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45: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致力于理性思考和探索,不断更新和创新职业教育理念
1.“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路径和总枢纽
目前,高职教育办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比较明确,但在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上又存在着缺失。这就是我们在办学实践中所面临的“目标”和“途径”的困惑。示范院校建设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路径和总枢纽,高职院校必须依托企业设专业,依靠企业建专业,企业为主评专业。因此,寻求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理应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具体的实现形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式、保障机制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它主要规定和规范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什么规格、什么层次的人才,属于培养目标问题。二是“怎样培养合格的人才”,属于培养方式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在宏观层面上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每所院校不同专业而言,“工学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处于程式化状态,必须努力探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赋予其个性特征,形成鲜明的特色。
3.课程建设必须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理念,引发了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具有“颠覆性”的变革,并成为“类型”教育的重要“分水岭”。但是,课程建设基于什么样的“工作过程”,则是我们避免走入某种误区而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无疑,“工作过程”必须源于企业真实,要通过对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形成与真实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课程教授内容。
4.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团队结构优化
应当重新认识和提出“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有“评价性”标准,而且要有“途径性”要求。教师不通过校企“两栖”途径,就不可能获得“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中有行业、企业背景和经历的人员比例增加了,也并不一定表明“双师”结构的真正优化,教师只有保持与企业不间断的密切联系,处于经常性的“两栖”状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结构优化。
二、优化专业布局,提高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吻合度
我院牢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威海市“三大基地”和“五大产业群”建设的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了以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二、三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增加了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比重。在目前学院设置的52个专业中,与“五大产业群”相匹配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生化制药技术等工程技术类专业占到专业总数的70%以上,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连续两年,我们论证的新上专业均为工程技术类专业,不仅有专业设置的调研分析与评估论证,而且将新上专业的建设经费一并落实到位。目前,我院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为龙头,以电子信息、生化制药、旅游管理等面向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骨干,协调发展相关专业群的专业格局。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和系统分析,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评估,将全部专业划分为“明星型、扶持型、维持型和放弃型”4种类型,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与竞争机制。对于明星型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教学改革、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这些专业真正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专业发展,逐步打造一批品牌专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强省级特色专业、示范专业的建设力度。2005年,应用韩语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高等职业学院教学示范专业;2006年,应用韩语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7年,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三、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构建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因此,必须实现理念的更新与创新,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原有的职业教育“三段式”教学进行改革,摆脱“学科体系”的影响,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立体化教材等教学资源。
目前,我院正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引入“工作过程”、“过程性知识”、“行动体系”、“串行结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全新理念,进行课程系统化设计,构建新的高职课程体系。2007年,我们成功申报1门国家级精品课、3门省级精品课,建设了17门校级精品课。2008年,我们将投入613万元,规划建设至少2门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校级精品课程,40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60门网络课程。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创新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需求及岗位(群)的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等为培养标准”的原则,按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学训交替”、“订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创新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生产性教学工厂是我院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院实现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天诺数控机械有限公司、信诺威电子工艺研究所、学院教学设备研发中心、松海大酒店等设施完善、技术力量较强的生产性教学工厂,较好地发挥了实践教学和生产经营双重功能。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我院师生共同研发生产的产品包括台式钻床、精密机床附件、包装机械、数控机床等从低端到高端20多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型号,产品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4300多万元。其中万能镗头产品的国家行业标准是由我院天诺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制订的。这些充分展现了我院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实力和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建设,我院将把依托生产性教学工厂,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凝炼成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典范。
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专兼结合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
我院以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强化教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确定教师培训思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为主,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兼职”、“双岗双责”等方式,采用任务管理模式,考核能力增量,确保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初步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一是强化“项目培训”,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师研发攻关,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近两年来,有50多名教师通过承担学院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研发智能节能型生产教学两用普通数控车床等项目,实践技能得到了培训提高。二是实施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和“境外培训工程”,每年安排100名左右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到境外参加以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为内容的高层次培训。去年派出65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韩国,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技能培训。三是启动重点专业名师带动工程,为每个重点专业引进和培养1~2名在业内有影响力的技术大师、专家学者,以此带动重点专业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为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我院加大了兼职教师聘用和培养的力度。目前,全院聘请兼职教师的数量达到130名,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专职与兼职结合、理论型与技能型结合的教学团队。学校将继续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在扩大兼职教师聘用数量的同时,我院还将兼职教师的聘用、考核纳入到教师管理的整体工作中,通过制定兼职教师的资格标准、建立培训制度等措施,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强化他们的教育教学职业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化建设
我院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按照“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兼顾一般、协调发展”的原则,从2004年开始,不断研究、论证实践教学基地规划与建设工作,加大了投入和建设的实施力度。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我们按照示范院校标准,以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要求,对实践教学条件进行重新布局与构建,使之在教学功能上实现体系化。
1.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原则,建设和完善我院实践教学条件
在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建设原则,即坚持教学仪器设备技术、实践教学管理理念、实践教学手段和实验实训场所设施建设的先进性;坚持设备教学功能、生产性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场所分布格局的实用性;通过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生产性教学工厂、重点专业创新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适应性训练、创新能力培养、顶岗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实践教学条件在教学功能上形成体系。2008年,投入7054万元,分阶段建设以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的实验实训室49个,以仿真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8个(含17个实训单元和4个大型实训车间),以真实工作环境的岗位适应性训练为主要功能的生产性教学工厂8个,以突出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功能的创新工作室7个,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43个,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职业技能训练中心。
2.以提高生产性实训质量为目的,强化教学工厂的育人功能
我们以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质量为目的,以实现教学工厂的生产和教学双重功能为原则,强化生产性教学工厂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生产和教学的双赢。
在已投入1亿多元建设了具有生产、教学双重功能的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和5个院办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基础上,我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教学工厂的新模式,与企业共同投资1770多万元,新建天信电子有限公司、天诚软件公司和新东方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司等3个符合专业建设目标、紧贴专业建设实际、生产与教学一体化的院内生产性教学工厂。2008年,我院生产性教学工厂力争达到8个以上。在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在以产权连结为纽带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双向嵌入”式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建设、实训教学和生产经营双重功能的发挥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凸显我院办学特色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的道路。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开展“双向实习基地”建设
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双向基地”建设,使我院成为企业的职工培训、技术和产品研发基地,企业成为我院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美国环球仪器公司合作建立“威海职业学院环球仪器SMT研究培训中心”,环球仪器有限公司将以优惠的价格提供SMT表面贴装设备,组建SMT加工生产与教学基地,开展电子封装与组装技术有关的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与山东倪氏餐饮企业集团签订全方位合作协议,在教师顶岗实践、产品开发、企业员工培训、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在项目建设期间,我院将与相关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40多个,加大“双向基地”建设的力度。在学生顶岗实习中,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共同对学生顶岗实习加强管理,发挥“双指导”作用,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目标管理 内涵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民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如不能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强劲的后发优势迅速驶上了建设发展的“快车道”,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和新的增长点,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了“质”的诉求,这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其重要标志是两个文件的颁布,一是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二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毋庸置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由外延式发展变为内涵式发展,从“增量”向“提质”转变,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是指高等职业院校根据高等教育规律与职业教育规律,提高办学的层次、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文化创新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一流的管理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必要保证。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结合自身校情,积极推行目标管理,把实施目标管理作为内涵建设的着力点与突破口,把目标管理作为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方向性选择。为此深入探讨目标管理的内涵,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效能,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内涵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的内涵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是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它是根据所设置的目标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间内组织的总目标,各个部门与每个成员根据总目标协商制定各自的部门目标和个体目标,并据此确定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定期考核、总结反馈、持续改进的动态管理方式。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目标是共同协商的,强调全员的参与性,它要求充分发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二是总目标、部门分目标与个体目标是一致一体的目标链,它强调提高组织系统的合力;三是注重结果的动态管理,要求对过程进行监督,并可以根据实际调整与完善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依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与规定的目标任务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如学校类型、文化传统、管理体制、培养任务、办学条件、学生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等),通过一定民主决策程序(如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协商机制),制订学校的总体目标,然后将总体目标协商分解到各部门和个人,形成有机的目标链,使个人目标、部门目标和学校总目标融为一体, 并通过目标对所有部门和个人进行动态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科学的管理模式,首先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显著绩效。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目标管理被引入教育领域。由于在管理工作中的突出成效,目标管理已经被引入到多种组织领域之中。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处于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形势。目标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是其内涵建设的客观要求。
1.实施目标管理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必然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规模较大、速度较快,一些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部门工作职责不规范,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质量与效率,进而影响到核心竞争力。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理清部门乃至个体的工作职责权限,彻底解决目标不明确、任务不清楚、责任心不够、纪律性不强等问题。目标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的规范、科学与高效,完全符合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内涵建设的需要。
2.实施目标管理是融洽干群关系的有力手段
民主是密切干群关系的生命线。现代化的管理更需要民主精神,目标管理的过程实质就是民主管理的过程, 它强化教职员工的参与意识,让所有的教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上下共同协商,广泛吸纳师生的聪明才智,使每个人对目标都清楚明了,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不是被命令执行任务,而是自觉依据自己参与制定的工作目标,有计划有效地实行自我控制。在总结和考核目标实施结果时,上下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对目标的客观性、可行性、科学性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与反馈,为新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参考和客观依据。
3.实施目标管理是调动教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举措
目标管理强调人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目标制定与实施过程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协商、集思广益、共同奋斗的过程。在制定目标时重视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参与和协商,目标的实施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它把个人目标、部门目标与学校目标融为一体, 把个人利益、部门利益与集体利益融为一体,以目标为抓手把学校全部资源统一起来,优化配置;以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层级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学校全部正能量调动起来,形成组织系统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目标管理的实质是将学校的管理中心下移,使各二级单位成为目标管理的中心,这种管理方式能够理顺学校与各二级单位的关系,有利于各二级单位充分发挥积极性,从而使学校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三、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目标本身不客观
一是目标不符合客观实际。没有科学系统分析事关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危机、校内外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等因素,提出的目标不是太低就是太高。目标太高,无法达到,就失去激励意义;目标太低,会轻易达到,等于没有设定目标。二是目标主次不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科研工作等。但在某一时段内工作是有主次之分的,目标不能面面俱到,过细过多过繁,权重区分不合理,重点突出不够,难以确保重点目标的实现,使目标失去应有的导向作用。
2.目标制定过程不民主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往往是由院领导带领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完成,没有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与充分讨论。目标的分解也很少有下属部门与教职员工的参与,目标分解成了任务摊派,与传统管理相比换汤不换药。
3.目标执行不协调
所谓协调,就是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改善和调整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各项管理活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实现共同目标。部分学校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缺乏定期检查制度,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对好的典型没能及时表扬和宣传,对偏离目标的情况没能及时纠正,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能及时分析和研究,没能采取新的对策和措施。
4.目标考核方法不科学
目标如果不考核,目标管理就失去意义,同样道理,目标如果不科学考核,目标管理同样失去功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偏重于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致使考核者对被考核者了解比较浮浅,缺乏深度。有的学校缺乏一套针对不同部门、不同职务、不同工作岗位的考核评价办法,使用相同的标准,不能做到科学考核和评价。有的学校不注重平时数据资料的积累和信息的反馈,影响考评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严密性。
5.目标考核反馈不及时
目标考核结果是一种期待,更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及时反馈,并及时指出改进方向。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对目标考核的反馈环节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对成绩没能及时肯定,挫伤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存在的问题没能及时采取措施,丧失了改进提高的机会。
四、高等职业院校有效实施目标管理的措施
1.合理确定目标是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的基础与前提
一是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深入调查学校自身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科学论证,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民主决策程序,广泛征求意见,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总目标。
二是各二级单位根据学校总目标确定本单位的目标任务,并通过一系列量化和细化工作, 将目标分解到个人,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又密切联系的目标管理体系。目标制订要用学校总目标指导部门分目标,用部门分目标保证学校总目标,形成目标控制链。例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京化院”)根据本校“十二五”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与2013年全国及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制定了南京化院2013年度党政目标管理体系;并依据《南京化院目标管理实施办法》,制定了《南京化院2013年度系部目标管理任务书》、《南京化院2013年度职能部门目标管理任务书》与《南京化院2013年度经营单位目标管理任务书》。在目标的具体内容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重点工作,二是常规工作,三是保障工作。三类工作任务各自完整但又密切关联。在目标管理中建立目标体系,意义在于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在学校总目标管理下的相互关系,便于目标管理的责任到位、贯彻实施与评价考核。
三是目标制定应符合SMART原则。S―具体的(Specific):是指目标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尽可能量化为具体数据,如学生报到率92%、学生就业率98%等;不能量化的目标要订出相对具体的考评标准。M―可度量的(Measurable):是指目标可以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测评。A―可实现性(Attainable):指目标经过努力奋斗可以达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现实性(Realistic):是指各项目标要符合学校实际,相互之间有关联,相互支撑。T―时限性(Time- bound):是指目标要明确规定完成时间,便于监控与评价。
四是目标相关者共同参与制订目标。目标制订过程中要体现参与原则,充分发扬民主,要广泛征求全体教职员工的意见和要求,按照民主决策程序制定。特别是分管领导要与分管职能部门及系部领导就目标任务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商。
2.有效实施目标是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的核心
一是高等职业院校各级各阶段工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校自下而上的目标实施结果的累积,因此,学校要不断创造条件,将管理重心下移,大胆授权,做到权责对等。二是目标管理是个动态管理,必须重视过程的监控和管理。要成立目标管理监察部门,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对目标管理过程实施监督与控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或纠偏目标,确保不出现目标值偏差。三是目标管理是个过程管理,要善于利用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保证高质量的绩效。各二级单位要把年度工作目标科学合理地分解到各月,对于重点难点工作和持续时间较长的工作,要不定期地了解阶段性进展,确保目标的最终实现。
3.科学评价目标是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
一是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数字是最公正的考官,尽可能以数量考核为参照,明确定量标准。定量标准就是根据考核指标,使用计算公式,从数量方面衡量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定性目标任务要从质的方面衡量目标的成效,定性考核可以按优、良、中、差或者按A、B、C、D 的等级进行考评。二是考核主体要多元且相关。意思是指从与被考核者发生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获得被考核者的信息,以此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 以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依据此法选择的考核主体主要包括所在部门领导、服务对象、同级部门、部门同事等。三是选择适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 只有是否适合之别,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阶段性工作,要做到目标完成、材料汇总、考核结束,年底不再对同一目标重复考核。因此, 考核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并紧紧围绕目标体系和目标内容来确定。
4.适时反馈是高等职业院校目标管理持续改进的保障
反馈既是上一轮目标管理的终点又是下一论目标管理的起点。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校以适合的方式,按时向各二级单位和个人反馈考核结果,并及时兑现考核奖惩,以激励先进带动后进,并将目标考核结果作为二级单位和个人调资晋级与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与晋升的重要参照。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为实现目标任务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为新一轮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学校针对考核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不平衡指数做详细调查和系统分析,将调查和分析后得出的指导性意见反馈给各二级单位或个人,各二级单位或个人要根据反馈的信息,结合新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学校总目标,进行新一轮的目标制定、实施、考核、奖惩和反馈, 以推动学校目标管理持续改进。
实施目标管理是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推行过程中,要避免陷入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一是目标管理毕竟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奢望目标管理能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上存在的所有问题;二是实施目标管理既要符合基本原理和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实际,不能生搬硬套。适时有效开展目标管理,对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科学化水平,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目标,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尤建国.传承 融合 创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文化诉求.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9)
[2]吴淑娟.关于高校推行目标管理的几点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3]李悦.目标管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关键词:建设;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一线人才,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由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实践教学又由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两部分组成。而校外顶岗实习一般是在学生完成了校内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到相关会展企业进行的综合性实训;校内实训基地则应承担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及各工作岗位不同环节所进行的针对性实训。校内各针对性的实训环节是否过关,决定了学生能否将校内各实训环节进行整合,较好地完成校外顶岗实习。因此,根据会展业工作岗位的设置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各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
会展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行业,具有入职门槛低、交叉性强等特点。要让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就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途径。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研究性较强的重要特征,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它以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为特征,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而要实现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就必须在校内建设具有仿真性、生产性特征的会展实训基地,让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就能掌握会展行业各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参与到区域性的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服务管理和会展设计的实践工作中。
(三)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迫切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坚持的办学方针,要提高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首先必须让会展及相关企业认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企业的认可来自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校内实训则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根据会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区域会展业发展的趋势,建设校内会展实训基地是提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能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需要不同的环节反复实践才能得到锻炼。但会展业是近十年来才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很多专业教师均为从旅游管理、广告学、国际贸易等专业半路改行,没有从事会展业的实践经验,由此导致了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规划缺乏“仿真性”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的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设计、会展服务管理四大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因此,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尽可能贴近所在区域的会展企业环境,营造会展项目策划、招商、前期准备、现场服务与管理、后期评估总结等真实的会展业职业环境。而目前,各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多为闭门造车,在未分析会展市场对人才需求特点的状态下,盲目设置实训基地,导致实训基地缺乏仿真性,学生不能通过实训基地的练习达到了解区域会展市场,熟悉会展业四大工作模块的具体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最终使校内实训环节与会展业市场脱节。
(二)会展教学软件与会展企业工作流程脱节
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会展软件已经成为会展企业进行策划、营销、设计和服务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会展企业利用会展软件能够高效的完成会展企业的相关工作。为了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掌握部分会展软件的操作,各高职院校均购买了专门针对教学而设计的会展教学软件。但通过使用,会展教学软件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展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没有以会展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为依据,仅仅是简单的将教材模块内容照搬到软件中,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关教学软件后仍然不能很好的通过软件完成会展企业的相关工作。
(三)会展策划与管理实训基地硬件设施缺乏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从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及实训基地管理系统三方面进行建设,以确保实训基地的合理性、实用性与高效利用。但由于受资金、师资、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重外轻内”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根本未设置校内实训基地,或者简单的设置几个空空如也的标准展位作为专业实训室。此类硬件建设显然是不能实现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同时,校外实践基地也绝不可能代替校内实训基地,对各门专业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训练。
三.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基于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各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对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进行了思考:
(一)校企合作进行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与区域会展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会展企业互利双赢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建设提供市场信息,使高职院校的会展实训室建设按照市场的需求特征,遵循行业操作流程,进行会展实训室的硬件建设和软件采购,以培养适应市场规律发展的会展业人才,同时,又为高职院校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的方式,直接将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贯穿到了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甚至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相关业务的背景,掌握企业使用软件的情况和相关展商的概况等,最终实现对人才使用的“零培训”,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与校外实训基地互补建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生产化”实训基地
实训功能和生产功能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两大特征,而实训功能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让学生将实训的效果运用和发挥到生产的过程中去,因此,生产功能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所谓“生产化”功能,是指由学校进行教学实施和管理,企业利用实训基地进行项目操作,而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和企业文化的体验中,按照会展项目的生产化操作流程完成相关项目。根据会展项目的操作流程,“生产化”实训基地模块构建如表1:
(三)引入会展企业操作软件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所采购的软件应是区域会展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并且能够代表会展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五年内能够体现行业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校内通过对软件的熟悉和使用,能够在毕业后顺利的过度到会展企业,并对会展企业的软件进行熟练运用。如会展业务管理实训平台软件这一目前国内多数大型会展公司进行营销管理的软件,虽然在四川地区普及率还不高,但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对此软件的使用将是四川地区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通过购买软件,让学生在校期间对软件进行使用练习,学生能清晰的了解会展项目销售办公自动化流程,并通过系统与参展商、专业观众、媒体、展会服务商等进行联系,熟悉会展项目管理、展会参展商管理、专业观众管理、会议管理、展会财务管理、服务商管理、媒体管理等管理模块。
四.结语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高职院校会展实训基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都要贴近区域会展业的特色,根据所在城市的会展产业特点来设置相关实训室,最终实现服务区域会展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昀,陈志华,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氛围应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易小力,会展教育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5)97—99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室内设计;课程体系
一、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国内更多的三本高校为加快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步伐,不断加强与广大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提升学生就业档次,实现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形成良性互动交流,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室内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而当前在三本高校中开设的室内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欠佳,学生们在刚毕业走向实践岗位的时候,不能很及时得适应角色的转换,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流程不能全局把握,一般的学生必须经历一年的甚至更长的时间实习期才能够胜任室内设计的各项工作。这也反映出高校教学方式的不足: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以理论教授为主,学生已经形成了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阶段,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不能接触更多的室内设计施工现场,也不能很好地结合实例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室内设计基础理论,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开设室内设计课程应以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设计技能的培养为目标,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把实践训练与理论传授结合起来,以培养出室内设计专业较为全面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二、“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初探”的思考与对策
室内设计涉及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材料学、园林艺术、雕塑、美术基础、设计风格、风水学等多个领域。该专业培养面向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等室内设计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掌握室内设计工程装修的设计方法,具有室内设计施工图及效果图的制作能力,掌握室内工程预算和谈单的技能和技巧。室内设计需要大量专业精湛的人才,而目前国内室内设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亟待改革。文章结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监管、配套设施、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探讨,进行了研究与解析,探究这些环节和因素对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作用和影响。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实验室建设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应加强理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实战机会,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际的室内设计施工流程中,结合实例,为学生展示各种装修材料和施工的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常规的施工流程,对于施工材料和工艺达到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给学生们适当布置课程任务和课下调研活动,让他们分组讨论、调研、总结。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比较优秀的施工现场,给学生讲解设计方法和整个施工的流程。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建设室内空间设计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是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实践化的关键场所,实验室将是学校和社会的中介平台,专业教师可以运用这个平台更好的与市场接洽,锻炼教师们自身的设计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还可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实训的机会。这是培养专业的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此外可在学校内部设置室内设计材料及施工工艺实验室,室内设计软件实验室、室内设计手绘工作室、室内设计综合实验室、室内设计创意实验室等,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的深入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注重理论课堂和实践教学课程的配比关系室内设计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充分理解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系统的学习理论和课程练习,初步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以及艺术审美,利用特种设计手段和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室内设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学生们要掌握室内设计原理、室内设计风格流派、室内陈设设计、室内灯光设计、室内家具设计,这些理论将指引学生正确认知室内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但是现如今的室内设计的专业性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更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在其课程体系中更要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训,实例学习室内设计专业理论,例如学生们在学习室内设计人机工程学这门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体及常规家具尺寸的测量来得出一系列的数据,这些都是为今后设计做基础,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学生们亲自测量实验,最后对数据分析总结,达到快速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点,为学好室内设计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与社会接轨,开展项目教学模式项目教学对于一般高校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当然也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不仅要求学校为学生们提供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专业教师不仅要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更要拓宽自己的专业平台。教师不仅在本专业要做到精益求精,还要涉及更多的相关知识,如工程预算,风水学,沟通学,地理和历史等等,对学生要全面了解,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对于学生将给予适当的点评。这不仅仅让学生们通过实训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使专业教师在下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找准方向和切入点。在室内设计项目制作中,让学生在体验真实的项目中训练技能。通过实际的室内项目设计的实习,使学生全面认知室内设计和装修的全部流程,掌握室内设计中的施工工艺以及各种施工材料的应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设计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这些仅仅依靠课堂理论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4、与时俱进,突破创新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其他艺术教学方式是大不一样的,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要求,加强实践课程设置,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与时俱进、突破创新。尝试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指导学生学习,更要鼓励学生多走出去练习和学习。特别是计算机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可以通过室内设计专业软件快捷的表现出自己的方案。室内设计人员还要有很强的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对于当今快速更新的装饰材料、施工工艺以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要能做到全面的认知和应用,如果还沉醉于传统古老的模式之中,那将会被社会淘汰。总之,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要与时俱进,突破创新,这既是竞争获胜的手段也是装饰装修行业进步的要求。让学生应该多参加活动,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多让学生接触新的设计模式,这也是每位教师必须要做到的。
三、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艺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鉴于此,三本院校中室内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更要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以当前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设计技能的培养为起点,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设置,通过更多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和掌握室内设计大量的理论知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也应该加强实践类课程和练习,理论结合实际工程,培养出全面的室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澜.《室内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
[2]吕永中,俞培晃.《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关键词]高职高专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室内设计课程 教学探讨
[作者简介]杨广荣(1978—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江苏 镇江 2124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38—02
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在专业就业内容上一般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块,室内设计既是一个专业方向,也是一门专业课程,国内室内设计是装饰艺术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四个专业的基础课。以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施工、陈设设计与相关配套等,而室内设计课程是专业方向的核心与基础,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国外,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更多地倾向于视觉传达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与国内高职教育的现状差异性较大,可参照性较小。因此,进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对提高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帮助。
一、高职高专环艺专业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室内设计通常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安排在第二、三学期,约90~120学时,教学内容主要为室内设计史论、室内空间划分、室内界面设计、设计色彩、风格、不同性质室内空间设计以及室内陈设等。室内设计课程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美术、建筑基础、工艺装饰、人体工程学、材料学、色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室内空间并进行系统设计的工作能力。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数为五个学期,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结合生源素质和教学模式,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生的基础能力薄弱。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艺考热”,高职高专艺术类在校生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对于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高考考试内容一般为基础的美术加试,学生缺乏一定的专业认识,对室内设计专业缺乏了解。室内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美术和设计基础外,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而这恰恰是高职高专学生的薄弱点。
2.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一些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不够明确,室内设计方面的课程教师引导的多点,学生就以室内设计专业自居,相反学生就以景观设计专业自居,弱化了“一个界面两个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各大院校室内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及网络资源的共享,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方面,很多学校相互模仿,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上处理不当。其次,各大学校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方面缺乏个性,导致毕业生缺乏相对突出的竞争力。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强,在常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否则会使学生学完课程印象不深。从企业回馈信息反映,学生在进行相关室内设计项目时,往往不知如何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操作。
3.课程教学方法定位不准确。当下,各大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多数专业课程都在推进项目化教学、工作室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而相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而言,室内设计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有一定的理论性课程性质,而对于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的学生而言,根本不具备室内设计实践操作的能力和条件,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配以相应的案例分析,才能不断积累实践项目操作能力,因此过多地模仿项目化、工作室化等教学模式,不依据自身专业体系的个性化特征,往往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惘。
4.课程实践环节的缺乏。室内设计课程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特征的综合体,要求学生除具备一定的造型、色彩等能力基础外,还要有一定的实践体验。而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体现为实践教学学时、“双师型”专业指导教师、实践基地等方面的短缺,使得常规理论教学成为“纸上谈兵”。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这种实践方式在时间上不连续,学生难以获得对室内设计系统的认识;校外企业实习地点分散,教师无法跟踪指导,企业没有接纳和指导学生的义务,部分学生甚至找不到实习机会,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这一举措往往效果不够理想。
5.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较“独立”,缺乏相互贯通。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在室内设计课程开设前,一般辅以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制图、造型基础、建筑理论等,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大环境为主,缺乏对专业的考虑,不能顾及后续课程的教学需求,使得各课程相互孤立,导致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整。此外,环境艺术专业在开设室内设计课程时,还开设其他专业课程,如景观设计、观赏植物等相对于户外的课程,但在教学和实践上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导致同一时间内,学生专业学习丧失方向,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
1.找准课程定位。在找准室内设计课程定位前,必须对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讨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终是面向人居环境的艺术设计与技术实施,人居环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室内和室外,因此,室内设计课程是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面的基础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往往能够引导学生往具体的职业方向发展。课程应在相应基础课程开设后进行,如设计制图、设计基础、建筑理论等,使得学生在学习室内设计时,能有一定的专业设计思想和基础性知识。
2.依据特色,合理安排课时分配。除艺术类高职高专外,普通高职高专在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时,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因此,课程教学必须因地制宜,在具体室内设计的课程安排与课时分配方面有以下考虑:
一是室内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安排。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就业方向来看,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室内设计基础理论,同时具备系统室内设计的技能,因此,在室内设计课程定位方面,应将室内设计课程分成夯实基础和综合实训两个阶段,分解成室内设计原理和室内空间专项设计两门课程,前者室内设计原理在一年级下学期或者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为专业基础课程,重点以室内设计基础理论为主,配以专题设计训练,提升学生对室内设计基础理论的认识;后者室内空间专项设计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为专业核心课程,采用项目化或者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团队形式完成不同专题的综合设计项目,系统运用所学各课程知识完成不同性质、功能的室内空间设计。
二是室内设计课程的具体课时规划。以普通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从室内设计基础原理的性质考虑,室内设计课程每周4课时,总计90学时左右,在课时分配上采用“1/2学期的理论讲授+1/2的理实一体讲授+1周的课程设计环节”的形式。第一部分的理论讲授旨在让学生较好地认识室内设计,了解室内设计的任务和工作内容;第二部分的理实一体讲授主要依据相应的专业知识,设计一些室内空间的局部环节,如背景墙设计、顶棚设计等;最后在课程内容结束后,通过一个星期的课程设计,完成教师制定的空间设计,一般以某一性质、功能的室内空间为设计平台,全面地完成某一空间设计,包括室内界面、装饰造型、照明设计等,最终完成平面、顶面、侧立面的设计,以及主背景的设计图纸和相应的空间装饰透视效果图。从室内空间专项设计角度出发,在大三上学期之前,基本上完成了与室内设计专业方向的专业支撑课程,包括装饰材料与构造、家具设计、陈设设计等,通过结合前面所学课程,融会贯通,开设室内空间专项设计,一般考虑课时90~100学时。在这个环节里,宜采用项目化、工作室形式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上课过程中,以“案例分析+命题”的方式,小组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整体设计方案,包括全面系统的设计图纸,最后模拟项目招投标的形式进行方案评讲,模拟公司实际业务操作流程,以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期末再进行一周的课程设计,由专业教师命题,学生单独系统地完成全套设计及图纸。
3.合理使用教学方法。(1)理论内容“实务化”。在室内设计原理基础教学内容方面,以实际工作中的目标任务为行动导向,讲授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比较有用的专业理论或者实务知识,应由市场为导向,配以相关设计理论,达到“教而不空,学而不乏”,不空放理论的教学效果。(2)专题内容“模块化”。无论是室内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还是室内空间专项设计的教学过程,都要将教学内容按照专题分成若干模块,在一些概念性、规则性理论方面,以专题模块化形式的教学,让学生重点认识、掌握相对应知识点的核心内容,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和配套训练更加紧密,具有实际生产性意义。(3)项目分析法。 项目分析法适合于室内空间专项设计课程。室内空间专项设计内容一般包括居住空间、交通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旅游空间、医疗空间、餐饮空间等不同性质、功能空间的系统设计方法和实践,因此要以项目分析法,结合案例分析,如主题别墅室内空间设计项目、某地铁站或火车站大厅设计项目、某中型主题商业广场室内空间设计项目、某企业写字楼设计项目、主题酒店设计项目、某美容院室内空间设计项目、某主题酒楼室内空间设计项目等,对给定空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设计,通过课堂的案例分析,学生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并结合自主创新,较好地完成相关设计。(4)工作组模式实训教学。 在室内空间专项设计课程中,进行项目操作时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以工作组为实践单位;在实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完成方案设计、图纸设计、图纸绘制、技术图纸、设计方案投标解说等一系列过程,教师予以指导,实现课堂项目与企业实际项目的无缝接轨,达到较好的团队训练、团队合作效果。
三、结语
室内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从事相关室内设计行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征以及办学优势、特色,进行合理调整和布局。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灌输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市场规则,如招投标的运作、项目操作实务、工程施工实务方面的具体方法与规则等,使课堂项目紧紧围绕企业实践开展。在室内设计课程艺术性设计方面,必须加大学生对文化、民俗、材料工艺、宅配等的认识,提高其对室内设计项目内容的认识,从而系统地学好室内设计课程,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关键词】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进步,学校中的毕业生在求职时遇到了新的挑战,但是在学校中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使学生难以面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所以需要在学校的教学中注重使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进行室内装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掌握室内施工的技巧和规律。本文主要分析学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进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措施。
1、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地位及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的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在注重居住环境以及工作环境的同时,越来越加强了对室内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室内设计行业对建筑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室内设计行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使得学校中科学的开展室内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开展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室内设计中的原则、方法和过程进行科学的介绍,将室内设计课程的课题选择为公共空间以及生活空间这两个部分,在教学中使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室内设计的空间形态、使用功能以及经济环节等部分有充分的理解,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但是在传统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只重视目的,而严重的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学校中使用的传统室内设计教学方法多是目的式的教学手段,教师重视教学的结果是否能够达到之前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师进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先讲授大概的知识,之后给学生布置课后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布置的室内设计的任务,再交由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发回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修改,最后由学生将完成的作业交给老师,老师进行成绩的评定。传统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严重的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室内设计的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并且学生在学习室内设计课程的时候不能清除的认识学习的目标,有些授课的教师只注重对室内设计的原理以及设计软件使用方法的教学,严重的忽视了设计方案产生的过程,使得学生在面向社会之后只是一个进行技术操作的人员,很难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二是学校中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内容单调且陈旧,传统的教学内容多是对室内设计工作的原理以及操作技术的介绍,而缺乏广度和深度的内容,如没有介绍适应环保主题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学校中使用的很多室内设计书籍都是大众所熟知的基础性的内容,没有对社会热点话题和信息的研究,使学生学习室内设计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三是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的方法单一,没有充分的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提高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水平的措施
2.1注重室内设计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是一个逐步完成的具有过程的教学活动,但是在传统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严重的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采取过程式的教学模式,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式的教学主要是在进行课程设计的环节中注重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教师首先对室内设计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后由教师科学的对知识模块进行设计和分析,交由学生通过收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模块,之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中的交流与教师的点评工作,再让学生完成相关课程的作业,最后由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某一课题的陈述再由教师进行综合的评分。其次是需要在设置室内设计课程系统的时候需要体现出过程式的教学,教学中设置室内设计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教学课程之间存在的关系,需要充分的考虑室内设计课程与例如制图基础、建筑装饰材料以及课程结束设计这些先修课程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注重室内设计中穿插的课程之间的关系,需要根据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所规定的重点,科学的融合计算机设计理论与实践操作两个部分,科学的处理设计过程与设计软件使用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室内设计教学的导向作用。
2.2加快引进项目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需要注重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进项目进程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项目教学中学生需要充分的对设计工作中的任务分析和理解,设计的双方进行交流,之后对任务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以及构想,初步形成一个符合任务主旨的设想。完成任务的构想之后需要将头脑中的设计思维转化成图纸的模式,经过小组的讨论和修改设计出模型形成最终的使用方案。将设计方案交由甲方检查,确认后签字设计施工图纸。最终需要配合施工一方进行设计图纸的解析,选取施工材料,确定施工的初步模式。对于上述的整个过程单纯的依靠课堂中的教学难以满足企业设计工作的要求,所以需要根据市场中变化的需求,带领学生到市场中做调研。并且在学校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赛来促进学生融入项目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参加竞赛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室内设计能力与实践的能力。通过项目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提高学生的图纸设计和绘制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对本班学生进行室内设计能力的考察,推荐设计项目优秀的学生参加一些工程项目的绘制工作。
3、小结
总而言之,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是学校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因此需要科学的完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体系,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充分的分析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室内设计教学的过程性,改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关注室内设计的创新思维,逐步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室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新军.实践教学在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0(12):101-102.
【关键词】工学结合;室内设计;应用
室内设计专业是中职学校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下的主要专业之一,其实用性强。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根据建筑结构的基本情况与功能需求,结合美学、力学、工程学原理,为建筑进行室内设计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也跟着进一步发展。由于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商品房的热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改造,使得室内设计人员的需求量增加,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大多都是围绕美术绘画开设,如素描、色彩、室内设计原理等,电脑艺术设计专用软件教程有Photoshop、AutoCAD等。但办公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商业店面设计等对室内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学生又缺乏实践能力,所以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应该工学结合。
一、室内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本功底薄弱
要想成为一个室内设计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还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课程兴趣浓厚,而对文化基础课程不太感兴趣,学生知识掌握不好,文化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二)教学内容不完整
一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不但要会进行室内设计,还要了解市场需求,包括装饰材料特性与价格、施工工艺流程等,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只有三年学制,而学生还要参加面试、实习等,其真正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所以只能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对于其外延知识讲解不到位。使得很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弱,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学生缺乏实践应用平台
中等职业学校的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实践应用的平台。教师们的教学内容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掌握的内容也就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其技能却是单一的点,简单的进行训练,缺乏技能综合应用的平台。
二、工学结合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室内设计教学,应使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就是学生把学习和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方面应把内容比较深的部分降低难度要求,然后再适当减少理论学习课时,把理论内容做到简单易懂,深入浅出。在实践教学方面,应该做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就是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室内设计行业要求学生能够解决项目设计问题,能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对施工的部分有所了解,以免出现能设计,能画图,不能施工的作品。现就工学结合的方法提出以下三个方法。
(一)基于工作中的工学结合
让学生与企业的员工一起工作,以工作任务为引导,把学习与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工作实践实现学习目标,在工作中不仅能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加强实践操作。当前,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让企业能够满意学生的专业素质,就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只有真正的面对客户,在师傅的带领下完成室内设计任务,才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为督促学生的学习工作,可以让学生在项目工作完成后,写一份学结报告,包括学生通过在企业工作所学到的一些专业技能,也可让企业员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一个评估。
(二)加强校企合作
在室内设计教学工作中,把课堂、设计公司、装修现场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室内设计的综合能力。可以将企业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的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既达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使学生能够体验和学习企业的设计和施工管理过程。教师也能实时帮学生讲解辅导。
(三)现场教学
为了加强学生对室内设计综合能力的掌握,我们可以在企业提供的装修现场进行教学,如在装修现场为学生讲解房屋的结构教学理论,让学生测量不同房型的尺寸,在每年的装修旺季,让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部分学习和工作内容,这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其实施过程的开放性能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互结合,将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室内设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基本功底薄弱,教学内容不完整和学生缺乏实践应用平台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室内设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室内设计教育教学质量。笔者提出,应该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室内设计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征建议,为提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室内设计教育教学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咏.中职室内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的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3:83-84
1.问题教学法的好处
一位好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而问题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学问来源于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及存在的疑问。设计师设计人们的居住环境更是需要及时去适应不同人群对起居的要求和观点。据此,在最基本的室内设计原理上便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师要用问题的方式去改进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从而让室内设计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在教学中增加课堂的活跃性。室内设计中经常要考虑单个房间的局部设计和整体的协调性,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学生在脑海中就只会留下浅显的印象,如果此时教师能利用图片及示例来向学生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原理的记忆,而且可以得到很多新的设计方法。
2.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好处
在教授室内设计时,教师往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及层次,要求他们在看到任何一种设计时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意识;第二,让学生在设计时根据国家颁布的法律规定不使用有害材料,还要满足相关部门的指标要求;第三,教会学生如何设计才是规范的,让学生学会参考资料和看图;第四,不管学生的设计是怎样的,教师都必须尊重并且去询问和指导;第五,教师不能手把手地从头教到尾,而应在教学中,一步步地以问问题的方式问学生的看法,以及对接下来的设计的想法。这几点是笔者在学习、查资料以及与他人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其他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参考并且能相应改动再运用。这样,教师将教学变成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实现教学目的,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探讨室内设计的兴趣,进一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原理教学中的优点
1.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室内设计在许多学生看来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而以往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能否听得进去完全在于学生自己,这样的教学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很明显是不大令人满意的。要让学生完全掌握好室内设计原理的知识,问题教学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对室内设计原理进行探索,主动掌握要学的知识。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分为四步。第一步是设置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先给出问题的前提,使问题的提出有所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让问题的提出具有意义。第二步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与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有关。要想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相应的细化,让学生对问题的细节进行探讨,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第三步是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与探讨的基础上,而不是教师将答案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随机叫一些学生回答问题,得到答案后,对这些答案进行总结,点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与独到之处,慢慢引导他们得出最终的答案。这样做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毕竟学生自己思考过的才最难忘。第四步是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学生学习了室内设计原理以后,要将相关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室内设计原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必须学以致用才有意义,避免学生在掌握知识后不懂得应用。
2.运用问题教学法的优势的延伸