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3: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量子化学基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将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引入材料科学、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中无疑将从更高的理论起点来认识微观尺度上的各种参数、性能和规律,这将对材料科学、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量子化学是将量子力学的原理应用到化学中而产生的一门学科,经过化学家们的努力,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定性和定量地阐明许多分子、原子和电子尺度级问题上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量子化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的各个分支以及生物、医药、材料、环境、能源、军事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并对实际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仅对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在材料、能源和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做一简要介绍。
一、 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一)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1993年,计算量子化学开始广泛地应用于许多水泥熟料矿物和水化产物体系的研究中,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钙矾石相是许多水泥品种的主要水化产物相之一,它对水泥石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程新等[1 ,2]在假设材料的力学强度决定于化学键强度的前提下,研究了几种钙矾石相力学强度的大小差异。计算发现,含Ca 钙矾石、含Ba 钙矾石和含Sr 钙矾石的Al -O键级基本一致,而含Sr 钙矾石、含Ba 钙矾石中的Sr,Ba 原子键级与Sr-O,Ba -O共价键级都分别大于含Ca 钙矾石中的Ca 原子键级和Ca -O共价键级,由此认为,含Sr 、Ba 硫铝酸盐的胶凝强度高于硫铝酸钙的胶凝强度[3]。
将量子化学理论与方法引入水泥化学领域,是一门前景广阔的研究课题,它将有助于人们直接将分子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联系起来,也为水泥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
(二) 在金属及合金材料方面的应用
过渡金属(Fe 、Co、Ni)中氢杂质的超精细场和电子结构,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含有杂质石原子的磁矩要降低,这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闵新民等[4]通过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镧系三氟化物。结果表明,在LnF3中Ln原子轨道参与成键的次序是:d>f>p>s,其结合能计算值与实验值定性趋势一致。此方法还广泛用于金属氧化物固体的电子结构及光谱的计算[5]。再比如说,NbO2是一个在810℃具有相变的物质(由金红石型变成四方体心),其高温相的NbO2的电子结构和光谱也是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进行的计算和讨论,并通过计算指出它和低温NbO2及其等电子化合物VO2在性质方面存在的差异[6]。
量子化学方法因其精确度高,计算机时少而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中,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随着量子化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同时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得到拓展,将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一条非常有意义的途径[5]。
二、在能源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煤裂解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方面的应用
煤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近年来随着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技术的进步,量子化学方法对于深入探索煤的结构和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
量子化学计算在研究煤的模型分子裂解反应机理和预测反应方向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如低级芳香烃作为碳/ 碳复合材料碳前驱体热解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明确的研究结果。由化学知识对所研究的低级芳香烃设想可能的自由基裂解路径,由Guassian 98 程序中的半经验方法UAM1 、在UHF/ 3-21G*水平的从头计算方法和考虑了电子相关效应的密度泛函UB3L YP/ 3-21G*方法对设计路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计算。由理论计算方法所得到的主反应路径、热力学变量和表观活化能等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对煤热解的量子化学基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7]。 转贴于
(二)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锂离子二次电池因为具有电容量大、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无记忆效应、重量轻等优点,被人们称之为“最有前途的化学电源”,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器等小型设备,并已开始向电动汽车、军用潜水艇、飞机、航空等领域发展。
锂离子电池又称摇椅型电池,电池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Li + 离子在正负两电极之间来回嵌入和脱嵌的过程。因此,深入锂的嵌入-脱嵌机理对进一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Ago 等[8] 用半经验分子轨道法以C32 H14作为模型碳结构研究了锂原子在碳层间的插入反应。认为锂最有可能掺杂在碳环中心的上方位置。Ago 等[9 ] 用abinitio 分子轨道法对掺锂的芳香族碳化合物的研究表明,随着锂含量的增加,锂的离子性减少,预示在较高的掺锂状态下有可能存在一种Li - C 和具有共价性的Li - Li 的混合物。Satoru 等[10] 用分子轨道计算法,对低结晶度的炭素材料的掺锂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锂优先插入到石墨层间反应,然后掺杂在石墨层中不同部位里[11]。
随着人们对材料晶体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和计算机水平的更高发展,相信量子化学原理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领域会更广泛、更深入、更具指导性。
三、 在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量子化学可以在分子、电子水平上对体系进行精细的理论研究,是其它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以替代的。因此要深入理解有关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的复制与突变、药物与受体之间的识别与结合过程及作用方式等,都很有必要运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这些生物大分子体系进行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有目的地调控酶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有目的地修饰酶的结构、设计并合成人工酶;可以揭示遗传与变异的奥秘, 进而调控基因的复制与突变,使之造福于人类;可以根据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过程和作用特点设计高效低毒的新药等等,可见运用量子化学的手段来研究生命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材料、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量子化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计算变得更加迅速和方便。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量子化学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新. [ 学位论文]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4
[2]程新,冯修吉.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5,17 (4) :12
[3]李北星,程新.建筑材料学报,1999,2(2):147
[4]闵新民,沈尔忠, 江元生等.化学学报,1990,48(10): 973
[5]程新,陈亚明.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4,8(2):1
[6]闵新民.化学学报,1992,50(5):449
[7]王宝俊,张玉贵,秦育红等.煤炭转化,2003,26(1):1
[8]Ago H ,Nagata K, Yoshizaw A K, et al. Bull.Chem. Soc. Jpn.,1997,70:1717
[9]Ago H ,Kato M,Yahara A K. et al.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9, 146(4):1262
论文摘要:将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引入材料科学、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中无疑将从更高的理论起点来认识微观尺度上的各种参数、性能和规律,这将对材料科学、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量子化学是将量子力学的原理应用到化学中而产生的一门学科,经过化学家们的努力,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定性和定量地阐明许多分子、原子和电子尺度级问题上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量子化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的各个分支以及生物、医药、材料、环境、能源、军事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并对实际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仅对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在材料、能源和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做一简要介绍。
一、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一)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1993年,计算量子化学开始广泛地应用于许多水泥熟料矿物和水化产物体系的研究中,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钙矾石相是许多水泥品种的主要水化产物相之一,它对水泥石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程新等[1,2]在假设材料的力学强度决定于化学键强度的前提下,研究了几种钙矾石相力学强度的大小差异。计算发现,含Ca钙矾石、含Ba钙矾石和含Sr钙矾石的Al-O键级基本一致,而含Sr钙矾石、含Ba钙矾石中的Sr,Ba原子键级与Sr-O,Ba-O共价键级都分别大于含Ca钙矾石中的Ca原子键级和Ca-O共价键级,由此认为,含Sr、Ba硫铝酸盐的胶凝强度高于硫铝酸钙的胶凝强度[3]。
将量子化学理论与方法引入水泥化学领域,是一门前景广阔的研究课题,它将有助于人们直接将分子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联系起来,也为水泥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
(二)在金属及合金材料方面的应用
过渡金属(Fe、Co、Ni)中氢杂质的超精细场和电子结构,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含有杂质石原子的磁矩要降低,这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闵新民等[4]通过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镧系三氟化物。结果表明,在LnF3中Ln原子轨道参与成键的次序是:d>f>p>s,其结合能计算值与实验值定性趋势一致。此方法还广泛用于金属氧化物固体的电子结构及光谱的计算[5]。再比如说,NbO2是一个在810℃具有相变的物质(由金红石型变成四方体心),其高温相的NbO2的电子结构和光谱也是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进行的计算和讨论,并通过计算指出它和低温NbO2及其等电子化合物VO2在性质方面存在的差异[6]。
量子化学方法因其精确度高,计算机时少而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中,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随着量子化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同时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得到拓展,将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一条非常有意义的途径[5]。
二、在能源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煤裂解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方面的应用
煤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近年来随着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技术的进步,量子化学方法对于深入探索煤的结构和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
量子化学计算在研究煤的模型分子裂解反应机理和预测反应方向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低级芳香烃作为碳/碳复合材料碳前驱体热解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明确的研究结果。由化学知识对所研究的低级芳香烃设想可能的自由基裂解路径,由Guassian98程序中的半经验方法UAM1、在UHF/3-21G*水平的从头计算方法和考虑了电子相关效应的密度泛函UB3LYP/3-21G*方法对设计路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计算。由理论计算方法所得到的主反应路径、热力学变量和表观活化能等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对煤热解的量子化学基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7]。(二)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锂离子二次电池因为具有电容量大、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无记忆效应、重量轻等优点,被人们称之为“最有前途的化学电源”,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器等小型设备,并已开始向电动汽车、军用潜水艇、飞机、航空等领域发展。
锂离子电池又称摇椅型电池,电池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Li+离子在正负两电极之间来回嵌入和脱嵌的过程。因此,深入锂的嵌入-脱嵌机理对进一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Ago等[8]用半经验分子轨道法以C32H14作为模型碳结构研究了锂原子在碳层间的插入反应。认为锂最有可能掺杂在碳环中心的上方位置。Ago等[9]用abinitio分子轨道法对掺锂的芳香族碳化合物的研究表明,随着锂含量的增加,锂的离子性减少,预示在较高的掺锂状态下有可能存在一种Li-C和具有共价性的Li-Li的混合物。Satoru等[10]用分子轨道计算法,对低结晶度的炭素材料的掺锂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锂优先插入到石墨层间反应,然后掺杂在石墨层中不同部位里[11]。
随着人们对材料晶体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和计算机水平的更高发展,相信量子化学原理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领域会更广泛、更深入、更具指导性。
三、在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量子化学可以在分子、电子水平上对体系进行精细的理论研究,是其它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以替代的。因此要深入理解有关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的复制与突变、药物与受体之间的识别与结合过程及作用方式等,都很有必要运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这些生物大分子体系进行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有目的地调控酶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有目的地修饰酶的结构、设计并合成人工酶;可以揭示遗传与变异的奥秘,进而调控基因的复制与突变,使之造福于人类;可以根据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过程和作用特点设计高效低毒的新药等等,可见运用量子化学的手段来研究生命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材料、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量子化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计算变得更加迅速和方便。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量子化学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新.[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4
[2]程新,冯修吉.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5,17(4):12
[3]李北星,程新.建筑材料学报,1999,2(2):147
[4]闵新民,沈尔忠,江元生等.化学学报,1990,48(10):973
[5]程新,陈亚明.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4,8(2):1
[6]闵新民.化学学报,1992,50(5):449
[7]王宝俊,张玉贵,秦育红等.煤炭转化,2003,26(1):1
[8]AgoH,NagataK,YoshizawAK,etal.Bull.Chem.Soc.Jpn.,1997,70:1717
[9]AgoH,KatoM,YaharaAK.etal.J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1999,146(4):1262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化学的学科特点,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在大学化学教学的应用实例。运用形象直观的量子化学软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深奥、抽象的化学知识和概念以一种形象、生动、直观、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化学;Gaussian 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76-04
传统的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发展至今,化学科学已经成为了包含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化学、理论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学、材料化学等众多子学科的中心学科。在大学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涉及很多抽象的化学知识和概念,比如原子、分子及晶体结构等,无法通过肉眼进行直接观测,而且微观结构难以用宏观模型进行科学的描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学习化学的需求,这就需要引入新型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了一门新的化学子学科――量子化学。量子化学是用量子力学原理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电子层结构、化学键理论、分子间作用力、化学反应理论、各种光谱、波谱和电子能谱的理论,以及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生物大分子和各种功能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科学[1]。理论与计算化学能渗透到化学领域的很多方面,与其他学科交叉,并形成了很多分支学科,例如:物理化学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分子的热力学性质、动力学性质、光谱性质、固体的化学成键性质等,从而形成了量子电化学、量子反应动力学等子学科;在有机化学方面,可以通过量子化学计算预测异构体的相对稳定性、反应中间体性质、反应机理与谱学性质(NMR,ESR…)等,因而衍生了量子有机化学;在分析化学方面,可以借助于计算化学进行实验光谱的解析等;无机化学方面,可以进行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成键性质的解析等,并形成了量子无机化学;在生物化学领域中,也可以通过理论计算研究生物分子活性中心结构、结构环境效应、酶与底物相互作用等,并逐渐产生了量子生物化学。随着计算量子化学方法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本世纪有望在复杂体系的精确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从而更好地从微观角度去理解和预测宏观化学现象。本文通过四个教学实例,运用形象直观的量子化学软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深奥、抽象的化学知识和概念以一种形象、生动、直观、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常用量子化学软件Gaussian/GaussView简介
Gaussian软件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量子化学综合软件包,它可以在Windows,Linux,Unix操作系统中运行,是在半经验计算和从头计算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计算化学软件之一。该软件可以计算分子的能量和结构、键和反应能量、分子轨道、原子电荷和电势、振动频率、红外和拉曼光谱、核磁性质、极化率和超极化率、热力学性质、反应路径等。该软件的量子化学计算可以对体系的基态或激发态执行,可以预测周期体系的能量,结构和分子道。因此,Gaussian可以作为功能强大的工具,用于研究许多化学领域的课题,例如取代基的影响、化学反应机理、势能曲面和激发能等等,因此我们可以从微观角度去理解和预测很多宏观的化学性质及现象。Gaussian计算软件经常与相应的可视化软件GaussView连用。目前Gaussian软件的最新版本是Gaussian 09[2]。
二、量子化学理论及软件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1.分子稳定性预测。1,3-丁二烯分子中的碳-碳单键能够自由旋转,因而理论上可以形成顺式和反式异构体。那么两种异构体的热力学稳定性如何?我们可以通过理论计算给出合理的预测。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在B3LYP/6-31G*水平,我们分别优化了顺式-1,3丁二烯和反式-1,3丁二烯的几何结构,并做了频率分析。频率计算无虚频,说明所得到的顺式-1,3丁二烯和反式-1,3丁二烯均为最小点。图1给出了B3LYP/6-31G*优化得到的顺式-1,3丁二烯和反式-1,3丁二烯的几何结构和相对应的分子的能量。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顺式1,3丁二烯的能量,反式1,3-丁二烯的能量大约低3.55 kcal/mol,所以反式1,3丁二烯的热力学稳定性更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实验上没有发现顺式-1,3丁二烯构象的存在。
2.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和振动模式。将一束不同波长的红外射线照射到物质的分子上,某些特定波长的红外射线被吸收,形成这一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据此可以对分子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红外光谱法的工作原理是由于振动能级不同,化学键具有不同的频率。因此,通过理论上的频率计算,就可以相应地得到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并可以与实验得到的红外光谱进行比较。以最常见的H2O为例,基于水分子稳定点,通过DFT理论,在B3LYP/6-31G*水平计算了H2O分子的频率,并得到了相应的红外光谱图。如图2所示,在计算的水分子的红外光谱图中,一共有三个吸收峰,理论值与实验值(括号内的数值)是一致的。并且按照波数从小到大,分别对应H2O分子中O-H键的三种振动模式,分别是剪式振动,对称性伸缩振动,非对称的伸缩振动模式。通过理论计算和图形界面的动画演示,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红外光谱的理解。
3.苯的前线分子轨道。分子轨道理论是结构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分子轨道理论是指当原子组合成分子时,原来专属于某个原子的电子将在整个分子范围内运动,其轨道也不再是原来的原子轨道,而成为整个分子所共有的分子轨道。关于分子轨道的概念非常抽象,单纯从理论和数学的角度学生难以理解[3,4]。如果能够结合量子化学软件将分子轨道图形化,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该理论。以苯分子的分子轨道计算为例,简单说明量子化学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苯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6个π电子。这6个π电子杂化成6个π型分子轨道,其中三个成键轨道三个反键轨道。图3是通过Gaussian 09软件,在B3LYP/6-31G*水平计算得到苯分子的所有π型轨道,并通过GaussView可视化软件,将这6个π轨道显示出来。从图3中可以看出,这6个π型分子轨道的节面数分别是0,1,2或3。这6个π型轨道共有四个能级,节面为1和2的分子轨道,分别有两个简并能级。
4.溶剂化显色效应的模拟及其机理解释。溶剂分子能引起溶质吸收带的位置,强度,甚至谱线形状的变化[5]。这种现象称为溶剂化显色现象。在从微观结构研究溶剂对噻吩类化合物结构及性能影响方面,理论计算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4(a)展示了含时密度泛函(TD-DFT)方法计算得到的齐聚噻吩的吸收光谱图,谱线按Lorentzian线形展开,从气相到强极性的水溶液,聚噻吩的吸收光谱发生了红移现象,与实验现象一致。根据Frank-Condon原理,垂直激发通常伴随着电荷的重新分布,因此激发过程可能会导致溶质偶极矩和能量发生变化。基于此,我们采用完全活性空间自洽场方法(complete active space self-consistent field)CASSCF(12,10)/6-31G*方法分别计算了二噻吩气相与溶液中基态和第一单重激发态的能量。如图4(b)所示,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基态和激发态能量均随着溶剂极性增加而降低,但是激发态的能量降低的比基态的能量降低的要多一些,从而从本质上解释了噻吩吸收光谱发生红移的原因[6]。
运用量子化学计算软件Gaussian 09和可视化软件GaussView,结合多媒体技术,将大学化学教学中抽象难懂的化学知识以一种形象、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形象地理解化学知识,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显著的促M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Lewars,E. Computational Chemistry-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Molecular and Quantum Mechanics,Kluwer Acadamic Publishers:New York,Boston,Dordrecht,London,Moscow,2004:1-5.
[2]Frisch,M. J. et al.,Gaussian 09,Revision A. 02,Gaussian,Inc.,Wallingford,CT,2009.
[3]李延伟,姚金环,杨建文,申玉芬,邹正光.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在物质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
[4]刘杨先.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在“燃烧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改革,2012,(19):41-42.
一、结构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结构化学教学面临两大难题。首先,结构化学中的很多概念过于抽象,教师难以形象地去讲授,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其次,随着现代化学学科本身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结构化学的教学内容快速膨胀,而结构化学的教学课时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这就势必产生“任务重,时间少”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人们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整合教材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改进了结构化学的教学,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这些改革措施和方法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两大难题。我们结构化学教学组经过长期的尝试和探索,得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是在结构化学的教学中采用目前先进的可视化量子化学分子设计软件来辅助教学。下面予以介绍,以期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
二、可视化量化计算软件的使用
使用可视化的量子化学软件,通过计算得出教材中的结论,将抽象的概念变为直观的图形,也可以通过化学软件的使用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的基本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形式加以演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如下:
第四章对于分子的对称操作和点群的有关知识,利用可视化软件画出具体的图形,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对具体的图形进行各种对称变化和操作,形象直观容易接受。
丁二烯分子π轨道图形
另外,对于结构化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NMR数值的测定、偶极距、分子光谱等问题都可以利用量子化学软件计算得出与实验相符合的数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结构化学课程的作用。
总之,可视化量化计算软件可以使结构化学的教学从单纯的理论讲授变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将结构化学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图形;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便于接受和理解,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 燃烧热;密度泛函(DFT) ;共振能;苯
中图分类号O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109—02
“燃烧热测定”是物理化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在实验室中一般测定固体物质萘或蔗糖等有机物固体的燃烧热[1—2]。本文通过热力学综合测定仪中的燃烧热测定装置,可以测量出液体苯、环己烷、环己烯的燃烧热,进行计算可得到苯的共振能。应用量子化学理论算方法亦可计算苯的共振能,通过计算方法的选择,并与文献值比较[3],可找到计算适合苯、环己烷、环己烯系列物质的最佳方法。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物理化学热力学综合实验装置RLXZH— ?(配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氧弹量热计,压片机,电子天平,氧气钢瓶;苯甲酸,苯(A.R),环己烯(A.R),环己烷(A.R),药用胶囊(本实验用的是重庆申高生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氨咖黄敏胶囊,把药粉倒出,只用外包装的胶囊)。
1.2 空心胶囊燃烧热的测定
取6个空心胶囊,将其叠压在一起,量取约15cm的铁丝,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铁丝的质量,然后把铁丝绑在胶囊上面,准确称量总质量。利用量热计测出空心胶囊的燃烧热。
1.3 测定试剂的燃烧热
选取一个密封完好的药用胶囊,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它的质量,取适量铁丝,准确称取它的质量,放入胶囊中,用滴管小心加入苯,使其装满,再把胶囊套好,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质量,算出苯的质量。再把装好的胶囊置于氧弹中,冲入氧气,利用氧弹量热计测出燃烧热,扣除胶囊的燃烧热,即得到苯的燃烧热,用同样的方法测出环己烷和环己烯的燃烧热。
1.4 实验记录及其数据处理
根据所测的数据作图,并对各测定做温度雷诺校正图,直接通过南大万和综合热测定仪随即软件作图,求出每次实验时温度差T。之后再作雷诺校正图得到温差,图l是四个实验的雷诺校正图,温差T已标出;计算量热计的热容,计算结果可由南大万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综合实验装置随机软件记录并处理数据。从量热计的热容、各液体样品燃烧时的水温升高值以及胶囊的燃烧热值,计算苯、环己烷和环己烯的恒容燃烧热,并由H=QP=QV+ nRT计算恒压反应热,结果见表1。
2 理论计算部分
2.1 计算方法
在ChemDraw程序中构建苯、环己烷和环己烯的分子结构模型,先用AM1半经验算法对分子模型进行初步的几何优化。之后分别用半经验法(AM1)、从头算方法HF(6—311+g*和6—311++g*基组水平)和密度泛函(B3lyp/6—31)进行优化构型的量子化学计算,整个计算过程使用Gaussian 03程序包完成。
2.2 计算结果
分别使用半经验AM1法,从头算方法HF(6—311+g*)、HF(6—311++g*)、B3lyp/6—31进行结构全优化计算。苯是一个完全对等的正六边形,6个C—C单键完全。由于苯环的共轭作用,使得苯环中C—C单键长度介于环己烷的C—C和环己烯的C=C双键之间。环己烷是较为稳定的椅式结构,6个C原子不在一个平面上。
3 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
按照下列公式求得苯的共振能E[4],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3.2 误差分析
文献值是123.58kJ·mol—1[5],从实验测量与计算结果上分析,实验方法与文献值相差较大,测量了多次仍存在较大误差,主要原因:1)由于苯、环己烷和环己烯都具有强挥发性,在装入氧弹并排出氧弹中空气的过程中已有部分挥发所导致;2)用胶囊盛装液体,在高温时胶囊变软,从而导致液体挥发,使液体燃烧不完全引入误差。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经过半经验法(AM1)、从头算方法HF(6—311+g*和6—311++g*基组水平)和密度泛函(B3lyp/6—31)4 种方法计算,密度泛函方法计算得到的结论与文献3值吻合较好,而且在用HF方法计算时,我们用了不同的基组,发现基组的改变对计算数值影响不大,所以用密度泛函方法使用较小的基组也能得到与文献值相符的结果。
4 结论
通过实验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均能得到苯的共振能,通过方法和误差分析也可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点。从误差分析,实验方法得到的结果误差较大,经过多次改进仍不理想。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中的密度泛函(DFT)方法得到的结果与文献值接近,是计算该类物质能量的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物理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24—26.
[2]孙尔康.物理化学实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10.
[3]马沛生.有机化合物实验物性数据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 476—480.
大气污染是人类无法逃避、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亿万民众的健康和生活环境。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大气二次污染物形成机理是预防、控制和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基于电子结构计算和动力学模拟的理论研究有其独特的优势。由于机理过程涉及光诱导的超快反应,如何开展多尺度计算模拟,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在拟开展的工作中,我们将发展和应用高精度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非绝热的速率和动力学理论;建立适合大气复杂环境的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组合的计算模型;研究系列挥发性有机物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分子机理,发现并解决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为预防、控制和治理大气光化学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意义的指导。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威胁着亿万民众的健康和生活环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也让空气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空气污染是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有害程度,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活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空气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按照产生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比如煤炭燃烧和工业生产产生的粉尘、灰尘、二氧化硫等,以及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指排放到对流层中的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或者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新的、毒性更强的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就是其中的一种。
光化学烟雾是指对流层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醛、酮、自由基、有机和无机酸等二次污染物产生的混合污染。光化学烟雾的最早认识来源于著名的“洛杉矶烟雾事件 ”。上世纪40年代,洛杉矶出现大量淡蓝色烟雾,持续多天,诱发了一系列疾病,比如眼睛红肿、流泪等,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此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类似光化学烟雾。我国于1972年在兰州西固石油化工区首次发现光化学烟雾。近3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交通需求和汽车保留量急剧增多,机动车尾气污染迅速加重,在一些城市出现光化学污染的现象日趋增多,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另一个方面,光化学烟雾最后生成大量臭氧,会增加大气的氧化性,导致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被氧化并逐渐凝结成颗粒物,从而加大了大气中悬浮微粒颗粒物的浓度,这是造成大气雾霾的源头之一。因为光化学烟雾的危害比一次污染物更加严重,所以如何预防、控制和治理光化学烟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毫无疑问,在提出高效、可行的大气治理措施前,我们必须首先从源头掌握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尤其是二次气态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对症下药。
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需从源头出发,了解空气中存在哪些污染物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各种二次污染物及二次气溶胶的。在提出科学可行的控制和治理光化学烟雾污染技术和措施前,必须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分子机理。正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Kulmala 教授在《自然》杂志中写到的,“改善中国城市和家庭中的空气质量需要对空气污染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更深刻的理解,需要知道有哪些污染物存在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二次污染。”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是一项难度大且十分复杂的课题。尽管随着激光、分子束和时间分辨的超快光谱等现代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学家已能从基元反应的层面上讨论自由基和光化学反应的微观机制,但是,由于实验的种种困难和限制,一些重要的微观反应信息比如过渡态和中间体的电子和几何结构很难通过实验测量,同时实验测量大气条件下的光化学反应以及随压力变化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也面临挑战。因此,仅仅依靠外场检测和烟雾腔实验等,很难在分子水平上理解污染物的形成机制以及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必须依靠高精度的量子化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在这方面,量子化学计算体现出了“价值”。它能够计算过渡态的性质,评判反应通道的可行性,也可直观形象地描述反应过程中涉及的短寿命中间体的详细信息等。
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证明这样的替代物是存在的,它与50年前人们讨论的所谓唯象随机量子力学以及随机零点场理论密切相关。这是一种涨落场,属于经典Maxwell方程的解,但是在零温下有非零平均能。作者们认为量子化源于经典物理与这种零点场涨落紧密联系的深刻随机过程,而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建筑在第一原理的基础上,这个原理揭示从更深层次的随机过程引发的涌现(Emergency,或译突现)现象的量子化。
作者们在本书所呈现的理论观点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寻找而获得的答案。长期以来,科研人员试图寻找答案的以下问题:哪些概念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是什么为这些概念提供了物理基础;量子力学背后的物理学的最新发现中,有哪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形成了综合的和自洽的新的理论框架。
作者认为任何物质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们永久地接触随机零点辐射场,并与其达到平衡状态。从这个基础出发,导出量子力学形式体系的核心以及非相对论QED的相对论修正,同时揭示了基本的物理机制。本书打开了通向进一步探索并揭示物理的新大门。读者会看到,这一任务远没有结束,仍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考察到,期待进一步研究。
本书阐明了量子理论一些核心特点的根源,诸如原子的稳定性,电子自旋,量子涨落、量子非定域性和纠缠。这里发展的理论重新确认了诸如实在性、因果性、局域性和客观性等基本的科学原理
全书内容共分10章:1.量子力学:某些问题;2.唯象随机方法:通向量子力学的简捷途径;3.普朗克分布,涨落零点场的一个必然推论;4.通向薛定谔方程的漫长旅途;5.通向海森伯量子力学之路;6.超越薛定谔方程;7.解开量子纠缠; 8.量子力学的因果性、非定域性和纠缠; 10.零点场波(和)物质。
本书适合熟悉量子力学的最基本概念和结果的读者阅读。其内容适用于从事理论物理、数学物理、实验物理、量子化学和物理哲学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和教师参考。
丁亦兵,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Ding Yibing,Professor
(The University,CAS)Ignatios Antoniadis et al
Supersymmetry After the
Higgs Discovery
2014
http:///book/
10.1007/978-3-662-44172-5
化学键是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理论基础,有机化学中最常见的是σ键和π键,借助于GAMESS-US的计算结果可清楚地从三维空间立体显示σ键和π键的形成过程。图1是乙烷中的两个碳原子在最小基基组下相距不同距离时所对应的分子轨道的图像,从图中可明显看出当碳原子相距为3倍平衡键长(3Re)时,两个碳原子上的sp3杂化轨道不能有效重叠成键;当碳原子间距离靠近为2Re时,两个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能够部分重叠形成弱的σ键;当碳原子间距离靠近到Re时,两个sp3杂化轨道可最大重叠形成稳定的沿键轴呈圆柱形对称的σ键。图2则显示了乙烯中两个碳原子上的2pz轨道从相距3Re逐渐靠近到Re按“肩并肩”方式形成成键π和反键π*轨道的过程。从图2可明显看出,π轨道在乙烯平面上的电子云密度为零,而通过两个位相相反的2pz轨道组合形成的反键π*轨道,原子间电子云密度明显降低。
2构象的演示
构象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是在讲述烷烃的时候引入。这里以正丁烷中C2-C3单键内旋转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直观解释构象以及构象间的相互转换这些概念。图3是正丁烷在6-31G(d)基组下绕中心C2-C3旋转不同角度并限制性优化得到的不同构象的能量曲线。图中同时给出了各典型构象的相对能量及其立体分子结构。从图中所标示的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可以明显看出,在二面角为180°(反交叉式)时,丁烷的两个甲基相聚最远,整个分子能量最低;而在二面角为60°(顺交叉式)时两个甲基的相互排斥使能量升高大约4.2kJ/mol,两者都处于势能曲线上的极小值点,都是较稳定的构象。从反交叉式转换到顺交叉式需要越过15.3kJ/mol的势垒。而另外的全重叠式和部分重叠式构象由于甲基相距太近,排斥能较大使得它们处于能量曲线上的极大值点,因此是不稳定构象。我们还可以利用频率计算得到的各构象相对自由能根据玻尔兹曼公式近似计算室温下各构象所占的比例。
3反应机理的演示
有机反应机理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理解和掌握基本有机反应的基础。但是有机反应机理普遍较为抽象,对于刚接触到有机反应的学生而言显得难以掌握。若能够以动画的形式来直观化整个反应过程,显然有助于学生对反应机理的理解。这里我们以有机化学里常见的双分子亲核取代(SN2)反应和(氢迁移反应来说明如何通过计算化学来动画图示整个反应历程。3.1SN2反应图4显示的是6-31+G(d)基组下由内禀内坐标(IRC)方法计算得到的SN2反应F-+CH3ClCH3F+Cl-整个反应历程[6]。从IRC计算得到的反应路径可以很直观地阐明整个反应过程:F-从C-Cl键背面进攻C原子,随着反应的进行,F-和中心C原子的距离逐渐接近;与此同时,原来的C-Cl键的键长逐渐拉长;在反应的过渡态,C原子近似采用sp2杂化,和三个氢原子形成一个近似平面的结构,F-和Cl-分别位于这个平面的两侧,F和C以及C和Cl均是靠弱的σ键联系在一起,随后F-进一步靠近和C形成F-C键,Cl-离去最后形成自由的Cl-。整个反应过程可以制作成一个动画进行直观演示,活化能的数据也可直接从反应混合物和过渡态的相对能量差得到。3.2σ迁移反应σ迁移反应属于周环反应的一种,和有机化学中大多数离子型或者自由基反应机理不同,σ迁移反应一般是通过环状过渡态协同完成。这里我们以1,3-戊二烯的[1,5]σ氢迁移反应为例,说明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结果所展示的整个协同反应历程(图5)。从IRC计算得到的结果可以直观重现整个反应过程:甲基上的氢逐渐向端基的烯基碳原子靠近,形成一个六元环过渡态结构,随后旧的碳氢键逐渐断裂、新碳氢键生成,最后形成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