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人事档案和毕业档案8篇

时间:2023-06-25 09:21: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事档案和毕业档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事档案和毕业档案

篇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人才服务站,需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新形势下,人才服务站需要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从而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及高质量的服务。

关键词:

人才服务站;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档案信息化管理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是人才服务站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当前新形势下,人才服务站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优势,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待就业的毕业生及用人企业。人才服务站通过推进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及时、高效及准确的档案信息,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而且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通过对人事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加快速人才的流动,而且能够进一步丰富人事档案信息,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加快推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1人才服务站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1.1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

对于人才服务站来讲,由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档案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这也对人才服务站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严竣的挑战。管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需要人才交流主管部门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重要的日程安排上来。但当前各人才服务站对于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普遍缺乏重视,无论是投入人力还是财力都严重不足,这导致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人才服务站也无法更好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

1.2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法规体系与业务规范

人事档案的记载不仅信息丰富,而且时间跨度较大。在实际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时常会发现数据前后不一的情况,针对于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得以解决,则可以实现原始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之间的良好衔接,而且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也能够有效的解决标准化和规范化等问题。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法律体系和业务规范。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业务规范还完善,这使人才服务站在管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同时人事档案信息资料数据库还缺乏规范性,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不能有效的满足企业人才的需要和流动的需求。

1.3缺乏高素质的人事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

在人才服务站以高校毕业生人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人才是关键,只有高素质的人事档案信息化人才才能更好的推动人才服务站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但当前人才服务站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问题,同时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欠缺,这就严重制约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人才服务站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事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从而更好的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4档案流转中存在不规范现象

在档案转接过程中可能由于某些学校对学生的档案没有做好合理的保管,对学生的档案也没有做好明确的说明,所以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还有一些是已经放在人才市场的,但是在转接过程中没有规范性,所以也影响了档案不合理的现象,这样也导致一定要是档案的本人去解决,才能进行报到等环节的落实。

2人才交流中心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人才服务站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更好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双方的需求,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这就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服务站,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作为其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引及上级人才交流部门支持下加快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重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从而有效的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更好的完成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任务。

2.2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与业务规范

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的任务,所以无法再依据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的制度,必须结合高科技时代的技术,要利用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使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其内容直接涉及个人的基本情况和隐私,所以人才服务站更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3全面提升档案管理质量与人员业务素质

档案管理质量与人员业务素质,是相互关联的命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它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因此,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能力,更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熟练应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的能力。因此,需要从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档案管理理论素养及档案管理实践经验,同时具有传统的纸质档案归档能力和现代的信息化档案归档管理能力。档案人员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适应新的服务需求。还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便能在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上规范、标准、高效、高质地工作。

2.4强化档案流转规范性、科学性

实现档案流转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让档案管理以及责任追究的相关制度尽快建立起来,并不断地加以健全,更重要的是严格执行,落实到位,严格相关的流程和手续,对于流转过程中的违规和错误现象、行为必须严格追究责任,提高我们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3结论

人才服务站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需要人才服务站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进行创新,努力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和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并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包太敏 单位:大庆市大同区人才交流服务站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J].华章,2011(1).

篇2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我们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人事档案重要性的宣传与教育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和人才服务机构,应该向毕业学生大力宣传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对人事档案的认知度,在毕业之后充分做好相关的档案转接工作,掌握档案的所在地;及时与人才服务机构保持长期的联系,进而有效地降低档案的遗失和销毁率。

2.做好充分的联络,保证人事档案的完整性人才服务机构要强化责任意识,对人事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来了解档案去向的学生,要细心地服务,并做好档案的调取工作。对已报到的学生,应做好相关的手续办理登记工作,并与学生之间取得长期的联系。对不能及时将毕业生档案转出的,应与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保持联系,以便后期将档案转入。一旦毕业生的信息发生改变,应与人才服务机构及时取得联系,并且需将毕业之后的各项信息也纳入到人事档案,保证人事档案的完整性,并提升它的利用价值。

3.提升人事档案的转接质量造成档案遗失的主要原因是人档分离,而根本原因就是办理档案转移的程序繁琐,浪费经历和时间。因此人才服务机构在人事档案的转移办理方面要及时,或实行远程办理服务,通过邮寄来完成相关的办理,进而提升学生的档案管理意识。

4.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服务机构是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诞生的,它也可以视为一种社会流动人才管理部门。而人事档案就是实施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人事服务机构、毕业生以及高职高专院校之间保持联系,完善人事的内容,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与转移进行全方位,有效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率。

5.改进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与服务内容一般情况下,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主要由人才服务机构代为保管。因此,人才服务机构必须掌握社会对人事档案内容和信息的需求,及时和学校沟通,并填充内容,使其信息具有完整性,进而提升档案的价值。在服务的内容和机制上,使其更加全面和完善,如参加各类考试资格审核、党团组织关系管理、转正定级、养老保险以及聘用合同签证等,这样才能体现出档案的真正价值,使学生纷纷加入到存档的队伍之中来。

6.用人单位应重视档案的建设与延续企事业单位应将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各个阶段的个人信息及时记录进去,包含的内容主要为业绩、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工作中的表现、经权威部门认定的业绩考核信息以及工作的变更等。使个人的信息能够完全被社会最大化地掌握,并使档案的内容一直处于动态和不断丰富的过程,提升它的实用价值。

二、结语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人事档案 问题 对策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是高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状况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开拓人才信息资源,拓宽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重要凭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档案内容包括:中学信息、学生登记表、军训登记表、高考报名表、在校成绩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党(团)材料、大学期间在校表现、体检表、报到证等。

1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现状分析及其消极影响

据调查,对档案无所谓的大部分是自谋职业者,跳槽频繁的他们认为,商业社会中,用人单位不会太重视你的档案,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只要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用人单位是不会管你档案到底怎么样的。

据广州市人才中心负责人介绍,人事档案之所以由昔日的“香饽饽”,变化成为今天众多毕业生眼中的“鸡肋”,主要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人事档案的作用在淡化。在过去,档案是组织部门考察了解干部的工具。现在,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工作岗位与人事档案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档案作用的弱化,一方面促进了人才流动,同时,也导致了个人在流动或工作转换中,由于档案转递手续繁杂而不再理会个人人事档案。按照规定,代管档案是收费的有偿服务。不理会人事档案者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就是,在人才市场存放要产生费用。

有关专家介绍,如果一个人遗弃自己的个人档案,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第一,影响个人利益。有了档案,就可以享受到相关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无论是在原单位供职的人,还是辞职后另求新职者,在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时,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社保参保年限等都是主要依据。第二,影响毕业生转正定级和工龄计算。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后,没有及时办理参加工作的手续,工作几年后仍然是学生身份,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转正定级,也影响到工龄和退休金的计算。第三,耽误职称评定和工作调转。有的毕业生自大学毕业后,档案既没有提交单位,也没有存在政府指定的人才服务中心,职称评定就会因手续不全而受到影响;有人虽在毕业后把档案存到了人才服务机构,但又没有及时办理就业手续,等到几年后调动工作时,才发现需要办理参加工作后的所有手续,并要在转正定级后才能正式调动。第四,导致留学人员保险断档。现在自费、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但当许多学子海外深造归来、荣归故里、大展宏图之时,却发现由于人事档案存放不当,自己无意间做了几年“无业人员”,为今后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第五,导致干部身份丢失。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满一年即见习期满一年时,通过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之后,可获得干部身份。然而,很多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将档案存进街道,导致干部身份丢失,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

2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毕业生认为人事档案“没什么用了”、“作用低了”,另一些就业于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没有人事主管权的非公有制单位的毕业生,更是“遗忘”了自己的档案,怀着一种要不要档案无所谓的态度。这种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欠缺认识,势必会影响人事档案在人才资源开发中所起的作用。

(2)档案管理不规范。管档部门没有形成自己的实施细则和制度;另外管档人员在管理上流于形式,仅充当档案“保管员”的角色,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只是按学校或接收时间不同在原档案袋上直接编号,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了档案内容不全、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降低了人事档案工作效率,更谈不上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了。

(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档案管理人员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在用新方法、新技术管理档案方面还缺乏新思路。作为当代档案职业管理人员,不仅应具备传统技能,还要具有信息技能。特别要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为档案现代化管理提供准确快捷服务。

3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

为使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的毕业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规范高校学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提高大学生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质量,强化对毕业生的档案观念教育。高校必须对学生人事档案的价值重新定位,重视学生人事档案的建档质量,加强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将毕业生档案送达学生就业单位,暂未就业的要及时向相关人才服务机构送达,杜绝随意搁置。各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档案意识教育,树立起重视个人档案、保护自身利益的观念。

(2)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在立卷制度上更新,在工作手段上改进。其次,要应用现代技术。加强现代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目前,计算机已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借阅归还档案的速度大大提高,在档案管理方面既安全可靠,又方便快捷。

(3)采取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动态管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动态管理,是指在档案管理的生命周期内,注重管理活动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体现全程与全方位的管理思想,强调管理过程的延续性和科学性,结合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辅助现有信息技术,不断进行档案信息的挖掘与更新,从而使管理的全过程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产生最佳的效果。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动态管理是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在档案管理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档案管理流程,即在“收、管、用”的过程中合理灵活的运用动态管理模式,以期达到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4)加大人事工作力度,彻底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随着市场就业机制的实行,毕业生择业时间进一步延长,根据这种情况,应加大为广大毕业生实行人事的力度,使人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保障。一是人事的范围不断扩大,在继续做好“个人”的基础上,积极向各高校联系,宣传人事政策,并制定对毕业生实行人事的优惠政策,对毕业生实行以学校为单位的“集体”;二是人事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对毕业生的干部身份、转正定级、落户手续、养老保险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彻底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人事人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马良生.档案管理概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篇4

(一)资金缺乏,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这是目前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基层档管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经费不足,仍处于原始的人工操作阶段。即使利用计算机管理,也仅限于将名字与档案号输入、输出与检索的管理,计算机现代化管理的潜力完全没有发挥出来,没有人根本上转变手工操作,造成运转慢、利用率低、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档案管理主管不专管,专管不专业

在基层,说得严重些,这是多年形成的一个积重难返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有关人事领导部门,对毕业生人事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人事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待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管理人员不固定,有些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档案作用意识和参与意识,仅仅是“看门保管”,不固定、不专业、不专职。据调查所知,地、市、县基层基本上没有专职的毕业生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兼管。这样的人员安排,势必严重影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当事人人档分离,人事档案利用率不高

据国家人事部门透露,在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有60多万份已与主人失去了联系。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也作过估测,在实现工作流动的人才中,约20%的人未携带人事档案,要么人档分离,要么彻底弃置。我们也做过统计,在代为托管的8652份学生档案中,有347份已与主人失去联系。等于这些毕业生已是用非所学或学所不用,是人才培养的一大损失。

二、做好新时期毕业生人事档案工作几点设想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当前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人事档案部门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组织学习宣传做好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终达到各级有关领导端正态度,积极认真、切实有效地抓好此项工作;其次利用多种渠道向毕业生宣传有关人事档案管理的知识,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对今后就业、生活各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应让学生知道,毕业生档案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是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是用人单位选贤举能的重要参照。这项工作,应在大中专学生毕业前,由学校的人事档案部门作为一项专门内容向学生宣讲,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切实提高他们的认识,改变“档案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再次,应向国营企业、民营等大中型企业宣传,录用人员要做到一看成绩、技术,二查档案,不可盲目用人。

(二)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这是做好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关键环节,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抓起:

1、明确领导、责任到人。人事部门要建立毕业生及行政人事档案领导小组,明确一名负责领导为组长,下设办公室。组长全面负责对档管工作的指导、监督、析查;小组成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2、健全制度,严格要求。各地应根据本实际,建立健全一套易于操作、完整的的规章制度。如材料收集补充、鉴别归档、检查核对、保管保密、查(借)阅、传递;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及相关薄册,做到制度上墙,责任到人。

3、评比激励,促进创新。要依据本地区制定的档案人员《岗位职责》,定期检查,年终总结评比。对那些工作认真,富有创新的人员,要落实规定,给予适当奖励,鼓励人们争优创新,做好工作。

(三)稳定队伍,提高素质

随着时代的前进,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档管人员队伍的建设已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应从以下几项工作着手:

1、稳定队伍,安心工作。按照《档案法》规定,每管理千份档案配备一名专职档案员,严格执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把好队伍的入口关;不轻易调动他们的工作,保持相对稳定;做到不兼职或少兼职,让档管人员能安心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

2、多方培训,提高素质。随着档管工作的不断发展,对档案管理人员能力、经验、专业知识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打铁还须自身硬”。各级领导和档管人员重视对他们的培训。档管人员也主动增强自身学习。培训以在职学习为主,离职学习为辅。

篇5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人事档案管理 对策与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和用人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国家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入,打破了人才由国家培养,统一分配的传统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的管理机构、档案内容、转递渠道、管理方法、开发利用、重视程度等各方面出现了很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了随意涂改档案内容、档案自我管理、由于企业破产造成档案丢失、企业员工不能办理退休、因为档案内容不全不能够办理社会保险缴纳、转移等诸多问题,大大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合理流动。近期,就进入我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采取了座谈交流会、书面统计和实地调查形式,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1 我市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高等学校毕业生档案是毕业生政治表现、学习成绩、个人特长、身体状况以及在校奖惩情况等综合记录,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挑选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我市人力资源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东营市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和东营市人才服务中心是专门负责我市生源毕业生和来我市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门机构。主要服务范围是学生报道、档案转递、就业协议签订、就业培训、创业扶持、三支一扶考试、职业介绍、社会保险缴纳等一系列针对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2009年,我市接收高校毕业生共计有12108人,登记就业10590人,未就业1518人,就业率达到87.5%。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机构不统一

我市现管理高校毕业生档案的部门大致有五类机构:一是考取了机关事业单位的高校毕业生,由用人单位上级行政部门进行管理。二是未就业或到非公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和职业介绍中心管理;三是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四是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国家企业或国有控服企业,例如:国有四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电力部门等。五是由于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原因,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档案目前还存放在原学校、学生个人手中或非公企业人力资源部。

(2)转递渠道不规范

现在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大部分由学校直接寄往学生毕业前所签约单位所在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构,然后再由毕业生就业机构根据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所签约单位所在市县区将其人事档案转递至所在市县区人才服务机构。有的高校为了就业率,直接将学生档案寄往学生所签约用工单位。过了几个月这个学生要求到其它企业工作时,企业把档案扣住,造成严重混乱。有一部分在学生毕业前将档案让学生自带回家。有一部分学生档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滞留在原就读学校。

(3)档案内容更新不及时、内容简单、档案内容与档案相对人不统一,个别有不真实的档案材料。笔者在整理档案过程中,发现同是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有的有毕业设计书(论文)和学位认定书,有的档案没有这类材料。有的一份人事档案里面有两名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材料。还有的内容十分单一,就三五张纸,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特别是高职类或技工类学校毕业生的档案内容,很不完善。转入人才服务机构的学生档案,后续档案材料不全面,无法依据档案材料为其出具社会化证明材料。

(4)学生的档案意识不强,认为“可有可无”。有的学生毕业十几年了,还不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儿,也不知道评职称、缴保险、考资格证等各项社会化人才服务项目,结果耽误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3 对策建议

(1)统一管理机构,从制度上避免高校毕业生档案多头管理的现状。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分布在在非公有制企业,属流动人员范畴。人发【1996】118号《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此《规定》的颁布明确了高校毕业生档案的管理机构就是各地人才服务机构,其他任何机构不得擅自管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这为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证。下一步工作中必须加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职能,加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与毕业生就业部门的工作衔接,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统一转递渠道,从源头上杜绝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混乱的局面。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或未就业都必须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注册个人信息后,才能够离开学校。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各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在学生网上注册时,提前告知学生将其人事档案转递到工作单位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或户籍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其他任何机构不得接收学生档案。然后各级人才服务中心再根据实际情况再细分到县区人才服务机构。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找档案,档案找不到当事人的情况。学生毕业后,用到人事档案时,会自觉到当地人才服务机构来完善、查询、利用自己的人事档案,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价值。

(3)提高档案意识,拓宽服务内容,发挥档案价值。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准确、齐全、完整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历史全面地记载着毕业生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及个人特长等信息,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最重要依据。所以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的将学生本人的各类档案材料归档。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如学生在校期间的荣誉、参加社会活动的证明、毕业论文设计等等,为用人单位提供必要的参考。人才服务机构也应该适应新形势发展,就需要对人事档案的内容进行调整,不仅要继续保留传统和共性的反映个人年龄、经历、社会关系等内容,更要突出创建反映个人专长、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个性化的内容。创建能力档案,重点记载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注册考试等反映个人才能的资料。

篇6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对策与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和用人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国家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入,打破了人才由国家培养,统一分配的传统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的管理机构、档案内容、转递渠道、管理方法、开发利用、重视程度等各方面出现了很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了随意涂改档案内容、档案自我管理、由于企业破产造成档案丢失、企业员工不能办理退休、因为档案内容不全不能够办理社会保险缴纳、转移等诸多问题,大大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合理流动。近期,就进入我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采取了座谈交流会、书面统计和实地调查形式,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1我市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高等学校毕业生档案是毕业生政治表现、学习成绩、个人特长、身体状况以及在校奖惩情况等综合记录,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挑选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我市人力资源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东营市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和东营市人才服务中心是专门负责我市生源毕业生和来我市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门机构。主要服务范围是学生报道、档案转递、就业协议签订、就业培训、创业扶持、三支一扶考试、职业介绍、社会保险缴纳等一系列针对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2009年,我市接收高校毕业生共计有12108人,登记就业10590人,未就业1518人,就业率达到87.5%。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机构不统一

我市现管理高校毕业生档案的部门大致有五类机构:一是考取了机关事业单位的高校毕业生,由用人单位上级行政部门进行管理。二是未就业或到非公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和职业介绍中心管理;三是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四是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国家企业或国有控服企业,例如:国有四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电力部门等。五是由于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原因,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档案目前还存放在原学校、学生个人手中或非公企业人力资源部。

(2)转递渠道不规范

现在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大部分由学校直接寄往学生毕业前所签约单位所在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构,然后再由毕业生就业机构根据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所签约单位所在市县区将其人事档案转递至所在市县区人才服务机构。有的高校为了就业率,直接将学生档案寄往学生所签约用工单位。过了几个月这个学生要求到其它企业工作时,企业把档案扣住,造成严重混乱。有一部分在学生毕业前将档案让学生自带回家。有一部分学生档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滞留在原就读学校。

(3)档案内容更新不及时、内容简单、档案内容与档案相对人不统一,个别有不真实的档案材料。笔者在整理档案过程中,发现同是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有的有毕业设计书(论文)和学位认定书,有的档案没有这类材料。有的一份人事档案里面有两名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材料。还有的内容十分单一,就三五张纸,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特别是高职类或技工类学校毕业生的档案内容,很不完善。转入人才服务机构的学生档案,后续档案材料不全面,无法依据档案材料为其出具社会化证明材料。

(4)学生的档案意识不强,认为“可有可无”。有的学生毕业十几年了,还不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儿,也不知道评职称、缴保险、考资格证等各项社会化人才服务项目,结果耽误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3对策建议

(1)统一管理机构,从制度上避免高校毕业生档案多头管理的现状。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分布在在非公有制企业,属流动人员范畴。人发【1996】118号《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此《规定》的颁布明确了高校毕业生档案的管理机构就是各地人才服务机构,其他任何机构不得擅自管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这为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证。下一步工作中必须加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职能,加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与毕业生就业部门的工作衔接,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统一转递渠道,从源头上杜绝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混乱的局面。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或未就业都必须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注册个人信息后,才能够离开学校。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各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在学生网上注册时,提前告知学生将其人事档案转递到工作单位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或户籍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其他任何机构不得接收学生档案。然后各级人才服务中心再根据实际情况再细分到县区人才服务机构。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找档案,档案找不到当事人的情况。学生毕业后,用到人事档案时,会自觉到当地人才服务机构来完善、查询、利用自己的人事档案,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价值。

(3)提高档案意识,拓宽服务内容,发挥档案价值。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准确、齐全、完整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历史全面地记载着毕业生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及个人特长等信息,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最重要依据。所以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的将学生本人的各类档案材料归档。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如学生在校期间的荣誉、参加社会活动的证明、毕业论文设计等等,为用人单位提供必要的参考。人才服务机构也应该适应新形势发展,就需要对人事档案的内容进行调整,不仅要继续保留传统和共性的反映个人年龄、经历、社会关系等内容,更要突出创建反映个人专长、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个性化的内容。创建能力档案,重点记载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注册考试等反映个人才能的资料。

篇7

论文摘要: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人事档案内容失真、材料不全、管理政出多门、档案利用范围狭窄等一系列问题,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就必须采取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等措施。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事档案内容失真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中内容的真实性却不高。有的档案中材料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也是大致一个年月,每次填写时也往往不一致。姓名改变后不写曾用名,也不加以说明,这给材料的归档造成麻烦,尤其是一些比较常用的名字,如:建平,建红等,更是容易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干部职工在填写材料时没有实事求是,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怎么有利于自己就怎么写而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则随意性较大。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任其一错再错,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如实反映本人的真实情况,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

(二)人事档案材料不全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像履历表、年度考核表等类似的表格已填过不少了,自己近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填也罢。有的人在填写表格时能省则省,履历表中学习简历从高中或大学开始填,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都没有。还有一些如学历、培训、职称等材料,一旦落在个人手中,他们就紧紧地放在自己身边,认为这样更安全,用起来也更方便。二是分管人事的部门没有将材料及时收集归档。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三)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旧体制,但又有突破旧体制的趋势。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传统“档随人走”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它既是束缚人才流动的障碍之一,又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逐步推行,在大中专毕业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上,个别部门拘泥于传统管理模式和自身利益的诱因,档案管理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四)人事档案利用范围狭窄人事档案的利用是所有人事档案工作的目的。从我国人事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人事档案强调保密性,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小,利用频率低。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主要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范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成为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中专毕业生要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而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又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频率。显然,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人事档案的利用应当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化中介组织甚至外资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应当适应人才流动的频率,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改革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人事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有了责任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去收集材料,才能认真鉴别材料的真伪,才能按照要求将材料及时归档、整理成册,才能将人事档案材料当作一种资源。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尤其是对材料的鉴别、分类,更是要了如指掌。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提供有利的人事资源。

(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员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人事档案的性质决定了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办事,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是非常必要的。遵循《收集制度》,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让制度使人事档案内容充实,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遵循《鉴别归档制度》,明确鉴别的内容和归档的要求,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别,及时存真去假、查漏补缺;遵循《保管保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保障人事档案的安全,延长使用的寿命;遵循《查阅制度》,明确人事档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重质量,抓管理,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以制度来维护管理,以管理来保证质量,切切实实做好管理工作,让人事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三)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对人事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国外档案管理很多已使用计算机,就是在国内,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的也越来越多。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势在必行。

(四)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要改革现行“人档合一”的单位、部门所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按照“人档分离”和集中统一的改革思路,将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政府其它部门所属的相应机构承担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权重新上收归政府所有,成立政府所属的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除公务员身份的人事档案仍由党委组织部门管理外,企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改制破产的企事业单位置换身份后的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非公有制单位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统一由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从初始设置的“以档养档、适当收费”逐步过渡到由公共财政全额提供经费,从而以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专业性、服务的无偿性为基础,逐步建立为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陈小薇.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初探[J].就业与保障,2006(2).

[2]吕春影.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蹼阳职业技学学报,2004(11).

篇8

论文摘要: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人事档案内容失真、材料不全、管理政出多门、档案利用范围狭窄等一系列问题,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就必须采取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等措施。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事档案内容失真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中内容的真实性却不高。有的档案中材料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也是大致一个年月,每次填写时也往往不一致。姓名改变后不写曾用名,也不加以说明,这给材料的归档造成麻烦,尤其是一些比较常用的名字,如:建平,建红等,更是容易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干部职工在填写材料时没有实事求是,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怎么有利于自己就怎么写而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则随意性较大。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任其一错再错,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如实反映本人的真实情况,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

(二)人事档案材料不全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像履历表、年度考核表等类似的表格已填过不少了,自己近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填也罢。有的人在填写表格时能省则省,履历表中学习简历从高中或大学开始填,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都没有。还有一些如学历、培训、职称等材料,一旦落在个人手中,他们就紧紧地放在自己身边,认为这样更安全,用起来也更方便。二是分管人事的部门没有将材料及时收集归档。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三)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旧体制,但又有突破旧体制的趋势。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传统“档随人走”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它既是束缚人才流动的障碍之一,又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逐步推行,在大中专毕业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上,个别部门拘泥于传统管理模式和自身利益的诱因,档案管理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四)人事档案利用范围狭窄人事档案的利用是所有人事档案工作的目的。从我国人事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人事档案强调保密性,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小,利用频率低。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主要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范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成为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中专毕业生要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而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又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频率。显然,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人事档案的利用应当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化中介组织甚至外资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应当适应人才流动的频率,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改革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人事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有了责任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去收集材料,才能认真鉴别材料的真伪,才能按照要求将材料及时归档、整理成册,才能将人事档案材料当作一种资源。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尤其是对材料的鉴别、分类,更是要了如指掌。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提供有利的人事资源。

(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员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人事档案的性质决定了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办事,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是非常必要的。遵循《收集制度》,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让制度使人事档案内容充实,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遵循《鉴别归档制度》,明确鉴别的内容和归档的要求,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别,及时存真去假、查漏补缺;遵循《保管保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保障人事档案的安全,延长使用的寿命;遵循《查阅制度》,明确人事档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重质量,抓管理,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以制度来维护管理,以管理来保证质量,切切实实做好管理工作,让人事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对人事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国外档案管理很多已使用计算机,就是在国内,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的也越来越多。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势在必行。

(四)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要改革现行“人档合一”的单位、部门所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按照“人档分离”和集中统一的改革思路,将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政府其它部门所属的相应机构承担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权重新上收归政府所有,成立政府所属的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除公务员身份的人事档案仍由党委组织部门管理外,企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改制破产的企事业单位置换身份后的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非公有制单位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统一由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从初始设置的“以档养档、适当收费”逐步过渡到由公共财政全额提供经费,从而以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专业性、服务的无偿性为基础,逐步建立为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陈小薇.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初探[J].就业与保障,2006(2).

[2]吕春影.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蹼阳职业技学学报,2004(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