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3: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商业经济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循环经济;商业经济;创新;研讨
一、搭建循环经济下商业经济制度的意义
建立良好的生态商业环境,一方面能推促商业区内的各个生态环节彼此配合,相互之间协调,让企业之间形成持续发展动力,进而带动行业的全方位发展。另外一方面,由于绿色商业发展中,是要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看成发展的主线,因而在发展中要秉承经济和环境协调的原则,故此,循环经济开设中要融合生态学理念,这对商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可谓至关重要。且商业经济生态创新机制的推行要从多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循环经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到今天,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正确,通过总结十多年盐湖循环经济建设尤其是金属镁等一体化项目,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通过创新发展,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改革中要以侧结构为主要抓手,并化解规模与产能过剩的矛盾,不但能解决化工产品高进低出的问题,也能实现十三五规划中镁锂钾项目,使生态特色更好的凸显出来,继而让生态镁锂钾园成为国家柴达木混合经济试验区的升级。
二、分析循环经济下的商业制度
商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要以人们生活物资的循环为基础,为此,要想让商业经济飞速前行,就要分析影响商业经济的各个要素和细节,让商业经济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下,以期让经济能合理的进行资源整合与分配,然后将各个有效环节组合在一起,形成新型的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模式,这是保障商业经济能够持续运作的必要前提,也是商业经济能获取最高利益的保证。1.构建企业消费系统构建企业消费体系是从微观层面推进商业经济制度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建立清晰明确的消费系统和消费项目,让商业经济制度更为细化,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推助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细化企业的各项消费细节,并评估消费过程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让其形成消费系统,进而开展系统化的评估活动,以期将不同的发展机制纳入到发展范围内,让经济体制在发展中可形成新的合力,且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让企业消费系统构建的更具全面性。企业层面的清洁消费体系也需要借助于微观层面的协调发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前行,让企业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探究问题的实质,这样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契合要点,如建立清洁型消费科技项目的进程中,应推助商业经济在发展中运用积极措施应对问题,企业为发展必然将新的科技应用在商业活动中,满足商业活动更具实效性的同时,使新科学技术方式融入到日常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然后在评价中综合各方要求,做好清洁消费的细节方面评价,事无巨细这样才能让评价更为全面和高效,进而让发展机制全部纳入到法制化轨道内,满足商业经济的长远发展。2.构建完善的生态发展体系商业经济的正常发展要以生态商业发展为前提,借助于循环经济建立与之相配合的措施,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设计、构造商业区域环境,让消费者结合自然环境,打造完整和系统化的组合模式,形成系统化运作模式。另外,应不定期的检测商业生态系统的状况,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经济运行模式处于合理的运作状况。在分析循环经济环境下商业经济的发展,能进一步发现新的循环模式,开拓新的渠道,在形成合理链条系统后,为网络系统的互利共生寻求最佳方案。目的是让资源建设和动力消耗达到最优,产生最小化的废物,消耗最小化资源,让商业经济处于循环状态,进而可形成完整的经济、社会框架体系,保障生态系统链条化,优化生态经济系统。发展中我们需熟悉的讲话精神,制定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开发与利用,由于循环经济的利用是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前提,所以全国都应走此道路。青海就要先做好这件事情,发挥其示范作用。青海的资源也是全国的资源,就应有全局思想,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利用,受益后代。3.搭建微观商业经济循环模式微观商业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商业经济创新建设的基础而来的,如德国为让经济呈现出可持续发展态势,就在经济建设的初期开展新型经济循环双元模式进行回收系统的综合利用,这在商业经济发展中将有着直观性作用。该系统对资源或者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意义重大,其涉及到的细节不仅有消费,流通还有资源的可利用等方面,通过上述几个方面整合资源,能从本质上进行商业经济的循环利用模式,这将在本质上实现经济的可循环利用,让商业经济发展更为长远和更具持续性。4.建立商业生态创新制度商业生态创新制度的建立包括:科技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四个方面,这四项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彼此之间既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有制约关系,通过彼此之间的配合可以让商业生态系统满足制度化建设的要求。在创新机制开设初期从观念创新角度建立生态创新机制对于商业经济的循环发展意义重大,生态商业园林的建设需要企业之间树立可持续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并要求企业在建立初期就切实考虑清楚三废的处理反思,这将让企业从根本上解决有关资源浪费的诸多问题,且对转变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三、结束语
循环经济模式下,商业经济需不断创新,是让商业园区的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故此就应针对园区的发展情况做好针对措施,特别是真对薄弱环节要重点推行针对措施。与此同时,随时随地关注提高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各个小环节,满足商业经济区域的物质和经济双循环。实现商业经济的多层面利用,建立商业经济新模式,力争提升商业经济园区的竞争潜力。
参考文献
[1]孙玉敏.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5,(8):34-37.
关键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1-0051-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1.14
一、引言
商业银行将经营范围从传统的银行业务扩展到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公司财务计划、风险管理服务等业务,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被称之为混业经营。
自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国际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主流,大部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都采用了混业经营方式,并在具体经营活动中取得很好的收益。1999年,美国通过《GLB法案》,允许美国商业银行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务,并允许非银行控股公司兼并和控制银行,美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法理支持由此而生。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大部分混业经营的银行遭受巨大冲击。针对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提出沃尔克法则,其核心是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自营性质的投资业务,以及禁止银行拥有、投资或发起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这一规定没能改变美国绝大多数银行继续混业经营的局面,表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中国金融发展,银行分业经营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所需。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陆续进驻中国,并通过各种间接方式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其资本运作效率高、成本低,对中国银行业冲击较大。逐步实行混业经营,直接向客户提供银行、保险、投资理财等多种金融产品与服务,已是中国银行业不可逆转的经营趋势。1998年,允许商业银行可通过同业拆借、证券质押的方式,向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提供资金;1999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可用20%的资本金相互参股;2000年以后,工、农、中、建、交等几家国有大型银行成立了银行系基金公司,银行系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也陆续成立,这些交叉互补的经营模式标志着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局面已初步形成。
中国商业银行业混业经营的绩效如何?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经营绩效?这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相关政府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来说明影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绩效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
二、文献回顾
Glass(1933)认为,银行过度介入股票业务会引起银行体系的崩溃[1]。同年,Buekley(1933)的研究表明,银行应该对证券市场的过度扩张负责;商业银行同时经营银行和证券业务时,由于利益冲突,银行必然会滥用权力[2]。因此,美国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一史蒂格尔法》,明确禁止商业银行从事企业发行的债券、股票承购包销等投资银行业务。
然而,White(1986)指出,《格拉斯一史蒂格尔法》实施前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并不会损害其自身的稳定性[3]。Kroszner和Rajan(1994)通过分析《格拉斯一史蒂格尔法》实施前的数据发现,美国商业银行承销的债券比投资银行所承销的债券有更好的绩效[4]。Allen和Rai(1996)证实了混业经营的成本比分业经营成本低[5]。Puri(1996)指出,无证据显示,当商业银行在从事证券销售时,投资者与企业因利益冲突而受害[6]。Kwan(1997)认为混业经营有助于专业银行分散风险[7]。Barth et al(2000)指出,限制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银行遭遇风险的可能性更大[8]。Yafeh和Yosha(2001)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承销的证券在市场上受到基金的追捧,因为一部分基金经理认为商业银行承销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风险更小[9]。Santomeo et al(2001)认为,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将提高银行的成本优势,同时节省消费者的交易成本[10]。Vennet(2002)分析了欧洲金融集团和全能银行的成本和效益问题,发现金融集团比其他的专业性竞争机构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全能银行比非全能银行在成本和效益方面都要高[11]。王艺明、陈浪南(2005)指出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制会降低其利润;但如果政府治理能力较高,则可减少提高商业银行业务限制所损失的利润[12]。针对中国的现状,秦军(2006)提出混业经营更有利于中国银行业间的并购,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13]。张璨(2010)认为混业经营是目前国际银行业普遍选择的模式,其经营优势是无法替代的,中国商业银行业选择混业经营模式已经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14]。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将导致金融机构的业务繁杂,相互间的复杂关系会降低经营绩效,导致不同金融机构间的风险传播。Frankel和Montgomery(1991)分析德、英、美、日四国的银行体系后指出,综合银行制具有范围经济的说法只是直觉上的推论,并无具体的实证证明[15]。Barth et al(1998)发现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从事各种投资银行相关业务,能够提高银行的利润[16]。Bhargava and Fraser(1998)指出,混业经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为了在证券市场上争夺市场份额,用交叉补贴的方式增强在证券业务方面的竞争力,可能会损害其他业务的利益[17]。Ber,Yafeh and Yosha(2001)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虽然可以提高经营绩效,但必然承担证券业的风险[18]。David(2009)发现法规放宽有利于银行业并购规模显著增大,混业经营趋势明显,但经营风险增大[19]。
三、研究样本与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其中:亚洲国家6个,欧洲国家18个,美洲国家9个和大洋洲国家2个。样本区间定位在1990―1999年,一方面是为了和同时期一些主要研究的发现作比较;另一方面,在这一时间跨度里,样本国家完成了向现代金融体系的过渡,而且经历了不同形式的金融稳定和效率的变迁,这使得该区间的跨国比较分析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说服力。
根据研究目标,实证分析部分主要考察不同国家对银行业从事证券、保险、房地产和拥有非金融企业的限制程度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作用。因此,模型设定中被解释变量主要为银行净息差与银行管理成本,解释变量则主要为银行业务范围管制水平。具体的模型设定如下:
作为银行业经营指标Yi(i=1,2)的被解释变量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记为Y1),它等于银行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再除以平均生息资产规模;尽管许多因素影响净息差,但越小的净息差通常被认为商业银行开展混业经营业务越成熟,业务间具有较强的竞争和较高的效率;二是管理成本(记为Y2),为银行一般管理成本(Overhead cost)与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较低的管理成本通常被看作是较高效率的标志。
在解释变量方面,根据目标,本文主要考察银行业务管制范围对银行经营绩效的作用。对银行业务管制范围的衡量,根据不同国家对银行业从事证券、保险、房地产和拥有非金融企业的限制程度予以评分,分别赋值为1、2、3、4,数值越大表示限制程度越高,相应的表明其从事混业经营的程度也就越低。1表示不禁止,即银行可以直接任意从事某种投资银行业务。2表示许可,即可以从事某种投资银行业务,但必须全部或部分由控股子公司进行。3表示部分限制,即不能充分的经营某种投资银行业务。4表示禁止,某种投资银行业务不能在银行或其子公司进行。其中,S代表限制从事证券业务,I代表限制从事保险业务,E代表限制从事房地产业务,N代表限制银行投资或拥有非金融企业。
除了上面的核心解释变量外,本文还纳入了在过去研究中被广泛提及或使用的某些经济或非经济变量作为模型检验的控制变量,以期反映不同变量之间的真实联系,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解释力。主要从三个基本层面对不同经济体的特征进行控制:宏观经济因素(如人均GDP、通货膨胀水平)、产业层面因素(如金融体系结构、银行集中度)和制度因素(如政府治理水平、社会信用、官方监管权力)。这些用于控制经济体特征的非核心解释变量由模型中的多维向量矩阵X表示。各个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和部分参考过往学者的研究,其说明和经济含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被解释变量是银行净息差的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的建模工具为MATLAB R2006a,通过OLS回归方法,对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当被解释变量为银行净息差时,其回归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银行涉足证券业、保险业以及房地产业对银行净息差具有较为一致的系统性影响,涉足非金融企业并没有呈现出较为系统的显著性特征。作为银行业产业结构特征的银行集中度,在考虑政府治理水平等指标后,均在5%水平上显著;“社会信用”指标保持极强的稳定性,一直在1%的显著水平上;“人均GDP”指标与“通胀水平”指标的显著水平极高,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政府治理水平、官方监管权力等指标对银行经营绩效也存在显著影响。前面已经提到,“银行净息差”通常是银行混业经营程度的一个负向指标。因此,上述结果说明:(1)限制银行涉足证券业与房地产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其中房地产业的显著性略强,即对证券业与房地产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净息差越大,相应的银行业混业经营绩效较低;(2)限制银行涉足保险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即对银行从事保险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净息差越小,相应的银行业混业经营绩效较高;(3)限制银行涉足非金融企业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4)银行业的结构特征,即银行集中度,对银行经营绩效也存在显著影响,即在一个银行业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的国家,银行净息差越高,银行混业经营程度不高、经营绩效低。(5)宏观经济环境(以人均GDP与通胀水平为代表)与银行净息差具有显著的同向变化趋势,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银行净息差越大;(6)政府治理水平与银行净息差具有显著的反向变化趋势,即政府治理水平越高,银行净息差越小,相应的银行混业经营绩效越高。(7)官方监管权力与银行净息差倾向于同向变化趋势,即官方监管权力越大,银行净息差越大。(8)社会信用文化对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即在一个信用文化趋于“更加信任”的社会,银行净息差越小;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体系结构”这一指标并没有呈现出较为系统的显著性特征,表明金融体系结构的选择不会对银行业经营绩效产生统计意义上的典型影响,即金融体系结构的差异并不能有效的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金融效率差异。
(二)被解释变量为银行管理成本的实证分析
当被解释变量为管理成本时,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与表2的结果基本一致,银行涉足证券业、保险业对银行管理成本具有较为一致的系统性影响。当人均GDP,通胀水平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分析时,前两个因素的稳定性良好,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但房地产与非金融企业因素的显著性不强。同时,相比“银行净息差”,人均GDP、银行集中度、社会信用这几个指标对“管理成本”的解释力稍差。上述结果说明:(1)限制银行涉足证券业与非金融企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倾向于负影响,即对证券业与非金融企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管理成本越大,相应的银行业经营的效率较低。(2)限制银行涉足保险业对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即对银行从事保险业限制越大的国家,银行管理成本越小,相应的银行业经营的效率较高。(3)限制银行涉足房地产业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4)银行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对银行效率也存在影响,即在一个银行业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的国家,银行业的总体效率越趋于低下,相应的管理成本越高。(5)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与通胀水平为代表)与管理成本具有显著的同向变化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管理成本也越高。(6)政府治理水平、社会信用与管理成本具有显著的反向变动趋势,即政府治理水平越高、信用文化趋于“更加信任”的社会,管理成本也越低。(7)官方监管权力与银行管理成本倾向于同向变化趋势,即官方监管权力越大,银行净息差越大。与表2的结果一致,“金融体系结构”这一指标并没有呈现出统计上的显著性,表明金融体系结构的选择不会对银行业经营绩效产生统计意义上典型的影响。
五、结论
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35个国家、10年间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跨国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本文系统考察了影响混业经营绩效的具体因素,即银行涉足证券、保险、房地产、非金融企业等是否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除去宏观经济环境与产业结构等因素外,本文新纳入了政府治理水平、官方监管权力与社会信用这三个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最终,我们得出以下对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具有借鉴意义的一些基本结论:
第一,对银行从事证券行业的限制越大,银行净息差越大,同时银行的管理成本会越高,则银行的混业经营效率就越差。
第二,提高银行从事保险业的限制度会造成银行净息差下降、管理成本降低,银行的混业经营效率会提高。
第三,提高银行涉足房地产业的限制度会使银行净息差变大,相应的银行混业经营绩效变低,而且呈现明显的显著水平,并且相较于证券业这一因素显著水平略高;与此同时,提高银行涉足房地产业的限制度对银行管理成本并不显著。
第四,限制银行投资或拥有非金融企业银行混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同时会使银行管理成本升高,银行经营效率下降,但其影响并不显著。
第五,在大部分情况下,政府治理水平与社会信用对银行混业经营绩效具有正向效应:在一个经济体中,其政府越是廉洁和高效,人们之间越是相互信任那么其银行业经营的成本越低,绩效也就越高。
第六,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与通胀水平)与银行混业经营绩效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经济体内,银行混业经营的绩效也越高。
第七,官方监管权力对银行混业经营绩效具有负向效应:在一个经济体中,随着官方监管权力的增大,银行的混业经营绩效反而会下降。
参考文献:
[1]Glass David R. Why Are Banks Dying? [J]. The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33,3(11):121-17.
[2]Buekley,M.Mote. Is Banking A Declining Industr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Economic Perspectives,1933(4):2-12
[3]White, Eugene. Before the Glass-Steagall Act: An
Analysis of the Investment Banking Activities of National Banks [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1986,23(1):33-55.
[4] Kroszner,R. S. and R. G.Rajan. Is the Glass―Steagall
Act Justified A Study of the U. S.Experience with Universal Banking before 1933[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4): 810-832.
[5] Allen, Rai James. B. Raising the Deposit Insurance
Limit:A Bad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J].Economic commentary,1996,15(4):14-33
[6] Puri, M. Commercial Banks in Investment Bank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or Certification Rol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1996(40): 373-401.
[7] Kwan, S. H. Securities Activities by Commercial
Banking Firms Section 20 Subsidiaries: Risk[R].1997.
[8]Barth, J.R.,G. Caprio, and R. Levine. Banking Systems
around the Globe: Do Regulation and Ownership Affect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R].2000.
[9] Yafeh,Yosha. Are Performances of Bank and Firms linked And if So, Wh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1(25): 397-414.
[10] Santomero, A.D. Babbel. Financial Markets, Instruments, and Institutions, second edition [M].Boston: McGraw-Hill, 2001:9-1.
[11] M.Vennet,Levine, Ross.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 Which is better? [R].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2000.
[12] 王艺明,陈浪南.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绩效的全球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7):4-9.
[13] 秦军.基于并购角度的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
[14] 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及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现状[J].中国市场.2010(39).
[15] Frankel, A.B.J. D. Montgomery. Financial Structure: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1(1): 297-310.
[16]Barth, J, R. G. Caprio,R. Levine.Financial Regulation
St Performance:Cross―Country Evidence[R]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1998).
[17] Rahul Bhargava, Donald R. Fraser. On the Wealth
and Risk Effects of Commercial Bank Expansion into Securities under writing: An Analysis of Section 20 Subsidiarie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8(22): 447-465.
[18] Ber,Yafeh,Yosha. Credit Rationing for Bad Companies
关键词:体验经济;体验设计;商业展示;转变
一、体验经济化转变
(一)体验经济的概念
界定体验经济在20世纪末由美国学者乔瑟芬•派恩(B.JosephPineⅡ)和詹姆斯•吉尔默(JamesH.Gilmore)提出了系统性的总结——“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消费者在选购产品的过程中,其心理体验和生理体验渐渐成为消费结果的主导,体验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随着网络的发展,商业信息泛滥,信息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传播手段也日新月异,消费者的“注意力”在被碎片化分割。产品是否能取得消费者的关注是产品成功销售颇为关键的第一步,传统的商业展示形态已无法在激烈的“注意力争夺”中获胜,体验经济应运而生。
(二)体验经济带来的转变
1.产品创新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产品创新模式中,产品设计师作为设计方,通过用户调研、竞品调研、市场调研等数据建立与总结来确立目标市场和产品设计方向。企业作为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为确保目标市场的准确性,在设计方案投产前进行第二轮把控。无论是设计师还是企业,都更愿意选择受众面更广、潜在消费者更多的方案进行设计与生产。在此过程中,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共性成为关键。反之,如果设计师和企业在产品创新时定位于小众市场,由于生产规模的缩小导致产品单价上升,会进一步缩减应有的市场份额。然而体验经济的到来为产品定制化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消费者走进门店体验产品材质、款式和功能,关注自己的需求个性,站在使用者和购买者的角度对产品提出要求,这些“产品设计”建议将使得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消费者通过服务台或网络进行设计表达,企业为其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进行“产品设计”的体验将融入到最终购买的产品当中,成为不可替代的珍贵附加值。而站在企业的角度,最大程度地规避了庞大的库存成本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相较传统的大规模量产,一对一定制的成本或许更加低廉。
2.企业运行模式的转变
品牌的价值不言而喻,好的品牌将为其产品提供无限的升值空间,消费者也更愿意购买优质品牌提供的产品以获得更好的产品保障,这是品牌营销的价值所在。在传统品牌营销过程中,企业自主塑造品牌形象并通过媒体对外宣传,对于这类主观色彩浓郁的信息,消费者无从确定真假。在选择品牌的过程中,盲目、从众心理占领主导,这也是企业选择明星、偶像为企业代言的原因。体验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体验”意识逐渐强化,参与企业经济活动、体验企业的真实一面的诉求逐渐提高,即对企业的开放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企业才有能力搭建成熟的消费者体验平台,邀请大众进入企业内部生产线进行参观(如农夫山泉、伊利、蒙牛等品牌),即建立企业体验模式已成为筛选优劣品牌的第一步。消费者参与体验,将督促企业建立更良性的运行模式,在参观过后,消费者将体会于网络或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扮演了更客观、更可靠的品牌宣传者角色,帮助建立优质品牌形象,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3.市场运行模式的转变
市场运行旨在销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宣传产品优势曾经是推动市场运行的主要手段。而在体验经济模式下,以消费者为中心,着重塑造体验过程成为市场运行的重要环节。如何在体验过程中将产品、品牌和消费者本身有机地融合,是市场运行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故事的讲述能够简化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使信息更容易被人收集与记忆。将市场运行主题化,为产品、品牌、门店环境、产品广告等设立明确、统一的故事主线,能降低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的学习成本,轻松了解品牌故事,明确产品的设计宗旨,乃至融入到企业塑造的意识形态中,继而产生联想和共鸣。
二、商业展示中体验设计的构建要素
(一)目标市场
体验设计的目标市场即是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明确体验传播的受众,为体验设计指明方向,对商业展示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验经济模式下,目标受众群规模变小,需求个性变强,迫切需要企业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明确的消费群体进行市场探索,总结该群体的突出共性,设计出直击目标群体痛点的体验传播方案,达到精准的传播效果。
(二)体验主题
体验主题即串联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精神纽带,正确、鲜明的体验主题能够将企业文化和产品设计理念流畅地呈现给消费者,并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主题的确立可以指引后续的商业展示工作,如材料和装饰元素的选取、产品的包装、样板间的制作、灯光环境的营造等。
(三)体验流程
体验流程是消费者从进入门店到接触产品、体验场景的过程,与产品特性、门店布局等因素息息相关。体验流程的良好规划可以避免消费者注意力的无端损耗,使消费者理解产品、理解品牌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在一定的参观时间内能获取更多的商业信息,达到最佳的品牌传播效果。
(四)互动类型
体验经济模式下的互动主要包括消费者与产品的互动、消费者与场景的互动和消费者与信息的互动三大类型。消费者与产品的互动可以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切身感受产品的材质、色彩、功能等特质,加深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印象与理解,但此举对于产品的质量是一项严峻的考验。正因如此,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在多频次的体验互动后仍能正常使用或是保持色彩,实践结论将换取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建立品牌口碑。消费者与场景的互动可以使消费者在无形之中体会品牌的宗旨与价值理念。在场景设计中,不同色彩、不同材质、不同音效的使用能够传达不同的意象,如大地色系、棉麻质感、舒缓的音乐会让人联想到自然、环保,鲜艳的颜色、字母符号、流行音乐会让人联想到青年、运动等等。消费者与信息的互动是消费者被动与主动获取产品、品牌信息的过程,其媒介包括海报、指示牌、指示贴、产品包装、标签等。产品体验和场景体验中无法获取的具体资讯将从最直观的信息体验中得到补充。
三、体验经济化转变在商业展示设计中的体现
(一)自定义设计的渠道
体验经济化转变使得产品创新的主体逐渐由设计师转变为消费者本身,消费者在体验中获得的信息与经验使其拥有了对产品设计提出修改意见的能力。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自定义设计的渠道,“参与设计”的过程将成为体验经济中重要的一环。
1.消费者自定义设计人工受理台
消费者在门店体验过量产的产品之后,对产品的功能、色彩、材质、尺寸等特质都将有切身的感受,也会产生自己对各产品设计的意见、想法与搭配理念。这些个性需求或许没有在柜台上直接呈现,但大多数的产品的个性转换并不复杂,缺少的也许就是一些不同的搭配手法或适当的设计改良。通过人工受理台的设立,消费者可以最快地将自己的个性诉求传达给店员,店员也可针对消费者在自行体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使其对产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店员的辅助或搭配推荐下,消费者将“设计”出最符合自己期望的个性化产品。
2.消费者自定义设计软件系统
相对于人工受理台,消费者通过电脑、网络进行产品自定义设计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且设计方案的呈现较为直观。但此形式对于商家的软件要求较高,且设计的形式较为单一,多体现为不同的搭配方案或尺寸修改。自助设计系统中应囊括所有的产品图片和相应的搭配场景,消费者可轻松调整搭配方案并置于不同场景中观察设计效果。选定产品款式和搭配后可输入所需尺寸进行一对一定制。
(二)企业及产品故事的叙述
在商业展示中,企业及产品故事经常通过视频或文字进行表达。故事可以引导消费者合理的联想,使其在体验过后对于品牌理念和产品设计的理解更为立体,印象也更为深刻。
1.企业故事的叙述
将品牌历史、品牌文化、品牌口号等融入企业故事中进行讲述,是体验经济给品牌营销带来的一大转变,无论是通过视频重现品牌创立时的情景,还是通过文字来讲述创始人背后的故事,都属于企业故事叙述的范畴。前文提到,体验经济带动消费者的体验精神与日俱增,在购买产品的同时,消费者也开始关心品牌背后的故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邀请消费者至企业实地体验,视频和文字成为替代的传播途径。正是体验精神的升级,使得这些看似无关购买行为的故事信息,却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2.产品故事的叙述
产品故事的叙述围绕产品设计理念、产品产地和材质、生产工艺、产品使用等关键线索展开。产品设计理念的传达较为普遍;产地和材质的选择过程、产品的加工故事能够从侧面体现品牌的价值追求,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产品使用的场景故事,能够引导消费者思考购买产品之后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从而促进购买行为。
(三)市场运行主题的展示
市场运行的主题贯穿产品、品牌和门店,巧妙的主题展示可以带给消费者体验的统一感和完整性。选用符合主题的材质和相关物件进行装饰与陈列,是表达主题的常见方法,如使用木材(图7)、植物(图8)来呼应自然、环保主题。将产品本身制作成环境装饰,也渐渐成为主题化营造的主流手段,既避免了饰物选择不当的问题,也为产品展示格外增加了新颖的渠道。
四、结语
体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消费者的体验精神不断升级,对商业展示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产品竞争不再止步于质量竞争、价格竞争,而是晋升到体验竞争、服务竞争此类更模式化、流程化的竞争当中。文章从商业展示的角度,提出了体验经济化带来的转变及部分应对策略,随着科技的发展,商业展示的体验手段将远远不止于此。希望市场运营者能够意识到,“体验”在企业品牌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如何“体验”打造“体验经济化商业展示”列为市场运营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戴磊.体验经济模式与新媒体艺术影响下的商业展示设计[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02).
[2]汪秀英.体验经济与非体验经济的比较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9):73-80.
[3](德)多贝里.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M].朱刘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在信息完全对称状态下,因商业银行能够准确观测到贷款风险,抑制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通过利率调控可以实现信贷资金出清的目标,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意愿呈现单调递增态势,即贷款利率越高,商业银行放贷意愿越强。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因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观测到贷款风险,贷款利率必须控制在优质企业可以接受的适度范围内。因为,一旦贷款利率超越该范围,一方面,大量优质企业就会退出信贷市场,逆向选择就会发生;另一方面,借款企业因无法承担高利率成本而促发高风险博弈行为,道德风险就会发生。此时,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利率调控来实现资金出清目标,因为,一旦贷款利率超越适度范围,随着贷款利率的提升,会加剧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导致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下降。显然,商业银行预期收益不再是单调递增态势,而是呈现“抛物线型”态势。商业银行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则,将最优贷款利率定位于预期收益最大值所对应的利率位置,而该利率明显低于瓦尔拉斯均衡状态所对应的利率水平,导致信用等级不足的中小企业群体被排除在信贷之外,信贷配给发生。信贷配给的生成如图1所示。在图1中,D(i)、S(i)分别为信贷资金的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Q点为S(i)与D(i)的交点,即Q点为瓦尔拉斯均衡点,瓦尔拉斯均衡点所对应的均衡利率为iQ,A点为商业银行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决策位置,利率i*为预期收益最大化所对应的最优贷款利率。假如,商业银行将贷款利率确定在均衡点Q所对应的iQ利率水平,则可实现信贷市场供求的均衡状态,此时,D(iQ)-S(iQ)=MQ。但是,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在其利益最大化状态A点所对应的最优贷款利率i*位置实施放贷,此时,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投放量为MA=S(i*),而信贷市场资金需求量(B点所对应的资金规模)为MB=D(i*),从图上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将最优贷款利率i*作为放贷决策点,因i*位置所对应的资金供求规模失衡,即MA<MB,导致信贷市场规模为ΔM的信贷需求无法得以满足,从而引发信贷配给问题。显然,变量ΔM形象地刻画了信贷配给程度,其中:ΔM=MB-MA=D(i*)-S(i*)。在图2中,纵坐标M与横坐标C分别代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发放规模与贷款企业的平均信用等级水平,M(C)代表依赖于借款企业平均信用等级水平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曲线,为一单调递增曲线,即:dM(C)dC>0,这是由于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与借款企业的平均信用等级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在信息完全对称状态下,因商业银行具有准确识别借款企业信用风险的能力,将借款企业的平均信用等级水平设定在C1位置,即可实现信贷资金的市场出清目标,此时,商业银行所发放的信贷资金规模为M(C1)。但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商业银行无法准确观测到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水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将成为“常态”。商业银行清楚地知道,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将促使部分“劣质”企业进入信贷行列,这将导致企业借款的平均信用等级水平受到稀释而出现下降,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考虑,商业银行将企业借款的平均信用等级水平下调至C2位置,此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发放规模由M(C1)下调为M(C2),其中:ΔM=M(C1)-M(C2)。可见,信贷配给引发商业银行理性下调信贷市场的资金投放规模,使信贷市场形成ΔM规模的资金供求缺口,导致部分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通过信贷市场得以满足,而无法通过信贷市场获得资金支持的借款企业只能是那些信用等级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群体。因为,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因其强有力的资产实力和市场规模优势,往往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水平,成为商业银行优先放贷的借款群体。此外,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规模的下调,使ΔM规模的信贷资金无法通过市场化方式出清,出于资金持有成本的考虑,商业银行将实施信贷配给机制,将ΔM规模的信贷资金通过非市场化方式低成本的配给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这些低成本资金将被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运用于边际收益较低的领域,导致ΔM规模的信贷资金被低效运用。由此可见,在信贷配给机制下,商业银行将部分信贷资金低成本地配给处于信贷融资过度状态的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使这些低成本信贷资金被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低效运用,而处于高边际收益行业的中小企业却因无法获得信贷支持而失去规模发展的机会,从而引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缺失。对此,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机制对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加以改进。
银保协作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改进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促使信贷配给机制形成,信贷配给机制导致商业银行预期收益呈现“抛物线型”的分布规律,基于利益最大化动机,商业银行将依据预期收益分布来实施信贷投放决策,从而引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轨迹发生调整,使商业银行放贷曲线从原有的“单调递增”态势调整为“抛物线型”的“先增后减”态势,而商业银行资金投放轨迹的改变,使信贷市场的瓦尔拉斯均衡点发生转移,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给效率,对此必须加以治理。本研究认为,构建银保信贷协作机制(简称“银保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担保机构对于借款企业信息的地域性优势,可以有效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利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控,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投放于边际收益较高行业的优质中小企业群体,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优质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而且有利于改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过程,就是信贷市场资金供求缺口逐步递减的过程,直至达到信贷市场资金供求的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资金供求缺口的存在,使部分借款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以满足,从而闲置了一定规模的资金需求,这就等于信贷市场耗散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效用,因此,商业银行实现信贷资金均衡配置的过程,就是信贷市场资金效用耗散的过程。“耗散”来源于物理学科中的热力学理论,具有“资源浪费”之意。为深入分析,本研究将物理学科中的熵耗散理论引入到金融学领域,以此来拓展和深化现代金融理论。我们以熵的大小来计量信贷市场资金效用的规模,简称为“资金效用熵”。设曲线Md=Md(i)与MS=MS(i)分别表示资金的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X为信贷市场的瓦尔拉斯均衡位置(两曲线交点),iX为资金供求的瓦尔拉斯均衡位置X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S(iX)为均衡状态所对应的资金效用熵,则资金效用熵的定义为:S(iX)=∫ix0[Md(i)-MS(i)]di。此外,本研究给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评价原则: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下,资金效用熵耗散规模越大,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就越低;资金效用熵耗散规模越小,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实现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时,信贷市场耗散的资金效用熵规模越小,则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就越高。在图3中,Ld为资金需求曲线,呈现单调递减态势,说明借款企业的资金需求与贷款利率呈现负相关性。在信息完全对称状态下,资金供应曲线LS应为单调递增曲线,此时,B点为资金供求的瓦尔拉斯均衡位置,iB为均衡位置B点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依据上述给出的资金效用熵定义,可得到均衡点B的资金效用熵S(iB),结合数学分析中的定积分理论,可知S(iB)的数值规模应等于SOBD(三角形OBD的面积)。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资金供应曲线将是LS与L''''S两部分组成的折线O-A-C,呈现“先增后减”态势,此时,C点为资金供求的瓦尔拉斯均衡位置,iC为均衡位置B点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于是,依据资金效用熵定义,即可得到均衡点C的资金效用熵S(iC),其数值规模应等于四边形OACD的面积。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信息完全对称下,商业银行实现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时,信贷市场耗散的资金效用熵为S(iB)的数值规模,而在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实现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时,信贷市场耗散的资金效用熵规模为S(iC)。不难看出,S(iC)>S(iB),且S(iC)-S(iB)=SABC,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引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由B点向C点转移,导致信贷市场多耗散了数值规模为SABC(三角形ABC的面积)的资金效用熵,造成了信贷市场资金效用熵的较大浪费。然而,在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下,通过银保协作机制,可以很好地缓解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的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银保协作机制所具有的贷款风险“双重防火墙”功能,将有利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控,这些都将诱使商业银行提升市场出清资金的规模与意愿,以降低信贷配给的幅度,导致资金供应曲线上移,从原来的L''''S上移到L″S,此时,商业银行的资金供应曲线将是由LS与L″S两部分组成的折线O-E-F,呈现“先增后减”态势,F点为资金供求的瓦尔拉斯均衡位置,iF为均衡位置F点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于是,依据资金效用熵定义,即可得到均衡点F的资金效用熵S(iF),其数值规模应等于四边形OEFD的面积。由图可知,S(iF)<S(iC),且S(iC)-S(iF)=S阴影部分(四边形ACEF的面积),也就是说,银保协作机制促使资金供应曲线上移,引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由C点向F点转移,使借款企业减少了数值规模为S阴影部分(四边形ACEF的面积)的资金效用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贷市场资金效用熵的耗散程度。依据上述提出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评价原则,即可得出如下结论:在银保协作型信贷模式下,银保协作机制的建立,使商业银行在实现信贷资金配置均衡状态的过程中,信贷市场耗散的资金效用熵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本研究认为,应从银保协作视角来设计路径,以此来改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是区域性的单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人多地少仍然是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因素,因此打破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充分调动区域商贸流通业城乡互动,借助城市商贸流通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将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去。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只有大力发展县域商贸流通,构建区域内产业集群,才能够带动区域内各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这就要求县域内乡镇企业的布局应该由分散式向集中式发展,而企业集中式的发展就要求具有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的商贸流通业的大力发展,最终带动区域内产业的发展。商贸流通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作用,是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性产业。发展我国县域商贸流通产业,对于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大作用,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式发展,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商贸流通消费市场需求不断增加。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809.9亿元,同比增长13.08%,农村居民总消费47113.5亿元,同比增长9.4%,人均消费支出为6625.5元,同比增长12.14%。2013年农村居民人数达到62961万人,在总人口中占据46.3%,人均收入水平达到8895.9元,同比增长12.37%。以上数据均表明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消费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应努力刺激县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二、县域产业集群与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机制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比较早,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乡镇企业发展,县域经济内的工业体制已经形成。民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经济。坚实的县域工业基础为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业和构建县域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构建的基础条件,是形成产业集群和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利用区域内的各种优势资源,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打破县域内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商贸流通业和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如表2所示,A表示区域内商贸流通业高度发展,B表示商贸流通业不发展,C表示工业高度发展,D表示工业不发展。在区域内用于工业发展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有限,只有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由商贸流通业与区域内产业的博弈模型可知,对区域经济发展最为有利的选择是(A,C),但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商贸流通业必须同区域内的各产业协调发展,才能达到该博弈的最佳状态。
(一)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商贸流通市场体系
在产业集群区内的企业对产品原材料的大量购买和产业集群形成的品种多样的产品与服务优势,有利于发展商贸流通业的专业化市场体系,涉及原材料、各种中间产品、服装、零售产品等市场。商贸流通市场中专业化市场体系与产业集群区的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从而提升集群区内的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产业集群区,以集群企业生产和消费为支撑的商品市场有助于商贸流通业市场的合理运行。商贸流通企业为取得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就要求以传统的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商品市场就必须扩大专业的批发和零售商的批发规模,从而降低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商贸流通市场的产品多样化,吸引更多的产品消费源,这样就会促使产业集群区内商贸流通专业化市场在空间形成集群。此外,随着县域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集群商品市场逐渐从产地市场向集散和区域外的商贸流通市场延伸,在产品集群区形成了多层次、多等级的商贸流通专业化市场体系。
(二)产业集群推动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创建
产业集群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关联性发展还体现在集群区内的企业利用网站开展电子商务,推动产业集群和商贸流通业的双向发展。产业集群区内企业依靠大型的商品交易市场借助网络技术向潜在客户提供商品一系列的信息,又带动集群区内的企业平衡性发展,推动商贸流通市场的信息化进程,更好地促使集群区内的企业实现柔性化生产,降低商品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各产业集群区通过利用网络将全国的企业联系起来,将厂商、购进商等交易涉及的组织包含在内,比如中国化工网、中国纺织面料网等专业市场网站,通过利用网络,将各产业集群区内的实体产业与网络经济进行结合式发展,带动产业集群区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三)商贸流通业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商贸流通市场的发展会吸引众多同行业的企业进入流通市场,加剧商贸流通市场的市场竞争力度。商贸流通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产业升级、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商贸流通企业之间进行的激烈竞争和产品的更新速度,会对区域内各企业的经营方式、技术手段和生产设备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商贸流通市场会给区域内集群企业带来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动力和压力:一是商贸流通市场发展营造的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会促使区域内企业为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不断进行市场产品的创新;二是商贸流通市场会加大集群产业周边地区的产业密集度,增强集群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方式的速度,从而减少企业的学习效应时间和技术进步的费用;三是商贸流通市场作为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可以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来自全国各地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动态技术信息,为区域内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三、促进商贸流通业与县域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对策
由于一些客观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发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一方面,商贸流通市场发展不平衡会使得流通市场对产业集群的产品疏通能力大大下降,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使得产业集群发展不能够大范围扩大产品销售规模,大大降低了商贸流通市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刺激作用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企业本身的创新速度缓慢会带来集群区内产品的高度相似,会阻碍商贸流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制约当地商贸流通专业化市场的现代化发展。当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进行融合式发展时,对流通产品的生产、消费就会集成一个系统,这就需要:一是从产业的集体式协作、区域优势、市场供求因素等方面进行资源匹配;二是实现商贸流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协同跨越式发展,为协调发展机制提供支撑和动力,实现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的动态整合。一方面,商贸流通业在建设方面要通过稳健的措施推动流通市场体制改革,明确商贸流通市场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对商贸流通产品的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协调区域内各产业的发展和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区域内产业集群企业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商贸流通业在整体的产业集群中发挥的作用就是作为区域整体产业的一条线,将所有的企业都串联起来,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的作用。商贸流通业为产业集群企业提供生产资料,及时对供求市场信息进行反馈,引导区域内企业生产,开拓更为广阔的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对区域内的产品实行品牌化经营管理,提升区域商贸流通市场的形象。对产业集群区内的企业不仅要加强监管,还要加强区域产品市场的营销宣传,提高区域内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积极引进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增强商贸流通业的市场生命力,从而塑造区域市场产品和品牌价值。建立产业集群升级的商贸流通区位品牌机制,努力开拓区域产品的销售范围和规模,鼓励商贸流通业公平市场机制完善和区域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四、结论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 财务指标 熵权法
一、引言
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复杂,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地评价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财务风险,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预警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务预警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仍然存在指标繁琐、方法复杂、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本文将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有限的财务指标,运用熵权法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给出一个综合的判断标准,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研究样本选取
基于我国国情,本文以上市公司被ST、且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负值,作为发生财务危机的标准,简称ST公司。通过招行证券全能版选取27家2012年首次被ST的上市公司为发生财务危机的样本公司,同时按照1:1的比例选取行业相同、地域相同或相近的27家财务健康的上市公司作为配对公司,以上述54家上市公司2009、2010和2011年共162份财务指标为研究样本数据。样本及配对公司见表3。
三、基于熵权法的财务预警机制构建
首先,在常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通过spss两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法进行显著性分析,确定基础财务指标;采用熵权法为选定的基础财务指标赋权,进而计算综合熵值;利用综合熵值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健康程度,给出具体的值域建立预警机制。
(一)基础预警财务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从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能力6个方面,初步选定25个财务指标作为预警的初选基础财务指标,其中,正指标即数值越大越好、负指标即数值越小越好、适度指标即在某一个固定区间内为好的指标。运用上述27家ST公司及其配对公司2009-2011年三年的相关数据,对这25个初选基础财务指标进行筛选。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简称K-S检验),25个财务指标的显著性均小于0.1,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采用spss两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法进行显著性分析,其中21个基础财务指标显著性小于0.1,通过检验。初选基础财务指标及筛选结果见下页表1。
(二)采用熵权法为基础财务指标赋权
为克服财务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采用熵权法为财务指标赋权。熵权法是依据指标的信息承载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客观赋权方法。
运用本文选取的54家公司三年162个样本数据,以及筛选出的21个评价指标,构建待评价矩阵Rx,其中,Xij表示第i家公司的第j项指标(i=1,2…m;j=1,2…,n)。
(其中m=162,n=21)
为了消除由于量纲和量纲单位的存在导致的不可共度性,在赋权前对基础财务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中:
对正指标的具体处理如下:
对于负指标的具体处理如下:
对于适度指标,本文选取最佳区间参照张友棠对于区间型变量满意值范围规定,如果某个行业某个指标均值为X,则满意值区间为[0.8X ,1.2X ]。具体处理如下:
(三)综合熵值计算及预警值域的确定
首先,在确定各基础财务指标权数的基础上,根据162个样本数据计算确定各个样本的综合熵值。综合熵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进而分别计算ST公司和健康公司的平均综合熵值,并将其作为财务状况的判断标准,用来预警公司的财务风险。ST公司的平均综合熵值为1.458879054,如果公司的综合熵值等于或小于这个平均值,则认为该公司已经陷入财务危机;健康公司的平均综合熵值为1.516613208,如果公司的综合熵值等于或大于这个平均值,则可以认为该公司财务健康,运营良好。如果公司的综合熵值在这两者之间,则认为该公司财务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可根据公司综合熵值的大小判断财务危机(或健康)的程度,总体看综合熵值越大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
四、综合熵值财务预警的准确性检验
以27家样本公司及其配对公司2011年的综合熵值为例进行检验,综合熵值小于1.458879054为15家公司,其中ST公司有13家,正常公司有2家;综合熵值大于1.516613208有16家公司,其中正常公司13家,ST公司有3家;可见在发生财务危机前一年的判断准确率达到83.96%。27家样本公司及其配对公司2011年的综合熵值见表3。
以此类推,用样本公司及其配对公司2010年、2009年的综合熵值,分别检验判断的准确性,2010年的准确率为76.28%,2009年的准确率为69.44%,具体判断结果见表4。
五、结论与启示
从总体趋势看,综合熵值的数值越大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反之则越差,说明综合熵值的大小对于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健康程度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三年的财务预警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离ST(2012)年越近,基于熵权法的预警模型的准确度越高,这说明利用熵理论建立的财务危机模型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由于本文样本数量有限,且模型构建仅考虑了基本财务指标,因此预警的准确度尚有待提高。J
参考文献:
1.Altman E. Finane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mal of Finanee,1968,23(9):1 001-1 016.
2.Quinlan, J. R. Discovering rules by induction from large collections of examples in D. Michie (Ed.) Expert Systems in the Microelectronic Age[M].Edinburgh, England: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79:168-201.
3.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31-38.
4.谷祺,刘淑莲.财务危机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与对策[J].会计研究,1999,(10):28-31.
5.吴,吴应宇,仲伟俊.基于熵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9,(9):15-17.
关键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Abstract:Applying the 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panel data of 14 commercial banks from 2001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l economies of scale of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but,in terms of specific economies of scale on loan,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s inferior to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he economies of scope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re better than 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in respect of specific output economies of scope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there are cost compensations between loan and deposit,investment and deposit; but there are light scope diseconomies between loan and investment.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economy of scale,economy of scope
中图分类号:F83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2-0064-04
一、引言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一直是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热点。商业银行规模扩大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递减就是规模经济;反之,就是规模不经济。如果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则存在范围经济;反之,则存在范围不经济。对于该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样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斯顿(Benston,1972)最早提出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认为无论银行自身规模大小如何,给定其它条件不变,只要银行规模扩大一倍,银行的平均成本将下降5―8%。本斯顿等人(1982)采用中介法实证分析了1975―1978年美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情况,发现美国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在100―250万美元之间存在着最有效规模,偏离这个规模则表现为规模不经济。卡瓦略(Cavallo,2002)等人利用1992―1997年法国等欧洲六国的商业银行数据研究发现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伯杰等(Berger等,1994)发现全能银行的效率更多地来自收入的增长而非成本的降低。克拉克(Clark,1996)对日本、以色列、欧洲国家的银行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金融服务联合生产中存在显著的范围经济。曾(Tseng,1999)利用二次成本函数对美国加州不同类型的银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加州银行业由整体的规模不经济过渡到了部分规模经济,在存款和贷款两项业务上并不存在范围经济。
国内的研究侧重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较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指标分析法比较不同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于良春等,1999)。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或非参数分析方法。徐传谌等人(2002)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研究了1994―2000年我国的商业银行,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结论。成刚(2006)利用复合成本函数估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1998―2003年的成本函数,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着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国有银行略好于股份制银行。陈宇峰(2007)利用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1993―2003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计算规模经济系数SCE和扩增型规模经济系数AS-CE,对我国银行业规模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分支机构数量变动影响时,所有银行均呈现显著的规模经济;增设分支机构这种粗放型扩张模式,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效应。邹巍(2010)通过建立测度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我国12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发现2006-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3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呈现规模不经济情况。杨大强(2008)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范围不经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着轻微的范围经济。张成、李敏(2010)运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了我国8家商业银行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程度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综上分析,不同的经验分析方法和研究样本将会导致差异性较大的结果。本文拟采用能更好拟合现实中银行成本曲线的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选取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期较为准确地描述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状况,并对特定产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进行分析。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GTCF)是用Box-Cox因子替换出现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TCF)中的独立产出的对数值 而得到的:
(1)
对称性要求: ; ;
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中,总体规模经济(GSOE)定义为:
(2)
特定产品规模经济(PSSE)定义为:
(3)
总体范围经济(GSOE)定义为:
(4)
任意两种成本互补特定产品的范围经济(PSSOE)定义为:
(5)
本文选取4家国有商业银行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数据来进行检验,所选取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析的数据是截面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数据,数据经价格调整至2001年,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1-2010)。其中,各个变量的定义如下:
TC是总成本(亿元), 为未清偿贷款(亿元), 为投资(亿元), 为银行存款(亿元), 为劳动价格, 为资本价格,R为利息成本。
结合选取的指标及式(1),并按限制性条件整理,得出以下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由于4家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负债水平上均居垄断地位,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成本函数有可能不同。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整个样本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全部14家银行、第二组为4家国有商业银行、第三组为剩下的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实证结果
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中的似然非线性回归方法,在Eviews3.1软件中对三组样本成本函数的系数进行估计(见表1)。
表1:三组样本银行系数估计结果
Vari-
able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 -3.6604 0.0486 -6.1422 0.4580 -2.2354 0.1289
6.1663 1.8285 2.4656 1.3028 14.9656 9.6195
-0.5266 9.2201 -0.8419 1.1926 1.9743 7.7506
-3.0511 1.4021 -0.3788 7.3553 15.7431 10.4204
0.1597 0.0439 0.3715 0.4274 0.1754 0.1166
-2.5969 1.0300 -2.1388 6.4194 13.8196 7.6791
-1.6480 1.2800 0.2931 3.2237 -28.8032 2.8862
-3.7468 6.3654 -1.0617 4.7975 19.7040 3.7611
-1.1867 8.1067 -0.8696 2.2951 -60.5132 1.2182
0.7822 6.7321 0.4523 4.0769 -17.5436 4.7250
1.3083 7.9054 0.7359 2.6703 33.6413 7.6123
-0.0951 0.0642 -1.5399 0.4532 -0.096 0.2092
1.1915 4.2189 0.3926 6.1292 -5.7058 6.9927
-0.1992 1.4676 -0.4695 2.3950 2.2951 2.6168
-1.0861 2.1313 -0.3398 4.0391 -1.5230 4.7788
-0.2729 1.8574 0.0404 1.8196 -0.5344 2.0394
将各组系数代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衡量公式,求得各组银行的总体规模经济、特定产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特定产出范围经济(见表2―5)。
表2:总体规模经济分析结果GOSE
第一组样本 第二组样本 第三组样本
总体规模经济GOSE 0.9347 0.9601 0.8803
表3:特定产出规模经济分析结果PSS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存款的规模经济PSSE(Y3) 0.9142 0.9540 0.6046
贷款的规模经济PSSE(Y1) 0.8209 0.7915 0.8852
投资的规模经济PSSE(Y2) 0.1155 -1.3402 0.2280
表4:总体范围经济GSO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总体范围经济(GSOE) 1.3491 1.8577 1.1658
表5:特定产出范围经济PSSO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贷款与投资的范围经济 PSSOE(Y1Y2) 1.3552 1.0679 2.5580
贷款与存款的范围经济PSSOE(Y1Y3) -0.8192 -0.9023 -0.7963
投资与存款的范围经济PSSOE(Y2Y3) -0.5185 -0.7524 0.1092
四、分析与建议
(一)规模经济
对于总体规模经济(GOSE)与特定产出规模经济(PSSE)的衡量,当OSE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组样本总体规模经济数值0.9347
对特定产出规模经济的分析,三组银行特定产出规模经济数值均小于1,说明银行在特定的存款、贷款、投资方面均存在规模经济,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经济的数值小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较快。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经济的数值大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这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较分散相关。受分业经营的限制,两类银行投资规模经济数值都相对较低,拓展的潜力很大。
(二)范围经济的结果
对于总体范围经济的衡量,若总体范围经济GSOE>0,则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反之不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对于特定产出范围经济,本文从任意两种产品之间成本互补性方面对两者是否存在范围经济进行界定,即当PSSOE(Y1Y2)
从表4中可以看出,这三组样本银行均存在范围经济,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优势更加明显。4家国有商业银行联合生产时总成本的相对减少量要远大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生产时总成本的相对减少量,这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大、网点广有关。从时间序列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国有商业银行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表5显示的是各种产出之间的成本互补性,三组样本中贷款与投资均不存在互补关系,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贷款与存款、投资与存款存在互补关系,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特定产品的范围经济明显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建议
一是适度控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规模,促使其尽快由不明显的规模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二是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发挥规模经济相对优势,优化银行业结构,提高银行业效率,满足多层次的资金需求;三是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下,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使更多的银行享受范围经济的优势。
参考文献:
[1]Allen N. Berger,David B. Humphrey.1994.Bank Scale Economies, Mergers, Concentration,and Efficiency: The U.S.Experienc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
nia:94-25.
[2]Benston G. 1972.Economics of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5):255-268.
[3]Benston G,Hanweck A,Humphrey B.1982. Scale economies in banking:a restructure and reassessment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4(5):435-456.
[4]Cavallo L,Rossi S.2002.D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European banking systems? A parametric analysis us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8(1):123-146.
[5]Clark,J.A.1996.Economic cost,scale efficiency,and 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o.l3:342-365.
[6]Tseng.K.C.,1999:Bank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in California,American Business Review,Vo.l 17:79-85.
[7]成刚.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复合成本函数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7).
[8]陈宇峰.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与银行规模经济――基于扩增型规模经济方法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9]吴奉刚,陈国伟.金融效率研究评述[J].金融发展研究,2008,(10).
[10]徐传谌,郑贵廷,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经济研究,2002,(10).
[11]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9,(8).
[12]杨大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研究――基于范围经济视角的分析[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2008,(4).
关键词:经济转型 商业经济 创新发展
在这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目前也正处于一个较为关键的经济转型时期。如果我们回顾以往经济发展的大体状况,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依靠社会劳动力,并以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大程度损耗作为代价,而面对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过去的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当前时代。所以,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努力转型,以求建设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经济模式。
一、经济转型
(一)概念
经济转型主要是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通俗来说,就是将现有的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变的关键因素为: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方式以及转型重要条件。而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的模式、发展的要素、发展的路径等等。纵观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新型工业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转型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而我国在九五计划的时候也已经提出了经济转型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转型并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发生的情况,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都需要经济转型。即便是拥有完善的市场体制、经济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也并不是十分完美,仍然需要通过经济转型来让自己的经济制度趋于更合理、更完善的状态。
(二)内涵
经济转型需要依附于每个国家,这也意味着每一个国家经济转型的内涵就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内涵进行一定的探讨:
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正在逐渐放缓,其目的在于有充分的时间精力来对我国经济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更能够保证优化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充分的调整。同时,因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增幅还不能够到达转型之前的经济增长幅度,所以还需要依据当前的经济机制以及发展状况来寻找一个新的增幅平衡点。
其次,我国所谓的步入新的经济发展机制以及发展状态还仅仅是一个表象,仍然有一些旧的经济发展机制以及发展状态需要彻底摒弃。因此,当前中国面临经济发展较为动荡的局面。不仅需要尽快找到合适的定位,还需要将经济转型的时限缩减。
二、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
首先,我国的商业经济曾在较长的时间段里以一种病态的方式运行。在计划经济中,我国希望通过政府补贴来扩大销售,但是这只能够实现空间上的购买转移,却没有从本质上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也表示,我国还没有真正的应用经济转型思维来面对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所以,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我国商业经济在进行创新发展时一定要拥有适合经济转型的指导思想和思维观念,商业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的商业制度安排也要符合市场的规律。
其次,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正朝着时尚、高质量、高服务的方向前进。而随着服务质量与商品品质的提高,消费质量也将进一步升级,我国的经济也就能够得到良好的转变。
三、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向
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向首先就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商品的流通产业发展以及宏观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具体来说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重视政府的职能以及市场的调节对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影响。因此,可以下面几部分的概括内容中来考虑如何科学处理政府调节职能同市场配置之间的关系: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通过调整经济增长的速度能够保证商业经济的质量;通过提高建设诚信体系、优化商业环境、调整政府职能、提高商业经济法制等方面科学、规范协调政府职能同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加强政府在市场规划以及市场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合理的措施来改变流通经济,进而打破市场的分割状态,最终推动市场经济的统一发展;协调好新出现的电子商务同实体商业之间的发展关系;明确适应未来消费者需求的零售商业销售的模式。这些都是在经济转型条件下发展我国的商业经济需要考虑与面对的问题。
需要重视诚信体系的建立以及商业模式在未来商业经济发展创新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合理考虑:怎样有效发挥政府职能,进而确保商业经济模式调整,并最终实现商业环境的稳定与和谐;怎样落实家与卖家之间的诚信体系的建立;怎样提高适应商业发展趋势的改革发展,进而保证市场处于成熟的状态;面对新型电子商务的崛起,中国应当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怎样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确保电子商业能够同实体商业相互平衡;怎样确保自营模式能够在经济转型的条件下本质不会改变;怎样优化当前商业经济环境;怎样改变思维模式,将“病态”模式转为常态。这些都是未来商业经济发展创新中需要考虑与面对的问题,而这也给未来经济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要做到合理创新形成新的动里,保证未来的商业可以适应时代要求。而我国商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在面临着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因此,中国只有勇敢的面对挑战并牢牢的把握住机遇,才有可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明明.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交易机制与市场治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