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8篇

时间:2023-06-21 08:45: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的性别差异。方法 分别对男性和女性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药物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等,比较不同护理措施对两性的区别。结果 男女两性患者入院前分别为162.7±10.4 / 100.3±9.6mmHg、163.1±10.3/99.5±9.5mmHg。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患者血压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男性或女性在进行药物护理干预后都会显著降低血压126.8±8.4/76.3±6.2mmHg或128.3±6.3/77.9±6.8mmHg(P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老年 护理 干预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阻力血管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特别是舒张压升高的一种疾病,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变化,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原发性高血压还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原发性高血压虽然其机制不明,但是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变化、用药都有重要关系,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原发性高血压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发病时间及其机制上有所区别,但临床护理一般采用相同方法,没有分别对待,本人拟通过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进行分析,观察两性在高血压护理上的差异,为临床原发性高血压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校教学医院原发性高血压病例206例,其中男性病例106例,女性病例100人,年龄65.4±7.3岁。入选病例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新标准, 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肝功能异常、不能配合护理干预及出院后随访者不能入选。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掌握患者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职业、教育程度、对本人疾病的了解情况、用药情况、药物依赖、药物副作用等十项内容。206例患者男、女两大组,其中男性对照治疗组20例,心理干预32例,生活习惯干预32例,用药干预32例;女性对照治疗组19例,心理干预27例,生活习惯干预27例,用药干预27例。在分组时遵循随机原则,抽样后无论男女两组之间还是男性分组、女性分组内在年龄、婚姻、教育、民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1.2 方法 男性组和女性组患者按患者个体血压变化及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使用的药物为ACEI、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断剂、ACE受体阻断剂等,除此外不做其他降压药物治疗措施。对照组不对其服药、生活、心理进行护理干预。两组分别在入院第一天7:00、13:00、19:00测量血压,取平均值作为对照组参照,并在完成治疗或护理干预后取相同时间点测量血压取平均值,作为常规治疗、服药干预、生活干预、心理干预后血压参考值。测量血压时,先休息30分钟,应保持患者相同状态、相同部位、相同护理人员等,减小测量误差。

1.2.1 服药护理干预 首先让患者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本人的血压情况,着重让患者理解原发性高血压需要终身服药,不能自觉没有感觉就停药,会造成血压的反弹,对靶器官造成更大伤害。由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普遍依从性差,原因有服药时间过长,自觉血压正常而减少或停止服药;用药过贵,经济负担过重;有些降压药有搔痒、水肿等不良反应等[1.2]。本服药干预组患者男性78%服药依从性差,5%经济负担不了,17%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女性73%服药依从性差,7%经济负担不了,20%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及时更改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出院后每周随访一次,督导患者按时定量服药并及时了解病人的血压变化。

1.2.2 生活护理干预 让患者了解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特别是高盐饮食、过量饮酒、吸烟、高脂饮食、生活不规律等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4.5]。指导患者合理膳食,特别注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禁烟、限酒,生活作息规律,少吃多餐,选择富含维生素、钾、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多吃绿色粗纤维食物。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

1.2.3 心理护理干预 了解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经分析男性患者16%出现长时间患病不能治愈导致的焦躁、担心自己不能正常生活,45%由于了解原发性高血压不能治愈,出现悲观、抑郁倾向,29%不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不管不问,任疾病发展;女性患者的相应比例分别为25%,39%,36%。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对情绪焦躁的患者,向其讲述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知识,虽然患者指导高血压虽然不能治愈但如果正确治疗控制血压并不会出现影响正常生活;对情绪悲观、抑郁患者,通过暗示、说服,让患者理解高血压并不是患者想象中那么严重,鼓励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和生活心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消极治疗的患者,应让其学习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出院后每周随访一次,鼓励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生活心态[7]。

1.2.4 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男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男性或女性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血压变化(表1)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常规治疗组相对入院前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显著性下降(P

表1 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血压变化

2.2 女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血压变化(表2)

由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与男性相似常规治疗组相对入院前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显著性下降(P

表2 女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血压变化

2.3 男女两性护理干预血压变化百分比(以常规治疗为对照)(表3)

由男女两性护理干预的血压变化百分比比较发现,进行药物护理干预后,无论收缩压或者舒张压的变化百分比两性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但是当只对男女两性进行生活护理干预时,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常规治疗组减小的比例均大于女性(P>0.05);同时我们发现当男女两性心理护理干预时,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常规治疗组减小的比例均大于男性(P>0.05)。

表3 男女两性护理干预血压变化百分比(以常规治疗为对照)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1.88%(1991年成人血压普查),老年人(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发病率为40%~45%。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在临床护理中采用了药物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等措施分别观察其对两性的区别。从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男性或女性加强药物护理干预后均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但是生活护理干预对男性患者跟有效,而女性患者在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后治疗效果更好。

督导用药是原发性高血压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一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多为中老年,其用药随意性较大,自觉血压恢复正常就停止用药。这不仅会造成血压大幅度波动,还会造成血压的反弹,对患者的治疗非常不利[8]。从我们的实验结果发现,不论男性或女性在加强药物护理干预后比常规治疗组都会显著降低血压。

对于生活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其对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作用有很大差别。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分工的区别,造成男性和女性在产生高血压的原因上有所区别。本实验的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对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而男性对生活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患者更容易会接受心理暗示,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护理关系更能提高治疗效果;男性患者可能是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生活不规律或长期养成不良生活习惯,而当对其加强生活护理干预时,对其治疗的效果更好。

我们的研究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措施不同对男女两性应该区别对待,不论男女两性都应该加强药物护理干预,而对女性应该更侧重心理护理干预,而对男性应该侧重生活护理干预。

参 考 文 献

[1]马山珊,郑红薇,王蓓.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63~365.

[2]叶晓青,林芳宇,陈维清.高血压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94~496.

[3]周超,雷燕,杨春霞等.饮酒、吸烟和嗜盐等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发病关联的NETO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6,33 (4):488~490.

[4]叶国鸿,罗发强,陈启华等.心血管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中国医药导报,2007,(31).

[5]黄月英,邱丽娜,洪蝶玟.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实施及效果.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08).

[5]刘志诚.改善饮食营养习惯预防慢性病.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2,2(2):11.

[6]张福金,张淑阁.高血压运动疗法.国外医学.康复学分册,1998,18(1):31.

篇2

关键词:老年人 社区护理 保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4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西方社会在经济发展后也迎来老龄化的浪潮,但是我国现在仍处于发展中的过程,对于处理老龄化问题我国没有西方国家的优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案目前比较实用的就是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这样带给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这就需要彻底落实社区护理工作,实现对每一位老年人的健康护理。

1 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1 慢性疾病的护理和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很高,极大的伤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慢性病护理是社区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现在社区护理需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和病后的正确护理,对于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的慢性病护理培训,从根本上对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进行专业的指导,对老年人的疾病进行专业的护理。让老年人自身提高健康保健的意识,从自身做起,做好健康保健工作,减少慢性病的发展几率。

1.2 心理疾病护理。老年人一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精神障碍,尤其是抑郁、孤独,也很大程度的威胁到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目前,在全国尚未形成社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识别和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护理是一个重要的责任,要对社区护理人员做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护理的专业技能,采用干预人群健康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中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健康护理工作的进行。

1.3 健康档案管理。社区护理过程中,要对每一位老年人进行详细调查并做好记录,并将每一位老年人的详细情况报告给医生,对每一位患者都研究出一个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进行持续性的护理,社区护理的特点要体现出来。

1.4 家庭康复护理。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都是需要回家进行康复治疗的,所以,家庭的康复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家人对医护知识并不了解,所以,社区护理就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老年人进行康复护理。所以,要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成为康复医师的助手,帮助医生为老人进行家庭康复治疗、指导和护理工作。

2 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模式不完善。社区护理服务目前还是不够完善的,很多护理工作还局限于传统的护理模式,但是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的老龄化的社会。社区护理局限在注射、输液、测血压等初级护理模式,主要是重复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和大医院就诊没有区别,不能体现出社区护理的优势和便捷,社区护理的模式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完善之处。

2.2 护理形式单一。社区护理的特点是要发挥其作用,对社区的老年人有一个整体的、详细的了解,并对每一位老人都有针对性的护理规划,但是,目前的社区护理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仍然局限于传统医院的护理形式,只注重医疗技术操作,忽视医护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仍然只懂得遵医嘱,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详细情况并不了解,这样一来,根本不能做出准确的健康护理。而对于整个社区老年人的健康评估问题更是毫无头绪,这也让社区护理进入了死角,并未发挥出社区护理的真正作用。所以,对于整个社区来说,这样的护理形式是单一的,并不全面。

2.3 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社区护理中的护理人员结构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因为社区护理并未受到医疗结构的重视,传统上社区卫生机构被视为养老院。即使将社区护理模式的概念融入社区护理中,但是社区护理仍然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社区护理不仅仅只是对疾病的护理,护理人员还要具备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社区内的老年人的护理做到专业而又全面。

3 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的前景

3.1 健康老龄化。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的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健康老龄化,就是希望让老年人远离疾病,健康的安度晚年。除了社区护理做到位之外,还要让老年人提高健康意识,自我保健,自我护理,每位老年人都有着健康、乐观的心态。

3.2 老年临终关怀。临终关怀对于患病不愈的老年人是十分重要的,家人的照顾往往是局限的,但是社区护理可以通过科学、专业的医护技术让老人在临终前能够减少患病的痛苦,并且能够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快乐的享受最后的日子。

3.3 老年康复护理。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受到更多的重视。未来还会有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并配备各种服务。对于康复护理的选择性也更多了,老年人可以玄子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护理机构来恢复健康。老年康复护理应该包括老年人保护和老年康复护理,提供日常的医疗、护理、预防、恢复等服务。

总之,中国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应结合国家的条件,基于参考国际社区护理人员和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探索适合中国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道路,所以,以社区为基础的护理,对老年人的保健护理有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友燕,王志红.我国老年家庭护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设想[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9(27):18

篇3

关键词 居家护理 政策与制度 思路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2-0030-03

Policy suggestion and thinking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service care

JIN Qi-lin1”,HU Dong-gen2,CHUI Ming3,WANG Ying-li4,CHEN Fen-hua1,LU Gui-ping2,CHEN Yuan-hong3

(1.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2.Hudong Elderly Nursing Hous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200082; 3. Da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re,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4.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the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ABSTRACT For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this article gave the idea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adjusting home care charges,encouraging home care,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team management and so on. It proposed establishing the home care evaluation,the nursing assistants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others.

KEY WORDS Home nursing care;Policies and systems; Ideas and suggestions

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主要分为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四个方面,据统计在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后选择的护理方式意向中,希望在家中护理者占47.16% ,选择老年护理医院者占19.12% ,选择建立家庭病床的占13.19% ,选择养老院的占19.13%。享有医保的老年人中22.18%的生活不能自理者选择老年护理医院[1]。课题组通过随机向平凉和大桥街道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发放《杨浦区介护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询表》,在3 226份的有效问卷中,对介护式家庭病床护理服务有需求的有2034份,需求率为63.05%。在需求人群中,生活完全自理的占68.53%、基本自理的占15.93%,需要他人部分帮助的占5.48%,完全需要他人帮助的占3.81%。有80.63%的老年人均为家庭养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可见大多数的老年护理服务需要通过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的途径来展开,显示出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护理服务具有确切的现实需要。

1 日本介护员制度[2]

日本作为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于1963年制定出老年人福利法,提出了介护一词。日本的介护实行保险制度,建立了介护员(介护管理者和介护士)培训制度,并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介护员相当于国内的为老服务者。区别在于国内的为老服务没有形成统一正规的培训机制、职业准入和保障机制。

2 居家护理的实践

居家护理应包括专业基础护理、心理与人文关怀和生活照顾。借鉴日本介护理念,课题组实施了“沪东模式”即家庭病床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和“大桥模式”即项目化介护式护理服务模式。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分别为125名、195名患者提供了服务,取得了“节约资源、减少费用、亲情回归、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效果。

其核心为“以医学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为居家、患有慢性疾病和疾病后遗症、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心理和人文关怀服务,并通过示范带教,使家人或社会人(保姆、志愿者等)学会专业的、非创伤性的、个体化的基础护理技能,成为既掌握一定专业基础护理技能,又能照顾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的‘介护员’,形成专业护理服务与生活照料(professional nursing and life care)为一体的、适合国情的居家护理团队和模式”。也为建立我国社区护士队伍,使护士进社区和家庭服务提供了思路。

3 政策建议

3.1 调整护理收费

居家护理收费价格要区别于机构护理价格,要考虑护理人员与介护员及其他医务人员上门的时间和出行成本,合理的收费标准,是开展居家护理的基础,并列入医疗保险;目前本市家庭病床收费和单项护理收费远低于成本,且目前家床的基础护理费不列入医疗保险项目中(表1),不利于推广居家护理工作。

3.2 鼓励居家护理

制定鼓励居家护理和养老的政策,进行居家护理和养老的患者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居家护理费纳入医疗保险目录,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政府和社会的投入负担。

3.3 人力资源配置

居家护理必须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目前公立护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政府编制的限制,已经很难承受居家护理的工作。解决上门护理的人力资源难题,可通过聘用刚退休的护士作为护理人员来解决,她们护理技术功底深,有丰富的沟通经验,搭配通过培训的医院护工、家人和社会人(保姆、志愿者等)作为“介护员”,组成居家护理团队,开展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成本由医疗保险、财政预算和个人或家庭共同承担。

3.4 介护团队管理

在当前政策和诚信环境下,居家护理工作由公立医疗机构承担,更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居家护理团队由各区护理医院统一管理,有利于统一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并且有利于双向转诊(医院―护理院―家庭、养老院)。将家庭与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结合成为联合体,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地利用。

4 加强制度建设

4.1 建立居家护理等级评价制度

建立适合国情和上海市实际情况的“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等级评价、收费标准和筹资补偿机制。建立“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等级评价标准是介护服务计划制订和实施的首要步骤,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情况和实际服务需要,按照介护需求等级评价标准确定介护服务内容,并进一步核算收费标准,是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得以持续实施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解决多数居民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群体的老人,要承担家庭护理的费用确实存在困难,及其导致的居家护理服务出现的“高需要、低利用”的现象[3]。目前有关研究均认为,发展和完善居家护理服务,必须将其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政府的基本投入、将其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并提高其限额,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3][4][5][6]。

4.2 建立介护员培训制度

培训出一支规范的介护服务队伍。一方面要结合院校护理教育,积极开展社区介护工作人员的师资培养;另一方面要扩宽培训渠道,开展社区护士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社区护士师资上岗资格制度,进入社区和家庭,广泛开展家庭人员和志愿者护理老人的技能培训,使有老人护理需求的家庭人员和志愿者都能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都能成为基本合格的“介护员”。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配合专业的社区医疗护理队伍开展居家护理工作,从而保证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更适应国情、上海的实际情况,同时保证工作开展的质量。

4.3 建立质量评价标准

建立适应于需求等级评价的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标准。应结合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特点,充分考虑影响家庭护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如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环境条件、工作时间等,研制适用于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业务管理和绩效评估有科学正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评估标准,明确责任范围和服务内容,确立服务规范,研究制定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王光荣,杨芬红,等.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51-554.

[2] 刘雪琴.日本老年介护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4-55.

[3] 孙敏,刘丹萍,李宁秀.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1):492-511.

[4] 陆燕飞,邵宝蓉. 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价值和改革思考[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9):478-479.

[5] 杨柳,吴涛,张菊英. 我国家庭病床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6):821-822.

篇4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74-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一个主要社会话题。现阶段,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服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卫生保健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本区收治的88名慢性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手段以及常规护理手段进行分组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近几年本社区收治的88名慢性疾病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88名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各为44例,其中对照组病人中男性病人有24例,女性病人有2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均在56岁到81岁之间。实验组44例病人中,男性病人有28例,女性病人16例,本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均在59岁到80岁之间。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以及病史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无明显区别(P

1.2 方法: 针对实验组的44名慢性病病人开展综合护理干预,针对对照组病人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病人护理后的卫生行为的改善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幅度进行对比分析。

1.2.1 常规护理干预: 针对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给予注射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定期对病人进行病情监督控制,通过常规护理手段控制病人的病情发展。

1.2.2 综合护理干预: 首先,重视对慢性病病人的基础护理,针对那些无法到医院接受实地治疗的老年病人,给予他们注射治疗,进行换药护理,开展导尿工作,通过传统社区护理方法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对实验组病人实施康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针对那些存在脑血管后遗症的病人或者手术之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人,要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康复锻炼。针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老年慢性病病人,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文化层次、个性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让他们了解慢性病的诱发原因和可能会造成的后果,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慢性疾病的相关医疗知识和治疗进展,重建他们的治疗信心。最后,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有规律地面向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常见慢性疾病的主要种类以及治疗手段,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告栏以及宣传栏向社区老年群体灌输健康知识[1]。

1.3 评估指标: 比较和分析社区慢性病病人在接受护理前后的生理指标变化,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病人生理、精神、环境和社会这四个角度对其开展评定工作,将评估结果划分为优、良、一般、差、很差这几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通过使用SPSS15.0软件包开展组间数据处理分析工作,通过(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通过x2进行组间数据对比,若P

2 结果

2.1 卫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的44名病人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后的卫生行为大大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卫生情况对比n(100%)

组别 例数 坚持锻炼 合理膳食 检测和检查 遵医用药实验组 干预前 44 25(56%) 21(47%) 19(44%) 26(59%)干预后 44 40(91%) 37(85%) 41(94%) 43(97%)对照组 干预前 44 26(59%) 19(44%) 36(82%) 27(62%)干预后 44 31(70%) 25(56%) 41(94%) 36(82%)2.2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病人接受综合护理干预之后的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大大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例数 优 良 一般 差 很差实验组 干预前 44 4 13 19 6 2 干预后 44 10 20 10 4 0对照组 干预前 44 4 12 12 12 4 干预后 44 4 16 18 10 03 讨论

随着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在我国的不断上升,我国对于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国的慢性病护理管理主要由单病种干预以及慢性病综合干预这两类方法构成。单病种护理管理的对象一般为高血压病人等,慢性病综合护理管理则主要针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2]。

总而言之,通过对老年慢性病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较好地解决他们在生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困惑和难题,促进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严密观察56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的意识、瞳孔、生命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及全面的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本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以来共收治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名,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老年患者,观察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39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8岁,男女之比2.4:1,其中60-70岁49例,71-80岁5例,81sui以上2例。

1.2 损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45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1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6例,合并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10例,多发性血肿4例,合并颅骨骨折26例。

1.3 治疗措施:手术治疗37例,非手术治疗19例。

1.4 结果和愈后治愈26例,中残20例,重残5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

2 临床观察与护理

2.1 意识情况老年人因脏器功能处于衰退期,脑外伤后出现的症状不典型,难以及时判断,较易发生迟发型颅内血肿[1]。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智、瞳孔、生命征、肢体活动情况。每15-30min观察并详细做好动态记录。意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表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及病情轻重。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协助辨别脑损伤的轻重,意识障碍出现的迟早和有无继续加重可作为区别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依据。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以通过对话、呼唤和疼痛刺激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精神状况及辨别力、记忆力、计算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术后常常应用冬眠疗法,因此,要正确区别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

2.2 瞳孔变化是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如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则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如果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大、对光反射差等为脑干损伤的特征;如果双侧瞳孔散打伴深昏迷、眼球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是患者临危的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3 生命体征的观察血压可反应颅内压力改变。血压逐渐升高而形成高血压,常提示颅内高压,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出血;血压下降提示病情严重。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增高趋势,脉搏快而无力,表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个主要症状,患者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常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注意发生脑疝的可能。

2.4 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防止脑干移位而危及生命,避免因局部受压致血液循环不良,影响伤口愈合,一般取头高(15-30)脚低,健侧卧位,维持24-48h,禁止取患侧卧位。术后2-5d为脑水肿高峰期,抬高床头有利于静脉回流,以减轻水肿和皮下组织水肿。

2.5 直管引流护理对脑室引流或颅内压监测者,要剃头,枕上铺无菌单,每日更换。注意避免引流管受压及扭曲,保持引流通畅,详细记录引流量及颜色,24h内引流量在200-300cm,色暗红,属正常范围。引流管每4h内更换1次,严格无菌操作,手术部位敷料保持清洁干燥。保持引流管道绝对密封,不与外界相通,防止引流液逆入颅内引起感染。

2.6 保持呼吸道通畅老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再加上重型颅脑损伤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中枢反射性分泌物增多,咳嗽反射消失,呕吐时也易引起误吸。致使患者缺氧窒息,从而加重脑水肿及颅内高压,因此加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h翻身、叩背1次,胸部震荡,同时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2]每次叩背后患者置舒适,持续吸氧2-3L/mim,使血氧饱和度大于95%。气管切开患者按气管切开护理,严格掌握吸痰指征及方法,进行有效吸痰。吸痰时应避免因深部吸痰引发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等征状。常规行雾化吸入和气道内给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保持病房的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7 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和护理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应激性溃疡,本组发生率45.9%,颅脑损伤后应及早进食,一般伤后观察12h,病情无加重,可酌情进食、少量多餐,逐渐增加。有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者2-3d内禁食,予补液,每日液量1500-2000mI。48h后出现肠鸣音时开始鼻饲流质,以中和胃酸,保护胃粘膜,提高胃肠粘膜屏障防御功能。并常规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注意观察大便颜色、量,和BP、P的变化及尿量的变化。

2.6 高热的观察与护理保持室内温度恒定,观察的重点是寻找发热的原因,中枢性高热,主要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冻输液,冰枕,冰帽,酒精擦浴等,体温大于38.5 C? ,如体温39C?。以上遵医嘱给予冬眠灵肌注,使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6C?-37C?,感染性高热时在抗感染同时性物理。降温不宜过快,以免发生并发症。

2.8 加强对原发病的监护,减轻叠加效应在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控制输液速度,除脱水药物外,其它补液应维持在30滴/ mim左右,以减轻心脏负担,并合理调整搭配输入的液体和药物。高龄患者由于动脉硬化,血液粘黏度增加,使用降压药时应注意效果,血压不应降至正常范围,而是在伤前基础血压的范围内下降20-30mmhg,以保证脑供氧充足。对于伤前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了解其血糖控制情况及用药情况,脑外伤后血糖升高是应激反应的结果,血糖升高与脑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血糖,并合理使用降糖药物。

2.9 肾功能监测与护理伤后处于高动力状态,心脏负荷增大,出现失代偿,大量脱水剂的应用,易加重肾负荷,因此要在实验室检查的指导下及早补充和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严密观察尿量,颜色,详细记录24h尿量。

2.10 加强基础护理,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以及长期卧床,应加强基础护理。要注意室内温湿度适宜,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60mim,定时翻身,叩背,对受压部位定时擦洗,按摩,保持皮肤清洁,干擦,保持床单的清洁平整,防止褥疮的发生,对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加强会的护理2次/日,每天更换引流袋,早期训练膀胱功能,保持口腔清洁,做好患者口腔护理。

2.11 康复期的护理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后,易引起偏瘫和失语,应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生命体征稳定后24-48h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对肢体瘫痪者予早期康复护理,包括小肢体功能锻炼,每2-4h为患者按摩活动肌肉关节。锻炼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上后下,循序渐进原则。[3]平卧时可将肢体放于功能位,避免肢体受压,足部垫足托,预防足下垂。运动时应在护士的示范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求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运动。语言训练可从单音节开始过渡为词,句的训练。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对于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要求护士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重视原发病,针对其特点进行病情判断、分析,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准确判断病情,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估,预见病情的动态趋势,并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可降低其致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周玉娟,老年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评价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8:34

[2] 傅文珍.老年人颅脑外伤后的呼吸[J].浙江创伤外科,2001,6(1):64-65.

篇6

摘 要 目的:总结老年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做好心理护理,处理潜在性腹压升高因素。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结果:由于采取针对性护理和指导,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均满意。结论: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老年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成功,提高疗效及舒适度,降低复发率的关键。

关键词 老年 无张力疝修补术 围手术期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51

随着医学科学及高分子材料合成技术工艺的发展,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术已在各医院广泛开展。与传统疝修补手术相比,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无须制动,舒适度高,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收集3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资料,总结出以下护理体会。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4月收治老年腹股沟疝患者30例,全部为男性,年龄62~78岁,平均69岁;其中斜疝25例,直疝5例,均采用配套型充填式疝修补片Herniamesh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高血压5例,糖尿病2例。

围手术期护理:

⑴术前准备:①做好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麻醉方式,重点介绍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区别,补片的优点,以及相关成功病例,消除其顾虑,使其充分配合治疗与护理。②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有无咳嗽、便秘、排尿困难或腹水等腹压升高因素,先期处理这些因素1。以免影响修补部位的愈合,造成手术失败。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积极治疗支气管炎,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吸烟者术前2周戒烟;鼓励患者多食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必要时术前晚清洁灌肠;积极治疗前列腺炎,保持排尿通畅。了解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做好相应处理,监测血压/血糖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保证手术安全。③做好术区皮肤的准备,避免损伤局部皮肤。术前1小时预防性静滴抗生素。进手术室前排空膀胱。

⑵术后护理:①术后: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2小时翻身拍背1次,鼓励患者及早活动双下肢,防止下肢静脉血栓。术后1天,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良好,可下床适当活动。②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观察切口情况,及时发现切口出血,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③饮食护理:术后6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进米汤,鱼汤等易消化流质,术后24小时可进营养丰富软食或普食如软菜饭,面条等,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④疼痛护理:采取舒适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减轻切口张力,咳嗽时用手按压切口,以减轻切口疼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药。

⑶并发症的护理:①切口感染: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3天。密切监测体温和脉膊的变化以及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立即采取相应措施。②尿潴留:术后因麻醉因素,加上老年患者常伴有前列腺肥大增生,易发生尿潴留。采用心理疏导,听流水声,腹部热敷按摩等方法帮助排尿,必要时留置导尿,定时夹管开放,自行排尿后,及时拔管。③腹胀便秘:术后因麻醉及卧床,禁食等因素,肠蠕动减慢,易造成腹胀。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及早活动,以促进肠蠕动,以减轻腹胀。便秘者给予通便药物,必要时应用开塞露协助通便,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疝复发。

⑷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或提举重物。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咳嗽。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升高。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结 果

30例患者术后无明显疼痛,尿潴留2例,无切开血肿及感染,均Ⅰ期愈合。术后5~7天出院。术后随访2~24个月,未见复发病例。

讨 论

通过术前对患者健康相关因素全面的评估,耐心的心理护理与指导,术后细心的观察和护理等有效措施,保证了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安全实施,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无张力疝修补术老年患者康复的关键,同时对提高手术疗效及舒适度,降低并发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服务 必要性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程,服务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源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重视发展服务业以促进国内经济生产发展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共识。

护理服务是生活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人们对生活科学意识的提升,市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护理服务模式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须,并将成为21世纪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护理服务机构人员学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专业技能不高,无法满足人们护理服务需求。这意味着我国护理服务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之间存在着质和量的巨大差距。

职业院校的办理念是立足市场服务社会,并且以前瞻性的目光,审时度势,其发展要与市场发展同步。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条件,提出了高职院校应承担护理服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增设护理服务专业的必要性

(一)护理服务不等于医院护理

有专家提出:护理服务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应该区别于目前的医院护理。这个区别主要表现在:

1.在服务地点上。护理服务应该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而医院护理以医院为依托,以病床为单位。

2.在工作对象上。护理服务的对象比较宽泛,包括需要治疗和康复的患者,更包括老人、儿童、妇女等需要健康护理的人群,主要以保健为目的。而医院护理仅仅以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治病救人为目的。

3.在工作内容上,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基础的健康护理、心理咨询、健康指导、生活服务等,而医院护理仅仅围绕疾病护理为核心。

另外,《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指出:“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我国护理服务已经从简单单一的打针、输液走向了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询等,在当前市场,母婴护理、老人护理专业人才出现特别紧缺的状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应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护理服务性类人才,借助这类人才能够起到向社区、家庭提供咨询、预防、保健、护理为一体化的服务作用。而这一主导思想的实现仅仅靠以临床为主的医学院校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二)护理服务市场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社区护理服务蓬勃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社区护理机构网络和全社会参与,全民受益的新格局。例如,美国从上个世界60年代初就通过了联邦政府医疗资助项目,将家庭健康护理扩展到社区健康护理。成为世界上首次重视护理服务的国家之一。日本也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社区护理走向正规、完善,其中护理服务的重心是老年人保健与母子保健。英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将医疗保健的重点从疾病治疗为主转向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模式。护理内容包括家庭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婴幼儿和老人的预防和健康教育等。加拿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卫生工作的重点从医院转向了社区护理。

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借鉴外国的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服务。上世纪90年代,我国社区护理服务逐步兴起,一些大中城市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社区服务模式。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发展较快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天津等,它们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护理服务项目。但是,在这些项目里,大多侧重于医疗保健护理,仅少数机构提供心理、生活护理服务。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有生理疾病的患者,而忽略了生理疾病之外的其他人群的服务需求,特别是对老人、儿童及妇女(尤其是处在围产期的妇女及新生儿)护理服务。因此,我国的护理服务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急需建立不拘形式的社区护理机构,迅速扩大社区护理服务市场。

(三)社会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护理服务人才

护理服务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服务态度,应具有丰富的学识、经验和技能,能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学习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学会与人交流、观察、咨询等各种新技能。但从当前看,各大城市普遍存在护理服务人才短缺,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知识文化、业务水平不高、应变能力较差、协调能力欠缺等。就母婴护理来说,根据有关报道的抽样调查显示,拥有专科学历的不足1%。45%的护理人员仅有小学文化,受过专业系统母婴护理培训的护理人员几乎为零。

2002年卫生部统计,提供社区护理服务的人员中中专学历占到了73.3%,他们均是卫生学校毕业,对护理服务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医院护理模式。他们所学的知识及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指出我国社区护理服务提供方学历偏低。施永兴、贺金仙等人在《社区护理工作有效性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社区护理服务人员普遍存在短缺现象。从目前来看,国家就护理服务专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学历教育制度,至今没有一所正规院校培养专门的护理服务人才。

所以,目前社区护理服务人才短缺、学历偏低成了制约社区护理服务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有专家提出,通过全日制学历教育培养护理服务人才是破解该瓶颈的唯一途径。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其中培养服务型人才是它的要务之一。所以,职业院校可以紧跟社会形势的发展,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增设护理服务专业可以使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更吻合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文婷,唐四元,张锋.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8).

[2]郑悦平,李映兰.我国社区护理发展需求 [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6).

篇8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12月,我科实施髋关节置换术56 例,其中男26例,女 30例;年龄60 ~91岁,平均 69 岁。其中左髋关节置换 31 例,右髋关节置换 25 例。患者神志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觉和需要。根据调查统计,56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见表。

护 理

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特点:患者的心理很复杂,一般是几种心理同时存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心理状态又有区别,其中以焦虑恐惧和悲观、忧郁心理为主(71.4%)。

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创伤较大的手术,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手术常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恐惧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当反应过于剧烈时会影响手术、麻醉的顺利实施及术后身体的恢复。因此,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术前心理护理:老年患者术前心理状态以焦虑恐惧、悲观忧郁、期望依赖为主,护理人员应该通过交谈、访问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要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

尊敬和关爱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老年患者自尊心强,渴望别人尊重。护士应积极主动给予其关心和爱护,介绍医院环境、主管医生、分管护士等,耐心回答患者疑问,为患者营造一种安静、安全、舒适的氛围。在工作中要有礼貌,始终面带微笑;在称呼上要注意不要号,应称其“阿公、阿婆”或者“爷爷、奶奶”,这样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爱老年患者,精神上给他们更多支持,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患者亲切交谈,以取得患者信任。老年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充分信任,就很容易接受护士的意见,有利于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取得成效的关键。

耐心疏导、解除患者不良心理:患者受疾病困扰,加之生活环境改变、生活行动不便,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护士应及时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靠性,通过以往成功病例来宣传手术的安全性;并耐心地向他们介绍人工髋关节构造和置换效果,以消除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采用暗示、诱导手段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勇敢接受手术。

做好家属思想工作、积极配合患者手术:对老年患者来说,家属的关心爱护和支持是最重要的。护士要敦促患者家属多来探视,鼓励其亲友、老同事和单位组织派人看望;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手术的好处和效果,消除他们的各种疑虑,使他们积极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告诫患者家属在术前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配合医院为患者营造温馨的环境,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加强手术前日晚间的心理护理:手术前日晚间患者的心理比较紧张,一方面期待手术成功,一方面担忧手术效果和疼痛,过度紧张会使患者失眠,导致第二天精力下降而影响手术。因此护士要重视手术前日晚间的心理护理,有针对性地鼓励家属和病友多给予安慰和鼓励,尽量少谈与手术有关的话题;加强病房巡视,对失眠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心理疏导,以保证其充分睡眠。

术后心理护理:仔细观察、了解患者心理波动。由于手术的创伤和刺激,以及疼痛和生活行动的不便,术后患者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较大,护士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行为变化,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根据患者行为反应和伤口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心理护理。

正确处理术后疼痛、帮助患者克服疼痛不适心理:术后患者因麻醉消除后会有疼痛感,应告诉患者48小时后疼痛会明显减轻;对有止痛泵的患者,应耐心教会患者或家属使用方法,同时让患者知道病房备有度冷丁等止痛药物,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教会患者放松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加强巡视,鼓励患者用言语表达疼痛,防止患者因肢置不当或剧烈活动造成人工关节脱位。人工关节作为异物进入患者体内,会暂时给患者带来不适感,要告诉患者这只是暂时现象,时间长了这种不适感就会缓解。

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消除焦虑心理: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患肢舒适的改变,加之对康复训练的方法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影响其康复的信心,增加患者焦虑的心理。我们应耐心的解答患者的疑问,及时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程度及心理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疾病相关知识水平,帮助病人树立早日康复的信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