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3: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学生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尚未成年的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中的关键点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国的中小学的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特点以及重要性
中小学学生在我国的法律中大多数还处于未成年人,他们不管是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来讲,都还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而且大多数的中小学学生都有一个青春期,其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变化很可能引起他们心理的波动,因此,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要针对其特点来进行辅导。
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面对纷繁变化的现代社会,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进行加强和及时引导,可以为中小学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和树立上起到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有效防止中小学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活动产生不良的心理以及不良的社会行为。
二、我国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适应不良行为
中小学学生由于升学原因或者是分班等原因,会容易出现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要经历从幼儿园直接进入小学接受正规的教育阶段,面对的是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是环境的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系统教育的方式和环境,但是面对从小学升入初中或者是初中升入高中,要面对与新的同学和老师进行相处,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敏感的他们来说,也很不容易。中小学学生的适应不良行为,一般会出现在性格较为内向且自卑的学生当中,他们适应社会和适应学校的能力较差,容易产生逃避和厌学的情绪。
(二)怪癖行为
中小学学生的怪癖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外界的新兴事物充满了好奇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比如抽烟酗酒等。抽烟可能是中小学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觉得抽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也可能是中小学学生特有的一种叛逆心理,越是家长和老师禁止的事情就越要去尝试,因此,在中小学学生中,特别是男生,抽烟的现象较为明显。而酗酒厌食这些行为也在中小学学生中的怪癖行为表现较为明显。中小学学生酗酒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学生的独立意识的萌发,他们想要通过一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已经有独立的决定权,但是由于其心理尚未成熟,一旦被不好的环境或者是思想误导,就会产生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青春期问题
中小学学生的青春期问题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早恋以及叛逆等行为。处在青春期的中小学学生对异性有一种需要得到其关注的需求,他们愿意与异性同学或者朋友分享以及得到其关注,这种愿望和需求本应该是正常的心理,但是如果在处理中缺乏正确的健康的交往方式,就很可能对双方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心理波动比较大的青春期,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在跟异往的过程中产生偏离,从而导致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三、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建议
(一)通过开展活动,及时引导疏解学生的紧张自卑情绪
不适应行为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升学或者是转学时期,学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容易产生厌学以及跟不上课堂进度等问题。针对中小学学生的这些不适应行为,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学校可以在新学期开展多种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活动来认识班级中的同学,并通过拔河或者是其他需要团结和凝聚力的活动来增强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感,还能够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对学校对班级以及对同学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及时改善不适应行为。
(二)加大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
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怪癖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在宣传戒烟以及烟酒的危害方面多做宣传和报道,使中小学学生能够感受到抽烟以及酗酒对自身的危害和不良影响。而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和环境之一的家庭,在针对中小学学生的怪癖行为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例如,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面前少抽烟或者不抽烟,少喝酒或者不喝酒,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怪癖行为,应该要及时与家长以及班级老师积极配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针对青春期问题利用专题讲座等形式,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青春期问题,社会和学校应该举办一些针对青春期问题的专业性讲座,请中小学的家长和学生参加,并现场请心理卫生保健专家为中小学学生的家长和学生解答关于青春期常见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青春期心理卫生保健辅导,指导学生积极面对青春期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四、结语
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方式方法研究和探讨,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提高和加强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说:“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所以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用传统美德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那么新时期学校如何加强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抓教师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教师确立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多多的了解中华民族大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得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
2 抓学生
当今的中小学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丰厚,整天过的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并且社会“公德心”淡簿、审美迷蒙、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感淡化和社会公德弱化,不要说对传统美德教育缺少认识,就是对现代的事物也缺少认识,所以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学习传统美德知识的平台,利用校园广播、课堂、图书室等阵地加强如《中华美德五千年》、《新三字经》、《新增广贤文》、《社会公德四字歌》、《弟子规》、《论语》、《仁爱教育格言二十条》、《仁爱八德歌》等宣传,让学生耳入目睹,使学生能喜欢上,然后利用讲故事、演讲、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培训,力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
3 抓文化设计
学校要在校园内形成统美德教育的浓浓氛围,善于设计。利用古代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融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内容,让学生深受熏陶,时刻警示做中华美德的传人;同时在各种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品德课程,尤其要注重传统美德教育,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4 抓实践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一切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教育深恶痛绝,他曾说:“在学校,不许讲空话,不许搞空洞的思想,要珍惜每一句话。当儿童还不能理解某些崇高的,神圣的语言变成不值钱的破铜币!”因此,学校在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生活中除了对传统美德教育培训学习外,还要对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予以实践,加强训练。
5 抓家校共育
李天一:4岁时获得“申奥大使”的称号,并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2009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05年李天一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当他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至18周岁时,还要被移送到专门关押成年罪犯的监狱。
他不满18岁就开车上路,母亲是支持的,在他的眼里,母亲不是支持他开车,而是支持他知法犯法,法律对他来说,儿戏而已,出了事爸爸妈妈会替他摆平的;他不满18岁就打人劳教,出来后母亲又给他买了辆新车,在他眼里,被劳教不是受惩罚,相反还能受到奖励;他不满18岁就打人后流连酒吧,母亲也是支持的,是母亲给了他时间、给了他钱,在他眼里,家长支持他“玩玩而已”,无论是酒还是女人;他拒不认罪母亲是支持的,因为母亲还在到处嘶吼着告诉大家,杨女士如何不对,小伙伴如何不对,酒吧如何不对,法官如何不对。在他眼里,他没有错,错的是周围的一切。
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启发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不得不引起注意。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积累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孩子和优秀的人才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
长期以来有这样的误区,“爱孩子就要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家里就一个孩子,不给他给谁,父母挣钱就是为了孩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孩子需要学量的知识,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而好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与名气。为了增加竞争实力,周末和假期要参加大量的兴趣班和辅导班”。父母无私的爱也该有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家长的责任,要确保孩子走正路,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整天坐在电视前或玩Xbox游戏等。
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是,1、信仰和理想;2、真诚和慈悲;3、质朴和童心;4、快乐和健康;5、正直和勇气;6、魄力和信心;7、睡眠和假期; 8、胸怀和心态;9、良知和道德 10、经历和故事;对我们成年人是如此,对中小学生也是如此。
一、要想搞好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先从思想抓起
1.在体育教育中,树立学生自信心
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多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同时,在各种输入信息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经常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忘却烦恼,让学生学会坚强,学会肯定自己。同样,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参与各种集体运动,还可以帮助学生活动一种乐观的精神态度。
2.体育教育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有许多青少年虽然有强壮的身体,但是很大一部分缺乏坚强的毅力,怕吃苦,畏惧困难。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行动的目的性,与盲目性相对立。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相应措施开展勤苦锻炼(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利用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增加练习的次数和难度等手段,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充分磨练自己的心理素质。
3.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出学生的责任感
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而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显得无动于衷,若常此以往,这种不好的情绪将会导致青少年严重的心理障碍,并且在其他方面也很难做出优异成绩。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的预习,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较好的团队集体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同学间的友情互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身心的锻炼。体育教师在选编田径教学内容时,更主要是分开动作还是连贯动作,个人的练习还是集体协作练习,都要力争体现学生发展为主导教学思想。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关心他人,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在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遇到心理教育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青少年气血旺盛,受挫后情绪极其冲动,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正确引导,将有可能使他们伤人、伤己。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技巧性的项目,例如支撑跳跃、实用性攀爬。这些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实用性强,项目较多、器械的高低宽窄变化较大。有些器械要是身体倒置、跳起、腾空或者在杠上完成一定难度的练习,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样的运动项目,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促使他们用勇于面对苦难,有利于培养学生败不馁的意志。
三、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好的教学环境
我认为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1.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关注和接纳学生,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要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要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培养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以增强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的衣着、表情、言谈举止的风度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情感育人,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育人观,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处世态度去感染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标准统一。关心学生、体贴学生,师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从而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当前,学校德育,注重公德,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忽视私德,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辅导,也就是缺乏心理素质教育。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行心理保健指导,懂得心理保健知识,自觉地抵制书刊,不健康小报的精神污染。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继续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加强学生心理保健指导,培养坚韧不拨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情感育人必须通过座谈,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心理障碍、偏异情况,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加强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阔视野,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善于吸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成年人的意见,不要盲目地拒绝善意的批评和帮助,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冲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让学生学会维持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对学生提供相关的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进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预防。帮助学生摆脱不良心理问题的困扰。举办中学生心理问题主题班会,交流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心理危机,提高心理素质的体会,主题班会可以采用讨论、辩论、交流、反思、体验等形式。主题班会的主题立足于学生中存在的典型突出的心理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围绕围绕主题开展充分讨论,畅谈自己的体验、感受,在图书馆、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最后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探讨。
2.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必须认清形势,顾全大局,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事实证明: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我们国家当前的青少年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较为优越,基本上没有遇到过任何生活困难,所以他们的生存忧患意识相对淡薄。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告诉他们一粒米,一棵粮食都得来不易。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节约的美德。此外,还要时刻注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自己用餐、收拾餐桌、刷洗碗筷。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不要眼高手低或虎头蛇尾,而要善始善终。
3.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不出问题。当代的孩子,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生长在一个宽容到及至的环境里。他们受到家人的过分溺爱,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的脆弱。因此,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豁达开朗的而不是心胸偏狭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使他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 要 本文以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行政制度保护的方面出发,旨在保护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享有体育教育的权利,维护和加强其公平性,减少对这一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待遇,使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享有体育教育权利的要求变为现实。
关键词 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 体育教育权利 行政保护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相关教育法、体育法规的不完善和其它原因,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权利常常被忽视,且侵害其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行政保护方面,没有很好的利用行政手段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受体育教育权利进行有效的保护。因此,加强该弱势群体的行政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概念的界定
(一)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生理性弱势群体、自然性弱势群体与社会性弱势群体。本文中所研究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因为肢体、心理、生理或社会适应等单方面或多方面的原因而没有享有到自己本该享有的受体育教育权利的中小学学生群体。
(二)体育教育的权利是自身权利及体育权利的一部分,属于人权范畴。从人权的涵义和弱势群体本身特点以及体育的本质来看,弱势群体受体育教育权利应具有获得体育利益、拥有体育活动资格、选择体育行为自由、参与体育活动的权能等要素。
三、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受体育教育权的行政制度保护
(一)政府主导,地方辅助,确保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
当前我国的教育投入是由中央指导,地方负责的模式。而中央财政收入在我国的财政收入中占据主要地位,地方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少,很多县级财政困难,自给率不足。在中央财力雄厚、地方财力不济的情况下,依然强调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在整个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即地方财政占大头,中央财政只占很小的比例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国家仅“适当”承担农村义务教育职责还不够,应当“完全”承担农村义务教育职责。也就是说要明确义务教育的职责在国家,由中央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保障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制定倾斜性的保障体系,通过地方政府实现弱势群体在法律、资金、基础建设等方面教育帮助。
(二)建立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教育资助体系
中央财政可以根据全国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收支情况往帐户里注入全国范围内完成义务教育所需资金的平均数,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情况、财政收支情况以及本地完成义务教育所需资金与中央财政所拨付资金的差额情况往帐户里注入一定的资金。教育帐户专户专用,并且此专款只能对指定账户进行转账,不能兑现,这样防止了不良行为的滋生。若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帐户里还有剩余,应当归还给国家。有了教育帐户,就可以保障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均可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会同银行、政府相关部门(如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结合弱势群体的特点设计并发行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的资助卡。通过学校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将资助卡发放到有需要的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中去,并通过地方、国家相关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保证资助资金落实到弱势群体手中,保障这一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实现。
(三)重视基础教育建设,保障中小学学生弱势群体教育权利
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措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教育资源。从整体出发,针对主体的差异性在受教育群体之间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城市帮扶乡镇,可通过定期交流互助、资源互补等措施像资源欠缺的地区、学校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项目工程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人力资源。在教育的弱势地区,教学硬件上的滞后、师资力量的不足是造成弱势学校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建立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共享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尤其是弱势教育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从师资方面保障中小学弱势群体的所应享有的受教育权利,其中也包含了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教学之根本,是基础要求,然而在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上,不仅仅靠所指定的规章制度来作为衡量标准,更应该在教育实施的这一过程中,通过对学校的测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等一系列的跟踪考核行为上来提高自身的要求,使实施主体(学校、教师)明白自身的责任以及义务,在学校建设上,应遏制在办学条件上的攀比现象,强化学校的软件管理来确保教育的质量。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110167)。
参考文献:
[1] 张振龙,于善旭,郭锐,等.体育权利的基本问题[J].体育学刊.2008.2:20-23.
[2] 童宪明.体育权利的特点与构成要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2):46-49.
[3] 刘永风.论残疾人受体育教育权利的实现与政府责任[J].内江科技.2011.11:37-38.
[4] 马岩,杨乃彤.全日制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体育权利及其保障[J].教学与管理.2007(9):54-55.
关键词: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学生;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新的洗礼,以学生为本,提倡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流思想,要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教师的素质是否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反观当今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必修公共课——教育学的实施现状,并未从根本上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其首先表现就在于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上。
一、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现状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是指高等学校的本科生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它是教学及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动力。
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多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主体性很难得到体现,缺少对获得教育学知识的渴望,更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预习或在没有考试的情况下阅读课本,即使教师在教学中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者寥寥。课后也鲜有同学主动与教师交流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思考与疑惑,这些都体现出公共教育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二、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庞杂、内容空洞、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
教育学课程内容庞杂,缺乏有机整合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一本公共教育学,包含了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体育、美育、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等内容。由于大量的知识融入同一本教材中,涉及面广,内容多,而课时有限,因此任课教师很难对任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而学生自然无法对所学知识有深层次理解。同时,教育学教材内容多为理论性较强的论述,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公共教育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观念陈旧
公共教育学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加上高校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目前公共教育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以讲授法为主,这使得整个课程教学的流程易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同时,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主动投入到教学中去。
(三)高等学校学生学习动机务实,缺乏对公共教育学学习的兴趣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陡增,不少学生是在家长建议下选择师范专业,因此,真心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的学生为数不多,所以在学习该专业课程时,多为外在性动机,并非内在动机,务实性的原因占多数,故对教育学学习兴趣不高。
三、发挥公共教育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中的主体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再编辑
美国的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得来得在1979年出版的名为《课程探究:课程实践之研究》的专著中,提出了课程的5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是理解的课程,所谓理解的课程,就是由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不同的老师看到一本教材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她与正式的课程有一定的距离。高校教学的特点给予教师们较大的空间可以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对教材的“再编辑”。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与未来学生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学生观,丰富教学方法,选择多样的教学形式
高校教师在教育观和学生观上应于新课程内涵相契合,树立以学生为本,合作探究的新学生观与教学观。在已有教学形式上,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多种因素构建多层次的教学形式。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习习惯,从本质上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需要从学生自身着手,不少师范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主体性已然被压抑,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为:第一,学习主体意识欠缺,课堂参与意识薄弱。第二,学习迁移能力较差,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缺乏。第三,学习思维不 够活跃,表达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教学内容的教学外,针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亦可进行相对应的学习策略、思维方式的培养,从本质上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东,黄依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教育学教学实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9).
[2]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一、 开展中小学生图书馆学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公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意义已为社会所接受。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仅仅是初等的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基础,在这个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快速的社会中,单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无法应付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且在学校教育阶段中,只由教师有限的教材传递的知识,也显然不足。随着图书馆书刊资料数量的巨大增长和类型发展变化,逐步实现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网络,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等,都亟待图书馆学教育步伐紧紧跟上。面对这一代的中小学生,发展中小学生图书馆学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情报意识和搜集、判断、处理、创造信息的能力,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开展中小学生图书馆学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缺乏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加之中小学图书馆条件简陋,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而中小学课程中也没有文献检索或图书馆知识的内容,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利用图书馆的实践经历。通过日常了解,发现在未利用图书馆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图书馆的存在,不了解图书馆的人则更多,他们总是将图书馆和书店混为一谈。一项调查表明,有95%的儿童不知道有图书馆这一名称,而成年人中缺乏利用图书馆意识的,居民为80%,干部为60%,大学生为50%,科技人员为30%~40%。不少到馆的读者也因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而只能望书兴叹。如果不及时解决公众的图书馆意识淡薄、社会需求相对不足等基本问题,那么,即使最终建成了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也必然会留下许多缺憾。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图书馆学教育很有必要。
三、开展中小学生图书馆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开展中小学生图书馆学教育仅靠宣传说教是不容易实现的,最好的途径是建好中小学自己的图书馆(室),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和学习。图书馆的教育形式更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选择性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这有助于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向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方面转变。
(一)、完善提高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
1、转变思想观念。中小学图书馆(室)是学校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最重要、公共化的教育资源,是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配合新课改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翼。图书馆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是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图书馆建设不达标的学校,就不是一所好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图书馆建设摆上议事日程。
2、加大经费投入。有关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学校图书馆建设。要有一定的经费投放预算。地方有关部门要有一定的学校图书馆建设经费投放计划和标准。学校要加大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投放指标,同时,可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图书馆建设。
3、充实优秀图书。作为中小学的图书馆,在藏书建设过程中,把专业方面的各种教学参考书和相关的报刊作为重点,学校要精挑细选,利用有限经费,尽可能多地购置优质优廉的图书来充实图书馆,给师生提供优秀的、有价值的图书。
(二)、多途径开展图书教育活动
1、宣传教育法。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读书活动。读书活动是寓教于乐,对读者进行利用图书馆教育的好形式。在具体实施上,图书馆可以自行组织,也可以把组织读书活动的权利交给读者,读书活动的竞赛内容、竞赛方式、竞赛评判等全部由读学生按自己意愿组织。读书活动既提高了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又提高了中小学学生的知识普及度。
2、与学校合作进行中小学生图书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