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00:19: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教学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其价值永恒不朽,历久而弥新,是学校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开发和利用文化经典,用经典来对中职学生的青春进行熏染和陶冶,对提升在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每次周末返校、早读、课前两分钟,我都要求学生按时诵读《弟子规》《论语》等文化经典,每天要求学生识记一句名言警句,饱览古今经典、理解内容的深邃含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从“学而知”到“知而行”,逐步达到“行而知”的道德教育途径。
二、重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陶冶教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陶冶。
1.环境熏陶。
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了国旗、张贴有关学习、理想、人生的名言警句,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环境,从正面引导学生,给学生豁达、明朗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正能量的环境里保持积极健康的最佳心理状态。
2.艺术熏陶。
现在是手机充斥的食指时代,学生很容易沉迷其中。我通过流行励志网络歌曲、励志优秀阅读作品,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教育。我还让学生接触正面的网络信息。此外,我还利用节日办学生书画作品展。这样,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不断精华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三、重情感,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驱力
传统美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因而特别强调情感的教育作用。我在实施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注意构建全方位、全身心、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努力做到知、情、意、行一体化的统一。
1.培养学生尊重教师、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教导。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懒惰任性。中职学生,他们的这些特点更为突出,如顶撞父母,在父母面前撒谎,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这些都严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给其讲道理、摆事实。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传统故事则成为优秀的案例。我还通过公益广告的启发,也让学生设计自己与父母的漫画,让学生从中感悟父母恩情,要尊师重教,启迪净化心灵。
2.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设一个优美的育人氛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尤为重要。因此我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一旦有什么问题请全班同学建言献策,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从而利用各种班级活动,使学生“互帮、互助、互让、互勉”。这样就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播撒下爱的种子,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让学生健康成长。
3.激励班级成员自立自强,使自立自强成为生活习惯。
1.1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作为一所中职学校,其肩负着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重任,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学生的培养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院校领导在教学工作中狠下功夫。然而,当前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存在思想落后、管理不科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现象。首先表现在管理方式比较单一粗暴,缺乏应有的民主精神,各个学院的领导往往是向教师发号施令、部署任务,而没有听取教职员工对教学改进的意见,久而久之,他们也不再提出自己的看法,给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其次,教学研究和教材开发严重缺乏,由于长期对教师采取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教师缺乏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可见,教学管理机制的不科学,既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学校核心科研能力的增强。
1.2缺少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才
促进高等教学的发展,不仅与一线教师有关,与教学管理人员也有密切的联系。当前,职业学校都较为重视对优秀教师人才的引进,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不断增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却忽略了教学管理人才素质的提升,造成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方式粗暴。教学管理者的素质欠缺,对教学发展也是不利的,表现在不重视教学科研,如教材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学术论文的发表等,造成职业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不高;对实践教学场地缺少开发,学生实践课程较少,实践能力较差。缺少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才,对整个教学体系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1.3缺乏健全的教学评估体系
当前,职业学校的教师主要分为两部分:全职和兼职,不论是对全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缺乏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也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例如,目前职业学校采取的是听课制度,每个学期对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抽查,往往是走形式,缺乏实质效果。即使得到学生的意见,提出某个教师缺乏严谨的教学态度,学校也是找教师谈话,并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也缺乏一个系统的了解,单凭一两次的听课是发现不了问题的,所以说职业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全面衡量教学质量的硬性指标,不能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领导,也就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来改正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是学校管理者亟需采取的措施。
1.4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训练
学生具有良好的技术技能以及动手能力强,是职业学校的一个特色。但是,目前很大一部分职业学校缺少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的学时较少,只是让学生实践几节课程,没有一个完整的实践方案。作为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其完整教学应当包含一系列内容,如技能标准、训练方法以及技能考核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职业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不足,造成实践场地少,因此实践教学难以安排。其次,部分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对实际操作不熟悉,导致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职业学校没有进行与当地资源有效整合,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特色。
2应对教学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通过分析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保障教学有序进行和学校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2.1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管理方式,推进教学管理的民主化水平。作为学校的各个级别管理者,都不宜采用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要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建言献策,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发扬民主精神,加快推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思路和制度的转型升级。实行班级责任制,每个教师都应当对所教科目的班级负责,搞好班级教学。同时,要鼓励教师协助教学管理人员制定教学规划和教学管理政策,细化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2建设高素质教学管理人才队伍
任何高校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为竞争力稍弱的职业院校,更应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仅需要优秀的一线教师队伍,还需要具有优秀的教学管理者和学校领导。从建设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来说,可以从人才引进入手,严把人才引进关,不仅要考核管理者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还要考察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为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定期组织外出考察活动,学习先进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邀请教学管理行业的精英,给职业学校的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活动。此外,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加强自我提升,能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对不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大胆探索教学管理新方式,提高管理效果和效率。
2.3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完善,能够较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学校领导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重视教学工作,要认识到教学质量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教师考核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并增加听课数量,以每个学期为一个阶段,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同时,还要考核教师的缺勤情况和责任意识,要关注教师对学生上课是否认真,以及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当学期结束时,对于优秀的教师进行表扬,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教师要进行批评,严重失职的教师要进行清退,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监控和评价,并做到奖优罚劣、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使职业学校学术水平的提升。
2.4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
当前,职业学校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因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因而,面对部分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欠缺的局面,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及时改进,突出职业学校的特色。首先,职业学校应当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而学校负责为企业培养人才,使双方共赢,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学校要加强资金投入,建设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此外,要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提升教学质量。
3结语
1.1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职业道德通常就是指人们在进行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它是在职业活动中对人们提出的特殊形式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从事本职工作时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以及职业技能教学的过程中也开设了适应当今时展的一些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其自身所产生的作用并不是非常的明显,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并不是非常的清晰,所以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适当的培训。
1.2教学手段落后,教师教学效率不高素质教育是教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它也是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的一个终极目标。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采用的教材以及给较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改进,但是在师资和设备上都无法很好的保证其质量和水平,其无法很好的和现代的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融合。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教师的实际能力也不是很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接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为社会职业环境等综合性的原因,很多职业院校将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哦培养上,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通常都被学校忽视,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体现出的是非常被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也不是非常的明显。
1.4专业设置不完善,办学特色性不大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中职学校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毕业生在各岗位竞争力强,但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中职学校满足于以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就,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未能全面考虑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重复专业过多,没有形成自身真正的特色专业。
2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的途径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兴趣是促使一个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在实际的学习中就可以激发自身学习的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践当中的。
2.2注重教师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要建设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也是这一过程中不能忽视的环节,它不仅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对学校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实现学习的同时也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应用,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其次是在室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而中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和技能。
2.3加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学生的教学目标,而此目标的设定,不仅是要符合学生情况,也要符合老师的教学要求,这样不仅能快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也符合学生自身状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的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实习活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奋斗。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可通过讲座、报告会等方式,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体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2.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资金缺乏,经费仅够维持日常教学,无法购置更高级的实践教学设备,所以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更无法让学生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很多专业由于学校的购买力有限,学生只能看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很少能真正接触到设备。所以,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多向各个实习基地输送自己学校的毕业生,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就能通过实习实践,完善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中职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置一些价格相对便宜的模拟培训材料,做仿真操作。目前,已有很多中职学校建立了仿真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工作实践,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5制定符合社会形势的办学方针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方针是一个影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一个学校究竟何去何从,向何种方向发展,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找到理想工作,都是中职学校应首先解决和关注的问题,否则在当代市场机制下,中职学校很难生存和发展。但是,很多中职学校在办学宗旨和方向上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满足于过去的成就,未能进行改革创新,使学校在管理和发展上严重滞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深化改革,对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随时调整办学方针,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和国家发展的办学宗旨和方针,使学生更有社会竞争力。
3结语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
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效能,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3)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策略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升。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1过分重视理论,忽视实践
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教师占用大量的时间来讲述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过于依赖课堂教学。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掌握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够通过实践工作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学生不能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
1.2案例教学中学生思考惰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分析发生过的案例来使得学生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商贸营销工作的特点,但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于案例的分析通常是在案例发生之后。这种情况下学生已经了解发生案例的原因、经过以及最后的结果和影响,不能够使得学生主动地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不能够使得学生深层次地认识如何对待商贸营销中出现的状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能够随时查阅到过去发生的案例,过于依赖网络对于案例的分析比较,学生不能够形成自主学习分析的意识。
1.3模拟教学流于形式
部分中职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模拟营销的情景来进行教学,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了解实际工作情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最终使得学生在工作中能够灵活地使用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模拟情景训练中,各个中职院校的模拟训练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未能够构建合适的模拟平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的培训资源非常有限,对于商贸营销的策划、战略、营销等各个环节不能进行严格的开展实施。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中没有建立相应的实验基地,学校没有模拟商贸营销建设投资的实验室。
2应对方法及教学模式设计
2.1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的教学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因人而异,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系统讲授,同时注意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为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针对这些应用性比较强课程的教学方法、授课大纲、课程进度等事先告之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课程。教师在讲授时着重指出难点、热点和学生疑惑的地方,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合理设计校园实践
学校在设计实践活动时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市场特点来进行,下面进行具体的阐述:首先,调查市场环境。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结组活动,每个小组需要对营销环境以及消费者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固定行业的各个数据,了解市场的环境之后学生自主设计问卷调查,根据顾客选择以及厌恶某种商品的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种训练方法,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商贸营销中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行为的重要性,最终能够对企业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提出相应的建议。其次,模拟市场营销。学生在了解市场环境之后需要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市场目标得出详细的报告说明。学生需要了解企业的竞争对手,分析自己的产品战略,根据自身的劣势、优势,提出相应的企业战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了解企业发展的战略,能够针对市场的分析,具体了解课堂中学习的4P理论等知识。最后,了解产品生产。通过了解市场信息以及竞争性产品的情况,学生需要分析企业产品的优势、劣势,制定相应的销售战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对产品包装设计提出一定的建议。这种具体操作的工作能够使得学生了解产品开发的工作,提升自己的设计包装,参与营销的能力。
2.3安排校外实习工作
学生在校内进行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之后,需要在实际工作当中进行实习工作。学生通过实习工作能够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具备应该有的工作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安排实习岗位和实习时间。学校在安排实习工作时需要根据商贸营销的教学内容以及市场状况,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让学生了解基础工作的特点,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工作当中。
3小结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承担着很多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且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如何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于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中的应用
在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课程的安排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尤其是在课程的安排上,因为高校专业众多,课程门数较多,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得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都可以直观、有效的完成,同时也有助于随时进行修正和调整。此外,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上,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选修课管理系统,在学期初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进而使得课程的安排井然有序。最后,在教材的征订、教学改革的进行中计算机技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计算机技术在高校考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考务管理系统中,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首先,考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试卷题库对试卷进行随机抽取,进而确定考试试卷。其次,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计算机上直接进行考试,学生的考试数据都保存到了计算机上,整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文/张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在课程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督导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是极大的促进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的提升,有效的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摘要个阅卷的过程也由计算机完成,不但节约了资源也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可以学生能够在考完试以后不久就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助于他们及时的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进而更好的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再次,教师可以计算机存储的成绩进行客观的分析,从整体上来分析学生的考试状况,以及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为今后教学中及时的进行调整奠定基础。
1.3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从整体上而言,对学生成绩的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存储、搜索、增加和删除,并记录平时的表现状况。在高校中,学生专业众多,课程五花八门,如果用手工进行记录、存储任务量不仅非常的大,而且在查找起来也非常的费力,工作难度不言自明。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工作人员只要在学期末将相关的数据信息录入学生成绩数据库中就可以进行存储、汇总、筛选和分析。不但可以方便查找每门课程的成绩,同时在查找每名学生的所有科目成绩以及班级的成绩等等都非常的便利。
1.4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督导中的应用
教学质量如何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就一定要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督导的监督和指导。通过在降雪质量督导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的科目的教师进行质量评价,同时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的优势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这不仅可以随时的了解学期的质量评价结果,同时也可以使教师随时的了解自身的评价结果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1.5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日常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通常来说,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主要包括对教师和教室的管理,以及教学规范标准的管理两大方面。首先,在教师课程管理中的应用。通常来说,高校教师都具有较大的自由,除了课时不多外,在课下时间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手段,教学管理人员将相关的通知、文件以及信息到了学校的教学网站上,而教师只要通过上网就能够了解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种种要求,这不但降低了纸质通知、要求的浪费,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的对教室的管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更好的了解,进而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教室的管理,包括教室的使用时间、教室的容量以及多媒体是否正常等等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时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对教室的使用情况有个实时的了解,便进而更好的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调配。
2完善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2.1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不仅仅是要实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更主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转变。所以,要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就要在工作过程中创新管理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
2.2强化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建设
要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充分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实现高效教学管理,就要强化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不但要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应该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管理理念的转变,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了解以及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
2.3要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对于每个用户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来说,安全性更为突出,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要注意安全意识的提升和自我保护的加强,同时要定期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计算机技术中存在的隐患及时的清除和修复,以实现网络安全运行的目的。
(一)中职学生生源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教育资源也在不断变化丰富着,较为明显的现象就是高校不断扩招,现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出现落榜情况,并且各大用人单位对学生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家长对学生都抱有较高希望,具体表现为能让孩子上高中就绝不上中职的心态,致使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主要表现为特困生、单亲家庭生人数上升;用人单位高学历要求致使学生存在自暴自弃思想;初中阶段存在坏习惯学生增多;学生自觉性不高,玩乐心较重;情绪变化较频密,学生责任感不够强;家长的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中职教育管理环境的变化
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影响,现阶段大部分人认为中职教育水平较差,社会、家长等对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水平感到怀疑。这样的发展现状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兴趣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也无兴趣进行学习。另外,一些中职学校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相互干扰,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难度较大、复杂程度高。
(三)中职学校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管理办法
中职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因为发展环境、生源情况、管理办法、师资力量等等方面的限制,致使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一些中职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想法不切实际,管理办法并没有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学生在这样环境中不能够更好地展开学习活动,缺乏良好地运行机制,影响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教育管理核心思路构建
(一)学生要摆正心态,确定人生目标
对于刚刚离开父母生活的少年,由各个地方聚集在一起,进入全新学习环境,怎么样才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学下学习生活之中,班主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班主任应该积极利用课下时间,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够尽快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积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学生所学专业前景,帮助学生尽快确立人生目标,使他们能够对自己人生负责,树立学习信心,帮助学生顺利学习成长,为美好的未来努力。
(二)改进教育方式,使用关爱教育
现阶段,社会、家庭、学校对中职学校学生负面评价过多,一些教师认为中职学校学生思想素质较差,文化课程学习基础较弱,对他们开展教育难度非常大。教师对中职学生偏见,致使中职教育管理甚至出现“看管式”管理方式,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这种管理方式只会增强他们叛逆心,使他们越来越难以管理。中职教育管理者应该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针对具体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中职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在管理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上,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生,是现行应试教育失意者,这些学生在学校中得不到教师关心,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行为,失去积极上进信心、动力。所以,关爱教育对他们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了解学生,对学生行为做出正确评价,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尊重、信任他们,使学生融入中职教育环境,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三)实行“以学治学,以学帮学”管理方式
研究数据表明,15%——26%中职在校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等,假使这些情绪不能够及时得到缓解,将会对学生发展、家庭、社会产生严重影响。在中职学生中,学生干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主要实施者,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帮助一些心理上存在障碍学生,学生干部的作用是教师不能够代替的。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应该对班级中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从中寻找能够有效辅助自身进行管理的学生。教师要关注班级范围内一些行为较为活跃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班主任严重调皮学生,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凝聚力。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对他们实行奖惩并用管理办法,一方面可以严格规范他们行为,严格要求他们,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协助班级管理工作,实现以学治学。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种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等,锻炼学生社交能力,使其能够成为教师的好助手。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大多较为活跃,并且对于学习方面的事情没有太大兴趣,教师管理起来较为困难。选用具有凝聚力班级干部协同管理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各方面问题,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中一些较为琐碎时间交给班干部协同管理,例如周考勤表、课堂日志等,然后由班主任做好监督核实工作,最终实现“以学治学,以学帮学”。
(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方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是一项非常稳定的管理方式,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管理机制。想要从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教育方式做法之一就是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实现制度方面创新。中职学校管理,可以加强各种类型专业课程建设,实行分学制。课程在设置的时候,可以将其分为必修公共课、必修专业课、选修课程等,并且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选修制度,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尽可能加强专业课程训练,并改革相应考试制度,实现以考促学,不断拓展教师教学科研的空间,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可以积极运用一些新颖教学方式,例如任务驱动型、项目教学方式,将各种工作项目、情境积极引进到实训教学中来,实现岗位化实训,使课程教授能够贴近学生的需求。严格执行灵活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充分发挥空间,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