞩目的异性产生好感,每个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追求,但在感情上并不代表最好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有人盲目从众,跟风追求万众瞩目的异性,觉得这样才充分显示自己的魅力,实在不是明智之选。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

1.积极影响。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大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因其较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表现形式。由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就是人们跟风随大流的消费,这种消费方式能够引发对某类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以推动某一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产品的生产和售卖,甚至影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促进市场的需求,获取更多利益,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转换。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不健康的从众心理,对个人的生活发展极为不利,它会危害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过于盲目地从众,购买不需要买的东西,浪费金钱,不计后果的跟风随大流影响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缺少主见,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自己陷入困境,影响个人发展。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大学生要正确对待,避免盲从,要有自己的价值选择,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大学生的力量,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尤为重要,因而一定要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摒弃有害的价值选择,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篇2

一、高校危机传播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高校危机传播的见解,总的可分为四个方面:(1)校园危机策略,如:赵中建提出“学校危机管理即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复原的策略应对过程,并应当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2)塑造高校的形象、树立信誉,如石奎在“论当前我国高校形象建设中的危机管理问题”中,提出了化解危机,塑造高校形象的应对策略;华荷锋的“高校信誉危机管理:一种系统的处理方略”; (3)化解学生心理危机,如李洪华等提出“大学生心理预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行为模式等事实或现象的解读和剖析,预测变化趋势,认识发展规律,并借以预警信号,采取防范措施,从而帮助大学生合理地缓冲与释放一些潜在性的心理风险”。(4)危机信息沟通,如伍聪论述了如何与师生、家长、媒体等进行信息沟通。不难看出,内地学者缺乏从传播学的理论视角对高校危机中的信息传播、控制的专项研究,未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全方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危机传播管理模式。特别是缺少从受众群体心理的角度对高校危机传播中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大学生的研究。本文拟从群体及受众心理的角度,对大学生群体在高校危机传播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二、高校危机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受众心理特点

本文以高校危机传播的时间节点为参照点,所以取高校危机传播的概念如下:高校危机传播就是指在危机的潜伏期、突发期、持续期、恢复期不同阶段,在高校与校内外公众、校园媒体、大众传媒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和沟通行为。高校危机事件中的传播包括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多种形式。

(一)高校危机潜伏期

在危机潜伏期,由于危机的潜在性,没有明显的特征而不容易为人所识别,此时大众传媒一般还不会刻意寻找高校危机信息,暂时不会介入或有太大的报道动作。此阶段危机管理工作,本质上属于超前管理,而高校内部的信息传播沟通应该开始,特别是网络媒介的传播。

此阶段。大学生受众心理以认知心理受到强化为特点。认知心理指受众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寻求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每一个受众皆有一定的求知欲,希望了解新的环境,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验证,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外部以网络世界为主的媒介环境,又给大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网络传播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合为一体,使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下同时参与信息接受。网络传播使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心理得到充分强化,提高了环境适应的决策能力。

(二)高校危机爆发期、持续期

危机爆发期、持续期高校所处媒介信息环境变化剧烈,不确定性比较高,人们急于通过尽可能真实完整的信息以把握环境、摆脱恐慌、做出决定。这个时期大学生受众的心理主要特点是:

第一,海量和虚假信息带来的紧张和防卫心理。网络最大的益处就是带给受众大量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呈现出的无限扩张和不断更新的海量信息与广大网络受众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矛盾容易导致网络受众产生紧张心理,产生防卫心理。约翰・奈斯比特发出过警告:“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

其次,道德的自我约束心理弱化。网上的虚拟世界使网络受众产生“去个性化”现象。而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襁褓之中,广大网络受众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受众的本能需求表现得非常强烈,必然引发一些不道德行为。也正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三)高校危机恢复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危机事件已不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不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危机进入了恢复期。高校要运用媒体帮助公众反思危机,展开教育、普及报道,完善人们对危机的认识结构,防止悲剧的再次重演。

在恢复期,大学生受众的心理特征是迷茫。网络所具有的海量信息资源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给受众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信息超载开始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历了危机传播中大量信息的淹没后,大学生受众如没有及时的引导和反思,只能是进入到对整个危机的迷茫中。就会如同古斯塔夫・勒庞指出的:“它们只能是在暗示和传染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暂时现象。它们匆匆成熟,又匆匆消失,就像海边沙滩上被风吹成的沙丘。”

三、结论

从以上高校危机传播过程中各个阶段,大学生受众心理的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在适当的阶段通过适当的方式传播给大学生,唤起大学生对高校危机的理解、关心、认同和支持。应以使高校能顺利度过高校危机,维护学校的美誉度和相关公众的信任感,重塑学校形象。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徐士强.学校危机管理―由“非典”事件引发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3(08):4-7.

[2]李洪华等.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建之意义与实现途径.炭高等教育,2005,23(4):80-82.

篇3

【关键词】韩剧 大学生 心理 行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海外电视剧不断涌入中国影视市场,尤其是韩剧在中国的热播,甚至掀起了一股被称作“韩流”的热浪。而且,从早期的电视定期传播,到最近的网络视频同步更新,中国观众能越来越方便地收看韩剧。其中,以网络为主要接触媒介的大学生,更成为观看韩剧的重要群体之一,同时,这也使得中国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充满“韩流”气息的大学生。

传播效果理论之一的“涵化”假说认为,媒介内容通常不以说教而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塑造或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般认为,在各种传播手段中,影视作品的“涵化”效果最为突出。传者将想要表达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植入影视作品中,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受众欣赏美学表现和叙事曲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其思想和观念。因此,韩剧为韩国文化的传播和韩国形象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已有成果看,韩剧对中国大学生心理、行为层面的影响,尚缺乏实证研究,更未见中韩两国大学生的比较研究。为此,本研究试图以中韩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比较韩剧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有哪些影响,包括满足度、审美观、爱情观、消费行为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期对影视传播、尤其是跨文化影视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研究有所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以上海交通大学的中韩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滚雪球”方式,一共调查了上海交通大学在读中国大学生和韩国大学生各100名。问卷设计里,包括了大学生对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对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影响等内容。在完成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抽取其中20名(中韩大学生各10名)作为深度访谈对象,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提高研究的效度。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参见表1:

三、研究发现

1、大学生观看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

受众是影视剧的传播对象,也是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早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界就提出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的差异性和主动性。卡茨于1974年发表的论文《个人对大众媒介的使用》中,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逻辑,即: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期望,即对大众媒介和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了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或从事的其他活动),结果是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其他或许大多是无意的结果。①

在韩剧的传播过程中,制作方十分重视韩国文化的传播,往往在剧中加入大量具有韩国特色的元素,特别是演员服饰、拍摄场地、饮食文化及科技产品等,试图让受众在关注情节的同时,注意到一些具有韩国特色的事物,由此产生更加广泛的经济效益。

为此,我们就中韩大学生对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1)了解韩国风光,2)感受韩国特色文化,3)看到喜欢的明星,4)自我励志,5)追赶时尚潮流,6)看到韩国最新的科技产品,7)放松娱乐,共七个方面,从“不能满足、不大满足、一般、大半满足、能满足”五个维度分析,通过比较中韩大学生对这七个方面的满意度均值,我们发现:韩国大学生的整体满意度在3.5左右,而中国大学生约为4,即后者更加满足。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较高的方面,依次是:1)感受韩国特色文化,2)放松娱乐、看到喜欢的明星(并列),3)了解韩国风光,而韩国大学生满意度较高的方面,依次是:1)感受韩国特色文化,2)了解韩国风光,3)放松娱乐、可以看到韩国最新的科技产品(并列)。

可见,中国大学生对韩剧的整体满意程度高于韩国大学生。而且,经卡方检验发现,在“放松娱乐”、“看到喜欢的明星”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

2、韩剧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975年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出“文化规范”论,强调以传播媒介作为出发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会促使接收对象发生种种变化。该理论强调大众传播的间接和长期的效果。②影视剧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态,同样也会对受众产生相应的效果,即促使受众发生种种变化。

根据实施问卷调查前的预调查得知,中韩大学生认为,他们观看韩剧后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整容的态度,2)关注韩剧中出现的物品,3)关注韩剧的拍摄地点,4)成为某位演员的粉丝,5)对爱情的态度。因此,实施问卷调查时,我们通过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考察韩剧对中韩大学生的影响。

(1)对整容的态度。韩国的整容业闻名遐迩,韩国明星的整容率居世界首位,韩国民众对整容也普遍持认可的态度。面对“看过韩剧后,您是否有整容的想法?”的问题,中国大学生中,87.2%表示“从未有过”,仅12.8%表示“有过”,而韩国大学生中,79%表示“有过”,仅21%表示“从未有过”。可究其深层原因,应与韩国整个社会风潮密切相关。

(2)关注韩剧中出现的物品。在了解“看过韩剧后,您是否购买过电视剧中出现的物品,诸如食品、服装、饰品或电子产品”时,回答“买过”的中国大学生为27.6%,而韩国大学生为69%,后者远高于前者。不过,反过来看,在回答“想购买,但目前还未买过”的样本中,中国大学生的比例(60.9%)远超过韩国大学生(27%)。也就是说,前者主要表现为“心动”,后者主要表现为“行动”。

或许,与韩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购买相关物品的迫切性、便利性都弱一些,但不管怎样,韩剧在引起受众消费欲望和行为方面的能量不容小觑,至少可以说,韩剧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引发了欣赏、消费韩国产品的潜在购买态度。

(3)关注韩剧中的拍摄地点。我们针对中韩大学生提问“看过韩剧后,是否想去韩国旅游或是去韩剧相关拍摄地点旅游?”经卡方检验发现,P=0,即中韩大学生在观看韩剧后的旅游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对韩剧中出现的旅游地点,韩国大学生表示“去过”的比例高达69%,而中国大学生仅为14.8%,考虑到双方的客观条件,这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具体地看,中国大学生中,表示“想去,但还未去过”的比例超过八成,仅1.1%对此“没有兴趣”,而韩国大学生中,表示“想去,但尚未去过”的比例为31%,无一人表示“没有兴趣”。

由此可见,韩剧中表现的韩国风景和拍摄地点,对中韩大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十分成功地构成了引导中国大学生赴韩国旅游的潜在的巨大商机。

(4)成为某位演员的粉丝。韩国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对演员的严格训练,以及他们的美好相貌、优良素质。通常,韩国男演员帅气高大,女演员活泼可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为此,我们考察了中韩两国大学生对韩剧明星的态度:“看过韩剧后,您是否会喜欢韩剧中的某个演员?”中国大学生中,表示“会”的比例为73%,而韩国大学生中,更高达94%。

总的来说,韩剧演员给中韩两国大学生都留下了的正面、积极的印象。

(5)对爱情的态度。韩剧以爱情题材著称,因此,我们从恋爱观的角度,考察了韩剧对中韩两国大学生的影响,询问“看过爱情题材的韩剧后看,是否会影响到您个人的恋爱观?”在此,恋爱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恋爱对象的态度,二是处理恋爱关系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中,50%表示“有点影响,但不明显”,39.8%表示“有明显影响”,合计近九成,而韩国大学生持这两种观点的比例总和,略高于中国大学生,超出九成,比中国大学生高出约7个百分点。同时,中韩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会被影响”的比例都非常低,分别为约10%、3%。

由此可见,韩剧对中韩两国大学生的恋爱观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语

综上,韩剧对中韩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恋爱观、消费行为上具有较强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特别之处,即韩剧对韩国大学生在以上几方面的影响力只略强于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整体的受影响程度基本相当,也就是说,韩剧对中国和韩国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恋爱观和消费行为的综合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可见,中韩大学生在影视文化的认知上存在共通性,这对于促进中韩两国影视文化的交流,乃至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是一大有利之处。

参考文献

①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0

②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92

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83-02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众多方面。具体地讲,它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扶贫解困、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多种多样,从学生活动形式上可归纳为学生思想品德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管理以及行政管理、教育评价管理等。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只有不断树立符合时展的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扩充和变革管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课堂教学、德育课、形势政策课等之外的重要补充,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特点。高校学生管理注重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增强服务的意识,强化服务的功能,自觉、主动地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服务。既坚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又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项纪律要求和规范管理,促进大学生向有道德、有纪律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被学生接受,受学生欢迎,达到解疑释惑、化解矛盾、鼓舞士气和激发热情的作用,为大学生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力量。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搭建舞台。(1)积极组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调查、勤工助学、文艺下乡、科技扶贫、咨询服务等等。大学生通过走向社会参加实践,通过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同时也使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组织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开发潜能、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有效补充,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院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3)丰富校园文化,增长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文化素质是素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指一定的文学修养、理论修养、音乐修养、艺术修养等等。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校园文化建设。(4)组织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3.加强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始强调教育性和发展性,在强调德育传统的同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本上得以认同。管理制度也更为完善,管理干部队伍的层次日益改善。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人数连年增加,在校生人数持续增长。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逐步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生源质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交费上学,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增多;1980 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增多;高考取消年龄限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固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以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在新的情况下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弊端。从现状上看,有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忙于事务,常常重管理,轻服务。学生管理者采用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训导多,平等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充当长者、管理者的色彩浓,担当朋友、服务者的色彩淡;空洞的说教多,能真正满足大学生情感、生活等需求的心理沟通等有效的工作少;消极被动解决问题的多,主动积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创造广阔空间的工作少。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教育管理者应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篇5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模式;空间;物理学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90-02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中国是一个世界制造大国,如何从世界制造大国提升为世界制造强国,甚至是创新大国、创新强国,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的现象,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并且迅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显得愈加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

创新能力是一种心理潜能,人皆有之,然而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后天培养和实践的结果。[1]国内各个高校也采取各项措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大学物理方面而言,清华大学在原有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内容来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结合自然界中几种力,简单介绍弱电统一理论;讲动量守恒时,联系中微子的发现;在讲电磁学时,介绍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宇观世界、生命世界的磁现象等。[2]华中理工大学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做法是: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适当引入引力与黑洞、守恒定律与空间技术、超导与全息、信息光学等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促使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3]

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大学物理无用论在学生中的定性思维,尤其是认为学好大学物理对今后工作起不到任何作用,有些内容和物理思想与中学物理出现重复的现象,从而使得学生感觉回到了中学时代的枯燥题海中。因此,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本身以及大学物理所学的内容缺乏兴趣甚至厌恶。没有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二,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经过了各种各样的改革,但是教学模式长期以来还是以知识灌输式为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模式以讲师讲授、学生听取枯燥的理论知识为主,从而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导致学生为了解题、考试而听课,所以很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近年来大学物理课程的学时不断被压缩,教师要在更少学时内讲完力、热、电磁和光学,以及近代物理内容,从而增加理论知识的枯燥程度和学生的厌恶情绪,扼杀了教师们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新能力、创造性和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大学物理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离不开物理学科的发展,物理学科的任何理论或知识的突破都将使得人类社会的历史巨轮不断向前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向前迈出一大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理论与知识的突破都需要层出不穷的创新人才,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创新人才,则这个国家将站在科学与科技的最高峰,独领于世界。为了适应我国建立创新大国、创新强国的社会要求,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大学物理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欢物理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只有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才能够促使他们多思考、多观察,进而深入研究有关问题。物理学的精髓是它的物理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问题的物理思想,使学生从学习枯燥的解题过程中解放出来,利用物理思想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促使他们掌握每一个问题的物理思想,并且利用物理思想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尽可能使学生在掌握物理思想、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另外,在相关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讲述物理学家的趣事和传记,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进入角色之前对物理学有一定了解,为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物理学与许多学科有关联。在传授学生基本的物理原理与物理思想的同时,也应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物理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通过培养发散思维等方法,培养他们利用物理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摒弃物理课程无用论的想法。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教学。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爱因斯坦说过:教学过程中,摆在首位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然而,虽然很多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各种改革,但是长期以来,教学模式依旧不能彻底摆脱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式,尤其是在中学时代,学生们已经在脑海里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教师讲课,学生照葫芦画瓢。因此,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为了通过考试来上大学物理课,而是学习思想、方法和知识,使他们主动学学物理,同时鼓励他们多对各种问题和原理提出质疑并在质疑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3.Flas、多媒体演示有机结合

物理学的发展促使现代多媒体教学的诞生。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基本原理和物理思想非常抽象,学生们理解起来很有难度。Flas或者其他多媒体应用于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初衷就是它们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定理、定律的证明以及推导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Flas或者其他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物理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在观察过程中思考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生动的Flas和多媒体演示能够清晰地展示物理现象和反映物理规律,对学生掌握物理思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能够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中透过现象寻找本质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基本原理、物理思想乃至专业领域的技术设计,提高国家产品的科技含量。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些需要独立判断和设计的探索性活动。

4.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空间

所谓的空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英国诺丁汉校长杨福家教授主张课堂教学中采取“言犹未尽”的方法传授科学知识,他告诫教育界同仁:“我们主张‘既讲清楚,又不讲清楚’‘言犹未尽’的讲授方法。”所谓“言犹未尽”的讲授方法就是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空间。[4,5]在课堂教学讲解基本原理、物理思想的过程中,奉行既讲清楚又不讲清楚的原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质疑,训练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物理问题和物理思想深入探索与思考、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质疑精神可以鼓励学生从教科书、学习指导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寻找错误,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以及向权威挑战的意识。

思考与质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基础,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结果,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动力与源泉。留给学生足够空间思考问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又能够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学物理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用物理思想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5.课堂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多门科学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综合科学,[6]其内容丰富,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必备内容,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独特作用,许多科学家成功与失败的事迹和教训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学史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包括物理学本身以及美学、哲学和方法论等诸多内容,这些是属于智慧的一方面。有了智慧,人们才能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引入物理学史就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们在建立知识过程中的智慧,用物理学史启迪学生的智慧,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物理学界的重大发现和理论突破都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完成的,或者是在他们成为伟大科学家之前完成的。他们从事的工作所体现的价值值得人类发扬光大,他们在科学史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完美健全的人格值得人们敬仰,也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引入物理学史就是让科学家们追求科学真理的科学理想和献身精神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落后就会挨打,创新人才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我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如何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是各个高校关注的重大问题。大学物理课堂教学首先要扭转中学时代留下的定性思维,创造各种条件使得他们对物理课程产生兴趣,然后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的上课艺术,应用Flash、多媒体技术和物理学史,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永萍.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扬州:扬州大学,2007.

[2]贾贵儒.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现代物理知识,2004,

16(2):50-53.

[3]周经纬,丘名实,陈甫.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于大学基础物理课程的改革[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4(4):357-362.

[4]杨福家.原子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思想是意识和行为的先导,想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者需要具备工匠精神,要将教育事业视为能精心雕琢的工艺品,以打磨工艺品的态度去更新教学理念,进而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多措并举开展教学。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物理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大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完成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能在塑造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有目的地对教学方案、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此外,大学教师还要改进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物理问题讨论和物理实验中,巧妙地引导每一个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大学物理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进行牛顿定律教学时,大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向学生展示牛顿在物理方面的卓越贡献和牛顿的生平轶事,通过具有较强动感的录像和色彩鲜明的图片,搭配相应的解说独白和悦耳的音乐背景,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通过该方法,不仅能有效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同时还能使大学生更快地进入物理学习状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问题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亦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1.设置创新性的问题。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然后,根据现阶段的学习情况设置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并在学生学习不断深入的同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在设置开放性问题时,教师必须保证问题的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以固定的问题解决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需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能通过讨论分析和资料查询得出不同的策略,进而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此外,教师还要保证问题的结论开放,即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知识结构组合答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还需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问题,还需要注意问题的难度,提出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能够解决的问题。2.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提出问题贯彻到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而有效渗透大学物理问题教学,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还应巧妙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协助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利用开放性思维和创新型思维解决各种问题。

三、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有效运用模拟法。大学物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模拟法来进行物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和探索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探索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有效掌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和各方面的解决要素。通过对一些抽象化、复杂化的概念进行模拟之后,学生就能在探究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概念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和理论,进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有目的地对重要规律和重要概念进行模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物理资料,在其掌握了相关的规律和重要概念后,再引导学生以科学发现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并结合规律和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分析和思考科学家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环节、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思考的。2.有效运用假说法。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强化训练,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假说法来进行创新训练。第一,对一定的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推测某些规律和未知世界的某些现象,并假定地提出相关命题和说明。第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大量知识理论和实践来验证这些命题和说明,从而得出这些命题和说明是否准确、科学。例如,在对光的本性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牛顿所提出的光的本性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高速微粒流和光的类比,使学生得出光具有反射、直线传播、空间运动等特点,高速微粒流也具有反射、直线传播、空间运动等特点。由此,学生就可以得出光有可能就是高速微粒流的假设。通过相关研究和分析,学生还能够了解光的本性的假说和各种研究都是在不断交替更新的,从而根据实验中的某些现象和理论来进行一系列创新。通过利用假说法来进行大学物理教学,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能赋予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真正地放开思维进行思考。这种方法具有假定性和科学性,通过展开一系列相关训练,能够有效地达到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决定国家或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重要竞争因素,这就意味着,社会和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在该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学就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对大学物理教学进行一系列的优化创新,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料,有效激发大学生对物理学习和物理实验的兴趣。从大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改进,使之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作者:潘琳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雄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54-55.

[2]王文华,陈春雷,石友彬,等.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3):90-91.

[3]吴小林.基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2):112-114.

[4]李震.探究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6(16):162-163.

篇7

关键词:展示设计 信息传达 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89―02

引言

探讨现阶段短期展示空间中“信息传达”设计的不足,并通过展示活动的特性,展示空间、视觉原理、人的认知、信息传播规律等多角度展开研究,得出如何才能更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来进行信息传达。一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发展及分类

展示活动是参展方与参观方信息互动的平台。在目前阶段的展示设计情况下,关注信息传达并将信息传达的设计作为一种策略来组织人、空间和展示对象之间的关系。

1 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发展

我国展览活动中的信息传达的方法主要有4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陈列收藏品。这时的信息传达形式单调,信息量小。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50至60年代,那时对信息传达的概念主要是对展示活动中的展示版面的简单应用,对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率考虑很少。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设计师对空间的“面”的认识得到提升,认为“面”是空间的表情,可以直接地传达信息。

第四阶段为21世纪,展示设计中信息传达的媒介从物质阶段发展到非物质阶段;展示中的信息传递再也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包括观众反馈的相互作用的传播。

2 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分类

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的概念中,展示空间是为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那么,传播这些信息的方法基本可分两类。一类是:物化信息,这种物化是通过以视觉手段为主的综合手段来实现的,是一个将信息视觉化的传播方法。另一类是:非物质化的体验信息。信息传播媒介的不同,信息传播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确实使传播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弹性。二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空间中抽象信息和客观信息都集中在一个表现层次:抽象信息局限在企业的标示等简单表现层面;同时客观信息流量巨大,排列无序,参观中很难进行针对性地高效信息交流。

1 国内短期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问题分析

现代展示空间是一个多元构成的高度统一体,其每一个部分都可能是信息的载体,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形,空间里的所有展品、展具、辅助设施等都共同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都是对信息的表述。

1.1 空间面的围合复杂化,逐渐趋向于艺术装置或者艺术造型

在人们的观念上,短期展示活动的设计就是在既成空间中构建临时空间的设计。于是,空间面的围合逐渐复杂化,趋向于艺术装置或者艺术造型。

过于艺术化、复杂化的面的围合喧宾夺主,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展品上转移开。人们在这个空间无法获得参展方想传达的特定信息。

1.2 展示活动空间不足

目前国内短期展示活动普遍存在空间狭小,拥挤,活动空间不足。展示空间不再“空”。这又会给信息的传达带来哪些“副作用”呢?

1.2.1 展示空间的区域划分和展示空间的配置比例

比例不恰当会影响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因为展示空间有很多功能性区域,同时要考虑参观流程和工作流程中,人流和物流的畅通,确保展示内容观看顺序的连贯性。

1.2.2 陈列密度过高

陈列密度是指展示对象所占展示区域空间的百分比。密度过高使展示活动空间不足,影响信息传达的效率性。

1.2.3 有效展示面的人机空间尺度不合理

在展示活动中,人的基本行为是行走和观看,因此我们研究有效展示面的自身尺度和放置空间的位置尺度也都是围绕人的参观行为,围绕人的视觉习惯展开,这些人机空间尺度会影响展品的可视距、可视角。

1.3 信息层次混乱

短期展示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观众,这里所说的观众包括直接用户或潜在用户两部分。

每个展示空间需要表达的信息很多,但是信息流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设计要直接的告诉对方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主题(即抽象信息)。过分的赘述很多情况下会适得其反。

1.4 信息特征模糊,信息传达的方法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人类视觉的十分之一是属于物理层面,另外的十分之九则属于精神层面。简单地说,认知就是信息的获得和使用,这牵涉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信息在我们的记忆中是如何贮存的,一是信息是如何被使用或处理的历程问题。见图1

1.5 对信息传达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现在大部分展示活动都注意到了信息有效传达的重要性。但对于信息传达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较片面,除了物化信息以外不要忘记抽象信息和体验方式。

三 展示空间中信息传达的合理化研究

展示空间中的设计要符合美学原则,更重要的是遵循格式塔心理学中视觉原理。不仅需要分出信息层次而且要追求信息的完整性。但不等同于复杂化,因为高大、繁冗的空间与尺度容易被人看到却难以被完整地感觉到,难以形成记忆联想,成为信息传达的障碍。

1 展示空间形态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如果把空间看作是一个空心的物体,它内部的面和外部的面都能分为顶面、立面和底面三部分。

在展馆中,空间位置与秩序对展示面的围合形式和空间界面设计的影响是重大的。由于其视距和视角不同,不同方向的人流对不同方位和不同类型的单元空间的感受是不同的。例如:

1.1 四面环走道的独立展示空间

这样的展位面积相对较大,因此应对其四个立面作整体设计。面的设计侧重点应放在靠近主入口的立面上,根据通道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视距与展位高度的关系,然后进行面的围合形式与视觉传达设计。

1.2 连接式空间展示空间

这种展位通常有两个立面与其它展位共用,又处于道路拐角处。相对而言,它的两个独立立面可以作为主要信息传达界面,而与其他展示空间连接立面相对虚化处理,使视线畅通,并引入人流。

1.3 面对走道背靠墙,又与其它展位共用一个或两个立面

一般这样的展示空间面积较小。靠墙的立面为主要信息界面。由于面积小,更应该强化空间感,更能使其在一排空间中变得醒目。

114有三个独立的立面,而目有着比较好的位置,人流量大的展示空间

实际上人们在参观选择时普遍有一种“拾麦穗”的心理,总希望后面会有更好的。所以如何通过视觉形象展示与空间面的设计引起参观者的兴趣是设计主要面临的问题。

空间的实体部分由顶面、立面、底面三部分二维面组成。这三部分没有绝对的界限。顶面和立面,立面和底面,甚至顶面和地面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互相融合,互相联系的关系。

对于视觉而言,空间不仅是由实体构成的,而且是由实体的面即面的视觉信息在视网膜上组合而形成的视幻构成。接下来研究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对展示空间中的面设计进行研究。

2 展具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展具是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是进行陈列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一方面它可以具有可安置、维护、承托、吊挂、张贴等陈列展品所必备的形式功能,同时也是构成展示空间形象、创造独特的视觉形式的最直接的界面实体。展具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必须按信息传达的需求来选定展具,原则如下

2.1 尺度要符合人体工学的各项要求,结合陈列品的规格尺寸和陈列空间的大小进行综合考虑而确定。

2.2 展示道具的造型、色彩、材质与肌理等方面,应与展示环境的风格、展示性质和展品特点相一致,而进行定向、定位设计。

2.3 展示道具的制作尽量实现标准化和系列化,并将标准化组合部件的规格、数量降低到最小值。展示道具应便于组合、互换性强、变化丰富、多功能、易保存、拆装便捷、易运输、既美观又耐久。

2.4 造型应简洁,表面肌理为哑光或无光效果,以防止眩光的产生。

3 信息载体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展示活动是沟通的―种重要的媒介工具。―方面,企业通过参加展览会的展示活动传播企业信息,与客户交流,获得行业发展信息,形成信息反馈;另―方面,参观者通过参观活动积极的收集信息,了解最新变化。这样短期展示活动就从单纯的交易发展成信息互动的活动。

展示设计从物质阶段发展到非物质阶段。多媒体表现手段的介入增大了展示活动的信息传播量,同时也改变了面的围合形式与人的参观活动方式。

3.1 虚拟的信息载体与交流

展示活动是人们信息传达和沟通的交流活动,其过程和效果与人们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人们在认知客观物象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产生意愿、欲望与认同等心理定势特征。参观过程是一个信息认知与接受的过程,他关联着人的心理感受与反映。因此认识和研究展示设计中的心理因素,对提升信息传达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3.2 观感与行为对信息传达的影响

观感行为是指人们为了观赏与求知而参加的信息传达交流活动。它的完成依赖于三个客观构成条件:即展品、观众和展示空间。在展示活动中,一股观感与行为具有的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有序性:参观行为依据展示空间秩序和展示序列的安排表现出时间的规律性与一定的倾向性,展示空间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秩序对人们完成观感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流向性:人在展示空间里受展品内容和有关信息导向的作用而按一定的方式流动,其流动的途径、流动方向的选择倾向、流向交叉点的位置定位等规律,均是展示空间设计、展品陈列、导向系统设计的依据

求知性:这是观众的行为动机之一,要求在展品内容选择与陈列上有所创新形式,选用更新版面设计、图形设计、装饰设计等的方式来表达内容

猎奇性:这是人的行为本能,所以展品的布展应有特色,吸引观众

递进性:这要求信息的传达有一个完整的内容,在展示时分段或分区按一定的秩序布展

便捷性:流程导向明确,减少重复路线

习惯性:多数人进入展馆的行走习惯是向左拐向右看,故把序言等次序性的内容放置到入口的左边;展品的陈列次序也要按人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摆放,以便阅读。

3.3 心理体验对信息传达的影响

既使不是虚拟空间,而是在真实的展示空间中也同样存在着通过心理体验的方式加强信息传达。当观众置身于设计师为之营造的特殊空间中,众多的展区之间自由穿行,感受不同企业的形象、风格的对比、变化,这是虚拟展示所不及的。观众前来展会现场,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真实的产品,通过亲身操作,检验信息的准确性,了解产品。他们可以调动全部感官来感受最新的产品带来的无穷享受和乐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传播媒介的正确利用,确实使传播内容产生了极好的效果。现今,我们需要唤醒观众所有的知觉,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我们的真实的生活。这也是展示活动作为一项传统的信息传播活动在信息社会,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存在和活跃的原因。

篇8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项目有着临时性、独特性和渐近明细性的特点,作为项目的一种,信息系统项目还有着目标不明确、需求变化频繁、智力密集型、项目涉众繁杂等特点,软件行业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不像某些传统生产制造业那样成熟稳定,项目生命周期内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风险也无处不在,会影响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建设结果。如何面对和应对项目风险,避免和减少损失、将威胁化为机会,更顺利地实现项目预期目标,必须重视项目风险管理。

笔者于2007年-2010年主持的某市审计局审计信息化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的建设,该项目是某市审计局重点工程,合同总额约2300万,涵盖系统集成、应用系统开发、支撑体系建设等内容,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笔者在担任该项目的项目经理的过程中,负责了项目的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管理控制工作。对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要通过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计划、并持续进行风险监控等几方面来落实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以来保障项目总体目标顺利实现有一些心得体会,与同业共享。

此项目是典型的大型信息化项目,系统集成主要任务是搭建审计局办公网络、主机、存储、系统软件、系统安全等系统运行基础环境;应用系统开发包括审计局审计业务、行政办公及门户网站系统的设计开发;支撑体系包括审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运维体系建设。系统基于J2EE架构,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结合Web Service技术、XML技术、消息中间件等主流技术,运用工作流、报表管理、内容管理、检索服务、数据交换等成熟组件及第三方产品,实现应用系统构件化开发。经过3年的建设,该项目于2010年初竣工验收,目前系统处于运行维护期,运行情况稳定良好。

对于这样一个建设内容多,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的大型电子政务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笔者作为项目经理,在项目中重点抓住项目风险管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分别从制定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和分析、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计划、并持续进行风险监控等几方面来落实风险管理工作,保障项目进程顺利开展。通过有效的项目风险管理不仅可以防患未然,把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还能够争取到一定的商业机会,为业主和公司赢得利益。下面对几项管理工作内容和实践经验分别进行阐述。

一、重视风险管理计划编制,明确风险管理任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笔者本次参与的项目是某市审计局“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局方领导在项目伊始就以“献礼”工程的高度来要求项目建设目标。笔者所在公司高度重视项目顺利实施的各方面保障工作,在项目初期就将项目风险管理计划作为项目总体计划的重要内容加以规范,并指定项目核心成员作为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负责人。笔者作为项目经理,与项目主要负责人共同定义了项目风险类别,综合考虑技术、管理、内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并结合公司多年大型电子政务项目的实施经验,对风险类别进行了细化定义,本项目的风险分解结构,如下所示:

业务方面:业务流程、业务规则、用户等;

应用方面:系统功能、UI交互界面、功能接口等;

数据方面:数据模型、数据存储、数据分布、数据量等;

技术方面:技术路线、支撑平台、构件组件、关键技术、性能、非功能特性、安全等;

项目实施方面:时间、资源、资金、质量、协作、培训等;

环境方面:社会环境、政策法规、市场等;

此项目也通过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提高了项目组成员对风险的重视度,加强了风险防范意识。

二、紧抓风险识别与分析,“尽早尽多尽量尽力”发现项目潜在风险

项目建设的风险无处不在,特别是项目建设初期,不确定性最大,主动识别或发现潜在风险显得尤其重要。风险管理并不只是管理者的事情,关系到项目的所有成员。因此,笔者与相关负责人在项目初期,通过召集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方法,发挥项目组成员的主动性,共同讨论识别风险的来源,收集到了涉及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风险因素,还对公司多位资深行业专家及项目经理进行访谈,使用检查表收集类似项目的历史经验,找出容易导致项目失败的原因。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尽早尽多尽量尽力”识别了很多风险因素,为后续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做好风险防范打好了基础。

本次信息化项目建设要实现推动审计工作模式转变和管理制度创新变革的重要战略目标,因而,在项目范围和软件需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对项目需求和项目范围方面的风险控制显得尤其重要,本项目把对范围变化影响等级划分为“低、中、高”等级,以风险概率及影响矩阵来表示,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度、定义风险等级进行定性分析。本项目初期需求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用户对新业务模式下的系统功能尚存在探索尝试,与之配套的系统功能需求范围存在不确定性;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制度变化引起的业务流程或规则、数据等方面的变化会而带来需求变更、新业务模式没成成功经验可借鉴也会存在技术实现风险等方面。

三、归纳总结风险应对措施,未雨绸缪,分而治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