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8篇

时间:2023-06-22 09:13: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

篇1

论文关键词:科研项目,介入平台,运行机制,保障措施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新世纪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曹妃甸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毗邻京津两大城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曹妃甸在建设过程中要高标准严要求。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注定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曹妃甸工业区应尽快搭建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从而推动曹妃甸成为北方最先进的循环新型工业化基地。

1、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是针对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中科研项目合作情况的研究所提出的概念,它是指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国家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合作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本着“平等互利、资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的一种组织形态。

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转变成宏观调控者,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平台建立和成长阶段的第一推动力;企业是平台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实施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通过与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形式项目管理论文,满足技术创新对于合作长期性、深入性的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和创新的源泉,聚集了大量人才资源、学科资源和创新成果资源,具备优良的基础科学和前瞻性科研环境,对平台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

根据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功能需要,可以将该平台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文化模块、信息平台模块、智力支持模块、资本支持模块、中介服务平台模块、政府支持模块。该平台以文化模块为催化剂,信息平台为科研介入接口,通过智力

支持、资本支持和中介服务平台三大核心模块,在政府支持模块的辅助下高效的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服务提供科研服务。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功能模块图如图1

图1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模块图

文化模块的建立有利于营造园区和企业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欲望,从而不断完善曹妃甸工业区平台文化建设;信息平台模块是指通过建立一个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信息交流中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等主体广泛的在该平台进行有关技术创新的信息交流、引导、转化和传播;智力支持模块的功能是为曹妃甸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同时,加快曹妃甸及周边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高素质科研人员的步伐,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为曹妃甸提供智力保证;资本支持模块则是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资与融资体系,完善曹妃甸工业区的投融资环境,帮助曹妃甸内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成长;中介服务模块的形成,有利于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流通,具有加速整合的功能,是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催化剂;政府支持模块在该平台中的功能主要是管理与监督,具体而言,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定期对该平台进行考核加强平台的管理,保证平台健康运行,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组合式的科研扶持政策, 加快企业的成长。

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

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方式,它是制度框架内的组织和行为的规则和方式。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同时无论是科研介入平台的整体运行还是各子模块的运行都有其固有的运行原理与过程。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六大模块,为了促进政企学合作,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运行机制主要分三块内容:市场调节机制、创新机制、要素间的关联机制。

2.1、平台运行的外部环境调节机制

外部环境调节机制是指市场调节机制期刊网。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企业才会具有技术创新和结网的内在动力,进而才会自觉按照平台的要求项目管理论文,对自身行为加以完善,以便更好地参与系统的运转,最终各主体就会逐渐形成一些适应平台环境的特点。

对于曹妃甸工业区的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的复杂的技术系统,它必须通过大量企业之间长期的、无限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才能建立起来。因此,企业就迫切需要与其它行为主体结网。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当曹妃甸工业区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时,就会缺乏对科学与技术进步进行价值表征的价格信号,只有通过政府直接划拨科研经费由,这就导致了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及研发的动力来源于政府指导下的技术推动,不利于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在较为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发展不完全依赖政府,而是积极走产业化的道路,更多地与企业进行科研交流合作。总之,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驱使高校与科研机构产生构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动力。对于政府而言,市场机制的建立促使曹妃甸工业区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这样,政府就会真正关注区域利益,关注工业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促进构建平台的要求,并且改善自身组织的一些行为,逐渐发育成平台环境所要求的政府。

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为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相互交流的界面,使创新平台的网络联系渠道得以不断开辟。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往往互不来往,交流难以在区域内形成网络,而市场机制给各行为主体跨越自身组织边界进行交流提供了机会。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在平台中的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渠道,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高效流动。并且市场机制可以提供准确的信号项目管理论文,促使资源的流向带有趋利性,使网络中的资源趋于流向能产生创新集群的行为主体。

2.2、平台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该平台只有在各种创新机制的协调和影响下,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创新平台的创新过程受到创新机制的支配,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机制、制度创新机制和管理创新机制[2]。

(1)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主要形式,它是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其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全过程,它由新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与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而技术创新机制是指科研介入平台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决定创新者技术创新绩效的一整套机构和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关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完整的体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技术创新机制主要由创新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四个相互联结相互协调的部分组成。创新机构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高校图书馆、科技数据库、公共基础设施、孵化器等基本设施。创新资源指资金、人才、信息、知识、专利技术等。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对平台各部分的协调,有利于形成信息网络、建立大型科研设施、技术产业中试基地等硬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新区创新文化等软环境,并通过协调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影响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从而最终实现创新。

(2)制度创新机制

制度创新机制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并通过该制度的运行能获得追加利益。制度创新机制在整个创新机制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更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系统安排,其运行过程要受到制度创新机制的影响和支配期刊网。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知识创新,如果不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协调运作,其结果不是有名无实就是事倍功半,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所有制结构合理,产权明晰,权、责、利相匹配,分配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制度创新机制,引导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3)管理创新机制

管理创新强调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在管理领域,创新不只是一种职能,而是管理思维的变迁所形成的新模式。在科研介入平台中,管理创新机制对主体的创新行为和活动及整个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环境都会产生影响。从宏观角度而言项目管理论文,管理创新机制直接影响着政府管委会的行为,管委会在该机制的协调下,往往会精简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高效运行机构,从而为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而言,在管理创新机制的协调和促进下,新区内的高新技术和传统企业通过不断提升管理质量,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2.3、平台的要素关联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的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平台创新功能的发挥受各种关联机制的影响。具体说来,要素之间的关联机制主要包括产业聚集机制、政企学合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服务机制。

(1)产业聚集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作为支持曹妃甸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发展,而且使区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成功的科研介入平台可以促使新企业不断地繁衍,区内企业之间频繁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产生协同效应和集聚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从地区的产业联系来看,只有当孤立的企业间形成有机的集聚,企业间产生的物资流和信息流汇成网络时,科研介入平台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些都是产业聚集机制起作用的结果。

(2)政企学合作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需要在政企学合作机制的调节下进行的。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要求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联系,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企业可以针对自身需求和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技术优势,弥补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避免盲目投入和重复开发,降低创新风险。科研机构可以面向市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组织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总之,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可以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3)风险投资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风险投资机制的协调。在平台内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坚持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利用科技项目经费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项目管理论文,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同时,通过拓宽资金渠道、发展资本构成多元化的创业公司,规范创业投资企业产权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制。

(4)创新激励机制

各组织机构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是曹妃甸科研介入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曹妃甸工业区及周边地区是精英人才的汇集地,在技术资金人才都具有超流动的特征。通过建立政策激励、产权激励、考核激励等创新激励机制,有助于企业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地在联系在一起,发挥人才的创新潜能。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利于形成风险分担受益共享的激励机制,风险共担受益共享的新型机制的建立,不仅让员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而且还为员工发挥其创新潜能提供制度保障[3]。

(5)创新服务机制

在创新服务机制的协调下,科研介入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能营造有利于园区创新活动的良好环境。曹妃甸工业园区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新兴工业化基地,必须按照市场法则,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系统和技术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孵化器、网络科技信息网络、科研协作网络、人才培训网络、融资协商网络、国际合作网络等,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机制的运行来有效推动和促进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

3、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保障措施

3.1、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规划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科研项目的需求发展方向而建设。平台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包括曹妃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实施,因此应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分步实施。

考虑到科研项目合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及科研项目合作对于投资环境的优化和促进作用,科研项目平台的建设发展目标分三步走,逐步实现科研项目平台功能的最终完善期刊网。具体是:第一步,建设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建设好科研信息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并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和行业部门管理系统,并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为科研项目合作服务提供支撑平台;第二步项目管理论文,建设推进阶段,在正常运作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平台会员,引导更多有实力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进来;完善中介服务,将涉及科研合作业务有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纳入进来,提高科研合作的服务质量,同时,要不断的对信息库进行更新,建立成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平台;第三步初步完善阶段,在科研项目平台高效运作的基础上,提高该平台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与全国范围以及国外的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形成规范、开放、共享、安全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培养一批从事科技平台建设的专门人才队伍。

3.2、建立精简高效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组织机构

建立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有助于企业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有利于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专业力量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从而加强曹妃甸企业对科技水平问题的集成研究。目前曹妃甸信息化程度不高,普遍存在企业间缺乏联系,缺乏市场信息或且力获取市场信息的问题导致因信息不充分或交易成本过高,而使企业难以把握市场情况。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也难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对曹妃甸内企业科研项目上服务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此一来,既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联系与交流的障碍,影响了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减少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水平的体现。

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应计划并筹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组织结构,专门负责为企业提供咨询信息和产学研服务,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和交易会,并建立专门场所并定期组织企业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并通过该平台对参与主体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科研合作的效率。以下是该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图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3.3、完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

首先,必须加强科研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法律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能促使曹妃甸企业与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之间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项目管理论文,增强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并且还能有效地保护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其次,要完善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管理水平。鼓励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只有通过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的保护才能做到。为了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而且要注意学习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工具,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要完善科研项目监管制度。从科研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来看,对任何专家的科研项目都应该是可以进行监理的,通过用社会化、程序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取代科研项目管理中目标无法量化、方法不科学、程序不规范、质量无保障、进度难控制和监督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摆脱传统管理的弊端。科研介入平台需要按照客观、透明、明确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科研监管机制,由科研介入平台的主管部门聘请资深的专家组成监理专家组,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目标、质量及经费使用状况进行全程监理,避免科研中的腐败,确保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权益,保持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统一,实现平台运行的环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刘慧芬,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

篇2

作者简介:杨晓斐,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河南焦作/454003)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研究”(2013-GH-182),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究”的成果之一。

摘 要:为确保大学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性,提升大学卓越科研能力,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科研捐赠。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包括“主要捐赠模式”、“基金研究模式”、“复合模式”和“校友模式”。在保障措施上,欧洲大学研究捐赠注重设立政府配套资助、创建卓越科研项目、发展各种形式基金会。

关键词: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保障措施 为保障大学科研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欧洲大学收入多元化”(EUDIS)改革特别强调了利用财务收入多元化促进其他收入,以便平衡大学收入结构,从而确保大学通过拥有充足的科研财政收入实现其学术目标。[1]为提升欧洲大学社会捐赠能力,吸纳更多、更稳定社会捐赠发展大学科研事业,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并在模式选择和保障措施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反思其成功经验,为我国当前高校科研社会捐赠形成科学认识提供有益借鉴。

一、欧洲大学科研捐赠的政策激励

近年来,为创建知识创新型欧洲研究区,欧盟决定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强化研发财政支持力度,将欧盟研发经费翻一番。2002年,巴塞罗那峰会通过了“到2010年使欧盟研究总经费占其GDP 3%”的战略目标,其中2/3来自私人投资,1/3由公共部门承担。[2]“欧洲研究区”确立了未来欧洲创建世界一流科研基地、实现科研卓越的战略目标。然而,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欧洲研究区建设的重大障碍,对此,欧盟2003年的《研究投入行动计划》和2005年的《更多研究和创新》等政策报告,都对欧洲大学科研资金投入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基础上,把扩大私营部门、社会捐赠作为欧洲大学科研投入的重要来源。

2005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给予欧洲研究更多投资:基金会与非盈利部门在增加研发投资中的作用》政策报告,强调了欧洲基金会在欧洲研究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为最大限度地开发科研捐赠的潜能,报告提出了一揽子战略举措:提高研究基金会的信息透明度,不断改善欧盟各国基金会的可利用信息系统,积极创建“欧洲研究基金会论坛”,鼓励通过国家和国际捐赠运动增加研究投资;为基金会营造有益的财政和制度环境,确保捐赠享有充分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基金会活动的税收优惠计划更加广泛、透明和富有吸引力,简化和改善基金会的法律法规环境。[3]在完善研究资助平衡机制方面,该报告建议提出,引入基金会支持的研究项目的 “政府配套资助机制”,并通过鼓励风险资本培育新型研究基金,鼓励公司部门创办“部门或问题导向基金”项目。[4]为提升研究资助机制的有效性,报告还提出,不断提升民间基金会的治理水平、透明度和责任感,加强欧洲不同民间基金会之间的网络联盟,探索创建大学基金会,鼓励大学更加积极主动地吸纳民间科研资金;为欧洲民间基金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财政环境,为跨国民间基金会活动提供优惠条件。[5]

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能力,2008年欧盟又发表了旨在力促社会参与大学科研的《大学从慈善财源融资:发展大学与私营捐赠者伙伴关系》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针对大学科研捐赠的政策举措:大学应该将社会融资作为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内部融资能力建设;大学应该充分考虑捐赠者在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应有地位,将社会融资作为大学治理的核心使命;大学应努力解决社会捐赠来源的伦理道德问题,充分认识校友对大学科研资助的重要价值以及学生经验与校友态度之间的互利关系。[6]该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创建基金会的发展战略,要求大学通过自设基金会为学校提供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吸纳校友或地方产业可利用资源。[7]报告还强调在欧洲区域营造有利于大学科研社会融资的文化环境,如培训大学融资部门员工,以提升其对大学科研捐赠的科学认识能力,创建相应的融资项目。[8]另外,该报告计划启动新的捐赠计划,如启动国家捐赠运动计划,创建国家和欧洲区域研究彩券(lotteries for research),为捐赠者提供国家奖励计划或公共认可计划,明确国家或欧洲区域大学融资卓越标准,创办大学领导论坛以分析其捐赠绩效。[9]这些政策举措为提升欧洲大学科研捐赠能力提供了重要政策激励环境。

二、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

从大学与捐助者之间互动关系看,当前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大致有四种。根据捐赠者类型、大学行为主体在捐赠中的主导地位、捐赠者对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的规定程度等综合要素,可分为主要捐赠模式(the Major Gift Model)、基金会科研模式(the Foundation Research Model)、复合模式(the Multi-mode Model)和校友模式(Alumni Model)。[10]

(一)主要捐赠模式

主要捐赠模式是欧洲大学采取的大宗捐赠或主要捐赠的科研社会融资形式,其目标群体是富豪个体和商人,主要通过现金、赠物、遗产赠品等形式提供捐赠,大学可以通过创办基金会或校友关系等途径开展。该模式主要运行目标是获取具有长远影响的大规模捐赠,或投资于科研基础设施,从而确保大型科研项目顺利开展。一般来说,潜在捐赠者更多希望其捐赠能够直接导向具体科研事务。[11]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大学领导与富豪个体或大公司董事之间的网络关系的重要性,其沟通进程由双方最高层领导开展,如大学校长或其高层代表与富豪个体或基金会主席之间。该模式运行的基本规则是:捐助额度越大,参与沟通的级别越高。捐赠合同通常是非正式的面对面操作,整个沟通进程要求每一个捐助者仅与作为唯一代表多的大学校长开展。这种互动模式的频率与大学融资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一旦大学与潜在捐赠者建立起合作关系,就需要大学设立内部运行机制,如公司沟通部门、校友关系与融资部门。这种模式特别强调高层领导参与融资过程,需要在融资之前与潜在捐赠组织和个人保持密切关系,并及时向潜在捐赠者明确学校发展成效和发展战略。理论上讲,这种捐赠模式可能会因为双方利益博弈而导致捐赠者对大学发展战略的自治权有不同程度地干预,但欧洲实施经验显示,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捐赠者对大学战略规划滥加影响。

(二)基金会科研模式

基金会科研模式主要是指公司和社会大型基金会向大学研究者或大学官方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的捐赠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基金会事先制定捐赠的正规程序、规则和标准,以一定利益领域中的研究项目为资助对象,有的也根据基金会的使命、目标和利益向大学提供奖学金或博士生教育支持项目。

该模式在操作上首先要对大学和不同基金会之间的共同利益达成共识。基金会所支持的相关科研领域和项目等信息事先定期向大学或科研组织。这种捐赠模式的大学行为主体是研究者个体,当这些个体根据其研究利益领域在有可能获得基金会资助的情况下,就要开展捐赠沟通活动。如果大学研究者的科研项目能够预测获得卓越水平,基金会就要与大学领导签订初步合同。如沃尔福森基金会(Wolfson Foundation)等一些捐赠组织在资助大学科研项目时要与大学最高层领导沟通,以确保大学官方的支持;一些基金会则最终要根据研究者的声誉和研究能力而定。初步协议和共同利益领域确定后,基金会要设定申请程序,根据基金会相关规则、目标和同行评审遴选办法设定遴选标准。[12]该模式更多地强调研究者个体与基金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大学内部融资部门主要基金会捐赠相关信息,并向研究者提供基金申请指导服务。

(三)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指大学与广泛的潜在捐赠基金会或公司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互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大学领导、管理者和学术人员等多类型的大学行为主体与多个小基金会或公司资助源之间存在多元互动关系。[13]一般来说,基金会的规模影响其所要资助的大学研究项目和服务,这些基金会更强调支持具有“立竿见影”效应的短期研究项目。复合模式融合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正规与非正规的互动关系,沟通方式,申请程序和选拔过程,如一些小型基金会主要基于个人关系和合同实施非正规捐助程序,也有一些小基金会实施正规申请和选拔程序以及同行评审。在捐赠决策上,一些基金会没有设置明确的投资项目领域的优先战略,可以根据其他基金会的惯例灵活决策。其决策通常依基金会领导者的个人或董事会核心代表的愿景而定,可以直接与大学研究者合作。这种模式运行中,同主要捐赠模式一样,个人关系非常重要,但这种模式的互动关系发生在不同层次,如沟通既包括在非正规的、研究者个体与基金会核心人员之间进行,也包括大学领导与基金会领导之间的正规签约。在复合模式中,大学内部的“公司关系组织”起重要作用,这种内部关系组织需要支持大学研究成员,并与其合作,同时也要与公司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可以直接与公司合作以获得捐赠机会。复合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于大学领导需要支持并创建内部融资机构,并与外界组织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向各利益相关者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四)校友模式

校友模式在欧洲大学科研捐赠中比较常见,其目的主要是从校友捐赠者那里获取小额捐赠。在其他模式中,捐赠主要是根据基金会捐赠者的利益诉求指向特定科研项目,而在校友模式中,可以根据大学科研所需决定捐赠范围,捐赠额较大的校友可以根据校友的特定目标和服务对象,决定捐赠事宜。在该模式运行中,首先要在校方由融资部门人员定期开展沟通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沟通,而不必面对面进行,如果融资部门不是独立实体,则由“校友关系组织”开展。大学内部融资部门需要与校友协会保持密切合作,校友协会可以是大学内部融资部门,也可以是完全独立的外部机构。融资活动主要依据校友协会开发的相关数据库信息开展。校友模式在各类大学都比较常见,捐助决策具有高度个性化和情感化倾向。

在这种捐赠模式中,校友更新数据库、融资管理办公室等大学内部设施起重要作用,是与校友协会直接沟通和合作的重要平台。如果校友协会是大学之外的独立实体,就需要通过一定策略建立和维持大学与校友协会之间的良好关系。另外,大学领导的作用主要是与潜在校友捐赠者签订合同。早期培养学生校友捐赠意识是该模式有效运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欧洲许多大学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其作为未来校友的捐赠态度和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愿捐赠主义”(Voluntarism),并注重建立校友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14]

三、欧洲大学科研捐赠的保障措施

(一)提供配套资金激励捐赠

政府配套资助是欧洲激励捐赠组织资助大学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大量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如果能够就捐赠组织资助项目提供适当的配套资助,将会激发捐赠的积极性和成效性。对此,欧洲许多国家都施行了配套资助计划,其中英国最为典型。2007年2月,布莱尔政府宣布了一项旨在力促增加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捐赠的配套资助计划,即在2008-2011年3年内提供2亿英镑配套资助计划,支持英国大学捐赠融资活动。该项目的目的是激励私营捐赠组织向高等教育提供约4亿英镑的现金捐赠,通过配套资助为英国高等教育捐赠营造良好的捐赠文化。配套资助计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1 ∶1,主要针对缺乏捐赠融资经验的高校;第二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2 ∶1,主要针对已有捐赠融资项目的大多数高校;第三层次配套比例为,捐赠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3 ∶1,主要针对具有丰富捐赠融资经验的高校。 [15]

(二)创建“卓越科研项目”吸纳捐赠

科研卓越是捐赠组织捐赠的重要目标,也是吸纳社会捐赠的重要策略。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融资能力,欧洲许多国家通过启动“卓越计划”来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科研捐赠的积极性。德国政府2005年启动和推行“大学卓越计划”, 该计划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生院计划。旨在培养年轻科研人员,提供理想的攻读博士学位条件,具有跨学科特色,并联合社会捐赠机构。(2)卓越集群计划。即基于现有的顶尖科学成就的交叉学科联合体,联合校外科研机构并运用经费杠杆加以强化,资助新的组织结构建设及其必要的基础设施、教授岗位、大型设备等。(3)大学未来战略。该战略旨在促进德国顶级大学拓展强势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奠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16]这为潜在捐赠者的捐赠提供了基本准则。为鼓励大学科研捐赠,提升大学研发能力,法国政府启动了激励高等教育科研捐赠的行动计划,如“法国大学捐赠事业”计划,鼓励基金会资助大学卓越实验室网络;另外,法国政府近年来还启动了 “大学科研捐赠事业财政改革”和“科研基金会特别行动计划”,以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卓越科研计划的资助;《2006年研究法案》又提出了通过政府提供种子资金和私人捐赠组织捐助的方式,在法国成立了13个“卓越科研网络”。[17]法国政府希望通过部分中央政府的资金投入能起到某种杠杆作用,由此促使社会和企业捐赠组织提供补充配套资金或捐赠。[18]通过捐赠融资以强化其学术卓越特性和国际竞争力。

(三)通过多种形式基金会融资捐赠

在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政策和发展模式中,基金会是大学科研捐赠的主要来源。为提升大学科研捐赠融资能力,确保欧洲大学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性,许多国家都增设了大量基金会组织。欧洲基金会中心(EFC)在欧洲发展了大量基金会,根据基金会的财政资源、决策控制权和资源分配方式,大致有四类基金会组织:独立基金会(如个体或家族创办的基金会、诺贝尔基金会等);公司基金会(即由公司创办的基金会);政府基金会(包括国家、跨国政府资助和管理的基金会);社区基金会或融资基金会,即主要接纳社区个体、公共和私营捐赠者的资助而成立的基金会,负责根据公共利益对这些捐赠资源进行融资、管理和再分配。 [19]为增加大学科研捐赠资助的针对性,欧洲各国还创办了大量科研基金会(Research Foundation),藉此增加大学基础研究资助,特别是跨学科研究项目,如创设研究中心、资助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

四、结语

欧洲大学自身的财政紧张使欧洲各国纷纷倾注于捐赠融资事业,开拓捐赠融资渠道。欧盟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激励捐赠组织对大学科研捐赠,非盈利组织、校友捐赠计划、富豪个体和慈善信托基金会等捐赠组织,已成为欧洲大学知识生产和开展欧洲跨国研究计划的重要财政来源。欧洲大学科研的四种捐赠模式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以及欧盟大学科研捐赠融资保障措施,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社会捐赠体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为提升大学研究卓越水平,吸纳潜在捐赠资金,大学应该把社会捐赠融资作为大学整体发展战略之一,建立专门的学校内部捐赠融资机构,加强捐赠融资能力建设。从捐赠融资渠道上,欧洲大学科研捐赠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根据所需资助规模、潜在捐赠者类别确定大学参与捐赠过程的行为主体。不论哪种模式,大学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明确学校卓越科研领域和项目,展示其科研项目的优势所在,确保对潜在的捐赠者有足够的吸引力。为有效吸纳社会捐赠,政府应该在大学治理体制机制上确保其高度的自治权,应使现代大学更具创业型和开放型态度,克服过分依赖政府资助的压力,鼓励学校从社会捐赠部门自主融资,确保大学科研收入来源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对此,大学应积极创建自己的捐赠基金会制度,为潜在捐赠者提供其所需的可见性较强的、透明化的信息资源,确保大学所需捐赠的现金流动的可持续性。大学应注意培养在校生的校友意识,建立良好的校友关系,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捐赠母校的意识。另外,从政府角度看,为激励社会组织捐赠大学科研,应实施配套资助机制,对捐赠组织捐赠的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资助,并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对捐赠者以足够优惠。

参考文献:

[1]Thomas Estermann & Enora Bennetot Pruvot.Financially sustainable universities II European universities diversifying income streams[R].Brussels: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2011:64.

[2]European Commission .More Research for Europe: Towards 3% of GDP[R].Brussels, 2002:36.

[3][4][5]European Commission.Giving More for Research in Europe: The role of foundations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boosting R&D investment[R].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September 2005:23,24,26.

[6][7][8][9]European Commission.Fundraising by universities from philanthropic sources: developing partnership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private donors[R].Brussels:European Communities, 2008:65,67,68,72.

[10]Caboni, T.C.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undraising Behaviors [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0, 81(3): 339-365.

[11][13]European Universities Association.Giving in evidence Fundraising from philanthropy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R].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2011:35, 46, 49.

[12]European Foundation Centre.Foundations’ Legal and Fiscal Environments – Mapping the European Union of 27[R].Brussels: European Foundation Centre.2007:48.

[14]Holmes, J.Prestige, Charitable Deductions and other Determinants of Alumni Giving: Evidence from a highly selective liberal arts college[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9(28): 18-28.

[15]HEFCE.Matched funding scheme for voluntary giving 2008-2011[EB/OL].http://hefce.ac.uk/finance/fundinghe/vol/.2013-06-20.

[16]孙华.德国“卓越大学计划”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9(14):106-109.

[17]French Ministry of Research.2006 Law for Research [EB/OL].http://cordis.europa.eu/erawatch/index.cfm?fuseaction=policy.documentAjax&uuid=7D87A9EA-FFAE-6C5B-4CC956154CFB19C4.2012-12-20.

篇3

[关键词] 科研资源 有效整合 信息系统平台

一、科研资源整合失衡的因素分析

“整合”(Integration)是将组织中个人、各部门的活动综合并协调一致的过程,是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实现科研资源有效整合,也就是要在知识与信息充分流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科研资源,如人才、设备、资金、项目、成果等的有效配置和合理重组,保证共享共建,使之尽可能高效、低成本地融入到科研过程,减少整合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与重复建设,推进科研目标的顺利实现。

我国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一方面为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后盾,另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提供了动力源泉。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科研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等的驱使,在科研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相关于人才、资金、设备、项目、成果等的信息流与知识流并不能在各科研组织间顺利实现交互共享,这就很容易导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过高,难以有效整合。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人才流动不顺畅

科研人才是科研活动的主体,是最具创造力的科研资源。影响科研人才整合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科研人才流动息息相关的户籍、社会保障与内部激励等。然而,我国还存在着较“硬”的户籍限制与社会保障约束,同时科研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激励手段方式也较单一,往往只偏重于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这就使得科研人才在流动、交换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的束缚与顾虑,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遏制了整合效应的发挥。

2.科研资金结构不合理

科研资金是科研活动的血液,是进行科研生产的关键。然而,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的科研资金调配系统,在配置科研资金时容易造成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对应用研究、试验开发领域投放过多,而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足。这一方面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后劲与潜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科研资金的无效利用。另外,在科研资金来源中,社会化融资的局面还没有打开,政府投入所占比重依然过大,这一方面导致了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大,造成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力量,他们因缺乏资金投放、获利的平台,因信息不对称而无法融入到科研过程。

3.科研设备调控不完善

科研设备是科研活动的支撑,是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然而,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设备共享的顶层管理机制,使得一部分科研组织出于保密性、安全性、竞争性的考虑,不愿意共享自己“先进”的设备,惟恐其他科研组织赶超自己,另一部分科研组织则碍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宁愿自己购置、研发,也不情愿借助已有的设备。这种“恐后”、“求全”的观念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信息共享、资源合作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递减等效应。

4.科研项目审批不严格

科研项目是科研活动的载体,合理的科研项目共享系统能有效地把控项目审批,规避重复建设。然而,由于在科研项目审批方面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审核与监控监理机制,使得各科研组织在进行项目申报时,无法获得自己所申报的项目是否与其他科研组织的雷同或已申请过。另外,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共享的信息系统平台,使得科研组织在某些能进行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优势互补的项目达不成合作,同样也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

5.科研成果供需不匹配

科研成果是科研活动的具体实现,是科研生产的结晶。完善的科研成果共享体系能够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缩短研发周期。然而,由于在科研资源整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科研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相互脱节的现象,导致产学研分割,研制出来的成果脱离实际,不能符合市场需求;其次,由于缺乏中介性质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或信息系统平台,使得许多科研组织的科研成果无法顺利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科研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科研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信息交流与共享贯穿于每一个要素的整合过程。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流通共享,已成为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完美的方案,依靠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强大的快速的信息流、知识流的传输交互,使得科研组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代价实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

1.信息系统能有效地破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

借助信息系统平台,科研组织可以把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信息集中在该平台上进行、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快速匹配,无须再像以前那样支付巨额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搜寻、匹配所需资源,并且随着交易次数、合作程度的不断扩大加深,科研组织间的信任度也会逐渐提高,其合作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也逐渐降低,交易费用也随之减少。这样,科研组织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在如何开发、提升资源的价值和技术的研发上。

2.信息系统能有效地促进组织结构变革,适应时代要求

高效的信息系统平台,需要完善的组织结构与之匹配。随着信息系统的导入,科研组织内部的管理结构和人员的素质结构也要求发生相应的转变。信息系统带来的高效率会使科研组织在结构设计时更偏重于信息流的传输,更侧重于向时间观念、效益理念转变,因此可能会引致组织管理机构的蜕变与精简,使得科研组织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如直线制、职能制等)向现代化的组织结构(如扁平式)转变,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质量,减少时滞与失真,适应时展的要求。

3.信息系统能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

以信息共享为纽带的科研资源整合,能够促使科研组织合作,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通过信息系统的资源聚集效应与共享功能,科研组织可以把其他科研组织所拥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与自身的劣势资源整合起来,在合理的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形成共赢的机制,从而减少资源重复开发、购置的时间与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挖掘现有资源的价值。并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来提高合作的广度、深度与厚度,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资源整合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形成规模报酬递增的合作效应,实现“1+1>2”。

4.信息系统能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反映“民生”需求

以信息系统为平台的科研资源整合能够拉近政府与科研组织间的距离,加快信息传递,缩短服务周期。借助网络化平台传递信息的高效性与广泛性,政府可以把其所制定的与科研资源整合相关的政策措施传递给科研组织,保证科研组织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政策变化的动向,把握政策内容的精神,及时做出相应的科研战略与组织安排,使政府不必像从前那样把相关信息从上往下地一层一层地传递给科研组织,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借助该平台也可以使科研组织能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及时反应给相关部门,无须再像以前那样自下而上地一级一级地反馈,减少了部门时滞,提高了决策效率。

三、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有效整合的实现

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科研资源整合的帕累托改进,是有效的路径选择。通过构筑涵盖科研资源领域诸要素的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其具体的实现安排如下所述。

1.科研资源信息的实现

科研资源信息的实现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前提。首先,鉴于平台运作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应实行会员制与审核制。科研组织如果要享受该信息系统平台的各项服务,就应按照相关要求填写真实信息,注册成该信息系统平台的会员,这主要是便于对科研组织信息的审核与科研组织间的联系。注册成会员之后,科研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特性选择相应的界面,或资源供给平台或资源需求平台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见下图。

2.科研资源匹配交易的实现

科研资源匹配交易的实现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当系统平台的资源信息量聚集到一定规模后且供求量基本持平时,就可以利用该平台对相应的资源进行匹配交易。科研组织可以先通过信息系统平台的搜索引擎,直接在科研资源数据库中搜寻自己所要的信息。倘若有适宜的信息就可以与之联系,进行价格磋商、现场核实、签订合同、实物交割等;倘若现阶段没有匹配到合适的交易,则可以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按照上述要求在相应的界面上,便于其他组织的搜寻与匹配。见下图。

3.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相关指标的统计

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相关指标的统计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科研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反映。作为科研资源整合平台的管理者或运作者,对系统平台所反映出来的各项指标如访问量、会员注册量、资源关注率等统计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系统平台当前运作的状况,及时做出相应修改。如根据对网站访问量的统计,可以对该信息系统平台的普及率、关注率进行量化反映,如果发现访问量在逐渐减少,说明该系统的普及率与关注率正趋于下降,因而应采取措施,如加大对系统的宣传力度、提升系统的服务功能等来吸引更多的科研组织等。

4.相应保障措施的安排

前台的良好运作离不开后台的完善保障,在构筑或运作科研资源整合信息系统平台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人才方面,要破除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束缚与限制,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如知识激励、文化激励、信任激励等)来鼓励人才流动与互换。资金方面,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领域的投入,切实提高科研水平的开发潜力与后续动力;在科研经费来源方面,要鼓励支持社会化资金参与科研资源的整合过程,通过社会化资金的介入来补充、增强科研资源整合的活力与后劲。设备方面,要消除形象工程、“求全”观念与“恐后”思维,本着共享共荣的理念,加强对科研设备的利用。项目方面,要实时追踪项目申报或在建项目,鼓励广大科研组织把自己申请过的或正在申请的项目实现共享,同时要加大对项目审批的透明性和项目合作的协作性,提高科研组织的积极性。成果方面,要鼓励广大科研组织在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的交流,加快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提高成果利用率。

在做好上述五种科研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系统平台网络技术建设的投入与支持,以坚实的资金后盾、技术支撑来保障系统平台的型构与实现,并应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以稳固的安全防范技术来防止恶意行为的破坏与攻击。最后,还应有相应的科研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来保证科研资源整合的有序性、合法性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中国软科学, 2003年第4期

篇4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the security measures of training base is important. Taking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 for example, the paper summed up some experiences of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olicy guarantee, organization guarantee, funding, excitation protection, in order to play a reference role o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实训基地;保障措施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nstruction engineering;training base;securit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00-02

0 引言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南通市唯一的一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承担了南通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重任。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起步比较晚,但是起点比较高,在参观国内众多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和加强了实训条件建设,建成了一批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训基地,现拥有实训室31个。能满足专业教学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等工作的需要。保证了“做中教、做中学”高职教学模式[1]的顺利实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等工作的需要。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按照“集约建设、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工业园、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职教园等为载体,按照“学校主体、政府扶持、行业指导、企业融入”的多元合作模式[2],创新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建成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区域内高、中职院校、行业企业共享的开放型实训基地。成立学院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审计监察小组,建设办公室下设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我们在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建设领导小组

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重点专业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研究决定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聘任实训基地建设负责人,落实建设的配套经费与自筹经费,协调相关部门、院(系),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指导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2 建设办公室

建设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与上级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工作;负责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工作;统筹、协调、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起草相关项目管理办法、绩效考评办法等;开展调研、业务咨询和专题研究工作;开展年度绩效考评工作;组织完成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负责基地建设有关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等。

基地建设所在的相关系(院)是基地建设项目组,是建设与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主要职责是:编制并执行建设方案,完成建设计划规定的任务;确定年度资金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保证项目进度和建设质量;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按学院要求编报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验收总结报告;接受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监察和审计;及时报告、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基地综合优势对其它专业和兄弟院校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提高建设效益;开发和维护实训基地建设专题网站,及时展示建设成效并不断更新建设情况。

3 审计监察小组

项目审计监察小组由学院监察审计、国资管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基地建设的审计监察;审计项目资金论证报告、年度财务预决算及执行情况;按学院要求编报项目建设审计报告;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审计监察;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购置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报告、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实行二级项目管理

遵循“项目管理”的思想,按照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确定立项基地建设为一级项目,明确负责人,并将一级项目细分为若干二级子项目,实行子项目负责人制度。学院将所有子项目列为院级教学改革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学院奖励相应的教科研积分。在提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增强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性、可实施性和可监控性。

5 加强过程监控

建立“双月汇报、定期研讨、阶段检查”的项目过程质量监控机制,采取自我检查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学院考核与督查相结合、中期检查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定期调研和定期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建设简报,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测和跟进式指导,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开展针对性分析和研究,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绩效。

6 资金保障

建设经费由学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分项目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建设经费按照要求70%用于“硬件”建设、30%用于软件建设,使用专项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及时计入国有资产账,加强管理,合理使用,提高设备使用率。同时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供社会服务、与社会广泛合作、接受捐赠等多种途径,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并加强对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

7 结果质量评价

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对立项基地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以帮助发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薄弱环节,进而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并制定科学的规划,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达到基地建设质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和学生满意。

总体来说,我们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保障措施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初步实现了实训基地的预定的目标,保证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训基地在实践运作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基地办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建筑工程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孙燕.从“做中学”到建构主义———探究学习的理论轨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篇5

【关键词】院校;科研;发展;问题;对策

一、深入理解院校“大科研”发展的本质内涵

所谓大科研,就是立题要大,涉及的领域要广,技术含量要高,项目起点要高,参与的人员要多,与军内外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大的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的大成果。主要体现为“四大”:

1.大项目。对于大项目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是基于定位的不同,我对大项目的定位就是要把世界军事发展、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大系统进行研究,着重从宏观层面多视觉、大视野、越前性立项研究,研究项目系统全,功能模块多,项目级别高,投入经费大,参与人员多,研制时间长,项目涉及范围广,具有代表性。

2.大联合。大联合就是要以院校为中坚力量,积极推进院内外的科研大合作,在院校内形成跨专业、跨学科、跨部系大融合;在军内联合相关院校、科研院所、部队和上级机关大合作;在军外联合地方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业务部门大协作,通过项目索引,多方协作,技术融合,形成多赢的局面。

3.大攻关。大攻关就是要组织对大项目的多专业、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研究,发挥优势,聚集目标,长期跟踪,联合攻关。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要组织多种力量,动员多种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研究,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的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到集智攻关。

4.大成果。大成果就是要通过对科研项目各环节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实用价值高、军事效益大、填补军内外空白的科研成果,这是实行“大科研”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院校要大力开展科研创新,稳步推进科研管理改革,从源头上抓好科研项目质量。

二、客观正视“大科研”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实行大科研发展战略,是推进院校科技强院,实行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从“大科研”发展战略的本质内涵来分析,在具体科研工作中,实施“大科研”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它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1.大项目研究周期长,见效慢,影响科研人员参与大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大项目从立项到结题,最后到成果运用和申报奖励,少则2-3年,多则3-5年甚至于时间周期更长,特别是申报奖励署名人员又有限,使科研人员等不及用不上,往往会造成参与大科研项目光荣,但是没有自己独立完成一个小项目来的实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大项目研究的积极性。

2.大联合组织协调复杂,成员多,管理难,影响联合攻关效率。实施大科研,需要联合攻关,组成人员多,有的是跨部、系,甚至于跨院际,课题组长承担的工作量很大,常常会造成控不住、耗不起。这种状况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大科研”组织机制缺失造成的,如诸多可以规范的程序需要人为的去处理,去协调,影响联合攻关效率。

3.大项目来源渠道不畅,项目大,经费多,一线科研人员够不着,拿不到。实施“大科研”战略,要有大项目作为支撑,而目前,院校仅仅依靠主管部门每年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课题,只能是杯水车薪,是远远不够的,而其它的项目渠道,还需要有一个过程逐步理顺,目前还难以形成畅通的大项目的渠道,这对于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来说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三、稳步推进“大科研”发展中的对策

1.更新“大科研”思想观念

一是服务观念。要瞄准实战需求,贴近服务对象,确保能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拿出让服务对象满意的科研成果。二是人才观念。实施大科研,人才为本,要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理念,鼓励科研人员申报和参与重大项目研究。三是竞争观念。在科研工作要做到选贤任能,不唯资历用人才,敢于将德才兼备的优秀科研人才担当大项目负责人。

2.创新“大科研”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科研管理法规制度。从健全科研立项制度入手,认真组织科研立项评审,确保选题的科学性;鼓励科研人员在服从“大科研”项目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本专业自选课题的研究;推行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的科研组织形式,落实“经费跟着课题走”的办法。二是加大开放式科研管理力度。研究制定跨部系、跨学科、跨领域,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强学院与相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学术交流;三是拓展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渠道。要着眼部队需求,及时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使分散的成果更集中,更系统,同时要拓展科研成果推广渠道,扩大科研成果应用空间,加强对科研成果使用情况的跟踪反馈。

篇6

1.采用来自生产第一线和科研实践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

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要采用生产第一线或科研实践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融入到生产实际中,初步了解生产技术和科研工作的流程,接触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从思想上明确科研项目选题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正确选题与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在这种题目下,学生可以在科研项目中得到历练,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毕业设计中,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指导教师深入实践,加强校企合作关系。

采用来自生产第一线和科研实践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那些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现场生产实践经验。只有这样学生做出的毕业设计才能符合实际,并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就促使指导教师要到实践中“找原材料”。这种要求,对教师本身也有一种压力,会对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实践能力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与此同时,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除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具有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实践能力。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专业课教师虽然理论基础坚实,但是他们从高校毕业就立即进入高校工作,缺少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的准备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实践中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自身坚实的知识也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也可以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指导教师。

在“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模式”的毕业设计工作中,高校可以到企业或科研单位聘请技术研究人员作为学生设计的兼职指导教师,这样有利于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学校在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进一步解决了缺少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等实际存在的问题;对企业方面来说,与学校合作有利于企业技术人员的不断创新,有利于企业在迅猛发展的经济浪潮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其长期、持续发展的优势。企业也可以邀请理论基础十分坚实的高校教师担任高层次的技术专家与管理顾问,从而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使企业和高校实现共赢。

二、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保障措施

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得以顺利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使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难题。为此企业、社会和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完善促进学校、教师、企业结合的政策环境。

实现该模式毕业设计的前提是落实好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包括强化监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落实,切实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科技成果的分配问题。针对产学研结合的实际特点,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对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考核政策,引导其建立一套有利于成果转化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评价考核体系。

2.构建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平台,关键是要实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及设备等信息之间的有效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各种信息的沟通,认真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高技术水平人才的培训,共同促进本行业内的产学研相结合。

3.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环境。

在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程中,想要营造有利产学研合作的环境就要大力宣传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宣传与产学研结合相关的政策;认真总结那些产学研结合进展顺利的先进典型,将其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和分享;加快建设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强化相互间的契约意识,确保产学研合作可以得到不打折扣的执行;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合作共赢的理念,鼓励各方开展多样的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种合作。

4.改革完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

对科研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5.鼓励和支持教师突出应用创造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71-02

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包含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要素,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1]。实践能力只有从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把握其实质内涵,即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时间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社会实践、工作中实际问题所具备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由此可知,把实践能力理解成“动手能力”或某一技能是对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2]。

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特征

创新能力具有两个特征: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综合独特性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结构优化性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实践能力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外显性。实践性是实践能力的核心特征。实践能力孕育于实践活动并只有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情境性源于实践能力以“现实问题解决”为特征,而现实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综合性表现为现实问题本身是综合的,其解决也是综合能力的表现;外显性特征表现在实践能力是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其发展水平也要通过主体实践行为来判断3]。

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表现形式很多,并且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多层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根据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学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科技竞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理论教学体制改革。①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师方面,改变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理论知识传播过程的方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学生积极讨论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鼓励学生课堂讨论,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化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专业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研究热点等,倡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两个方面。从教师考核评价方面,考核包括授课模式、授课方案、技术前沿、课堂氛围等,变革目前我校“督导制”的传统督导方式,督导不仅仅督导教师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案、大纲、讲义等进行课堂教学,更应该督导理论性创新式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的综合性和学生的动手参与性。从学生考核评价方面,教育离不开考试,不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有一套考评体系,关键问题是“如何考评,考评内容、考评形式”等。改变传统记忆、背诵考试模式,鼓励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生产实践问题的解决之中;改变考试题型和考试形式,试卷达到书本上“找不到标准答案”的水平,从而也避免了考试过程中学生作弊的问题。

2.实践教学体制改革。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基础,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环节,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围绕某一门课程及相关先修课程知识,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绩的集中检验,也是对学生在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科研项目是生产实践和工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向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够使学生掌握科研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有较大帮助。

3.科研活动体制改革。科研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直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活动内容十分丰富。高等学校以院系为单位创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平台,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将优秀学生融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在教学体制改革中融入一种科研创新体制。

4.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社会责任感、能力培养、品格培养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实践内容应该更广泛,包括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生产实习等各个方面和领域,坚持与时俱进,强化资源意识,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有效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数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

5.保障措施。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新形势下继承我校的光荣传统,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保障措施”,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体系。①理论教学考评体系,学习离不开考试,考试形式和内容是一根“指挥棒”,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记忆型”考试形式,出台教学效果和考试考评细则,从政策、制度上转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体制。②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出台政策制度,鼓励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性生产实习、创新性课程设计、实践性毕业设计,形成一种“不怕失败、鼓励创新”的实践教学体制。③科研创新活动考评体系,科研活动是一种长期性创新实践活动,也要对尚未取得成果的科研活动进行一定形式的表彰鼓励,更能形成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大学生的积极参与。④社会实践活动考评体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实践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只要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应该提倡和鼓励,并出台政策制度,给予一定的鼓励。

参考文献:

[1]张玉华,付士远.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10):38-39.

[2]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79.

篇8

关键词:非研究型高校;学科;交叉

作者简介:梁传杰(1970-),男,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毕姗姗(198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优势学科群形成机理研究”(项目编号:BIA11006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47-02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同时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有高度综合的发展态势。正是这种高度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促进了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行学科交叉也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学科建设思路。但是,要提高学科交叉的质量和效益,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因所处的水平和起点不一,其建设措施也应有所差异。因此,对于非研究型的一般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分层定位,选准交叉学科,制订可行的建设措施,成为有效实施学科交叉的关键。

一、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的可行性分析和必要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1)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来看,非研究型高校学科交叉都有待开展。从理论研究上来说,近几年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学科交叉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分析了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主要管理模式,即麻省理工大学模式、密西根大学模式和哈佛大学模式;二是综合型大学学科交叉运行机制研究,主要分析了学科交叉的动力、学科交叉的能力及学科交叉的调控;三是对具体对象进行的学科交叉研究,包括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以及特定对象(如以诺贝尔奖中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和获奖者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和特定学科(如对教育科学进行学科交叉的分析与研究)。从学科交叉实践上来看,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尤其是“985”重点建设高校大力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其开展学科交叉的具体措施包括:成立学科交叉研究的相关机构;对学科交叉研究进行广泛的资金扶持;制订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激励措施等;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建设优势学科群;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因此,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与实践是一块空白地带。进行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非研究型高校是高教事业的主力军,开展学科交叉,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对高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践上看,我国教育界近几年在学科交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其主体或建设对象都是研究型大学或实力较强的综合型大学,针对非研究型高校如何开展学科交叉活动的研究很少,实践活动更少。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有1000多所,进入“985”建设的高校只是30多家,占我国高教群体的3%左右。学科交叉是学科建设发展的一种重要做法,是所有高校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与服务社会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非研究型高校作为高教事业的主力军,应成为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积极实践者。

2.可行性分析

(1)高教体制改革为非研究型高校学科交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我国在前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对许多高校进行了合并与重组,形成了许多综合性、多科性大学。通过这次改革,各高校拓展了学科专业领域,经过整合增强了许多学科的整体实力。同时,许多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增设了许多学科专业。因此,现在绝大部分高校都已成为多科性的院校。综合性和多科性高校集中了大批学科,使学科之间的交叉成为可能。当然,综合性和多科性并非是学科专业的简单叠加,更深刻、更本质的作用是进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知识的融合,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汇聚。

(2)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高教事业,为学科交叉提供了资金保障。实施学科交叉是一种新的学科建设管理思路,无论是哪一种学科交叉模式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学科交叉的保障措施。我国从“九五”初期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给予了许多政策支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科交叉在非研究型高校中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3)当前对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非研究型高校实施学科交叉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学科交叉的实施首先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思考与探索,理论研究需要先行。当前开展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的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虽然其对象是研究型大学,但许多研究的成果和实践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可以借鉴的。当然,非研究型高校进行学科交叉的思路当然不能等同于研究型大学,有关学科交叉管理模式也应认真研究。

二、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的建设思路

开展学科交叉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非研究型高校有效开展学科交叉活动主要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领导的重视

正如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学校领导重视一样,学科交叉活动更是如此。首先,学科交叉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它的实施与开展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这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没有这些,学科交叉活动无从谈起。其次,学科交叉活动作为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做法,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需要学校领导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另外,要实现行之有效的学科交叉活动,并非为学科交叉而交叉。高校需要精心策化,认真组织,这需要学校领导组织。因此,学校领导是否重视此项工作是学科交叉的先决条件。

2.交叉学科的选取

开展学科交叉,选取开展学科交叉活动的学科是关键。选取开展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应考虑如下几方面因素:首先是学科的实力和水平。能否有效开展学科交叉,学科的实力和水平是基本条件。一个仅仅只能从事教学而没有科研能力的学科毫无交叉的可能。事实证明,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具有整体实力优势或特色优势或较强的行业背景优势或区域优势,带动了与之进行交叉的相关学科的发展。因此,优势和特色学科是交叉学科选取的一个重要对象。其次是学科自身的交叉活力。学科交叉活力是指一个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的宽度和有效性。受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正如行业可划分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一样,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这种宏观环境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在学科交叉上就表现了学科自身的交叉活力。最后是学科队伍的情况。学科交叉的实践者和核心是有学术影响力、威望的学科带头人及其领导的学术团队。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学术水平决定了能否进行学科交叉或学科交叉的起点和水平,决定了学科交叉的深度。总之,交叉学科的选取是实施学科交叉的对象,在交叉学科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以上三方面的因素,认真选准学科交叉活动对象。

3.管理模式的选取

管理模式是管理活动运作的形式。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可以借鉴研究型大学的做法。对于学科交叉的管理模式,目前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主要是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做法。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积极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出如下几种主要的管理模式,即麻省理工大学模式、密西根大学模式和哈佛大学模式。麻省理工大学模式主要是在解决重大工程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现了项目带动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特点。密西根模式强调制度建设,采用联合聘任制与设立学科交叉委员会的做法,是研究型大学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保障。哈佛模式则注重从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安排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自由探索可能出现的学科交叉问题,同时辅之以对学科交叉发展规律的研究,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

这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其鲜明的特色。哈佛模式对学科交叉的做法与美国高等研究院一样,强调的是这批大师巨匠们在研究思路上的相互启迪,是一种站在世界科学研究制高点寻求思想火花的一种看似无为而治的做法,显然这是非研究型高校因不具备这种高水平的大师群体而无法借鉴的。密西根模式强调制度建设和创新,是一种体制上的规范。制度建设无疑是各种活动基本而又重要的建设活动,是一种经过较长时期建设,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而对学科交叉活动进行的系统总结。进行制度建设的管理对象要有一定数量,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导意义。因此,对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之初,这一模式也不适用。麻省理工大学模式是通过科研项目来推行学科交叉,这一模式是可以为非研究型高校所借鉴的。非研究型高校一般都承担了许多科研项目,而其中大部分科研项目需要多学科的人员联合完成。以科研项目为媒体,促进学科交叉的起步,并从这些学科交叉的起步过程中增强学科交叉点的实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和锻炼队伍,逐渐形成学术团队,培育新的交叉学科。

4.具体的建设措施

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可以借鉴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一些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组织人员进行学科交叉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工作实践的指导。因此,开展学科交叉工作先要进行一些理论研究和思考。各高校可以组织高教理论研究人员和高教管理人员进行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也可直接借鉴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学科交叉实施的方案。

(2)对学科交叉研究进行广泛的资金支持。学科交叉作为新生事物,其起步和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为学科交叉活动筹集资金,包括相关学科的科研经费、学校的政策扶持资金、社会赞助资金等等,为学科交叉活动的进行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3)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由于传统的学术评价制度、固化的学科专业设置等障碍,使得参与学科交叉研究者在工作量的考核、成绩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带来了风险,成为学科交叉实践的障碍。高校一定要对交叉学科制订科学的、合理的相关政策,对实施学科交叉的学术队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才能吸引一批人员开展此项工作。

(4)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学科交叉活动是麻省理工大学学科交叉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非研究型高校开始进行学科交叉活动之初的最好选择。其优点在于:它有进行学科交叉活动的载体,使之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学科交叉活动;基于现有科研活动,以这种形式实施学科交叉,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和建设上有较大的弹性;学科交叉能否深入开展,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适时进行下一步的决策,学科交叉并不是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的唯一目的,从而不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因此,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是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的主要形式。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科交叉活动的开展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决策

正如上面所谈及的,学科交叉活动的有效开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领导对是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选取哪些学科进行交叉是值得审慎考虑的。不能为了形式,为了业绩,为交叉而交叉,要合理决策高校学科建设的取向。

2.认真选取学科交叉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无论是哪一种管理模式都是各研究型大学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学术环境、学科特色而慢慢摸索形成的。虽然前文对非研究型高校实施学科交叉所应采取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但仅仅是从一般情形来分析的。各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选

取何种管理模式要视各校自身情况而定。

3.不能急功近利,要细心培育

实行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它有时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积累,新的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更是如此。因此,实施学科交叉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只有经过精心扶持、培育的交叉学科大树才能绿树成阴,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程莹.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问题、模式与建议[J].教育研究,2003,(11).

[2]刘文达,等.大学学科交叉的机制、能力及调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