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3: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海外经营风险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 海外风险 对策研究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已有三十余年,根据多年的经验,特别是深刻反思某些项目的教训,当前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形成了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重大风险,即经营开发风险、境外项目管理风险、政治风险、合同管理风险、总部管控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
一、海外经营风险研究
(一)经营开发管理风险
在海外经营中,项目的投标价格及投标方案直接决定了项目中标的可能性,如果项目价格较高,所有的投标工作都可能白费,如果低价中标,轻则没收投标保函,重则给公司造成严重亏损。
应对措施:一是明确总部与各二级单位的经营开发职能和权责,建立全公司清晰明确的经营开发体系;二是明确现汇、运作、援外等各类项目经营开发程序,明确各类项目评审程序、范围和内容;三是总部预算管理部门要及时对项目成本进行测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方案及成本进行考核评估,落实奖惩;四是本方人员参与项目的投标,重点是组价、施组安排,主导项目的经营开发工作,有效控制投标风险。
(二)境外项目管理风险
境外项目管理风险导致该项目无法按照计划正常施工,致使工程拖期、人员窝工现象严重、质量不合格、资源浪费、项目严重亏损、面临业主巨额索赔及罚款,带来企业信誉上的负面影响,丧失企业在项目所在国的市场地位和发展机会。
应对措施:一是优化项目管理模式,根据境外项目规模、实施难度和自身情况,妥善考虑以何种方式进行项目管理;二是通过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明确总部及子分公司的风险管理权责,强化二级单位人员配备、机构建设,完善二级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总部对二级单位及项目的支持和考核;三是切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明确项目成本目标,强化过程监督,加大项目考核力度;四是加强对项目国内合作队伍的选择、考核和评估,选择实施能力强,信誉好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协议,稳步推进市场开拓。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是项目所在国政治动荡等因素导致项目成本大幅上升,预期收益降低或无法实现,驻外人员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应对措施:一是编制大型项目追踪情况数据库,对拟开发项目进行国别风险调查,从项目开发阶段起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措施和解决方案;二是加强与商务部、商会、口行、中信保、各使领馆经商机构等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项目所在国政治变化;三是强化风险意识,严格执行评审管理相关规定,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四是针对存在政治风险的项目,可考虑引入保险机制,转移风险。
(四)合同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失误将直接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影响合同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甚至造成企业巨额亏损与市场占有率的降低,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市场竞争力与长远的市场布局等战略目标实现均产生重要影响。
应对措施:一是将合同管理的重点前移至项目承揽的前期,注重标前评审及评审意见的落实,对重大的合同项目,法律人员赴业务一线参与商签合同,随时把控合同谈判、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境外一线合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各地区、各国家合同管理专才,有效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风险;三是加强对合同履行的后续管理,建立项目实施状况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合同实施、运行情况。
(五)总部管控风险
总部管理工作的薄弱甚至缺失将影响信息的传递的真实和效率,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二级单位执行力不强将影响公司领导决策的执行,使二级单位经营管理方向出现偏差。
应对措施:一是明确总部对二级单位指导、监督、服务、考核的职能定位;二是以项目型管理公司作为发展方向,总部各部门围绕上述职能,重点是围绕如何有效及时的进行监督监督建立健全总部财务、工程、人事、法律、审计等各项管理制度,发挥总部的管理作用;三是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营造反应迅速的企业执行力氛围,努力把公司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六)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人员的无效引入影响企业的经营生产;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企业职工队伍的不稳定,影响职工的士气,使企业缺乏凝聚力。
应对措施:一是企业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和择优的原则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以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吸纳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二是完善薪酬、休假、职评等和员工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类制度,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关爱机制;三是加强青年员工职业规划工作,充分培养锻炼青年人,尤其是加强对工程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四是积极推进人才属地化方式,大胆启用当地人才;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境外员工的关心和爱护,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二、进一步提高海外风险防范能力的对策研究
风险管理是海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海外经营是利润和风险相伴的事业,国际承包市场环境错综复杂,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严格规章制度、优化工程管理、严密施工组织,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补救,是避免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行之路。
(一)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资料库
进一步建立完善海外风险管理内控制度,加强项目监控,大于5000万美元的海外项目,强化评审和阶段性的风险管控。结合海外业务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风险管控制度,设立风险管控的专门人员,认真组织实施海外项目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使各项具体措施求真务实地落实到位;对于重大风险工程项目,实行紧急状态,直至风险有效化解后解除。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资料库。包括:国内外的风险管理知识、工程风险状态报告、工程风险案例、风险管理汇总数据、各个不同阶段风险检查表、风险应对方案、风险管理工具及模板、项目风险归纳总结、大型项目风险管理协同过程模型(雇主、承包商、咨询公司等)及全面风险管理综合模型等。
(二)增强风险研判能力,完善风险管理流程
一是开展风险识别工作。要对项目所在地区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业主资信、物资供应、交通运输、自然条件、治安状况、工人来源和技术素质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对投标文件、有关法律法规、金融保险、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收集与项目风险有关的各类信息,编制项目风险识别报告,对风险进行多维度分析,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影响力较大的重要风险进行可量化的综合评估和评价工作,评估、评价尽量做到分析精辟、充类至尽。二是进行风险评估工作。要对风险识别报告中列出的各类风险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每一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量确定风险等级,为选择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三是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要学会风险回避,在投标阶段及时发现招标文件中可能导致风险的问题,争取在合同谈判阶段通过修改、补充合同来回避风险;要学会风险转移,将总承包合同中风险较大的部分及时转移到分包合同中,或通过向社会保险机构投保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要控制风险损失,对一些不可回避又无法转移的自留风险,在报价中要考虑一定比例的风险费用,作为潜在风险的处理预备金。
(三)提升项目管理模式,推进“属地化”经营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不同条件下精细严格的合同管理,资金风险与结算赢余机率并存的财务管理,型号与标准不一的设备物资和施工技术管理,文化背景和行为方式相异的劳务管理为重点的项目精细化管理。稳步开展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方案,加强国际利率、汇率及金融产品研究,保障境外资产安全。加强境外应急管理,加大防疾病、防恐怖袭击、防自然灾害等工作力度,健全完善境外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保障境外人员和机构的安全。
继续推进属地化经营,一方面积极吸收当地高水平人才充实我方管理队伍,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减少境外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非技术性困难,尽早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准确把握当地市场动态;另一方面在项目投标及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当地优势企业的合作,提高项目中标率、有效防范项目风险、控制项目成本。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商贸机构的沟通和了解,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广企业属地化文化,加大企业影响,提升企业形象。
(四)强化合同管理,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工程合同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一是要强化合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各阶段评审管理制度,实现合同管理规范化,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二是要将合同管理的重点前移至项目承揽的前期,注重标前评审及评审意见的落实,对重大的合同项目,法律人员须赴业务一线参与商签合同,随时把控合同谈判、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三是要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境外一线合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各地区、各国家合同管理专才,有效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风险;四是要加强对合同履行的后续管理,建立项目实施状况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合同实施、运行情况。
海外经营不仅要求经营者通晓国际投资、金融、贸易等必要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环境和国际市场,还要求对东道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环境、法律制度、经济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尽快从企业内部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同时,实施人才全球化和本土化策略,在人才的招聘和使用上,大胆使用国外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海外施工队伍 整合方式 经营风险
在国家倡导“大经贸”政策和“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央企业及知名的民营企业在国家有利政策指引下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随着海外营业额和利润额的逐年稳定增加及积累,海外施工企业在海外建筑市场及相关产业链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海外经营风险也随海外业务规模的扩大逐步增加,如何规避经营风险是海外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是海外施工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
(一)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是在海外施工队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海外公司的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导致海外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该不确定因素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分类主要有: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操作风险;法律或合规性风险;项目风险;信用风险;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声誉风险。
(二)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海外施工队伍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风险使海外施工队伍面临投标合同额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主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会影响海外施工队伍在建工程施工任务的完成,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动会使海外施工队伍的资金规模及成本费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及操作风险需海外公司在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提前做好规划,会使海外企业内部管理成本费用得到额外增加;信用风险会使海外施工企业进一步加大外部宣传费用及内部培训费用的额外投入;产品风险会影响海外施工队伍新业务的开发及后续工程的承接,从而使海外企业不能有效控制业务开发成本;声誉风险会降低海外公司的品牌价值创造与提升的能力,从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法律或合规性风险会使海外施工队伍不可控成本大幅度增加,进而影响海外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规避经营风险的因素
(一)组织架构构建上的问题
海外施工企业的组织架构一般由海外公司总部机关及国外各办事处、分公司、项目经理部成。一般实行事业部制组织架构,也就是通常使用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按海外业务所在国家地理位置划分片区,由海外公司总经理授权公司几个副总经理分管海外国家片区的海外工作;业务所在国设立海外业务国家经理,其工作受公司副总经理的指导;国家经理负责该国家所属各项目的资金调配、成本费用监控、工程业务开发、当地税务及业主联系等业务;在所在国设立项目经理,其负责该项目成本费用及经济效益等管理工作。海外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实行起来,形式上解决了海外公司管理职能的实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片区为了自身利益,不能和其他片区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利管理;片区之间调拨机械设备及材料时,常常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阻挠项目设备、材料资源的正常调配;有时还出现把不能正常使用的机械设备及材料直接调给其他片区项目,这一方面增加了内部运费成本,还延误了调入设备及材料所在项目的施工任务的安排。调入项目在这些设备材料运到后,在验收设备及材料后,发现设备材料不适合项目正常使用时,会被迫采取以下手段:要么退回该调拨材料及设备,并向上级机构重新申购新设备材料,或者再从其他项目调拨该设备材料;要么项目自身再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设备材料的维修等工作,这就给海外公司项目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及费用,不利于海外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因此,组织架构的合理构建是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衔接问题
海外施工队伍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考核,因绩效管理是实现海外公司战略目标的控制机制,因此绩效考核也涉及海外公司战略目标的控制实施问题。在海外施工队伍的绩效考核中,普遍注重海外企业的当前经济利益,而忽视海外企业的长期经济利益;还有,大多数海外施工队伍由于绩效考核不到位,使大海外施工队伍施工的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了海外企业项目风险、操作风险的应对时机,使额外成本费用得到不必要的增加。另一方面,海外施工队伍管理层、施工技术人员、一线生产工人的薪酬激励也多数是以项目前期的施工产值及利润指标为考核依据,该薪酬激励措施主要强调海外施工队伍当前短期利益指标相关联,而缺少对绩效考核中的长期利益指标相匹配;这种与长期发展相脱节的薪酬激励措施会影响激励效果,会减弱海外施工队伍应对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的成本控制能力。当然,解决好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之间的衔接问题是海外施工队伍提升管理理念的必经之路。由于海外规模经济及海外企业集团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的实行,必然带来海外施工队伍的组织结构复杂,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的结合更应该优化及富有弹性,以应对海外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问题。
(三)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意识问题
在运营管理中,如何进行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应对经营风险是解决海外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精益生产在海外施工管理中,通过追求“零库存”、低成本消耗的管理理念,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内部管理中面临的项目风险及产品风险因素,使海外公司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准时生产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内部生产管理提前作好规划,使海外项目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对海外施工队伍合理控制成本,按施工计划完成施工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不仅可以减少项目风险、产品风险等内部因素对海外公司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施工进度及形象的提升进一步防范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等外部因素对海外公司的冲击。由于海外施工队伍长期依靠以前惯例的施工管理经验,对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缺少理性的认识,在海外施工时,多数海外项目经理部不能按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的理念进行施工任务的安排与管理,缺乏利用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中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应对海外施工队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因素。
三、海外施工队伍规避经营风险的整合模式
海外公司通过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变动的模式如下:
(1)海外施工队伍自身内部的整合,该组合主要适用于海外施工队伍在施工管理中项目风险、产品风险、信用风险及声誉风险比较明显的项目中,通过海外施工自身内部的整合来应对项目自有风险带来的压力。
(2)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内分包队整合,该整合主要适用于工程造价比较合理且美 元及欧元支付占主要位置的工程项目,让二者施工队伍进行内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国内分包队的设备资源、一线工人的技术资源有效填补海外自有施工队由于海外业务规模的壮大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源短缺的现象发生,通过利用国内施工队伍的资源优势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标准,发挥协作优势来创造海外工程效益,进而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3)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外分包队整合,该组合主要适用于工程造价比较高的当地币支付占主要位置且当地币对美元贬值趋势比较大的以及海外自有施工队剩余施工设备及技术人才不足的工程项目,二者施工队伍通过整合,以便在海外分包队伍所在国建立良好的地方关系,利用好当地相关资源为海外施工队伍规避风险创建良好的当地施工环境,来达到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资源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四、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的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战略
海外施工队伍通过内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要构建好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战略。施工队伍内部整合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架构,在海外施工构建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时,还需强化海外公司总部对各海外各片区办事处的统一管理,以便协调好各海外片区的资源共享,为海外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平台;同时海外细化各海外办事处和海外项目经理部的关键岗位的人员配置,尤其是海外办事处及项目对副职的设计应该至少保持2名以上人员,以便防止海外施工人员流动及人动造成岗位空缺及衔接不当而影响海外业务正常实施。
在海外施工队伍内部整合中,还应积极规划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应对海外经营风险。就多数海外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中人员结构还需完善,对海外人才开发及利用方面应实行协同开发战略:海外核心管理及技术人员由海外公司的自身培养和外部尖端人才引进构成,现场施工管理及技术人员尽量以国外当地正式雇员为主、海外施工队伍自有人员及国内分包队伍的人员为辅构成,现场一线工人主要以当地合同雇员和临时雇员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能够和良好的组织架构相配合,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僵化,使项目管理及人才充满活力,也有利于海外施工队伍人才内部的合理竞争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控制,为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海外经营风险储备丰富的海外优秀人力资源。
(二)强化带薪休假与岗位轮的管理
海外施工队伍内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需强化带薪休假与岗位轮的管理。针对海外施工队伍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及长期在海外施工作业的特点,海外公司还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利润指标等情况,合理安排海外职工休假和岗位轮换制度,以应对项目、产品风险中员工不稳定带来的管理费及人工费等额外费用增加。1年中有3-4个月的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能解海外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使海外员工以更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工作,避免海外职工长期疲劳作战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及创新动力下降的问题;海外公司还应在公司与项目之间以及同种性质的工作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岗位轮换,不仅可以有效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还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技能,可以避免公司机关人员官位思想的存在对项目操作风险的应对。二者的实施为海外施工队伍整合的实施规避海外经营风险创建良好的技术和管理平台。
(三)加强精益生产、准时生产与战略联盟的结合
海外施工队伍通过内外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时,应强化精益生产在海外自有施工队伍及国内外分包队伍施工管理过程的应用,通过统一管理下的准时生产,使海外施工队伍整合发挥资源共享及协同作战优势,使海外企业应对项目风险及操作风险时发挥成本监控职能。通过海外自由施队伍与所在国当地分包队、国内分包队、外部材料供应商等整合,可以使海外施工队伍可利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施工队伍通过战略联盟的实施,建立广泛的资源共享平台,为海外施工队伍与外部战略联盟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互补创建互利的外部施工环境,进而提升海外施工队伍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海外施工队伍进行精益生产时更应加强与战略联盟的结合,因为精益生产倡导与用户关系时以用户至上为准则,与供应商关系时以合作为要件,主要强调在准时生产过程中占用少的资源,通过以上海外施工队伍内外部整合,可以有效实行海外施工队伍的弹性管理,为海外规避经营风险保障。
(四)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的有效衔接
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衔接得当,能促使海外施工人员集中精力进行施工管理及施工技术的创新,使海外企业的项目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并能有效应对声誉风险及坏境风险等对海外施工队伍的冲击。而通过海外施工队伍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相结合会在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进而对施工进度和施工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海外施工队伍能有效防范声誉风险对品牌价值的冲击。海外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的结合要实行有弹性的方法,其中,对组织的绩效考评要与海外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联,最好实行股票期权等薪酬长期激励方法,避免海外公司由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海外企业应对外部经营风险的能力。
(五)海外品牌战略价值的不断提升
海外施工企业应对声誉风险、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时,还应强调不断进行海外品牌战略价值的提升,来增强海外施工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海外品牌价值的提升不仅要重视内部管理水平、施工技术及质量的提高,还应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对海外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的长远贡献。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内分包队整合、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外分包队整合过程中,会进一步提升海外品牌价值的影响力,使海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海外品牌价值提升产生互动效果,更能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员工集中精力搞新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和关键施工流程管理工作,对海外工程施工进行优化管理,进而规避海外自由施工队伍自身实力不足所带来经营风险应对力不从心等问题,以上施工队伍的整合可以不断创造海外公司优良的品牌价值形象,使海外公司的品牌价值在海外工程施工中得到体现和提升,进而有效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候浩杰.海外石油工程项目面临的社会安全风险与对策[J],石油工程建设,2010年2月
中国铁工曾经是我国援助非洲最大的基础建设项目“坦赞铁路”的主力军。在国内先后参与了国家大秦、京九、青藏等百余条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及多项桥、隧和电气化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铁路干线55000多公里,大型桥梁3300公里,隧道3600公里,电气化铁路22000公里;修建城市轨道交通300公里,高等级公路4000公里,工业与民用建筑5300万平米;同时还完成了数千项机场、码头、水利、电力、通讯、信号等国内大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成了一大批标志性工程,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56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余项。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回顾总结我们过去走过的国际化道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最集中的体现。中铁公司自主研发了大量的勘察设计、施工安装、机械装备、工业制造技术,有些已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施工建设上,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原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建成了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在客运专线施工上,采用自行研制的600吨架桥机架设大吨位箱梁,并在箱梁制造工艺、软土地基处理、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隧道挖掘中,先后采用了大断面、机械化、新奥法施工和8.8m大断面TBM掘进机施工先进技术,创造了一流的施工速度;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独创“浅埋暗挖法”施工工艺,成功应用多国先进供电技术,攻克了城市轨道以及地铁建设中的一批重大课题。
依靠这些技术创新,中铁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公司先后开辟了北美、东欧、西非、东非、南太平洋、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市场,积极与国际大型建筑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截至2007年底,共援建、承建境外工程项目550多项,项目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项目涉及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房屋建筑、城市轨道、市政工程以及矿产资源开发等诸多领域,承建的“香港将军澳C602地铁”、“孟加拉帕克西大桥”、“港深西部通道后海湾大桥”、“澳门澳凼三桥”、“阿联酋棕榈岛-II”以及“伊朗德梅线I期”等重大国际工程项目均受到了业主和国际上业内人士广泛赞誉。目前,公司境外在建项目有152个,其中,上亿美元项目5个;500万美元以上项目60个。此外,在非洲科特迪瓦、马里两个国家还开办了“科中制药公司”和“马里纺织厂”,并在刚果(金)实施“三矿一厂”(绿纱铜钴矿、穆索诺伊铜钴矿和MKM铜钴矿)资源项目开发。2000年以来,公司海外经营累计合同额10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9亿美元。
中国中铁虽然在铁路公路总承包,在桥梁、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在工程设备研发与制造等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但在国际化经营方面也历经十几年的不断探索,才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当初摸着石头过河、单打独斗,向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国际商务合作、集中优势力量运作国际市场开发项目转变,走过了一条拼博进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逐渐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二、“三大转变”助推国际化发展道路
第一,完成了从初期“三大经营格局”理念,向提高思想认识,构建长期海外经营发展战略体系的转变。
1996年,中国中铁为了积极稳妥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作为国有特大型工程承包企业,提出了“大经营、大政工、大科技”三大格局,其中大经营即全公司以市场开发为龙头,实施“多元化经营”、“集团化经营”、“品牌化经营”。多元化经营的内涵就是“内经、外经、多经,三经并举,”第一次明确了海外经营为企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经营理念。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中央“走出去”战略方针出台,中国中铁海外经营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特别是2001年以后,面对国际工程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海外经营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公司上下坚定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决心,所属各集团公司领导对本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信心不动摇。对待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在摸索中前进,在探讨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2004年开始编制海外经营战略,2007年完成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编制,并制定出到2015年的股份公司中、长期国际化经营目标。
第二,完成了从单打独斗向全公司合理布局海外经营机构以及大力发展海外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的转变。
为了落实总公司从“大外经”向国际化经营的转移,全面推动海外经营工作,在机构设立及重组上,一方面,中国中铁所属各集团公司相继成立海外部、海外公司并支持各集团在海外成立办事处、项目公司等机构;另一方面,对内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对外提倡“强强联合,优势互补”。2003年完成了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加盟重组工作,2004年2006年完成了中国中铁境外办事处、代表处、分公司等机构重新建立与整合。在外经队伍建设上,积极推行倾斜政策,从2003年开始,在政策上、人力、物力上向海外经营工作倾斜,所属各企业集团为海外经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海外经营人员待遇,确保了海外经营人员的稳定。
截至2007年12月底统计,公司境内外从事外经工作的人员有1964人,其中在境外工作的职工有1127人。公司在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96个办事处、公司、工厂、项目部以及技术组等境外机构(办事处20个,有限责任公司15个),分布在东西非、南太平洋、中东以及东南亚等四大区域。经过十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支掌握多国语言、从事各类工程设计与施工专业技术的海外经营开发队伍,海外经营覆盖了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建筑市场。目前,海外经营机构地区分布上的合理设立,外经人才队伍的逐步扩大,大大增强了中国中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了公司海外
经营战略区域的逐步扩大。
第三,完成了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走国际化管理之路的转变。
为早日把中国中铁建成资本化、多元化、国际化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国际市场开发步伐,全面实现集约化管理,中国中铁在规范国内施工管理的基础上,近几年,狠抓海外经营业务、国际化商务运作与境外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先后制订出台了《境外机构设立及管理制度》、《境外项目评审办法实施细则》、《境外项目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境外项目经营管理办法》、《境外业务统计及综合信息汇总管理办法》等十几项制度。为加强海外经营风险管理和安全环保工作,建立了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商务报价体系和安全环保防范制度,并且,大力推进国际化质量、安全和环保体系标准化管理工作。2003年12月,中国中铁海外综合管理体系通过了香港品质保证局质量/环保/安全综合管理一体化国际资格认证标准评审。2004年,又取得了香港政府工务局批准的中国中铁香港地区“道路/渠务施工”、“土木/房建专业分包”和“水务/土地平整”三项C级承建商资格(既香港C牌)。国际化质量、安全、环保体系认证的通过和C级承建商资格的取得,标志着中铁公司海外项目开发与管理,已开始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国际化管理的轨道。
在加强国际合作,防范各种风险,共同开发海外项目方面,中国中铁注意总结海外经营经验和教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观、发展观指导工作,从研究、分析海外市场以及商务运作规律的发展与变化入手,加强海外经营活动的规范经营与管理。在重大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建设与开发上,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当地,合作经营”,属于自己公司技术优势的项目以自己干为主,属于非优势、生疏的项目,积极与国际上具有开发力量的公司组成联营体方式进行,全面实现了“优势互补、共防风险、互利共赢”的目标。
三、控制风险,稳步推进海外经营
公司在十年的海外经营风险管理方面,有过十分深刻的教训:一是注重项目投标,轻视项目施工管理;重视项目合同额,轻视合同管理和施工细节,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项目中、不同的成员企业里不断出现。二是信息不对称,对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内容研究不够,一些项目开始追踪时就缺少可行性理论支持和研究,导致项目中标后,出现项目投入超计划,利润很低,甚至出现亏损等问题。三是客观上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难以应对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四是初期缺少承包特大型国际大型项目经验,难以全面实施EPC、BOT、BT海外大型工程项目。
海外项目追踪时间长,投人大,变数多,经常受到当地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对于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的大项目,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项目发包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融资承包、EPC、BOT、BOO、BOOT等方式的普遍采用,造成运作程序越来越复杂,承包方式由过去的单一承包方式转变为跨行业的综合承包方式。承包商必须从设计、采购到建设、管理、运营等提供全程服务,业主对承包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失败是成功之母,教训是胜利之师”。针对所遇到的风险,我们采取了以下对策:第一,坚持以国际工程承包、境外项目换资源及境外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作为主业,适度开展相关多元业务,如国际贸易、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等业务原则,全面推进境外业务的开展。第二,加强对海外市场的研究,统一规划和协调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市场;对外经合作事务进行全面指导、管理、协调;积极做好外经专家库的组织建设,做好重大海外项目评审管理和境外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第三,合理定位境内外经机构,整合境外资源,在合理定位公司各级外经机构的基础上,强化国际化经营管理,做到职责明确,目标清晰,信息流畅,协调配合。第四,立足发挥已有人力资源、市场资源、资产实力、商务经验的优势,强化工程承包项目开发和实施能力,增强投融资能力,提高项目运作水平,加快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步伐。第五,发挥和利用自身独特优势,集中有限资源,做好国际化经营开发过程中专业化经营,提升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第六,加快设计咨询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做好工程承包带动工业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工作。第七,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建立项目经营预警机制,在运作和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采取得力措施,强化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规避风险、监控风险职能,大力推进海外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司国际化经营资料库和业绩档案库,全面有效地控制项目风险。
四、明确战略导向,为全面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制度保证
在未来十年内,中国中铁的海外经营发展战略目标是海外业务要占全公司年新签合同额、年营业额的20%以上,进入世界最大国际承包商前十名。中国中铁在做好国内建筑市场工程项目的同时,在中央“走出去”战略指引下,全面树立国际化理念,继续坚持以“非洲为主,发展亚洲,恢复中东,开拓拉美,开发澳洲、兼顾欧美”的区域市场经营格局,加强与国际知名公司的经营联合,走互利共赢、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中国中铁的技术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其他领域海外业务的开发。
对于集中了资金、技术和政策优势的中央企业来说,可通过加入全球产业链获得在国内产业链中无法获得的高度补偿性资源及跳跃式的发展机会,迅速提升国际经营的各个阶段,实现从海外贸易到海外营销、海外生产和研发直至跨国经营几个不同经营模式与阶段的跳跃。
驱动因素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境外并购逐渐成为中央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然而,并购促进增长的故事听起来非常美妙,德勤调研发现60%的企业并购以失败告终,其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并购交易准备不充分,这其中有部分原因在于企业选错了并购对象,另外是由于对所购对象的了解不深入或是对环境巨变猝不及防;二是并购后整合执行不力,没有发挥合并的优势,这个因素或者因为领导力不足,或归因于文化差异太大等原因。
对于中央企业而言,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4类:(1)自然资源驱动型:大型能源与重化工企业;(2)技术驱动型:技术与制造业企业;(3)市场驱动型:希望迅速打入目标市场的企业。(4)品牌驱动型:消费品与服务企业。在这四种驱动因素里,自然资源驱动型交易占绝大多数,与此相对,中国企业在符合国资委改革方向的并购方面却急剧萎缩,其他一些重要投资类别,包括农业、交通运输、休闲、消费品和科技占境外投资的比例很小。而且,当前的问题是中国并购的主要目标是将资源引进中国,而非对外输出中国的商品、服务或软实力,似乎远离了促进企业改革的初衷。
在巨大的国内市场和长期的竞争压力面前,中央企业亟须远离母国遍布各种保护政策的市场环境,通过学习如何在中国境外的法律、消费与商业环境中经营,从而成长为真正的跨国公司。
失利原因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众多的并购案中,经过3年以上的磨合、真正能成功的案例只有20%,而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中,由于中国企业对国外经济环境的不熟悉以及中外双方的沟通问题,往往反映出更多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海外并购“相互追逐”,投资经营风险加大。
(2)偏离主业,资产负债情况令人担忧。
(3)海外并购“自相残杀”,恶性价格竞争现象严重。
(4)海外经营不善,亏损巨大,风险管控能力令人担忧。
(5)国有资产监督不力,存在资产流失现象。
(6)中央企业海外经营时,本地化程度较低。
(7)中央企业缺乏对新兴市场的战略规划,多数企业只是着眼于今天的市场,输出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
(8)中央企业资本来源和融资选择,总是陷于国内且以人民币为单位,所以即便它们手中拥有充足的资源,也还是要完成多个耗费时间的监管步骤。
(9)从中央企业跨国并购的整合能力来看,兼并前的调研、评估、尽职调查等各项准备工作不充分。
(10)对当地的法规和工会不够了解,导致在人员管理中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副总监吴俊表示,央企“走出去”效果不好的很大原因在于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存在问题,而更根本的原因则在于战略选择能否和主业匹配、企业对整个并购过程的风险能否把控,以及对将来收购完之后资产或股权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文化能否融合等问题上。
而对于一些短期内没有能力去跨国经营实现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合伙人赵健建议,可以做一些长期的战略性参股或有财务收益的投资。“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企业去管理,也不需要企业去协同,但是这一块资产从中长期来看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现金流回报。比如可以从对当地的公共设施的一些包括燃气、水、电等这些资产的整合收购开始,取得一些短期的财务回报后再慢慢地介入到生产经营和上游资源,这也是一种策略。”赵健称。
“从国际化的策略上,不一定是把当地的整个工厂并购了然后去经营,也不一定是大规模投资建厂,把中国的团队派出去经营,更多的是从战略性的一些控股,或者战略性的投资,先把资产布局布开,这也是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到最小的一个权宜性做法。”赵健表示。
多元化扩张Vs.重心收缩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企业存在投资总额超过自身承受能力、非主业投资比重大、境外投资经营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一些中央企业非主业投资比重过大,将大部分资金投入矿产资源、能源、金融证券、房地产和保险等领域,显现出盲目多元化倾向的严重问题。对此,吴俊表示,对于主张回归主业的规定,一方面是担心中央企业有不当的投资冲动,不顾将来的投资收益乱投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控制产能过剩等考虑。在他看来,主业的界定应该由中央企业的董事会来定。“只要是对股东的收益是有回报的,不管是分散还是多元化经营,都应该完全通过市场化来决定。”如果企业规定下一个主业,但实际上这个主业本身是应该被市场淘汰、被整合的,明明经营是不合适的,但却往里面追加资源和资金,这本身就是错误的。“主业的问题本身也是一个导向问题。”吴俊称。
“我们经常跟企业探讨对主业的另外一个解读,我们认为的主业,并不是说经营的资产规模最大的就是主业,而是说企业在这块业务最擅长,那么这块业务就是主业。”吴俊表示,按照这个定义,那么企业在做并购时就应该并购跟企业最擅长的业务相关的,而非按规模去做并购,因为那并不是企业的强项。“比如一家企业在国内经营矿业亏得一塌糊涂,如果去国外并购岂不是更亏?”吴俊表示。
通常所说的投资偏离主业,或者说主业本身已经不赚钱但还是不断地投,这些问题都属于投资决策机制的问题。赵健认为,只要企业的董事会是健康的、相对理性的,那么它就会把控住风险。“有些重复建设的问题,董事会不是不知道问题,不是不知道投资不会带来合理的财务回报,也不会给股东带来收益,但它仍旧往那个方向投,那么这时就又涉及治理结构问题。”在他看来,这个问题解决的前提是,企业至少需要建立一个非常强硬的投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投资冲动问题。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投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风险管理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中国企业必经之路,大体经过了由出口贸易贸易与投资并存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其中国际投资在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方式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的金融活动主要有投资决策、融资决策、投资风险管理。本文从这几方面对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进行论述。
一、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决策
跨国公司在投资前,须对所投资项目的未来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以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这里,本文主要论述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预算(投资决策分析)及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的运作方式。
(一)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预算
公司的项目投资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因此在项目投资之前,需对所投Y项目的未来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判断该项目投资所产生的未来经营收益是否能够收回期初的投资,即投资决策分析,称为资本预算。
(二)跨国并购的运作方式。
1.现金收购。它是公司并购活动中最清楚、最迅速的运作方式,在各种运作方式中占很高的比例。2.股票收购。股票收购是指收购方通过增加发行本公司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公司的股票,从而达到收购目的的一种出资方式。对兼并公司而言,这种方式的不利影响是股本结构会发生变动,如逆向收购等等。3.其他方式。主要有混合证券收购、杠杆收购、企业剥离等方式。
二、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融资及其决策
(一)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融资
跨国公司的融资包括国际股票融资、国际债券融资、欧洲票据融资以及国际银团贷款(又称辛迪加贷款)。国际股票融资具有不还本付息,不增加债务负担,灵活控制海外经营,增加国际市场知名度等优点。其发行上市要求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资本结构稳定,具备足够的实力,并按照上市发行地点的法律规定准确披露公司的财务信息。国际债券融资在减少企业筹资成本,控制股权,调整资产负债率等方面具有优势。欧洲票据融资融合了银团贷款和债券的优点,具有成本低和灵活性强等特点。
(二)跨国公司的国际融资决策
跨国公司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各方面因素,主要有:
1.选择适当的融资策略,减少融资成本。包括对融资货币的慎重选择,降低融资风险。此外,通过选择融资地点,跨国公司还可以降低融资的税后成本。
2.发挥公司筹资优势,绕过信贷管制。为了鼓励投资方向,稳定利率和汇率,当前各国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国金融市场实施干预。当一国发现资金流出过度时,外资企业在当地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便可能受到政府信贷配额管理的限制。跨国公司一方面要和有关当局协调好关系,争取尽可能多的信贷配额,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其筹资渠道多样化、内部资金调度灵活的筹资优势绕过信贷管制。
3.建立最佳资本结构。由于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并存,跨国公司在筹集资金时,根据公司具体情况作出权衡,正确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跨国公司应当找出一个最适当的负债比率,使公司综合平均资金成本率最低。实际上,跨国公司的负债率都高于母国的国内企业,由于跨国公司规模巨大,总体现金流量稳定,投资者易于接受其较高的债务比率,所以跨国公司可以在不影响其筹资能力的情况下,利用更多的债务资金,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跨国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
(一)汇率风险管理
1.期外汇市场,进行远期的本外币的外汇买卖或进行外币掉期交易,以避免会计折算风险。
2.向外国银行贷款,用投资收益来偿付贷款,以避免由于货币冻结,资金兑换的限制。
3.提前或推迟支付,以实现支付时间上的风险转移。
(二)利率风险管理
由于利率在不同市场和不同币种中的变化对投资效果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利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不易被人察觉的,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必须要分析多国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规避利率风险。
(三)经营风险管理
跨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是经营风险,跨国公司必须要对其加以特别的关注。投资者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对经营风险进行管理。对跨国公司经营风险管理可采取风险适应策略、风险控制策略、风险分散策略、风险回避策略等策略规避风险。
(四)国家风险管理
1.正确评价投资经营的政治环境。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最为敏感的是东道国政局是否稳定,这关系到能否在某国作长久而稳妥的投资。因此,投资者在作投资计划前会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政治、政局是否稳定,战争、内乱是否会出现等问题。因为政局不稳定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从而会影响每个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2.投资分散化策略。主要是指在投资时选择少数几个自己熟悉的投资品种在不同的阶段分散资金投入。然而,由于存在风险反感,跨国投资者会要求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跨国公司的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管理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亮,梁蓓.国际投资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任淮秀,汪昌云.国际投资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论文摘要:从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现状出来,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我国银行海外经营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初具规模,为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银行作为第一家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的国有银行,到2000年底,拥有559个海外分支机构,其中包括18家分行,代表处、财务公司等7家。90年代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在国际化方面都己开始起步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为其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几家较大的股份制银行都把国际化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2)资本实力雄厚,为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3)后发优势。在别人走过的路上,我们可以直接拿来许多东西,包括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体制管理等等,我们不必从头走过,至少可以减少一些学习、开发成本。
(4)政府的支持
“走出去”战略是江总书记近几年来反复倡导的、我国在新形式下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官方外汇储备超过2000亿美元,近几年来人民币币值稳定,同时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使政府有能力支持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二)劣势
不言而喻,外资银行的优势就是中资银行的劣势,这是从总体上和体制上而言的。
(1)员工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水平低,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2)外资银行拥有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手段和一流的装备,科学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强;我国银行正处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型之中,到2002年才开始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3)外资银行以客户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及不同客户的需求选择高效益、低成本,高回报、低风险的业务产品和服务手段,业务组合性强,易做到群体化和个性化服务。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还处在创立期,产品结构和功能相对简单,还未上升到客户关系管理层次;
(4)开拓、创新能力不强;
(5)外资跨国银行历史悠久,有成熟的银行文化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而且与跨国公司关系密切,具有全球性资源综合利用的便利条件,在客户竞争方面有相对优势。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起步晚,建立关系网络有待时日;
(6)外资跨国银行经营范围广,广泛涉及传统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采用全能银行模式。我国银行跨国经营时主要从事传统银行业务,而对投资银行业务等涉及较少;
(7)我国银行跨国经营多采用行这种组织形式,而分行等高级形式偏少。行只是在其他国为自己行有关业务,本行对它无硬约束,但其形式简单,投资成本极少,所以成为最常见的形式。
(三)机遇
(1)按照《金融服务协议》,成员方对来自他方的金融服务商,应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予国民待遇。在市场准入方面,每一成员国给予其他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低于根据其承担义务计划表中所同意和规定的期限限制和条件。同时,还规定了透明度原则。我国己加入WTO,在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同时,我们也有了新的机遇,在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下进入其他成员国;
(2)我国海外投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银行跨国经营提供机遇。银行的跨国经营与企业的跨国经营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海外经营需要本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服务,尤其是在海外投资经验不足时,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更应努力为海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贷款、贸易结算、非贸易结算、保函、证券发行、市场信息咨询等方方面面,因此,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机遇;
(3)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银行跳跃性发展提供机遇。网上银行作为新鲜事务,同时来到中外资银行面前,中资银行虽有差距,但也是在差不多同一条起跑线上。
二、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制订全球化战略目标
(1)股东国际化。股东既投入资本又可以成为客户,一举两得。同时,引入国外股东还可以硬化约束机制,对我国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争取到境外上市应该是国际化目标之一。但许多国家对银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商业存在)有股权限制,目前完全自由化承诺的国家数量只有26个。所以采用合资的方式可以作为第二目标选择。
(2)客户国际化。服务于本国企业应成为首选目标,一是追随本国的客户,二是领先于本国的客户,帮助客户完成 进入该国市场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服务于当地客户。
(3)雇员国际化。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从总行派出或从本国其他分支机构抽调外,其他的一般人员则可以录用当地员工,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招聘。
(4)机构国际化。目前,除了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较分散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就近期目标,一是可考虑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等高级形式的分支机构;二是在与我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区域金融中心设立代表处的形式的分支机构;三是在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发达程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设立行或代表处等形式的分支机构,以备后期发展。
(5)业务国际化。由于我国银行国际化大致还处在国际银行向跨国银行迈进的阶段,有的还处在创立期,目标可定为批发业务的国际化,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品种。
(6)利润国际化。业务的国际化。其直接结果是改变了银行的利润形成结构,机构的国际化并不必然带来利润的国际化,所以,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一定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能任其亏损。
(7)管理国际化。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单从本土的角度出发,统一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而在具体操作上各国差异大,应该实行“本土化”。
(二)业务拓展战略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仅限于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并没有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加以限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在境外发展全能银行业务。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渐放松对商业银行参与证券和保险业经营的限制,同时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增强,混业经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银行如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将难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立足。
业务拓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从广度上看,银行必须扩张自己的业务范围,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大获取范围经济效益。从目前从事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从深度上看,银行应该在某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地区优势,通过专业化优势获取国际竞争力。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谋求综合化或多元化经营,以分散风险。在综合化中突出专业化以作为银行的主导产品。在综合化和专业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获得收益最大化和风险合理规避的平衡。当然,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应该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国际业务,即专业化,例如仅从事地区范围内的传统银行业务。
未来银行是网络化阶段,所以应致力于推动业务管理与n.的全面整合,加强产品研发能力与系统知识管理能力。同时,通过Intemet教育手段,加速银行内部的培训与对客户的产品培训。
(三)组织战略调整
组织包括部门结构和制度安排。组织战略调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1)部门结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一是银行的发展目标。如果是对目标市场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则应设立分行、附属行等高级层次的分支机构,如果只对目标市场涉足而己,则可选择代表处、经理处、行等低级层次的分支机构。二是业务量的大小和业务的性质。如果在目标市场业务量不多,发生业务的频率不高,可设行形式,如果业务量大,则可选分行形式。同时,业务性质也有影响,如果银行业务主要是零售业务,则分行或附属行较为合适,如果主要是批发业务,则可考虑设立附属行或行、代表处,如主要是服务性业务则可建立代表处、行等,如果业务复杂,则分行较为合适。三是银行本身的资金力量、管理力量和经验。如美银行本身实力较弱,则可选择行,随着实力的增强,经验的日益丰富,则可考虑代表处、附属行分行等形式,即由低到高的发展。四是东道国自由化程度。各国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承诺各不相同,如有些国家只允许外国银行拥有小部分股权,而不允许设立分行。
(2)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
一是根据区位优势理论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战略布局。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与母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依存度、社会政治稳定性、进出口便利等等,我国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分支机构区位上有所倾斜:①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这既可广泛地同其他国家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又可获得更多的关于国际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信息;②向业务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这与银行服务于国际贸易与投资相符合;③向东亚和亚太地区倾斜,东亚货币合作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前景看好,APCE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使得东亚和亚太地区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以大国身份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我国银行应积极发挥地缘优势,分支机构向这两个地区倾斜;④向华侨集居住地倾斜。
二是实施全球化战略目标,并分步骤进行区位拓展,第一步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二步在与我国具有密切联系的区域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三步在东亚和亚太地区广泛建立分支机构,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第四步在中东、南美东欧等政治尚未稳定或发展程度不高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3)制度变迁
关键词:海外工程;风险管理;阶段分解
海外工程往往呈现出时间长,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等各方面问题,在此,我们以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来划分风险管理的各阶段,分别为项目早期阶段、项目施工阶段以及项目竣工阶段,我们在这里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风险管理分析,从而来研究海外项目的风险管理,以此来达到尽可能海外项目工程的风险规避。
一、项目早期阶段的风险管理
(一)环境风险控制
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情况的不同,一些区别与本土且不可控的环境风险因素便会在海外项目中凸显出来,例如政治、文化、宗教等,这类风险在海外项目的早期便会出现,也因此项目风险管理者在项目的早期便应将其考虑在内。对于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风险,以下措施是我认为可以考虑的:一是必须要对被承包地的社会环境以及将要承包的工程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对社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评估;二是采取与政府机构合作来规避政治风险。由于政治因素在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政治风险对于海外工程项目来说实为一大挑战;三是通过保险公司来转移风险。在项目开始之前,承包方应当尽可能地选择适合的保险公司,对企业及项目自身进行投保,从而以转移自身经济活动与人身财产的可能会出现的损失,降低安全风险所带来的损害。
(二)项目准备阶段风险控制
项目时附锥畏缦掌涫凳粲诳煽胤缦眨主要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了解不够不充分,具体等原因造成的。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只需要相应的的措施实施到位。便可以对这些问题与风险做到很好的规避,在此,笔者推荐以下措施:首先是了解并熟悉海外工程的相关文件,以此确保不会出大方向上的问题。其次,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是否会发生变动,生活必需品的成本是否会发生增减等因素也因考虑在内。其次,对于汇率变动也要予以重视,对于未来汇率的变动可能导致的损失提前考虑,并做好相应准备。除此之外,在项目工程实施之前要业主签订相应的免责合同,对于施工中因自然环境变动或者社会环境动荡导致施工受到影响的,施工方不承担相关责任。最后签订明确的索赔合同,对于因当地社会原因造成的损失,承包商应根据合同向业主提出索赔。
二、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
项目施工阶段中,施工时间长,情况复杂,因此导致其风险出现可能性也大幅度提高,在施工过程中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问题的发生,从而影响工程效益。所以,在项目施工阶段必需加强管理,以此来尽最大可能的降低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其中,重中之重的便是财务管理与技术管理。
(一)财务风险管理
海外工程的财务管理制度往往由于远离本土,加之收到海外当地法律法规的影响,财务管理呈现较大风险,所以,要加大海外项目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
首先,对于财务管理海外现状,我们第一要加强的便是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海外工程项目的内控管理机制推行全面的财务预算制度,对于资金流向,应用严格审核,把关。其次,与海外当地相关经济法规相接轨,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达到国内与海外相平衡。除此之外,还应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监管人员,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与水平,使其专业能力能够对海外项目施工阶段进行高质量的监管把控,以此应对财务风险。
(二)技术管理
造成工程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便是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从施工设计到竣工结束,贯穿整个过程,技术的不过关往往会导致工程质量,进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施工方案不合理,实际操作不达标甚至会导致安全风险。对于技术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把施工技术关,提高施工技术管理;第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监控,确保技术要求落实到位;第三,施工过程重视技术人员与业主的意见;第四,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积极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第五,做好风险紧急预案。
除了财务管理与技术管理之外,我们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做好风险预测与识别。风险预测与识别是避免管理风险的重要措施,其目的便是找出影响施工进度、之类等其他方面顺利进行的风险因素。所以,在施工阶段,应详细的对项目进行风险预测与识别,尽可能的规避风险的发生。
三、项目竣工阶段风险管理
项目竣工阶段的风险主要反应在工程验收与工程款结算及工程项目中的人员财产及时退场问题。对于工程验收问题而言,一般只要做好技术风险管理,那么其风险就可以控制在最小范围,对于工程款结算方面,就需要充分做好财务管理以及前期的项目经营阶段风险管理,同时,在前期的经营管理阶段要对于工程结算问题必须做出明确规定,最大程度内把其风险降到最低。至于人员与财产退场问题,要提前做好安排,避免人员与设备滞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语
海外工程项目风险存在于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同的项目阶段其主要风险有所不同,对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行阶段分解,有利于凸显各阶段的风险特点,以便我们可以对症下药,进行规避,提高企业海外经营水平,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海外工程项目效益。
参考文献: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主要经济形势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进一步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出台以及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必然要进行战略上的转型来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集团企业如何建设、管理海外公司,配合集团企业战略转型的实施,使之成为可以长期依靠的重要竞争优势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整合全球资源,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建立一套有效的海外财务管理模式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海外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其基本内涵与企业财务管理一致。但是由于公司面临的海外环境更为复杂,在税务政策、会计制度、法律法规上差异较大,决定了海外财务管理与一般的财务管理相比有着更加复杂的特点,也对海外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外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保证其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在经营和管理中要全面考虑法律、制度、汇率、税率、国家风险等方面的差异。
二、海外财务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海外企业的发展与成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海外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也对海外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海外财务管理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资金管理。为了满足海外业务的资金需求,最大化资金使用效率,集团企业需要对境外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然而海外机构所在国金融环境各异,母公司和东道国各项制度及监管体制不同,这些都给资金的集中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对各海外机构建立适应本机构的资金内控体系,在保证资金管控的同时又保证机构的高效运营,成为了资金管理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拥有众多海外机构的企业来说,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所属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每个业务单元设置相应的财务部门,这样导致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浪费在交易处理上,无疑是一种低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对于海外财务管理来说,降低财务管理成本,进行财务管理转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对于海外企业来说,外汇风险更是海外财务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015 年外汇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给不少企业的海外财务管理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迈入2016 年以来,外汇市场的波动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纵观企业,许多海外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综合风险观念不强,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风险管理体制是海外企业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随着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我国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严重不足,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着海外企业的扩张和发展。因此,加快国际化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海外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海外财务管理的优化措施与途径
(一)财务共享中心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成为了降低企业营运成本的必然选择。共享中心可以通过集中处理各个地区的财务和业务流程,减少财务职能的重复设置,把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并且可以全盘掌握、快速处理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信息的共享可以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财务的控制。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带来巨大的成本节约,但是实施财务共享中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重大变革,企业需要在战略、组织与人员、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这四个方面加以关注和改造,才能保障共享中心实施成功。
1.战略
转向共享服务是公司的一项重要战略,企业实施共享服务,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并且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公司的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团队进行调查,综合公司现有规模和现实状况判断是否适合财务共享模式,是否具备了实施条件以及实施后可能带来的价值和风险。同时,可以通过介绍成功案例,与员工细致沟通,让整个企业组织和员工充分了解到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增强员工信心。
2.组织与人员
实施共享服务意味着组织变革和人员重组。将原有业务单元的一些部门重新整合到共享服务中心,不仅形成了一个新的内部组织,而且使得企业原有组织结构、人员和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实施过程中,人员需要重组和调动,员工情绪可能会因此发生波动,公司领导应该加强与员工沟通,妥善安置员工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所有的员工都能及时分享到项目实施带来的成果。通过以上方式增强员工对共享服务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使其积极参与和支持项目实施建立新的服务导向的企业文化,确保共享服务实施顺利进行。
3.业务流程
传统模式下,各个子公司都有自己专门的一套业务流程,而建立财务共享模式需要整合、优化业务流程,使业务流程标准化,保证共享服务中心的有效运行。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既要满足各子公司的实际业务需要,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合、规范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整合海外报销流程;整合财务报告编制中关键事项确认控制流程;建立统一标准化的财务报告数据模板,通过上述业务流程的改造,可以统一数据口径,从而整合出一套完整的报表数据,满足公司内外部多方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的要求。由于公司海外机构众多,各机构情况不同,需求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建立标准化流程的同时也要不断优化流程。
4.信息系统
财务共享中心的运作,需要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协调配合,将包括会计系统、资金系统、报销系统和ERP 等在内的多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这必然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纽带,这不仅为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更为充分发挥财务共享系统的高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集团公司还面临着各子公司系统、功能和流程的不统一,甚至有些海外子公司所使用的ERP 系统都不一样,为了实现共享的目的,需要海外各子公司在统一的系统平台上运营财务核算业务,因此集团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二次开发能力。
(二)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是近几年国际大型集团公司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的主要做法。在世界500 强企业中,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公司高达80%。国际大型石油公司通过借助先进的信息手段和金融体系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在资金、债务、投资等方面采用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集中管控能力是公司全球化经营的保障。然而实施集中管理并非易事,本文针对目前海外公司资金管理方法、控制手段和资金运营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1.资金内控体系建设
对于海外资金的有效管控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目前大部分集团公司利用网银及授权制度对境外机构的资金进行管控,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还应该继续加强对子公司资金内控体系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管理,如通过授权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资产与文件保护控制、内部稽查、定期轮岗等多位一体的方法保证资金内控制度的执行。对于授权控制,公司应设计多层级的授权管理体系,建立适合各发展阶段子公司适用的管理模式,保证公司在管控资金安全的同时,也不会因管理的尺度造成运营效率的降低。
2.海外融资平台
集团公司可以在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设立全资子公司,充分发挥这类公司在资金运作中的优势,同时利用香港等公司设立海外融资平台,如可以利用合同条款,将资金缺口体现在香港公司,利用香港公司的金融优势开展融资,以便获得更多的融资方式以及享受境外较低的融资成本。在内源融资有限的前提下,外源融资对企业的扩张和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集团公司未来的融资工作中应走多角度多层次的融资策略,将多项长短期融资方式(如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结合,继续丰富公司的融资渠道,合理调整长短期融资比例,实施有效的融资策略。
3.信用保险
海外经营风险较多,时有欠款难以回收的问题,为了规避资金回笼风险,海外企业可为符合条件的公司或项目通过采用信用保险的方式来保障企业应收账款的安全。信用保险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了保险人,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当投保企业的欠款遭到延付时,仍然可以从信用保险公司获得赔款。
(三)外汇风险管控
外汇风险是每个海外企业经营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风险,这也是海外业务财务管理区别于一般财务管理的最大特点。集团企业不断扩展海外经营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外汇管理水平,从更宽的视角审视外汇风险的管理。
1.注意签约币种的选择,减少风险敞口
海外企业在合同谈判及签约阶段,应注重对合同签约币种的选择,原则为收硬付软。实际操作中尽量做到收、付、借、还币种一致,将外币风险敞口降到最小。另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在项目谈判阶段,可积极向客户推荐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在项目谈判中,充分预估货币波动风险,并在报价中予以考虑,将部分风险转移至客户。另外,在合同中争取签订保值条款,约定当计价货币波动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改用参照货币计价结算或要求补充一定程度的汇率损失。
2.充分利用多种避险金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
海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国际形势,选择适当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法。首先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要纳入外汇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全过程的管理外汇风险。财务部门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外汇风险管控体系,落实外汇风险管理政策。负责外汇核算的人员不仅要清楚了解本企业外汇业务部门的交易币种、外币汇率情况,而且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国内外先进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向公司高层提供规避外汇风险的信息。在规避外汇风险时,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避险金融工具,在外汇市场中,如远期合约套期保值、外汇期货套期保值、外汇期权套期保值等。
(四)税务风险管控
当前各国纷纷加强税收监管,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面临者一定的税务风险。对于海外公司较多的集团来说,国别不同、制度体系差异及文化差异等加大了税务风险管理难度,再加上不同的国家税制结构的差异以及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同,对于海外税务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海外投资过程的税务风险,企业首先需要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涉税人员的风险教育,依法诚信纳税,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其次,海外企业应当注重投资运营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管理,从项目招投标、谈判、启动到运营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对于突发性以及非常规性的风险,则应该引导企业加强预防性控制;最后,企业应当加强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税收协定保护企业权益,有效协调国内外税收法律体系差异,完善海外合同管理,最终将企业税务风险降到最低。
(五)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海外经营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应该具有全球视野,了解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法律体系之间的差异,并且需要掌握国际经济和金融等相关知识,可以在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战略性财务管理规划。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不仅需要高校调整学科结构设置,还需要企业提供多种途径满足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后续教育的需求。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搭建公司内部的业务学习交流平台,并且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海外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