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3: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境治理信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矿山;采空区;治理;生态环境保护
1、引言
1.1矿山基本情况。新疆铁厂沟煤矿位于伊宁市西北方向的铁厂沟内,行政区划属伊利县巴彦岱镇。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A组、B组浅层煤开采后形成多处采空塌陷坑,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1.2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2.1自然地理概述
(1)地形、地貌。铁厂沟煤矿矿区位于伊宁盆地的北缘,北天山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区内冲沟发育,地形变化较大,矿区地形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方向倾斜,区内海拔高程725-915m,相对高差190m,在A组、B组煤的第一水平采空区形成多处地面塌陷坑。
(2)气象、水文。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雨量428.10毫米,蒸发量2364.8毫米,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气温8.66℃,极端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39℃,最大冻土深度1.8m,多年年平均日照数2764.6小时,全年风速不大,风向以西北为主,且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最大风速为5.0级,一般在2-3级。矿区苏阿勒马特河穿过矿区,是矿区唯一地表水系,为常年性水流,年平均流量0.24m3/s。
1.2.2地质概况。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三迭系(T)、侏罗系(J)、第三系(E+N)和第四系(Q)。
1.2.3水文地质概况。矿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碎屑岩类裂隙水。
1.2.4工程地质条件。(1)区域稳定性。矿区位于区域活动断裂附近,地震设防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根据地质指标和地震指标,矿区属次稳定区。(2)矿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矿区出露的地层岩性将岩土体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①岩体。矿区内出露的岩体属较坚硬―软弱互层状的砂岩、泥岩岩组以层状构造为主,软化系数低,抗水、抗风化性能弱,力学性质较差。②土体。矿区内出露的土体属碎石土及粉土,广泛分布于矿区,覆盖于侏罗系之上,工程力学性质较差。
1.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采空塌陷区的影响。铁厂沟煤矿较大规模开采始于1957年,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形成30余处采空塌陷坑,塌陷坑深度多在10m左右,最深可达30m,形状多为椭圆状和圆状,直径多在10-20m,最大可达30m。
矿山地面塌陷坑主要危害对象为区内煤矿矿井、工业广场、矿区运煤公路、运煤车辆、生活区、生产办公区及矿区工作人员。
2、恢复治理的意义
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从而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生态环境意义。
3、地质环境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3.1实施的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消灭或尽量减少矿区存在的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各种隐患。通过项目实施基本恢复矿区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绿色矿山”。通过项目实施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投资多元化,解决生产矿山的无废开采与废弃矿山(物)的综合开发利用。
3.2地质环境治理的任务。地质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消除或减轻现状采空区,预防发生新的由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清除、充填现有采空塌陷区,科学、合理的设计防治方案;恢复治理工作符合矿山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使地表环境恢复到自然状态;通过此次矿区采空区的环境恢复治理,消除、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4、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4.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及工作程序
4.1.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依据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拟定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原则。采取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治灾与兴利相结合,绿色设计与绿色施工,保护和美化环境治理原则。坚持以治理矿区地质环境,控制人为采煤破坏生态环境,解决治理矿区探矿工程及矿山开采形成的地表及草场植被破坏、地面塌陷等隐患区地质灾害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4.1.2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如下:
现场调查-可行性研究-前期勘查-施工组织设计-地质环境治理-植被恢复。
4.2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根据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主要包括采空区勘查和采空塌陷治理两个步骤。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初步确定矿区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采空区为地质环境治理范围,治理方式初步确定为放顶回填碾压,根据开采现状确定治理面积约360000m2,现状塌陷坑深度10-15m。
4.2.1勘查阶段。由于矿山开采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塌陷区,为了做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工程施工方案,必需进行前期采空区勘察工作,详细、准确的查清采空区边界、埋深、走向、体积、顶底板状况以及围岩的工程力学性质等。
勘查工程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研究、工程测量、工程物探(包括地面物探和和钻孔内物探,如:浅层地层地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间瑞利波法、岩体声波纵波测试、钻孔超声成像等)、井探、钻探、室内测试等工作手段和方法。[1]
4.2.2治理阶段。根据其它煤矿治理采空区经验及相关规定,结合实地调查,针对采空区的规模及力学特征制定专门的治理方案:根据勘查结果对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未塌陷地段的采空,区进行放顶,为回填碾压的选择提供依据。经过治理加固后,还应做好地表的防护工作,在地表上植树种草,以达到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利用目的。
5、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1社会效益。通过治理,消除了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的影响,从而保障运输公路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基本恢复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当地农牧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利于社会稳定。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对人民生产及生活的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矿山生产设施,确保煤矿改建后安全生产,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铁厂沟煤矿目前正处于改扩建阶段,塌陷坑的存在对矿山的建设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治理后将更有利于矿山建设开发。
5.2环境效益。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环境意义。
参考文献
[1] 匡忠祥,宋卫东.《地下金属矿山灾害防治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期刊杂志 1~75业.
作者简介
一、京津冀区域内环境现状
在水资源方面,由于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各地方政府往往把关注点集中在经济增长上,从而忽视了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由于人为改造地下水结构分配,导致华北平原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区,其地区可直接饮用的地下水仅占22.2%。同时,由于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一些重工业工厂相继建立,这些工厂是导致区域内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京津冀地区有三分之一的水资源已经被污染并且不能使用,比如,唐山、石家庄等由于重工业工厂的建立,当地的水资源已经出现重金属污染。随着污染的加剧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水生态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出现了流域范围内平原地区普遍地标断流、湿地萎缩、功能衰退等问题。由于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都是相互影响、互相叠加的,因此,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着眼于全局,合理规划好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在大气污染上,京津冀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大气污染主要以雾霾为主。参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内的城市就占6个,《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中,京津冀空气质量最差。尽管随着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区域内的经济结构面临转型,一些传统的重工业为了与当前经济形势相适应都作出相应的转型,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停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内的环境污染,但是这也因此促使了一些小企业、小作坊的兴起,反而加重了空气污染的程度。城市的扩张也导致了京津冀地区生态功能与发展格局的严重失衡。城市化范围的扩大,使其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从而造成了城镇绿化空间减少,土地使用质量下降。比如,坝上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和放牧超载,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部分山地出现了水土流失以及土壤侵蚀现象。冀中南平原地区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工业开发挤占生态用地,导致城市绿地面积不足,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平原地区城镇连片开发与交通网络隔断了生态廊道,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掠夺生态用水,破坏了生态屏障,恢复难度大。同时,近年来滨海新区区域内出现了土地盐渍化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建立创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而过多开垦未利用过的土地。土地资源的稀缺造成了各方利益的争夺,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区域环境治理的关注。
二、当前区域环境治理的困境
(一)行政区域与环境区域的不一致
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都是依据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等因素、按照行政区划分建立的。然而环境区域多是在某生态系统所形成的特定自然地理或某一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因此,行政区域与环境区域的范围大都不一致。尽管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就地方政府应对其相应的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进行管控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因为区域环境问题的整体性,许多区域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往往超出了地方政府行政区域的管辖范围,而行政管辖区与环境区的不对等,就会有各行政区域之间交界处无人管制的现象发生。据相关研究,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是与整个群落相关的,大气污染在京津冀区域内是相互关联影响的。也就是说,关于京津冀区域内的雾霾问题,如果只有一个地区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付出人力、财力,是无法改善该区域内的空气质量问题的。同时,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导致京津冀区域交界处环境管制不当。交界地区基层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极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还有排污收费标准的差异、跨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执法效果不佳,从而使交界地区环境监管漏洞长期存在。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打破行政区域的块状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治理是很难成功的。
(二)地方政府间权利资源碎片化
关于环境治理,由于当前中央政府居于主导地位,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结构,地方政府不仅需要对中央下发的政策进行实施,同时也需要保证本地的自身利益,而且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不仅对本地区的相关财政事务具有管理权,同时对财政收支也具有支配的权利,是该地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从而导致地方政府为了提升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惜降低企业的准入标准,没有对那些不符合绿色生态标准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管控与治理。同时,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经济增长指标上,忽视了环境治理,因此,环境治理的效果短时间内并不明显。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作为“理性人”考虑到自身利益,把重心都投入到短期内能够提升地区经济的发展项目中,而选择放弃短期回报率相对较低的环境治理项目。这便会出现地方政府官员过分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民生保障、环境治理等问题。
(三)外部约束规范的缺失
我国现行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管理问责制是以行政区域为版块进行划分管理的。当区域内交界处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时,由于缺乏整体区域内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传统的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环境管制并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缺乏以区域治理为单位的规章制度,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每个地方政府都把治理的希望寄托在区域内其他政府上,希望多投入治理成本,自己可以“搭便车”。如果“搭便车”现象长期存在,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便不愿意长期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最终的结果便是区域内环境治理不能顺利进行,出现“集体行动困境”的情况。
三、完善区域环境治理体系的对策
(一)建立区域环境治理专项委员会
建立环境治理体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权威性约束最重要,然而权威性建立的基础是建成一个管理体系健全、分工明确、公平公正的合法性组织,该区域的合作组织是契约式的,是需要该区域内所有地方政府对区域内的发展目标达成一致的。目前,京津冀地区之间已经签署协议并成立了省市之间的领导小组,交界地区也可成立专门的联合治理领导小组。可以借鉴欧盟关于各国联合治理的机构体系:欧盟各个机构分工明确、体制健全,有专门的决策机构(首脑会议)、立法机构(部长理事会)、执行机构(委员会)、监督和咨询机构(欧洲议会)、仲裁机构(欧洲法院)。正因为欧盟完善的组织体制,才使得欧盟区域合作组织的权威性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各国间在处理问题时才更容易达成一致。在当前国内的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京津冀区域可以通过合作解决跨界污染问题。同时,三地可以通过逐步统一京津冀地区的基本环境政策和排污标准为联合执法创造有利条件。河北省已经制定了2015—2020年的排污收费标准计划,逐步减小了与京津的差距,保证了联合治理小组与各地区的环保部门顺畅的沟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交流,互相学习经验,共同商讨决策。
(二)健全跨区域环境治理运行机制
为实现可持续性的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样重要。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三地要推动联防联治、执法一体,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立法的稳定性与强制性,能够相对有效地保障和约束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所产生的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实现区域内立法资源共享,地方政府之间因合作而产生的分歧困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政府间的合作才能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环境治理与合作的机制,京津冀三地于2015年12月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目前该协议只停留在初步实施阶段,尚未完全成熟,如果条件成熟,建议可以在国家层面通过人大或者国务院制定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协调机构的设置程序、行为方式、职能范围等作出明确规定,这对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三)完善区域内环境管制关系网络
要想实现区域内有效合作的关系网络,建立区域内环境管制机制,不仅需要区域内各地政府间的整合,还需要政府投入一部分精力到私营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间的合作中。当前,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整合建立,应当注重公私部门间的合作、各地生态环境治理功能以及层级的结合和规制。政府可运用PPP模式,鼓励私营部门加入合作。同时,区域内的环境治理委员会在获得各地政府同意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与私营部门合作,通过投标的形式,将环境治理相关事务外包给私营部门,这不仅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能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可以建立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该区域内各地政府的资源共享,做到区域内生态环境信息的高效性、及时性以及持续性,以便为京津冀环保专项小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四)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补偿及问责机制
关键词 海洋环境 环境管理 信息沟通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国际社会已经达成普遍共识,环境保护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联合国颁布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然而,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监督执行不到位,海洋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缺乏一致性,海洋环境的管理体制不到位而形成的陆海管理脱节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对海洋环境管理的信息沟通产生不利影响。海洋环境信息不仅影响涉海政府部门利益,而且与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息息相关,能否准确、及时地获得相关的海洋环境信息,关系到我国海洋环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以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否得到实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海洋环境信息是合理利用、管理和发展海洋的关键因素。相反,如果我们在大规模、大力度,抑或是无序状态的海洋开发活动下,海洋环境将难以承受,最终将给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海洋环境的破坏,又必然会影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海洋环境信息沟通机制,是指建立的一整套关于海洋环境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反馈的制度和运行体系,以保障海洋环境保护中信息沟通顺利实现为目的。主要包括政府系统内部的沟通,即政府内部各机构、组织、部门和层级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信息传播、交流活动;政府与外界的沟通,即政府与社会大众、媒体、非政府组织等之间的外部有效沟通。以政府为信息沟通的核心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政府系统内部的良好沟通以及政府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外部有效贤ǎ进而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中信息沟通机制的现状
(一)我国海洋环境管理的信息沟通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政府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逐步重视,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沟通领域,以更加透明的方式与社会沟通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制度法律上,国家环保总局为了推动《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实施,于2003年9月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则是一个要求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措施。2008年,我国颁布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通过立法等措施督促政府和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可以提高政府和社会效率,节省社会劳动。
(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
第一,环境保护信息协调机制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跨界”一词概括自然和社会现象诸要素之间边界模糊以及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1]海洋生态环境是跨界特性比较典型的领域之一。伴随海洋生态环境跨界特性这一情景特质的是行动主体的多元性,各主体参与海洋环境保护,信息沟通和共享尤为主要。现实中,存在不同层级政府间,政府、企业、公众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
中央政府注重整体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而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其第一要务是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同时,地方政府会隐瞒海洋环境的污染信息,免于中央政府的惩罚。污染企业虽然损害了整体的环境,但却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这种状况就形成了地方政府违背中央政府政策的现象,加剧了中央和地方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其次,在政府各个涉海部门之间,各部门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尽力占有更多信息,作为利益交换的“砝码”,使自身在部门间处于更重要的地位,这就导致了各涉海部门在海洋环境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
此外,政府、企业、公众之间信息缺乏沟通。三者中,政府拥有更充分的信息。从公共选择理论来看,政府不只是“政治人”,更是“经济人”,政府也会考虑自身的利益。政府及其部门可以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从企业那里得到“好处”。再者,政府大多数海洋资源保护相关的政策往往针对企业,限制企业的污染行为。企业为了逃避政府的监管,往往上报假的环境信息来隐藏自己的污染行为。公众具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但公众的权利往往被忽视,这直接导致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单方面管理。政府凭借其强大的组织优势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取得比公众更充分的信息。有资料表明,我国政府掌握绝大多数的信息资源,但只有20%是公开的。企业通过隐瞒自身的污染信息,不仅可以逃避政府的处罚,也能避免在社会公众之间产生不良口碑的现象,不至于影响企业的利益。
第二,环境突发信息对外通报机制有待完善,外部交流薄弱。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政府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好沟通,对于遏制谣言、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救灾效率、防止行败都有积极、正面的作用。我国在外部信息交流方面还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媒体的尴尬地位。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媒体作用的发挥受制于自身的地位,大多数媒体要依附于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媒体如果要开展工作并发挥作用,往往要先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授权,不然就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二是信息的外部交流不足。受传统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国际交流方面一直比较闭塞,缺乏对外信息交流的经验,尤其是环保信息管理经验严重不足。相应的,我国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灾害信息对外交流机制。
三、促进我国在海洋环境管理机制中信息沟通的建议
信息沟通作为海洋环境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方式、人员配置等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不断促进我国海洋环境管理沟通机制的发展,力争把我国海洋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台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当前,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沟通起着基础作用,信息系统是否完善直接关系着信息沟通的质量,进而影响救灾决策的科学性。我国要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应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互平台,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能够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和相应的各子系统,进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重组共享的系统。可以把电子政务作为平台,建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海洋环境信息共享的数据资料库,确保系统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便于信息及时更新,实现政府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和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政务协作能力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电子化应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包括海洋环境的基本状况,管理相关措施和进展、成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海洋环境灾害等的突发事件和责任主体。相关法律法规应通过电子网络化平台公开,尽力消除政府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实现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为加强社会大众舆论力量对企业环境治理的约束力度,我们要着力推进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化,使政府和社会公众可以及时通过企业网站了解其对海洋环境恢复治理的有关情况,这也便于企业间相互监督。另外,政府可以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评定,设置ABCD档,并通过网络媒体公布评定结果和相应奖惩措施,便于社会各界进行监督。
(二)建立沟通绿色通道,健全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现阶段,海洋环境问题大多与海洋环境信息相联系。如果说海洋环境信息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那么许多海洋环境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公开。企业需要大量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政府需要充足的环境信息来进行决策,统一管理。因此,我们在认真执行现有的法律制度的同r,应不断完善信息公开的法律体系。我国目前有两套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两套监测网络重复建设造成了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整个海洋环境管理体制运作的效率。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共享”系统,来改善政府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企业的信息公开方面,我们可以建立相关网站,在网上及时更新环境信息,使公众可以随时查询,让社会公众监督企业,以此来实现企业环境信息的共享。
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公众三者需要建立起协商合作关系。政府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在整个海洋环境管理中对总体设计、组织、协调和支持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是海洋环境的保护主体,也是污染主体。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通过采用清洁能源的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源,成为海洋环境的保护主体。社会公众主要在海洋环境管理中起着监督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因此,三者之间做到协调统一,才能将海洋环境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三)建立有效的海洋环境突发事件信息对外通报机制
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应该建立有效的灾害信息对外通报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扩展合作,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灾害信息方面的沟通协调。[2]
在发生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将突发事件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发给媒体,通过媒体,实现与社会公众的信息公开与自由沟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特别要带动企业和第三部门积极地参与到突发事件处理活动中。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外的援助和支持,以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在信息对外通报中,政府新闻发言人处于重要地位,他是直接面对媒体政府官方解释或立场的窗口人物。因此,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增加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政务公开,赢得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公信。同时,信息的对外通报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不但要有效利用传统媒体,还要运用手机报、博客、播客、微博等新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利用新媒介技术来组织信息、管理信息,实现信息公开的目的,更好地构建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对外通报机制。
四、结语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信息沟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信息共享、外部通报机制不健全等不足。希望通过建立信息沟通绿色通道、强化信息内部共享和对外通报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信息沟通机制,促使我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信息沟通管理经验,相信我国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会更加成熟完善。
(作者单位为海南大学 )
[作者简介:赵冉(1992―),女,安徽合肥人,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刘湘洪(1966―),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专项项目“海南省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基于整体治理的视角”(Hnkyzy-201404)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管理;创新
前言: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占有一定的信息资源,并实施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抓住机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当前社会,知识管理的兴起对信息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知识管理环境下更好的创新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需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的影响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因此各大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没有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也就无从谈起。而信息与知识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所以说,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也是相辅相成,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平台,反过来,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拓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传统的信息管理对象是内外部管理信息,而在知识管理的影响下,信息管理的范围有所拓展,不仅仅是内外部管理信息,同时又强调了对“第二类”信息管理的重视,即“人”的管理,包括人的思维、经验、技能等具有隐含特征的知识[1]。
(二)更加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对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的信息管理也更加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搜索引擎、数据仓库以及网络技术等都将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支撑技术,更好的帮助企业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三)优化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即在最合适的时间将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此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因此,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中,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必须要做到信息交流能够得到快速的传递,并且还要确保知识的精、准、全、新。
(四)强调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最普遍的实践过程是创造和发现新知识。所以,在现代化信息管理中,就必须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实现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只有知识资源在企业中能够合理的配置和共享,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知识共享[2]。
二、在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创新
(一)信息组织重组。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信息,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在当前的知识管理环境体系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进行信息组织重组,更好的实现信息管理工作。
信息组织重组简单来说就是将原始的信息经过整理、优化进而转化成有效的、集约化的信息系统。这样,企业员工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知识管理环境下,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信息管理的创新,而信息组织重组是创新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需重视起来。
(二)创建信息制度。创建良好的信息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基于对信息管理的影响,企业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形式,注重创建良好的信息制度,从而更好的掌握信息资源,合理组织、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计划方案,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注重信息人的培养。知识管理拓展了信息资源的管理对象,不仅仅注重内外部信息管理,同时也更加注重“第二类”信息管理,即“人”的管理,因此,企业必须要注重培养信息人,重点突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力度,无论是选拔人才还是聘用人才都要慎重考虑,并且还要提高企业信息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各项技能,除了要有前瞻的眼光,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更好的发挥人的思维意识。
(四)重塑信息文化。企业的信息文化在现代信息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在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必须要引进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所以就更要注重对信息文化的重塑。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信息文化,才能更好的推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领导应树立更高的追求目标,激发员工更加积极的工作,带动企业步入全新的氛围,更长远的发展下去。
(五)重构信息系统。如今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当前知识管理的环境下,必须要完善信息系统,才能更好的创新信息管理。因此,企业应注重重构信息系统,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建立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让信息资源更加及时、有效、精准。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才能更加准确、科学、合理的做出决策,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知识管理也悄然兴起,它的到来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更好的创新信息管理模式,更好的发展下去是当前企业需考虑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如何更好的创新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式,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创新信息管理模式,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才能更长远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五水共治; 互动; 微信平台; 地图API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2-57-03
Abstract: The public interaction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Zhejiang provincial "five water governance" proje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government activities in real time and on real spot, an interactive system for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b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he system uses WeChat platform developer mode and Baidu maps API to realize the complaint GPS positioning, and uses Web to realize real-time comment function, so that users can, in a variety of forms, inter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ctivities. Compared with other existing similar systems, the system has stronger user interactivity.
Key words: five water governance; interaction; WeChat; maps API
0 引言
自“五水共治”项目开展以来,各地政府开通了微信平台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目前的微信平台还缺乏互动性和引导性,用户体验差,无法留住用户。本文探讨基于微信平台开发者模式,搭建河流水环境互动系统,实现“五水共治”资源共享共用,以提高广大民众对公益环保项目的支持度,为民众参与政府项目探索新模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微信开发模式
微信平台的迅猛发展丰富了移动和网站接入的渠道,个人可通过开发者模式对微信平台进行开发。微信平台的开发者模式为具有开发能力的公众号运营者提供开发接口,可以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服务[2]。
微信开发技术的基础是掌握消息类型的接收回复。本系统使用SAE新浪云计算平台作为服务器资源,选择PHP+MySQL数据库作为程序运行环境。启用开发者模式后,在新浪云后台对XML代码进行修改可以实现信息回复。微信平台信息交互原理如图1所示,用户发送的信息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器来与新浪云服务后台进行数据交互[3]。
2 设计方案
本系统建设关键在于增加用户互动,包括用户如何投诉、获取反馈水文信息等。所以本系统以增加用户的互动性和优化用户体验为切入点,提出以下设计方案。
微信平台在线投诉,是在接收投诉信息的基础上配合地理位置服务和上传图片功能来简化用户投诉流程。在信息反馈方面,搭建BBS模式的论坛,使用微信平台中的服务器配置URL(服务器地址)和Token(令牌)将新浪云SAE搭建的论坛接入微信平台,使用户可以评论他人的投诉及实时获取官方反馈,反馈的信息借助微信即时回复给用户,极大的增加与用户的互动性。整体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微信平台以在线投诉与投诉信息反馈为主要功能,使用河流关键字智能提示并定位以改善用户的投诉体验。当用户的投诉得到解决时,公众号自动回复投诉结果来优化投诉反馈。而微信平台本身的定时推送功能不仅实现民众与政府机构的互动,拉近了民众与政府机构的距离,也使得“五水共治”项目获得更广泛的关注[6]。
3 具体实现
3.1 水情定位实现
移动端的在线投诉功能主要由GPS定位实时获取地理位置信息,可随时随地举报污染的河流。利用JavaScript脚本在页面渲染地图,将百度地图API加载到页面中,并自定义初始化Geolocation地理定位函数来检验地理定位是否可在浏览器中使用。然后初始化地图,对地图添加定位成功事件,如果检验返回的状态码是检索成功的,则在地图里为该定位的中心点添加标注,并将地图的中心点更改为给定的点。最后对地图添加检索附近河流功能,通过定位反馈的经纬度,为中心点添加河流关键字检索,方便用户找到所要举报的河流,如图3所示。
官网利用标签展示河流污染状况,用户在点击标注后,网页会弹出由文本、图片构成的窗口,更直观地查看投诉信息,如图4所示。
3.2 用户互动实现
为了更好地改善用户体验,自定义服务器端设置关键字自动回复功能。微信服务器解析用户发来的信息,响应相应的操作,回复用户所需的图文或音频。
标签化展示河流污染状况的同时,后台也会定时审核上传的投诉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显示在投诉信息页面里,每条投诉会以一个版块的形式出现,用户可选择相应的版块,对投诉信息进行评论,如图5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微信平台开发、地理定位等技术的应用,设计并实现了河流水环境互动系统,系统各个功能运行与使用的效果较好,特别是具有较好的交互性。经过了三个月的测试及试用,用户通过微信平台实时互动参与河流水环境治理,增加了公众的参与度与粘性。在此基础上,系统还将进一步增加互动性方面的功能,比如,在推广中不断找出问题,提高公众号质量来防止用户流失。定期的用户互动和用户数据行为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系统更合理的实现用户互动。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张秋,杨玲,王曼.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
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4.2:61-65,69
[2] 赵敬,李贝.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初探[J].新闻实践,
2013.8:8-10
[3] 蒋.基于微信的高校师生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广
西大学,2014.
[4] 谢远超.微信公众号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中山大
学,2014.
[5] 岳鹏磊,李连民,李昌清,范伊红.基于HTML5的网络地图研
究与实现[J].无线互联科技,2015.2:38-40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路径
近年来,国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出来,国家同样加大了整治力度,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其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中占据关键地位,获取的数据会对后期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加大环境监测工作力度,以实现环保工作目标,借助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对后期工作效果进行检验。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途径十分有必要。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必要性阐释
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但高污染与高消耗的问题也愈加频繁,使人们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工业污染物在未达标的情况下排放,导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对国家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对落后产能加以淘汰[1]。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环境监测的数据支撑,才能够对环境质量加以辨别,对受污染程度予以精确。所以,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保障,并对生存环境加以保护,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化发展。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虽然很多人均具备环境保护意识,且在实践中不断努力,但环境破坏行为并非朝夕形成,要想使生态环境尽快恢复难度较大,只能在既有基础上尽量提高环境的质量水平。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已经落实,但在作用发挥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
2.1专业人才数量缺失
贯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操作精密仪器设备的技能,并对理论知识加以掌握,针对海量数据实施统计与分析,为此其专业性一定要达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2]。然而,国内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人才数量不多,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不多;②相关岗前、岗后培训力度不足。因此,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人才队伍仍处于落后状态,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监测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环境监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所以监测期间要求引用高精尖设备与仪器。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环境监测设施与设备的版本相对落后,精准度不高且设备持续性老化,对检测数据准确性产生了直接影响。另外,监测数据存在较大误差,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偏低,均不利于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制约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在此基础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及标准更新不及时,较之于其他国家仍相对落后,直接增加了环境监测的难度[3]。
2.3环境监测重要性被忽视
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领导并未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作用;同时,也有部分领导的重视度过高,存在干预不当的情况。特别是对相应数据信息进行审核的过程中,为增强政绩会对监测数据进行随意变更,影响数据准确度,制约后期环保工作的落实。
2.4制度缺失
即便环境监测工作处于落实状态,但仍有很多环境监测机构并未创建质量管理部门,且不具备健全配套管理机制,人员的安排与分工相对模糊,职责权限分配不合理,使环境监测的人员职能出现交叉[4]。另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范围扩大,均促进了制度的创新,因而在相关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调整,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度的不断提高。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途径
贯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应综合考虑当地具体情况,对存在问题加以了解,以科学合理地制定解决策略。其中,环境监测是以准确获取排放污染物信息为目的,掌握环境质量情况,为此,需对现代化监测技术进行使用,对相关数据搜集并整理,将监督力度加大,对服务质量予以改进,使得环境监测和治理获得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确保决策的准确性。
3.1提高质量管理意识水平并完善管理机构
要想对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状况进行全面改进,就应不断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对管理机构加以健全,以实现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要增强,对管理思想加以转变,将管理人员职能发挥出来,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5]。对监测管理和质量管理内容明确分工,将管理人员领导职能彰显出来,确保各环节配备完整,并融入质量管理工作,使环境监测工作获得必要帮助。其次,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和工作技能。因为环境监测的采样检测、样品分析、数据整理、报告形成等环节都需要专业性,因此,对从业人员进行有效培训相当必要。与此同时,监测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十分重要,要求能够互相协调、配合,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高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使环境监测的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健全质量管理机构,专业人员负责制。作为负责人员,一定要对有关质量管理的知识予以深入了解,且工作经验丰富,熟练掌握关于环境监测的内容与知识[6]。
3.2构建健全管理机制
对管理机制予以完善,能够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遵循具体要求落实,对工作人员行为进行约束。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健全性,可以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加以检验,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明确,以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1)工作需求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管理体制加以完善,使所有工作人员职责更明确。(2)对工作内容和管理细则进行规定,使工作流程更完善,工作程序更规范,合理采用相应管理手段。(3)融合定量考核和质量检查,使监测力度增加,保证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增强质量管理的规范性与法治性,不断强化工作人员质量管理意识以及法制思想。(4)细化监测业务质量管理机制,强化其针对性,适当增加监督的力度,使制度失衡的问题得到改变。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合理地运用,使监测水平不断提高,达到自动监测的目标[7]。(5)对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加以完善,增强相关工作客观性与规范性。在与环境监测状况结合的基础上落实考核工作,使各环节均获得合理化评价。
3.3推进质量管理机制运行
以实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正常为目标,对监督机制加以构建和完善,使检查力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效果,实施质量管理应涵括环境监测中的全员、全过程。(1)对各工作人员职责进行明确,使其质量管理意识得以强化,实施自我监督以促进工作的正常运行。基于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将工作人员和设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实现专人专责的目标,保证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强化监测工作的质量。(2)对环境监测制度和管理制度予以明确,严格遵循制度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人的操作,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支撑[8]。(3)监督机制内含括质量管理考核、质量监督制度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等。在质量巡查、质量管理、质控考核等多种途径下落实质量监督活动,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增强执行力。
3.4质控手段的丰富
要想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就要对管理内容以及手段进行革新,对管理保障手段加以健全。在新时期背景下,必须实现监测质量管理领域的有效拓宽,对问题进行多元化处理,进而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在基本监测技术和设备以外,同样需合理选择应急监测方法、在线监测方法与自动监测方法,尽可能地全面监测污染物,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另外,对质控技术的使用范围予以扩大,在采集、分析数据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工作流程的优化,增强监测工作的全面性。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各项设备仪器,合理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要求,进而发挥其性能价值[9]。在此基础上,要对质量管理措施加以完善:①对投入力度的加大,保证实验室的配置更完善,并设置统一化标准;②将标准样品开发和搜集领域扩大,形成健全研究机制和标准,以深入地研发大环境标准物质,实现研究和环境监测水平的全面提高;③购置的标准样品要完善,并落实第三方审核工作;④健全环境监测标准和规范,对规定不足予以弥补,强化规定内容的多元性,保证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标准的统一性。
在数据向信息的演变过程中,知识能够提供一定推动的作用;在信息向知识逐步演变之时,也需要数据的指导。反过来说,知识会对信息的获取和数据的收集产生影响;而在知识对数据选择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需要信息参与进来提供决策帮助。因此,数据、知识和信息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
二、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知识与信息是相辅相成的,能够相互产生影响和促进作用。以此类推,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而知识管理又主要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可以预见的是,它们二者也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深化,信息管理逐步进入到各项管理活动中。管理信息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从而使的信息管理的地位在整个业务管理行业中迅速提升。很明确的说,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信息管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属于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方法中获得收益。信息管理的现有构架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完备的平台基础,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各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但信息管理并不等同于知识管理,他们主要是针对每个不同的问题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两者并不存在谁可以代替谁的关系。众所周知,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与平台。但是相反,知识管理也会给信息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知识管理这一部分,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利用以及知识的评估。总之,知识管理的根本口标是创新,而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的组织和利用。
三、以知识管理为背景进行信息管理的创新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员工需要从组织的内外来获取一些知识,而最后一项知识的共享是非常重要的。而评估则主要是有关知识的目标与反馈的这个过程。这样我们就会了解到信息管理还有一个支持的功能,这更是我们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首先,我们要对信息管理的对象进行拓展。过去我们队信息管理这部分研究的对象基本上都是静态的。但是在当前只是管理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基本上都是动态的。所以,我们不能想过去一样单纯的将信息管理的对象局限在静态这个范围,要加强对动态信息的关注。其次,对于信息管理的目标要进行扩展。所谓的知识管理目标主要就是我们可以把最合适的知识放在最合适的时间然后传递给最合适的人。所以,对于信息管理我们要创造一个较好的交流环境,进而确保知识的准、精、新、全。最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那么信息管理必然也离不开这一部分。过去我们信息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企业的一些资本流进行监控,并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创新,将知识资源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共享,达到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
四、结束语
加强校级管理团队建设,提高决策层领导力
1.引导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
对于校长来说,正确的信息化理念意味着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二是要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有主动接受信息化培训和学习的意识;三是能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把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当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正确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2.提高系统思考教育信息化能力
教育信息化可分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的校长,在关注国家教育信息化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更多的思考自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从系统的视角来思考与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核心环节是信息化应用,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核心环节的是基础因素层,基础因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三个方面,这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实践的三个基本因素。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因素层外面是学校信息化的保障要素层,保障要素层包括学校信息化系统规划、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学校信息化规范与标准以及学校信息化考核评价机制等。
3.提高信息化决策与规划能力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具体应该包括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信息技术具体应用推进四大方面,特别要强调与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如何有效应用。校长在决策与规划学校信息化工作时,需要思考以下一些问题: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愿景(战略方向和前景)是什么?信息技术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怎样的支持与服务?学校如何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信息化的管理,包括政策、制度等?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建设如何合理投入经费?
4.增强信息化的评价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一件财力、人力、物力投入都相当大的工作。作为校级管理团队,应当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需要对经费投入的效益进行关注,需要对教育信息化各系统要素和整体效益进行通盘考虑和全面评估。校长的教育信息化评价能力包括能使用多种方法对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评价具体包括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发展进行评价,对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能力、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评价。
加强中层管理团队建设,
提高中层团队执行力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需要信息化管理。作为学校中层管理团队,其高效的团队执行力,是保障学校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1.牢记三个关键词:高度、速度、力度
①高度。优秀的决策执行者总是“立足本位,站足高位”,胸有全局、视野开阔,能预见到正确决策执行后的良好效果。但是又能脚踏实地地立足本质,不冒进,不贪功。要把各部门工作置于全局之下,找准位置,按时进行,包括有时牺牲一点部门的利益(人力、财力、物力),能够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始终牢记全校一盘棋,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中观的操作。②速度。学校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速度是很关键的,特别是常规工作,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率。速度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彻底,这是一个中层干部应有的基本素养。③力度。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擅长使布置下去的任务得于执行,不只是布置任务、做决定,重要的是检查,是落实,是研究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新问题。有些人的许多工作之所以做得虎头蛇尾、有头无尾,主要原因不外是信息递减、自我取舍、习以为常、借口变通、强调客观等等。
2.增强三种能力
①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引导能力。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中层管理团队的引导作用对信息化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中层要多方面协调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创设学校信息化文化氛围具体是指要创设教师和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通过组织各类信息化应用的评比来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与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②信息化制度执行能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推进需要制度来保障。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信息化应用的各种制度,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使用与网络安全保障的各种制度,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各种制度。通过制度来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制度来规范与保障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推进。③信息化道德和法规的引导能力。信息化在学校的应用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因此,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对信息道德准则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使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信息道德观和健康心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力
在学校信息化的进程中,一线教师是推进教育创新的主体。为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理论素质,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拓展信息技术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模式、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不断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将信息化由简单的、一般性的辅教学变为思想观念性的东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管理上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操作性强的目标
目标是凝聚教职员工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共同行动的基础,只有操作性强的目标才能更易实施,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首先,需要确立正确而又现实的目标。其次,简化目标,用简洁的语言阐述每个人的工作目标、责任、重点和标准,以使每个人都很好地理解目标的精髓,最终达成共识。
2.建立完备的执行系统
再好的决策都只有通过执行层努力有效地执行才能实现。执行系统包括两子系统:(1)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基层干部教职工,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管理者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对于发现的执行不力的各级干部和教职员工,校长应及时给予批评,不能有任何缩水,不能打任何折扣,这是决定全校工作执行效果的关键所在。(2)教职工基层干部中层干部副校校长,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这就让每个干部和教职工同时是执行者和被执行者,既行使权利又承担责任,使执行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系统,充分体现民主和科学的管理理念。
3.建立公正的执行评价制度
公正的执行评价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评价制度是全体员工充分讨论、集中了多数人正确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其次,公正的执行评价制度把握宏观和细节,宽严有度。最后,奖惩明确。褒奖“合乎学校利益的行为”,惩罚“不合乎学校利益的行为”,就会有效地督促员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工作的效率。有“功”从下面员工开始奖励,有“过”从上面领导者开始处罚。员工的失职犯错,管理者也要承担领导责任。
4.综合运用“二八定律”和“长尾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