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社会实践的成效8篇

时间:2023-06-22 09:12: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实践的成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实践的成效

篇1

一、加快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多次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但由于各级对加快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而进程缓慢。加快城镇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我县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是由城镇创造的。各项税收也主要来源于城镇。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结构的调整已达到较高程度,农村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减缓。而经济的继续发展将主要依靠城镇经济的发展来支撑。

(二)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城市化既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化可以为工业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市场、发达的教育及先进的城市设施。同时可以大大增加有效需求。

(三)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改造城镇服务设施,居民生活水平也会随之而提高。无论从交通、住宿、吃、穿等各方面都会更加便利,同时也会使大大增加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四)加快城镇建设能够有力地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建设,吸引大批农民进入城镇工作和居住,必然会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

(五)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条件。据有关专家估算,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的合理比值范围是0.9―1.5之间。目前,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城市化滞后问题。2005年金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32%,而城市化率尚不足20%。因此需要城市化率迅速增长,达到与第三产业的比值范围,才能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六)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加快城镇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且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迅速吸纳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就业,从而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七)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收已全部取消。以后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于城镇经济的增长。只有不断加快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025万元,其中县直10177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8.1%,可见发展城镇经济对财政收入是何等重要。

二、我县城市化水平现状

从总体上讲,我县的城市化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城镇登记人口为10.64万人,占普查总人口的17.66%。也就是说2000年我县城市化率仅17.66%(通常人们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作表示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反映城市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县城市化水平离全国36.1%和全省38.0%的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差距。根据9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1990年我县城市化率约为12.11%,10年间,我县的城市化率仅提高5.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仅提高0.56个百分点。2005年底我县的城镇人口约12万人,比2000年增长12.8%,城市化率还不足20%。5年间仅提高了2个百分点。而2005年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了75.4%。可见我县城市化进程远远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进程太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5年底我县非农业人口7.85万人,仅比2000年增长10.7%。

我县县城城区现状是:2005年底县城城区人口9.5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5.6%。建成区面积9.3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5%。无论城区面积,还是城区人口其规模都比较小。城市建设水平也比较低,城市供水、城市供暖、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我县的镇区建设则差距更大。首先几乎所有镇区都没有排污设施,其次大部分镇区没有自来水设施,另外还有许多镇区道路建设较差。

当然我县在发展城镇建设方面也有许多有利因素,首先旧城改造工程正加速进行,其次交通已比较发达,县城到乡镇村之间已通公交车;第三我县已建成电话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电话普及率已达74%,城区电话普及率达127.8%;第四部分乡镇的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与临近的兄弟县相比我县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比较快。

三、加快城镇建设的想法与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城镇发展的不利因素。从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陈旧的户籍制度是制约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县城规划区内的农业居民可转为城市户口,原金乡镇辖区内的行政村可改为居委会,居民转为城市户口。

2、外地居民在金乡长期经商或居住的可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3、外地居民或本县农民在城镇购买住房的可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4、建制乡可考虑改为建制镇。目前我县还有4个乡未改镇,应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乡改镇工作。

5、镇驻地行政村可改为居委会,居民户口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6、镇驻地四周行政村其农民收入以非农产业为主的也可考虑转为居委会,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7、人均耕地半亩以下的行政村可考虑转为居委会办理城镇非农业户口。

8、农民凡是愿意到镇驻地居住或经商的可办理城镇非农业户口。

(二)发展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镇建设应着眼于发展经济。

1、科学规划城市化发展蓝图,要把城市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体系中,处理好土地、环保、交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力争到2020年末,使我县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2、强化城镇驻地的带动功能,促进城镇产业聚集。县城以开发区建设为龙头加快城区经济发展。而乡镇则以乡镇驻地的经济园区建设为依托,积极吸纳外资和人才。力争在5年内每个乡镇都能建成1―2个规模较大的经济园区。

篇2

1建设园林城市的探讨

1.1可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通过建设园林城市,将建平的城市、街道、森林、水系等特色资源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座具有“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居相依、人在景中”的森林城市。为居民创造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健康、持久地发展。通过建设园林城市,进一步提高县城生态质量,改善人居条件,优化经济发展。

1.2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标志

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创建园林城市,让居民生活在有山、水、林、花、草、鸟的优雅地方,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风貌。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1.3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建设园林城市,能够给人们提供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对招商引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1.4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建平县是清朝末期建立的一座具有人文历史的新兴城市,是集城、林、山、河四大自然景观于一体的中国北方著名旅游休闲圣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机遇。建平县地理位置优越。明显的地域优势对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建设园林城市”平台,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弘扬生态文化,可以发挥林业在绿色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建设园林城市发挥的效益

2.1生态效益

美化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在扩散和气流运动中遇到森林冠层会被树木枝叶吸收、过滤、阻隔,最终分解。同时,大量栽植乔木树种,可以优化城市内街道遮阴树木的配置,起到了美化环境、减弱噪音、提供负氧离子及萜烯类物质的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降水通过被树冠截留,与林地土壤蓄留,再通过植物吸收与蒸发返回大气,起到调节雨量的作用。到2018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由43.9%提高到现在的44.6%,林分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水源涵养林将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增加碳汇,减缓温室效应。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林木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利用光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碳元素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温室效应。另外,乔木的枝叶能够遮挡阳光,从而降低城市空气温度。防风固沙,构筑生态屏障。建平县处在三北地区,沙化、沙漠化土地在不断扩大。通过园林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进一步防止辽西地区受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侵,构筑抵御蒙古高寒气流东下南移的有效屏障,对保障“环渤海经济圈”的生态环境和“京津唐生态防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维护生态平衡,协调发展。通过建设园林城市,植物资源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必然会给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使植物、野生动物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

2.2社会效益评价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园林城市,使城市得到优化、美化,街道整齐、楼房林立、树木成荫、城区森林绿地布局合理,增加了生态休闲游憩地面积,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森林城市建设,有利于带动当地水、电、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娱乐场所等服务设施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而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平县建设园林城市的各大工程对种苗的需求量较大,这对当地苗木产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带动木材加工、油料加工、种子加工、种苗、特色经济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

3经济效益评价

篇3

在即将圆满完成“十五”发展任务、着手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举办城镇建设规划培训班,召开城镇建设工作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整个活动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效果明显。两天来,通过看,看苏南的城镇建设、园区建设,大家开阔了视野,看清了方向;通过听,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大家开阔了思路,增长了知识;通过讲,市委陈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建设局、国土局、小纪镇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大家开阔了胸襟,振奋了精神,明确了目标,增强了信心。会议结束前,倪市长还要作部署,提要求。下面,我简要谈一些个人想法,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小城镇,大课题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就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对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城镇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关节点,在接受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离不开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步伐不加快,工业化就失去了载体,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就失去了支撑。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化进程能够直接带动最终消费需求,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推动了城镇规模扩张和功能完善,同时城镇规模扩大了,功能完善了,环境变美了,吸引力增强了,就能带动和吸引更多的投资。结合的实际来看,小纪镇建成了全国卫生镇,丁伙镇正在创全国文明镇,这就是我们一个地区发展的对外名片。邵伯镇依托老镇区、湖区发展旅游服务业、餐饮业,武坚镇“三区”(工业集中区、镇区、农业园区)联动发展城镇,等等,各镇在坚持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共同推进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这些事实证明,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只有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我市“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的奋斗目标才能加快实现。

三是促进农民富裕的重点环节。“三农”问题影响全局,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从长远来看,治本之策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践已经表明,富裕农民最关键的是减少农民。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使大多数农民从农业走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走向城镇,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农产业的发展,把经济“蛋糕”这个分子做大;农业人口的有效转移,把农民这个分母尽量做小,结果不言而喻,农民的收入水平、富裕程度、生活质量就大大提高了。因此,农民也就能享受到更多的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二、小城镇,大文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写好小城镇建设这篇时代的大文章,在审题要清的前提下,关键是抓好规划这个龙头,纲举目张。编制好、执行好城镇规划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规划编制水平的高低和规划执行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城镇的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规划好,事半功倍,惠及子孙;规划不好,事倍功半,殃及子孙。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从规划抓起,坚持按规划实施。具体要把握好三点:

一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城镇规划要着眼长远、超前考虑,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规划的起点一定要高,实施可以分步骤进行。国外很多城市的规划上百年都没有变过,拆迁这个概念很少用到了。各镇要根据新一轮区划调整的新情况,抓紧修编城镇规划,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搞所谓的“先上马,后规划”、“干一段,看一段”;也不能因为现有人力、财力的限制,就降低规划标准,不能再干“今天建、明天拆”的事,要给后人留下财富,留下空间,不要留下包袱和遗憾。要增强创新观念和精品意识,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详细计划,都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在规划工作上,要突破城乡空间分割的限制,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来考虑城乡发展框架,统筹区域城镇规划,统筹镇村规划,形成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

二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规划的科学性怎么理解,从基层的实际考虑,规划的科学性有三个基本要素:定位要准,功能要清,特色要显。从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小城镇建设虽各有长处,但我以为,小纪镇略胜一筹。如石雕搏浪,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民族特色,又有里下河水乡风情。各镇在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盲目攀比,不要跟风效仿,一定要打造个性,彰显特色。沿运河的就搞运河风情,沿江的就搞大江风光,里下河地区就搞里下河特色。城不在新,名在特色;镇不在大,优在功能;楼不在高,美在环境。

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目前在规划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规划不够完善,一个是执行不够严肃,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坚持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各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好项目审批的规划许可关、项目的跟踪检查关和对规划部门的监督约束关,使规划真正落到实处。为了使规划得到广泛的、自觉的执行,我们还要十分注重规划的宣传,要注意和防止将规划金屋藏娇,束之高阁。要将规划进行广泛地宣传,充分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既重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又提高规划的公认度、知晓率。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对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三、小城镇,大手笔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谱写时代的新篇章,在审题深、思路清的前提下,要有大手笔。审视课题、编制规划都属于理念问题,而大手笔就是实践问题,是个物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紧扣发展。一个地区的发展,城镇建设是外在形象,经济发展是内在支撑。因此,要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工作思路,不能就城镇谈城镇,必须从发展城镇的根本目的出发,从发挥城镇的功能出发,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形式支撑,表里如一、形神兼备。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镇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农业园区建设统筹考虑,既集聚“人气”,又集聚“财气”,有了“人气”、“财气”,就会逐渐形成“名气”。

二是深化改革。城镇化进程的快与慢,关键取决于改革力度的大与小。回顾近几年来,我市城镇建设步伐之所以加快,就是得益于改革。要继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土地流转,鼓励规模适度经营;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创新集镇管理体制;要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走以地生财、以镇建镇、滚动发展、良性互动的路子。还要坚持各项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公平竞争,好中选优,提升建设水平,降低工程成本。

篇4

1.公共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将“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规划了小康社会的新格局。具体文化建设而言,笔者认为未来的小康社会在文化方面应具备一些特征,即小康社会应是一个学习型、知识型、文明型、信仰型社会;并且公共图书馆在这四个特征的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1文化引导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

在当今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知识的创新不断加快,因此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地区信息和知识的聚集地,是人们汲取文化知识的殿堂。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公共图书馆有着独特的优势。鉴于此,图书馆应该利用其丰富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引导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广大读者的读书意识,让读者养成学习的习惯,并且扩大影响范围,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自觉读书,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

1.2文化输出建设知识型小康社会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小康社会也必将是一个知识高度发展并不断创新的知识型社会。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该利用其知识宝库的特征,充分发挥其文化服务的职能,实行文化输出,最大限度的将知识传输给社会。一方面,将社会上的最新知识及时有效的汇聚到图书馆,使其成为全社会知识的聚集地,最大限度地汇聚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将聚集的文化知识及时有效的传输给社会,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沐浴到知识的阳光。

1.3文化服务建设文明型小康社会

要建设文明型的小康社会,就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使社会成员具备较高的文明素养。公共图书馆应该开展各种文化服务活动,在文化服务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使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较高的道德涵养,形成高尚的文明习惯。以此为基础,将文明风尚扩展至家庭、企业单位然后推广到整个社会。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

如前文所言,公共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文化引导、文化输出、文化服务、文化熏陶的作用。可以说,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1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形成特色

周口市人口多,文化基础薄弱。如何通过图书馆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是图书馆面临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针对这种现状,局领导就为图书馆确立了“立足实际,创新手段,形成特色”的发展思路。在工作过程中,市图书馆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以文化惠民为主题,创新工作为途径,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方针。

2.2注重馆员综合素质建设,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馆员是图书馆发挥其职能的重要媒介。一个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不仅能对图书馆文化引导职能起到推动作用,而且能够帮助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为此,我馆专门组织馆员进行技能培训,让馆员在工作技能上过硬。平时,图书馆还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月底进行业务技能考核,对成绩比较好的馆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对馆员工作技能的强化,使每一位馆员掌握了娴熟的工作技能。

2.3不断充实馆藏,增加馆藏量

周口市图书馆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新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藏书量少,是一个现实而棘手的问题。扩大馆藏量,满足人民群众读书需求,是市图书馆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我馆制定的自身发展的首要策略。

我馆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其一,筹集资金,对外购书。虽然资金不是很充裕,图书馆把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新书的购买上。从开馆至今,图书馆已先后五次购买新书,购买金额50多万元,新进图书2万多册。其二,发动社会力量,踊跃捐书。宋河老子国学研究会,为图书馆捐书2万多册,价值200多万元。去年7月在全市范围内发起的向图书馆捐赠书刊活动,共有100多家单位参与,捐赠书刊35万册,其中书籍3万多册,极大的丰富了馆藏量。

2.4内外结合,扩大社会影响

篇5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历程,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须善于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善于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正如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这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动态的、生成的,而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历史与社会课应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新特点。

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倾向:过分偏重知识、记忆,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和经典知识,以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学生是被动的,人为地加大了学习难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成了枯燥、痛苦的代名词。学生心目中优秀的历史与社会课是:课堂活跃,师生合作好,内容充实吸引人,讨论性强。本文旨在对有效课堂教学实践生成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1)动态生成所谓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展开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碰撞的课堂教学,及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里的“新问题、新情况”就是“资源”。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2)教学预设通俗的讲,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什么是预设?“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展开之前的预先设计。设计的基础至少有两个:一是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能、情、意);二是课程标准(教师自身对标准的解读和内化)。

三、研究原则

(1)兴趣性原则。兴趣性特征是指课堂教育总是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从初级的兴趣到高级的兴趣,从不稳定的兴趣到稳定的兴趣,从短暂的兴趣到长久的兴趣,直至终身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

(2)成功性原则。成功性特征是指历史与社会课堂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

(3)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虽有一定的模式但不可以因循守旧,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在有效教学与合理安排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4)合作性原则。动态生成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历史与社会的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1.充分预设保生成

一堂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应该是课前“精心预设”和课中“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的课。课前预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诸因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它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课堂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是依赖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

(1)吃透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或重组。例如:在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PRED问题时,教材是按“世界人口――世界资源――世界环境――中国人口――中国资源――中国环境――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么个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顺序由于跨度大,学生往往难以从整体上把握顺序。我在教学中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照“世界人口――中国人口――计划生育;世界资源――中国资源――节约资源;世界环境――中国环境――保护环境”这么个顺序进行重组,这样使得知识条理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学生总体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研究学情。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有过什么样的生活体验,从而联系教材,设想出易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话题和情境,促成课堂的生成。例如:在讲中国环境问题这课时,可以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反映中国存在的环境问题的表现。黄河断流、海河污染、北方沙尘暴这些现象对我们的学生来讲都离得比较远,没有具体生活体验。上课时我可以用农民焚烧秸秆、河道污染、农田大鹏薄膜污染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材料来替代,这样既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预测“可能”。教师应对预案设想得细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些,使预设具有强烈的预测性和应变性。例如:讲抗美援朝这一知识,对于战争结果的讨论,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美国没有投降,只是签署停战协定,就说我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老师课前没做主功课的话,估计很多老师会被学生当场难住了。反之老师能准备充分,学生还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

2.营造氛围促生成

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能够生成动态资源的课堂氛围也必然是和谐、宽松的。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思考、探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要。教师也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至高点,促成课堂教学资源不断生成。

我们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遇见了一个我们预设之外的问题。一些教师会认为这个问题不适宜回答或者偏离了教学目标,往往会以“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后再谈”答复。那么,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问题在课后被真正地答复了呢?结果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那么学生的主动思维和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提问或者见解,不要随意地加以敷衍,而要真正地关注。如果真的在课堂内没有办法实践的,那就要在课后与学生一起参与解决,不能不了了之。当老师真的做到这些时,会使学生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老师是重视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会不断地被激发,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智慧的不断交汇。

例如:在讲三国鼎立原因的时候,课堂上有学生把原因归结为诸葛亮的杰出贡献。“隆中对、出师表、草船借箭、空城计”都被学生搬到了课堂上,如果在这些问题上讨论时间过多,那就偏离了教学目标了。当时我对学生说,既然同学们对诸葛亮这么有兴趣,那下节课我们专门来讨论这个历史人物,同学们先去查询下资料做足功课。第二节课我就让学生专门对诸葛亮这一人物进行了讨论,同时让学生观看了易中天品三国。学生终于明白了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以及民间形象的区别。既调动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也增长了阅历。

3.有效选用引生成

课堂经过充分的预设和氛围的营造,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这就为动态生成创造了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捕捉住这些生成的资源,并通过对这些资源的适度选择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的目标的生成。同时,新课程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恰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从而有效地运用生成性资源。

(1)灵活地选择。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价值高的,也有价值低的。对于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教师要鼓励运用;对于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教师要采取机智的方法,让思维归队,回到预设中来,要使生成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亮点,而不是导致散乱的盲目活跃。

例如:在讲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时,有的学生讲到了民族通婚的时候用了“民族杂交、杂种”这些词汇。我首先耐心的和同学们讲“我听过袁隆平研制成功了杂交水稻,马和驴能杂交出骡子。“杂交,杂种”这些词汇用在形容我们人身上大家看是否合适?”。学生开始意识到用词不当了,然后我再让学生寻找更贴切的词汇来替代,最终引导学生往民族融合的角度思考。

(2)有效地利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会生成许多亮点资源和问题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做出教学调整,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力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对原有技能的深化、突破和理解,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实行总统制后政体仍是共和制?”我就反问道:“为什么实行总统制就不能是共和政体呢?”他回答说:“总统就是国家首领,无所不管,与封建君主没多大差别,所以就不可能是共和制。”显然,他把资本主义国家总统和封建国家的君主混在一起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就向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体形式,并把总统和封建君主作了比较。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

五、体验与反思

1.懂得尊重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学生差异性

尊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采用适宜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保证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2.善于寻找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最佳结合点

为了上好一节历史与社会课,我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感觉到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依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预设,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在预设中寻找、发现各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教学才充满活力。

3.注重把握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协调性

预设是课前的准备,生成是教学过程,两者互补,是相辅相成的。在上课时,有时按部就班地按照预设来进行,丝毫不变动,这样不利于产生好的生成,使整堂课失去了活力。有时由于在执行教学过程时遇到一点阻力,不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马上改变教学内容,使原来的预设成为一张空纸,偏离了教学目标。因而我们的教学预设不应是单维的、封闭的、主观的、静态的固定教案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教案设计,创设生成预计空间,创设教学情景及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丽英.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动态系统的分析[J].中国学校历史与社会,2007,(9).

[2]赵超君.预设还是生成[J].中国学校历史与社会,2007,(8).

[3]杨银付.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彭丽富.让“意外”促进课堂生成[J].中国学校历史与社会2006.11.

篇6

今天是正月初十,节后第四个工作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中央关于“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更高水平推动生态领先特色发展,低碳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必须大力抓;二是贯穿“聚焦创新、突出亮点、补好短板、体现均衡”的方法论,推动今年工作起好步、“十三五”发展开好局,低碳城市建设任务艰巨,必须重点抓;三是贯彻全省、全市作风建设大会的新要求,各项工作早上手、快推进、求实效,低碳城市建设基础良好,必须持续抓。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为开好这次会议,市政府精心筹备,晓明市长亲自牵头协调,洪水市长靠前指挥,分管市领导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做得很充分、很到位。刚才,市低碳办总结汇报了2015年工作情况,洪水市长就2016年重点工作作了部署,5家单位汇报了低碳示范项目推进计划,7个辖市区和市10个重点部门递交了责任状,会议开出了新动力,开出了好效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咬定生态不放松”,在坚守与创新中探索低碳发展的“镇江道路”,2014年底视察时评价“卓有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希望“继续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全国作出更大贡献”。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和谆谆嘱托,让全市上下深受鼓舞、倍感振奋。2015年,我们按照“强基础、抓示范、明路径、争政策、造氛围、优考核”的工作思路,以“三个率先”为目标,以“四碳”创新为关键,以“九大行动”为抓手,扎实抓好规划引领、目标约束、行动减碳、平台支撑、机制保障等各个环节,拿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低碳城市“镇江模式”走在全国前列、走上国际舞台,极大地提升了镇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事实再次证明,一切在于干!新的一年,只要我们按照今天的会议部署迅速有力地干,按照既定的推进计划扎实高效地干,按照递交的目标责任状创新务实地干,就一定能干出低碳城市建设的更多精彩。下面,我从工作推进的角度,讲四点意见:

一、全局性的大事必须放在战略位置来推进

低碳城市建设是涉及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事和实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以科学理念和系统思维来认识、谋划和推进。

1.要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出发,认识低碳城市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每一个发展理念都指向现实的发展问题,其中对“绿色发展”,作了反复强调。1月5日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要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再次作出深刻阐释,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绿色发展之要义,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这些重要观点突出强调绿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要从增创特色优势出发,谋划低碳城市建设。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打“生态牌”“绿色牌”,省委、省政府近期将召开的第一个全局性重要会议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大会。镇江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区、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和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更要立足“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众望所归、民心所向,优势所依、潜力所在”,更高层次谋划低碳城市建设,优化顶层设计和战略路径,推动绿色成为镇江发展的鲜明底色,推动“生态领先”成为镇江最重要的特色竞争力。

3.要从抓实“六个年”出发,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六个年”的部署,每个年都与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联。比如“创新转型提速年”中的产业中高端发展,“产业项目突破年”中的提高项目质量和园区集聚功能,“生态镇江提升年”中的加快工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强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改革开放深化年”中的完善生态云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四碳”创新,“民生保障强化年”中的重点民生项目包含了低碳项目,“治理体系完善年”中突出环境保护等三个重点加强地方立法,等等。全市各级要把低碳城市建设作为“硬抓手”来把握,作为“硬指标”来落实,作为“硬任务”来推进,努力干成“六个年”中最出彩的一项工作。

二、奋进性的目标需要全力作为去实现

2012年11月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启动伊始,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2020年在全国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的总目标,这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了整整10年,充分体现了“奋进”的要求。目标鼓舞人,实现非易事。全市各级要自觉担当作为、全力以赴去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目标变成现实。

1.细化“目标表”。统筹好当前和长远,在排定2016年任务基础上,结合细化完善“十三五”规划,结合市委全会提出的“力争率先创成全国低碳示范城市”目标,围绕2020年这一节点倒排序时,逐年明确阶段性目标,统筹谋划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具体任务,科学制定碳排放阙值、单位能耗、能源结构、空气质量、绿化水平等年度指标,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示范性强、带动面广、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确保低碳城市建设稳扎稳打、有力有效、久久为功,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2.织密“责任网”。责任状就是军令状。7个辖市区以及市各重点部门要按照“往下落一个层次”的要求,进一步把责任分解落实到位,确保说了算、定了干、干则成。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式落实”,对低碳“九大行动”、低碳建设示范工程等任务,要把责任落实放在首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的责任网络,确保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干,每个目标能落地、能兑现。

3.用好“指挥棒”。目标能否完成到位、责任能否履行到位,考核是重要的指挥棒。市低碳办要牵头建立强有力的督查跟进、调度协调和考核奖惩机制,联合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跟踪了解情况,督查建设进度,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严格兑现奖惩,对因主观原因没有完成目标的单位和责任人严肃问责追究,以此倒逼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地。

三、探索性的举措一定要抓在实处创经验

试点工作的一大特征,就是探索性开创性很强,没有现成模式可照着套,没有现成经验可拿着用,没有现成路子可跟着走。在低碳城市建设上,我们必须勇于先行先试、善于创新探索,深入推进低碳试点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为全国发展探路”中形成更多镇江特色和镇江经验。重点深化“三大创新”:

1.深化“四碳”创新。在已有基础上,以“生态云”为核心,更大力度抓好资源整合,着力提升数据分析比对、综合研判和实践转化能力;以碳排放达峰路径探索、碳评估导向效能提升、碳考核指挥棒作用发挥、碳资产管理成效增强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碳转型、项目碳评估、区域碳考核、企业碳管理,进一步打造我市低碳建设的突出亮点和优势品牌。要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偏重、化石能源消耗占比较高的现状,发挥“四碳”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引领推动作用,一方面,对照国家考核和碳配额发放时间表,着力做强先进制造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精生态农业,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集约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夯实低碳试点的产业根基。另一方面,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统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园区循环化改造、大气污染防治、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重点任务,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低碳能源体系,确保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下降双控”的目标。

2.深化制度创新。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更多从体制机制上深处着力。一是全面落实并刚性执行主体功能区制度,以此为“龙头”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和城镇体系,推动全市各级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理念,有效遏制无序开发、重复分散、浪费资源等问题,加快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二是坚持以市场化机制推进低碳建设,包括推动碳排放权交易、设立低碳发展基金、发展低碳“互联网+”、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等,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积极争取各类支持来实现,以低碳发展保护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三是积极稳妥探索低碳发展地方立法,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碳排放管理,通过立法引领和执法规范双管齐下,更好地保障低碳城市建设在法治化轨道上行稳致远。

3.深化模式创新。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找准抓手,深入落实低碳“九大行动”,创新项目化推进的方式方法,尤其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行动,必须扎扎实实抓到位,确保成果可观可感、可评可考,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更加注重典型引路,在全力打造生态新城重大亮点,加快推进“零碳岛”、官塘低碳新城等示范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技术应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慧城市建设等,积极谋划推进一批碳减排潜力大、投资强度高、带动效益好的典型样板工程,以点带面放大示范效应、促进整体提升。更加注重开放合作,拓展中美气候峰会、联合国巴黎气候峰会成果,在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领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创造性地吸收借鉴国外的好做法、好经验,因地制宜转化成低碳建设的新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抓“三大创新”,一定要把出发点放在“有用”上、落脚点放在“实效”上,真正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中充分发挥“低碳效益”,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地促进“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促进更高水平生态领先特色发展。

四、系统性的工作务必协调联动同心干

低碳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全市各个层级、各个条线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联动,构建“一条心抓推进、一盘棋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1.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由市低碳办牵头,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制定低碳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主要任务、重点内容、保障措施等,尽快形成文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讨论后下发。加强对规划的宣传解读,以具体生动的“蓝图”凝聚人心,让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支持低碳城市建设。

篇7

关键词:数字城市;基础测绘;3S技术

数字城市中,包含大量的功能模块,而基础测绘有利于实现各项功能模块的融合应用,提供数字城市建设时所需要的信息,规范数字城市的规划。基础测绘是一项信息化技术,满足数字城市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基础测绘提高了数字城市规划的准确度,发挥基础测绘的优势。

1 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的有效应用

结合现代化数字城市建设,分析基础测绘的实践应用,例举比较常见的几点应用。

1.1 基础测绘下数字城市建设

数字城市建设中,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如:GIS、GPS。而基础测绘的应用,将数字城市建设所需的技术引入到测绘现场,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应用。目前,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时,引入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用于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高效的测绘方法,体现基础测绘的多样化优势。基础测绘中的信息技术,构成了基础测绘系统,在多个方面上保障数字城市建设的规范性,落实系统性的基础测绘技术,一方面提高了数字城市的建设速度,另一方面维护测绘的准确性。

1.2 基础测绘在城乡建设中的应用

城乡规划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时采取基础测绘,可以按照城乡的现状,提供可行的规划方式。数字城市在城乡问题建设上,必须以最基础的地理规划为主,而基础测绘能够在空间上准确的定位城乡规划,同时利用地形图的方式表现城乡规划的结果[1]。近几年,我国城乡建设的速度比较快,加快了城乡建设的速度,按照数字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基础测绘找准城乡规划中的信息元素,测绘部门规划信息元素,为城乡建设提供科学的测绘信息,完善城乡规划的内容,进而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的速度。

1.3 基础测绘服务于防灾应急系统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理空间,需要具备防灾应急的能力,用于降低灾害的发生机率。数字城市在构建防灾应急系统时,通过基础测绘收集地理数据,着重分析城市地质的空间信息,找出可能潜在的安全隐患,如:地震、水灾等,利用集成化的方式规划到同一个系统内,根据数字城市的防护需求,设计防灾应急系统。防灾应急系统内的地理信息较多,应该落实基础测绘的应用,集中预防地质灾害,在基础测绘的应用下,实现公共状态的预防。

1.4 基础测绘提供城市建设的保障

数字城市建设状态越来越明显,各种技术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为推进数字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持[2]。例如:基础测绘辅助数字城市建设中的监控系统,按照数字城市的要求,构建遥感影像获取系统,专门收集地质空间信息,如:灾害情况、地理信息等,第一时间内整合所需的信息,服务于救灾过程。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监控中占有很大的应用比重,结合数字城市建设的需求,完善基础测绘的有效应用。

2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改进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处于逐渐成熟的发展状态,结合数字城市的建设实况,还需在基础测绘中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2.1 推进数据的共享

数据共享可以提高基础测绘的服务水平,加快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时效性。我国城市发展的速度不同,数字城市建设的效果也不同,为了实现数字城市的协同发展,基础测绘部分应该具有数据共享的特点,共享地理数据、空间信息,缩小数字城市的建设范围,各类基础测绘的数据存储后,可以随时进行调用,消除了测绘数据浪费的情况。基础测绘中的数据共享,统一数据的使用标准,规范了数据的不合理性。

2.2 平衡基础测绘的发展

基础测绘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我国存在部分城市在完善数字化转型时,忽视了基础测绘的应用,未能有效的编制基础测绘,导致数字城市建设规模不平衡,缺乏基础测绘的支持[3]。基础测绘信息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必需因素,融入基础测绘信息后,才能保障数字城市建设的平衡发展。

2.3 促进基础测绘的创新

基础测绘缺乏创新的能力,仅停留在软件应用上,脱离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按照数字城市的建设发展,基础测绘表现出停滞的缺陷,应该实行测绘创新,构建基础测绘数据库,归类存储城市测绘的数据,促使数字城市建设时,不需要重新进行基础测绘,直接使用数据库内的信息即可。

2.4 拓宽基础测绘的范围

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的时间较长,应用范围受限,所以拓宽测绘范围,是基础测绘的改进要点,准确的实践基础测绘的信息。拓宽基础测绘范围时,应该丰富测绘产品的使用,普及先进测绘技术的应用,快速实现数字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体现基础测绘的优势和价值,完善基础测绘信息的应用,保障数字城市的顺利建设。

3 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测绘的发展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测绘,朝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是实现GPS、GIS、RS的一体化应用。3S技术的一体化应用,提高了基础测绘的效率,各项技术之间相互辅助,根据数字城市的根本信息,构建测绘信息网络,有目的的控制测绘信息的应用,全面记录数字城市的建设数据[4]。除此以外,基础测绘发展中,还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市场化发展,减轻基础测绘的使用压力,确保基础测绘的稳定发展。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测绘,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还要具有规范性,避免引起测绘误差,进而优化数字城市测绘环境,保障测绘结果的准确度,监督数字城市建设的标准化进行,强调测绘发展的基础性。

4 结束语

基础测绘的系统性强,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数字城市的精确化建设。目前,数字城市建设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基础测绘提出很多要求,积极发挥基础测绘的优势,完善数字城市的建设,以免影响数字城市建设的效益,进而体现出基础测绘的优势与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倬.从数字城市谈城市测绘的发展[J].北京测绘,2003,4:1-5.

[2]李维森.浅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的创新[J].测绘通报,2011,9:1-5.

[3]沙从术,潘炳玉,魏利敏.谈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6:77-79.

篇8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让人民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图书事业的发展,而在农村,这项事业发展又相对落后于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不能不对此给予极大关注。

一、充分认识农家书屋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大多数,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无疑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发展农村图书事业,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客观要求。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撑作用

在当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农村,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地方,落后文化和伪科学、腐朽文化和颓废势力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对抗,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如果我们不能有力抵制和消除,就会大大迟缓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人们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这些都需要先进文化建设来实现。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及时地体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把优秀图书推向广大农村,推向农村的广大读者,使他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补充新知识、新营养,用科学的、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去创造、去开拓,就能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智力支持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文化的发展相伴随,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支持。国际的挑战、国内的竞争在农村体现尤为明显。这些挑战和竞争有经济实力方面的,有科技实力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人口素质的挑战和竞争,科技能否兴农,图书作为一种传播信息、传播技术、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在过去发展经济的生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图书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发展农家书屋事业,能根据农村读者的需要,把载有大量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先进的科技项目、先进的科学致富信息的科技图书送到农民手中,就能使农民把握国内外市场信息,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增强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稳步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小康社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教育作用

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通过各条渠道和各种载体去完成。其中包括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阵地,而图书是最好的课堂、最好的基地。发展农村图书事业,充分发挥图书网点作用,通过图书借阅、发行、流通,通过办展览、举办读书书演讲、读书交流等活动,使更多读者读好书、学先进、奔小康的思想文化氛围和拼搏向上的人文环境,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农家书屋发展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的思考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发展农家书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是农家书屋发展的良好契机。一是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农民对精神食粮的要求;二是经济实力增长了可以增加文化投入,而不至于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使更多的农民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发展农家书屋势在必行,前景广阔。

1.坚持发展,解决点少、书少、活动少的“三少”问题

图书网点不健全、书少、读书活动不经常开展,是发展农家书屋应着重解决的难点。经过多年努力,农村图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和农村广大读者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有相当数量的乡(镇)村没有建立相应图书网络;有图书室(点)的地方,由于管理不善,也经常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藏书缺门少类、数量有限,有些图书内容陈旧,科学书籍数量更少,农民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图书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读书活动开展少或基本不开展,读书质量不高,图书质量差。

发展农家书屋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应把农家书屋发展纳入工作规划,加大对图书资金的投入,加强现有图书网点巩固和图书管理,确定专职或兼职图书管理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把农家书屋发展起来,兴旺起来。

2.坚持发挥主导作用,解决县(市)图书馆服务质量问题

发展农家书屋,指导农村读书活动的开展,是县(市)级图书馆的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县(市)级图书馆在发展农村图书事业中的主导作用。调整工作思路,把发展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加大农村工作力度,把工作做到乡(镇),做到村,做到图书网点,抓好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为发展农家书屋献计出力。

3.坚持改革创新,解决多元发展农家书屋事业问题

(1)组织读书协会。组织建立乡(镇)村屯三级读书协会,以村、屯为单位建立基层读书协会。以自愿原则吸收会员,约定每个会员捐书数量,统一管理借阅。这样,既可解决无书可读,又可发挥图书滚动效应,做到一本书多人看,也便于读书活动的开展,通过协会辐射效应,把更多农民读者吸引到读书活动中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