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1: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教学侧重点;存在问题;改进
Abstrac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 architecture is a popular professional, at presen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there are many worthy of study and reflection of the conten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 and the natural architecture, mode selection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emphasis,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and the improved method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to improv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teaching achievement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problems;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高校建筑学学生重点掌握的建筑专业课之一,作为建筑学的主干课程,是建筑学学生与未来职业生涯紧密接轨的课程,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探讨也值得我们去反思,因为建筑设计课不像其他的理论课一样,有一套完备的理论考试系统,它要依靠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最终完成课程的学习。总结好《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有关建筑学专业培养方向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同时更需要学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建筑素养。在建筑专业的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建筑学专业,老牌的建筑专业院校依然具有较强的实力,所以,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建筑学生毕业之后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的压力都十分大,如何在以后的就业中有一席之地,五年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步入社会之后,建筑生需要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市政设计,等全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设计部门从事各项设计工作,是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人才。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一门创新型的学科,具有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课堂上,注重强调设计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刚步入建筑学的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创造力的培养和建筑基本设计思路的培养。以下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模式。
2.1讲解任务书,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每一次设计都有任务书,即甲方的要求,通过任务书的讲解,对本次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功能分区及基本流线。通过讲解,加强学生对本次设计的理解,通过强调重点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在本次设计中,需要掌握哪些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如幼儿园设计,主要掌握的就是关于功能分区,主要功能单元的布局规划,场地规划,色彩造型等。任务书只是一个设计的提纲,然而,通过讲解,就会丰富很多内容,如在讲解的过程中,介绍国家的相关规定及一些设计规范,并且重点解读规范。在幼儿园设计中,通过《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幼儿园设计》一书的重点讲解,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幼儿园内部,外部设计的具体要求,提高了设计思维能力,掌握了基本的规范。
分析经典案例很重要,经典案例必有经典之处,每个设计都有自己优秀的地方,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同学了解到不同设计师的不同思路以及不同的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同学可以选取其中适合自己设计的部分,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之中,来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同学明确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建筑性格等方面的共性。
2.2调研
笔者认为,调研是设计的基础。调研可以分为实地调研和资料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可以产生更多的空间感受;通过资料的调研,可以更好的分析空间流线,建筑平面与周围建筑平面的关系等。信息化时代,资料调研更为方便,但是,互联网的资料良莠不齐,辨别能力差的同学不能很好的分辨资料的好坏,所以无法收集到满意的资料,故鼓励采用实地调研与资料调研结合的方式,双重进行调研分析,为自己的设计做好基本准备。在幼儿园设计中,笔者去了基地所在地鞍山市鞍钢一幼(已建成)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很多不足之处,如主入口位置的选择等,通过观察内部的布局,得出应该在设计中注重哪些内容,随后又通过资料调研了解大连幼儿园,并且重点分析其流线以及布局的特色,最终思考出了合理的空间布局。
2.3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整个《建筑设计》课程的攻坚阶段,出色的完成好这个阶段是做出优秀设计的充分必要条件。在设计阶段,分为一草,二草,三草三个阶段进行。如果学生能按照要求的交草图时间交图,并听取意见及时修改设计,做出自己满意的设计是比较容易的。在设计一草阶段,主要针对设计的场地布置,功能分区是否合理等问题进行逐一讲解,同时,发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在设计二草阶段,要求学生绘制双线图纸,主要针对学生立面的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窗地比等问题,检查剖面图,帮助引导学生改正剖面图,同时建筑的配色方案也在此时检查。在设计的三草阶段,学生绘制成图前的图纸,主要针对版式设计等问题进行讲解,在课上给学生展示优秀的板式布局,以便参考。
2.4总结与反思
设计完成之后,要对自己的本次设计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进行下次设计,回顾自己的设计图纸,进行自查,找出错误之处,进行思考下次图纸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
2.5此种模式的优点
(1)思维模式更积极
强调了“先看后做”的思维模式,在设计开始之前,给学生讲解实例,让学生自己调研,先看别人设计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做出更好的设计。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随着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及现代社会对高等人才的新要求,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像徐州工程学院这类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外部环境与学校校情都要求学校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加强服务地方建设的能力。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1]。如何通过专业教学改革体现特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之一。
《园林建筑设计》是普通高校园林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教学为1a,共80学时。主要涉及4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入口建筑、休憩建筑、附属建筑、餐饮建筑。课程教学主要是结合设计专题,进行理论讲述,现场实测,草图修改,方案调整,最终定稿,完成设计图纸。
1 存在问题
1.1 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现有的《园林建筑设计》教材中,存在着理论过于陈旧,案例过少,过旧且新颖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设计图纸分析与理论介绍,尤其是没有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材,理论过于倾向研究型,缺少有代表性、有影响的项目案例介绍。
学生渴望学习到的新兴的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就更少了。
1.2 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主导,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基本都是首先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然后是教师批改作业,最后是作业反馈。学生进行设计,凭空想象,理解力有了,但空间想象力没有,接触的设计案例很少,由于缺少教师理论结合案例的讲解分析,学生往往面对着教师的作业愁眉不展,无从下手,即使心里有设计思路,由于积累不够,实践少,还是无法转换成设计图纸,完成作业。
1.3 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不高,课程的互动性不强
由于教学主导是老师,学生很少参与教学,往往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浓,作业往往是潦草应付。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新颖性,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和论文,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成果。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而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2.2 教学内容上去粗取精,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
2.2.1 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后续课程接轨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第一个设计课,不应将课程内容局限在建筑设计,而应推演到景观设计。从而为园林规划设计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建筑设计,更为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建筑是因环境因素生成的,它与场地、交通、绿化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即设计结合自然[2]。正因如此,园林建筑设计特别强调对环境设计的考虑,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景墙、花架、廊柱、花坛等设计外环境,补充建筑外形的不足,增加立面上的高低错落和虚实掩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议运用庭院设计将建筑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突显外部环境设计。
2.2.2 注重宏扬传统,体现地方文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研究与设计一直是园林专业的特色,又是传统园林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其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而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古老的魅力和活力。对于学习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需要继承并发扬的。通过分析背后硬传统(建构、材料)与软传统(文化、历史),使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的设计意匠与审美取向,一方面提升专业修养和素质;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能力[3]。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再现传统,更富有创新力。从而使得设计作品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2.3 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运用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理论讲述、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介绍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增加学生对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运用。精选设计案例介绍大师建筑设计作品,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等,进行案例分析示范,从而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实践教学包括外出实习、实习现场拍照分析、实地测绘、制作模型,课堂评图、改图等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
此外,通过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搜集资料,学习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建筑设计平、立、剖面,提高学生园林建筑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模型制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进行优秀案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进行方案汇报)、反馈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结合设计作业开展模型制作竞赛,并在校内展览。通过作品展览,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勉励学生发展,以此丰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2.4 建立网络课程,实现资源上网,供学生参考学习
实现了资源上网,包括教学课件,教师的案例分析,教案大纲等。并提供了教学辅导,包括考核试卷,设计论文、设计文本、专业书的参考,尤其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模型制作照片等都可供同学下载,并参考学习。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便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当然网络资源需要进一步更新。
3 效果评价
3.1 学生表现出极强的设计欲,促进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案例分析的解读,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更重要的,通过亲自制作建筑模型,对比方案设计图,可以很好地调整构思,弥补不足,并完善设计内容,通过模型制作将设计内容真实的表达出来,学生表现出浓郁的兴趣,积极探索,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臻于完善。通过制作模型展览,同学们的建筑设计能力大幅提高,展览的效果很好,获得广大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3.2 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的主题
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绘制图纸构思设计,制作模型并展示作品,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设计作品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设计作品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设计。部分同学尝试再现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元素表现建筑设计(见图1~3);部分同学采用现代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或有小庭院,但立面上注重虚实掩映,高低错落(见图4~6)。建筑设计外形丰富,尤其是屋顶设计,表现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3 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素养,有益补充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学生认真组织语言,静心备课,反复修改课件,然后课堂讲述案例分析,不知不觉就能将各种知识信息结合起来,形成理论沉淀,储备专业知识。不同的学生讲述着不同的设计构思和理念,拓宽了大家的专业视野,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生动有趣。从学生的讲述中,老师也受益匪浅。可谓“一举三得”。
参考文献
[1]魏勇军,吴中军.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02):168-170.
[2]李哲,成玉宁.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研究――以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12):66-69.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 课程优化 传统与现代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G211001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2-02
1.前言
在高校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但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广泛,从组合上来说就有“园林、建筑、设计”三个组成部分,从园林建筑的时间演变和建筑形式来分,有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无论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还是设计手法、设计理念都大不相同。
在课程的设置上,如果过多的强调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园林建筑设计只是单纯地复制古典园林中的各种亭台楼阁,也不适应现代时展的需求;如果着重讲授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既不能让学生们领悟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之美,也会造成园林专业培养体系的重要缺失。因此,在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应当对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这两大体系进行优化改造,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达到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下面以一个学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40个学时,共80个学时的农林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通过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两种教学模式,分别对传统与现代两种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比例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课程优化设置的方案。
2.课堂教学的优化设置
课堂教学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讲授传统与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比例较大,主要讲授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类型等知识、建筑设计基础、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分类与理念等等,共28个学时;第二学期课堂教学比例较小,主要讲授专题园林建筑设计要求、设计手法和案例等等,并讲解课程设计的基地场地分析、设计注意事项和作业成果要求等,共12个学时。具体课堂教学优化设置如下:
2.1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设置
(1)总体阐述园林建筑的概念与发展、园林建筑设计的概况与原则,共2个学时;
(2)举例讲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榭舫堂廊、殿斋馆轩等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并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共10个学时;
(3)概括介绍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空间和建筑构造等,共4个学时;
(4)详细讲授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包括场地分析、概念生成、方案推敲和设计表达等等,共12个学时。
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为主,其主体教学重点主要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与发展,第二部分为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在针对传统与现代的园林建筑类型而言,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传统园林建筑,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教学重点。
2.2第二学期的课堂教学设置
(1)通过案例来介绍现代园林建筑的分类与特点,共2个学时;
(2)针对拟进行的课程设计中的园林建筑类型,进行详细分析该类型园林建筑特点与设计要求,共6个学时;
(3)对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讲解,并采取讨论的形式进行场地分析,最后明确各类型图纸成果表达的要求,共4个学时。
第二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为课程实践作理论指导,其主体围绕拟进行的课程设计中的园林建筑类型开展,重点针对该类型园林建筑给予学生相关的讲解分析与技术指导。
3.课程实践的优化设置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属于设计类课程,注重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践的环节,因而课程实践对于学生是否对全面理解与应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尤为重要。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一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资料收集、调查汇报、实地调研、模型制作和方案设计等。课程实践同样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进行:第一学期课程实践比例较小,主要是以传统园林建筑类型为主的课程实践,共12个学时;第二学期课程实践比较大,主要是以现代园林建筑类型为主的课程实践,共28个学时。
3.1第一学期的课程实践设置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不同类型传统园林建筑案例与资料,分组进行总结汇报,共4个学时;
(2)指导学生对典型传统园林建筑优秀案例,分组进行按比例缩放的模型制作,共8个学时。
第一学期的课程实践配合同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组汇报、模型制作等实践方式,使其更好的掌握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与设计,对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建筑实例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增加对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感的培养,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等等。
3.2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设置
(1)指导学生对拟进行设计的专题园林建筑类型,分组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总结汇报,共4个学时;
(2)指导学生对拟进行设计的专题园林建筑类型,个人完成优秀典型案例的临摹,共2个学时;
(3)指导学生对专题园林建筑设计任务书进行解读,包括场地分析与概念生成,完成场地总平面图的草图设计,共4个学时;
(4)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建筑各层平面图的草图设计,共6个学时;
(5)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建筑立面图与剖面图的草图设计,共4个学时;
(6)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图纸成果表达,共4个学时;
(7)指导学生进行小型园林建筑的快题设计,共4个学时。
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都围绕着专题园林建筑类型来进行,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总结汇报和案例临摹,还有完成一套园林建筑设计图纸,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大设计作业”,如茶室、餐厅、展览馆设计等;第二部分就是属于锻炼学生的快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小型园林建筑快题设计,如公共厕所、公园大门、小卖部快题设计等。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赏析能力的提高,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传统与现代园林建筑部分缺一不可,两者应该互相辉映、相辅相成。因而,在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优化设置上两者都要兼顾,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作为第一学期的理论教学重点,而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作为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重点,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参考文献:
[1]张令梅.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1(05)
[2]燕亚飞,李东升.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10(02)
建筑“撞衫”,越“撞”越猛
近期受到关注的,除了SOHO一案外,今年4月份刚投入使用的长春建筑学院图书馆,也因为仿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建造引来网友围观。有网友称投入高达5亿,其豪华程度堪比美国“白宫”。据学校图书馆负责人介绍,他们是在准备建图书馆之前带着专家组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考察,回来后就决定建一栋欧式图书馆了。
“当你的汽车行驶到机场高速路的尽头,即将进入城区的时候,你一定不会错过一座不同寻常的建筑物。它酷似美国国会大厦,门前却飘着五星红旗;建筑个性张扬,不论高度和体量都堪称地标性建筑,它就是雨花台区政府办公楼,可是它却是‘山寨建筑’。”这是此前有网友对南京雨花台区政府办公楼的描述,引来众多跟帖者。
近年来建筑模仿从来就没断过,如水立方、鸟巢、世博馆等,都是被山寨的对象。澳门海立方娱乐场,外形就酷似北京的水立方。此外,宁夏银川的“天安门”,山西临汾的“天坛”,山西蒲县的“鸟巢”,无一不是“抄你没商量”。
随着各地国会大厦式的法院、政府大楼陆续兴起,欧美的建筑更是山寨版不断,如安徽阜阳市颍泉区政府的“美国白宫”,江苏阜宁出现的“悉尼歌剧院”,河南郑州仿制的朗香教堂,还有完全克隆英国小镇的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从沿海到内陆,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山寨建筑”层出不穷。
欢迎借鉴,拒绝抄袭
由于房地产不像高新科技,知识产权比较难以确定。在国内,面对抄袭,被抄者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懒得追究。洲联集团五合国际总建筑师刘力就指出,建筑设计被抄袭为国内常见,由于证明创作“独创性”非常困难,业内鲜有先例。
尽管建筑难以判定是否抄袭,但还是存在一定判断依据,越是具有独特性的建筑就越容易判断出是否被抄袭。一名律师就在网上旗帜鲜明的指出,判定是否抄袭,“相似度”是关键,如果两个项目的相似之处,是很普遍的,那就不能构成抄袭。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7-03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建筑设计基础技能为目标的一个课程系列,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中,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入门》以及《设计绘画》。但是设计基础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问题较为突出,并影响到内容设置、学时分配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未深入开展。本文即以该计划中这三门课的教学大纲①为切入点,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一、核心概念
整合②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内以及系统之间各要素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实现新的综合。整合与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迅速变化的时代,由于众多因素改变着职业教育的面貌,这就导致了各组成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缺乏,因此需要将整合概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来,以实现在它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
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已经确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并为后续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几份大纲虽然均已注重贯彻了这个总目标,从单个课程看已经比较合理,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由于学制限制及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目标设置上还存在缺乏重点和层次性、部分目标陈述不够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建筑初步(1)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②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设计等有一定的理解。主要问题:①两个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②缺乏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③目标二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一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初步(2)原目标:①了解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学习方法;②对当代建筑大师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学会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基本表达方法,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问题:①目标过于具体、缺乏统领性;②陈述不够简洁、明了;③目标二、三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二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设计入门原目标: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表达技巧。主要问题:①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②与建筑初步一、二的部分目标有重叠。
设计绘画(1)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特点,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绘画(2)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作好从单色认识到彩色认识的过渡,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感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色彩对万物的影响,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重点与层次不突出,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教学内容
建筑初步(1)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重点内容是建筑的识图与制图,主要包括建筑基本认识、建筑识图、工具制图、建筑测绘等内容。建筑初步(2)的教学重点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的理解和分析,这是建筑的核心研究对象,它逐步将学生们带入建筑创作的领域中来,主要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建筑形态分析、大师作品分析等内容。建筑设计入门作为连接基础系列课程和核心系列课程的过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包括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介绍、建筑设计宏观环境解读、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绘画(1)包括结构表现和明暗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整体构图、形体结构轮廓、物体间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色调等训练。设计绘画(2)包括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三原色的认识,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复色、间色等概念的理解,色彩的调和配置。从以上对于教学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还是缺乏整体性,均各自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而没有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框架中,打破自身的界限,并进行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增加内在整体性。具体分析如下:建筑初步(1):①建筑概述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入门课中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重叠;②建筑方案图教学单元的案例选取欠妥;③人体尺度与设计入门课中空间的功能与形式部分知识重叠;④缺乏三维层面来识图和理解建筑。建筑初步(2):①理论性知识比重过大,包含了3个教学单元,这与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悖;②教学单元过多,需要进一步精简;③缺乏与初步(1)的过渡性教学单元。建筑设计入门:①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简介、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介绍等内容与建筑历史课知识重叠;②人体尺度的内容不够,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③部分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来讲太难,不宜过度展开。设计绘画(1):①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②结构素描对建筑设计尤其重要,但比重过小。设计绘画(2):①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钢笔淡彩应用不多,因此此部分内容比重过大;②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三、整合思路
1.价值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研究中,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除了就业市场以外,高职高专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宜按照本科的基础课程大纲来要求学生,必须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制。
2.基本理念。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中,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内容的增减,并根据各课程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分配到这三门课程中去。主要思路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部分内容删减掉,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重新分类。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相关性;并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调整,使三门课互有穿插,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
四、整合要点
(一)目标的重新定位
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都已经贯彻了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总目标,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缺乏整体性,有的课程其目标过多,没有层次,有的课程目标之间重叠等。因此,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其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建议如下:建筑初步(1):①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等有一定的认识;②熟练掌握建筑识图和制图的技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③增加对于建筑的学习兴趣,适应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建筑初步(2):①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构成角度来理解建筑;②熟练掌握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基本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④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建筑设计入门: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初步掌握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分析方法、设计过程;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1):①了解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建筑形态与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2):①了解色彩表现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彩铅和马克笔表达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的增减渗透
1.建筑初步。建筑初步(1)把重点放在建筑识图和工具制图中来并进一步细化,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取消这部分内容;将建筑综合表达的案例对象进行调整,与抄绘和测绘内容一致;将人体尺度的内容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增加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和表达建筑的课程内容。
在建筑初步(2)中,把重点放在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上,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强调关联性,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缩短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理论教授时间;对世界著名建筑实例的解析应进一步缩小建筑师范围,而增加统一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比较分析;能够将部分案例与设计入门课和设计绘画相结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某个建筑。
2.建筑入门。建筑入门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建筑师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初步一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集中讲解建筑设计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度展开,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增加从人体尺度、室内家具的角度分析和设计功能空间的课程内容。
3.设计绘画。设计绘画(1)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构件为主,着重刻画它们的结构关系、形体组合关系,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增加结构素描的内容;减少明暗色调训练;与建筑初步(1)在同一学期,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其内容相关,如对门卫、门厅等空间作为教学对象。设计绘画(2)把适用于快速表现的马克笔、彩铅以及钢笔淡彩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建筑的主要特征并快速表现出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减少或去掉钢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彩铅和马克笔表现的训练;与建筑初步(2)和设计建筑设计入门在同一学期,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它们的内容相关,如大师作品表现等。
五、总结与展望
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整合,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在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09年以来,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该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加强对各课程的关联性分析,并对整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①这三门课程大纲是指基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而编制大纲。
②整合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目前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应用,如建筑学、工程学、遗传学等。
参考文献:
[1]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者,2006.
[3]陈君.对开发高职课程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2,4(3).
本文通过分析专业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运营的特点,阐述了传统出版行业在内外部竞争中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在行业内从事建筑图书出版的出版单位多达几十家,天津大学出版社的“建筑邦”与出版业内建筑类数字出版平台、行业外的建筑专业内容平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自身特点,形成了内部竞争与外部竞争并存的局面,面对内外部的竞争困境,传统专业出版单位如何创新运营和盈利模式,成为其专业领域数字出版平台生存发展的关键。
传统出版行业竞争加剧
行业内竞争者在出版行业,出版建筑图书的出版单位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清华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等,这些传统的建筑专业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平台开发上出现了不同质竞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专注于建筑施工大数据平台和建筑相关培训,英大传媒投资集团开发了电力百科网,清华大学出版社主攻教育,开发了一系列在线教育平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关注建筑室内装修平台的研发,唯独建筑邦是以建筑设计专业领域为开发对象,借助建筑邦社区、建筑邦微信、建筑邦APP、建筑邦知识图书和电子书开展全媒体出版服务,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平台开发上彼此竞争性较小。
行业外竞争者外部竞争者主要是指出版行业外,从事建筑相关的服务的平台,以及潜在的竞争者,建筑邦主要的外部竞争者主要是建筑领域信息的门户网站,如ArchDaily、ABBS、筑龙网、谷德设计网等,这些建筑门户网站上的内容都有以建筑设计来设计作品板块,但是建筑邦不像ABBS建筑论坛与筑龙网几乎涉及建筑相关的大部分领域,也不像谷德设计网、ArchDaily那样只专注于建筑设计师和建筑设计作品,建筑邦充分发挥了其垂直媒体的特性,在提供建筑设计专业知识服务的同时,链接上下游产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在提高知识搜索准度和即时上下功夫。
创新运营模式是数字出版平台生存发展的关键
策略一: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
专业出版单位在出版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外部竞争市场中虽然有筑龙网、建筑中国、ArchDaily、ABBS、谷德设计网等平台,专业出版单位依靠自身的优势资源,专业化知识服务平台相继产生,如“建筑邦――建筑设计专业领域全媒体出版平台”、“中国建筑设计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在传统专业出版单位建设的具有代表性的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
“建筑邦”是基于天津大学出版社建筑设计传统内容资源优势,建O的包含建筑邦社区、建筑邦智库、建筑邦APP、建筑邦微信公众平台、建筑邦微博、建筑邦电子书、建筑邦纸质图书出版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建筑邦社区为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专业设计师、设计机构提供建筑设计专业化设计作品展示、阅读、分享、互动服务。建筑邦智库是集成建筑设计作品的特色资源库,采用垂直化的建筑设计分类标引方式将建筑设计作品细分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专题图库五大垂直频道,尽可能满足设计师对建筑设计专业化的知识元、图书、期刊、文档、音视频和案例图片等多方位需求。
2013年2月建筑邦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至今已经拥有超过15万人的粉丝群体,日均阅读超过万人的阅读量,成为建筑设计师必不可少的知识获取平台,一位建筑师如此评价建筑邦微信:“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建筑邦微信,看一下建筑邦又发了什么。”
建筑邦APP、建筑邦电子书定位于建筑设计作品的收藏,建筑邦微博关注设计师线上互动,建筑邦纸质图书则是建筑设计专业知识服务的入口,纸质图书与数字出版物互为补充,同生共存。
“建筑邦”正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所有媒体形态聚合到一个平台上、一个阅读工具上,为专业领域内的专业人群提供全方位的立体化服务的例证。
策略二:优中选优,有所为有所不为
建筑邦为了避免与外部竞争者全面竞争,在建筑领域相关产品中采取了聚焦战略,瞄准建筑设计这一单一领域进行集中化运作。
建筑邦(包含建筑邦社区、建筑邦智库、建筑邦APP、建筑邦微信公众平台、建筑邦微博、建筑邦电子书、建筑邦纸质图书)只建筑设计案例及与建筑设计领域相关的文章,虽然天津大学出版社建筑图书出版种类繁多,涉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多个门类,但是建筑邦必须做出割合,在“大而全”与“小而专”面前,我们选择了做“小而精”,在风格上展示出建筑设计领域全面、专业的形象,内容选取上以建筑设计案例为主,为建筑设计专业人群提供高效的知识送达和解决方案。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筑邦集中天津大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舍弃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岩土、水利等众多领域,只选择了做建筑设计,是人、财、物之间最佳的搭配方式,以最少的人力成本、版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编人员通过约稿形式与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联系原创设计作品,并按照不同的栏目及时、快捷的,一些知名设计师的作品通过“邦首发”“邦设计”等栏目出去,让世界各地的建筑师第一时间看到最新、最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在建筑设计作品实时中,建筑邦微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建筑邦的品牌和天津大学出版社建筑设计传统出版的知名度。
策略三:注重领域内上下游产业协同,加强垂直行业对接合作
专业出版单位都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我们熟知的专业出版社有地质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拥有高层次的专业作者队伍和读者群体的出版社,各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相继出现后,形成垂直类的行业媒体,吸纳了本专业上下游相关领域的优秀作者、读者资源,这些作者和读者既是内容生产者也是内容消费者,特别是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出现,使传播更加便捷,可以为某一特定领域的特定需求提供全部深度信息和服务,从而开创行业精英媒体的全新方式。
建筑邦依靠建筑设计专业领域的设计企业、设计师为纽带,架起连接上游地产开发商、下游建筑材料供应商、建筑建材展览商的桥梁,建筑邦社区通过设计灵感栏目项目信息,产品板块建筑设计作品中需要的建材信息、专题栏目最近的建筑专题展会活动,在建筑邦平台上地产商可以相关的地产项目进行设计招标,设计企业、建材商应标,以上游产业拉动下游产业发展,通过上下游企业进行相互评价实现下游产业与上游产业良性互动。
策略四:转变出版思路,提升服务质量
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的出现使传统出版社由出版商向知识服务提供商转变,专业出版单位读者群体相对固定,建筑邦是以建筑设计师群体为服务对象,通过建筑邦社区建立属于建筑设计师的朋友圈,建筑师之间相互交流设计经验,分享设计心得,在建筑邦平台上实现其建筑设计思想的碰撞。
首先明确群体定位,建筑邦的读者分为建筑设计院校老师和学生、建筑设计师,建筑师群体属于小众,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全建筑设计师从业人数只有141万人,建筑师群体虽小,但是在建筑设计细分市场上,他们拥有很高的阅读需求。
其次明确建筑设计师需求,建筑师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从而设计出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建筑师的自主阅读意识很强,能够主动阅读相关建筑设计内容并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和信息,并对阅读的内容作出独立理性的判断。
关键词:城市化;建筑设计;策划
1 引言
人是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复杂体,所有建筑的诞生及使用都是由人类完成,其规划、设计、审美、消费以及感知各个过程都相互影响,建筑策划目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是衔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的出现使建筑设计更为合理化,减小了投资的风险,提高了设计环节的效率。
2 建筑策划的内容及其作用
2.1 建筑策划的内容
简单的讲,建筑策划的目的就是为建筑设计确立科学理性的设计依据,协调开发商与建筑师的意愿,使设计项目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在策划中被当作产品看待,而产品要适应市场,所以建筑策划本身来源于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市场,整合资源,寻求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一般从市场调查入手,通过场地分析和对开发企业的调查,找出存在的矛盾,发现业主需求与社会需求、周围环境的矛盾点,并找到其中关键的矛盾点,做出解决矛盾的创意,这就是策划的要点。通常的情况是:给你一块地,你可以考虑建设不同功能的建筑,如写字楼、宾馆、商业楼或娱乐设施等,一般先要分析周边环境、市场条件,然后再选择最合适的建筑类型。建筑策划是为投资做决策,因此做什么样的建筑、什么内容、多大规模、什么时候做、工期多长等,都是建筑策划要考虑和决定的问题。策划中还需要考虑对情况变化的适应对策,以增加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比如给建筑的改建和功能置换留有余地等。建筑策划的内容包括:1) 对建设目标的明确;2) 对建设项目外部条件的把握,如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条件等;3) 对建设项目内部条件的把握,如使用者、住户、商家、物业管理者、功能要求等;4) 对建筑项目空间构想的表述,形成概念设计,把空间构想的东西提出来,进行空间评价,这一点是建筑策划区别于一般方案设计不同的地方。运用建筑策划的手段来对空间构想进行空间评价,通过对生活的预测以及实态调查的分析、归纳、总结和提炼对空间加以修正,然后反馈到这个环节中去,这是建筑策划中最主要的过程;5) 建筑项目实现手段的确定,包括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构造、设备等技术构想,这也是建筑策划方案的一部分。
2.2 建筑策划的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在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下,现代建筑在规模不断扩展及复杂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其对城市环境、社会生活及经济的影响亦随之加剧,传统建设程序的弊端日益突现:诸如逻辑性和经济性较差,缺乏科学性,难以保证设计项目建成后能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设计出的产品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因此,人们开始重视设计前期的研究工作,即研究设计依据的问题,建筑策划应运而生。建筑策划是建筑设计前期工作的重要部分,其基本的框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 搜集并明确设计的环境资源条件和各种制约条件;2) 明确设计的要求,提出目标定位;3) 建立设计准则及相应的工作程序。建筑策划的产生正是建筑设计日益走向理性和科学的重要表现之一。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建筑策划可以理解为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在对建筑设计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为其提供科学、逻辑、优化的设计依据。建筑策划追寻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它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建筑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建筑策划在设计中的必要性
建筑策划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渗透于宏观的总体规划立项环节,向下渗透到建筑设计环节,保证了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建筑策划对于建筑师和开发商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建筑策划阶段的引入可以使开发商的投资目标更为明确,开发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保证了项目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建筑策划给建筑师带来了清晰的设计要求,从而避免了因设计的重大修改而耗费大量的精力。建筑策划针对不同的设计项目,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有差异。比如,对于社区建筑策划,可能侧重社区主题的确立、户型规模的研究、土地的充分利用及空间价值的提升、建设成本的控制和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技术经济指标等。对于商业建筑,可能会多做市场环境的分析与研究,策划内容出于外观和经济性的考虑,可能涉及建筑形体、空间形象、柱网的选择、空间的利用与分配、标准层的布置等,同时根据商业建筑的特点,还要考虑市场的适应与应变策划。由此可见,建筑设计要想高效顺利地进行,建筑策划必不可少。
4 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无疑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实际上包括建筑设计的前期研究即建筑策划理论。广义的设计概念应有三个阶段:
1) 设计条件的设定分析阶段;
2) 建筑空间构想、设定阶段;
3)建筑空间的具象表述阶段。
但从建立建筑策划理论的观点出发,前两个阶段又属于建筑策划的范畴,而且建筑策划通过第二阶段与建筑设计相沟通。建筑策划的后期工作,如空间构想、组合方式的研究、空间要素的把握以及材料设备的确定等是与建筑设计的前期工作,如初步方案的设计总图、平立剖图、设备系统图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共同为进一步完成实施设计做准备。建筑策划是建筑设计的先行者,建筑策划如果没到位,房地产发展商往往会遭遇这样的困境:投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在多家设计单位中进行建筑设计招标,常常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即使是初步选择一家设计单位再做方案优化,多数也不尽人意。建筑师也往往有这样的怨言:发展商主意多变,图纸的修改没完没了。究其原因是在建筑设计之前缺乏系统的建筑策划。建筑策划的任务是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的逻辑再加上形象的设计依据,它先于建筑设计,又是和建筑设计互动深化发展并衔接于营销策划。总结起来,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可以借用“骨骼”与“肌肉”来进行比喻,建筑策划建立的是骨骼框架,建筑设计则是以具体形象的建筑语言作为“肌肉”填充骨骼空间。
5 工程实例分析
某购物中心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本建筑物中心以商业为主,其地上四层均为小商品商铺,其中首层配套的肉菜市场采用超市的形式设计,地下一层平时为停车库,战时为六级人防地下室。总用地面积为187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720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8959平方米,主要为肉菜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地下总建筑面积为8761平方米,为地下停车场;建筑密度为35.0%;容积率为1.49;绿化率为33.6%。购物中心为4层,建筑地下1层,地上4层,地下1层为人防地下室,1~4层为商业。各层层高:地下1 层为5.6 m,底层为5 m,地上 2~4 层为5m,顶层、机房层为2.7m,室内外高差0.3m,建筑总高 23.3m(主体部分)。
6 总平面施工布置图
建筑南北布置,场地东面临现有多层建筑,南临大道,西为现有道路,北临新规划道路。购物中心的主入口设在南面,并设有宽敞的广场,东、西、北面均设有出入口。
图1 正门入口示意图
6.1竖向设计
设计中将场地适当提高,略高于城市道路,以使建筑有良好的视觉形象,并为污水、雨水及其它管道的布置提供便利条件。
6.2交通流线
场地四周有便捷明确的交通路线,并均按通行汽车考虑。南大门为主路,正对购物中心主出入口;东侧铺路与原有道路合并;西侧铺路与规划道路相连,东侧和西侧设有通往地下车库出入口。下面图2、3建筑东、西入口示意图。
图2 图3
6.3绿化与美化
室外将种植树木、花卉和草坪,绿化系数达33.6%,以保证小环境的文明整洁。此外,在南广场的东侧建有反映购物中心特征的雕塑一座,面向城市的道路,具有明显的标志性。
6.4 室外工程做法
道路为180mm厚C30混凝土路,广场地面铺设广场砖。室外绿化区以种植常绿的小灌木为主。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在处理好建筑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筑内部各要素包括建筑、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一个建筑设计只有符合满足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在建筑策划中都要充分的体现出来。
由于工程案例中原有的肉菜市场又脏又乱,且功能布置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发展需要,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为认真贯彻市委常委会议关于“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全面整顿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农贸市场,逐步改造成环境整洁、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污水污物处理符合卫生要求的肉菜市场”的精神,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城中村改造和配合近年来龙洞村的建设,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经营档次和营销水平,适应城市现代化和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要求,结合原有肉菜市场的实际,拟对原有肉菜市场进行改建,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34-02
一、引言
随着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绿色建筑教育也引起了国内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也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院校兴起。
本次教学选择三年级上学期的博览建筑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题教学实践。根据博览建筑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著名人物及历史事件等主题,自拟设计题目。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地区,要求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气候特点,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二、教学方案
本次教学活动结合中国绿色建筑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组织,历时八周,分六个阶段完成,在不同的课程设计阶段,要求达到各分项的教学目标,分步骤地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一)第一阶段(前期准备1周)
教学重点: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实地调研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博览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教学内容:(1)专题一:绿色建筑概述,以及绿色建筑案例的讲解与分析。(2)布置任务书,讲解博览建筑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3)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的实地参观调研,4~5人一组。收集绿色建筑和博览建筑相关的设计资料。
学生作业:(1)每组完成一份实地的参观调研报告PPT。(2)收集相关资料(博览建筑的优秀案例、大师作品、绿色建筑等作品),每个学生完成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包含2~3个典型案例分析。
(二)第二阶段(总体设计1周)
教学重点:案例解读、场地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场地日照、采光、风环境等的知识和分析模拟软件,完成总平面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二:场地日照、采光、IAQ、风环境的分析模拟,对绿色性能比较推敲。(2)组织学生对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成果,进行汇报讨论。(3)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汇报总平面构思和设计初步构思,确定场地布置与竖向设计,完成总体设计任务。
学生作业:(1)制作场地地形模型,分析场地的植被、水文、周边环境等,分析朝向、风向、高差、土方等对建筑的影响(场地分析图)。(2)完成总平面图的构思图(出入口位置、流线组织、场地布置等情况)。(3)完成方案的初步构思图(平面功能图)。
(三)第三阶段(概念设计1周)
教学重点:概念设计、多方案比较。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完成一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墙面与屋顶)讲解。(2)进行建筑概念设计的多方案比较,确定设计思路和框架;研究绿色建筑构成及空间设计要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制作若干构思的工作模型,推敲建筑的体量关系、体块组合形式。(2)完成一草方案平面图的构思(各功能组合、流线组织、动静分区等)。(3)完成建筑形体分析图。
(四)第四阶段(方案深化2周)
教学重点:功能深化、表皮建构。
教学目标:掌握绿色建筑材料与水处理的基本知识,完成二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四: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以及水处理等相关知识的讲解。(2)修改和深化方案,完善二草的方案设计,并确定绿色设计的内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继续制作工作模型,修改一草的方案设计,完成二草的方案设计内容(平面、立面、剖面)。(2)立面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建筑表皮使用绿色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
(五)第五阶段(方案完善2周)
教学重点:绿色设计、结构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与绿色能源的知识,完成三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五: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能源应用(暖通空调系统)的讲解。(2)继续深化方案,确定三草方案(包括结构设计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内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完善二草,进行立面的多方案比较,查阅并搜集相关的方案资料,推敲模型。(2)制作反映建筑整体形态的模型,完成三草的方案设计内容,进行结构设计。(3)深化并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技术的节点设计图等内容)。
(六)第六阶段(成果表达1周)
教学重点:模型制作、成图绘制。
教学目标:完成最终方案成果的绘制和模型制作。
教学内容:(1)绘制正式方案图。(2)成果模型制作。(3)评图。
学生作业:(1)绘制2~3张A1的彩色渲染图(包括有关绿色建筑设计的分析图、设计图等)。(2)制作正式模型,图纸上不少于2张模型照片。
三、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观
长久以来,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教学仍然是沿用“形式与功能”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1]。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形式与功能”的问题上,而忽略建筑本应关注的环境协调性、室内舒适度、建筑能耗、能源资源利用、经济性等问题。由于缺乏成系统的讲解和训练,学生没有建立起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专题时,仅仅把绿色技术当作是一种装饰性的、补救的技术手段,没有把建筑的绿色性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到下一个设计专题时,又将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抛于脑后。
(二)相关课程缺少绿色建筑知识的教学
建筑学专业学了设计类课程之外,还有相关理论、法规以及技术方面的课程学习,例如建筑概论、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等相关课程。在传统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构架中,设计课之外的理论及技术课程多着重介绍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和一些传统的建筑技术,内容不够系统且略显陈旧教条,几乎没有介绍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
(三)各门相关课程教学脱节
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相关课程,但是与建筑设计课程可谓是“各自为政”。各科教师只关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相关知识间的衔接,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就造成了设计与理论、设计与技术的分离,最终设计成果又落在“形式与功能”上,而忽略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意图和技术特征。“无效教学”与“空白教学”产生,使得绿色建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学建议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调整建筑学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从二年级开始,陆续增设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必修及选修课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2.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调整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目标,改变长久以来建筑学的传统教学理念,要从以“功能、空间与形式”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转向培养适应新时展的绿色建筑设计人才。
3.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要彻底改变目前建筑设计课的评分体系,把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加入到衡量学生建筑设计课的评分标准中,才能培养和加强学生建筑设计的绿色意识。
(二)融合绿色建筑的理论技术课程教学
通过一、二年级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及绿色建筑设计观。在建筑概论中,加入关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基本理念的介绍;在二年级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课程;在中外建筑史中,引入传统民居的生态观、地域文化、被动及适宜技术的介绍;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结合绿色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等。
通过三、四年级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一系列技术课程相关章节的安排,重点强调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及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增设绿色技术、建筑节能、可持续建筑等专门课程介绍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要点及应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加入环境模拟分析软件的教学,例如Ecotect、Revit、Doe等软件。
(三)融合绿色建筑的专题教学
在现有的以建筑类型分类的教学“纵向”教学体系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将建筑设计专题与绿色技术专题相结合,组成“建筑+技术一体化设计”。通过此种方式,在特定的时间内结合设计实践,学习专门性的绿色建筑知识。
另外,在设计课前期阶段,也可以通过设计分组安排不同的专题调研作为小组工作的内容,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专题、遮阳技术专题、通风专题、水处理专题等。
(四)融合绿色建筑的其他形式教学
1.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例如全国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加台达杯国际太阳能竞赛、零能耗建筑竞赛等,促进学生与国内外行业内专家的学习与交流,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促进了高校绿色建筑教育的发展。
2.学校举办绿色建筑的相关活动。可以学习国内外某些高校的绿色建筑教育方式,在校园中举办建造节、模型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如澳大利亚的生态小竹屋、美国的校园生态住所、天津大学的零能耗建筑等,增加学生动手、讨论、研究的环节,达到自我教学、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3.增加绿色建筑的实践研究。可以在本科三年级设置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或者通过导师制来指导学生对绿色建筑进行实践和研究,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掌握绿色建筑的知识。
五、结语
发展绿色建筑,培养绿色建筑的设计人才,需要建筑教育工作者以建筑学为核心,整合相关学科以及各专业绿色建筑的知识,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结构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等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需要我们研究和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