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1: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辩论的相关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体质;相关性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指患者出现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当此种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其他病症完全康复后,咳嗽症状仍未消失,从而逐步的演变成哮喘疾病[1],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向,严重的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应当给予患者准确的诊断和对症治疗,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通过对患者的中医体质准确判断,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效果最为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现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对其通过研究中医体质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相关性,以对患者采取对症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2岁-63岁之间,女性33例,年龄在3岁-71岁之间,所有的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喘息、胸闷、气促等。对73例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在中医中所属的类型,并针对患者体质的类型分析患者出现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症状和体征,以确定中医体质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相关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按照中医理论进行体质判断,以确定患者的体质在中医中所属的类型。经过判断,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有:平和质、特禀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2]。风热侵肺型,主要表现为鼻涕粘稠、呈黄色,舌苔呈黄色、痰液呈现黄色,伴有粘稠、口苦,共19例,肾肺皆虚型,失眠多梦、没有鼻涕、口干、少苔、咯痰困难等,共16例,风寒束肺型,舌苔薄且白、鼻涕透明、痰液较清,共21例,心肺气虚型,没有鼻涕、舌苔发白、自汗、口淡、痰液较清、心悸等,共17例。根据患者的不同行体质,需要对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首先给予患者基础方:甘草、青天葵、地龙各10g,党参、苏子、白芥子、葶苈子各15g,黄芪12g,莱菔子14g。在此基础上,如果患者的中医体质属于风热侵肺型,则要加入苍耳子12g,龙利叶15g,如果患者属于肾肺皆虚型,则要加入百部15g,海底椰10g,如果患者属于风寒束肺型,则要加入防风、麻黄各10g,如果患者属于心肺气虚型,则要加入仙灵脾12g,瓜萎皮15g。上述药物用水煎服,每天1剂。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者是并发症,则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差异较小,无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根据不同体质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显著,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按照中医理论进行体质分类,将患者的疾病分类,并采用不同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情况可知,采用不同的药物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3例患者中,治愈39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3.2%,治疗效果显著。
不同体质类型所占比例
3 结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则会严重制约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患者产生更大的影响[3]。因此,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要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分类,可以明确患者的疾病类型,对患者做出准确的病情判断,再根据患者的体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则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明确患者的体质,并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静. 中医体质与哮喘的相关性[J]. 河南中医. 2011(6): 601-602.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预算编制
0.引言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衰退现象,我国的建筑业也面临着战,各类竞争日益激烈,而各种竞争中,价格竞争是其中的关键因素,面对这一现象,一定要对工程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从工程组织、技术构成、合同、信息交流等多方面挖掘工程的潜力,以有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工程效率,而要想做好这些的关键是工程概预算,它不但与工程成本有关,还与工程质量及进度控制联系密切。
1.建设工程中概预算的定义
建筑产品,是按照国家建设规划及设计标准在指定区域进行建设的构筑物及建筑物。而各个建筑产品的工程规模、结构组织、装修的标准、施工的周期、施工条件、气候条件均存在不同,因此并不能对建筑产品标定一个标准价格,而一定要按照文件设计及各种标准,预先进行一定的经济计算。而建筑工程的概预算就是指在工程建设执行流程中,按照各个设计阶段文件设计要求的具体内容及国家有关规定、指标、各种费用收取标准,预先计算需要新建、改建、扩建及重建工程中全部投资额的文件。它实际上反映了建设工程项目在不同阶段的经济组成,是研究和计算工程价格费用的基础文件,是进行工程决策、分配、管理、控制、监督、核算的重要依据。
2.建筑工程进行概预算编制的具体步骤
概预算的编制步骤通常为:(1)获得工程相关信息;(2)掌握与工程有关的图纸;(3)计算相关的工程量;(4)计算相关的定额量;(5)按照所在地实际情况,对工程所用材料的价格进行调整;(6)使用取费表进行计算,汇总整个工程造价;(7)复核并写出编制说明。
在对概预算进行编制过程汇总,获得工程相关信息就是对取费流程中相关费用计算所要求的费率因素的确定。这些信息因素包括:工程所在地的工程类型;待建工程类型;工程实际结构类型。而对工程的材料价格进行调整是指,在对费用进行计算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定额中所使用材料的价格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内两者之间存在的差价。使用取费表进行计算是指,在对工程造价进行计算时,使用恰当的取费表,对所定的材料差价总额、工程建设直接费用及各种相关费用的录入。套定额是指对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用等费用进行的定额汇总。该过程中要求将工程所需的所有定额录入计价表,并且将相关的工程量做好录入。复核及编制说明是指对上述步骤进行复查,并且对具体操作流程的工作注意事项做出说明。
3.工程预算编制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工程预算按照编制的时间及目的不同可大致分成施工预算、施工图纸预算及相关设计预算等。施工预算是工程实施的开始,是将理论变成设计的过程。其作用是为了控制成本。而工程预算编制对建筑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预算是依据按劳分配,工资按照计件进行计算的依据;(2)企业的经济核算、领料、施工任务的下达均以该预算为依据;(3)企业在编制计划、做好施工管理过程中该预算也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设计预算包含施工图预算,因此施工图预算也叫做设计计算,该预算是设计单位在施工图设计完成之后,按照现行预算定额或者估计表等对经济技术文件及预算价格作出的编制。而建筑工程受到施工图预算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1)该预算是企业进行施工计划编制的基础;(2)该预算是计算工程造价、核定工程成本的关键;(3)该预算是进行工程价款计算的标准;(4)该预算是编订投标文件、签订合同的重要指标。
设计预算就是根据设计要求概略性的计算工程造价。该预算是设计单位按照初步的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在投资估算的控制下,对指标或定额等各项收费标准进行的概算及确定整个建设项目过程中所需的全部费用以及编制材料和设备的预算价格等说明的文件,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投资中的最高限额就是设计预算。建筑工程受到设计预算的主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该预算是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考核,确定其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2)该预算是进行贷款情况核定的关键;(3)该预算还是工程承包及工程进行招标的重点依据。
4.对工程预算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要点
4.1实行动静结合的管理模式,准确的掌握价格要素的市场动态
建筑工程价格要素的市场变化对控制工程造价和预算编制影响重大。对工程造价进行编制的人员一定要对材料和设备的价格、性能、规格和品种做到了如指掌,必须在工程招标前及时准确的了解市场价格的变动,对价格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合理准确的报价,减少和避免风险。市场中的材料和人工费用等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整个市场都处于“动态”中,而“静态”管理是一个定数,国家有法定的统一的定额,对造价预算中的消耗量、机械台班、材料和人工都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如果在预算时之采用单一的“静态”定额,就难免增大工程的风险投资。所以要有效应对和价格和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变化,就必须采用动静结合的管理模式。
4.2分析方案的前期设计,对设计进行科学的概算
建设工程的概预算编制要对当前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进行改变,使其能够克服目前片面的追求高标准以及部分设计中没有结合地域实情的现象。建设工程的概预算编制一定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认真分析每一个设计方案并做出估价,在不会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对施工图纸设计概算的编制来控制和衡量施工图纸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尽可能的降低造价,在这些基础上最终能够挑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4.3提高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素质
工程概预算对工程预算编制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求预算编制人员熟悉预算专业知识,还要求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设计、设备机械、现场工艺、工程结构、投资分析控制等方面也要熟悉。工程预算编制人员要对设备材料的品种、价格、性能和价格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市场价格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减少风险的潜在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更应密切关注,搞好动态分析,及时根据市场变化作出调整。
4.4在工程监理方面加强力度
目前的一些建筑工程中,无人监督工程的变更,变更是否合理和必要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以至于一边施工一边变更的现象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难以控制工程的造价。所以监理部门应该切实发挥其监管职能,将概算的投资额度严格的控制在限额以内,对设计文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对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和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严格的控制等,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的造价,加大监理力度。
5.结语
实践证明,概预算工作只有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投资,有效地控制基本建设规模,才能防止概算超投资,预算超概算现象发生。因此,要求造价预算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找到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新途径、新方法,并抓好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完成工程建设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周丽杰.浅谈建筑工程造设概预算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0.
【关键词】 电力建设 工程变更 影响 问题 管理控制
在电力建设项目开始立项规划后,就需要进行招标以选择最合适的建设施工单位,并与其签订项目承包合同。而工程变更正是合同制定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着电力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以及进度控制。若在合同中没有对工程变更进行详细的约定,就很容易在实际工程变更发生出现经济利益冲突,而使甲乙双方出现矛盾,严重影响电力建设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按时保质的完成建设项目。一般引起工程变更的主要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诸如设计期间没有做好实地勘察,而使得工程施工情况与设计图纸情况存在差异,不得不进行工程变更的主观因素,二类是诸如自然变化或社会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客观因素。
1 工程变更对电力建设项目的影响
1.1 工程投资方面
电力建设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工程项目。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设计规划的要求进行施工,反而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就会进一步增大工程投资成本,不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会给投资方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2 工期方面
在具体的电力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施工工序的要求较为严格,若前一道施工工序因为某种原因而耽误了进度,就会迫使后面所有的施工计划都随之延迟推移,严重影响了施工的整体进度。因此,当出现工程变更的情况时,就会使将正常的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全部打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不但会使工程延期,还极有可能会增大工程造价。
1.3 项目管理方面
在原本井然有序的项目施工管理中,若频频出现有工程变更情况,就会使项目管理人员难以按照原定计划进行管理控制。例如业主和监理部门之间的有序协调管理状态会被打乱,施工方对现场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当出现工程变更时,需要召开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开会来研讨具体的变更方案,还要重新进行勘查设计,并需要再次组织施工,分配人员等等,这些都会使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受到极大的影响。
1.4 劳动生产率方面
当工程发生变更时,施工作业的顺序就会被打乱,经常会出现加班施工,或短时间歇工的现象,使得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安排,这样就会使极大的降低劳动生产率,增大人力成本。
1.5 索赔和合同纠纷
由于工程变更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很多时候甲乙双方在签订承包合同时并不能完全将出现工程变更的责任划分清楚,因此当实际发生工程变更时,就很容易出现合同纠纷,并牵涉到索赔问题。当出现索赔和合同纠纷时,就会激化甲乙双方之间的矛盾,这对双方的经济利益都是非常不利的。
2 目前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减小工程变更对电力建设项目的不良影响,提高建设方和施工方的经济利益,保证电力建设项目库的安全顺利实施,就需要对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变更实施一定的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在电力建设项目的工程变更管理中,却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信息化程度较低
受技术限制的影响,我国在处理电力建设项目的工程变更时,一般都还是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进行管理,并没有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很多文件都是以纸质档案进行记录和传阅,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处理效率,也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健全完善的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管理软件,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
2.2 缺乏对工程变更全过程的管控
一般来讲,工程变更的控制和管理是需要贯穿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但是目前人们普遍将工程变更的重点放在了施工阶段,这显然不是最佳的管控手段。因为施工前期的勘查和设计阶段才是控制工程变更的重要阶段,施工过程和施工竣工阶段都需要根据施工设计来安排作业施工和管理控制。
2.3 工程变更缺乏有效的评审环节
在电力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工程变更大多数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评审,尤其是对工程变更方案的技术、成本、工期、安全以及质量等方面没有进行有效评审。使得有些工程变更后反而成为错误变更,或变更效果较差,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4 没有建立严格的工程变更责任追究制
当工程需要发生变更时,势必是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影响因素都是有责任人可以追究的。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而使得所涉及人员没有应有的压力,在设计或施工或管理中都不够用心,这样就会很容易引发工程变更,造成变更管理失控。
2.5 合同变更条款设定不够完善
对于工程变更的管理与控制来讲,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在合同中对变更条款做出详细的约定,并将责任划分清楚,这样当出现工程变更时,就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要求进行处理,而不至于发生索赔或纠纷。但事实上,很多电力建设项目的甲乙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并没有对合同变更条款给予应有的重视。因而造成了很多合同纠纷。
3 如何提高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管理控制水平
3.1 实施工程变更的分类控制
在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的管理实践中,按照工程变更的性质和费用影响实施分类控制,有利于合理区分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在处理不同属性的变更问题上的职责、权限及其工作流程,有助于提高工程变更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施分类控制可把工程变更分为3个重要性不同的等级:即重大变更、重要变更和一般变更。重大变更一般由监理工程师初审、总监理工程师复审,报送业主后,由业主组织勘察、设计、监理审核。重要变更一般由监理工程师初审,总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一般变更由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实施。
3.2 合理确定工程变更价款
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既是工程变更方案经济性评审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程变更发生后调整合同价款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承包商在工程变更确定后的规定时间内,应提出工程变更价款的报告,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调整合同价款。
国内现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和相关研究文献均有关于工程变更价款的确定方法和原则主要有:①合同中已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合同已有价格变更合同价款;②合同中只有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可以参照类似价格变更合同价款;③合同没有适用于或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由承包商提出适当的变更价格,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执行;④承包商在双方确定变更后14天内不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变更工程价款报告时,视为该项变更不涉及合同价款的变更;⑤监理工程师应在收到变更工程价款报告之日起14天内予以确认,监理工程师无正当理由不确认时,自变更工程价款报告送达之日起14天后视为变更工程价款报告已被确认;⑥监理工程师不同意承包商提出的变更价款,按合同争议的约定处理;⑦因承包商自身原因导致的工程变更,承包商无权要求追加合同价款。
3.3 实现工程变更管理信息化
我国电力建设项目变更管理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制造业对工程变更管理的信息化研究起步较早。制造业工程变更管理应用系统一般基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和支持团队工作的工作流技术平台开发,实现ECM功能与PDM的集成,以充分利用PDM的产品信息管理模块和流程管理模块。制造业有关工程变更管理的概念、模型和方法为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管理信息化搭建了高起点的研究平台,有助于加速我国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信息化进程,缩短相关应用系统开发周期。
根据实际的工程变更需求,可以将EC过程分解为请求、评估、和实施3个环节。其中:EC请求包括描述问题的症状,发出正式的变更请求和提出解决建议方案3个步骤,EC评估包括技术评估、造价评估、工期评估和价值分析4个步骤,EC实施包括矛式的工程变更指令和实施工程信息更改。实现工程变更管理信息化,必须构建以人员组织、变更流程和数据管理3大要素为核心的工程变更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数据管理为基础,以变更流程为主线的工程变更管理策略是实施有效工程变更管理的关键所在。
4 结语
总之,在电力建设的项目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对工程变更管理与控制给予一定的重视。从电力建设立项开始就应该加强工程变更预防控制,并在合同中对变更条款作出详细的约定,划分工程变更所引起的经济责任。同时,面对当前我国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这一现状,还要进一步加强工程变更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工程变更管理和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林维启教授,退休前执教于甘肃省中医学院,临床用药多以成方为基础,出自《伤寒论》的方子占了相当比例,如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汗证,小柴胡汤治疗经期感冒等。加减简洁,立意明确,颇有经方之风。我有幸师从门下,获益良多。本文仅就老师如何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灵活使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的体会记述如下。
整体观就是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包括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主要是用来阐述统一体的组成因素之间、统一体和组成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解决的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问题,与系统论中的整体性类似,内涵非常广泛。如阐述生理的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治疗原则中的“三因制宜”等。
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社会环境的改变对疾病和人体造成的影响,林老师在治疗胃病时重视疏理肝气,用方多合入四逆散;来白银之后,通过临床观察,针对白银的环境污染导致的慢性腹泻,考虑到周围自然环境的改变对人体的影响,选用煨肉豆蔻、木香、木瓜、赤石脂、丁香等,自拟方剂进行治疗;针对现在的外感治疗中,病人为追求快速退烧,过度使用解热镇痛剂,常常汗出淋漓,导致损伤,全身症状消失,后遗局部咳嗽不止的现状,考虑了常规治疗环境和方法的变化对治疗结果所造成的影响,选用麦味地黄丸加瓜蒌、贝母治疗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思想体现的十分突出。
辨证论治理论成形于《伤寒论》,后世多有发挥。《中医基础理论》给出的的定义如下: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两点:首先,证是作为感性认识的临床客观资料经中医理论概括、判断处理后,上升为的理性认识。辨证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论治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并反过来验证理性认识的客观真实性。其次,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有是证用是方”,证治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和时间次序。证治对应,先辨证后论治。辨证论治在其理论框架内是严格的,不是随意的。
证治的严格性表现在证的确定性、治的确定性和证治的对应性三方面。如伤寒论中设立的六经辩证体系中,六经证是确定的症候群,各经的治疗是确定的方药,方剂使用中的加减都是在明确疾病的发展方向和分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后所提出的药物增减,也是确定的。最重要的是证治之间的对应性是确定的,“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证治对应的严格性保证了理性认识的客观性,证治的前后次序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精神,客观为主,主观依据客观而变化。综上,辨证论治过程可以表述如下:收集资料-理论分析-证的判断-相应治疗。从这个角度来看,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种临证思维模式。他规定了临床工作的一般过程及各个阶段的先后次序,事先规定医疗活动的先后次序,为进行医疗过程规定途径。辨证论治是一个医疗程序。
理论源于实践,并在实践工作中得到检验和完善。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完成从书本理论到临床能力的转变是每个医生都要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林老师给出的方法是:详细记录,总结有效方剂和治法,制定治疗预案,预案临床更新。这个过程可以表述如下,实际操作-准确记录-科学分析-提出预案-实践检验-效果评估-修订方案。显然,这是对收集资料-理论分析-证的判断-相应治疗这一过程的具体运用。由于是准备好的方案,所以林老师的用方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方子的稳定性强,加减也有明确的规定性;如柴青汤加减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产后肢体疼痛等,剂量、药味变化很小,效率很高。对胃病的治疗中,泛酸使用瓦楞子,海螵蛸,呃逆使用丁香、柿蒂、痛甚使用川楝子、元胡等,药味相对固定,剂量也有一定之规。加减也是方案的一部分,是随证加减,不是随意加减。其次是治疗的可重复性。林老师常说:“一个方子,我用有效,你们用也要有效才行。”即在相同的条件下,此过程可以重复进行。医疗过程的程序化保证了结果的重复性。程序可以遵循,现象反复出现,经验可以继承。最后由于方案的不断更新,使得治疗不断优化,疗效稳步提高。如林老师经常使用的乌梅僵蚕丸治疗慢性咽炎,甲鱼汤改善体质就是来白银后的方案更新。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并成为中医的两大特色,整体观解决了各个治疗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各个因素的空间关系。辨证论治解决了医疗活动的流程问题,明确了实施细节的时间关系,操作性大大加强。所以,先有《黄帝内经》,后有《伤寒论》。前者较系统的阐述了包括整体观在内的中医理论体系,后者是辨证论治集中体现。如果说整体观是制度的一部分,辨证论治就是一种操作程序。制度指导程序,程序执行制度。
理论到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只有很好的完成了这个过程,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上述对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临床运用体会,价值就在于提出了完成这一过程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它提示出:医疗能力不仅是收集记忆的结果,更是系统分析、准确判断,对信息整合,对过程管理的效果体现。
(1.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吉林长春130022;2.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金代“官与养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存留养亲”的弊病,对罪犯施以应有之刑罚,对老疾应侍之人,由官府出资赡养。金代刑罚体系的这一变化,使原本过于伦理化的法律开始注重法的实践功能。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法律向世俗化方向发展的一次努力尝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金代;“存留养亲”;“官与养济”;刑罚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132—02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金元时期民族习惯法与中原汉法的冲突与融合”,批准号:11CFX011)的阶段性成果。
“存留养亲”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金朝在海陵王与金世宗时期,对“存留养亲”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修正了适用条件。这一探索增加了中华法系内涵的多样性,也为中华法系注入了活力。
一、“存留养亲”的历史沿革
(一)“存留养亲”:成长于南北朝时期
所谓的“存留养亲”制度,是指我国古代对于被判徒刑以上的罪犯,因其血亲尊亲年迈,无近亲属奉养,而对罪犯暂不执行刑罚,恩准其奉养亲老,待其尊亲终老后,再执行原判或改判的一种特殊刑罚制度。[1]
晋朝最先有“存留养亲”制度的记载。在《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六有记载:晋咸和二年,句容县令孔恢因犯罪被判处死刑。皇帝因考虑到孔恢之父年事已高,无人侍养,因此,特恩准孔恢存留,以养其亲。孔恢犯罪,且“罪当大辟”,但因其父年老,独有孔恢一子,若孔恢伏法受诛,则其父必将无人赡养,上怜其父而特免孔恢死刑。这是史载最初的“存留养亲”之例,但此时“存留养亲”仅是权宜之计,尚未形成定制。“存留养亲”作为一项制度,始于北魏太和十二年。《魏书·刑罚志》:太和十二年(即公元488年),皇帝诏令:今后,如犯有死罪,而罪犯之父母、祖父母年老,没有成年子孙,也没有别的近亲属的,一律上报朝廷,由朝廷决定是否执行死刑,并将之作为一项法令规定下来。《仪礼·丧服》注:“成人,谓年二十已笄礼者也。”期亲,即服丧一年的亲属,即近亲属。令格者,即法律。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解释了“存留养亲”在北魏形成的原因。山东士族尽受儒学,在北魏律的制定过程中,他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孔孟儒家精神做立法思想的封建王朝,辅之以孝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历史上,最终形成了“存留养亲”这一独特的制度。
(二)“存留养亲”:定型于隋唐
唐律继承了北魏律,“存留养亲”便如之。《唐律疏议·名例》规定:所有犯流罪或死罪但不属十恶者,而祖父母、父母年老,又无其他成年近亲属侍养,则一律上请。至此,唐律规定“诸犯死罪非十恶者”方可以恳求宽免。如若触犯十恶者罪行,那就不能上请。“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是对北魏律“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的修正。
二、金代“官与养济”与“存留养亲”的博弈
两宋政权的统治者在法律上少有建树,完全继承了“存留养亲”之制。金代则在继承“存留养亲”的同时,以“官与养济”之法对“存留养亲”的适用进行了严格限制。
宋金两朝法律皆源于唐律,“存留养亲”亦如之。《宋刑统》是《唐律疏议》的翻版。篇目与唐律一样,仍是十二篇,五百零二条。女真族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金律近取宋刑,远追唐法。但是,所不同的是,金律在不断汉化的同时,却未走上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
宋律规定:所有犯流罪或死罪但不属十恶者,而祖父母、父母年老,又无其他成年近亲属侍养,则一律上请。[2]与唐律相比,从律文之规定到疏议之详尽解释,毫无差别。只是因为避讳问题而将唐律的“期亲”改为“周亲”外,全文抄袭,只字不差。
“存留养亲”原本是为彰显仁政,但在实践中,却走向了异化。
金朝海陵王与金世宗对儒家“存留养亲”之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金史·海陵纪》记载:金天德三年(即1151年)三月,沂州男子吴真犯法被判处死刑,有司以吴真家中有老母无人侍养,特向海陵王请示留养。海陵王未予恩准,而是命令由官府出资侍养吴真母亲,并将之定为法令。由此看来,当时已有“存留养亲”之制。金律虽不可查,但金代将“官与养济”正式入律,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令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与法律同等的作用。对于律与令,《唐六典》云:“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律是刑事法律,令则是国家机关的行为规范。在唐律疏议中,律令往往并用,足见令之地位颇高,金令亦如之。海陵王将“官与养济”之制“著为令”,实是以法制形式规定了对“存留养亲”的正式限制。
“官与养济”的例子在金世宗时亦有两例。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尚书省奏,邓州人范三与人斗殴而杀人,依律当死,而范三有尊亲属年迈无人侍养,尚书上请。上(即金世宗)曰:“在醜不争谓之孝,孝然后能养。斯人以一朝之忿忘其身,而有事亲之心乎。可论如法,其亲官与养济。”
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益都民刘祐殴杀七十六岁范德。刘祐父母年界七十多岁,无近亲属侍养,尚书上请。金世宗认为,范德与刘祐父母年龄相仿,刘祐非但不尊敬长者,甚至于殴杀范德,实在难以减免。[3]金世宗朝的这两则上请案例,说明当时“存留养亲”与“官与养济”两制并行。
从实践来看,“存留养亲”的适用过于宽泛,破坏了法的权威性。金代“官与养济”就是对这种消极影响的规制。
三、“官与养济”的后世影响
(一)制度层面之影响
明律主要受唐律影响,受金律影响不大。
清律受金律影响深远,“凡犯罪非常所不原者,而祖父母、父母老,家无以次成丁者,……存留养亲”。[4]清律之后附例,该条下附例十六例,详列了各种情形。其中,明言不准存留养亲者,共计十处,分别是第二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五条以及第十六条。“触犯父母,素类”者,显然已无侍养之心,况又“为父母所摈逐”,昭示父母已无依其赡养之意。“游荡他乡,远离父母”之徒,推而知之,并无孝养之心。父母在,不远游。今父母尚在,游荡他乡,并致获罪,孝养之心,早已荡然无存。
(二)思想层面之影响
对于“存留养亲”之制,历代都有有识之士对之提出反对意见。
清仁宗嘉庆六年(1801年)五月十三日上谕言:“朕思……若不论罪案轻重,只因家无次丁,概准承祀、留养,则凶恶之徒,……岂国家矜慎用刑之道。”[5]嘉庆皇帝认为,“存留养亲”貌似扬善,实为诱恶,导人以犯罪,教人以逞凶。罪犯恃其亲老笃疾而杀人,其志更恶,其心宜诛。“存留养亲”实非“国家矜慎用刑之道”,因为“非所以施仁,适以长奸,转以诱人犯法”,与“养亲”、“孝治”之目的背道而驰。
四、结语
“存留养亲”之制极具理想主义色彩,而历史证明,对该制度的过分倚重,其结果只能是一厢情愿,与其初衷大相径庭,甚至是事与愿违。金代“官与养济”影响了后世的法律,使立法者在注重以礼入律,强调以礼治国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法的内在逻辑,关注法的实现可能性,关心法的实施条件。这种既宏观又微观的法律思维方法,在法制实践史上极其宝贵,证明女真族在我国法制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亦证明了华夏文明的多元性、开放性、发展性与延续性命题。
[
参考文献]
[1]张纪寒.存留养亲制探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
[2](宋)李昉编纂.任明,朱瑞平,聂鸿音校点.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六·刑法部十二·弃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3](元)脱脱撰.金史[M].新点校版.台北鼎文书局,1980.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于1997年的,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统一了会计记账方法(即借贷记账法);确立了会计原则;建立了会计要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会计报表及其附表、会计报表附注、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特征导致了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监管不如对企业的严格有效,另外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的,不必自负盈亏,导致了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的动力也不及企业。加之,各事业单位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年度任务的完成和考核的过关,很容易忽略日常的财务管理,在预算管理、经费使用等环节缺乏有效测算。因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漏洞。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单一会计财务管理制度不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不能准确核算和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
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完善。现行的零基预算办法缺乏对预算单位和人员的有效控制,缺乏编制预算时所需的基础数据及其合理依据,缺乏对现有数据真实性、合理性的有效鉴定手段,缺乏对经费定额确认的科学手段。
4、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应付未付的负债并未反映,对于已付但应由各期分摊的费用一次性的计入了费用支出,影响当期利润;对经营性产生的应收款不计提坏账准备金,易于产生虚增利润现象;固定资产损耗得不到反映;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
3、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四、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企业化管理改进的基本思路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讨一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即在总账和报表中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
4、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大账。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大账,就要求在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吸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相关核算内容。这样既能满足对基建工程进行具体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满足单位管理层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信息需要。
因此,实行企业化管理后的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逐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尽快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的企业化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探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结果不难发现,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存在僵化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导致多数学生认为高中历史学习是枯燥且无趣的,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不利于历史学习的。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创新优化。因此,本文从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问题入手,对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索与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有了更大的可能。这是因为原本传统的停留在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可以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生动且具有“生命”,而这也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方面之一。
比如说,在讲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时,便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对相关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在纪录片中相关历史知识配以音乐、解说和生动的画面,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来自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的刺激,从而在脑海中对这些知识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当然,这种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明显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讲解这个知识点,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将其中的知识点用简单的文字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甚至部分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还会选择直接让学生在书上画出知识点。这种传统、僵硬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误以为只要上课跟着老师将知识点画出,再加上死记硬背,那么就可以学好历史,而实际上根据长时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率是非常低的。
因此,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所转变,老师在对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大胆地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学生在牢记知识点的同时获得更大的乐趣。
二、创新历史教学场景,融入体验式教学模式
对当代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知识的一大障碍就是自身经历与历史的脱节。根据长时间的研究不难发现,相比于历史学习,高中学生往往对生物、物理或是化学的学习有更大的兴趣,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物、物理以及化学学科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相关知识点,而当学生能够切实地触摸到相关知识之后,学生就能够对相关科目的学习拥有更大的兴趣,并对相关知识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这些学科中实验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与此同时,部分历史老师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而过去的事情是无法重现也不能进行“实验”的,所以想在历史课上实施体验式教学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其实不然,历史虽然是不可改变也不可再现的,但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历史场景,带领学生回到那个年代、那段时光,让学生也扮演一回“历史人物”,而这也是历史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创新。比如说,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选择某一节课,将教室简单装扮成某一个历史场景,然后让学生去扮演场景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去体会如果自己在那个年代,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而自己的抉择可能会给历史进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历史中的人物会做出那样的抉择。只有当学生处于那个环境之下,并且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可能会对历史故事以及历史人物的观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在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过程中也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在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融入互动式辩论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让许多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历史课堂缺乏“生机”,历史课上老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历史课堂成为老师的“主场”,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互动。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议老师在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融入互动式辩论教学。当然,互动式辩论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辩论,还可以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辩论。这是因为,在历史学习之中,必定会有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抱有困惑,而互动式辩论教学模式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空间与自由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只要他们能够大胆地说出来,那就说明在他们的脑海中必定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思考,而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辩论,可以使知识点在讨论中获得更好的记忆,从而也就能够使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高的效率。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学习本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老师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促进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章爱兰,董仲文.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4).
最近,我校语文组在议论文教学如何入手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有的老师认为直接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应该在学习之后总结;有的老师则认为议论文学起来本来就困难,如果事先没有相关知识作铺垫,学生可能根本就学不懂。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展开了的激烈讨论,最终决定,还是先将相关知识讲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实际的例文中去寻求验证。
课堂教学开始了,我按部就班,一股脑儿将所有知识丢给了学生:学生慌忙记笔记,然后抬头望着我,一脸茫然。我深感头疼,本来我就不同意这种教法。看来死的教条和干瘪的理论并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如何才能改变这沉闷的课堂气氛呢?我得动一动脑筋了,该怎么办呢?
突然想起曾经看过一场精彩的辩论会,辩题是“如果刘邦和项羽去应聘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谁更合适”。那场辩论,各辩手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对呀,为什么不把这个活动用到课堂上来呢?来场辩论,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借此让学生体会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于是,我对昏昏欲睡的学生说:“我们来场辩论赛吧!题目就是‘如果刘邦和项羽去应聘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谁最合适’”。
听说要进行这样有意思的辩论,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致。我请了两位学生作正、反两方的组长,并要求他们将本组的观点工整地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自己所支持的观点进行分析。
辩论开始了,梁佳首先发言:“我认为刘邦比项羽更适合当国家队的主教练,因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团结最重要,而刘邦礼贤下土,最善于团结群众,因此我认为刘邦刘备更合适。”
“要说礼贤下土,我认为项羽比刘邦要做得好得多。你看他范增多尊敬,不仅听他意见,还尊范增为亚父。这不是典型的礼贤下土?”洪敏反驳道。
小欢立刻补充:“除了善待人才之外,我认为就个人能力而言,项羽明显胜于刘邦,他几次把刘邦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你看巨鹿之战,就是其能力的最好证明。”
“说项羽能力比刘邦强,我可不同意,项羽不是自刎于乌江,他怎么就比刘邦强了?而且刘邦跑得快呀,虽然有时候是逃跑,但不可否认他跑的速度快嘛!这不正是足球教练需要的特质吗?”小伟也当仁不让。
“最重要的教练还要能虚心地听得进意见,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短。刘邦的优点就是能虚心地听得进意见,别人愿意为他所用。而项羽就不行了,他只听一个人的,其他人的话根本就不听,他只是逞个人之勇,结果身边的人都跑到刘邦那儿去了。球场就是战场,它需要众人的团结,而不是个人之勇。
刘邦这点就比项羽强多了。”嵇好高调发言。
……
辩论会进行得如火如荼,学生提出了很多新奇的论据。两位组长就同学们提出的理由进行了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
正方:刘邦比项羽更适合做国家足球队主教练
理由:人缘好,灵活,跑得快,虚心听取意见。
反方:项羽比刘邦更适合做国家足球队主教练
理由:礼贤下士,自身素质高,对工作投入。
辩论结束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我说:“同学们,大家看,我们黑板上正、反方所写的观点,其实就可以作为论点。它紧紧围绕刘邦和项羽谁更适合做国家足球队主教练这个问题阐述了自身的看法和立场,在议论文中这样的句子就被称为‘论点’。”
学生点头,似乎有些明白了。“那么,什么是论据呢?”学生问。
我说:“论据不就在黑板上吗?组长在黑板上总结的理由就是用来支持论点的东西呀,换句话说‘用来证明论点的事例或者道理就叫论据’。同学们刚刚激烈的辩论过程就叫作‘论证’,因为你们是在利用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了,在此基础上,通过全班讨论,关于论据的类型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等知识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老师,那什么叫‘论题’呢?”
“‘论题’就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一个总的讨论题,它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看法、主张等。如我们今天讨论的‘如果刘邦和项羽去应聘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谁最合适’就是‘论题’,它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即‘刘邦’还是‘项羽’做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
“老师,那什么叫‘立论和驳论’呢?学生们纷纷”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