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学生德育培养8篇

时间:2023-06-22 09:13: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生德育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德育培养

篇1

一、文明用餐,我们在行动

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这样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为了加强学生的习惯培养,为了让餐厅成为学校的文明窗口,我们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

(1)理论武装头脑。我们班主任先对学生讲清“文明用餐”要求,进行“餐厅是个大课堂”的教育,让学生明白集体就餐就应该保持安静、细嚼慢咽、排队等候。当然,文明就餐里还包含礼仪、谦让、合作、协调、自我管理、班级荣誉感等很多东西。这些都是最宝贵的东西,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会让每个人受益终身。

(2)精细化地实践。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说,细节成就文明。我校餐厅共有八个取餐窗口,窗口前的地面贴有等候区域、返回区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与窗口有半米距离的“半米线”。它的作用在于,第一位同学取餐时,第二位同学自觉在“半米线”外等候,等取完餐的同学离开后再向前跨一步。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餐盘被碰撞的情况了。可以这么说,“半米线”就是一道“文明线”。 文明应该贯穿于学生就餐的点点滴滴之中。在用餐前,每桌的桌长在全桌的同学领餐结束坐齐的情况下,还要轻声宣布“请用餐”。做中求细,细中求精。现在“每日一餐”已变成校园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二、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

我校是江苏省第一批绿色环保学校,环境教育是我校的特色,也是我们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个教师对此都早已根植于心中了,而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就要从身边的小事――每天的垃圾分类开始。

(1)做好宣传发动教育。利用晨会、班会等契机,采用多媒体、动画片、游艺活动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孩子们宣传垃圾分类的利与弊,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种下垃圾分类的火种。再让孩子回家向家长宣传,带动家长垃圾分类的意识。记得一节班会课上,我播放了环保主题的动画片《小鲤鱼的遭遇》,面对精彩的故事情节,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之后,我问他们:“小鲤鱼为何会死去?”他们争相回答:“小河水臭了。”“人们往河里乱倒垃圾。”“小鲤鱼喝了被污染的水,生病了。”……在情景中,小朋友有了切身体会,感受更加深刻。于是,我趁热打铁问:“小朋友们,我们该怎么做呢?”平时的环保教育起了成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垃圾不乱扔,要分类。”“那回去要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把家里的垃圾分类扔。”孩子们最纯最真,他们从小养成了垃圾分类意识,能受用一身,能“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一起走”。

(2)利用实物进行指导。每个学期初,德育处少先队会给每个班发放生活垃圾筒、废纸回收箱、可回收垃圾桶。本学期,学校新建了分类垃圾房,我就对这三个垃圾桶及垃圾房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搜寻了图片对小朋友进行强化认识,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垃圾该放到什么垃圾桶内。同时,我还设立了垃圾督察员,职责就是监督、监督、管理好班中每个小朋友分类投放垃圾。并实行轮流管理制,就是在分类活动中做得好的小朋友才能担当此任,以此提高小朋友们活动的积极性、热情。此举一出,孩子们几乎没有了乱扔乱投的不良习惯。

三、地球村回收,我们在行动

每个双周五的手拉手地球村活动,是我校多年来的环保活动。以此为契机,我教育孩子们哪些废品可回收再利用,并让他们将这些垃圾收集起来,每双周周五带到学校,由班级小小环保员登记整理好交给学校统一设置的回收点(风雨操场)。我还采用加分、派发环保小卫士等一系列奖励机制,调动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得每一次我班的垃圾回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同时,小朋友们也用自己的行为感染着身边的人。一位家长说,自从孩子参加“地球村”活动后,家里人都不随便丢弃东西了,家中用过的纸、矿泉水瓶等能回收再利用的东西,都让孩子带到学校去回收。这一举措,真正做到了“小手拉大手”,将环保行动延伸至了千家万户,也惠及了子孙后代。而且此举还一举两得,学校少先队将卖垃圾所得的款项资助了我校那些生活较为困难的孩子,使得“爱”在孩子们身边传递着,又赋予了垃圾分类活动新的含义。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育工作的本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只要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应时应景来引导学生思以德、德于行,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让每一朵花儿都向阳,让每一片绿叶都闪光!

篇2

自控能力 道德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下手。

一、激发动机

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以自我认识为基础,以自我要求为开端,以自我完善为目的,经过自我体验和自我践行,按一定程序循环往复的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激发学生奋发进取的动机是首要前提。

首先,职业学校应创设公民道德教育的环境氛围。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有利条件,如黑板报、宣传栏、小广播台、宿舍文化园地等宣传阵地,采用主题班会、演讲会、讨论会以及参观展览、征文比赛等形式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一氛围之中,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用亲情找回差生失去的良智,用友情激发他们几乎泯灭的自信,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生活、追求真善美,融行为规范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于一起,使学生真正悟出一个道理:只有现在做个好学生,将来才能做个好公民。

再次,所有教职工都要坚持循循善诱,以事明理,要耐心地通过一事一评,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辨别善恶,使他们懂得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事不能做,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增强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萌发自我践行的冲动,从而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

二、交给方法

大凡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学生大多缺乏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因此,公民道德教育中,教给学生方法,组织学生有序进行道德实践训练,加强自我体验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好途径。在进行礼仪教育时,我们可以在校内让礼仪标兵挂牌示范,这样既可以使礼仪标兵体验到一种荣誉感,又可以使其他学生在标兵的率先垂范下受到感染,自觉接受明礼诚信的教育;在校内开展“青年自愿者”活动时,有意安排他们互相帮助,甚至带他们走出校门,接近群众,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精神,使他们置身团结友善的氛围之中。在校外实训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企业,围绕“什么样的人才最受企业欢迎”的主题,请企业家讲创业史,请先进职工谈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的敬业奉献教育,还可以通过写日记、设座右铭,对照校纪班规找差距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体验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把握原则

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紧扣文明班集体建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中心环节。

只有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才能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新的集体。

中学生心理独立性较强,只有在充分尊重其人格满足其心理需要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与同伴合作,培养他们的合群性、集体性,来改善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关系,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首先,要使他们确定主人翁意识,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倾向,让他们个个参与班级体形象的设计,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在实施一人一岗制过程中,及时岗位互换,深化自我体验。班级成员既是管理过程的参与者,又是管理成果的受益者,使每个同学通过体验,准确把握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为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榜样引路

向学生提供道德评价榜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引导学生“得到崇高思想,并做出崇高行为的唯一途径”(爱因斯坦),也是把规范学生推向合格公民的必由之路。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感人的典型,教育者应及时抓住这些典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道德评价,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执著追求。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榜样则是他们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支鲜红的路标,适时提供各类型榜样,让学生按照范例评价自我,学会认识和评价别人,并且把别人和自己比较,为认识和评价自己提供标准和依据。这样,抽象的道德理论才能具体化。在展开自我评价时,教育者再适时运用诱导机制,促使青少年进行批判性发思,唤起内省过程中主题的正义感、义务感、责任感、道德感。内省过程的完成和升华,就会驱使其作出具体行为的修正。自我教育自然生效,这充分体现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篇3

[关键词] 问题意识;德育课;教学;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17-2

一、德育课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德育课作为一门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始终的重要课程和其他的各门课程相比有其独特之处,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得德育课教学和问题意识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展示德育教学独特魅力

德育课教学直接和人民的生活挂钩,德育课中既有经典的理论哲学内容,也有经济、政治生活的形上理论,更多的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观念和视角。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一国两制等许多理论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是根本没法正确、快速、准确理解的。有些知识点抽象,如:社会财政的分配、三大产业、国体、政体,但通过生活中与之关联的内容,可以很好地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当然在不断的课改结果下有了很深刻的体现:如在中职《政治经济学》老版教材中未提及“消费者权益”;而在课改后的教材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就作为单独的内容有了很大篇幅,正是因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更贴近我们生活的内容所以才会如此受重视。

德育课的学习要点也很独特,就是需要把大量看似无关的知识点串起来,来理解一个问题。比如共建和谐社会,完全可能要求从哲学、经济、政治常识三个角度来分析。思维方法论中提到过,知识信息量及思维方法是思维结构的内在系统的基础,是全部思维活动的支撑点。人们思维结构的进化和完善程度同知识的质量有密切的联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如果对他们身边的,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有问题,产生了问题意识,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是发展中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一切自己感到怀疑的现象,形成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通过德育课的特点,问题引路、以疑激趣,学生思考的阶段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积极切入社会生活热点,既能和学生展开讨论、了解学生的想法,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进行撞击。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这样地累积中形成的,开始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深入下去就是对整个学科的兴趣,当学习的主动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后,主体性也随之觉醒了,学生再也不是“要我学”的状态,而是“我想学”、“我要学”了。当然了,学生因为尚未形成健全的人生价值观体系、缺乏缜密的是非判断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的一些极端的或错误观点滋生。像拜金主义、利益至上等思想一定要加以纠正,让学生在一个科学、积极的观念指导下发散自己的思维,通过问题让学生自己想明白什么样的生活、人生才是更有意义的。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全面、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就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环节。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能借助德育课这教育平台吗?答案是肯定的。创造力并不一定要靠创造、发明来表现出来,事实上思想上的创造一样能惊世骇俗。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

二、德育课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摆脱困扰,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中存在的错误或无知予以应有的宽容,鼓励学生形成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好学、好问的个体精神品质,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至解决问题。“不破不立”,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下三点:

1.打破“教材本位”。教材本身存在一些欠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疑点,值得我们去探讨。例如,中职德育教材对“纸币”的定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过分强调“国家发行”,那又如何看待“欧元”、“港币”呢? 事实上,教材本身也在不断地更正、完善09年中职德育课改对科恒整个逻辑体系和章节安排和内容都做出了很大调整,不断扩充新讯息和新知识,并将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关照引入到新的台阶上。这就要求作为教材使用的第一对象――我们理论教师在课堂准备和实践过程中注重知识扩充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发散,认清三个“门”:把好家门;寻找热门;适当串门。

2.淡化“教师本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应当被“神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错误,有本身对知识理解上的错误,也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口误”、“笔误”。当遇到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给教师指出一些较为明显的失误,这时候,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纠正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当正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不应视学生的指正为“难堪”,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在师生相互间坦诚的思想交换中实现。师道尊严绝对不是靠压制来维护。教师要以一种开放、开明的心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即使有一些不成熟或不合理的意见,也要宽容对待。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表现出创新状态。照本宣科、循规蹈矩的教学活动,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学生也不太可能表现出求新求异的精神面貌。教师要打破过于依赖书本、过于依赖教参这种简单的搬运工式的教学模式。书本上的道理讲得对不对、原理讲得是否合理,教师完全有质疑的权力,教师要善于去质疑,这就是一开始提到的批判精神,对现存的事物要能够批判,要敢于批判。这是创新的一个必要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能经常从创新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有很多新的想法。教师的一点变革,都会引起课堂里更大范围的变革。

3.破除“唯标准答案”论。在德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化并不等于说学生真的没有问题,实质上是存在着“不敢问”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源自于对知识权威的敬畏。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民主教学的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将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应该去说明和证明自己的合理性,而不应该以“人师”的身份去压制学生,教师要能够容忍和鼓励学生的怀疑和挑战。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育人的最有效手段,教师要优化问题意识教学的整体环境。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和交流,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尽量避免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千方百计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师生间探求知识的共同目的。这样,学生也就会有许多问题抛出来与你一起探讨,使教学成为真正的双边活动。

(二)激发学生提问欲望

通过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能极大地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内心里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价值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就经常让学生运用书本知识思考一些社会生活中大家都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产生问题,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人民币汇率”问题,就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人民币升值有何利弊,究竟是弊大还是利大?我国政府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是什么态度?人民币升值与外汇储备有何关系?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究竟应不应该升值,会不会升值?许多学生往往直观、简单地认为人民币升值就是好事,但让学生思考人民币汇率升高造成的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一经深入的讨论,他们就会发现问题,汇率上升对于外贸出口、国内居民就业吸收外资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问题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维。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正确处理学生产生的疑问,对于其中合理的思考与回答充分予以肯定,不断产生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持久动力。

(三)让学生成为提问高手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既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客体,也不是来自主体先天的潜能,而是在交往和对话中的不断批判、生成和创新。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要鼓励学生“敢问”,刺激学生“想问”,而且要培养学生“善问”的个性品质。教育交往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和交往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受教育者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其目的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智”,教师不是去同化学生的思想,而是通过在关键问题上的及时点拨,并鼓励多元和发散,鼓励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问题,让个体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培养他们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和挑战,形成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以原始问题为起点,反思前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要将前人的任何结论当作不可动摇的真理,鼓励学生勇于诘问任何既有的结论。从理论上说,针对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提问,避免提问的随意性。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相关知识的联系等都应成为学生思考和质疑的对象,特别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更应成为学生提问的着眼点、关注点。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惑,这种困惑有来自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有来自于现实与理论的矛盾冲突等,于矛盾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等。提问是要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巧的,“善问”与“肯钻”紧密联系,要求学生不能停留于对表面问题的思考,更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所在。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素质,学会把握关键的质疑方法。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的培养、提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矢志为祖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马松泉.浅谈德育课中问题意识的障碍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2,(9).

[2]张锡群.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8).

[3]侯保良.学生问题意识让德育课教学走进“春天里”[J].成功(教育),2013,(11).

[4]王霞.发现问题与德育教育[J].新课程(下),2012,(12).

篇4

一、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

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的各方面工作,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我深知班风的重要性,所以这学期以来,我就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特别是在学校装修之后,我经常号召班级同学捡拾地面上的垃圾。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当班级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我就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和他们一起庆贺。当班级出现问题,学生犯了错误,我就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不足,一起加油,争取下次赶上来。在长期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有了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整体风气积极向上,充满了活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

习惯我一直认为,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较为重要的阶段,收获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真的可以受用终生。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我允许学生犯错误,但我要求学生有了错误一定要主动承认并加以改正。我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榜样,对于我们班学生来说,我觉得他们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这方面是非常优秀的。

三、用爱搭建我与学生间的桥梁

1、爱就是了解。初建新班,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2、爱就是关怀。春季是疾病的高发期,孩子感冒的比较多,每天我都要数次询问学生的身体状况。每天吃过中饭,我总是亲自喂药给生病的孩子们吃。晚上,还要给生病的孩子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

3、爱就是尊重。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与学生像朋友般相处,遇到事情都与他们商量,与他们讲道理,请他们帮我做事情我会说谢谢,当我做错了事情会向他们道歉。在长久的这种交往中,孩子们喜欢我,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有了事情会大胆发表自己看法,做事有主见,我觉得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我成功教育的较大原因。

篇5

关键词: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职高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经济的思维影响,容易使学生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出现思想方面的错误思潮。可以说,当代职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否则会带来恶性的社会效益。

一、当前职高学生德育现状

随着职高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职高学生群体中的德育现状出现诸多问题,需要认清当前现状。

1.市场价值观念理解错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发展,价值观念被每一个人所重视,同样,职高学生普遍存在“学以致用”的态度面对每天的学习,更加重视将来社会对自己的满足状况,但是市场经济腐朽思想例如“暴富”心理、“金钱万能”思想等会侵害职高学生思想,导致走上不归路,对于利益的追逐,对于功名的期盼而淡化了对整个社会的奉献,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扭曲。市场价值观念的错位理解,将会使得当前职高学生在德育教育上更倾向于获得而不是付出的错误现象。

2.价值观念尚不成熟

目前中国职高在读的学生大部分处于未成年,也就是说对于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尚不成熟,对于外界事物的辨别能力有一个不清晰明确的见解,就会使得他们实际生活学习中失去价值评判标准,因而会使得他们迷失方向。人生观形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德育标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偏差。

3.缺乏新媒介素养

随着高科技不断更行与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媒介使得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世界被“地球村”所取代,世界各地的文化思想撞击激烈。一方面,职高学生在使用新媒介认识世界、扩充知识之外,新媒介带来的消极思想和观念对于辨别能力尚不成熟的职高学生而言,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传播消极文学方面对于职高学生的影响非常严重。

4.学校教育的偏差

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对于学生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的束缚,职高学校教育偏重于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德育教育落实不到位,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不能够系统接受正规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很多职高学校里,教育方式处于传统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知识水平,不能够出现偏差。

二、加强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的对策

针对上述出现的职高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现状,当前,学校作为职高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职高学生德育教育是摆在当前职高教育重要战略任务,结合当前实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1.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方式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机械式教育转化为人性化教育。首先,作为教育执行者,必须重视教育方式的转变,要牢固树立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或者生活技能的途径,而是要将教育延伸到学生一辈子幸福的方法,因此,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其次,将德育培养由传统的教师间接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题地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所在;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相互平等的原则,当前职高学校要组建一批教学质量优秀,有强大人格魅力的老师教育团队,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落实到实处,不能使紧紧当作口号进行。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德育情操

校园文化是职高学生每天学习生活接触到的客观现实,是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财富的集合体,也是学校增强感召力以及受到学生喜爱和尊重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课余时间要组织学生健康有益的课余文化生活,将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努力为学生营造强大的学校文化生活。

3.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奉献精神

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个体从社会中的所得予以体现。因此,职高德育教育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学校的道德修养规范,并确保规范的顺利实施,努力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其次,定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月活动,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划归到实际的活动中去,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

4.培养新媒介素养,确保科学文明上网

新媒介素养的建设,是当前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必不可少和重要的环节,当前新媒介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重视新媒介素养的培养。新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化工程,因此,就要要求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提高自身抵制网络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换句话说只有学生自身抵抗腐朽文化免疫力增强,才能够从源头上加强职高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良好的德育素养。

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要真正将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工作做到实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因此职高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将职高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工程落实好。

参考文献:

[1]邱士伟.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篇6

【关键词】中职德育;职业精神;中职学生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不仅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实现中职校的德育目标,是贯彻落实新德育大纲的需要。德育教育不仅仅要体现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更应在思想道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使之符合时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一种就业教育,主要是为帮助学生储备必要的就业知识与强化就业技能。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必须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挂钩,注重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必须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比如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摒弃职业道德课程是副科的传统观念,配备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干部和教师任教,职业道德课程的课时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要重视对该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考核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把一些志愿者活动、各种主题活动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加强职业纪律教育,建立牢固的职业规范

中职学生普遍素质较差,价值观模糊,具有懒散的特性,缺乏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对职业规范的认识不强。不少学生我行我素,即使在企业实习期间,也经常离岗、脱岗,职业纪律非常淡漠。

中职学校应在平时校纪校规的督查中,改变管理模式,不要过分依赖惩罚,把奖惩机制完善起来,对遵守纪律的同学应大力表扬和奖励,形成正向激励,使学生把遵守纪律作为对自己的内在要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的纪律管理。例如,去实训场所时提前整队行进,操作前检查工具及机器运行状况,操作结束后填写纪录,工具归位、机器复位并做好清洁等,这都是培养学生形成职业行为规范的重要环节。

三、加强合作意识训练,建立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作为一种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方式被中职学校的德育老师广泛采用。在中职德育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中职德育教师需充分借助合作学习的优势,合理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全力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

例如,教师可以“多彩消费”为辩题组织一个小辩论会,针对:中美两国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进行辩论,并提出己方观点是赞同哪国的消费理念?每个班内由之前的多个小组合并为两个大组,作为正反方,采用这种形式展开辩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把合作意识融入教育中,可以布置任务时以小组为单位,促M小组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使学生具备全局观念、资源共享与运用观念、与人及组织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加强责任意识培养,培养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信念和态度。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责任感如何似乎已经成为评价其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标准之一。作为德育教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清晰地明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5-19岁,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敏感、自信、爱思考、见多识广,但又普遍存在独生子女易有的惟我独尊、责任心缺乏、感情冷漠、自私娇气等毛病。如果中职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日后就能经得起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职业。反之,如果让不良的恶习滋生,日后在求职时将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失败。所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尤其重要。

通过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贯穿责任意识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话算数,做事讲诚信等;进而延伸到对自己父母负责,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对班级的事负责,从做好值日生、维护班级形象做起,逐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实训等,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让他们处在不同的环境中,体会各种责任,使之逐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五、搭建校企接触平台,培养职业归属感

让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这既是拓展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职业岗所需,了解社会所需,零距离的接触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培养职业归属感,减少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习到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励自己需要加倍努力、刻苦学习,这正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促进学生学得更深,走得更远,为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而发愤图强、自强不息。

总之,加强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是贯彻落实新德育大纲的需要,对于中职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捷树.中职德育课加强职业精神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207-209.

篇7

关键词:学校德育课教学;想象力培养;探讨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指引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其逻辑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德育课中的想象力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就业有着很大的作用,德育教育并不是一纸空谈,甚至更重于知识的学习。

一、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1.学生的现状。(1)缺乏学习积极性。目前,很多学生,包括一些学生家长都认为德育课对学习生活没有什么帮助,只有不到10%的学生提出对德育课有兴趣。这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些学生和学生家长普遍对德育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积极性。从另一方面看,也是缺乏学习目标的一种表现。(2)缺乏思维能动性。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优化,新时期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也在不停地转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是全社会家长的追求,各种的补习班、培训班应运而生。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之下,学生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之外,其余的时间基本都用来“学习”。想象力更是得不到锻炼,缺乏思维的能动性是必然的。2.教学现状。(1)教学模式陈旧。尽管新课改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也做了很大的调整,但具体的执行并不到位。教学模式仅仅局限于教室内,受制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缺乏互动模式。这种不够灵活的教学模式,不能结合实际的社会情况、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思维能力的培养。(2)教学方法落后。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为只要校训有说明,课堂有安排,和普通的文化课一样学习就可以了。这种形式主义就间接导致了教师备课不积极、不充分,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够推陈出新,对教学研究也没有积极性,试想一门课程如果连授课教师都没有了兴趣,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并且,基本上从入学开始,学生接收最多的就是知识的学习,至于性格培养、感知培养以及想象力的培养完全不受重视。没有适合的教学方法,自然也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巧妙融入德育课教学

1.融入多媒体教学,辅助学生想象。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具有直观、生动、表达形象、具体等很多优势,应用到德育教学上,可以充分地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对课堂内容多重感官的共同参与。2.情景式教学,代入想象。心理学上把情景归纳为对人的直接刺激作用,可以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把情景教学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课堂上,结合教材课文,或引入、或创设、或制造一个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引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3.故事化教学,促进想象思维。故事化的教学方式,尤其适合德育教育的课堂,从故事中获得启发、寻找乐趣、发现真、善、美,让整个课堂人性化、趣味化,在丰富课堂的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发挥想象力,自主理解、构建一个正确的内在德行。例如,对于“岳母刺字”这一故事的引用,教师首先对故事背景进行一个大略描述,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也便于充分理解人物个性之中“忠”的事实。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故事化教学中,不能像传授理论知识那样毫无感情地讲解,需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自由发挥想象力,领悟“忠”的真实意义,并结合实际生活,培养高尚的“忠”品格。4.课外教学,延伸想象力。在德育教学的学习中,局限于课堂的教学不仅缺乏实践,还缺乏空间感。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发挥创造力,践行自我道德理念。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做义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在与老人的交流中体会人生;也可以聘请一些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优秀德育人物代表,讲述他们的故事,并与同学进行面对面的直接的沟通、交流,拉近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优秀的品德。在德育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可以天马行空的遐想,把课堂作为学生的探索基地,配合多种教学方法,以及把德育教育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放开心扉、扩展思路,让大脑思维活起来,在不断的想象中创造未来的奇迹。

作者:梁红珍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水白中学

参考文献:

[1]葛民建.浅议高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和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01:47-49.

[2]何斌.浅谈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J].职业,2014,17:125-127.

[3]李露露,匡瑛.中职德育课“重知轻情”现象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5,09:53-56.

篇8

一、思想教育策略

1.注重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立体的、全社会的工作,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必然是全方位的。抓住三支队伍即专业教师、“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专业教师在培养德艺双全艺术人才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始终是明显的。亲其师,信其道。艺术类学生的心态为艺术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良好的教学态度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既能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才能,又能培养其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二是科学以理服人,艺术用情动人。加大“两课”教学改革的力度,使之既“合情合理”又“感人至深”。三是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既承担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又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力争成为艺术类学生“政治上的旗帜、学业上的导师、品行上的典范和情感上的朋友。”

2.创新教育方法。观念更新和方法创新是做好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要立足变革,常变常新,不断创新,努力做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途径创新。理是科学,情为艺术,与时俱进,寻求方法,入情入理,方能入脑入心。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地写生、专业竞赛和境内外交流合作项目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化活动和社会实习实践锻炼,使艺术类学生在浓厚的专业氛围和多元的文化浪潮中接受教育、提升自我。

3.立足解决问题。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理念和有效途径。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要讲事实、说道理,又要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既要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认识,又要解决实事、以情感人;既要培育乐观、豁达的心态,又要帮助其确立学习目标、设定生涯规划、找准发展空间。

二、个性发展策略

1.尊重差异、分层教育。艺术类学生表现出来的“个性”比一般大学生相对突出。这些“个性”的片面发展,一方面极易朝着反向的“个别”、“另类”转化,但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成就艺术类学生将来职业生涯中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在对艺术类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分类地开展工作。充分挖掘艺术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潜力,使他们找到自身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全面提升艺术类学生的整体素质。

2.营造氛围、提升品位。艺术类学生的德育过程中,努力营造与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环境氛围和艺术品位。“理想的学校环境其本身就应是一座博物馆。”生动的校园物化环境和人文景象事实上是与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显性课程”相对应的具有“潜在性”的“隐性课程”。无论是建筑、设计、布局、山水、景观、雕塑、树木、花草等物质环境,还是文化、学术、体育、娱乐、师生、校风、学风等“软实力”,都无疑会对艺术类学生在理想、信念、人格、审美、灵感、思维、情感、情绪、性格、自信和学识等方面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中产生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于潜移默化中促进个性发展。同样,丰富精彩的文化活动和实践历练也是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动场景和有益的外部环境。如开展外出写生活动,深入企业、农村、山区,考察民生现状和国家建设;参与全国性的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影节、动漫节、DV创作赛和青年创意营等专项竞赛;组织包括寝室文化月、平面艺术设计赛、动漫cosplayer校园show、辩论赛、广告创意、摄影摄像展在内的校园艺术节、文化艺术节、影视传媒文化节等结合艺术类学生专业特色的系列活动等。这些都能使艺术类学生宽阔关心自然和关注社会的宏大情怀,提升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和个性素养。

3.发展个性,激励创新。在德育教育中,要力争实现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以激励个性发展为内容的个性教育,能让艺术类学生获得个体的性格和气质、兴趣和特质、才气和潜能方面充分展示和有序张扬的深度发展;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内容的共性教育则是要让学生获得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广泛发展。既共性教育,又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改革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个性的较全面发展。唯有促进个性发展,方能激发创新思维。

三、素质内化策略

1.人文、艺术、技能的融合。艺术如何“源于”而又“高于”生活呢?素质内化是基础。只有综合素质得到内化,才能提升艺术类学生的创意品质。文化沙漠是不可能孕育出绚丽灿烂的艺术成果的。假如说自然科学所关心的是事实和规律,社会科学所注重的是组织和效率的话,那么人文科学则站在更高层面上来考察价值和意义。与收敛的、确定的和必然的科学思维相比,人文思维更多地表现出发散的、多元的和或然的态势。如此,培养艺术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能力、坚韧的意志品质、明确的社会责任以及宽容、合作、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比起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为此要通过思想工作,让艺术类学生屏弃偏见,树立“艺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观念――只有自身文化修养的全面提高才有可能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发展自身的艺术成就。

2.情感、修养、素质的统一。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核心就是其文化修养的积淀。首先,作为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启发者和文化传授人,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而且还要具有独特的艺术修养、文化魅力和人身风范,并以此来影响和熏陶学生;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制订学业规划,使艺术类学生既不妄自菲薄,又自尊自强;既能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又避免自我中心主义和绝对利己主义;培养艺术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由“他控”转为“自控”。其次,作为综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人类“用语言表达思想,用艺术传递情感。”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举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专业艺术等方面的讲座、研讨、交流和学术活动,通过人文讲座、专业研讨和创建社团活动,开拓视野,了解世界最前沿的信息。并且这些系列活动的形式不能只是单向的灌输,而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传递。就如希腊学者普罗塔格所言:头脑是“火把”而非“容器”,教育的方式不是“填塞”而是“点燃”。只有经过广泛的人文知识的剖析、人文素养的渗透和人文风格的熏陶,才能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也才能挖掘艺术类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造能力。素质内化是高校艺术类学生培养模式中的基本策略。

四、机制引导策略

创新评价机制,才能改善培育模式。经历了十年“量变”积累的我国高等艺术教育,除了目前评价体系中的思想道德、创造性、合作、个性、人格等方面的概括性指标以外,还必须强调并注入以下元素。其一,参赛的经历和获奖的层次。支持艺术类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接触专业先锋和名家大师,参与电影节、艺术设计、“金犊奖”、“动漫”秀和“ONESHOW”创意等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开拓“广告艺术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大众活动;鼓励其运用专长展示独特的创意,激发创作灵感,使其享受参与的过程,感受专业的魅力、个人的成就和集体的荣誉。其二,自主自立的品格和持续发展的潜力。艺术类学生的培养需要外因的灌输和塑造,更需要内在的自主性发展品格的养成。艺术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应当结合具体生活环境状况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把自主自立的品格和持续发展潜力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艺术类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之中。其三,文化知识的积淀和理论基础的扎实。重视并加大文化知识、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力度,实现人文素质与艺术素质的共同提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